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数字传媒专业前景范文

数字传媒专业前景精选(十四篇)

时间:2023-12-25 14:35:14

数字传媒专业前景

数字传媒专业前景精选篇1

关键词:数字媒体;数字媒体专业;发展方向;发展前景

现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媒体运营网站和社交媒体成为数字媒体发展的方向。未来五年,我国将大力支持数字媒体的发展,在数字媒体的技术上不断创新,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这个发展方向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对于有数字媒体专业的高校,根据这个发展方向,制定教学计划,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传授学生的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

一、数字媒体与数字媒体专业的介绍

数字媒体是指以二进制数的形式记录、处理、传播、获取过程的信息载体,它属于工学学科门类。数字媒体根据记录、处理、传播、获取信息过程中,又分为逻辑媒体和实物媒体。逻辑媒体是文字、图形、声音等等能够让人们产生感觉的一种编码媒体。实物媒体是基于逻辑媒体信息传输、信息显示的新媒体。逻辑媒体与实物媒体相结合,构成了新时代的数字媒体。

数字媒体专业是指培养具备技术素质和艺术素质的现代综合素质人才的新兴专业。数字媒体专业着重技术、艺术素质的培养,以求能够让学生适应新媒体的技术创新,艺术创作等等。

二、数字媒体专业发展的方向

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与数字媒体技术和艺术相关的影视、图书、新闻等等文化媒体行业。当然,还有国家机关部门,高等院校、电视台等等产品设计、软件开发创新制作方面的企业。无论是媒体行业还是媒体企业,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是明确的,这就表明,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方向之一就是基于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为导向。

对于数字媒体专业的教学,在我国政府的支持下,积极探索培养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与国际数字媒体专业学校合作,借鉴先进教学方法,实行双语教学,聘请知名数字媒体的教师,加强学生的技术创新,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已经成为数字媒体专业教学的主要模式。我国数字媒体专业高校携手国际知名高校,同时加强与数字媒体企业合作,在达到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目标后,跟企业签署双方合作协议,培养技术型数字媒体专业人才。

无论是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方法的创新,还是校企合作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都是为了数字媒体市场的需求,拓宽数字媒体专业的就业之路,让学生明确就业方向,以此作为数字媒体专业发展方向的一个导向。

三、数字媒体专业发展前景分析

了解了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方向,结合数字媒体数字产业的发展现状,来分析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前景。

从数字媒体专业就业方向来分析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前景,虽然比较单一,但是也能看出数字媒体专业发展前景广阔。当然,数字媒体市场的广阔,也显现出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我国数字媒体产业虽然比西方国家起步晚,但是由于借助西方国家的经验,凭借政府的大力支持,规模不断增长。就拿我国影视媒体产业为例,现今影视产业推出大批的影视明星,这些明星通过公众形象和社会舆论推动影视产业的发展,影视产业的发展,也推动了数字媒体的发展。这种“产业链”的效应表明,数字媒体理念可以渗透于每个文化媒体行业,也可以进军每个创新制作企业。

数字媒体行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行业是很有希望的,国家自从近几年支持数字媒体技术研发开始,数字媒体产业被定为媒体专业技术的学生就业的重要领域。沿海城市数字媒体产业发展迅猛,相关院校新增数字媒体专业,根据沿海城市自媒体发展的速度,培养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和艺术专业的学生,改善数字媒体市场“供需不平衡”的现象。据预测,沿海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数字媒体产业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要,政府大力支持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旨在培养有一定艺术修养和理论基础,又有高素质专业技术的学生,带动数字媒体产业经济的发展,从而达到沿海城市经济不断增长的目的。

数字媒体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模式,一方面能够打开数字媒体的潜在市场,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就业渠道广而多,就业选择易而多。

现在社会是信息技术社会,人们生活当中获取信息的途径也从“道听途说”变成影视广告,新闻播报等等。影视是数字媒体技术专应用领域之一,也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中一种有声、有图的信息传播。现今影视广告铺天盖地的出现在商场、学校、车站等等公共场所,可见数字媒体技术覆盖率宽广。那么,这种覆盖率就可以表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发展前景是很广泛的。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相较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更注重内在的“涵养”。据业内人士统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需求市场不比技术专业小,我国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需求是大的,每年约15万人。一般设计类和传媒方面的公司对数字媒体专业的人才需求比较大。这种需求说明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媒体专业发展方向很明确,发展前景广阔无比。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应该把握机遇,明确就业方向,成为数字媒体市场需要的技术含量高,艺术修养好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婷婷,尹贵.浅析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10:226-227.

数字传媒专业前景精选篇2

摘要:数字媒体技术以其多元、互动等特点而乐于被接受,并且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设计作为“生活化的艺术”自然无法逃避

>> 融媒体背景下县级广电的应变与坚守 基于泛在学习理论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数字化背景下的多媒体图像处理技术 数字化背景下的全媒体建设初探 探究传媒数字化背景下的媒介融合与全媒体传播 试论数字媒体技术背景下的信息传播 关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三大构成”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考 克服泛化 返璞归真: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数学教学评价视角 录井资料处理技术在油田数字化背景下的发展与策略 泛娱乐化背景下的IP转换研究 数字媒体环境下的色彩构成教学 新媒体技术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新媒体技术下的鸣鹤古镇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探究 数字化背景下的油田建设与发展 新媒体环境下广告教育的应变与实践 数字媒体背景下影视后期课程改革探析 职业教育中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与数字媒体技术教学探索 慕课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中数字媒体方向的理论教学思考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改革创新策 自考背景下“模拟、数字及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实验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pid=baike.box.

[3]龚伟林,徐媛媛,刘应海.基本SWOT对重庆市数字创意产业的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5256.

[4]林跃明.谈数码时代的构成教学[J].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528.

[5]丁钢,梁劲,惠红.创意内涵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7780.

数字传媒专业前景精选篇3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

主干学科:动画概论、新媒体概论、数字平面艺术等。

主干课程:程序设计语言、素描、动画概论、新媒体概论、数字平面艺术、数字色彩艺术、数字立体艺术、三维图形设计、数字媒体技术及应用、数据结构、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原理、场景设计与表现、软件工程、Windows编程、CAD技术、JAVA语言、景观表现技术、动画运动规律、计算机动画原理与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视觉传达设计、游戏程序设计、网页设计、数字媒体后期制作等。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就业前景

相比国际水平,中国数字媒体艺术仍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但不能否认的是数字媒体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娱乐、信息传播、科学研究都离不开数字媒体。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中,如电影、电视、展览展示、广告、包装等,数字媒体艺术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横跨科学与艺术领域的两栖性人才逐渐受到行业和社会的重视。

毕业生可到电视台、数字电影制作公司、互动娱乐公司、广告公司、电视频道及栏目包装部门、电视剧制作部门、动画公司及其它各影视制作机构等单位从事数字影视节目策划与创作、数字电影电视特效制作、电视片头设计与制作等工作。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网络媒体公司、传媒业、影视广告业、娱乐游戏业、动画设计公司、工业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建筑漫游和环境设计)、人居环境设计和教育等行业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新能源、互联网、广告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新能源;

2 互联网/电子商务;

3 广告;

4 影视/媒体/艺术/文化传播;

5 计算机软件。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平面设计师、ui设计师、多媒体设计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 平面设计师;

2 ui设计师;

3 多媒体设计师;

4 后期制作;

数字传媒专业前景精选篇4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学;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256-01

一、新媒体环境下,传媒人才需求现状

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的职业范围主要涉及文化传播公司、出版社、杂志社、电视台、报社、企业传媒、商业传媒、电视制作公司等。目前,这些行业的人才需求现状是:

(一)传统媒体对人才需求趋于饱和,且对人才规格要求提高

传统媒体经过多年的发展,人才贮备较为充裕,对人才的需求趋于饱和。随之而来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比如《人民日报》、《湖北日报》、中央电视台、湖北电视台等大型传统媒体对记者、编辑等采编人才的招聘要求其基本学历要求是本科以上,且还有其他若干附带条件。

(二)数字媒体对人才的需求量加大,且注重技术水平

随着数字电影、数字电视在全国的推广,数字影视制作人才特别是网络流媒体和手机电影等新媒介人才正在逐渐走俏,其发展带来的人才缺口在20万人左右,尤其在高层次的编导、策划、制作人才方面存在较大缺口。

新媒体产业对人才的要求是不仅需要熟通传统采编业务,还需要通晓与之相关的互联网技术、视觉设计等。新媒体人才需要在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具有一定艺术修养和潜质,能在先进的技术平台上从事媒体内容创作。

(三)除了大型企业之外,一些中小型企业开始重视企业策划、企业宣传,对新闻人才的需求增加,但更需要懂新闻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中国企业由于经营发展、形象宣传、文化传播等目的,对企业内部报刊的采编人员、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总监等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纷纷给出优厚的待遇以招揽有真才实学、又有相关工作经验的新闻人才。随着企业加大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投入和宣传力度,对新闻人才的需求势必持续走高。

除了大型企业外,一些发展起来的中小型企业也开始重视企业策划与宣传,需要新闻专业人才进行企业形象推广与营销活动。

目前,大多数企业对新闻人才的要求首先是滚打摸爬出来的出类拔萃的顶尖高手,需要具有某一方面的特殊才能,如笔头硬、写得一手好文章且速度快,最好具有多方面才能,如复合型人才。其次是要有多年工作经验,对本职工作有钻研且非常懂行,富有较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准。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就业前景分析

(一)除了极少数优秀学生能进入省市级传统媒体就业之外,其他绝大多数学生在大型传统媒体就业希望渺茫

由于大型传统媒体人才需求趋于饱和,且大多数传统媒体对人才引进的基本学历要求是本科以上,因此,高职学生除非特别优秀,否则难以进入大型传统媒体就业。

(二)大量的中小型私营文化传播公司、影视制作公司将是学生可以瞄准的就业领域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大量的中小型私营文化传播公司、影视制作公司蓬勃发展,对人才需求量较大。这些公司的进入门槛较低,一般学历要求大专以上,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即可。因此,这些中小型公司是高职学生未来就业的重要领域。

(三)中小型企业的企业宣传、企业策划、行政公关等职位将面向具有新闻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对高职学生而言,要进入大型企业从事企业宣传等工作可能难度很大,但是随着中小型企业对企业形象宣传的重视,他们也希望招揽到有新闻背景的人才进入企业从事企业宣传、策划和行政公关的工作。因此,高职学生可以将就业目标瞄准中小型企业的宣传、策划、行政、公关等职位。

(四)有一技之长,懂新媒体运营规律的新闻人才将更受欢迎

数字传媒专业前景精选篇5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造就了数字媒体艺术产业迅猛发展的势头。在创意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数字媒体艺术已经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也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应运而生。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设立就是为培养数字媒体艺术人才而成立的新兴专业。

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现阶段,由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现状数字媒体艺术是一个新兴的专业,没有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各个高校都是在自身特点上摸索出来的教学模式,有的学校是艺术学科背景,有的学校是工科背景,有的学校有综合学科背景,因此在不同学科背景和特色下筹建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所呈现的特点和问题也是不尽相同的。由于大环境影响和社会所需对我国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的需要还存在着相当大的缺口,数量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另外,据不完全统计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工作中无法用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不能仅仅只看到实用表面的需求,也不应当单单从自身条件出发草率设置新专业,因为如果单纯的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为转向,容易导致专业的简单膨胀,引发教育模式中的一系列问题。教育的潜在价值体现在学生的质量方面,深层价值是还要让高校培养的人才到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学生无法在社会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这就需要我们从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及其社会价值来重新思考。

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体系建设要求

从数字媒体艺术的定义来看,它是专业的突出特点是计算机技术与艺术设计结合,而工科大学的多学科背景使其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有许多优势。多数工科院校一般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的学科综合实力雄厚,师资力量雄厚,资金和设备大量的投入和发展,为学科发展有效地积累了资源;基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分析,并考虑工程、艺术学校、人文科学等相关学科有着良好的基础,有数字媒体设计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所以我们建立了适用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一)优化教师结构和人才培养目标

把培养具有良好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复合应用设计人才,熟练掌握和创新应用现代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和创作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课程设置围绕数字媒体艺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设计基础知识和技能,应用各种软件和数字媒体技术的能力,同时具有扎实的编程能力。要达到这个教育目标,必须将理论知识结合实际设计和生产能力,以满足社会和竞争人才的需要,必须有一个“设计”为中心的教材。从艺术与技术的视角看学生的系统教育与设计创新,使其在了解和掌握设计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创造和具体的生产过程、方法、工具和技术。

(二)产业链对接教学链的课程体系设置

随着高校艺术教育中“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新媒体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市场应用的人才。传统的办学模式的专业和市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差距,导致“知识劳动力过剩”,使一大批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充分说明了原有的培训模式是不适合社会所需的创新型应用人才的,也背离了原有的“公共教育的意图”。因此,带领企业进入学校,建设“实验室课堂”或“教学工作室”等模拟教学,让学生在一体化的教学实施,在真实的商业环境和工作环境中“做中学”;让学生在实际的企业项目开发或建设中“学中做”。同时,改革评价模式,专业的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到学生的指导和评价的教学中,将课堂、学校、企业形成开放式课堂。在课程设置、内容、方法、手段、评价,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使产业链对接链工程背景的教学实践,实现专业的企业教育对接。

(三)项目导人式的教学实践环节

数字传媒专业前景精选篇6

1新时代背景下数字媒体广告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理念不适应数字媒体广告行业发展需求

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数字媒体广告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广告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广告策划、创意、设计制作、媒体活动策划和广告经营项目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广告公司、广告商和其他广告媒体组织服务,重点以培养设计创意、广告策划和广告经营管理技能兼备的专业人才为主,而数字媒体广告教学,则会在此基础上,重点培养一些与数字网络营销信息传播相关的技术人才,要求学生毕业前能掌握一些广告大数据挖掘、分析和综合应用的信息技术、数字网络媒体广告策划创意与信息传播、微信微博广告内容开发运营等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为了适应数字媒体广告行业新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数字媒体广告教学计划应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不断进行更新和修订。

1.2教学方法不能满足数字媒体广告行业对人才专业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力的需求

目前,大多数数字媒体广告专业的学生是零零后。这些学生是随着世界互联网的快速稳定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因为他们长期受到世界互联网的影响,所以在媒介接触偏好、媒介传播方式选择以及接受网络知识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呈现出其自身的特点。高校要提高广大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最大程度地综合运用数字社会媒体互动教学、网络互动教学、项目式互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势在必行,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当前数字媒体广告行业对人才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需求[2]。

1.3数字媒体广告专业教师理论知识水平与实践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作为高校,想培育出具有数字营销传播与数字媒体操作相关知识和能力的数字媒体广告专业人才,有必要提高数字媒体广告专业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以避免出现为学生开设的课程,不合时宜。当下,由于高校数字媒体广告相关专业教师缺乏数字媒体营销传播理论的相关专业知识和综合实践应用能力,在数字媒体营销传播和数字媒体广告教学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直接影响了学生系统学习学科专业知识的效果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致使数字媒体广告专业课堂教学不能充分适应数字媒体广告相关行业对人才专业知识结构与综合能力的需求[3]。

1.4数字媒体广告教学缺乏与业界的密切联系

近年来,大多数高校都十分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但就数字媒体广告教学的真实情况而言,仍然缺乏与行业的有效对接,缺乏与行业企业的长期、稳定、深入的交流与合作,还没与数字媒体广告相关机构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共赢模式。因此,这将会导致高校教师想深入企业交流学习缺乏平台,也无法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接触数字网络营销信息传播与数字网络媒体广告实战项目的机会。高校课堂教学脱离了企业实战过程,很显然,将不利于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4]。

2新时代背景下数字媒体广告教学模式的探索

2.1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字媒体广告运营能力的专业教学课程体系

高校可以考虑增设一些与数字媒体广告相关的专业前沿理论课程与实践操作课程,以满足数字媒体广告行业对人才的需要,形成一套有利于高校系统培养学生数字媒体广告运营能力的课程体系,如数字媒体广告实践、社会媒体营销、数字网络营销、App设计制作、界面设计、手机终端营销、微博微信营销等,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数字媒体广告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将数字媒体营销知识传播与数字媒体广告行业操作相结合的能力。总之,高校要充分适应新时代数字媒体广告行业的发展要求,增设数字媒体广告相关专业课程内容或不断完善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既能深刻认识到数字媒体广告的发展趋势与规律,同时又能动手动脑进行数字媒体广告的设计创意、制作及宣传[5]。

2.2运用多媒体信息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高校应不断加强网络教学课程和微课程的建设,利用多媒体信息网络教学技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将中外典型广告教学案例和一些接近广告业前沿的数字媒体广告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以加深学生对数字媒体广告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6]。一方面这种教学方法更加符合新时代数字媒体广告专业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实际选择使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微课教学和课堂直播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可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和其他微课程等为课程教学提前做好准备,从而使学生能够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带着新的思维、想法进入课堂,还可以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课程和其他微课程进行课后复习,学生通过网上自主学习搜集相关资料主动去探索解决与专业相关实际问题,加深对专业课堂教学具体内容的系统理解掌握程度与理论掌握能力水平,提高专业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

2.3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利用“项目引入式”将企业、行业的相关项目引入课堂

高校应积极改革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教学方法,进一步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将企业和行业的数字媒体广告相关实战项目引入课堂,如参与企业网站的建设和维护、企业微博、公众微信平台的建设和运营等,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中国大学广告艺术节高校奖、时代金牛犊奖、全国大学广告艺术竞赛、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白金创意和OneShow金铅笔等赛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选择与数字媒体广告相关项目参加比赛,如H5广告、网上店铺设计、互联网微电影、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平面广告等,这种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活动主体,提高学生的专业敏锐度与专业素养,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也能充分锻炼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对数字媒体广告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时,要充分了解专业特点,将传统的课堂教学逐步向工作室教学转变,并与相关数字媒体广告企业联系起来协同育人,承接一些数字媒体广告相关的具体项目,以便将数字媒体广告教学与社会实践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切实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瑶.数字媒体时代的广告图形教学探索与研究[J].设计,2020,33(21):76-78.

[2]李庆.数字媒体时代下广告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9):156-157.

[3]安军.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数字媒体应用技术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20(4):91+93.

[4]唐娟.论数字媒体环境下高校广告学教育的创新[J].艺术品鉴,2019(17):339-340.

[5]杨欣.数字时代应用型高校广告学教育变革[J].大众文艺,2017(18):200-202.

数字传媒专业前景精选篇7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摄影记者;专业素养;多媒体采集;思维方式

近几年,媒介融合对新闻摄影的影响越来越成为新闻界关注的议题。自从20世纪80年代,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媒介融合”概念以来[1],对媒介融合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就从未停止过。本文仅从纸质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角度,分析该融合过程中对新闻摄影的影响,以及新闻摄影记者应提升哪些专业素养,以满足融合时期对新闻摄影的需求。媒介融合背景下,再谈新闻摄影记者的专业素养,主要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再次强调传统媒介时代里,新闻摄影记者多年形成的一些优秀的专业素养还需要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媒介融合确实给新闻摄影记者的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给新闻摄影记者在媒介融合时期的工作以启发和借鉴。

传统媒介背景下新闻摄影记者的专业素养

20世纪20年代末,我国开始出现职业新闻摄影记者。新闻摄影从早期的追求写意到战争时期的偏重纪实,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政治、“”时期的摆拍到改革开放之后重新回归纪实,我国新闻摄影的发展道路虽然坎坷,但值得肯定的是它最终还是回到了新闻摄影客观性、真实性、纪实性这一国际公认的本质属性上。

总结我国传统媒介时代的报刊界、学术界认同的新闻摄影记者的专业素养,主要有:坚持党性原则,有新闻敏感性,熟练掌握摄影技术,有深入现场的拼搏精神,能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以及具备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以及有图片编辑意识等。

新形势下,传统的专业素养不但不能被逾越,有些还需要摄影记者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提高。秉承传统的同时,新闻摄影记者需要在理论上加深对媒介及媒介融合概念及背景的理解和分析,这些将有助于摄影记者梳理出其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提高专业素养的必要性、紧迫性和意义。

媒介融合以及新闻摄影的媒介融合

本文所述“媒介融合”的媒介指大众传播媒介,即负载和传递信息的物质实体。[2]一般有两种含义:一是传播渠道,指物质实体、工具或技术手段,如报纸;二是传播的组织、机构,指从事信息的搜集、整理、制作、传播的专门组织,如报社。媒介融合包含这两个方面,即传播渠道和传播组织、机构的融合。

自浦尔教授提出“媒介融合”至今,仍没有形成一个被大家广泛使用的、认可的关于“媒介融合”的概念。浦尔教授当时认为媒介融合就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他强调的是媒介形态的融合。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认为是“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3]。他强调的是组织机构的融合。从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的出现,媒介融合就已经悄悄开始了,它伴随着传统媒介和新媒介从开始的冲突对抗到慢慢的共存共荣。

近年来,在逐渐成熟的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我国“报网融合”“三网融合”等媒介融合的程度日趋加深。以“报网融合”为例,这两大媒介的融合是网络媒介冲击传统报纸媒介的必然结果,“报网融合”目前正从“报网互动”进一步向“报网一体化”推进。报纸这一传统媒介在权威性、易保存性、携带方便等方面比网络有优势,而网络在信息更新速度、媒体类型等方面更胜一筹。报纸和网络二者各自为营,都有着对方没有的优势。因此,在当前形势下融合是最好的选择。其实,乐于与报纸融合的不仅是网络这一媒介,电视、手机早已悄然与报纸“联谊”。例如,当前的电视读报节目受到了广大电视受众的接受和喜爱,许多新闻节目也常从报纸“手中”拿图片;另外,智能手机的普及促进了手机报在受众手机中的安家。“融合”已经在进行中,融合中的新闻媒介自然对新闻人包括摄影记者提出了新的素养要求。

传统媒介中,新闻摄影作为报业的一个重要“兵种”,它的媒介融合指“把音频、视频、图表和静态照片结合在一起运用,依靠网络这个平台进行传播,逐渐成为新闻摄影工作者应对互联网的一个对策”[4]。新闻摄影记者无论从顺应媒介变化还是自身生存的角度,都应积极接受“融合”给自身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主动学习新知识,更新思维方式,培养适应媒介融合需求的专业素养。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摄影记者的专业素养

坚定政治立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类生活在一个信息空前发达的时代里。人们在享受着信息“美味”的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文化渗透和侵略正以隐性化策略发生,特别在新闻行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报刊、进行影视文化传播等形式,在我国宣扬西方文化,当前,网络也成为美国对中国输入其资本主义价值观的主要途径。

近几年,我国新闻摄影作品在国际大赛上(例如“荷赛”)的获奖级别和数量稳中有升,值得肯定的同时,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欧美人占多数的评委中,“荷赛”评价尺度也不能完全符合大多数国家的价值标准,因此,我们在吸收其高标准的专业评判标准时,还要建立一套能代表我国和世界大多数国家价值观的评价标准,让世界看到更加真实、客观的中国,而不要盲目跟从。媒介融合背景下,文化渗透和侵略的广度和深度越来越强,作为新闻行业的重要“兵种”,摄影记者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应该提高警惕,坚守社会主义价值观,避免因懈怠和麻痹而顺应和宣扬西方价值观。当前形势下,摄影记者需要用智慧和双眼,把握世界舆论动态,营造有利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新闻环境。

合理应用数字技术,坚守真实性原则。快速发展的数字处理技术给以抓拍为主的摄影记者带来很多便利,新闻摄影提倡摄影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时进行抓拍,这对摄影记者的摄影技术要求很高,再好的摄影记者也有措手不及的时候,如果抓拍的照片不让人满意,在不违反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原则的前提下,用数字处理技术调整曝光、色调或适当地剪裁是允许的。但是过分依赖数字处理技术,首先会使摄影记者在抓拍时降低对曝光、构图的要求。其次,数字处理技术的熟练应用,以及对新闻真实性、客观性要求的降低,会使摄影记者犯下违背新闻原则的错误。虽然照片过度处理现象在传统胶片时代就存在,但在媒介融合时期,特别是借助网络新媒介的传播,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造成了更加广泛和恶劣的影响。近年来,借助数字技术造假的国内外假新闻照片事件层出不穷。2003年《洛杉矶时报》上刊登的英军士兵和伊拉克平民的照片;2006年获“华赛”金奖的《中国农村城市化改革第一爆》;2010年第53届荷赛取消的乌克兰一摄影师体育特写类组照三等奖《街头大战》中的一张照片,都是经过数字技术处理过的失实的新闻照片。

数字处理技术让在暗房时代很难解决的问题变得简单易行,曝光、色调等问题,平面图像处理软件都能解决。同时,在艺术摄影行业所允许的数字处理技术,例如对照片中影响效果景物的删减,或者为了增强效果景物的添加,照片色彩的过度修饰、效果的渲染,这些违背客观事实的处理都会犯下新闻失实的错误。数字造假的主要传播媒介是网络,虽然纸媒的新闻摄影报道中也出现过造假现象,但相对于网络媒介,纸媒多年来在把握新闻真实度、制度管理、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建立了广泛的公信力。所以,在媒介融合过程中,要发挥纸质媒介多年秉承的社会责任感传统以及积淀下的社会公信力,不要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出现公信力融合而降低的状况。

做全能型新闻摄影记者。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较我国更早地广泛实行视频截图、多媒体联合等形式来延展新闻摄影的报道,纽约时报还给新闻摄影记者提供平台,鼓励其注册个人新闻摄影博客。2004年起,美国报业联合会总编辑协会(APME)开始组织全美各地的报纸新闻记者接受新媒体的相关培训,参与有关新媒体、多媒体新闻采编技能短训班。许多院校新闻摄影相关专业开始开设媒介融合课程,以适应时代需求,培养全媒型记者。

首先,新闻摄影记者需掌握静态新闻照片后期制作的基本技术即电子暗房技术,能熟练地用软件对新闻照片进行剪裁、色调调整、反差调整等。新闻照片的后期制作是新闻摄影记者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技术。

其次,把握不同媒体的特点,并不断学习和掌握不同媒体的采集技术。静止照片的魅力在于展现其“决定性瞬间”,更容易让人印象深刻。人们往往有这样的印象,在回顾重要历史事件的时候,“决定性瞬间”的新闻摄影照片会比其他媒体形式更先映入人的眼帘和容易回忆。而视频影像的优势是回放事件发生的全过程,增进人们对事件始末的了解。音频媒体则可以在不打扰听众手头工作的情况下进行大众传播。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摄影记者,要熟知各种媒体自身的优势,学习多角度的新闻采集方式,以多媒体的思维方式思考新闻、采集新闻,拓展和深化新闻摄影的报道方式。

再次,详细了解不同媒介的特点。以纸质报、网络报、手机报为例,纸质报版面空间有限、承载的媒体类型有限,应以经典的“决定性瞬间”新闻摄影作品为主要报道方式,落脚点在于提供详细的解读。网络报能展示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类型,而且展示空间大,其落脚点就在于提供详细的细节。手机报因受到手机屏幕所限,它的展示空间有限,所以图片和视频的拍摄景别尽量选取近景、中景,文字尽量简短。另外,受手机网速的限制,视频尽量短小。同时,手机报的优点也是非常明显的,即随身携带随时读取。因此,手机报的新闻落脚点在于告知。媒介融合时期,需要新闻摄影记者按照不同媒介的需要,把采集到的照片按照不同媒介的需要,制成多条新闻摄影稿件,实现一条新闻多种媒介同时。

最后,媒介融合带来了传播方式的变化,即由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传播。网络、手机等媒介均能实现新闻传播的互动。新闻摄影记者要从思想上转变观念,在做好报道的基础上,做好应对互动的思想准备。

从表面上看,媒介融合似乎对新闻摄影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能型记者说起来容易,却给已适应传统媒介报道和思维方式的新闻摄影记者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实际上,媒介融合给摄影记者带来了很多便利,例如,数字技术的发展使新闻摄影的后期制作、传输比从前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就给摄影记者学习新技术、新思维提供了时间。全能不一定是样样精通,更应该是一专多能。真实性、客观性、审美性仍是一则优秀新闻摄影报道的核心,此外,精选角度进行深入观察和采访,提高拍摄质量应该成为摄影记者的不懈追求。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摄影记者应该敏锐地觉察到媒介融合给自身工作带来的改变,及时学习新技术、转变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的新需求。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摄影的融合工作需要各方面力量共同促进,除了摄影记者需要提高其自身专业素养外,国家应制定相关的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来管理媒介的大众传播行为,同时给优秀的摄影记者提供良好的媒介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滢.媒介融合:海外媒体在做什么[J].新闻与写作,2009(7).

[2]胡正荣.传播学总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63-265.

[3]Nachison A. Good business or good journalism[J].Lessons from the bleeding edge, A presentationto the World Editors’ Forum,Hong Kong.2001(7):6-7.

[4]刘宗礼.论新闻摄影报道的多媒体融合[J].新闻爱好者,2008(11).

数字传媒专业前景精选篇8

关键词:虚拟情景;互动教学;建构主义理论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广告产业突飞猛进,广告经营单位2019年户数增长了25.72万户,广告市场经营总额达到8674.28亿元。与此同时,中国广告教育事业也空前发展,截至2020年底,我国共有641所学校开办广告学专业(290所本科院校,351所专科院校)。同样的方法笔者统计2012年开办广告学专业的有421所(本科院校有323所,专科有98所)。可见广告教育近年来新媒体技术的冲击下,学历教育依然开展得如火如荼,尤其是专科教育增长较快。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广告学专业教育大多基于传统广告市场而建立,在新媒体和大数据营销环境下,广告业运营模式与人才需求发生巨大转变,对人才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教育和教学路径也亟待做出积极回应和调整,将虚拟数字情景教学引入课堂,并贯之以互动教学,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虚拟情景与互动教学的改革背景

(一)教育部“四新”人才培养的建设需要

继201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指导性文件《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_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后,教育部于2019年提出“四新”建设,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形成覆盖全部学科门类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一流的本科专业集群,全面响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技术变革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对于广告学专业而言,作为一门“知识密集、人才密集、技术密集”的高新技术行业,首当其冲应切实回应新技术、新理念对广告学专业的冲击和重建,在意识形态、课程体系、专业技能、师资队伍等教育体系和人才培育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二)广告传播由线下物理空间转战线上“虚拟空间”

“广告”无论是原始社会的“告示”“广而告之”,抑或是数字媒体时期和未来阶段的“商品信息或观念的传播”,其归根结底是一种传播活动,必然脱离不开传播环境。现如今,数字技术颠覆了传统广告公司的业务形态和生产流程,技术型、数据型公司在新一轮广告业发展中占据优势地位,线上“虚拟空间”已成为全球和中国广告媒介生态系统的主战场。随着AI、大数据和云技术的发展,虚拟和真实的数字边界发生变化,过去由代码、文字呈现的方式转变为图像、视觉等技术,继而改变了数字世界人机交互与沉浸体验的方式。2020年全球程序化购买在移动端发力,OTT成为数字营销的主战场。

(三)高校“数据思维”“实训”等课程的有益探索

国内广告学教育的重镇中国传媒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近年来在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基础课程模块增设了“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数字技术应用”“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计算广告”等课程,培养学生的数据思维。创新实践类模块增加了“新媒体产品设计与运营”“创业者企业经营模拟实训”“社会化媒体运营创新”等,运用体验式学习和创新实践适应媒介融合和数字创意产业对广告人才的需要,这些探索也为本人所在的浙江工业大学依托工科底蕴下的“新文科”专业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二、虚拟情境与互动教学的路径方法

本课题在综合调研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得克萨斯大学、田纳西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密苏里大学,国内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课程设置的基础上,结合我校“新文科”的发展优势,将数字创新和技术应用融入广告学专业课程,提出以下改革路径。

(一)发挥工科院校特色,加强数据思维训练

美国密苏里大学、佛罗里达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等非常重视科学思维的训练,早已将统计学课程作为基础必修课程,在高年级阶段还有数据分析、量化研究等方法课,来研究消费者开发和创新产品服务,使用数据来创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有吸引力的营销传播策略。大学一二年级是大学生由高中教育思维转向专业学科思维的重要时间节点,所以本阶段应当侧重于基础理论、人文素养和数据思维培养。我校广告学专业应充分利用我校“工科院校”的背景,将“媒体脚本设计”“计算科学”“人工智能”“图文设计”“视觉传达”“数字媒体艺术”“人机交互与图文设计”等计算机学院、艺术学院的课程列入广告学专业选修课程,打通学院壁垒,更新课程内容,运用新科技手段和灵活开放的讨论教学、体验教学,结合讲授法开展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基础素养和数据思维。

(二)创设虚拟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创新应用实践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Piaget)提出建构主义理论,此理论认为人们以具体形象为主体建构各种场景,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建构理论的场景模拟经常被运用到课堂当中,一般分为教学情境和学习情境。在过去的课程教学中,主要通过虚拟情景的形式将班上同学分成若干组,模拟实践开展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本人开设的“品牌学”课程,此课程会要求学生在学期中关注某一个品类的发展及数字创新,然后创造性地建设一个“虚拟”的品牌,从而在品牌建设的各个阶段开展品牌命名、策划和品牌管理。每学年课程结束,同学们都会有许多奇思妙想的创意,甚至应用于商标品牌的注册和APP研发,以及毕业后的创业实践等。虚拟品牌的创建及运营,可以让学生全方位体验市场细分、消费者画像、品牌VI、营销推广等理论,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互动,对市场有更清晰敏锐的洞察。

(三)以“主题讨论”互动教学方法贯穿始终

教学方法成为现如今“教学创新的主要领域”,其中直观教学、比较教学、案例教学、思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成为课程创新的主要组织形式。美国高校的广告学课程设置,非常注重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所有的课程均要求老师和学生双向互动沟通,“主题讨论式”的上课方式几乎贯穿每门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和双向互动沟通能力。笔者曾在美国罗格斯大学访学,在课程学习中也亲身体会了“主题讨论”互动教学的实践,教师的理论教学在学期中占比一半左右,其他均为师生、生生之间主题研讨式的互动教学。在互联网时代,应发挥“Z世代”的主体地位,以主题讨论、互动沟通改善课堂效果,提高学生参与热情。

三、虚拟情景互动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一)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平台建设

近年来随着AR、VR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高校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建设成为打造教学体验、产学研一体化、信息化的体验场所。广告学作为紧跟技术发展的专业,应积极利用好政策和技术优势,建立广告应用场景的真实模拟,让师生获得真实场景、作品设计、投放效果的切身体验,使师生对广告传播和广告设计的知识和应用实现更真实透彻的理解,对广告效果获得更快速的评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调整广告活动的设计和作品形式。具体而言,学生在虚拟情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客户总监、设计总监、创意总监、公关、社会化媒体营销总监等。在虚拟实训开展前,需要向虚拟系统提交业务申请,教师在虚拟仿真平台中扮演协调的功能,注重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团队协作和创新实践的能力。在实训结束后引导学生开展研讨总结,提升学生探索学习的沉浸感和学习感受。得克萨斯大学作为全美排名前五的广告院校,将于2021年启动虚拟体验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个动态开放的空间,配备最先进的技术,旨在为学生提供广告、媒体和公共关系方面所需要的实践,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为现实世界做准备,聘请曾在LeoBurnet和DDBWorldwide担任要职的丽莎·贝内特(LisaBennett)任执行董事,指导学生从事真实的客户项目。

(二)校企联合的“双输”人才平台建设

依托教育部产学研项目、部校共建等平台,建立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双向输出”的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在大三大四阶段,聘请业界一线的客座讲师,为师生带来最新的产业实践。教育部自2017年起启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每年联合企业开展两次产学研育人项目的申报工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教学教改项目的落地实践。各省市也有条不紊地开展产学研实践基地和项目的申报工作。与此同时,2013年以来、教育部开展的“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在中央和地方高校拉开帷幕,笔者作为第二批高校教师也积极参与了媒体挂职锻炼,弥补新闻传播教育实务知识的不足。部校共建的“共享共振”模式,以卓越模式培育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同时也以智库咨询的方式参与媒体机构融改革和舆情监测,服务社会、学校和媒体单位形成以“双输”的方式形成“合力”,共育新闻传播人才。

(三)赛事促学的“实践”平台建设

大广赛是广告学专业的部级赛事,创办以来一直秉持“促进教改、启迪智慧、强化能力、提高素质”为宗旨,目前已成为全国高校大学生演练实践的平台。我校自1999年建系以来,就将各类竞赛作为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之一,下表为我校广告学专业学生参与的赛事列表:广告赛事以企业命题,学生参与的方式,调动师生积极性和参与度。以赛促学的方式,增加了师生互动、师境(企业)互动、生生互动、生境(企业)互动和学生自我互动的机会,学生通过参赛可以将所学理论和实操技能进行演练呈现,赛事奖项奖金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师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目前“以赛促学”已成为全球各高校艺术类、广告学专业普遍采用的长效实训平台,较之前两种,覆盖面更广,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开拓专业视野,创作与行业需求接轨。

四、结语

数字传媒专业前景精选篇9

1产品设计专业

专业内涵

产品设计专业隶属于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本科毕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本专业现有四个培养方向:产品造型设计方向,展示展览设计方向,视觉传达设计方向及公共艺术设计方向。目前,社会对艺术、设计的消费在不断地增长,体现在家庭装潢、家居装饰、媒体广告、公共艺术、景观设计、印刷设计、交通工具等诸多方面,为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大好机会。中国企业正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方向转变,产品设计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企业对产品设计高质量人才充满期待。

国际交流

通过多种国际合作式培养专业人才,学院每年选派若干成绩优秀的本科生到国外留学。本专业已与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签订“2+2”本科联合培养项目,成绩合格者,将取得北京化工大学学士学位及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学士学位;与英国北安普顿大学签订“2+2”、 “3+1”本科联合培养项目,成绩合格者,将取得北京化工大学学士学位及英国北安普顿大学学士学位;本专业还与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签订“2+2+1”本科、硕士联合培养项目,成绩合格者,将取得北京化工大学学士学位及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与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签订“1+1+1”硕士联合培养项目,成绩合格者,将取得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及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硕士学位;与英国北安普顿大学签订“2+2+1”、“3+1+1”、“4+1”本科、硕士联合培养项目,成绩合格者,将取得北京化工大学学士学位及英国北安普顿大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与韩国东西大学签订“2.5+1+0.5+2”本科、硕士联合培养项目,成绩合格者,将取得北京化工大学学士学位及韩国东西大学硕士学位。

核心课程

本专业特色课程包括:设计美学、设计思维与创意、基础摄影、设计研究、模型制作、创意性工程设计、品牌筹划与传播、数字模型与渲染、图形设计、广告创意设计、CIS 设计、公共雕塑、金属工艺基础等。

2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专业内涵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隶属于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熟悉图形图像处理的基本算法,熟练掌握各种数字媒体制作软件,具有较好的美术素养和扎实的编程能力,能应用新的数字媒体创作工具从事平面设计、网络媒体制作、游戏、动画制作、数码视频编辑以及动画、游戏、虚拟现实等领域的应用研发。

发展前景

数字媒体产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发展前景广阔,据统计我国对数字媒体艺术人才需求的缺口大约在每年 20 万左右。

该专业针对应用前景极为广泛的游戏、动画设计、多媒体系统设计、移动应用多媒体设计、数字出版物、电视及电影后期特效制作、剧本设计、数字内容企业营运与管理以及相关的声音工程、影像工程、多媒体压缩等领域,培养各级各类现代数字媒体艺术和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

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离散数学、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计算机图形学、Java 程序设计、数字媒体技术、多媒体与网页设计、设计素描、基础摄影、设计色彩、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图形设计、电脑三维效果图、媒体广告、包装设计、公共景观艺术设计、动画基础、动画造型应用设计、3D 虚拟设计、数字音视频处理技术、多媒体编创、数字界面设计、交互设计基础、计算机色彩原理及应用、动画造型应用设计。

专业实践:认识实习、三维美术基础、美术基础(速写)、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课设、Flash游戏开发、虚拟现实开发课设、游戏开发基础、游戏开发实践、毕业设计(论文)。

考试内容:

我校的考试内容为素描、色彩、速写,分值分别为素描占24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色彩占24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速写占120分,考试时间为30分钟。

报名考试时间、地点:

北京考点(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5号)将分别组织两次专业考试,考生可选择参加其中一次或两次考试。北京考点考试报名时间为2017年元月上旬。考生登陆我校本科招生网(goto.buct.edu.cn)进行网上报名。

无论是参加第一次、第二次考试的考生,现场确认时间均为2017年1月14日。第一次考试时间为1月15日,第二次考试时间为1月16日。

北京化工大学2017年艺术类专业招生录取原则:

1、 考生必须参加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统一组织的艺术类专业考试并合格。

2、专业考试合格证发放比例不超过我校2017年艺术类专业招生计划总数的4倍。

3、全面考核,择优录取,文理兼收。考生体检合格,高考文化课考试成绩达到考生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艺术类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将投档考生的高考实考成绩和艺术类专业校考成绩相加合成综合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文理科一起排队)择优录取。综合成绩=高考实考成绩+专业考试成绩

数字传媒专业前景精选篇10

关键词:数字传播;报纸;内容体系,传播风格

中图分类号:G2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12)01.0104.05

报纸在人类传播与文明演进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报纸以把关主体和传播主体,通过信息的挖掘、采集、制作和,为公众、社会甚至政府机构设置议程,充当意见表达、沟通及舆论引导的有效渠道,作为主流媒介和资讯告知权威,在传播史上较长时期地承载起受众认知和瞭望外界的窗口、教育和反思的平台以及娱乐和学习的工具等大众媒介的集束角色与责任。然而,随着数字化传播技术的革命性推进,信息与技术的大汇流中出现了媒介的整合发展新趋势,报纸媒介的发展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数字传播背景下报纸遭遇的

挑战与生存质疑从纸媒时代传播语言的文字化到电子网络时代传播语言的数字化的演进,每一种新形态的媒介兴起都会不同程度地对报媒现实的和潜在的受众进行吸引和分割,受众受信息洪流、传播技术洪流以及多元化社会诉求的多重裹挟,不断地细化和分流于媒体的混战割据格局之中,直接导致报业的发行和广告售卖下降,报纸的商业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双重下滑,报纸生存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媒介环境越来越促狭。

美国著名媒介经济学家和公共新闻业的先驱菲利普·迈耶教授在其《在消失的报纸: 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一书中,运用美国全国民意研究中心的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制作了“1972—2002年读者对报纸的信心分布图”和“1972—2002年日报读者数量变化趋势图”两个线性拟合图,推测“读者对报纸的信心趋势线到2015年的时候将会接近零点”[1](P15-16),“如果用一把直尺将图中的趋势线顺着延长,那么到2043年第一季度结束时,日报的读者也将会接近于零点”[1](P97) 。在数字传播技术革命性推进和传统媒体“盛极而衰”的背景下,迈耶教授基于报纸的读者及广告的相关图例分析原本旨在为帮助传统报业走出生存困境而提供一种如何利用报媒的社会影响力来提升其商业价值的思维路径和经济理论模型。但他的这些举证另一方面也展露了报纸媒介生存环境的窘迫性和诸多不确定性,因而极易被机械推理和错误解读为是关于报纸消亡论的力证。美国传媒大亨鲁伯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k)和著名的媒体经营者比尔·盖茨(Bill Gates)曾多次在其演讲中转引迈耶“报纸末日论”观点对报纸的未来发展表示出强烈的消极与忧虑。日本《每日新闻》原总编辑歌川令三在其《报纸消失的日子》一书中明确指出报纸消失的日子是2030年[2](P83),清华大学教授刘建明根据报纸读者的代际老化规律预测在2030—2035年之后报纸将无可救药[2](P116)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匡文波也在比较分析报业读者群体变化时说,“可以预言,50年后纸质媒体将在主要国家退出历史舞台。考虑到全球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不平衡,100年后,人们将只能在博物馆中见到纸质媒体了”[3]。这些基于报媒未来发展前景预测的“消亡论”、“失望论”等对报业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将报纸推向一种边缘化和不确定的生存境地,也带来报纸本身发展上的一些误区和问题。

二、报纸的传统传播风格及其在

数字传播背景下的诸多问题报纸作为人类理性传播史上信息传播最典型的渠道与手段,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致力于汇集信息报道新闻、宣传政策沟通协调、提供观点引导舆论、传播文化娱乐社会等传播功能的发挥和信息价值的彰显。作为信息传播载体的报纸其媒介化和社会化生存所依赖的支撑体系亦即报纸的内容框架也主要是通过信息的采编、告知与解读并围绕这些信息传播功能的发挥和信息价值的彰显而完成型构,并以此逐渐沉淀出报纸的传播风格。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媒介的发展演进,特别是数字化传播技术主推下互联网的诞生与应用,更是很大程度上迎合了人们多元信息诉求中基于特定媒介的价值消费与价值创造心理。数字传播背景下报纸传统的内容框架和报道格式日益不能满足人们多层面的社会信息需求,网络式传播也使报纸的传播权威逐渐消解。报纸陷入数字化传播媒介的“信息超市”裹挟,导致其彰显传播风格的传播效率、传播品质和传播品格三大支柱日益蠹蚀而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多种困境与问题。

(一)数字信息突围中报纸面临传播效率与信息传播价值的衰解

数字传播以数字化特别是数据库作为传播技术支撑,往往具有“以不受地域或国家边界的限制而具有从传统的媒介和把关者手中夺取信息和娱乐控制权而武装自身的能力”[4](P5)以及超强的生命力和解构力,以科学的话语消解和颠覆传统报纸单向式传播的各种权威架构,“把传统媒介的受众从集权主义媒体的‘暴政’和腐败的消费主义中解放出来,从过去的媒介对阅听大众予取予求、想塞什么就塞什么的状况中解放出来”[5](P148),受众视线的力量从新情境中最大限度地得以释放,从这种传统报纸的自上而下的传播权力层级中获得了更大的传播参与、信息选择、信息解读甚至信息生产的能力。加之数字传播的传播成本低、传播速度快、内容存取便捷恒久、传播渠道丰富多样、传播的时空融合以及互动交流式传播等优势也使得单纯依赖纸质媒介定期定量传送信息的报纸市场空间受到频繁的挑战与挤压,作为载播资讯的立柱在数字化媒体的“信息超市”面前日渐衰落,昔日传递社会信息和运行社会信息系统以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最方便有效的媒介,在数字传播的冲击下遭遇信息传播价值的边缘化和信息传播效率的削弱。

(二)片面追求“眼球效应”导致报纸传播品质下降

以数字传播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因其分散互动对话性和无法集中控制等特点而使媒体的信息传播场域具备较大的中立空间和想象力,极大地满足了受众阅读与信息分享的、参与传播的成就感、角色扮演的乐趣、思想表达的自由和收视点击消费的随心所欲,能够极大地吸引受众的眼球,满足受众多样化的心理需求。面对数字传播的崛起及其沟通新构型,裹挟于信息海洋的报纸不甘放弃其传统的媒介权威地位,为降低成本、保持和夺回被掠走的市场份额、实现报纸的市值与利润,寻求影响受众和攫取受众注意力的“捷径”,报纸逐渐放弃或有意无意地偏离既有的严肃客观报道和调查评析之新闻专业主义的路线和优良传统,抛却自身本该有的专业化、特色化和个性化的媒体定位,模仿和沿袭其他媒体之于受众“泛娱乐”的传播范式,降低新闻来源的把关力度,通过挖掘和展示人性的弱点制造娱乐效果和轰动效应,达到报媒盈利率和商业影响力提升的目的。受众对有用资讯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也不能从报纸信息消费中获取阅读和体验的快乐,更不能从中学会事实判断获得意见指导。报纸的这种不能坚守自身媒体立场的泛娱乐化传播不仅不能持久有效地吸引到潜在受众的注意力,在受众群体日益分化的背景下,报纸的这种降质传播行为甚至正在疏离已有的受众群体。直接导致报纸传播内容与传播品质的蜕减,消解报媒现实的媒介影响力,进而失去更多的市场份额和面临更深重的安身立命之危。

(三)报纸“公共性”传播品格在数字化传播格局中出现褪色倾向

英国道德学家塞缪尔·斯迈尔斯认为,“品格的力量在于其公共性并对他者有益”[6](P107)。报纸传统上作为人们观察世界的窗口、获取公共事件和真理解释框架的工具、监督社会发表舆论的平台、变革社会和维护公共利益的重要力量等公正、权威、负责的形象一度颇具媒介品格力而备受社会公众的支持与认同。数字传播使传统报纸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报纸被置身于新闻专业主义和媒介市场逻辑的狭缝中,面对整个媒介市场格局的变动和媒体商业逻辑的强力冲击,报纸为应对作为媒介的信息告知功能被替代、信息传播效率衰减以及信息传播品质的消解等诸多生存危机和缓解空前的媒介生存压力,不得不在社会“公益”和“商益”的矛盾之间游移和徘徊。为控制传播与运营成本,最大限度维护自身商业利润又不至于触及社会各种制度集团的利益,报纸草率地舍却了权威公正的话语,放弃了体现公共话语精神的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的权威资讯告知,削减调查性和深度评析类新闻事实等内容,而倾向于简单新闻事件的粗放报道。导致报纸的传播内容缺乏深度而不能成为人们思想的有益延伸,受众也不能依赖其获取意见指导与决策支持。缺乏事实解释力和真相还原力的报纸不再能妥善地担当公众表达意见的权威通道、监督社会的“第三只眼”和平衡权利的中立组织。报纸的公共性和利他性的媒介品格力量被“商业逻辑”的“沉默螺旋”一定程度地消解。

三、报纸的未来出路:重塑报纸的

传播风格美国著名媒介学者康拉德·芬克(Conrad C.Fink)指出:“竞争性媒体的扩张,可能使任何一个单一种类的媒介的价值减弱,而相应地,也增强报纸的独特资源价值”[7](P4)。置身于数字化传播背景下的报纸媒介,应重新审视自身传统的传播模式和内容体系,主动摒弃与媒介演进新语境及人们信息需求相矛盾或相背离的价值与功能,抓住传播语言与传播技术中新的连接点,张大自身主体性的、独特的核心价值与功能,重塑并坚守报纸媒介的传播风格。

(一)以内容为根基实现报纸资讯传播的权威化和专业化,提高报纸的传播效率

数字化主要是改变媒体的传播介质,与传媒内容相比媒体以何种介质传播并不是最重要的,人们选择媒介消费注重的是媒介的信息内容、有用性和方便。以纸质和文字为信息载体的报纸相对于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存在传播流程上的诸多技术与模式的缺陷,在媒介转型新时期,报纸若过度趋向媒体市场化和商业化的运行逻辑而在泛信息化与泛娱乐化上与网络媒体和电子媒体同台竞技,无异于作茧自缚,做内容才是报纸生存的起点和根基。报纸应摒弃信息泛化传播的窠臼,从权威新闻和专业化内容上构建报纸的基调与品牌。一方面是立足于权威化资讯的提供。数字传播技术打破了传播信息的诸多限制及其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垄断,但带来的是媒体把关和过滤信息的角色功能被消解,“相互冲突的信息也许能拓宽人们的视野,但也会混淆视听,削弱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8](P21)。面对信息泛滥和信息匮乏的尴尬境地,报纸应抓住机遇,主动成为受众的耳目,发挥自身的理解鉴别力及客观的判断把关力,选择与受众利益最密切相关的新闻事实进行整合和正确、及时的传播与告知,以正确、真实、可信的资讯为受众有效了解社会和获取生活与学习指导服务,从而不断强化报纸信息权威性告知功能的回归。另一方面则是专业化内容的提供与传播。专业化原本是一种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的框架,是“为克服市场不正当竞争中的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内生交易费用而实行的分工经济的功能”[9](P113)。在数字化传播背景下的媒介混战格局中,受众及其注意力资源不断遭遇离解和碎片化,媒介市场细分已成客观事实,“大而全”的媒体发展逻辑显然是缺乏理性和现实理论依据的。报纸应基于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而调整定位策略,按照特定通行的社会专业划分标准构建分科化的传播内容,以专业化的视角和话语,针对特定的受众群体设计和定制专门化的新闻信息,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和报道专业领域的现象、问题和规律性,为专业化受众提供专业信息的咨询与帮助。新形势下的报纸只有坚守自身特色,从信息告知的权威性和资讯生产管理与提供的专业化上创新性开发内容,才能确保自身媒介信息内容传播的到达率,成长为有良好传播效率的报纸。

(二)以观点为主导实现报纸精英化媒体回归,改善报纸的传播品质

报纸的观点是报纸作为媒体角色看待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等的角度、立场及其对事物、问题等的认识程度和分析结论。具有思辨性的科学合理的观点作为社会的精英资源的存在对人们的社会实践具有启发思维和引导认知的作用。报纸不再是信息匮乏与传播渠道短缺时代意义上的“新闻纸”、“消息纸”,其核心价值被信息社会和数字传播极大地消解,受众需要从纷乱繁复的信息杂芜中寻求事实、真相和真理的解释框架及意见指导,“观点纸”、“观念纸”日益成为受众之于报媒的信息消费期待。基于理性和分析的精英化的观点应该成为新传播环境下报纸生存的核心资源。菲利普·迈耶甚至为报业开出了一个“打造精英媒体”的药方,即“一个开张较小的、不那么频繁发行的版本,主要用于刊登分析和调查性报道,并且瞄准受过良好教育的有‘新闻瘾’者,这很可能是困难重重的古老印刷报纸的一个明智选择”[10]。报纸应针对受众迫切关注的焦点问题和重要的社会现象,在将事实及时新闻化的同时,以深度的调查分析和跟踪报道,整合新闻事件的事实并进行逻辑清晰、结构合理的科学解释与阐扬,以辩证客观的思考和判断构建关于新闻事实的特定的意识形态和解释框架,最大限度地展示背景知识,还原事实真相,深度挖掘事实的新闻价值。报纸只有充分发挥其媒介本身对新闻事实重要性的感受能力、对具有重要意义的公共问题的敏感性以及在足够广泛的公共领域揭示出被感受到的重要性时必须具备的表达能力和道德勇气,才能形成自身媒介独特的精英身份和精英意识,并以其高质量的综合的深度分析报道影响受众关于当前新闻事实、问题与趋向的态度和认知,为受众提供思考、行动和决策的意见指导与支持。深度的报道和观点的提供不仅是报纸决战新媒体环境的一个有力的筹码,也是其成为意见领袖式的有影响力和有传播品质的媒体的有效途径。

(三)以思想为内核彰扬报纸媒体的公共精神,提升报纸的传播品格

德弗勒曾指出:“大众传播不仅对个人而且对社会或文化都有影响;它可以影响一个团体的共同信仰和价值观,影响它对英雄与恶棍的选择,影响它的公共政策和技术,特别是媒介连续不断的信息传播,能对社会变革产生真正深刻的影响”[11](P328-329)。传播的意义在于,借由资讯的合理流动进行沟通和建立社会联结来反映和平衡不同的利益诉求,以达到协调关系、监督社会和主导舆论的目的。报纸作为一种主流媒介的社会存在,处于政府与公众等不同利益集团的中间地带,应更多地具有社会学的想象力和思想深度,努力提高其社区理解与公共问题处理能力,而不是集中于个人需要和局限于几种狭窄的个人兴趣去追求个性化的内容包装。关于媒介影响力辐射的广泛性方面,公共性和公共精神原本应是媒体社会属性的一种普遍体现及其责任与使命中的核心要义。“媒介不仅仅有权力的声音,重要的还有公众的声音,大众传媒需要扮演更加多元的角色,重点关注体现公共话语精神的民生新闻和公共新闻,成为推动社会民主化进程的重要力量”[12]。然而,在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冲击以及数字化传播革命的挤压下,不少媒体过于急功近利而侧重于商业化的炒作和利润的获取,媒体的公共责任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公共精神和媒体道德明显消解,公众缺乏参与互动的平台,舆论也失去了公正的宿体,公共利益得不到合理的表达与保护。这种媒体公共性一定程度缺失的情形对报纸本身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契机。报纸应努力承担和履行其作为社会“公共性”的角色与义务,对公共事务予以充分的关注,并在新闻产品和服务形成过程中充分吸纳公众参与交流与讨论,以资讯传播为桥梁和纽带,建构一个介乎“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威”之间的公共领域,搭建关于文化、信仰、价值观、政策等的一种公共议题沟通的公民社会平台,并将其视为平等、开放、去中心化的社会交流结构,依赖公众的参与和智慧,引导公众对公共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接近、参与和反思,让“参与者互相创造、分享信息,从而达到相互理解”[13](P63),在这种互动的氛围里,真正的社会舆论和社会公平正义将被生产出来,报纸作为主流媒介的公共精神将得以张扬,报纸的社会公信力和思想深度也将得以提升和强化。

四、结 语

在数字化传播背景下,“新媒介通常不会消灭旧媒介,而只是将旧媒介推到它们具有相对优势的领域” [14](P224)。传统报纸虽然在生存和发展上困难重重,其传播风格遭遇极大的冲击,但报纸的发展前景也绝不是迁就那些报纸“消亡论”的机械论调和简单预测。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只要充分关注社会大系统的发展变化,遵循媒介演进的客观规律,从媒体发展的商业逻辑和制度安排上理性地吸取经验教训,走自身特色化的发展路径,通过反思报纸自身的核心价值体系和合理权衡报纸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和商业影响力的意义,重新调整和型构报纸媒介新的内容框架,以“内容为王”为支撑重塑其传播风格,仍将存在巨大的媒介生存空间和发展前景。当然,报纸作为纸质媒体,在与新的传播环境抗争的同时,还应主动吸纳新的传播技术和新的传播理念,不断修正自身运作模式和回应消费者需求,努力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在资源的整合和协同中实现报纸价值的不断增值。

参考文献:

[1] Meyer, P.The Vanishing Newspaper: Saving Journalism in the Information Age[M].Columbia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2004.

[2] 崔保国.2006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 匡文波.纸质媒体还有明天吗[J].现代传播,2008,(4).

[4] [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明安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5] [美]丹·吉尔默.草根媒体[M].陈建勋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 [英]塞缪尔·斯迈尔斯.品格的力量[M].宋景堂等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7] Fink,C.C.,D.E. Fink.Strategic Newspaper Management[M].New York:Random House,1993.

[8] Wright,C.R.Mass Communication: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3rd ed)[M].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86.

[9] [美]多米尼克·萨尔瓦多.管理经济学(第六版)[M].冷德荣、王伟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10]Meyer, P.The elite newspaper of the future[J].American Journalism Review,Oct./Nov.2008.

[11][美]梅尔文·德弗勒,埃弗雷特·丹尼斯.大众传播通论[M].颜建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2]冉华.中国传媒公共话语领域的建构[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6).

数字传媒专业前景精选篇11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工学校;创意产业

数字媒体产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数字媒体相关产品和技术的普及和深入,社会对数字媒体技术领域的专业人才需求日益迫切。数字电视、网络电视、楼宇视频、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对信息数字化人才的需要日益增长,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与各种数字设计、媒体制作和传播等有关的工作。据相关专家估计,未来3至5年内,数字媒体产业将成为全国IT和娱乐业的支柱产业之一,中国数字媒体人才的缺口将达到每年15万人左右,随着产业发展,未来10年的人才缺口会更大。数字媒体产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为技工学校开设和进一步发展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笔者就这一问题提出以下思考,希望引起共同的探讨。

一、创意产业的崛起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数字媒体是数字化的内容产品,以现代网络为主要传播载体,通过完善的服务体系,分发到终端和用户进行消费的全过程。数字媒体技术正是根据数字媒体创意设计,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图形图像等技术为支撑,主要研究图、文、音、像等数字媒体的捕获、处理、存储、传播、运营管理、再现各个环节相关的技术,使抽象的信息或创意变成可感知、可管理和可交互的数字媒体作品。

美、日等国都把大力推进数字媒体技术和产业作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美国权威统计机构“Dun&Bradstreet”公司的最新数据显示,数字媒体产业在美国已发展成重要的支柱产业。以电影工业和电脑软件席卷全球的美国内容产业(包括数字媒体内容)每年营收4000亿美元,占GDP的4%。在时代华纳、迪士尼等传媒产业巨头的引导下,西方50家媒体娱乐公司占据了当今世界上95%的数字媒体产业市场。日本是世界上数字媒体产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数字媒体产业中的媒体艺术、电子游戏、动漫卡通等产值是钢铁产业的两倍,成为日本目前三大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新加坡政府提出以知识经济为基础,将数字媒体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大力发展以文化艺术、设计和媒体为主的创意产业。

从我国的情况看,中国正进入数字媒体快速增长时期,中国数字媒体的相关产业,即影视、动漫、游戏、电子出版等已蓄势待发,数字文化、数字艺术促进了媒体传播方式的变革。国家863计划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怀进鹏教授表示,数字媒体产业链长,规模巨大。当前,我国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及产业发展极为迅猛,已成为信息产业发展的亮点,前景十分广阔。以上海为例, 2010年,上海数字媒体产品及技术服务的总产值达1000亿元,而在未来5年内,上海数字媒体人才缺口达12万人。目前上海数字媒体领域的从业人员只有2万余人。由此可见,社会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这就为技工学校开设和进一步发展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提供了机遇。

二、技工学校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现状分析

目前,就广东省技工学校的近年的计算机类专业设置情况来看,大多数院校都开设有与数字媒体内容相关的动画制作、广告设计、多媒体影视制作、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广州市轻工高级技工学校于2007年开设了计算机及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应用方向),率先吹响了数字媒体技术的口号,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于2010年开设了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广州市电子信息学校在2011年开设数字媒体技术应用(数字视频拍摄与制作)、数字媒体技术应用(数字影音后期制作)两个专业。

有部分教师可能会觉得,既然目前大多数技工学校都开设了动画、广告、网络技术等专业,让学生进行有效整合不就完成数字媒体专业的所有内容了吗,为什么还要单独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呢?殊不知,数字媒体技术是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培养从事计算机技术出发,需要掌握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图形图像领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并将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到相关领域,为社会提供数字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综合性专业,因此与单一性专业对比而言往往具备更多的要求。

众所周知,技工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非常明确,开设专业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专业能力的技能人才。回顾历史,技工学校都能够及时抓住企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专业的开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三、技工学校进一步发展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一些思考。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育在我国刚刚兴起,其发展前景是很乐观的。也因为初级阶段,就当前的教育环境、教育模式来看,大力发展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显得不那么成熟,技工教育人还要在以下方面做一些努力。

(一)以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为基础建设专业。

数字传媒专业前景精选篇12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 教育发展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9(a)—0035—01

1、数字媒体艺术的背景

数字媒体艺术在西方二战后期社会的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出现,它的出现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随着大量民用的衍生品的出现,数字媒体成为社会新兴的战略经济组成部分。在80年代~90年代,在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下,国外的数字媒体艺术在课程设置上得到创新,

2006年我国提出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新理念,在这种宏观观念的指导下,顺应社会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中国设计艺术教育又迎来了新的发展。创意理念开始引入设计艺术,高校中的数字艺术专业应运而生。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普通高校中80%以上均设立了艺术类专业,而设置动画类专业的已经超过230所。可以说,与创意产业相关的媒体艺术类专业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最为普及的专业之一。虽然办学规模扩大,但就数字媒体艺术的基础理论研究、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等重要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2、高校数字媒体艺术的一些思考

2.1 多学科互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普通高校的艺术学科相比艺术院校在设计学科上显然是不足为奇的,普通高校的更多精力几乎用在发展优势学科,艺术学科只是在整个学校学科建设中扮演着“调味品”的功能。我们不妨追溯一下,从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德国的包豪斯、乌尔姆学院开始,大批的设计家都在提倡艺术与技术、设计与艺术、经济性原则,针对普通院校的学科优势,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对学生在艺术基础上进行设计、技术、经济之间的三面整合,培养学生在动态的、静态的适合国家经济建设的并注重国际化视野、双向战略模式、实践性较强的数字媒体艺术的专业人才。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门跨学科、多学科结合的复合型学科,培养和训练既懂得艺术设计规律,又懂得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能操作相关应用和后期制作软件的数字艺术设计人才,已成为当今数字艺术设计产业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课题。社会对数字媒体设计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应该走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交叉与整合之路。综合性的专业课程,有利于培养现代人才的各种素质和思维能力以及组织、交际和实际工作等多方面的能力。我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新媒体艺术教育,更应该突出它的整体观念和综合思维。依据学科交叉融合的理论,打破同一所学校中不同院系的界限,甚至学校间的界限,各院、各系都是可以相互协作、相互推动使学生成为综合型设计艺术人才。

2.2 学科发展的核心在教师,应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

数字媒体艺术教学的开展,取决于课程结构与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作为新媒体艺术教育工作者来说,拓宽视野,更新认识、更新知识是关键。尤其是数字媒体艺术这样一门综合的新兴艺术学科,更需要教育工作者们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及时敏锐的意识到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动态,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捕捉到最新、最前沿的信息。新媒体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强而且发展迅速的艺术形式,因此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新的信息,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高校还应当健全现有教师的再培训机制,能给大批青年老师以更多的深造和学习的机会。

2.3 强化应用实践环节,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在2006年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国家要重点发展9类文化产业,数字媒体艺术可以说绝大多数都与文化产业有关。通过参与文化创意产业合作项目,可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字技术和艺术构思,结合实际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实践活动。通过实际项目的研发和制作提高高校艺术教育与社会接轨的能力、培养学生实践设计、制作能力,将会对整个产业体系良性循环起到积极作用。根据社会化用人单位的要求和需求,增加应用性课程能力的建设,大胆尝试具有特色教学实践与理论拓展环节,突破专业课、方向选修课以及为培养学生的人文传统为特征的人文社科课程的人为限制。通过运用传统的艺术与设计理论,对在新媒体背景下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方向进行有效的整合,加强在计算机技术方面在艺术学科的教学交流,让艺术学科学生能够在技术层面克服对计算机技术编程的恐惧感,并把部分优秀的技术运用到作品的构图、动画脚本、动画分镜头以及动画的视觉的表达的传达力上。这些技术层次需要教师从多层次、横向以及纵向、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际场景相结合进行传授。

2.4 以实践为基础,强化“产、学、研”相结合

数字传媒专业前景精选篇13

关键词: 新媒介 新媒体艺术 高校教育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媒体艺术逐渐变成新媒体时代最具典型特征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不光在设计与应用领域不断发展壮大,而且也逐渐在教育行业中得到体现,特别是高校教育,为了适应社会人才需要,在高校中逐渐出现以技术与艺术结合最为密切的新型专业——新媒体艺术专业。

新媒体艺术,又称为数字媒体艺术或者多媒体互动艺术,属于艺术学科范畴。其中“新媒体”指的是传播媒介及新的艺术媒介,新媒体艺术有比较确定的指向,从某种程度上说属于多媒体艺术门类。多媒体艺术起源于19世纪末,它是这个时代的媒体技术:交流传达技术、电子技术、数码和科学技术的整体的艺术实践。也就是说多媒体艺术是声音、图像、文字,以数字模式来实现作品的综合艺术。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带给多媒体设计越来越多的途径,电视电影中的虚拟影像运用也逐渐达到了前所未有高度,在影视作品的后期制作中为实现导演和剧本的要求,逐渐引入3D虚拟影像来代替以前的实景拍摄和虚拟场景的搭建,计算机绘制渲染出来的场景更能体现一种虚拟的世界。多媒体视频影像可以是在影视作品中再现曾今的建筑物及其环境,也可以是根据剧本的要求创造出来的虚拟场景,有的时候甚至可以是一种情绪的抽象表现。

在当前的社会形势带动下,新媒体艺术专业的成立成为高校新专业建设的必然,无论是高校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还是满足社会人才的迫切需求,都迫使全国各高校开始积极开设新媒体艺术专业课程从而建设全新的、具有其自身特性的新型专业方向。其实新媒体艺术教育最早出现的国外,最初的形式是数字媒体艺术,其研究本质一样。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外部分专业艺术院校开始尝试设立此类专业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更新,直到近几年才在国内出现并发展。新兴技术带动下的新媒介给传统艺术领域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其全新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手法使艺术设计充满活力。与此同时,新媒体带来的新思维和新艺术也使艺术教育领域得到老前所未有的革新。数字技术的发展促进各种艺术形式传播的变革,应运而生的各种新媒体设计行业急切需要更多的新型优秀设计人才,目前国内高校中的与创意产业相关的媒体艺术类专业已经逐渐普及,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缺少的却是完善的理论支持和相对应的专业课程设置,同时人才培养方案也待进一步完善。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学方案明显不再适用于数字时代的新媒体艺术教育,国内院校大多是在吸取国外办学经验的基础之上创立新媒体艺术专业的,无论是课程结构还是教学方式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弊端,在教学的同时还须要大胆的尝试和改革,这必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在实践中寻找更加符合新媒体艺术教学的全新教学方案。相对于已经成型的艺术专业,新媒体艺术专业缺少相对应的基础理论知识,这直接导致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综合型学科——新媒体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注重技术性而忽略设计理论创新,也就是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更多强调的是软件的学习和应用,让新媒体艺术仅仅停留在软件学习的技术层面之上,艺术层面的创作往往被大多数人忽略。在缺少对应理论知识支撑的情况下实践课常常变成了单纯的软件课,所谓的创新课程也变成了软件更新。实际上,新媒体艺术专业应该更多的强调其特殊的表现手法、艺术语言和设计风格,软件应用只是一种设计支撑。教学者也应深入认识“新媒体艺术”的完整概念并清新理解其本质,挖掘出新型专业的理论支撑,让技术与艺术恰到好处的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对新媒体设计专业作出完整的诠释并制定出适合当代高校新专业发展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

由于传播媒介的特殊性,新媒体专业与前沿科技紧密联系,作为新媒体艺术教育工作着来说,需要不断拓宽视野,更新知识,要有随时感知新媒体艺术发展动态的敏锐意识,不断完善自身知识体系。在完善更新设备的同时,要注重学科整合和加强学科交流。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复合型学科,要求培养出既懂得艺术设计理念,了解基本审美法则,又懂得计算机图形处理技巧和后期特效处理手法的综合型设计人才,这是摆在当今高校面前有待解决的最重要问题。高等新媒体艺术教育应该依据学科交叉融合的理论,打破专业之间的界限,走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交叉融合的道路,打造符合社会需要的多元化复合型设计艺术人才。高校教育需要重视实践环节,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新媒体设计专业更应该与实践相结合,使理论研究和软件应用与实际项目相结合。通过实际项目的研发和制作提高高校教育与社会接轨的能力,从而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

在多元化的今天,高校新媒体艺术专业必须在扩大规模适应社会需求的同时,更新传统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为培养出跨学科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做好准备,以便于更好的适应数字时代带来的以新媒介为载体的新型艺术的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1)廖哗,新媒体艺术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

(2)任斌,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数字传媒专业前景精选篇14

[关键词] 影视教育;教学模式;拓展融合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3.034

影视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迅猛发展起来的新兴专业,它的昌盛和时展、文化潮流与社会经济进步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整个二十世纪中,影视艺术以其视听综合、时空综合、艺术与技术综合的绝对优势而引人瞩目,被誉为最年轻最富于潜力的新兴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的大众传播媒介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数字和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为媒介融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随着新技术和新观念的不断发展,社会对这方面的影视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可是当前的影视教育相对滞后,因此需要适应媒介融合的趋势变化,培养出具有媒介融合思维与意识及融媒创新能力的影视专业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新的教育模式将是媒介化取代传统教育的崭新时期,教育的传统受教对象和习惯的耳提面命的经验,将被新一代人和新的模式逐渐取代,新的教育秩序已经酝酿并正在形成。影视教育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呈现出高速发展的势头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变革。

一、媒介融合的趋势与影视教育的现状

1.我国当前影视教育的现状

随着以影视传媒为主导的大众传媒的日益兴起和繁盛,影视教育也日益兴起,甚至呈现遍地开花的局面,使传统处于边缘位置的影视教育日益成为“显学”,各个高校纷纷设立影视专业或与之相关的传媒专业。在非影视专业院校或学科,也纷纷开设影视课程,使之成为艺术教育的重要部分。

首先,很多高校设跨专业影视艺术选修课程。根据不完全统计,包括500多所普通高校开设过有1门以上的影视课程,多数为《电影鉴赏》、《电影评论》、《电影分析》、《名片欣赏》等。其次,在非影视专业设立影视方向。最早在一些综合性大学的中文专业、电教专业等设立关于影视的专业方向,招收本科学生,后来逐渐在重要高校、师范院校、以至理工农医院校都有涉足宽泛影视方向的专业或方向。再次,影视艺术专业的建立。上世纪90年代初的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在综合大学中最早建立专业,及至新世纪以来,包括影视艺术教育、更为宽泛的广告、传播专业等蓬勃发展。第四,设立影视专业学院或系所。包括专业艺术院校设立影视热门学院,如北京电影学院开设动画学院,北京广播学院开设动画学院和相关电影艺术学院等。第五,影视教育层次提高。在一些重点大学和主要艺术专业院校申报了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传播学以及新闻学硕士点。影视及相关学科层次在逐步提高,社会现实证明影视、传播教育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重要阶段。

2.当前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矛盾

这里所指的影视人才主要指影视编导创作人才、播音主持人才、影视技术人才和影视媒体经营管理人才。目前我国有500多所院校为影视行业输送着各种专业人才,从电影电视的采编播摄录剪,到影视动漫的制作合成,电视节目的创意策划主持,以及影视工程技术的人才培养,这些人才或者由专门特定的专业培养专门化的人才,或者由综合性的院校依托综合性的学科优势培养出“宽口径”的素质教育人才,或者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理念指导下培养出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但是从总体上来说,目前的影视人才培养远远无法满足当前媒介融合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当前的人才培养还不能满足网络数字时代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影视行业对影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具有单一艺术素养与技能的人才已不能适应媒介融合入发展的趋势。当前社会需要的是媒介融合形态下既懂艺术又懂技术,既懂影视的采编导播,又懂媒介的经营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二、媒介融合时代对影视教学模式的探索

影视教育日益繁盛,但是影视教育的教学方法相对更多是沿袭传统的讲授加观片的教学模式,影视艺术作为日新月异不断变化的艺术形式,媒介融合时代的影视教育理也应与时俱进,适应媒介发展的需要,运用新的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一步突出、强化影视教育的教学效果,要紧跟社会对影视人才需求发展的步伐,应着重从以下方面着手:

1.适应思维方式转变,更新影视教育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