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化学知识要点范文

化学知识要点精选(十四篇)

时间:2024-01-03 16:53:26

化学知识要点

化学知识要点精选篇1

知识不需要对成功负责,需要对成功负责的东西,叫技能。然而现在很多人,分不清两者的区别。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考化学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考化学知识点1掌握基本概念

1.分子

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1)分子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分为:

单原子分子如:He、Ne、Ar、Kr…

双原子分子如:O2、H2、HCl、NO…

多原子分子如:H2O、P4、C6H12O6…

2.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确切地说,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1)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和分子的基本微粒。

(2)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质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离子

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离子可分为:

阳离子:Li+、Na+、H+、NH4+…

阴离子:Cl–、O2–、OH–、SO42–…

(2)存在离子的物质:

①离子化合物中:NaCl、CaCl2、Na2SO4…

②电解质溶液中:盐酸、NaOH溶液…

③金属晶体中:钠、铁、钾、铜…

4.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微观看)。

(2)某些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性质、结构不同)—同素异形体。

(3)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各不相同,占前五位的依次是:O、Si、Al、Fe、Ca。

5.同位素

是指同一元素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即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互称同位素。如H有三种同位素:11H、21H、31H(氕、氘、氚)。

6.核素

核素是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而且其寿命足以被观察的一类原子。

(1)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同位素。

(2)同一种元素的各种核素尽管中子数不同,但它们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因而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是相同的。

7.原子团

原子团是指多个原子结合成的集体,在许多反应中,原子团作为一个集体参加反应。原子团有几下几种类型:根(如SO42-、OHˉ、CH3COOˉ等)、官能团(有机物分子中能反映物质特殊性质的原子团,如—OH、—NO2、—COOH等)、游离基(又称自由基、具有不成价电子的原子团,如甲基游离基·CH3)。

8.基

化合物中具有特殊性质的一部分原子或原子团,或化合物分子中去掉某些原子或原子团后剩下的原子团。

(1)有机物的官能团是决定物质主要性质的基,如醇的羟基(—OH)和羧酸的羧基(—COOH)。

(2)甲烷(CH4)分子去掉一个氢原子后剩余部分(· CH3)含有未成对的价电子,称甲基或甲基游离基,也包括单原子的游离基(· Cl)。

9.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仅是物质形态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有其他物质生成,又叫化学反应。

化学变化的特征:有新物质生成伴有放热、发光、变色等现象

化学变化本质:旧键断裂、新键生成或转移电子等。二者的区别是:前者无新物质生成,仅是物质形态、状态的变化。

10.溶解性

指物质在某种溶剂中溶解的能力。例如氯化钠易溶于水,却难溶于无水乙醇、苯等有机溶剂。单质碘在水中溶解性较差,却易溶于乙醇、苯等有机溶剂。苯酚在室温时仅微溶于水,当温度大于70℃时,却能以任意比与水互溶(苯酚熔点为43℃,70℃时苯酚为液态)。利用物质在不同温度或不同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可以分离混合物或进行物质的提纯。

在上述物质溶解过程中,溶质与溶剂的化学组成没有发生变化,利用简单的物理方法可以把溶质与溶剂分离开。还有一种完全不同意义的溶解。例如,石灰石溶于盐酸,铁溶于稀硫酸,氢氧化银溶于氨水等。这样的溶解中,物质的化学组成发生了变化,用简单的物理方法不能把溶解的物质提纯出来。

11.液化

指气态物质在降低温度或加大压强的条件下转变成液体的现象。在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为了便于贮存、运输某些气体物质,常将气体物质液化。液化操作是在降温的同时加压,液化使用的设备及容器必须能耐高压,以确保安全。

12.金属性

元素的金属性通常指元素的原子失去价电子的能力。元素的原子越易失去电子,该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它的单质越容易置换出水或酸中的氢成为氢气,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亦越强。元素的原子半径越大,价电子越少,越容易失去电子。在各种稳定的同位素中,铯元素的金属性最强,氢氧化铯的碱性也最强。除了金属元素表现出不同强弱的金属性,某些非金属元素也表现出一定的金属性,如硼、硅、砷、碲等。

13.非金属性

是指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得到(吸收)电子的能力。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越容易得到电子。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该元素的单质越容易与H2化合,生成的氢化物越稳定,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的酸性越强(氧元素、氟元素除外)。

已知氟元素是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它与氢气在黑暗中就能发生剧烈的爆炸反应,氟化氢是最稳定的氢化物。氧元素的非金属性仅次于氟元素,除氟、氧元素外,氯元素的非金属性也很强,它的最高价氧化物(Cl2O7)的水化物—高氯酸(HClO4)是已知含氧酸中最强的一种酸

高考化学知识点21.内容: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等的分子数。

即“三同”定“一等”。

2.推论:

(1)同温同压下,V1/V2=n1/n2

(2)同温同体积时,p1/p2=n1/n2=N1/N2

(3)同温同压等质量时,V1/V2=M2/M1

(4)同温同压同体积时,M1/M2=ρ1/ρ2

注意:

(1)阿伏加德罗定律也适用于混合气体。

(2)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用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迷惑考生,如H2O、SO3、已烷、辛烷、CHCl3、乙醇等。

(3)物质结构和晶体结构: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时常涉及稀有气体He、Ne等单原子分子,Cl2、N2、O2、H2双原子分子。胶体粒子及晶体结构:P4、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等结构。

(4)要用到22.4L·mol-1时,必须注意气体是否处于标准状况下,否则不能用此概念;

(5)某些原子或原子团在水溶液中能发生水解反应,使其数目减少;

(6)注意常见的的可逆反应:如NO2中存在着NO2与N2O4的平衡;

(7)不要把原子序数当成相对原子质量,也不能把相对原子质量当相对分子质量。

(8)较复杂的化学反应中,电子转移数的求算一定要细心。如Na2O2+H2O;Cl2+NaOH;电解AgNO3溶液等。

高考化学知识点31.“从下往上”原则。

以Cl2实验室制法为例,装配发生装置顺序是:放好铁架台摆好酒精灯根据酒精灯位置固定好铁圈石棉网固定好圆底烧瓶。

2.“从左到右”原则。

装配复杂装置应遵循从左到右顺序。如上装置装配顺序为:发生装置集气瓶烧杯。

3.先“塞”后“定”原则。

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4.“固体先放”原则。

上例中,烧瓶内试剂MnO2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以免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总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

5.“液体后加”原则。

液体药品在烧瓶固定后加入。如上例中浓盐酸应在烧瓶固定后在分液漏斗中缓慢加入。

6.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

7.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

高考化学知识点4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9种方法

1.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NaCl,KNO3。

2.蒸馏冷却法:在沸点上差值大。

乙醇中(水):加入新制的CaO吸收大部分水再蒸馏。

3.过滤法:溶与不溶。

4.升华法:SiO2(I2)。

5.萃取法:如用CCl4来萃取I2水中的I2。

6.溶解法:Fe粉(A1粉):溶解在过量的NaOH溶液里过滤分离。

7.增加法:把杂质转化成所需要的物质:CO2(CO):通过热的CuO;

CO2(SO2):通过NaHCO3溶液。

8.吸收法:用做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气体杂质,气体杂质必须被药品吸收:N2(O2):将混合气体通过铜网吸收O2。

9.转化法:两种物质难以直接分离,加药品变得容易分离,然后再还原回去:Al(OH)3,Fe(OH)3:先加NaOH溶液把Al(OH)3溶解,过滤,除去Fe(OH)3,再加酸让NaAlO2转化成A1(OH)3。

高考化学知识点5常用的去除杂质的方法9种

1.杂质转化法: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加入氢氧化钠,使苯酚转化为酚钠,利用酚钠易溶于水,使之与苯分开。

欲除去Na2CO3中的NaHCO3可用加热的方法。

2.吸收洗涤法:欲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和水,可使混合气体先通过饱和碳酸氢钠的溶液后,再通过浓硫酸。

3.沉淀过滤法:欲除去硫酸亚铁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硫酸铜,加入过量铁粉,待充分反应后,过滤除去不溶物,达到目的。

4.加热升华法:欲除去碘中的沙子,可采用此法。

5.溶剂萃取法:欲除去水中含有的少量溴,可采用此法。

6.溶液结晶法(结晶和重结晶):欲除去硝酸钠溶液中少量的氯化钠,可利用二者的溶解度不同,降低溶液温度,使硝酸钠结晶析出,得到硝酸钠纯晶。

7.分馏蒸馏法:欲除去乙醚中少量的酒精,可采用多次蒸馏的方法

8.分液法:欲将密度不同且又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分离,可采用此法,如将苯和水分离。

化学知识要点精选篇2

1、盐的水解的本质及表示方法。

2、离子反应的本质、离子共存的分析、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

3、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简单的配平与基本计算。

4、关于电化学的分析。

5、反应热、热化学方程式、盖斯定律及应用。

6、同分异构体的分析与判断。

7、重要官能团的结构、典型反应及相互转化。

8、有机反应类型及典型例证。

9、有机物的合成与推断。

10、以氯气、氯水、次氯酸及其盐、漂白粉为线索的卤族元素。

11.以二氧化硫、浓硫酸为线索的氧族元素。

12.以氮的氧化物,硝酸,氨气,氨水,铵盐为线索的氮族元素。

13.以硅及其氧化物为线索的碳族元素。

14.以钠及过氧化钠为主线的碱金属元素。

15.铝、氧化铝、铝盐及偏铝酸盐。

化学知识要点精选篇3

【关键词】高中化学 高中学生 培养 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009

在实际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想要有效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点的能力。较之于单纯的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点的讲解,对教师而言是一个更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掌握有效的方法与技巧,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逐步得到提升。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本文就几种有助于培养高中学生对化学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方法与大家分享。

一、教师具有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点进行有效应用的意识与能力是保障

想要有效培养高中学生对化学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需要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高中学生虽然较之于低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对学生而言,对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有效应用的意识还不强。只有教师有了较强的培养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有效应用的意识与能力,才能切实的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落到实处。

高中化学教师要紧跟现代教学发展的步伐,积极的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作为化学教师,要认识到新时期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并切实的贯彻到教学中去,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化学成绩得到进一步提升,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二、将化学知识点的讲解与实际的案例结合起来

为了有效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要在授课的过程中多下工夫,其中,教师将知识点的讲解与实际的案例结合起来,就十分重要。虽然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的意识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学生应用知识点的知识与能力还不强,而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就显得十分必要。

教师不管是在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化学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还是对学生进行难度较大的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都应该与具体的应用例子结合起来。这样能够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知识点是如何应用的,对学生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学生明白化学知识点并不是简单的理论,而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在教师给出的具体案例的引导下,学生的应用能力也得到有效提升。

三、为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

在培养高中学生对化学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过程中,还要求教师能够为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思考在学生获取知识点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在学生应用知识点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人认为思考是架起理论知识点与实际应用之间的桥梁。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学生能够理解知识点,但是教师给出学生一道题目让学生应用学习的知识点加以解决,学生可能就犯了难,找不到解题的思路,此时就需要教师给学生一定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通过有效思考将知识点与具体的题目有效结合起来,进而达到有效应用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用知识点的能力逐渐得到提升。

四、有针对性的练习

本人作为一名有多年一线教学经验的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在教学中也深感,学生对化学知识点应用能力的提升,是一个较为缓慢同时也较为困难的过程,只有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对学生应用知识点的能力进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才能逐渐得以提升,而在教学中针对知识点组织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练习就显得十分重要。

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就十分注重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本人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学生从理论上对知识点的掌握无疑是不全面的、不够深入的,教师针对讲解的知识点,有针对性的给出学生练习题目,通过练习题目使学生及时对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应用,不仅能够达到很好的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点的能力的目的,而且也使学生对知识点有更加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提升高中学生应用化学知识点的能力,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目,而且要求教师能够在课余时间也为学生布置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目。教师可以有计划的布置一些针对性较强的练习题目,这些练习题目既可以是针对新学习的知识点,也可以是针对学生以往学习的知识点,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够更加灵活自如的应用知识点。

五、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能力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知识板块,对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水平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培养学高中学生对化学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发挥实验的作用。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发挥实验对提升学生有效应用化学知识点的能力的作用:

(一)通过实验室实验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点的能力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实验室实验是学生开展的最多的实验形式,因此,教师要把握好学生到实验室做实验的机会,使学生应用知识点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实验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将理论知识点与实际操作有效结合的过程,尤其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更需要学生通过对学习的知识点的应用加以解决,因此,实验不失为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点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通过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验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点的能力

化学知识要点精选篇4

关键词:知识点网络;微课;系统化;微课网络;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1-0043-04

一、研究现状

1.微课的体系化程度不够

体系是一个科学术语,泛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或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而体系化就是使之成为体系的过程。微课体系化就是将同类微课按照一定的秩序或联系组合使之成为一个体系的过程,与之相对应的是碎片化,即将完整的事物体系进行分割的过程。微课是针对某一知识点或者问题而展开的教学活动,其包括微教学设计、微练习、微反思等。从微课的发展过程来看,微课经历了认识、开发、运用的阶段,并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这种效果是微课将完整的知识碎片化的结果,是围绕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小问题进行集中说明和解决的过程。学习者虽然提高了学习效率,但是很难将大量的微课知识点重新系统化并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能否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意味着是否能够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所以研究微课体系化和系统化对学习者具有重要意义。

2.微课网络的可视化研究不足

可视化就是将所研究的对象资源进行视觉呈现,如数据可视化、知识可视化、科学可视化等。微课网络的可视化是指运用计算机软件将微课之间的关系进行视觉呈现,这需要强大的数据库作为支撑。正如前面所述:微课的系统化和体系化程度不足,而利用微课网络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微课网络的构建为学习者建立系统、体系化的知识提供了相应的支撑,但是目前还鲜有关于微课网络可视化方面的研究,微课网络可视化是学习者与学习平台之间交互的基石,只有将微课网络视觉呈现才能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

二、基于知识点网络的微课系统化和微课网络可视化

1.知识点网络

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是复杂的,学习者要掌握一个目标知识点A需要有相应的前驱知识点B作为支撑,而学习前驱知识点B又需要相应的元知识点C作为基础知识,这样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可能就会形成一个网状结构,这种若干个相关的知识点由于其内在的联系而形成的网状结构称之为知识点网。如图1所示,网络中的节点表示知识点,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学生学习完一个知识点后还需要了解该知识点前后左右的相关知识点,从而建立该知识点的位置标记,使学生能够体会知识点之间存在的网络结构,从而建立相应的网络意识。这种网络意识使学习者能更好地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从网络中的任意路径出发都可以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

2.知识点网络对微课系统化和体系化的启示

知识体系是知识点按照一定的秩序或联系组合成的整体,这种组合可以是线性的,也可以是非线性的,在知识点网络结构中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秩序就是知识体系构建的纽带,知识点网络结构的形成使知识体系的构建更加明朗化,学习者按网络中的任何一条路径学习都可以构成一个相应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就是运用非线性的组织方式构建的。同理,由微课之间的关系构成的微课网络中也存在着到达目标知识点的多条路径,学习者从任意一条路径出发所形成的学习轨迹就可以归结为相应的微课体系。相比传统的线性的资源组织方式而言,这种非线性的资源组织方式更加适合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如图2所示,到达目标知识点A的路径可以是EDBA或者EDCA或者EDCBA或者EDBCA,不同的学习路径都可以为学习者呈现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知识点和微课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微课是针对某一知识点或者问题而展开的教学活动,而知识点是构成知识本身的一个集合,一个知识点可能对应多堂微课,一堂微课却只能对应一个知识点。微课是围绕知识点而开展教学活动,知识点是构成微课的必备元素,在空间上它们形成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运用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能够构成知识点网络,那么围绕知识点展开的教学活动――微课也必定会形成相应的微课网络。从二者的联系出发,借用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来表征微课之间的关系是可行的,但是一个知识点可以对应多堂微课,而一堂微课只能对应一个知识点,所以微课对知识点形成一对一的关系,而知识点对微课形成一对多的关系,如图3所示,知识点E和微课1形成了一对一的关系,知识点A、B、C与微课形成一对多的关系。

3.微课网络可视化处理

若想把微课网络中的关系进行视觉呈现就需要一个强大的数据库系统来支持可视化,通过分析知识点的相关属性来概括微课所具有的属性,进而利用微课的属性来描述微课之间的关系,这是微课网络可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点之间由于其内在的关系而构成了相应的知识点网络,而构成这种内在关系的正是知识点本身的属性,知识点可以有若干个属性进行描述,这种属性是知识点本身所具有的性质、作用以及相互的关系,一个知识点可以用一个12元组来表示:知识点={知识点编号、名称、类型、说明、关键词、程度级别、描述数据、导航、测试、评价、进入阈值、通过阈值}

知识点编号:知识点的标识符,具有唯一性,用于调用该知识点。

名称:知识点的内容名称。

类型:将知识点进行划分,知识点的类型可以分为元知识点和复合知识点,元知识点是不可再分的知识点,而复合知识点是多个元知识点的集合。

说明:知识点的主要内容特点以及学习本知识点的重要程度。

关键词:用于检索该知识点。

程度级别:对于本知识点所要达到的认知能力层次,按照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理论分为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

导航:本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分为父子关系、依赖关系、兄弟关系、平行关系。

测试:对通过本知识点学习进行测试的试题。

评价:对学习完本知识点后的反馈。

进入阈值:用于内容呈现控制,不同的内容对应不同层次的内容呈现。

通过阈值:学习完相关的知识点的成绩不小于该阈值时才能被认可的情况。

微课是围绕知识点展开的教学活动,微课也会因为其内在的联系而构成微课网络,而构成这种内在联系的正是微课本身的属性,微课也可以有若干个属性进行描述,这种属性也是微课本身所具有的性质、作用及相互作用的关系,较微课与知识点二者的联系而言,微课可以借用知识点的相关属性。

三、微课网络以及可视化建模

1.微课网络建模

微课是围绕知识点而展开的教学活动,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必定是微课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微课网络构建的基础是要构建知识点网络。

如上所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复杂的,这种复杂的关系最终会形成一种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知识点网络。研究表明,在人的大脑中,知识的存储是一种知识点网络结构,人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并不是顺序的搜索人脑中所有的知识点,而是根据问题本身的启示联想起某些知识点,这种联想可以视为在知识点网络上进行搜索的过程。若能采用人脑联想思维的方式来组织各个知识点的话,那么将对学习者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采用语义网技术来组织知识点网络是符合人脑思维联想方式的,语义网是一种智能网络,他不但能够理解词语的概念,而且能够理解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使交流变得更有效率和价值。在语义网中节点是各个知识点(可以是理论、原理、概念、定义),弧表示知识点之间的某种联系或关系,语义网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用纵向和横向的方式进行组织和排列,前驱关系和后继关系的知识点进行纵向排列,兄弟关系的知识点进行横向排列,而父子关系的知识点进行空间上的包含排列,各个知识点通过其链接关系可以相互跳转,这样所有的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就构成了一个语义网络。如图4所示,A是B、C的后继知识点,而B、C既是A的前驱知识点又是D的后继知识点,并且B、C之间是兄弟关系,同理,D既是B、C的前驱知识点又是E的后继知识点。基于语义网模型构建的知识网络,使学习者可以以任意路径进行学习,学习方式灵活,学习者不需要按传统线性的方式逐个查找知识,可以从纵向或横向空间出发形成相应的学习路径,这就是一种非线性的、联想式的网络学习环境。

一个知识点可以对应一堂或者多堂微课,若是多堂微课则又可以依据各个微课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小型的微课网络。总而言之,用微课来代替相应的知识点所构成的网络就是微课网络,如图5所示知识点A、D、E与微课形成一对一关系,知识点B、C与微课形成一对多关系。

2.微课网络的可视化建模

可视化的实现需要有强大的数据库作为支撑,通过微课的属性来表征微课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可视化。

微课网络是由微课之间内在的联系而构成的,而构成这种内在联系的正是微课本身的属性,前面已经提到微课是围绕知识点而展开的教学活动,知识点的属性可以由一个12元组来表示:知识点={知识点编号、名称、类型、说明、关键词、程度级别、描述数据、导航、测试、评价、进入阈值、通过阈值},鉴于微课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而借用知识点的相关属性。微课={微课编号、名称、类型、说明、关键词、程度级别、描述数据、测试、评价、导航、进入阈值、通过阈值},其各个属性代表的含义与知识点属性的含义相似。相比知识点而言,微课是以视频的形式来承载知识点的教学活动信息的,学习者根据自己测试时出现问题的环节可以重复观看视频。根据微课之间的关系我们定义了两个数据表:微课表、微课关联表,如表1、表2所示:

微课表与微课关联表之间的关系如图6所示:

四、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现有微课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给予相应的解决办法,为微课体系化和系统化明确了思路,同时也为微课网络的可视化建立了相应的模型,这为微课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提供了相应的理念指导和技术支持,只要能继续探索微课在教学当中的应用,相信它能够更好地为广大学习者服务。

参考文献:

[1]陈相霓.网络课程中知识点模块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0.

[2]李艳.网络教学中知识点网络的个性化呈现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3]施岳定,张树有,项春.网络课程中知识点的表示与关联技术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3(5).

[4]冉梅,李晓.知识点网络可视化表示的系统设计[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3).

[5]李晓,冉梅.知识点网络的可视化表示[J].中国远程教育,2005(10).

[6]程静,杨明,邱玉辉.基于知识点对象的个性化学习系统实施[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5).

[7]王瑞霞.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新发展及其教学意义[D].武汉:华东师范大学,2007.

化学知识要点精选篇5

【关键词】化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12.176

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学科,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点,不仅对学生个人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产生着重要影响。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都是广大化学教师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为了有效提升化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化学知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也中不断的探索能够提升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本文对能够提升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展开论述,希望能够达到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一、注重对学生进行教材基础知识的教学

不管进行哪一学科的教学,都要对教材上的知识引起高度重视,因为教材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根本。化学教材上的知识点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学生只有有效掌握了教材上的知识点,才能进行更加深入的学科学习,因此老师要对化学教材基础知识引起重视,但是在实际的化学教学中没有对教材上的知识点引起高度重视的情况依然存在,往往出现讲完新课之后就忽视教材上的知识点的情况,一味的让学生去做练习题,结果学生因为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而在做题的过程中经常遇到困难,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老师首先要对基础知识的教学引起重视,只有学生打下了牢固的基础知识,才能更好的进行学习。

二、将抽象的化学知识形象化

化学是一门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同时又高于我们的生活,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点的呈现形式。对于日常生活中学生能够见到的化学现象,老师可以通过将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的形式进行知识点的呈现,使学生能够对知识点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而对于比较抽象的知识点,老师应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学生更容易去理解知识点,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随着学生化学学习的不断深化,知识点也会变得越来越抽象,学生在理解知识点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思维障碍,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这就需要老师不仅能够耐心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且还要通过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为了减轻学生的理解负担,老师首先要提升表述能力,将知识通过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展现出来。一旦学生能够对老师讲授的化学知识点进行有效的理解,那么,学生的学习自然变得更加有效,课堂教学质量自然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三、有效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传统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越多,表明学生的学习就越有效,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已经难以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现代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有效的掌握知识点,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也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学生只有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收到好的学习效果,也才有可能在学习化学的道路上有所成就,因此,老师在化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对于学习的化学知识点,老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实验等形式进行实践,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尤其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将知识点的讲解与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这样学生会明白所有的化学知识点都是可以在实践中进行有效运用的,学生耳濡目染自然应用能力就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应用意识的形成为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

四、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想要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老师就要注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不管是对化学感兴趣学生,还是不感兴趣学生,有趣的课堂教学总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只要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产生很大的帮助。化学虽然是一门自然学科,但是化学知识却是十分有趣的,因此,想要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并非难事。为了有效提升化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老师应该从化学学科的性质出发,以学科知识为出发点注入能够提高课堂趣味性的因素。通过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学习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只要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化学学习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使学生在科学的海洋里冲浪并感受无穷乐趣。

五、对实验教学引起重视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毫不夸张的讲没有实验就没有化学学科的存在和发展,因此,想要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对实验教学引起高度重视。为了发挥实验教学对学生化学学习的辅助作用,老师可以从这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将化学实验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起来。课堂教学是老师讲解知识点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接受新知识并有效理解知识的关键时期,如果老师能够将知识点的讲解,尤其是将重点与难点知识的讲解与实验结合起来,实验能够直观的使化学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加速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点的接受。另一方面还要为学生创造更多进行化学实验的机会,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操作,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更好的去理解知识点,并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通过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技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化学知识要点精选篇6

教学实践表明,化学重点的教学意义主要有如下几点。

1.抓住重点,能较好地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联系,使知识主次分明,脉络清晰,便于对知识的理解。

2.抓住重点,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便于知识的广泛迁移。如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典型的元素化合物为重点,由典型带动一般。

3.抓住重点,能使知识系统化,便于知识的记忆。化学知识分为一般知识和重点知识,没有一般知识就无所谓重点知识。重点知识有层次、有联系,抓重点就能使知识形成类别、系统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知识的紧密联系和系统,便于大脑储存和记忆。

二、化学重点的确定

重点是连贯全局、带动全面,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比较突出的内容,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知识,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重点除知识重点外,还有技能、方法的重点。知识内容的重点,一般而言就是教学的重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关键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的确定,是根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学习的情况,通过分析、思考得出的。难点是指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不易接受,而教师难以讲授、难以处理的知识内容。关键是指最本质的内容,或是能带动全面、使其他问题迎刃而解的内容。

这三者的关系,有的是重点、难点和关键三者重叠(即三点一致)。有的是三者散列。这三者的关系,不少内容是三点中只有二点或是一点。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化学知识要点精选篇7

一、重视基础,科学教学

第一,巩固基础知识,构建系统网络框架.在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知识点的冗杂繁多,但是在这些看似冗乱的知识点中还是存在一定规律的.因此,提高学生对氧化还原相关基础知识的重视程度,以及对氧化还原反应核心知识的掌握能力,就能构建一个系统的氧化还原知识网络框架,将各种零星散落的知识点有效地串联起来,在宏观的角度对其进行探究分析,进而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知识组织起来进行系统的习题复习,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让学生对各种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分析、梳理,进而了解此类知识的主干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相关知识点.教师也可以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如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以及相关判断依据为“电子得失或者偏移”“元素化合价升高以及降低”;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概念为氧化剂概念、还原剂概念、氧化产物概念、还原产物概念、氧化反应概念、还原反应概念等.通过教师的梳理,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网络框架,进而为相关知识的应用奠定基础.

第二,强化学科观念与方法.在考查氧化还原反应时,最重要的就是相关概念原理及其认知价值.基于此,才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新课程改革相关理念,重视教学观念,其中常见的化学教学观念包含化学元素观、化学微粒观、化学变化观、化学实验观、化学分类观以及化学价值观等.在化W教学方法应用过程中,主要分为感性认知、理性认知方以及认知实践三大种类;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重点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明确考纲重点,强化训练

第一,明确课标考纲,掌握命题重点.基于新课程标准考纲重点展开复习,要对高考考纲进行系统的探究,明确具体的命题说明,对于各种高考动向进行系统的掌握,明确复习的方向以及重点,为学生备战高考明确方向;为学生的化学知识学习以及复习提供参考.在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的讲解以及复习过程中,教师要紧扣课程标准,明确整体的趋势与要求,有热点、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复习,做到复习方向明确、重点突出.

第二,强化训练,总结规律,提高能力.任何知识的教学都是为了实践,教师要通过各种实践习题训练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强化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题海战术,有针对性地选择习题,适当拓展化学习题,加深层次,进而总结特点,归纳方式与技巧,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与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使学生做到触类旁通.首先,系统探究历年高考试题,探究规律.在历年化学习题中总结经验,探究其内在规律,进而有针对地练习习题,提高解题能力.其次,重视基础,探究突破.对于相关化学知识习题,学生要深入探究,认真分析,仔细研读,了解解题重点,提高解题能力.例如,在习题解答中,看到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就要知道其具有强氧化性的作用.如果相关溶液中具有一些强还原性的物质,就会产生氧化还原反应.最后,强化训练,自我反思.在化学知识的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做题的目标.在练习习题的过程中,学生要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与缺点,及时弥补,为相关化学习题的解答奠定基础.

化学知识要点精选篇8

教学实践表明,化学重点的教学意义主要有如下几点。

1.抓住重点,能较好地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联系,使知识主次分明,脉络清晰,便于对知识的理解。

2.抓住重点,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便于知识的广泛迁移。如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典型的元素化合物为重点,由典型带动一般。

3.抓住重点,能使知识系统化,便于知识的记忆。化学知识分为一般知识和重点知识,没有一般知识就无所谓重点知识。重点知识有层次、有联系,抓重点就能使知识形成类别、系统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知识的紧密联系和系统,便于大脑储存和记忆。

二、化学重点的确定

重点是连贯全局、带动全面,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比较突出的内容,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知识,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重点除知识重点外,还有技能、方法的重点。知识内容的重点,一般而言就是教学的重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关键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的确定,是根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学习的情况,通过分析、思考得出的。难点是指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不易接受,而教师难以讲授、难以处理的知识内容。关键是指最本质的内容,或是能带动全面、使其他问题迎刃而解的内容。

这三者的关系,有的是重点、难点和关键三者重叠(即三点一致)。有的是三者散列。这三者的关系,不少内容是三点中只有二点或是一点。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化学知识要点精选篇9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知识构成的基础。中学化学知识的构成包括六大部分。其中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是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基础导出的,如果学生不掌握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化学基本理论将成为无本之木。通过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使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应用,起到相辅相成,共同提高的作用;化学实验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生动再现,认识和探讨物质新属性、探讨新理论的基本方法;化学计算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定量研究;化学用语则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记录和描述。

为解决科学知识量的激增和日益增长的社会要求的需要,把培养能力列为教学内容,是理科教育现代化的标志。化学教育里能力培养,就是遵循和运用有关的教学原则和方法,通过自然科学方法的基本步骤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起点,而经过科学的抽象、概括,得出结论后,又要将结论运用于实践重新用到元素化合物知识上。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同时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透过现象分析事物变化实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在验证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完整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通过物质及它们的变化和变化条件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一、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容和分类

在现行的中学化学教材里,总共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元素20多种及重要的化合物80多种。这些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上是按元素周期表系统安排的,从主族到副族、从纵向元素族到横向周期律,从无机化合物到有机化合物。并且把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基本理论知识穿插编排。其中重点学习13种元素:5种金属元素,分别是钠、镁、铝、铁、铜。8种非金属元素,分别是氯、氧、硫、氮、磷、碳、硅、氢。

(一)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

1.金属元素知识的系统

单质氧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金属相对应的盐。

2.非金属元素知识系统

对应盐氢化物单质氧化物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非金属相应的含氧酸盐

3.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容要点

以基础理论为指导,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存在、用途,制取和检验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容。物质的性质反映着物质的结构、决定着物质的用途、制取、存在和保存等,因此元素化合物知识中每一种物质以化学性质为核心进行教学。

(二)元素化合物知识分类

一般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位于教材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前后位置不同,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逻辑思维方法的不同,把元素化合物知识分为“理论前”元素化合物知识和“理论后”元素化合物知识两大类别。

(1)“理论前”元素化合物:位于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之前的元素化合物知识

初中化学较系统地介绍了氢、氧、碳等非金属元素以及氧化物,碱、酸、盐各类化合物的通性。高中化学则进一步介绍卤素、氧族(硫和硫酸):碱金属,逐步形成元素族的概念。为系统地学习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提供了感性认识的基础。“理论前”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方法是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法。例如由个别酸的性质,经过去异求同归纳出酸的通性;由个别碱的性质,归纳出碱的通性。由卤素中典型的个别元素如氯及化合物的性质,归纳出卤族元素及化合物的某些共性,同样以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去认识氧族元素的共性。这一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用归纳法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

(2)“理论后”元素化合物:即位于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之后的元素化合物知识。

这类教材主要包括高中化学里氮和磷、硅、镁、铝、铁和有机物。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所学的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理论知识,从原子结构揭示不同元素原子结构的差异及联系,确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进一步概括出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及其主要化合物的性质。在学习过程中体现用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同时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又使理论得到巩固和深化,使“结构”、“位置”“性质”三者的关系得到统一。“理论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认识过程中主要采用由一般到个别的认识规律;由抽象到具体的演绎法。例如学习氮族元素从原子结构,周期表中位置可推测氮族元素的非金属性较弱;再具体到氮气从化学性质来看明显比氧气的氧化性弱,这一现象学生由物质结构“NN”叁键得到进一步解释。在教学过程中由抽象到具体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获得新知识,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同时培养演绎推理能力。

二、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要求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描述性的化学知识,内容庞杂、材料琐碎、涉及的化学现象和各种化学反应较多,再加上不容易记忆,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知识杂乱,而思维潜力没有得到发挥,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又感到束手无策。有的学生则把精力用在机械记忆上、死背硬记化学反应。因此搞好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必须充分认识元素化合物教学的特点和要求。

1.运用基础理论,使元素化合物知识系统化

在中学化学教材中虽然注意了元素化合物知识与理论知识的互相穿插,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基础理论与元素化合物知识之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以基础理论为指导,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要重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宏观现象和理论知识中的微观结构的结合,突出元素化合物自身知识体系,用基础理论揭示元素及化合物性质变化的内在规律。并且在基础理论的指导下,使元素化合物知识系统化和深刻化,使学生形成巩固的系统知识。必将使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得到巩固和加深。

在教学中要抓住物质的结构这条主线,突出物质的化学性质这一重点,通过理解、推导让学生自觉地去掌握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克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例如,过渡元素铁常有可变化合价,在化学反应中铁何时呈+2价;何时呈+3价这就应结合铁的原子结构去认识。化学反应中铁可以失去最外层的2个电子而呈+2价,也有可能再失去次外层的1个电子而呈+3价。铁的自身性质是由结构决定的,而化学反应中铁呈几价又必须依据氧化剂性质的强弱而定。铁遇强氧化剂(Cl2、Br2、HNO3(过量)……)呈+3价,而铁遇弱氧化剂(S、I2,H2SO4(稀),HCl等)呈+2价。Fe2+遇强氧化剂(Cl2、Br2,HNO3等)变为Fe3+;而Fe3+遇还原剂(Fe、Cu、H2S、HI等)变为Fe2+。铁及铁的化合物知识可系统化为:

氢氧化铝是两性氢氧化物,它的性质和制取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如果我们从氢氧化铝是弱电解质,有酸式电离和碱式电离以及加酸或加碱引起电离平衡的移动来讲解,学生就能较顺利地掌握由铝盐制取氢氧化铝只能选用可溶于水的弱碱氨水。若在铝盐中加入强碱溶液,例如Al2(SO4)3和NaOH溶液反应必有下列反应:

Al3++3OH-=Al(OH)3

它表示适量的碱使溶液中Al3+沉淀,而过量的强碱又可使产生的沉淀完全溶解。并且还揭示了OH-与Al3+在发生不同化学反应时它们物质的量之比。同理用偏铝酸盐溶液制氢氧化铝只应在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若改用盐酸等强酸,必然有下列反应

因此不论是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电解质理论,化学平衡理论都可以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系统化和深入化。

2.全面正确掌握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体系和自身的内在联系

元素化合物知识具有丰富的内容;也显得多而杂。因此全面正确掌握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体系和自身的内在联系是十分必要的。正像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教学论必须探明显示教材的最优程序的问题,也就是探明教学过程的问题”。布鲁纳向我们提示:知识的教学一要遵循知识的逻辑规律,二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1)确定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

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对每种物质一般都依照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知识体系中,单质氢化物及氢化物对应的盐氧化物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含氧酸盐的顺序进行学习和研究的。在教学中它们就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体系(知识主线)。使学生掌握这一知识主线也就把握学习和研究元素族的知识系统和方向;改变学生只能被动获得知识的地位。知识体系揭示了所有元素族具有的相似性,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也有利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点的确定(即知识体系中的每种具体物质成为重要的知识点)。

(2)知识点教学既要全面,又要抓好内在联系确定重点

我们必须明确物质的性质反映着物质的结构,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制法、用途、保存和检验这一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自身体系。因此物质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是贯穿在各知识点教学中的核心,在教学中以结构理论带性质,抓性质带制法,用途,保存和检验。

在元素化合物化学性质的教学中;要抓好①非氧化还原反应中,所表现的物质的酸性或碱性(或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属性)。②氧化还原反应中,所表现的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③其他反应的典型属性。使每个知识点教学内容全面。

例如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①酸性氧化物可以和水、碱、碱性氧化物反应②具有还原性可以和氧化剂如氧气、卤素单质;强氧化性酸,高锰酸钾等反应③具有较弱的氧化性与强还原剂硫化氢反应④使品红溶液褪色有漂白性。以图示表示该知识点

又如在氨的化学性质中①非氧化还原反应(和水、酸以及作为络合剂)

酸的通性②强氧化性③不稳定性④与有机物发生酯化反应或硝化反应。

图示法简捷明了地表示了物质的化学性质及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3)每章教学的最后用知识网概括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物质间的相互关系,既有知识点又有知识面从点面结合上深入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

例如,硫及其化合物知识网

铝及其化合物知识网

知识网将各知识点连接成一个整体,它以简明的图示揭示知识整体的关系,又表示各物质的性质和制取。知识网容易被学生接受,利于激发兴趣,诱导求知,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知识点、知识网的探求是对教材最优结构化的探讨。

3.重视实验和其它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

大量的物质性质和制备方法的学习,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或其它直观手段来完成。在实验中学生获得鲜明、深刻的感性认识,再通过分析、抽象、概括、推理、论证等逻辑思维方法认识物质的性质和结构的关系。

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是多重的。它不仅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而且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良好情感意志品质等的最重要的手段,还是使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养成科学方法的最佳途径。因此做好演示实验及学生实验以及改进一些实验是十分必要的。具体方法:

(1)让学生操作一些比较简单的演示实验。它有利于把全体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化学实验上,既有利于观察实验现象,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技能。

(2)把某些演示实验改为“并进实验”。它不仅使学生得到动手实验的机会,而且培养学生边观察边思考的好习惯,同时有利于理解和记忆。

(3)增加一些简便、有启迪性的实验,以利深入理解物质的性质。

例如,为加深对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化学反应:Br2+SO2+2H2O=2HBr+H2SO4的理解。并认识SO2、Na2SO3的还原性及卤素单质的氧化性进行实验。

①把SO2 通入溴水或碘水中,两溶液褪色。

②把SO2通入蓝色的I2淀粉溶液中,蓝色褪去。

③碘水中滴加Na2SO3溶液,碘水褪色。

④Na2SO3溶液滴加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无沉淀。Na2SO3溶液,滴加溴水或碘水再滴加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却有白色沉淀。

(4)对于不能直接观察到实验现象的教学内容,要充分利用模型、挂图、标本等直观教具及录像等辅助教学。

4.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物质知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现代教学观以发展学生能力为教学目标之一,通过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能力。

(1)通过阅读教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时,要注意阅读的速度,还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做标记、划重点、写小结以提高自学能力。

(2)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观察化学实验时应注意培养观察的目的性、整体性、精确性。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思维,再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是认识真理获得知识的途径,思维能力是发展智力的突破点。

例如,在NaCl,NaBr、NaI的晶体中分别加入浓硫酸,依次观察到白雾,白雾和红棕色气体,几乎没有白雾只有些黑色固体。分析反应的共性,均为由高沸点酸制备低沸点酸。低沸点的氢卤酸中卤素的阴离子还原性按Cl-,Br-,I-依次增强,浓硫酸作为强氧化剂基本将I-全部氧化为I2;使部分Br-氧化为Br2;不能将Cl-氧化为Cl2。

又如将等质量的Na2CO3和NaHCO3分别放入等量(足量)的盐酸中,观察到产生的气体后者速度快,且数量多(用气球收集)。因此NaHCO3反应速度快。NaHCO3产生的气体多,则从定量计算结果说明。在学生掌握一定量的化学知识基础上,通过解决化学问题就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①知识迁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中多采用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的途径进行教学。例如卤素中以氯为典型,用知识迁移方法学习氟,溴、碘的知识。在知识迁移时要注意它们和典型元素的相似性及递变性。

②设计实验的能力。在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基础上给出一些实验习题,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例如,请学生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硫气体中混有二氧化碳气体。证明红热的炭和水反应有一氧化碳和氢气生成。

化学知识要点精选篇10

关键词: 化学教学 过渡 衔接 立体探究

初中阶段的化学教学注重化学教学的基础性和启蒙性,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然而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侧重于各种化学规律、定理的理解和运用,知识得到了很大的扩展和延伸,学习难度也大大增加,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急速下滑,因此在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抓住知识的衔接点,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一、注重课程内容的衔接

初、高中化学作为两个完全不同的教学阶段,课程内容有着极大的不同。初中阶段注重化学教学的基础性和启蒙性,其知识层次仅要求学生“知其然”,课程内容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和实践性很强;而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注重化学教学的系统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其知识层次要求学生“知其所以然”,即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课程的系统性、逻辑性很强。因此,在高中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化学知识点的重复、交错、断层等,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课程知识点的衔接。

1.初中阶段学过的,但是高中需要进一步深化、加深的。由于初、高中的教学目标不一样,对同一个知识点的阐述方法或者解决思路也不相同。比如,在初中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学生只需要掌握“物质得氧即被氧化,失氧即被还原”;而在高中阶段,学生不仅要掌握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得失和转移,还要掌握其中的化学守恒定律及大量的化学式,能够根据相关定律对化学式进行配比,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必修条件,等等[1]。相比初中,高中的知识点更系统性、深刻性和科学性,因此在初、高中衔接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到初、高中知识点的异同,根据不同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法,将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理论。

2.初中阶段没有接触过,但是高中阶段有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一种是由于新可变的改编,原来老教材中的部分知识点被删除,但是高中教学中却需要。还有一种是老教材没有,新教材中出现的知识点。如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离子的概念、电离子的概念,等等。总之,面对这种知识点断层、衔接不上的状况,教师要认真研究相关教材,及时查漏补缺,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2]。

总之,在课程内容的衔接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复习初中化学中的重要基础内容,以及与高中化学知识密切联系的知识内容,并且不断引导学生借助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探索新知识,把新知识融入到原有的知识框架中,不断充实、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实现初、高中知识的内在有效衔接。

二、注重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阶段的化学教学侧重点是基础性和启蒙性,直观性、趣味性和实验性很强,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是从学生熟悉的事物、或者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或者实验演示入手,帮助学生直接地感受化学,进而强化学生的化学概念和化学规律。而在高中阶段,随着知识的系统化、深化、复杂化,除了传授学生化学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引导学生通过抽象、理想化的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帮助学生从初中阶段的“知其然”过渡到“知其所以然”。因此,在衔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先慢后快的教学节奏,帮助学生逐渐适应高中深层次化学教学学习。

另外,在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上教师要懂得创新。初中化学学习以识记为主,化学课堂教学主要以传统灌溉式教学为主,学生机械记忆相关知识点。而高中课堂知识容量大,进度快、知识点多、综合性强,传统灌溉式教学很难帮助学生及时、准确地掌握相关知识点,因此,在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要注重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注重化学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先理解后记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另外,高中化学相对枯燥、深奥,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穿插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三、注重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阶段的化学知识点通俗、简单,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就是记忆、模仿、死记硬背,学习方法单一、依赖性大,缺乏必要的独立思考能力。而高中化学知识点数量庞大、知识理论深化,单纯的死记硬背很难搞定必要的化学知识,因此衔接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化学学习方法,逐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如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功课、课上做好随堂笔记、课后独立完成作业、学会及时归纳总结知识点,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深化记忆。

例如,在新课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先问学生一些与本科内容相关的针对性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长期努力。

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一直是教师长期研究的重要课题,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本班学生的实际化学掌握情况,理清教学思路,综合运用一切科学的教学方法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工作,引导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教学,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实现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化学知识要点精选篇11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知识讲授阶段;四化课堂教学流程设计

良好的课堂教学流程设计在日常教学中,对于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设计怎样的课堂知识讲授阶段的教学流程,才能有效地够提高日常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一直是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孜孜以求的教学策略之一,通过长期的实践,本文中论述的“五化”课堂教学流程设计,成为一种较为实用的知识讲授阶段课堂教学流程设计。

1初中生的认知特点

进入初中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起始阶段,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渐建立,在与小学阶段相比较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反应强烈,求知欲望旺盛。对于接触到的新事物本能的表现出“追根溯源”的天性。认知具有明显的有意性和目的性,能主动地对课本内的知识进行自主地揣摩和识记。在认知的过程中,能够对新知识和原有知识自发的进行内在联系构建,在知识构建中还表现出一定的精确性和概括性。但他们受到认知年龄、经历、经验等原因的限制,对知识构建过程中所要达到的精确性和概括性还不是很准确、很到位。而初中这一阶段,初中生在认知过程中对知识的记忆亦变得主动起来,记忆能力也明显增强。在认知的过程中,他们对新接触到的知识具有较以前更大的关注度,课堂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段明显加长,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得当,必将在学习认知方面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初中生物学科知识的特点

初中阶段的生物学科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强调概念教学,致力于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倡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培养。内容设置贴近学生身边的生活,活泼、有趣、涉及面广范,《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共计10个单元模块的内容。知识点的层次浅显易懂,但不失学术性和科学性。通过日常的课堂教育教学过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学生从小学进入到初中新学习认知阶段时,引导学生将生物学科知识认知从自己思维中原有的“大而阔”的自然科学知识认知范畴中,分离出来重新构建新的、较为完整的、独立的生物学科知识体系,就成为初中生物学科知识承载的重要使命。

3构建有效的初中生物课堂知识讲授阶段教学流程,即“四化”流程设计

3.1知识问题化

教师在备课阶段,“知识问题化”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通过知识问题化,教师可以将一节课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炼出来,对于教师而言,提出的问题,首先要兼顾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以及课文中必要掌握的重点词汇和生物学重要概念,如果教师多加思索和创新,提出具有概括性和引导性且兼顾趣味性的问题,那将有助于教师在一节课中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较好地达成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和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在设计问题时,按照目前的初中生物课本内容的安排,以及初中学生的认知过程来看,量的把握应该以每节课3~5个问题为宜。问题设置过多时,课本知识点易于被分散,对学生进行课内知识总结活动产生影响,不便于他们进行构建课本知识体系;其次过多的问题也不便于教师课堂内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3.2问题过程化

“问题过程化”就是教师基于之前设置的知识问题,具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活动,比如,讨论、实验、观察、调查汇报、归纳总结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众多的生物学概念知识点,在问题进行回答的过程,应该引导孩子进行大量的举例环节,这样会更好的促进他们对重要知识点的识记和理解,使他们的学习效果会更加显著。在问题活动设计的过程中,针对于某一问题的教学活动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该问题所要呈现的知识点本身的特点,即某个知识点设计怎样的教学活动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和掌握,其次要把握活动的设计在实际课堂中的可操控性和实效性。使问题解决的过程效果最大化。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6章第二节《生物的进化历程》中,有关“化石”的学习,我们将这一知识点在课文中,有对于化石概念的描述,和举例,但对于化石对生物体进化的证明,提出的并不是很明显,我们通过备课,将这个概念剖析成三个部分:①化石的定义;②化石的分类;③化石证明生物是进化的。设计活动时,教师先举例大量的化石图片,让学生感知化石,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化石的定义和分类;再通过展示不同地层中同种生物化石和不同种生物化石的埋藏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化石对生物进化的证明作用,教学效果达成良好。

3.3过程结论化

鉴于初中生对事物认知过程的精确性。每一个解决问题的活动结束后,都要有一个较为合理的结论,即知识点的概括。关于知识点的概括,必须注意这两点:一是必须要以学科专业术语进行描述,以便建立他们的学科意识,培养他们的学科素养;二是在知识点的概括过程中,要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知识权威”意识,教师就学生针对于某个知识点的概括要进行纠正、完善甚至重复,以便告知全班学生就某个知识点的概括更为准确的描述。对于实验性质的活动过程结束后,我们必须把握必要的对实验结果或结论的总结以外,还必须要注重对学生在实验技巧和技能方面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这样他们不仅获得了必要的知识,还同时获得了额外的技能,更能突显教学效果的达成。

3.4结论体系化

初中生物教学大纲为初中阶段的生物教学规定了如“探索生命的奥秘”等10个相对独立的模块化单元知识。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单元章节内的知识联系,引导学生构建学生知识储备中的生物学科知识框架体系,在每节新课知识学习结束时,进行一节课的知识框架体系构建,章节单元以此类推,最终构建起整个初中阶段的生物知识框架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在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时,首先要注重课本知识点之间的隶属关系,其次要注重教师在最后的纠正与补充。来帮助学生构建出较为完善的生物学科知识体系。

作者:滕春利 单位:甘肃省白银市第十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汪忠.新编生物学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5).

化学知识要点精选篇12

关键词:化学;复习;知识框架

一、背景

复习是学习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复习方法的好坏往往决定了我们能否高效地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和知识体系的构架。对于九年级化学来说,总复习时难度较大,知识点很多、很分散,茫茫题海,无从下手。

如果教师在课堂复习时,还是机械地对原有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再重复,对学生来说是收不到任何效果的。因此,在时间紧、知识容量大、要求学生学习速度快的条件下,化学教师复习时只有在“新”字上做文章,改进旧有的教学模式,在化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并借鉴教学理论,总结归纳出复习中的整体思路:注意抓住课本,牢牢把握课本设计的知识主线,让学生深刻地了解中学化学的知识框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穿插强化知识难点、考试热点,注意这些知识点与生活相联系。复习中要指导复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归纳知识、整理知识,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概括能力。

二、复习方法

1.抓住课本的知识主线,构架整体知识框架

教育专家论证了在高考复习进程中要抓纲务本,回归教材,

纠正高三复习中片面追求“新、奇、怪”的现象,关注教材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再学习,强调知识的运用,提升自己的能力。在初中化学复习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化学题型虽然变化多端、形式多样但涉及的基础知识都离不开课本。所以,充分重视课本的作用,复习好基础知识是根本。通过对课本知识主线的学习、体会,让学生用逻辑把课本知识串在一起,构建整体的知识框架。具体来说,复习时指导学生三遍看书法:(1)看章节设计。通过每一节的题目的文字描述,回顾、重温重点知识。(2)看课后练习题。课后练习题往往能表明考试出题点的方向。(3)看课本上的特殊点。如插图、表格、具体例子。

同时,要改变学习化学时所具有的单一章节、单一内容的单向思维定式。通过复习可使学生把原来分课、分单元学习时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网络化,同时使学生原有知识中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时,明确复习的准确目标或问题。让学生通过复读课本,把每单元、每课题课本中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呈树状全部列出来,让学生自己去构建知识体系。

2.注意知识点与生活相联系

在初中化学复习中,我始终坚持选择一些贴近实际生活、学生非常熟悉的事例和日常现象,通过选取实际生活中的题材,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化学教学效果非常好。所以,初中化学学习应该从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出发,让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源泉,使学生能够始终保持对实际生活和自然界的化学现象的强烈好奇心与求知欲,提高化学学习的兴趣。

3.注重复习方法的传授

复习中要指导复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归纳知识、整理知识,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概括能力。如,(1)实例法。通过实例,建立理论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内在联系的。例如,在复习氢氧化钠的性质时,根据它的性质认识它的用途和保存方法。同样,复习用途和保存方法时,也必须充分了解它们的原因。(2)联想法。复习时要善于将前后知识进行联想,利用联想思维,使知识系统化。(3)归纳法。归纳是指人们以一系列经验事物或知识素材为依据,寻找出其服从的基本规律或共同规律,并假设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也服从这些规律,从而将这些规律作为预测同类事物的其他事物的基本原理的一种认知方法。将归纳法具体应用于复习实践中,可以把零散的知识、复杂的内容整理成提纲或图表。如金属和酸之间,通过学习就可摸索出它们相互间的反应产物的规律,归纳成图表。

总之,九年级化学复习目的是帮助学生对已学过的零碎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加工,使学生构建中学化学的知识框架。在这个基础上,对具体知识点、考点、热点进行思考、总结、处理,使学生在扎实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更具有实际应用的本领。最后,通过复习学习帮助学生构筑坚实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方持.刍议化学复习教学中应用教材习题的策略.化学教学,2010(5).

[2]黄立新.中学化学复习要注重“五新”.新课程:中学,2011(10).

[3]李明亮,瞿显荣,田棋宏.高中化学习题教学中变式探究学习模式的研究.化学教育,2009(30):3.

[4]谢贞俊.探讨如何构建中学化学复习课高效课堂.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20).

化学知识要点精选篇13

3.抓住重点,能使知识系统化,便于知识的记忆。化学知识分为一般知识和重点知识,没有一般知识就无所谓重点知识。重点知识有层次、有联系,抓重点就能使知识形成类别、系统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知识的紧密联系和系统,便于大脑储存和记忆。

二、化学重点的确定

重点是连贯全局、带动全面,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比较突出的内容,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知识,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重点除知识重点外,还有技能、方法的重点。知识内容的重点,一般而言就是教学的重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关键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的确定,是根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学习的情况,通过分析、思考得出的。难点是指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不易接受,而教师难以讲授、难以处理的知识内容。关键是指最本质的内容,或是能带动全面、使其他问题迎刃而解的内容。

这三者的关系,有的是重点、难点和关键三者重叠(即三点一致)。有的是三者散列。这三者的关系,不少内容是三点中只有二点或是一点。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化学知识要点精选篇14

【关键词】高中化学 大学化学 知识衔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B-0071-02

化学知识,相比较其他学科知识,更能反应出客观世界事物间的关系性。基于化学知识的这一学科特性,不同阶段的化学知识之间有着必然的关联性。调查发现,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在化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大学化学和高中化学教学知识衔接得不够好的问题,这在很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化学的教学效果。为改变当前的教学现状,大学化学教师应该采用科学的教学策略,有效开展化学知识的衔接工作,进而为大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化学知识创造条件。

对化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可将化学这一学科的主要教学知识概括为基本概念、元素化合物知识、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操作技能知识等几个方面。为搞好高中和大学两个阶段化学知识的衔接,就需要化学教师熟悉掌握高中化学和大学化学的教材结构体系,然后基于高中阶段化学知识,在大学化学教材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关系点。研究发现,高中和大学两个阶段的化学知识存在很多衔接点,比如,“燃烧”的基本概念与外延;硫、铁、氧等多种元素化合物的拓展学习;原子结构的深化学习、专业计算技能拓展等。本篇文章主要阐述以下几种有效衔接高中和大学两个阶段的化学教学知识的策略。

一、将分散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纳整合完成衔接

在高中阶段的化学教材中,基于对学生心理发展状态和认知水平的考虑,在编排教学内容时,并未完全按照化学知识原本的逻辑性来编排,而是采用了相互穿插和分散渗透的编排方式。但是,学生在步入大学阶段后,已经具备了深入分析和总结归纳知识点的能力,也可以将所学的化学知识整合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因此,大学阶段的化学知识更具系统性。在高中时期的教材中,会在不同章节和模块中讲解电离平衡(高中化学必修2和选修2第3章第1节《电离平衡》)、盐类水解的平衡(高中化学必修2和选修2第3章第3节《盐类的水解》)、沉淀溶解的平衡(高中化学中的选修4中3.4.1《沉淀溶解平衡与溶度积》)等相关知识。在大学化学教材的内容中,则对上述相关知识进行了统一整合,即将其归类在化学知识的平衡原理体系的学习范畴。因此,化学教师可根据上述情况,将比较分散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整合,积极引导并教会学生如何对化学知识点进行概括。在调动学生探究化学知识积极性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基于高中学习的化学知识,对现在所学的大学化学知识进行整合,进而实现高中和大学两个阶段化学知识的有效衔接。

二、通过学习化学知识理论的形成过程实现衔接

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教材基本概述了相应知识点的基本概念、内涵、事物之间存在的关系性,但是,教材中对这些基本理论和概念的形成并未进行过详细的叙述。在大学阶段的化学教学中,化学教师会对这些理论和概念的形成进行深入地讲解。学生通过了解相关知识理论的发展和形成过程,能够了解到科学家发现这些理念的思维方式和过程。比如,对于“相对原子质量”这一学习知识点,在步入大学之前,学生对其只学习到了基本结论。但是,在大学阶段的化学课程学习中,化学教师不仅会在无机化学教学内容中讲解多核素相关元素相对于原子质量的具体计算公式,而且同时也讲解了测量相对原子质量的过程和方法,进而表明测量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时,其结果是否精确与测量设备的精度、取样方法以及样品来源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因此,化学教师可以根据化学知识在不同学习阶段呈现出的学习特征组织教学,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化学知识理论的形成过程实现不同阶段化学知识的衔接。通过学习化学知识理论的形成过程实现衔接,不仅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而且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进而提升化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采用不断深入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衔接

高中化学教材虽然已经初步涉及物质属性、化学原理的规律性等知识,但在大学阶段的化学教学中,还会对这些化学知识进行深入而全面学习。因此,采用不断深入的教学方式,能够实现高中和大学两个阶段知识的有效衔接。例如,在学习高中化学中的《原电池》一课时,只需要学生掌握原电池以及电解池的基本工作原理,并会写电极反应的方程表达式(负极:Zn-2e-=Zn2+;正极:Cu2++2e-= Cu)以及电池反应的方程表达式(Zn+Cu2+=Zn2++ Cu)就可以了,但是在大学化学知识的学习中,则会要求学生掌握电动势、各类电池等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电化学的整个理论知识体系,掌握电化学基本原理的具体应用方法。因此,对于上述类型的化学知识,大学化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注意采用不断深入的教学方式,以高中阶段涉及的相关知识为(下转第76页)(上接第71页)引导开展新知识的教学,有效衔接高中和大学阶段的知识。这种衔接方式的使用不仅符合化学知识原本的逻辑性和顺序性,而且也顺应了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能力提升的自然规律,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进而更深入地掌握知识。

四、开展颠覆法实现知识衔接

在大学、高中不同阶段的化学教学中,对部分知识点的内涵以及外延知识的讲解会存在不一致的现象,对于这类知识,因学生会在认知上产生混乱,因此,化学教师可以采用颠覆法进行知识的衔接。例如,在学习高中化学新人教版必修1中的《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一课时,讲解了铜由于自身的活动性比较差,因此铜不能和盐酸发生反应。到了大学阶段,学生在学习无机化学时会学习到这样的知识:铜如果在空气中,便可以缓慢溶解到盐酸之中,另外,在满足浓度需求或者反应温度的条件下,铜也可以和盐酸发生反应。类似这样的知识点,正是高中阶段学习的化学知识和大学阶段学习的化学知识之间存在的“矛盾”,因此,化学教师可以根据化学知识的这一特性,对相关知识点之间存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详细化研究,帮助学生内化化学知识。开展颠覆法实现知识的衔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看似矛盾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化学知识,进而为全面掌握相关理论奠定基础。

为提升化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所叙述的衔接措施并不一定要独立使用,化学教师可以在讲解相关知识点时,交替采用两种甚至多种衔接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避免以偏概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