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范文

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3-30 10:09:35

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精选篇1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实用性很广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发挥地理教学应有的作用。本文从高中地理教学现状出发,提出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以促进高中地理教学顺利开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果。

高中教育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对学生、教师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能教给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也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改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①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②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③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④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往往无法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因此,教师要不断探索,改进高中地理教学。

一、高中地理教学现状

高中地理是高中教育体系的重要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中地理的学习难度较大,教学范围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对高中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大多数学校都把地理学科放在次要位置,不重视地理教学。正因如此,高中地理教学资源非常有限,课堂教学主要依靠教师的讲授,学生只能被动学习知识,这就使得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效果都取决于教师的讲授。高中地理教学内容较多,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地理知识。

由于高中地理教学内容范围广泛,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教学结果,忽视教学过程,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具有连贯性,但当前的教学安排却打断了这一连贯性,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加重了高中教师的教学任务和负担。

二、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难度大、范围广,学生不重视,方法不多样,过程不连贯,效果不理想。因此,教师要分析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学生不重视地理。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对高中地理的认识,使学生明白高中地理的重要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对高中地理学习不够重视,这就会加大教学的难度。

很多高中地理教师试图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学习,可往往事与愿违,收效甚微。由于学业压力较大,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少考虑个人兴趣和爱好,只是尽力把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完成。因此,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促进高中地理教学的开展是不现实的。

其次,有些高中地理教师不具备整体概念,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整体把握,只会分散地教授地理知识。高中地理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自然地理侧重于理解,人文地理侧重于记忆,二者各具特色。

高考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要从高一开始给学生奠定基础,否则就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高中地理教学存在教学方法运用不当的问题。高一、高二的地理知识在高考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打好基础。

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精选篇2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问题;对策

高中地理的学习,对学生来说不但可以开阔视野,拓展眼界,丰富思想,还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必不可少的。我国地域了阔,物产丰富,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高中生,如果不学习地理这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他们就无从了解我国的地理分布,自然情况,无法关注我国人口、自然资源以及环境和区域发展,还有一些自然灾害与地质地貌的关系。所以说,高中地理对于高中生来说是一门必须要学的“副科”,更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下面,我谈谈自己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和改进措施,和大家交流。

一、目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地理课安排的课时相对较少

虽然新课程标准将学生素质教育已推到重要位置,但作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不可缺少的地理学科,依然由于它前面的“副”字,没有被学校、教师和学生重视,所以给地理课安排的课时相对于其他课程少得可怜,一周也就两三节课。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高中地理教师,肯定为了完成一学期的教学任务,争取在期末把整本书的内容灌输给学生,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对一些比较重要或者关键的地理知识展开、延伸,也没有办法再为地理课堂教学补充资料,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二)教师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从我们传统的惯性与认识上来说,代副课的老师有一部分综合素质不高,在教学中没有创新意识,不会革教学方法。这就让新时代的高中地理老师也对自己的定位产生了错误的认识,总用一种消极的心态对待地理教学。这样的心态,营造的课堂教学气氛是浮躁的,不踏实,缺少探索精神的,从而让学生对地理的学习也流于形式,不积极积累地理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还有一部分老师,虽然有心教好高中地理,但是由于思想陈旧,教学方法死板、单一,课堂教学缺少创新性和新鲜的东西,也让学生渐渐失去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严重影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从以上我们发现,由于地理是副课,没有被引起重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不注意更新自己的知识,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改革教学方法,致使或多或少影响了地理课堂教学的发展。

(三)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

高中生由于学习负担重、压力大,使他们把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都花在了语文、数学、英语、化学、物理等一些在他们心里认为能影响他们升学考试,左右他们人生的一些主课上,让他们学习地理的时间少之又少。甚至有的学生在地理课上背单词、做作业,纯粹把地理课堂当成自习课,对老师讲的关于地理的知识两耳不闻。这样导致学生对地理的学习落下的越来越多,对地理学习越来越觉得无趣,这就严重影响教与学的质量。高中地理在不断的改革和变化中,变得相对较难,对于学生的学习要求也从原先的死记硬背,变得理解性强、灵活性强。这本身就对对地理不感兴趣,在学习上没有引起重视,知识基础差的学生带来了学习上的难度,使他们越来越觉得地理无从下手。比如,相对较简单的经纬度以及季风气候内容的学习,大多数同学就总是掌握不了经纬线。这种学习情况,对以后更深入的地球的运动规律、时差的计算等等,就更不知所措了,这无形中又加大了教学的难度,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也影响了教学的进度,使高中地理教学不能正常进行。

二、要改进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对策

(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俗话说,“打铁还得自身硬”,一线高中地理老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真正的作用,在给学生传授相的关知识内容的同时,还要通过自己丰富的知识储备拓展外延知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信息量。因此,教师必须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通过各种途径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

(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高中地理其实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但是由于一部分教师教学态度的原因,把地理在教学中变成了纯粹的文化理论课,在课堂上滔滔不绝、一讲到底,不给学生看地图、相关的地理图片、视频资料,把地理课堂搞得死气沉沉,没有生气,让学生也没有学习的兴趣。随着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成了课堂教学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并借助一些现代化的辅助教学工具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三)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标改革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可缺少的因素。因为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教师说一就一、说二就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发展,创新意识,也影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发展。所以,在新课标理念引导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过程,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结束语

总之,高中地理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作为地理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不断创新,改进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努力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褚亚平,林培英,王肇和.地理学科教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精选篇3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这对促进学生在学习地理时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改善地理课堂中“教”与“学”的关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引导作用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文章阐述了地理导学案在编制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就其价值和结构两方面阐述了看法。

关键词 :导学案;高中地理教学;问题浅析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5-0091-02

一、对导学案的认识

国内已有许多学者给出了导学案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这种观点认为导学案是一种学习方案;也有的学者认为“导学案”是在学案导学模式中,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和实际教学情况等,由教师设计的用于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学习材料,这种观点认为导学案是一种学习材料。概括地说,“导学案”就是教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情,由教师设计,指导学生学习的预案。“导学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迅速走红,使得越来越多的地理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导学案”,“导学案”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对高中地理教学有以下积极意义:

1.“导学案”的运用与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贴近。“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对于高中地理课堂应该是怎样的一副图景这个问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学习地理已经成为了众多地理教师的共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2.“导学案”的运用可以改善高中地理课堂中“教”与“学”的关系,更加凸显学生“学”的自主地位。导学案的突出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引导的具体表现是通过学案“导读”、“导问”、“导思”、“导练”。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就在于课堂由“教师本位”转向“学生本位”,具体而言,就是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将更多的思考和实践的空间留给学生。“导学案”中“导”的精髓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情将教学主题中的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教师在使用导学案时,主要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思考,自主或合作完成学案的学习。导学案的问题化设计赋予了学生自主思考和实践的可能,传统课堂中教师的“灌”转变成了如今课堂中的“导”,学生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教”与“学”在课堂中趋于和谐。

二、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观察了大量课堂并收集了诸多地理导学案后,发现当前高中地理教学在应用导学案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地理导学案编制的问题。

(1)地理导学案的呈现模式习题化。“课前自主预习”、“课中合作探究”、“课后自我巩固”是组成地理导学案的三个主要部分,每个部分的编制有不同的要求。在编制地理导学案时,教师出于对学生地理考试成绩的考量,“地理导学案”往往变成了“习题集”,学生在学习这样的导学案过程中,基本为课前做习题预习,课中与教师交流课前习题,课后做习题巩固,再预习下一个学习内容的预习习题,基本等同于循环做题,这是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背道而驰的。

(2)地理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填空化。教师在编制导地理学案时,应当在充分解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再结合学情,对教学课题的地理知识进行加工和处理,将地理课本中陈述性的地理知识转换成孕育于情境中的地理问题。地理导学案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问题设计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笔者在收集诸多地理导学案后,发现许多地理导学案并未体现出对地理知识的加工,而只是简单地将地理课本中陈述的地理知识关键字省略。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个课题,某地理导学案在学生课前预习模块设计问题如下:

气旋(低压)与反气旋(高压)

①气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旋是一个由气流垂直运动连接而成的低空___,高空____的环流系统。气旋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向____方向偏转。

②反气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气旋是一个由气流垂直运动连接而成的低空___,高空____的环流系统。

这样的课前预习问题设计并不能调动学生自主的思考,只是让他们成为了“搬运工”,将书本中陈述的知识搬运到了导学案中。

(3)地理导学案过于突出地理知识的学习。《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改革的精华,是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体现,笔者在分析大量的地理导学案后发现,这些导学案基本上是以指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为主,“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案中基本得不到体现。知识是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载体,因此,在地理导学案的编制中,教师应当以地理知识为承载,将地理知识中可以蕴含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加以外显。

2.导学案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1)导学案课前使用的问题。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地理学习课题是导学案的重要作用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导学案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阅读课本,自主思考,通过思考产生疑问,为课堂的师生、生生互动奠定基础。笔者在访谈了一些中学地理教师和中学生后,发现部分学生不会使用导学案,即使会使用,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导学案编制主要由教师完成,学生对使用导学案是陌生的,如果教师对导学案的使用不加引导,学生的感觉是学习又多了一张“试卷”,做完这张“试卷”就是完成了学习。大部分学生通过导学案进行课前预学的过程几乎等同于看书完成填空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身缺乏自主思考,缺乏对知识的质疑,没有提出问题。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如果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没有产生疑问,这样的学习就失去了意义。

此外,教师在导学案的课前使用中也存在着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学生如何使用导学案完成课前的预学缺乏指导。在笔者收集的地理导学案中,几乎没有导学案针对课前预学有详细的指导。

(2)导学案在课堂中使用的问题。导学案是地理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沟通、互动的桥梁,只有师生共同参与并互相作用才能达成预设的导学目标。从地理教师的角度来讲,一些地理教师在课堂中对导学案的使用心存疑惑与排斥,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未能较好地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学习地理,导学案在课堂中的桥梁作用也就形同虚设。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喜欢保持自己过往的学习习惯,认为导学案上的很多知识都在地理课本上,不明白为什么要用导学案,因而也比较排斥。

此外,过分地依赖导学案也是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突出的问题。导学案几乎包含了学生学习某个地理课题的整个过程,有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巩固。教师的教学也几乎完全围绕着导学案的编制来展开,教师课前备课的重点变成了制作导学案,课堂教学变成了讲导学案。此时,教师和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地理教材,使得一些学生认为完成了导学案就完成了地理的学习任务,教师也误以为学生完成了导学案就等于达成了教学目标。

(3)课后使用导学案的问题。温故而知新,学习的成长往往离不开课后的反思,教师和学生都是如此。课堂中师生互相作用完成导学案中的内容并不等同于完成了教和学的目标,从学生的角度讲,学生课后应当依据导学案的内容及时总结、巩固;从教师的角度讲,教师在课后应当反思导学案中的问题,并及时予以完善,此外,还有必要及时回收导学案,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也是一个了解学情的好方法。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没有在课后及时完善导学案中存在的问题,而是投入到下一个学案的编制中,这是教师课后使用导学案常见的问题之一。问题之二,没有及时回收学生的导学案,发现学生的问题,观察学情。同时,多数学生在课后就将课堂的学案“雪藏”,并没有及时总结、巩固。事实上,课堂结束后,部分学生对导学案中的内容还是有疑惑或未完成的,缺失了课后温故导学案的这个过程,导学案的作用也相应地打了折扣。

三、对完善导学案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应用的认识

导学案是对改善高中地理课堂“教”与“学”关系的尝试,虽然在应用中存在问题,但教师不能因为存在问题而否定或放弃这种尝试。如何避免问题呢?笔者认为首先要认清以下两个问题:

1.充分认识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价值。地理教师在编制和应用导学案前首先要明确导学案的价值,“导学案”不能等同于“教案”,也不能等同于“习题集”,那么,导学案应该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导学案”的主要作用是“导学”,这是其最主要的存在价值。“导学案”的应运而生是为了解决应试教育下学生被动学、教师“满堂灌”的问题,因此,导学案要凸显“导学”的功能,而“导学”要基于“学情”,也就是说,“导学案”要能够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相结合,教师只有在学生已有基础上的“导学”才是真正地引导。

当前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这让不少地理教师尝到了“甜头”,许多地理教师纷纷效仿导学案。但是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导学案”不是“万能胶”,并不是所有地理知识的学习都必须用导学案,导学案应该因地理教学课题和学情适时采用,即所谓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

2.地理导学案应当包含哪些模块。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有目的的行为活动,因此,地理教师在编制地理导学案时,要依据“地理课标”和“学情”确定好每个地理导学案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地理导学案中不可或缺的模块,而有明确的方向则是高效学习的前提。

根据学生学习地理的过程,导学案的“导”可以分为“课前导”、“课中导”、“课后导”,因此,地理导学案中应当包含课前的“自主学习”模块、课中的“合作探究”模块、课后的“总结巩固”模块。导学案的使用主体是学生,在具体的编制中应当尽量简练,地理导学案则应该有机地将地理课本、习题册等学习资源组合起来,并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地理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而不只是对学习资源的生搬硬套。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瑞祥.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D].陕西师范大学,2013.

[3]吴永军.关于“导学案”的一些理性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20):6-10.

[4]黄莉敏.新课程背景下地理学案设计探析[J].广西教育,2010,(6):64-65.

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精选篇4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图教学;现状;对策

地图是一种记录地形和地理事物的图表,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空间性突出等特点。它可以生动、形象、直观、准确地表现地理事物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地图教学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地图教学的有效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提高学习效率。

一、当前高中地图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离

新课改指出,新时期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重点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得到优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师在教学中作出的教学调整仍然以教学形式的转变为主,并没有着力于改进教学内容;新课改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学内容常常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无法得到明显提高;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常说“本节知识在考试中经常会考到,大家要记牢”等,这种硬性的知识灌输仍然是教师经常采用的方法。此外,学生在高考的压力下学习负担越来越沉重,而学习方法却得不到改进,容易导致学习的有效性降低,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教师向学生介绍能源地区分布时,虽然给学生展示了相关的地图,但是由于这些能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够密切,学生感觉学习的强度过大,难以有效吸收。

2.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很多地理教师认为,利用地图开展教学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过于依赖地图,采用的教学形式单一,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地图教学中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不仅要善于利用多样化的教学工具,还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全面提高。

二、对高中地图教学的建议和对策

1.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

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加强学生对地图的认知。在地图展示和讲解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地理信息,如在一副地图中同时为学生展示气候分布情况、地形情况等,让学生能够在地图中获取更多有效的地理信息。其次,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提高学生绘制地图的能力和对地图的观察能力。多媒体技术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视觉冲击力,利用其进行地图展示能够增强地图的表现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三,教师在教学中应增加地图编写内容,提高学生设计地图和应用地图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地图学习中。

2.创新教学方法

①合作探究教学法。新课改指出,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应多措并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合作探究法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教师布置的问题和任务进行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高。例如,在教学《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一课时,可以针对所在城市的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可以获得自己所在城市的相关信息,还可以对照所在城市的地图分析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规律。通过探究学习,学生的交际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②知识建构教学法。高中地理涉及到的知识内容较为丰富,如果教师不把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学生学到的地理知识就会较为零散。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是教师需要特别重视的问题。知识建构是指教师利用地图将所学的零散的知识整合在一起,构建一个更加完整的知识系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地图进行直观分析,对比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同特点,从而加强学生对地区性农业生产状况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③多媒体教学法。在地图教学中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地理分布状况,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增强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地质构造》一课时,如果单纯依靠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很难真正了解地质构造的特征和形成原因;但是如果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现动态的地质构造图,就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学生对地质构造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3.培养学生的地图学习能力

为了提高高中地理教学中地图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地图学习能力。首先,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地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利用率较高,学生只有不断提高对地图的解读能力才能更好地领悟地理知识。然而事实上,部分高中生拿到地图之后并不知道应该从何处下手、如何借助地图解决地理问题。因此,教师要先引导学生了解图例,然后针对地图上的地理要素进行综合分析,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读图能力。其次,要提高学生的地图分析能力。地图分析能力主要包括从地图中获取直接信息的能力、对比分析的能力、推理地理信息的能力、计算经纬度以及时间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地图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三,要帮助学生养成随手绘制地图的能力。学生如果能够对地图进行简单的绘制,那么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就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黄河的水文特征时,可以引导学生绘制黄河流域的基本地形、水流、水电站分布等情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对黄河流域各种地理要素的综合分析,能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

4.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目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使用地图进行教学的频率并不低,但是学生对地图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却没有得到相应提高,这与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很大关系。学校应加强对地理教师的专业培训。一方面要积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增强教师对地图教学的认识,促使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更加重视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学校还要对教师进行地图教学培训。高中地理教学中涉及到的地图种类较多,要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和绘图的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师运用地图的能力,只有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地图在当今社会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不仅军事、交通、旅游等领域需要运用地图,政治、商业、科研等领域也需要运用地图,地图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为了践行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在近年来的高考地理试题中出现了大量的以图为载体的题目,甚至可以说几乎无图不成题了。因此,我们要重视开展地图教学,引导学生从中获取地理信息,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杨张送.浅谈如何有效的在高中地理课堂使用地图教学[J]. 中国培训,2015(08).

[2]郭立霞,张莉.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农业区位因素”一课为例[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3).

[3]段爱琼.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盲点探索――以粤版初中教材与人教版高中教材为例[J].课程教学研究,2012(02).

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精选篇5

1 课时少、进度慢,很难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高中新生刚刚脱离初中的学习,还没有完全适应高中的教学,再加上地理跨度大、难度大、课时少,他们更觉得地理就是一部“天书”,想学但不知道怎么学,导致教学进度缓慢,教师很难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2 各班教学进度存在差异。

(1)我校正在发展之中,学生数量多、层次不一。有的班级,学生基础好、理解能力强,教学进度快。有的班级,学生基础差、理解能力弱,课堂纪律差,教学进度慢。

(2)有些学校的高中地理教师紧缺,任课教师要跨年级教学,班级层次又各不相同,导致教师所带班的教学进度有所不同。

3 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很多学生不适应高中地理的教学,他们普遍认为高中地理难学(如地理知识点多而散,地理计算、图像判读、空间定位难度大等),觉得学习无所适从,严重者甚至出现了“恐地症”。之所以出现以上现象,是因为长期以来地理课堂教学一直存在着一个误区,即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具有明显的应试教育特征。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重视,教师大多采用自己讲授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其创造性和积极性无法得到有效激发,教学效果十分有限。因此,如何通过教学改革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到最好状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是当前地理教学工作者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

二、对策

1 集体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统一协调教学进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每周的教研活动我们地理组的教师都一起进行交流和讨论,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统一协调教学进度,确定每节内容如何上、怎么上、上到什么程度,注重教法的转变、学法的指导。

例如,在讲述“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时,可这样提问:我们一天当中影子最短的时刻在中午,那么一年当中影子最短的是哪一天呢?问题一出,学生们顿时来了兴趣、议论纷纷。通过设计这一问题,不但达到了引入新课的目的,而且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如,在讲“季风气候”内容时,我会先讲“草船借箭”的故事,然后提出两个有启发性的问题:诸葛亮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信心可以借到箭?他利用了什么天气条件?提出这类问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也就可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开展对这方面问题的课堂讨论,这就为接下来的知识讲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组织学生参加地理实践活动。

在教学中,我们要尽量在每节课中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让其参与地理互动教学,有时还要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简单可行的地理实践活动。我们不能让课本和作业将学生禁锢在教室和家里,要为他们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不断开拓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对社会、自然的认知能力。中小学校要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和计划,为国家不断培育具有活学活用能力、动手能力的人才,为全面实现国家人才战略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地理学发展到今天,应该说它是应用性或实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地理学的知识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之中。因此,组织学生参加地理实践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3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精选篇6

【关键词】地理;课堂;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4-0313-02

情境教学法不失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好方法、好途径。但是我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发现,部分教师没有领会情境教学的精神实质,只顾生搬硬套别人的成功经验,导致情境教学方法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现结合地理教学将问题归纳为四个方面:

1 情境多集中在“开场白”部分

当前,地理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多被用作讲授新课之前的教学导入使用,情境的创设主要集中在教学的引入部分,即教师在讲述某部分知识之前,通过运用预先设计好的语言、实体、影像、音乐或图表等媒体或手段,创设或再现与本节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通过特定情境氛围的渲染,以引起学生的好奇,让学生怀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进入后面主要教学内容的学习。问题是达到了通过预设情境,引入教材内容的目的之后,教师便往往依旧恢复到传统的课堂教学框架中去,继续按照原来的教材知识序列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不再注重创设新的情境了。教师应当看到,这种单纯以创设单一情境作为教材内容的引入,没有将预设的情境与教学内容完整、有机地结合起来,仅仅起到了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作用,达不到对学生大脑中枢的兴奋点进行持续的刺激转换的作用。因此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多种情境,不断地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促进其思维、创造能力的发挥。

2 情境的创设易走马观花,流于形式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化,对课堂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动起来”,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的使用,那么怎样体现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方法呢?很多教师往往忽视其所用教学方法的实质目的,更多的是看重形式上的“到位”。因此在教学(特别是公开展示课)中过于注重教学形式的丰富,而教学方法与教育理念往往是貌合神离,结果使情境的引入是只得其皮毛而失其神韵,表面看是热热闹闹,其实是华而不实,不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同时,这样过于重视形式,也很容易造成忽视地理学科特点,使地理课变成了手工课、电脑课或拼盘课等现象。

3 情境只用在公开课中,可能产生截然相反的教学效果

有些教师在平时“家常课”的教学中,可能很少或根本就不使用情境教学法或某种情境,可是在开公开课时会努力的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师生特点创设多种情境。在公开课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要注意恰当使用,因为情境的创设只用在公开课中可能会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教学效果。一种就是整堂课设计精妙,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师生互动恰当,整节课可谓是无懈可击,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也会出现一堂失败的公开课,原因并不是老师表现不好,而是学生表现的不好,因为学生对于一些像多媒体画面、音乐、语言等简单的情境学生可能会比较容易接受,但是对合作学习、小组活动等比较复杂的教学形式一下子根本不能适应,不能很快领会老师的意图,摸不到具体实施的方法、目的和注意内容,不能按要求完成老师的任务,结果导致教学效果很差。

4 多媒体情境的使用易走入误区

当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变化,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日益显著,特别是在地理学科中运用更为有用,因为地理学科的研究范围和内容都比较广阔,不是每一种地理事物或现象都能够进行实地观察,而且很多知识仅靠书本上的静态图片和文字说明想达到较好的教育目的是比较难的,但通过多媒体技术所拥有的特殊效果,如:动态模拟、录像剪辑、背景拟音、图文并用、问题显示、超级联接等方式能将复杂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通过画面的展示、切换、组合、停顿、重复、叠加等方式得以突破,可以达到传统教学难以实现的教学效果。同时,多媒体地理教学还可以提高课堂的信息容量;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精美画面还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情操。

在教学实践中也感到,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教育教学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以说是今后教学手段发展的总趋势。在实际运用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有人用“人机共灌”、“画蛇添足”等词语来表示现在的多媒体教学境况。可以将目前地理课堂中多媒体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概括为以下七点。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多的注重画面的精美,而忽视了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突出。

(2)整个教学过程过多的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教师成了“操作员”和“讲解员”,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

(3)多媒体课件成了公开课、观摩课的不可缺少的“点缀”,而忽视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

(4)多媒体课件过多的注重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不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

(5)学生的注意力过多的集中在生动形象的画面中,忽视了对地理学习内容的关注。

(6)多媒体演示的过程中,往往画面的移动速度过快,忽视了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

(7)现成实用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较少,而广大地理教师制作课件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精选篇7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地理;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和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情况下,高素质人才越来越被需要。传统教育只注重教学结果,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创新思维和地理技能。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适应不了高速发展的社会,因为传统教育下的人才拥有丰富的知识,但是对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缺少自己的认识和体会,这就让他们在社会中感到格格不入,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所以,社会在不断变化,我们的教育也要进行相应的变化,现在的社会要求的是高素质人才,这和我们进行的素质教育教学不谋而合。通过新型的教育方式,教师更注重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各项能力,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更好,更快地适应。作为高中地理教师,我们要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也要适应新型的教学模式,不断研究探索,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下面谈谈我对如何发展高中地理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要转变教学理念

为了对当今新课程改革所提出来的要求进行充分落实,要求教师必须要将全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充分应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之中,在高中地理教育教学设计的思路方面,要求教师必须要将过去传统的学生听、教师讲这一种教育教学模式改变,能够运用一种启发式的高中地理教育教学方式,贯彻当前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的原则,以求能够达到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这二者有机和科学结合,在最大限度上对高中学生自身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发挥。在高中地理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要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行充分发挥,要鼓励高中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多尝试、多探索、多看以及多听,将培养高中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以及探究学习的能力作为主要目的,要求高中地理教师要对高中学生叙述进行专心的倾听,对高中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进行接纳,和高中学生一起讨论,实施共同的评价。

二、高中地理教学现状

高中地理对于文科生来说非常重要,但是地理偏向理科,对于文科生而言,难免会有挑战。因此,教师需要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抽象的知识点巧妙转变为易理解的知识,让学生容易掌握。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填鸭式,这就存在很多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学生在下面听,学生很难参与教学,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应付考试,所以,教师只是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不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无法进行自我思考,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当存在问题时,多数学生不愿意向教师请教。另外,在课堂上,教师很少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师生之间缺乏沟通,没有一个很好的学习氛围,课堂气氛枯燥无味,无法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教学成果收效甚微。

三、高中地理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下的的发展

(一)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以往我们的地理课堂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很少有自己表现的机会,而且一般教师也不允许学生去表现,就是让学生认真的听课。久而久之,学生慢慢的就失去了主动性,丧失了学习兴趣。其实,不管是什么样的课堂,最终都是教师要将知识、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最终能够自己掌握学习方法,具备学习的能力和意识。为此,高中地理新课改提出:“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索。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为此,教师需要大力转变教学方法,推进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师生角色转换学习、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比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师通过合理的分组、安排合作学习任务,有意识的指导,最终形成结论,有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点评,评选出优秀小组。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逐渐形成自主查阅文献、研究资料、分析数据的能力。

(二)尊重学生客观实际,差异化引导学生学习发展

由于生活背景、个人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兴趣爱好等差异,导致学生之间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而且无法回避的。但是,我们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本着有教无类的思想,认为只要方法得当,一定能让学生取得一样的进步,达到一样的学习效果。结果,往往盲目膜拜“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最终是适得其反。为此,高中地理新课改也提出:“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习探索扑克然奥秘、认识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所以说,在新时期,高中地理教学需要建立弹性的教学体系,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听什么,不听什么。教师也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差异化、层次化的教学体系。最终让学生能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取得属于自己的进步,并逐渐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这样的课堂,就是高效课堂。

(三)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一节课程的成功或失败主要取决于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师讲授一些难点知识或者枯燥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将那些并不容易被理解的知识转变成为学生生活过程中鲜明的例子。高中地理教材上面的知识往往都是具有很强理论性和专业性的知识,想要让高中学生很好的理解这些内容,是十分困难的。但是,如果高中教师能够将这些地理知识成功转变为高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接触到的例子,再对其加以讲解,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高中地理教师为学生讲授一些具有很强对比性,而且十分容易进行混淆的知识时,要求地理教师采用一种表格对比的方式来进行比较,因为高中地理课本太多知识都是采用文字的方式来进行表述和表达,而那些十分容易混淆的内容就十分不容易被学生掌握,如果地理教师能够采用表格的方式来将这些知识进行归类,进而实施一种深入的区别以及比较,就能够加深高中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在高中地理教师讲授重点章节以及重点内容的时候,高中地理教师能够将这些知识放在题目里面实施一定的讲解,如果教师仅仅进行知识的讲解,进而让学生去背知识和记知识,那么,学生并不会真正感受到这些知识所具有的重要性,更不会真正理解这些知识的来源和原理,所以,要求教师必须要将这些知识放在题目里面,鼓励学生去实践,进而再为学生进行讲解。

(四)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在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仅具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应对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的经验和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运用能力。教师在进行知识讲授时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融入到地理课堂中,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再是一个记忆的阶段,而是通过对知识消化吸收后形成自己的一个地理知识体系,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能从这个地理知识体系中快速准确地调出有用的信息。在地理课堂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地理思维进行强化,让他们能具备地理思维的敏感性,能从生活中发现地理知识的影子,能用地理知识解决一些问题。例如,在学习三圈环流这一课时,教师先是提出巧妙的问题让学生关注地球上的热力环流状况,接着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在自主探索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会对副热带高压带及副极低压带的形成存在一定的疑惑,此时,教师要找准时机解释这个问题,使学生能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进一步加深。

结束语

总之,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中要不断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在地理课堂上,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来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在课余时间,通过让学生进行校外参观访问来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地理的意识。通过不断地刺激学生对地理的各种感触,让学生能自主自发地对地理知识进行主动探索,使他们不断掌握各种地理技能。

参考文献:

[1]朱晓丽.新课程下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考试周刊,2014,23.

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精选篇8

关键词:教学意义;教学问题;教学对策

一、高中地理教学的意义

作为高中教育的具体课程形态,高中地理课程的特点是由地理学的固有属性、社会发展对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要求、高中相应学段的学生特点三方面综合形成的。为区别通常将学科特点理解为地理学特点的状况,这里将它称之为课程特点。新课程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是地理课程特点以及实施要求的具体体现。实施“有用的地理教学”,从现行国家高考科目设置和课程教学地位分析,地理不是高考重点科目,课程目标旨在公民必备地理素养的培养,因此,地理课是生活课、常识课、综合课,要实施“有用的地理教学”。与传统地理课程希望培养地理专业人才的课程目标比较,新课程地理教学以高中整体素质教育目标为准绳,着眼于培养学生具有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地理科学素养,努力促使学生通过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适应时展的需求。高中地理课程关注学生地理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地理情感的培育。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问题

1.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在思维方式上差异较大

高中的地理学习跨越了知识与能力两大台阶;高中的知识内容与知识结构与初中相比出现了两个飞跃,即从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提高;在能力方面,高中的学习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自学能力等,而且高考命题强调能力立意,这就更需加强能力培养。高一学生在短时期内无法转变思维,难以适应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2.教材结构由简到繁,知识跨度较大

由课程改革教材到非课程改革教材的变化,高中知识则强调系统性、逻辑性、研究性,越来越接近科学体系,难度增大,内容拓宽、加深,因此,高中学习强调理解学习、自主学习与应用,学习的目的性、理解性比初中更为明确。其中,如何做好“学习”衔接这一步,尤为重要。

3.高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差异性较大

各初高中校地理教师对学生素养的要求大不相同,有的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样学生能很快适应新环境的要求;有的学校地理课甚至是由非专业教师教授,教学方法不免简单机械,也更注重基础的记忆和掌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难以适应新环境。另外,学生熟悉以前的教师、以前的学习方法、以前的学习要求,进入新校园后,书本要求变了,教师也不同了,新的学习内容有新的学习要求。对于这些变化,要使学生尽快适应,就必须做好衔接工作。

三、完善高中地理教学对策

1.有效沟通高中各课程知识的联系

引导学生运用高中所学的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等学科知识解释和理解大气、水、地震和火山、宇宙环境等自然地理现象,有效地将人口、交通、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整合。地理课程教学需要高中有关学科密切合作、合理分工,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和掌握横向知识、交叉知识、综合性知识,有利于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解释地理事物,说明地理问题,发展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沟通横向学科领域,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学习地理和促进相邻学科的学习,是新课程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要求。

2.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品质

综合地理、生活地理的教学实施,要求高中地理教学不能将地理刻意分解成自然和人文两个孤立的系统,而应该根据自然与社会本身的综合特点,依据人地关系主线作出相应的教学处理。如:在以自然地理基础知识为主的章节,删除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的自然地理内容,有意识地加强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组合与人类的交互作用;在以人文地理知识为主的章节,要删除与“人地关系”联系不紧密的人类活动内容,真正体现地理综合的味道、综合的特点,努力呈现地理课程综合的本质,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品质。实施“科学的地理教学”地理是一门科学,高中地理课程要体现地理独特的教育价值及不可替代性,体现地理科学综合性、

地域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因此,地理课是科学课、人文课、信息课,注重反映地理本质,体现课程的文化价值;科学是发展的,因此,要注重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

3.引导学生认识地理科学的本质

地理科学的本质在于“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地域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是地理科学的基本特点,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都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学最独特和有效的学科工具。引导学生认识地理科学、技术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如: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对地理测量、资源探测、灾害检测和预防预报等的积极影响。引导学生开展地理探究。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地理新课程实施应当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如:提供基本的地理数据,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分析和综合,并以地理的图表方式表达探究的结果;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开展地理调查活动,获得第一手地理数据等。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地理的科学方法。

地理教材并没有实行课程改革,教学理念、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仍是围绕高考这根“指挥棒”进行运转。从课程改革到非课程改革,学生适应新的教法、学法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衔接。

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决策,旨在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在这种形势下,认识地理教学,尤其是高中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凌锋.地理课堂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0.

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精选篇9

关键词:军事理论课;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王奎群(1970—),男,河南新乡人,渭南师范学院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师,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学科教学与学生思政教育研究。

国防观念是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它不仅是保卫国家利益的思想基础,而且是增强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强大精神力量。然而,公民的国防观念并不是自然而然地产生的。要提高公民的国防观念,重要的途径是加强国防教育。军事理论课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军事理论课教学,可以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军事理论和技能,树立国防观念,增强民族责任感,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人才。2002年,教育部、总政治部、总参谋部联合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军事理论课成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军事理论课实施的情况怎样呢?笔者以陕西省部分高校为例,探讨地方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的现状及提高的策略。

一、军事理论课教学现状

通过对陕西省一些高校调查,军事理论课教学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教师教得累

军事理论课是一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时事、外交以及电子、机械、生物、化学、力学、光学等知识的学科,这说明军事理论课教师最好由专业教师担任。然而,普通高校中不少军事理论课教师并不专业。调查数据显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中只有20.41%为专职教师,近50%的为兼职教师。[1]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学校没有配备专职军事理论课教师,大量的军事理论课教学工作由武装部、保卫处或学生工作部门的行政干部或学生辅导员兼任。他们大都未曾入伍或未曾系统学习国防教育课程,军事理论素质较低。军事理论课对教师的高要求与授课教师军事理论素质相对较低的矛盾,导致授课教师教得累。

(二)学生学得苦

由于不少高校对开设军事理论课的意义认识不到位,再加上军事理论课师资缺乏,授课时间过于集中等因素,军事理论课教学只能以“超大课”的形式进行,每次上课一二百名学生挤在一个大教室里。虽然不少地方高校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改变了“一根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但由于专业教师少,不少授课教师在课堂中不能有效地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不能够根据教学内容选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表面看,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规规矩矩地接受;实际上,由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积极性不高,学得很辛苦。

(三)教学效果差

学校国防教育的总目的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形成和增强国防观念;(2)培养国防精神;(3)提高军事素质;(4)促进全面发展。[]高校还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储备合格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的特殊培养目标。然而,学生上的军事理论课,与这一目的实现尚有很大差距。据笔者调查:学生对军事理论课感兴趣的不多,70%的学生上军事理论课是迫于纪律的压力和学分的需求;学习了军事理论课之后,能够把毛泽东军事思想回答全面的学生寥寥无几,有的学生竟然不知道信息化战争的含义。另外,每年的大学生征兵入伍,虽然各高校的人武部极力宣传,但大学生积极报名的并不多。

二、制约军事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因素

每一位军事理论课教师都想在教学中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然而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受到下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一)教师素质

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从某种程度上说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前文已分析,不少地方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师专业性不强,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其次,教师的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学习也有极大的影响。以多媒体教学为例,有教师认为使用多媒体教学,教育思想就先进,于是上课时尽可能使用多媒体教学。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都适合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运用不当不仅达不到优化教学的目的,还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

(二)学生素质

教学活动的效果最终要在学生身上得到体现。军事理论课给普通高校各专业的本、专科大一新生开设,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知识水平、学习技能、接受能力上有区别,同一专业的本、专科学生在知识水平、学习技能、接受能力上也有区别。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专业差别、层次差别,即考虑所带学生是中文系的学生,还是物理系的学生,是本科生,还是专科生。如果不考虑学生素质之间的差别,不能因材施教,教学效果势必受到影响。

(三)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使用的军事理论课教材通常分为军事思想、军事科技、战略环境、中国国防四大部分。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核心内容是传授中国的国防历史、国防思想、国防法规、信息化战争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这就决定了讲授法不能弃而不用。这门课又涉及到大量的军事高科技、战略环境和典型战争等内容,传授这些知识时,教师如果借助多媒体,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运用直观的教学法,就能极大地吸引学生。授课时,如果不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

(四)教学条件

教学条件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它对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选用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考虑学校的设备、资源等教学条件。如教师讲解信息化战争的特点时,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料确实能达到直观、形象生动的目的,但展示图片、播放视频需要教室里装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果学校不具备相应的教学条件,教师只能因陋就简,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效果的策略

(一)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表现在三个方面:(1)抽象思维能力高度发展但尚未成熟;(2)情感丰富细腻但情绪波动大;(3)意志水平提高但耐挫能力尚待加强。[3]大学生还具有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和心理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在军事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和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活动特点,有效激发他们学习军事理论的内在需求,培养他们对军事理论学习的兴趣。

1.关注学生上课的表现

人的行为和表情是人内心活动的直接表现和显露,学生对军事理论是否感兴趣,通过他们的行为和表情完全可以判断出来。上课时,教师要注意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观察和引导。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情绪高昂、思维活跃,表明学生对教师讲授课程感兴趣。否则,教师要善于利用心理相容、心理共振、心理威慑及心理趋向等心理学的原则、技巧,提高学生对军事理论课的兴趣与求知欲。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考虑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他们的接受能力,注重军事理论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关联。当代大学生由于生长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国防意识薄弱,对军事理论课不感兴趣,这是事实。教师一味抱怨,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影响教师上课的情绪。教师要善于从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现实问题入手,增强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在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个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是富有个性的认知主体。不同专业、不同民族、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不同的认知水平,有的对当代国际关系感兴趣,有的对现代化武器有研究。军事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尊重大学生群体在专业、民族、性别等方面的差异,使军事理论课教学尽可能做到因人制宜、因材施教。

(二)发挥师生的情感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具有强大的动力、强化、迁移、感染等功能,有研究者据此提出了情感教学的方法。情感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基础上,教师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而选取使用的各类方法和手段的总称。[4]

在军事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感教学法的策略有:

1.保持良好的情绪特征

学习效率和学生的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人认为学生上课应当放松情绪,然而,情绪过于放松,学习的效率反而偏低;适度的焦虑和紧张,学习的效率将达到最高水平;情绪过于高涨,学习效率也不高。在军事理论课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表现出高昂的情绪。教师高昂的情绪很容易感染学生,使学生的情绪保持适度兴奋与紧张。其次,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上课时的情绪。如发现大部分学生情绪低落或过于紧张时,教师要采取一定的策略进行调整,如唱一首军歌,讲一个战争英雄的故事等。总之,课堂上,师生始终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特征。

2.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

人的情感具有迁移的功能。如在军事理论课教学中,教师穿上威武的军装,英姿飒爽,很容易使学生萌生敬佩、喜爱之情。这样,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把这种感情迁移到对军事理论课的喜爱上来。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加强情感交流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师生情感交流的方式很多,如对学生适时地表扬,会给他们一份鼓励和认可;善意的批评,会给他们带来内心的悔悟和反思;对学生的一视同仁,得到的是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师生间这种积极、愉快的情感交流,使得学生能够发自内心地接受教师的谆谆教导。

3.重视学生理智感的培养

理智感是人在理智活动过程中认识、探求和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理智感表现为对所学课程充满兴趣,有强烈的求知欲,并能体验到知识获得和能力提升的乐趣。在军事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中就能体验到获得知识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当学生具备了良好的理智感,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学习活动就不再显得被动、枯燥和压抑。

(三)选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有多种,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点,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不少学生不喜欢军事理论课,就是因为授课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课堂上满堂灌。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选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对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教师宜采用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对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如中日钓鱼岛之争、信息化战争的特征等内容,教师宜采用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这部分内容,学生理解吃力,如果教师采用讲授法进行深刻、系统的讲解,学生就能够迅速地突破难点,把握重点。在讲授时,如果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插播有关图片、影像等资料,把讲授内容图解化、形象化,更有助于学生接受知识。

2.对教材中学生易理解的内容,教师可采用谈话法

军事理论课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需要教师进行讲解,比如,中国的国防历史、古代的军事思想等知识,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掌握。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自学,然后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能力。

3.对当代热点问题或学生学习中有分歧的问题,教师可采用讨论与探究结合的方法

如讲解菲律宾、越南等国占领我国的南海,我国政府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解决这一问题,采用讨论、探究的方法就比较好。教师事先让学生查阅资料,通过自我探索、自我发现,从而形成自己的看法。这样做,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发现者。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

(四)采用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立体化教学是以课程为单元,以能力培养为轴心,以教学资源为平台,动用所有教学要素,立体化、全方位的教学体系。[5]在军事理论课教学中,采用立体化的教学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模式由单项到互动

传统的军事理论课教学模式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弊端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发挥,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立体化教学模式尽管有教师向学生讲解,但更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注重教师利用学生的反馈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也就是说立体化教学模式要把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授知识转变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2.教学方式由单一到多样

军事理论课教学不能一味地讲解军事知识,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活跃学生思维、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感。如结合视频图片资料教学、补充学生关心的内容及挑选对军事理论有研究的学生讲解等就很有效。讲解信息化战争的特点时,有教师节选了一段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的视频,给学生播放,效果极好。大学生尤其是男生对国际形势、当前热点问题较为关注,教师要密切关注这些问题,及时把它们补充到教学内容中,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教学措施由单一到多种

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精选篇10

关键词:文理分科;地理教学;教学方法

文理分科在我国已经存在了很多年,近几年有些学校更是将文理分科提前到了高一下学期,这使本来在理科班进行地理课教学的难度又加大了。分科后,学生心理发生了细微变化,教师教学目标也有了区别,再加上高考时间较紧张,理科班的学生不愿在地理科目上花较多时间。怎样更好地在理科班进行地理教学,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理科班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地理课在学生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发生变化

文理分科以前,所有的科目都是必学的,地位几乎处在同一水平,老师对待每一科目的态度也都不分彼此。而分科以后,情况就发生了很大转变,地理课成了理科班学生高考不考的科目,在理科班学生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一落千丈,逐渐被理科班学生忽视。

2.教学目标和知识内容深度发生变化

分科后,对于地理课文科生要完全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而理科班的目标则变成了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这二者相比,需要掌握知识的深度有了明显区别。在新课标中,每一个单元都几乎设有活动实践要求,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相应的实践任务,掌握某些原理和方法的使用;而理科班的学业水平测试中,这部分内容几乎被完全删除。

通过历年的学业水平测试题目发现,考题相对简单,计算题几乎很少出现,基本以常识记忆类知识为主,这就要求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知识的日常实用性。

3.在知识理解程度方面产生差异

地理科目是文科班学生高考的必考科目,学好地理是文科生的高考目标,加上文科生喜爱记忆性的知识,这使得文科生比理科生更喜爱记忆地理知识;理科生却对记忆性的知识并不十分喜爱,这也是一部分学生选择理科的原因。但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较强,若他们愿意投入精力的话,对一个问题的理解深度是足够的。

4.在学习的投入程度方面产生差异

地理是文科生高考必考科目,所以文科生对它学习的投入时间是相对比较多的,除了语文、数学、英语,地理算比较难的,他们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才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所以他们学习地理时是自觉、认真的。

而理科班的学生几乎是把所有时间都放在了高考必考科目上,当老师在讲授地理这些文科科目时,甚至有些学生会产生反感的情绪,认为是占用了他们学习的时间;即使老师强调地理是需要学习的,他们也是非常被动和排斥的,这就导致理科生学习地理的时间明显偏少。

二、应对措施

因此, 考虑理科班的地理教学方法和策略时, 应充分考虑到客观存在的因素,化解不利因素, 使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课堂形式更具灵活性,以获得教学的最佳效果。

1.简化目标,精简教学内容

老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在新课标和学业水平测试大纲中,遇到相同的表述时,老师应思考该怎么样把相同的表述通过自己的理解有区别地应用到文理班的课堂上来,这就要求,课标被老师钻研的同时,历年的学业水平测试题也是老师在理科班上课时的一个很重要的参考。

作业应该布置得相对容易,甚至可以不布置作业。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熟记需要掌握的内容,当堂可以解决的问题当堂解决。把最基本的作业放到课堂上来,适当地把课后作业进行简化,不宜过难、过偏,也不能过多地占用学生的课后时间。

2.改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态度和看法

因为理科班和文科班已经明确了学习任务,所以理科班的学生在学习地理科目时和文科班的学生的心理状态是不同的。与文科生相比,理科生对地理明显表现出无所谓和排斥的态度。

如何在理科班上好地理课,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第一节课,任课老师应不急着讲教材内容,而是组织一次研讨会,自我介绍后让学生们进行一次辩论探讨;也可以组织一次班会,让学生们思考一些地理教学的问题。比如:这个科目高考时不考,为什么还要我们学呢?你认为不应该学,原因又是什么?地理虽然在高中属于文科专业,但在大学却被划为理科专业,这又是为什么?等等。在学生探讨的过程中,老师进行补充,列举一些大学中的地理专业,并介绍一下地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行业和职业。这样让学生们了解到地理并不仅仅是文科专业,同时也让很多学生发现想要在大学就读的专业竟然是和地理相关的。最后,老师再进行总结,指出学习地理的重要性。这样学生至少在认识层面上不会再轻视地理,在以后的教学中,老师也会轻松很多。

3.教学形式和方法“因班施教”

与文科生相比,理科生心理上发生了变化。为了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任课老师的教学方法与文科班相比也要有相应的变化和调整。文科班进行教学时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度,而理科班更强调掌握基础性知识和趣味性知识,更注重知识的广度。

这就要求教师在给理科班授课时,需要掌握更多更广的知识,涉猎多领域知识,应将课程内容多与身边实事、新闻、政治等联系起来。现在湘教版教材中已引入了双语教学,那么老师可以在地理课上给学生教一些英语地理知识,告诉他们在以后的高考英语中很可能会用到;也可以利用这些英语知识引出一些小故事和小幽默,这样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课标内容。在理科班课堂上应更多地对学生提出表扬,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哪个方面有了进步,从而促进学生喜爱地理。

4.根据地理学科知识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组织教学

地理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特别强的学科,涉及物理、化学、历史、政治、数学等,最近几年又和英语紧密联系。由于地理学科的这一特殊性,把地理课与理科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紧密结合进行有效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

与文科生相比较,理科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更为活跃,那不妨利用理科生这一思维特点来组织教学,把地理课上成理科思维的地理课。对于同一内容, 提问方式应不同,提问的切入点也应有差异。

如:时区可以和数轴联系起来,中时区是原点,这样理科生理解起来就相当容易了;讲大气分层的时候与物理联系起来,老师可以故作不懂的样子向学生提问,电离层与其他层的不同处;而讲到农业和工业时,可以展示有代表性的图片,与地理相结合,更容易引起学生兴趣,促进学生记忆。

总之,让学生学到知识是每个老师的终极目标,所谓传道、授业、解惑。当然,作为一个老师我们首先要有爱心,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其次,专业知识要过硬,不要让学生在专业知识上挑出老师的毛病;再次,对待学生一定要有耐心,不要因为学生对讲课内容不感兴趣而烦躁;最后,要有一颗为学生服务的心,理解他们的处境和心态,让他们在愉悦中学到知识,而不增加学生的负担。有了这些基础,再加上前文所述的方法,相信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精选篇11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存在问题;应对措施

事物总是向前发展的,教学也是如此,现代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较之于传统地理课堂教学有了很大的提升,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本人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存在的问题引起了重视,并对目前存在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发现目前存在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存在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虽然现代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然而依然存在一些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本人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发现目前存在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的目的性不强

课堂教学是知识传播的过程,既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要求,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要求,尤其在对学生进行难度较大的知识点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更需要教师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技巧。而目前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学的目的性不够强,教师教学的目的性、针对性不强,自然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高中阶段学生需要学习的地理知识点较多,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提升教学的针对性,那么学生的学习也会变得十分模糊。

(二)难以有效实现知识点的拓展

虽然高中阶段需要教师对学生讲解的地理知识点较多,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依然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拓展,这样一方面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能够有效提升地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就目前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拓展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教师注重对学生进行教材上的知识点的讲解,结果有点照本宣科的味道,难以有效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也难以通过知识点的拓展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教材上的知识。

(三)理论与实际联系不够

地理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现代教学又提倡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教材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效结合起来。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往往就教材上的理论知识点对学生进行教学,而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方面做的还不够,这一方面影响了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的意识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学生运用学习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的提升,对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

(四)课堂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不同的知识点有不同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要求教师通过不同的方法呈现出来,尤其高中阶段需要学生学习的知识点较多,更需要教师实现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依然以讲授法为主,整个课堂教学的气氛比较凝重,难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单一的教学方法对知识点的呈现也产生了不良影响,进而影响了学生有效接受知识。课堂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已经成为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杀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

二、解决存在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有效措施

通过上文的描述,我们对存在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照不同老师的课堂,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为了更好的帮助高中学生进行地理学科学习,也为了更好的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针对上文中提到的目前存在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本人提出如下几种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提升教师教学的目的性

针对目前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目的性不强的情况,首先应该引起地理教师的重视,并且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本人认为为了提升教师教学的目的性,教师应该在备课阶段下工夫。教师清晰的教学思路,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无疑要建立在教师有效把握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在备课阶段下工夫,熟练掌握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对知识点进行归纳与梳理,自然知识线条就更加清晰,为教师有针对性的授课奠定基础。其次,教师还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下工夫。教师应该思考如何才能更好的将知识点呈现给学生,有些教师虽然能够有效把握知识点,但是在将知识呈献给学生方面存在不足,也会使学生感觉迷糊,因此教师一定要掌握如何才能将知识点呈现给学生的方法与技巧。

(二)有效实现知识点的拓展

针对目前高中地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点拓展方面存在的不足,要求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效实现知识点的拓展。当然,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结合知识点讲解的需要及课堂教学的需要有效实现知识点的拓展,也是一件难度较大的事情,教师必须在日常的教学中注重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开阔自己的视野,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及与教材知识相关的课外知识,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旁征博引。

(三)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

作为一名现代高中地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一定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活动。为了实现教师理论知识点的讲解与实际教学的有效结合,要求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中的很多案例都与地理教材上的知识点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应该积极的思考生活,并与地理知识点结合起来,这样在授课的过程中就能够找到更多背景材料,真正实现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实际生活的有效结合,达到提升学生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的教学效果。

(四)实现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精选篇12

一、民族地区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公共心理学》教学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未能体现跨文化特征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学倾向于中运用《21世纪普通高校规划教材》《十一五规划教材》《精品课程教材》等优秀教材和推荐性教材,这些教材虽然内容上体现了本土化、创新性、实用性、针对性,对于少数民族地区高师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有了很大的帮助,如让教师和学生能接触到最前沿的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成果,学生掌握了丰富和创新性心理学基础理论和技能,但同时,接受只是以西方文化与主流文化编制的公共心理学教学内容时,出现了文化适应和认同问题,学生已有的知识、成长环境、经历理、生活实践、当地社会文化、经济、政治、信仰、文化习俗与课程内容的差异等特殊的问题。这些差异造成了学校教育和社会的冲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冲突,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间的冲突(民汉教师文化与民汉学生文化冲突),学生和学生间的冲突(民汉学生或各少数民族学生文化冲突)。这些文化冲突、文化适应、文化认同问题直接影响公共心理学教学效率、影响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实现、也可能会影响该地区民族团结、和谐发展。

2.未能体现因材施教特征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占一半以上,有的比率达到73%。少数民族学生带有不同的文化、习俗、价值观、世界观、语言和思维方式等,在公共心理学教学中教材选订、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语言、考核方式等方面忽略了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特征和汉语水平。

3.教师跨文化教学能力不足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文化、社会发展水平、经济和政治、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社会需求和特殊的教育对象,对于该地区的教师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如“有较强的政治敏锐力和思想政治觉悟,能适应当地落后的教学条件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外还具备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自然要求教师应该有多元文化的态度和价值,能从多元文化的观点看待社会和教育中的诸多的问题,对学生的不同的文化及民族、习俗等背景要有充分的了解。

4.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

高校公共心理学课程虽然经历了从内容上的西方知识体系、转向到本土化的过程,逐步完成了主流民族的经验、文化、历史、观点传达到下一代的主要任务,但对于少数民族地区高师院校来说,忽略了其他少数民族,这样对主流群体的学生有不良影响外还对少数民族学生自尊感受到伤害,课程内容涉及方面未能考虑到少数民族学生的和当地需求,不未能联系到他们的实际生活和案例以及心理特点,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逐步变成心理内部的矛盾。

5.语言障碍成为公共心理学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汉语或从汉语获得信息跟第一语言不同。他们在接触汉语前,头脑中早已形成了大量的母语概念,因而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模式和语言习惯。在“学习汉语或者汉语教学的过程中,他们会很自然地用大量的母语知识去帮助理解和运用汉语知识。如果母语知识系统和汉语知识系统没能更好的建立关系,然而就会出现对汉语知识的识别、分类、储存和巩固过程的障碍”。

二、民族地区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寻找适合跨文化教学的语言,即《双语》

笔者认为,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的比例选择使用“双语”进行教学,对基本内容用汉语讲授,对于重点、难点用母语讲解可以避免或减少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2.教学内容的适切性

跨文化高师心理学教学的目标与普通高师院校的教学目标并无差异。“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所要预期达到的结果,解决“为什么教”的问题。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的公共心理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学生通过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学习,掌握心理活动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依心理学理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自觉遵循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合理、科学、紧张而有序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发展健全的个性

3.打造能够承担跨文化公共心理学教学的教师队伍

承担高师公共心理学跨文化教学的教师必须保持文化多样性,按照教学对象的文化背景、心理特点、价值观点来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把心理学基本理论联系到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相联系。具备跨文化教学评价能力和引导能力,合理评价文化差异,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冲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现象,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4.开发有效评价跨文化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的方法

“心理学的教学应当突出师范性和应用性,应以提高学生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去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为重心,为此,在心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上应加大主观试题和能力测试的分量,尽可能多地体现在考核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避免学生仅仅依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参考文献

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精选篇13

【关键词】高中地理;分层教学;问题及策略

地理是高中教育中比较重要的科目,地理教学不仅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广阔、学习能力更强,而且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发展也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为了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很多学校采用了分层教学法,但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尚在实践和探索之中。

一、高中地理分层教学概述

(一)高中地理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基本地理素养以及学习特点,对学生进行层级划分,并对不同层级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手段的教学模式。高中地理分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地理教学更符合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分层教学不仅能够顾及到所有学生的学习特点,并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之内学有所获,还能够使教学资源得以优化分配。

(二)高中地理分层教学的基本模式。

目前很多学校都采用分层教学的模式,以其实现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正在实践和应用中的分层教学有以下三种基本模式:第一,分层交叉模式,即在一个班级之内形成能力均等的学习小组,而每个小组内都有学优生,也有学困生,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对象施以同样的教学;第二,班内分层模式,即将全班学生按照学习水平和能力分为不同层次,将地理教学目标按照学生的层次分类进行细化,保证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学到知识;第三,分层走班模式,将全校每个班的学生都进行统一的分层,在上地理课的时候,按照学生的分层情况安排不同的教师,使同一层级的学生集中到一个教室里进行学习。采用这种模式的学校相对较少。

以上三种分层模式都能够实现分层教学的目的,使高中地理教学质量有相应的提升,但是,对高中地理教学进行分层实践,始终还在探索当中。从理论上讲,分层教学对学生发展是有益的,对高中地理分层教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中地理分层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一)分层方法的不足。

分层教学的关键是对学生进行层级划分,但是,划分学生层级的标准却是不相同的。有些学校按照学生地理考试的成绩进行分层,但考试成绩并不能代表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会出现“高能低分”的学生被扣上了“低能”的帽子,在相应层级中,这些学生的学习需要并不能被满足。类似的现象在高中地理分层教学实践中并不少见,由于分层方法有问题,分层教学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教师教学准备压力大。

高中地理教师需要为分层教学的模式准备更多的教学材料、教学设计,甚至要考虑到在一堂课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层级学生的学习要求。因此,在分层教学的模式下,大多数高中地理教师都觉得教学压力变大,教学活动变得更加困难。

(三)分层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分层教学中最普遍的一个问题就是“划分层级”本身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乃至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大多数学生被分层之后,就会产生“我不如人”的想法,在学习过程中更缺乏自信,有些还会因为有“被歧视”的心理而对地理学习产生厌烦态度,学生心理健康受到影响,直接削弱了分层教学的效果。部分学优生被分在较好的层次也可能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骄傲自满,影响学习。

三、解决高中地理分层教学实践问题的策略

(一)按照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分层方式。

分层次教学之所以不容易实施,学生的科学分层是关键难题,分层方法不同是导致分层教学效果差异的主要原因。而每个学校的教学环境不一样,学生基础知识、地理素养不一样,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一样,导致分层教学的方法也没有固定的标准,因此在学生的分层上要科学慎重的划分。在地理教学中使用分层教学模式时,可根据本校的教学条件,如学校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等硬件条件的限制,学生人数、班级容量、教师带班情况等选择合适的分层方法。如果某个老师已经担任5、6个班的教学任务的话,那么在所教每个班级中都实施分层次教学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任务太重了;如果班容量太大或太小的话,对学生的分层上应该适当的增多或减少;有条件的学校,学生分层要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得到学生家长的理解与支持,这样利于对学生情况的全面掌握,学校、家庭、社会一起营造便利的条件辅助分层次教学的具体实施。

(二)进一步提高地理教师的教学水平。

分层教学下工作量的增加,对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挑战。为了满足分层教学的需要,高中地理教师有必要加强自身的教学能力。在分层教学实践中,教学任务要求教师能够更好的利用现代技术设备,使用多媒体将文、图、声、像合理的组合,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学习,营造活跃轻松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因此,为了使教师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学校应积极支持地理教师的再深造学习,创造共同学习、一起提高的机会和条件,比如定期的开展学校教研活动和总结报告,邀请各学科权威专家到学校开展知识讲座,派送学校老师去别的学校进行学习交流活动等;除此之外,地理教师也应主动对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付出努力,除了在学校参与各种教学培训活动之外,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应利用网络上的教学资源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经常去教育教学论坛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等。只有地理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了,分层教学才能够达到其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注意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分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使学习能力不同、素质不同的学生能够享受到相同的教学资源,这实际是高中地理教学对学生发展负责的表现。但是,分层教学表面上看来确实是将学生按照学习水平分层,为了规避学生对分层教学的抵触情绪, 学校还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对分层教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认同并配合这种教学活动的开展。平时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增强学生自信心,使学生认真学习,努力进取,勇于创新。同时为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可以采用隐形分层和适当保护。老师心里有个对学生的分层,但是呈献给学生的是另一种分层结果。这样就能避免分层次教学对学生心理产生的不良影响,使学生在平等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从理论上来讲是适合高中学生发展的,对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帮助,但实际的教学结果却显示出了各种问题。由于分层教学中某些环节处理不当而导致的教师和学生的压力,成为影响分层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笔者建议,学校在地理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应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科学的分层方法,并重视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再教育以及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只有这样,分层教学的方法才能够真正成为促进高中地理教学质量提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郭敏.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3).

[2]邱培原.新课程标准下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05).

[3]田冬梅.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分层次教学初探[J].新课程,2013(04).

[4]李群山.分层次教学在地理学科中的探索与实践[R].学知报,2011(01).

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精选篇14

一、新课改条件下高中地理教学面临的问题

1.课时不够充裕,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在课程改革的条件之下,所使用的教材因其简单的特点而被教师们广泛推崇,但是这样的教材对于教师的要求也更加高,教师需要对于教材的广度以及深度都有一个更为全面的掌控,同时对于整个教材的系统性理解和安排有一个更加深入合理的处理。新的教材在删掉了部分学生难以掌握的内容的基础之上,大大强化了课堂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力度,但是所安排的课程时间不会发生改变,因此,怎样才能够更加高效合理地进行地理课程的教学,成为了教师们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之一。

教师需要从课程的组织与安排、教学进度的良好控制以及最终课堂效果的获取程度这三个方面出发,强化课堂教学的整体氛围和学生的接收效果,这些都是很有挑战性的事情。刚开始引入新教材的时候,教师在考虑课时安排的同时往往不能够顾及到教学的效果,产生组织不善的问题,学生在此过程当中往往不能够提起积极主动性,使得最终的教学都只是流于形式。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课程进度的安排问题,最终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要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成为高中地理课程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2.学生的学习态度存在一定的问题

中学对于地理课程的要求各不相同,因此,学生的知识基础的扎实程度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新课程的改革条件之下,初中地理教材的内容变得相对比较简练,而高中的地理教学内容设置的难度却比较大,对于学生的学习要求也进行了相应的提升。很多地理知识相对比较薄弱的学生对此无从适应,也给地理课程的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例如,在经纬度以及季风气候的学习章节,很多学生都搞不清楚经纬线,在之后所要进行的地球的运动规律的探索、时差的计算以及季节性季风气候的形成过程的深入理解更是一团乱麻。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只能从根本出发,为学生补充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知识,帮助他们进行区分和判别,这样又加剧了课时紧张的问题,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

二、新课改条件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应对策略

根据高中地理教学当中面临的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切实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顾及到学生的整体水平,尽可能地提升学生对于基本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之后再进行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引导他们对于地理重要性的认知

很长一段时间,学生都把地理这门课程定义为副科,对于地理课程的重视程度非常欠缺。如果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对于地理这门课程产生兴趣,逐步拓展学生的思维,这样的话学生所取得的学习成效必将非常显著。

2.进行教学方法以及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在新课程的发展导向当中,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明确地提出,同时还倡导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的互动交流。所以,以往的教学模式必须要进行相应的改变。教师权威性地强行教授已经成为过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逐步转变为朋友亦或者是伙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更加顺利地进行。

3.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进一步指导与监督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