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生物的学科素养范文

高中生物的学科素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4-08 16:14:14

高中生物的学科素养

高中生物的学科素养精选篇1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科学素养;培养

新的课程理念明确提出:高中生物教学要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着重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思考、紧扣教材内容特点和抓好实验教学三方面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做法和体会。

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思考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途径

我们经常说要让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但是说到具体措施却往往找不到答案。实际上要想使学生思考、探究,首先应该先让学生学会质疑。只有学生急切地想要寻找心中问题的答案时,其思考的主动性、探究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在此,我以“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为例进行一下说明。该节内容包括两个小实验,一开始我们可以给学生介绍生物学家当时所面临的问题、探究思路和选择噬菌体的原因等背景资料。这样一来就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了铺垫。然后开始演示实验,并告知学生这个实验存在一定的问题,提示学生认真观察实验,找出问题所在。实验之后,学生提出了四个问题:一是第一个实验离心分离后沉淀物依然有放射性,但是很低,原因何在?二是第一个实验离心分离后上清液为何也具有很低的放射性?三是两个实验中得到的沉淀物颜色为何不同?四是为何分离后得到的T2噬菌体颗粒与被感染的大肠杆菌质量不同?学生找出了问题所在,接下来就要给学生释疑了。不少人认为,教师对问题解释得越全面、越清晰越好,我认为这样做是不对的。教师教学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己研究问题。因而,释疑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坚持激励学生认真分析问题才是最好的做法。

二、紧扣教材内容,进行科学素养教育

高中生物课堂实施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应把重点放在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即课堂教学上。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并从教材中提出科学的观点、方法及其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特点渗透科学素质教育。

高中生物教材的绪论中明确讲到,学习高中生物时,要注重研究过程,学习研究的方法。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要重视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不能像以前那样,只看学生考试的分数。

比如,“生长素的发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有力地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这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过程的好例子。

生物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紧扣教材去引导、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启发学生的思维,诱发他们的潜能,自觉地接受知识并得出自己的结论。例如,在学习遗传规律时,笔者在讲述孟德尔研究过程,历时八年,经过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研究出来,尽管当时没有被认可,但是金子永远都是发光的。这个事例给学生一个深刻的思考,这样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对自己有了一定的启示。在进行知识的讲解过程中,生物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教学内容背后的任务轶事,将庄严神圣的科学知识与科学家的创造性活动联系起来,使学生对这些知识产生亲切感,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只有刻苦钻研、坚持不懈、坚定执着的个性品质才能有所成就。而我们教者与学生一起找寻探索未知领域之路,从而实现我们的终极目标――科学素养的培养。

三、加强生物实验教学,从科学探究中培养科学素养

传统的实验教学把实验课仅作为验证理论的课程,所有的实验都是按教材预习,对照教材做实验,依据教材写实验报告,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面对21世纪的人才需求,这种教学模式显得陈旧和狭窄,所以,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应改变传统实验教学那种对基础知识的传承和基本技能训练的过分强调,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训练和培养,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开设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题目,把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置于实验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活动,那么,当他离开学校时,对生物学所形成的印象可能会深。教材增加了很多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实验,如生物组织样液的处理、花生子叶薄片的处理、洋葱根尖的处理、洋葱表皮的处理等,但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来说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比例。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材都有一些给定选题的探究实验,这些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了解科学探究的性质。在参与探究时,教师应该让学生们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是科学素养的核心,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见解,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探究生长素生长作用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的方案,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好记录,启发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验和记录的数据进行科学的推理、猜想,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一旦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其学习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科学研究的推进器与动力。因为只有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才能在崎岖艰险的科学道路上坚持忘我的探索。科学素养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求实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尹小林,注重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能力[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4)

高中生物的学科素养精选篇2

关键词:科学素养;生物学思想;科学探究能力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科学之一。生物科学研究在20世纪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生物科学也向着更加关注人类自身的方向发展。随着与物理学、化学、数学以及其他各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生物科学已经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同时,生物科学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

生物科学作为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它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全日制普通高中生物新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要领域之一。

一、生物科学素养是什么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

二、怎样树立生物科学素养

(一)生物学思想的树立 

生物学思想的建立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前提,高中生物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生物学思想,树立起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虽然初中已经接触到生物这一门学科,但是初中生物不参与中考,很多学生并没有引起重视,所以高中阶段就需要重新树立生物学思想。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并多次强化记忆,运用PPT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更直观的看到,加深记忆。比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与合作》一节,出现的很多生疏的名词,学生不易于记忆。如果用PPT进行教学,学生易于理解并记忆。

(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

科学探究能力对于学好生物这门学科是必须的一种能力。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和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八个要素。为了培训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就必须在教学中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只有在不断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课,细致观察实验结果、记录实验数据,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生物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这样不断的锻炼,学生才能真正具有科学探究能力。 

(三)情境的创设,积极引导学生 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以往的讲授模式,要多引导学生参加教学,教学的目的是学生的知识的获得,而不是教师的教授。可以通过以下这些方面,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一,多给出图形或者数据资料,代替以往的直接给出结论,这样就要求学生必须开动思维,参与其中才能获得知识。其二,从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可进行探究的问题。其三,多给学生讲一些生物科技的新进展或者成就,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四)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的交流

真正获得科学探究能力,不仅需要学生独立的观察、思考、提问、并作出假设,进而进行探究活动,同样需要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整理、汇报和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独立完成探究性学习报告的撰写的培养,并组织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同时,根据各个学校的条件,可以有计划的安排一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实验活动,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教学。

三、生物实验能力的培养 

实验能力是加强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主要手段。实验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培养学生科学思想、方法、态度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实验主要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收集和处理信息、数据处理等方面的能力,促使学生积累实验设计预测、质疑、反思、推理、归纳和演绎等科学方法应用的体验,要求学生要实事求是地记录、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定量表述实验结果等。通过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和逆向思维的能力。但是,在实验中要注意安全教育,即安全使用实验器具(如解剖器具、玻璃器皿、酒精灯等)和实验药品(酒精、酸、碱等),这也是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教师应强化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综上所述,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在平常的教学中,及时给学生灌输生物学思想,同时加强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锻炼,增强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使学生更适应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文理导航.2011(11).

[2]周宁.浅谈高中生物实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理化生教学.2009(2).

高中生物的学科素养精选篇3

一、注重学习科学家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高中生物教材第一册绪论中讲到学习高中生物课的方法时,明确指出要重视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思维和方法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平常教学过程中强调能力培养,其核心应该是思维能力的培养。教材中“生长素的发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著名的实验等,都是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的很好范例。这些范例经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如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可以将教材中达尔文的胚芽鞘生长实验用多媒体做成动态效果投影,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形成自己的推想,再将学生的推想与达尔文的推想比较。之后激励学生大胆设计证明达尔文的推想(也可设计证明学生的推想),学生提出方案后,大家讨论各种方案的可操作性等。讨论后再与荷兰科学家温特的实验方法作比较,充分肯定学生的设计,使学生既有成功的喜悦,又学习了科学家的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也能激励学生创造的热情。

二、开设好实验课,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是构成科学素质的基础要素。操作是一种技能,操作强调动手,行为心理学告诉我们,一种技能需要足够的刺激一反应才能形成,要让学生多动手,从操作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技能。高中生物大纲课程目标明确提出,能够正确使用解剖器、显微镜等常用工具和仪器,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等操作技能。

高中生物上册有10个学生实验、2个研究性课题、1个实习,要求对实验材料处理的也较多,如生物组织样液的处理、花生子叶薄片的处理、洋葱根尖的处理、洋葱表皮的处理等,这就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有些材料可以由学生采集,如观察叶绿体实验中的藓类,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在校园内采集好;有些材料可由在农村的学生采集如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实现中的黑藻(先得让学生认识黑藻);有些材料采集比较困难如DNA的粗提取与鉴定中血细胞的来源,猪血来源多但其血液中红细胞无核、DNA含量极少故不能用,家禽家畜中只有鸡血最好,但一只鸡血只有170多毫升,买鸡取血显然是费用太高。而到菜市场去(或屠宰场)只买鸡血便易,买来后放在冰箱冷藏收集到一定量就可做实验了。

三、搞好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科学素质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的灵魂,敢于怀疑现有结论,大胆想象,大胆提出新问题。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几个要求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如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这些实验设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设计方案,通过这些实验设计学生基本上能学会生物学实验方法,能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科学观察记录,会分析和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或数据,整理观察结果,得出结论。

在学生设计实验时,教师强调学生方案的独特和新颖的地方,要有创新意识。如在设计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时,教材中提到将少量的植物、以这些植物为食的动物和其他非生物物质放入一个密闭的广口瓶中便形成一个人工模拟的微型生态系统。教师提示学生,教材上的只是一类微型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类型还很多,相同组成成分的生态系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会相同吗?启发学生,让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大胆设计。

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高中生物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范围广。如联系生活实际,在讲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一节时,讲癌症预防;联系生物技术,如生物的生殖一节时讲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联系生产实际,讲水分代谢时,联系合理灌溉和合理施肥;联系环保实际,讲温室效应;联系自然实际讲我国植物资源概况等。高中生物课程联系实际的方式也更加灵活,而且有很多切实可行的调查活动,如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确定调查何种遗传病,也可以与当地的卫生保健部门搞联合调查,实用性强,效果很好。对调查结果学生进行分析,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是哪一类遗传病,推测其遗传方式。再如调查或观察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很好的方式,学生参加的积极性很高,另一方面也能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

五、做好研究性课题,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和归纳总结能力。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包括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课题要求学生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在注意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尤其要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小组合作完成的课题要强调团结合作的精神,如调查媒体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此课题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和处理生物科学技术信息的方法和能力,此课题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开始时学生还是能收集到较多的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如可利用星期日的时间到市图书馆去查找资料和信息,也可上网查询。

高中生物的学科素养精选篇4

关键词:高中物理;兴趣;素养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所以,教师要让学生爱上物理,在探究物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使学生得到更好、更健康的发展。

首先,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愿意学习物理,愿意在物理探究中掌握基本的知识,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这个道理,学生没有兴趣,即使教师的能力再强,教学的方法在新颖,学生也没有探究学习的欲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实施分层教学法,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物理学习中;可以借助物理典型的实验,让学生在形象的教学中理解抽象的物理知识等。不管是哪种教学方式,教师都要精心地进行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的融入课堂,真正的明白物理的重要性。

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时,由于圆周运动是我们生活中普遍常见的,与我们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若是我们还像传统教学一样只是按照教材的理论知识传授,学生会感到物理知识难、抽象,没有一点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火车的转弯、车速过快导致翻车的现象等,

目的是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将抽象知识形象化,进而使学生轻松地掌握物理知识,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物理欲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其次,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和谐氛围中更好地去学习、去探究。所以,在授课时,教师对学生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不要轻易地给予否定,而要在肯定的基础上找出不足,这样既可以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又可以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找到学习物理的兴趣点,使学生逐渐发现物理的魅力。

高中生物的学科素养精选篇5

一、科学运用类比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要点

许多知识点很抽象,很多生理过程无法用肉眼观察,这是高中生物的一个特点,学生因此难以形成具体直观的经验。所以,对于很多抽象的知识,教师需要将其转化成形象的或贴近学生生活的知识来讲解,这就需要运用类比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例如,我在教学“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中“主动运输”环节时,就利用一个很常见的事例去进行类比:当我们来到河边,要到对岸时,就需要付钱让船工用船渡到对岸。与生物学中物质的运输相比,其中,河相当于膜,船相当于载体,我们付的钱相当于能量。这样一类比,学生对主动运输的过程及特点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对于进一步分析主动运输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以及逆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很有帮助。

二、拓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良好思维品质

拓展学生的创造力需要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我认为探究就是一种很好的创造性学习。探究的真正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还在于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让他们渐渐地形成良好的探究态度和思维品质。

例如,教学“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时,教师如果纯粹按照教材讲述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学生的理解必定是很肤浅的,即使记住了,也只是囫囵吞枣。为了使学生认识与理解基因工程技术,我是这样处理的:1.重温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方法与过程。传统育种方法一般只能在同种生物中进行,而难以将一种生物的优良性状移植到另一种生物上。有何方法能够实现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打破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定向改造生物性状?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讨论,有的学生想出了“植物嫁接”。2.嫁接后植物所生长的果实和接穗亲本的性状完全是一样的,然而假如只要物种的某个优点,而非全部的时候又怎么办呢?经过讨论,学生想出诸如基因杂交、基因嫁接、基因剪接、基因转移等方法。学生想到了这些,我的教学目的也就实现了,因为这表明学生已领悟到了科学家当时为什么要创造基因工程这个技术和他们想解决什么问题。在此基础上,我再要求学生进行假设,思考怎样来完成这个基因的“嫁接”技术。当学生急切地想知道正确答案的时候,我再让他们认真阅读课本上的基因工程操作基本步骤示意图,这时学生的记忆会更加深刻。这样处理,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而且能培养他们大胆假设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发掘学生潜能,提高探究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是我国古代教育学家的精辟论述。学生强烈的释疑解惑欲望是其积极思考的潜在动力。由存在疑问到解释疑问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进行认真思考、深入探究、综合分析、严谨推理,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我在教学“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时候,就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个实验包括两个小实验,实验前,我向学生说明了科学家当时的探究思路、欲解决的问题和相关的背景资料。还指出只有在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硫,而磷几乎都存在于DNA分子中,艾弗里的实验不令人信服的原因是没有把蛋白质和DNA分开单独观察其作用。我这么做的目的是为学生后面发现问题进行铺垫。然后,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这个实验,并且暗示他们这个实验里面存在问题,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稍后,学生提出了下面几个问题:一是首个实验离心分离后沉淀物的放射性为何很低,而不是没有。二是其后的实验离心分离后上清液的放射性为何很低,而不是没有。三是为何首个实验得到的沉淀物(DNA)全是蓝色,而其后实验得到的沉淀物(DNA)却蓝红两色兼备。四是为何离心分离后T2噬菌体颗粒比较轻,而被感染的大肠杆菌却比较重。有了上面的铺垫,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释疑了。

高中生物的学科素养精选篇6

关键词:高中生物 科学素养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039-01

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快速发展。《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强调“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的核心任务”。这给高中生物的教学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当然,科学素养的提高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

1 生物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运用科学知识确定问题,得出结果和结论,是一种理解的能力和作出决定的能力。科学素养包含科学意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品质五大要素。科学知识是根基和基础,科学能力是科学素养的最终目标,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是主要的呈现方式,科学方法是对科学的认知方式。生物科学素养就是在生物学科内运用科学的方式理解生物科学的本质,理解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水平,另外也可以反映出个人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高中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让学生掌握生物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其次,要让学生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不断的培养理解、探究能力;最后,要帮助学生形成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生物科学素养的三个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知识素养是基础,能力培养是核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素养的培养必须依存于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之中。高中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第一,知识目标。基本生物学知识体系、先进的生物学技术等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第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实验研究能力、实践活动能力,锻炼其分析、思维、判断、比较、综合、概括等能力;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感恩精神、勇于探索、热爱生命的情感,培养其与人合作、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发展的精神。

2 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对策

2.1 实施探究式教学

高中生物教学目标要求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探究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是非常适合运用探究式教学的。所以教师应把探究式教学作为教学方式,结合学校课程资源与学生实际,实行创造性探究活动。在这里我们可以设定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流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给学生大胆猜测和“异想天开”的机会,让他们在好奇心和兴趣的推动下来主动的进行学习。指导学生作出科学而合理的假设,引导学生自主地收集资料,积极引导学生的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就问题进行实验的设计,设计实验方法,选择实验器材,收集实验数据。最后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

2.2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知道,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许多的实验教学,而实验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最为简单的就是让学生根据教材的实验,亲自动手,独立的或者是分小组的完成实验,让学生锻炼动手能力,同时也更加深刻的掌握所学的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结果。有些学生由于在实验中操作不规范导致了实验结果的偏差,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然后要求学生再重复进行实验,直到实验成功。

2.3 加强学科间知识联系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各种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越来越密切。在高中生物教材中,都许多的知识点都需要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进行学习。例如: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就是利用物理方法来解决的;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是利用化学方法解决的;此外哲学中的许多原理在生物教学中也随处可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正是处于物质的合成与分解这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中。在生物教学中,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决生物上的问题,不但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还有利于学生综合实力的提升,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当然,在生物教学中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要在不削弱乃至强化生物学科教学效果的前提下进行,根据有关篇目中与生物科学素养有紧密联系的知识点,找准渗透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

2.4 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自身即必须要有比较高的科学素养。提高教师的生物科学素养是基础教育改革对广大教师提出的一项新要求。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才知道要怎么样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提高生物教师的科学素养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首要任务。首先,要加强师德修养,增强生物学教师的事业心。只有热爱自己的事业,对自己的工作拥有无限热情的教师才可能教好学生;其次,要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不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作为教师也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才能不断的进步,才能胜任教学的需要;最后,教师要不断的探究教材中的知识点,找出其与科学素养的联系,并利用这些知识点不断的培养自身和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之,科学素养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生物教师应该转变原有的陈旧的教育观念,在深刻理解高中生物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运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运用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运用不同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最后还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使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参考文献

[1] 梁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J].文理导航(中旬),2011(11):56.

[2] 吴小峰.高中生物运用科学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探索[J].中学时代,2012(5):217.

高中生物的学科素养精选篇7

关键词 生物 实验 科学 素养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世界日新月异地变化着,科学技术及其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增强。要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要求让学生在掌握必要的生物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必须要求学生经历基本生物知识形成的科学探究过程,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熏陶。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要十分注重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

一、加强对科学素养的认识

科学素养是由文化素养引申而来的。科学素养一词译自英文scientific literacy。素养和素质含义接近,但素养与素质相比更强调后天修习涵养的作用,即学习提高的重要性。《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把科学素养明确界定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由此可见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实践能力是科学素养的五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精神是科学素养的灵魂。

科学素养的基本结构可用三个同心圆表示。最核心部分是科学精神、态度和价值观;中间部分包括科学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最部分是科学行为与习惯。

有科学素养就意味着一个人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情感,包括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学的价值观念、对科学学习的正确态度;有科学素养就意味着一个人具有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及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及在团队中的合作能力;有科学素养就意味着一个人能阅读科技文章,倾听并参与科学问题讨论,能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熟悉常见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了解科学原理在实用技术中的应用。

二、如何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注重对生物实验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态度

新课程将认识实验在生物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实验教学的目标之一。酶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展史、遗传物质的发展史、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遗传基本规律的发现等内容的阐述,都是在科学严谨的实验基础上得出来的。通过一些史实的阅读和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生物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生物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在进行生物学史的教育和认识的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学到科学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2、根据生物课程内容的特点渗透生物科学素养教育。

教师要充分理解课程内容,并从课程内容中提炼出科学的观点、方法及其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渗透科学素养教育。课堂教学是生物教育的关键,应重视科学素养的培养、渗透,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受到科学素养的陶冶。

课程内容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内容较多。例如,在讲解遗传和变异原理在实践上的应用,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生物遗传变异的基础知识、了解遗传变异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遗传学的知识是怎样用于指导生产实践、提高和改善生产技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又如,在探讨遗传病的检测和预防、遗传病给人类造成的危害等内容,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物知识,而且要使学生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双重作用,提醒学生在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时,要考虑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要符合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观。

3、提高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开展实验的能力,锻炼抗挫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摩尔根通过长期的实验研究发现了遗传学规律。巴甫洛夫根据长期的实验研究发现了条件发射。重视实验教学、培养探究创新实践能力是新课标的最大特点之一。设计实验和实施实验的关键是创新,包括实验方法设计、对照实验的确定、实验器材选择、实验数据收集等方面的创新。教师对此应逐步引导,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尝试、总结。

①通过验证实验培养操作技能。科学技能是构成科学素养的另一个基础要素。新课标对此有明确要求,实验操作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技能,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学中,采用开放实验室、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实验操作,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从操作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技能。并严格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科学观察、记录、完成实验报告,通过分析和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或数据,得出符合实际的科学结论。

②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创新能力。新,是科学精神的灵魂,是构成科学素养的重要因素。在实验教学中,要善于创造“科学研究”的气氛,激励学生大胆按照“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结论”的程序开展探究学习。也可以通过使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学习设计、动手操作、尝试分析中体验“科学研究”的滋味,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生物学实验方法,能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现象,还能在探索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③培养抗挫折能力。自己开展实验,自行设计实验,是培养抗挫折能力的绝好途径。在实验的成功和失败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教训与痛苦,培养抗挫折能力,形成良好的品质。

高中生物的学科素养精选篇8

关键词:高中;生物;培养

古人云:“三岁带着老来像。”科学素养的培养更应该从小抓起,尤其是高中教育中,就物理学科而言,它不仅是对初中物理知识的深化,更主要的是对学生发展方向的引导,是对基本物理思维、基本科学素养培养的关键时期,所以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现实中,由于高考的压力,很多教师担心强调科学探究会影响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片面强调“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通过大量的习题训练甚至是背实验以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忽略了对学生一定的认识论、方法论的指导,不注重学生学科能力、科学素养的培养。这样势必导致学生即使原来有的求实精神也逐渐丧失,科学创新能力殆尽。物理课不应当是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习题的结合,而应当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不断探究物理现象的本质与内在联系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这样同时也会实现科学探究与知识建构的有机结合,齐头并进。如在“多普勒效应”的教学中,教师大体可通过以下4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1.抛出问题。教师可先通过放录像,火车在进站和出站时拉响汽笛的过程,注意提醒学生听进站和出站汽笛声的区别。

2.知识铺垫,循序渐进。教师可以以质疑的方式提出音调和音响的区别。

3.引导学生进一步分类实验探究。即对现象进一步模型化,进行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原因和规律,教师不要代劳,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分析,也可把学生分组,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以降低难度,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4.学生归纳总结规律。需要强调的是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展示各种想法,哪怕想法是不正确的,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释新现实的意识和建构新知识的强烈动机。

高中生物的学科素养精选篇9

一、精心设计课堂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

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的依据是教材,但教材编写主要侧重于知识的系统性,不一定适合科学的思维过程,也不一定适合教学结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在其逻辑结构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巧妙的构思,重新构建和设计,以形成独特的教学逻辑结构,揭示科学思维过程,使之尽可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

如高中生物中关于细胞膜的结构和特点仅有几句描述性语言,这使学生感到这部分知识无思维性而言,只要记住就可以了。我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设计了如下课堂教学结构:

(1)让学生观察鸡蛋黄外的薄膜,对细胞膜建立感性认识;(2)展示电子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细胞膜结构图片;(3)讲述科学家对细胞膜化学成分的分析结果;(4)让学生回忆磷脂分子的结构特性;(5)引导学生推导出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上可能的排列方式,进而学生可以较为容易地推导出磷脂双分子层的基本骨架;(6)介绍细胞杂交技术和荧光标记实验,让学生理解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特性;(7)合理解释电子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细胞膜结构,并理解教材中所提出的细胞膜结构模型。

这样的教学结构,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顺着思路一步步引向深入,使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精心设疑,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研究过程实质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科学的探索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善于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状态出发,采用各种方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创造探索的情景,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欲望,从而达到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科学探索能力的目的。

如在讲遗传物质的证据时,我设置了以下一系列的疑问和步骤,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探究能力:

(1)先介绍单细胞伞藻的嫁接实验,让学生分析思考伞藻的帽形是由哪里的物质控制的。学生不难分析出,控制其性状的物质在细胞核内。(2)在此基础上设问:细胞核内有哪些主要成分?哪种成分是遗传物质?(3)引导分析遗传物质应具备的特点。(4)设问:染色体是遗传物质?染色体的组成成分是什么?(5)通过介绍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与同位素的示踪法,分析得出DNA是遗传物质以及DNA在细胞内存在的形式,使学生理解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三、重视科学发现过程的讲解,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方法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涉及到科学发现过程。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科学发现过程的讲解和归纳,模拟或创设当时科学家探索科学真理的情景,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够感悟科学家的思路,总结他们研究科学问题的一般原理及方法,有助于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其中以孟德尔遗传规律的讲授最为典型。针对这部分的内容,我采用下列步骤授课:

(1)先叙述孟德尔关于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结果。(2)设问:为什么F1只表现一种亲本性状?F2为什么会出现性状分离?为什么有3?誜1的分离比?(3)引出孟德尔的假说和对该现象的解释。(4)设问:孟德尔的解释是否合理?引出测交的概念,并讲述测交的原理和实验结果。(5)归纳得出孟德尔的分离定律以及在农业生产和预防遗传病中的应用。(6)引导学生归纳孟德尔研究问题的过程和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即假说演绎法:“实验现象假说推论验证理论”。

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分离定律的同时,认识到科学研究并非深不可测,而是有章可循的,只要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就可对许多自然现象进行探究。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和培养。

四、强化实验教学,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

高中生物的学科素养精选篇10

关键词: 高中物理 科学素养 培养

一、对科学素养的理解

科学素养是由文化素养引申而来的,译自英文scientific literacy,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赫德(P. D. Hurd)在1958年提出的,表示个人所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理解。素养和素质含义接近,但素养与素质相比更强调后天修习涵养的作用,即学习提高的重要性。关于科学素养,人们基于各自的理解,从不同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各种各样的阐述。然而,迄今为止,学者们对科学素养的理解仍然是不统一的。

从本质上说,科学素养是指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教育和实践而不断发展起来的,认识自然和应用自然规律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中实际问题的内在素质结构。

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采取的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些方法

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当代高中生整体上比较关注自身以及身边的世界,但对于新技术的发展比较漠视。针对目前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学生终身发展需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应采取以下策略。

1.抓根源,转换思想。

在我国,古往今来,人们习惯用“考分高,学习好”来衡量学生,用能否考上高等院校作为衡定人才的唯一标准。这样阻碍了学生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新课程强调:中学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应面向每一个学生,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对于选拔少数学习尖子、淘汰大多数普通学生的教育模式,必须给予根本性的改造。要将每个学生都看成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理解尊重学生,平等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人才是多样化的。自古以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为了实现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就需要实现新世纪物理教育的理念和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教师和学生等都要转变观念。

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能接受基本的科学素养教育,又要坚持全面的物理科学教育,使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教育。高中物理教师要知道物理知识是提高科学素养的基础和载体,教学目标要由以前的知识技能一维目标向三维目标的转变。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目标由重知识学习纯粹为了升学向提高学习能力的转变,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真正的学习必定是终身的,真正的教育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会做事,提高学习能力应当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2.将物理学史融合到物理教学中,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可见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性。物理新课标是围绕着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科学素养为目标而制定,科学素养其最核心部分就是受教育者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物理学史以人类与物理世界对话的历史为研究对象,融合了与物理学有关的自然科学以及与人类思想、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多学科知识,是一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紧密交叉渗透的综合学科。我们应通过成功的科学家遇到困难如何思考、如何探索达到目的,描绘物理学家探索科学的欢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使受教育者精神上受到感染、情操得到陶冶,意志得到磨炼,鉴赏力得到提高,正确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产生热烈的感情形成了对美和善的辨别力和追求热情,从而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和谐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课本探究实验,培养科学能力。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从学生角度看科学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在物理课程的学习中引入科学探究,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在体验探究过程中,可学习物理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掌握基本的探究技能,学会基本的科学方法。从教师角度看,科学探究是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只作指导和启发。因此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充分地经历、体验与感悟。例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牛顿管实验,自己设计实验,不抽空气,观察会出现的现象;抽一部分空气,观察现象;抽成真空观察现象。先猜测可能出现的情况,然后再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发现规律。这样,在探究过程中不仅让学生了解了知识生成的过程和来龙去脉,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4.加强物理与生活、技术、社会的联系,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物理知识对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例如:在教《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这一节课时,教师在讲到常规能源及其保护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首先,引导学生看视频学习了解我国的能源储量与利用情况以及让学生记录分析家里常规能源的利用情况,估算出一个县城里能源的利用情况。其次,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怎样节约能源?然后,引导他们调查社会上工厂里的能源利用情况,哪些地方存在浪费现象?可以采取哪些节约措施?在此基础上,倡议全校师生要节约和保护能源。由于学生的学习得到了老师和学校的支持,所以学生对这样的知识很感兴趣,学习的效果也非常好。学生不仅掌握了物理知识,而且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

5.评价方式的转变。

我国现行的评价理论、方法和制度,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存在明显的差距。例如,评价功能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评价指标单一,评价主体和方法单一,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这些情况严重制约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这一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建立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评价指标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加强学习过程评价管理,既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又是实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

三、结语

学生物理素养的培养,途径是多方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的创新,新的教育观念的形成会出现更多的培养学生物理素养的有效途径,但有效途径因人而异。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我想只要我们在工作中大胆改革、勇于实践,就能实现教育的创新,学生的物理素养一定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Z].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于海波.物理教师.2005,VOL26,(4).

高中生物的学科素养精选篇11

【关键词】培养;科学;素养

当前,学术界对科学素养的表达已有一个大致的共识,总的来说,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几个方面。在新课程物理教学中,为什么要重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呢?

一、重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我们知道,新课程是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在这个目标中,知识和技能是第一位的,这说明物理教学的第一要素仍然是物理知识与技能的传承与培养,然而,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还是物理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物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科学的素材,将科学素养的培养有机地渗透于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新教材的编写努力体现物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体现物理研究的过程与方法,体现物理与技术发展对生活、生产和社会的影响。通过物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高低,绝不是无关紧要的,已经开始影响到一个现代社会中的人的生活质量。比如,家用电器的正确使用,用电、用气的安全常识,家用电器常规保养和维护等等。同时也在不断影响和改变着国民的价值观和对许多问题的看法。科学技术有关的政策都要在公众理解基础上才能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公开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今后需要有效地借鉴科学技术知识才能得以解决的公共政策问题越来越多,科学技术决策的民主化进程与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提高的进度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老师在学生探究活动中,应如何发挥作用

新课程大力提倡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老师在学生的探究学习中,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呢?我们所说的探究教学,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主动探索知识,获得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过程。可见,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不是由老师强行向学生灌输得到的,而是学生主动思考、探索,经历探知过程得到的。这种学习方法能使学生体验到科学研究的过程,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教师在这一阶段要联系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水到渠成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中是思维和方法的引导者,是学生活动的设计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交流者,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习情境的创始者,是学生学习的激励者,是学生好奇心、创造性思维的保护者,也是学生自信心的树立者,学生学习遇到困难伤心时的抚慰者。可见,教师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者。

三、教学案例:法拉第的探索

师:磁场从何而来?

生:有永磁体(条形磁铁、蹄形磁铁)、通电导线、通电螺线管。

师:对,意大利的科学家伏达制造了伏达电池,使人类获得了持续的电流,由于伏达电池产生的电流小,造价高,我们能想一下,有没有其他提供电流的方式呢?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引起了人们的极大震动,此实验建立了电与磁之间的联系,打破了人们一度坚持的“电磁分立”的观点,这种电磁有联系的观点,激发了很多敏锐思考的科学家的兴趣,大家猜猜,他们是怎么想的呢?

生:可能是想到了磁能不能产生电的问题……

师:对!很多科学家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早在1821年,安培就开始探索转磁为电的途径,由于实验在稳恒电流下进行,他没有成功;1823年,瑞士物理学家德拉里夫的助手科拉顿,将一个螺线管与一个电流计相连,为了避免强磁性磁铁的影响,他把电流计用长直导线连着,放在另一个房间,科拉顿没有助手,当他把磁铁投入螺线管后,立即跑到另一个房间去观察,十分可惜他也没有观察到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法拉第最初也没有发现,但他毫不气馁,终于在1831年8月29日,观察到磁生电的现象,而他已为之整整奋斗了10年!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索活动(略)

师:刚才我们经历了一次科学探究的过程,从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结果。这么看来科学探究离我们一点也不遥远。在1831年的11月,法拉第就向英国皇家学会,递交了他的实验报告,提出了电磁感应现象的定义。我们把这样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制成了发电机,使人类大规模使用电能成为了可能。

四、教学分析

1.引入物理学史,说明物理学与人类文明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介绍历史背景,整个介绍了它的发展过程。过去很少介绍这方面的知识,尤其对人类进步的影响更是很少介绍。但本节课一开始就激发了学生们研究的兴趣。整节课使学生们体验到了物理学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

2.通过探究过程渗透了科学方法的教育。从奥斯特发现电流产生磁场后,引导到当时的科学家的所想所做。本节课还突出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让学生知道了法拉第成功经验,吸取科拉顿的教训。

3.注重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本节课除了教师的讲解,还强调了学生在社会调查中要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紧密联系。学生通过文献的查阅、整理、交流,了解到法拉第百折不挠,在多次失败后最终解决了磁生电的问题。了解到科学家的治学态度并从中体会到任何一项科研的成功都取决于科学家群体的努力,从而树立了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

高中生物的学科素养精选篇12

1运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传统的物理教学是老师照着书一字不漏地给学生灌入各种概念和规律,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这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如果老师能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对老师的授课记忆犹新,而在教学过程中插入物理学史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例如老师在讲电磁感应时,可以介绍法拉第的故事:法拉第出生在贫穷铁匠家庭,由于家庭的贫穷不能上学,13岁开始便在一家书店当装订书的学徒。但生活的贫困并不能阻止他求知的欲望,他勤奋刻苦地学习,日复一日地做实验,最终发现了电磁感应和光磁效应,成为19世纪电磁学领域最伟大的物理学家。这种讲故事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还能加深学生对电磁感应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又如:在学习放射性元素知识时,老师也可以讲述关于居里夫人的科学事迹:玛丽?居里在长期探索放射性元素过程中,受到了严重辐射而患上白血病,但她仍未放弃研究,因为她想的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如何能够为全人类服务。她的女儿和女婿不畏危险,继承了她的事业,从事放射性同位素的研究。这不仅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兴趣,也为学生诠释了真正的科学精神。

2利用物理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物理不仅是一门自然学科,也是一门实验学科,其实验是该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之前的教学模式中,物理实验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实验的设计、原理、步骤注意事项等全是老师直接给学生讲授,然后演示一遍给学生看,学生走马观花地看一遍,下课后全然什么都记不得。总结经验,物理实验教学应是吸引学生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工具。

在实验设计过程中,分组合作,从实验的提出、实验的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的结果、实验的分析讨论,均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最佳方式,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有了更多动手、动脑的机会。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之间主动交流,共同合作,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到实验的每个环节,不仅加深学生对各个理论知识的记忆,还让学生以科学家认识世界的方式去学习,学会了独立观察、独立思考、团结合作、分析和解决问题。

3借助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教学的一种崭新手段。特别像物理这类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一些难以理解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在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而多媒体教学以新鲜、活泼、生动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迅速准确地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讲解平抛运动中飞机投弹物理过程的叙述中,仅仅靠静止的插图和老师的讲解,学生不容易理解。若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观察飞机的投弹过程,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直观,形象生动,老师讲解轻松,学生记忆深刻。

4联系生活物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常我们只会注重高中物理书上规范、严谨、高深的理论,高深的规律,确实,这些知识是培养学生科学方法、技能、思维的基础。但往往忽视了生活中的物理,应引导学生贴近生活,从生活入手,观察身边发生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问题,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科学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解惯性定律时,可以通过分析学生们都亲身经历过的刹车现象来引导学生思考;在学习匀速圆周运动时,通过分析自行车上的车轮、链条、齿轮的功能,并总结出圆周运动中的共轴和传递模。这样不仅加深了他们对物理知识的应用,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学习、生活、社会的相关性,培养了学生未来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5利用专题讲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生物的学科素养精选篇13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科学素养

化学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们认识到: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其课改的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探究为主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学生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实验是化学教学中有效的方法,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的基本要素。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一、实验掌握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

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元素,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实验有助于学生通过自身实践,去领悟、去体会、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结论的产生过程,让学生从客观实际中探求知识,让学生在收集信息,处理、整合信息中获得知识,实验有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

1、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化学实验的重要研究对象通常是物质之间进行的相互反应,而在反应过程中会往往会伴随着一系列现象的出现,例如,光和热的产生,物质颜色的改变,气体与沉淀的产生等。这些实验对学生观察能力的检验和培养意义十分重要,刚开始时,学生往往对现象的观察是不够全面的,会忽略其中的某些现象,而这恰恰是他们平时学习过程中的缺陷,例如在镁条燃烧实验中,学生一般都能说出剧烈燃烧,发出强光,而对放热和生成白色固体往往忽略了,其实整个实验中判定镁条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正好是有白色固体生成这一个事实,细致地观察有助于学生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

因此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观察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例如按顺序观察,多角度观察,边观察边思考,边观察边讨论等,从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2、实验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新课程化学中自始至终贯穿着教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意识,而科学探究的一般规律总是循着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一规律实施其过程,因此掌握良好的实验技能对实施科学探究意义十分重大,例如在进行教材中关于钢铁生锈条件的探究实验中,我让学生对照教材实验利用家中可找寻到的材料进行该实验的探究,学生兴趣很高,很多同学都利用家中的玻璃杯或一次性水杯来代替试管很好地完成了实验,无需花多大的力气,学生对钢铁生锈的环境条件在探究中得以解决,并能依据实验验证得到的结论来解释很多的问题。

二、实验倡导科学精神的有效手段

科学素养的核心是科学精神,是一个人探求科学真理的执着品质,而科学精神只有在科学实践中才能真正养成,因此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科学实验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在科学实践中锻炼,学习和体验,使他们在实践中享受科学探索的乐趣,在实践中萌生科学精神。

1、实验:探究兴趣激发的切入点

缺乏激情是很难做好一件事的,科学探究也如此。只有学生处于一种高亢的学习、探究激情中,学生的学习才会是主动的。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掌握技能与技巧,更要注重促进学生的智力,意志和情感的发展。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注意发觉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积极为他们创设探究的情景。例如,在进行燃烧条件探究过程中,我除了和学生一起完成新课程化学中的相关实验外,又把老教材中研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带入且不再停留在老教材的实验要求上,而是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1)假如铜片上白磷很多,那么另一侧的红磷会不会燃烧起来;(2)水中的白磷你有办法让它燃烧起来吗?两个问题一提出,学生的学习热情马上被调动起来,他们都非常急切地想知道结果,此时教师对第一个问题进行了验证,并请同学来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同学们很快找到了正确解释的理由。而对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学生亦积极地设计方案,有同学提出把水倒掉,有同学提出直接把氧气通到白磷上,有同学提出把一空试管插入到水中的白磷上。并自己动手来进行验证,很快这个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学生对燃烧条件这个知识得到了巩固。

2、实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敢于怀疑,善于怀疑,才会去钻研,去创新,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猜想,大胆向教师质疑问难,树立起肯疑、敢疑和善疑的优秀品质,例如我在进行实验室制CO2气体教学时,按照教材要求向学生说明本实验中使用的盐酸为稀盐酸结果实验一一获得了成功,但此时就有一名学生提出了为什么不能用浓盐酸,若用浓盐酸的话会出现什么结果,我及时肯定这名同学的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并按照他提出的方案用盐酸代替稀盐酸进行上述相同实验,结果发现滴有石蕊试液的广口瓶中仍显红色,但澄清石灰水中未见浑浊,此时我又补做了一个实验,将盐酸直接滴入紫色的石蕊试液中,大家发现石蕊试液也变成了红色,于是从这个现象着手,请大家思考改用浓盐酸后能否用上述实验来验证CO2气体的性质,大家很快归纳出:因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会干扰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实验,且改用浓盐酸后,反应速度太快,反应难以控制。整堂课中,我发现:学生动了,学生乐了,学生也得到了。

3、实验:有助于学生养成求真务实的品格

高中生物的学科素养精选篇14

【关键词】高中生物;科学素质;培养;教学;探究;运用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是新时期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科学素质主要指人们在认识自然及应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内在素质。其中包括人们掌握的科学技能、知识、方法及科学能力、素质等。加强高中生科学素质培养,可让他们更深入地掌握科学规律,将科学方法转换为自身思维与行为方式,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以下为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策略:

一、做好生物学科基础性教学

系统、完整的基础知识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同时也是开展高中生物学科能力的基础。在获得基础知识过程中,学生要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技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新课标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在系统性、整体性的知识指导下,将传授基础知识和科学思维方式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怎么学,提高自觉性、主动性。另外,应该将生物学科的基本知识渗透在其中,如采集、观察、调查、使用实验仪器等,为学生进一步提高探索能力打好基础。一堂有效果的生物课,教师应将基础知识的传授建立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以实现基础知识教学与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相结合。

二、注重培养科学的思维与方法

科学的思维与方法,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核心因素,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而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即思维能力。在高中生物教材中,“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生长素的发现”及“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等,这些都是理解科学、研究科学的过程,也是提高科学思维与方法的好例子。例如在“生长素的发现”这一实验中,教师可以将其中达尔文的胚芽鞘生长实验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认真观察并形成自己的思想,再将学生的推想与达尔文的推想对比,以此激发学生大胆证明达尔文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合理设计给予认可与鼓励,让学生既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又感受到科学家研究的方法与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三、提高学生的生物实验操作技能

科学素质的基本要素是科学知识与技能的结合。操作作为一种技能,强调动手能力。随着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改革与深入,实验操作技能越来越重要,教师应从操作角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科学技能。当前高中生物新教材与传统教学相比,最主要变化在于实验内容的增加,同时也强调对实验材料处理技能的培养,例如处理洋葱表皮、洋葱根尖,处理生物组织样液等,这些都促进学生对动手能力的重视。在实验过程中,有些材料可以让学生自己采集,例如在观察藓类中的叶绿体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自己采集,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另外,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也很重要。例如植物向性运动的设计与观察、设计并制作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这些实验设计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完成整套方案。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生物学科的实验方法,能够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解决问题。同时,学生应学会分析、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充分发挥想像力与创造力,最终得出结论。

四、注重科学探究和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生物教学应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加强科学探究,包括生物学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与处理信息能力、实践能力、观察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思维创造能力等。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应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操作技能的基础上,选择学生感兴趣并且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项目进行研究,研究的课题可由教师或者学生拟定完成。经过各种探究性实验及调查活动,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总结,让学生学会写实验报告、实习报告、科学小论文及调查报告等,真正将探究课题落到实处。

五、应用科学教育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运用

科学方法是人类认识并改变世界的强大武器,也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与主要工具。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对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素养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生物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水平、通过现象获得本质,挖掘问题并进一步分析、概括,直到得出结论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最终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分析与结论、观察与思考、应用与实践”的教学原则,挖掘教学中的潜在因素,对学生实行科学教育方法和训练,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可让学生更好地获得生物学知识。在新教材中,与日常生产生活相关联的知识内容比较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筛选、利用,积极引导学生的应用发展方向。

六、培养学生掌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理解了生物学基本概念,切实掌握了生物学的知识体系后,还应注重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解决新信息题,这是一个从学习知识到灵活运用知识的深化过程,也是一个知识迁移过程,更是一个知识能动飞跃的重要表现。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将生物学置身在科学教育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并树立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观念,这才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