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的复习方法范文

初中历史的复习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4-19 16:11:36

初中历史的复习方法

初中历史的复习方法精选篇1

这件事再次提醒我们,不但要在新课学习时注重教学方法,上复习课时也要讲究方式方法。通过多年的摸索,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比较有效的复习方法。

1.成立学习小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我在组织学生复习时总要在班里成立学习互助组:每四人为一个小组,设一个小组长;每四个小组为一大组,设一名大组长;大组长由课代表负责。教师的任务是布置复习任务、指导学习方法、维持课堂秩序;小组长的任务是检查本组学生的学习效果;大组长的任务是检查小组长的学习效果;课代表的任务是检查大组长的学习效果。由每个检查者制作检查情况一览表,记录学生任务完成的情况;由课代表将检查情况汇总后提供给教师,以方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这种方式分工明确、任务清楚、环环相扣。检查者既是学生又是“老师”,检查时劲头十足、非常认真。被检查者不再因面对教师而感到紧张、害怕,也显得从容自信。再加上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与其综合素质评定挂钩等措施,学生的劲头就更高了,课堂学习氛围明显提高。

2.利用数字记忆法帮助学生快速掌握主要复习内容。专题复习过程中,复习内容多、头绪乱,不利于学生记忆。每次复习时,我都要反复斟酌,想办法使学生快速记起本专题的主要内容。后来我把许多专题的内容进行了归类、汇总,运用数字记忆法进行复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复习“抗日战争”内容时,我把其内容概括为“3、2、1、1”。“3”指三次事变(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2”指两次战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第一个“1”是指一次惨案(南京大屠杀);第二个“1”是指一次会议(中共七大)。在学生记住这些大事后再让他们熟悉每个事件的详细内容,就不容易遗漏重点内容了。又如复习“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主题内容时,可将其概括为“四个二”和“两个一”。“四个二”指两个学堂(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两个科学家(詹天佑、候德榜)、两个思想家(魏源、严复)、两个音乐家(聂耳、冼星海);两个“一”分别指一个文学家(鲁迅)、一个画家(徐悲鸿)。

3.将重大事件的内容系统化、条理化。历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对每一个重大事件进行简单的结构设计,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教材和梳理历史知识脉络。一般要让学生掌握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作用、影响等。如在复习中国近代史的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北伐战争、红军长征、解放战争以及世界史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都可以用此复习方法。

如可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内容整理如下:

根本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开始: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交战双方:同盟国一协约国。转折: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结束:1918年以同盟国的失败告终。性质:这是一场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的掠夺战争。影响:略。

初中历史的复习方法精选篇2

关键词:高效课堂;初中历史;复习方法;课堂教学;高效性

新课改理念下,传统的历史边缘学科地位依然暴露,类似于会考科、非会考科的观念以及初中历史是边缘学科依然存在于很多学生的观念中。那么,应怎样指导学生掌握历史的复习方法,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呢?

高效,就是在比较短的时间里,用比较小的投入,得到尽量大的效率效益。何谓高效课堂?所谓高效课堂,就是在具体的一节课中学生能达到厚积知识、破难解疑、方法优化、能力提高、学习高效的境界。那么,在期末短短的两三节课里,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以及对历史知识的整体、系统把握,对历史知识的梳理与应用?

一、“试卷结构”的分析

以“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初中历史考试说明”为例。题型和题量:

从题型和题量来看,初中历史的期末检测主要考查主干知识,基础性题目的比例较大,因而在复习中应加强对解题方法的指导。

二、历史复习方法的指导

(一)让学生学会记忆历史知识

《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以下简称《评价标准》)对学业水平达标的要求之一是“知道与了解”。新课程摒弃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博闻强记,在脑海里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储备,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质。比如我在讲授科举制的完善,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关键人物时,指导学生进行知识归纳: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武则天——开始殿试,首创武举;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虽然这句话有点“恶搞”,但也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创新,学生在笑声中掌握了首创武举的人是武则天。另外我还从中点拨,武则天——武举,都有个“武”字,可以快速地记忆,从而实现课堂的高效性。

(二)让学生学会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

历史学科的每一部分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不彼此孤立。教师要注意教会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横”的线索,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二是掌握“纵”的历史线索,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下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纵”的专题线索。如中国近代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我就用“横“的线索来进行梳理。

另外,面对外国的侵略,中国人民的抗争,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的联系,我就用“纵”的线索来梳理。

这样,通过用两个表格的列表,就把9课书的基本的历史知识用“捉住主干”的方式进行梳理,从而使学生从心理上减轻负担,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信心,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当然,在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纵”“横”交错。如果学生能像教师那样把教材分析透彻,既做到宏观把握,又做到微观细研,那么教学效率必然会大大提高。

(三)让学生学会阅读历史资料

学生现在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是教科书等文字资料。如何让学生快速有效地把握文字资料,是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为此,对于课文,则要求学生做到“三步走”:首先,全面浏览课文,搞清有几目内容,有哪些专栏,有哪些图片、史料和表格;其次,细读每段课文,概括出主要内容,找出基本的历史知识要点,并向全班介绍;再次,精读重要段落,结合小字、图片、史料、表格、注释,加深理解,解答疑问。那么,在做题时要学会找出关键字词。

比如选择题:“魏主欲变北俗,……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家降黜。”它是指北魏孝文帝规定鲜卑族人必须接受什么( )

A.汉姓 B.汉服

C.汉语 D.汉字

解题思路和方法:首先通读全文,然后找出关键字,这道题目的关键字词有两个,“北语”“语音”,由此可得出答案选C。

经过一系列的训练,学生能比较迅速地统揽题目,把握到知识要点,从而大大提高了解题的速度和质量,轻松学习,高效掌握知识。

(四)结合单元测验卷,让学生学会解题思路的方法

在复习当中,针对每一种题型进行分析指导,特别是解题的方法、解题思路、回答问题规范化的分析和指导。

1.解选择题。正如前面所举的例子介绍到,要懂得查找关键

字词。

2.做配伍填空题,道理也是一样的。比如七年级上册有道题目,如下:

配伍填空题(每空1分,共5分)

( )法家A.兼爱、非攻

( )道家B.民贵君轻

( )墨家C.主张改革,提倡法治

( )儒家D.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 )兵家E.事物都有对立面,能相互转化

看到这样的题目,首先是通读全部题目内容,查找关键字,如“法家”对“法治”;“兵家”对“战”;“道家”,对“对立面”,一下子5分的题目已经保证能拿3分,剩下2分,也很容易解决。

3.做材料解释题,要提升学生答题的审题能力,锻炼学生答题的语言组织能力,使其书写必须工整、规范作答,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利于在考试中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例如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下面是古代著名的中西路上交通图。

材料二:公元前1世纪的某一天,古罗马的执政官凯撒大帝穿着灿若朝霞的丝绸长袍进入剧场,在场的百官及贵妇人都惊叹不已,认为凯撒大帝的长袍美妙绝伦,于是穿中国的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男女贵族的流行时尚。

请回答:

(1)请说出材料一这条著名的交通要道的名称。它的开辟与西汉哪两位历史人物直接相关?(4分)

(2)这条路线会经过西亚、河西走廊、新疆、欧洲、长安等地,请按从东向西的方向排列这些地名。(3分)

(东)长安( )( )( )欧洲(西)

(3)你认为材料二的情景真实吗?请说出理由。(3分)

(4)这条通道在当时发挥了什么重要作用?对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又有什么价值?(5分)

解答读图材料题,可以根据问题看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甚至有些答案能从材料中找出答案。学生通过读题、审题,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明确该用什么知识来回答这些问题。答题的内容找到了,那么就要看分答题。有几分,就要答几点,这样也不容易因为没找到答题要点而失分。

总之,让学生掌握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和复习方法,教师就应具备高水平的系统学习和研究历史的能力,并通过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把这些能力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做到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的复习方法精选篇3

[关键词] 初中历史;九年级;教学

一、分析初中九年级历史教学特点

从九年级历史学科的特点来看,主要是关于世界历史的内容,不仅涉及各个国家的历史知识,还涉及到各个阶段的各个方面的历史知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错综复杂。从九年级的学生特点来看,在学习了中国古代历史和近代历史知识之后,他们已经具备了一些历史学科的学习经验,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学习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因为九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理解错综复杂的世界历史知识还是比较困难,这就给九年级历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题。在九年级的历史教学中,如何为学生构建清晰、全面且系统的历史知识框架,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二、分析初中九年级历史教学方法

1、讲述法

讲述法能将历史知识串联起来,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能充分运用于传授新知识,也能运用于复习巩固旧知识。讲述法一般可以分为叙述、描述和概述三个方面,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叙述方法中要注重确切史实的运用,为学生会树立正确的历史形象;在运用描述方法中要注重生动形象和具体,以便吸引学生,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历史场面,让学生如临其境,以加深对历史知识或现象的理解;在运用概述方法中要注重展现历史知识的全貌,为学生勾勒出系统的历史知识。

2、讨论法

讨论法是注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的有效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初中九年级的历史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发言,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阐述学生的观点和看法,然后再在班级中证明观点的正确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过程。讨论法在涉及到比较有争论意义或有探讨价值的教学内容中比较实用。

3、谈话法

谈话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以谈话的方式进行教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的思考、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师生交流,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气氛,对于改进课堂教学手段和策略具有重要作用。

4、讲解法

教师通过讲解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法律条文、科技文化等内容,能够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及时地将各种分散的知识串联起来,也教会了学生一套系统的分析方法,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较大帮助。一般说来,讲解法主要有解释说明、举例论证、分析综合、对比分析等方法,教师可以视具体情况选择。

5、图示法

图示法是比较新颖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强化学生的知识记忆,形成条理清晰、思路清晰的知识系统,对于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注意的是,图示法仅在展现某一历史现象或分析某一历史问题中较为常用,通常作为一种辅的教学方法,不可单独实施。

三、分析初中九年级的历史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1、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新课程标准下,和谐课堂氛围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主要的是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例如,教师要给每一个学生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发展自己的能力。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地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并鼓励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敢于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别人的看法,营造活跃且和谐的课堂氛围。最后,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额优点,并毫不吝啬地进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知识复习的系统性

初中九年级历史课程教学是初中历史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其中的复习环节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笔者认为,只有注重历史知识复习中的系统性,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形较深刻的理解,才能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九年级的历史知识不仅关系到各个国家的历史知识,还关系到某一个国家每一个时期的每一个方面的历史知识,如果教师在知识复习中不注重系统性,就会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迷失方向,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记混记错漏记,这直接影响了历史复习效果,也不利于历史知识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在复习中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让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复习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脉络,从而提高复习效率。例如,采用比较法、例举法、归纳法、串联法等方法实现对历史知识的整体复习,也可以采用几个课时几个单元形式的复习方式,还可以针对某一个专题或一些问题让小组来完成复习等都是注重复习系统性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张英.试探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与技巧[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

[2]吴立新.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新探[J].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0,(09)

[3]王玥.巧施教法,激活课堂[J].考试周刊,2009,(13)

[4]沈益.贯彻新课程理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J].吉林教育,2010,(04)

初中历史的复习方法精选篇4

关键词:学科素养;历史教学;建构主义;复习课

初中历史教学中,复习课的地位尤为重要。历史新授课内容多而散,时间跨度长,每周也只有两节课,所以,历史教师常常苦恼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遗忘。多数教师会在期中和期末考试前上复习课。然而,在实践中,初中历史复习课却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课型陈旧。教师经常把复习课设计成练习课。为了夯实基础,复习课教学环节安排极为陈旧,主要环节多为整理提纲+练习,甚至采取背诵默写的方式,复习课沦为新授课内容的复制。二是学生参与度低。这样的复习课,枯燥而无趣,学生只要“抄”、“背”,缺乏思考的机会。这是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复习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这种情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非常普遍,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看上去像是教师教学理念过于陈旧,没有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其实,奋斗在一线的初中历史教师有苦难言。近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中学历史教学要培养的五个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既然新课改提出要求,初中历史教学也应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然而,在现实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忽略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反而是出于对学情的考量。

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重点常常放在史实的普及。因为学生年龄较小,社会阅历浅,思维能力弱,部分初一初二的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尚不具备完整阅读教材的能力。此时,初中历史教学便自觉降低能力的要求,回避历史解释,甚至不要求学生理解历史。在新授课时便减少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在复习课时更加做不到将独立的知识连贯起来,让学生融会贯通。表面看去,这种难度的降低似乎是对学情的正确认识,是给初中学生“减负”。然而,在笔者实践教学中,降低难度后反而常有学生产生种种困惑。比如,学生学商鞅变法时,得出认知“重农抑商”是好的政策。为什么到了清朝,重农抑商变成危机了呢?实践证明,如果只普及缺乏理解和解释基础上的史实,非但没给学生减轻负担,反而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混乱。从历史学科本身来说,想要学好历史,也必须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不可能原样重复。要探究历史,需要历史学家从各种史料入手,去考证、理解、解释。学科素养本就是基于历史学科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我们的学生终有一天离开校园进入社会,他们不可能人人都从事历史工作,他们从中学历史教学中能学到的就是核心素养。在初中阶段“避重就轻”,是教育教学的本末倒置。综上,夯实基础只是最简单的第一步,初中历史教学必须要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科素养上。其实,在初中教学阶段重视学科素养的培养并非那么困难。无数优秀教师已经用他们精巧的教学设计证明了成功。而笔者认为,比起新授课,复习课更适合初中阶段学科素养的培养。

(一)建构主义理论引入初中教学

近年,“建构主义对教学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建构主义理论学生观认为,学生在学习前已经有一定的认知和经验,学习不是学生被动的,而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自己在已有的认知经验上整合新知识,主动进行知识体系的重新建构。理论上,初中历史教师对学情的苦恼问题在复习课上会得到削弱。因为通过新授课的学习,复习课内容学生已有初步的印象,即建构主义理论中的“已有经验”。无论这个“已有经验”合适与否,复习课都要比新授课更适合拓展。在复习课上安排思维含量更高、理论水平更深的教学环节,成功率肯定比新授课高。

(二)复习课教学的特点

如前文所言,如果复习课仅停留在普及历史常识的层面上,学生会觉得枯燥、无趣,从而参与度降低。换言之,学生本身其实也希望复习课上教师能提供给他们新的挑战,让他们去构建新的知识经验。新的思维高度和能力训练,比枯燥的练习更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有效教学。所以,复习课的教学目标,就应致力于能力的提升和学科素养的落实,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进而达到解释历史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参与度高,他们对史实的记忆反比背诵更加深刻。综上,笔者认为,在初中历史教学阶段,要更加注重复习课所起的作用。比起新授课,复习课更有利于学科素养的落实。从这一设想出发,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设计一堂复习课,课题《先秦秦汉史复习》。先秦史是初中历史教学较难理解的一段。在这一段中,学生困惑较多,比如周朝分封诸侯怎么就能巩固统治?既然分封制巩固统治又为何被秦朝中央集权制代替?有鉴于此,我将重难点定位生产工具的变革促进历史演变和发展。第一目佐证传说与文物。从人类起源开始,展出几组材料,让学生分辨哪个是神话传说,哪个是考古文物。从神话传说和考古文物中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如何辨析可信度等。有了第一单元的基础,学生在这一环节迅速了解研究历史的两种史料来源,并辩证看待两种来源的历史价值。从文物的角度过渡第二目工具的进步。给出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器和铁器的图片。请同学大致介绍每个工具的使用时期,使用效果。分析工具的进步给经济带来的影响。这就避免了给初一学生灌输生产力的概念,但同学已经有初步的印象。此时再进一步从经济领域拓展到政治领域。通过第二目,学生已经了解聚落的融合、国家的诞生、分封制的产生和奔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诞生等重大历史线索。整堂课节奏紧凑,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讨论发言、课堂效果极佳,学生牢记并理解分封制、商鞅变法、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发展等重要知识点,并辩证分析史料、史实,构建历史解释的能力,学科素养培养到位。实践的成功佐证了笔者的想法。在信息化时代,在新课改的今天,初中历史教学与其徒劳地让学生记知识点,更应让学生学会历史学科方法,提高历史学科思维,培养历史学科素养。只要教学环节设计得当,复习课比起新授课,在培养历史学科素养方面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历史教学必须更看重复习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善亮.复习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建议[J].当代教育科学,2012,2.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5版初稿〉.

[3]江建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启示[J].丽水学院学报,2004,26(6):106-109.

初中历史的复习方法精选篇5

关键词:知识网络;初中历史;运用

知识网络就是许多知识互相联系而形成的网络,在这个知识网络当中,从某一个知识点着手,就能回忆起整个知识网络,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其中一个知识,来复习整个初中历史知识。

一、初中历史学习的特点

初中历史的特点决定了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历史的方法跟其他科目有所不同,教师在教学历史的时候,要根据历史学习的特点来进行教学。

1.缺少逻辑思考

历史一直被归为文科,其教学方法也跟文科差不多,很少需要逻辑思考。这主要是因为历史测试以回忆课本知识为主有关,历史并不像物理那样需要分析条件,然后通过逻辑思考,再回忆相关知识得出答案。

2.侧重基础知识记忆

历史学习特别侧重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不对基础知识进行明确记忆,学生就很难得出试题答案。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有效记忆,以使学生在考试紧张的时候,也能够回忆起相关的知识。同时,学生也要学会利用零碎的时间来进行记忆,以达到熟能生巧。

3.知识内容多

初中历史知识点较多,学生经常在记住新的知识的同时又忘记旧的知识。所以,学生要合理分配好复习历史知识的时间,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来记忆众多的历史知识点。初中历史的这个特点就要求我们要把历史知识串联成一个网络,要确保所有的内容都出现在这个网络上,并且网络的任何一点都能通到另一点。

二、初中历史学习中的困难

初中历史的教学,要注意学生在学习历史时遇到的困难,学生哪里觉得难,教师就要思考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些困难。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一个前提,而初中生学习历史主要面临以下几种难题。

1.容易忘记

笔者经过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发现,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历史时还觉得轻松,到了初三进行全面复习历史知识时,学生就开始出现遗忘前面知识的问题。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本来过目不忘的人就极其稀有,大部分初中生对于较久的知识都会忘记。学生在增强记忆的同时,教师也要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复习,复习才是巩固记忆的王道。可言说,让学生轻松复习所学的知识是解决学生遗忘的有效方法。

2.不同知识难以串联

学生在学习当中,没能站在高的角度纵览整个系统的知识,因此看不到不同章节知识之间存在的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也就很难将不同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这样就造成了各个知识点孤立存在的现象,学生在考试的时候思维也就比较局限,不能做到举一反三。

这些困难困扰着不少渴望学好初中历史的学生,而知识网络的构建的教学方法恰好能解决这些难题,能给初中生学习历史带来事倍功半的效果,既方便了学生记忆,又方便了学生复习所学的知识。

三、知识网络的优点

1.包含初中历史所有知识

知识网络不是只包含一部分知识,而是能够把整个初中的历史知识都包含进去,做到不重不漏,既减轻了学生记忆的压力,又保证了知识的全面复习。整个初中历史的知识网络不需要一下子就构建成,这样会很辛苦,教师可以教学一节内容便构建一节内容,并且与前一节内容进行联系,相对来说,这会让教师觉得其工作量减少了很多。

2.不同知识之间的串联

知识网络构建的关键是把前后两部分知识串联在一起,就以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家建立》为例,该单元包括从“秦王扫六合”“伐无道,诸暴君”到“大一统的汉朝”。其实要把这三课的内容串联起来非常简单,这三课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的,首先秦国统一了中国,接下来秦国君王暴政,引起百姓起义,然后秦国被,建立起汉朝。学生复习完秦国统一中国之后,便可以联想到秦国暴政,接下来可以联想到秦国被。这样,不同的知识通过一定的规律进行串联,便能构建起知识网络。同样的道理,针对不同的书本,我们也可以找到他们相关的联系,把知识串联起来。知识的串联是从一个知识回忆起全部知识的关键,如果知识网络某一个环节串联得不好,学生便难以回忆相关的知识。

3.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回忆

知识网络的构建是为了方便学生在空闲时间,并且手上没有任何历史资料的情况下进行复习。事实上,每一位学生都浪费了很多的空闲时间,例如,在饭堂排队时,在来回学校的路上等。如果历史教师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那么,学生则可以利用这些时间进行复习,并能反复多次地复习历史知识,从而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

四、总结

知识网络的构建无疑是非常有效的初中历史教学和学习方法,学生可以利用其他人浪费的时间一遍遍地复习所学的知识。此外,该方法的先进性还表现在能够找到不同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在大脑中把所有的知识都串联成一张网络。

参考文献:

1.王建.初中历史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方略[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2).

2.王潮华.夯实历史基础 构建知识网络[J].信息教研周刊,2011(11).

3.张艳彬.完善知识网络深化历史思维[J].神州(上旬刊),2011(10).

初中历史的复习方法精选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低效化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8B-0046-01

进入初中阶段,历史课程作为副科,影响着教师教学的态度和学生学习态度,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为了解决问题,本文详细分析原因,提出实施策略,为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提供参考。

一、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的原因

(一)考试的影响因素

历史虽然作为副科出现在初中,但是在中考的时候是必考的科目,因此,其学习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在学习中,由于受到教师或是往届学生的影响,认为历史只要考前背背就能考到很好的分数,不用花费太多的精力去学习,致使很多学生持有侥幸的心理,临阵磨枪,不注重平时积累和学习,学习效率低下。

(二)教师教学方法的影响因素

学生普遍反映历史教师授课以纯讲授为主,课堂讲授枯燥乏味,尤其是历史悠久的知识点,学生们更是无法想象和理解,使得学生产生退缩和畏惧学习历史的心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方式陈旧,没有吸引力,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因素

初中学生喜欢哪个老师就愿意听哪个老师的课,学生们普遍不愿意死记硬背。尤其是历史事件,很多学生很是头疼,总是记不住,记混了年份和事件,对于问答题目缺乏逻辑思维能力,没有形成逻辑性强的语言构架体系。

二、 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措施

(一)构建知识框架,便于学生进行预习

教师在授课之前要做足功课,把要学习的章节进行知识体系的建立,帮助学生梳理即将学习的知识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学生的大脑里形成一种知识的脉络,便于下一阶段的学习。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的时候也要强调让学生画出自己的困惑点和疑难点,便于学生在课堂上重点听这些不懂的知识点,从而提高听课效率,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

(二)进行专题性的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历史知识的复习是学生们反映最为头疼的事情,他们用一个“背”字来形容历史学科的复习。高效地进行历史学科的复习,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辅助措施。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学习内容进行专题复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水平,按照时间、事件、年代、人物进行专题性知识的总结,在总结的同时不仅能将知识点重新梳理一遍,还能锻炼总结的能力。有的同学将这些作成年卡或表格帮助记忆。这些创新性的做法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帮助学生习得学习文科知识的学习方法,便于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

(三)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形式上要善于变换花样,充分利用多媒体给学生诠释难以理解的知识。利用抢答的形式组织竞赛,增强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们参与历史课堂教学的体验感。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纪念馆的参观和红色旅游胜地的观光,在观摩中,增强学生们对中华五千年历史的深刻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此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话题增强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设定与课程适宜的题目进行发散性的讨论,从而锻炼学生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改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的问题就需要教师、学生和学校多方配合,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授形式,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学生要不断地通过学习历史了解祖国伟大的历史,增强自豪感和荣誉感;学校要合理设置历史学科的考查方式,以有利于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为目标,进行高效教学目标的设定,以便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晓鹏.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现象分析及对策[J].新课程学习,2014,(3).

[2] 朱秋丽.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现象分析及对策[J].课改前沿,2013,(11).

初中历史的复习方法精选篇7

一、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孔子早在2 000多年前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复习课上,教师要想方设法把旧知识上出新意,吸引学生眼球,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运用多媒体课件,提高复习课效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实施建议中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历史学习提供了更为便捷和更加丰富的信息来源。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与历史学习有关的计算机教学辅助软件、多媒体历史课件等以获取丰富的历史学习资源。”历史学科特点决定了多媒体教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它可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有效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听、看、说、想,充分解放学生的眼、耳、口、手,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例如在复习《三次科技革命》时,可展示有关三次科技革命的图片进行串讲,也可以组织看图说话,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历史知识。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文献材料,既可以加深理解,培养论从史出的能力,又节省了时间,增加了课堂容量,大大提高了复习课的效率。

当然,我们也要合理运用多媒体资源,它仅仅是上课的形式和手段,形式永远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它替代不了教师地位。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实际条件、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多媒体资源,为教学锦上添花,而不能喧宾夺主。

(2)联系实际生活,激活历史课堂。为现实服务是历史学科的功能之一,初三历史复习课融入时事热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内容,历史课堂就能活起来。如2013年3月22日国家主席首次外访选择俄国,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以此为切入点,进行中俄关系专题复习。2012年9月11日日本政府签署“购买”合同,中日关系再次恶化,以此为切入点,进行中日关系专题复习。联系现实,关注时事热点,就可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就会更加愿意接受历史复习课,就可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必要条件。在课堂上,切忌“有教无学”和“有学无教”,这两种做法都会使学生疲倦,效率低下。传统的复习课往往是“教师讲解考点――学生当堂训练”,似乎避免了上述两种做法,但学生仍感到了无兴趣。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助于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长处,但也都存在内在的局限性。我们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学生活动。

二、减负增效,指导历史复习方法

21世纪人与人之间的“较量”,关键在于学习能力的“较量”。教师需要深刻认识“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学生学会了复习历史的方法,就能轻松掌握历史知识,学习负担自然就会减轻。

(1)指导学生制订科学的复习计划。苏州中考内容多,共6本书,包括世界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因此合理安排时间,制订详细的复习计划必不可少。尤其是中考前100天,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不同的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

(2)指导学生自主复习,归纳、整理所学知识。在教学中,经常会碰到:新授课学生掌握的知识很牢固,但要把所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学生就会一头雾水,前后混淆。原因就在于学生课后不会归纳、整理知识,把每课的知识点孤立起来。因此在复习课的教学中,要教给学生整理知识、梳理知识的方法。

实践证明,学案导学是有效的复习方法之一,它可指导学生课前自主复习,梳理知识。如进行资产阶级革命专题复习时,可按照时间顺序归纳整理17世、18世纪的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南北战争,20世纪初的中国辛亥革命,在学案上适当留空,引导学生思考。课前的预习工作对提高课堂效率是大有裨益的。

课后的复习工作更不能少。要求学生及时复习,时常回忆,归纳重点,消除疑点。复习完一个单元、一本书或一个专题的内容后,应善于把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列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经常整理笔记,做好当天学习小结。按周、月、学期总结知识,不断充实和完善知识体系。

(3)指导记忆方法。苏州中考历史学科虽然只有50分,但所考内容浩如烟海,纷繁复杂,让很多学生不自觉地产生畏难情绪。虽然现在的中考注重能力的考查,但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力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记住尽可能多的历史知识并准确灵活地运用知识成为历史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指导记忆方法,提高记忆能力也就成为初三历史复习课的重要环节。记忆方法有关键词记忆法,如《南京条约》的内容可记 “割、赔、开、关”四字;谐音记忆法,如《辛丑条约》的内容可记“前(钱)进(禁)宾(兵)馆”。采用这种方式记忆,学生感觉记忆很轻松又很有趣,知识要点不容易遗漏,记忆深刻且持续时间长;表格记忆法:如17~18世纪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两次世界大战,三次科技革命均可列表归纳,一目了然,方便记忆;比较记忆法:如比较中国和日本明治维新等。记忆方法还有很多,如理解记忆法,公式记忆法,图示记忆法等,久而久之,学生自己也会创造一些记忆方法。

初中历史的复习方法精选篇8

【关键词】高质量 有效性 系统化 学生参与

复习的高质量,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想要处理好轻负担与高质量二者关系是一直困扰广大教师的一大难题。目前,初三在进入复习阶段后,各门功课都进入了全面系统复习的阶段,课业负担十分繁重,学生深陷题海,学生累,老师累,可往往效益不明显。我们历史学科因为政史合考,考试分值低,学生主观上不重视,而复习的内容又很多,教师教学举步维艰,惟有在各门功课夹缝中求生存。在课程多,任务重,时间紧,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搞好初三历史复习,提高初三毕业班历史总复习效率,这是初三教师普遍关注并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这里,笔者认为走轻负担高质量之路,是解决这个困境的最佳途径。

首先来看看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内容编排上看,现行的历史教材,必考的知识点多,不利于复习。 从教师教学上看,如何搞好本学科的复习,很多教师感到茫然,复习模式单一或无序。因此,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一到复习阶段,要么是教师花大量时间讲解,要么就让学生自己看书,要么是经常性的考试。学生缺乏兴趣,教师觉得无味,效果当然不理想。如何解决复习中的问题,提高历史复习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解决:

一、指导学生有效的复习方式

笔者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曾指导学生进行过下面的尝试:知识系统化。通过教师指导,让学生课后自己动手,把所学的基础知识,按照内在逻辑串联,形成一幅网络图。如复习中国现代史中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让学生围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三次严重失误,建设成就三条线索展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主要通过①工业化的起步;②第一部宪法的颁布;③三大改造等三大板块来复习。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我国的工业化起步是从“一五计划”开始的,“一五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确定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次严重失误主要通过①中共;②和化运动;③等内容来复习。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在初步探索中,既有良好的开端,也出现严重的失误。建设成就主要通过总体特征、主要成绩、模范人物来引导学生复习。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在初步探索中,有失误,但成绩显著。

二、让学生参与复习教学过程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其在教学中主体地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学,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初三历史下半期主要是复习课,基础知识在初二、初三前段时间都已经讲过,因此初三复习课不是知识的重复和再现,而应是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创新。基于此,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参与教学,我采取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如:(1)“两极”对抗模式。做法是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然后各组根据复习内容,按照中考题型,拟定出若干个题目,要求出题的本组队员必须懂得题目的答案。而且课前各组出题的内容都是保密的,等到课堂上再自由抽签组成竞赛对手。竞赛的规则是:答题者答对的得分,答不对的不得分;当答题者答不对时,出题者必须给出答案,否则对出题者扣分。在PK后要进行累计分值排名。(2)“一超多强”对抗模式。做法是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然后各组根据复习内容,按照中考题型,拟定出若干个题目,要求出题的本组队员必须懂得题目的答案,而且课前各组出题的内容都是保密的,等到课堂上才公开。每一节课轮流一组来主持出招,其他组接招答题。竞赛的规则同上。

通过上述的做法,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知,在讲练中强化并熟练;在讲练中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及文字的确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节约课堂时间,提高效率

随着教学设备的现代化,我们可以利用远程教育网络资源的优势,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解决他们在学习中的一些困难并借鉴先进的复习经验和方法。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这种优势,制作课件从而减少课堂时间,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提高复习的效率和质量。

初中历史的复习方法精选篇9

关键词:初中历史 复习课 能力培养 中考

新修订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历史发展线索和脉络等矢量,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于即将参加中考会考的学生来讲,不仅要具备以上技能,还要在未来的会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以期顺利升入高中继续学业。学生能力的高低,成绩的优劣,某种程度来讲取决于教师的引领作用,近年我主要从事初中毕业班历史课教学,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即采用矢量分析法(矢量指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对初中历史教学资源进行进一步设计、梳理和重组,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等矢量进行科学的分析、对比,运用综合视角探究历史问题,化繁为简,提高了学习效率,为打造真正的高效精品课堂提供了借鉴,连续几年我校中考历史会考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本人教学成绩在同行中一直遥遥领先,现将我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的复习方法简述如下。

一、采用图示法以时间轴为骨架再现历史,构建历史知识的整体网络

毕业班历史复习课教学我们主要分三轮进行,第一轮依据教材重建知识网络,第二轮整合归纳专题,第三轮强化训练。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学习好比是修房子,地基打不好,房子也有可能随时坍塌,所以第一轮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就显得尤其重要,而且基础知识始终是历史教学和考试中的重点。历史知识又是一个整体,不论是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点、线、面、体构成一个历史的知识网络,若把中国历史这门学科看成一个体,这个体中的每个社会分期、分段和朝代作为面,每个面的起止时间、政治、经济、文化、战争作为线,每条线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作为点进行复习,这个体、面、线、点的关系可用一系列图示法来表示。具体操作是以时间轴为基本骨架,时间轴的上方和下方分别列出中国历史四本书和世界历史两本书从古代史到现代史的时间、分期、阶段和每一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等矢量,这样就将浩如烟海、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浓缩成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形成历史复习课中独具特色的“世界之窗”。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历史知识的微缩景观,上复习课时,就是这些体、面、线、点的展开。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使孤零零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构成了立体的知识综合体。

二、点、线、面进行纵向、横向、中外、古今等全面分析、对比和重组,整体感知和把握教材,掌握规律性的认识

初中历史整体复习框架建好之后下一步的任务就是教师如何引领学生科学、合理、有效地运用它。首先,要对知识框架中列出的知识点进行纵向、横向、中外、古今等方面的全面分析对比,找出共性,分析差异,在全面感知教材的基础上提高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复习世界近代史要抓住两条基本线索展开,1.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两次工业革命,俄日改革,美国内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等是“点”,连点成线,就构成了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发展和基本成型的第一条线。2.英国运动、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俄国1905 年革命等是“点”,连点成线,就构成了近代工运和国际共运的第二条线。两条线铺展开来就构成了世界近代史时期的“面”。再如复习“中国近代化探索”时,不仅要弄清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这引领近代中国潮流的四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来龙去脉,还要放眼世界去看,不难发现当时世界上资本主义潮流正处于上升阶段,而且已经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美国南北战争、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激烈冲击和影响着世界,中国也不例外,在世界大气候的影响下,外族的入侵进一步警醒了国人,沉睡千年的东方古老帝国终于开始了思变的过程。复习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时可与中国太平天国运动进行比较等,这些复习要点在我们的知识结构图中都能一目了然,再经教师的引导、点拨,学生很快就能“化干戈为玉帛”,“化腐朽为神奇”。

三、依据知识结构图有的放矢进行分类专项复习,突破考点

专题复习是历史总复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有了制作好的图示表就使繁杂的知识点在表中一览无余,教师引导学生将中外历史进行归类整理出多个专题进行复习,有助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提高复习效率。例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巩固;科举制度的演变;中国近代史上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共党的历史及重要会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中外历史上的思想家及思想解放运动;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或变革;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等专题。其次,引导学生模仿矢量分析总图表自己制作某国或某阶段图示表提高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例如,以时间为主线制作美国独立战争大事图示表,制作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图示表等。第三,教师精心研究近几年中考命题动向及各知识点所占分值情况并在矢量分析图表中进行标注,将知识点分为重点、次重点和非重点三个层次,对于重要知识点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强化训练以便学生牢固掌握。

实践证明,运用矢量分析图示法进行初中历史复习课教学效果显著,有利于浓缩历史教材,化繁为简,使知识更具直观性、简约性;有利于理清思路,使知识更具条理性;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升华;有助于培养学生再认和再现历史的能力。只要教师有心,教法得当,精心设计图示,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复习效益的最大化,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教学成绩。

初中历史的复习方法精选篇10

【关键词】初三历史;复习;有效方法

初三学习是学生进行中考备战的重要一年,学生的学习任务重,教师的教学任务重。因此如何做好初三的历史复习教学工作是很多老师面临的重要问题。要怎么合理安排好复习课程,采用哪些方法来提高复习的效率以保证学生的复习效果同时减轻学生的复习负担,也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接下来,我就简单谈谈以下几下方法。

一、扎实基础教学

中考历史题总体看来,难度不大,但涵盖的面很广。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要把三年的历史课程知识牢固掌握,务必将每一个基础知识点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搞好历史复习。因此,扎实基础知识的教学是搞好初三历史复习的第一步也是搞好初三历史复习的基础。

二、打牢基本结构框架

历史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学,而搭建起历史的基本结构框架,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也自然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结构框架搭建的好,学生在之后的复习就能做到省时省力。因此,搭建历史结构框架首先要进行区域划分:中国史和世界史。在进行区域划分的基础上,再将中国史按照时间划分为:古代史、近代史。每一个结构框架的搭建要在区域和时间的基础上进行构建,尽量将最主要的历史内容涵盖在架构之中。

例如:

中国近代史的框架构建主要是由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的成立这三大部分构成。而这三个阶段的时间点分别为1919年5月4日,1949年10月1日。那么在这三个阶段内分别有哪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呢?

旧民主主义个革命的脉络走向是两个: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而中国人民的反抗又可以分为民间群众的自发反抗和政府的反抗。随着这两个脉络走向引申出侵略带来的结果——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人民的反抗带来——中国人民的觉醒。

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内重要的历史事件是国共的三次合作,时间点,合作的标志,合作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是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三年过渡、、改革开放这几个阶段。

通过将这些阶段内的主要历史事件和历史界点弄清楚,就能够将历史的基本结构框架构建起来。其他部分的历史大体也是如此。

三、弄清基础知识点

在弄清楚历史的基本结构框架后,便是将具体的历史点放进框架之中。所以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弄清每一个基础知识点,使学生能够将每一个知识点都放在正确的框架位置内。

例如:

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签订的条约、产生的影响,在战争中涌现的历史英雄人物和主要的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

还如:

三次科技革命的时间、标志、重要人物、产生影响等等。

四、强化基础知识

在基础的架构搭建完成和基础的知识点弄清楚后,就要进行强化复习。只有强化了基本知识点才能够牢固历史的结构框架,做好历史复习。对基础知识的强化主要有打乱结构框架的方法。

历史知识的复习不是孤立的,不论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都是相互有联系的。所以打乱结构框架就能够加深学生记忆,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

例如:

中国史中的侵略与反侵略活动的复习和英国、法国、美国等国的资本主义革命的复习可以联系起来。而中国的被侵略原因和英国、法国、美国资本主义的革命带来的发达之间的关系可以进行联系复习。进而由这些国家能够得到发展的原因和资本主义的科技革命进行联系复习。

通过这样的联系复习,不仅能够将历史的宏观知识框架进行构建,也能够发掘学生的联系知识的思维能力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深化重难点知识

历史的复习不仅仅要求学生能够将基础知识牢牢掌握,同时也要求学生能够在牢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将一些难点重点知识进行深化学习。重点、难点的深化学习不仅使学生能够复习好历史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更加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教师在进行历史的复习时,一定要注意加强历史复习的重点、难点复习。

例如:

中国史中的近代史“侵略与反侵略”这一部分的内容的复习,重点和难点是探究侵略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其影响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具体表现。那么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辩证的分析,即不应该将侵略对中国的影响只是看到中国带来的危害,还应该看到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他们带来的交易使中国市场和世界市场之间的关系产生怎样的变化。所以,从这一点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正是侵略导致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而这样的被动卷入却使中国更早一步融入到世界的大潮流中。因此,从这一点来看侵略带来的不仅仅是弊也有利。

六、督促学生自主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更应该督促学生要将课余的时间利用好。因此,教师要督促学生做好课后的复习工作。学生可以在课余将教师的课堂内容在自己的头脑里像电影放映一样把知识点重新回忆一遍。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通过画图表进行历史具体时间点的复习。并适当布置习题给学生。

总之,复习历史的方法多种多样,每次系统复习要各有侧重又互相联系,在复习过程中,巩固基础知识、重难点突破和综合应用是相互渗透、相互掺杂的。复习要精选习题,既注重基础知识又注重能力的培养。每个人只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张美霞.如何展开中考历史复习.现代阅读[J].2012年1月,第1期

初中历史的复习方法精选篇11

一 学习课标,把握方向

首先,中考命题是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的,因此,笔者学习研究并准确把握《课标》所规定考查的内容,对复习的内容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认真钻研《中考说明》,增强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复习时让学生要有针对性,明确哪些知识属于识记、哪些属于理解、哪些属于运用的内容。其次,还要认真学习《泉州市历史学科考试说明》,深刻领会考试的指导思想、考试方式、考试范围、考试内容和试卷结构,特别是考试内容、题型以及难度值。通过学习明确复习的方向,把握重点,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落实到位,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复习。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效率,提高课堂的增值点。

二 章节为主,专题为辅

中考历史复习时间不多,但复习的内容很多,不仅有《中国历史》还有《世界历史》和《泉州历史》。在短短四个月的时间内要进行两轮复习,任务比较艰巨。到了初三,学生对以前所学的历史知识很多早已遗忘,而且在初中阶段总认为历史是副科,不重要,学生对历史科的重视不够,平时花在历史科的时间也不多。面对如此现状,如何搞好初三历史科的总复习呢?笔者主要以章节复习为主,在复习的过程中,注重抓主干知识,讲解透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知识点讲解的基础上,注意把相关的知识进行联系和比较,从点到线到面,建构知识网络。如对苏联的几次改革,我采用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线索,形成知识网络。到了冲刺阶段,即中考前两周,让学生重新回归课本,重温书本的基础知识,对于掌握较不好的部分进行查漏补缺,还要反复看各县市的质检卷,重点看辨析题和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方法和答题技巧。多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从而提高复习效率。这样做我们的复习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得理想的中考成绩。

对于一些难度较大、较重要的、学生易混淆的部分,笔者会整理出来进行专题复习。如对三次科技革命,学生总是混淆,针对这种情况,我主要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相关的知识点,理解三次科技革命的含义,将相关的内容罗列出来进行分析对比,并精选一些典型的习题练习和讲解,在实践中收到较好的效果。又如对世界近代史上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欧美主要国家所颁布的重要的法律文件的名称、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以专题的形式,学生一目了然,很容易将它们区分开。而且通过比较得出的结论是: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都推动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三 利用课件,辅助复习

复习课感觉上好像是“炒旧饭”,比较枯燥无味。在总复习备考过程中,我们要克服呆板的复习方法和死气沉沉的教学氛围,改进教学方法,使用现代教学用具,不断推陈出新。如果采用多媒体辅助复习就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能够更好地减缩课程内容,使知识之间更具系统化、更有条理性,相应地配上图片、文字、声音和动画等。这样做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而且用多媒体展示大大节省板书的时间,这样就可以在课堂上安排一些典型例题让学生练习,讲练结合以提高复习效果。特别是遇到较抽象的内容,应当在短时间内化抽象为具体,使得学生能够快速理解并且掌握这部分内容,提高课堂复习的实效性。如在复习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我党的几次失误,就可以适当地让学生看几张当时的图片,更直观更形象,或者偶尔看看相关的视频,采用多种方式便于学生的掌握。对于学生容易混淆的几种政策,如学生常常将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与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混淆,如果出些习题让学生做的话,并当场进行讲评,将有助于提高复习效果。

四 重视插图,指导读图

北师大版本的教材图文并茂,而且中考也会考到七到八张的图片,大多是来自课本,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不可忽视这部分内容。在复习过程中,我重视对图像的复习,指导学生注意挖掘美术作品后的历史信息,体会作品反映的历史内涵。如在复习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对格尔尼卡进行地毯式的轰炸,课本中那张图片的有效的历史信息就是法西斯国家的残暴,控诉了法西斯屠杀无辜居民的血腥暴行。对这些图片的复习要图文结合,提高学生对图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 经常考试,点评及时

复习课强调复习的价值,那么如何提高复习课的价值呢?最佳方法应该是讲练结合,以练为主,教师适当地点评。考试是检查复习效果的最佳方法,通过考试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知道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及时弥补。因此,平时我经常进行考试,主要是精选一些试题(不局限于教材的顺序,站在“问题”的高度组织试题),并不是不加选择地拿份试卷来考(那样做既费时又达不到好的效果)。另外训练选择题时,要注意围绕重点知识来设计问题,从众多的角度整合历史专题知识,要有时间跨度、空间跨度。材料解析题的问题设置应循序渐进,要多角度设计,思维层次不断深入。每次考试要及时批改,及时进行试卷点评。点评时侧重答题方法,解题思路,明确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还应分析学生普遍存在错误的原因,是否是没有注意审题,或者是答不全面,或者是解题方法不科学,或者是没有使用历史术语。另外,由于泉州地区历史科是开卷考试,仍然有一些同学不会查书,不知道如何摘抄关键字词,通过考试及不断的指导,让所有同学掌握考试技巧、查书的技巧,让同学们意识到开卷考试并不是抄书考试。

六 关注热点,联系实际

初中历史的复习方法精选篇12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策略

在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历史学习基本能力,根据学生现有的历史学习能力确定初中历史复习策略,让复习真正建立在学生历史学习能力提高的基础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和其他学生形成积极互动,提高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以便能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一、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紧扣复习重点

1.紧扣学生已经具备的历史学习能力确定复习策略

初中历史的复习过程,是让学生有效参与师生互动,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复习。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梳理历史知识,掌握不同层次的历史知识的运用方法,学会运用历史知识解答各种历史问题。教师要强化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首先就需要在不同的复习进程中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让每一次复习都能够环环相扣,跟学生现有的历史学习能力有效融合在一起。教师要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精选习题,拔高学生创新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如在复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的时候,教师首先就要确定学生已经掌握的本章教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知识树的形式将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展示出来。在知识树的构建中,教师要让学生整合每一部分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在研讨学生已经掌握的历史内容的基础上,确定教学重点。

2.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涉及面广,时间紧迫,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并不容易。教师在确定复习策略的时候要将学生历史能力的提升放在首位。初中历史的中考是开卷考试,越是开卷考试的科目学生学习能力的运用就需要的更多,教师要把握学生能力的提升策略,精选习题,抓好学生反馈,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如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的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成长,突出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创新,让学生不要拘泥于固定的形式进行复习,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参与,让学生首先确定自己已经具备的历史知识,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和教学大纲要求的历史学习能力相比较,确定自己的上升空间。教师要整合不同层次的历史能力的不同,开展中考复习策略研讨,让学生都积极参与到研讨过程中,思考自身复习策略。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在每一堂课的参与度,让学生在明考点、夯基础、突主干、成系统的复习专题教学模式中进行复习。

二、多媒体辅助历史中考复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1.多媒体辅助历史中考复习的优势

初中历史知识点比较繁杂,如果仅凭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很难让学生系统了解教学内容。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参与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历史教研组要抓好集体备课,搞好集体教研,凸显团队合作,由集体共同研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夯实历史复习重点。如在“世界近代史”的复习过程中,教研组要做好组内教研,加强复习专题研讨,将历史专题复习运用集体教研的形式对学习专题进行高水平、深研究,然后再将研究的结果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同时,教师要研究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能够在历史复习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世界近代史中的知识点,并学会运用已经具备的能力解决历史问题。

2.通过多媒体课件更好地让学生展示复习重难点

多媒体课件具备声音、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展示历史复习的重点难点,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知识体系的研讨中来,让学生讨论在答题时的注意事项,在教学中出现的易混点、易错点、遗漏点,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另外,教师在学生需要拷贝多媒体课件的时候,要积极鼓励学生将多媒体课件拷贝到家中进行自主复习,更好地完成对历史知识体系中重点难点的掌握。

三、重视教材,重视基础,以教材为基础,以时政为依托

1.重视教材,重视基础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复习经验交流,研讨命题经验。教师要重视教材知识体系,重视基础知识的整合,从知识点、考点思考复习重点,让学生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好地了解如何利用手中的复习资料做好复习,如何通过自己的综合能力解答历史问题。教师要摒弃学生认为开卷考试不用复习的观点,要让学生懂得历史命题考查范围广、综合性强,要将能力放在首位,通过对教材内容知识点的复习,针对学生的识图、读表、分析理解、归纳总结等能力的提升向学生出示复习重点。

2.以教材为基础,以时政为依托

教师在进行中考复习的时候,要关注中考历史命题的角度,解读各届中考历史命题特点,在重视教材的基础上,不断以时政为依托,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角度去分析时政热点。从命题看复习,可以让学生远离题海,回归教材。教师要帮助学生以教材为本,选好复习指导用书,做好知识移栽。在课堂复习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识记课本的提纲和要领,对教师在课堂上补充的新知识点,要记录在教材的醒目位置,便于考场上能够随时翻看到。在不同的复习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教师共同整理历史线索,在这个基础上背诵基本知识点,然后运用简单的历史材料进行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重点引起学生对重大事件、历史概念的注意。当学生在思考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要精讲多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运用历史学习能力做各类历史问题的练习。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教师要做好纵横比较,让学生在构建知识网络的基础上,以单元复习为主,采用构建知识树的形式,以点带面,侧重历史细节以及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的思考。

四、合作学习,在共同学习中思考历史复习方法

1.合作学习中提升能力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的过程中,严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复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中考复习中,每一个学生都可能存在自身复习的薄弱环节,而团队合作交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对知识的整合能力,熟悉中考题型,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尽可能地减少失分现象。同时教师要严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题与答题习惯,尽可能减少失分的现象。在合作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合作小组的指导,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加强应考的薄弱环节,学“活”历史,“活”学历史,加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如在复习“世界近代史”的时候,可以同时复习“中国近代史”,通过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加强对世界历史事件的认识,学会分析历史问题。

2.加强材料题的训练

在材料题的复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要让学生先分析问题,再阅读材料,同时紧密结合教材所学内容,运用所学到的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在总结答案的时候要条理清晰、言简意赅,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热点、焦点问题。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教师要以生为本,选择适合学生的方法进行复习。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能力进行知识迁移的训练,提升学生利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完成历史的中考。

参考文献:

[1]葛春华.论素质教育下的初中历史作业[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10).

初中历史的复习方法精选篇13

关键词:中学历史;历史复习;讲练多样化;组织教学;基础知识;复习误区

初三历史的复习要从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考试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紧扣课标与考试说明,高效务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效减轻学生负担,做到“保优、促中、提差”,方能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中考总复习有所进步与提高,从容应对中考。如何搞好初三历史复习,提高初三毕业班历史总复习效率,尽可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这是初三教师普遍关注并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一、教师要做到精讲精练,讲练多样化。

初三历史下半期主要是复习课,基础知识在初二、初三前段时间都已讲过,因此初三复习课不是知识的重复和再现,而应是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创新。基于此,在教学中,我采取了形式多样的讲练结合。如:⑴依次列举1929――1945年逢偶数年代的重大事件(让两批学生分别在黑板上填写),订正补充后串讲。⑵对于中国近现史中的文化部分,由我在课堂上着重阐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具体文化成就则设计分类一览表,让学生分阶段逐步填写完成。⑶着眼于平时的单元线索整理,配合教学适当印发测试资料,随堂进行检测,然后组织学生评析正误,做到讲中有练,练中有思。⑷围绕能力培养目标,有的放矢地练,真正做到练在根本上,练在关键处。

二、要针对历史教育的目的来组织复习, 使复习内容生活化、现实化。

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历史的现实意义,实现历史与现实的贯通,实现历史与个人的融合,这是搞活历史教学,发挥历史教育社会功能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一要关心时事,了解世界形势的变化,以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找到历史与现实的恰当结合点,增强学生对现实的感悟能力;二要了解学生的愿望、苦恼和要求,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迫切需要出发去发掘教材内容,使学生从中汲取营养,指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比如将古今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我国目前的改革开放政策联系起来讲解,学生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改革是强国之路,这样就大大增强了历史的启发性和现实感;将的军事思想“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努力争取最后的胜利”,与中学生处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不恰当做法结合起来讲解,就大大增强了历史的教育意义,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富有启发性和指导性。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复习,无疑会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灵活性得到更好地发挥,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历史复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教师切勿忽视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

近年中考历史试题,较多地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等,降低了“再认、再现重要历史史实”的题量的分值,于是在师生中产生了一种错觉,俯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已经不太重要,重要的只是提高能力。其实,强调能力培养,决不意味着削弱基础知识的教学,事实上每道能力题都在考查相应的知识。从逻辑上看,知识的存在和增长是能力产生和发展的必要要件,对某种能力的培养与考核,必须以相应的知识为载体。瞄准中考,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必要的前提,即使较高难度也是以基础为依托的。可见,忽视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是十分有害的。而要牢固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就必须同知识结构相结合,“历史知识结构,就是基本历史知识,特别是历史概念的联系。”理解和掌握学科基本结构,“这是在运用知识方面的最低要求,这样才有助于学生解决在课堂外所遇到的问题和事件或者日后课堂训练中所遇到的问题。”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结构还“在于保证记忆的丧失不要全部丧失,而遗留下来的东西将使我们在需要时候得以把一件件事情重新构思起来。”

四、教师要帮助学生走出中考复习的误区。

初中历史的复习方法精选篇14

一、图示教学法的基本内涵

图示教学法是一种以图表、图形和表格的形式来展现事物特征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将较为零散的抽象历史逻辑、历史史实和历史概念通过比较具体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它的实质就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零散的历史系统化。图示教学法在历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们展示了课程概念和基本结构的本质区别,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们构建知识体系,理解深刻内涵的激情和动力。

初中生的思维还处于一种具体向形式过渡的阶段,这种思维的变化要求学生们从依靠实物转向依靠内部逻辑。初中阶段的思维转换可以通过图示教学法来构建学生们的知识表象,进而促进学生们主动构建知识体系,更加符合学生们的年龄发展特征,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图示教学法在历史新课中的应用

图示教学法能够以最简化的形式让学生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历史的来龙去脉,能够更为直观地再现历史,将历史教材中繁多的知识点巧妙地串联在一起,使整个历史课堂更加轻松简单。

例如,在讲解汉武帝强化皇权的历史事件过程中,教师应该抓住整体、认真梳理、演绎部分着眼于整体的理解,更关注细节的记忆。历史知识整体的结构框架都是由很多的要素构成的,在这一节新课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由整体到局部的整理方法,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分析图,从整体的角度来把握中朝、皇帝和外朝的地位,通过一个模拟的天平来阐释皇帝与中朝和外朝之间的整体关系,并且能够阐明这几个部分的主要构成成员,让学生们能够抓住主要矛盾,进而关注细节描写。

三、图示教学法在历史复习中的应用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复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因为历史学科本身具备了系统复杂、知识点繁多的特点,整体的复习会具备十分繁多的信息量。学生们想要全部掌握必须要运用方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利用图示教学法来引导学生们更加清晰地复习。在复习过程中,最为常见的图示教学法就是数轴法,数轴法通常会运用在学生们进行整体记忆的过程中,就是把大段的时间按照历史事件的演变分为不同的时间段,这样能够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整体化和简单化,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把握整体。例如,在进行中国近代史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史的复习过程中,就可以采用数轴图示法。

学生们通过这个图就可以更为简明扼要地了解整个历史,不仅方便学生们的记忆,还能够让学生们抓住重心,触类旁通,联想到更多的知识点。

再比如在三大战役的总结过程中,采取的图示教学法可以是知识结构图的形式。知识结构图可以说是历史学科的筋骨,帮助学生们明确历史课程基本结构,就能够使学生们更为系统地掌握整个的历史内容和事件发展过程。

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们能够更为清晰地明确三大战役的重点信息,在单元的总结过程中使用图表法会更为直接地展现一个单元的知识重点。让学生们能够了然于心,找到更加明确的记忆点,形成深刻的记忆。

四、图示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初中历史是一门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进行学习的学科,有时候教师为了将一些相似的知识点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有可能会将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进行学习。长期的积累,可能会导致学生们对历史事件模棱两可,最终失去了热情,产生了倦怠的情绪,对于教师的后期教学是十分不利的。采用图示教学法,教师可以将课堂知识的重点理顺了之后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们建立起清晰的脉络,全面提升学生们的综合逻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