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范文

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4-19 16:11:36

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

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精选篇1

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为主动性学习,通过研究性学习和参与性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化学新课程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课堂教学在获取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进行科学探究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价值观的培养。因此,改变教师的教法是在教学活动中体现新课改理念的关键。在新课改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与时俱进,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二、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切实制定三维目标

1.研究教材内容和结构

通过认真阅读教材,熟悉教材的单元章节名称、主要内容和基本概念,达到能概述教材内容和知识要点的程度,从而为理解和把握教材奠定良好的基础。理解和把握教材包括熟读教材内容、把握知识结构、理清逻辑关系、形成知识网络、理解教材编写的思路、明确教材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制定教学目标和方法

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的体验。高中化学教学在课程理念上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在课程性质上体现了化学课程的基础性和实践性,在课程目标上强调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同步发展。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制定要切合实际,恰如其分。

3.确立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在熟悉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经过提炼加工,科学准确地确立教学重点和难点。这既是教师制定课时教学计划的基本环节,也是设计教学方案和实施教学过程的根本依据。因此,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分析和研究教材的关键步骤。

三、重视学情研究分析,力求做到有的放矢

1.分析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认知能力

通过分析学生学习时所具备的与该内容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来确定课堂教学的起点,做好承上启下的自然过渡和温故知新的有机衔接。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一节课,学生对生活中各类白酒的色、态、味已有初步的认识,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运用观察、实验、对比等研究方法,使学生逐步认识乙醇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从而体会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并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研究有机物性质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分析学生的群体水平和个体差异

“多元化的社会使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这是当前教师们的一个共同的感叹。原因是现在的学生个体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基础知识、自学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因此,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群体水平和个体差异,课堂教学中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推进。

3.分析学生学习时可能遇到的困难

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阻力往往会成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困难和障碍。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去关注和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和障碍,具体分析产生这些困难和障碍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及时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学生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

四、注重教学实施过程,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精选篇2

关键词:学科教学;课堂教学;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建议》不仅兼顾到了学科特点及地域教学实际,还是集专家教育教学思想与优秀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之大成。其对教学目标的定位、分解建议,充分利用教材设计教学,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主动探索,捕捉并充分利用错误资源的建议颇具现实意义。其对教师有效落实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一、关于教学设计的思考:目标引路《学科教学建议》提出

“要善于把课时目标合理地分解为环节目标”。教学设计要以实现教学目标为根本出发点,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不论教学环节多与少、精与泛,都得融目标于其中。可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目标的重要性。(一)正确解读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拟定各环节的目标。第一,合理分解目标要以《课程标准》对目标的“描述”为基础,从关键词中了解目标的归属。如以“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目标动词描述关于知识与技能的目标;以“经历、体验、探索”等目标动词描述过程性目标。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正确理解教学的重难点,才能选择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第二,恰当地安排教学环节,为合理分解教学目标提供支撑。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安排“复习—初步认识—应用深化—拓展提高”等环节,以利于学生学习。因此,教师进行目标分解时必须依据教学环节的结构特点设置相应目标。如知识技能目标:初步认识—理解—掌握—运用;过程方法目标:初步感受—深入体验—积极探索,这一教学环节不可随意倒置,任意错开。从整体结构来看,一般是先实现知识技能目标,再结合相应的知识技能目标落实过程方法目标及情感态度目标。(二)充分依据教材提供的材料设计教学。第一,要正确分析和理解材料的意图。教材是体现课程标准及教学理论的规范文本,其提供的材料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设计教学时应该充分尊重教材,合理分析材料中所承载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与态度等目标信息,深入挖掘、活用教材,解读其丰富内涵,仔细品味落实目标。第二,通过比较,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合理、科学地“补充、修改、调换、删减”,形成较完善的、具有个性和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如教学《倒数》时,笔者在“算一算,有什么发现?”的材料中补充了“0.5×2=(),145×59=(),2.5×25=()”等内容,意在让学生对“倒数”的概念有深入的理解,领会“倒数”的本质是“积为1”两个数的关系,而不是只停留在“分子分母位置调换”的表象认识中。

二、关于教学组织与实施的思考:让学生走在前面《课程标准》指出

“要让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能力是数学学习的核心”。因此,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应“倡导先试后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先“试”,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以发挥主体意识,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有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后“讲”,是为学生陈述自己的思考提供平台,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和结果的显性呈现,如果缺少了学生自主参与的“试”,“讲”也就无从讲起[1]。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表达”和教师的“提炼与总结”。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模型可以有效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可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培养其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一方面,要重引导。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提炼和总结。让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获得方法,逐渐唤起学生的归纳意识,养成勤于总结的习惯。

三、结语

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精选篇3

一、小学数学课堂弹性设计的教学价值

1.凸显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新课改非常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虽说教师很好地发挥了其在教学设计这一环节中的主动作用,然而学生却没有以主体身份参与到这一环节中。因此,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在动态课堂中促使学生更好地生成,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探索精神,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2.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基于充分预设的基础上,课堂上教师应对出现的各类情况进行认真思考,倘若与预设的情况一样就可按照原预设进行教学,若是出现了预料之外的情况,那么就要及时判断此情况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素质,若有利于提高和发展学生的素质,则要及时抓住契机组织学生对生成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引领学生更加全面地去认识新知,完善新的认识。如此弹性的课堂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是高质量课堂的重要体现。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弹性设计与实施的几点建议

1.提高课堂弹性设计水平的几点策略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在进行设计时,不但要有课前的构思设想,还应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补充以及完善,此外还必须有课后的自我反思和完善以及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下面提出几点策略:

(1)集体备课,优化教学设计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集体备课可以达到“取众家之所长,补自身之短”的效果,教师集体备课可以预设到更多的情况,不仅可以让弹性教学得以更好的设计和实施,更能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教师应积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通过集体分析教材、学情,分解备课任务,制订教学计划,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一系列活动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

(2)创设和谐氛围,促进动态生成

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学习过程中应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课堂上培养学生这些能力的前提是让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进而在自主探索学习中获得能力的发展。

如在“分数的混合运算”教学中,课堂上先出示两道例题,让学生进行运算,结果第一道题几乎有一半的学生都计算错了,而且很多学生的结果是“0”,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并没有直接纠错,而是让学生把两种答案都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然后再进行纠错改错。面对这种动态的生成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找出问题所在,进而解决问题。正如给学生一个发展的空间,学生会给你一片灿烂的天空。

(3)重视课后反思,提升教学设计能力

一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设计已经结束,教师应勤于课后反思,能够从实际教学中发现问题,不断完善设计,让教学设计更加切合学生的学情,让教学设计更加有效。

2.促进小学数学课堂弹性教学实施的思考

(1)留有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留出空间,既可以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留白,又可以在学生的思考时间上留白。尤其是在提出问题后,一定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在做好调控的基础上学会放手,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我相信这样的课堂会得到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2)善于捕捉动态生成资源,让课堂更富创造性和活力

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精选篇4

摘 要:基于案例,以思想政治课的学科视角探讨如何制定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重共性还是重个性、重分析还是重综合、重过程还是重结果之争的探讨与分析,揭示争论焦点所在,进而提出制定教学目标应坚持三个统一,即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分析与综合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关键词:教学目标共性与个性分析与综合过程与结果

边洪伟,男,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和灵魂,能否制定一个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关系到课堂教学的信度和效度。教学目标应基于课程标准,但在教学实践中,同一课题往往会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很难说孰优孰劣。下文就一个高中政治学科教学目标制定的案例进行探讨,试图从思想政治学科的视角回答如何制定更为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

在教研组活动中,教师甲、乙、丙分别展示了教学目标。通过讨论,教师们也得出了一个准备在课堂使用的统一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上例中教学目标各异,究其原因,是因为对制定教学目标的理解各异,如何制定教学目标才能更全面客观地体现学生的学习需求,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

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制定存在着重共性还是重个性之争,又普遍存在“求共性有余,重个性不足”的问题,如何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突出个性化目标的制定呢?

1.注重层次化。要制定可操作的、有效度的教学目标,必须使教学目标层次化,即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设计与定位。教学目标分层设计既要参照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又要考虑到知识生成与结构合理性、课型特点等,同时还要考虑到认知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循序渐进的一般规律。上例中教学目标可以分层为:第一层次,学生能够说出国际关系的内容和形式,列举至少一个国家合作竞争和冲突的实例;第二层次,学生有机会参与情境探究,寻找国际关系形式不同或者变化的原因,探求出决定国家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阐明在国际关系中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第三层次,在探究活动中认同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正义性和正当性,关心祖国命运,增强国家意识,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培养世界眼光。第一层次主要侧重于知识目标,第二层次主要侧重于能力目标,兼顾体验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第三层次主要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层次之间既是有序递进的关系,又是相互融合的过程。

2.坚持多元化。多元化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当代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从宏观上看,制定教学目标时既要关注知识目标,又要关注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既要注重结果性目标,又要注重体验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上例中教师甲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对体验性、表现性目标评价和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从微观上看,多元化教学目标的制定既可以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落实、参与程度,也可以从学习状态、问题生成等多角度进行预设。从教学主体看,多元化教学目标的制定还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从“教”与“学”两个不同的视角来整合教学目标,更侧重于从“学生学习”的视角来制定教学目标。上例中三位教师展示的教学目标均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了以学生视角来制定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

3.突出个性化。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基于现实学情,以学生的个性学习情况和发展需求作为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以促进一个个具体的学生取得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作为价值追求。而学生学习情况和发展需求各异,笼统地以课程标准或站在教师角度对教学目标“一刀切”似乎并非是最佳选择,应基于课程标准进行统一指导,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目标、学习情况和发展需要进行个性化调整,形成个性化学习目标。鉴于学生学习目标的差异,在制定个性化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务必要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目标制定中的主体地位。个性化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之间是个性与共性、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所以教学目标的制定不仅要体现课程标准中统一化的内容,找共性;更要体现学生学习目标中差异化的内容,找个性。上例教学目标中教师甲的“尝试对当下有关中国外交时政进行点评”、教师乙的“就青年学生如何维护国家利益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教师丙的“能够有机会参与对典型实例进行评述”也都关注了学生在共性标准中寻求个性发展的意向与需要。但是,这三位教师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意向与需要的关注更多的是建立在自己的教育理想与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的,是否真正体现了学生参与基础上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意向与需要,还需要实践的检验。

制定教学目标重共性还是重个性的焦点是教学目标“为谁服务”,共性化教学目标立足点是为“教”,更利于教学实施和共性反馈,而个性化教学目标的立足点是为“学”,侧重个性学习方案的实施和学习目标的达成。而制定教学目标旨在通过目标引领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所以教学目标应该在坚持共性标准的基础上突出个性标准,通过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层次化和个性化,实现教学目标共性和个性有机的结合。

二、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面临着教学目标的制定重分析还是重综合的困惑。在坚持分析和综合统一的基础上既可以把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加以量化分析研究,又可以兼顾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和内在联系,加以综合研究。

1.分解标准,量化目标。课程标准是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必须是清晰的、明确的,所以首先要把课程标准分解为教学目标。如课程标准要求:“评述国家之间合作、竞争与冲突的实例”,可分解为“分组列举国家合作、竞争和冲突的实例各一个”和“评述实例中出现复杂国际关系的原因”等具体的教学目标,重在明晰学生学习后应该发生的变化。其次是在明晰教学目标基础上进行量化。教学目标预设了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及经过学习后的变化情况,对教学目标的量化过程其实就是对教学目标的再认识、具体化、使其可测量、可诊断的过程。如上例教学目标中提出的“一个典型实例”、“分析诸多原因”、“提出论据”等或量化,或分解,其过程体现了分析逻辑思维运用,有利于对具体学习目标的评价及反馈。

2.适当剪裁,优化目标。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把课程标准分解为明确的教学目标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那么教学目标是不是越细越好?如上例中课程标准“评述国家之间合作、竞争与冲突的实例”被分解为“1.说出国家合作的含义及表现;2.说出国家竞争的含义和表现……”等10条教学目标,这些试图把课程标准中所有内容标准都具体化为教学目标的做法将教学的最终价值偏向了行为任务的完成而非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所以教学目标并不是越多越好,也并非越细越好。对教学目标的适当裁剪主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发展要求,一要基于学习情况,符合学生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既易于理解,又具操作性;二要关注学习重点,兼顾学习目标的内在逻辑性;三要控制学习进度,合理安排课堂学习目标和时间等。对教学目标的剪裁和选择需要学生参与,因为这既是对教学目标的合理评估,也是对教学目标的自查自省,有利于把握教学目标量化的度和质量,提升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自主性,从而提高教学过程的效度。

3.关注质性,整合目标。对教学目标的量化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目标的实效性,但是有些教学目标很难被量化,如上例中“关心祖国命运,增强国家意识”。所以,教学目标中还应关注质性目标,把握思想政治课程质的规定性。这些质性目标通过描述和价值判断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是基于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主要体现为学生在课程实施的各类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学生对当前社会现象和问题所表达的感受以及所持有的观点等。同时,教学目标的量化分析并不等于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割,而是要理清不同教学目标的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这一整合的过程会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把握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

制定教学目标重分析还是重综合的焦点是教学目标“如何有效”?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需要分解与量化分析方法,教学目标的质性要求需要裁剪与整合的综合思维。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目标制定中承担不同的角色,体现了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的两种重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三、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虽然上例中统一了教学目标,但教师们却对其各有看法,有的认为“分析其诸多原因”是亮点,体现了过程性目标,能够切实表现学生的表现和能力,关注学生发展,而分析出主要因素是分析原因的必然结果。有的则认为这一目标是累赘,因为课标中只要求“印证国家利益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只要学生能从实例中分析出国家利益这一主要因素,关注学习的结果性目标,不必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制定教学目标如何兼顾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既关注和优化结果性目标,又突出过程性目标呢?

1.打破评价定势,完善结果性目标。传统的目标驱动型评价更多地侧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与测量,用学习结果与预设的教学目标相对照,以此来衡量教学效果,这种结果性评价似乎成为如今思想政治课堂的评价定势。课堂评价需要结果性评价,它可以客观衡量学生学习的情况,然而评价的最终目的却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在制定教学目标过程中可以通过“三个关注”来完善结果性目标。一是关注教学目标的学习导向。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让教学目标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业发展和成长需要,并以此作为评价的标准。二是关注学生学习后的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对目标完成后学生的转变进行合理预设,这也是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学业发展的要求。从这一角度看,上例中把课程标准“印证国家利益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分解为教学目标:学生有机会参与情境探究、寻找国际关系形式不同或者变化的原因、探求出决定国家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就更能体现学生在学习后知识和能力的变化和发展。三是关注过程性结果。学习结果离不开学习过程,其中过程性结果正是学习过程的必然产物。如上例教学目标中“分析出国家利益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就是“评述实例中出现复杂国际关系的原因”的过程性结果。

2.关注学生成长,突出过程性目标。过程性目标基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反思和总结,转变学习方式,进而促进学生学业发展和成长。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重结果性目标,更要突出过程性目标。过程性目标是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预设,其制定首先应该坚持个性差异原则,即教学目标是为特定学生的特定学习过程服务,侧重引导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情况。其次,学习过程的学习情况需要通过一定的表现性目标来反馈,重点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判断的能力、表现性技能、创建成果的能力,如“能够有机会参与对典型实例进行评述,提出论据”,以及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倾向,所以过程性目标的制定还要突出表现性目标。再次,过程性目标的指向是学生学习的总过程,而学习过程既有对预设学习目标的实现,又有学习目标外学习结果的生成。过程性目标的制定要重视生成,不忽视有利于学生学业发展和成长的生成性结果,教学目标根据学习过程进行动态调整,坚持多元化教学目标以实现教学目标引导每个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3.教学目标的动态调整。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目标也要随着学习情况、评价反馈而不断调整。制定教学目标不可能一步到位,它是一个不断探索、思考、研讨、尝试、修订,形成共识,在共识基础上继续探索的复杂艰难的发展过程。从学生角度而言,作为教学目标制定的参与者,教学目标的动态调整是学生学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学目标的动态调整过程就是学生学习重构的过程,是学生学习内化的过程,由此促进学生学业水平向更高水平、更全面的发展,实现学生的持续健康成长。作为特定学习阶段的结果是学生整个学习发展历程的一个过程,所以用生命成长的视角来制定的教学目标,不是固定的某几个,而是过程引导结果,结果体现过程的动态调整的一系列。

制定教学目标重过程还是重结果的焦点是教学目标“为了什么”,结果性目标更侧重于学习目标实现与否,而过程性目标更关注学生通过学习实现学业发展和成长。过程性目标的实现和结果性目标的实现都是学生学业发展和成长的重要表现,所以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坚持结果性目标与过程性目标相结合,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实现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精选篇5

关键词:设计与实施 导入 引导与点拨 评价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的自身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现今的小语课堂中,仍出现了“致命”的弊端:重灌输、轻主体;重文字、轻文化。

具体表现为:教学课堂实践上,面对新教材,不知怎样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评价,不知怎样恰当地、适时地用口语向学生表达引导、点拨、评价的意向。出现了诸多教师表达不清,学生听不明白、学不明白、逐步失去学习兴趣的现象。这些现象的产生,是教师没有足够重视、关注自身“课堂教学语言”的设计与实施造成的。

教师自身学科专业素养的高低决定着“课堂教学语言”的设计与实施水平,影响着新课程理念、新课标精神在课堂上的具体落实,影响着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建构。笔者认为,要足够重视以下的“课堂教学语言”的设计与实施:

一、导入语

导入语是课堂教学的先导,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教师用最精炼的语言,在最短的时间,选择最有效的方法,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就是导入语的功能。精湛导入语的设计与实施可以愉悦学生的身心,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思。导入语所用时间不长,多则几分钟,少则几秒钟,但它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往往有重大的影响。它可以为课堂教学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可以为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动态,可以为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埋设教学措施作引线,成为教学的先导。

(一)导入语的设计与实施要遵循的原则

⒈ 激趣活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源泉,是课堂生成的动力。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谓经验之谈。导入语的设计与实施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把学习新知的教学活动变成学生的自我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活跃的思维去面对学习。

⒉ 有的放矢。导入语的设计与实施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学习心理。必须紧扣教材,准确切入课眼。切忌随意性、盲目性和牵强附会。

⒊ 干净利索。导入语的设计与实施必须注意灵活性、实效性、精炼性。

⒋ 常教常新。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有强烈的“喜新厌旧”心理,他们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但这种好奇心和探究欲是非常短暂的。一段无论多么精彩的导入语设计,面对同一个班的学生使用多次后,学生都会厌倦。这就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无法激活学生思维了。因此,要让我们的导入语的设计与实施赋予变化。

(二)例谈导入语的设计与实施

例:“揭题导入”的导入语设计

A:(板书齐读课题后)“亲爱的同学们,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梳理出几个有价值的、直奔教学重难点的问题)“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自由地把课文读一遍,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吧!”

B:(板书课题《鸟的天堂》后)“什么是天堂?天堂会是什么样子?鸟的天堂会是什么样子?”“美美地把课文读一遍,看看课文描写的是否和你想象的一样!”

C:“亲爱的同学们,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写几个字?”(学生板书课题后)“谁能说说这几个字的意思?”“从这几个字的意思里,你能猜猜课文可能会写些什么吗?”“美美地把课文读一遍,看看课文描写的是否和你猜的一样!”

除上述例子外,还有情境导入语 故事导入语、迷语导入语、介绍背景导入语、针对语病导入语、点出人物导入语等。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不管采用哪一种导入语设计,都要充分体现激趣活思、有的放矢、干净利索、常教常新这几个原则。总之,“导入语”是鲜活的、灵动的、变化的、多样的,正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启发。”教师要结合教材、学生和自身的教学实际,精心设计与实施好导入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整堂课亮点层出不穷,取得实效。

二、引导与点拔语

引导、点拔语的设计与实施关系到课堂上教与学的建构,是课堂教学程序设计的主杆,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中之重。它的设计与实施应着眼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引导学生感悟教材内容;观注课堂生成资源,鼓励、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课例:《五彩池》

我在教学《五彩池》时,一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五彩池能不能游泳?”我先是一愣,略加思索后便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确定五彩池能不能游泳,要取决于四个条件:一是池子的大小,二是池水的深浅,三是池水是否干净,四是池底有没有障碍物。让我们来仔细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有没有这方面的信息?”这样一点拨,学生就不难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水池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过一丈;小的像个菜碟,水很浅,用小指就能触到池底”(大多数太小、太浅);“所有的池水来自同一条溪流”(水质干净);“原来池底长着许多石笋”(池底有危险的障碍物)。由此得出结论:五彩池不宜游泳。何况这样奇异的自然风光,应当得到很好的保护,怎么能让许多人去游泳呢?姚老师深入浅出地引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知识的内化和智能的开发,真可谓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不经意间,把学生逐步引向语言学习的美妙境界。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认真的归纳总结,心生顿悟,豁然开朗。学生的质疑不仅得到了满意的答复,而且成了深读课文的切入点,不亦妙哉!若然教师此时包办代替,越俎代庖,势必使教学僵硬化,学生所得既浅又死。这就是观注生成的魅力。

三、评价语

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评价学生的语言大体有这么几种:“表扬表扬他(她)”;“很好!”;“为你自己鼓掌”;“你真棒!”;“你真聪明!”;“你读得真有感情!”;“你听得真仔细!”我认为如果学生第一次听到上课老师表扬他(她),他(她)会十分高兴,如果次数多了,学生听了会毫无感觉,还有可能失去激励的作用。所以在课堂中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语言应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教师评价的语言应充满爱心、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充满尊重、充满信任、充满着幽默与风趣。建议教师在评价用语中要注意三个点:1、真诚,2、赏识,3幽默。

真诚: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有种一味迎合学生的过分表扬十分流行,“好极了”、“你真聪明”、“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等既含糊又夸张的表扬声充斥着整个课堂。这样的评价语只会使学生变得浮躁、麻木、势利,批判力锐减,承受挫折的能力下降,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名师于永正在一次公开教学课上不经意中叫到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音质悦耳、吐字清晰。于教师听完他的朗读后马上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同学握了握手,无比诚挚地说:“你读得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一课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还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们顿时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既是送给有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于老师。

赏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孩子们体验劳动的欢乐和自己的劳动而感到自豪。”事实上不管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尽可能多一些赏识与鼓励,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与成就感。为了让全体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我在评价时要竭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哪怕学生的发言中只有一个用得好的词,只有一句说得好的话,也要立即给予热情的鼓励。如:“你这个词用得真准确!”“这个句子真美!”他们的发言中实在连值得夸奖的词句也没有,还可夸他们“发言声音响亮!”“真自信!”“真大方!”“你敢于发表自己意见,进步真大!”这样可以让每一个学生意识到教师在时时关注着他们细微进步,并和他一起分享这种进步带来的快乐。

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精选篇6

关键词:课堂展示;主动式学习;专业认同感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154-03

在本科教学阶段,工科理论课往往计算繁杂、理论晦涩,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创造力受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是这些专业基础课讲授的知识经常涉及本专业的共性基础知识,很多知识点在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都会不断地使用,因此教师不能仅以学生是否能够通过期末考评来评价教学效果,而是要更加重视知识的有效迁移和内化的效果问题。基于这方面的考虑,本文从激发学生学习内动力的角度出发,通过设计合适的课堂活动,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力,进而让学生更加灵活地掌握这些基础知识,以使这些专业知识能够对学生产生长期的影响,从而完成对学生思维方式和学科架构的形成引导。本文以吉林大学材料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学科基础课《材料工程基础》为例,阐述在工科基础理论课教学中如何通过设计和实施有效的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专业认同感。《材料工程基础》是一门60个学时的必修课,包含52个学时的理论课和8个学时的实验课。作为第五学期开设的第一批专业基础课,在传授好知识的同时,这门课也肩负着让学生了解专业概貌的任务。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同时也要想方设法增加课程容量,加强师生互动,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课堂活动的设计原则

为了鼓励学生自觉自主学习,促进知识迁移和内化,我们在《材料工程基础》教学过程中尝试摸索和开发了一些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好的学生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科思维。其中,效果较为显著的课堂活动,是组织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进行“课堂展示”。该活动的设计原则是:充分强调参与的趣味性,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度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引入适度的竞争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强调团队合作,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用自己的创造力来赢得别人尊重的幸福感,从而提升专业认同感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内在积极性。目前在《材料科学基础》课堂进行观看“课堂展示”环节,是将原来期中考试占用的学时平均分配在课堂教学中,并对其他授课内容进行了适度调整与删节,在课堂上为12组学生开放10―15分钟(每组)的展示时间。该环节充分发挥了选题自由性、开放性的特质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并适当调整激励措施来促成小组的适度竞争,同时辅以教师总结环节和学生总结环节,来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和参与乐趣。

二、“课堂展示”的教学过程控制

“课堂展示”环节是从2013年开始进行的一项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活动。由于形式和内容较为新颖,自开展以来一直受到学生的欢迎,该环节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随机分组

通过随机分组方式,将学生分为3―4人一组,要求学生自己选出组长,负责整理小组文件。

(二)自主选题

规定开放性和趣味性很强的题目,让学生充分自由选题,每组选1题,确定后提交给任课教师。

(三)“听众”投票

在课程网站上公布所有小组的选题题目,由学生匿名投票,评选最感兴趣的“课堂展示”,评选结果的排名计入小组最终成绩。

(四)题目准备

学生根据课程网站提供的基本资源,自行查阅资料,以小组为单位研讨、准备课堂展示的内容,并合作完成内容编排、PPT准备与制作。

(五)课堂展示

每组10分钟的时间针对选题,或选题中的一部分大家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讲述,目标是尽量吸引听众,推送自己的观点。教师根据该阶段的完成效果评定小组成绩。

(六)教师点评

教师根据小组展示的情况进行5分钟左右的总结,点评展示的优点,阐释该选题的学科深层次意义,更正其中的错误,鼓励创造与创新,帮助学生构建专业思维、并深化对以往知识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新的学习内容。

(七)提交小组文档

组长按照要求提交小组总结、过程分工、实施细节、PPT作品、原始资料等相关文档内容。教师根据文档的完整程度和提交时间评定该阶段小组成绩。

(八)提交个人总结

针对学生个人在“课堂展示”中的收获、遇到的问题、个人感受等进行总结,不限字数。教师根据完成情况和原创度评分,记入学生个人总评成绩。

(九)图文拉票

所有的“课堂展示”结束后,每组提交20―50字的简短总结,和一幅典型图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课程网站上对小组作品进行集体展示。公示两星期后,由全体学生匿名投票,评选印象最深刻的“课堂展示”,评选排名计入小组最终成绩。

(十)成绩评定

教师根据学生课堂展示内容、表现形式、展示效果、课堂气氛、个人创意、学生两次投票结果等,以精细化评量的方法给出每组在“课堂展示”环节的总成绩。

三、“课堂展示”的教学效果

该活动自开展3年以来,学生的课堂反响很好,课后调查满意率一直接近100%,这种新的工科理论课授课模式也得到了听课教师和督学的肯定,在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方面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也有利于促成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的深度学习。下面是我们针对“课堂展示”环节,收集到的有代表性的学生反馈。

43120409:记得曾经看到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这样描述其理想的课堂:“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可以因此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我觉得我们的工程基础课堂就在慢慢向这个方向转变。通过这次课堂展示的学习,我学到了许多课堂以外但又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知识。在我们的展示、质疑、对抗和讨论中,在分享同伴学习成果的同时,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又充满了对学习的渴求和内化的强大动力,课堂仿佛成为一种引力巨大的学习场。这使我明白了,优质的课堂一定是学生展示才华的课堂,一定是师生追求幸福的课堂,一定是师生实现生命意义的课堂。

43120412:这学期的课堂展示业已尘埃落定,这个环节在课堂中的加入为原本死板的课堂增添了不少新鲜感和趣味性。我有如下三点感受:第一,这个环节消除了以往课堂作业在完成过程中常出现的“一人得‘道’,全班得此‘道’”的不良现象,每个人都为自己组的课堂展示做出很多贡献;第二,这是一个相互学习和展现自我的好机会,学习他组的长处,反省本组的不足以求改进,才能最终在观众面前,将自己所准备的内容清晰而准确地表述出来;第三,当我为了一个专题或题目查找资料时,我便会经历一个对它从不知到已知再到深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了解到了许多与专业相关的内容,更让我学到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

43120405:每一组的同学都非常努力地为我们准备着他们的课堂展示,来给我们打开一扇扇全新的关于材料世界的大门。大家有的制作视频,有的自己拍视频,生动幽默的展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大家对这种新颖的课堂环节的热情与认真,也看到了大家对这门课的热爱。感谢老师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与平台,让我们能自主去探索、学习!

43120325:上大学之后,上的课基本上都是上课听老师讲,期末准备复习,很少有这种自己参与其中的机会,从最开始的抽扑克牌分组感到好玩,很新颖,到准备课堂展示资料,准备PPT的繁忙时的些许抱怨,到课堂展示前的紧张、过程中的兴奋,展示后的自豪,习题课的激励竞争和完美讲解,这些都让我永远难忘。

43120410:其实,课堂展示环节在最开始的时候感觉不想做,但是真正到自己做的时候确实感觉很有趣,……向别人展示的时候,得到最多的是自己。

43120408:课堂展示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上课方式,相比其他的课程,做到了真正参与和融入到课堂中去。一开始的时候还有点抗拒,后来看到其他组的同学都那么认真投入,自己也不自觉地认真起来。这种带有竞争性的课堂展示调动了我们的积极性,我们都在想方设法让自己的课堂展示更加独特与出众。而且,能站在讲台上向大家展示自己组的成果也带有一点小小的挑战,我们努力做到大方不紧张,从容淡定。我也非常庆幸能有这样的机会来展示自己。

43120322:看着大家一次次成长,一次次进步,从最初的窘迫、浅显到如今的自如和卓越,这种神奇的改变就这样发生了。大家更加了解材料领域,更加迫切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也更加渴望将来将自己的所学造福材料。老师展示过后的补充讲解也让整个体系更加完整。

43120317:每一组的展示都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惊喜和感动,PPT、视频、图片、话剧、音乐……也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和动作,让我们感觉上课也是一种享受。……以课堂展示这种形式来传授我们的知识的确是十分有趣的,而且也特别有意义,更给我们美好的大学生活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43120402:同学做课堂展示趣味性很强,让我对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让我们也融入到互相学习的气氛当中。

43120418:让我们对身边的一切产生了更多的兴趣和更加深刻的理解。还有一些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幻想……让我们更加有信心去面对未来,去探索知识。

43120309:通过每组的“课堂展示”活动,让我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每组同学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课堂展示,不仅增长了我们的知识,开阔视野,还活跃了课堂气氛,给同学们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之余带来了欢乐,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每组同学做的课堂展示都非常精彩,尤其是后面几组同学在讲PPT的同时,还播放了相关的视频,增进我们对所讲内容的理解,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第七组同学的课堂展示,视频做的既生动有趣又包含了大量的专业知识,还有第八组同学的课堂展示,使用了双语讲解,不仅与教学要求相符合,还把相关的专业知识讲解的非常透彻。

43120312:在课堂展示中,我了解到了一些关于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一些前沿的东西,也让我对我的专业更有信心了。我们应该将我们的专业与其他行业联系起来,运用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特点去开创更多的可能。

43120406:在准备过程中,培养了我们自主查找资料,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通过课堂展示,也知道了一些找资料的方式,制作PPT的小技巧。面对琳琅满目的资料,如何筛选和判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希望这种形式可以继续下去,我们要学会自主独立学习。

43130407:通过这次小组的课堂展示,我们锻炼了自己查找信息、筛选信息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了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获取自己需要的内容。同时,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合作,也锻炼了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包括交流能力、协调能力等,虽然也花费了不少的时间与精力,但可以说是受益匪浅,物超所值。虽然这次的课堂展示还有一些不足,但我相信以后如果再有这种展示,一定会做的越来越完美。

43130324:本次课堂展示学到了很多,无论是前期准备,还是上台展示,都是第一次。前期准备,查找资料太杂了,也发现我们选的课题太广了,就需要筛选,这真是技术活,非常难。资料整合制作PPT,也难,连不上,又是讨论出主意,删除原本的,重新排版,好多问题,但大家一起慢慢改,这就是团队合作。上台展示,紧张,就是紧张,听着队友讲的好,就更紧张,到了台上就好很多了,这就是团队合作的魅力,喜欢这种展示,学到的不光是课本上的,还有生活工作上的,谢谢队友。

43120319:觉得课堂展示环节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环节,可以增强同学和老师之间的沟通,可以提高同学们的积极性,以及同学们学习的兴趣,这也算是一种自主学习,可以提高我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我们的专业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更深的感情,也为我们后续的学习作了铺垫,同时也增加了我们课堂的趣味性,让我们可以展示自己,同时让自己、让别人都能学到挺多的东西,这也是一种很不错的学习方式!

43120314:……我们收获到了很多的知识,也得到了很多关于人生和世界的感悟。也许在很长时间以后学习的知识会逐渐地忘记,但在学习过程中所培养的能力以及对人生的感悟是不可磨灭的。

43120426:如果有下一次机会,我会选择更加贴近生活的或更加高科技的内容,一是可以更加了解生活,学以致用;二是更高科技的东西会引发同学们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43120306:这些现在看来并不是必修内容的知识,在以后却可能成为进入某个行业的钥匙。

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精选篇7

关键词:初中英语;口语教学;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137-01

教学策略指教学活动的顺序安排和师生问连续的实质流。为实现预期效果所采用的一系列有用的教学行为。美国埃金等人强调方法的选择及优化组合,把教学策略看作“根据教学任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用于培养口语能力即听说能力的教学行为,称为口语教学策略。笔者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采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力求达到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笔者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一、初中英语口语分层呈现教学内容

分层教学是“同教材、同进度、异要求”,那么我们就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加工处理,即依据教学目标作适当的调整,重新排列组合,并可以补充一些材料,以便学生更好地接受。新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为分层教学提供了可能,它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当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背景知识不够了解时,我们采用适当的方式激活扩充学生已有的知识;当学生已经掌握了目标语言之后,我们可以联系实际,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灵活运用所学语言。

二、初中英语口语分层提问

提问是课堂教学最常见的策略之一,也是最富影响力的教学艺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提问的策略性。提问最好是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层到深层,由聚合到发散,由是非问题到what问题再到why问题。一般来说,Yes/No问题和选择性问题主要是针对A层次的学生设计的。但是提问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就会不屑于回答,因此还要鼓励他们回答一些Wh.问题(who,What,Which,When,Where)。who,whal,Which,When,Where一般属于信息性问题,要求学生能够再现人物、事实、事件、时间或地点等。因此,在提问的时候笔者遵循了A层次B层次C层次的操练顺序。

笔者对B层次的学生设计了理解性和应用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如how/why问题,主要是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应用性问题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的情景中的问题,如学习了运动名称之后,可以设计如“What sport do you often do after school?/What’s your favorite sport?”等问题,并按照B层次斗A层淞C层次的顺序提问。

针对C层次的学生,笔者设计了分析性和评价性问题,要求学生能够分析、解释问题,对人物、事件等作出评价。如在学习了课程名称之后,可以设计“Why is math/Chinese/English important?”等问题。这类问题的提出顺序应为C层次B层次A层次。

问题的分层设计可以调动各层次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强化各层次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Seaton(1982)提出的课堂教学技巧之一就是“把难回答的问题留给聪明的学生,让差生回答较容易的问题”,这正是分层提问的具体表现。

三、初中英语口语分层训练

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辨音、发音技巧,掌握目标语言,做好准交际活动向交际活动的过渡。在传统教学中,训练的形式主要有老师带读,分组朗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连锁操练(chain drill)等。教师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把知识落实到位,常常忽视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差异性。课堂上似乎学生们都在练习,很热闹,但实际上学生的参与有效性很低。因此,笔者编制了训练程序,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四、初中英语口语层际活动

实施分层教学时,仅靠教师来照顾学生的差异是很难的。因此,笔者在班级教学的同时,还提倡学生问的丌放式合作学习,或伙伴问合作,或小组合作,以便形成积极互动的关系。合作学习是指几位异质性的学生组合在一起,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进行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其基本要求是:小组中成员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也要对组内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学生们有机会相互解释所学东西,相互帮助理解和完成作业;各小组成员必须为提高组内共同的学习效率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实质上是在分层教学活动中,把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异质同组组合,加强相互沟通,共同学习,以弥补分层教学在学生“学”方面表现的不足。

1.课前3分钟的报告(report)。笔者在每节课的前3分钟安排了一个学生作报告,报告内容涉及星期、日期、天气以及发生的事情等。报告的长度不限,可以是三、五句.也可以七、八句。虽然这个活动在课堂上只有3分钟的展示,但是需要学生在课外作好充分的准备。尤其是A层次的学生,他们非常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在课外准备时他们会向学习小组内高层次的学生请教。这种活动能促进层次问的学生互相帮助,互相指导。同时也为B、C层次学生展示自己,为A层次学生树立自信提供一个舞台。

2.小组活动(group work)。笔者将学生分成三、四人小组开展活动,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协作,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形式有讨论、角色表演、采访等。

分小组讨论时,每一个学生都要分配任务,而不仅仅是听别人讲。如讨论周末安排时,A层次学生可以查单词,找出可以使用的句型,提出自己的建议;B层次学生除提建议外,还可以分析各种安排的利弊,选择最佳的方案;C层次学生除参与讨论外,还可以对其他同学的发言进行总结。最后,每个小组选派一个学生向全班进行陈述本组的观点。对于故事情节较强的内容,笔者安排了一些角色表演。教师给每个小组一些角色卡,每个成员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并根据角色卡的提示随意发挥。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精选篇8

面向师范生实践性知识发展的“现代教育技术”新课程强调情境性与实践性统一的学习,翻转课堂的引入使延长学习时间、提高学习品质的实践性知识学习成为可能。基于对翻转课堂的理解,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需求,构建了基于“学习手册”和“学习资源包”的翻转教学模型,并对其教学效果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又对翻转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 翻转课堂;现代教育技术;学习手册;学习资源包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5)03―0061―06

一、公共课顽疾:学习结果难以迁移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员,一直是提高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核心课程,甚至是唯一一门涉及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课程。在21世纪数字化学习时代中,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师范生在真实的教学工作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表现却并不乐观,2011-2012年我们对全国四所院校四年级实习生所做的调查表明[1]:

第一,师范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模式显得单一。在通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方面,师范生主要将其作为传递知识的图片展示工具、音视频播放工具和实验演示工具,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还没能改变传统课堂的结构;师范生对学科专用工具,如物理学科中的数据挖掘器、数学学科中的几何画板、化学学科以及生物学科中的虚拟实验软件等的应用尚不充分,甚至从未想过在教学中应用此类工具,无法促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产生交集。

第二,师范生不能运用系统化教学设计方法对教学进行准备。师范生对教学目标的表述和教学重难点的筛选往往是出于对教学内容本身的考虑,而非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分析;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师范生往往比较注重对知识点和教师活动的设计,而对学生活动与学习资源的设计相对较少,甚至没有;在媒体资源的选用上,师范生往往只考虑媒体资源本身的优势,却忽略了媒体资源与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适切性。

显然,师范生在跨出校门之前还没有在教育技术能力上做好充分准备。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既有实习生对实习学校文化的适应因素,也有师范生自身持有的学科文化的制约因素[2],当然也包括师范生在校期间的课程学习迁移的因素。而且,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提高学生能力素养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师范生即将跨出大学校门时却回忆不出“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程究竟讲了什么[3],作为课程的实施者,我们的确应该深刻地反思:“现代教育技术”究竟应为师范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做好哪些准备?师范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期间究竟应该经历怎样的学习过程?

二、新技术契机:解困“现代教育技术”

新课程的实施难题

反思多年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我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始终没有解决教育技术意识在师范生头脑中的确立以及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在师范生教学实践中的调用的问题。这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教育技术理论与教育技术实践的脱节、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割裂有着密切的关系。事实上,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技术与学科的割裂都是课程设计者对教育技术知识性质认识偏差造成的,他们没有认识到教育技术知识其实是一种带有动态性、情境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特征的复杂知识,对它的运用需要教师以充分认识技术特性和深刻理解教育系统为前提条件[4]。教育技术知识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学习并非是教师讲授、学生练习可以完成的。基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机制,教育技术知识的学习需以问题为中心,在解决问题的行动与反思中不断形成与发展教育技术信念。教育技术公共课需为师范生建立学科教育技术问题情境,促使师范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5]。在师范生还不具备学科教学实践的前提下,师范生对教育技术的学习需要在具有学习脚手架的环境中,以体验学习、设计学习、案例学习为主,主要体现在师范生在课堂中对教育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的应用。翻转课堂的出现使得基于教育技术知识性质的课程设计成为一种可能。翻转课堂最显著的特点是重新建构了学习的过程,将传统课堂翻转为“课前学习”与“课堂研究”紧密结合,实现了“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颠倒[6][7]。这样的颠倒对于笔者所在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意义重大,尤其表现为:

(一)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时间

根据对在校师范生的调查结果,自2013年末开始,笔者所在的学校大幅缩减了教师教育课程系列的课时,从原来的18周直接减为9周,这意味着原本36学时的学习时间只剩下18学时。课时50%的缩小意味着教师课堂讲授与系统总结的时间严重不足,学生在课上与教师和同伴的交流与互动时间大幅缩水,这对于原本打算基于教育技术知识性质的课程改革着实是个致命性的打击。

翻转课堂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可以把逻辑性较强、概念清晰、结构良好的内容讲授从传统的课上移至翻转后的课下学习,这就使得在不减少基础知识容量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学习时间成为一种可能,尤其对解决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的充分对话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当将这些内容录制成微视频发放给学生后,学生也可以实现自定步调学习。

(二)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

在充分认识教育技术知识性质的基础上,我们对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目标、内容、实施方法与学习评价在课程设计上做了重大改革。教育技术新课程的设计尤为强调学生在学科教育技术应用情境中对教育问题、学习问题、教学问题、评价问题、研究问题和教师发展问题的解决,它改变了传统上教师讲授、学生练习的教与学方式,避免将“教育技术”公共课变成“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高级研修班。目的是解决以往学生学会了技术,却不能领会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方法的问题。这样的课程需要学生在课堂中对理论知识进行运用,以解决真实的问题,翻转课堂恰好能满足这样的课程需求。它可以使学生的教育技术理论、教学设计过程与技术工具操作的学习前置,将技术在教育、学习、教学、评价、研究和教师发展中的作用方式和意义价值的研讨放在课堂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关于教育技术理论、方法与策略的对话可以变得更为深入和充分,学生对教育技术意识的形成和教育技术方法的内化成为一种可能,学习品质也将得到很大提高。

三、尝试翻转:设计与试行

“现代教育技术”新课程

根据对教育技术知识性质的认识,结合在2011-2012年全国三所本科师范院校学生的调查结果与研究结论[8],我们设计了全新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并配套开发了学生“学习手册”和“学习资源包”。2013-2014学年首先在F大学的M学院对2011级思政教育专业的80名师范生试行了新课程。

(一)“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目标与主题设计

师范生阶段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目标是“拓宽视野、提高意识、强化教师作为教导者阶段的学科教育技术实践能力”。因此“教育技术”公共课在完整的课程体系中,只是一门承上启下的中介型核心课程之一,其核心目标是促进师范生对技术与教育、技术与学习、技术与教学、技术与评价、技术与研究、技术与教师发展之间关系的理解,为学科教学实践首先建立“教育技术信念”。围绕这个目标,我们设计了六个学习主题,分别为 “技术与教育”“技术与学习”“技术与教学”“技术与评价”“技术与研究”和“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

(二)“现代教育技术”翻转学习支持系统的设计

在新课程中,我们希望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然而,对于这样一群还没有实际教育教学经验的师范生而言,在没有脚手架的前提下,问题解决是难以完成的。而且翻转学习又把知识学习过程放在课堂之外,对学习支持系统设计有极高要求。因此,在“现代教育技术”翻转学习中我们着重对学习材料筛选、组织和呈现方式设计,为每一个学习主题开发了包括“学习手册”和“学习资源包”在内的翻转学习资源。

1.“学习手册”的开发

“学习手册”是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支架,它由“研析活动”“设计实践”和“技术体验”三部分构成,以任务驱动方式引领学生的自主学习。“研析活动”设计是让学生经历教育技术真实案例的解析过程,内化教育技术的应用价值,提升教育技术意识。“设计实践”设计是让学生经历复杂的教学设计过程,体会教学设计的系统性与创造性,感受技术在教学、评价与研究中的应用方式。“技术体验”的设计是让学生体验教学工具、学习工具、评价工具、研究工具和反思工具的使用,拓宽学生的教育技术视野。以“技术与教学”这个学习主题为例,在“学习手册”的“研析活动”阶段,我们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教学技术运用解析表,辅助学生建立技术与教学之间关系的认知。

图1 “学习手册”中“研析活动”设计示例

2.“学习资源包”的开发

“学习资源包”是学生在课外完成“学习手册”中各项任务的完整学习支持系统,包括“理论学习资源”“教育技术案例”和“技术使用指南”三部分,这三部分的呈现以微课视频和文本化资源为主。其中,“理论学习资源”主要涉及六个学习主题的若干核心概念、理论、原则和方法,如技术与教育主题下的教育信息化、技术的本质、教育技术发展史等;“教育技术案例”主要涉及六个学习主题的真实教育教学案例;“技术使用指南”主要涉及“学习手册”中“设计实践”和“技术体验”环节中关于技术的基本应用、整合应用和创新应用的操作指导,如技术与教育主题的数字故事和时间线工具(用于表达教育技术发展史)、技术与学习主题的智能辅导系统、教育游戏、搜索引擎、百度百科、百会在线等。“技术使用指南”有别于一般的“工具书”,“技术使用指南”开发的目的是引导师范生如何在教学中使用技术,而不是单纯地学会操纵技术。在“技术使用指南”中,我们对资源设计遵循如图2所示的过程,学生在翻转课堂之前初步领会技术应用的意义与作用方式,学会技术使用的基本操作。

图2 “技术使用指南”的指导过程

(三)“现代教育技术”翻转教学“二阶三步”模型的设计

“现代教育技术”翻转教学模型主要划分为两个阶段、三个步骤,如图3所示。其中两个阶段是指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这两个阶段;三个步骤是指课程设计阶段的课前准备、课程实施阶段的课外自学和课程实施阶段的课内导学。

第一个阶段是课前教师的准备阶段,教师根据课程目标设计“学习手册”、开发“学习资源包”,并将这些内容放在网络平台上。“学习手册”的设计主要围绕学习内容的筛选和学习任务的组织展开,“学习资源包”的开发主要涉及学习资料的整理、案例的改编和微课视频的录制。第二个阶段是翻转教学的实施阶段,主要分两个步骤完成:第一是学生在课外根据“学习资源包”的辅助,自主完成“学习手册”上的各项学习任务。学生必须在截止日期之前观看视频,学习资料,并在平台的论坛模块完成学习任务,反馈学习疑点或难点。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则时刻通过平台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指导,并收集学习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发现学习难点;第二是学生带着“学习手册”完成过程中的疑惑或未能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在课堂上教师针对学生的疑惑或问题组织全班讨论、示范讲解,并根据任务类别,组织学生作品展示或模拟教学,完成学习内化。以“技术与教学”学习主题的设计实践任务为例,在课堂学习时间内,教师根据学生课外完成任务的情况,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教学设计案例,让设计者进行模拟教学。其余学生则对这些案例的适切性和过程设计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最后,教师根据课前搜集的学生学习难点和疑点,结合课内模拟教学的问题进行课堂总结,并指导学生修改课前设计的作品。

图3 “二阶三步”翻转教学模型示意图

(四)翻转教学注意事项

翻转课堂不同于传统的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① 课程学习的时间大大拓展,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时刻激发和保持其动机。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我们主要依靠“学习手册”中各项学习任务的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动机,在设计上始终保持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紧密联系;② 课程学习尤其依赖于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教师需要首先明确学生处于何种信息技术水平,学生在接触课程时首先需要熟悉网络平台的基本操作。我们在第一次课中并不直接涉及课程内容本身,而是对学生实施信息技术水平和教育技术基础知识的测验,并在测验后组织学生熟悉网络平台,建立个人学习账号;③ 课程对教师的工作量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需要提前一个星期将设计好的学习手册和学习资源包上传至平台;④ 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信息素养要求和教育技术能力要求,教师需要不断研究微课设计与制作技术。

四、检视结果:“现代教育技术”

新课程教学评价

我们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改革仍在继续,目前对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是基于第一轮设计研究的结果,这一轮设计研究仍处于预研究阶段。为了获得学生对这种课程改革的认可度的评价,我们选取2013-2014学年选修这门课程的2011级思想品德专业师范生作为调研对象,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这个专业共80名学生进行课程实施效果的调查,回收有效问卷79份。问卷统计结果表明,学生普遍认可这次的课程改革,对以自主研究和问题解决为主的学习方式表示认同,但还不能够完全适应这种学习方式。

(一)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问卷结果表明,87.7%的学生不仅能够正确认识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角色,还能掌握教育中技术的应用(方法);86.3%的学生认为会在教学或学习中经常使用课上接触过的各种技术。学生在学习后对信息化教学一般性知识了解有了显著提高(如表1所示)。

表1 学生在课程学习前后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

[\&平均值\&人数\&标准差\&标准误\&Sig.\&Pair 1\&学习前\&2.0886\&79\&.45825\&.05156\&.003\& \&学习后\&3.2785\&79\&.59779\&.06726\&]

(二)学生对课程学习方式的评价

问卷结果表明,学生对这门课程中的学习方式表现为还不太习惯:41.3%的学生态度中立,仅有42.5%的学生认为这种学习方式基本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如表2所示)。但是表3的结果却有81.2%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程的学习方式值得其他课程借鉴。这说明虽然多数学生还不能习惯于这种学习方式,但他们却认同这种学习方式。

表2 学生对课程学习方式的习惯程度

[\&频次\&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计百分比\&Valid\&完全同意\&4\&5.0\&5.1\&5.1\& \&不同意\&8\&10.0\&10.1\&15.2\& \&中立\&33\&41.3\&41.8\&57.0\& \&同意\&34\&42.5\&43.0\&100.0\& \&Total\&79\&98.8\&100.0\& \&Missing\&System\&1\&1.3\& \& \&Total\&80\&100.0\& \& \&]

表3 学生对课程学习方式是否值得其他课程借鉴的看法

[ \&频次\&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计百分比\&Valid\&中立\&15\&18.8\&18.8\&18.8\& \&完全同意\&15\&18.8\&18.8\&37.5\& \&同意\&50\&62.5\&62.5\&100.0\& \&Total\&80\&100.0\&100.0\& \&]

通过调查得知,虽然多数学生认可了这种学习方式,但是他们对这种学习方式还不能适应,68.8%的学生认为课业负担比他们预期的要沉重许多。

(三)学生对课程学习资源的满意度

学生对我们在课程中为其设计的各种学习资源的总体满意度较高,尤其喜欢“技术使用指南”。学生对课程总体的评价与对“技术使用指南”的评价之间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如表4所示),学生对“技术使用指南”的评价结果对其课程总体评价结果产生显著差异。此外,问卷结果还表明对技术学习存在障碍的学生特别需要“技术使用指南”的帮助。

表4 “技术使用指南”的满意度结果对课程总体评价的影响

[“技术使用指南”满意度\&频次\&平均值\&方差\&最小值\&最大值\&F\&Sig.\&对大部分内容都不满意,只对一小部分感兴趣\&3.00 \&2.67 \&0.58 \&2.00 \&3.00 \&5.15 \&0.01* \&大部分还可以,但不满意其中一小部分内容\&43.00 \&3.47 \&0.67 \&2.00 \&5.00 \&基本上全部内容都能够令我满意\&34.00 \&3.85 \&0.82 \&2.00 \&5.00 \&Total\&80.00\&3.60 \&0.77 \&2.00 \&5.00 \& \& \&]

五、结语与反思

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计之初,我们从数字化学习时代教师能力需求角度,以教育技术知识性质的认识为前提,对课程内容选取、结构组织和活动安排老师做了规划,但还没能清晰、完整地在头脑中勾勒出有关学生学习过程设计的线条,这给我们实施基于“学习手册”和“学习资源包”的“现代教育技术”新课程带来诸多困难。首先,教学课时无法保证,教学任务难以完成。由于面向师范生实践性知识发展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要求课堂中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课堂中不再是教师系统的讲授,而是学生基于问题的自主或同伴合作学习,学生在不具备系统知识基础的前提下,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中2课时的内容至少需要花费4课时的时间才能完成。其次,学生对问题的研讨无法深入。同样受到学生基础知识的限制,在课堂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关于教育技术实践问题的讨论和教育技术案例的研究往往难以深入,造成教师很多时候替代了学生的主动思考。

2012年前后在国内悄然兴起的翻转课堂热潮重燃了我们对课程改革的希望,我们试着把翻转课堂引入基于“学习手册”和“学习资源包”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翻转教学无形中延长了课程学习的时间,解决了课时严重缺乏的问题。同时,由于翻转课堂特别强调课前对微课视频的利用,因此也可以弥补学生课前知识基础匮乏的缺陷。经过对翻转课堂的行动与反思,我们认为翻转教学的课前准备绝不仅仅是微课视频的设计与制作。翻转教学的设计仍不失教学设计的系统性、完整性与创造性。系统性表现在翻转的教学需要从学生学习需求出发设计教学目标,并围绕教学目标确定教与学的过程,包括课外学习活动与课内学习活动的有效衔接,尤其是确立微课在翻转教学中的定位。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微课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讲授视频,学生更喜欢的是“技术操作指南”中的技术示范类视频。这两类微课视频基于翻转教学的目标有着不同的应用时机,理论知识微视频主要用于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而技术示范类微视频则一方面用于课外自学;另一方面则用于课内学习辅助。当学生在修改作品时,技术示范类微视频往往更能发挥视频的重现功能。完整性表现在翻转教学设计不等同于微课设计,它仍然应该是完整的学习活动与学习资源设计。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既包括对“学习手册”中任务设计,又包括“学习资源包”中资源与工具设计,也包括课内研讨、示范与展示活动设计。创造性作为设计活动的基本特征,类属于设计活动范畴的翻转课堂设计自然继承了这一属性。

此外,在“现代教育技术”新课程中试行翻转教学,也让我们体会到翻转教学实际上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学生而言,具有自我导向、自定步调和自我监控特征的课外自主学习与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存在根本差异。学生即使在情感上接受了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但在短时间内仍然难以适应。正如我们课后对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的接受度较高,也希望其他课程能够借鉴翻转学习,但是在翻转学习面前,学生还是表现出了畏难情绪。与接受学习相比,不断地完成连续性的任务被学生认为是“超负荷”的课业负担,从而降低了学习积极性。相应的,对于“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程的授课教师而言,教师的障碍不在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在于学习任务设计与课内学习活动组织。事实上,在翻转课堂试行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感到最难解决的难题是如何在翻转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投入度和学习参与度。因此在后续研究中,我们会更加关注这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3][4] 杨宁. 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目标层次、影响因素与培养策略[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2] 杨宁,包正委,董玉琦.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模型探析――基于四年级师范类实习生的深度访谈[J]. 电化教育研究,2014,(5):103-107.

[5] 杨宁. 面向实践性知识发展的教育技术共同课设计与实施[R].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学术年会交流材料(2014).

[6] 张金磊,王颖,张宝辉.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 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7] N. Hamdan, P. McKnight, etc. A review of flipped learning[EB/OL]. http:///cms/lib07/VA01923112/Centricity/Domain/41/LitReview_FlippedLearning.pdf.

[8] 杨宁,包正委,董玉琦. 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发展要素及路径分析[J].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86-191.

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精选篇9

【关 键 词】 单元整体;交际型课堂教学;设计目标;创设情境;活动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7-0027-03

一、背景介绍

单元整体教学旨在设定单元整体目标,整体安排单元教学内容,以一个完整的教学主题作为一个单元的教学。本文从“人教社”《英语》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教学为例,结合Shoppping单元的教学内容,浅析在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中如何实现整体教学以及如何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交际型任务,锻炼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些有效做法。

1. 教材内容分析

Shopping是本册书中的最后一个单元,在认真研读单元各板块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分析得出:虽然各板块内容形式有异,但总体上呈现的目标语言都是与购物交流话题有关,话题贴近学生生活。

2. 教学内容整合分析

基于以上教材内容的分析,教师遵循集中建构、整体规划的原则,调整了板块顺序,将read and write 板块调整为read and say,并提前作为第一课时进行教授。进行内容调整的原因有三点:一是教师力求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交流兴趣。根据生活经验,购物行为的发生,先要有购物需求,然后进入商店挑选物品,进行试穿和选择,最后根据需求购买物品;二是read and write文本是一则广告,意在通过阅读促销广告,为整体单元教学创设大情境;三是将read and write 调整为read and say,突出了语言的交际性。有了贴近生活的体验,学生更乐于在语境中交流。

因此,本单元的整体设计思路是:第一课时,学生通过阅读广告,提取关键信息,表达购物需要,初步形成语言能力;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模拟试穿的情境,使学生能基本掌握试穿用语,了解衣物尺寸,感受购物的语言和文化的融合,开展基于真实语言运用的实践,通过交际运用,提升学生交流能力;接着在前两课时的基础上,第三课时,综合梳理购物语言,进行购买活动。学生能掌握购物交际用语,熟悉并灵活运用,让语言回归生活,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联,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再次得到巩固和提升。

二、交际型课堂的教学目标设计

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为了实现语言交际,教师应从这几个方面思考:一是明确单元整体教学总目标;二是单元教学各课时目标呈现;三是凸显“交际型”使用的策略和方法。

1. 单元教学总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①学生能听、说、认读单词:nice,pretty,cheap,expensive,sunglasses,umbrella,scarf,gloves,并能在模拟购物情境中使用这些单词。 ②学生能在购物情境中模仿和运用交际核心语言:Can I try…on? My shoes are size…My coat is size…How much…? It’s…They’re…How do you like the…? It’s pretty. They’re nice.

(2)语言技能目标:①学生能提高听、说的技能,能与他人交流购物时的用语。②通过创设情境、完成活动任务和游戏等,让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①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勇于交流,敢于开口,乐于表达,积极与他人合作,交流沟通信息。②了解生活常识,学会观察生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合理购物。③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感受语言文化的融合。

2. 单元教学各课时目标

各个课时教学设计侧重不同,凸显该课时的重点也不同,每一课时达成的教学目标也不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重点在于听说输入。学生能读懂并理解广告信息,熟悉语言框架,能初步运用核心语言进行表达,为之后高质量的语言输出做好准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重在知识巩固。通过创设情境和任务活动,帮助学生归纳语言知识,促进学生逐步从机械操练到情景操练,学生能在情境中运用试穿用语;第三课时,侧重于语言的综合拓展运用。教师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引导,强化学生的语篇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情境中综合运用购物交际语言,提升单元整体学习的效果。

3. 实施的策略和方法

为了突破重难点,达到交际目标,教师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寓教学内容于具体的购物情景实践之中,为学生创设真实交际的机会;同时教师也采用了任务教学法,让学生在完成读广告、找尺码、理清单、讨价还价、完成购物等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在学习策略方面,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参与、合作、交流、实践等方式,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生活的一个经历、一种体验、一段感悟的过程,使学生不仅能完成学习任务,也能逐步具备灵活运用新语言工具的能力。

三、课堂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学生的交际能力只有在大量真实的交际活动中才能得到有效提高。基于单元整体目标,教师围绕“购物”主题展开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特点如下:

1. 基于单元整体的教学特点

以上三个课时相互关联又相互融合,在逐层递进、逐步丰富、逐渐综合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从整体来看,具有以下特点:

(1)课时主题层层递进。首先,学生整体感知单元话题情境,读广告文本,掌握购物词汇,再拓展阅读不同广告,在理解语言意义的同时激发购物欲望;然后,学习购物用语,进行试穿交流,归纳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最后,综合模拟购买,运用所学语言交流,再次提升了活用语言的能力。课时之间的层次性及递进性,正是语言形成的重叠式上升过程。

(2)情境主线贯穿始终。在第一节课中,教师创设了一个大的整体语境:“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到来,卖场都在进行促销活动和广告宣传,大家需要提前做好一系列准备,等待当天折扣优惠时再购买。以购物节为主线,在第一节课看广告,第二节课进行试穿,再到第三节课交际购买,情境把三节课内容很好地串联在一起。购物节促销是热门话题,有了接近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学生萌发了购物兴趣,调动内在的主动性,在情境中说,在情境中用,教学语言顺利的转化为真实交流。

(3)评价方式步调一致。体现在单元整体上,三节课里教师都采用了统一的奖励购物券的评价方式。在第一节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只要积极参与,购物痪妥魑奖励发放,为下节课购物做准备。在第二节课上,小组记分,课堂结束时,根据小组得分的高低,发放不同金额的购物弧G傲浇诳蔚墓何锶很好地用在了第三节课购买时。评价贯穿三节课,方式小有不同但目的一致,激发学生参与欲望,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愿意开口表达,真正体现交际型课堂。

每一节课后,教师们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工具“一起作业”网,对知识进行巩固,分别布置了跟读训练和听说练习。教师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创设情境,使课后练习与评价趣味化,使作业内容与评价体现连贯性和整体性。

2. 各单课时的教学特点

教师在处理单元整体教学时,不仅要处理好各课时之间的逻辑关系,还要体现各课时的独立性,本单元三个课时单独分开来看,教学分别具有以下特点:

(1)重难点突破情景化。例如,在第一节课中,重点学习单词sunglasses,umbrella,gloves,scarf,cheap,举例来说如何处理单词cheap环节:老师先拿出100元钱,想买购物单中的3件衣服,请学生猜价格够不够,学生纷纷说出猜测的价格。这时,老师揭晓答案,衣服的价格比学生猜测的还高出很多,学生很自然的发出感慨“wow”,老师借机说出:“yes,they’re expensive。”接着带领学生看促销广告,看到一家店铺全场5元的信息,学生不约而同地说出:“You can go to Sunny shop。”老师借机问原因,带出“because,they’re cheap”,单词cheap的教授融入语境中,词不离句,句不离景,在真实情境中,学生的语言自然生成,并自然运用。

又如,第三课时是一节基于对话的综合运用课,这节课的重点是购物交流。在最后环节,学生要模拟真实的场景购物。老师引导学生,清晰示范了两种可能发生的情况:一是上节课里试穿好的直接购买,二是重新挑选自己喜欢的物品再进行购买。第一种语言交际难度不大,第二种则是语言上的综合运用和创新,难度较大,这是一种分层次的任务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语言能力选择不同难度的任务。这种分层的方式,让所有学生都获得成功完成的机会,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在情境中表达,本节课的重点“购物交流”顺利突破。

(2)交流互动多样化。三节课里不同的游戏活动,设计巧妙、形式丰富,从不同层面完成语言知识向语言能力的转化。

第一节课上,老师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读出广告,先播放了一则搞笑夸张的朗读视频做示范,在视频的带领刺激下,学生兴致勃勃,都想来试试。有的小组模仿广告语音声情并茂、慷慨激昂,有的小组积极准备实物道具大声吆喝,还有的小组别出心裁,派出代表当模特吸引注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大声朗读文本语句,大方展示。模仿是学生的天性,视频就像触发器,点燃了学生朗读的表现欲,也实现了从听读、模仿到语言能力的转化。

第二节课上,老师设计了找鞋子和衣服size的活动,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同学互助,找到自己衣物鞋子的尺寸。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信息,激发了其内在的探索欲,感受到了语言交流时不同的文化差异,实现了听说、体验、尝试表达到语言能力的转化。

第三节课上,老师设计了“找不同”游戏。要求学生观察三幅图,发现不同之处,并说明原因。学生的反应和速度往往超乎你的想象。“找不同”的游戏活动巧妙将上节课所学和这节课重点结合起来,如颜色不同、大小不同、尺寸不同和类别不同。在此游戏过程中,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实现了学生从感知、思维、到语言能力的转化。

(3)小组合作趣味化。在第一节课中“I can read ”环节,教师给出活动提示,学生在组内PK读文本,选出最棒的一位代表参与全班的展示。该活动既体现了全员参与,又关注了小组内的竞争与合作。还有“广告达人秀”环节:学生小组内商议,任选其中一个广告,讨论展示形式,最后上台表演,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气氛热烈。第二节课里,组内完成size调查活动环节,组员互帮互助,你帮我看衣服尺寸标码,我帮你看鞋子尺寸标码,共同完成调查任务。第三节课里小组内模拟购物等环节,都体现了合作的高效性和生生互动的交流性,组长帮助和分配任务,组内成员人人参与,兴致高昂。

三节课中教师开展了很多的合作形式,小组合作中体现学生自我探究、合作共进,真正实现全员开流,学生也在合作中感受互帮互助的幸福。组内同学之间实现“兵帮兵、兵带兵”的效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四、结束语

基于单元整体教学,将生活中的购物场景融入教学中,把握整体,注重各课时之间的主题性和关联性,层层深入,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参与交流的兴趣,让学生从不会说到会运用。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交际能力、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钱峰.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0,(4):38-42.

[2] 阮正军.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的思考[J].中小学外语教学 (小学篇),2015,(1):1-5.

[3] 陈剑.译林版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5,(1)12-18

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精选篇10

http:///

关键词 初中生物 课堂教学 自主学习 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版)》虽然大力倡导探究性学习,但是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基础。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有效的课堂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逐步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是为更好地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正确领会自主学习的精髓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准确设计并实施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前提。

1 自主学习与自学

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学。“自学”是指在没有教师的指导和授课的情况下,学习者自己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计划,进行相关的学习活动。“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依据学习者和学习内容的特点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学习者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自主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为学习者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指导。

初中阶段,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记忆力大大增强,但是他们的自主学习习惯还没有完全养成,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一些相对抽象的概念、观点、方法等,仍然需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因此,初中生物教师要设计恰当的自主学习活动,引领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和实施

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笔者总结了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适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四个部分,包括:教材文本与图片资料、实物和模型观察、实验操作与模型制作、课堂复习与学案讲评。笔者所在学校选用的教材是苏科版《生物学》,因此下面在介绍各个板块时涉及到的教材内容均以苏科版教材为例。

2.1 有关教材中文本和图片资料的自主学习

教材中的文本资料主要是介绍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针对这些通过自主阅读就可以掌握的内容,可以设计成为自主学习活动。教材中的“小资料”“超链接”“STS”以及“信息库”中的内容大部分都适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为了更有目的性,教师可以将重要的知识点设计成问题或者填空题的形式,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提高其自主学习的效率。

例如,生物的基本结构中“软木塞的秘密”的自主学习设计:自主阅读课本P3中的相关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 1665年,   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软木薄片由许多的小室组成,他将这些小室称作是  。(2) 19世纪3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通过研究,共同提出:   和   都是由细胞构成的。(3) 科学家借助显微镜长期研究发现:除   外,生物体都是由    构成的。因此,   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2 有关实物和模型观察的自主学习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有较多的机会观察实物和模型等教学辅助器材,以便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领会所学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实物和模型较小、结构精细,例如:葫芦藓、蚕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芽的结构、人眼球结构模型、人耳结构模型等,需要学生自主认真地细致观察,使学生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于所要观察的对象上,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观察葫芦藓”自主学习设计:对照葫芦藓实物,借助放大镜观察以葫芦藓为例的苔藓植物的结构特点。

“观察人眼球结构模型”的自主学习设计:结合课本人眼球的结构示意图和眼球结构模型,认识人眼球的各个结构的特点和功能,要求准备对照人眼球结构模型讲解。

2.3 有关实验操作与模型制作的自主学习

实验操作与模型制作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熟知操作流程和步骤。如果教师对操作步骤进行一步步拆分讲解,学生虽然按照正确的步骤完成了操作,但是缺乏整体的感受。因此教师只需要在重要步骤的注意事项进行提醒,其余操作则放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让学生自己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操作过程与方法。

例如“制作模拟呼吸运动模型”的自主学习设计:参照课本P118~119相关图文,尝试设计制作模拟胸部呼吸运动的模型(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制作呼吸运动模型所需要的材料,提供多种选择)。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材料和用具,自主设计模型的样式,不必拘泥于课本上的模型。制作完成后,学生们对照模型进行观察,观察当“膈”的位置发生变化时“肺”的容积变化,并向全班学生讲解介绍所设计制作的模型,包括:各结构分别代表胸部的什么部位以及“膈”的位置上升和下降时“肺”的容积如何变化。

2.4 有关课堂复习与学案讲评的自主学习

复习课上如果教师依然带着学生像走马观花一样过一遍,其效果会很不好,学生表面上是跟着教师一起复习,实际在思想上已经松懈,给自己的潜意识是“已经学会了,不需要再看了”,对于教师抛出去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只是跟着班级中少部分学生唱和,其实根本没有经过大脑的思考。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是将所要复习的知识点以填空题的形式呈现在课件上,给学生一段时间进行自主复习,然后进行提问检测,这样效果较好。

例如:针对“青霉和匍枝根霉”的自主复习设计了如下问题:(1) 在一块橘皮和馒头上撒一些水,分别放进两只塑料袋中,放在阴湿温暖的地方,几天后,橘皮上长了“绿毛”,这些“绿毛”是   ;馒头上长满了“黑毛”,这些“黑毛”是   。(2) 青霉和匍枝根霉都有   菌丝和   菌丝。能够深入营养物质内吸收有机物的是   菌丝。(3) 青霉的菌丝内

横隔,而匍枝根霉的菌丝内   横隔。

此外,在学案讲评课中,笔者也是先安排学生针对自己的错题进行再看题、再思考,尽量自己找到错误的根源,从问题的源头上解决。

3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注意事项

自主学习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较高,针对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还未达到要求的初中生,教师更应该本着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塑造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理念精心设计各个自主学习活动。总结过往经验和教训,教师在设计自主学习活动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① 要明确学生自主学习的范围和内容。教师要在教学课件上列出需要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的内容“坐标”,以自主阅读文本资料为例,要具体到第几页第几段,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自主学习任务。

② 要根据自主阅读内容来预设时间。教师自己要预先阅读相关文本资料,做好计时,基于此为学生预设合理的时间,同时在教学课件上安装计时器,便于学生把控时间,以免学生没有时间观念而松懈。

③ 教师要提醒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做好标记。学生要及时将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心得记录下来,尤其是不明白的、有疑问的地方更要着重标记,以便于教师或学生讲解时,更有针对性的听讲。

自学过程中,学习者虽然有较大自由度,但这种自由度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目标和客观的学习条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动机,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使其逐渐地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具备自学的能力。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独立学习,教师起到组织、指导、咨询的作用。教师一方面要放手给学生必要的个人空间,为学生创造、发现、表现,提供更多的机会,另一方面要进行监督和引导,使自主学习效率达到最高。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精选篇11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提出:“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现在我校已经从一年级开始就开设了信息技术学科,让学生从小感受信息技术的巨大魅力,意识到掌握信息技术技能的重要性。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虽然不是主学科课程,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社会已经对我们掌握信息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技能不再仅限于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用信息技术知识技能来改变我们的生活,丰富我们的生活.自2012年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任教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在市、区教研员的引领下,我将“三段式”教学模式引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我发现其在一定程度上悄然改变着师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

一、感知----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节课的时间教师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然而一节课到底要让学生学到什么,掌握什么知识技能,学生学的盲目,教师教的乏味.学生更是缺乏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讲授型的课堂教学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教学。

“三段式”的教学模式,颠覆教师课堂主导的教学现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在短短五分钟的导入环境中,如何能直奔学生内心,抓住学生眼球,吸引学生的注意,与学生产生共鸣,是教师应该在备课过程中反复思考琢磨的。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导入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重作。在导入环节中,我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设计情境,学生在情境中感知所学知识技能,同时明确学习目标,学习有目的性,明确所学的实际应用即为什么学,为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做好铺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主动学习的动机。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等具体情况,来制定教学情景。所以,在平时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会经常问学生生活中都有哪些有趣的事情,平时都喜欢做什么,以些做为教学素材。例如:在六年级下册《我的未来名片》这一课中,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观察了解,知道学生很喜欢看喜洋洋动画片,所以我以“羊羊运动会”为素材,让学生为来参赛的运动员们设计名片,为了让学生知道名片的含义,我将设计好的名片制作出来,让学生观察感知,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对比以往的知识技能,学生知道了哪些知识技能还不会操作,是要重点学习的,产生探究学习的动机,从而明确了学习目标,学生学习更有方向性,更能够集中精神,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短时间内掌握教材的重点,理顺自已的思路,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在确定重难点这后,使学生能在学习时有的放矢,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学生从让我学习的被动态度转变为我要学,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让学生感到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乐趣。

二、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新的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教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三段式”教学模式的学习过程正是基于新课标的要求,要求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教师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教练法、任务驱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顺学而教的原则;让学生的脑、手、口都动起来,活跃起来;教师提炼、提升、归纳,学生掌握所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给予不同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留有让学生独立思考、想象的空间,老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敢于质疑,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获得知识技能,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对“三段式”教学模式的学习,以及自已在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我制定了如下的学习模式:

1.自主探究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以学生学习技能为主,教师要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网页学习、视频学习等多种学习工具来辅助学生的学习,多感观的刺激学生的学习,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模仿尝试.例如:在我的未来名片这一课中,学生明确制作名片的学习任务之后,以我编制的电子学习秘籍为学习工具之一,以我录制的操作视频为学习秘籍之二,以信息技术教材为学习秘籍之三,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已的学习工具,学生看秘籍自主学习,尝试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自主的观点,敢于探索新的方法,鼓励学生发现秘籍之外的信息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

根据美国著名的学习家埃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学习者学习内容留存率在50%之上的都属于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学习。以听讲方式学到的内容最多可以保留30%,以小组讨论方式的学习可以记住50%,以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以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信息技术正是基于金字塔学习理论,课堂上提倡团队的力量,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将自已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小组内成员一起为研究,每组推选一名小老师来帮助组内其他学习完成学习或者将问题提出来,全班同学一同思考研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将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的时间规定为10分钟,并记录下在规定的时间内组内成员完成学习任务的人数,把每组每一节课的完成学习情况制作成曲线图,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大胆质疑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信息技术教材上的技能是有限的,最基础的,有时并不能满足我们解决全部的问题。要想在现实生活中,更好的应用信息技术技能,就要不断的提高技能水平,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提高技能。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学生有疑问,说明学生思维有了方向;有疑问,说明思维有了动力.“提出问题”则是这一学习方式的首要环节,学生遇到问题,说明学生在思考、在探索,同时又想办法解决疑问。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提问及答疑的过程都是在激发学生的思维。由于我的未来名片这一课制作运动员名片不仅用到新学的知识技能,还用到以往学过的插入图片、插入文本框、编辑文字等知识技能,本课既有新知识又有旧知识,可以说是覆盖是WORD文档的大部分的知识技能,同时,学生想把WORD文档设计的更精美,有些要求是书本的技术不能支持的,所以学生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就会遇到问题,我让学生记录下来所遇到的困难,鼓励学生敢于向同学发问,敢于向老师发问,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技能行成系统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只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的方法,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这些学习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都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应用----面向应用、实践为主

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精选篇12

一、校园百米定向运动教学

百米定向(100metres of orienteering)是由俄罗斯人Mr. Maxim Riabkin最早提出并实现的。由于百米定向只需100m×100m左右的场地,具有观赏性强、技术性高、易参与、易组织等特点,并能锻炼参与者的反应能力和奔跑速度。因此,非常适合校园定向教学和开展。

1.场地设计:在校园视野较为开阔的区域选择一块100m×100m左右的场地,一般在田径场即可,设置6~12个检查点,最好设置几个迷惑性的点标,以提高难度,定向路线距离控制在500m以内,按1:500的比例自制几张不同线路的定向地图。

2.练习方法:按班级人数分成若干组,每组4人左右,每组队员出发可采用不同路线的定向图行进。

3.教学建议:在练习中可以伴入音乐;可以把练习改为比赛。

二、校园台阶定向运动教学

校园台阶定向运动不仅能发展学生的速度、耐力、下肢力量等,还能提高学生上、下坡或爬山的技巧。

1.场地设计:选择学校田径场看台的台阶或建筑物门前类似的多级台阶,在台阶上布置若干个点标,最好上下错开若干个台阶,可以把线路设计成“Z”、“W”、“M”、“E”、“之”字形,以提高难度。

2.练习方法:可以以个人为单位,最多不超过3人,按顺序每间隔1~2min出发一组,记录时间。

3.教学建议:教师一定要强调安全教育,起点与终点要合理设计。

三、校园夜间定向运动教学

夜间定向是定向运动比赛的项目之一,开展形式与日间定向相同,只是要在夜间各检查点贴上反光标签,以利于参与者随身携带的照明灯能照射到标志旗时反光,从而快速找到点标。开展夜间校园定向运动不但增加了定向的难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胆量及利用灯光寻找目标的定向技能。

1.场地设计:在校园内选择安全的区域进行路线设计,以设置5个左右的点标为宜(夜间设置过多的点标较难控制)。

2.练习方法:一般5人左右一组为宜,按顺序进行练习。

3.教学建议:在进行校园夜间定向运动时,为避免学生走失可以让每人带一个口哨(遇到紧急情况就可以鸣哨求援);一定要注意各检查点必须有灯光或反光标签示意;参与人数及组别不宜过多。

四、校园定向运动与耐力跑结合教学

耐力跑的教学手段往往比较单一、枯燥、乏味,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兴趣低下。如果能与定向运动相结合,不仅能消除学生对耐久跑练习的厌倦、害怕、紧张情绪,又能激发学生参与耐久跑练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锻炼身体,拓展视野,增长见识,提高耐久跑的能力。

教学设计:把耐力跑的距离分成若干段,在每一段上设置一个点标,让学生从自制的校园定向地图上,按顺序、要求达到每个点标(各点标要有证明出据),看谁先回到终点。场地可以是整个校园,但线路需要教师自己事先设计好。也可以给每堂课设计一个主题如“重走长征路”、“奥运火炬传递”、“过关斩将”等,把每个点标都取相应的名字,再配合适当的音乐烘托课堂气氛,那么教学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五、校园定向运动比赛的组织

先策划比赛的目的、时间、地点、规模、经费等。成立筹备小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筹备组长全面指导工作,拟定比赛总体计划,检查工作质量;技术组拟制比赛规程,勘察实际地形,设计比赛路线,绘制比赛地图等;裁判组检查地形、地图、路线的质量并监督保密的情况,设计用于比赛的检查卡片、成绩统计表、成绩公布栏,准备号码布、点标、起终点设备,做好比赛编排、抽签等工作(见图1);另设颁奖组、宣传组等。

根据正式的定向运动比赛程序,比赛开始前,参赛运动员先到报到处办报到、登记手续,领取参赛号码布和控制卡;出发前十分钟到达出发区;各组的运动员按规定间隔时间分别出发,出发后必须按顺序到访各点标(由检查点在控制卡上证明);返回终点时记录总成绩,并缴回地图及控制卡。

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校园定向比赛设计成准距离个人计时赛、短距离个人计时赛、接力赛、百米定向个人计时赛等竞赛项目,还可以分成年级组、男子组、女子组等组别进行比赛。

图1 参赛运动员装备

六、校园定向运动的教学考核

校园定向运动的考核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定向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核(占30%),通常以笔试形式;二是实践内容的考核(占70%),可以结合模拟定向比赛教学进行考核,如:根据校园平面图设计一条定向路线,设置6~8个点标,学生按顺序找到全部点标,完成全条定向路线跑,以完成时间的长短计分。

总之,开展校园定向运动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奔跑能力、熟读地图和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所遇到困难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及顽强拼搏、克服困难等意志品质,还有利于学生在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符合《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学效果良好。但在更深层次的校园定向运动教学、训练、比赛、课程编排等方面,仍需广大体育教师努力深入的去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耿培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体育与健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

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精选篇13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设计 自主学习

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学科,是学生数学思维及多种数学能力的启蒙课程,占据着重要地位。教师要教好小学数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对数学课堂进行精心设计,有效把握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学生的学习能力。那么,教师应当如何把握,才能做好数学课堂设计工作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以学生特点出发,着手设计课堂教学

传统小学数学课堂设计往往是在教师备课的时候完成。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以数学教材为研究蓝本,以书本、自身及课堂为课堂设计的中心内容,忽略学生的特点,未能有效从学生实际出发着手设计课堂。这种设计理念主导下的课堂,往往表现为:教师利用书本教材进行规范的教学,学生在教师设定好的流程下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此模式下的课堂设计俨然已经无法与之相适应,小学数学课堂设计急需改革。新形势下,数学课堂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各环节的设计与完善。教师在设计课堂时,要尽量摆脱传统课堂教学观念的束缚,从教材的框架中跳脱出来,以学生的特点为设计出发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及实践等的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并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内化成为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课堂设计应充分抓住重点与难点

之所以要进行课堂设计,是为了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做课堂设计工作时,要以实现数学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抓住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只有通过对数学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突破,才能更有效地实现学科教学目标,因为数学教学目标制约着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组织形式及教学评价等多方面的实施。所以,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先明确数学课堂设计的重难点,也就是清晰地定位教学总体目标及做好目标细分工作,在实践时做到具体且精确。除了在关注教师的“教”方面之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学”,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要考虑:学生在教师实施“教”之前,能够做些什么;在教师实施“教”之后,会有什么变化。对于这些课堂设计中的重难点内容,都需要教师以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和内容目标为依据,从而制定出准确的教学目标,再结合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实施更全面、系统的课堂设计。

三、课堂设计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标强调,教师在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在课堂上进行自主思考与探究合作等活动。课堂设计是教师实施课堂的纲领,因此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教师应当把握“以生为本”的原则,在设计过程中融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从而更好地实施教学。

(一)融“和谐师生关系”于课堂设计中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教师在设计小学数学课堂的各环节时,应当有意识地将师生关系融入其中,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为学生构建出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如笔者在设计数学提问环节时,就在设计中明确自己在提问过程中,无论学生回答与否,答对与否,都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用温和的态度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思考与答题。试想,如果教师在提问过程中,不能有效地管控自己的情绪,对学生加以训斥,那么结果非但教师不能解气,反而使得学生更疏离课堂、疏离老师。久而久之,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热情,并致使他们丧失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二)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当然,教师在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时,最应当坚持的是“学生主体性”原则,在课堂设计中体现“以生为本”,并对照此实施“生本教学”。在此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将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和组织者,在课堂设计中尽量设计一些紧扣数学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较简单、方便的教学方法,引导他们更有效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抓住课堂学习的主动权。比如在设计提问环节时,要充分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对于学生回答不上的问题,要启发他们有效思考,切勿在此过程中包办代替,同时慎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代替他回答。由此可见,只有有效启发学生充分思考的课堂设计,才有可能点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的课堂设计时,应当着眼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学生实际的成长特点,赋予其鲜明的时代感,并且突出数学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实效性及针对性,有效实现小学数学课堂从知识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过渡。

参考文献:

[1]居士芳.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1-08.

[2]季秋霞.关于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3.

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精选篇14

关键词: 课堂教学设计 重要性 方法

课堂教学设计是一个分析教学问题、解决问题并对解决方案问题方案加以实施、评价、修改以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的过程。课堂教学设计的内涵可见,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好课堂教学设计,就必须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科学地制定出教学目标,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呈现有序、最佳状态,以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一)课堂教学设计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

课堂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明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案、教学方案实施、教学评价、教学方案修改五个环节。其中,明确教学目标为课堂教学指明方向,教学方案的选择与实施,使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受到约束,确保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有一个清晰认识和整体把握。教学方案的实施、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了教学活动中松散、本末倒置等不良现象的出现。对实施方案进行评价和修改,保证了教学活动高效、有条不紊地开展。

(二)教学资源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的保障。

课堂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素质,使之能在实践中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总结经验。课堂教学设计通过经济、高效地选择教学资源和媒介工具,合理拟订教学进度、精确时度,准确评价和分析教学结果;及时有效地修改教学方案,使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学生、设计方案、资源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取得最优教学效益。

(三)课堂教学设计促进教学理论和教师素质的共同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教学研究倾向于理论完善,因此脱离了教学实践,使教学理论成为“纸上谈兵”,而课堂教学设计作为理论与实践沟通的桥梁,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通过教学实践,不仅将现有的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中,而且使教学理论得到实践检验,促进教学理论的充实和完善,并将教学经验升华为科学理论。

开展课堂教学设计,离不开教师技能。在传统师范教育中,忽视对教师教学技能培养。而课堂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发挥自己的特点成为课堂教学组织者、引导者[1]。教师不但要掌握和熟练应用教学理论,而且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因此,课堂教学设计不仅促进了教学理论的补充和完善,而且为教师教学技能的成长和素质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行、高效的途径。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方法

“文无定体,教无定法”。面对不同学生,课堂教学不能“一成不变”,只有高效、合理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一)挖掘教材、依据学情,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导向,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应做好对教材内容的深入挖掘,对教材进行分析及应用,将教材内容情景化、静态知识生动化;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拓展,吸收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科内在的逻辑性的同时,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突出教学目标的重点与明确教学目标的难点;使教学目标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针对性。

(二)课堂教学设计优化,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中,可供采用的方案多种多样。此时,选择采用哪种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对各种方案的效能进行全面、系统对比,选择出最佳教学方案,在选择过程中,不能只考虑眼前的短期效益,还要兼顾长远效益。要考虑设计简单、方法易行、节省教学时间、应用范围广、适应性强这五个方面的因素。所以,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应考虑到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准确地进行教学评价,及时有效地修改教学设计方案。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要阵地,教师通过观察自己或他人课堂而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或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2]。课堂教学设计是否“行之有效”,要从五个方面评价: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教学活动是否围绕教学任务开展;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和解决课堂出现问题是否及时,修改方案是否有效。使教学设计修改建立在教学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设计。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设计主要围绕“教什么、怎么教、学到些什么”这三个问题组成,“教什么”即教学目标的制订,“怎么教”是课堂教学方案的选择,“学到什么”是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即教学监控与评价。只要将这三个问题解决好,才能使课堂教学设计变得科学、合理、优化,促进教师教学素质和技能的提高及教学理论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