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课堂教学设计环节范文

课堂教学设计环节精选(十四篇)

时间:2024-01-03 17:55:45

课堂教学设计环节

课堂教学设计环节精选篇1

一、课堂引入环节的设计――师生沟通情感、建立信任的基础

对于小学的学生而言,课堂的引入应突出趣味性同时又兼顾学生身边的实际,让学生乐意参与的同时体会到学习身边数学的重要性,这一点大家基本形成了共识。有效的课堂引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增强表现欲,从而产生师生情感的交流、观点的碰撞,进而建立合作、信任的空间,最终提高教学质量,真正走出“穿形式的外衣”,让课堂回归到有实效的轨道上来。

如在:苏科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方程”第一节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身边的最熟悉的物体引入:我校操场上国旗杆的高度为16米,比综合楼前雕塑的4倍少2米。请你结合题目提出一个问题并求出来,与同伴分享。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能求出雕塑的高度”、有的说“能求出旗杆与雕塑的高度之差”、还有的说“能求出雕塑与旗杆的高度之和”、甚至还有的说“能求出旗杆与雕塑高度的积和商”。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数与数之间的计算关系瞬时被激活。当学生没有问题时,教师趁机追问:“如果想要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你认为先要求出什么?”学生一致认为必须求出雕塑的高度。教师又趁机质疑:“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你会求吗?算算看!”学生迅速动笔计算起来,有的用算术方法计算,有的用方程计算,还有的借助线段图计算,然后请学生代表讲解每种方法的分析过程,待学生结果一致时,教师随机追问:你怎么知道你的结果是正确的?学生继续阐明检验的过程,课余时间我亲自带领学生对雕塑实地测量,验证结果的正确性。这里教师并没有指出哪一个问题提得好(鼓励大胆发言、尊重和信任),也没有总结哪种计算方法优越(尊重学生思维的结果),只是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交流,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出不同的问题,而同一个问题解决的方法可能有多个。这一点才是新课标中改革的重要任务,即注重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培养。

二、课堂例题环节的设计――师生思维碰撞、达成目标的关键

好的教学环节应体现教学的有序性、侧重性、分配性、链接性和评价性。其核心环节是侧重性,这是一节课重难点是否达成的关键。本环节主要体现在对教材例题的精选与设计上,它既能呈现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把握,又能训练学生思维分析能力和运用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师生思维反复碰撞最终达到自觉和谐一致的主阵地。下面通过一个案例的片段加以分析:

片段:苏科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6页练习题7:小丽和小明同时从相距960米的两地相对走来。小丽每分钟走58米,小明每分钟走62米。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此题改为本节课的例题:“小丽和小明同时从相距960米的两地相对走来。小丽每分钟走58米,小明每分钟走62米。经过几分钟两人相距60米?”设计此问题的意图有以下四点:其一,复习了有关相遇问题的知识,即相遇问题计算时间的方法;其二,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帮助分析题意,把较为抽象的问题直观化,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其三,相距60米,可能发生在相遇之前或相遇之后,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其四,发挥潜在的育人功能,向同伴虚心学习,发扬刻苦钻研的探索精神。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例题设计不是单纯的解题活动,重要的是隐性的探索和交流的动态生成过程。其实教材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大量对话的机会,只要平时多观察、多思考、多钻研,师生与教材对话的育人功能便指日可待,落实课堂的实效就不是一句空话。

三、课堂习题环节的设计――师生携手并进、自我评价的平台

练习具有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功效。为使练习的有效性得到落实,重要的是明确练习设计的要求,即设计的目的性。设计练习时,第一要明确练什么(即内容)?达到什么要求(即目的),也就是说通过练习期望学生学会什么内容、懂得什么方法、悟出什么技巧或道理。

例如:教完梯形的面积公式后,我设计了如下的4道练习题:

(1)已知梯形的上底是1厘米,下底是6厘米,高是6厘米,求梯形的面积;

(2)算一算:1+2+3+4+5+6=;

很明显,此练习既复习了本堂课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又复习了学生的运算和巧算能力。学生计算完后发现:两个不同的问题结果竟然相同!有想法的学生肯定想知道这是不是一个偶然现象?看出了学生的疑惑后,我趁热打铁,再出两题。

(3)已知梯形的上底是5厘米,下底是11厘米,高是7厘米,求梯形的面积;

(4)算一算:5+6+7+8+9+10+11=;

计算完毕后,一部分学生看出了一点门道。这时再适时组织学生讨论,引导他们发现蕴含的规律,得出求解的技巧。最终,在学生各抒己见的交流感悟中得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与连续整数的和=(首项+尾项)×项数÷2惊人的相似,后者的计算方法就是高中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学生不约而同的发出一阵惊叹声,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让学生算一算从1加到2013的结果。

课堂教学设计环节精选篇2

以《垂直关系的性质》一课为例,我把教学内容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第二部分是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对于第一部分的自学,我一共留出了8分钟的时间。其中5分钟的独立学习时间和3分钟的小组讨论时间。在自学之前,我先指出这一部分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抓住重难点,突破难点,提高效率。然后,我提出相应问题,我的问题是这样设置的:

第一,定理6.3如何用图形、符号语言来描述?(设置目的:①考察学生对此定理的理解程度和把握效果。②为后面的学习及相关应用作好铺垫。③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图形、符号语言交流的能力。)

第二,定理6.3如何证明?(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此定理的证明教材上有,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证明方法,还要让学生体会反证法的思想,以及反证法的优点和应用范围。在黑板上明确给出图形,让学生依照给出的图形进行描述、证明,而且,给出图形上标记的字母要不同于教材。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此定理证明的理解更加透彻,更加灵活。

第三,对于例3,谈谈这个题目都考查了哪些知识点,并针对此种题目,总结一些简单常用的做题规律和方法。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以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进而转化成一种无形的能力。然后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对自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分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反馈到我这里。然后对各小组的讨论结果做出评价,充分肯定讨论结果,并指出不足和指导性意见。

接下来的一个环节。就是针对小组内反映的各种问题进行集体解决。我解决疑难的方式是点到为止,引导和启发学生突破过程、思路、方法即可,更多的细节和过程自己完成。另外,还可以用举手表决的方式界定一些课堂上必须解答的问题,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益。

当前面一系列的过程完成之后,自然就需要有效的课堂练习来提高和巩固知识。我的理念是:能在课堂上完成的训练,尽量在课堂上完成。我采用的方式是限时当堂训练达标,我课前从学生用的资料和教材上选好定量且难度适中的题目(有多媒体的话更方便),训练时间一般在10~15分钟左右。并且当堂评讲。以达到实战演练的目的。这样做,即可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掌握的情况,学生也会发现自己在学习本节课内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及时纠正。另外,从某种程度上也培养了学生的达标意识,提高了实战能力。

课堂教学设计环节精选篇3

关键词:历史课堂;导入;要领

历史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个巧妙的环节勾连组合而成的,其每一过程都应彰显着教师高超而灵活的教学艺术,其中,恰如其分的导入环节无疑将是整个课堂教学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宛如一出话剧徐徐拉开的帷幕,好似一曲华美乐章悠悠奏响的序曲,能起到先声夺人、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求知欲的良好作用,更像是在古人与今人、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起的一座沟通的桥梁,可以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唤起我们探究历史、神交古人的精神意念和欲望。所以,导入是当前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动机的重要环节,也是我们教师课堂教学的必备技能,一个精当绝妙的导入是每次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下面,对历史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处理技巧及注意事项作一简单总结。

一、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必须有导入环节,避免枯燥乏味

如果每节课都是登上讲台,单刀直入,直接开课,往往会令学生产生疲乏感,会严重影响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导入必须在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学情的前提下进行

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思维水平,尤其是兴趣点等。否则很难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反而会产生“文不对题”“对牛弹琴”之感,更难唤起和激发学生思维,求得其主动学习。只有充分考虑学情,才能保证导入环节对学生思维的启发性。

三、导入还应在充分思考教材、确定教学主题或灵魂的前提下设计

在充分思考教材、确定主题或灵魂的前提下设计导入才能保证导入环节的针对性。比如,在教学“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盘点刚刚结束的两会,幸福可谓其中一大热词。同学们,什么是幸福?(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幸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或许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幸福,但我们终归能找到一些共同的东西,那就是:追求公平、公正,渴望良好的社会运转。今天我们就走进历史,了解历史上的伟人们为追求公平、公正的社会所进行的探索与试验。

这样让导入充分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贴近学生生活,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导入设计的语言要精练、简洁

导入环节很重要,但它只是个“引子”“导火线”,在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中,要力争用最短的时间、最精妙的语言,缩短教师和学生间的距离,缩短学生与教材所学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状态。一般来讲,导入的时间应控制在三分钟左右,不宜太长。避免过分渲染,不分主次,喧宾夺主。

五、导入的形式和方法要灵活多样

或以旧启新,由已知进入未知,构建知识网络,顺应学生思维;或设置悬念,于无疑处生疑,激发学生动机,点燃学生智慧之火;或运用时事材料导入,拉近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兴趣;或运用歌谣故事导入,通过感知、联想、审美,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顺利引入新课。运用诗词导入,拨动喜欢文学的学生的思维之弦;运用理论导入,给理性的学生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在教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一课时,以《沁园春・长沙》作为导入: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学生谈对这首词的理解,教师略述背景引入。)

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导入环节的设计是一门技能,也是一门艺术,形式不同,方法各异,我们不必拘泥于固定的模式,只要能让学生听得懂、感兴趣、有思维,并与所教相联系,能真正发挥导入的功能,让导入有价值即可。

六、导入的设计必须考虑学生的参与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导入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所以,教师在设计导入时就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参与,避免教师“自言自语”式的独角戏。

这就要求教师导入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避免选择太抽象、太生僻、太高深的内容,真正做到课堂上教师一“导”,学生就能迅速地“入”课。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作为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必须首先能给学生美的感受:设计的巧妙、语言的优美、学生的参与及思维的活跃等。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愈加有效、高效。

课堂教学设计环节精选篇4

【关键词】 教学环节;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构建高效课堂的核心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学生的自学与探究,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从繁重的负担中解脱出来,真正体验到学习和探索的乐趣。但是在构建高效自主学习的教学中,常发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不足,目的性不强,甚至不知道如何学习,这样就达不到我们的教学目的,使自主学习优势很难体现出来,效果得不到保证。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优化每一个教学环节是很关键的,同时也是实现课堂高效的保证。

环节一:引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巧妙的引课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把学习变成自己的迫切需求,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如果教师仅仅是出示目标安排预习内容,学生自然会出现动力不足的现象。教师的引课要抓住物理学的有用性和有趣性特点,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情景,缩短物理与生活的距离。如在学习压强内容时,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载重汽车装有很多轮子、图钉的帽大尖小、坦克装有履带等画面;在学习流体压强和流速关系的内容时,教师介绍高速行驶的轮船引发的交通事故等等,激发学生主动探求“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意识。

环节二:预习是自主学习的开端,是发现问题的过程。

预习要有明确的目的,不少学生把预习看做一种过场,认为就是把老师要求的教材通读一遍,最多就是画画记号、背背概念和记记规律,因此教师对学生预习前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指导可以通过导学案来体现,如结合教材的前后内容和学生的前认知预设一组递进式问题,引导学生在预习中思考和探索,初步的认识或发现问题。在预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前,教师可预设这样一组问题:①你能找出图1―1.1几个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吗?②举例说出常见物体的发声部位?③你能设计一个实验研究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吗?④你能举例说明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吗?⑤你能找出声音在空气中以一定速度传播的事实依据吗?⑥你会查表得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吗?等等。教师的指导也可通过一组基础性习题来呈现。教师无论通过哪种方式指导学生的预习,都必须给学生明确的方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要具体。

环节三:小组合作学习是让每个学生有事做,是自主学习的关键。

在学生进行了比较充分的自学预习,对所要学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心中的疑问也亟待解决的时候,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是很重要的。小组学习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它能最大发挥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之间通过讨论与交流、探究与辩论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由于学习内容的不同,小组合作可采用不同的形式,讨论型学习是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形式,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将每一个人在自学中遇到的困难和疑问提出来,让大家共同讨论和解决,已达到共同学习和进步的目的。竞赛型小组学习,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对一个较难问题或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然后提出本小组的观点和意见,使课堂思维和创造性始终保持紧张活跃的状态。如在学习流体压强和流速关系时,各小组间开展“硬币跳高”比赛,讨论硬币为什么能跳起来?有什么办法使硬币跳得更高?学生在有趣实验中,借助竞赛形式使课堂思维更活跃。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习指导和问题发现双重作用。一是引导学生在既定的程序下进行小组学习,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教师要及时纠正偏见,消除误解,既不能过分追求场面的激烈,也要预防冷场和过度依赖,更要关注学习消极的学生;二是及时发现学生讨论中的问题,也就是了解学生的学情。学生和教师的认识是存在差异的,往往教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前概念的错误把握不准,导致教学偏离学生实际。如在学习声音的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学生普遍认为用大小不同的力扳动直尺会改变了声音的音调,这是教学中很容易被忽视的。教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学习的基础上了解情况,并及时调整后段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环节四:学习反馈是课堂必须的环节,是课堂效果的重要保证。

课堂的落脚点在于效果,没有高效保证的课是难以想象成为好课的。学生的学习效果要靠练习来呈现,课堂作业反馈理应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当的课堂作业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课堂作业既是学生学习的压力,也是动力,学生为了能够顺利完成课堂作业,必须上课时全身心的投入,在课堂有效的时间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同时课堂作业当堂完成,教师及时给予学生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兴趣,达到教与学的有效双向互动。课堂作业也能让老师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及时调整教学和进行辅导。

课堂教学设计环节精选篇5

一、开头要新颖。对音乐感兴趣是青少年的共性,学生往往把每周一节的音乐课视为“一周最美好的时刻”。但如果我们教法呆板,一成不变,索然无味,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当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目的任务,将难点、重点、主导思想、作品风格、音乐知识等,形象而生动地导入课的主体中去,让每堂课都有“新鲜”感,学生的兴趣、欲望才能“长盛不衰”。例如在欣赏京剧《霸王别姬》选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初中简谱版第三册)时,教师先把《四面楚歌》的故事作一生动的描述,使学生对历史故事有所了解,从而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欣赏兴趣也随之倍增。视唱练耳是音乐课中基本技能训练必不可少的环节,极易形成固定模式而单调乏味,如果教师能收集一些不同地区有代表性的学生易于接受的民歌小调作为教材,开展“唱着民歌去旅行”的教学活动。

学生就会感到新鲜而提高积极性。

二、衔接要巧妙。教学环节之间,新旧知识之间,衔接巧妙,课堂教学就会流利顺畅。教师仔细分析教材,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各环节自如地过渡,课堂教学便能保持整体性。例如在学习小三和弦时可先复三和弦,在比较中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根音与三音,三音与五音之间都是三度,根音与五音之同是纯五度)和不同的地方(大小三度位置的互换),学生极易理解。再如,在学习自然小调时,可先复习自然大调的歌曲和音阶,当学生唱自然小调音阶时就会发现与自然大调的关系,然后把两调的音阶进行板书对照,从中发现主音各异,半音位置移位有不同之处,用两调所谱写的歌曲情调也有所个同。这样的衔接,既自然又简洁。学生接受也不难。

三、结尾要精彩。一出戏,一部电影,必定有高潮。同样,一堂音乐课也应该有“高潮”之处。这个“高潮”一般宜在一堂课的结尾。“高潮”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毕彩乐段”,此时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浓厚,积极性最易发挥的时刻,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推敲再三,精心设计,可以在生动的故事中结尾,可以在听教师范唱或听录音中结尾,也可以在请演唱水平高的学生演唱或全班学生不拘形式的演唱,甚至可以在师生对唱,学生边歌边舞中结尾。

课堂教学设计环节精选篇6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导入新课,应该符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从实际出发,形式可多种多样。

1.1由情景导入

例如在学习生长发育、小儿营养与喂养、儿童保健内容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情景,通过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来导入新课。如:6个月的琦琦,体重7kg,身高65cm,刚开始出牙,能发单音,能辨别生人与熟人,可伸手取物,能独坐片刻。妈妈问:我的女儿发育是否正常?如何正确评价小儿的生长发育?此情景在学习小儿营养与喂养、儿童保健内容时可以延用。如:怎样合理喂养才能促进琦琦的生长发育?请你指导琦琦的母亲实施合理的喂养。琦琦现在应该打什么预防针?预防什么病?请你指导琦琦的母亲进行正确的预防接种。

1.2由问题导入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例如在学习正常足月新生儿、早产儿特点及护理时,采用幻灯切入正常新生儿和早产儿图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3由多媒体演示导入

例如学习惊厥患儿的护理时,利用癫痫患儿突然发病倒地全身抽搐、牙关紧闭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4由案例导入

例如在学习婴幼儿腹泻、小儿肺炎、先天性心脏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营养性贫血、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化脓性脑膜炎等疾病患儿的护理时,根据教学目的设计典型案例导学。教无定法,但导必有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来选择导入方法,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灵活设计、巧妙运用,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二、课堂应用

2.1教学设计

首先教师通过情景、问题、案例等方法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预习成果展示,学生点评;最后对学生的成果进行点评,并且对重难点进行归纳总结,以PPT等形式展示给学生。如学习腹泻患儿脱水的判断时,可以用视频、动画、CAI课件展示病例,使学生对脱水程度和脱水性质有感性认识。

2.2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采用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探讨法等教学方法,并且可以把这些教学方法融合在一起应用。如学习疾病的护理评估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情景,讨论如何对“患儿”进行护理评估?让学生模拟接诊展示讨论结果;学习疾病的护理诊断、护理措施时,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典型案例,整个学习过程以典型案例为主线,用临床表现反推病因及发病机制,根据临床表现推断出“患儿”的健康问题,拟定护理计划。学习健康教育时,讨论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指导的内容有哪些,通过角色扮演展示结果。

2.3评价

评价是课堂教学设计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乐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愉快又适度的紧张氛围中探究,最后带着新的、更高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

三、总结拓展

课堂应该是让学生“带着问号来,带着问号走”。好的课堂总结,既能使教学内容得到升华,也能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拓展新的道路。

3.1课堂总结的意义

总结在于对所讲授的知识加以整理、归纳、提炼、升华,深化概念,反馈信息,去粗存精,活跃思维,为后续教学服务。

3.2总结拓展的方法

课堂教学设计环节精选篇7

关键词:教学环节设计;有效性;思想政治课堂

每一节成功的课,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而这堂课中教师设计的所有教学环节都必须为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服务。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设计教学问题的过程,它包括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及方案、评价和修改教学设计直至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等几个方面。而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则是教学设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本文主要涉及课堂教学的具体过程,主要探讨的是课时教学设计中,以某堂课的教学为设计对象的课堂教学。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环节的科学合理直接关系着一节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好坏。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只有45分钟,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我们每一个思想政治教师来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在工作之余常常想到这个问题,现在我想初步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过去,我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这种设计固然也有一些优点,但在一定程度上没有注重较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今在新的课程改革大潮中,许多新的教学尝试在向我们召唤。新课程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准备好了吗?

我们学校一年前已经开始实施高效课堂的模式。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要积极摸索新的教学模式与本校学生课堂学习之间的结合点和切入点,这就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实践。一年来,我积极尝试对自己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环节进行逐步的改进

和完善。在尝试的过程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很多失败的困扰。

下面我结合实际课堂教学来谈谈自己的认识。我在教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二第九课第三框《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时,就刻意对课堂教学环节进行不同的设计。上学期我共带了六个班的思想政治课,在第一个班上课时,我上课的流程是这样安排的:导入新课―学案反馈―重点讲解―合作探究―展示点评―课堂小结―布置作业。首先通过观看2012年中国外交硕果累累的图片提出问题,设疑导入;学案反馈时先表扬导学案完成较好的优秀小组、优秀组长和个人,再由每个小组组内交流,选代表发言回答问题;学生合作探究后,点评学生及时认真点评,学生点评完后我进行总结;随后进行课堂总结并布置作业。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课后我也和学生了解了一些情况:大部分学生初步知道了本课的重点知识,但课堂气氛一般,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课堂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前松后紧。学生也不知道自己学得怎么样,有没有达到学习的要求……

这节课上完后我自己也感觉到课上得不太顺畅,效果不太好。我有些沮丧,陷入了些许困顿之中。我现在只上了一个班的课就这么低沉,还有五个班的学生等着我去上课呀?困则思变,面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也曾经一筹莫展过。但我还是对自己有信心的,我必须抱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去寻找不成功的缘由,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吧。我回过头仔细地寻找原因,难道是我的工作热情不够高吗?是没有认真钻研教材和大纲吗?……许多问号涌上心来,问题到底出在哪?那节课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时间不够用,后来草草结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看来还是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和用时分配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第二个班上课时,我做出了一些调整。主要环节是这样的:导入新课―出示目标―学案反馈―重点讲解―合作探究―展示、点评―小结、检测―学科班长总结。在导入时观看视频,设疑导入;随即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示学生带着目标学习,方向才能明确;学案反馈时对优秀小组、优秀组长和个人、优秀率分别作以说明,激情表扬鼓励学生,不足之处也认真强调说明,希望认真修改导学案。随后进行本课重难点知识的讲解,运用图片、问题引导学生逐一理解,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合作探究、展示、点评时,说明要求和目标。每一位点评学生点评完我都要适时介入或强调或点拨,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和质疑中去,和学生一起学习。这样可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总结简明扼要,提问学生,让学生先说说,然后教师再概括归纳;当堂检测共有六道选择题,要求学生认真读题,简单说明选项选与不选的原因,大胆质疑;学科班长总结后布置课后作业。(面对中菲黄岩岛事件,假如你是外交部发言人,你会怎样发言?)

这节课上完后感觉比前一节课好出许多,这节课基本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喜欢,当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从这节课来看,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师生之间互动的次数增加了;课堂时间的分配也恰到好处,课刚结束下课铃声响起;学生对重难点知识也有了明确的把握,这节课增加了“出示目标”这一环节;大部分学生也能了解到自己对本课知识究竟该掌握得怎么样,这与课堂上教师的适时介入评价、点拨以及当堂检测、当堂考核都有密切的关系。

这次有益的尝试,我只是略微调整了课堂教学环节收效就完全不同。我感谢学生的积极配合,也为自己的执著和努力感到欣

慰,这对我本人是一种极大的鞭策。最起码课上完以后,大部分学生感觉良好,从学生喜悦的表情中我找到了一些成就感。后来我在其他几个班继续尝试总结,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总是积极摸索、总结,希望自己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越来越好。目前,我自己采用的课堂教学环节基本上是这样的:导入新课(1~2分钟)―出示目标(1分钟)―学案反馈(2~3分钟)―重点讲解(5~6分钟)―合作探究(7~8分钟)―展示、点评(8~12分钟)―小结、检测(6~8分钟)―学科班长总结(1~2分钟)―记忆巩固延伸(2~3分钟)。

当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在今后教学中,要继续不怕困难、不断深入钻研教材大纲,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用满腔的热情和务实的作风去工作,力求做一位尽职尽责的人民教师。同时也要在教学研究方面不断摸索,把自己在日常工作中积累起来

课堂教学设计环节精选篇8

一、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往往是与教师的教学目标紧密联系着。追求教学有效,首先应该强化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就是要求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最大限度的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有效性。

教学目标制定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一节课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教师却在枝节上大讲特讲,造成无意义的知识重复和遗漏,是导致课堂教学低效高耗的一个直接原因。

制定教学目标,要熟透新课程标准下的三维目标,真正把学生的发展放在心中,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对教材、学情、教学理念等具体分析,整体把握,统筹安排,要在深刻掌握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列出学科知识体系,制定出学科总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并把它们分解到每一章节,每一课。具体操作时,还要注意课堂教学目标的内部结构和排列顺序,明确对认知目标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具体要求。教学过程中,要随时检查教学活动是否与目标和谐一致,统一协调教与学的矛盾关系,以确保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都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二、教学氛围的有效性

教育家罗杰斯指出:“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可见,要激发学生的主体功能,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宽松、安全、愉悦的学习情景,给学生以友爱、平等、快乐、成功的享受,营造出具有真诚接受和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一个群体中存在的价值。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发扬教学民主,优化教学组织。课堂上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形成师生“互动流”。

2.是提高业务素质,优化教学艺术。

3.是注重情感投入,加强师生情感沟通。教师如能在具有较高的教学素质的基础上,予以情感投入,努力采取与学生心理情感相接近或相容的态度和方法,形成与学生和谐共振的情感基调,那么,良好的教学气氛自然水道渠成。

三、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其中情境创设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情境创设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数学课创设的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而缺乏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

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利用生活知识感悟数学内涵。如在上《轴对称图形》时利用收集到的窗花图案、枫叶、蝴蝶标本,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的特征,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2.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3.情境创设要有趣味性。情境创设有没有趣味是这节课开课的关键,如沪科版教材八年级(上)第一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我们可以先讲解数学家欧拉发明坐标系的过程,躺在床上静静的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这时发现一只苍蝇粘在了蜘蛛网上,蜘蛛迅速的爬过去把它捉住。欧拉恍然大悟:“啊!可以象蜘蛛一样用网格来确定事物的位置啊。”引入正题,怎样用网格来表示位置。这时学生的兴致已经调动起来了。

四、教学内容的整合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寻找贴近儿童生活实际与儿童思维规律相应的教学内容,在不超越学生某个思维发展阶段又不低于现有最低水平的情况下,教学内容要考虑教学的广度、深度和进度的弹性,整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每天都有新的收获、新的感受、新的发展。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是要挑选出难的、重要的或学生不易掌握的内容进行讲授。凡是学生自己能学的内容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自己去探究,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对教材合理的重组和整合可以大大缩短教学内容的时间,减轻了学生认知上的负担,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五、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课堂练习直接反映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课堂练习也是巩固新知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体现,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一些课堂上学生的操作、交流活动增强了,独立作业削弱了,有的教师不能很好的处理“练”的问题,尤其是在练习时间相对减少的时候。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练习目的不够明确,针对性不强,随意性较大;模仿练习多,而对思维难易度把握不准,缺乏层次;练习题思路单一,不利于学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优化练习内容,设计练习要适应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设计练习时要体现层次性,以适应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使不同的学生得到发展。合理地使用教材中提供的练习材料。针对问题,强化练习。运用变式、重构等方法,设计新颖巧妙和具有较高思维价值的题目。通过这些练习,不仅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还在练习的过程中激发兴趣,养成习惯,使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培养。

六、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只有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它才会乐于学习。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及时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让他们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

对学生进行评价是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实现预定发展目标。在课堂评价中可采用真诚的言语鼓励评价:如很好,很棒,不错等;温馨的体态暗示评价:如对表现好的孩子竖起大拇指无声的示意,通过评价,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教学设计环节精选篇9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教学设计要从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的目的,根据教学目的,进一步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要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需要的教学内容,要采用一定的策略。

下面笔者结合大学物理的教学实际谈一下大学物理的教学设计中要注意的几个环节。

1、大学物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

大学物理教学目标是期望学生在完成大学物理学习任务后达到的程度,是预期的教学成果,是组织、设计、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出发点。

大学物理教学目标可分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长期目标被称为教育目标,如“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大学物理学思维方法等等,这些无法在具体教学中一次性实现,而是需要长期努力才可实现。

近期目标被为教学目标,这一目标,主要确定一节课教什么内容,通过哪些活动方式来学习。近期目标可在具体教学中一次性实现。

大学物理教学内容是教师完成大学物理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教师对大学物理教学内容要进行合理分析以确定能否满足当前的大学物理教学需要。教师要明确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大学物理学科知识本身有着很强的逻辑关系,有着内在的知识序列,要循着逻辑实施教学。

2、大学物理教学方法设计。

大学物理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无定法,教学有法。面对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哪些是大学物理教学设计优先考虑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应该如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些都是大学物理教学设计要考虑的内容。教学方法选择的原则上:

教师可以依据大学物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特点等选择教学方法。

比如:讲授流体力学伯努利方程应用时,可以选择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在讲授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时,可以采用实验动画演示法等。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只有适应了课堂实际,才有可能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3、大学物理演示实验设计。

大学物理课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离不开实验。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或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和示范,启迪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教学活动,它为创设大学物理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大学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发现和解决问题等创造了条件。在大学物理教学中要尽量给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亲手参与操作,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这是从书本上所不能学到的。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演示实验,分析原因,从而对所学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掌握,因此也培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演示实验设计要紧紧围绕所学理论进行,才能收到最佳效果。比如麦克斯韦演示实验: 观察演示版中钢珠的分布情况,和教材中分布函数图像做对比,使学生知道分布函数的得出过程离不开实验支持。这样通过一个演示实验强化了一节理论课所学理论。而且起到了形象生动的教学效果。

4、教学媒体设计

教学媒体设计包括怎样选择媒体、如何运用教学媒体以及在什么情况下运用的问题。在选择教学媒体时,首先了解各种教学媒体的特性,然后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相应的媒体。选择和使用教学媒体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因而在选择媒体时要保证所选的媒体能有效地实施相应的大学物理课堂教学。现代教学媒体很多:如幻灯、投影、动画、计算机网络等。比如振动合成教学中用动画演示李萨如图形,就能直观地观察到相位差对图形的影响。

3、教案设计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教案通常又叫课时计划,包括时间、方法、步骤、检查以及教材的组织等。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一般要符合以下要求:明确地制订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内容和时间分配等。下面是一节课的大学物理教案范例:

这样设计好的教案执行起来就会有条不紊。

4、 单元复习和习题课设计。

教师在每学期进度表编排时要有阶段性的编排单元复习和习题课,帮助学生养成及时归纳整理进行总结和复习的学习习惯。大学物理习题很多,不做一定量的习题是掌握不了课堂内容的。所以每学期必须准备一定量的作业题,作业题要精选和多样化。作业题要分单元进行讲授、检查和测试,这样把每学期的内容化整为零分成单元来复习巩固,学生期末复习起来才不会仓促,才能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5、 师生互动环节设计。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师生互动开展的必要前提。学生创造性的发展要求有一个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谐民主的心理环境,因此教师要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营造民主、和谐、积极、开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激发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动机,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才能。

总之,教学设计是将教学诸要素有目的、有计划、有序的安排,以达到最优结合。教学活动是由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法、环境、反馈、教师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教学设计只有将教学诸要素有目的、有计划、有序的安排,才能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刘杰.《现代教学设计》,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2]王显军. 试论大学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原则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J] 2002年9月

[3]房毅,阴其俊,陈建华.构建导向大学大学物理探究型学习的综合评价体系的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8年04期

课堂教学设计环节精选篇10

这是一场划时代的教育革命浪潮,很多学校的老师都在积极探索和尝试着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力图改变着传统意义中教师讲学生学的被动学习局面,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教师朋友在众多课堂教学模式面前感到“晕乎”,到底模式的作用有多大?哪种教学模式才最好?

模式在课改初期是必需的,并且是需要全力去做好,还要不断丰富和完善的。那种小看模式的作用,排斥模式的做法最起码在课改进程中是难以高效的。如同学习武功一般,早期练的就是套路和基本功,只有等技艺纯熟至化境时,方能随心所欲、招式灵活多变,乃至达到一般人眼中的无招无式、杀敌于无形,那才真是叫做“创新”的。亦如建设新中国,是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来做理论的指导,我们的课改如果没有模式、没有依据、没有先进的系统理论做指导,也是如同无头的苍蝇般瞎撞难以精进的。

至于哪种模式好是无有定论的,关键是能符合地域自身的教学实际现状所需,能够全力去把它付诸于教学实践,极力去丰富它、完善它,力争有所突破和创新,总能有所成效的。各种模式的不同在于教学的侧重点有所变化,是需要教师具备不同方式的课堂驾驭能力,对教师的教学技艺存在着不同的要求和高度。钻研、熟知模式各环节的作用和目的是实施模式的关键点,也是决定课堂是否顺畅、高效的根本所在。

一般的课堂教学模式,都要包含预习自学(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交流展示(参与课堂、展示成果、达到资源共享)、反馈练习(知识运用、转化技能、形成能力)这三个主环节,并通过其它辅助环节促使、加强、补充和巩固这三个主环节得以高效为目的。

“三勤五让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是立足于山区教育教学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中小学课堂,来设计的一种大众化、普及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力争当堂课解决问题为目标。本模式以“三勤”为魂、以“五让”为魄、以“课堂六环节”做躯体,通过教师娴熟、高超的课堂教学组织艺术,铸就出一个个“魂魄健全、血肉丰满的学生躯体”来。一般来说,“躯体”是课堂教学的载体、是一种形式和内容,呈现为课堂教学的过程和各环节的显现,是学生学习知识、转化技能、形成能力的蜕变过程。如何去塑造好这个躯体,并赋予其旺盛的生命力,“魂、魄”是掌握在教师手中的,这正是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堂境界之所在。所谓的“魂魄”是指教师教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体现为教师的内涵、素养和教学的境界。“画龙点睛”的作用显示出了教师作用的强大和不可替代性。课改的课堂让学生去做一切,不是淡化了教师的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无声处胜有声”说的是教师在无言中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荡平天下”的豪迈胸襟和气度。

“三勤”是针对学生提出的一种培养目标,也是对教师提出的一种课堂立足点、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五让”坚持以教师做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把教室的空间交给学生,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探索的权力交给学生,把创新的可能交给学生,力争让学生去做一切、做出成效来;“课堂六环节”(定向诱导-自学探究-小组交流-班级展示-精讲提升-达标测试)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基本呈现方式和过程。这里重点说一下“定向诱导”的设计意图,“定向诱导”是六环节的灵魂所在,如同拍电影时的精巧剧本制作一样重要,体现了“导演”的用意和制作水准,直接决定了效果的显现;一个课时的学习目标能够准确定位,重难点的精确把握,学生自学内容的设置能否体现使得教材问题化,练习检测的设置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达到巩固提高学习的效果,课堂如何拓展和升华都是需要去精心设计的;在课堂的过程中,教师的随时“诱导”都要使得学生迅速进入一种情景和状态,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其它环节的处理我会在以后做出详细分析的。

《说说“三勤”》

“三勤五让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三勤”(勤动脑、勤动口、勤动手)是针对学生提出的一种培养目标,也是对教师提出的一种课堂立足点、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课改的课堂,在教师身上体现的是课前的精心准备,如何准确制定学习目标、精巧设置学生自学问题和练习内容、考虑课堂各环节的科学安排,课上重点体现学生管理与评价、诱导学生自主高效的学习;在学生身上体现出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善于动脑、动口、动手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确切表现,课堂的考察角度关键是看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程度和参与面积如何,这正是课堂是否高效的主要体现和精彩呈现。

在听上海专家徐方瞿教授讲座时,有这样的话语:对学生的培养有四个层次,那就是:(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形成)能力、(锻炼)思维。(锻炼)思维才是最高层次的培养目的,其培养途径是通过“听、看、说、写”来进行的,这和我们平时所讲的“听、说、读、写”训练基本相仿。联系课堂,我们有经验的老师可能会深有体会的。最低的思维层次就是“听”,老师讲、学生听,学生是受众者,其被动接受的思维成分多一些;第二个层次就是“看”,老师设置问题,学生看书、找答案,其主动思维的成分自然会多一些的;第三个层次就是“说”,学生把自己弄懂的问题讲出来,讲出自己思维和思考的过程来,其效果必然会很好的;第四个层次就是“写”,是动手去做的过程,语文小练笔、数学做习题,都是动手的过程,有经验的老师自然知道学生经过“题海战术”训练后的效果,原因就在于此。联系我们的“三勤”,“听”和“看”就是“动脑”的过程,“说”既是“动口”、又是“动脑”的过程,“写”则是“动手”和“动脑”的相加,更是一种使用和实践的过程,效果怎么会不好呢。

课堂教学设计环节精选篇11

一、导语导入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最常用的导入方式是导语导入。

1.开篇点题。好的课堂导语要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关注学习目标,做到开篇点题。如在学习《享受学习》时,根据课题和目标,我设计了“我们享受生活、享受生命、享受亲情,让我们也学会享受学习”的导语。在学习《走进青春》时,我设计了“青春是灿烂绽放的鲜花,青春是寄托承载理想的梦,青春是斗志昂扬的生命之歌,让我们踩着欢快的青春节拍走进青春”的导语,然后顺势进入下一环节,效果很好。

2.设问激疑式。在课堂导入环节,通过设问激疑唤起学生的注意,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开启他们思维的闸门,使他们带着浓浓的兴趣去学习,从而使课堂变得紧张、高效。如在学习《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时,我设计了“俗话说人多力量大,是不是说人口越多越好呢?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过多、过快增长,给我们国家带来了哪些问题?在现阶段,从人口国情出发,我国应采取什么样的方针、政策”的导语,在导入环节起到了促使学生思考、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二、时政导入

反映时代性是思想品德课强大生命力和学科特色所在,通过时政导入,既可体现思想品德课鲜明的时效性,让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国际热点的最新进程,又可通过对热点问题的剖析,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拓宽思想品德课的外延。如在学习《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时,我结合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筹办,让大家分析中国成功申办世博会的原因。大家列举了原因后,我重点指出:灿烂辉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也是中国成功申办世博会的主要原因,然后列出学习目标,转入新课学习。

三、多媒体直观导入

多媒体借助声、光、电的神奇配合,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信息氛围,具有生动、形象、感受力强等优点,能虚拟出一种与教材情境相对应的氛围,先声夺人地吸引学生的全部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使他们愉快地进入学习。通过多媒体动画课件导入,不仅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领会、记忆,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情趣盎然中接受知识、陶冶情感、明辨是非。如在学习《学会竞争与合作》时,我首先播放了舞蹈《千手观音》,在美轮美奂、整齐如一的表演面前,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心灵受到震撼,深刻地明白了“合作是事业成功的土壤,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良好的合作”的道理,从而揭示课题、水到渠成。

四、故事诱思导入

教师通过讲述故事,从中巧妙地设置一两个悬念来激发和诱导学生的学习欲望。我用网上搜集的许多有针对性的教育小故事进行导入,一方面帮助学生扩展思维,一方面在听故事时,让学生用事例证明要讲的观点,从而领会本节课要讲的内容。如在学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我先问:“同学们听过《苏武牧羊》、《将相和》的故事吗?”然后给学生讲这两个故事,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进故事中后,再让学生感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顺理成章地进入课堂教学。

五、幽默导入

在课堂上采用幽默的方法导人可以缓解课堂气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思维,探究新知。如在学习《友好交往礼为先》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幽默故事:一位年轻人要到北村去,可不认识去北村的路,他问一位老人:“喂,老头儿,去北村还有几里?”老人说:“还有三百八十丈。”年轻人说:“路途怎么讲丈?”老人说:“因为你就不讲里(礼)。”然后启发学生文明交往礼为先,同时要掌握交往艺术,提高交往能力,随之进入新课的教学。

六、情境表演导入

初中学生年龄相对较小,思维能力不强,更注重感性认识。通过预设情境,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演,对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很好的效果。如在学习《合作共赢》时,我预设了一个情境:屋子里有三个人,分别是聋子、瞎子和瘸子。突然,屋子里发生了大火……让学生根据预设情境表演成功逃生经过。这样不仅使原本枯燥的内容形象化,而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七、漫画导入

漫画生动形象、逼真、趣味性强,用它导入新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丰富多彩的情绪》时,我出示喜、怒、哀、惧等不同表情的漫画,让学生辨认并猜想每种表情产生的原因。学生情绪高涨,纷纷举手,争着发言,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八、谈话激趣导入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和相关时事背景,学生很容易在谈话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新知。如在学习《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时,我先和班里的一位学生谈话,在谈话中,我询问他家的经济收入来源,通过他家的勤劳致富事例很自然地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法自然、便捷、灵活多变,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当时的时事要闻或天气、地点、环境、气氛等因素即兴发挥,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九、生活体验情感导入

此种导入方法多在七八年级教学内容中使用,教师要能巧用学生的体验情感,使之与教材内容巧妙结合,让学生谈体会、说感受,描述内心体验等,达到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统一,收到主动体验课程目标的效果。如让学生说说虚荣心的危害、举例分析自己战胜挫折的经历、与同学分享自己是如何孝敬父母的等,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导入新课学习。

十、案例导入

课堂教学设计环节精选篇12

一、有效的教学引入, 激发兴趣,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学习目标

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主动地思考问题和学习,课前引入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根据物理教学的学科特点,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引入新课。

第一,通过实验引出课题。物理学科离不开实验,学生甚至对于非常的小实验都会产会浓厚的兴趣,所以精心的设计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实验来引入新课,会有效地激起学生对新知识强烈的学习欲望,所以建议教师多思考一些有新意的实验,在教学中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电荷”内容时,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引课的,首先教者出示一根用金属丝绕制的顶部扎有数十根白塑料丝的自制教具,用绝缘体夹住后,将金属丝接触静电起电机的金属球,一瞬间塑料丝全绽开了,就象一朵盛开的“雪绒花”开放在初春的课堂上,更妙的是老师的点评“是什么使这朵美丽的雪绒花在我们的教室里绽放?下面我们一起探究它盛开的秘密吧!”学生的兴趣和未知欲一下子全被调动起来了。

第二, 由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或体验引入课题 学生对某些与课题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工具,通过激活学生内心与将要学习的教学内容有关的亲身经历,引出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和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活体验和见闻。这当中有许多是物理规律在生活中的反映。利用生活体验引入,不仅可以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即将要学的新知识,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到处有物理,书本上所学的物理知识其实可以解释身边许多物理现象,拉近课本与生活的距离,增强物理的亲和力。

第三,设置问题情境,以师生讨论的方式引入课题。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这一课的引入。先讨论一个普遍的现象,例如:马路上行驶的自行车,它在不断的运动着。那么维持它运动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有的学生会说好是有力的作用)。这种说法跟二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说法是相同的,可能也部分同学认为这种说法不对,究竟那种说法是对的?这节课以设疑引入。激发兴趣。对某一现象,教师有意设置障碍,让学生陷入事先设计好 的“圈套”中,是他们的回答自相矛盾,激发学生思维和兴趣,由此引起思考和讨论,引入课题。

二、有效的教学内容设计,深入浅出,明晰概念和规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所以每一位教学工作者,都应该思考应该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 物理概念是表述研究对象具有的物理属性的思维形式,而学生的思维发展一般要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因而概念教学的形成,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必须经历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至始至终参与其中,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的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为以后概念和规律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有效的教学语言,生动自然,调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情绪应该是快乐的,能够感染学生的。当教师始终板着脸讲课,学生会感到情绪压抑,造成心理不舒畅,阻碍了新信息的输入。而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轻松喜悦的心情进入课堂时,学生会倍感亲切,快乐之情油然而生。以教师自己的快乐情绪来影响和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 会使学生思维活跃,更有效地接受信息输入。教师的情绪状态应该始终是饱满和振奋的,唯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使学生的情绪兴奋起来,整个课堂气氛也随之充满应有的活力。而在一些农村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质量往往不高,一些学生常常是考试及格率低下,其根本原因就是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和质量,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才能引发他们求知的欲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喜欢课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四、有效的板书设计,步步精心。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板书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提炼,是教师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必要途径,因此必须精心设计板书。不同的课程内容,板书设计也可能不同。

在板书设计时,应尽量将重点、难点、关键公式写在这些区域内。黑板的两端及下部由于光线的反射及学生座位、讲台等的遮拦而影响学生视看效果,这些部位可为教师流动板书的空间,还可以作为教师布置作业的书写区域。这样就做到了版面安排上的主次分明和充分利用了。如在讲授《电阻的串联》内容时,可在左上角板书初中知识回顾,在黑板的中间部位板书中电阻和各分电阻的关系,电压的分配和各电阻关系、电功率和各电阻的关系及推导过程等新内容,在黑板的左下方作为学生上讲台演练的区域,在黑板的右下角作为布置课外作业板书的部位,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设计效果较好。

五、有效的课堂练习, 提炼精华,强化对知识的理解。

我们教师经常在交流教学经验时,常常会提到课堂上要做到“精讲多练”这四个字,体现了在课堂上“练”的重要性。要想在“练” 的方面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练习。练习要有针对性,要有层次,要由浅入深,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中考的考点要求,设计有效的课堂练习。

六、有效的课堂评价,增强信心,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所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要有针对性。

其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注重过程与方法,不能只在乎他们回答的问题对与错,或者一些概念、定律的结论,而更要关注他们是如何思考和理解问题的,即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三教学对学生的评价态度要诚恳。

第四教师对学生评价要有层次性和发展性。每一个闪光点就是学生的一份成功、一份自信。努力寻找和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潜能,使教师对学生的发展进行正确的评价。

七、有效的教学反思,去粗取精,提升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课堂教学设计环节精选篇13

关键词:引入环节;学生;活动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7-0045-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7.015

一、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教师应“努力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景”。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开发课程资源,巧设情景,精彩引入,已引起了一线教师的普遍重视。

引入环节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初始环节,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之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主动追求新知而组织的一系列活动。

有效的课堂引入环节是一种创造,也是教师智慧的结晶。它可以承前启后,建立知识的联系,顺理成章地进入主题内容。设计巧妙的课堂引入方法,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能愉快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开始,可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根据教材资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有意义的学生活动引入课程。

二、已有研究基础

目前,针对课堂引入环节的研究主要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对课堂引入方法的研究,比较典型的如王杰航[1]提出,课堂引入的十个实例:复习引入、作业引入、目的引入、悬念引入、游戏引入、趣题引入、史话引入、故事引入、实践引入、讨论引入。

第二类是对课堂引入要求及注意事项的研究,如夏炎提出了评价课题引入是否成功的4个标准:引入是否自然合理,既是前面知识的继续,又是后续知识的开端,以一定的积累为基础;引入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聚精会神地投入进来,在情感上与教师和教材贴得更近;引入能否使学生初步了解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无论是在操作层面上,还是思维层面上,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引入能否让学生面临一个似曾相识、己有一些感性认识、但尚缺理性认识的问题,形成一个欲罢不能的追求目标[2]。

第三类是对课堂引入活动设计的原则及途径的研究。如钟华文[3]通过教学实验,提出课堂引入设计的五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针对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这些研究,都指出了课堂导入环节的重要性,均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选择教师在引入环节所用的素材,创设情境,主要涉及了教师的活动。很少有考虑引入环节学生活动的设计。学生活动的设计往往成了教师活动的附属品,很难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研究旨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不同类别(如元素化合物、概念原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等)中选取典型的教学内容,分析出课堂引入环节的作用,引入环节的时间安排,从而选择合适的素材,设计引入环节的学生活动。

三、不同类型教学内容引入环节学生活动的设计

1. 对课程内容的分类

九年级化学课程中,按照教学内容的性质,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物质构成的奥秘和物质的化学变化,涉及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化学式与化合价、质量守恒定律、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燃烧和灭火、溶液的形成、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2)身边的化学物质,涉及空气、氧气、制取氧气、水的组成、金刚石、石墨、碳-60、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金属材料、金属的化学性质、常见的酸和碱、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生活中常见的盐。

(3)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涉及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走进化学实验室、水的净化。

(4)化学基本计算,涉及利用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5)STSE教育内容,涉及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爱护水资源、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化学肥料、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有机合成材料。

2. 不同类型教学内容引入环节的作用分析

对于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不同,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认知顺序也有所不同,引入环节的作用也有所不同。

对于化学概念原理内容,一般是按照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巩固、概念的应用这样的顺序来完成相应的教学。在这样的教学内容中,引入环节一般起到的作用是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来为概念的形成服务。

对于元素化合物内容,一般是按照物质组成与结构、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的用途的顺序来完成相应的教学。针对这样的内容,引入环节主要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展示物质的用途。

对于化学基本实验操作,一般是按照一个大的主题,来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引入环节,最主要的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问题,明确主题内容,来给学生布置任务。

对于化学基本计算,简单的计算主要是使学生具有基本的计算技能,形成从化学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引入环节主要是引起学生的思考,化学计算能有什么样的用途,能帮助学生解决怎样的问题。

对于STSE教育内容,主要是使学生体会到化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化学在这些领域的重要用途。引入环节主要是唤起学生的意识。

3. 不同类型教学内容引入环节的时间安排

由于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引入环节的作用不同,时间安排也有所不同。一般说来,化学概念原理内容、元素化合物内容、STSE教育内容相对来说时间稍长一些,一般安排在5-8分钟,对于化学基本实验操作和化学基本计算内容,引入环节主要是为了提起学生的注意,时间的安排可以相对减少,控制在3分钟以内就能达到目的。

4. 典型教学内容引入环节学生活动的设计

在上述五类教学内容中,笔者选取了典型的、学生比较关注的教学内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二氧化碳的性质、水的净化、利用化学式的简单计算、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进行了引入环节的学生活动设计。

在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引入环节,安排8分钟的学生活动,设计学生的小组对比实验:

(1) 冰在加热的条件下融化成水;

(2) 加热水至沸腾;

(3) 用滴管向事先包有过氧化钠的棉花上滴加蒸馏水,滴水生火。

学生会观察到水的固、液、气三种状态的变化,看到棉花滴水之后突然起火这个神奇的变化,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来引起认知冲突,并从不同的现象来引发学生对于本质的思考。前两个实验中,水仍然是水,没有本质的改变,而在第三个实验中,水从原来的灭火转变为生火,肯定是有新物质的生成。从而自然而然地初步形成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

在二氧化碳的性质引入环节,安排5分钟的学生活动,设计了学生的小品表演:楼房失火,如何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如何在火中逃生这一系列的表演。让学生在观看小品的过程中,体会到二氧化碳灭火的原理: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同时给学生以安全教育,来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危险。

在水的净化引入环节,安排3分钟的学生活动,提出探究的主题内容:如何使身边的协和湖水变成直饮水?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自来水的净化过程中提取出杀菌消毒的作用,但不清楚起作用的物质及杀菌消毒的原理。从饮水机的净水原理中可以想到活性炭以及其他小颗粒对水的净化作用,但不能准确描述出吸附作用、过滤作用的名称。进而产生兴趣,自发地去查阅资料,进行过滤、吸附等实验。这样的学生活动设计,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蕴含着化学原理,化学能够很好地为生活服务。同时,将学习的主体有效地变为学生,使学生自发地去探索,真正地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在利用化学式的简单计算的引入环节中,安排3分钟的学生活动,主要是来交流讨论课前的小任务:搜集各种补钙产品的标签,通过阅读标签的各项内容,如何确定其中的Ca含量,从而为妈妈选择一款经济实惠的补钙产品。学生首先要会读标签,找到与“量”相关的各项内容,如净重、含钙量等,思考之间的联系性,如何从一片钙片到整瓶钙片。不是生硬地介绍几种利用化学式的简单计算类型,而是将这些计算融入到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体会到计算的用途。

在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的引入环节中,安排8分钟的学生活动,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展示,分别以煤、石油、天然气的身份,来向其他同学进行介绍。煤家族主要介绍产生的历程、组成元素、煤的综合开发利用情况。石油家族介绍石油的产生历程、组成元素、石油的分馏。天然气家族主要介绍顶梁柱甲烷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这样的角色扮演,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趣味性强。

四、实施效果分析

通过在平行班中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班引入环节是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设计,而对比班则是常规的教师活动为主体的引入。通过调查问卷以及学生的访谈情况,发现绝大多数(95%)的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引入活动,很希望一直有机会进行这样的活动。他们认为“让我自己来课前调查以及课上展示,特别有成就感;学习起来很有意思,在看表演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学到了知识;我感觉化学真的很有用啊,能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说明在引入环节中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很有必要。

五、研究不足及展望

虽然引入环节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学生活动的设计上,类型还是比较少,主要是学生的分组实验、小组的展示与交流、学生的角色扮演,在学生活动的类型上还有待进一步的丰富。此外,对于学生活动的实效性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杰航.初中数学课堂引入的实证研究[J]. 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4):43-45

课堂教学设计环节精选篇14

【学情分析】

由于我校学生在二年级开设有信息科技课程,我也是针对低年龄段的孩子们,在他们对于计算机的使用和操作尚处在初级阶段,对于文件和文件夹管理能力基本为零,即使是三年级的孩子们在对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上也是薄弱环节。因此,考虑在孩子们二年级的阶段先给予他们对于文件和文件夹关系一定认知的铺垫,从而设计这样一节新授课程――《环游亚洲――文件的基本操作》。

【内容设计】

这节课的设计正好结合学校现阶段正在开展的国际文化节活动――“走进亚洲”,我也围绕这个出发点进行课堂活动的开展,将亚洲每个区域的分布、国家从属那个区域、每个国家有哪些特产进行分层级的文件和文件夹的归类,让学生通过四个环节的活动分别走进:西亚、南亚、东亚、东南亚,也在每个环节融合进四个知识点:查看文件、移动文件、复制文件、删除文件,让孩子们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游览亚洲各国风土人情,更能丰富这次文化节的知识面。

【环节一】

原设计:

一、了解西亚特产

1.通过引入的“考考你”环节让学生理清亚洲内的区域分布。

2.学生带着问题“这3个国家的特产分别是什么?”进行任务一:寻找“西亚”文件夹中的特产。

3.提问引导学生回答查看文件的方法,提醒注意“后退”和“向上”的使用。

新设计:

一、东亚――我们的家园

1.通过引入“考考你”环节让学生理清亚洲内的区域分布。

2.任务一:找到家的位置(亚洲――东亚――中国――上海――实验小学)。

3.学生回答总结方法,提出“文件夹”按钮调出左侧“资源管理器”。

4.提问:老师为何不将“实验小学”文件夹放在最外面,大家不是更容易找了?

5.学生思考回答,引入下个环节。

设计比较:

可以看出两次设计的最大不同体现为三点:

(1)是将任务从原来的直接让学生找“西亚”文件夹内的特产,变成找自己学校的位置。这一改变是考虑到了学生在原设计的课堂教学中对于文件夹层次结构的不清晰,以至于在之后的教学进行中学生对于文件夹关系的混淆,而产生很多的误操作和不理解。既然如此我就索性将“实验小学”引入到文件夹中,让学生通过:亚洲――东亚――中国――上海――实验小学,层层深入找到学校的所在地。

(2)单单地一层层地去找还是有所欠缺的,所以,我引入了“资源管理器”这个功能,这个功能很好地将文件的层级以树形结构展示给大家,图形化的结构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件夹之间的管理和上下级关系。

(3)加入一个问题去引导学生思考,让孩子们去发现文件夹散乱摆法是不方便的,当我们去给他们分门别类地归类之后,文件就能更方便有效地去寻找和管理。

【环节二】

原设计:

二、整理东亚特产

1.提问:知道东亚有哪些国家?特产分别是什么?

2.学生回答问题,并进行任务二:把特产归类到“东亚”每个国家的文件夹中(提供小帮主文件)。

3.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进行归类的?

4.总结移动的方法并引入下个环节。

三、带回南亚特产

1.小组讨论查找并选择一种带回家的特产。

2.任务三:找“南亚”特产图片放入“实验小学”文件夹。

3.总结复制的方法,比较移动和复制的区别。

4.引入下个环节。

新设计:

二、南亚――丰富的特产

1.提问:知道南亚有哪些国家和特产吗?

2.学生回答,进行任务二:选择喜欢的特产带回“实验小学”文件夹(提供小帮主文件)。

a.学习能力稍差学生:带回家一种南亚特产;

b.一般学生:带回家三种南亚特产;

c.有一定能力的学生:带回三种非南亚特产;

3.问答总结移动文件的两种方法:复制和粘贴。

4.学生小组讨论:复制和剪切的区别,并分享意见。

5.提问:你们觉得复制和剪切是不是我们的好帮手?为什么?

6.学生思考回答,引入下个环节。

设计比较:

首先,可以看出本环节的新老设计的变化比较大,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板块的缩减,原先的两个板块变成了现在的一个板块。这样的设计正是发现学生在这个环环相扣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在不断地接受新知识的同时,往往能自己去思考的空间越来越少了;他们在一个个的任务进行中一直在尝试和操作,问题也一直在产生并不断积累,因此,学习遇到了障碍。所以,为何不给他们更多的空间去思考和探究呢?板块就这样由两个化为了一个。

其次,同样是将特产带回家,在任务的设计上我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难易度的操作任务,让有能力的学生来提升自己的操作水平,W习能力稍差的学生来尝试完成简单的任务。而大部分学生则进行适合他们的任务,最终让孩子们在规定的时间都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体会到解决问题和掌握技能的喜悦。

再次,在板块结束前又给孩子们提出一个问题:你们觉得复制和剪切是不是我们的好帮手?为什么?学生在学习到知识的同时让他们进一步去思考,刚才所学本领是干什么用的?为什么要去学习和使用这个本领?激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不断去思考并学以致用。

【环节三】

原设计:

四、清理东南亚特产。

1.提问:你们在本次文化节研究的国家是哪?能介绍一下它吗?

2.学生回答,进行任务四:将不属于“缅甸”文件夹内的特产删除。

3.学生总结删除的方法。

五、点评总结

1.学生、老师点评。

2.学生总结本堂课知识要点。

新设计:

三、东南亚――缅甸大清查

1.提问:你们在本次文化节研究的国家是?能介绍一下它吗?

2.学生回答,并提问:你们看看“缅甸”的文件夹觉得它现在怎么样?

3.学生查看、思考并回答,进行任务三:将不属于“缅甸”文件夹内的特产删除。

4.学生总结删除的方法。

四、点评总结

1.学生、老师点评。

2.学生总结本堂课知识要点,并提炼价值观。

设计比较:

在这个环节当中,我做的改动较小,是师生对话交流版块,我给他们这样一个问题:“你们看看‘缅甸’的文件夹觉得它现在怎么样?”前提是学生的“缅甸”文件夹内容是混乱摆放的,并且有很多不属于该国家的特产。之所以做这样处理,就是要让学生先通过观察去了解文件夹的当前状况,让他们去发现文件夹现在是很不整齐的;同时切合他们在国际文化节对于这个国家的探究和了解,让他们去发现还有很多不属于这个文件夹的内容。孩子们有了这样一个思考的过程,去分辨文件夹是否规整,产生自主想去整理的能动性,这样的设计更切合他们的需求和实际,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效率。

在总结的时候,教师要多导向,多引发他们去想一想这节的要点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去使用?学了这些本领有什么用?在今后还能在其他地方也迁移类似的方法吗?等一系列的思考,使学生能掌握更多学习的方法,更加有效、快乐地学习。

【启示】

一堂精彩的课,不缺少各种丰富的情境,不缺少各种教学的道具素材,更不缺少所要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往往缺少的是老师对于学生的思考的关注。因此,如何去启发学生去思考,挖掘他们思维深度,这是每个教师都必须深思之处。

一、结合生活,寻找共同之处

学生学习单一任务,枯燥而乏味,即使已经掌握了那些课堂中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但在运用中却出现了各种问题,这样的课堂容易让孩子们渐行渐远,甚至于他们不再喜欢你的课堂。而如果仅仅以情境的带入去弥补,反而偏离了孩子们的实际生活。毕竟学习知识和本领是为了他们在今后能活用到日常生活中,为生活服务。因此,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开发并利用更多贴近孩子们日常生活的材料,如最近发生的新闻要点,身边的校园活动,或者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普常识等。并且要联通这些知识与本领技巧的共同之处。比如,本节课就将文件的管理和学习中亚洲的分布有机结合,为课堂增添乐趣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

二、多走一步,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课堂的每个环节必然是环环相扣、层层相关的。每个环节的知识要点总是点到为止,或跟着流程走的教案明显是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充分开发的。学生会逐渐形成只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即可的急于求成的心态,而不愿意去思考,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要改变其实很简单,多走一步,增加一个拓展学生思维深度的步骤即可。这个步骤在我的课堂是通过师生提问的相互交流来达到的,老师的提问要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提出自己的疑惑和思考,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发现学习这些知识的妙处所在,课堂因此才会迸发更多思维碰撞的火花。

三、简化环节,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俗话说:“贪多嚼不烂。”在教学中就是指不要给孩子们太多的教学内容,否则他们不能很好地掌握、内化这些知识。也就是说课堂传授的知识不宜过多,而是要精。学习一项技能不是一蹴而就,多给孩子们体验实践和思考探究的空间,让他们将知识技能掌握扎实了,才更能推进之后的课堂教学。所以,我在这新的设计中剔除了一个环节――整理东亚特产,就是让学生将杂乱的文件放入它们的文件夹中去。而选择将这个环节进行筛减也是综合考虑环节在实施过程对于学生的重要程度、学生把控的能力、教学时间上的掌控而综合做出来的。我发现,对于文件需要归类的概念已经在“任务一”中理清,而后续的操作过程也是建立在融入该环节的基础之上,所以简化了环节。这一下子就将紧凑的教学过程留出更多的“留白”,充分给予孩子们足够的思考空间。

四、分层练习,难易度的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