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人工智能的教育培训范文

人工智能的教育培训精选(十四篇)

时间:2024-04-21 14:53:32

人工智能的教育培训

人工智能的教育培训精选篇1

[关键词]人工智能;农业知识培训;模型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0172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科学渗透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其中,人工智能作为计算机科学中迅猛发展的一部分,正在以其独特的魅力走进人们的视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顾名思义,即通过应用计算机来模拟人脑的信息接收、思考、判断以及决策等思维行为过程,进而扩展人脑的思维和行动,帮助人们高效智能化地解决特定问题。近年,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1],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教育培训中的地位,将人工智能应用在农业知识培训中的可行性也成为教育界热议的新话题。

1我国农业发展背景和农业培训必要性分析

11我国农业发展背景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进出口贸易主要依靠农产品,农业发展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由于各方面原因,我国农业发展还比较落后,尤其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农业相比,依旧有较大差距。

12开展农业知识培训的必要性

反思其他发达国家在r业发展上实施过的举措,包括重视农业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注意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广现代农业机械和高技术,重视农场管理;经营集约化、产业化;生产专业化;服务社会化;市场机制与政府扶持相结合;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可以看出,我国在农业知识培训、素质教育、技术推广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为发展我国农业,培养一批高素质、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以及一批愿意为农业发展做出自己贡献的高学历人才成为关键。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的发展和进步,也离不开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人才的共同努力,而开展农业知识培训,则是为他们的发展奠定了一条夯实的道路。

2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发展

近年来,伴随着人工智能在各行业的应用和发展,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例如,智能化的作业批改可以大大减轻教育工作者的沉重负担,在线学习等网络教学模式可以让人们更灵活地接受教育。从人工智能诞生伊始,其就与教育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延续发展至今,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1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机网络课程

计算机网络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一次革新,而人工智能对网络教育的渗透,又将其推向了新的发展高度。[2]学生可以自主地登录网络平台进行在线学习,根据智能导学系统制订学习计划,进行在线测试。例如近年来大为流行的MOOC课程,学生可以便捷地通过网络获取全球最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并可以量身打造自己的学习计划。

22基于人工智能的教师辅助系统

近十年来,智能传感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深度学习、大数据等方面的蓬勃发展令信息的采集及处理越来越准确高效,这无疑使得人工智能与辅助教学系统的融合变得越来越深入。借助于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技术,学生可以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上传至系统,借助于数据库系统对信息准确的搜素和整合能力,实时地为学生提供答案或相关信息,答疑解惑。目前此类应用软件的应用广泛,例如小猿搜题、百度作业帮等。

23基于人工智能的教育数据库系统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如何高效地搜集、分类和检索碎片化的教育信息和教学资源,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为了更有效地分配和管理信息,在教育中引入智能化的数据库系统势在必行。现如今数据挖掘和深度学习的研究成果不断深入,依托知识库系统对教育信息的整合与构建,学生可以将已习得的零星的知识点进行扩充,由点至面的不断学习新知识;依托教育资源管理系统中来,教育管理工作者可以合理分配教学资源,让人们从爆炸式的高密度信息中解放出来,真正做到物为己用,因材施教。

3人工智能与农业知识培训的结合

新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国家农业产业的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如何加快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转型,这为新时代的农业知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近年来劳动力转型的趋势日益显著。随着农业劳动人口数量的减少,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需要有素质、懂知识的农民投入农业生产中来。因而,对于农业知识培训的革新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已被提上日程。

人工智能技术和教育领域融合的不断完善成熟,基于人工智能的农业知识培训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农业教育培训领域崭露头角。

31人工智能应用于农业知识培训的优势

从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看,较之于发达国家,我国农业从业者的基数巨大但是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农业专业领域的知识匮乏,农业知识教育的推广不仅薄弱,而且效率低下。因此,伴随着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新型教育模式对传统教模式的强有力革新,基于人工智能的农业知识培训展示了其强大的威力和优势,具体可以总结为如下两个方面。

311个性化教育针对性强

相比于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基于人工智能的网上在线教育模式能够为学生个性化地制订学习计划,灵活安排学习时间。这有力地解决了学生参加农业知识培训的时间成本问题,农业从业者可利用闲暇时间自主安排学习。另外,针对于培训者的当前知识水平和培训需求,培训平台可以个性化地安排教学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312教育资源利用率高

我国当前的农业知识培训,教育教师需求数量和实际在岗教师资源极不匹配,具备丰富农业专业知识和农业生产经验的教师数量缺乏,这是导致农业知识培训推广速度缓慢的重要原因。而人工智能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了福音,智能化的教学进程得以让教师从繁重的教学负担中解放。同时,基于网络的课程资源共享可以让先进的农业技术走进千家万户,让学生与优秀农业知识的距离不再遥远。

4平台开发的系统架构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一个合理的农业知识培训平台能够像一个优秀的教师那样具备完备的农业专业知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知识,并且能够模拟及扩充教师的教学过程。除此之外,该培训平台还能够准确实时地与学生进行信息交互,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教学,并可以自适应地完成教学效力评估和反馈,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基于以上分析,该开发平台的系统架构分为学生模型、教师模型、综合数据库模型和人机交互接口四个组成部分,结合下图对每一部分分别进行详细阐述。

41学生模型

学生模型应针对不同的学生,准确地评估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对学生的学习背景、知识水平、知识架构进行诊断和评定,以便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方案,进而实施个性化教育。

另外,学生模型需要对学习过程中的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记录入库,对教育效果进行评定,从而诊断出当前教学计划是否合适,以便下述教师模型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灵活调整。

42教师模型

教师是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主体,一个合理的教师模型应该包括如下三个部分。

教师模型首先完成教学内容的选择,这要根据学生模型中对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的评定,并且针对学生既定的学习目标,并从下述知识库中调取对应的内容,为教学的开展做好准备。

在确定了教什么的问题之后,教室模型要确定如何教的问题,即选取合理的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教学方式的选择依附于学生模型,而又能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记录进行反馈动态,不断完善和调整教学策略。

另外,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传授知识,并能为学生答疑解惑。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和疑惑时,教师模型应该实时地提供信息支持,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因而教师模型要实现与人机交互接口的实时连接,在问题到来时控制模块驱动应答部分为学生答疑解惑。

43综合数据库模型

综合数据库模块为农业知识培训系统提供数据库支持,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模块。

知识库模块中分类别地存放着农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包括文本、图像、自然语言、多媒体等多个类型的学习知识。一旦教师模型中完成了教学内容的选择,便由此模块中调取相对应的文件开展教学。

专家评估模块用于处理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果评价和经验总结,为教师模型中的各个环节的反馈和更新迭代提供数据支持。在一个完善的教学过程,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总结和反馈,以此指导下一步的教学内容和策略的更新。

为了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估,还需要引入测试考核模块对学生的成绩进行量化考核。测试考核模块中包含学生答题库和成绩测评库,准确检测出开展农业知识培的作用与效果。

44人机交互接口

基于人工智能的农业知识培训的过程是学生和系统进行交流的过程,所以一个友好的人机接口是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这一模块中,友好的图形用户界面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流畅地接收信息,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借助于人工智能中对语音和图像信号的先进识别技术,人机交互接口可以智能化地接收分析和理解学生的自然语言信息和动作信息,进而为系统提供宝贵的输入信息。

5总结和展望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农业知识培训模式,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农业教育领域的一次尝试。依托于人工智能应用于农业知识培训的优势,并针对于农业知识培训的特点,提出了农业知识培训平台的具体系统架构,实现了对教学过程的模拟和扩展。这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培训平台,能够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并且具备良好的人机信息交互和教学反馈能力,自适应地开展农业知识教学,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扩充与革新。

参考文献:

[1]李昭涵,金桦,刘越.人工智能开启“互联网+教育”新模式[J].电信网技术,2016(12):6-10

[2] 张欣,王浩,O永刚浅谈人工智能与教育[J].电脑迷,2014(1):95

人工智能的教育培训精选篇2

关键词:高职智能交通;实训基地;多功能平台;技术服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training base and guarantee of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Guangdong provincial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training base as an example, the aspects of construction basis, construction goals and ideas, construction measures and effect were discussed.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constrcucted th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high skilled personnel training base and service training platform, which has the function of multi-functional platform in teaching, training, occupation skill appraisal and application of technical service, exploring the new mod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raining base.

Key words: vocational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training base; multi-functional platform; technical service

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障。将实训基地建设成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应用与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基地,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内容和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并能彰显现代职业教育办学特色[1]。截止到2013年,开设有智能交通类专业的高职院校有42所,在校生4万5千余人,因此探索建立产学研用的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对于提高智能交通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探索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新途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1 建设依据

1.1 符合国家政策

国务院关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作为11个重点领域之一。智能交通、卫星导航是国家将在“十二五”期间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之一,未来获得的支持力度将会很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开放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网络完善、布局合理、运行高效、与港澳及环珠江三角洲地区紧密相连的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使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亚太地区最开放、最便捷、最高效、最安全的客流和物流中心”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也为智能交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1.2 符合广东产业发展要求

广东的智能交通系统IT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建设相对全国其它省份起步较早,到2012年底,全省开通的电子不停车收费(ETC)车道超过450条,粤通卡全年用户保有总量突破170万,数量全国第一,是第二名省份用户总数的近三倍。

目前,珠三角地区的机动车和驾驶人员管理基本实现了信息化,并在城市综合交通信息平台、智能公交调度、城市交通智能控制、高速公路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所有这些为广东智能交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巨量的人才需求。智能交通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快速发展,需要大量懂交通安全法规、掌握交通工程基础知识及行业标准、具有智能交通设备及系统使用与维护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我国从事智能交通设备安装与调试、信号检测与控制、智能交通网络建设与维护等工作岗位、具备“软硬(件)兼施”应用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严重短缺,成为制约智能交通跨越式发展的瓶颈。交通职业教育应切实担负起技能型人才培训的重任,加快实训基地建设,全面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

1.3 GPS北斗系列智能交通监控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用人需求

随着北斗卫星导航产品民用及产业化,卫星导航产业将井喷式增长,预计到2015年,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将达到500多亿元的规模;交通运输部规定“长途运营车辆2013年6月1日后,凡未按规定安装北斗导航的车辆,不予核发或审验道路运输证”,卫星导航设备的安装与维护高技能人才有着巨大的缺口。广东省卫星应用协会作为国内唯一的行业省级协会,横向整合卫星应用产业链的技术提供商、设备生产商、电子地图商、网络运营商、通信服务商、系统工程商、产品器材配套供应商以及相关联企业,纵向链接政府、学校、交通运输、测绘、军队国防、城市规划等资源和行业应用领域,有会员单位300余家。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省卫星应用协会会员单位,同时是协会在高职院校设立的唯一“广东省卫星应用人才培训基地”单位,承担广东省卫星应用协会“GPS北斗系列车载交通监控系统应用高技能人才培训”的重任和学院智能交通专业学生“GPS原理与应用”相关课程教学的任务。

1.4 广东省交通运输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需要

根据《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规定,学院作为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负责交通系统相关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学院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承担全省交通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监控系统集成与维护”、“公路收费系统集成与维护”两门课程的继续教育培训任务。

2 建设目标与思路

为满足建立开放的现代广东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粤港澳交通一体化对交通安全和智能管理的要求,校企共建“交通安全与综合监控中心”等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涵盖智能交通岗位群的校外实习基地,增强校外实习基地的教学功能,实施“厂中校”建设。力争将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建成广东省乃至全国领先的智能交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技术应用推广中心。按照“统筹规划、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资源共享、注重效益”的原则,在现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基础上,以校企合作的方式,改善校内实习实训环境和条件,以满足教学过程中的实习实训要求,实现教学环境企业化,打造“智能交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智能交通服务与培训平台”。

与广东新粤交通投资公司等联手改建交通安全与综合监控中心校中厂,满足学生顶岗实习要求,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与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分层次构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本着优势互补、校企双赢的原则,在3年期间新建10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确保学生能够达到半年以上顶岗实习;拓展实习基地类型,提高顶岗实习质量,完成教师实践锻炼、企业员工培训、技术开发与应用等内容,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的作用,建立长效的企业培训与用人机制,形成稳固的学生顶岗实习基地,为教师对企业进行技术服务、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教学活动双向交流搭建平台,并与企业建立牢固的人才供需关系,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保障。

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采取校企共建的方式,依托 “智能交通工程技术应用中心”、“道路交通控制科技服务团队”和“智能交通教学团队”,将实训基地打造为既是教学培训基地、又是生产和服务基地;既可以开展实践教学,又可以进行技术推广和培训。建设思路如图1所示。

3 主要举措

打造生产和研发相结合的校内“交通安全与综合监中心”校中厂,完善智能交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扩建“GPS与网络通讯实训室”,打造“广东省卫星应用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智能交通服务与培训平台。将智能交通的行业企业标准引入实训室建设,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技能训练环境。

3.1 智能交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学校提供场地、师资等,与广东新粤交通投资公司、广东京安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广州智能交通指挥中心等合作,引入行业企业标准,打造“交通安全与综合监控中心”校中厂。校企合作实现对校园安全监控系统、广东省交通运输厅机动车教练员考试中心、新粤交通ETC收费系统等实训场地进行整合。该中心由监控系统、交通信息采集系统、通信系统、网络维护等多个子系统组成。在校园道路安装线圈检测器、超声波检测器、视频检测器实时监控进出校园的各种车辆,流量、车型、车速等交通信息及校园各关键点的安全信息等可以实时传递到监控中心屏幕上。中心实现对广东省交通运输厅机动车教练员、校园安全的监控与管理,新粤ETC收费系统测试,校园交通信息采集与等功能,既能满足学生对交通信息采集、交通检测器安装、监控系统操作与维护实训的需要,又能完成校园道路及楼宇监控、安防联动和车辆管理等任务;同时为专业教师提供校企合作进行技术改造的平台。新粤将派5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师承担《高速公路通讯系统》、《收费系统操作实务》2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并有计划地组织专业学生分批参与到新粤公司施工的公路机电系统项目,开展工地现场教学;实训基地除了考虑在校学生的专业训练需要外,还注重考虑向行业,特别是广东省的相关交通单位提供职工培训服务,如开展对新粤员工、实习学生的培训和交通机电系统技工、维护员、工程师的企业岗位资格认证。

3.2 智能交通服务与培训平台建设

依托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服务与推广。与广州运星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广东京安交通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制定“智能交通工程技术应用中心”的建设方案。申报并立项学院首批“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应用中心”和“道路交通控制与信息采集科技服务团队”。在交通信号控制、交通信息采集、交通信息、ETC收费、GPS监控与导航系统应用等领域,与企业联合申报纵向科研项目、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技术革新与成果推广与行业企业共同解决应用性技术难题,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服务。近3年技术服务与推广项目总经费187.3万元,申请专利3项。

3.3 产教一体,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多岗位轮换车间课堂”

建设广东京安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厂中校”的“多岗位轮换车间课堂”。依托学校和企业两个平台,把“厂中校”的智能交通产品生产制作、智能交通产品检测、交通工程方案设计与投标、智能交通产品工程安装与调试、智能交通产品销售与售后服务等多个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融入到基本型实训、生产性实训、专项技能训练、顶岗实习4个实训环节中,使学生在各个车间课堂中实现多岗位轮换,如图2所示。

3.4 发挥基地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推行“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融合、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融合、第一课堂教育和第二课堂活动相融合”的“四个融合”人才培养。在校内智能交通实训基地,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模式,采取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利用省职业资格鉴定所的优势,开展双证教育,将“公路收费与监控员”、“AUTO CAD工程师”资格证书纳入智能交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丰富校内实训基地内涵,积极开展专业技能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依托校外基地,让学生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的培养,提供学生的职业能力。如图3所示。

3.5 校企合作开展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按照科学化、标准化、结构化、动态化的原则,校企共建智能交通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包括优质课程视频录像、原创视频动画、虚拟交互实验等原创特色课程资源250余项,整理收集资源2 800余项,形成了6个基本库、6个特色库的智能交通专业教学资源中心。智能交通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共享型教与学、继续教育与培训、就业服务与管理、技术交流推广等四大功能,最终为教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在岗人员素质提升提供优质服务。

(1)共享型教与学平台

整合智能交通专业最新教改成果、实践研究课题、教学课件、授课教案等教学资料,为开设智能交通专业的高职院校教师提供专业教学资讯交流、优质教学资源分享、教学改革实践的窗口,同时为广大学生提供大量实用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可看性、可操作性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在线学习的动力[3]。

(2)继续教育与培训平台

可以为数以万计的智能交通行业从业人员提供智能交通行业知识补充、智能交通职业技能训练、最新智能交通行业信息获取、行业从业资格考证辅导等在线服务,且贯穿于其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

(3)就业服务与管理平台

整合智能交通行业企业总体介绍、前景介绍、主要产品、新闻动态、招聘信息、公司主页链接等最新资讯,为广大学生或智能交通行业从业人员提供就业服务信息。

(4)技术交流推广平台

为广大智能交通技术人员提供大量的实际工程案例和技术解决方案,并设置在线留言、讨论等功能,便于智能交通技术人员针对相关技术问题展开讨论[4]。

4 实训基地建设成效

4.1 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智能交通专业群教学质量保持高水平状态,人才培养质量行业、社会的认可度高。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等一系列国家和省级大学生竞赛中获奖10余项,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100%,整体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对口率达85%以上;学生综合素质良好,用人单位满意率保持在90%以上。

4.2 满足职业资格鉴定和对外社会培训的需要

利用设备齐全的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对专业学生、校外企业员工提供职业资格鉴定和继续教育培训。开展“公路收费及监控员”、“广东省卫星应用GIS工程师”、“嵌入式系统工程师”等培训项目,2010年至2013年5月对外培训累计3 859人次;开展职业资格鉴定4 200余人次。

4.3 满足对外科技服务的需要

依托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成立了学院“智能交通工程技术应用中心”和“道路交通控制与信息采集科技服务团队”,与广东省卫星应用协会合作建立“广东省卫星应用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广东省内高职唯一一家)。团队近3年承担省级科技项目4项、厅级科技项目6项、行业科技服务项目3项,合同总金额200余万元。

4.4 提高了教科研水平

教师在参与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实训基地的高水平创建和高效率运行,使教师的教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5]。现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立项为广东省级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广东京安智能交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立项为广东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专业教师获得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奖6项,其中“高职智能交通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获得第七届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参考文献:

[1] 马英. 职业教育校内生产(服务)型实训基地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3):32-35.

[2] 蒋九. 探讨高职院校建立物流实训基地的问题[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4):66-68.

[3] 周兰菊,顾青. 高职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4):26-28.

人工智能的教育培训精选篇3

一、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山西省目前共有27所培智学校。依据地区、办学主体和办学水平的不同,笔者在全省选取了18所培智学校的236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和访谈法。共发放问卷236份,收回236份,回收率为100%。并制定了访谈提纲,对山西省相关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和被调查学校的部分教育管理人员与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显示,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存在以下问题:

(一)男女教师比例失调在调查中发现,除了未填表的25人(占10.59%)之外,在填表的211人中,女性教师185人,占78.39%;男性教师26人,占11.02%,男女教师比例明显失调。

(二)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从年龄结构来看,从事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中,(10人在该项目上没有选择),20-29岁的教师占36.44%,30-39岁的教师占24.58%,40岁以上的教师占34.75%。可以看出,教师年龄结构太不合理,其中30-40岁的教师偏少,这样的教师年龄结构容易形成断层,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持续、稳步提高。

(三)新手教师比重过大教师职称是反应教师教学能力和学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教师学术水平、学术地位、成就大小和实践经验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职称结构(初、中、高级职称的比例)是衡量教师群体素质状况的尺度之一。在调查中发现,从事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中,小教高级教师48人,占20.34%;小教一级教师72人,占30.51%;小教二级教师25人,占10.59%;小教二级以下教师91人,占38.56%。由此可以看出,小教二级和小教二级以下的教师占到49.15%,这说明教师队伍中新手教师较多,提高教师素质的任务艰巨。

(四)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1.学历水平及获取途径从学历情况来看,参加调查的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29.66%,具有专科学历的教师占32.63%,具有专科以下的教师占5.93%,仅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学历达标率还是比较高的。但因未填写学历情况的教师较多,占31.78%,所以对教师学历情况不便作出整体判断。从教师学历获取的途径来看,通过函授方式获得学历的教师占31.36%,通过自考方式获得学历的教师占26.27%,通过全日制大学方式获得学历的教师占仅28.39%,有13.98%的教师未填写学历获取途径。也就是说,参加调查的教师中,至少57.63%的教师第一学历较低。2.师资来源我国特殊教育师资来源主要有三种渠道:由普通学校转到特殊教育学校;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师范生;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毕业生。在调查中发现,山西省从事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中,毕业于特殊师范院校或特殊教育专业的仅占5%,95%的教师没有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训练,他们入职时的特殊教育专业化程度较低。3.入职后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在职培训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必要途径。智障儿童各自的情况不仅复杂,而且差异很大,这就更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专业素质。近年来,山西省虽然较为重视对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教师的在职培训,但在被调查的教师中,经常接受培训的教师43人,仅占18.22%;参加过培训但不经常参加的教师137人,占58.05%;从未接受过培训的教师占23.73%。通过访谈得知,教师培训地点多集中在山西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和山西省特殊教育中心,培训形式多为讲座,理论多、实践少,很少有专门的智障儿童教育专家或团体组织深入培智学校进行现场指导,因此,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4.教师科研能力近年来,山西省在特殊教育科研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在各种类型的论文比赛中,累计有33篇获得各种奖项;在山西省教育学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山西特教》(内部刊物)累计发表80篇文章。然而,在中国知网中检索《中国特殊教育》和《现代特殊教育》发现,2003-2011年,以智障儿童为主题的文章共110篇,但其中没有山西省教师的文章。从中可以看出,山西省关于智障儿童教育方面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还不多。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学校缺少参考资料、经费等支持条件不够;学校对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教师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教师水平有限,没有信心;等等。

(五)教师社会地位不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可以通过其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法律地位和职业声望来体现。笔者从比较显着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教师的经济地位是由教师的工资收入及其福利待遇与其他职业相比较的结果来确定的,是其社会地位高低的直接表现之一。从调查中得知,月薪3000元以上的教师仅占1.69%,月薪在2000-3000元的教师占36.44%,月薪在2000元以下的教师占到54.24%,超过了一半,有7.63%的教师未填月薪。另外,从调查中还得知,有近30%的教师没有按时获得相关补助。多数教师反映工资待遇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智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教师职业声望是社会成员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声誉的综合评价,是其他社会成员对这一职业的从业人员的敬重程度。笔者通过调查培智学校教师的家人、社会成员和普通学校教师对他们从事智障儿童教育事业的态度,以分析他们心目中智障儿童教育的职业声望,在培智学校的教师中,认为家人支持的程度超过社会人士和普通学校教师的支持程度,认为家人反对的教师人数远远低于认为社会人士与普通学校教师歧视的教师人数。这反映出培智学校教师自己的看法,也显示出智障儿童教育工作需要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

( 六)教师工作满意度不高、压力大从调查中得知,只有30.93%的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智障儿童教育工作感到非常满意,59.32%的教师持无所谓的态度,4.23%的教师持消极态度,5.51%的教师未填满意度。态度决定一切,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就决定着学生成长的方向;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就决定着工作的成败。所以,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是教师管理、培训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调整要密切关注的事情。教师的工作压力是指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在调查中发现,60.59%的教师感到工作压力大。笔者对教师陈述的工作压力来源进行分类,得出其压力来源主要有:家长对教师过高的期望、智障儿童不良的行为、不利的工作条件、较低的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不理想的职业声望等。由此可见,回报低与压力大直接影响着培智学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改变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师资现状的建议

(一)加强各部门协作,完善智障儿童教育经费保证制度智障儿童教育需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需要政府提高智障儿童教育的投入水平,完善智障儿童教育经费的保证制度。此外,我国对智障儿童教育实行多部门共同管理的政策。在教育部门,教育厅、教育局设有专门的机构管理特殊教育,负责建立培智学校;在民政系统,有社区康复和寄托机构、儿童福利院;在残联系统,有职业培训中心以及其资助建立的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在卫生系统,有肢体康复门诊部、中心医院等。所以,为了保障教育经费,促进培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各种特教机构在职能上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构建智障儿童教育的保障体系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体系,财政、民政、残联、教育各系统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互相联系,制定有利于加强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职业声望,为智障儿童享受高水平的教育提供切实的保障。

(二)发挥社会在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作用社会对智障儿童、智障儿童教育事业的关怀,能激发智障儿童教育教师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使他们树立责任感;社会对智障儿童教育教师的关注,有利于消除职业歧视,提高教师的职业声望,从而使从教人数增加。因此,社会应加大对智障儿童教育以及智障儿童教育教师的宣传力度,各相关团体组织应经常到培智学校看望师生,创设有利于教师工作的良好氛围。同时,民间团体组织还应筹集智障儿童教育发展资金,增加培智学校的经费投入,以补充政府经费投入的不足,为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提供精神支持和经费保障。

(三)建立智障儿童教育师资培养机制1.扩大智障儿童教育师资培养的渠道,增加师资数量造成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程度低、数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师资培养层次低、数量少。据了解,山西省只有位于阳泉市平定县的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山西省特殊教育学校两所专门培养特殊教育教师的师范院校,并且是两校一套机构,同址办学。其他师范院校和普通大学都没有设置特殊教育专业。因此,一方面,要扩大特殊教育师范学校的招生数量,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另一方面,可在普通师范院校中增设特殊教育专业,或采取增加特殊教育课程、举办特殊教育专题讲座、组织师范生到特殊教育学校见习等多种措施,改变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师资培养各行其是、缺乏融合的状况,以吸引更多优秀大学生从事特殊教育工作。2.增加男教师在智障儿童教育学校中的比例据有关资料显示,男女教师比例失调不只是山西省的现象,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女性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3.69%〔1〕。国外也有类似的情况。在美国的培智学校中,女性教师占69%,男性教师占31%。教育的女性化趋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无论在高校招生政策中还是在智障儿童教育学校的教师录用中,都应该增加男性教师的比例,注重性别比例的基本平衡,这样,不仅有利于处理智障儿童教育中的突发事件,也有利于满足智障儿童教育的特殊需要。3.提高智障儿童教育师资培养质量由于智障儿童身心发展极不平衡,特殊教育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可考虑多个学段课程相搭配,如将学前的一些课程与小学的一些课程相结合或将课程模块化,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课程模块,每一模块分别承担不同的功能,加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可以设置功能齐全的兼心理实验室和康复学习教室为一体的资源教室,加强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并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教育作用,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扶残助残活动,提高学生对智障儿童的关心程度,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使其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良好的职业情感。总之,要加强智障儿童教育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培养出能够胜任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

(四)推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和准入制度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旨在满足不同层次学校、不同学科教学的要求。至2004年底,我国的教师资格证书分为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书、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书、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小学教师资格证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几种,唯独没有设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实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和准入制度是特殊教育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途径,是保证特殊教育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措施。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在全国通过实施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使特殊教育毕业生及有志于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社会人士能尽快拿到特殊教育行列的“身份证”,把好师资队伍建设的入口关。

人工智能的教育培训精选篇4

1船舶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现状

1.1对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目前很多船舶企业的决策者对安全教育培训工作重视不够,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处于被动应对局面,因此安全教育培训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存在培训经费不够、培训时间得不到保证、培训内容走过场等现象。1.2培训内容简化,形式单一。船舶企业的安全培训主要针对新员工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即公司级、车间级和班组级安全教育。其他如岗位安全培训、特殊工种安全培训、专职(项)安全培训和日常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则较少。培训结构不合理,培训种类单一,覆盖范围有限。培训方式以课堂灌输式为主,缺少实践操作环节,因此安全培训工作效率较低。1.3对外包工安全操作技能培训力度不够。现代船舶企业的外包工占60%~80%,由于招工难,外包工基本就是农民工,文化水平偏低,年龄结构偏大,法律法规意识差,要在短短几个课时让其掌握岗位安全操作技能确实很难,为了赶工期,往往只对外包工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就上岗单独操作,导致违章事故频频发生。1.4缺乏有效的安全培训评估、考核与激励机制。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船舶企业的安全培训大都有计划有实施,很少有评价、考核与激励机制,缺少有效的评估和岗位责任制考核,不能有效调动广大职工参与安全生产知识技能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经验探索

目前,随着我国船舶行业不断进入欧洲市场,在实现从量到质飞跃的同时,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有效的智力投资———安全教育资本的投入,是至关重要的,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家地方国有控股股份制企业,在船厂设备硬件更新换代后,针对员工安全技术素质的提高进行了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智力投资”,从而在较短时间内,初步建立了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安全教育培训方法,形成了企业新一代智力技术资源,并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经验成果。2.1加大企业的安全智力投资,提高员工的安全操作技能。早在2003年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改制开始时,新的领导班子就意识到人力资源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公司领导多次在工作会议上强调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并明确表示:企业的安全智力投资在企业智力投资中应排在首位,把安全教育培训明确列入企业智力投资项目中,组织安全技术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成立安全技术培训部,逐年加大安全操作技能培训投入。首先,对电焊工进行岗前和岗中技能培训,在一大批年轻焊工取得CCS三类焊工资格、部分焊工取得高级焊工资格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焊工的安全操作技能水平。在“GL”(德国劳氏船级社)对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焊工抽检时,任意抽查6名焊工现场进行板对板焊接和管对管焊接,焊接质量和安全操作标准化两项指标全部合格。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对各岗位技术人员素质水平的总体配置,得到“GL”(德国劳氏船级社)的确认,并较快取得万吨船的建造资格。其次,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在建造万吨船的过程中,加大专业技能、工艺安全操作流程的智力投资,在边实践边探索的过程中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固化工艺安全操作流程,通过理论与实践操作的培训,消除和减少了安全风险,提高了生产效益。经过多年努力,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现已基本完成钢板下料、喷涂,NC切割下料、管系加工和安装等全系列16个工种的安全技能培训。最后,为不断提高企业管理层和广大职工的安全意识,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形成了一整套颇具特色的培训体系:如中层以上干部安全培训、班组长安全培训、专职安全员安全培训、新员工三级安全教育、全员安全教育、变换工种安全教育、复岗工人安全教育、四新安全教育,等等。这种全方位、全覆盖的安全培训立体网络的建立和实施,有效提高了各岗位人员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生产技能。另外,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设置了安全技术培训部,选拔实战经验与技能丰富的企业内训师作为培训讲师,这在集团系统中是首创做法,与国外先进企业的做法同步。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将在不断探索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完善和推进安全培训工作。2.2聘请高质量的教师,开展多样化的培训,提高安全技能培训质量。近年来,随着安全技能智力投资水平的提高,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安全技能培训质量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从省内外聘请同行专家到企业执教,聘请日本和韩国造船专家长期驻企业指导,培养了大批高技能师资人才。众所周知,高效的产品质量与安全操作技能是分不开的,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长期以来,日本和韩国专家为企业生产质量和安全管理把脉诊断,订目标促整改,向国外先进船舶企业管理模式学习,在培训方面开设“电焊培训班”“转模培训班”“管路焊接专项工艺指导班”“内训师技能培训班”等,这些培训班的开设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培训发挥了重要作用。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安全培训工作正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从内部培训走向外部培训,借鉴外部先进的安全培训方法与经验,在企业内部进行消化和运用。近几年,企业多次组织班组长以上干部到国内管理较为先进的船厂进行安全学习培训;在企业内部不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安全技能有奖竞赛活动,同时积极参与市、区组织的各项安全生产活动,并多次获得厦门市“安康杯”和海沧区安全月活动技能竞赛一等奖、二等奖。多元化的安全培训有效调动了广大职工参与安全生产的积极性,企业职工正在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2.3紧密结合生产实践,避免“纸上谈兵”式的教育培训。安全教育培训必须深入生产实践,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促进生产效益的提高。例如氧气、二氧化碳贮罐的投入使用,对上岗操作人员的培训可分为4个阶段:第一,根据国家制定GB9448-88“电焊与气割安全规定”进行必要防火防爆教育;第二,到现场进行管道汇流系统检漏、安全设备和场地规范教育,并让操作者提出整改意见;第三,新设备供气试运行模拟培训;第四,制定“汇流排使用安全操作规程”,作为全厂性管理文件执行。这样,教育培训始终贯穿于安全生产的全过程,直至正常运行后才能结束。安全教育培训深入生产现场,避免了“纸上谈兵”式的教育培训,还建立培训后的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与职工薪酬管理挂钩,运用物质激励、岗位激励、精神激励和发展激励等来调动广大职工的主观能动性。

3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对策研究

3.1安全就是效益。企业的安全培训投资是企业智力投资之一,是一种无形的资产,而不是一种短期效益行为。因此,企业的决策者要高瞻远瞩,转变思维观念,从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出发,逐步加大安全智力投资。如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企业安全与技能培训部,不仅为企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岗位新能手,还得到了厦门市认证培训机构的认可,成为社会办学力量———焊工专业技能鉴定站,这是企业安全技能智力投资的一种体现。3.2安全培训重在安全思想教育。学以思为贵,安全思想教育与安全知识教育应是统一的整体。安全思想教育为安全知识教育奠定了基础,安全思想教育是一种安全观念的转变过程,首先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安全思想教育转变职工的思想观念;其次要加大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技能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筑牢安全屏障,才能使安全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安全思想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贵在持之以恒。要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学习氛围,并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健全长效教育培训管理机制。3.3安全培训要重视企业管理者的安全教育。加强安全教育,首先要抓各级领导的安全教育,对一个单位来讲,一把手和主管领导安全意识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单位的安全管理水平。因为领导具有相对权威性及组织协调能力,任何一项工作,只要领导重视了,组织、经费和人员就都有了保证,很多事情都将由可能变为现实。其次是抓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一个单位仅抓各级领导的安全教育只是抓住了关键,但安全生产的具体管理环节要靠安全管理人员去实施、去管理,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安全管理队伍,就有什么样的安全管理水平。因此,要注重对他们进行理论性安全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管理素质,提高其对事故的分析、预测和控制能力。对安全管理人员进行超前教育的目的在于,一般职工还要靠他们去培训、去教育,他们的安全文化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着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所以,要把抓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当作重点来抓,只有这样,一个单位的安全管理水平才能不断提高。3.4安全培训要抓好全员安全教育。要使“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想深入人心,真正实现每位职工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就要通过安全知识、安全道德、安全法规的教育,使全体职工都具备现代企业所要求的个体安全素质,具备正确的安全价值观、高尚的安全道德意识,养成自觉遵守安全行为准则的习惯,从而使全体职工更完美、更充分地发挥安全生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3.5船舶企业在安全培训资本投入的同时,要实现有偿培训和责任制考核。新职工的培训可以以互动合同的形式来进行,经培训后离司职工未履行合同规定条款的则应按规定索赔培训投资费用;同时可跟踪统计职工安全操作遵守率来实行安全培训责任制考核。

总之,要将安全培训投资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才能取得良好的培训效益。

作者:杜育明 单位: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胡光耀,牟永才,洪金盛.企业安全教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

[2]马小明.企业安全管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人工智能的教育培训精选篇5

一、开展移动智能教育培训的现实分析

结合该项培训工作开展的实际状况,现从目的、手段、结果三个方面进行现实分析。

(一)开展移动智能教育培训的目的

为了促使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能及时有效地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内容,由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提供培训平台,在陕西省汉中市和澄城县、泾阳县试点开展了移动智能教育培训工作。在这一背景下的教育培训目的可细分如下:

1.增强基层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基层党员干部政治素养的提升不仅依赖于他们的自觉学习,还需要通过培训的方式给予解决。关于认真学习和领会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而言,则需要通过大量的文本材料和视频材料来向党员干部们进行宣讲。

2.适应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特点基层党员干部身处乡镇等重要岗位,每天将面对繁杂的日常工作,因此,试图通过传统集中培训来提升他们的政治素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打乱他们的工作计划。因此,在移动智能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下,因模式的灵活性和弹性等优势将有效解决培训与工作之间的矛盾,以及培训与空间距离之间的矛盾。

(二)开展移动智能教育培训的手段

1.通过推送学习资料进行自学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手机学院为手机远程培训开发出了应用软件系统,制作了演示文稿,印发了教学计划,精心组织了学习内容,参训人员只要通过下载安装APP就能获得后台推送的学习资料。比如在陕西干部手机培训(汉中试点)时,共设置了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经济形势、公共管理能力、个人修养和文化休闲7个模块18门36个微课程在“陕西干部手机培训中心”手机学习终端向学员推送。同时,在“陕西干部手机培训中心”网络平台提供106门视频课程,供学员自主选学,但不做考核要求。这样一来,学员就能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来进行学习。实践表明,在便利性和易操作性的双重支撑下,对基层党员干部稍加培训便能通过手机进行自学。

2.讨论环节设置互动学习方式通过讨论来撞击出思维的火花,通过讨论还使真理越辩越明。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在培训工作中,专门设置了讨论环节,并规定了上线讨论的时间段。学习过程中有计划地安排组织了4次集中网上讨论,学员均参加过讨论交流发言,共发帖776条,人均13条,同时微信互动交流发帖3000多条,有效贴2000余条。这样一来,便使学员消除了接受远程培训中的孤独感,而能真切地融入到学习团队之中。

(三)开展移动智能教育培训的结果

这里的“培训结果”主要指“培训效果评价”,陕西省在开展移动智能教育培训工作时设计出了一项考核办法,即要求学员提交学习心得体会,在对心得体会进行评分外,再根据学员的上线讨论情况给出最后的综合评分。为反映真实情况,还在所有学员中开展了培训工作问卷调查。比如汉中试点培训,认为本次培训试点效果比较好以上达到了96%。

二、针对难点问题的思考

然而,在试点培训后的现实分析中也逐步暴露出一些难点问题值得思考,比如:如何确保所推送的信息能接地气,如何管理分散存在的参训人员,如何激发参训人员的学习热情,如何确保最终学习效果考核结果的真实性等等,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得到不断解决。以下分别对这4个难点问题进行思考。

(一)针对资料内容的难点问题思考

从部分学员的心得体会中反馈出这样一个问题,即所推送的学习资料与实际联系得不够紧密。对此需要说明,移动智能教育培训所推送的资料主要以图片、文本资料、微视频等要件构成,其中微视频控制在5分钟左右。这就意味着,发送给学员的学习资料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这也是当前借助移动终端进行阅读和观看的通病。这种具有碎片化特点的资料就无法与那种系统的、接地气的传统培训相媲美。因此,这就构成了难点问题之一。另外,视频播放中的技术问题也时有反映。

(二)针对学员管理的难点问题思考

目前所开展的移动智能培训项目主要是针对乡镇基层党员干部的,他们作为基层干部所承担的日常工作十分繁琐。因此,这就在客观上和主观上造成了学员管理难题。再者,即使处于同一个县的学员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很多差异,这样就在班级管理上造成了诸多不便。根据培训试点的班级设置安排,一般以60人为一个标准班,且配备一名班主任。由此,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难度可想而知。因此,这里所提到的学员管理便构成了另一项难点问题。

(三)针对学员学习热情的难点问题思考

根据传统培训工作的经验可知,基层党员干部在面对政治素养提升培训时,往往具有敬而远之的心态,当然这与传统说教式的培训方式有关。不难知晓,只有激发起学习热情,才能增强政治理论学习的效果。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如何来激发起学员的学习热情?从现阶段的做法来看,仅靠培训模式的新颖性和微视频内容的生动性,是难以充分实现上述目标的。毕竟,在长达数月的培训中会逐渐弱化学员会对这种培训模式的新鲜感。

(四)针对学习评价的难点问题思考

是否仅仅依靠提交学结报告和考察平时讨论情况,就能真实反映出学员的学习效果。对此,笔者持谨慎乐观态度。要知道,在互联网已得到普及的当下,复制、粘贴等工作是不需要太多技巧,却又能完成报告提交任务的。因此,完全基于线上考核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那么如何来完善和补充这一评价方式则构成了当前的难点问题。

三、解决措施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四项难点问题,解决措施可从以下5个方面来构建:

(一)理性认识移动智能培训的功能价值

由陕西省率先举办的移动智能教育培训项目,在很大程度上创新了当前针对党员干部政治业务学习的模式,这种模式极大地减轻了基层党员干部进行政治业务培训学习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但我们也需要理性认识到这种培训模式的功能价值,从而不能只追求“高大上”的培训方法,而忽略了传统培训在学员管理、培训内容体系化等方面的优势。这就表明,我们需要在线上和线下培训之间形成高度融合,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所遇见的难点问题。

(二)基于实践调研的培训资料内容设计

移动智能培训项目本身就带有明显的微课程特色,因此,短时、碎片化等始终贯穿于培训工作的始终。因此,在解决这个难点问题上,应着力从优化所推送的学习资料入手,形成精准培训的效果。那么要实现精准培训的效果,首先就需要培训方对参训人员的工作实际进行充分调研。这里需要指出,从很多培训实践中也反映出,培训方具有很强的“我向思维”习惯,未能换位思考学员的需求,以及培训内容与当地党建工作实际相结合的要求。

(三)充分发挥所在单位基层党支部组织管理职能

目前参与到移动智能培训项目中的学员,都是当地县域的基层党员干部,其中不乏身居重要岗位的人员。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委派处级干部担任培训学员的班主任,这已是培训方对学员管理所能做的最大努力。针对学员工作地点不定、空间居住分散的特点,还应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组织管理职能。具体而言,学员所在单位的基层党支部应协同组织部门,共同督促和管理学员的学习情况,并参与组织学员进行集体学习和讨论,将学员的学习情况纳入到他们的年度工作考核之中来。

(四)建立线上线下的学员互动学习模式

单纯依靠QQ群、微信群来进行学习讨论是不够的,这样不仅无法使学员完全融入到班级学习中来,也使得文字层面的讨论会陷入某些人激烈讨论,而某些人则一旁观看的情形。为此,需要建立线上线下的学员互动学习模式。上文已经提到了应由基层党支部和组织部门来搭建线下讨论平台,由此可以在政治学习时间段内围绕着学习心得、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等主题进行交流。这样一来,便能极大地增强学员的学习意识。

(五)结合现状拓展培训效果评价办法

目前的评价方法在文中已经介绍,而且通过查阅学员的学结还能发现当前培训工作中的不足和难点问题。但这种评价方式无法全面考核学员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以及通过学习对工作的帮助等要件。为此,笔者建议可以设置跟踪考核的方式来进行,开展跟踪考核的主体应是学员所在单位的组织部门,通过对学员的工作言行和群众反馈信息来进行效果评价。

四、案例

以下从两个方面举例介绍陕西省开展移动智能培训工作的情况,以供学者思考移动智能教育培训课题。

(一)学习要求

1.课程学习学员必须完成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解读、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经济热点、公共管理、个人修养6个模块的全部18门课程学习,每门课程必须完成学习进度的100%才能取得学分,共计15学分。

2.交流讨论学员应积极参加线上、线下的学习交流讨论活动,经班主任评定合格后获得3学分。

3.学习心得学员完成课程学习和讨论交流环节学分之后,在线提交学习心得体会或论文,经审核合格后获得2学分。

4.结业学员按照教学计划要求,完成上述三个环节的学习任务,达到结业要求后,由干部手机培训中心组织综合考评,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书。学员学习及结业情况由组织人事部门记入本人档案。

5.问卷调查学员结业时,应在线填写并提交《XXX干部手机培训试点调查表》。

(二)学习纪律

人工智能的教育培训精选篇6

关键词:智能手机;产业;工人;远程培训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2790-0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正在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劳动力市场对产业工人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原来的“只有一膀子力气”的产业工人已不能满足新时代下的产业需求,因此,对现有产业工人的再培训,使之能够胜任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后对劳动力的新要求,成为新形势下企业和产业工人的必然选择[1]。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通讯设备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远程教育。智能手机的功能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通讯工具,而是一个功能强大的信息传播平台,在该平台上,不仅能传播各种文字和视频资料,还能方便师生间相互联系沟通[2]。因此,以智能手机为通讯平台,对产业工人进行远程教育和培训亟待研究和探索。

一、产业工人技能培训的重要性

产业工人是指在现代工厂、矿山、交通运输等企业中从事集体生产劳动,以工资收入为生活来源的工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民工逐渐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型产业工人。然而,我国的现实却是大量产业工人来源于农民工,人数高达2.2亿,其中,只有少数产业工人受过系统的规范化培训,大量进城务工农民工所组成的产业工人群体,未经过系统培训和教育。因此,新形势下产业工人技能培训亟待加强。

此外,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和物价的不断上涨,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如富士康等)的劳动力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已考虑搬迁至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如越南、柬埔寨等,留给国内产业工人就业的岗位也会日益减少,因此,通过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产业工人自身业务技能,进而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已成为新形势下产业工人的必然选择。

二、智能手机进行产业工人技能培训的优势

1.信息传输效率高,质量好。当今社会,大部分人(包括产业工人)的手机已更换为智能手机。随着移动3G、4G和WiFi(Wireless-Fidelity,无线保真)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智能手机传输信息的方式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打电话和发信息,智能手机已成为一个移动信息传播平台,除传统功能外,智能手机还具有上网、购物和远程控制等新功能。这些新功能的不断出现,主要得益于新型智能手机信息传播速度和质量的不断提高。非智能手机发送的每条文字短信大小不到0.1K,而智能手机下载每部电影的大小高达数百M甚至1个G以上(注:1G=1024M,1M=1024K),由此可见,新型智能手机的信息传播速度和容量与传统非智能手机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外,随着WiFi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很多商场、餐厅和机场等公共场所都有WiFi信号覆盖,使用智能手机,几乎可以随处、随时通过上网获取所需信息。此外,与GPRS信号相比,新型3G和4G技术的巨大进步,使网络信号稳定性大大增加,通话质量和固定电话已不相上下。智能手机传播信息的高效率和高质量,使得应用智能手机进行网上教育成为可能。

2.操作简单,价格低廉,应用广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智能手机的操作方式正变得越来越简单易学,使用也愈加方便。目前智能手机的操作主要是触屏操作,操作系统主要是安卓(Android)和苹果的ios,可通过下载安装各类软件使手机具备各项功能,如QQ、微信、微博和上网浏览器等,而手机这些新功能,使得手机获取信息更加方便,也更便于人员之间相互交流。智能手机操作和使用都十分方便,即使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也能很快轻松掌握。此外,随着市场竞争和技术进步,手机价格也逐渐下降,1000元左右基本就可以买到一款性能不错的智能手机。目前,智能手机的使用率在不断增加,2014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了《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手机用户上网人数已达5.27亿,较2013年底增加2699万人[3]。我国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个人电脑(PC)整体使用率(80.9%)。由此可见,手机已成为中国网民上网的首选。对于广大产业工人而言,手机几乎人人都会使用,手机价格和通讯费用也能够负担得起,因此,手机是产业工人网络培训的首选方式。

3.便于师生间互动交流。对产业工人进行再培训、再教育,师生间和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是必须的。使用传统手机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只能通过打电话和发短信进行。而智能手机除传统手机的上述功能外,还有微信、QQ和蓝牙等多种信息传播和交流方式。这些方式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方便,资费成本也更加低廉。以最常使用的微信为例,微信作为一种更快速的即时通讯工具,目前统计已经超过五亿人使用,可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交友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支持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可以群聊,可以点对点交流,且仅耗少量流量,适合大部分智能手机与传统的短信相比,更具有灵活性、智能性,且节省资费。由此可见,师生交流可通过智能手机和网络,搭建起相互交流和传播学习资料的平台,这种平台的建立,可极大方便师生间相互交流。

三、智能手机进行产业工人技能培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1.智能机比较耗电,待机时机短。由于智能手机屏幕的分辨率和要支持一个系统的运行,电池的损耗非常大,一旦电量耗尽,势必会影响到技能培训的顺利进行。如何解决呢?现在很多智能机都可以配到大容量的商务电池,大大延长了手机待机时间,此外,便携式充电宝容量更大,可不依赖外接电源给手机充电,使手机获得更长待机时间。产业工人在使用智能手机进行培训前,应将手机电量充满,以保证远程培训的顺利进行。

2.智能手机可能出现死机和手机病毒感染。智能手机采用了智能操作系统,就像电脑上的Windows操作系统一样,在程序运行中可能会出现死机,此外,由于手机病毒的出现,手机的使用同样会受到手机病毒的干扰,严重情况甚至会使手机存储的资料丢失和重要个人信息外泄,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呢?在使用智能手机时,不要同时运行多个程序,以免多个同时运行的程序造成手机操作系统崩溃,而出现手机死机。及时删除手机内长期不用的程序也十分重要,这样可降低手机运行时的负担,减少手机死机情况的出现。在使用智能手机时,要安装并及时更新手机杀毒软件,并且不要随意安装和打开不明来源的文件,以避免手机中毒。

3.软件冲突和不兼容。在使用智能手机时,会有因为和别的软件、系统不兼容的现象,导致手机无法进入正常使用。解决方法是手机内不要同时安装大量软件,仅安装远程培训所必须的软件即可,以免不同软件之间,形成相互干扰,造成手机系统崩溃或反应速度缓慢。

四、国内外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用于远程教育平台的现状

1.国外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用于远程教育平台的现状。2000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人机交互研究室启动了“Mobile Education”,即“移动学习”项目,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开始引起了国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同年,国际著名远程教育家戴斯蒙德・吉根(Desmond Keegan)所做的“From E-learning to M-learning”的学术报告,引起了国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自此,移动学习在国内才受到广泛关注[4-6]。当前,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使用移动通讯设备进行学习已十分普遍。在我们的近邻新加坡,2004年底就推出了3G手机服务,对学生应用3G手机进行远程授课,除收看讲课内容外,学生还能够使用3G手机远程操纵教室内的相关设备。

2.国内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用于远程教育平台的现状。在国内,使用移动设备进行教育培训也十分普遍。在对广西一家企业的工人使用移动设备进行远程学习的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80%的员工表示他们使用个人笔记本电脑,访问公司培训网站;99%的人拥有可随时上网的手机或笔记本电脑;70%的人随时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学习[7]。在上海虹口区,为减少广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该区多所中小学开展了数字化课程进课堂活动。学生可通过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与校园内的WiFi相连,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资料,并展开师生间的各种互动交流,建立了一种“数字化课堂”,这种全新的师生间互动交流方式,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化被动为主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8]。

五、展望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广大产业工人在平时的工作中,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知识,提高自身技能。手机网络教育作为一个新鲜事物,具有操作方便,价格低廉和便于交流等优点,在产业工人无法集中学习的条件下,非常有利于进行产业工人远程教育,相信,应用智能手机进行产业工人远程技能培训,将来必将取得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曦.当代中国产业工人阶层结构分析[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4,6(4):20-24.

[2]王玉芳,张玲.手机移动学习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J].信息化教学,2011,231(9):115-117.

[3]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4]方海光,王红云,黄荣怀.移动学习的系统环境路线图[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1):14-20.

[5]刘建设,李青,刘金梅.移动学习研究现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7,19(7):21-25.

[6]任海峰,赵君.移动学习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J].成人教育,2010,20(1):8-9.

人工智能的教育培训精选篇7

【关键词】旅游高职院校 智慧型教师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105-02

新时期教育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各个学校都在探索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途径。近年来,智慧型教师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培养智慧型教师是教师发展的新方向。本文拟对旅游高职院校智慧型教师培养问题进行探讨。

一、智慧型教师的内涵

智慧是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处理的能力。当“智慧”出现在教育活动中,就形成了教育智慧。对于教育智慧,目前教育学界还没有统一的概念,但有一个共性认识:教育智慧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是教师教育理念、知识学养、情感与价值观、教学风格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具有更广泛、丰富的涵义。教育智慧是教师在实践中经过多方面的途径形成的,包含知性智慧、理性智慧、情感智慧和实践智慧等内容,而这些智慧都会影响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智慧型教师是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智慧型教师是相对于维持型、指挥型、再现型、单一型等传统的教师角色提出来的,提倡智慧型教师,一定程度上会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更为协调、完整和全面。智慧型教师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教学感悟和教学反思中逐渐形成的结果。它体现了教师良好的理论素养,也反映了教师优秀的教学能力。

二、旅游高职院校培养智慧型教师的必要性

(一)旅游业健康蓬勃发展的需求

近年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给旅游教育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我国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引发了大量旅游人才需求,而人才培养目标还需要一线教师来完成。目前,旅游企业认为旅游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缺乏基础知识,特别是对地理知识、文史知识知之甚少,很多人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经常性的常识错误;二是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表现在语言、外语能力不强;三是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理论与实际工作脱离;四是专业技能不过关,综合素质差,适应岗位速度慢,等等。旅游人才达不到旅游企业的要求,而旅游企业又为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而苦恼。培养适应社会、适应行业的一专多能、全方位发展、知识面广的复合型人才是学校的责任,而这个任务落在了一线教师的身上,更落在了集理论和实践于一身并且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生的智慧型教师的身上。

(二)旅游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需求

近年来,高校的发展已由原来的规模教学转向内涵发展的道路。教育教学改革是促进学校发展、激发内部活力、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手段,旅游高职院校要积极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以服务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观念、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育人模式的改革,努力创建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适时调整和设置学科专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以优质专业为重点、多专业协调发展的态势。这需要集中建设好一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具有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而智慧型教师的产生是师资队伍水平提升的最好体现。

(三)旅游高职教师成长规律的需求

教师成长是教师从不成熟向成熟阶段的发展过程。教师的成长,是指刚走上讲台的教师从实际教学中得到经验,再经过研习进修,到成为优秀教师的变化历程。其实质是专业成熟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的时间进程。美国学者卡茨提出教师成长规律的四个阶段理论学说,即教师发展成长要经历求生存时期、巩固时期、更新时期和成熟时期四个时期。一名教师从初上讲台的新手教师到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是教师成长逐渐趋于完善的一个过程,也是教师不断追求的理想境界。而旅游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成长为一名教育学者还要成为旅游行业专家,使教师的学术性与实践性在更高的层面上走向整合,从而也对教师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旅游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

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教师提出了专业发展的更高要求。关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多年来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师的职业发展阶段进行了探讨,也从社会发展及教师专业发展等角度对教师提出了种种要求,我们应该意识到让“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是新时期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使命。“智慧”的培养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它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型教师”转变到“智慧型教师”,打破以往教学的经验和认识,确立一种新型的师生教学观,形成新的学生、课堂和知识的再认识,使教师专业发展从自在走向自为、从自为走向自觉,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师向智慧型教师发展。以智慧型教师作为对教师的整体境界、专业发展的总要求,将从客观上对教师的理论学养和综合实践素质提出更加全面的要求。

三、旅游高职院校智慧型教师的培养途径

(一)教师自身层面的培养途径

1.凸显个性魅力,充分开发与利用自身资源。教师的专业成长包括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性成长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专业发展是教师的核心,个性成长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也同样重要。个性是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发展是教师成长的基础,大凡优秀教师都具有自己鲜明的教学个性。教师的个性成长主要表现在教师的个别差异上,教师的个别差异体现在知识、能力和个性心理倾向等方面。如有的教师知识相当丰富,但实际操作能力不强;有的教师操作能力强,而知识积累不到位;有的教师不谙世事,缺乏信心,关闭自我;有的教师少年老成,圆滑世故,等等。这些差异,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教师在各自成长的道路上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充分开发与利用自身资源,凸显个性,从而促进专业成长。

2.展现课堂艺术魅力,形成独特而鲜明的教学风格。旅游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中,课堂教学作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启发思维、促进发展最便捷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一直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而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者和承担者,是高等院校教学发展和创新的中坚力量,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的获得,对教师的职能稳定和发展产生强大的作用。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比较稳定而又有独特个性的教学行为方式,即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它是教师教学艺术和教学个性的体现,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如有的教师上课严谨规范,有的风趣机智,有的善于引导学生,有的善于点评,等等。一名教师要成长为智慧型教师,必须形成自己独特、鲜明的教学风格。而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出来的,也是教师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肯定自我的综合体现。

3.精通专业技能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理想融合。从教学知识技能向教学实践智慧的飞跃是培养智慧型教师的关键。旅游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教师必须是理论知识丰富且实践操作技能熟练,只有具备这两方面才能成为优秀教师。知识是智慧的来源,一位充满智慧的教师在理论上能教给学生需要的知识,在实践上亦能教给学生实践知识。教师的实践智慧来自教师的教学经验,是从教师的亲身体验中提升、内化而成的,不是靠理论知识直接获得的。智慧型教师的培养,更强调教育实践中的能力发展。智慧的产生需要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相辅相成,理想融合,两者都是教师专业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4.培养科学研究自觉,提升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水平。教学与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缺一不可的两方面内容。教学要依靠研究才有进步,研究能促进教学的提高。懂得创造,具备创新能力是智慧型教师应具有的特征。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是培养教师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形成对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总结、反思、改进三位一体的教学习惯,教师便能够在总结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在提升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最便利的条件是他们身居教学第一线,他们把课堂日常教学实践作为教育科研的立足点,发现课堂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反思、合作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工作的整体水平。

(二)学校层面的培养途径

1.构建优良的校园文化,为智慧型教师培养提供人文环境。促进校园人的发展包括教师的发展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智慧型教师的产生需要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校园环境。教师在学校里自主自由地表达自己、自觉自愿地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需要学校给予教师充分的学术自由和民主氛围。学校只有为教师创造条件、提供空间,营造符合教师特点的激励环境,让教师具备积极振奋、健康向上的特征,才能促使教师更好更快地向智慧型教师发展。

2.构建科学合理的政策制度,为智慧型教师培养提供制度环境。规章制度是构成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渗透着精神文化方面的内容,具有引导功能,不仅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基础。实践证明,学校要顺利开展有序的教育教学活动,实现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就要做到有章可循,把工作逐步制度化,形成一个和谐有序的学校制度文化环境。科学合理的政策制度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成长。

3.构建科学有效的培训体制,为智慧型教师培养提供平台。学校要立足教师需求,促进教师培训内涵式发展。处于教学一线的教师,其工作对情境有很强的依赖性,所以培训内容设计应从培训范式转变到发展范式,不仅要有统一的通识教育,还要立足于教育职场,形成统一与自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内容体系。教师培训教材应注重对技能的强化,应从重视学科的理论知识转向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特别要构建有效的培训体制,为智慧型教师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环境:一是健全培训的各项政策制度法规并进行全程监督;二是依据教师专业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合理规划各类培训层次并建立各层次培训的长效机制;三是不断创新培训模式,采取集中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校本研修与校企联合培训相结合的模式,不断培养教师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四是结合旅游行业需求,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旅游企业机构和师范院校作用,为教师培训和学习提供优质的资源。

综上所述,基于旅游业、高职院校和教师的发展需求,旅游高职院校有必要培养一批智慧型教师。具体来说,可从教师自身层面以及学校层面入手培养智慧型教师,以促进旅游业、高职院校和教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教育研究,2005(2)

[2]陈克刚.“智慧型教师”培养方式的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5)

[3]王.智慧型教师的诞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粟艾华.关于教师成长的研究综述[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2)

[5]耿国彦.教师培训的问题与科学性寻求[J].继续教育研究,2010(1)

[6]覃隶莲.智慧文化视野下智慧型中职教师的培养策略[J].卫生职业教育,2012(12)

人工智能的教育培训精选篇8

[关键词]1+X;失智老年人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

截至2018年底,我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失能率高,患有慢性病老年人接近1.8亿,失能和部分失能的老年人口超过4000万,而失智老年人是这部分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呈快速增长的态势[1]。当今失智老年人照护成为机构、社区和居家养老的“堵点”和“痛点”,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为打通“堵点”、消除“痛点”,措施之一是建立健全高龄、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而体系的关键要素是人才,所以加快失智老年人照护服务人才培养培训成为当务之急。2019年1月,“1+X”制度首次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中提出,“1”是学历证书,是指学习者在学制系统内完成学习任务后获得的文凭;“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指学习者完成某一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相关知识、技能学习后获得的凭证,是学习者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学习成果的认定[2]。而失智老年人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学习者经过系统培训、完成失智老年人照护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及考核、达到合格标准后所获取的“X”证书当中的一项,它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级别。本校于2019年被批复为第二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并承担了失智老年人照护培训工作,现将培训的实践体会总结如下。

一、前期组织

(一)认识培训意义

培训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失智老年人照护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水平,增强学生的就业、工作能力等[3];同时通过培训,查漏补缺,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为后续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二)制订培训方案

通过选派有5年以上教学经验的教师参加第三方评价组织(北京中民福祉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师资培训班培训,并基于第三方评价组织培训指导方案的解读,根据初级和中级《失智老年人照护职业技能等级培训标准》及我校学生实际情况,由护理系初步拟定培训方案,再由教务处审核修订,制订出本校较为完善的《失智老年人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方案》。

(三)组织学生报名

针对2018级护理专业在校生,本着自愿的原则,214名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失智老年人照护培训,报名结束后进行摸底考试,考试内容参考“失智老年人照护师资培训班与说明会”的培训内容。通过摸底考试,大致掌握报名学生的层次水平以及薄弱环节,做到培训心中有数,更有针对性。

二、培训实施

(一)项目组组建

由教务处、护理系、信息中心等多部门参与,共同组建项目实施小组,设立组长等,并指定专人与第三方评价组织对接,避免项目实施过程中重要信息传达不畅通等。

(二)培训班级组建

首先实施班额控制,在师资充足、教学实训场地充沛的条件下,班级学生不宜过多,每班50~60人,便于控制教学实施过程并确保授课效果。同时新组班级各设班主任进行分班管理,各班组建班委,设立班长、考勤班长和劳动委员等,负责班级管理,确保良好的上课秩序和学习氛围,以防出现迟到、旷课、早退现象;同时各班再设立小组,选定组长等,为后期考试报名等工作提供便利。

(三)培训师资选定

结合教师所授课程,选定部分教师成立失智照护培训小组,并派小组成员参加第三方评价组织举办的师资培训,获取相应的资格证书,同时通过此培训进一步明确失智照护培训的内容、标准、考核的方式方法等,培训结束后根据本校《失智老年人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方案》,小组成员分班分课,定期备课,避免教学的被动性及盲目性[4],确保授课质量。培训任务必须责任到人、责任到班。同时以最终的通过率作为督导条件,调动培训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四)培训内容和教材

教材以北京中民福祉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组织编写的教育部第二批1+X证书制度试点失智老年人照护职业技能教材系列丛书初级和中级《基础知识》模块、《身体综合照护》模块、《认知功能促进》模块、《活动功能维护》模块、《健康促进照护》模块为蓝本,以周春美、张连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3版《基础护理学》为辅助教材,内容包括失智老年人照护基础知识、认知功能促进、身体综合照护、活动功能维护、健康促进照护等知识和技能。

(五)培训方法

参考失智老年人照护培训的要求,利用晚自习时间,每日2学时,共34日、68学时的教学进度表将失智老年人照护的知识与技能进行系统规范的培训,教学培训采用理论授课、视频播放、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借用专业教具(如多功能护理模拟人、心肺复苏模拟人、气道梗塞模型、轮椅等)进行教学演示等。

(六)培训考核

在第三方评价组织的指导下,学校成立以副校长为总监考的考试领导工作小组,教务处、护理系、信息中心、纪委等多部门协作,严谨、有序、顺利实施全国统一的试点考核任务,考核内容包括照护实务和实践能力,题型均为选择题和判断题,内容考查涉及失智老年人照护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等。

三、存在问题

(一)培训时间紧

部分内容为首次接触,对师生而言,均为新鲜事物,需要一定的时间消化吸收,在为学生准备充沛的题库进行强化训练过程中存在不足,训练题目偏少。

(二)与临床实际工作结合不足

理论讲授居多,与实践的结合不足,针对个别操作,教师演示多、视频播放多,学生动手练习机会少。

四、下一步改进计划

(一)征询学生意见和建议

针对首次培训进行反思和总结,尤其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为下一步拟定培训方案提供依据和参考。

(二)扩大培训范围

从在校学生延伸到社会人员,使真正有需要的社会人员,尤其是使在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的医院或普通医院老年病科内的从业人员能够有机会参加培训、获取证书,从而学有所用,指导实际工作;也使此项培训工作真正起到服务社会、服务社会人员终身教育的作用[5]。

(三)拓宽就业机会

与个别养老机构或医养结合的医院等建立合作意向,如院校双方共同参与培训、培训获取证书之后学生可在合作养老机构或医院直接上岗从业等,真正让证书培训见到实效。

(四)改进教学方法

在下一批次的培训中注意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可安排学生到临床见习,让临床教师参与培训等;同时在教学培训过程中可引入PBL教学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并解决教学脱离实际、专业脱离职业、学生脱离岗位等难题[5、6],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五)集中培训必不可少

培训效果除与日常各门护理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训密不可分外[7],短期规范化的集中培训也至关重要,集中培训可将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进行系统梳理,分类归纳整理,构建起学生失智老年人照护知识技能的框架,使学习效率与效果均得到提高。

(六)岗前教育不可或缺

此部分学生虽经历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和考核,但入职之后仍需要加强岗前培训、在职继续教育等,根据工作实际情况,适时、持续、动态更新培训内容,以确保具备职业的实践性和专业性。

(七)政策支持至关重要

激发学生或医疗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在自身繁重的学习或工作压力下继续学习失智老年人照护知识技能并获取相关等级证书资质的积极性,还需要做好顶层设计,除了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加强成果转化外,还需要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如在晋升、薪酬待遇上按证书分级、能力等给予政策支持,提高从业人员或欲从业人员的积极性,确保1+X证书的培训工作能够稳妥推进,真正制度化、规范化[8]。

参考文献:

[1]冯希源,邓雪.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从事失智老人护理意愿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0,27(6):15-18.

[2]邹文开,杨根来.研究先行标准引领重点突出:稳妥推进老年职业技能领域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J].中国社会工作,2019(11):34-35.

[3]王艳丰,张丁华,朱金凤.“1+X”证书制度下高职宠物类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5):21-25.

[4]桑宝珍,戚荟.系统化护理教学提高新入职护士职业技能的效果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7,36(17):2422-2424.

[5]杨进峰.基于高职汽车运用与维修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试点工作的思考与实施[J].高等职业教育,2019,28(5):63-66.

[6]杜怡萍,李海东,詹斌.从“课证共生共长”谈1+X证书制度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4):9-11.

[7]胡春玲,朱爱军.“人卫社杯”护士职业技能竞赛的体会与启示[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6):34-35.

人工智能的教育培训精选篇9

[论文关键词]专门职业技能 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转换能力 德技兼备 职业智能

职业智能是一个包括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技能和能力在内的综合体,学生主体必须经由不断的学习、训练和实践,才能养成多元职业智能。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其职业属性决定了它必须发展和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技能。专门职业技能作为大学生多元职业智能建构的基础,当是大学生需要养成的基本职业能力。

一、专门职业技能是大学生个体的职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

专门职业技能是指完成主要职业岗位工作所应具备的专门技术能力,主要是指个体掌握特定职业所需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运用专门知识和技能胜任特定职业工作的能力,在熟练操作的情况下,完成预定的工作任务和特定的生产项目等,因此,掌握专门职业技能能够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对于培养学生专门职业技能的重要性,《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j35号)中指出:“职业教育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这为高职教育进行高层次专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宏观层面的政策指向。从多元智能的角度来看,加德纳教授认为,“每个个体身上都存在相对独立的、与特定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多种智力。至今所确定的有八种智力:言语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智力、自知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然观察智力。”专门职业技能则包含着上述智力中的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等多种智力,因此,专门职业技能培养应当成为提高个体多元智力的重要一环。

“专门职业技能是高职大学生个体的职业生存和发展前提”这一命题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原因:首先,和普通本科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高素质、专门技能型的人才,而不是培养理论型、研究型或创新型的人才;其次,高职大学生毕业后,主要到企事业单位的生产一线从事具体工作,在专门职业技能缺乏的情况下,其职业生存将会面临严重挑战。因此,能够掌握关键职业技术技能,并且比较熟练运用专门技能和特殊--技能完成复杂的工作,当是高职大学生职业成长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在培养大学生专门职业技能方面却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矛盾:即社会要求高职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迅速地胜任岗位需要,但是,许多刚毕业的高职大学生并不能达到这些要求,因为有些院校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基于学科论逻辑的知识和技能,这是一种与企业生产实际和具体工作情景相脱离的知识和技能。为了解决上述矛盾,许多高职院校都进行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探索,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吸收、借鉴其他院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罗定职业技术学院与嘉维化工有限公司合办了两个校企一体化视阙下的教学班,以继续推进专门职业技能培养方式的教学改革。合作教学班为学生提供了“企业内学校”的教学环境,并采用与之相匹配的师生N徒制教学组织方式,这种项目导向下的教学组织方式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门职业技能。所谓师生制是指由理论课教师或实训指导教师向学生讲解操作的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所谓师徒制是指由实训指导教师或能工巧匠进行现场实际操作演示和指导,这种教学组织方式能够协调发展学生的认知和技能。

对于认知、技能和能力之间的关系,职业教育研究专家认为:“掌握理论知识与形成实践能力之间并不存在直接联系,理论理解能力与实践能力因其具体内容是并列关系,所以这两种能力也更多的是并列关系,而非等级关系、演绎关系。”因此,职业教育应当摒弃学科导向的从理论到理论的传统教育理念,着力通过训练提高学生实际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就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专门职业技能培养而言,首先从职业分析人手,在借鉴德国KMK学习领域课程合理经验的基础上,对该职业岗位需要具备的技能进行解构,细化各项职业应用技能和岗位工作技能,制订合理的专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根据合作办学班设在企业内部的优势条件,将课堂的学习、训练和课堂外的生产性实践岗位有机地衔接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以师生制教学组织方式培养学生认知方面的专门职业技能,以师徒制教学组织形式开展专业技能训练,帮助学生养成实际工作所需的专门职业技能。为了提高技能训练效果,教学活动需要设计项目导向的面向机电一体化岗位的训练内容,将数控加工机床及其配套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和管理作为重要的专门职业技能进行训练,并在真实的工作情景中进行演示、训练和操作。在此过程中,对学习和训练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给以指导,并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动作技能和沟通能力。例如,就平面铣削任务中的铣削用量训练任务而言,由于涉及铣削深度、每齿进给量、铣削速度及主轴转速和给进的速度等诸多方面的操作技能,许多学生不能顺利地完成整个操作,如果教师及时地给予针对性的指点和示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和训练内容,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和专门职业技能,又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运用专门技能和特殊技能完成实际工作所需的专门职业能力。然而,面对工作岗位变化频繁和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高职学生还必须发展自己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综合职业能力是大学生养成多元化职业智能的标志

综合职业能力是个体职业能力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个体所应追求的职业能力理想。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都需要大学生具备综合职业能力。首先,个体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其养成综合职业能力的根本原因。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当为大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养成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这是高职教育和社会上技能培训机构的本质区别。其次,高职学生未来的工作单位基本上是中、小企业,这些单位所提供的工作岗位通常是一种复合岗位,因为它没有实力聘请生产所需的各类人才,这要求在该单位工作的员工必须具有跨岗位、跨专业的能力。最后,社会发展和个体求变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现实依据。当代社会,产业革命不断催生出一批又一批的朝阳产业,也不断淘汰着一批又一批的落后产业,这使得人们不太可能终其职业生涯于某一特定岗位。只有具备了综合职业能力,“当职业岗位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政治发生变动的时候,个体不会因为原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老化而束手无策,而是在变化了的环境里解决寻求自己新的坐标起点,进而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学生个体必须养成包括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等能力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

理论分析与现实当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何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当是所有理论研究者和教学工作者的愿望。为了继续推进大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养成的教学改革,我们合作办学班的课程设置、教学环境优化和教学内容的组织、开发,都进行了项目导向下的改革,从而提供了有关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样本。在课程设置方面,打破了传统的由教师主导所制定的三段式课程模式,采用以项目课程为主导的课程模式,在此理念下,由教育研究专家、教师和企业的能工巧匠,合作拟定项目导向下的教学内容和任务导向的教学组织活动。在教学环境优化方面,合作办学班为学生提供了“企业内学校”的教学环境,学生将在设在企业内部的教育教学场所中完成三年的学习过程,从而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养成提供了良好的认知与训练条件。例如,就《内孔加工》项目的教学活动而言,首先,教学活动由理论课教师所主导的师生制教学组织开始,教师重点对项目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点、工作任务、步骤和注意事项、实践操作,做出详细的介绍和解释,让学生对项目的任务有一个认知层次的把握,此过程主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其次,教学活动进展到技能实训阶段,也就是师徒制教学活动所主导的阶段。在学生训练过程中,可能有些学生只能领会技能操作的一部分,难以把握整个项目的操作要领,此时,需要教师或能工巧匠用语言或者示范动作对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以帮助其顺利完成课堂训练任务。与此同时,提升学生的数字应用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从而达到以技能实训提高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目标。

职业转换能力是综合职业能力中的高级职业能力,是学生的可持续职业能力,具备该项能力的学生能够迅速适应岗位的变换。这种能力对于高职大学生尤其重要,因为许多高职大学生缺乏职业理想和职业转换意识。校企一体化是培养大学生职业转换能力的最佳平台,根据现有的成功经验,可以采用以下的方式和手段对合作办学班的学生进行职业转换能力教育:首先,利用“企业内学校”的优越条件,在课余时间带学生到生产一线参观,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企业内部存在着不同的岗位群,帮助学生树立岗位可能发生变化的意识。其次,有计划地带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操作和维护数控设备,参与模具设备的安装和维护,对他们进行简单的电子仪器设备的调试、维护和管理训练等,以培养学生的复合技能。在此过程中,其职业转换能力逐渐得以初步形成。职业转换能力和核心职业能力的形成,标志着学生具备了综合职业能力。当然,高校德育课程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多元职业智能的核心要素

高校的教育具有系统性,它一方面传授知识和帮助大学生养成技能、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培养德技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从而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的互促发展。对此,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有关德育教育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来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与多元职业智能是一种互促发展的关系,南于高校德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所以,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经由高校德育教育而渐次形成。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以认知、动作技能和态度三个方面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论述了高职院校开设德育课程的必要性,加涅学习结果所包含的态度内容与多元智能理论中的自我学习能力和与人交流能力,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两者之间是同一内容的不同表达方式。因此,态度学习及其所内含的德育就理应成为学生多元智能教育和发展的一部分。著名职业教育学家Yelon进一步提出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技能形成和迁移的教学模式,“即MASS(Motivation,Awareness,Skill,Support)模式,他认为影响技能迁移的因素有四个,即动机。意识、技能和支持。”上述理论通过动机和意识论述了德育在学生技能形成中的作用,从而为我们以德育促进学生技能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人工智能的教育培训精选篇10

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学校关注的热点话题,营造一定的学习氛围,完善校本培训学习制度,促进教师有效地学习,构建学校学习型组织,都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契机,也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挑战。

一、“一招得智”校本培训促使培训教师自我提升

“一招得智”校本培训就是学校在开展校本培训中主讲教师自拟一个课题来展开,通过分析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案例,阐述教育理论,分享教育心得,让全校教师得到教育智慧,从而提高学校教师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草根培训。“一招得智”校本培训是围绕促进本校发展与本校教师专业化成长来展开的一种适合自己本校特点的校本培训文化,它立足于教师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的培训,让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成为主讲教师,发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让学习、研究和教学工作密切地结合在一起,调动了教师参与培训学习和教育教研的积极性,真正体现了校本培训行动深藏的本质,充分发挥了校本培训的潜在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强调要以生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同样道理,而作为提升教师知识素养的校本培训,以师为本应该是校本培训的主旨,让教师自己担任培训师就是提高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积极性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我校每周的“一招得智”校本培训就是以学校为主阵地的校本培训活动,将校本培训交还给教师,让学校教师自己充当培训师,给予教师展示自我优点的机会,让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过程就是一个提升自我的过程。作为主讲师的每位教师都得自己动手精心准备校本培训的课件。在准备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自己的不足,遇到要探讨的难题,主动地寻找相关的教育理论,收集整理自己的教育案例,归纳出自己的教育思想,强迫自己站在更高的层面去组织准备,用更全面的视觉去思考问题,然后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与人分享。如有与学科教学方式有关的《先学后教理念在学科中的应用》、教育心态的《工作理解与教师成长》、教育方法的《教师的语言艺术》和教师成长心路历程的《在怕与不怕中成长》等这些课件的制作过程就是教师成长的过程。这种培训方式,不仅促进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通过独自的思考和查阅整理相关的教育理论,加深了对教育的理解,还锻炼了教师动手制作课件的能力和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创造机会让教师重新审视自己、思考自己、肯定自己以及弥补自己的不足,无论是教育思维还是教育心理都得到一次洗礼,完成了自我修复和自我修炼的过程。

二、“一招得智”校本培训让受培训教师共同进步

“一招得智”校本培训是一种众人“得智”的草根培训,让全校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教学经验来实现共同进步。它立足于工作实践,教育理论和案例贴近现实教育实际,而且案例多为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比较熟悉的学校实例,教师们对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案例就比较关注,乐于参与,并深有同感。与自己工作在一线的同事给自己进行培训,这种培训方式教师们特别乐于接受,而且非常感兴趣,也学习得非常认真。我校有50多名教师,年青教师在学校教师里占据了较重的比例,很多时候年青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并不是那么丰富,但他们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却为学校的老年教师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活跃了老年教师的教育思维。而老年教师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学校通过“一招得智”校本培训让老年教师和年青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校本培训的学习平台,扩大了教师的交流范围,有效地进行互补。教师在一起交流的过程中,可以集思广益,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一起解决平时在管理班级和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如50多个教师就有50多种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每一位教师在教育和管理学生方面都有他独到之处,而且每位教师都有着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思维、不同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但无论运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方法,我们的最终目标都是站在学生的立场、角度去思考这种方式是否会让学生接受,从而更好地教育好学生。因为我们教师都是在同一所学校里面,面对起点相同的学生,虽然某位老师的方法或许并不适合自己,但只要自己加以变通,将这位老师的教育方式变为自己的方式。这样在一起分享教育教学心得的过程,就会引发起教师们更多的思考和更多的启发来进行自我修复,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分享教学经验,借鉴别人好的一面,改正自己不足的一面,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人工智能的教育培训精选篇11

论文摘要:当前,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培训存在着课程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完整等疑难与困惑,应以提升实践智慧为目标取向,遵循满足需求、基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三原则,来设计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培训课程体系。

培训课程是关乎培训质量的一个核心问题,当前,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培训还缺乏比较完善的培训课程体系,课程目标不明确,培训内容侧重理论、理念,培训方式以讲座为主,这种培训脱离了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的实际需求,严重影响了德育骨干教师培训的效果。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了德育教师培训课程设置的复杂性、艰巨性,它不可能有完全可以照搬的经验,需要我闪认真研究。

一、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的目标取向是提升实践智慧

培训目标是构建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的依据,必须首先厘清德育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的目标取向。

教师培训目标取向一般可分为三种:一是知识取向,即通过培训,丰富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的储备;二是技能取向,即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工作技能,如课件制作技能、活动设计技能等;三是能力取向,即通过培训,提升教师实践智慧,增强工作能力。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是当前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比较优秀的一个群体,有一定的工作经历,知识基础较扎实,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是学科教学和德育工作“双肩挑”,但就德育工作而言,影响其工作效果的主要因素还是实践能力。良好的工作技能是每一个德育工作者所必备的,但作为德育骨干教师仅有技能还不够,还必须具备在工作实践中形成的“有关德育工作的整体的辨析判断、创造与升华的机智性理解和行动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对具体的德育情境和德育事件的关注与反思,是实践知识和经验提升的内化,也就是实践智慧。

教师是一种实践性职业,教师培训中的理论与实践之间并非简单的直线应用关系,理论的简洁性和一般性很难解决实践问题的复杂性和情境性。在教师培训中,需要把实践放在核心地位,秉持实践取向的培训理念与立场,充分发挥实践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根本性作用,进而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德育骨干教师的培训尤应如此。我们把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的目标确定为:帮助德育骨干教师掌握德育的工作方法和艺术,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德育骨干教师的实践创新和经验反思,提升实践智慧,促进其专业发展。

二、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原则

按照泰勒的课程开发“目标模式”,培训课程设计首先要确立培训目标,再确定如何选择教育经验,也就是在培训中应该学习掌握的内容,即培训课程,然后思考如何组织教育经验,最后是如何评价培训目标的达成度。因此,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的培训目标——提升实践智慧,是培训课程设计的依据。

德育骨干教师是成人学习者,诺尔斯的成人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当成人感到需要和产生兴趣时,才会激发学习的动机;成人的学习定向以生活为中心;经验是成人学习的重要资源;应当因成人学习者学习风格、时间、地点和速度的差异而提供最适宜的教育。

上述理论告诉我们,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培训课程设计必须深入研究德育骨干教师的现状、需求,目标定位准确,培训内容针对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惑问题;课程要注重德育骨干教师已有的工作经验,为他们提供最适宜的培训。因此,课程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满足需求的原则:要以满足德育骨干教师的培训需求为核心来设计课程。首先是课程内容要紧扣培训对象的实际需求,力求多样化、个性化,给予参训者足够的选择权和机会,围绕参训者的需求组织教学。其次是要克服简单的“传授”、“讲解”、“指导”之类的形式所体现的单项研修或集中训练,应力求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2.基于实践的原则:要以德育骨干教师工作实践为基础来设计课程,要充分尊重德育骨干教师已有的工作经验,与他们的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培训者必须和培训对象一起发现实践性问题和成长课题,通过案例的采集、评析、反思等研修方式,让存在的问题成为自己的研究项目,逐步提高德育骨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德育骨干教师培训课程应是由培训者和培训对象在实践中共同建构、不断发展的演进式动态课程。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要用前沿的理论来诠释,最终要升华为理论,因此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三、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的总体框架

1.以问题为核心,确定培训专题。在培训之前,要对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进行深入、广泛的调查,比较全面地收集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并对这些问题进行筛选、归类,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如浙江省瑞安市教师进修学校的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培训,在众多问题中筛选出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活动的组织实施、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班级管理、德育论文案例写作、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等七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作为反思性培训专题,形成了七个培训模块。

2.以专题为纽带,组合理论与实践。反思性培训专题就是培训对象急需弄清楚的实践问题,培训者要从这些问题出发选择最前沿的理论,这些理论是“临床性”的,培训者通过学习理论,达到用理论的眼光审视实践中的问题,对实践问题进行诊断,并能用理论指导实践。如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专题,安排“德育原理”、“当前青少年德育的几个问题”等两个理论讲座,结合学员工作实际开展“学校德育、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等案例的撰写与评析”、“青少年良好习惯培养专题研讨”等实践活动;德育活动的组织实施专题,安排了“德育活动设计与组织实施”理论讲座,紧接着举行“学校大型德育活动观摩”、“班级活动课研讨”活动。在这里专题是纽带,紧紧地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3.以目标为导向,构建培训模式。德育骨干培训要本着开放、互动、实践、反思、创新的理念,开展讲授、交流、观摩、讨论、考察、研究等活动,为凸显提升实践智慧的目标取向,我们构建了理论学习—实践反思—交流分享—研究发现—提升智慧五步培训模式,每个专题均按五步模式滚动推进。

(1)理论学习是先导。理论培训主要采用专题讲座、经验介绍、自学研修等形式,培训力争做到理论阐述与案例剖析相融合,集中授课与自学研修相促进,使理论培训真正成为实践的先导。

(2)实践反思是基础。实践反思主要采用自我诊断、案例评析、课堂观摩、活动设计、专题考察、撰写心得等形式,实践反思强调实践真实扎实、反思真切深刻,真正让实践反思成为专业成长的基础。

(3)交流分享是促进。交流分享主要采用专题研讨、小组讨论、德育论坛、经验交流、观点展示等形式,交流分享强调全员参与、观点鲜明,既注重培训对象之间的交流分享,又注重培训对象与导师之间的对话与沟通,在交流分享中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4)研究发现是创新。研究发现主要采用案例研究、行动研究、课题研究、归纳整理、理论概括、专题总结等形式,研究发现强调切口要小、过程要实、挖掘要深,让研究发现成为德育创新的源泉。

(5)提升智慧是归宿。提升智慧主要采用论文撰写、论文答辩、成果展示等形式,检验培训成效,真正达到提升实践智慧之目的。

参考文献

[1]姜勇.实践取向的课程实施刍议[J].比较教育研究,2002,(6).

人工智能的教育培训精选篇12

两者融合背景

近年来,现代康复技术被应用到对智障儿童的康复方面,起到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为培智教育开创了新的发展空间。但由于在培智教育过程中,对现代康复技术的应用还存在着薄弱环节,使得现代康复技术与培智教育的融合发展陷入困境,严重制约着培智教育活动的正常发展。现结合智障人功能康复需求的五个方面,即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学习能力和劳动能力、家庭生活能力、社会生活能力、取得良好生活质量的能力,对现代康复技术与培智教育融合进行探讨。

总的来说,从现代康复技术与培智教育融合发展体系上看,可归纳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注重心理健康、注重基本技能与康复、关注学生的职业技能。这三个层次呈递进的关系,且因目标群体不同在目标定位上也各异:第一层次注重心理健康为基础目标,适宜所有学生;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则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在目标定位也不尽相同;第三层次在第二层次注重基本技能与康复上,有了更高层次的发展,进而关注学生的职业技能,是针对学生中具有发展潜能的群体而言的。纵观当前培智学校的培智教育目标体系,促使现代康复技术与培智教育融合,势在必行。

融合发展策略

利用医疗手段促进康复 生命是平等的。人们要用爱给智障群体撑起一片天。利用医疗手段促进康复是现代康复技术与培智教育融合发展的策略之一。坚持处理好“医”与“教”的关系,创新出了“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理念和模式,是利用医疗手段促进智障学生康复的有效举措。在具体做法上,可根据医学康复的应用行为分析技术理论,结合多动症、自闭症儿童行为特点,采用回合式教学法,只给孩子很少的“信息”。因为目标较小,往往是二选一,指令、反应和结果的有效性也就较高。同时,加强对儿童进行言语与语言、注意与模仿以及行为矫正等教育康复训练。

通过特殊教育和培训促进康复 智障儿童的训练是他们各方面康复实现的基本途径。通过特殊教育和培训,促进康复,对现代康复技术与培智教育融合发展至关重要。在对智障学生进行生理康复的同时,还应通过特殊教育和培训促进康复,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康复训练。从现代康复技术的应用上看,毫米波疗法对促进康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其中,毫米波通过细胞与细胞之间的传递,可以在短期内重建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结构条件反射联系的功能协调平衡性,抑制中枢神经系统里的发病部分,并阻隔刺激源,改善导致应激性紊乱的由遗传基因决定的结构性约束,达到细胞层面的治疗,提高机体功能和适应能力。将这一现代康复技术与培智教育结合起来,可以使细胞通透性提高,有效控制智障儿童的极端情绪和自伤、反抗、攻击等极端行为。

开展恢复就业技能的康复 “康复”是指重新得到能力或适应正常社会生活。开展恢复就业技能的康复是现代康复技术与培智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环节。在现代康复基于与培智教育融合发展中,由于就业机会和信息渠道的缺乏,智障者的就业机会较小,即便他们进行了一定的康复性训练,获得工作的能力实在有限。针对这一现状和特点,应结合智障者的实际情况,对部分目标群体适当加强职业技能的康复,有意识地渗透职业康复的内容。这样的康复训练和技能培养,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职业技能。此外,还应在恢复智障人群就业能力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取得就业机会,使中轻度的智障人士有更多机会进行就业,如开展智障培训中心,帮助智障者通过支持性就业服务找到工作。

促进智障者重返社会的康复 智障学生康复训练的目的是适应生存、融入社会。促进智障者重返社会的康复,可以说是培智教育的重要目标。在现代康复技术与培智教育的融合发展中,促进智障者重返社会的康复,不仅有助于实现学生的个体需要,将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而且也有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对智障者应加强社会适应能力训练,使其社会适应能力产生积极变化,让他们尽快恢复身心健康,早日参与正常生活,重返社会。

在社会飞速发展和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之下,现代康复技术与培智教育融合发展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对培智院校而言,在融合发展现代康复技术和培智教育的过程中,应利用多种手段或途径,积极探索现代康复技术与培智教育融合发展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进现代康复技术与培智教育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伟锋.智障儿童构音障碍矫治的个案报告[J].绥化学院学报,2014(7).

[2]刘鹏,姜合合.试论如何做好培智班的班主任工作[J].中国校外教育,2014(17).

[3]张万波.使用适合的生态教材 探究学生生命价值[J].科技信息,2014(15).

[4]韦正强,王磊,邓兰.积极探索“医教结合”的办学模式[J].现代特殊教育,2011(2).

人工智能的教育培训精选篇13

培训课程是关乎培训质量的一个核心问题,当前,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培训还缺乏比较完善的培训课程体系,课程目标不明确,培训内容侧重理论、理念,培训方式以讲座为主,这种培训脱离了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的实际需求,严重影响了德育骨干教师培训的效果。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了德育教师培训课程设置的复杂性、艰巨性,它不可能有完全可以照搬的经验,需要我闪认真研究。

一、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的目标取向是提升实践智慧

培训目标是构建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的依据,必须首先厘清德育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的目标取向。

教师培训目标取向一般可分为三种:一是知识取向,即通过培训,丰富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的储备;二是技能取向,即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工作技能,如课件制作技能、活动设计技能等;三是能力取向,即通过培训,提升教师实践智慧,增强工作能力。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是当前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比较优秀的一个群体,有一定的工作经历,知识基础较扎实,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是学科教学和德育工作“双肩挑”,但就德育工作而言,影响其工作效果的主要因素还是实践能力。良好的工作技能是每一个德育工作者所必备的,但作为德育骨干教师仅有技能还不够,还必须具备在工作实践中形成的“有关德育工作的整体的辨析判断、创造与升华的机智性理解和行动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对具体的德育情境和德育事件的关注与反思,是实践知识和经验提升的内化,也就是实践智慧。

教师是一种实践性职业,教师培训中的理论与实践之间并非简单的直线应用关系,理论的简洁性和一般性很难解决实践问题的复杂性和情境性。在教师培训中,需要把实践放在核心地位,秉持实践取向的培训理念与立场,充分发挥实践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根本性作用,进而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德育骨干教师的培训尤应如此。我们把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的目标确定为:帮助德育骨干教师掌握德育的工作方法和艺术,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德育骨干教师的实践创新和经验反思,提升实践智慧,促进其专业发展。

二、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原则

按照泰勒的课程开发“目标模式”,培训课程设计首先要确立培训目标,再确定如何选择教育经验,也就是在培训中应该学习掌握的内容,即培训课程,然后思考如何组织教育经验,最后是如何评价培训目标的达成度。因此,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的培训目标——提升实践智慧,是培训课程设计的依据。

德育骨干教师是成人学习者,诺尔斯的成人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当成人感到需要和产生兴趣时,才会激发学习的动机;成人的学习定向以生活为中心;经验是成人学习的重要资源;应当因成人学习者学习风格、时间、地点和速度的差异而提供最适宜的教育。

上述理论告诉我们,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培训课程设计必须深入研究德育骨干教师的现状、需求,目标定位准确,培训内容针对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惑问题;课程要注重德育骨干教师已有的工作经验,为他们提供最适宜的培训。因此,课程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满足需求的原则:要以满足德育骨干教师的培训需求为核心来设计课程。首先是课程内容要紧扣培训对象的实际需求,力求多样化、个性化,给予参训者足够的选择权和机会,围绕参训者的需求组织教学。其次是要克服简单的“传授”、“讲解”、“指导”之类的形式所体现的单项研修或集中训练,应力求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2.基于实践的原则:要以德育骨干教师工作实践为基础来设计课程,要充分尊重德育骨干教师已有的工作经验,与他们的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培训者必须和培训对象一起发现实践性问题和成长课题,通过案例的采集、评析、反思等研修方式,让存在的问题成为自己的研究项目,逐步提高德育骨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德育骨干教师培训课程应是由培训者和培训对象在实践中共同建构、不断发展的演进式动态课程。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要用前沿的理论来诠释,最终要升华为理论,因此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三、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的总体框架

1.以问题为核心,确定培训专题。在培训之前,要对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进行深入、广泛的调查,比较全面地收集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并对这些问题进行筛选、归类,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如浙江省瑞安市教师进修学校的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培训,在众多问题中筛选出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

育、德育活动的组织实施、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班级管理、德育论文案例写作、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等七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作为反思性培训专题,形成了七个培训模块。

2.以专题为纽带,组合理论与实践。反思性培训专题就是培训对象急需弄清楚的实践问题,培训者要从这些问题出发选择最前沿的理论,这些理论是“临床性”的,培训者通过学习理论,达到用理论的眼光审视实践中的问题,对实践问题进行诊断,并能用理论指导实践。如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专题,安排“德育原理”、“当前青少年德育的几个问题”等两个理论讲座,结合学员工作实际开展“学校德育、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等案例的撰写与评析”、“青少年良好习惯培养专题研讨”等实践活动;德育活动的组织实施专题,安排了“德育活动设计与组织实施”理论讲座,紧接着举行“学校大型德育活动观摩”、“班级活动课研讨”活动。在这里专题是纽带,紧紧地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3.以目标为导向,构建培训模式。德育骨干培训要本着开放、互动、实践、反思、创新的理念,开展讲授、交流、观摩、讨论、考察、研究等活动,为凸显提升实践智慧的目标取向,我们构建了理论学习—实践反思—交流分享—研究发现—提升智慧五步培训模式,每个专题均按五步模式滚动推进。

(1)理论学习是先导。理论培训主要采用专题讲座、经验介绍、自学研修等形式,培训力争做到理论阐述与案例剖析相融合,集中授课与自学研修相促进,使理论培训真正成为实践的先导。

(2)实践反思是基础。实践反思主要采用自我诊断、案例评析、课堂观摩、活动设计、专题考察、撰写心得等形式,实践反思强调实践真实扎实、反思真切深刻,真正让实践反思成为专业成长的基础。

(3)交流分享是促进。交流分享主要采用专题研讨、小组讨论、德育论坛、经验交流、观点展示等形式,交流分享强调全员参与、观点鲜明,既注重培训对象之间的交流分享,又注重培训对象与导师之间的对话与沟通,在交流分享中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4)研究发现是创新。研究发现主要采用案例研究、行动研究、课题研究、归纳整理、理论概括、专题总结等形式,研究发现强调切口要小、过程要实、挖掘要深,让研究发现成为德育创新的源泉。

(5)提升智慧是归宿。提升智慧主要采用论文撰写、论文答辩、成果展示等形式,检验培训成效,真正达到提升实践智慧之目的。

参考文献:

[1]姜勇.实践取向的课程实施刍议[j].比较教育研究,2002,(6).

人工智能的教育培训精选篇14

论文关键词:开放式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校企合作 

 

高职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进入一个新阶段,关于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与办学定位逐渐明晰起来。2010年9月召开的全国高职教育教学工作会议,明确了高职教育“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模式。从根本上讲,“四个合作”办学模式体现的是开放式教育理念。笔者以高职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的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为例,对基于开放式教育理念的高职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立足开放式高职教育理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观 

全国高职示范院校建设的大量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开放式教育模式是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高职人才培养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观。上世纪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第二届国际大会的建议书(1999,韩国首尔)中指出:“职业技术教育体制必须是开放式的、灵活的且以学员为导向的。……职业技术教育应建立在由个人、工业界、各种经济部门和政府分享的学习文化的基础之上。”由此可见,高职教育开放式办学理念已为业界所认识。在高职人才培养方面,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第一次对我国高职专业设置、专业建设、专业人才培养、专业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系统化要求,强调要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 

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开放式教育模式,就是要改变传统高职教育运行模式过于封闭和学科化的倾向,从学院式教育模式转变为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以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育模式,使人才培养真正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在制定建设目标与人才培养模式时正是基于上述理念,紧密依托道路交通运输行业产业发展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以“培养交通电子技术和交通信息管理两大核心能力”为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教学资源,优化育人过程,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构建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的操作平台。 

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多途径的产学研合作 

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实现产学研结合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学校专业建设的辅助决策咨询机构。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依托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学校组建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确定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审定专业教学计划和专业各主干课程教学大纲;研究专业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并给予及时指导,提出解决办法;协调管理专业的校内教学和校外实习、实训,引导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协调、支持或参与专业科研活动,为专业科技开发活动提供帮助;指导本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毕业作品),参与毕业设计(毕业作品)的审阅与答辩,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指导、推荐毕业生就业;及时收集、汇总来自本专业生产第一线的最新信息,并在教学计划中予以体现,使专业建设紧贴市场和行业发展需求。 

这种“官、校、企、行”(即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协会)四方联动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使专业与企业的联系由点对点变为点对面,搭起了学校与政府、学校与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沟通、协调的桥梁,构建了互动平台和多赢机制。 

校企联合进行课程开发设计和课堂教学 

在开放式教育理念指导下,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在课程开发过程和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聘请了多位企业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组建了开放的、动态的校企课程建设小组。根据该课程对应的岗位任务,形成了课程项目任务书,并与企业技术人员研讨,增强项目的可操作性,开发了较为完善的项目驱动课程教学内容。以《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为例,通过与科研单位和相关企业合作,开发了20多个教学项目,教学项目指导书取之于企业,最后落脚于企业,较好地体现了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思想,实现了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学生在接受了企业兼职教师的讲授和训练之后,在实际操作中能够较好地完成职业技能训练任务。 

通过这种引进企业真实工作过程的校企合作,整合了校企资源,借助企业技术、人才和最新市场资源,搭建校企共建的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突破传统的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技能训练瓶颈,探索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实践教学的新途径。 

建设产、学、研、培、训“五位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的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基地——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技术实训室打破了按学科组建的格局,仿照真实的职业环境,如按照交通电子产品类企业的设计、生产、检测、营销、安装、调试等工作岗位环境要求进行布置和专项技能划分实训教学区域单元,按照企业工位模式设立学生实训工位,与校外实习基地一起共建校内仿真教学训练平台,校内培训与企业内训,学生考工与社会人员技能鉴定,校内科研开发与企业技术服务,校内职业道德教育与企业职业素质训导等相结合,融生产、教学、技术研发、培训和职业素质训导“五位一体”的开放式人才培养基地。基地增加了实训设备的投入,模仿企业3~4人为一个工作班组占有一个工位的方式进行设置,达到教学班级每3人有1个工位的目标,满足专业不断增长的校内教学与社会培训的需要。 

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坚持以企业需求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的产学研发展思路。通过与实习基地企业的紧密联系,了解交通相关企业对技术、管理的需求,从而确定科研项目的方向和定位。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与广东省卫星应用技术行业协会共建了gps车载监控系统培训中心,得到教育部gis工程教育与培训中心的认可,建立了教育部gis培训与考试中心,与深圳市智能交通行业协会共同开发道路监控从业培训课程,作为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智能交通标准委员会成员,积极参与深圳市智能交通系统标准的规划工作。 

广泛开展各类技能大赛和校内外创新制作活动 

在高职专门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素质训导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主要通过校内各类技能大赛(技能大比武)、工作过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真实工作经历和校内外创新项目来实施。职业素质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政治思想素质;第二层次为一般职业素质,如敬业乐业、刻苦耐劳、执著追求、一丝不苟、讲究效率与效益、准确守时、恪守信用、公平公正、遵纪守法、崇尚卓越、团结协作等;第三层次为专门的职业素质,如掌握交通电子技术及交通信息管理能力等。 

通过组建科研创新团队,对学生进行重点指导培养,主要解决部分学生“吃不饱”的问题。学生通过参加各类科研创新活动、创业计划大赛、校园科技节、学生社团活动、各种专业技能比赛等,切实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采取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就岗就业“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传统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经常与顶岗实习和就业相冲突,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就岗就业“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可有效解决这一矛盾。首先,改革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将其命名为“毕业作品”,创新制作、科研成果、论文、设计等均可以申请为毕业作品,且完成时间灵活,只要符合相关规定就可以。其次,改革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思路,将课程设置为校级公共平台课—专业平台课—专业基础课—专门化方向课或专业方向课。对于专门化方向课或专业方向课,可灵活地根据市场需求与就业情况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实施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就岗就业“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有效解决以往按学科教育模式导致的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就业三者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