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学心理健康教学反思范文

中学心理健康教学反思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4-22 15:32:1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中学心理健康教学反思,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学心理健康教学反思

篇1

我认为在培养中学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采取以下对策。1.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尊重、真诚、理解的关系。关注和接纳学生,专心聆听学生发表意见,要增强个人修养,注意日常生活的表率作用,避免在学生心中形成不良形象,要真诚关注,设身处地的感受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惑,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的教育,培养为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而学习的主动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以增强学习自信心,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与生活中出现的烦恼,学会消除烦恼的各种方法。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高尚品质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保证。教师的衣着、表情、言谈举止的风度以及待人接物,为人处事都可能直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情感育人,要求教师树立全面的育人观,用良好的工作作风、师德修养、处世态度去感染学生。要求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标准统一。关心学生、体贴学生,师生平等交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创设宽松的心理氛围,从而沟通师生心灵,拉近师生心理距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保护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当前,学校德育,注重公德,重视对国家,社会,集体的公德教育,忽视私德,缺乏对个人,自身,内在的道德,如自主,自立,自尊,自爱,自信等的辅导,也就是缺乏心理素质教育。我们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进行心理保健指导,懂得心理保健知识,自觉地抵制书刊,不健康小报的精神污染。教育学生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继续开展青春期性教育,正确处理男女同学间的友谊。加强学生心理保健指导,培养坚韧不拨顽强拼搏的意志品格。情感育人必须通过座谈,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对心理保健知识的掌握情况,分析心理障碍、偏异情况,与学生共同对心理问题进行专题讨论,联系实际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与修养的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加强理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开阔视野,树立起崇高的生活理想,善于吸取他人的意见,特别是成年人的意见,不要盲目地拒绝善意的批评和帮助,形成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坚持对中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针对学生面临的各种心理冲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知识,让学生学会维持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对学生提供相关的调适方法,使他们取得心理平衡,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进行有效的心理疾病预防。帮助学生摆脱不良心理问题的困扰。举办中学生心理问题主题班会,交流有效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战胜心理危机,提高心理素质的体会,主题班会可以采用讨论、辩论、交流、反思、体验等形式。主题班会的主题立足于学生中存在的典型突出的心理问题为题材,让学生围绕围绕主题开展充分讨论,畅谈自己的体验、感受,在图书馆、网上查阅相关资料,最后以班会的形式进行探讨。

2.加强对学生的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和生存意识的教育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必须认清形势,顾全大局,对学生加强个人生存教育,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必不可少的优良的心理品质。事实证明:一个缺乏竞争意识、忧患意识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而我们国家当前的青少年学生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物质条件较为优越,基本上没有遇到过任何生活困难,所以他们的生存忧患意识相对淡薄。在培养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地告诉他们一粒米,一棵粮食都得来不易。培养他们从小养成节约的美德。此外,还要时刻注意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自己用餐、收拾餐桌、刷洗碗筷。学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拖洗地板、收拾房间、自己的衣物自己清洗等。平日里做事情要有条理,不要眼高手低或虎头蛇尾,而要善始善终。

3.加强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挫折是人生中常常遇到的,若不具备良好的耐挫折心理品质,走向社会难免不出问题。当代的孩子,大多是“小皇帝”、“小公主”,从小生长在一个宽容到及至的环境里。他们受到家人的过分溺爱,从没有受到过任何的委屈。可想而知,这样的孩子情感会是多么的脆弱。因此,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发展,增强抗挫折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我们一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豁达开朗的而不是心胸偏狭的生活态度,一方面分析学生心理受挫的原因,引导他们正视挫折,使他们的行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篇2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工作主观心理感受心理体验

现代教育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对教育的关注,从家庭到社会,处处可以体现。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中学生心理素质亟待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那么,对于我们教育者如何有效培养中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呢?下面我就结合我所带领的高中实验班以及我的教育教学实际来谈谈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一些体会。

一、心理教育的内容应当以学生的特殊需求为主

心理教育的内容应当是与受教育者现实的心理状况密切相关的,要从每个年龄段学生的特殊需求出发来选择、安排教育内容,建立自己的逻辑系统。这个逻辑系统所针对的是学生个体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可以说,什么因素对于他们的心理状态最具影响力,就应选择和确定什么样的教育内容,而不应当是某种学科知识的体系。心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了解一门学科的知识,而是要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以我所带领的高中实验班为例。所谓实验班,不言而喻,进入这个班级的学生学习成绩大多很优秀。实验班学生一直都是父母、学校、社会所偏爱的学生。他们学习认真,工作努力,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听从师长吩咐,从不让他们操心,是父母的希望,老师的骄傲,更是社会的新血液。但学生竞争压力大,再加上老师、父母、学校很高的期望值,使得学生在学习方面承受了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具体表现为学生过度关注学习,每天把学习挂在心上,担心被老师提问,上课时一直不放心,一有考试就怕得不理想的分数而无法安心学习。这样就导致了学生的焦虑、恐怖、冲动、自责、孤独等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二、心理教育必须以活动为主要形式

心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而是要实际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样的目的,仅靠教师的讲授是无法达到的。唯一的解决途径主是:使教育内容尽可能直接地与受教育者的自身经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为此,利用活动教学的形式是必须的。我通过讨论、交流、学习有关知识,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辩论、讨论、模拟,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养成正确的人生态度等等。笔者建议,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l、轻松自然的导入,创设温馨的课堂气氛。

2、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

3、激烈地争论,在雄辩中明理。

4、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相结合,产生情感体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5、小品与实例相结合,使学生转变观念,接受心理训练。

6、引导反思,纠正自我,寻求新知。

三、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长的关注与配合

个别家庭,不仅不能意识到孩子的心理需要,而且面对子女的反常行为往往采取粗暴简单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则在孩子成长中所面临的各种生理、心理问题时不能及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导致子女产生心理障碍。

如何来观察自己的孩子有没有心理问题呢?我是这样向家长提供一些表象可供参考:心理健康的孩子性格开朗,活泼主动,好奇心强,跟父母的关系融恰,主动与父母、老师沟通,同学关系好,是非观念强,自觉性强,学习欲望强烈不厌学,面部表情愉悦,精力充沛,善于交友不孤独等。同时建议家长:(1)全面耐心的了解自己的孩子。(2)创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3)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精神。

当然,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学校不能把它简单化,形式化。当然家庭重视子女的心理健康更不可能简单化,要避免走入以下几个误区:

第一,排斥心理健康教育。表现为没有认识到子女心理健康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愿意接受这方面的宣讲,不相信自己的子女会出现心理障碍,把子女有过失行为、违规行为统统视作对子女管教不严所致。

第二,把心理健康神秘化。对发生在自己子女身上的心理问题大惊失色,对子女的行为疑神疑鬼,把心理问题框框化,在探寻致障因素时也把主要原因归结在孩子身上,没有也不会从自身、从家庭、从亲子关系去寻求原因,过分地依赖心理辅导教师协助解决子女心理问题,而自己明显地束手无策。

第三,知行冲突。表现为能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子女成长的作用,也能从自身出发,在作好自己的心理状态调适的过程中,选取对子女的心理保健途径和手段。

四、心理健康教育要体现的基本原则

通过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感知、体验、明理、反思、迁移、运用的过程,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要体现以下六条基本原则:

1、平等性原则。我们要求老师在课上与学生平等交往,既是老师,更是朋友,这是上好心理课的关键。

2、尊重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尊重学生的言行,呵护学生的人格。

3、鼓励性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敞开心扉,吐露心声,坦白观点。

4、参与性原则。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心理训练全过程。

5、目的性原则。心理训练目标一定要根据学生原有的心理水平,学生原有心理水平高,教师的教学目标就可以随之提高,反之亦然。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针对现在的中学生,尤其是高中重点班学生一系列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把学生良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中学这个关键阶段,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立保.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方式.中学教育研究

篇3

论文摘要:心理健康教育理想以人的存在方式作为自己的研究本体,它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精神追求,同时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尝试。我们对人的生存方式的误解必将使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理想丧失的危机。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十分迅速。无论是相关论文的发表数量,还是高校中的课程设置,乃至各级各类学校此项工作的开展都证明了这一点。但从学科或专业的角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应该存在的状态是什么”这个问题却被忽视。心理健康教育过分注重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影响了自身的学术视野,挤压了对这种教育自身根本价值(不是一种或一些价值的具体形态)的思考。心理健康教育领域这一缺憾的本质是事实与根本价值的剥离,在人们习以为常的“科学主义”的支配下,事实始终高于根本价值,所以出现了教育理想对现实的迁就,错误的现实凌辱完美教育理想的现象。

对什么是理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折射出了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期盼、渴望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当下我们许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拿来就用的。他们认为只有对对象心理现实的把握才是真实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只存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之中。就是这种思想理路把原本统一于对象其中的事实与根本价值活生生的剥离,分开了人性中的实然与应然状态,让它们各自成为游荡的孤魂。心理健康教育理想的缺失通常就会发生在教育被看成是技术问题的时候,在教育过程技术化的条件下神不知鬼不觉地发生。人们竭力去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把它当成是心理教育的法宝,从这个意义来说,心理教育本质就异化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技术。我们知道每种教育实践都是“给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往往正确与错误并存。心理健康教育怎样把前者发挥到极致?怎样尽量地减少后者的影响?这要靠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来甄别和遴选。

人们对某种教育缺乏理想的时候就是这种教育出现危机的时候,以我国基础教育为例,过去我们对基础教育的理想缺乏思考,结果“应试”成为基础教育的特点;当教育的理想回归到教育中的时候,素质教育的春天也就来临了。基础教育的改革是艰巨的,基础教育缺乏理想给人们带来了痛苦,其实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可以体会到这种切肤之痛。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中获得足够的警示,我们现在缺乏的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方法,也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终止在某个规律的发现和一种理论的推出,我们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理想的思考,缺乏对什么才是值得我们追求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什么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怎样才能达到完美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理想的思考是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哲学前提。

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是人,它的理想首先要对人进行反思。人的存在是事实与根本价值的统一。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人双重地存在着,主观上作为他自身而存在,客观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物条件之中。}}}1](p.441)据此,事实的存在指的是人生活在他的客观对象物之中,受到它们的影响;根本价值存在是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超越客观对象物。心理健康教育理想对人的把握以其事实存在为基点,但人是灵物,他对事实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自己的期望,“思想和理想不是客观给定的事实与规律。没有它,人就会失却人的本质,也就不会有人的历史,而只能有同其他物种一样的自然史。正如马克思所说:‘光是思想竭力表现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迈向思想’。从最原始的人开始,人就以这种应然化、理想化的方式而存在,那时他们主要在神的身上投射着这方面的本质。”[’所以,人的存在方式根本应该是价值存在,人的事实存在与其说是自然物对人的规定性,倒不如理解成人的价值与自然物有着必然的“巧合”。

现实世界所认同的人又是个什么样子呢?

首先是“物质人”。物质的积累更加刺激了人的物欲,物欲是否得到满足变成人们是否获得幸福的意识。“人的一切理想都物质化,而物质化了的理想,其实是作为人的理想的泯灭与丧失。人为物质、为对象物、为自然本能与所牢牢栓住,为它所限定、所规定。’,川对物质的贪婪追逐取代了对理想的追求。

其次是“技术人”。斯宾塞在回答“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个问题时,实际上就模糊了人的精神价值;而今,科学技术更戴着“全盘通吃”的面具为我们这个世界制造着无数让人着魔的神话。人成为‘.技术动物”(韦伯)。

心理健康教育的要义是让人从事实的规定性中摆脱出来。但我们要看到这是一个科学实证思维占统治地位的世界,人们已经习惯用它来看待自然和人类。“至于人生、社会理想的追求,人生境界的提升,这一人性应然面的发展,都往往被视为‘假、大、空’,或冠之以‘理想主义’之大帽”。fsl0人们的生存状态被分离,价值存在被抛弃。心理健康教育理想凭借睿智的思考来抵抗常常显得有些悲壮。

我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理想的质的规定性做这样的概括:

(一)心理健康教育理想的本体是人的幸福存在。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37((a.2t)他把人的存在作为研究的基点。心理健康教育理想的逻辑应是从关注人、关注人性、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开始。心理健康教育理想不是臆造令人费解的抽象概念,由于它从开始就对人予以终极关怀,从发端就直面人的生存状态,所以它是投身实践的,籍此获得了鲜活的力量。海德格尔在后期把诊释学称为“实践哲学”,正因为诊释学在解释世界的同时思考着人类的生存。实现人的美好的生存状态,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追求,也可以使我们揭开困扰教育实践的谜障。

心理健康教育理想不仅对教育的对象充满关怀,同时也关怀着教育者,它成为教育者自我成长的方式。理想是面向心灵的教化,它超越了任何一种功利。事实上“我们可以从每个时期大量的教育文章里读出相同的味道来……不得不接受时下流行的话语系统,否则有人将指责‘难以沟通”’。[4]0患上了这样的流行病,教育就正在被玩弄。当大谈特谈教育的时候,我们其实离真正的教育越来越远。

(二)心理健康教育理想能够提出永恒的精神,这个根本价值无法在现实的某些个阶段被完全的实现,甚至它叙述的是现实中一直无法实现的东西,但它自始至终是现实的追求。它提出的不是现成的答案,而是精神的方向。当人的生存被教育“放逐”时,心理健康教育也处于艰难处境,而理想能揭示困难并为未来开辟道路。这里还应指出,一定的理论不是理想,理论只是对现实抽象出的一种意见,对现实的一种解释;理想是现实的超越,是现实不懈追求的目标。理论的价值在于被现实说明,理想的根本价值却是自身所固有的思想。“‘科学并不能打开直接通向‘应当是什么’的大门,不能由此导出我们人类所向往的目标是什么,它‘必须来自另一源泉’。对于作为一种价值存在的人询问,所需要的是一种哲学的反思的思维,所得出的结论也只能是超验的、理念的。

(三)心理健康教育理想以反叛作为自己创造的特征。哲学让人一直处在讨论之中,它对思想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理想的创造性首先构成了理想自身,在是非善恶的辩驳中展现其根本价值,不断催生出新的思想。如前所言,每种教育实践都是“给予性”的,所以它兼具良秀,更何况眼下的教育实践日益“技术化”、.‘经济化”、“工具化”,人性被肢解,人成为“非人”,个人为了服从一定的利益而被复制。我们的教育中具有浓重的’‘快餐的味道”,它习惯使用教条替代对人生的谋划。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要对此进行坚决地反击,它通常总以反叛者的面目出现。

“唯科学主义”下的教育“技术化”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大毛病,“如何做”的盲从替代了“为何做”的话问,一些教育的规律、模式、策略如同吃语一样,被梦境般地合法化了,它阻碍了我们对教育本体的询问,这是一种精神萎靡。海德格尔论述了精神萎靡表现出的几个特征:“把精神曲解为智能,计算的能力。作为计算式的智能,精神沦为为其它事物服务的工具。把精神工具化以后就可以把精神的创造力量转移到各式各样的有意识地培植于规划的范围内。文化与根据相结合又把精神弄成了文化摆设。

另一种精神萎靡表现为“价值中立”,这种思路试图以“中立的价值”来健全教育对象的心理。它至少在三个方面出现错误:一是中立的价值是虚假的—他们的教育实践永远无法回避自己价值观的影响;二是落人两难的尴尬—特定社会的主导价值受制于该社会相应的状态,社会的秩序依靠主导价值的维持。它势必代表社会阶层的不同利益,所以社会的主导价值具有趋向性。教育者若以中立的价值实践,就培养不出具有一定价值倾向的人。一个人如果缺乏和社会一致的价值倾向,他与生活在其中的社会不协调,此人就是不健康的人。因此如果承认心理健康教育是价值中立的实践,也就是同时承认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不健康的人;三是标榜的所谓“价值中立”,实际上是追随当代社会盛行的“唯科学主义”,把能够解决一些现实问题的方法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

每个人,每个具体的实践都囿于时空的限制,就此而言,人们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特定环境的奴隶,他们需要精神的引导,需要有某种状态来启迪。心理健康教育理想通过审慎具体而又超脱任何具体的羁绊,诉说着L理健康教育的完美状态。它对教育的应然状态有着清醒的认识与理解,内在地关切人们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理想通过思想的叙述,通过智慧的演说,通过精神的教化,本质地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阐释,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价值。

篇4

但是,当前,许多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许多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可有可无的教育教学行为,或者将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一种单独的教学行为,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纳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这样就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被架空。同时,许多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根本就不是一种教育,他们认为,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人的内在的本质的问题,是一个人的性格因素导致的,而不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改变的。由于这样的认识,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推行不积极。

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体现。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素质教育的范围内,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同步推进,这样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得到落实。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要纳入到各门学科的教学之中。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只顾及自己的教学成绩,只是看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的教学评价也是以成绩来评价教师,没有将学生的心理健康纳入到评价的范围内,使得教师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每个教师都担负着教育教学任务,我们都和学生进行直接的对话与交流,这种对话与交流不仅仅表现在教学内容上的与学生的相互沟通,还表现在教师与学生心灵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所以教学包含着师生之间的心理情感的交流与对话,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通过这样的活动,发挥自己情感教育的功能,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从中获得自信,获得一种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

心理健康教育其实就是一种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心理健康首先表现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大多数学生心理不健康,就是因为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出了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思想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消极悲观,玩世不恭,或者愤世嫉俗,看不惯一切。由于这样,他们的心理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或者对学习失去信心;或者对社会产生一种不正确的认识,产生抵触情绪;或者自暴自弃;因此,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世界观、人生观教育。我们要充分利用我们的课堂教学,通过思想品德课教育,语文教育,科学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正确认识人生,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进行一种审美教育。美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美育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品位,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体验到人生的乐趣。孔子就十分重视美育的作用。他们把改变让人心的作为教育的最高的目标。移风俗,知薄厚。因此, 充分发挥文艺的这种作用,通过审美教育,丰富学生的情感,改善学生的内在情感结构,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职责。每个教师都要担负起这个责任。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在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的前提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与新课改的推行同步进行。课改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综合能力的提升。新课改是全面教育。新课改提倡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特长,注重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等等。特别是新课改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学习方式的转换,必然会对学生内在的心理世界有所改变。

当前,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生心理负担过重,竞争压力过大。我们应该在教学中积极推行和实施新课改,营造和谐的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让他们能够在认识自我价值的同时,尊重别人,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克服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篇5

关键词:高中;心理健康;辅导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046-01

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对于高中生的全面发展和高中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青少年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社会环境变化及其身心剧变加深了他们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使得其心理、行为问题增多,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数增加。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其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这是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健康人格、增强其应对社会压力及挫折能力、形成个体健康个性的客观需要,更是时代的要求和挑战。

1.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建立高中生心理健康档案,是高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的工作。但就是这样一项最基本的工作,很多学校都没有做到。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指对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特点、心理测验结果、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记录等材料的集中保存,这些资料应按照一定的程序排序,组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体系,如实反映学生的心理面貌。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为学生个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保障,它是每个学生心理成长的轨迹,学生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档案,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在发现自己有心理问题时,积极寻求心理咨询与辅导,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与矫治,仍可通过心理健康档案来考察效果。因此,它能对每位学生的心理成长、心理潜能开发提供帮助,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提供重要保证。高中生学业受挫导致的情绪低落、抑郁、自卑问题比较常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可以从中筛选出高危人群,从而对那些可能处于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重点帮助。

2.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种单纯的、孤立的教育行为。心理素质作为教育内容,需要随时随地进行。学生学习生活主要在课堂。因此,高中学校除了使校园布置人性化外,还需着重课堂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的营造。(1)开展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学习某门课程成绩低下,情绪低落的原因,一方面是缺少掌握该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在学习动机、学习方法或学习习惯上有不合理的地方。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潜能,端正学习的动机。(2)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使学生乐学、会学。在课堂中,学校教师努力创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轻松的心理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合作性,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让兴趣引导学习。(3)利用教材人格教化的作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中学教材里面蕴涵着不少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教师要充分地、有意识地运用教材本身的魅力,有机地运用它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机制。例如,在数、理、化学科中通过背景知识,介绍科学家们的成长经历,从公式定理中引申到正确观念的树立、良好品格塑造、合作精神的培养等。

3.整合显性与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显性心理健康教育和隐性心理健康教育一起共同构成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学校的各项活动都要注重突出显性心理健康教育和隐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包括课外活动、党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班队活动、军训和运动会等。在这些活动的开展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有趣味性和实践性,要以学生更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乃至人际关系等方面遇到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如在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目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指导学生合作、交流和探究,使学生的合作变得心灵默契,学生的交流成为心灵的对话,学会体贴、理解和沟通。在学校举行的有关艺术类的活动中,高中学校要注重学生的身心体验,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兴趣;在学校举行的科技活动中,高中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心理品质,人人悟出"我能行",在模仿中创意,在传承中创新,大家都来露一手。通过活动消除畏难心理、恐惧心理和自卑心理。

4.拓展沟通渠道,实施有效教育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心理教育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首先,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是各方面的,班主任与学生的经常性沟通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有计划的各种班级集体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交流,效果是显著的。班主任通过学生的周记可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渠道。其次,家长对子女人格的影响是巨大的,学校必须通过各种形式特别是家长会承担起对家长进行心理教育指导的责任。再次,通过社会调查与实践,加强生活体验。当下,我们不难看到现在的学生一方面自主意识明显,自我观念强烈,处理问题时,自以为是的倾向比较严重;另一方面自我反思能力薄弱、责任心欠缺,发生问题时,多逃避或推卸责任。这是因为人对外部世界的刺激都会有一种潜在的综合性判断与选择,总会在很具体的意义上直观他的世界或创造他的世界。有研究指出,知识结构的复杂性和反思能力间存在着一种正相关,如果没有某种有冲突的环境作对比,认识上的反思就很难出现,学习与生活的隔离状态就得不到消除,以至许多事情在学生的头脑中没有真实的概念,导致了学生思想、行为上的怪异与叛逆,甚至与社会的要求背道而驰。所以,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认识体验,通过社会实践构建一个人的自我教育内环境,无论就人的生存方式,还是就人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乃至对于整个人生的发展、协调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福有.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可持续发展[A]. 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 2005

篇6

【关键词】校园凶案 ; 心理健康教育 ; 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311-01

长期以来,学校善于管理方式的单一,学校习惯于用学习的好坏和分数管学生、用升学率管教师,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教师的创造性,主管部门也习惯于用升学率的高低去评价一所学校,仿佛只要成绩好,其他都可忽略不计,结果是频发恶魔事件。透出的是校园里的安全隐患、青春期的心理问题乃至社会价值理念的迷茫。

一、校园凶案频现,社会各界反思当前底线教育

2013年4月,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因遭舍友林森浩投毒死亡。2014年2月18日,上海市二中院对“复旦投毒案”依法公开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

死刑解不了根本问题,两个年轻生命的悲剧,折射出生命教育、心理教育、生活教育的苍白,敲响的是教育的警钟。这警钟不仅仅敲响在学校,而且也在每个家庭和整个社会中回响。

很多人把此番事件归于个案,但追溯过往,这样的校园恶性案件已多次发生,社会各界频频发声: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目前很多学校的人才培养存在空心化趋向,“对人才的培养与评价,不能只重知识而忽视德行,不能只有知识教育,而没有生命教育、心理教育和生活教育。”

时事评论,学生从幼儿到大学,成长过程中,很多孩子被灌输的是“不输于人”的竞争意识,缺乏的是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提醒和教诲。

京华时报提到,如果真要从黄洋的不幸个案中检讨中国教育到底缺失了什么,那大概不只是 “关注学生心理”而是“重视学生心理”,说严重是在更大范围内的人文教育和德育的荒芜与缺失。一些高学历人才的精神偏陋或心理失常,在原本只属于常识、常规的人际关系或行事挫折面前,缺少包容心与应对能力,心态扭曲,意外折了羽翼。

二、教训时不我待,更应突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一桩校园投毒案留给我们太多的沉重。需要的是反思。中学教育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可塑性最大的时期和过渡期,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良好人格的养成应开展针对性的培育。

1.全面落实《纲要》精神,发挥课堂教学重要作用。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全面落实2012年教育部颁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这个《纲要》主要就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等5个大方面作了阐述,应该分初中和高中按阶段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作为教师应从每一堂课入手,像“汤中盐”一样渗透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之中。

2.渐进形成优良品质,强化学生人生经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经历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各种有益活动,深化经历教育。经历是资源,是财富,过程重于结果,结果来源于过程。在过程中形成良好心理品质。

3.熏陶学生美好心灵,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所营造的育人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它具有隐蔽性和延续性的特点,它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环境育人的功能,对学生品行、素质的形成具有深层次影响和教育意义。这就是环境育人。

4.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达成德育心育有机统一。

一个人的心态不好或心理素质不好,你不能说他就是品德不好或思想素质不好,也不能说品德好或思想素质好就是心态好或心理素质好,毕竟德育与心育两者的理论依据不同、两者的主要内容和任务不同,但在学校教育中两者所遵循的教育规律具有一致性,两者的教育主体具有一致性,两者在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中具有一致性,特别是两者的终极目标具有一致性。现阶段只能把“德育与心育”两种教育并举,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能体现“立德树人,以人为本。”

5.优化管理体制框架,保障心育工作稳健有效。

(1)完善工作机构,创新心育体系。在各级设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一是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育人工作小组;二是设立“学校心理辅导室”或心理健康援助中心,设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三是在班级建立“学生成长伙伴”组织,在班级内、校园中成立学生心理健康社团和心理健康维护队,设立学生心理员,建立一支以学生为骨干的心理健康维护队伍。

(2)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工作效能。做好专业师资吸纳工作;做好师资选培工作;加强其他师资培训工作。学校必须保证至少足够数量的专职或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取得资格证的才可上岗任教。

(3)配齐必要设备,保障工作开展。学校要建立标准的心理健康办公或咨询室,有相应的办公设备;建立规范的放松室;配备箱庭等。

(4)建立健全制度,促进规范发展。建立: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制度;②建立危机干预制度和心理援助制度;③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专业培训制度;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投入制度;⑤中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制度;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定期会议制度;⑦ 心理健康教育定期汇报制度等;⑧建立学生给父母每期写一封信的制度等。

篇7

一、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

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中学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担负着多重的角色。在平时教学中,思想政治课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思想政治的基本理论知识外,还担负着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任,特别是在农村中学缺少心理学专职教师的背景下,更要担负起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因此,农村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在知识储备上,除了要熟练掌握思想政治教学专业理论知识以外,还必须拥有一定的中学生心理学、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等相关理论知识,同时,还要特别注重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一些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典型案例,从中学习、掌握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和方法。这些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思想政治教师掌握得越多,就越有利于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能够 “信手拈来”,从而“驾轻就熟”地进行心理健康渗透教育。当然,思想政治课教师自身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因为教师的优良心理品质会对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二、要深挖细掘教材资源,寻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

由于农村中学教育资源匮乏,教育教学设备相对落后,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的一些思想政治课教师感到很困惑,不知道在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实,在我们的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有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是我们在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是我们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切入口。例如,七年级思想政治教材内容编写就是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为目标,教材以“成长中的我”为中心,以“正确认识自我”“积极与他人交往”“正确认识社会”等为主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社会等,以此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格。新版思想政治教材这些内容的编写,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理实际,易于学生感知和接受,只要我们政治教师细心地把这些心理教育资源挖掘出来,不失时机地加以心理引导,一定会使学生有所感悟,情感得到触发,并在情感交流中引起心理共鸣。如果我们细挖思想政治教材的每一课,会欣喜地发现每一课都能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再把这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给予学生,对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会大有裨益。

三、要创设情境营造气氛,拓展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空间

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是理论性的内容较多,特别是一些理论本身就非常晦涩难懂,听起来更是枯燥无味,容易让学生感到心理厌倦,难以调动学生健康的心理情绪。因此,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非常重视情境的创设。通过创设情境,教师可为学生创造出宽松、恬静、优雅的课堂气氛,这样就可以大大缩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放心灵空间,让学生多一分活力,增一分灵气,产生美好的心理体验,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例如,在讲“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两个小动画片,一个是“拔苗助长”,另一个是“庖丁解牛”。在观赏优美形象的动画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领会了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又如,在讲“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时,我给学生讲了 “愚人吃饼”的故事,让学生在笑声中领会哲学思想……巧妙的情境设置,让学生感受到:原来枯燥乏味的哲学课也可以具有如此情趣,原来的畏难厌倦情绪也就悄然而逝,促使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心理转变。由此可见,恰当的情境设置,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营造出积极主动、轻松活泼、健康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满意、愉快、羡慕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而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拓展学生心理发展的空间。

四、要精心设计课堂小结,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升华

课堂小结这一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成功的课堂小结既要做到能帮助学生总结重点,加深理解整堂课的内容,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做到余音绕梁,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形成端正理性的态度、积极向上的情感和科学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例如,在“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的课堂小结中,我先引用了“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六个兄弟姐妹,亲如一家”这段歌词,然后富有深情地说:“亲爱的同学们,当我们耳畔响起这熟悉的歌声时,我想每一位具有时代责任感的青年,都会受到感染,都会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民族大团结大发展的和谐局面,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五十六个民族的兄弟姐妹手挽手、心连心,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共同开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这样言简意赅,富有情感和启迪性的课堂小结,可以起到画龙点睛、余音绕梁的作用,也会有意想不到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升华。

篇8

关键词:视频教学;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

・ 【中图分类号】G441

在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的同时,各个中学提升了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并且加强了对这一方面的教育。然而,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在不断开展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各种问题,所取得效果甚微。视频教育作为一种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手段,正好适应了高中生的心理,所产生的效果十分显著。然而,有关视频教学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还很少,本文将以此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其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旨在推动这种教学方法的普及。

一、视频教学的特点

(一)丰富性和真实性

在众多高中生的潜意识里,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他的专业课是不一样的,只是一种可学也可不学的课程,因此通常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去对待,最终导致学习效果十分低下。视频的教学方式,在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的感染下,能够给予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刺激,调动学生注意力的有效集中,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升。视频教学的教学手段,除了在外在表现形式上能够吸引学生,其本身所呈现内容的丰富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也十分重要。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往往呈现出模糊性、复杂化等方面的特征,这些都是无法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而视频教学,正好能够弥补以上的不足和缺陷,为学生构建更加真实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展示出更加容易理解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并且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从而在以后发挥强大的心理健康辅导的作用。

(二)内隐性

利用视频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大量的隐性知识,它包含着主体所隐含的经验和知识,与一定的情境有关。这些经验和知识往往与实际生活是融为一体的,是不可以进行分离的,因此也很难利用文字或者语言等途径表现出来。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来看,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和品质往往并不是在有意识的情况下形成的,它是一个人内在习惯的反映,其中也与主体的直觉、印象、思维等等有着紧密的联系,而这些直觉印象等都是在一定的真实情境下逐渐形成的。在视频教学的手段下,通过为学生创建多种真实可靠的情境,学生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下,能够逐渐地提高心理调节的能力,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

(三)互动性

高中生健康心理的形成离不开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在面临心理困惑的情况下,与同学、朋友、家人或者班主任来进行交流,这是最为有效地解决心理问题的途径。然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师往往会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会忽略掉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直接给学生灌输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以及解决的方法,因而学生经常会觉得反感。在视频化的教学氛围下,借助于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互动的机会和平台,并且在仔细倾听他人的讨论和叙事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加丰富的价值观,这对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反思,帮助学生重新构建认知观,从而有利于健康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

二、视频教学在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效性

(一)视频教学提高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根据本人多年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高中生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来自多方面的:人际关系、情感问题、学习问题、挫折处理等等,针对不同的部分,来有针对性的进行视频的教学,从而帮助学生能够在较少的课堂上获取更多的认知观念、应对方法等等。在直观的视频教学手段下,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并且帮助学生将其进行具体应用,从而实现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有效统一。

(二)视频教学有利于学生进行内隐学习

根据科学的调查研究理论,在视频所提供的声音、图片、视频的情况下,学生的大脑便更加适合内隐学习。一个人的学习,往往可以分为内隐和外显两部分,同时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内隐学习的效果比外显学习更加优越,这是因为前者能够产生强大的心理作用。然而,在我们一般的教学方法中,通常会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具备很强逻辑性的外显知识上。内隐学习通常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自行产生的,不需要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去梳理复杂的关系,也不需要建立在消耗心理资源的基础之上,简言之,就是人们在无意识的支配下,就学会了隐藏着的规则,并且能够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自身努力的局限性。

(三)视频教学更加有利于心理健康知识的有效传播

高中生在面临着各种压力的情况下,心理健康问题亟需解决。高中生不仅需要面对学习上的压力,还需要应对各种新的价值观,他们经常会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产生强烈的矛盾,同时升学的压力又是压在他们头上的另一座大山,在这些矛盾和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的情况下,往往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将视频教学的方式引用到心理健康的教学中,突破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的局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的知识,大大提升了教学的效率。

结语:

视频教学是一种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它能够通过创建情境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自行观察、探和反思的机会,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然而,将视频教学应用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受到多方面原因的限制,导致所产生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随着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的加深,必须探讨出更加有效的应用途径,以帮助高中生拥有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篇9

论文摘要: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的结构为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与兼职相结合;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要求应包括:专业强、观念新、心理素质好;军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目标包括知识与理论、技能及理念的培训,重点是理念的培训;培养方法包括校本培训、远程教育、体验反思式培训、参与式培训,后两者为重点。

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是一个重要问题,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结构如何、有什么要求、如何培训,这些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结构

要建立专、兼职相结合,普及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

(一)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师资力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6 000~7 500名学生中至少应该配有1名心理学专职人员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专职的学校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教师,在美国叫"学校心理士"(school psychologist),在日本叫"心理专家"或者"学校心理相谈家",属"心理学专业技术工作者"范畴。

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优化学员的心理品质,培养健全人格,帮助学员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开发个体潜能,促进学员全面健康发展。因此,作为专职的学校心理辅导教员或心理专家主要承担两项工作:一是心理教育,即通过必修课、选修课、讲座等形式对学员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这就要求他们具备心理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二是心理咨询,即通过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方式协助学员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同时对心理问题严重者进行鉴别诊断,以做到及时转介,这又要求他们掌握相应的心理诊断、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活动和训练理论,熟练运用心理咨洵和心理活动技巧。

(二)心理健康教育兼职师资力量

在专职心理健康教员之外,军队院校还需聘用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员。兼职教员是指学院正式聘用的,能够独立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要建立一支比例合理、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这既能够有效补充专职教员队伍的不足,又能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

二、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要求

要保证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良好发展,必须拥有一支专业硬、观念新、心理素质好的教员队伍。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要求应包括:

(一)专业强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首先必须具备深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包括普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健康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测量、心理统计等基础学科知识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式方法、技能技巧等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还应了解一些医学心理学、精神心理学、治疗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其次是自如运用心理学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包括心理教育、测量、统计、咨询、调查、研究的能力。另外也包括一些非专业能力,如言语能力、沟通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调控能力等。

(二)观念新

知识和技能之外,对教育教学实践有重大影响的是教员个人头脑中的"内隐理论",即理念问题。它随时随地会以无意识的方式影响着教员的教育教学思维和课堂教学策略。教育家阿瑟·阔伯斯说过:"影响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也许莫过于教师他自己相信什么。"这充分说明了教育观念对塑造教师行为的重要作用。因此,一个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者在重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的同时,更要加强对教育观念的重塑。具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具有的观念是:

1、充分尊重学员的观念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员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习环境的开发者,学员学习过程的帮助者、调控者和评价者。在此过程中,首要的是接纳与尊重。要采取真诚、同情的态度,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接纳、理解对方,这样才能建立信任感与安全感。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讨论、反思等方法,帮助学员自我探索,做出符合自己内心意愿的判断和选择。

2、最大限度地保护来访学生的利益的观念

要严格坚持保密原则。在不危害别人和当事人的前提下必须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不经当事人的同意,不得将其情况向任何人透露(法律规定除外),这是对当事人个人权利和利益的最大尊重,也是心理咨询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同时还是咨询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3、致力于来访学生的自我成长的观念

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是助人自助。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员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因此,整个教育过程都要致力于调动学员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其自我反思、自我改善、自我实现的能力,最终促使其在教育过程中学会成长。

4、提倡个性发展的观念

著名教育家、博士生导师钟启泉教授认为,心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个性发展"。个性,是一个人得以区别于他人的标识,是一个人最为宝贵的心理品质,是创造力的原始力和心理依托,也是判定一个人是否真正拥有自己的尺度。我们应尽力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应尊重学员的个性和人格。学员需要有发挥其能力的自由环境,以便激起更充分的探索和思考。

(三)心理素质好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员自身应具有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心态;具有豁达宽容的包容心;具有调节控制表达情绪的能力;具有理性客观全面看待问题的认知能力;具有知难而上坚持不懈的意志力;具有真诚、友善、开明、合作的人格;具有亲切、热情、宽容、善良的个性品质。这样才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较好的处理与学员的互动关系、引导学员理性看待问题,同时也作为榜样潜移默化学员的心理状态。

三、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培养

(一)培养目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教育培训,不是学历教育或学位教育,而是一种职业技能培训,因此要将理论知识教育与实践技能教育相结合,同时重视心理健康教员基本教育观念的重塑。

一是知识和理论的培养。包括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理论。二是技能的培养。主要包括心理诊断、心理测量、心理统计、心理咨询等方面的技能。三是理念的培养。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培训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不仅需要解决知识和技能层面的问题,更要解决观念、信念层面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涉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作用、内容、对象、方法、途径等的认识。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就会有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和行为。同时,理念还包括对人对事对生活对工作基本的观念。若持一种开放、通达、包容、理解的态度,热爱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甘于奉献,尊重学员的人格和意愿,便有利于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以及积极的氛围,使心理健康教育达到预期效果。

(二)培养方法

培养方法主要包括:校本培训、远程教育、体验反思式培训、参与式培训。其中,校本培训主要依托本院校相关资源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远程教育主要借助远程网络上的相关资源和机构进行远程培养。重点是体验反思式培训、参与式培训。

体验反思式培训和参与式培训是对传统培训的创新和发展。传统的培训是以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为中心,以"专家讲授"为主要模式,以讲解和讨论为主要方法的一种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传递知识和培训技能,但难以重塑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养不仅需要解决知识层面的问题,更要解决观念、信念层面的问题,所以仅靠传统的培训模式是远远不够的。

所谓体验反思式培训是指以受训者为中心,让受训者先体验心理辅导活动、先实践行动研究,再在心理辅导与行动研究过程中,让受训者以自己的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的理念、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通过提高受训者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心理辅导能力发展的培训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通过创造一种真诚、民主、合作、共情的环境,引导和帮助学员自我探索、自我体验、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的活动。所以心理辅导理念的培训中确实要突出教员的自我探索和自我体验,从自我探索和自我体验中不断进行反思。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尊重接纳他人,建立真诚信任的人际关系,相信他人有积极向上的潜力。参与式培训便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参与式培训强调受训人员的参与、体现出以人为本、注重多向交流资源共享、充分尊重受训者、受训者体验的是平等和温暖的人际关系。其特点为:第一,通过需求评估,确定培训内容。第二,受训人员参与培训活动。不但在内容制定上而且培训活动的组织上也让受训人员参与,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和发挥其积极性。第三,全员参与。除了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的专业性之外,还要进行学院教员全员培训,要走普及化的道路。第四,多维评估。要多角度多层面进行评价,要将自评与他评、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总之,在培训中,一要加强培训目标的人本化;二是实现培训内容的综合化,突破以往只重理论指导或只重技能训练的片面性,同时重视教师基本教育观念的重塑;三是注重培训方式的多样化,可运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体验游戏、个案分析、头脑风暴等多种形式丰富培训手段、增强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冯铁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及政策建议[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

[2]廖全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 2008,(1).

篇10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思想、知识、能力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尤其是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教师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目前,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构成呈现年龄偏高、学历偏低的特点,还有部分西部地区的农村学校还存在非师范类教师、民办教师、代课教师。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村学校新课程的实施,也阻碍着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落后阻碍了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目前农村中小学中普遍存在着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不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大部分学校的领导和老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缺乏学习和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些老教师认为实施新课程是年轻人的事,与己无关。在教学中不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对学生的教育只是停留在机械式的管理上。教师观念的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实施,要更多地依赖教师培训工作。然而,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选送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选送不到位,主要原因首先在于学校领导认识不到位,选送意识不强。同时很多学校的教师是包班教学,外出培训则会影响校内教学。其次,农村学校办学经费紧张,培训经费短缺使得教师无法外出培训,从而影响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与专业知识的完善,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开展。此外,在校本培训方面由于缺少相关的师资和条件,无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培训,即使培训也只是停留在低水平的集中学习材料上,开展研讨式、互动式、参与式、反思式等多种培训有很大难度,培训缺乏实效性、针对性,不能满足工作所需,不能解决教学中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

二、教师自学自研落后,限制了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不能满足现代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必须不断“充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还需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可是,农村学校由于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的限制,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资料更少。许多学校地处偏远没有网络,有限的一点图书也得不到更新,教师苦于没有资料可学,自研苦于没有资料可查,教师自学自研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三、农村学校教师流动性大,制约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农村学校由于地处偏远,生活条件差,留不住教师。人员调动频繁,使得农村学校在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常出现断裂带。农村教师无法去外地参加培训,有时即使培训了,来年可能就调走了。这样造成教师外出培训成果在校内得不到巩固练习和及时消化,不能内化和深化,亦不能推广,久而久之,出现培训成果的流失。这样恶性循环,成了农村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绊脚石。严重制约了农村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四、留守儿童增多,家庭教育缺失制约着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随着近几年农村家长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学校留守儿童也逐渐增多,学生远离父母,缺少家庭的关爱和温暖,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扮演着在校是学生,在家是家长的双重角色。在高中阶段,学习压力增大,社会上闲散人员增多,留守儿童很容易受外界的干扰,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一阶段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为迫切。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学习,扮演好老师、家长和朋友的角色,使这部分学生在学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篇11

心理学研究认为,心理障碍主要是由于个体对环境中的刺激不能适应,不能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以取得与外界的积极的平衡而产生的。因此,大部分心理障碍的产生既与客观环境的刺激有关,又与个体的心理调节能力有关。由于中小学生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普遍较弱,因而外界环境中的不良刺激就成为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有关调查显示,学生不良情绪的80%来自于身边的长者,这里的长者主要指的是家长和教师。近年来关于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成因的分析研究,对家长的因素研究得较多,而忽视了教师的因素。其实,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因采用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现象,在当前中小学教育中客观存在,不容回避。北京的一项调查发现:不爱上学、害怕老师、在学校感到不快乐的小学生竟然占了近半数之多,有46.8%的学生承认在学校有害怕的老师,52.5%的学生在老师请他去办公室谈话时感到很紧张。另一项调查表明:刚入学的小学生,约有80%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极其自信,而当他们到16岁时,这一比例大幅度降到18%。这些在刚入学时充满了自信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自信心却在消退。

近几年,见诸新闻媒体的一些中小学生因遭到教师误解、责骂、体罚等而出走、精神失常甚至自杀的恶性事件并不鲜见,而这些正是上述现象极端化的结果,它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现象的客观存在。因此,我们觉得有必要提出师源性心理障碍这一概念,并对这一问题加以研究,目的在于引起我国教育界对当前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反思。所谓师源性心理障碍指的是由教师对学生的不当的教育行为导致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包括自卑、退缩、厌学、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问题,学校恐怖症、神经症、反应性精神病等心理疾病。有些学生因严重的师源性心理障碍而产生出走、犯罪、自杀等极端行为,从而酿成严重的后果。教师不当的教育行为有心理惩罚、体罚等,包括罚站、罚跑、罚抄课文或作业、放学后被罚留校、不让进教室听课、讽刺、挖苦、冤枉、责骂甚至打骂等。

我们认为,因教师不当的教育行为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其危害是比较严重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角色赋予了教师在学生面前的主导地位和权威地位,学生一般都认同和信奉这种地位,因此,教师不当的教育行为就极易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直接和深刻的负面影响。第二,师源性心理障碍除导致恶性事件的以外,大多数的表现是隐性的,不容易被发现,因而往往被忽视。然而学生所受到的心理伤害的影响常常是长期的,有的甚至会影响其一生。第三,除了少数职业道德、自身修养有问题的教师外,大部分致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教师,其主观愿望是良好的,因此一旦学生产生了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教师往往不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当,而常常指责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认为现在的学生难教,因而这些所谓的良好愿望导致的不当行为还会继续存在,难以纠正。第四,我们在心理辅导实践中发现,由于学生的心理障碍源自教师,致使相当多的学生不敢主动向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倾诉。即使有的学生求助于心理辅导教师,而心理辅导教师对本校的其他任课教师也无能为力,因此,在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中,师源性心理障碍实际上比较难消除或减少。

二、师源性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

师源性心理障碍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1.教师错误的教育观念和行为。

不少中小学教师受“严师出高徒”、“棒打出孝子”等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学生采取以批评为主的教育方法,或用简单粗暴的惩罚代替严格要求。有些教师认为,批评是给学生“纠错”,惩罚是让学生“长记性”,所以,惩罚与批评几乎“形影不离”。另外,一些教师在惩罚学生时又较多地采用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方式,虽然在《教师法》中有明确规定,教师不能体罚学生,但受传统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还是认为体罚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有些教师不习惯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而总是看到学生不足的一面,学生好的方面被认为是应该的;学生的一些小问题、小错误被放大了,被看作是很严重的问题,这些也是导致一些教师采取以批评、惩罚为主的教育方法的原因。

我们2000年对浙江省中小学教师素质的调查研究表明:44.39%的学生认为教师惩罚或变相惩罚学生,79.38%的学生认为教师讥笑学生的过失,79.02%的学生反映教师对能力不足的学生的进步没有加以赞扬。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王辉(2001年)在对“中小学生在学校中最害怕什么?”的问题调查中发现,“教师批评或体罚”的选中率(30.8%)位居第一,学生经常和偶尔有被教师惩罚的比率超过30%,表明教师以惩罚作为教育手段较为普遍。教师批评或惩罚学生,尽管主观愿望是好的,但其结果却会伤害学生的心理健康。美国心理学家斯波尔丁研究发现,教师采用惩罚手段会增加学生的焦虑感。华尔伯格和安德森在对美国两千多名高中学生的研究中发现,专断型教师会使学生产生较严重的挫折,学生对教师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反感,学习气氛低落,学习绩效明显下降。教师采取以批评为主或惩罚的教育方法,还会使学生产生自卑。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还没有独立的、内化的评价自我的标准,他们的自我评价主要是“他律”的,即主要依赖教师、父母或他人对他们的评价,从而形成对自我的看法。在众多人当中,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的人物”,有着权威的地位。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就显得举足轻重。

以批评为主或惩罚的教育带给学生的是消极的评价,经常性的消极评价必然导致学生也会消极地看待自己,从而产生自卑。而自卑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厌学,同时也会使学生在活动和人际交往中变得退缩、不合群、孤僻,甚至敌意,造成社会适应不良。以批评为主或惩罚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少体验到成功感、喜悦感,长此以往,容易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缺乏动力。对学生的教育方法要以赏识、激励等积极评价为主。批评、惩罚仅仅告诉学生什么样的行为是教师所不希望看到的,但如果没有告诉学生什么样的行为是教师希望的,教育的目的显然无法达到。批评、惩罚虽然能一时抑制学生的不良行为,但往往会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或对立,使学生害怕教师或反感教师,让学生不再向往学校。积极的评价能给学生带来成功感,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的学校生活带来更多的快乐,因而具有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价值。

2.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缺乏。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当前中小学教师普遍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尤其是缺乏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知识和心理卫生知识,知识的缺乏又致使能力不足,从而导致教师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方法。

(1)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知识的缺乏。

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才能做好教育工作。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心理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间断性,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说明人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心理发展规律,教师必须了解并遵循这些规律。然而我们在对中小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54.61%的中小学生认为他们的老师不了解学生的心理。中小学教师对学生心理发展知识缺乏了解有不同的表现。在小学,不少教师将小学生看作“小大人”,在以下两个方面表现比较突出:第一,用成人的行为标准去衡量、要求小学生的行为。如教师要求小学生在一堂45分钟的课中自始至终都要注意力集中。然而,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的稳定性与神经系统的发育有关,小学生由于神经系统还处在不断发育的过程中,一直要到十三四岁左右,神经系统才会发育成熟。注意的稳定性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的,7~10岁的小学生注意集中时间约为20分钟,10~12岁的小学生注意集中时间约为25分钟,12岁以上约为30分钟。因此,大部分低中段的小学生会因为注意力不集中这一问题受到教师的批评或惩罚。第二,从成人的角度主观地推测学生的行为动机。如当学生闯祸或做出危险的事情后,一些教师不是首先了解学生行为的真实动机,而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推测学生的行为原因,用自己的想法去替代小学生的想法,并且还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推测,不容学生为自己辩护。实际上,在很多场合下,小学生与成人的想法有着很大的不同,因而主观性很强的教师难免会冤枉学生,使学生感到委屈。在中学,不少教师把学生看作未成熟的孩子。进入青春期的学生,由于身体的迅速发育和性成熟,使他们在外表越来越接近成人的同时,内心也要求别人把自己当成人来看待,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教师如果无视学生“成人感”的心理,对中学生尊重、理解不够,往往会导致学生强烈的逆反情绪。自尊心,人皆有之,但没有任何一个年龄阶段的人会像青少年学生那样自尊心表现得如此强烈。

(2)心理卫生知识的缺乏。

许多教师心理健康概念模糊,对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哪些是属于心理问题难以鉴别,常常把学生的心理问题与思想品德的问题混为一谈。如有部分学生字写得很慢,做作业拖拖拉拉,有的在考试时来不及做。上海曾有人对2031名6~11岁小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作业拖拉现象严重的发生率为2.6%,较严重的为18.2%。心理学研究表明:作业拖拉的学生大部分是其感觉统合失调造成的,是属于学生发展中出现的心理障碍,而大部分教师认为学生作业拖拉是太懒惰的缘故。北京师范大学的两位硕士研究生曾对中学教师进行了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的调查。他们发现:教师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与理论界的标准不一致。如:对学生厌学这样的心理问题,有31.25%的教师将厌学的学生视为差生,15.62%的教师认为这些学生有思想问题,只有9.38%的教师模糊地认为是心理问题。同样,对人际交往中的退缩行为,有6.25%的教师认为这不算什么问题,绝大部分教师认为是性格内向,但不认为多严重。对于有攻击的学生,34.37%的教师认为他们道德品质差。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某些不良行为,到底是属于思想问题、道德问题还是心理问题,其认识还比较模糊。另外,教师在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鉴别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重视打架、偷盗、说谎、性犯罪等为主的品行问题,忽视焦虑、孤独、沮丧、抑郁、自杀等异常的心理和行为。前者损害的对象是他人、集体和社会,后者损害的是学生自己,而后者的不健康程度要大于前者,但往往却得不到关注和及时干预。二是重视行为问题而忽视人格问题。一般教师比较容易注意到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如逃学、打架、不合群、破坏公共财物等,而对自卑、敏感、依赖等人格问题较为忽视。三是重视外在原因,不重视内在原因。一些教师忽略了学生个性特点和认知风格等内在原因对社会适应的重大影响,而只看到家庭、班级、同伴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存在着偏颇,就会导致他们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过程中采取不恰当的措施,“心病”没用“心药”医,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3.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

近几年来对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其他职业人群。四川精神卫生中心对某市200名城乡中学教师心理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教师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严重程度上都多于和高于一般人群。上海师资培训中心、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和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等单位对全市100多所小学的3000多名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竟高达48%。浙江省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2001年)对杭州市28所中小学共1946名教师的调查表明:约有13%的中小学教师存在心理卫生问题,特别是男教师、年轻教师、工作量大的教师的问题尤其严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受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许多学生的心理障碍是由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的,其心理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

(1)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行为方式、情绪状态、人格特征等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这种模仿是潜移默化的。如有些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平时常常表现得烦躁不安、喜怒无常等情绪问题。学生在与教师的长期接触中,会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也会产生较多的消极情绪,长此以往,有的学生会产生情绪问题,甚至导致心理疾病。

(2)有些心理不健康的教师缺乏正确、客观、全面的认识能力,导致对学生行为的认识和判断或主观独断,或以偏概全,或夸大其辞,从而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如有的教师将学生一时的失误看作是他一贯的表现等。

(3)有些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往往不善于协调与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经常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学生成了他们泄愤的“替罪羊”,使学生感到紧张、恐惧、焦虑,有的学生情绪变得很压抑。

(4)有些心理不健康的教师缺乏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心胸狭窄,在师生交往中表现得更多的不是同情、亲密和爱,而是对立、对抗,甚至搞打击报复,造成对立和紧张的师生关系,从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曾说过:不良的师生关系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疾病,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治病,如果遇到一位好的教师,学生由于家庭等造成的不健康心理可以得到改变。

三、师源性心理障碍的对策及对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鉴于上述对师源性心理障碍成因的分析,我们认为,如果中小学教师在教育观念上的错误认识没有改变、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掌握得不够、自身还存在着一些心理健康问题,那么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仍然存在,一些教师还会继续自觉或不自觉地“制造”师源性心理障碍。必须通过开展面向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培训,以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师源性心理障碍。而这又提醒我们,必须对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进行改革。

1.开展面向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培训。

我们建议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不仅是要继续加强心理辅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时更为迫切的是对全体中小学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全体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为指导,贯穿在教师与学生的教育教学的互动过程中。全员培训的内容应涉及青少年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卫生、心理咨询、教育学、生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内容。围绕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将这些学科的内容整合为以下四个部分,初步构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框架。

(1)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概念与理论,包括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的关系、心理健康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等理论知识。

(2)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中小学生认知发展和个性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小学生各种认知能力和良好人格的培养途径与方法、中小学生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的心理问题与教育对策等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知识。

(3)教师的心理健康与保健,包括教师应该具备的良好心理素质、教师如何完善自我、教师如何缓解职业压力、教师如何处理在学校中的各种人际关系、教师如何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等。

(4)教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指教师如何根据各学科特点,适时适度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育教学中。包括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如何挖掘教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因素、如何重视教学情况反馈并运用不同的评价形式进行心理疏导、在教育中如何避免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等内容。全员培训的形式可以采取“学习——反思——再学习——再反思”的模式,在中小学教师学习了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基础上,要引导他们主动地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围绕以下问题开展反思:自己是否存在不当的教育行为?这些不当的教育行为怎样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哪些教育行为是恰当的并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结合理论学习,教师们通过对自己教育实践的不断反思,不仅在认知层面上提高了认识,而且在操作层面上也加以渗透,从真正意义上消除或减少师源性心理障碍。

篇12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240-01

健康的心理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中学阶段对中学生非常关键,但很多中学生都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严重地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当前社会复杂多变,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家庭、学校、社会、学生自身都可能影响着其心理。为保证中学生能够健康地成长,必须采取相关措施及时清除这些障碍。

1 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1 自身因素

在这一特殊时期,中学生的生理心理都开始发生变化,但缺乏协调性,生理变化迅速,成熟得快,但心理成熟较慢,这种不平衡容易引起许多矛盾,如反抗和依赖,高傲和自卑,开放和闭锁共存。由于其思维形式已具备抽象逻辑的雏形,但还处于初始阶段,刚刚形成自己的认识,却不深刻也不牢固,三观很容易动摇。此时,性逐渐成熟,一因好奇,二因自控力差,三因教育失当,容易对中学生产生不良影响,较常见的是早恋现象,由于对其认识不正确,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1.2 家庭因素

家庭永远是最温暖的港湾,对尚未成熟的中学生而言,一个良好轻松的家庭环境对其心理健康起着很大作用,但由于时代不同,尤其是对于“80后”“90”后,与上代之间鸿沟较深,很多问题上都难以达成共识,如学业。对许多家长来说,考上重点大学是最主要的目的,因此对学生寄以很大的期望,造成学生压力过大,学生容易出现厌学的逆反心理,严重者还有可能会破坏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另一原因,有些家庭是单亲家庭,一旦家庭发生变故,如下岗,容易给中学生带来负面情绪,引发抑郁。

1.3 社会因素

尽管学生最主要的两个地方是学校和家庭,但受社会的影响也很大,当前的社会比较复杂,许多新元素层出不穷,中学生自控力差,难免要受诱惑。如外来主义的思想,容易引起中学生之间的攀比、拜金、自私等。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改变了社会,将整个世界都连在了一起,同时却也存在着很大潜在隐患,中学生旷课、沉溺网络的现象随处可见。另外,由于青春年少,中学生比较高傲,容易冲动,暴力事件也时有发生。

1.4 学校因素

学校是中学生活动最多的地方,本应该是单纯的象牙塔,充满了青春活力,中学生以一种健康积极活泼的态度展现勃勃生机。但学校由于教育模式、教育管理等方面的不完善,使得许多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常出现自卑、任性、冷漠、自闭等表现。此外,学校同家庭一样,对学业比较重视,因此缺失了人文关怀,只关注学生成绩,对其生活、情感等关怀不够,难以把握中学生的心理规律,学生有心事却无处排遣,得不到解决,长久积压在心里,必定会影响到心理健康。

2 解决对策

2.1 学校方面

学校教育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需要提高老师的心理素质,老师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通过教育行为去感染学生,转变教学模式,加以人文关怀,对每个学生都有熟悉的了解,一旦出现问题,可对症下药。平时应与学生多多交流,把握其心理规律,及时予以鼓励,提高其自信,同时应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兴趣,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另外,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课,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起正确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传播普及心理学的知识,保持学生都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不但如此,同时应将心理学贯穿于其他科目中,逐渐渗透,随时可以学习。除了心理课,学校还需有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学生在成长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挫折,如果自己无法解决,应及时来此,加强与医生的交流,尽量消除矛盾。

2.2 家庭因素

鉴于家庭地位的重要性,家长首先要给学生一个温暖的环境,让其感受到充分的爱,促进其健康成长。“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但不能太过了,当前各种各样的压力一起施加,学生难以承受,大学并非唯一的出路,家长应尊重学生兴趣,令其自然发展。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应给予更多心理上的关心,多抽时间与孩子沟通,并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对其近况有足够的了解,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而家长也应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树立好榜样,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家长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势必会给孩子的心里蒙上阴影。同样,家长对孩子也不可过于溺爱,否则易使其形成放纵、骄傲等毛病。

2.3 个人因素

虽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篱牢犬不入。以上所述均是外部因素,虽对学生有很大影响,但关键还在于自身原因。如骄傲心理,人贵有自知之明,中学生应对自己有一个客观评价和了解,多听取他人意见,多与老师、同学交流,从而反思自己,独善其身。行动前应做仔细考虑,以免过于轻率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时提升自我修养和自控力,不被外界所诱惑。如此,既能加深与他人的友谊,又能对自己进行反思,从而促进自身更好地成长。

3 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中学生的地位是十分关键又特殊的,在当前社会大背景下,受社会、学校、家庭以及自身等多方面的影响,出现了许多心理问题,影响了正常成长。为此,必须对其原因进行正确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 章红梅.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快乐阅读,2013,26(3):172-174.

[2] 刘宽柱.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学课程辅导,2013,21(1):129-131.

篇13

关键词:初中语文;心理素质;培养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生活幸福、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初中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矛盾,使他们面临很多的心理问题或困惑,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极为必要。语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很多,语文教师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科性质的前提下,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组成部分

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有着心理健康教育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更应把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作为重要任务,使之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语文学科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不同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语文是将古今鲜活的事例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分清善恶美丑,以古今贤能为榜样,在对作品的学习中感悟借鉴。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有正确认识,正确评价,更好的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面对挫折;保持自尊、自信、自爱、自强的状态;对学习投入极大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更有效地创造价值。

二、利用语文教材进行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是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性格、健康的情绪情感和健全的意志品质。健康情绪情感与良好性格的培养。性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最为密切,养成良好的性格对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良好的性格对健康的人际关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鸿门宴》中一代枭雄项羽,灭秦势如破竹,但终因骄傲自大,刚愎自用,功败垂成;《赤壁之战》中猜忌多疑的曹操,正是被人抓住了性格弱点,落得大军被烧的结局;《孙膑与庞涓》中满腹才学但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庞涓,最终成为反面教材。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心胸宽广,不与人计较,廉颇也能知错改正,负荆请罪,两人成就历史佳话。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要有意识将性格情绪对人的影响指出恚让学生懂得健康情绪情感与良好性格对人生的影响。健全的意志品质培养。在学习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时,教师要让学生深入理解有业、敬业、乐业之必要,认识到敬业乐业是人类合理的生活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责任心”与“兴趣”。读《傅雷家书》,要让学生细细体会一个父亲的关心体贴,对挫折要有正确的认知和对挫折的耐受力及挫折的排解力,面对挫折要学会坚强。在学习《过零丁洋》等诗文时,要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三、在主题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指在交往过程中所结成的心理关系。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助于自我完善、心理保健及促进社会协调。教师要多设置主题活动,设置研讨交流环节。课内小组交流。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设置问题。如“刘邦在鸿门宴中为什么能死里逃生”(《鸿门宴》),“时传祥精神在当代是否还有意义”(《寻找时传祥》),“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穆公退兵的”(《烛之武退秦师》)。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学会认识自己、欣赏别人,展示自己。在研讨交流中感悟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会虚心倾听,学会反思,勇于发表不同意见,对不同于己见者不讽刺、不挖苦,要让学生知道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学会在交流中探索,在探索中求证。课外实践活动。利用周六日和寒暑假,为学生布置社会实践作业。有独立学习完成的,也有小组集体完成的。如学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爱这土地》等课文,以“爱祖国”或“爱家乡”为主题布置手抄报作业,让学生感受祖国和家乡的变化;又如“我爱老照片”主题手抄报,让学生在搜集老照片时感受成长的快乐,感恩父母和家人;布置“寻找那些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物品”主题活动,让学生感受时代的变迁。课内外主题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在研讨交流中对自我有了正确的认识,增强了自信,增强了学习的乐趣。

四、通过作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作文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光镜”。有些成绩平平的学生有时写出一些有真情实感,令人爱不释手的好作文,而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作文却写得很一般,很平淡,很让人失望。因为在低成绩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挫折、失败和痛苦比较多,这对他们的成长来说似乎是“坏事”,然而对写作来讲却不能说极其有利。学生积郁在心里的喜怒哀乐以及强烈的爱憎,一旦找到喷发的突破口,往往可以写出很多叫老师兴奋不己、拍案叫绝的优秀作文。所以,语文教师要仔细地寻找表达他们感情的突破口,热情鼓励并指出努力的方向。

2.通过精心选择文质兼美的课外阅读文章,对初中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他们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并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但教给他们读书方法,还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阅读感受,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收到实效。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自己教育自己,培养良好的自我教育习惯。

五、通过初中语文课外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14

论文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参与-体验式

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不断增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教育部门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培养一支数量充足、专业基础扎实、实践水平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成为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相关教育部门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提出了更高的具体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然而目前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还是停留在传统知识传授式的培训基础之上,存在着培训观念落后并与培训方式相脱节、忽视教师的主体性、重理论轻实践等诸多缺陷。针对上述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中存在的不足,笔者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构建出了“参与-体验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训模式,努力探索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的理论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参与-体验”式培训模式的涵义

“参与-体验式”心理健康教师培训模式是指培训教师通过与受训教师之间进行人际互动,引导受训教师进行内部的人际沟通与经验分享,从而促使受训人员获得心理辅导理念与技能的培训方法。在该培训模式中,培训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创设情境、引发疑问、促使成员之间积极讨论,并在适当的时候提供与情境相关的专门知识作为指导。受训教师通过对心理辅导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反思、体会并领悟这些理论,最终将其转化为个人化的理念和技能。

二、“参与-体验”式培训模式的特征

“参与-体验式”培训模式充分体现了受训教师“主体性”和“参与性”的特征。受训教师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们不再只是带着耳朵和笔记本的被动听众和记录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在培训教师的引导下,受训教师积极发挥自身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主体参与作用。

“参与-体验式”培训模式突出培训的情境性和体验性,是指通过创设各种与受训教师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的真实情境,让受训教师获得新的体验,积累情感体验,完成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参与-体验式”培训还充分考虑到了受训教师的情感因素,重视受训教师的情感体验。受训教师在创设的情境中充分调动自己情感因素,并在培训教师以及受训教师之间通过互动进行情感的交流。情感因素加深了受训教师在培训中的卷入程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并保障了他们对心理辅导理论和技能的有效学习。

“参与-体验式”培训强调理论与技能并重,克服了以往传统培训方式只重理论或理论与技能脱节的弊病,有效地保证了受训教师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使受训教师能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最终形成个人化的心理辅导理论。

三、“参与-体验式”培训模式的基本过程

“参与-体验式”培训是一个以问题为起点的五步递进式循环过程,即以对问题的探究与澄清为起点,经历情境设置与体验、尝试辅导与实践、经验交流与分享、辅导理念与技能五个个性化阶段。

第一阶段是问题探究与澄清阶段,是让受训教师自己发现问题,分析产生解决问题的内部动机并对自己进行设想,进而形成计划的阶段。培训教师要引导受训教师主动参与到培训中来,让受训教师考察问题、探究问题、激发动机、澄清问题(理解心理辅导实质)、制订计划、确立目标。

第二阶段是情境设置与体验阶段,是通过情境设置让受训教师发生观念冲突并产生情感体验的阶段。受训教师在这一阶段中依次经历了置身于具体情境中、激活原有知识和观念、新知识与原有观念产生冲突、体验心理辅导过程以及对辅导活动的开展作出计划等过程。

第三个阶段是尝试辅导和实践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受训教师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尝试运用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能解决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受训教师解决学生的日常问题与学习问题是以行动研究的方式来进行的。受训教师在行动研究过程中,以反思日记的形式,写下辅导的体会、感受、心得以及不明白的问题,并不时对自己作出评价和提出要求,再通过查阅资料或寻求同事与专家的帮助进行调整和改进。

第四阶段是经验交流与分享阶段,这一阶段是受训教师进一步澄清问题、考察并理解心理辅导的方式和策略、激发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交互作用、团体互动相互观察学习、反思心理辅导的实施过程并进一步增强体验和分享经验的过程。在受训教师积累了一定的辅导经验之后,以开展心理辅导研讨会的形式,让受训教师报告各自的辅导经验,并互相交流和分享彼此的经验。

第五阶段是辅导理念与技能的个性化阶段,这一阶段是受训教师经过自己的实践和行动研究后,再进行考察与反思,把所学的理论与技能内化为自己的理论与技能,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心理辅导理论与技能。受训教师分组研讨心理辅导实质和价值,在团体互动中反思适合自身特色的辅导方式和策略,计划和实施心理辅导的研究课题,撰写心理辅导专题研究报告,并在培训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自我理论体系和提高技能。

四、“参与-体验式”培训模式的策略

为保障培训目标的顺利实现,“参与-体验式”培训可采用以下培训策略。

1.积极引导,主动参与

为了激发受训教师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在培训时从创设与受训教师实际相关的情境入手,引导他们思考这些与他们日常教学密切相关的问题,先激起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把注意力和兴趣集中到培训内容中来,再一起进行理论和技能的探讨和学习。在培训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脑力激荡,师生、生生对话,互动分享等方式,让受训教师的注意力和兴趣始终围绕所培训的内容,并始终保持高度的积极性。

引导受训教师主动参与,一改传统培训模式中培训教师和受训教师之间的单向交流模式,形成了培训教师与受训教师之间的双向交流和互动。这种方式有利于形成活跃、宽松、平等、和谐的教学情景,还可以将受训教师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展现出来,有利于培训教师与受训教师之间以及受训教师与受训教师之间相互吸收、相互学习,使他们都能在反思中学习到新的知识。

2.创设情境,充分体验

在传统讲授式培训中,单向传递通常采用灌输的方式,很少涉及受训教师的认知感悟和情感体验,这就容易打击受训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参与-体验式”培训强调关注受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情感体验、认知感悟和反思内化等心理活动。在该培训中,受训教师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创设的情境中,充分调动自己的认知和情感因素,积极地参与到培训中来。

3.交流互动,经验分享

“参与-体验式”培训通过开展小组讨论的形式,采用自我表露、头脑风暴等方法,让受训教师在交流和互动中充分分享彼此的经验,不仅分享以往的辅导经验,而且分享在培训过程中获得的新的体验;不仅与其他的受训教师进行经验的分享,还与培训教师进行经验的分享。经验的分享有利于受训教师之间相互吸收、相互学习,并在反思中学习到新的知识,达到使受训教师实现自我成长的目的。

4.现场演练,促进应用

“参与-体验式”培训的目标是让受训教师掌握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技能,最终形成个性化的心理辅导理念和辅导技能。要达到形成个性化的心理辅导理念和辅导技能的终极目标,就需要受训教师将理论知识和技能不断地融会贯通,并在应用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

5.运用反思,整合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