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专题研究范文

高中专题研究精选(十四篇)

时间:2023-09-20 09:48:16

高中专题研究

高中专题研究精选篇1

【关键词】高中物理专题训练专题研究

教高中物理多年,我逐渐认识到,教师如果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开展一些有意义的物理教学专题研究活动,能够更好地促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一、重视研究

所谓教学专题研究,就是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运用科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探索教学规律的研究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但是,一方面有的教师在思想上缺乏足够的信心,认为教学专题研究是专门从事教研人员的事情;一方面又的的确确由于高中教师教学任务很重,几乎没有时间进行教学专题研究;所以,开展研究活动的学校和教师便少而又少。

所以,我们首先要弄清进行教学专题研究的意义和作用,扫除上述心理障碍。事实上,教师只要重视教学专题研究工作,认真实践和总结,一定会有所收获。例如,进行新教具的设计和制作,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检验和进一步改进,这也是研究活动。继而将所研制的教具过程和使用方法、实践过程用文字记录下来,就是论文研究成果。这个也不难做到。所以只要用心,研究活动每个人都可以参加。

二、找准选题

确定研究课题,是搞好教学专题研究的第一步。中学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所教学科实际情况,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教师应充分利用身处教学第一线的有利因素,抓住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认真研究,这样就能快出成果,提高教学专题研究的效率.就物理教学而言,例如,物理难教难学的解决;高中女生物理学习的提高;学生物理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问题;后进生的问题;物理会考和高考的关系等,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课题。

例如:针对高中物理教学中专题训练我们开展了一个课题。本课题包括两个方面(1)运用已掌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2)物理实验技能的训练。通过基本训练可以深化、活化学生已掌握的物理知识,它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成败的关键在于精选好例题和练习题。精选的例题和练习题,应该有代表性,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有针对性,能针对知识的重点、关键和学生的水平;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思维。对学生分清正确与错误并灵活运用知识有较大补益。另外,例题教学侧重在开拓思路,放手让学生搞一题多解、一题多思,在“解”、“思”中“自悟”,以期形成深刻的记忆和能力。教师在例题课上的讲解,是在学生“悟”不出的时候,侧重在难题的分析上花功夫,教给学生如何针对所研究的问题,作正确的解答。

单元例题教学以后,安排了二课时的定时练习,题目是精选了的,题型较活,有浅有深。要求学生按时完卷,教师及时进行批改评分,根据反馈信息,上好评讲课。对难度大的题一般不在课堂评讲,原因是评讲这类题花时较多,针对性不强,可做好答案,让有能力的学生自己去钻研,评讲的重点是那些错误较多,难度不太大的典型题目。评讲侧重分析物理模型,因为这是正确解题的关键。模型错了,结果肯定不对。对于多数学生已掌握,少数差生未掌握的题目,则只进行个别辅导,根据题目的重要程度与考试情况,把答案分别做成“详解”、“略解”和“一题多解”,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依据,让他们自己去对照、思考。

在此基础上,以练带讲,重点做好以下几件事:1、帮助学生纵观整个知识体系,在头脑中形成三条清晰的主要线索:(1)力的线索;(2)能的线索;(3)动量的线索;结合知识跨度大的综合性例题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开放实验室,按基本要求,根据教材目录,展出所有实验。

3、选择变阻器及连接方式”、“电阻测定的方法”、“电表的改装及校准”、“物理中的临界问题”等等。这样可以进一步开拓学生思路,加宽知识面。不论用哪种方法,都要讲求“落实”。教师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设计好复习的蓝图,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问题上狠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收以良好的效果。

三、钻研理论

教学专题研究是用科学方法探索教育规律的实践活动,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必须以教育理论为指导,探索教学规律。任何脱离教育理论的研究都是没有普遍意义的.一般来说,中学教师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是有所了解的,但只凭这些了解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掌握教育科研的方法与理论,掌握教育统计和评价方法,更应掌握与教学研究专题相关的教学理论.如果没有掌握教育理论,就谈不上教学专题研究,最多也只能是教学经验总结.若能以正确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就能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例如,在上届高中毕业班物理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一批尖子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进行了具体地逐个分析,找出他们在物理学习上的特点和不足之处,然后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考前指导.结果,这些学生在物理高考中均获得优异成绩。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交叉科学的出现,给教学专题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可以运用多种学科进行综合研究教学专题.因此,教师除了要掌握教育科学的一般理论知识和自己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广泛地学习与教学专题研究相关的各门知识,特别要注意学习新学科,比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以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为了更好地从事教学专题研究和交流研究成果,还应提高外语水平和微机操作能力.否则,即使研究成果水平再高,交流起来也很不方便,更难进行国际交流.

四、撰写论文

高中专题研究精选篇2

关键词:文化专题;韩国高中;人民币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2

CPIK项目实施两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志愿者教师以搭档合作教学模式走进韩国高中课堂,帮助韩国学生进一步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专题教学将知识文化与交际文化有机整合,是语言主体教学的重要辅助,也逐渐为人重视。钱币不仅具有流通之功效,还往往融合了本国文化精髓,是一张醒目的名片,成为当代国际交往中极具代表性的事物。讫今,我国业已发行了五套人民币,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壮大与对外开放程度逐渐加深,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日趋被关注。中韩两国一衣带水,深受儒学、佛学影响,又互为彼此重要的贸易伙伴,两国流通钱币背后的文化既有区别又有关联,亟待系统认识。选取韩国高中为研究对象,也是基于笔者教学实践,以期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助力。

一、文化专题与对韩高中汉语教学

搭档合作教学源自欧美,要求两名或两名以上教师结合个人优势为教学对象实施优质授课,分工与角色灵活多变。并非所有赴韩志愿者都能使用流利的韩语直接教学,因而在搭档合作模式里,其分工也以会话指导为主,提供地道的发音和交际环境。但单纯的会话指导难以充分发挥志愿者自身优势,进而文化教学也成了多数人的常规任务。这是外国师生了解华夏文明,提高汉语学习兴趣,增进同中国教师情谊的一大渠道。近年来,与国外汉语教学规模扩大相呼应,国别化研究呈现出井喷现象。诸如韩国中学教材文化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探讨中可得知,即便大部分书本能够注意文化导入,或依附课文,或补充注释,或单列一章予以专题叙述,但教材设计毕竟多考虑整体布局,讲求简洁,关于文化部分常以识记内容为要,并是多数韩国学生已认识、通晓的内容,欠缺升华。汉语难学,作为韩国高中近年才出现的第二外语,求索之路漫长,目前仍以兴趣培养为导向。中华文化精深博大,囊括万千,富有渗透力,文化专题应用领域广阔。

就教学对象看,韩国高中生在本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影响下,相对中国学生较内敛的个性,其活泼、好动的性格以及宽广的视界给志愿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以满堂灌的纯语言教学为代表的传统模式并不适应当前教学发展潮流,建立互动、多元、趣味性的课堂才真正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一般而言,韩国高中可分为外国语高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不同类型的课堂其专题教学情况不尽相同。专题教学作为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对肩负语言教学与文化交流重担的志愿者们而言意义非凡。它侧重将具有关联性,并能构成系统和层次的文化对象集于一炉,同时考虑学生身心特点,围绕汉语国际教育的基本要求,避免单一、枯燥的方式方法。而从某角度来说,文化专题课堂原则上还存在一位隐性教学对象,即韩国汉语教师,与之良好的沟通交流势必会提升其汉语水平与文化认知能力,完成志愿者本人的“第二教学任务”。在汉语国际推广战略中,汉语志愿者教师被亲切地称作“来自中国的天使”,其受欢迎度与善用专题教学不无关系。

二、汉语教学视角中人民币上的中国元素阐释

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视角中,并非全体文化对象都适用于专题形式。人民币上文字、数字、图案、花纹等符号,尺寸、厚度、质地以及现代防伪技术都能构成教学内容,人民币的诞生、发展历史又非三言两语可陈清。实物如何被纳入专题教学是由其自身所负载的文化功能来决定。

当今流通的人民币以第五套发行版为主,分纸币、硬币。从语言文字层面看,手写隶书“中国人民银行”简化字样居于正面,背面都借未标注声调的“ZHONGGUO RENMIN YINHANG”拼音。纸币正面面额还用汉字宋体如“壹佰圆”、“伍拾圆”等大写表示,“”三字则出现在每一类面额纸币中,饰以黑体。纸币背面右上角罗列蒙、藏、维吾尔、壮文字样。背面右下方还将黑体“年”字附在阿拉伯数字之后提示年份,与之相并列的还有篆章“行长之章”。我国三种硬币,“YI YUAN”、“WU JIAO”、“YI JIAO”见之于正面,币制单位则各用黑体“元”、“角”来醒目,年份直接以阿拉伯数字单独出现,圆环面用“RMB”简写意味“REN MIN BI”。

中国汉字史源远流长,自甲骨文起,发展形成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形体,其文化品性孕育了一批金石墨客,一些书法作品具有重大史学价值和艺术魅力,堪称东方之神采。在日常生活中,标注金额又分大小写,大写有利于避免阿拉伯数字标记易被篡改的缺憾。“圆”、“元”本是同音字,习惯上都能用于表示人民币单位,其差异背后却又蕴含历史机缘。我国还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人民币上的少数民族文字反映了中华文化多样性和和谐的民族关系,显现出我国国情。《汉语拼音方案》发端于当代,古时并非如此,《切韵》、《广韵》、《中原音韵》等专著一起写就了音韵学的辉煌。

再如头像,第五套版都选择建国初期肖像,市场还流通的5角和1角纸币,则选取苗、壮、满、高山族等少数民族。梅花、、荷花、月季、水仙、兰花在中国人的审美世界里负有不一般的象征含义,深受推崇和喜爱,分别绽放在不同面额的纸币上。硬币则分为一元、荷花五角、兰花一角。图案也务求精美,融合了精湛绘画手法和手工雕刻凹版印刷技术,典雅大气。纸币背面图案筛选中华大地上富有代表性的名胜,一方面地跨东西南北,表现我国地域之广博,另一方面也从政治、文化因素来衡量。仔细透光观察某些纸币正面左下方和背面右下方的局部圆图案,可窥见二者能组成一个完整的中国古钱币,昭示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人民币还道出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与民族精神追求。透光观察出的古钱币,正反两面,一阴一阳,合为一体,鸣合《周易》理念。一个汉字可用不同的字体抒写,一句意思可用不同的民族文字说明,正乃“和而不同”的内在追求。特殊号段的人民币还具有较高的收藏潜力,如全同号“6666666”、“8888888”,因“6”、“8”在汉文化概念中属吉祥数字,此类全同号又罕见,故弥足珍贵。纸币颜色的取定也暗合中国人的心理喜好,百元红色代表热情、积极,五元紫色象征富贵。

总之,我国目前流通货币的文化特点即为包罗众多,凸出主流,传统与现代交融,并蕴含国民价值观和哲学追求。人民币作为文化专题对象,立之为基点,并在相应范围做知识拓展,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容导入课堂,是适应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规律和要求的一次实践。

三、教学设计研究需注意的问题

首先,注意教学内容的扬弃与教学原则设定。专题教学赋予了教师较大的发挥空间,汉语文化教学讲求以弘扬主流,易于为外国人所接受的那部分文化,因此在汉语教学视角中对人民币上的文化进行阐释时应注重教学对象已经具备一定的社会认知和判断能力,教师当以系统思维做依靠,通过语言文字分析、艺术欣赏等表层显现逐步过渡到哲学思想和民族精神追求等内在的散发及拓展。同时尽量避免涉及有关敏感问题,但也该在心理层做些意外情况假定。避免文化专题陷入孤立、单调的泥淖,使其成为具有持续效应的教学形式,还应当注意融合类比分析。例如,比较纸币文字,韩纸币5000、1000面额的正面图画上还有繁体汉字,如“明堂”、“竹”、“室”,足见繁体汉字在韩国历史上影响之深;面额10000、5000、1000的纸币正面左上角和其背面在透光观察下能组合成一个阴阳鱼,而面额10000、5000的纸币左下方还附着若隐若现的阴阳鱼和“乾、坤、坎、离”四卦,都表明韩国人所注重的“易”文化观念。中韩两国文化联系既如斯紧密,对韩师生展开文化教学时,既要考虑到两国间的共性,也要分辨出差异。另外教师应认识到诸如人民币文化专题教学该是知识性与趣味性共存,文化同语言结合,帮助学生将文化认知转化为语言技能的过程。设计相应的语言教学,如发音练习、生词学习和情景会话,使专题具有粘合性。

其次,要求教学手段丰富多样,具备开拓意识。据了解,志愿者教师在对外汉语课堂中往往会吸纳互动、游戏等方法活跃课堂气氛,除却传统的板书,还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如PPT、视频、电视、互联网等辅助教学。有的教师考虑得更加周全,组织课外文化体验或将中国元素以文化才艺学习带入课堂,尽可能模拟创造真实的交际环境。

再次,注意教学反馈与教学合作交流。志愿者队伍中有相当一批成员还是教学新手,短期的岗位培训与真实教学间毕竟存有差异,因此教学反馈与反思理当成为教师个人常态化的一项任务。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志愿者身份特殊,代表中国形象,其课堂内外言行举止极易被关注,教学能力强弱和教学效果优劣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放大。这是汉语志愿者教师所共鸣的现实。但挑战即意味着机遇,成为一名合格的汉语志愿者,必然要有所为。与韩国教师的良好沟通、与志愿者同伴的经验交流,与当地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建立合作机制,都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中国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强,全球范围内的“汉语热”仍将继续发酵,在韩高中文化专题教学方式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志愿者教师通过专题教学进一步梳理了中华文化,增强个人教学实践能力,也从比照中获得了对有关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风土人情、文化观念的认识,构筑出国与国交流的桥梁。逐步加强关于专题教学的研究,把握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规律,具有颇丰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08-01.

高中专题研究精选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知识;应用

一、图象在数学领域的应用

函数图象在高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它包括两个层面的要求:一是能准确绘出已知函数的图象或者根据图象得出函数的基本性质;二是能够应用函数图象来解决实际问题。将函数图象与数学的解题建立一种内在的联系,使数量关系和空间思维巧妙地结合,把抽象的数学语言用直观的图形来代替,从而更加简便地解决数学问题。

二、分类讨论在数学领域的应用

所谓分类讨论,就是当问题所给的对象不能统一研究时,就需要对研究对象按照某个标准分类,最后综合各类结果得到问题的答案。分类讨论,既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又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它体现了化整为零,积零为整的思想。它贯穿整个中学数学过程,有助于总结归纳数学知识,并且能使所学的知识条理化。分类讨论思想在绝对值问题、一元二次方程、数列方面的应用尤为突出,给解题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途径。

三、类比与归纳在数学领域的应用

有位大数学家曾说:“在数学的王国里,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就是归纳和类比。”类比就是通过对两个研究对象的比较,根据它们某方面的相似之处,推出在其他方面类似的结论。高中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公式、性质以及解题中类比思想无处不在,通过类比可以总结出许多的新知识、方法,寻求出与众不同的解题思路,找到一些解题的规律。类比是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这种推理的方式,不仅仅在高中数学的解题方面体现得比较明显,简化了解题的过程和思路,而且这种推理的方式能激发出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去主动地探索,让他们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得到良好的锻炼。

四、函数与方程在数学领域的应用

方程函数思想是解决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重要思维方式。将数学中的问题转化成各种数学模型,然后运用方程或不等式的解答方式来求解。函数思想就是指构造函数继而利用函数的性质去处理问题。函数和方程思想可以使数学问题变得简洁、清晰,可以化繁为简,变难为易。函数和方程思想主要是在等式或者数学应用题中比较适用。

高中数学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专题知识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同时学会某些数学的思想也会拓宽我们的思路。

参考文献:

高中专题研究精选篇4

有的学生会出现来不及画完的情况,很多时候都浪费在起形阶段,总是形画不准,起形花费很长时间就导致后面草草了事,造成画面不完整。还有的学生会在深入刻画阶段抓住一个细节老不放,始终在画一个地方,力求局部完美不知道适可而止,最后没有调整时间而导致画面效果不理想。

二、素描教学中常见问题的解决办法

1.树立“观察分析”的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拿到照片或者范画起笔就画,虽然按照教师教的绘画步骤作画,但往往会画到后面,人物形体上就越来越不准,学生便失去了往下画的信心。那么为什么形体会越来越不准呢?实际问题出现在一开始,当拿到照片或者范画的时候,没有耐心观察分析而是立刻动笔画,缺少仔细观察分析的过程,这样就造成了越来越画不下去的情况。素描讲究手、眼、脑的统一,这里的“手”是技法的表现“,眼”就是对事物的观察能力“,脑”是对观察到的事物的归纳总结能力。素描临摹和写生训练就是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动笔前,先要学会观察,研究、分析绘画对象的形体特征,从整体观察。比如物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对象上、下、左、右构成的大致外形,通过目测找到大致的透视与比例,然后应用大概轮廓线在画中确定物象的准确位置,培养学生对画面整体观察、整体布局的习惯。引导学生体会运用辅助线组织或检查画面,中轴线衡量纵向的左右比例关系,水平线推测画面横向的透视问题,垂直线或斜线连贯起来考虑画面形体轮廓整体的准确性,画面正形与负形的整体空间关系等,这样来提高学生的比较和辨析能力。

2.坚持“先整体———后局部———再整体”的绘画原则

在观察分析后,动笔画时很多学生喜欢从局部入手,局部总是很吸引他们,而这是素描学习中的致命问题。这样画面会太花、太乱,只注重局部的黑、白、灰,没有全面观察到整张画面的整体效果。尤其是在学生铺调子的阶段,要把“三大面、五大调”明确分为背光部、受光部两大块,并且物象最暗的、最亮的地方只有一处或零星的两处。最深的是明暗交界线,最亮的的是高光,次暗再次暗,次亮再次亮依次递减、比较,通过线条强弱、虚实、疏密或取舍处理,产生色素调子有秩序的变化规律。这样学生既不会把画面画空,没法深入,也不会出现喧宾夺主的琐碎画面,有利地培养了学生整体把握画面的能力。在整体铺完大体明暗后,开始局部深入,从五官开始深入刻画,在此阶段,很多学生有深入能力,但问题依旧是只是一个劲地抠局部,没有注意到整体的变现效果,虽然深入阶段还是要注意到画面的整体效果,还有一些学生缺乏深入能力,往往深入不下去,越画越乱,这些学生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耐心,教会他们深入刻画的方法。一定要加强学生的“先整体———后局部———再整体”的观念,始终贯穿在自己的绘画中。

3.坚持因材施教

高中专题研究精选篇5

关键词: 高职高专 英语教学 问题 对策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教学要求是“在加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需注意的问题是“打好语言基础要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然而,当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严重地阻碍了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和英语实用能力的培养,本文就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些探讨。

一、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习积极性不高。

高职高专院校招收的学生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学生是普通高中毕业生,经过了国家的高考和录取,因为高考的成绩不理想,导致没有机会进入本科层次就读;另一部分学生是从职业高中、技校升入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呈现出多元化的现象。学生英语底子差,水平参差不齐。具体表现在:词汇方面,大部分学生的单词量小,甚至没有达到新生入学时认知英语单词1000个的最低要求,也没有掌握正确的发音和拼写,不知道单词的重音和爆破为何物;听说方面,由于没有语言环境和接受的训练太少,部分学生困扰于听力,甚至简单的句子和课文也不知所云。再加上初高中的英语学习本来就深受“哑巴英语”的影响,这使得学生不能自己组织语言表达某个意思。

另一方面,由于“填鸭式”、“满堂灌”的教育模式,大部分学生都没有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大胆表现自我的习惯,大家在面对本来就感觉有些吃力的英语课堂,更是畏畏缩缩,不敢勇于发言,特别是一些学生,一到英语课堂,心理上十分没有安全感,不能参与到课堂教学和活动中来。这样的情况又非常容易导致恶性循环,越不懂越没有兴趣,越是没有兴趣就更不愿意主动学习和参与,这样非常容易导致学生只注重自己专业的学习,而放弃英语学习。

2.传统课堂教学效率低,多媒体课堂教学效果差。

高职高专院校之间的教学环境有较大差别。教学硬件较差的学校,教师讲授英语课程的时候还是靠几支粉笔、几本书,另加一台录音机。这种陈旧的语言学习方式存在明显的弊端:教师如果想节省时间,少写板书,对于某些疑难问题,恐怕很难讲清楚、讲透彻;如果教师不辞劳苦,多写板书,那么将占去课堂上宝贵的时间,大大降低学习效率。教学硬件较好的学校,基本上用上了多媒体进行语言教学。有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并不意味着教学效果的绝对增强,由于不少教师没有经过培训,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往往走向另一个极端:教师备课的电子文档里编辑了大量的信息,教师上课时变成了电脑操作员,轻点鼠标,信息流滚滚而来,令学生目不暇接,产生视觉疲劳。经常听到学生在多媒体课室上课时的抱怨:内容太多了,看不过来,即使看得过来也想不过来。这个问题反映了老师在利用多媒体有效处理教材、合理组织教学方面还缺乏一定的技巧。

3.大学英语教学师资不足、投入不够。

教师的待遇差、缺少进修和提高的机会。学校对教师进修的政策不宽松、资金帮助少,众多原因造成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热情不高、缺乏敬业精神,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兼职工作方面,部分教师还寻机跳槽。再者,大学英语教师出于经济或任务所迫,兼课较多,妨碍了大学英语教师进行科研活动,从而对教师提高科研,教学水平不利。这使得许多教师成为“教书匠”,对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研究不足,因而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不能适应学生入学后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由于师资力量缺乏,学生不断扩招,所以公共英语的课程一般为大班(一个班大约100个学生)。按照语言教学的规律,学生应当有更多开口的机会进行实践练习,而大班教学不可能达到这种效果,毕竟学生多,课堂形式不得不更多地采取讲授而不是互动的形式。由于学生参与程度的不高和学生数量过多,教师对学生往往不够熟悉。经过一学期的教学,教师可能还无法将姓名和学生对上号,甚至仅仅是认识少数的学生。这对于教师因材施教并有的放矢地针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带来很大难度。

4.教材选择的随意性。

当前,各家出版社都顺应时代的发展开发了高职高专专用教材,真可谓是琳琅满目,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新编实用英语》、外语教育出版社的《新世纪高职高专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新视野英语教程》等。因为各家出版社都说是高职高专专用教材,而且都强调了各自教材的优点,面对这种情况,大部分高职高专取院校只是随意选择,认为用哪一种教材都一样,结果就凭借哪家出版社给的条件较优惠,哪家出版社的销售人员更能说服他人来选择教材。而教学一线的教师一般都没有决定权,更不用说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

二、对策研究

1?郾根据学生英语的实际水平和需求进行分层教学。

前面我们分析了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两个主要来源,由于来源不同,以及学生将来的打算不同,多少会造成英语水平的差异,这给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学校有责任、有义务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需求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引导。制定分层教学方法便是其中有效措施之一。学校可以根据学生意愿、学生现有英语水平、毕业后是升本还是直接就业等标准,在开学时把学生分人不同的班级,实行分班授课,教授不同的英语内容和不同难度的英语知识,这样既能使学生的学习英语目标化,又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英语成绩,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举例说,根据学生将来的打算,是继续上学升本还是就业划分,升本的可以分在一个班,就业的分在一个班,对于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这样便于管理,也使学生从入学起就有明确的目标规划。

2.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创建互动式新课堂。

要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针对高职高专不同专业的特点设计教学,把语言能力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联系起来,使学生掌握和使用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英语。如针对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学生,可以在教学中补充与药物相关的英语词汇。针对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可以在教学中补充与水产养殖相关的英语词汇。对课文内容精心设计,可使用任务型教学法,在课前布置与新课相关的主题,让学生收集信息,课上反馈;利用情境教学法,模拟英语语言环境。学生以小组编对话,课上表演,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3.加大对公共英语师资投入的力度。

(1)变大班教学为小班教学。以便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从而做到有效的任务型教学。在大班中,由于课时不够,老师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而小班教学可以让大班所呈现出的问题迎刃而解。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口头一对一的训练,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2)注重大学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加强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伴随着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教师的教学任务将越来越重,师资力量短缺也就十分突出,同时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师的学历与教学任务的要求严重失调。创新能力低、科研成果少,对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产生很大的制约。所以各高校要对英语教师师资队伍建设进行规划,加大财力物力投入,放宽教师进修学习的政策,全面提高学历层次,可以采取在岗轮训制度,培养教师成为自觉学习型教师,与英语教学改革进程同步发展,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还要采取积极措施,提高教师待遇,优化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教学动力。

4.灵活选用教材。

面对琳琅满目的教材,教研室主任应深入了解师生的要求,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的需要选择适合本校、本专业实际的高职高专专用教材,同时还要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在教材的设计与选材方面,要能充分体现《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规定,要围绕交际和实用,设法创造实现交际和实用这一目标的条件。教师在利用教材时,更要学会酌情增减内容,教学内容必须突出重点,不仅要重视常用的语言和技能,而且要把语言基本功的训练与日常和业务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可能的教学手段,使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

5.建立英语学习第二课堂。

语言环境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和继续,是一个比课堂更为开放的学习和实践场所,学校应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及实践环境。对于不同程度、不同兴趣的学生,应该开展不同类型的课内外语言活动,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如英语广播、英语角、英语专题演讲、英语话剧表演、电视电影、录像、多媒体光盘教学设备等,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习潜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提高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实用英语能力,促进英语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教学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在“应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指导下,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并在批判与继承原有英语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新的英语教学模式。希望这一模式有利于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广大高职高专的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黄丽华.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9).

[3]朱定逸.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4).

高中专题研究精选篇6

关键词:外国文教类专家;高等教育;贡献

作者简介:马文婷(1984-),女,山西太原人,天津科技大学国际交流处,研究实习员。(天津 300222)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009-02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和研究人员来到我国从事教育与科学研究,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作出了莫大的贡献。20世纪90年代,有480771名本科生学习过外国专家开设的课程,64385名硕士生、12197名博士生接受过外国专家的指导。

相对应于“外国技术类专家”,这些在中国境内的教育机构、新闻出版、科研、文化等部门服务的外籍专家被统一称为“外国文教类专家”,可细分为语言类和专业类。智力资源是国家的重要资源;对于高校而言,引进智力资源也应成为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校园国际化水平的基本政策。本文在总结外国文教类专家对于高等教育发展贡献的基础上,分析目前高校在引智引才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外国文教类专家对于高等教育发展的贡献

我国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上取得了巨大发展,其中外国文教专家发挥了不可忽略的作用。经过笔者在本校调研并阅读其他文献资料,将外国文教专家对于高校发展的贡献总结如下:

1.学生的外语水平得以提高

外国文教类专家对于语言类专业学生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母语为所学外语的专家在教授语言类专业学生时,他们的语言具备双重作用:既是教学手段,使得学生可以不出校门就接触到纯正真实的语言,同时又是很好的教学内容,完全可以作为学生模仿和学习的对象。也就是说,外籍专家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真实语言样本,使用语言的真实环境。在大量的真实语言及环境的促进下学生的外语得以巩固与练习。

2.校园的多元文化氛围得以营造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语言与社会文化相辅相成。大学生在校园内学习的不应仅是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了解语言背后蕴藏的深厚的文化背景,养成对于差异性文化的尊重,提高在面对多元文化时的交际能力。外国文教专家在校园内的出现恰恰满足了这一需要,他们在教学的潜移默化中给校园带来了多元文化,将英语学习相关的文化引入课堂,帮助学生适应了解不同的文化环境,丰富学生英语学习的文化背景知识,营造了校园内有利于语言习得的多元文化氛围。

3.大学课程及科研的国际化水平得以提高

以天津科技大学为例,2011~2012学年天津科技大学共聘请长期外国文教专家17名,主要集中在外语学院、国际学院及化工学院,共开设商科、管理、化学工程、造纸技术等领域内的诸多与国际课程体系接轨的课程,聘请的外国文教专家层次也在逐年提高。国际排名前列院校毕业的博士将自己的知识倾囊而出,国家“”学者为天津科技大学制浆造纸工程学科的学生讲解领域前沿知识,让大家受益匪浅。此外,在讲学的同时,他们还积极潜心科研,加入到实验室的项目研究中,推进科研与国际先进成果挂钩,协助教师解决科研项目难题。

4.中青年、骨干教师得以代培

高校系统聘请的外国文教专家不仅对学生有益,对于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发展和成长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教学方面,外国文教专家在课堂中引入新的教学方法,譬如研讨会、课堂讨论等,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分析、总结以及说服他人等通用技巧。中国教师在借鉴这些方法的基础上综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效果。在科研方面,外国文教专家走进中国教师的实验室共同探讨合作,中国教师的视野得以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得以拓宽。与外籍教师的合作还有助于建立彼此长期的友好关系,推荐中国教师参与国际会议,提升学术地位和影响,跨入国际学术界,提升知名度。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在国外专家引进和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分析各大高校的引智情况后发现,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外籍教师素质难以甄别

目前来华外国智力资源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其业务水平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专业的鉴定和人才评价机制。从聘用外籍教师的源头谈起。首先,由于目前没有专家鉴定机制,也没有相应负责部门,聘用人员很难甄别外国人所提供的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国籍、是否有犯罪记录等信息的真实性;其次,聘用人员仅能通过国外人提供的简历、相关资质证书等了解其学术水平,其资质的真实性无法确认。并且,由此产生的认识也非常有限。有很多外国人没有相应资质,凭借母语为“英语”来华授课混生活,这样的外籍教师基本不具备聘请效益;再次,聘用人员与国外人的沟通交流有限,尤其是对于身在国外的人,只能通过邮件或电话交流,在签订合同之前很难真正做到面对面的面试,很难判断甄别面试者心理是否健康、是否善于交流、是否存在人格缺陷、是否适合本职工作等人格方面的素质。

2.外籍教师工资待遇偏低造成人才流失

外籍教师工资待遇问题目前已成为所有学校在聘请外籍教师上的瓶颈,尤其是高校。由于国家投入不足,各大高校基本都是举债办学。在聘请高层次外国专家方面,高校不遗余力,投入了大量成本,但尽管如此,所能提供的薪资待遇依然不具备竞争力。在聘请普通语言类专家上的情况更为紧张。加之目前各高校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导致人才市场越来越无序。部分高校甚至哄抬物价、挖墙脚。个别海外优秀人才在某学校取得优厚的待遇并满足服务期限后,很可能被其他高校更为丰厚条件的吸引,连同自己的科研成果一并转而加入其他学校或企业。

3.引进外籍教师的多样性有待加强

近年来,尽管不少国外专家、教师来华任教、讲学,但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较而言,大多高校引进的外籍教师整体上还存在多样性较低的现象。以天津科技大学为例。目前聘请的华人教师比例达到了28%,来自日本的教师占所有外籍教师比例的33%,来自加拿大的教师占28%。仅仅这三类教师就高达89%,外籍教师的文化多样性较难体现。此外,天津科技大学聘请的语言类教师中,仅有2名非华裔外籍教师具有硕士学位,占外籍教师比例的11%,具有学士学位的教师比例高达61%。语言类教师的学历多样性较低。最后,非语言类外籍教师共5人,并且全部为华裔。也就是说,所有的非华裔外籍教师都是语言类教师,非华裔外籍教师学科范围缺乏多样性。为提高高校对外交流的有效性,真正将国外智力引进国门为我所用,应在诸方面有所加强。

三、解决以上问题的思路

1.认真落实面试,严把聘用关口

聘请外籍专家的自身素质和知识水平直接关系到了聘请效益。在招聘外籍教师的过程中,认真面试把好聘用的关口可以确保外籍教师在专业水平上、性格上以及自身素质等方面的质量。

教育部文件规定,来华教学的外籍教师必须“具有学士以上学位,且具有相应的专业职称和证书,具有2年专业工作经验”。在这样的指导下,在聘请时应切实执行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等相关部门的规定,聘请前对应聘专家的材料进行认真分析,邀请应聘教师本人来校。到校后的面试环节可分为两部分:一是面试,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提问回答了解外国专家对华态度、是否有不良嗜好、对于教学的认识等;二是试讲,以此来了解外国专家的教学风格、教学水平等。对于确实无法来校面试的应聘者应通过电话或视频谈话,争取能够对其语言水平和教学的基本能力、与人沟通交流和自我表达的能力、人格是否健全以及性格是否和善等方面进行评估。对于在本地其他高校转聘的外籍教师则一定要面谈,从而全面直观地了解其语言质量和教学素养,以保证聘用质量和聘请效益。

目前,虽然外国专家局执行了外籍教师推荐制度,并要求解聘单位为专家出具推荐信,但现在的状况是,推荐信制度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评价内容,对于新一任的聘请单位没有实际参考意义。因此,对于在国内工作过的转聘的外教同样不能忽视聘前面试环节。除了了解外籍教师个人素质、专业素质方面的能力,要同样重视转聘原因,杜绝聘用因种种原因被原单位辞退的外籍教师。

2.建立激励机制,留住优秀人才

目前高校在聘请外国专家时都面临着福利待遇偏低导致人才流失的问题,再加上有些学校因地理位置偏远根本就聘不到外籍教师。但福利待遇的调整并不是个体学校行为。个体调高学校的工资待遇有可能带来整个行业的不正当竞争。因此,对于普通教师,高校应通过建立实施外籍教师的激励机制,对于外籍教师的贡献予以合理奖励的方式来留住优秀人才。

外籍教师的激励机制应以教学评估体系为基础,由学院专门人员负责,对外籍教师的出勤率、完成授课情况、作业批改情况、科研情况等基础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统计并考核,同时,辅以其他教师和学生对于外籍教师的意见。以上情况通过表格打分形式进行测评并最终给出结果。这样的激励方式会促进外籍教师对待教学工作更加认真负责,对于其他外籍教师也树立了榜样模范作用。

除了通过物质方面的奖励,情感的联络也至关重要。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学生是教师对于学校最强的感情纽带。可组织学生评选“我最喜爱的外籍教师”、“最受欢迎的外籍教师”等类似活动,评选出最受学生欢迎的人选。这对于外籍教师来说,不仅是对教学的肯定,更是一种情感上的肯定。

在学校聘请较高级的学术专业人才时,应充分考虑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人才的学术背景及研究能力,放眼世界,制订并实施高层次外国专家引进计划,建立完善符合国际人才流动规律的引才、用才机制,不拘泥于细节,取我所需,多引人才,引好人才。

3.拓宽聘请渠道,引进多样人才

外籍教师的多样性体现在背景多样性、学术领域多样性以及文化多样性三个方面。马万华曾指出,我国高校中存在着大量近亲繁殖现象,而邀请更多非华裔外国专家来华工作则是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因此,高校应着力拓宽招聘渠道,从而增加引进人才的多样性。

目前高校招聘主要通过中介机构,也有的高校在网站上招聘信息,以此来招聘符合条件的外籍教师。除此之外,建立外籍教师档案信息库也是发挥长效辐射效应的好办法。聘用部门可与本校在职的外籍教师联系沟通,通过“一带一”了解现任外籍教师身边是否有愿意来校任教的教师情况,并建立不同国家外籍人员、不同专业外籍人员的信息库,以备不时之需。同时,与已解聘回国外籍教师保持联系,适时宣传学校的最新发展情况以及学生情况,激发外教对学校和学生的眷恋之情。

除了外籍人士之间的“传帮带”,高校还应鼓励校内教师出国,加强本国教师的外派,通过他们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学术研讨、合作交流等来结交认识国外的高层次人才,建立友谊,并宣传本校情况,吸引外国专家来校任教。校内出访教师的专业领域越广泛,则他们结识交往的外国专家领域也会越多样,由此则更有可能引进多领域的外国专家来校任教。

四、结论

外籍专家作为一支高等教育中的生力军,不断地丰富着高等教育的方法、内容和层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发展和国际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高校国际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在引进外国智力的道路上仍然存在着诸如福利待遇偏低、高校多样性较难提升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方法总比问题多,通过严格把好入口关、建立激励机制、拓宽聘请渠

道等有效的途径,有利于将外籍教师的聘请效益发挥得更加充分,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的国际交流处水平,助推高校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振军.影响我校国际化因素的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

2009,(S1).

[2]全红,舒丹,吴江岚.外籍教师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9).

[3]马万华,栾凤池,智力循环:外国专家来华工作的学术贡献与存在问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33(2).

[4]熊文雯.提高高校外国文教专家管理效益浅谈[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11,(3).

高中专题研究精选篇7

——探讨如何用分类讨论的的思想解题

王 丽

(句容市实验高级中学,江苏  镇江  212400)

摘  要:高中数学的参数广泛地存在于中学数学的各类问题中,也是近几年来高考重点考查的热点问题之一。以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结构为标准,含参数的问题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的问题是根据参数在允许值范围内的不同取值(或取值范围),去探求命题可能出现的结果,然后归纳出命题的结论;另一种类型的问题是给定命题的结论去探求参数的取值范围或参数应满足的条件。本文拟就第一类问题的解题思想方法——分类与讨论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高中数学;分类讨论思想;解题

在数学教学中,解决根据参数在允许值范围内的不同取值(或取值范围),去探求命题可能出现的结果,然后归纳出命题的结论的参数问题,通常要用“分类讨论”的方法。

一、科学合理的分类

把一个集合A分成若干个非空真子集Ai(i=1、2、3•••n)(n≥2,n∈N),使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属于且仅属于某一个子集。即

① A1∪A2∪A3∪•••∪An=A

②Ai∩Aj=φ(i,j∈N,且i≠j)。

则称对集A进行了一次科学的分类(或称一次逻辑划分)

科学的分类满足两个条件:条件①保证分类不遗漏;条件②保证分类不重复。在此基础上根据问题的条件和性质,应尽可能减少分类。

二、分类讨论的方法和步骤

确定是否需要分类讨论以及需要讨论时的对象和它的取值范围;确定分类标准科学合理分类;逐类进行讨论得出各类结果;归纳各类结论。

例1,若函数f(x)=a+bcosx+csinx的图象经过点(0,1)和( ,1)两点,且x∈[0, ]时,|f(x)|≤2恒成立,试求a的取值范围。

解:由f(0)=a+b=1,f( )=a+c=1,求得b=c=1-a

f(x)=a+(1-a)(sinx+cosx)=a+ (1-a)sin(x+ )

①当a≤1时,1≤f(x)≤a+ (1-a)|f(x)|≤2只要a+ (1-a)≤2解得a≥ - ≤a≤1;②当a>1时,a+ (1-a)≤f(x)≤1,只要a+ (1-a)≥-2,解得a≤4+3  , 1<a≤4+3 ,综合①,②知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 ,4+3 ]。

例2,已知函数f(x)=sim2x-asim2   

试求以a表示f(x)的最大值b。

解:原函数化为f(x)=

令t=cosx,则-1≤t≤1

记g(t)=-(  。t∈[-1,1]

因为二次函数g(t)的最大值的取得与二次函数y=g(t)的图象的顶点的横坐标相对于定义域[-1,1]的位置密切相关,所以以 相对于区间[-1,1]的位置分三种情况讨论:

(1) 当-1≤ ≤1,即-4≤a≤4时,b=g(t)max= , 此时t=  ;

(2) 当 <-1, 即a<-4时,b=-a , 此时 t=

(3) 当 >1, 即a>4时,b=0, 此时, t=1

综上所述:b=

例3、等差数列{an}的公差d<0,Sn为前n项之和,若Sp=Sq,(p,q∈N,p≠q)试用d,p,q表示Sn的最大值。

略解:由Sp=Sq

p≠q可求得

d<0,a1>0,当且仅当  时Sn最大。

由an≥0 得n≤ ,由an+1≤0得,n≥

≤n≤ ,n∈N,要以 是否为正整数即p+q是奇数还是偶数为标准分两类讨论。

(1) 当p+q为偶数时n= ,Sn最大且为(Sn)max=

(2) 当p+q为奇数时,n= 或n= , Sn最大,且 为(Sn)max=

分类讨论的思想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严谨性和灵活性以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具有较大的帮助。然而并不是问题中一出现含参数问题就一定得分类讨论,如果能结合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函数的思想等解题思想方法可避免或简化分类讨论,从而达到迅速、准确的解题效果。

例4、解关于x的不等式: ≥a-x         y    

略解: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题如图:                   

在同一坐标系内作出y= 和

y=a-x的图象,

以L1 , L2, L3在y轴上的截距作为分类标准,        -1  0         3       x   

    知: 当a≤-1时; -1≤x≤3                           L1           L2  L3

当-1<a≤3时;  ≤x≤3   

当3<a 1+2 时; 

当a>1+2 时,不等式无解。

高中专题研究精选篇8

一、美术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美术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淡薄。

自我发展意识对人的一般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他决定着人不仅能把握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还具有把自我的发展当作认识的对象和自觉实践的媒介,从而构建自己的内部世界。因此,只有达到这个水准,人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体。通过调查,大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还只停留在表面层次,没有深入研究,主动性不强,“坐、等、靠”旧的工作习惯比较严重。用于教育理论学习的时间很少,特别是心理学、教育学、教育管理学等理论知识,这就导致对专业知识掌握不系统、不扎实。

(二)教材的使用力不从心,疲于应付。

教师对课程的研究没有兴趣,发什么教材教什么内容,导致发的教材不适应本校的现状。如果教材不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三)教科研理念深深扎根,但成果和实际操作性并不强。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型”教师。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学校按照上级要求设立一系列课题,包括校级、市级、省级、还有教案研究、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这些机械、单调、循环往复的工作,不但没有提高教师的热情和探索欲,反而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四)教师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但培训的现状、效果与需求并不理想。存在一系列问题,一方面是培训方式单一,美术教师的职业特殊性,更需要培训方式多样化。另一方面是培训内容与教学实践分离,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上述情况造成培训者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实践经验落后于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没有达到培训的真正目的。

(五)教师的社会声望有待提高。

“一个职业的社会声望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地位,经济地位的主要标志就是物质待遇和收入高低。[2]职业声望会影响教师对职业的自我认同感,教师职业地位不高,这样容易使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产生怀疑,没有成就感,职业幸福指数低,进一步加剧了教师心理不平衡,从而产生职业倦怠,在客观上会影响教师对专业发展的全身心投入。

二、促进高中美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一)教育行政部门要对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导向和政策保障。

1.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督导和引领学校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并监督学校的执行力度和观念的转变,充分认识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对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指导和扶持,并且提供相应的保障制度,以加强美术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

2.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改善教育资源的不合理现象,完善美术教师专业发展的资金保障制度。美术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实现,必须有资源供给上的保障。

3.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完善教师在职进修制度。

做法有两个,一是政府增加教师培训资源和机会,加大监督力度。二是改变教师入职培训的资源投入方式,给学校更多的自,如每年定期举办美术教师集中业务培训活动,保证每位美术教师都有这样的机会。同时,要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在培训革新方面,改变以往的培训方式单一化和程式化,确保培训活动本身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学校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学校管理工作的参与和引领,对美术教师专业发展方向和程度起到重要的作用。

1.树立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意识,鼓励美术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学校管理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进行平台和制度建设。美术教师是具有高度自我实现需要的专业化群体,应该确立美术教师的主体地位,使其成为学校的主人。所以,只有建立了完善的教育教学制度、给教师应有自,才能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而通过各种有效方式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2.强化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明确管理者的全面责任。校长是学校管理者,要使美术教师的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更多人才投身到美术教育事业中来,校长的管理理念至关重要。第一,加强规章制度建设,特别是教师的发展通道建设,为建设科研型和创新型师资队伍提供良好管理机制。尹天松[3] 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从根本上说是通过各种活动和交流不断的学习、思考、重建自我的过程。一个合理的制度是美术教师开展各种活动和交流的有效保证”。第二,营造和谐良好的学校专业发展环境。美术教师专业成长需要一种团结和谐、积极向上、不断进取、奋发有为的校园氛围。第三,学校管理者应鼓励美术教师敢于突破常规、敢于尝试、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并大力表扬在美术专业成长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从各方面支持美术教师的专业成长。

3.健全美术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和奖励机制

奖励机制一般是建立在某种考核基础上的,有一定的标准,在健全美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奖励机制是要拉大绩效奖励的差距。打破平均主义,使奖励与绩效直接挂钩,调动美术教师的积极性,减少职业倦怠。

(三)美术教师应当从自身出发,规划专业发展模式。

1.制定美术教师专业发展规划

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使教师专业发展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对自身的专业发展进行有效的调控。因此,美术教师要了解自身美术专业发展的现状,明确发展的起点, 然后审视和发现自己的专业发展机会,机会找到后再确定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与行动方案。一旦制订,就要执行。行动方案实施过程结束,对每个阶段活动的进行客观评价,评价的结果也就是美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2.加强美术专业学习,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为迎接新课程的挑战,美术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探究和整合教材,创新教学模式,以满足新时展对美术课程的要求。教师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与教学实践有关的综合能力,不断提高自我发展意识,使美术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发展的主体,不断强化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意识,合理规划未来。

(1)树立职业信念,获得持久的精神动力

教师专业发展强大的动力来源于教师的职业信念。杨平[4]谈到:有信念的教师相信自己的工作价值和意义,他就能意志坚定的做好教师的本职工作,并且在教育工作中能够克服困难,全心全意的投入,力求教育工作的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双重实现。快乐的老师才会让自己的学生快乐的成长,每天都打开心扉,迎接学生,知其所想,帮其所需,平等的对待每个学生,鼓励学生。

(2)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反思探究自身教学过程中各方面存在的教学问题,设计修正方案,并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的优化,使自己成长为‘创新型’教师、‘学者型’教师的过程。”[5]教师反思是理念和实践的对话,是观念和行为的桥梁,是联系美术教师心路的纽带,是美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条件。只有不断改变自身才有可能影响他人,这是反思实践者的核心因素。教师只有在坚持记下每天的教学感悟。才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实现美术专业发展的提升和超越。

(3)专家引领,走向名师的灿烂轨迹

高中专题研究精选篇9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1450)

摘要:市场机制下,高职外语专业发展受经济社会发展态势、人才复合型趋势、现代职教体系建构等因素的影响日益显著,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学、师资与学生等方面均存在不足。高职外语专业的重要目标是打造特色、树立品牌,并提出了职业性、专业性、复合型等三大专业建设策略。

关键词 :高职;外语;职业性;专业化;复合型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1-0152-04

作者简介:陈霞(1978—),女,江西吉安人,硕士,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英语教育。

背景

与其他高职专业一样,高职外语①专业作为一种面向职业、具有显著产业属性的专业,其存在和发展的过程,就是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高职外语专业内在发展需要这两大动因不断适应的过程。这两大动因在此种适应中不断塑造自身的样式,具体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对外语人才提出的新需求。这种态势主要有二:一是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重心从制造业向服务业拓展,出现了对某种新型人才强烈而紧迫的需求,从而对高职外语专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外语以传统职业岗位为基向纵深拓展。大量传统和新兴的职业岗位开始涉及外语,并且内容与形式也发生了剧烈变化。二是国际交流加剧,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参与了世界的产业分工和国际竞争,成为全球化企业。中国企业、中国员工已经走向世界,国内直接涉外服务和涉外交际不断增强。这表明,伴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传统的普通本科外语教学再也无法垄断高等外语人才培养,市场为高职外语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二,复合型人才趋势对高职外语专业提出新挑战。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多样化和精细化,单一性人才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复杂、多元化的需求,复合型人才成为一种重要的人才趋势。外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与其他专业复合的意义更为显著,教育部门对此已有深刻认知。教育部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由于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发展趋势,过去那种单一外语专业的基础技能型人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市场对单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正在逐渐减小。因此,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高职外语体系优化趋势对高职外语专业形成的塑造。教育类型发展的一定阶段,必定产生体系优化的本能需要。首先,高职外语的规模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而得到拓展;数量的增长导致质量的变动,从而形成分层分类的内在动力。其次,高职教育这种正在成长的独立的高等教育类型的理念伴随着高职教育的崛起而得以强化;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成为一种重要趋势,成为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动力。再次,市场机制下,竞争的压力迫使高职外语专业通过体系建构来促进结构的优化和效率的提升,从而在竞争中占据优势,避免被淘汰的命运。

以上是高职外语发展面临的内部外部态势,凸显高职外语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社会需要、体系建构的各种需求,并在三者合力作用下产生预期的变动。这些态势所产生的强烈动力,引导着高职外语的发展方向。在这个过程中,高职外语专业所采取的不同应对策略和路径选择,将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并最终决定高职外语专业的未来走向。

问题

高职外语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专业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高职高专英语类招生人数占高职高专招生总人数的5.28%;在1 168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中,有1 144所开设了英语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高职外语初步形成了商务、应用、旅游、外语教育四大类,衍生出空乘、会展、IT、物流、国际金融、国际会计等方向,涉及的职业岗位主要有销售代表、服务商、小学教师、文职人员、行政秘书和行政助理、客户服务代表等等。可以说,高职外语专业规模庞大,占据了高职教育专业相当大的份额且涵盖广泛,涉及众多职业岗位。

在以上外延式特征的表象下,高职外语专业也体现出若干重大不足,具体表现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低水平、简单化、内涵浅,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市场价值低下。作为一种人力资源的提供者,以大专层次为主的高职外语专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提供的是较为简单的外语知识与技能,具有较低的附加值,以适应较低层次的职业岗位对外语能力的简单需要。在外语教育普及化趋势下,各种形式的外语教育边界上扬与延伸,普通本科外语、市场培训,甚至高中外语,均对高职外语专业发展形成了重大威胁。当前,不少高职院校的外语专业存在课程被删减、课时被压缩、教师被转型现象,这正是这一危机最直接的反映。

第二,过于强调职业适应性,缺乏稳定性与可持续性。语言的工具性与职业的指向性是高等外语学习的两大支撑。所谓普通本科外语与高职外语的差异正是在二者之间配以不同份额的产物。但在摆脱学术性窠臼、满足市场需求的口号下,高职外语专业矫枉过正,过于强调职业岗位的针对性,试图以更灵活的方式更好地适应职业岗位的迅速变动,从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专业设置上存在名称多、设置乱等问题,覆盖面宽窄随意,众多专业交叉重叠,呈现出盲目性与随意性,最终造成专业根基不稳定,并导致在培养环节、组织教学和质量控制上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不利于专业建设的长期积累和品牌的打造。

第三,内容与形式单一,专业化程度低。在内容设计方面,高职外语专业知识与技术来源单一,依旧以学科知识为主,缺乏对产业链中实践性知识的收集和整理;虽设计了不少学习情境,但最终依然归结为对语法的掌握;学习形式上仍是以“听说读写译”为主,缺乏在情境中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在具体操作方面,缺乏一套针对高职外语人才培养的操作框架和质量评价标准体系,也没有设计出高职外语专业的技术和教学标准体系,无法对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进行准确、清晰的描述,导致质量考核不可操作。在实现手段方面,不少高职外语专业满足于课堂教学、班级授课的方式,缺少先进教育技术、设备的支持。

第四,师资与生源质素仍是较明显的短板。教师是教育产品的生产者。虽然高职外语专业强调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但绝大部分教师接受普通本科外语教育,普遍缺乏企业经验。聘请的企业教师,虽然企业经验丰富,但往往缺乏外语背景,造成所谓“双师”两种能力严重脱节。学生是教育产品的原材料。长期以来,统一的招考制度使进入高职外语专业的学生基本上属于现行高考的失利者,外语基础薄弱,给教学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策略

除产业属性外,高职教育还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征。因此,很难对高职外语专业发展设计出一套统一、通用的发展策略。但市场机制作为一种强大的动力始终在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表现为质量、效率、效益、开放性、竞争等要素,推动高职外语专业将从传统的发展模式逐步走向职业性、专业化、复合型。

(一)职业性

职业性就是学英语与用英语“办事”、“开展业务”紧密相连;衡量英语能力不再是单纯的“漂亮英语”、“地道英语”,而是“能顺利开展涉外日常和业务交际”的能力和本事。职业性对高职外语的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深入挖掘职业岗位,开发其附加价值。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与升级趋势,职业岗位的位置、地位、价值正在整合与重组。高职外语主要面向技术、管理、服务职业中具有技术性、高技能的岗位。这些岗位的内在价值长期遭到忽视。随着信息化和新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使用,这些职业岗位必将获得进一步开发,价值获得进一步提升。高职外语专业应敏锐把握新机遇,通过对传统职业岗位的深入挖掘与深度开发不断提升其附加价值。

第二,要深入研究产业链的变动,根据产业链的发展趋势确定高职外语专业发展方向和路径选择。产业链由无数相互联系的职业岗位联结而成。产业链条上的不同节点,有不同的市场价值和价值增值率。教育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培养的人才在产业链中所能占据的节点。高职外语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占据的均为产业链低端节点,这一事实使之与普通本科外语专业形成了事实上的层次差异。伴随着职业岗位变动带来的新机遇,高职外语应深入研究产业链发展趋势,勇于面对、积极谋划,延伸与拓展产业链,从对职业岗位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推动职业发展。

第三,应着眼于职业岗位标准,汲取技术标准,然后再转化为教学标准,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对接。校企之间永远存在差异。因为无论学校的教学内容如何先进,与生产、服务一线的最新知识、技术、工艺相比总有差距;不管学校的实训设施如何先进,与生产、服务一线的最新设备相比总有距离;不管学校的专业师资如何“双师型”,与生产、服务一线的技术专家、操作能手相比总有距离。标准体系则实现了二者的真正联接。

(二)专业化

专业化蕴含着较高的技术含量、较严密的组织架构、能够产生较高的市场价值,具有较高的准入门槛。专业化是教育从粗放发展走向内涵式发展的必然结果。专业化的核心命题即在于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与编排,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有效的课程体系。

高职外语目前尚未达到专业化程度。表现为知识总量不足、体系松散、内容落后、脱离产业实践。专业性不强,对职业能力影响很大。如在职业岗位招聘中,外语水平高的毕业生往往优先。这并非一种教育歧视,而是招聘者根据经验经过比较得出的结论。即拥有日常英语沟通能力均可满足职业技能需求,但从和客户建立长期良好合作关系着想,外语程度高有利于和客户有更深层次的交流,从而建立起个人之间的友谊和信任。

高职教育的专业化在于依据职业岗位需求,通过产学研一体化过程,对所蕴含的知识、技术进行收集、整理、归纳,再根据这些知识的内在特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征进行科学整合,从而锻造出新型的知识体系;并在此体系基础上建构起教育教学体系。高职外语所面向的职业岗位,主要是技术、服务、管理一线,蕴含着广泛、丰富的实践性知识。这种知识构成职业岗位的重要要素,且往往成为问题解决的关键,具有很高的价值。因此,高职外语应以职业岗位为依托,对深藏于职业岗位内部的知识进行挖掘和整理,最大限度开发出这些知识的价值。但是这种知识来自产业链,在工作实践中产生,具有非学术性(语言、文化)、程序性(非陈述性)、隐性(缄默性)等特征。很难进行系统地收集、归纳、整理、甄别。这是当前高职外语专业面临的一大难点。

(三)复合型

复合型人才是人才发展的重要趋势,其关键点在于如何实现两种专业的“复合”,从而实现系统1+1大于2的效能。根据普通本科的经验,复合型人才培养主要有外语+专业型、专业+外语型、复语型、主辅修型、外语+方向型等模式。在高职外语专业中,复合型人才表现为三种:一是学习两种外语语言。来自非英语国家和地区客商即使拥有很强的英语沟通能力,但他们还是更偏爱用母语交流,此种交流方式更有效且易形成牢固的客户关系。现在形势已不同于以往,需要中国外贸企业走出去,去各个目标市场行销,因此,必须要掌握当地语言,否则寸步难行。二是即使不能掌握两门外语,也可以选择在教会学生标准语音之外,让学生尽早接触不同口音的外语,特别是来自非母语国家的口音。这样与非母语国家的客户交流起来更为顺畅,更有亲切感,同样有利于建立起更好的关系。三是拿到双学位。各外贸行业激烈的竞争要求企业不能如同以往依靠某个业务人员单打独斗,而是要靠不同的岗位员工团队作战,拥有诸如管理、会计、IT等双学位的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更加宽广。

前两种复合发生在语言内部层面,较为简单。相比之下,跨越不同专业的内在规律性进行整合打造成为一门新专业则面临着技术上的难度。其一,“复合”过程并非简单表现为开设各种相关课程,以及把课程加以简单叠加,而是需要专业之间的渗透与融合以及长期的积淀。其二,语言具有很强的内在规律,与其他专业之间存在很强的异质性。而且,不同专业在复合过程中,往往存在激烈博弈。如在外贸领域,语言专业的背景超越了国际贸易专业背景。因为根据经验,非国贸专业毕业生虽然上手比国贸专业毕业生要慢,但其上手后的发展有可能因为语言的优势而反超。同样,在有的专业也可能超越语言背景,使语言专业毕业生边缘化,结果取决于职业岗位的具体情况。因此,高职外语不应被其他专业吞并,而是可以走出一条适合于自身发展的特色之路。

结语

职业性、专业化、复合型并非是简单的命题,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积淀、正确的发展模式,以及合理的技术路径等等要素。当前,高职外语专业在这三个问题上尚处于浅层发展状态,导致了该专业市场价值低端的现实。

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将面临着重大的结构性调整。在2014年3月22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有关领导同志表示,近700所“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相关政策性文件即将出台。改革完成后,中国现有的近2 500所高等院校中将有1 600~1 700多所学校转向以职业技术教育为核心;在培养模式上,这些高校将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这表明,高职教育包括高职外语专业,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市场的调节机制将进一步确定其主导地位,不同发展模式之间的竞争将更为激烈,分化更为明显,相当数量的院校和专业将面临招生不足最终被淘汰的命运。高职外语专业只有进一步打造出独特性,创建品牌,解决好职业性、专业化、复合型三个基本问题,才可能在与普通本科外语、市场外语培训,甚至高中外语的竞争中获得独立的发展空间,体现不可替代的作用,最终奠定自身在人才市场中的地位。

注释:

①与高职其他专业一样,高职外语并非一个专业术语。该概念往往与“普通本科外语”相对应而存在,构成一种奇特的对照。二者有无可比性以及具有何种本质性的区别,目前仍存在争议。相对于其他专业,高职外语与普通本科外语之间具有更高的语言同质性。总体而言,目前仍以大专为主的高职外语是作为普通本科外语的一种补充而存在,构成事实上的层次区别。

参考文献:

[1]刘黛琳.高职高专外语发展报告(1978—2008)[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王晓娜,吴艳红.关于高职外语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0.

高中专题研究精选篇10

关键词:高职;经管专业;顶岗实习;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209-03

一、高职经管类专业中期顶岗实习的现状调查

作为高职院校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顶岗实习指的是职业院校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教学计划安排,组织在校学生到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岗位进行的实习。梅爱冰等认为,顶岗实习是一项综合性的校外教学生产实践活动,学生以学习者、研究者、生产者的身份与企业员工在企业从事相同的生产活动。从早期的实业教育、半工半读中,我们可以看到顶岗实习之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背景下,顶岗实习在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数年的无数院校的实践和探索,高职教育界对顶岗实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达成共识。目前,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毕业生的毕业顶岗实习,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学期;还有一类是中期顶岗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三或者第四学期。中期顶岗的时间各个院校也是长短不一,有些短的是一个月,有些长的就是一个学期(5―6个月)。本文专门就中期顶岗实习进行相关调查分析。

(一)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对象为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类专业完成中期顶岗实习的学生,主要涉及工商企业管理、物流管理和营销策划三个专业。2012年6月至2014年1月,我们分数次开展了相关调查工作,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按一定比率在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学生中抽样,分别抽取了10级、11级、12级380名学生作为调查样本,回收有效问卷368份。

有效问卷中各专业学生比例(如图1所示),其中营销专业学生112人,占30.43%,企管专业139人,占37.77%,物流专业117人,占31.79%;性别比例中男生占48.91%,女生占51.09%;担任班级或院校学生干部的124人,占33.7%,一般学生244人,占66.3%;在校期间有兼职经验的283人,占76.9%,没有兼职经验的85人,占23.1%。

图1 各专业调查对象比例

(二)调查主要结果及分析

1.顶岗实习的岗位情况

本次调查中,学生的实习单位主要集中在商业行业,实习岗位主要集中在超市收银、餐饮店服务员、商场营业员、话务员等。在5个月的中期顶岗实习中,82.61%的学生都没换过单位,换过一次单位的占15.22%,2.17%的换过两次以上单位,具体(如图2所示)。顶岗实习的岗位来源中,学校、老师

图2 顶岗实习换单位情况

推荐或联系的岗位占57.07%,自己联系的岗位占29.08%,同学、朋友介绍的岗位占2.17%,其他来源(主要包括父母、亲戚联系等)占11.68%。不同专业的岗位来源情况又各不相同,物流专业学生中82.05%的岗位都是学校、老师推荐或联系的,而企管专业学生71.94%的岗位都是自己联系的,营销专业学生56.25%的岗位是学校、老师推荐或联系,自己联系的占到20.54%。

2.顶岗实习的工资待遇

从中期顶岗实习的月平均工资来看,多数学生实习工资较低,47.83%的学生实习工资在800元以下,15.22%的学生实习工资在801元~1 300元,21.74%的学生实习工资在1 301元~1 800元,有15.22%的学生超过1 800元,具体(如图3所示)。三个专业中,营销专业和企管专业学生的实习工资高于平均水平,而物流专业学生的实习工资远低于平均水平,800元以下的占到了85.47%。

3.顶岗实习教师指导情况

从企业指导老师指导情况的调查结果来看,41.30%的学生获得企业指导老师比较频繁的指导,53.26%的学生认为企业指导老师不太指导自己工作,另有5.44%的学生认为企业指导老师根本没有指导。从学校指导老师的联系指导情况的调查结果来看,联系指导比较频繁的占27.17%,有时联系指导的占61.96%,根本不联系的也占到10.87%。

4.学生顶岗实习的满意度和实习效果评价

在调查问卷中,我们把学生对于此次中期顶岗实习的总体满意程度分为很满意(100分)、比较满意(75分)、不太满意(50分)、不满意(25分)四个等级进行评价打分,其中有10.87%的学生选择很满意,38.04%的学生选择比较满意,29.35%的学生选择不太满意,还有21.74%的学生选择了不满意,综合满意度得分为59.51分。28.26%的学生认为通过实习自己的职业技能有较明显的提高,52.17%的学生认为有一定程度的提高,19.57%的学生则认为基本没有提高。

二、高职经管类专业中期顶岗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习岗位和专业存在一定偏差

调查发现,物流专业大部分学生是学校统一联系和安排的实习单位,但在实际实习企业落实中,学生的岗位各不相同,有从事超市仓储管理的,有超市收银员,还有超市各分类货架的管理员、服务员等。而且,因实习时间有限、岗前培训等原因,企业也很少考虑安排学生进行轮岗学习,一般岗位确定后直到实习结束都基本不变。另外,一部分经管类学生是自己找的实习单位,在联系实习单位时,学生考虑自身利益因素比较多,更看重的是工资待遇和工作强度等,同时由于实习周期短、实习时间有限等客观条件所限,实习企业也不容易找,难免出现为实习而实习的现象,两方面原因都导致学生不是很关注实习岗位与自己专业是否相匹配。

(二)部分实习企业指导老师指导不到位

顶岗实习属于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性教学,应该与校内实践教学一视同仁,有教师全程指导。尽管我们为每个学生都配备了校外和校内指导老师,但调查数据显示,41.3%的学生获得企业指导老师比较频繁的指导,53.26%的学生认为指导老师不太指导自己工作,还有5.44%的认为指导老师根本没有指导。原因在于校外的企业指导教师是临时性的,学校没有发聘书,给予的指导报酬也很少,况且他们也没有经过系统的实践教学指导培训,因此对学生的指导难以到位。而校内指导老师承担繁重的日常教学任务,学生又分散在多个实习单位实习,往往不得已采取远程指导等形式,这在客观上就导致了只有部分学生可以得到阶段性的现场指导。

(三)中期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不够严格

影响顶岗实习质量的根本因素还是管理。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学生有无完成顶岗实习任务?对学生顶岗实习成绩有无进行认真的系统考核?考核体系是否完善?考核标准合理与否?而实际操作中,对于实习的过程管理和控制还是不够到位,一般仅在实习结束后,光凭企业指导老师的评语和实习周记等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没有真正体现实习的全过程管理。

(四)学校联系安排的实习企业工资相对偏低

本次调查也发现,学生实习工资普遍不高,相对而言,学校联系安排的学生实习工资更低。如物流专业82.05%的岗位都是学校、老师推荐或联系的,近九成学生实习工资不到800元,而学生自己联系的实习单位工资待遇相对好一些。因此,反映到具体实习方式的选择上,79.35%的学生都选择自主选择实习单位,多数不太喜欢学校集中安排。

三、提高高职经管类专业中期顶岗实习质量的对策

(一)重视实习岗位的专业对口度

对于学生自己联系的实习单位,学校可制定制度提前对实习单位和岗位进行审核,专业和岗位不对口的要求其更换;对于学校集中联系的实习单位,学校应让企业充分认识到,顶岗实习不仅是企业未来选拔人才的关键渠道,也是塑造企业形象的重要手段,更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式之一。为提高实习岗位的专业对口度,学校还可与企业共同确定合理的轮岗实习计划。

(二)加强对企业指导老师的管理和考核

一方面学校要选择聘请校外实习单位中总体素质高、业务强的工作人员作为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给他们颁发聘书,并制定合理的企业指导老师考核办法。每次实习指导后,学校应对他们进行量化考核。另一方面学校要保证校外教师合适的实践教学指导费用,指导费用可考虑等级化发放,对考核优秀的给予一定奖励,确保顶岗实习的指导质量。对于有些比较固定的校外指导老师,可定期组织开展实践教学方面的培训,以提高实习指导效果。

(三)注重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

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是由学校(校内教师)、实习企业(校外师傅)和实习学生三方共同进行的。具体(见图4)。学校对校内外实习指导老师分别进行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培训,制定激励性的学生考核评价细则和企业指导老师考核评价细则;实习结束后,进行相应的实习环节考核和交流,评定实习学生的实习等级和补贴标准,并确定企业指导老师的考核等级和指导薪酬,最后对顶岗实习优秀的学生和企业指导老师进行表彰和奖励。学校指导老师落实实习任务,制订实习计划,联系落实实习单位和岗位,每周做好指导记录,及时汇总学生的实习情况反馈,定期下企业检查学生实习情况。实习企业安排和分配岗位,确定企业指导老师,制订实习学生轮岗计划,对学生进行实习过程的指导和管理;实习企业指导老师要定期和学校就学生工作、轮岗情况进行交流联系。学生根据自己意愿选择和落实实习单位各岗位,接受岗前培训,签署实习安全承诺书等,同时,应定期记录顶岗实习情况,每周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形式等向校内指导教师汇报。

(四)为顶岗实习学生提供分级激励性补贴

能否按时、高质量地完成顶岗实习任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的态度与能力。针对当前学生比较关注实习岗位和单位的薪酬、工作环境,对学校统一安排的集中实习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实习中不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个别学生甚至找借口请假或擅自离岗等问题。建议在加大考核督查的基础上,考虑由学校投入一定的经费,综合根据实习客观条件和学生主观表现,分级发放实习补贴。对实习期间表现优秀的,以及对单位工资待遇低,或路程远交通费用高等情况,提高补贴标准,拉开补贴差距,从而对整个阶段实习都能提供一种持续的正向激励。

参考文献:

[1] 梅爱冰,严军.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教育[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1-6.

[2] 童卫军,范怡瑜.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系统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12,(5):102-104.

[3] 王中林.高职经管类专业顶岗实习质量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4):31-35.

高中专题研究精选篇11

“数列与差分”这章内容本是大学内容,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将这节内容比较浅显的部分划分为了高中选修内容。这一章节的选择是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时代性、应用性、先进性思想融入到数学学习的理念之中。数学是研究数字关系与图形关系,或者数字与图形之间的关系的学科,研究数学的意义在于更好的服务于其他科学,也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学科,将生产生活和科技发展进行了紧密联系,将“数列与差分”放入高中新课改要求中,是中学课程改革的需求、数学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变化和生活进步的真实需求。

数列与差分的学习与应用,对实际生活需要很有帮助,设置这一专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满足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同时,高中阶段对“数列与差分”的学习,也是为大学相关内容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同时,该专题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是非常有实际价值的。对于人口问题、金融保险相关的问题都可以借助于“数列与差分”来建立模型进行分析和解答。

二、“数列与差分”相关内容和教学方式

在展开“数列与差分”专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由简单深入到复杂、联系以前学习的知识、着眼于数学服务于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认识知识发展的实际过程、与相关数列知识比如导数等内容相联系、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并结合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等等这些原则来进行“数列与差分”专题内容的学习和讲解。

“数列与差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认清数学的本质,将数列和差分的相关概念分析清楚,并且结合其他相关的数列知识进行对比分析。专题讲解首先需要分析“数列与差分”的相关定义,再分析具体的图像或者通项表达方式,举出具体实例进行讲解应用,然后针对生活中的应用给出分析。

三、“数列与差分”专题教学设计分析

1.差分的定义

差分是对于数列问题而言的,相对于一个特定的数列,第n+1项与第n项的差?an=an+1-an,表示第n项处的差分,

一般将数列中后一项与前一项的差值成为差分,比如?an=an+1-an表示数列在第n项处的一阶差分,将?(?an)=?2an=?an+1-?a表示为通项为{an}的数列在第n项时的二阶差分。差分表示?2an上面的2这个数字表示差分进行的次数,在这里是差分进行了2次。也就是差分算子“?”使用了两次。每次进行差分运算之后,又会形成新的差分数列,比如这里两次之后形成{?2an},类似可以定义三阶差分、四阶差分等等。

2.差分与数列通项的关系

下面举出差分和通项的例子,比如关系1:数列中{an} = {2,3,4,5,6},那么其一阶差分Δan={1,2,3,4}。由一阶差分组成的新数列,项数比前面的数列少1项。如果是常数列,那么数列的一阶差分项数都是0。

关系2:对数列{an} = {4n-5} = {-1,3,7,11,15,19},其一阶差分Δan= {4,4,4,4,4 }为常数列,该数列的通项为an=4n-5,表示是一个线性函数。总结出来,一次线性函数的一阶差分是常数列。

关系3:对数列{an} = {n2-3n+5} = {3,3,5,9,15,23},其一阶差分Δan= {0,2,4,6,8},其二阶差分Δ2an={2,2,2,2}为常数列,其通项an= n2-3n+5是一个二次函数.一般地,当数列{an}是由一个二次函数定义时,其二阶差分为常数列.

关系4:对数列{an} = {3n} = {3,9,27,81,243,729,2187},其一阶差分Δan={6,18,54,162,486,1458},二阶差分Δ2an= {12,36,108,324,972}都不是常数列,而都是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一般地,当数列{an}是由一个指数函数定义时,其一阶、二阶差分都是以该指数函数的底数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3.差分对数列的描述

(1)一阶差分对数列增减的描述

(2)一阶差分对数列极值的描述

(3)二阶差分对数列图形凸凹的描述

四、“数列与差分”教学案例分析

下文以待定系数法求解差分方程为例子来分析。

待定系数法求解差分方程与求解常微分方程的思想可以进行对比分析,在求解非齐次线性差分方程中待定系数法也很实用。

待定系数法求解差分方程,是根据方程的特点,设出一般模式方程,根据其中的相关条件,找出特定解代入方程,求出待定系数。

(1)当K≠1时,设方程一阶非齐次差分方程xn+1=kxn+b(1)有一个特解xn=A,其中A为待定系数,那么将xn=A代入(1),就有A=kA+b,A=b/(1-k),即xn=b/(1-k),所以该一阶非齐次差分方程的通解为:

xn=knc+ b/(1-k),(c为任意常数)。

(2)当k=1时,方程(1)xn+1=xn+b得知它的一阶差分为常数,所以设置xn=An的特解,代入原方程(1),A(n+1)=An+b,得A=b,所以得到xn=bn;所以(1)的通解为:

xn=knc+ bn=c+bn(c为任意常数)。

例题1:一个电教室的座位是这样安排的,每后一排比前面一排的座位多2个座位,已经知道第一排是30个座位:

①用yn表示第n排的座位数,求yn+1与yn的关系表示;

②第9排座位有多少个?

③如果用Sn表示第n排之前的座位总数包括第n排,那么Sn+1与Sn的关系表示又是怎么样的?

④如果该电教室有20排座位,那么一共可以坐多少人呢?

解:(1)yn+1=yn+2;n=1,2…

(2)由题目可以知道,k=1,b=2,所以yn=2n+c,c为任意常数,加上题目中已知y1=30,所以得出c=28,特解为yn=2n+28,y9=46;

(3)Sn+1=Sn+yn+1= Sn+2(n+1)+28,得出Sn+1= Sn+30,n=1,2…

(4)由解答(3)中的Sn+1-Sn= 2n+30,也就是?Sn= 2n+30,由数列Sn的一阶差分可以知道,Sn的表达式是一个二次函数,我们将这个二次函数设为Sn=An2+Bn+C,则?Sn= A(n+1)2+B(n+1)+C- An2-Bn-C=2An+A+B=2n+30.得出A=1,B=29,再结合已知条件,y1=30=S1,30=A+B+C,得出Sn=n2+29n,n=1,2…从而得出S20=980.

高中专题研究精选篇12

关键词:中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对接;

作者简介:鲜于丽(1974-),女,湖北宜昌人,硕士,副教授。

随着我国健康服务业的迅猛发展,护理人才的需求量在逐年增加,提高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发展规范标准的护理服务的关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深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但目前我国多数中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课程模式创新不足,课程设置多按生物医学模式,以学科为中心,缺乏学科的融合和衔接,导致课程教授出现重复、脱节和遗漏[1]。因此,做好中高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对接,尤其是专业基础与专业技能课程的对接,是提高中高职护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也是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核心。本课题组拟通过调研护理专业基础医学知识的应用情况,做好护理专业中职与高职基础医学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有效对接,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选取从事医学教学和临床护理工作的96名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基础医学教师16名、临床护理教学教师22名、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护士58名,具有高级职称39名、中级职称50名,初级职称7名。

1.2方法

1.2.1调查内容

(1)调查湖北省部分中、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开设的基础医学课程科目、教材、授课计划、理论及实验学时数。(2)调查基础医学课程授课内容在护理专业课教学及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情况。(3)调查各基础医学课程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的分值和比重。

1.2.2调查工具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为湖北省某高专院校2014年护理专业开设的7门基础医学课程的授课计划,让被调查人员对调查表中每门基础医学课程的授课内容,按自身工作使用情况分很常用、常用、少用、很少用4个级别进行评价。问卷多次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并进行了预调查,反复修改而成,其中Cronbach’α为0.884。

1.2.3调查方法

(1)统计部分中高职院校2014年中职和高职护理专业开设的基础医学课程科目、教材、授课计划、理论及实验学时数。(2)发放调查问卷前,先进行填表相关情况说明,发放96份,收回96份,收回率100%,收回问卷均为有效问卷。(3)整理2011—2014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试卷共8套,请具有高级职称从事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共16名(每门2名),分析各课程在试卷考题所占分值。

1.2.4资料处理方法

(1)统计每门课程授课内容分别被评价为很常用、常用、少用、很少用4个级别的次数及占总评价次数的百分比。如人体解剖学共106学时,53次课,96名被调查者给予评价,评价总次数为53×96=5088次,其中“很常用”的评价次数为1788次,1788÷5088×100%=35.14%,从而得出人体解剖学“很常用”知识占授课内容的百分比。(2)统计2011—2014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试卷中涉及各基础医学课程的分值,通过求百分比来了解各课程在试卷中所占比重。所有数据应用Excel2007和spss20.0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部分中高职院校中职与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及学时分布情况见表1

表1数据显示,传统中职与高职的基础医学课程设置基本相似,虽然所使用的教材为人民卫生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高职规划教材,但从教材内容、授课学期、理论及实验学时分配比较,中职与高职均有较多的雷同之处。这种课程设置使中职护生升高职后,在知识、技能、素质3人方面没有显著提升,不适合各阶段人才培养需求,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

2.2统计7门医学基础课程授课内容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情况见表2

表2统计数据显示:基础医学课程中很常用和常用知识所占比例排名前3位的课程依次是药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生理学,临床很少用的知识排名前3位的课程依次是遗传与优生、生物化学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人体解剖学排名居中。评价药理学中抗菌药物、病理生理学中发热、缺氧、休克等为很常用的知识的人数均超过80名以上,将遗传的细胞学基础、遗传信息的表达与调控、蛋白质的分子组成与结构、核酸的结构等内容被评价为很少用的人数均达到88名以上。由此可见,基础医学课程的部分内容在后续课程学习和临床护理实际工作中确实很少用到。如何优化中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整合基础医学课程,删除很少用且偏深偏难的学科知识,是进行中高职课程内容对接的重要方面。

2.3基础医学课程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的分值所占百分比见表3

表3显示,所有基础医学课程在护士资格考试中所占分值不超过30%,其中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所在比例最大,分析原因是这两门课程涉及到疾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用药,其他基础课程如遗传与优生、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生物化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所占分值均很低。因此,中职删除部分基础医学课程,高职删除部分基础课程知识点,对中高职护生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获取执业资格,以及对学习后续临床课程影响不大。

3讨论

护理教育应注重护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注重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培养,应建立以护生为主体,以专业系统知识和核心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观[16]。护理职业教育必须以医院临床护理实际工作需要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任务引领教学实践,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反映到教学中[17]。做好护理专业中职与高职基础医学课程对接,应遵循“必需够用,工学结合”的原则,应按照人才培养的规律,以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为核心,整体设计中高职衔接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课程内容3个方面对接,提高职业教育水平。

3.1课程设置对接

中高职基础医学课程设置对接应摒弃传统思想,按工作需要创新和重构,以专业提升和从业需求为目标,进行一体化设置。中职基础医学教育应以护生获取护理执业资格证、中专升大专为培养目标,以“必需够用”的原则整合课程,并重视人文素养的提升[18]。高职教育应以护生从事中高级护理工作和专科升本科为培养目标,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适当加深加宽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并充分将人文教育融入基础医学课程教学[19],加强知识、技能、素质的综合培养[20]。具体对中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创新设置见表4。

3.2课程标准对接

课程标准是学时标准、内容标准和结果标准的统一。目前我国尚无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标准,国家应组织护理专家从宏观层面入手,以护理职业岗位任职能力为基础,从知识、能力、素质3个方面制定全国统一的中高职课程目标。并遵循学生从中职到高职认知规律及职业成长规律,将课程标准与工作标准对接,基础医学课程按照“满足岗位工作基本知识需求和后续课程学习需求”的原则,以“护士资格考试大纲、技能高考大纲、专升本考试大纲”确定课程标准[21]。中职基础医学课程标准应密切联系临床初级护理需要,强调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轻理论重技能。知识目标应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22]。例如人体各系统重要器官的结构、功能与代谢;常见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常见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和常见的病理过程如发热、缺氧、休克等;护理用药的基本常识等。技能应侧重于基本操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改革现有的技能教学方法,多运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23]。例如找出人体的一些特殊体表标志;如何正确测量和判断人体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心率、尿量、血压等;如何正确按医嘱给药等相关知识。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标准应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重知识亦重技能,重点学习从事中高级护理工作所需要的较深理论和较难技术。例如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人体免疫学,心、肝、肺、肾四大衰竭等中专未涉及的较难知识。并尽量避免与中职内容的重复,全面提升护生综合能力。

3.3课程内容对接

高中专题研究精选篇13

【关键词】高校 专业学位 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210-02

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同时符合相关行业或职业技能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专业学位教育的很明显的特点是学术型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学生,主要不是从事相关的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会计师等。专业学位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均与学术型学位有所区别。

一、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基本情况

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定位是培养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专业学位研究生明确规定要提交学位论文,但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案例分析等形式。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第二导师(校外导师)为辅,参与项目研究、实践过程、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不清晰,满足不了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主要是学术性硕士研究生规模远远大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专业学位研究生仅占硕士学位的10%;另外,专业学位类型和涉及职业领域还比较少,在职攻读专业学位所占比例较大,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大发展中的问题

1.课程设置,“换汤不换药”

学术型学位以学术研究为导向,主要培养专业教师和科学研究者;专业型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主要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不同的培养目标决定其培养模式的不同,如若两者授课的方式及导师类型并无太大差异,势必会影响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部分高校高校缺乏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特别是一些刚才学校毕业的博士,刚走出校门谈不上有工作经验和实践经验,让他们来授课很难保证质量。另外相关的参考书或指导书选择面很小,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差别很大。师生缺乏互动性,往往一些互动性型的、演练型的课程到最后只能演变成传统的授课方式。

2.没有严格执行“双导师制”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相关文件精神,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第二导师(校外导师)为辅。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工作。高校实施双导师制在实践中存在很大困难。一方面,校外导师有自己的工作和任务,能否让学生在专业实践中得到充足的参与,没有相应的激励和考核机制。另一方面,校外导师的选聘条件也没有明确规定,不排除资质不够却因为能够提供实习单位或其它原因而被聘用的情况出现。同时,校内和校外导师能否很好的合作,制定研究生科学的培养方案非常重要,在聘用校外导师的时候应该考虑与校内导师在学术背景方面的一致性,这样才能很好的合作,目前在这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从长远的角度看政府出面,建立高校实习基地,以科研项目和研究课题,以及实际工作平台为依托,由社会单位主动与高校对接,结合高校系统的科研理论教育,发挥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优势,才能真正迅速地落实这个政策。

3.“专业化”程度不高

专业硕士研究生除了达到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凸显其“专业化”要求,只有根据不同的职业背景和行业需求来进行专业教育才能达到专业化要求。培养具有实践性操作技能的专业人才是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学校不能只根据现有师资力量和导师研究方向来设置专硕培养方向,要根据职业需要来设置培养方向和聘任老师,课程教案也要根据行业最新变化和产业需求来及时调整。发展专业学位硕士必须着眼于国情、校情,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以及趋势,所培养的人才最好能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

4.生源不足

扩大招生规模是目前高校解决生源不足偶的主要途径,但扩大招生规模难以保证学生质量,另一方面保证高校将专业硕士的招生作为一种创收手段。尽管专业硕士报考在过去逐年升温,但各地、各专业报名情况冷热不均。学术型硕士的社会认可度相对较高,但专业型硕士就不一样了。另外,调剂生占很大比例,有些学生考虑再考一年觉得比较麻烦,也浪费时间,九抱着继续加深理论学习想法调剂为专业硕士。

5.招生模式单一

全日制专业硕士的招生对象、考试方式应明显区别于学术硕士。比如金融专业应该考虑有一些学科最好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学生对银行和资本运作程序有一定的了解,导师才可以更好地进行指导。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按照招收学术硕士的方式招收的专业硕士,也不受导师的“待见”。专业硕士在相当一部分导师授眼中是生源相对比较差的一部分学生,能够进入面试的大多数是调剂生,更多的是在矮子里选将军。如果采用多元化的招生模式,仍旧参照学术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模式,一些优秀的学生还是很难招进来,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也很难改变。甚至有一些院校在专业硕士的过程中已不再接受调剂生源,以此来保证生源的质量,这是否符合招生政策还需探讨。

6.导师不专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与学术研究生的培养有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对导师的实战能力要求较高,恰恰大多数高校的导师实践经验不足。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只能聘请企业或研究院人员担任兼职导师,或是要求现有学术性导师转型;企业或研究院人员毕竟是兼职身份,投入的精力和时间有限,而学术性导师的转型则需要时间和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专业硕士在聘用业内导师或兼职教师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并不是每一位老总都能做导师,要充分考虑他的学术背景,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也难以胜任这一岗位。不少导师还是根据过去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一套思路来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

7.行政性色彩明显

政府参考国外经验,结合我国现实需求的刺激,使得政府认为专业学位教育大发展已势不可挡,从而大幅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比例。但是,从现实的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人们对专业学位并没有表现出预期的兴趣。

三、对策

1.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要高度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在高校重视不够,应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作为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在专业学位领域里更应肯投入,树树立良好的品牌,出名师、育英才。要树立开放的教育理念,建立更加开放的教育体系,向世界开放,向社会开放,统筹利用好学校与社会、国际和国内多种优质教育资源,要形成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共育人才的机制、氛围。要树立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的教育教学理念,着力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招生的多元化

尽快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试选拔制度。采用多元化的招生模式,高校结合本校专业特点积极探索,建立一套有别于学术型人才的选拔制度,既要有利于选拔具有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潜力的学生,也要有利于激励、引导有志于从事实践和操作意向的学生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

3.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建设,必须以生产实践为导向,以匹配职业特点为目标,以综合全面素质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课程设置要充分吸收企业或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研究、制定。教学模式要充分体现专业学位教育特点。要建立课程设置的常态监控体系,及时掌握课程的教学效果,动态调整课程结构,反映实际需求。

4.改进教学方法

根据人才成长需要,紧扣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特点,结合专业学位教育理论发展方向,及时总结实践领域最新成果,将课程学习与知识变化和实践要求最大限度地有机结合,提高教学内容的实效性、针对性。必须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方法改革。重视运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团队学习、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强化教学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营造活跃生动的教学环境,真正将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专业与素质紧密结合,将教与学、学与用有效衔接。

5.提高实践教学比例

大多数高校学术型学位与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在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是相同的,在实践教学方式上没有很大的差别,没有体现出学术和专业的区别,用一种模式在培养。我们应该强调在保证一定理论教学的前提下,提高实践教学时间,加大实践教学的学分比例和学时数。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要充分结合专业的特点,建设高标准和生产紧密结合的平台。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积极吸引行业或企业共同参与,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研究生要提交实践学习计划,撰写实践学结报告。要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实行全过程的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6.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努力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聘任校外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鼓励和支持教师提供实践知识和经历。注重激发和保护教师从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教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不能以学术型导师的考核标准老衡量,比如不能以承担纵向课题、发表学术论文、和出科研成果等作为唯一的考核评价标准,要建立适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特点的符合专业学位教育规律的教学科研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淑珍,邬志辉;关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问题的几点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1997年06期

[2]梁莱歆.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J] 中国高等教育 2003年Z1期

[3]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转发)[J] 社会科学论坛 ,2002年06期

[4]孟红艳,谢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 继续教育研究,2011年05期

[5]齐欣,陈巍.中美专业硕士教育发展历程比较[J] 河池学院学报, 2012年04期

[6]赵振新.我国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及优化研究[J] 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年06期

[7]陈静.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研究[D] 西南大学,2013年

[8]曹瑞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D] 兰州大学, 2011年

[9]胡冰玉.中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 2011年

[10]张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教学若干问题探讨[D] 复旦大学,2011年

[11]文秀娟.云南省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研究[D] 云南大学, 2011年

[12]王娟我国艺术硕士(MFA)教育管理研究[D] 西北大学, 2009年

[13]何东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创新研究[D] 湖南大学,2009年

高中专题研究精选篇14

关键词:领导干部;专题研究班;按需施教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1)03-0004-04

2009年以来,省委组织部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理念,紧紧围绕全省工作大局,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积极会商有关业务厅局,突出按干部类别,专题开展培训,先后举办了“政法领导干部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性事件”、“江苏商务领域科学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等17次较大规模、较高层次的领导干部专题研究班,共培训全省各市、县(市、区)党委、政府分管领导2500多人次,受到了参训者的好评,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各辖市200多名相关部门负责人也同时得到了培训。

一、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把组织、干部需求作为制定培训计划的基本依据

以人为本、按需施教是新时期提高干部培训实效性的一条基本原则。在制定全年领导干部专题研究班计划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按需施教的理念,广泛开展需求调研,充分把握学员特点,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激发干部学习的内在动力。

一方面,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定位。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没有自己的中心,省委的中心工作就是干部教育培训的中心,全省的发展大局就是干部教育培训的大局。实践证明,什么时候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就能有所作为,就能取得实效。从2009年起,我们从三个环节入手改变专题培训的计划生成方式:制定计划前,先全面学习领会省委常委会工作要点,以此作为制定计划的基本依据;制定计划中,主动提出培训专题,主动走访有关业务厅局,联系合作单位,商讨培训内容;计划生成后,发至省干部教育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及各市委组织部,听取他们的意见,再行修改完善。2009年,在全省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时刻,我们与省发改委共同举办了“金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专题研究班,各市、县(市、区)分管金融工作领导及省辖市发改委主任参加了培训,有效提升了市县党政领导干部战胜金融危机的信心、利用金融工具的本领。2009年,经国家发改委核准,全省共有27家企业发行债券、融资431亿元,超过历年来的总和,国家发改委和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给予高度评价,干部教育培训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的培训理念。干部教育培训的主体是广大干部,培训项目、培训内容、教学计划、管理服务等方方面面都要突出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干部教育培训所提倡的以人为本、按需施教,就是要把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需要、干部岗位职责的需要与干部健康成长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统一起来。在每个专题研究班开班前,我们都会同有关业务厅局成立专门的需求调研小组,指派专人负责需求调研工作。采用抽样问卷、网上调查、电话咨询、档案查询等方法,主要了解“一个重点,五个基本面”的情况,即以摸清参训人员的工作难点作为调研重点,全面了解参训人员的知识结构特征、工作岗位特征、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期望等五个基本面。在此基础上,邀请相关专家从三个方面对培训方案进行优化设置:首先,优化培训课程结构。以参训人员的工作难点作为主要依据,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结合学员的学习期望,重点为提升学员在工作中化难解困的能力提供一系列针对性强的培训课程。其次,合理设置培训方式、方法。针对不同的培训课程,结合考虑参训人员的知识结构特征、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习惯等因素,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组合设计,切实提高培训的实效性;针对参训人员的工作岗位特征与地区特征,探索多种形式的培训方法,不仅注重课堂教学,也注重课后的交流与研讨,为学员之间的经验互换提供良好的平台。最后,合理选择培训师资。在对培训课程结构、培训方式、方法进行优化设计之后,以相关领域教师的授课特长为依据,从专家信息库中抽取与设计方案匹配程度较高的师资力量,并注意在师资队伍结构上实现理论与实践、宏观与微观、中央与基层的相互结合。

从研究班结束后的反馈情况来看,以需求调研为基础设置培训方案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员的积极性。由于培训方案充分考虑了学员的培训需求、学习期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学员都非常珍惜宝贵的培训机会,听课时聚精会神,交流时畅所欲言,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创新管理体系,构建交流文化,营造思考氛围,为学员提供良好的研讨平台

在举办专题研究班的过程中,我们积极探索增强实效性的新方法、新路子,获得的一条基本经验即是创新班级管理体系,构建平等的交流文化,为学员构建一个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研究、主动交流的平台,在充分尊重学员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实现学员从被动参训向互动参与的积极转变。

第一,注重建设平等的学习文化。领导干部之间围绕工作而开展的交流与纯粹的学术交流有着很大的区别,前者由于存在职务高低之分,职务较低者在发言时往往会有所顾虑;而后者当对某个学术问题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时,即便是学生也可以大胆发言,甚至与老师进行辩论。学术交流中的这种“对等”式交流文化有助于寻找、发现、解决问题,但如何才能将它引入到领导干部的交流活动之中呢?关键在于构建平等的交流文化,身份是否平等是决定学员在交流中能否畅所欲言的关键。在每一个专题研究班中,我们都十分强调实现参训人员身份的转变,即无论什么级别的领导干部,“一进课堂即是学员”。在班上,没有什么市长、局长、县长,大家都是学员,都是平等的身份,不存在职务的高低,都是为了获得知识参加培训,为了解决问题进行交流。报到的第一刻,每人拿到的是学员手册;开班动员的第一句话是“各位学员,现在举行开班仪式”;分组后,每组设置的是学和学习秘书,从办班的每一个环节上注重营造平等的学习文化。

第二,按类别建班编组。我们改变以往按干部级别设置班级、小组的惯例,把工作性质相近、工作内容相似的学员组织在一起,成立班级,编入小组。这样既有利于老师授课,更有利于大家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交流工作经验,分享成功感悟,体会酸甜苦辣。在2010年9月举办的全省政法系统领导干部“应对网络舆情专题研究班”时,把政法委书记、法院院长、公安局长等分别编组进行讨论,大家反映,这样安排讨论时共同语言比较多、效果比较好。同时,选好学和学习秘书。以学员的工作岗位、地区、知识结构等特征为依据,以有助于经验交流和“学学相长”为原则,将学员划分为若干学习交流小组,每个小组设一名学和秘书,负责本小组学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第三,营造宽松的研讨环境。小组研讨与交流的形式并不固定,除正式的大会交流外,具体形式由各小组确定,既可围坐在一起研讨,也可以个别交流,甚至可以闲聊的形式,让学员在放松的状态中进行沟通。交流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听课的感受与收获、各自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困惑、工作中的经验感悟。为提高研讨效果,我们要求学员能够带着问题来学习,带着思考来交流。俗话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问和思考是激发学习热情的源动力。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必然会遇到一些疑问,而带着解决这些疑问的目的走进课堂,将会大大增加学员参加培训的内在动力。因此,在培训中,我们反复强调学员要勤思考、善思考,要求每位学员在参训之前都要有充足的准备,对于自身工作中面临的难点问题进行总结,并在参加研讨时提出,实现经验与对策的共享。

三、遵循干部教育培训规律,考虑学员构成,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构建组合式教学模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领导干部专题研究中,应充分结合参训学员的岗位特点和业务特征,探索构建适合于干部业务培训规律的复合式教学模式。在办班过程中,我们注重邀请相关专家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设计,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针对不同的专题设计出不同的培训方式组合。如,“全省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专题研究班”以案例式教学为主,辅以讲授式教学方式。这主要是考虑到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需要领导干部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而案例式教学就具有这方面的优势。又如,“全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专题研究班”以讲授式教学方式为主,辅以研究式教学方式。这主要是因为推进“两化融合”工作需要领导干部及时了解能够反映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市场经济、现代科技、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新知识,掌握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相关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技术。并邀请国家层面的部级领导、权威专家、高层学者对此进行授课解读,能够给学员提供充足有效的信息,在增强培训针对性的同时激发学员的兴趣,提升培训的实效性。再如,“全省新《统计法》和统计知识专题研究班”则采用研究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并重的模式。这主要是考虑到统计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不少学员既是领导干部又是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工作者,对统计工作具有一些独到的观点与见解,采用适当的研究式教学方式有助于引导学员进行深入研究。与此同时,由于新《统计法》的有关知识需要高层权威解读,因此,从国家统计局直接邀请部分专家学者进行讲授式教学也十分必要,这提供了一条将中央精神直接传达到基层的有效渠道。

由于专题研究班的参训对象是各市、县(市、区)的分管领导,在设计办班方案时,我们充分考虑这一层次干部的岗位特点、工作性质,坚持把好“三个关”。一是时间关。因为参训的均是一线在岗的领导干部,日常工作都比较繁忙,时间不宜太长,原则上以三天为限,一般还要考虑利用一个休息日。二是老师关。鉴于江苏的发展在全国处于率先地位,在改革发展稳定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必然带有一定的超前性,在考虑授课老师时,我们坚持高层次、权威性,既注重邀请全国一流的专家学者前来授课,更努力邀请国家部委的高层领导、有实践经验的领导干部现场讲解。2010年以来,我们已先后邀请了国家统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国务院应对突发事件专家组组长等一批高层领导前来授课,对中央的精神进行了权威的解读,同时,传达了大量的信息,受到了广大学员的欢迎。正如不少县里的同志说,“基层的同志能亲耳听到中央部长讲课,实在难得”。三是密度关。考虑领导干部时间宝贵,专题研究班一直坚持高密度,用足、用好每一个时间段。如,“应急管理专题研究班”短短的两天半时间内,除了开班式、结业式、小组讨论外,白天是6个高层次讲座,晚上还要观看实录片,并进行学习小结。又如,“全省商务领域科学发展专题研究班”两天半时间,7场高层讲座,其中,国家商务部就有三位司长前来授课。

四、加强培训过程的考核,建立健全学员激励约束机制,确保培训目标任务的完成

提高培训实效性,不仅要增强学员参加培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要通过加强考核建立、健全各种激励约束机制,为培训目标任务的完成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首先,严格培训纪律。当前,全省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很重,把全省各市、县(市、区)某一方面工作的分管领导集中起来,进行专题培训,成本较高,实属不易。正因为此,我们明确要求,学员在培训期间,除了某项工作非本人到场出席不可,也就是除了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原则上不得请假。即使请假,也要履行正常请假报批手续。

其次,建立健全学员考核机制。每一个专题研究班,省委组织部都要选派专人负责学员的考核工作,考核情况在省委组织部备案,作为今后干部任用的一个依据。考核主要采取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定量考核主要通过构建科学、规范、可操作的指标体系,对领导干部的出勤情况、学习态度以及交流表现进行考核;定性考核则以学习小组为考核的基本单位,由学习小组选派代表对所在小组学习培训和经验交流的情况进行汇报与自我评价,同时,组织各个学习小组就学习培训以及经验交流情况开展相互评议。由于在定性考核中以学习小组为考核的基本单位,因此,能够大大增强学员的团队协作意识,有利于在小组之间引入学习竞争机制。

最后,建立实效性跟踪评估机制。对干部参加专题研究的实效性进行跟踪评估,能够有效促进干部参加培训时“求实效”的意识,同时,跟踪评估也是反映培训质量的重要渠道,能够为今后不断完善培训模式提供有价值的重要信息。基于此,在每次举办专题研究班时,我们都会同相关厅局建立起专门的跟踪评估链。由省委组织部进行业务指导,相关厅局指派人员组成评估小组,利用电话调查、问卷回馈、学员抽样访谈等方法,对培训的实效性进行跟踪评估。通过跟踪评估,进一步完善专题研究班的培训方式、培训模块,不断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雯雯.佛山三家陶瓷企业出口印度取得零税率[J].佛山:建材与装饰,2009(7).

[2]徐畅.浅析我国企业反倾销的应诉策略[J].北京:当代经济,2009(8).

[3]梅新育.贸易保护主义转嫁危机[J].北京:望新闻周刊,2009(29).

[4]朱宗文.巴陶瓷反倾销案背后:中国企业怕什么[J].北京:建材发展导向,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