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学道德教育范文

医学道德教育精选(十四篇)

时间:2023-09-20 17:51:14

医学道德教育

医学道德教育精选篇1

【关键词】职业道德;师德;医德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卫生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各级各类卫生专业教育都要突出职业道德教育,为全面提高卫生队伍素质打好基础”。显而易见,学校对医学生的教育不仅要体现在医学知识技能方面,还要在职业道德方面加强。怎样才能切实有效地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呢?我认为,首要的是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即古训:“身正为范”。

一、什么是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指在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1)。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体现。一个社会的分工是很复杂的,各行各业有其自身职业的特点,因而有相应的职业道德。一个人的生活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是在职业活动中度过的。只有明确自己的职业道德,才能在职业岗位上确立具体的生活目标,选择具体的生活道路。

中国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有六条(2):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其核心实际上就是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我们学校的医学生是明天的医务人员,其职业道德,即是医德。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包括(3):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对待病人,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财产状况,都应一视同仁;文明礼貌服务。举止端庄,语言文明,态度和蔼,同情、关心和体贴病人;廉洁奉公。自觉遵纪守法,不以医谋私;为病人保守医密,实行保护性医疗,不泄露病人隐私与秘密;互学互尊,团结协作。

二、教师对学生有典范作用

行为学理论认为:人的许多行为,特别是社会行为,常常是通过示范作用形成的。医学生的医德属于一个社会行为。其形成与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教育有直接的关系。作为正值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的青少年,最易奉为表率的当数授业解惑的学校教师。从某种角度来说,教师就是学生的典范。教师的工作作风、学习态度、劳动习惯、待人接物等,都会给学生以重要影响,有时甚至是终身的。教师要敬业爱生,教书育人,热爱学生,医学生将来才会救死扶伤,体贴病人,时刻为病人着想;教师要服务社会,严谨治学,勇担社会责任,廉洁从教,医学生将来才会互学互尊,严谨求实,钻研医术。我曾经在一所医院从事过医生工作。与一批早年毕业于我校的德高望重的护理老前辈长时间共过事。从事教育工作后,又带教过多位毕业后在临床上深受病人喜爱的护士。这些优秀的护士都对工作认真负责。关心病人,时刻为病人着想,上班从不迟到早退。有时下班已回家但想起病人的某个护理问题还能改进,就又专门赶到医院解决。而且,从不以医谋私,还常常自己掏钱为经济困难的病人买饭菜。她们怎么会有这样良好的医疗道德风范呢?经过与她们的交谈,我了解到,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她们都有一个相似的经历,即在求学校时奉为榜样的教师都忠于教师职守,责任心强,关心学生。反之,据一位在医院从事管理工作的同志介绍,他们在处理一位不按时上班,同病人吵架,甚至开“搭车药”的实习生时,这名实习生竟然“理直气壮”地说,教自己的某教师上课就不认真,今天迟到,明天早退,对学生的提问也极不耐心。还看到某带习老师开了病人的“搭车药”从上述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中,教师对学生有非常重要的典范作用。

三、以高度的责任感树好师德

有人认为,对学生进行医德教育,仅仅是学校党办和行管部门的工作。其实,这种想法是很片面的。对学生的医德教育是学校所有教职员工的职责,其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辅导员老师和每一个科任老师更是非常重要。作为教师,所讲的每次课,甚至课外的一言一行,都在学生的观察范围中,对学生都有一定的潜移默化作用。教书者必然育人。教育规划纲要就明确提出,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建设,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在二一一年十二月还专门印发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各个学校要组织学习并切实加强师德建设。对每一个教师来说,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师德的重要性,随时不要忘记自己的典范作用。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物质诱惑下,许多青年教师或多或少的弱化了对自身修养的提升,降低了职业道德的要求,这不仅影响到一代或几代人的成长更为甚者他将影响一个民族兴衰荣辱(4)。因此,教师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去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首先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坚定献身教育的理想、信念。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自尊自律,清廉从教,以身作则。要严谨治学,勤于进取,勇于钻研。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始能做到,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也。要诲人不倦,认真授业。热爱学生,积极育人。要互敬互学,平等待人。要通过不断自我省察、自我调节、自我促进来保持和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以自己的言行和高尚的道德去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敬。

总之,作为纯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教师是学生的典范。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树立优良学风教风,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2)。时时刻刻表现出美好的心灵和崇高的道德。真正做到“身正为范”。

参考文献

1. 夏征农 陈至立主编《辞海》(普及本)[M],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9年8月第六版:510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Z],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Z] , 1988年12月15日颁发

医学道德教育精选篇2

目前医患关系日益紧张,部分是由医务人员医德素质下滑所致,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提高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缓解这种紧张关系。本文就目前高等医学院校中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通过加强医德教育来构建更为和谐的医患关系。

[关键词]

医患关系;医德教育;医学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近年来我国的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疗纠纷日益增加,患者普遍对医生存在不信任感,导致医患冲突不断升级,经常有患者投诉、殴打医务人员,围攻医院,甚至故意杀死医务人员的事件发生;另一方面,频繁的医生“过劳死”报道屡见报端,到底是医务工作者兢兢业业甚至奉献生命的工作被社会误解还是社会对医疗群体本身带有偏见,带有敌视呢?如何改善医患关系,维护医疗服务行业的正常秩序,已经成为不容忽视且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1]。作为一名高等医学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部分医务人员医德医风严重滑坡是重要原因之一,这些少数人的收红包、吃回扣、对患者态度冷漠、甚至出现为追求效益过度医疗等不光彩行为经过媒体的放大报道,给社会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医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维持医疗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2],党的十也郑重提出要提高医疗卫生队伍的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医学生作为未来医学事业的接班人,其素质和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医疗卫生工作的发展,其在校阶段除了要学到丰富的专业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之外,崇高的价值观、正确的生命观、科学的健康观的培养和建立也非常重要,要遵守行医规范,维护患者利益,还要肩负传承医学知识的重大责任[3-4],因此,应把加强医学生在校期间的医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有效实施。

1目前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德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内容比较单一、陈旧常期以来,医学院校设置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课程比例一直很不平衡,在课程设置上常常侧重于专业技术方面的训练,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许多医学院校医学基础课程和医学技能课程占学生总课时安排的85%甚至以上,人文课程比例很低,某些院校即使安排了人文课程,又把其归为任选课的范畴,不能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认为可学可不学。这种只注重专业技术的培养而忽视人文精神塑造的医学教育,培养出的医生很难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多视角看待患者,满足患者多方面的需求。就课程内容而言,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设置的社会人文社科类课程大致有医学导论、社会医学、卫生法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健康教育、简明医学史等,这些课程近十年来的教学内容变化不大。不同的时代、民族、阶层、社会、文化,其道德内容有所不同[5],目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群众受教育水平不断提升,患者的就医需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医德课程内容也应该与时俱进,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不仅应具备精湛的医术,能救死扶伤,而且能自觉尊重生命价值,理解同情患者,乐于跟患者沟通。

1.2学生对医德教育重视不够医者仁心,优秀的医学生不仅要具有精湛的医术,而且还要具有高尚的医德品质[6],但是在现实的功利拜金社会里,这一点被很多人忽视。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医学教育中的医德教育并未引起医学生的足够重视。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其认为学习医学知识只是一种谋生的技能和手段,只要学好医学专业知识,具备从事医疗工作的基本技能就可以了。在校期间,医学生把有限的时间主要用来考取各种证书等具有说服力的就业“敲门砖”,认为这些德育课程都是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可学可不学,还不如花精力去掌握那些实实在在的能力技术,于是经常可见学生在德育课上做专业作业、背英语单词等。正是由于广大医学生对医德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忽视了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走上临床工作岗位,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很难具有良好的医德素质。

1.3医德教育师资水平不足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德育课程都是由专业的思想政治老师来授课,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医学院学生的德育课程是由本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来承担,这些老师大多学习的是哲学、法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专业,缺乏系统的医学理论知识和医学知识背景,不能将临床实践和医德教育有机结合,对医学生只能进行普通的、缺乏医学专业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7],而医学专业课教师认为只要把自己的教学任务完成就可以了,医德教育是思想政治老师的事情,跟自己无关。大部分专业课教师,包括笔者本人在内,根本没有意识到专业教师在医德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更有甚者,有些老师本身素质不高,在教学过程中非但没有传递一些医德教育的正能量,反而对一些医疗现象发牢骚,发表一些不成熟的个人观点,甚至是有悖社会主义医德要求的言论;再有就是个别教师,特别是临床带教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是一套,实际做的又是另外一套,言行不一,完全难以为广大医学生起到表率作用,学生的医德教育并没能实现医学教育和德育的很好结合,这样的医德教育根本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甚至会树立错误、扭曲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4医德教育形式单一当前,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课程主要是以填鸭式理论教学的授课方式进行,授课方式非常单一,再加上医德教育内容本身比较枯燥、陈旧,学生们更是缺乏医德教育学习的兴趣,即使耐着性子认真上完课,也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缺乏对课程的兴趣、理解和发展,未能达到该课程所应有的教学效果。医德教育本身应该密切联系临床,但是目前的这种教育方式完全跟临床脱节,学生认为医德教育就是唱高调,课程学完也就基本忘完了,根本不可能通过这种教育形式将医德教育转化为自己的良好医德习惯和医德行为。

2相应的对策

2.1完善医德教育课程设置,更新内容医德教育不但要培养医学生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还应该对其进行系统的职业教育,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8]。医德教育课程应该分为两个体系,一方面加强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包括各种人文社科知识的强化,让学生具备最基本的判断是非能力、最基本的良知观念和基本的同情心,这不仅是医学生,更是每一位中华儿女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在传统思想道德教育基础上,增加医学专业所特有的医学伦理知识、医学社会知识的学习,而且在学习内容上要与时俱进,要根据现代医疗模式和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加强医患心理学、医患沟通交流技巧、医学法规、社会医学等课程的比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操守,特别是医患沟通和技巧,非常重要,很多医患关系出现矛盾都是由于双方沟通存在误解所导致,在校医学生一定要注重沟通技巧的掌握。

2.2加强医德教育师资建设医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其同时具有显著的医学特征和人文特征,对从事医学教育的教师要求比较高,既需要深厚的德育专业理论做基础,又需要一定的临床经验为依托,所以,医学院校应该培养一些高层次、高学历的双师型医德教育人才,这在全国医学院校都是普遍缺乏的,大多从事医德教育的教师知识结构比较单一,要么只具备医学知识,要么只具备常规伦理学知识。医学院校应该提供一些合适的渠道对从事医德教育的教师进行培训,定期组织医德教育教师到临床一线进行走访,定期就临床中的一些典型医德案例进行集体备课,让医学和伦理学知识有机结合。相信经过这些努力,医德教育的上课效果一定能有所提高。另外,还可以把临床上一些德艺双馨的老教授聘请过来担任医学生的德育导师,相信这些老教授所具有的情感资质与人格魅力将对医学生群体的医德情感形成以及医学生美好心灵之形成,都将产生决定性作用[9]。实际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医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被称为一种隐性教育[10]。医学院校应该针对医德医风这个兼具医学和人文属性的特殊的教育领域设立系统师资培养基地,进行师资培训,重点加强教师队伍人文素质、医学专业素质和教育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加强这种隐形教育的投入力度。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医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一定要选择德才兼备的临床医生担任带教老师,在这些医德素质较高的教师的言传身教下,医学生对医德教育的认识会更加深刻持久[11]。

2.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起学生对医德教育的重视医德教育需要有良好的医德教育氛围为依托,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等隐形教育所营造的医德教育氛围是医德教育有效实施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12]。医学院校应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艺术活动,比如结合医疗行业近期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活动,组织名人名家进校园、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组织医学专家杰出校友和学生座谈,甚至还可以邀请一些综合素质比较高的患者走进校园,从患者的角度给医学生现身说法等。通过举办这样的活动来弘扬医德精神,使医学生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中受到熏陶,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医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荣辱观,促进医学院校学生医德素质的培养与形成。

2.4采取多种医德教育手段,提高医德教育教学效果应该以课堂教育为医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丰富教学方法,利用网络、视频、动画和图表进行案例分析,实例研讨,以增强医学生对医德教育课程的兴趣。同时,在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也不应该忽视医德教育,医学专业课教师应该注意言传身教,要有意识地结合自身的医德体验对学生进行医德教育,把医德教育渗透到专业课教育中[13-14]。另外,除课堂教育外,还应该把医德教育从课堂讲授扩展到实践环节,可以通过组织医学生在低年级时到一些社区医院与病患座谈、参加义诊和导医等活动,一方面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另一方面可以拓展医德教育的形式,让医学生能够在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上接触社会、医院和服务对象,较早地参与医德实践,接受医德熏陶和感染,在活动中调动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主动性,体会将内在的德育品质外化为德育行为的过程,培养其自我价值感、自我成就感以及职业认同感[15],明确自己的职业角色,达到知与行的统一。这样不仅使学生得到了锻炼,获得了有益的尝试,还能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医德行为和习惯,这也是推进医学生社会化、融入社会的必经阶段。

医学道德教育精选篇3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辅导员;对策

近年来,国家医疗卫生体系改革不断深入,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卫生事业及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要求也不断提高[1],同时我国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使得医疗卫生事业后备人才紧缺,而其职业道德教育状况也直接影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发展。《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也强调指出:“要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2]。医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并逐步完善的关键时期,如何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使医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医学院校辅导员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蚌埠医学院为例,对目前医学院校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现状进行探讨,并提出对策。

1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医疗卫生体制商业化、市场化不断深入改革的过程中,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断面临多元化的严峻挑战。医患关系日益紧张、药品回扣、收受红包等社会现状,使医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发生深刻的变化:对职业道德认识模糊,价值取向功利化、世俗化,缺乏职业情感和职业责任感。这要求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坚持从医疗一线出发,形成由浅入深的教育体系。而目前我校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教育成效不显著。

1.1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平衡

医学专业具有知识系统、课程繁多的特点,我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偏重专业知识教育,人文课程比重较轻,一些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设置为限选课,任课教师和学生重视度不够。过于注重专业知识教育,轻视职业道德等人文教育,将造成医学生人文素质缺失,不能从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视角看待病人,影响卫生事业的长久发展。

1.2重视理论教育,轻视实践结合

目前我校也逐渐认识到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着手进行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如在全科医学专业设立“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但整体上,仍偏重于职业道德的理论教育,缺乏平台进行职业道德的实践。流于形式的理论教育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从内心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做到职业道德言行一致。

1.3思政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混淆,教育手段单一

目前医学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多采用课堂教学及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模式。课堂教学多重视理论,同实际结合较少,缺乏现实性,说服力不够,成效较差。思想政治教育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但不能全完替代医德这种特殊的职业道德教育[3]。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偏重于政治原则等方面,往往会忽视职业道德素质的教育,缺乏创新的手段和方式[4]。单纯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寄希望于辅导员思政教育与“两课”等思政课程,手段单一,效果欠佳。

1.4职业道德教育缺乏连续性、时效性

由于目前医学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多依托思想政治教育,无法使学生产生对职业的责任感和道德感,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得职业道德教育缺乏系统性,专业性,缺乏深度和广度。加之对临床实习期间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重视力度不够,而临床实习期对学生职业道德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使职业道德教育缺乏连续性和时效性。

2医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工作的对策

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与时俱进,基于教育和医疗卫生现状,多管齐下,因材施教。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新模式。

2.1深化课程改革,完善人文教育

医学教育培养的是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这要求他们身心健康、富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因此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应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全过程[5],达到医学专业培养与人文教育课程一体化。同时建议开设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完善课程体系,在职业道德观念、职业价值观、职业情感等方面进行更加专业化、系统化的教育。

2.2丰富教育手段,实现教育路径多元化

鉴于医学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手段单一的现状,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育手段,实现教育路径多元化非常必要。通过PPT展示、实际案例等启发学生进行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在讨论中加深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解,促进其伦理思维能力的提高,为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医德观[6]。此外,还可以通过情景剧等形式,使学生设身处地观察现实,积极思考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组织青年志愿服务队到孤儿院、老人院进行义诊、医疗知识宣讲等爱心活动,到临床进行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践,在多元化的教育中加深职业道德的理解和学习。

2.3优化校园文化,弘扬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医学院校由于自身专业的局限,校园文化相对单一。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对于医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优化校园文化,加强人文背景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宣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将医学生价值观、道德观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形式和内容相统一。定期举办与职业道德教育相关的主题活动,如:主题班会等,使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时时刻刻能感受到职业道德的文化氛围。充分利用校园宣传栏、广播、展板、论坛、微博等平台大力宣传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以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影响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思想。

2.4加强实习期职业道德教育,实现教育实践性、时效性和持续性

临床实习阶段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接触社会,服务患者,强化医德意识,确立医德信念的关键时期,在临床实践中加强道德认知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开展“医德床边教学”,对提升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实效性和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后,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面对不同的病患及家属,加上社会矛盾的现实性,医学生会出现不同的道德焦虑,其人生观、价值观会出现反复和自我怀疑,通过在临床实习实践中临床带教老师及辅导员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感受到不同人群的职业道德教育,加深其对职业道德的思考,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时效性和持续性。

2.5明确医学生专业目的,完善自我评估体系

受社会经济发展、多元文化的冲击,很多学生逐渐迷失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忽视了职业道德的意义。而首先明确自己的专业目的,自己为什么学医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意义重大。调研显示,部分学生选择医学专业有如下几种原因:一是生活中出现亲友或亲近人员疾病缠身或因病去世等事件;二是家中有人从事医疗行业,从小受其影响;三是通过一些重大事件,如:非典等,被医护人员的行为感动[7],四是自己对医学专业没有什么认识,只是按照家人意愿填报的志愿等。基于以上情况,辅导员应该通过主题班会讨论、主题板报展示、个别谈心等形式,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专业目的,通过自我反省、评估,发现问题,并帮助其改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职业道德。

2.6提升教师和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水平

高校在提升教学水平,改革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形式,增强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医德教育基地之外,要重点提升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水平,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辅导员是学生思想的重要引领者,其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影响。实施“双证书辅导员培养培训计划”,要求专职辅导员参加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等专项培训有助于提高辅导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以及育人的能力[8],通过定期培训、考核,从源头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实施自上而下的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虽然目前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受到方方面面的不良影响,面临严峻挑战,但作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一员,相信通过深入的改革和建设,一定可以坚守好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阵地,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源源不断输送职业道德素质良好的优秀医务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海英.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3(24):115-116.

[2]王金火.关于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若干思考[J].科技信息,2011,28(34):460.

[3]包利荣,袁强,马重阳,等.新医改背景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5):14-15.

[4]廖生武,李涛.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29(9):692-694.

[5]李文晓.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3):21-23.

[6]曾翠清.创新教学方式加强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4(11):43-44.

[7]方爱珍,王维民,李红,等.探索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途径[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S2):132-134.

医学道德教育精选篇4

医事法制蕴涵着医学生职业道德的最低限度要求,遵守医事法制是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底线的坚守,医事法制教育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的基础和保障。目前,我国高校医事法制教育欠缺。因此,亟需改进医事法制教育,增强其实效,促使医事法制教育和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有机结合,提升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的效果。

【关键词】

医事法制;职业道德;医学院校;医学生

一、医事法制和医学生职业道德界说

(一)医事法制界说

医事,即医疗事务。医事法制是有关医疗事务的法律和制度。医事法制的基础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以及国际医事条约等。宪法在医事法制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但过于原则,不是医事法制的主体。法律在医事法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规定着医疗事务的基本法制框架。医疗事务相关的行政法规、规章数量较多,对于非医事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无法全面掌握。目前我国的医事法律主要有《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传染病防治法》《母婴保健法》《职业病防治法》《精神卫生法》等。本文的医事法制教育主要在这一法律层面予以论述。

(二)医学生职业道德界说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人员在工作中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1]。道德的内涵既是行为规范,又是善恶评价和修养境界。道德规范是道德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第三条规定了医德规范的七项内容,这自然应成为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的重要内容。开展医学生的医德规范教育将为医学生未来的医疗实践工作奠定道德基础。但现行的医德规范存在着如下缺陷:“现实性和底线伦理要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强调;手段过于自律化,只着眼于医德主体个人,缺少他律设计和实施机制……”[2]。医事法制教育和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均为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依法治国的视域下,探究如何通过加强医事法制教育以促进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医事法制教育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的基础和保障

(一)法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伦理,亦即法律的领域是道德要求的一部分。法与道德均为一种社会规范,以不同的方式调整着社会关系。法贯穿着道德精神,它的许多规范是根据道德原则或规范制定的。法则通过立法和实施,促进道德的完善,制约道德或不道德行为均不越出社会基本秩序许可的范围”[3]。哈贝马斯认为法与道德存在互补关系,可以构建起实现这种道德视角的法律制度,稳定道德行为,而不是只言道德,只论证道德原则,不顾其实现的现实条件[4]。事实上,无论何种法学流派,法与道德都难以截然分离:法中蕴含着道德观念,规定着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法律的实施也是对最低限度道德要求的践行。法制教育的理想结果则是培养知法、守法的人,而法律的基本原则都是来源于道德规范,对法律规范的深入理解和内化就是对道德规范的遵循。因此,法制教育的成果除了培养良好的法制观念外,还可进一步升华,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5]。道德相对于法律来说,是对人的更高要求。道德更多是一种倡导,违反道德的制裁措施,更多是舆论谴责。法是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制度,要对违法的主体采取强制性的制裁措施。法律是基本的道德,是道德规范的制度化实践。道德则是不成文的法律。若没有道德的支持,法律就会形同虚设;而如果没有法律的保障,道德也会苍白无力[6]。法是对道德实施的保障措施,但只能将严重违反道德的行为纳入法律规范的范围,只能对违反道德底线的行为进行制裁。法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严格遵守法律也就守住了道德底线。

(二)医事法制规定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底线

医事法学为医疗实践提供最基本的应用规则,而医学伦理学是对医疗行为准则的更高层次要求。我国医事法律制度蕴含着医学生职业道德的最低限度要求。例如,规定“医师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疗执业水平……”。这些法律或在立法目的或其他条文中明示医生职业道德要求,或将之内含于条文中。道德是法律规范的基础,医事法律条文中均蕴含道德观念,体现着法律的道德价值,包含着对职业道德的底线要求。

(三)医事法制教育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的基础和保障

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体现在医事法律制度中,通过开展医事法制教育促使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也就促进了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促使他们践行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医事法制蕴涵着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的基本内容,规定着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道德圣人固然高尚,可以作为追寻的目标,但现实中不可能要求每一个人均达到高尚的道德境界,而守住道德底线是对人的基本要求。遵守了医事法制的规定也就守住了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底线。医生医德的形成需要经过不断的教育和自我教育,需要对自己的本职工作的价值、意义和要求有一个逐步认识过程,最终使自己的行为自觉地达到伦理道德要求。但在还没有达到这种自觉的情况下,主要是依靠各种制度约束的外在强制来使医生行为达到规范要求[7]。当前社会道德水平下滑,无法要求医务工作者完全自觉地达到医务人员伦理道德的标准,一定程度上通过法律等外在强制还是十分必要的。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是对医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当前职业道德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要求完全严格遵守存在一定的困难。医事法制蕴含着基本的道德要求,对医事法制的严格遵守也就守住了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底线。

三、我国医学院校医事法制教育现状和与问题

(一)医事法制教育的现状

1.部分医学院校开设了医事法制教育专业。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50余所高校开设了医事法学相关专业,其中医学院校30所;全国有10余所院校开设了医事法学硕士专业方向[8]。复旦大学在民商法专业下招收“侵权责任法与医事法”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上述学士、硕士和博士阶段关于医事法学专业或方向的开设,并随着医事法学毕业生的逐渐增多和医事法制研究成果的丰富,有利于提高医务人员或医学生的医事法制意识,增强医事法制教育效果。据统计,全国举办医学门类专业的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有280余所,高职院校350余所[9]。大部分的医学院校尚未开设医事法学专业或方向。

2.医学院校较多专业开展医事法制教育课程。目前,较多医学院校开设医事法学方面的课程,教授医疗卫生法规及其相关的法律知识。这对于医学生学习医事法制知识,提高医事法制意识和观念大有裨益,对于依法治院,塑造良好的医患关系,通过法律途径依法保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起到促进作用。从当前医务工作者法律素养薄弱的现状来看,医事法制教育效果尚需提高。

(二)医事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1.医事法制课程设置不甚合理,医事法制教学有待加强。医学院校中除医事法制相关专业外,其它专业对医事法制教育教学重视程度普遍不够。不少专业或方向未开设“医事法学”相关课程。有的即便开设了,但学分低、课时少,不少列为考查课;或只在大学最后一学期开设。因学分较低、开课时间较短,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若在毕业学期开设,因学生考研、就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则教学效果更差,并且在实习期间缺乏医事法制知识,对医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以及医德实践也无法产生应有的促进作用。医事法制教育在具体教学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任课老师认为医事法制课程在医学院校不是专业课程和核心课程,备课与上课重视程度不够,只是完成任务而已。同时,医事法制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主要采取课堂理论教学方式,缺乏应有的实践教学环节;课堂理论教学也主要采取灌输的方式,而较少采用案例讨论式等互动教学模式。医事法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学生的医事法制知识的学习和法制意识的提升。

2.学生对医事法制课程缺乏应有的重视,学习效果不甚理想。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招生以理科生为主。理科生对医事法制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兴趣不浓,有的对文科知识的学习尚有所抵触。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较为重视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医事法学等人文社科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对医事法制课程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自己将来从事医务工作,只要将医学专业知识学好即可,医事法制知识可有可无。因缺乏学习医事法制知识的动力,故上课的积极主动性和听课的专注度都大打折扣,难以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医事法制教育的欠缺影响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的效果

医事法制教育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医事法制教育方面仍存在较多欠缺和不足;虽然开设了医事法制课程,但因多方面的原因,医事法制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尚存有问题;医学生的医事法制知识和观念尚跟不上医疗实践的现实需要和依法治国的形势要求。这些均制约了医事法制教育在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中的作用发挥。

四、改进医事法制教育,培育医学生职业道德

(一)医事法制立法中要规定基本的医务人员医德要求

在医事法律中,《执业医师法》《精神卫生法》等法律对医德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较多。但有的法律仅在立法目的中做了笼统规定,对基本道德要求涉猎较少,不利于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医事法律可以对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做出宣示性的规定,对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应确认为违法行为,规定法律责任,凭借医事法律规范的强制力和人们对法律的敬畏和信仰以及依法治国的现实要求,使人们在遵守医事法律规范的同时,实现对基本职业道德的遵守。因此,国家可以通过完善医事法制立法,促进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培育。

(二)改进医事法制教学,促进医学生医事法制教育

在医事法制课程设置、学分规定及开课时间方面进行合理设置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强化学生对医事法制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医学生的法制意识和观念,在学法、知法、守法和用法的医事法制实践中促进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育。医事法制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传授医事法制理论知识,还应细剖析法律规定的价值意蕴,促使学生通过学习领会医事法律制度的价值正当性,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医事法律的精髓,也能对蕴涵的职业道德精神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医事法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要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改进:可以通过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形式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可以组织学生去法庭听取医疗纠纷案件的审判或在校内进行模拟审判;可以邀请高校医事法学专家和医院医务部门的领导和专家来校召开讲座;在见习和实习过程中可以安排学生去医院医患关系科和医务科等部门进行见习和实习,在工作中耳濡目染地丰富医事法制知识。医学专业课程和卫生法学课程应该在内容上相互呼应、交叉互补。医学院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增强医事法制教学效果,提升医事法制教育的实效性,为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奠定基础。

(三)强化医事法制教育,推进其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

在医事法制教育中,可通过医事案例对学生进行医事法律和医德方面的分析。这既可提升医学生的法制修养,又能提升其职业道德修养,促使医事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医事法制教育对医德培育的保障和推动作用。要对不遵守基本医德底线的行为进行法律制裁,以促进职业道德的养成及和谐医疗秩序的建构。医事法制教育不能仅限于对医事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条文的解读,还需阐释其蕴涵的医事伦理和医德要求。医学院校要坚持医学生的法制素养教育和职业道德素养教育相结合,促使医事法制教育和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通过强化医事法制教育,提升医学生的法制观念、意识和素养,进而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水平,实现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有机融合,培养合格的医学专业人才。

作者:吴涛 单位:蚌埠医学院精神医学系

【参考文献】

[1]李行健.现代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1678.

[2]孙福川,王莉媛.新医改与医德及其规范体系重构———论我国医德建设的大视野及其目前焦点[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6):5.

[3]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17-318.

[4]夏勇,胡水君.法理讲义(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73.

[5]孙冕.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融合的机制及路径选择[J].教育探索,2010(10):105.

[6]顾相伟.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关联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2(3):99.

[7]王东红,孙宏亮.医德形成:外在强制与内在自觉[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9):23.

[8]田洪鋆,刘仲祥,魏君.医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20年之进展[J].医学与哲学,2014(9A):91.

[9]我国医学院数量已达600余所[EB/OL].(2012-01-24).

医学道德教育精选篇5

【关键词】医学生;实习;道德困境;机遇;教育

医学生的临床实习教育对于医学生学习和运用医学技能是必要的,对于医学生的道德培养和伦理教育也是必要的。但令人遗憾的是,当前医学生在临床实习中所面对的一些现实难题,如所谓“潜规则”和医患关系紧张等问题,对实习生的道德实践和伦理教育产生了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到其从事医护工作的职业理想和道德信念。那么,如何认识和改革医学生临床实习中的道德教育?在医疗机构的现实生态中,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医学生临床实习中的道德困境

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已经接受了较为规范和系统的道德教育,初步形成了较为清晰和正确的道德理念。但是,当他们带着这些道德理念进入到临床实习中去的时候,却常常面对着医疗机构的红包现象、医护人员的权威作风、医患关系的持续紧张等问题,难免会出现一些道德困惑。其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道德认知混乱。医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医学伦理强调“以患者为中心”,而他们在实习机构却看见有些医护人员往往是“以医生为权威”[1];他们在校期间的道德教育所强调的从医宗旨是“救死扶伤”,而实习机构的有些医护人员却往往是把个人和医院的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们在校期间所强调的是人际交往要真诚坦率,而在实习机构的各种不正之风面前却不敢坚持道德正义。医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所面对的道德困惑、压抑、愤懑及其不得不适应现实的这种无力感,表明他们原来所接受的理想化的道德教育难以应对现实的挑战、亟待改革。第二,道德情感淡漠。医护人员需要给予患者的不仅仅是科学有效的医疗技术服务,而且需要给予他们体贴温馨的人性情感关怀,在一定意义上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但是,医学实习生看见的却是: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相互之间常常理解不足、尊重不够,有的医护人员面对患者及其家属的询问和求助冷淡应对、甚至敷衍了事,紧张的医患关系由此产生。近年来不断爆发的医患冲突事件,已经给身处其中的医学实习生造成了一定的情感伤害,情郁于中,逐渐导致他们在面对病患的时候情感淡漠。第三,道德信念缺失。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应该是“以人为本”,即“人民医疗为人民”[2]。但是,医学实习生在医疗机构常常会发现与这一核心价值观相悖的现象:一些医护人员不是在恪守救死扶伤,而是执着于同事之间、医患之间的争名逐利,甚至会为了一些不正当的个人利益而置患者的生命健康于不顾[3]。这就对医学生立志于“白衣天使”的道德信念产生了消极影响,甚至会根本动摇他们的核心价值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一个医学生如果在其从医之初就动摇了对患者的生命健康负责的医学核心价值观,势必影响其职业理想的选择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对于医学实习生的道德教育者来说,以上问题是不可忽视的现实挑战,需要认真反思、推进改革。

2医学生实习中道德教育面临的机遇

与医学生在学校的道德教育比较而言,医疗机构的实习教育也为道德伦理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一些难得的机遇。主要在于:(1)医疗机构给医学生提供了真实而丰富的道德学习资源,那些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护人员就是医学生可以近距离学习的道德楷模。如,救死扶伤、鞠躬尽瘁的林巧稚、胡佩兰,爱岗敬业、视患者如亲人的邓前堆、肖卿福,钻研业务、精益求精的侯凡凡、梁益建,以及“共产党员岗”“医院之星”等岗位标兵,在医学实习生的身边树立起一个个真实可靠的道德榜样。(2)医疗机构的医德医风制度及其监督考评工作的有效开展,给医学实习生提供了道德教育的方向指引和道德实践的制度保障,并为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形成创造了规范化和常态化的外部环境。(3)医学实习给医学生提供了道德实践的现实平台,让他们在亲身服务于患者的医护实践中检验和践行所学的道德理论和伦理原则,巩固和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思想觉悟,感受和享受作为一个“白衣天使”的情感快乐和职业价值。

3医学实习生的道德教育改革路径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对于医学生实习期的道德教育,可以从两个路径着手改革:其一是着眼于提升医学生的内在道德能力,其二是致力于净化医学生的外在伦理环境。第一,医学院要加强医学生的道德教育,着重培养医学生的道德辨别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医学的专业性要求学生钻研医术、珍视生命,医生的职业性要求学生立足实际、注重实践。因此,医学生从医不仅需要医学理论,还需要“以能力为本位”。道德教育也是如此,学生的道德辨别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不可忽视。但令人遗憾的是,过去的医学生道德伦理教育往往偏多理论性、较少实践性,并且理论系统性有余、现实针对性不足。道德教育的改革实践已经表明:道德教育“入耳”不如“入心”,“入心”不如“入行”。我们要在道德培养和伦理教育中推进改革,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加注重立足当前医风医德的实际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医学道德教育,积极开展情景模拟和案例研讨等实践教学活动。第二,医疗机构要加强医护人员的医风医德教育,净化医学实习生的道德教育环境。医疗卫生机构要严格按照国家原卫生部《关于加强卫生行业作风建设的意见》的要求,切实履行医德医风建设责任,包括完善制度、强化监督,科学考评、公正奖罚等。推进制度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实现从“以医生为中心”到“以患者为中心”的转变。这一转变,不仅有利于形成风清气正的医疗环境,而且有利于实现从医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价值,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医疗机构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样一个学习环境对于医学生的道德教育将是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将是显而易见的,正如荀子所言:“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4]。医者仁心,“白衣天使”的高尚之处正是在于对他人生命健康的尊重和帮助。这种“以人为本”道德理念的树立和坚守,不仅是从医者个人的道德追求,而且是社会群体的殷殷期待[5]。因此,医学生的道德教育本身就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机构和医疗机构的改革创新、分工合作,也需要社会群体的共同推动。

参考文献

[1]杜刚,罗肖泉.英美医学生伦理困境及教育问题研究简介[J].医学与哲学,2014,35(11A):68-70.

[2]刘蔚.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与医学伦理教育[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0(6):52-53.

[3]张宝石.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伦理精神实践路径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36):77-71.

[4]荀子.荀子全书[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9:3.

医学道德教育精选篇6

一、开展医学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1]《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也强调指出:“要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2]医学院校的学生作为医药卫生事业的后备人才,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医药领域出现的药品回扣、收受红包等不正之风,给他们在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方面带来极大冲击,影响正确的医学职业道德观念的形成。因此,必须对医学生进行医德基本原则和基本规范的教育,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塑造他们的医德认知、医德感情、医德信念、医德行为和习惯,从思想上重视医德修养,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理念,成为具备高尚医德品质和崇高医学敬业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3]

二、医学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问题与不足

1.职业道德教育投入力度不够。课程设置上,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设置偏少;师资队伍建设上,缺少医学知识和伦理学知识兼备的职业道德教育专职教师;缺少校外具备医药临床和生产一线实践经验和伦理学知识的兼职教师。

2.职业道德教育手段单一,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只注重概念、知识的传授,缺乏与实践、实训相结合;只注重价值观念的宣讲,缺乏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3.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差。没能依据医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活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同时,也缺少按照专业学习、实习实践不同阶段系统进行医学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实效性差。

三、职业道德教育应贯穿于思政课教学全过程

1.突出医学职业特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主要内容。通过成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研究会,加强对思想理论课教学管理,引进和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聘请思政教育专家、医院、药企职业道德标兵做兼职教师,共同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

2.在教学内容上将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思政课”紧密融合。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教学内容,依据医学教育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要求,以传授知识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素质为目标,进行教学改革。坚持“医学教育,德育为先”的理念,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努力将医学生培养成为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依据医学岗位需求和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教育部规定的教材内容基础上,强化职业道德,拓展职业素质,将《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的相关内容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将教学内容构建为思想、道德、法律三大知识模块,形成基于医学工作岗位需要的教学内容。然后按照知、情、意、行职业道德的培养规律,将三大知识模块的理论教学内容分别对应课堂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

3.课程教学突出实践性。在思政课教学方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理论教学内容以医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切入点,配合多媒体进行讲授,运用案例进行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践教学时,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确定主题、开展调研、完成调研报告,进行课上交流。职场实践教学则由职场兼职教师组织学生在医院、法院职场环境中完成。社会实践活动由专任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充分发挥医学生的自主能力,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有机结合,有效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4]在考试方法方面,由单纯的理论考试改为“平时动态考核、实践活动记录、期末综合考试”相结合的综合测评法,形成对医学生的素质、能力、知识的综合测评。

4.建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网站。开设医学精神、医德展馆、名医名家、行业典范、感动校园、成长足迹、社团活动等职业道德教育专题栏目。创建“职业道德教育社区”“道德聊天室”等在线交流平台。通过职业道德教育网站,使医学生了解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最新形势及动态,学习医德模范的感人事迹,体验医学文化内涵,发挥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医学生在职业道德网站中开阔视野,自觉地进行职业道德的学习和培养。[5]总之,通过思政课程建设,加强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水平都得到提升,形成知识启迪、能力提升、素质养成的有效衔接,使道德和法律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知与行的统一,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彭勇军 单位: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社科公共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2]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

[3]钟南山.论医德的内涵[J].中国伦理学杂志,2007,(04).

医学道德教育精选篇7

临床实习阶段是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良好时机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医学生开始与患者打交道的初始阶段。在临床实习阶段的学习中,专业技能的培养大都是在与病人接触中实现的,除了医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外,与之相匹配的对人的理解、对社会的理解以及人的心理活动等人文科学知识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此阶段,医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为下一阶段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凭着良心行医,坚守医德也是必修课程。实习阶段是重温职业道德课程的好时机。现阶段,我国很多医学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只在临床实习之前开设,理论知识再丰富,也只不过是纸上谈兵,最后要做的就是在临床实践中慢慢地去重温和品位,才能谱写出动人的篇章。只有经历过临床实习,才能更好地了解到在医患沟通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才能了解患者真正的需求,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才能更顺利地完成医治的过程,进而,自己的医患沟通能力才会得到质的提升,职业道德素养才会得到完整的体现。实习阶段是实践职业道德课程的好时机。国外专家建议:医学人文教学应该贯穿在医学教育整个阶段,有一定间隔和反复进行;尤其在临床实践中,可以按一定间隔定期插入,并可由医学以外的专家进行跨学科的人文教育。西方国家也会采取不同方式,使医学生体验和实践职业道德。例如,医学生投入到为病人擦身、剪发等生活护理工作中,目的是使他们真正了解病人的需求和心情,知道如何尊重生命,以及作为医护人员应有的态度;设立小组,定期讨论诊疗活动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并规定参加此活动可获得学分等。而我国大部分医学院并没有将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贯穿于临床教学的全过程,这方面很值得向西方国家借鉴。在实习阶段注重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养成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的良好品德,对其未来的职业生涯的影响意义深远。

在临床实习中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具体措施

医学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培养良好的医德需要多方努力。专业水平的提高可以在短期内实现,而医德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系统教育、文化环境建设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为了更好地做好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工作。

建立临床实习中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充分重温医学道德感知。可以通过组织医德誓词宣誓及解读;举行职业道德、法律、心理指导与咨询讲座;观看医务标兵、高尚医德的电影、纪录片;聆听医德模范的系列讲座和报告等开展医德教育。而同时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医学人文课程的“载体作用”和“渗透作用”,将职业道德教育连续贯穿于医疗实践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①医学生临床实习工作中,要求参加一定时限的临床护理工作;②派出医学伦理教师,对实习医生定期进行讲座,并巡回指导;③设立“病房伦理小组”,定期组织学生与医师进行面对面的讨论诊疗活动中遇到的道德问题;④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关爱生命”的医院义工活动,走向基层、走向农村、走向社区开展医务活动。

组建培养一批合格的临床带教教师实习生首次接触病患,应该怎样开展医疗工作,能否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自觉按医德原则来规范自身的行为,教师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职业道德教育一靠言教,二靠身教。教师为人师表,以师德为表率来引导学生,在给医学生灌输了应有的职业道德规范之后,再通过自己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言行榜样,教育学生去遵守他们应该遵守的医德,这样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经常、最直接的。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教育学生要有良好的医德,教师自己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师德,这样才能使教育具有说服力,因此,要对临床带教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组织重温和学习医学人文课程内容,提醒教师时刻以身作则。对于年轻的临床带教教师可以组织培训学习案例教学的方法,在具体案例的指引下结合医疗实际总结医疗服务中的经验教训,鼓励并创造机会使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共同讨论分析违反医德规范,丧失医疗道德造成的事故,从而促使学生在比较思考中定位,自觉提高医德修养,养成良好的医德行为和习惯,最终使学生把外在的医德原则、规范转化为内在的医德信念与品质,做到知与行统一,从而巩固和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在临床带教期间,充分利用查房时开展床边教学,技能教学兼顾医德教育,有针对性地引导医学生在实习时关心患者的生活,尊重患者的隐私,逐渐树立以解决患者痛苦为乐的价值取向。

医学道德教育精选篇8

1.1医学生对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的认识程度不一所谓人文素质,即人文(文、史、哲、艺)知识和技能的内化,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作者随机对1860名学生调查表明,1541名医学生(约占82.85)认知明确,认为一名受人尊敬、医术精良的好医生除了要加强业务技能学习的同时也要加强自己的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修养,需要在追求医学精髓的道路上勤奋好学,不断更新医学知识,努力掌握医学技能。有的学生则认为好医生的标准主要是技术过硬、医术精深,觉得谈人文索质及职业道德不实际并且不重要。上述调查说明多数医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的概念和内涵,但有319名医学生(约占17.15)在认识和观念上存在着偏差。

1.2医学生对药品临床促销、收受“红包”、乱收费等问题的看法态度不一药品临床促销、开单提成、收受患者及家属“红包”或接受宴请等历来是医德医风中最为敏感的问题。在1860名学生调查中,1214名医学生(约占65.27)表示不认同“红包”现象,但646名医学生(约占34.73)则表示收“红包”可以稳定患者的心理,是对医生高付出、低收入的补偿,是你情我愿的事,不存在道德和法制上的问题。而对于近年来更为突出的药品临床促销问题,学生的看法与对“红包”的看法有相似之处。部分学生对待这些问题上比较注重个人价值和利益,有些甚至表现出理想信念淡薄、道德素质不高的现象。

1.3医学生对学校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教育现状的看法同样,在对1860名医学生调查中,1453名医学生(约占78.12)表示,某些高校以人文索质教育为内容的医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医学生了解职业道德知识,遵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基本规范,对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起了先导作用。但对于新时期的医学生来说这还远远不够,通过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期提升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收效还甚微。853名医学生(约占65.27)认为学校的教育缺乏层次性,采取“一刀切”上大课、开大会的教育方式,不但没有取得良好效果,结果适得其反。407名医学生(约占21.88)对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教育漠不关心。

1.4学校课程设置偏重于纯医学知识的学习,对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医学院校教育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对于其他学科特别是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美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关注不足,医学院校学生普通存在重医学轻人文的弊端,对于中西方历史文化特别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学生对人文课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和人文知识在医学中的应用还停留在表浅的层次。各医药卫生类院校都开设了《医学伦理学》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但由于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原因,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差,未能真正起到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作用。突出表现:(1)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与现实社会明显脱节;(2)教学方式与医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脱节;(3)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的培养脱节_6]。国外医学院校在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时,往往能很好抓住有利时机,卓有成效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7]。中国部分医学专业课程教师过于注重专业理论的传授,忽视或摒弃了应有的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教育。

2加强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2.1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效果的需要

杰出的病理学家魏尔啸(R.Virchow,1821~1902)在其《科学方法和治疗观点》(1849年)一文中,已经提出“医学本质上是社会科学”的著名论断。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解决医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将来如何做医生、做什么样的医生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医学生的人格、品质、修养,也将制约着医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医疗技能,体现着医学院校的教学质量。首先,医疗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工作人员必须比其他职业工作人员更加严格地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因为,当前的医患关系比较紧张、患者乃至整个社会对医院期望值过高、对医疗服务的特殊性不理解,以及国内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新闻舆论导向的偏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使得医务工作者在承担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医疗风险的同时,还要承担巨大的社会压力。医务人员只有具备较强的职业道德意识,对自己的行为严加约束,才能担负起医疗卫生工作的使命,保障患者权益。有的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存在违法违纪现象,经常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很多时候也是由于人文素质低下的缘故。所以,医学生除了具备牢固的专业技术知识,还要涉猎诸如文学、艺术、伦理、法律、心理、社会、哲学、历史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弥补人生经历之不足,增加对患者与社会的体察,珍重患者生命,尊重患者人格和尊严等。

2.2克服社会不良行为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影响

当今医学院校重医技轻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普遍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影响极大。通常是学生年级越高,受到的影响越大。在一系列社会因素中,负面因素的影响较为突出。殊不知如果行医者没有崇高的医德,那么就有可能损害患者的利益,走向犯罪以至危害社会,如器官移植沦为器官盗窃、买卖,安乐死成为亵渎生命,人工生殖走向克隆人类等_8;医学生在医院实习期间,是非界线模糊,出现了许多的不道德行为。究其原因,主要是医学生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或职业道德素质不高。

2.3适应时展对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教育的要求

当前,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类对健康的定义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生物一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就对医药卫生人才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教育应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这也是医学人文性复归的客观要求。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教育,对医学生健康成长,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通过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教育,使医学生意识到,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是医学永恒的主题,自己不单单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同时还应该是一名充满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道主义者[1,只有在这一宗旨的指导下,才能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勇往直前、义无反顾,才能在面临危险、情感等问题时,作出正确的决择。如在抗洪救灾中、在SARS肆虐中华大地时、在抗雪救灾以及无情的5.12汶川大地震中都有医务工作者无私的付出,有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通过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教育,使医学生们意识到医学在和谐社会中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挑战,在民族大难面前和人民需要时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为广大人民服务。

2.4学校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教育是培养医学生良好医德的最佳时机

实践证明,医学与医学教育只有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接受其社会价值导向,才能培养医学生关注现实、关爱生命、关怀平民的医学人文态度,没有良好、深厚的人文底蕴,就不可能有医学的卓越成就l_1。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医学生的医德形成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校报、宣传栏、海报、条幅,特别是校园网络等有效手段,大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宣传医德高尚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或直接邀请他们给学生作报告,使医学生亲身接触到榜样,感受榜样的高尚医德和崇高人格,加深对医德的理解。

3加强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3.1正确理解加强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

“人命至重,贵于千金”,生命神圣不仅是古今中外医德经典著作的基本理念,也是无数医德高尚的医学家们实践“救死扶伤”医学行为的思想准则;医乃仁术,医学原本是融求真与扬善为一体的科学实践,医学中的人道精神或人文精神不仅应该永存,而且医学越发展它应该越能得到充分体现。医生行业有史以来就注重医德,西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中国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最近中国医师协会推出的医师宣言都是各时代的医德经典。“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和人的存在方式,其存在的根基在于人的现实生活和活动,人的生活世界是道德存在的基础。”因而,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活动的基础即是医学生的生活世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维方式,即是以“现实的医学生”为逻辑起点,以医学生的生活世界为基础,以“未来的医生”为逻辑终点。这就是说,现实之中的医学生及其生活世界,是职业道德教育理论的基础,作为教育思维的逻辑终点的“未来的医生”从某种意义回归到逻辑起点但又高于逻辑起点,而医学生的生活世界则构成了“现实的医学生”与“未来的医生”的桥梁,从而规避了“未来的理想的医生”高悬于现实之中的医学生头上。因此,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的内容应以实用型为主,把人文教育课程整合到医疗实践中去,达到医学与人文教育课程一体化,体现出“以患者为中心”、“密切联系实际”的思想,避免以往医学职业道德教育中注重理论,普遍侧重于范畴、体系的传授,而对适用性、实效性关注不够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极大地增强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实效性和吸引力,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3.2合理调整课程结构、教学内容

研究表明,中国医学院校人文素质课的学时各校不一致,有的学校的通识教育约占总学分体系的25%,但多数院校只占8左右,国外如美国、德国人文素质课均达到或超过2O~25,对比来看,中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科类课程比例偏低。目前,在专业教学庞大的课程体系和过分注重专业知识传授的情况下,往往会使学生难以保持学习新知识、钻研新技术的热情和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其他素质的发挥和提高。因此,调整医学院校原有的课程结构,适当加大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必修与选修课的比例,不仅对医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3.3拓展教育载体,强化社会实践

从认识的发展规律来看,人的认识水平是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有效的社会实践,是医学生提升人文素养的关键过程。学校必须拓展教育载体,变封闭为开放,将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外部塑造和发挥内在潜力的有机结合作为基本思路,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重视实践环节,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从大学生的成长来看,优秀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更为重要,医学是“仁学”,也是“人学”,为的是解除人的病痛,体现人文关怀。学校各级党、团组织和学生社团应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寓教于乐,加强校风、学风建设,用“格物”、“知信”、“达贤”、“明德“等传统重庆医学2012年1月第41卷第1期道德培养学生修身养性、静心读书,调整浮躁与急功近利的心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在社会实践和公益服务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投身火热的社会生活,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引导学生在与人交往中体验情感,在克服困难中磨炼意志,在耳闻目睹中亲身感受人文关怀,在服务他人和社会中塑造乐于奉献的情操。

3.4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教育以医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聚焦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维方式,即在强调人的共同人性与社会价值之诉求同时,也聚焦于医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人为本,内在地包含了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因为尊重人,在其本质意义上是对个体生命及人的独立人格之尊重。因为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故分析医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了解、尊重医学生及认识医德教育规律的基础,也是解决社会历史主体与个人主体、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共同人性与个性等诸多问题的关键,因为“真正意义上的且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社会和谐,就是尊重多样性及其个体差异的社会和谐’,[“]。以医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聚焦的教育思维方式,首先是指在强调社会伦理秩序、强调人的共同人性和社会价值的同时,强调尊重个人的差异性与个人的独立人格。这就要求医德教育应将学生作为具体的现实的人来看待,“反对只见学生不见人,目中无人的教育,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把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作为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其次在于导引学生生成一种尊重患者及其家属的差异性与独立人格。对于同种疾病,不同的患者有着不同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家庭条件和社会环境,就存在着不同的治疗方法和程序。在医患沟通技巧的教学上除了应用上述课堂教学的方法外,还可以请有经验的临床医生在学生进行临床实践时进行床边教学。医患之间的价值沟通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社会知识的经验性问题,许多在临床实践中才能体会到的患者的心理特征和价值取向是很难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的,特别是许多特殊情况的处理方法,更是需要临床医生的个人体会。

医学道德教育精选篇9

1 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1.1这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有利于我们与国际接轨,引进和学习世界先进的医疗管理经验,一批外国医院的进入,也使得国内老百姓能够享受到更为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同时,也使我国的医院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要想更好更快的学习外来经验、技术,赢得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需要医学生提高自身素质,以优质的服务赢得顾客。

1.2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明显,一些人经不住金钱的诱惑,出现了以医谋私、开大处方、吃回扣等腐败现象,医患关系也比较紧张,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比较突出。有必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杜绝社会不正之风,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以重塑白衣天使的形象。

1.3这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必然要求。高职高专院校以培养技能型、实用型的中高级技术型人才为特点,很容易出现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部分医学生认为只有专业重要,其他的都可以不管不顾,出现了不学公共课,甚至作弊、抄袭等行为,实习中服务态度不好、挑三拣四、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其职业道德境界与我们所提倡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救死扶伤的精神有一定差距,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2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现状

从整体层面看,不同程度的存在重智轻能的思想,认识不足、不愿投入,只重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

从医学职业道德理论教育层面看,教师多由马列课教师兼任,对医学知识一窍不通,理论与学生实际脱节,形式单一、手段落后,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从实践教学层面看,存在抓的不紧、时有时无、零敲碎打、未成体系的情况,未能起到很好的检查和督促作用。

3 加强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措施

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审时度势,抓住有利条件,扬长避短。

3.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改革 首先,职业道德教育课要贯穿医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我们要根据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学习进程合理安排职业道德教育主干课程,使医学生在校的不同时间段都能接受到职业道德教育。其次,德育课和专业课教学要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德育课和专业课教学蕴含着丰富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发挥其主导作用。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中,强调对职业意义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重点向学生讲解《劳动法》、《合同法》、《医疗事故纠纷发生和处理》,从正反面告诫学生若超过了职业道德的底线就会触犯法律,将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在医学伦理学的教学中,使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在今后的职业岗位中自觉弘扬医学人道主义精神。

3.2加强临床实习期间医德实践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实践道德。因此,道德教育职能将道德活动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最重要的手段。通过道德实践活动活化道德知识,增强道德学习的动机,增进道德学习主体的自我教育。

首先,通过建立学校与医院联手教育的模式加强临床实习期间医德实践,即学校侧重抓医德理论教育,医院侧重抓医德实践教育。这样既有益于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对医院的医德医风也是一种促进,获得双赢。其次,要组织力量编写医德实纲,使临床实习期间医德实践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做的好的奖励、做不好的惩罚,使学生在实习期间就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医学道德教育精选篇10

【关键词】医药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

一、医药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医药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就是指医药院校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知,在将来的职业活动中能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目前,我国医药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状况不容乐观,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核心的职业道德观念缺失的现象在医药院校大学生中比较普遍。本文针对广东省5所医药院校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医药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情况总体还是好的,但中间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受医药行业环境影响,医药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效果不明显。我国的医药行业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在发展的过程中,医药行业仍然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医药行业从业人员的职责本来应该尽可能的为患者服务,减轻他们的病痛,但是由于监管不到位,制度不健全等原因,有些从业人员为了获取高额的回报,在药物的流通使用过程中不惜制假卖假、以次充好,对患者造成了更大的伤害,使原本就紧张医患关系更加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而大学生在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发展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对一些事物的辨别能力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医药行业的一些不良风气对医药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在本次的调查中显示,学生职业道德形成受家庭和学校的影响较大,在被问到职业道德形成主要受何种因素影响时选择受家庭和学校影响的占了接近50%,选择收受周围环境影响的占44%,所以,医药职业道德教育中,医药行业大环境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影响是不能忽略的。当但调查中问到“你认为你们学校针对大学生职业道德所进行的教育,教育效果如何?”时,感觉“效果一般”的占46.03%,效果很好的仅占3.03%,可见职业道德教育效果欠佳。

2、医药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针对性不强,与专业联系不够紧密。医药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应强调的是从业人员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精神,这样的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特殊性。目前,许多医药院校还是缺乏最基本的医药职业道德类的课程,这类课程往往是与一些公共课程一起进行教学,这样的教育缺乏针对性。调查发现,有超过73%的学生认为他们所接受的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的结合不是很紧密;有超过70%的学生他们所接受的职业道德教育与医药行业的针对性不强。由此看来,医药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一定程度上脱离专业、缺乏较强的针对性在许多医药院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这种现象。

3、医药院校大学职业道德教育存在观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在影响医药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众多因素中,教育者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然而,在实际的许多学校教学过程中,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都存在一些问题。受调查的医药院校中,学生喜欢这门课的占到51.26%,还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表示这门课吸引不了他,这是一个不小的群体,应当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注意。而接受调查的学生有44.78%的学生认为职业道德类课程的教师没有及时的更新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载体的教学方式如果不能内学生广泛接受,很好的起到传授知识的作用的话,那说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存在问题的,良好的教学方式不仅仅能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领悟知识的真谛。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57.98%的认为教师的教学理念并没有随着形式的变化而改变,这就使得教师的教学和实际现实脱节,对学生起不到好的启示作用,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极大影响了医药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由此看来,许多医药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还存在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不科学的问题,这对医药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来说是一个消极的影响因素。

4、教学课程体系不完善。在本次的调查中,笔者还发现,许多的医药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都不完善,例如许多医药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都包含于其他课程,没有单独的教材,没有专门的教师、没有独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程,缺乏基本的教学质量考核,也几乎没有专业的教师对医药职业道德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导致医药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资料非常少等等。

二、医药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探索

1、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氛围。大学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地方,良好的校园氛围对学生的影响力是潜移默化的,特别是德育类课程,环境的影响可能比课堂教学更重要,对学生的影响更直接、更深刻。可通过不同的途径宣传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如利用学校的宣传栏、学校广播台等进行宣传;邀请有影响力的一些成功人士到学校开设论坛,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成功人士,让这些人的切身体会告之学生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开展医药职业道德为主题的针对性活动等。

2、注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要在人力、财力、物力上为职业道德类课程教师提供足够的保障,重视职业道德类课程教师地位,重视其科研成果。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上,职业道德类课程教师应当享有和专业课教师相同的待遇,共同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共同参与到医药院校的发展中来。

3、采用多元的教学模式,增强医药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效果。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保证职业道德教育科学性。在对医药院校的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教育者不是简单的向学生传授医药职业道德的相关知识,而是将医药职业道德的内涵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价值观。

医学道德教育精选篇11

关键词:中医教学 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129-01

有人说“医闹”是对“医德”的报复,是对“小病大治”、“手术红包”等不良现象的现实反诘,值得反思。在中职学校多年的中医学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一门科学或是一门学科,揭示的不仅是在事之理和授人以渔,而更重要的是在人之理和育德修身,中医学就是这样一门立德立业的科学。学习和尊崇中医学的德育之道,在教学中发掘、总结和运用医学理论知识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来教书育人、管教管导,培育出一名名名副其实的“天使”,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善莫大焉!

1 中医理论的人文精神

中医理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古代中国智慧的运用者和传承者。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再到《本草纲目》的一系列中医经典论著,我们不仅可以学习到医理医技的精湛论述,还可以领略到其大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为中医教育的德育渗透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这些思想内涵中医理论的世界观、方法论,体现医学实践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充分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真理精神。

2 中医实践的道德规范

古语有言:德者,才之帅也。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中医实践,整个过程既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解除病痛的过程,更是高尚品德的传播和延续的过程。中医实践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对于推进中医德育的渗透教育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育德资源。

2.1 仁心仁术

“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自古以来,医道都被称为“仁心仁术”。所谓“仁心”,就是仁爱之心,就是道德良心,凡从医者,道德良心须放在第一位。所谓“仁术”,就是体现仁心挚爱的医疗技术。因此“仁心仁术”,就是从医的职业技术和职业道德的规范。

2.2 大医精诚

唐代名医孙思邈倡导“大医精诚”,要求为医者要“业精心诚”,是对“仁心仁术”思想的进一步细化与提升。《大医精诚》有云:“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如此可为苍生大医”。所谓大医者以解决众生疾苦为大,具备精诚者,可承大医之名。

2.3 医德楷模

中医浩荡,上工无数,略举两个为后世敬仰的医德楷模为例:一是华佗。华佗本是士人,一身书生风骨,数度婉拒为官的荐举,宁愿手捏金箍铃,在疾苦的民间奔走,行医客旅中,起死回生无数。二是张仲景。张仲景有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衣不遮体,因为寒冷,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张仲景心里很难受,就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汤”。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好了无数穷人的耳朵冻疮。自古以来行医者便十分注重道德修养,将“大医精诚”奉为圭臬,以实际行动诠释仁德,凡名医均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代表。

3 中医教学的德育之道

德育的根本任务,是教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育人,育出从业者高尚的道德情操,育出人间大爱。作为医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德育教学,为培育一名名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恪守职业道德的人民满意的好医生,其行大有可为。

3.1 以中医人文精神涵养理想信念

中医是人文主导型医学,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十分重视医疗实践的伦理价值,强调医疗活动以病人为中心,把病人视为一个“整体的人”,而不是“损伤的机器”。在诊疗过程中,贯穿着尊重病人、关怀病人的思想,主张建立医患之间的合作关系,将“医乃仁术”作为医学的基本原则。在中医理论的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和提炼其中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时代观念,把“仁者爱人”的医之“大道”发扬光大,帮助学生树立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人道主义精神,增强从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2 以中医道德规范培育从业操守

中医职业道德规范,主要包含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医乃仁术,仁爱救人;博施济众,普同一等;以人为本,尊重病人;精勤不倦,博极医源;清廉淳正,行为端正。“医乃仁术,仁爱救人”,前面已作论述。“博施济众,普同一等”,说的是在医面前,人人平等,医药要服务大众。“以人为本,尊重病人”,意义十分浅显明白,就是把病人当人,为病人着想,尊重病人。中医德育,要善于从中医悠久的历史源流中培育学生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善于从医家名师的从业生涯中学习从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励志学生为促进人民身心健康,打牢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

3.3 以医患纠纷发生原因启示医学后辈

小病大治、有病乱治、不良态度和乱收费等是引起医患纠纷的主要原因。时下,有些中医生临证不用“望闻问切”的统诊疗方法,而喜用B超、CT和各种实验室检测手段进行疾病诊察,对于大多数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来说,通过四诊合参是可以作出明确诊断的,却让患者花费重金去做各种各样的检测,一味追求自身利益;有的热衷开大处方,在处方用药上喜欢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不能妥善处理主症与兼症之间的辨证关系,一个方子开上十几味药甚至几十味药,病人多花钱买的“大方”往往疗效不佳,甚至适得其反;导致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医生学艺不精,一方面是金钱作怪,但根本的还是医德的问题。

综上所述,从医是一种职业,一个道德高尚的职业;从教也是一种职业,一个任重道远的职业。在中等职业学校的中医德育渗透教育中,要求师者做到有教无类,精栽细培;注重中医德育中的认知教育、情感培育、意志修养和精神追求;如是,善育才,更善育人,才能把中医仁术精神发扬光大,润化学子,普济世人。

参考文献

医学道德教育精选篇12

(1)医学生课程量大、涉及面广,学习压力繁重,就拿我校临床医学专业而言,考试课平均每学期在八门以上,最多的一个学期达到了十四门。为应付期末考试,医学生抄袭、替考等作弊现象时有发生。

(2)医学生在校期间将面对很多利益选择,诸如学生干部聘任、党员发展、各类奖助学金评定等等,利益当前,不乏有学生迷失自我,丧失诚信。

(3)医学院校持续扩招,医学毕业生数量骤增,而对应的各大医院就业岗位却基本满员,目前本科毕业生能进县级医院都相当困难,岗位的紧缺激化了就业的难度。道德再好,能找到好工作么?

(4)如今医院系统已经完全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医生处方所涉及的用药量、药材品种等都直接和其收入挂钩,徒有良好的道德,不收红包,不拿回扣,在如今物价上涨的经济大环境下,如何生存?

(5)大医精诚、医者仁心,可是在如今日趋敏感的医患关系下,为何只强调医生的责任和道德,却忽略了从医人员正常的感情和利益。从上述问题中,我们不难发现,医学生中存在的道德迷失多半是和现实的生活相联系的,有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来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当然最主要还是来自医学生自我鉴别和对自我道德品质提升的观念。

2医学生道德迷失原因梳理

2.1转型期的社会影响

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期,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日趋冷漠。前不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指出“: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已经跌破60分的信任底线。”“小悦悦事件、南京彭宇案”都易使医学生形成“唯我主义”,从而导致责任意识的淡薄,忽略了应有医德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2.2教育自身存在的疏漏

当前高校扩招和高校生源之间的矛盾正一步步凸显出来,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综合评价日趋为学校所重视。考研率、四、六级通过率、就业率等现实数据比较起学校的道德建设对于社会而言更有说服力。所以医学院校往往更看重医学生实用层面的学习和掌握,急功近利,忽视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养,忽视人文医学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医学本质是克己奉公、热爱生命、尊重病人的深层价值内涵。

3医学生道德建设的策略方法

3.1完善辅导员队伍以确保精神引导

中共中央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辅导员是大学思想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是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所以建立健全一支思想觉悟高、工作能力强的辅导员队伍,对于医学生道德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完善人格,以身立教,德识统一,真正成为医学生的良师益友,将“引路人”的工作落实到实处;其次应转变工作思路,以人为本,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爱心温暖学生,关心体贴学生;最后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国内时事政策、心理知识、法制安全知识、管理能力、就业指导、学生工作技能等专题的培训。

3.2树立正面典范以彰显榜样力量

大部分医务人员在本质上是积极向上的,他们仰慕、追求并努力践行高尚医学道德情操。所以,在引用案例进行道德教育时应运用先进典型的、正面的、先进人物事迹来感染、鼓励医学生,特别是结合现实生活典型事例,在选择典型人物时既要高大又要感人;既要真实又要合宜。在讲解案例时既要注重其高尚品质又要看到其成长的经历。只要典型选择得好,就会在医学生道德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甚至可影响一个人终生的医学行为。

3.3营造人文氛围强以美化道德情操

医科类院专业性质强,学科种类较为单一,所以医科类院校应当注重拓展渠道建设校园文化阵地,积极创新、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大学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作用,在于它把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原则隐含在自己的文化结构中,通过灌输、启迪、熏陶而潜移默化地形成大学生的思想、行为、道德品质。医学类高校,可以从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等方面入手,在改善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的同时,挖掘精神层面的深层内涵。“厚德博学,笃行济世;勤奋仁爱,求实创新;扶伤济世,敬德修业”这些校训都来自于医科院校,它既是内在精神的凝练、思想境界要求,也是行为规范准则,它激励医学师生员工努力成为精于医术、诚于人品,德才兼备、德艺双馨,把做人与做事完美结合的人间“大医”。

3.4建设医德体系以强化职业认同

医学道德教育精选篇13

关键词:医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自从1994年我国大力发展网络技术以来,网络就以空前的深度和广度影响和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志指出:“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我们要研究其特点,采取有力措施应对这种挑战。”医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接班人、生力军,是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中最活跃的群体之一,网络已成为他们交流思想、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因此,当前巫须正确分析网络给医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加强对医学生网络行为和网络道德的教育引导,努力将网络变成医学生思想政治和专业技术教育的新型阵地。

1网络对医学生的消极影响

网络具有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开放性、即时性、广泛性、虚拟性、互动性等优点,深刻影响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然而“任何科学技术都是一柄双刃剑”,网络也给当前医学生的思想和学业成长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影响。

1.1网络语言以西方语言为主,母语文化遭受一定冲击

作为一种现代技术,互联网目前主要以全球通用语言英语为基础语言,90%左右信息均以英文显示,中文信息目前尚不足1%。英语文化在互联网上不可轻撼的绝对地位以及随之引伸、转化发展而出的各种“网络语言”导致民族母语遭受一定冲击,部分传统语言逐渐被网络语言所取代,其生存和发展危机凸现。

1.2西方意识充斤网络,敌对势力别有用心开展政治、文化“网络攻击”

目前因特网以反映西方价值观念的西方网站和内容为主,信息量大、点击率高,因此一些西方文化霸权主义者积极利用其对网络信息传播的高控制力进行“信息侵略”、“信息殖民化”,有组织地利用网络大力进行政治宣传和政治输出,强行向我国灌输其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在我国与“”开展坚决斗争时,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网站竟然频频为“”摇旗呐喊,所谓“经文”,传播谣言,策动“”人员滋事捣乱,意图干扰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步伐。同时,大量掺杂着血腥暴力、黄色、宗教仇恨、种族歧视和法西斯主义的信息也从“潘多拉魔盒”中被蓄意传输到国内网络中来,试图对社会主义思想阵地进行全方位的攻击和侵占。一些年轻而涉世未深的医学生长期在网上“冲浪”,不可避免地易于受到攻击,思想和行动上出现了一些混乱现象,甚至误人歧途。

1.3网络角色飘忽隐蔽,网络行为严重失范

由于网络独有的虚拟性特点,它塑造的虚拟社会为上网者提供了一个自由驰骋的舞台,在那里新旧道德规范并存、交替、更迭,造成规范内容的冲突和衔接的脱钩,引发大量的失范现象。大量的上网者以各种虚拟身份登录网页,飘忽的隐形身份让他们不顾现实生活的道德、法律约束,行为放纵,为所欲为。尼尔·巴雷特指出:“开始作为学者和研究人员游乐园的因特网,经历了长期痛苦的成长过程,已成为一个功能齐全、政治化的自由社会—计算机王国。它吸引了不同生活背景、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公民,同时也吸引了许多坏人、盗窃分子、诈骗犯和故意破坏分子,它还是恐怖主义分子的避风港。”现代医学生好奇心强、自制力差、爱好刺激、网络计算机能力强,以网络身份肆虐暴力、网上聊天相互欺瞒、查看黄色图片信息、制造计算机病毒、偷看他人邮件、盗用他人账号、传播不良信息等各种严重违反现实社会道德、法律的网络行为屡见不鲜。随着高校对医学生学习要求的逐步提高,不少医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中通过网络进行复制、抄袭,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现象近年来越来越多。

1.4网络成瘾,妨碍了思想、身体、学业的全面进步

目前网络中可供医学生学习的资源主要是英语等语言学习,而一般的医学网站对医学生作用不大。相反,大量的网络游戏却紧紧抓住了他们的眼球,俘获了他们的兴趣,占用了他们的学习休息时间,不少学生长期通宵达旦的沉迷于网络游戏和聊天交友,不能自拔。一些学生日渐孤独,产生人格扭曲、心理障碍;一些学生疏于锻炼,搞坏了身体,甚至碎死于网吧;一些学生乐不思学,荒废了学业,最终被迫退学;还有一些学生在网络交友中上当受骗,导致人身和财产损失。

2充分运用网络功能,建设医学生思想教育新阵地

高等院校应当高度重视网络道德建设,将网络道德教育列入必修课程,以医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把价值理性、伦理精神和人文关怀融入网络技术发展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学生对网络陷阱的识别能力,增强医学生对网络毒素的抵抗能力,建立自我保护、自律自求的机制,实现真、善、美、利的统一,为医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出和谐的空间,把医学生塑造成为网络道德的楷模、网络文明的使者、网络安全的卫士。

2.1建立和完善网络道德伦理规范体系

完善的网络道德伦理规范体系是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的基础,是全体网民、包括广大医学生予以借鉴进行学习、自律的模本。2001年《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正式,提倡全国亿万青少年要做到“五要五不”,即: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了“计算机伦理十戒”:不应该利用计算机去伤害他人;不应该影响他人的计算机工作;不应该到他人的计算机里去窥探;不应该利用计算机去偷窃;不应该用计算机去做假证;不应该拷贝或使用非正式购买的软件;不应该使用他人的计算机资源,除非你得到了准许或者做出了补偿;不应该剿窃他人的产品;要注意你正在编写的程序和正在设计的系统的社会效应;始终要注意,你使用计算机时是在进一步加强与同胞的理解和尊敬。这两个公约虽然表述和内容上有所区别,但主旨却是殊途同归的,我们应该结合我国网络发展特点,对二者加以修缮、完善,从中抽取相同和普遍的东西,使之上升为普遍使用的准则,从而建构和完善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网络道德规范,加强医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规范医学生网络行为。

2.2利用网络加强医学生思想人格教育

作为一种社会媒介和人际交流技术,网络行为、网络信息是个人思想道德、心理状态、情绪情感、文化素养的综合表现,是现实生活和现实材料的再体现,很难想象一个在现实生活中缺乏道德意识的人会在网络上表现出高尚的道德情操。同志在2000年6月8日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当前我们应当转变观念,树立网络技术为思想教育服务的思想,弘扬主旋律,抢占主战场,利用网络媒体宣传的辐射力、吸引力、感召力和穿透力,切实加强医学生思想人格教育,帮助医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良好的道德修养,增强自律自省能力,强化防范意识,提高对网络社会信息的辨别、取舍和使用的能力,从而自觉远离或消除各种有害的信息,自觉抵制西方腐朽生活方式的诱惑和影响。

2.3积极推进网络道德教育资源建设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们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加强思想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力求把深奥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编成生动形象的超文本资料,直接上网竞争,以吸引学生主动使用,寓教于乐。国内一些高校结合《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将网络道德教育纳人“两课”尤其是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加强学生的政治观、人生观教育和法制教育。把校报、广播、闭路电视等传媒通过数字化处理后提供到网络上,实现思想教育与大众传媒的整合,拓宽大学生的信息来源,增强思想教育的辐射力和吸引力。利用网上“论谈”、“交友”、“电子信箱”、“科教馆”、“心理咨询”、“热线服务”等形式,建立网络心理疏导站、设立校长电子信箱,鼓励学生把自已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以及烦恼、困惑通过网络反映和表达出来,使教育更有针对性。经常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开设有关网络利用引导课,让大学生懂得在网络这个知识宝库中到底能做什么、如何挖掘宝藏、如何与自己的专业结合等问题。

2.4增强高校德育工作者管理素质

作为医学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当具有深厚的政治理论水平,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道德观和自觉维护这种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责任感,要熟悉医学技术发展现况,还要熟悉网络安全和网络技术,深人了解网络的特征.能熟练地使用网络进行形象生动的思想教育,能驾驭网络,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间题,能够以敏捷的思维、快捷的行动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有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积极探索网络时代大学生管理的规律。高校要建立一支网上宣传队伍.加强对思想教育工作者网络知识的培训,使他们既成为出色的思想教育工作者,也成为成功的信息收集、、传播者和网络管理者;开辟道德聊天室,由网管、专兼职辅导员、计算机专业教师等组成医学生网络德育小组,以普通网民的身份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掌握其真实的思想状况和网络行为状况,对症下药,科学引导。

2.5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首先要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强校园网络监控和管理,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防止有害信息侵蚀校园的“人口”,最大限度地阻止各类不健康的信息与大学生接触,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必须占领文化主阵地,在网上传播党的方针政策,传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以正确的政治导向走进网络。重视校园BBS站的建立和引导,在网上占领思想阵地,使正面声音成为网络信息的主旋律,要围绕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意识形态敏感问题,旗帜鲜明的发表评论,进行积极的引导,对错误思潮敢于开展批评。同时,还要在网上积极传播介绍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成果,拓宽医学生视野,进一步树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要用现代高新技术的手段来提炼、丰富和完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培育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吸引医学生参与,提高医学生文化品位,增强抵御能力.使其不受消极网络信息的影响。

医学道德教育精选篇14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网络给医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网络道德伦理规范体系、利用网络加强医学生思想人格教育、积极推进网络道德教育资源建设、提高高校德育工作者管理素质、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堵疏结合构建良好的医学生上网环境等六条措施,大力加强医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自从1994年我国大力发展网络技术以来,网络就以空前的深度和广度影响和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志指出:“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我们要研究其特点,采取有力措施应对这种挑战。”医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接班人、生力军,是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中最活跃的群体之一,网络已成为他们交流思想、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因此,当前巫须正确分析网络给医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加强对医学生网络行为和网络道德的教育引导,努力将网络变成医学生思想政治和专业技术教育的新型阵地。

1网络对医学生的消极影响

网络具有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开放性、即时性、广泛性、虚拟性、互动性等优点,深刻影响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然而“任何科学技术都是一柄双刃剑”,网络也给当前医学生的思想和学业成长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影响。

1.1网络语言以西方语言为主,母语文化遭受一定冲击

作为一种现代技术,互联网目前主要以全球通用语言英语为基础语言,90%左右信息均以英文显示,中文信息目前尚不足1%。英语文化在互联网上不可轻撼的绝对地位以及随之引伸、转化发展而出的各种“网络语言”导致民族母语遭受一定冲击,部分传统语言逐渐被网络语言所取代,其生存和发展危机凸现。

1.2西方意识充斤网络,敌对势力别有用心开展政治、文化“网络攻击”

目前因特网以反映西方价值观念的西方网站和内容为主,信息量大、点击率高,因此一些西方文化霸权主义者积极利用其对网络信息传播的高控制力进行“信息侵略”、“信息殖民化”,有组织地利用网络大力进行政治宣传和政治输出,强行向我国灌输其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在我国与“”开展坚决斗争时,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网站竟然频频为“”摇旗呐喊,所谓“经文”,传播谣言,策动“”人员滋事捣乱,意图干扰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步伐。同时,大量掺杂着血腥暴力、黄色、宗教仇恨、种族歧视和法西斯主义的信息也从“潘多拉魔盒”中被蓄意传输到国内网络中来,试图对社会主义思想阵地进行全方位的攻击和侵占。一些年轻而涉世未深的医学生长期在网上“冲浪”,不可避免地易于受到攻击,思想和行动上出现了一些混乱现象,甚至误人歧途。

1.3网络角色飘忽隐蔽,网络行为严重失范

由于网络独有的虚拟性特点,它塑造的虚拟社会为上网者提供了一个自由驰骋的舞台,在那里新旧道德规范并存、交替、更迭,造成规范内容的冲突和衔接的脱钩,引发大量的失范现象。大量的上网者以各种虚拟身份登录网页,飘忽的隐形身份让他们不顾现实生活的道德、法律约束,行为放纵,为所欲为。尼尔·巴雷特指出:“开始作为学者和研究人员游乐园的因特网,经历了长期痛苦的成长过程,已成为一个功能齐全、政治化的自由社会—计算机王国。它吸引了不同生活背景、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公民,同时也吸引了许多坏人、盗窃分子、诈骗犯和故意破坏分子,它还是恐怖主义分子的避风港。”现代医学生好奇心强、自制力差、爱好刺激、网络计算机能力强,以网络身份肆虐暴力、网上聊天相互欺瞒、查看黄色图片信息、制造计算机病毒、偷看他人邮件、盗用他人账号、传播不良信息等各种严重违反现实社会道德、法律的网络行为屡见不鲜。随着高校对医学生学习要求的逐步提高,不少医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中通过网络进行复制、抄袭,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现象近年来越来越多。

1.4网络成瘾,妨碍了思想、身体、学业的全面进步

目前网络中可供医学生学习的资源主要是英语等语言学习,而一般的医学网站对医学生作用不大。相反,大量的网络游戏却紧紧抓住了他们的眼球,俘获了他们的兴趣,占用了他们的学习休息时间,不少学生长期通宵达旦的沉迷于网络游戏和聊天交友,不能自拔。一些学生日渐孤独,产生人格扭曲、心理障碍;一些学生疏于锻炼,搞坏了身体,甚至碎死于网吧;一些学生乐不思学,荒废了学业,最终被迫退学;还有一些学生在网络交友中上当受骗,导致人身和财产损失。

2充分运用网络功能,建设医学生思想教育新阵地

高等院校应当高度重视网络道德建设,将网络道德教育列入必修课程,以医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把价值理性、伦理精神和人文关怀融入网络技术发展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学生对网络陷阱的识别能力,增强医学生对网络毒素的抵抗能力,建立自我保护、自律自求的机制,实现真、善、美、利的统一,为医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出和谐的空间,把医学生塑造成为网络道德的楷模、网络文明的使者、网络安全的卫士。

2.1建立和完善网络道德伦理规范体系

完善的网络道德伦理规范体系是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的基础,是全体网民、包括广大医学生予以借鉴进行学习、自律的模本。2001年《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正式,提倡全国亿万青少年要做到“五要五不”,即: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了“计算机伦理十戒”:不应该利用计算机去伤害他人;不应该影响他人的计算机工作;不应该到他人的计算机里去窥探;不应该利用计算机去偷窃;不应该用计算机去做假证;不应该拷贝或使用非正式购买的软件;不应该使用他人的计算机资源,除非你得到了准许或者做出了补偿;不应该剿窃他人的产品;要注意你正在编写的程序和正在设计的系统的社会效应;始终要注意,你使用计算机时是在进一步加强与同胞的理解和尊敬。这两个公约虽然表述和内容上有所区别,但主旨却是殊途同归的,我们应该结合我国网络发展特点,对二者加以修缮、完善,从中抽取相同和普遍的东西,使之上升为普遍使用的准则,从而建构和完善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网络道德规范,加强医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规范医学生网络行为。

2.2利用网络加强医学生思想人格教育

作为一种社会媒介和人际交流技术,网络行为、网络信息是个人思想道德、心理状态、情绪情感、文化素养的综合表现,是现实生活和现实材料的再体现,很难想象一个在现实生活中缺乏道德意识的人会在网络上表现出高尚的道德情操。同志在2000年6月8日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当前我们应当转变观念,树立网络技术为思想教育服务的思想,弘扬主旋律,抢占主战场,利用网络媒体宣传的辐射力、吸引力、感召力和穿透力,切实加强医学生思想人格教育,帮助医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良好的道德修养,增强自律自省能力,强化防范意识,提高对网络社会信息的辨别、取舍和使用的能力,从而自觉远离或消除各种有害的信息,自觉抵制西方腐朽生活方式的诱惑和影响。

2.3积极推进网络道德教育资源建设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们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加强思想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力求把深奥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编成生动形象的超文本资料,直接上网竞争,以吸引学生主动使用,寓教于乐。国内一些高校结合《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将网络道德教育纳人“两课”尤其是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加强学生的政治观、人生观教育和法制教育。把校报、广播、闭路电视等传媒通过数字化处理后提供到网络上,实现思想教育与大众传媒的整合,拓宽大学生的信息来源,增强思想教育的辐射力和吸引力。利用网上“论谈”、“交友”、“电子信箱”、“科教馆”、“心理咨询”、“热线服务”等形式,建立网络心理疏导站、设立校长电子信箱,鼓励学生把自已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以及烦恼、困惑通过网络反映和表达出来,使教育更有针对性。经常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开设有关网络利用引导课,让大学生懂得在网络这个知识宝库中到底能做什么、如何挖掘宝藏、如何与自己的专业结合等问题。

2.4增强高校德育工作者管理素质

作为医学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当具有深厚的政治理论水平,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道德观和自觉维护这种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责任感,要熟悉医学技术发展现况,还要熟悉网络安全和网络技术,深人了解网络的特征.能熟练地使用网络进行形象生动的思想教育,能驾驭网络,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间题,能够以敏捷的思维、快捷的行动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有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积极探索网络时代大学生管理的规律。高校要建立一支网上宣传队伍.加强对思想教育工作者网络知识的培训,使他们既成为出色的思想教育工作者,也成为成功的信息收集、、传播者和网络管理者;开辟道德聊天室,由网管、专兼职辅导员、计算机专业教师等组成医学生网络德育小组,以普通网民的身份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掌握其真实的思想状况和网络行为状况,对症下药,科学引导。

2.5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首先要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强校园网络监控和管理,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防止有害信息侵蚀校园的“人口”,最大限度地阻止各类不健康的信息与大学生接触,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必须占领文化主阵地,在网上传播党的方针政策,传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以正确的政治导向走进网络。重视校园BBS站的建立和引导,在网上占领思想阵地,使正面声音成为网络信息的主旋律,要围绕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意识形态敏感问题,旗帜鲜明的发表评论,进行积极的引导,对错误思潮敢于开展批评。同时,还要在网上积极传播介绍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成果,拓宽医学生视野,进一步树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要用现代高新技术的手段来提炼、丰富和完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培育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吸引医学生参与,提高医学生文化品位,增强抵御能力.使其不受消极网络信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