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09:57: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聪明人的思考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②他做任何事,都能快速上手,表现杰出。但问题是刚熟悉一件事,他就开始想下一个职位,他的期待与要求,总是比主管快。基于人才培养,许多次我也按照他的意愿,提拔升迁。甚至我还一度自责,是不是我的反应慢了,以至于让一个有为的年轻人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埋没了他的才气。于是我密切注意他的动向,以免再度犯错,又被他先开口要求,落入后手,处境艰难。
③结论是,他还是比我急、比我快,我的小心仍然赶不上他的急切欲望。最后我不得不承认,他实在太聪明了,聪明到在组织中很难有一个职位适用于他,我不得不放弃这位让我爱不释手的年轻人。
④他走上创业之路,以他的聪明,很快拥有一个小格局的成果,每年有金额不大的获利,足以让他逍遥自在。可是从此他面临瓶颈,而且很难突破。
⑤如果要做更大的事,光靠聪明是不够的,还要决心、毅力、格局、气度、勇气,而其中有许多特质都是他所不具备的。
⑥我只能替他可惜,好好一块材料,只因为太聪明了,聪明得仔细计算所有的事情,都要用最快、最容易的方法做事,期望速成、期待短利,欠缺了“痴劲”与“傻劲”,而使他陷在“舒适”的泥淖中,拥有小成就,难成大格局。
⑦这让我想起台湾财经前辈汪彝定先生的一句话:他常念着“慧女不如痴男”。如果剔除性别眼光,这句话正是这个案例最好的批注。任何人“慧”不如“痴”,慧易成事,但难成大局;痴似呆拙,但一点一滴,最后终能成就不凡的格局。
⑧如果你是“痴”人、笨人没路走,只能努力,无需多言。问题是社会上“痴”人少有,大多是聪明人(或者其实是自以为聪明),聪明人就是精于算计,心思复杂,以至于小算盘每天打、时时打,稍有困难就不做,稍遇挫折就放弃,察觉无利就回头;长远大计无心想,结果是小成可也,大事难成。
⑨最好的思考是,不论你是聪明人还是痴人,常常替自己留一点“痴心”,刻意去做一些看起来笨的事,凡事想长一些、想远一些。利益不要计算那么精准,刻意找一些辛苦、困难的事来做,刻意找一些需要冒险进取的事来做。然后发挥你的决心,考验你的能力,激发你的坚持,磨炼你的执著,成就你的耐性。让成果滴满你的汗水、泪水,这是另一种试炼。
⑩太多的聪明,是上天的恩宠,当然要感谢,但也是上天的陷阱,让你少了执著、坚忍的力量。最好的搭配是“一点聪明一点痴”,有足够的聪明分析难易、好坏,但有时也要有耐性,做一些短期看起来并不聪明,但长远有利、有益的事。每个人最终的格局,决定的关键是“痴”,而不是聪明。
(选自《经典阅读》2012年第1期)
1. 文章先从一个聪明的年轻人的故事说起,有什么作用?
2. 文中所说的“慧”与“痴”各指什么?
3.“问题是社会上‘痴’人少有,大多是聪明人(或者其实是自以为聪明),聪明人就是精于算计,心思复杂,以至于小算盘每天打、时时打……”句中括号内的文字起什么作用?是否多余?为什么?
常说到“生命的意义”或“生命的价值”。其实一个人活下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不过占有几十个年头的时间罢了。正仿佛不少人对生命下的结论差不多都以为是“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是活个几十年”,因此都肯定生活是吃,喝,睡觉,吵架,恋爱,……活下去等待死,死后让棺木来装殓他,黄土来掩埋他,蛆虫来收拾他。
生命的意义解释得如此单纯,“活下去,活着,倒下,死了”,未免太可怕了。因此一些聪明人同一些愚人,对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找出第二种结论,就是“怎么样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他们虽都肯定了生活是由“吃,喝,睡觉,吵架,恋爱……”所构成,然而生活得失取舍之间,到底也就有了分歧。这分歧一看就明白的。大别言之,聪明人要思考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聪明人以为目前并不完全好,一切应比目前更好,且竭力追求那个理想。愚蠢人对习惯完全满意,安于现状,保证习惯。(在世俗观察上,这两种人称呼常常相反,安于习惯的被呼为聪明人,怀抱理想的人却成了愚蠢家伙。)
这两种人虽同样有个“怎么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的打算,要从人与人之间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即便有时择业相同,他们的成就却不相同。同样想征服颜色线条作画家,同样想征服乐器音声作音乐家,同样想征服木石铜牙及其他材料作雕刻家,甚至于同样想征服人身行为作帝王,同样想征服人心信仰作思想家或教主,一切结果都不会相同。
因此世界上有大诗人,同时也就有蹩脚诗人,有伟大革命家,同时也有虚伪革命家。至于两种人目的不同,择业不同,那就更容易一目了然了。
看出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原来如此如此,却想在生前死后使生命具有一点特殊意称和永久价值,心性绝顶聪明,为人却好像傻头傻脑,历史上的释迦、孔子、屈原、耶稣,就是这种人。这种人或出世,或入世,或革命,或复古,活下来都显得很愚蠢,死过后却显得很伟大。历史上这种人并不多,可是每一时代间或产生一个两个,就很像样子了。这种人自然也只能活个几十年,可是他的观念,他的意见,他的风度,他的文章,却可以活在人类的记忆中几千年。一切人生命都有时间的限制,这种人的生命又似乎不大受这种限制。
话说回来,事事物物要时间证明,可是时间本身却又像是个极其抽象的东西,无形,无声,无色,无臭。要说明时间的存在,还得回过头来从事事物物去取证。从日月来去,从草木荣枯,从生命存亡中找证据。正因为事事物物都可为时间作注解,时间本身反而被人疏忽了。所以我们被提问到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时,没有一个人能说“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只是一堆时间。”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个真正明白生命意义同价值的人所说的话。老先生说这话时心中的寂寞可知!能说这话的是个伟人,能理解这话的也不是个凡人。目前的活人,大家都记得这两句话,却只有那些从日光下牵入牢狱,或从牢狱中牵上刑场的倾心理想的人,最了解这两句话的意义。因为说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同懂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异途同归,完全是为事实皱眉,却胆敢对理想倾心。
他们的方法不同,他们的时代不同,他们的环境不同,他们的遭遇也不同;相同的是他们的心,同样为人类向上向前而跳跃。
关键词:民间故事;哲理精神;傻子;聪明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180-01
一、几种常见的傻子故事类型
(一)傻女婿的故事
在傻子故事中,傻女婿的故事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存在于各国、各地区的民间故事中,其大体情节多为:傻女婿娶了聪明媳妇儿,有天聪明媳妇儿打发傻女婿进程买东西,嘱咐其快去快回,可傻女婿却忘了妻子的嘱托买回了并不需要的东西;也有的是讲傻女婿不记得去丈母娘家的路
(二)傻子与奸人的故事
此类故事主要是在看似傻却充满智慧的傻子与看似聪明却聪明反被的奸人之间展开。故事的大体情节是:傻子(民间也有人将其称为“心眼慢”的人)碰到了某个奸人(此人可能是地主,也可能是傻子的亲属,一般是个“文化人”),这个奸人明知傻子的智慧有缺陷,却还故意用某种计谋去算计傻子,结果出人意料,想算计别人的人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最终让看似傻的人以智慧的方法取得了胜利。此类故事包括:《二憨子智斗“三只虎”》、《傻子不傻》等。
(三)傻兄弟与“聪明”哥嫂的故事
傻子与哥嫂生活在一起,遭到哥嫂的嫌弃,哥嫂计划除掉他,家中的狗知道了他们的阴谋救了傻子。从此傻子与狗相依为命地生活在一起,狗为傻子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财富。由于傻子心眼实诚,把财富的来源告诉了哥嫂,哥嫂向傻子借狗来生财,生财不成,气愤之下将狗打死。傻子知道后伤心流泪并祭奠死去的狗,狗魂显灵,傻子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哥嫂则财富尽失,陷入贫穷。《王忠与小黄狗》、《大黄狗》、《奸子与傻子》等都属于此类。
(四)脱离现实的傻子故事
这类故事中的傻子不顾客观因素和现实条件的制约,不分场合、不辨对象地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故而做出许多荒唐的行为。如:没见过大海的人,当他看到一片波浪起伏的稻田或亚麻地时,以为就是大海了,于是毫不犹豫地跳进去游泳。还有认为石头有感觉,为怕其受冻用布包裹石头为其取暖的,给植物喂食的,都造成了笑话。
(五)傻小孩的故事
此类故事中的小孩不是真的傻,他们由于年纪小的缘故,无所顾忌,表现出憨傻愚笨的一面,正是由于他们的真诚和率真反衬出了承认世界的虚伪和怯懦。
安徒生童话中《皇帝的新装》也属此类故事,大臣们都夸光着身子的皇帝的衣服是多么地华美、漂亮,只有一个孩子说出了傻话又恰恰是大实话,皇帝是光着身子的,孩子的真诚、率真反衬出了成人们的虚伪和畏于权贵。
二、傻子故事的哲理精神
从以上傻子故事的几个类型我们不难看出,人们所谓的傻子并不真的傻,他们大多出于太过真诚、善良和理想化才闹出那么多笑话。与之相对的“聪明人”也不是真的充满智慧,而是处心积虑、机关算尽的奸诈小人。德国现象学大师莫里茨·盖格尔曾说:“审美的东西并不纯粹是形式,而且也是由那存在于它的最深刻的本质之中的至关重要的生命内容和精神内容所构成的。”傻子作为一面镜子,其看似痴傻呆笨的行为正是现世所缺失的人格品质,具有强烈的呼唤意味。
傻子故事中所蕴含的哲理精神主要表现为真诚、善良和理想主义。傻子们大多数引人发笑的行为都是因为真诚、善良过了头。傻子的另一个品质是理想主义,他们不顾现实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全凭自己的意愿去做事,完全生活在自己的理想世界中,所以做出了许多傻事。但无论如何傻瓜的真诚和善良本性都是社会需要的品质,值得加以肯定,傻子故事似乎总是在印证一种“大智若愚”的人生境界。
三、傻子主题在文人作品中的应用
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取之不尽的资源,傻子故事作为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文学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和源泉。中国当代文学上阿来的《尘埃落定》就是一部傻子题材的小说,其中麦其土司的两个儿子形成了绝妙的对比,带来反讽意味:聪明的哥哥喜爱战争、权力和女人,却没有判断力;傻子弟弟尽管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却有着超时代的预感和举止,最后正是这个人见人说的傻子见证了土司制度的兴衰。傻子故事作为一种特殊的故事类型,一直存在于各国、各民族的故事中,不仅给人们带来笑料,而且引发人们对故事背后深刻内涵的思考,它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以反讽的手法对傻子的某些行为加以肯定甚至宣扬,告诫那些“聪明人”有时不妨傻一点,因为“傻人有傻福”、“吃亏长智”。
参考文献:
[1]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2]董浩.旧东北傻子故事里的关东民间意识[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6).
[3][德]莫里茨·盖格尔.艺术的意味[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娘家的路
(二)傻子与奸人的故事
此类故事主要是在看似傻却充满智慧的傻子与看似聪明却聪明反被的奸人之间展开。故事的大体情节是:傻子(民间也有人将其称为“心眼慢”的人)碰到了某个奸人(此人可能是地主,也可能是傻子的亲属,一般是个“文化人”),这个奸人明知傻子的智慧有缺陷,却还故意用某种计谋去算计傻子,结果出人意料,想算计别人的人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最终让看似傻的人以智慧的方法取得了胜利。此类故事包括:《二憨子智斗“三只虎”》、《傻子不傻》等。
(三)傻兄弟与“聪明”哥嫂的故事
傻子与哥嫂生活在一起,遭到哥嫂的嫌弃,哥嫂计划除掉他,家中的狗知道了他们的阴谋救了傻子。从此傻子与狗相依为命地生活在一起,狗为傻子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财富。由于傻子心眼实诚,把财富的来源告诉了哥嫂,哥嫂向傻子借狗来生财,生财不成,气愤之下将狗打死。傻子知道后伤心流泪并祭奠死去的狗,狗魂显灵,傻子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哥嫂则财富尽失,陷入贫穷。《王忠与小黄狗》、《大黄狗》、《奸子与傻子》等都属于此类。
(四)脱离现实的傻子故事
这类故事中的傻子不顾客观因素和现实条件的制约,不分场合、不辨对象地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故而做出许多荒唐的行为。如:没见过大海的人,当他看到一片波浪起伏的稻田或亚麻地时,以为就是大海了,于是毫不犹豫地跳进去游泳。还有认为石头有感觉,为怕其受冻用布包裹石头为其取暖的,给植物喂食的,都造成了笑话。
(五)傻小孩的故事
此类故事中的小孩不是真的傻,他们由于年纪小的缘故,无所顾忌,表现出憨傻愚笨的一面,正是由于他们的真诚和率真反衬出了承认世界的虚伪和怯懦。
安徒生童话中《皇帝的新装》也属此类故事,大臣们都夸光着身子的皇帝的衣服是多么地华美、漂亮,只有一个孩子说出了傻话又恰恰是大实话,皇帝是光着身子的,孩子的真诚、率真反衬出了成人们的虚伪和畏于权贵。
二、傻子故事的哲理精神
从以上傻子故事的几个类型我们不难看出,人们所谓的傻子并不真的傻,他们大多出于太过真诚、善良和理想化才闹出那么多笑话。与之相对的“聪明人”也不是真的充满智慧,而是处心积虑、机关算尽的奸诈小人。德国现象学大师莫里茨·盖格尔曾说:“审美的东西并不纯粹是形式,而且也是由那存在于它的最深刻的本质之中的至关重要的生命内容和精神内容所构成的。”傻子作为一面镜子,其看似痴傻呆笨的行为正是现世所缺失的人格品质,具有强烈的呼唤意味。
傻子故事中所蕴含的哲理精神主要表现为真诚、善良和理想主义。傻子们大多数引人发笑的行为都是因为真诚、善良过了头。傻子的另一个品质是理想主义,他们不顾现实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全凭自己的意愿去做事,完全生活在自己的理想世界中,所以做出了许多傻事。但无论如何傻瓜的真诚和善良本性都是社会需要的品质,值得加以肯定,傻子故事似乎总是在印证一种“大智若愚”的人生境界。
三、傻子主题在文人作品中的应用
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取之不尽的资源,傻子故事作为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文学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和源泉。中国当代文学上阿来的《尘埃落定》就是一部傻子题材的小说,其中麦其土司的两个儿子形成了绝妙的对比,带来反讽意味:聪明的哥哥喜爱战争、权力和女人,却没有判断力;傻子弟弟尽管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却有着超时代的预感和举止,最后正是这个人见人说的傻子见证了土司制度的兴衰。傻子故事作为一种特殊的故事类型,一直存在于各国、各民族的故事中,不仅给人们带来笑料,而且引发人们对故事背后深刻内涵的思考,它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以反讽的手法对傻子的某些行为加以肯定甚至宣扬,告诫那些“聪明人”有时不妨傻一点,因为“傻人有傻福”、“吃亏长智”。
参考文献:
[1]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2]董浩.旧东北傻子故事里的关东民间意识[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6).
新课引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演示实验法、故事引入法、问题引入法、类比方法、以旧联新法,以及通过新的科技成果和社会热点问题引入,通过自制挂图和模型引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题等各种方法,无论什么样的方法,核心目的都是创设问题情景。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对几种行之有效的新课引入方法进行探讨,并提供相应的教学案例,包括演示实验、讲故事、讲解自然现象等,以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迅速集中注意力学习新知识。
1.通过演示实验引入新课
许多发达国家物理教学重视演示实验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在德国,除了极少数纯理论课没有演示实验外,一般每堂课要做两三个实验。日本的物理教学也非常活跃,学生课堂上动手活动量很大,有半数以上的课是在实验室度过的。大量的资料显示,国际物理教育界正在流行这样一种理念:一堂物理课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堂课中演示实验的数量和质量。
因此,用演示实验的方法引入课题,可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它无疑是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课题引入方法的首选,下面通过一些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1.1“大气压强”新课的引入
“瓶子吞气球”:在烧瓶内灌满热水,使烧瓶温度升高,然后倒去热水,立即用气球套在瓶口。随着瓶内气体温度的下降,气球会被瓶口慢慢地吞入瓶内(说明气体温度下降时,在维持瓶内气体压强不变的情况下。体积收缩。若再将瓶浸入热水,瓶内气体受热膨胀,球又会被吐出来)。
1.2“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新课的引入
“纸筒吹蜡烛”:取两只长短相同的蜡烛放在桌上(相距约3cm),点燃蜡烛,准备一个直径约为2cm的圆纸筒,提出问题:现在把纸筒对准两根蜡烛火焰中间,通过纸筒轻轻吹气,想一想,结果会怎样?学生猜想后,教师演示,实验结果是两支蜡烛火蜡不但不灭,反而相互靠拢,从而在学生的惊奇和疑问中顺利引入新课。
2.通过故事引入新课
听故事对绝大多数中学生来说都是一大乐趣。对于一个抽象的物理概念,有的学生背诵十遍还不一定能记牢,而一个有趣的故事,只要听一遍,学生就能较完整地复述给别人听。所以通过讲故事引入课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启发他们进一步思考问题。
2.1关于“凹面镜”的新课引入
传说,在公元221年,罗马帝国还是一个很强大的国家,它依仗着自己的强大,想称霸世界,一心要吞并希腊。当罗马即将进犯的消息传到希腊时,聪明的阿基米德早已准备好秘密武器。果然,不久之后,敌人的帆船队驶来了,浩浩荡荡的船队运载着大批武装齐备的士兵,在靠近西拉古兹城的海上一字排开,马上就要登陆了。正当敌人的船队驶近的时候,早有准备的阿基米德亮出了一面大镜子,这些镜子的反光面擦得亮亮的,而且向里凹进。它们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凹面镜,从镜面上反射的太阳光直接向船队投射过去,在敌船上汇聚成一个又大又热的点,照得敌人睁不开眼睛,照得他们浑身发烫无处藏身。没有多久,帆蓬起了大火,这一把从天而降的大火很快蔓延开来,敌军吓得心惊胆战,只好落荒而逃。你知道希腊战士取得胜利的原因吗?
2.2关于“光与影”的新课引入
皇帝常常有各种各样的怪脾气,传说有这么一个皇帝偏偏特别讨厌自己的影子。他不喜欢影子尾随自己,一心要把它消灭,于是到处贴出告示,重金招募消灭影子的人。有一天,一个聪明人说他可以办到,皇帝非常高兴,就把他招进宫来。这个人在皇帝的大厅的四周摆满了810支蜡烛,每支蜡烛足有茶碗口粗细,点燃的蜡烛把大厅照的通亮,光线从四面方均匀地照向大厅的中心。人们把蒙上了眼睛的皇帝抬到了大厅的中央,聪明人装神弄鬼地念了一段“光明经”,等皇帝睁开眼睛的,影子果然不翼而飞。这是聪明人的法术吗?
中学生虽说已由儿童步入青少年,但故事对他们依然有一定魅力,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讲解课题相关的小故事,能够迅速地将学生带入要学习的新知识当中,事半功倍。
3.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课
大自然充满了奥秘,也包含丰富的物理学原理,自然界的神奇现象震撼人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妙趣横生。中学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课题引入环节应广泛联系生活、联系自然,通过图片或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物理问题情境,展示生活和自然界的无穷魅力,以达到激思、求取、求奇的目的。下面提供两个教学案例的设计。
3.1折射的新课引入
峨眉“佛光”:在四川峨眉山,站在海拔3000多米的金顶峰上,可以看到巨大的彩色光环。这种光环好像画中佛头上的光圈,因此有的人以为是菩萨“显圣”,把它叫做“佛光”和“宝光”,成了峨眉山的一大胜景。你想知道这种胜景产生的真实原因吗?
3.2“焦点”的引入
森林大火的原因:枝叶繁茂、盘根错杂的热带丛林里,不仅生长着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还生活着形形珍禽异兽。虽然它们之间有生存竞争,但总的来说,生活还是宁静的。对于它们威胁最大的,不是干旱和雨涝,而是凶猛的林火。因为地处热带,气温很高,一场大火若是燃烧起来就很难扑火,往往蔓延数里、数十里,残酷的火舌吞噬着一切,许多鸟兽葬身火海。浩劫之后,幸存者极少,最使人感到莫名其妙的是,火是哪里来的?在人迹罕至的地方,为什么林火却常常发生?是谁带来的火种?原来这个这神秘的纵火者竟是高高悬挂在天空的太阳,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神秘的自然现象无疑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学生在生活中也多少了解这些教学案例的现象,但并不知道产生这些现象的原理,因此,在讲新课时可以选择合适的案例为先导,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设问法
设问法主要是围绕现有的事物,以书面或口头形式提出各种问题,通过提问,发现现有事物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地方,从而找到要革新的方面,发明出新的事物来。在学生百思而不得其解,产生不解则不快的情感需求时,教师稍加点拨引导,让学生在顿悟中产生“原来如此”的,继而又生出解决新难题的兴趣与决心,这样就为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在讲授“二项式定理”时,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今天星期一,那么今天后的第290天是星期几?”这必将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然后告诉学生们只要掌握了二项式定理,这个问题马上就能解决。这样同学们学项式定理的愿望就更强烈。又如在讲“概率”时,可问学生:“你知道你买一张体育彩票中一等奖的可能性有多大吗?”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推导法
推导的过程根据已知的公理、定义、定理,经过演算和逻辑推理而得出新的结论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应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定理、公式的发现和证明过程。例如,在对“三垂线定理”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创设如下问题情境:取出一个正方体模型,上底面上有一点M,在上底面画一条线与直线AM垂直,请问怎么画?学生用老师提供的模型分组讨论,思索着如何画出与AM垂直的直线。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画法,于是就可以问学生:“你画的直线一定AM垂直吗?所画的直线AM与上底面有何位置关系?”由此引出课题。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画法的实质,并用几何语言概括出这个实质,即“平面内的一条直线,若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在这个平面内的射线垂直,则它也和这条斜线垂直”。这样,学生就能自己从问题出发得出三垂线定理,亲身经历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学到新知识。
3.比喻法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做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的修辞手段。要用形象化语言去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一般地说,对人的感官富有刺激性的语言,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聪明人总是与另外的聪明人意见相符;傻瓜常常既不赞同聪明人,又不赞同笨蛋。与此相似,直线总能与直线相吻合;而曲线既不彼此吻合,更不会同直线相一致。这样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智者与庸者之间的区别。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也说过:异性友情的发展,就像双曲线,无限接近但永不触及。这也形象地说明了异性友情的正确导向,即相互真诚,相互欣赏,相互理解,而没有暧昧纠缠的情结。
另外,要精心锤炼描述性的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数学教学偶尔出现几句诗情画意的语言,效果更是不同凡响。例如:初唐诗人陈子昂有诗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时间和三维欧几里得空间的文学描述。在陈子昂看来,以他自己为原点,时间是两头无限的,恰可比喻为一条直线;天是平面,地是平面,人类生活在这悠远而空旷的时空里,不禁感慨万千。数学正是把这种人生感受精确化、形式化,诗人的想象可以补充和丰富我们的数学理解。
4.提示法
矛盾的事物引人思辨,引入矛盾,就如引水击石,激波荡澜,能刺激学生在积极思维状态中去吸收新的信息和知识。在讲授“曲线的参数方程”一节时,设计了物理学中物体的平抛运动,要求学生求其运动曲线的方程。当学生用求曲线普通方程的方法去思考时,竟找不到列方程的几何条件。老师点拨:如果不能直接寻找关系式,能否间接去找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暂时陷入矛盾中的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并展开了热烈讨论,结果发现:借助时间参数,利用物理力学原理可以写出物体运动依赖时间变化的方程组,从而间接地得到了运动曲线方程。如此,学生对“参数方程”的学习感受很深。
5.拟人法
拟人是指把物(包括物体、动物、思想或抽象概念)比做人,使其具有人的外表、个性和情感的修辞手段,它可以通过形容词、动词或者名词表现出来。在数学教学中,拟人就是指根据想象,把数学对象当做人来讲述,以增加数学教学的亲切感和趣味性的一种数学教学方法。巧用拟人法能使枯燥的数学知识人性化,增加教师的亲和力,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6.在教学中训练数学语言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