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数字乡村发展现状范文

数字乡村发展现状精选(十四篇)

时间:2023-09-27 10:22:20

数字乡村发展现状

数字乡村发展现状精选篇1

【关键词】互联网+;数字乡村;乡村振兴;数字鸿沟;发展路径

数字乡村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1]。山东省在《数字山东发展规划(2018-2022年)》和《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政策文件中明确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互联网在乡村的快速普及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城市和乡村联系越来越紧密,城乡联动、融合发展在技术上成为可能,但数字乡村建设才刚刚起步,城乡数字鸿沟仍然存在,还有加大的趋势,鉴于此,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山东省数字乡村发展路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山东省数字乡村发展现状

近年来,山东省数字乡村发展迅速,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1数字基础设施全面提升。随着“宽带山东”战略的深入实施,数字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得到稳步增强,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运算速度和综合技术水平位于国内前列,全省所有城区、行政村实现了光纤全覆盖,城乡家庭互联网接入能力基本达到100Mbps,乡村数字基础设施也不断的得到完善,但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亟需增强,农村尤其是偏远山村,因其居住分散且基础设施差,导致网络建设成本很高,运营商无法收回成本,不愿意建设农村网络,设备商提供商也不愿意花费精力进行农村网络创新方案的研究,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还不广泛。1.2电子政务建设深入推进。全省政务服务平台基本实现互联互通,各服务平台的核心业务信息化应用加速,“一次办好”改革全面推进,基本实现了公众和企业网上办事“一号登录、一站受理、一网通办”[2],全省政务信息系统集成整合共享工程明显提升了政府数字化管理和服务水平,但在农村,电子政务治理还比较薄弱,公共服务的数字化建设还需稳步加强。1.3信息惠民水平大幅提升。在数字山东的带动下,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宽带建设已普及,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成效初显。在教育、医疗、养老和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惠民政策宣传和普及、信息服务平台的使用及惠民水平都得到了大大提高,形成了城乡共享的优质教育文化资源,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1.4农村数字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互联网+”和市县级大数据服务平台的建设,使农村数字化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农业信息技术成果越来越多的得到转化和推广应用,但是不同地区之间差距明显。鲁西南是淘宝村集聚区,菏泽市淘宝村、淘宝镇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从地区分布来看,开展跨境电商的村主要位于沿海地区,特别是拥有外贸传统的城市,如青岛市等。同时电子政务标准及规范体系不断完善,网络空间法治化取得积极进展,显著提升了网络安全防护和处置能力[3]。

2山东省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城乡数字化鸿沟进一步拉大。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下,城乡“数字鸿沟”是山东省数字乡村战略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4]。传统意义上的城乡“数字鸿沟”集中体现在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管理措施上。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缺乏网络设备与上网条件、缺乏文化知识与上网技能两者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构成了制约数字乡村建设的瓶颈[4]。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存在很明显的较大差异,城乡居民的互联网理念和对信息知识的应用就存在着较大差异,城乡“数字鸿沟”不断以新的形式呈现,其更多的是体现在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理解和使用上,阻碍了农村培养数字化生产力的进程。还有一些地区在引导搬迁、撤并村庄时忽略网络设施和信息服务完善,促使了新的城乡“数字鸿沟”的形成。2.2农村信息失联、情感失联、财富流失及空心化严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中青年农民都选择进城务工,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也逐渐增多。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留守儿童、老人和妇女对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的应用很少,导致了乡村的信息失联以及情感失联。大量中青年农民的进城,使得农村土地也被大量闲置起来,无人耕种,加剧了乡村财富的流失,乡村空心化严重。这是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必然产物。2.3农村数字化发展水平各地区不平衡。目前,我省农村数字化发展各地区很不均衡,发达地区与一些偏远、落后的地区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差距较大,农业信息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比例差距也比较明显。淘宝村的出现,破解了农村信息化的难题,缩小了城乡数字鸿沟,如:滨州博兴县、菏泽曹县和郓城县等、青岛市即墨等淘宝村数量都位居全国前列。2.4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我省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我省移动宽带用户、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等指标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种植养殖、加工、集配、运输、仓储、营销、支付、消费等整个流程的数字化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产地仓、冷链物流、信息网络、购销网点等方面的建设还需加强,智能电网、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农业建设任重道远。另外农村的互联网理念淡薄,缺乏网络设备与上网条件、缺乏文化知识与上网技能也是影响数字乡村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2.5缺乏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平台。在农村数字化建设中缺乏专业的科学技术指导和技能培训,没有完善的培训机制和管理机制。虽然在农村开启了社区教育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有些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构建还不完整,学习资源不丰富,根本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另一方面部分村民没有电脑和智能手机,不会上网也限制了数字化学习平台的使用,而且绝大部分人上网只是娱乐,对学习农业新技术不感兴趣。2.6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比较低。“互联网+党建”工作开展不到位,村干部老龄化严重,党务、村务、财务不能实现网上公开,乡村现代化治理能力进程缓慢,“互联网+政务服务”不能实现乡村覆盖,缺乏“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系,乡村治理能力和体系亟待加强。数字技术和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在线诊疗和在线教育等公共服务发展缓慢。因此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乡村综合治理能力,提高公共服务的数字化水平,使村民真正获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3山东省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路径

3.1加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乡村首先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各级政府部门应响应《数字山东2020行动方案》,积极推动“百兆乡村”建设,统筹推进移动和固定宽带网络的IPv6发展,推动智慧广电网络建设,支持培育和引进开放的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和农业农村观测网络基础设施和应用体系[5]。继续加快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推广和应用,大力发展农村数字经济,推动农业领域的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进程,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实现传统农业向数字化农业的转型。3.2加快建设数字政府。在基础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快建设数字型政府,加强各行政部门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办理,力推政务服务“一次办好”,并进行机制和体制改革,推进线上线下政务服务一体化。地方政府做好促进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的制度供给工作,建立或者健全一套适合当地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的促进政策,特别是要制定出一套适合当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优惠举措,补足数字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制度体系,营造适合数字经济发展的良好制度氛围。同时,协调各级政府部门,为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主体提供必需的物质和资金支持,以此来引导和激励当地的数字经济发展。3.3消除城乡“数字鸿沟”,建设幸福乡村。首先,加强乡村信息化教育,培养信息化技术人才,把握好“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机遇,利用现代科技建设数字乡村,使农民得到更大的收益,愿意留下来,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数字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利用数字化、现代化设备来实现智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鼓励农民积极接触和参与到农村电商中去,彻底打破农民信息贫困锁定的藩篱,为农村数字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不断丰富乡村网络内容,构建数字乡村新系统,不断完善乡村信息化建设和农村数字产业,让更多的农民就地就业,使农民获得幸福感,改善农村信息失联、情感失联及财富流失等问题,建设幸福乡村,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真正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助力农村数字化建设的全面开展。3.4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专业化信息人才的紧缺是数字乡村建设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已成为制约数字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本土农民是建设数字乡村的内生动力。首先,以本土农民为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目前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农村中种地的人大量减少,大量的土地进行了流转,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形成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在发展农村数字经济的同时应提升农民的信息化素养,积极培育实现智慧化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其次,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利用好各种培训平台,让农民成为懂信息、懂数据、懂技术的新时代农民,提升乡村信息化水平,进而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再次,建立健全人才培育、引进及激励机制,为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发展环境。3.5构建乡村大数据平台。山东省大多数农村地区的数字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及平台的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传输、服务不健全,涉农电商的发展空间十分有限。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规划发展乡村大数据平台,整合数据信息资源,加强乡村信息资源的共享、兼容和公开,利用“互联网+”模式建设具有乡村特色优势的大数据系统,借助大数据促进数字乡村的快速发展。3.6数字乡村文化建设。在加强数字化基础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强数字文化建设,提升村民的信息化素养,尤其是乡村传统文化是农村数字化建设的灵魂,以无形之力推进着乡村数字化的进程。首先,改变文化宣传方式,除了采用传统的公告栏外,还可采用微博、微信、网站等各种形式实现农村各项政策和事务的线上宣传,在乡村营造起良好的信息化氛围。其次,在培育新型农民的各种培训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元素,使农民在接受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理念同时,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逐渐提高村民的数字化素养。最后,利用新闻网站、学习强国及各种媒体平台,宣传数字农村的建设,讲好数字乡村故事,形成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数字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3.7建立健全数字化乡村治理体系。在乡村政务工作和乡村治理中深化数字化建设。首先: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农村领导班子应改变传统思维,改变意识,从思想上树立农村信息化的观念,不断学习国家以及山东省关于农村数字化建设的相关政策和文件,并积极落实到位。其次:将农村的各类资源纳入到乡村大数据平台,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和数字化管理,建立“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系;再次:积极开展“互联网+党建”工作,定期开展党员信息化学习和培训,鼓励党员带领群众一起发家致富,探索农民在线交流议事模式,激发农民参与决策的积极性。最后: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真正实现党务、村务、财务的网上公开,推动形成积极互动的农村基层自治体系,建立健全数字化乡村治理体系。

4结语

目前我国正处在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山东省将数据和信息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统筹推动城乡信息化融合,加快推动山东数字乡村建设,使网络信息化在全省农村社会的影响不断扩大。论文在分析了山东省农村数字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度挖掘乡村数字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农村数字化发展的路径,以期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静.分四阶段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建设[R].经济日报,2019-5-18.

[2]丛楷力.从“碎片化”到“整体性”:地方政府数据开放治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3]2019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J].新疆农业科技,2018(6).

[4]毕耕.”软硬兼顾”解决数字乡村发展难题[N].光明日报,2019-09-25(11).

数字乡村发展现状精选篇2

关键词:数字城市;数字乡村;电子政务

一、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

云南省加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作,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是省委、省政府根据三农工作新形势决定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云南省通过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采取以点先行、典型示范、积累经验、完善政策、先易后难、逐步推广的政策,对于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关于“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云南省农业厅在关于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内容中已经给出了简要的概括描述:“通过完善互联网、电脑、数码照相(摄像)机等农业和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立和完善以自然村为基础的农村基础情况、乡风民俗、政策法规、政策补贴、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科技、农村财务管理、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标准、名优产品、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招商引资、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资源环境管理、农村规划建设、农村疫情检测防治、气象、扶贫开发、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农村经济社会信息数据库,建设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信息化,采用图、文、声、像和多媒体等多种形式,为农民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服务,为各级党委、政府了解农村基层和新农村建设情况、实施科学决策提供依据。”[1]由此可知,“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实质就是三农的信息化建设。

二、从“数字城市”到“数字乡村”

1.用“数字城市”带动“数字乡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信息化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信息化的运用已经融入到了城市经济、乡村经济及其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化一般首先是在发达地区和城市建设发展,而后慢慢过渡到落后地区及乡村的一个动态过程,是信息时代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如中国信息化发展,首先是数字北京、数字上海、数字广州等发达城市率先进行科学规划并进行试点工作,而后才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推开。一般来说,城市以工业化为主,而工业化是工业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乡村以农业为主,而农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基础。按照成熟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是先实现工业化,后发展信息化,然后再把信息化延伸到农业,最终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这并不是一个矛盾的过程,在全球信息化浪潮中,人们不仅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推动工业化发展,建设“数字城市”,同时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建设“数字乡村”,反过来,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的发展又为信息化提供了建设经验和技术支持。中国目前数字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同样得到很大发展的同时,用“数字城市”经验来带动“数字乡村”建设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是一种相互依赖、互为促进的关系,两者也将共同推动信息化的进程。因此,某种程度上可以将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理解为信息社会的重要内容。

2.“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能互动发展。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是一个全局性的长远的战略思维,其核心在于:(1)用数字化手段统一处理城市或乡村问题;(2)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3)为建设数字省份、数字国家、数字地球创造条件。具体地说,就是在城市和乡村的层次上,长远地规划区域数字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等方面的相关工作,从系统论和一体化的角度来整合已有的或者正在发展的与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相关的理论、技术、数据、应用和能力。数字城市与数字乡村的建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定目标。目前,应当建立多应用层面的数字化地区、数字化城市或数字化乡村,能够更广泛、深入地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云南省自2007年提出“数字乡村”建设以来,“数字城市”建设同样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特别是2008年11月4日,昆明市委书记仇和在考察中国电信云南公司时指出:“昆明将建成为‘无线数字城市’,以信息化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毫无疑问,以信息化推进城市数字化和乡村数字化,是未来各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和方向,同时,城市数字化和乡村数字化也要将实现地区数字化、省份数字化、国家数字化、全球数字化作为其发展目标,因为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三、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及成因分析

1.现状。云南省“数字乡村”项目从2007年开始起步,到目前为止,云南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据统计,到2008年10月27日,全省共制作上传乡村视频文件2 238个,其中乡镇视频351个,完成比例为26%;行政村视频1 887个,完成比例为14.1%;已完成报表数据更新的行政村有6 547个,完成比例为48.6%;已完成报表数据更新的自然村有34 388个,完成比例为28.8%。另外,数据更新工作已完成近50%,其中德宏州、红河州、保山市完成了80%以上,普洱市完成17.2%、临沧市完成20.3%、迪庆州21.7%、昭通市25.1%。视频制作上传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昆明市已经完成了所有乡镇和行政村的视频制作上传工作,楚雄州乡镇视频已经百分百的完成,大理州、保山市也完成得较好,分别完成了61%、44.4%。丽江市至今还未启动视频制作上传工作,普洱市只做了一个乡镇的视频,完成比例为0.09%、临沧市完成了3个乡镇和10个行政村的视频,完成比例1.3%,昭通市完成2个乡镇和51个行政村的视频,完成比例3.9%,文山州也只完成了3.9%[2]。从上面的这一系列数据中可看出,云南省数字乡村项目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仅仅在短短两年之内,就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且其建设力度仍在不断加大,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增多。但同时也会发现,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部分地方领导不够重视,目前仍就没有开展数字乡村建设,信息化滞后等状况。

2.存在问题。总体来说,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离保障三农工作顺利开展还有一段距离。从科技上看,目前由于对“数字乡村”的理论方法、关键技术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难以对全省各地“数字乡村”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从人员素质上看,部分信息采集人员、电脑设备、电脑操作人员技术不熟练,影响了工作进度,在信息采集过程中,虽然对各村、寨进行了基础信息和照片采集,但照片采集数量不够,有的照片规格不附合要求,不能满足网页制作需要。其次视频采集制作要求要有较为专业的人员进行摄像、编辑、配音,编辑还要有相应设备和软件,而部分地州,特别是贫穷乡镇均不具备条件;从工作进度方面看,有的地市(如昆明、曲靖、玉溪)工作进度较快,已按实施方案要求完成全部村民委、自然村的基础信息表、照片的采集,并已完成电子版信息表录入和照片分类保存;而有的地市(如香格里拉、丽江、怒江)进度较慢,基础信息表、照片的采集还未完成过半,电子版信息表录入、照片分类保存工作进度缓慢;从建设规划角度看,云南省各地市在数字乡村建设上的条件、标准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统一、规范的规划和技术标准难以确立,即使在着手统一规划之后,也很难尽快达到协调统一;从自身利益考虑,在统一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各地市对本地区的利益考虑得太多,不仅仍然各自为战,而且顾虑太多,拖拉被动,对总体建设规划不支持,具体到各村和个人则更不会积极响应,甚至还会抵触;从应急管理和服务体系角度看,旧的应急体系容易导致重复建设、浪费资源,表现在人、财、物等各方面的重复投入,各地市为了完善本地区的应急机制,往往重复购置一些设备,同时增加一些人员。另外,随着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出现,现有应急管理与服务体系的问题也越发凸显出来,不仅变得反应迟钝和效果不佳,而且还常常发生相互之间的脱节和制约,造成本就非常有限的应急资源大量浪费,导致应急管理与服务成效急降。

3.原因分析。毫无疑问,“数字乡村”的建设其基础条件取决于信息化发展程度的高低,如果某一地区信息化程度高,则该地区发展数字化也将相对容易。然而伴随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的认识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影响和制约信息化长远发展的因素也日益显现。对于在云南省数字乡村初始建设过程中,为何会出现上述一系列相关问题,本文认为这主要还是应归结为云南省的信息化水平,具体体现为六个方面:第一,云南省信息化应用总体上仍处于分散推进阶段,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仍然存在,电子政务协同服务水平有待加强,社会信息化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第二,信息化基础设施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现象比较突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相对滞后,条块分割的信息孤岛问题依然存在。信息系统的标准、相关数据的格式、形态等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三,信息化发展水平尚不平衡,地区间、城乡间信息化水平差异明显,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之间的“数字差距”较为明显;第四,信息化普遍服务的广泛性不够,社会化专业服务体系和配套的政策措施尚待完善,低收入社群和弱势群体的信息能力较弱,信息不对称现象有加剧倾向;第五,信息化“双刃剑”的负面效应日益突出,信息系统故障、计算机病毒、网络犯罪、黑客攻击、不良信息传播等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信息安全管理比较薄弱,信息安全的技术能级亟待提升。日益严峻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问题威胁着重要信息系统的可靠运行[3]。

综上所述可知,在云南省“数字乡村”持续快速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只有立足现状,发现问题,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然后再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最后认真把这些问题解决掉,才能强化云南作为全国“数字乡村”的领头兵地位,才能为其他省市提供相关的参考标本,才具有其他省市借鉴的价值,才能初步形成信息社会的基本框架,勾勒出“数字云南”的大致轮廓。

四、建设“数字乡村”的对策建议

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在中国是一个创新,综观全国三农工作的开展过程,把三农纳入信息化建设,云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省份。因此,对于云南省乡村数字化的发展就不可能从其他省市借鉴经验,但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的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电子政务和数字城市的建设无疑都给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基于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数字乡村”。云南省电子政务工程自2002年开始实施,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平台也自此开始建设,截至2007年底,全省电子政务骨干网已接入4 344个政务部门,省级各部门依托云南省电子政务网已建及在建全省性专网达44个,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得到充分应用。另外,2007年7月以来,云南省建立了以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为龙头,80个省级部门网站、1 300余个州市政府和部门网站、8 300余个县区政府和部门网站为支撑的全省政府信息公开网站群,保障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为下一步推行“一站式”服务和网上审批、交费、办证、求助等电子政务应用以及实施网上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因此,如果云南省在建设“数字乡村”时能很好地应用其已经成形的电子政务平台,依托云南省电子政务建设已取得的成效,很好地利用云南省电子政务已有的信息基础设施资源,相信定会为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基于数字城市经验发展“数字乡村”。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在中国可谓独一无二,因此,要实现快速发展,就只有摸着石头过河。但这也并非毫无经验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特别是中国100多个数字城市的建设经验就可作为参考。如“数字北京”、“数字上海”、“数字广州”、“数字深圳”、“数字杭州”的建设都已经初具规模,其经验也可谓丰富。另外,2004年,云南省为了结合电子政务建设的需要和步骤,提出了建设“数字昆明”的设想,并开展了对“数字昆明”建设的前期摸底调研工作,2007年底,“数字昆明”建设启动了三期工程——昆明市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扩容项目,并计划于2008年8月完成。从中可以看出,云南省通过对“数字昆明”的建设,已经总结了一套“数字城市”建设的技术思路,相信对云南省数字乡村的信息化工作将具有一定的示范和指导作用。所以可认为,在云南省建设数字乡村时,如能借鉴其他省数字城市建设经验,把在云南省打造数字昆明的技术、思路,通过修改完善后,直接转嫁到数字乡村建设上,进行去粗取精,优势互补,相信定能促进云南省数字乡村的快速发展。

3.基于云南省省情完善“数字乡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业,难点在农民。“十一五”时期,云南省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作为目标。并认为,全面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云南省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云南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是进一步提高云南人民文化经济生活水平的急迫需要和重要选择。正是立足于这一战略选择,云南省的信息化发展从电子政务开始,接着打造数字城市而后迈向数字乡村,以建设“数字云南”为长远目标,最终构建面向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全数字化信息系统。云南省“数字乡村”工程规模庞大,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强调统筹协调,节约物力,即集中全省各业务部门现有设备和信息资源,与国家实施的“金农”、“金水”、“信福”和“三电合一”项目等信息化工程建设项目相结合,不搞重复建设。同时,还需运用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参与,共同建设农业信息交互平台,尽最大努力争取做到使云南省数字乡村信息库内容基于省情,立足于三农,让农民尽快掌握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在探索中不断前进、不断完善,从而形成开放的现代化、信息化模式,为云南省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整体性地解决区域、全球所面临的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等问题,为解决全球范围内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建设方案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农业厅关于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内容[EB/OL].云南数字乡村网,http://www.ynszxc.gov.cn/szxc/ProvincePage/newsview.aspx?id=2280016,2008-01-10.

[2]省农业厅“数字乡村”工程项目实施小组办公室,全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进展顺利[N].数字乡村快讯,2008-10-28(2).

数字乡村发展现状精选篇3

关键词:数字乡镇 ; 地理信息系统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analysis of the digital villages and towns based 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For explaining it better, they are firstly introduced that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and the digital villages and towns . Then It is introduced that the analysis of the digital villages and towns based 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 And specifically it is explained with the example .

Key words: GIS; digital villages and towns

中图分类号:C9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数字乡镇”一词来源于“数字地球”、数字中国和“数字农业”。随着数字农业与农业信息化的不断深人,数字化的内容也延伸到了乡镇、村等基层区域 。数字乡镇其本质就是建设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并在此基础上深度开发、整合、应用、交流和共享乡镇的各种信息资源,对乡镇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信息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以及辅助决策的技术体系。最终建立完善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化社区, 实现全乡镇政府、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一数字乡镇建设的重要性

乡镇是党政、经济、社会等各项实际工作最稳定的基层涉及到全国80%的人口,是宏观和微观工作的结合点,是最基层的行政管理单位和社会生活区域,国家的各项工作都要通过乡镇政府去落实。所以,通过信息技术去提升乡镇的建设和管理水平至关重要。信息技术在乡镇一级政府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数字乡镇”的建设,将可极大地提高政府管理的能力及水平同时也为政府提供了新的管理思路、模式和方法。“数字乡镇”不仅对政府、公众及企业带来很大的方便,同时对政府管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数字乡镇”是信息化建设的理想状态和终极目标,它可以帮助实现乡镇的跨越式发展,达到优化乡镇功能,提升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并最终实现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在乡镇信息化过程中,选择“数字乡镇”建设作为乡镇信息化目标,既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乡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

由于乡镇在人口结构、组织结构、管理结构上的特殊性,上级政府的的信息化建设,如“数字城市”、“数字区县”都完全不能取代“数字乡镇”的建设。我们必须针对乡镇的特殊性量身定做出一套专门的体系。

二数字乡镇的框架设计

“数字乡镇”是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信息化乡镇管理、农业技术服务系统是实现农业生产的信息驱动、科学经营、知识管理、合理作业、促进农业增产的高技术系统。“数字乡镇” 涉及农业信息化的方方面面,经过分析研究后认为、数字乡镇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七个组成部分、十六个应用系统,它们构成一个统的整体。

三个层次为:信息基础层、综合应用层、综合决策层。信息基础层主要有公用信息基础设施平台和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将建立一个无缝、集成的地理空间数据和服务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数字乡镇空间数据框架、空间数据协调管理,更新与分发体系和机构、空间数据交换标准、元数据等。公用信息基础设施平台中还包括法律、法规、政策以及技术标准等。综合应用层是行业数字化框架.其主要内容有:面向政府和面向社会的公众应用系统。综合决策层是跨行业、跨区域的综合性应用框架,它是构筑在基础层和应用层之上的智能化系统。通过建立一系列应用模型,运用智能化的信息技术,在前瞻性方向上不断保持良好的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以获得乡镇的可持续发展。

七个组成部分为公用信息基础设施平台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信息资源管理中心政府娄应用公众类应用政策法规规章及管理制度、技术标准及各种应用规范。

十六个应用系统分别是:乡党委办公系统、乡行政办公系统三维展示与查询系统、乡镇特色旅游信息系统、地面监测网络系统、遥感监测信息系统、乡镇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水资源与水利设施信息系统、乡镇规划与监控信息系统、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农作物产量预测分析系统、污染物削减分析系统、农作物栽培信息系统(包括田间信息采集)、科技教育信息系统、信息与咨询网络系统、乡镇地理信息系统。

数字化乡镇体系要横连农村经济各产业及国民经济有关部门,纵连省、地、县各级部门和农村基层单位,要能全方位、多层次地获取和提供全面反映农村经济运行经济情况,覆盖农村经济科技社会领域的各类信息,建立起技术手段先进的省、地、县、乡、村全部联网运行的农村信息体系。

三基于GIS的数字乡镇分析

1研究区范围与土壤现状

研究区属于石屏县宝秀镇的许刘营等9个村委会集体所有和赤瑞湖部分国有,研究区建设规模为1521.03公顷,其中耕地面积有1409.9公顷(其中水田面积有1275.92公顷,旱地面积有55.83公顷,水浇地面积27.87公顷,菜地面积50.28公顷),园地面积2.04公顷,农村道路用地面积有14.26公顷,农田水利用地面积有18.56公顷,田坎面积有76.27公顷。

土壤是指具有肥力的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是各个自然成土因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产物。研究区范围内土壤主要是潴育型冲积性水稻土,土种主要为浮泥田,成土母质为板岩、石灰岩冲积物,土层深厚,耕作层厚度平均在50cm以上,养分含量丰富,保水保肥能力强,质地适宜,一般一年两熟,适种作物广,是发展粮、烟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理想土壤,其理化性质见表3-1。

表3-1研究区土壤理化性状

2 该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

矢量化操作,线、点类数据及区域边界等开始进入系统。但由于系统和人工的因素造成了一定的误差,对已矢量化的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图形编辑、投影转换、误差校正,形成区(多边形)文件,得到云南省石屏县宝秀镇数字乡镇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图(如图3-1)

图3-1 宝秀镇数字乡镇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通过现状图,对研究区现状图进行分析。

1)从矢量图中做DTM分析。得到下面图形。(图3-2)

图3-2 宝秀镇研究区格网立体图

2)对地类面积进行统计。

图3-3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统计图

3)将输出的属性数据导入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如表3-2)

表3-2 研究区现状结构简表 单位:公顷

四总结

“数字乡镇”建设是我国“数字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建设方向。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数字乡镇”建设的研究,简单的实现了“数字乡镇”综合信息的应用,具有地图查询、土地利用查询统计、农副业统计等功能。如果要完全实现基于GIS的“数字乡镇”建设,还应该从政府角度出发,研究区域内企业数、土地属性、耕地面积、房屋数量和占地面积等各方面的信息,要求能够实现乡镇的可利用土地的性质、面积,需拆迁建筑的位置、面积、补偿费用等数据,从而实现科学决策。

参考文献

[1] 承继成,等.数字城市——理论、方法与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 阎正.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标准化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3] 尹朝阳.用MAPGIS编制土地利用的方法.测绘通报.1999(6):36-38

数字乡村发展现状精选篇4

关键词:广播电视;数字化;乡镇

当今数字化电视发展已经成为广播电视的主要形式,广播电视数字化的这一趋势也正在从城市向乡镇发展,我国乡镇分布广泛,地域辽阔,将数字化电视推广到广大的乡镇农村对于提高乡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很大的作用,同时也符合国家的农村发展建设要求。在推广数字化广播电视的过程中如何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课题,以下笔者结合我国南方某地的乡镇广播电视数字化对我国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在乡镇的发展做出分析探讨。

1 我国广播电视数字化的发展现状

1.1 数字电视自身的发展优势

数字电视业务正在逐渐发展扩大,向着农村地区蔓延,这不但得益于广电总局的政策支持,更是由于广播电视事业自身具有较大的优势。从政策上,国家当前正在推进数字电视的转换模式进行,这一趋势已经在各大中城市开展并且在利用广电有线电视网络的基础上有很好的基础。在提供的业务上,数字化广播电视的图像更加清晰。数字电视的推进运行可以通过引进投资的方式,结合成政府、投资、用户共同负责的费用支出安排,不但用户的负担小,还能提供到比有线电视数量更多、品质更好的服务。我国浙江省的某镇在试行推广中已经发展了数字化电视用户超过万户,效果十分显著。

1.2 数字化广播电视在乡镇发展的竞争

数字化广播电视在发展同时新崛起的还有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形式,这些新媒体形式有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和优势,使得数字化广播电视的发展遇到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首先,与网络电视之间的竞争,网络电视业务在我国出现到目前已经发展了大量的用户,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包括网通、电信的IP网络,也已经有央视国际网络公司等多家单位正式运营网络电视。

其次,与手机电视之间的竞争,手机电视是近年来较为热门的一个业务,对广播电视数字化的推广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国家对手机电视也有相关的支持,对手机电视的运营也制定了相应的规范标准,国内最大的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家也都在积极的推进自身的移动电视业务发展。手机电视通过移动网络来进行业务的推广,加之现在使用终端产品的用户量大,使得手机电视业务一经推出就获得了赞许,同时也使得到了广大用户的欢迎和好评。

此外,数字化广播电视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遇到了来自卫星电视的竞争,尤其是在广大的乡镇农村地区,卫星电视接收机将信号连接到普通的电视,国家在政策上严令禁止个人安装卫星接收设备来收看电视节目和收听广播,但是为了解决广大农村地区的广播电视业务需求,卫星电视业务也将会得到发展。来自卫星电视的竞争对数字化电视的影响主要在于乡镇大量客户的分流和广告客户的分流。

根据国家制定的广播电视发展战略,2015年我国将逐渐停止模拟广播电视的播出,进而全面推广数字化广播电视。我国广大的乡镇农村地区占有我国电视事业的最大市场份额,只有将数字化广播电视推广到乡镇地区才能实现数字化的发展目标,因此当前广播电视数字化必须要在广大的乡镇地区打好基础,为与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竞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2 广播电视数字化在乡镇的发展趋势

广播电视数字化虽然受到来自多方面的竞争,但也有着自身的优势,具有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发展中要牢牢把握住乡镇农村这一广阔的市场,给数字电视发展更大的支持和保护,促进农村数字化广播电视的更好更快发展。

2.1 个性多样化数字电视业务的发展趋势

广播电视业务过去的发展都是采用统一的模式,但是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发展不均衡,在推进数字化广播电视的过程中也要结合各地乡镇的不同发展情况,在初装费、收视收费标准上进行个性化的定制,采用更加多样化的管理方式对乡镇的数字化电视业务进行管理,做到因地制宜才能实现更加广泛的应用发展,才能吸引当地的群众安装数字电视。同时在具体的节目编排上也要尽量多的结合三农方面的信息,例如融合当地特色的乡镇农业技术信息、农业市场信息汇总以及农业致富类节目等,这些都会受到乡镇农村地区的人们欢迎。

2.2 促进广大乡镇农村卫星天线安装的取消

在广大乡镇农村存在的大量的家庭安装的卫星天线是非法的,需要由国家的行政机关加以治理取缔,鼓励用户安装合法的卫星电视或者数字化电视业务。有了数字化广播电视为取缔卫星锅的安装提供了服务上的保障,这也是保护国家卫星信号的一项举措。

2.3 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促进数字化电视的科学化管理

在乡镇农村发展数字电视是丰富当地居民生活的一项重要举措,可以作为乡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加以支持,可以形成政府的主要考察业务之一,通过数字化电视的推广,政府和数字化电视经营主体共同致力于推广数字化电视的研究、检查和验收等,对数字化广播电视业务的发展尤为重要。在浙江省某乡镇也是应用了这样的策略在发展数字化广播电视业务。

2.4 数字化广播电视与计算机的有机结合

数字化广播电视与计算机的有机结合将成为在乡镇地区的发展趋势,数字化有线电视是面向大众的一项服务,是建设精神文明的一种手段,由于数字化广播电视的建设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收费是必须的,在收费基础上还要进一步的加强监管,因此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一些监督检查措施,这也能够加快资金的回收,对进一步的推广和扩大服务也是有好处的。

2.5 数字化广播电视与网络的有机结合

数字化广播电视与网络的有机结合也将成为数字化广播电视在乡镇的发展趋势之一,在数字化广播电视传输建设中所建设的光缆具有超大容量,具有丰富的广播电视节目,同时利用这一资源还可以进行多媒体的开发和其他业务的推广。因此与网络进行有机的结合,做好服务基础,形成畅通的渠道运行,将使得广播电视数字化在乡镇获得更长久的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广播电视数字化具有自身的优势同时也面临着来自网络电视、手机电视、卫星电视等方面的竞争,但是结合乡镇地区的发展需求和数字化广播电视的发展势头,广播电视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十分良好,市场广阔,广播电视数字化在乡镇的发展趋势总体上必须是符合三农政策的,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才能在乡镇这一市场站稳脚跟,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数字乡村发展现状精选篇5

一、数字文化的发展前景

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是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共享工程网络体系,以卫星网、互联网、有线电视、数字电视、镜像、移动储存、光盘等方式,构建海量分级分布式的数字资源库,以互联网的无线连接传输为平台基础,数字视频的采集传输得到了大规模的普及,这才叫数字文化。数字文化建设包括数字化平台、数字资源和数字技术服务等基本内容。实现优秀文化信息在全国范围内共建共享,这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是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必然要求。是群众文化的新界面,创新群众文化工作的新手段。全面认识数字文化,走进数字文化,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1.数字文化有利于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数字文化是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全面认识世界,了解外界信息的重要手段。数字文化推广和运用,可使群众文化内容更加丰富,活动形式更加多样,文化信息传播更为快捷。数字文化不受地理和区域的限制,可以缩小城乡之间文化发展的差距,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数字文化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求知求乐的需求,信息共享工程是群众文化工作心得交流平台,通过这样的平台,把优秀的文化信息资源不断传输到基层人民群众中,解决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有利于推广农业生产、农业科技知识、医疗保健知识,为农民群众提供致富信息的需求;有利于满足农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需求;有利于提高农民群众文化道德素质的需求。对于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行共享工程,推进数字文化建设,是基层文化事业增强了活力,充实了服务内容,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促进了文化工作手段的现代化,成为文化工作的新亮点。

3.数字文化有利于人民群众提高生活品味,数字文化是人民群众所期盼的生活方式,是全新的生活理念。真正做到座拥一席地,知晓全天下。荧屏装地球,俯瞰全世界,时刻关注着世界各地的变化。鼠标一点,畅游在法国的香榭丽舍的大街上,也可以陶醉在世界音乐殿堂维也纳古典名曲中,也享受工程式赛车带来的和刺激,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增加了生活情趣,提高了生活品位,增加了幸福指数。

二、乡镇信息共享工程的现状

目前,信息共享工程以及数字化建设方面相对于经济建设明显滞后,造成信息共享工程以及数字文化建设滞后原因,主要是由于各个地区认识上的差异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不平衡性造成的。如今我们的信息共享工程以及数字化建设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共享工程建设的重视程度不一,由于受地区经济能力以及文化差异的限制,乡村未将共享工程列入议事日程,没有引起领导的足够重视,没有真正认识到信息共享工程的必要性。对于数字文化了解甚少,认为数字文化带来的直接受益少。许多乡村有效的工作机制尚未搭建,信息共享工程的发展存在缺人员、缺技术、缺资金等。以我市为例,全市乡镇基本上建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而村级只有79家,大多数是一根线、一台电脑,放在书记或村长办公室,要不放在大厅,既没有专门的电子阅览室,也没有专职管理员。这样的现实状况,距离上级的要求,相差甚远。

2.信息共享工程技术平台尚不完善,由于所处地区不同,受自然环境的制约,边远地区山高路远,传输技术和数字文化服务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在制度管理、资源整合、服务机制上差距,造成的技术水平较低,也是阻碍乡村地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

3.信息共享工程建设不平衡,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推广与建设,构建村级共享工程服务网点,达到进村入户,是我们的终极目标。现在乡村共享工程的推进确实存在着不平衡性。经济因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共享工程的推进,出租,外包,变成变相的网吧,收取一定租金,这种个别现象也是存在的,有悖于我们办事的初衷。全面整体推进乡村服务网店是共享工作的重点,只有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均等地享受到数字文化带来的精彩和便捷,才是政府推进信息共享工程的最终目的。

三、提升乡村信息共享工程, 着力推进数字文化建设

信息共享工程是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内容,是落实文化惠民和新农村建设的公共亮点。要使工作出成效,有成绩,必定要有一套强有力的工作班子,一套切实可行考核激励机制,一套因地制宜监督措施,来推进信息共享工程。

1.加强管理体系建设,是推进信息共享工程的关键环节,切实加强对文化共享工程的推广工作的领导,组织专门班子,开展调查研究、提高认识,明确重点和意识。将信息工程建设列入议事日程,制定年度考核内容和考核目标,设立奖励机制。构建市、乡、村信息工程框架和运行机制,积极推进文化信息共享工程。

2.加强技术平台数字资源体系建设,是推进信息共享工程建设的重要保障,数字文化建设包括数字化平台,数字化资源和数字化服务。资源建设始终是工程建设的核心和关键,也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省份中心、市中心要依托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环境,建立电子阅览室,为群众提供绿色上网空间,并积极开展网上参考咨询服务,为乡、村基层服务点提供硬盘、光盘并提供技术服务。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专题资源,为群众开设电子书刊、专题知识讲座以及影视作品等。同时,采取深度链接的方式,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高层次文化单位、适合文化共享工程的互联网数字资源纳入文化共享工程网站的整体服务框架中,丰富信息工程以及数字文化建设的内容。着力建设具有特色的数字文化资源,并尽可能提供全面共享。

数字乡村发展现状精选篇6

关键词:地籍信息系统; 一体化; 地类代码

中图分类号: P2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 引言

近年来,通过对地籍部门的信息化,形成完整的地籍信息系统,实行业务的自动化,进而提高了地籍部门的办事效率,保证了地籍数据的准确性,从而最大限度的避免地籍业务办理过程的人为因素影响。同时,地籍业务也是政府部门对外的一项形象窗口。因此,地籍部门的工作效率直接影响到土地部门的正常工作运转,并直接关系到政府职能部门的形象问题。农村地籍数据的数字化工作也从无到有,从简到繁,进一步向功能化,网络化的发展目标迈进。

1 对当前农村地籍信息系统现状分析

目前相当部分的地籍信息系统采用的电子数据,均是通过对以往地籍部门多年来形成的纸质数据的电子化处理。可以说,目前的地籍信息系统只是简单的完成了对现有地籍数据的数字化工作,满足的也仅仅是地籍部门日常工作中的一小部分工作。特别是地籍图形部分,存在由于图形形成过程中,以及地籍图保管损害造成的精度缺失,造成数字化后的矢量数据精度上存在较大的误差,且在数字化过程中不易发现,往往是新的数据通过外业测绘的数据导入时,引起数据间的冲突时,矢量数据的精度才得到相应得重视。

当前的地籍数据格式存在多样化。并且图象数据和文字数据分离,没有一个整合的解决方案。当前部分土地部门使用的地籍信息系统,大致归结起来有三种形式,基于mapinfo平台下的低成本图形解决方案,构架于autocad体系下的通用图形方案,以及一些具有独立数据格式的解决途径。

2农村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

2.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库和初始土地统计台帐库的建立,农村地籍信息通过两种方式进入系统:土地详查的成果资料进入日常地籍管理数据库方式和土地利用图件的扫描数字化方式。农村地籍管理数据库系统是农村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一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将土地详查形成的各类成果资料以数字方式输入计算机,实现各种地类面积的查询、统计、分析、输出自动化的技术系统。根据土地详查形成的地籍成果资料,建立数据输入检验系统,建立初始土地统计台帐数据库,实现各地类面积的输入、查询、统计、分析的全数据化。

2.2 系统标准代码数据库建立,根据中国1:1000地形图的标准建立以下用于系统操作的各种代码,用于图形和属性信息的标准化。图幅结合表数据库的建立:用于设置分幅图的图幅号、图幅编号、图名辖区名称、出版单位、成图单位、调绘时间、图式名称、投影名称、坐标系名称、比例尺分母等整饰参数。地类代码库建立,对土地类型的设置标准编号,实现土地利用的统一管理。

2.3图形符号库的构建,空间数据可以抽象为点、线、面三种基本要素,地籍信息系统所表示的空间要素符号也概括为点状符号、现状符号以及面状符号。系统所用的GPS平台提供了较好的符号管理功能,并专门按照中国的图式规程进行地形图符号的开发。地籍图形符号库的构建是本系统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不同的符号类型采用不同的构建方式。

2.4系统数据组织,GIS中的数据分两大类:一是空间数据,用来定义图形和制图特征位置;另一类是非空间属性数据,用来定义空间或制图特征表示的内容,如土地权属、地类代码等。两类数据在系统中分开存放的,用GIS软件管理图形信息,用数据库系统INTERBASE管理其属性信息,二者通过标志码联系到一起。系统数据采用树结构层次方式组织,分为公共数据目录、分幅图数据目录,乡镇数据目录,面积量算数目录。图形是以图幅的形式生成和存放,以图幅和乡县镇两种方式进行管理,通过图幅可以生成各乡镇图件。

2.5数据的分成编码,农村地籍涉及到的土地分类较多,在系统中由以下十二个层次来表示:行政界线、图斑数据文件、线状地物数据文件、零星地类数据文件、注记层(A,B,C)、线状图斑层、境界线层、拐点层、符号层、地物层。

3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地籍信息系统

城乡地籍一体化是我们近阶段,急切盼望解决的。针对数据的准确性、数据格式化的标准化、地籍信息化的实用性,均需要在地籍信息化的建设程中得到很大的重视。

3.1数据的准确性

数据的准确性,我们可以通过两方面得到实现。技术和态度。技术上,我们可以采用定型的,成就的数据处理、存储技术,以及应用方案,有确保未来形成的地籍信息系统在安全高效的状态下运转,以发挥其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态度上,首先需要我们在工作上予以高度的重视,将这项工作和我们未来的发展联系起来。我们要最大限度的调动人力的能动性,使其在工作中发挥最大的积极性。

3.2数据格式的标准化

数据格式的标准化,其重要程度不在眼前,而在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使用过程,怎么样最大化的使用好这些数据,因此在信息化的开始阶段,我们就要明确地籍数据格式标准化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上级部门制定的相应数据格式标准,严格要求地籍信息化的实践部门,在数据上遵从上级的相关数据格式标准,只有地籍数据格式标准的统一化后,各部门的数据才能实现统一使用,地籍数据也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3.3地籍信息化的实用性

地籍信息化的实用性,这些工作应需要我们广大的地籍工作者集思广益,发挥广大一线工作者特别是农村基层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将这些建议充分吸收到我们的地籍信息系统,并结合现有成熟的技术将这些功能予以实现。如农村地籍数据的采集,即可采取一下测试方案:首先实现乡镇一级的数据录入,并可通过乡镇一级土管部门实现乡镇范围的地籍数据采集。对农村地区的数据采集,“低精度,低要求”的部分(如农田、村组界址)可由当地土管部门自行进行数据采集,上报乡镇进行数据录入,高要求数据,如居民地房舍可视其难易程度,有乡镇或市局一级有完成能力的部门予以完成数据的采集,并有乡镇实现其数据录入工作。

4、结论

农村地籍信息系统与城镇地籍信息系统相比还存在着较多的不足,它将促使我们对将来地籍信息的统一管理不断向纵深发展。城乡农村地籍信息系统作为地籍管理工作的工具,在具体的应用中有着很大的潜力。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土地管理整个社会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土地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城乡一体化地籍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是未来地籍信息化工作中的重点,需要得到各方面的关心和重视。

参考文献:

[1]苏林媛. 3S技术在土地更新调查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 2008.

[2]国家土地管理局.《城镇地籍调查规程》. 1993 年.

数字乡村发展现状精选篇7

随着经济的繁荣、广大群众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面对现实,积极响应党关于建设新农村的号召,发展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逐步开展农村数字化信息服务,让信息资源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乡、镇农业资料室工作是公共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在图书馆业务指导下的农业资料进行管理利用体系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党和国家在建设新农村工作中对我们公共图书馆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而乡、镇农业资料室又有着与乡党政机关、中小学图书室不同的特点,把乡镇农业资料室建设好,对普及乡镇文化,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有着重大意义,而乡镇农业资料室面临如资金严重缺乏,资料少,信息不快,不易被农民朋友认识等现状。造成这些现状主要原因有:(1)资料室的房屋建筑破旧,没有专门的读书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2)资料室仍然以印刷型文本形式收藏为主,造成慢、散、不全现象,而有的乡、镇资料室还徒具形式,有名无实,甚至有些地方根本就无资料室。(3)数字化信息资料的出现解决了上述问题,同时又出现诸如声像、音响、多媒体等新载体的分类、管理等问题。(4)农业资料室目前仍处在或基本处在原始的文本检索状态,对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和农业科研都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5)声像、音响、多媒体等信息资料的出现,对建设新农村有着独特的意义。因此,乡镇农业资料室的建设发展就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机遇,特别是在网络条件下,数字化农业信息的大量涌现,给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检索和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业资料室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对我们建设新农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乡镇农业资料室建设的意义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网络信息,他们多以数据库超文本、多媒体的形式存在,电子型、数字型信息资源逐步占据网络时代的主导地位。随着网络信息数量的不断扩充,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组织与控制的要求日益迫切,将现代化技术手段应用于资料室,不仅是将手工操作转换为计算机操作,更主要的是它将服务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载体的多样性,数字化影像资料的大量利用,解决了长期以来依靠手工检索资料的难题,因而大大提高了资料的利用率,尤其是满足农村读者可在不出家门的情况下就能搜索到所需的文献信息。

3乡、镇农业资料室特点

3.1农业资料载体特点

农业资料一般包括农、林、牧、副、渔等几大学科。特别是各种动植物标本,由于专业种类繁多,农业文献资料类型多样化,资料室收藏不但有印刷型的纸质文献,还有非印刷品的实物标本资料,以及磁、光、电介质的资料如VCD、LCD和磁盘、光盘等。这些丰富的文献资料构成了农业资料室的专业文献收藏。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迅技术将这些丰富的文献资源进行综合数字化处理,不但使广大农村读者更有效利用这些文献,还能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文献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可以彻底解决特殊文献难以实现的查检和存取难题,实现按需阅览和随机存取,同时还可提供多用户使用,不再受藏书量、时间、地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农业资料室网络化、数字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具有新的活力的。

3.2乡、镇农业资料室的特点

乡、镇农业资料室的服务对象不同于公共图书馆较集中于城区,而是主要面向广大农村,而农村读者居住较散,交通不便。许多村社距乡、镇较远,且农村读者白天还要忙农活,他们主要是夜间学习。农业资料室还有一个特殊的收藏特点,即实物标本的收藏。这些标本不能像书刊一样借给读者,其定期展示的受益面也是有限的,所以网络化、数字化的农业资料室更方便读者学习。

4乡、镇农业资料室的困境

4.1资料室工作人员网络信息服务意识不强,计算机操作技术欠缺

首先,由于受传统文献服务方式的影响,资料室工作人员目前仍然偏重于手工检索和局限于资料室收藏的印刷型文献的查找,对于网络信息的利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其次,计算机知识不够深入和全面,不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技术来进行网络信息的检索和利用,仍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分类、加工、著录。

4.2资料室文献收藏形式单一,现代化设备不够完善

目前,乡、镇农业资料室仍然以印刷文献形式收藏为主,绝大多数没有自动化系统。

5农业资料室管理的组织设计

负责制定农业资料室建设的发展、目标、方案、制度和运行机制,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为其争取更广泛和更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促进农业资源共享,有计划地协调和控制管理职能,宏观调控农业信息资源的建设。调控资源建设。根据各农业资料室所处的地理位置、特长、特点等因素,对信息建设进行合理的调配,解除资料室的后顾之忧,避免资源的重复浪费,切合实际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并发展具有自己优势的信息资源。

6对农业资料室建设发展的设想

6.1进行资料室网络信息组织设计

以现有资源为基础,以网络技术为依托,构筑一套农业网络信息技术系统模型。首先,建成单位农业信息网络数字资源库,向全乡、镇广大读者提供农业资料查询、信息资源开发,大众目录服务,开展网上读书、光盘数据库查询和提供文摘、索引、全文数据库及多媒体信息服务等。

6.2抓紧进行资料室资源库建设

抓紧进行资料室资源建设是实现农业网络信息组织优质服务的首要任务,资源建设要把重点放在建立本乡、镇农业文献资源库上,以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文献资源库。

6.3注重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

将社会上大量分散的农业信息资源,经采集、分类、整理、加工、建库,形成大型的农业数字资源库,向大众提供服务。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为建设新农村服好务。

6.4进行网上农业信息资源建设

随着因特网的广泛应用,给传统资料收藏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和难得的机遇。网络信息资源的建立提供了一个比传统资源大得多的空间,拓展了资源利用和服务的渠道。进行网上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可以使大部分读者不用走进资料室,就可通过网络得到大量宝贵的农业资源服务。

数字乡村发展现状精选篇8

【关键词】有线电视网;地面数字电视;无线覆盖

现在我国正在积极的针对有线电视进行数字化改造,该工程从根本上改善了用户收看有线电视的信号质量,同时大幅度的提升了用户的满意足。如今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数字化改造城区有线电视的任务,开始针对农村大面积的推行数字化改造。由于大部分农村具有居住分散以及地广人稀的特点,因此具有疏散的用户集中度,在改造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困难。

在改造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改造成本、有限的入网用户。立足于对成本效益的分析,我们发现,在对农村地区的完整的有线电视网络进行维持的时候仅仅依靠有线电视网络用户很难实现。因此对农村有线电视网延伸覆盖的一种经济解决方案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1.有线电视网络在农村的现状

有线电视网络传输随着三网融合的不断推进已经极大的改善了其自身的信号质量以及业务规模。现在老百姓日常生活当中有线电视网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全媒体信息平台,而且其具有越来越便捷以及广泛的应用。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当中,由于农民自身消费群体的消费习惯、消费水平以及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各种因素,因此很多人因为收费标准等诸多问题并没有积极的相应线电视网传输的数字信号的这种全业务模式。现在很多农村地区仍然将看电视作为自己的主要娱乐项目,这样就很难真正的开展增值业务,特别是一些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继续以城市的运行模式以及投资标准针对庞大的农村有线电视网络进行经营和维持就变得比较困难。

现在各乡镇乡政府所在地的圩镇已经基本上覆盖了农村有线电视网络传输网络,并且维持在10-15元/月的有线电视收费标准。在其中一些经济发展快速的乡镇当中,有线电视网络已经逐渐的延伸到圩镇周边的各个村庄,由于在一些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中农民居住比分散,因此具有较小的用户发展潜力,有线电视网络延伸覆盖面积在离圩镇较远的村庄当中比较小,而且在农村收视群体当中卫星数字电视用户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有线电视网络就存在着较大的运行维护难度、用户分散以及投资较大的困难局面[1]。在不具备一定用户数量的农村当中,很难真正的对有线电视网络进行维持。

2.目前有线电视网络延伸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有效解决措施

面对现在农村收视群体的现状,立足于对网络运维难度、覆盖成本与效果以及用户发展潜力等多方面的思考,我们发现,不断使从运行管理的角度,还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在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延伸的当中将地面数字电视网作为主要方式,可以有效的将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延伸覆盖的问题解决掉,并且具有较高的经济合理性[2]。这种方法的具体解决方案为:在地面数字电视多频网或者多频网当中将县(市)广电网络机房作为网络前端,将节目源建立好,然后利用有线网络干线网传输编码复用后的传输流,发射到各乡镇地面无线电视发射端当中,无线中继地面数字电视站需要以乡镇用户分布情况、中继点的海拔高度以及需要覆盖的范围作为根据,认真规划好地面数字电视多频网或者多频网,并且还要以实际覆盖情况作为根据,选择若干乡镇共同一个中继还是一个乡镇单独运用一个中继,利用这种统筹规划不仅能够使投资成本得以有效降低,还可以使中继发射功率得以降低,使运行维护难度减小,最为关键的是能够使农民的收视要求得到充分的满足。

3.实际应用模型

选择某市作为实际应用模型,该市的属于丘陵山区,整体地形地貌呈长条形,走势为南北走向。该市共有若干个乡镇,其中北部乡镇若干个,其地形比较复杂,属于山区丘陵地区,辖区内人口呈分散性居住。该市中南部地区有乡镇若干个,地形较为平坦,人口分布集中。该市除西南部地区的若干乡镇由于人口分布分散、地形地貌相对复杂,造成无线覆盖的难度之外,其他地区都属于地形较为平坦,人口分布相对集中的地区。该市的绝大部分乡镇行政村中,通过有线电视网络来进行无线地面数字电视网的延伸都较为容易,覆盖较为简单。以该市的实际地形地貌和人口分布情况作为基础,先由该市的光电网络中心将TS流信号调制好,加密后,再利用该市已经建成的有线电视网络主光缆干线链路来进行传输,直至将TS流信号传输至该市的所有乡镇和农村地区。在该市的若干乡镇中建立20W至50W的地面数字电视中继发射站共若干个。这样一来,TS流信号基本可以将该市的各乡镇中的绝大部分的行政村进行覆盖,用户就能利用地面数字电视接收机接收地面数字发射机发出的信号,从而将长期存在于我国农村的电视网络延伸覆盖的运维难度大、运维复杂、成效慢、投资大等问题进行解决。

在进行农村有线电视延伸覆盖时以地面数字电视网作为基础有着良好的效果。首先可以极大的节省投资,高效的利用已有的资源[3]。光设备投资不超过10万元即可满足一个50W的中继站的投资需求。其次其后期的运维成本和维护成本都较为简单,所需的费用也较低。

经过若干年的发展,我国的地面数字电视网单频网和多频网技术都已经相对成熟,在建设和运用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管理运维农村有线电视网络时,只需要对中继站前端的发射机房进行管理,确保设备能够正常工作,则覆盖网内的所有用户的广播电视信号都能够正常接收。最后其安装和接收都比较简单,能够使农村群众收看到电视节目。因此,这是一种解决农村地区网络后期延伸覆盖的良好选择。

4.结语

三网融合带来了业务模式变化、技术升级改造的机遇,但也需要对发展用户潜力、用户发展需求、运维管理和投资成本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在选择技术时,要选择与现阶段农村地区实际情况最符合的技术,促进农村用户能够更好的接受网络组建和运营模式。当前较为经济而实用的方法就是对地面数字电视的覆盖组网络技术进行运用。

参考文献

[1]曹人盛.ADTB-T单载波单频网应用及其实现方式[J].电视技术.2011(18)

数字乡村发展现状精选篇9

论文关键词:社会教育 民间团体 近代农村

社会教育,泛指学校系统外的民众教育或通俗教育。就具体内容而言,社会教育在中国社会早已存在。清末简易学堂的建立,图书馆、博物馆的兴办,《圣谕广训》、(劝善要言)的宣讲,广义上均属社会教育。i901年四川江津县张鹿秋设农业夜课,以新法启迪附近农民。河北省高阳县王玉斌设初等小学,男女并收,以教育农民ⅲ。但现代意义的社会教育的提出,则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的事情。当时的南京临时政府于教育部中设社会教育司,在地方设公众补习学校、半日学校,以实施社会教育,提高民众的素质。社会教育开始在中国的土地上发展起来。与此同时近代的民间团体在发展社会教育尤其是农村的社会教育方面表现出了积极的努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北方大批农民被协约国招募到欧洲做工。当时在外的留学生鉴于华工知识浅薄,办理了华工教育,颇见成效。大战结束后,主持华工的教育领袖比如晏阳初、陶行之等回国,创办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提倡“除文盲,做新人”办起了平民教育。从此,打开了对农民实施社会教育的大门。从1925年开始,以后逐渐形成了乡村教育的浪潮,到30年代末达到高潮,抗战结束后走入低谷。乡村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本土化的加强。他们在发展农村初等教育、扫盲教育的过程中的所作所为,为今后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乡村教育运动是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兴起的一个社会运动,旨在从教育农民着手以改进乡村生活和推进乡村建设。虽然乡村教育的倡导者们有着各自的立场、目的,但他们有一致的共识:即农村是一个整体,要解决农村的贫困、落后、愚昧的问题,教育必须与农村实际相结合,各种乡村建设(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要以教育为枢纽,这样,使得教育改革本身进一步深化,产生了中国的乡村教育理论,诸如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农村改进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论等,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倡导者们受到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实验的影响,都从实验入手,从1925年起纷纷建立农村教育实验区,据《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统计,至1935年,各种实验区已有193处,遍及全国各地,这些实验区使乡村教育不仅在思想上得到广泛的提倡,更主要的是在实践上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涌现出各种教育思潮中,平民主义教育思潮便是潮流之一。蔡元培曾把社会的不平等归结为教育的不平等,他认为普及平民教育是改变这种教育状况的唯一办法,主张除正规学校外,应大力提倡平民教育。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以及美国杜威平民主义与教育思潮的影响下,平民教育运动在全国风起云涌。平民教育的参加者很复杂,有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因此平民教育的目的也各有差异。但从总体上来讲,他们都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要求打破几千年来封建统治阶级、有钱人独霸教育权的局面。许多教育团体、教育家们开展了各种革新教育的实验,特别是在全国开展的种种平民教育运动推动了教育在民间的普及。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定县实验区是北方影响较大的派别之一。1923年8月,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在北京成立。平教会根据前几年在城市开展平民教育和识字运动的实践,进一步认识到农村教育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中国以农立国,绝大多数人民生活在农村,而中国的农村经济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处于萎缩、停滞、落后的状况,不解决农村教育的问题,社会的改革就没有希望。所以,他们希望通过乡村教育来改善农村生活和稳定社会。从这一点出发,平民教育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乡村平民教育成为平教会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1926年10月在河北定县以翟城村为试点,开展以村为单位的平民教育实验。1930年成立定县实验区,推广乡村平民教育,从而进一步改进乡村。

平教会对农民的教育观认为,不仅仅是要对农民普及、实施作为完整人的国民教育,而是通过农民教育从总体上推进乡村建设,从改造农村着手来改造社会。正如晏阳初而言“觉得中国真正最大之富源不是煤,也不是铁,而是三万万以上不知不觉的农民。要把农民智慧发展起来,培养起来,使他们有力量自动的起来改造,改造才能成功;自动的起来建设,建设才会生根;自动的起来运动复兴民族,民族才有真正复兴之一日”,“启发农民的智慧,也就是造人。造人必须有造人的教育。中国数十年来的所谓教育制度与内容,无非东抄西袭,不合国情,不切需要,所以不会有与一般人的生活发生关系,所以不能完成造人的使命。”因而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建立乡村教育为中国教育谋出路,以促进社会的改造。1933年平教会起草的《由乡村建设以复兴民族案》中认为,中国乡村有四大基本问题,即愚、穷、弱、私,“所谓愚,我们知道,中国最大多数的人民,不但缺乏知识,简直他们目不识丁,所谓中国人民有百分之八十是文盲。所谓穷,我们知道,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的生活,简直是在生与死的夹缝里挣扎着,并谈不到什么叫做生活程度、生活水平线。所谓弱,我们知道,中国最大多数人民是无庸讳辩的病夫,人民生命的存亡,简直付之天命。所谓科学治疗,公共卫生,根本谈不到。所谓私,我们知道,中国最大多数人民是不能团结,不能合作,缺乏道德陶冶,以及公民的训练。在这几点缺点之下,任何建设事业,是谈不到的。”为了解决这四大问题,应当以教育作为手段和途径,在人人取得最低限度的文字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三大教学方式即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实施四大教育即文艺教育以救愚、生计教育以救穷、卫生教育以救弱、公民教育以救私。这样乡村教育才能实现,农村及全社会的改进才有希望。在这些观点的指导下,在乡村教育实施方面,平教会做出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其扫盲识字运动闻名中外。

中华平民教育会首先在定县翟城村的实验,实验内容极其广泛,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到社会习俗,无所不包。其宗旨为“除文盲,作新民”。除文盲就是使12~15岁的不识字男女都能运用日常生活文字,成为有用的人才。设立识字班,编写课本《农民千字课》,针对80%以上文盲的情况,提出以学校教育为主,集中扫盲,办平民学校进行识字教育,以翟城村为中心逐步推广到全县。1926年10月~1930年6月,共办了初级、高级平民学校423所,学生10156人,女学生1011名,占总人数的10%。办高级实验学校、儿童班、男女育才学校26个,学生821名,学生年龄从11"48岁,多数为青年。在1927、1929年两次的调查中,第一次文盲率80%,第二次文盲率为67%,这说明在两年的时间内文盲率下降了13%。扫盲成绩显而易见。同时1930年3月平教会成立社会式教育实验所,举办夜灯教学,为失学的儿童、青年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此外还设立了问字处、图书馆、识字处等,实验区的农民对此交口称赞,并热心参与。

数字乡村发展现状精选篇10

一、农经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作为黑龙江省第一批农经信息化工作试点县,按照省经管总站的工作部署及农经信息化试点工作的要求,在全县范围内系统全面地开展了农经信息化建设工作,成效显著。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面启动农经信息化工作。在全省农经信息化现场会后,县委、县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迅速启动农经信息化试点工作,成立专项推进领导小组,并且制定《开展农经信息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通过广泛宣传,使县、乡、村三级农经人员对开展农经信息化这项工作达成共识,普遍认为开展农经信息化是一项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民心工程”。

2.深入调研,落实责任,“整县推进”农经信息化工作的开展。省、市经管总站的领导和北方农网信息服务公司领导来我县召开调研会议,一致认为采取市场化运作开展农经信息化建设这项工作,是解决“最后一公里”信息断层问题的一种有效形式。全县确定各乡(镇)、村全部开展农经信息化工作,县局开通农经网;各乡(镇)经管中心配置电脑1台,村级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使县、乡、村农经信息化工作顺利起步。

3.明确任务,强化培训,推进农经信息化工作开展。全县各乡(镇)村助理会计要全部参与到农经信息化这项工作中来,一方面对村级信息员进行电脑网络知识培训;另一方面对村级信息员进行明确职责。

二、农经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1.抓网络平台建设。按照农经管理信息化工程建设的要求,县经管局组建了网络信息平台――县农经网。网站设有:农经动态、政策法规、通知公告等18个栏目,并与省农经信息网、中国农经信息网等网站并网友情链接,同时开通黑龙江省农经系统办公网,逐步实现网上办公。全县各乡(镇)的村级网页在农经网的乡村简介栏目中进行介绍。

2.抓信息员队伍建设。为使村级信息员熟练掌握电脑操作技能,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对村级信息员进行培训,分期分批对全县村级信息员进行电脑基础操作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辅导,提高他们的电脑操作技能,为农经系统信息化办公。信息的采集、等工作奠定基础。

3.抓网络化办公。县农经网开通后,正常的农经管理信息化工作在全县铺开,利用农经系统网络办公这个平台,完成农经管理工作网上办公,真正做到工作安排、数字报表、财务公开等农经管理工作在网上传递即可,实现县、乡、村三级零距离办公,既节省经费,又做到及时、准确。

4.抓信息服务。利用网络平台,为本村和当地农户咨询和信息。主要查询农村政策、农业科技、农产品、市场等信息,为本村和农户农副产品销售信息、农村二手货信息、农村土地流转等信息。

三、几点启示和建议

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开展农经信息化建设,是适应新形势下农经管理工作网上办公的重要举措,为今后进一步加强农经信息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

1.农经信息化的开展,给农经系统办公网络化提供了平台。我县通过网络平台建设,把省、市经管部门的工作安排、业务通知等重点工作和县经管局的工作部署、通知检查、数字报表、财务公开等通过网上,使政令及时畅通,加快了各项工作落实的节奏,实现了网上办公。

2.农经信息化的开展,给我县农村“数字乡村”的建设提供了网络体系。我县已初步建成包括省、市在内的县、乡、村五级网络服务体系,1个县级网和9个乡(镇)、100余个行政村的网络体系,实现了乡村的基础信息在网上。“数字乡村”的信息网络已经成为服务“三农”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加大“数字乡村”这个服务平台的建设,使各乡、村的数字报表、信息、土地流转的动态、涉农企业的产品信息等在网上及时。

3.农经信息化的开展,给我县农民增加收入提供了致富渠道。网络的开通,为我县农民及时提供了政策咨询、农村各项惠农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及时为农民土地流转、农村二手货等信息,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了有利条件。

针对农经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亟待解决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数字乡村发展现状精选篇11

关键词:社会教育 民间团体 近代农村

社会教育,泛指学校系统外的民众教育或通俗教育。就具体内容而言,社会教育在中国社会早已存在。清末简易学堂的建立,图书馆、博物馆的兴办,《圣谕广训》、(劝善要言)的宣讲,广义上均属社会教育。i901年四川江津县张鹿秋设农业夜课,以新法启迪附近农民。河北省高阳县王玉斌设初等小学,男女并收,以教育农民Ⅲ。但现代意义的社会教育的提出,则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的事情。当时的南京临时政府于教育部中设社会教育司,在地方设公众补习学校、半日学校,以实施社会教育,提高民众的素质。社会教育开始在中国的土地上发展起来。与此同时近代的民间团体在发展社会教育尤其是农村的社会教育方面表现出了积极的努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北方大批农民被协约国招募到欧洲做工。当时在外的留学生鉴于华工知识浅薄,办理了华工教育,颇见成效。大战结束后,主持华工的教育领袖比如晏阳初、陶行之等回国,创办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提倡“除文盲,做新人”办起了平民教育。从此,打开了对农民实施社会教育的大门。从1925年开始,以后逐渐形成了乡村教育的浪潮,到30年代末达到高潮,抗战结束后走入低谷。乡村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本土化的加强。他们在发展农村初等教育、扫盲教育的过程中的所作所为,为今后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乡村教育运动是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兴起的一个社会运动,旨在从教育农民着手以改进乡村生活和推进乡村建设。虽然乡村教育的倡导者们有着各自的立场、目的,但他们有一致的共识:即农村是一个整体,要解决农村的贫困、落后、愚昧的问题,教育必须与农村实际相结合,各种乡村建设(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要以教育为枢纽,这样,使得教育改革本身进一步深化,产生了中国的乡村教育理论,诸如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农村改进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论等,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倡导者们受到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实验的影响,都从实验入手,从1925年起纷纷建立农村教育实验区,据《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统计,至1935年,各种实验区已有193处,遍及全国各地,这些实验区使乡村教育不仅在思想上得到广泛的提倡,更主要的是在实践上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涌现出各种教育思潮中,平民主义教育思潮便是潮流之一。蔡元培曾把社会的不平等归结为教育的不平等,他认为普及平民教育是改变这种教育状况的唯一办法,主张除正规学校外,应大力提倡平民教育。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以及美国杜威平民主义与教育思潮的影响下,平民教育运动在全国风起云涌。平民教育的参加者很复杂,有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因此平民教育的目的也各有差异。但从总体上来讲,他们都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要求打破几千年来封建统治阶级、有钱人独霸教育权的局面。许多教育团体、教育家们开展了各种革新教育的实验,特别是在全国开展的种种平民教育运动推动了教育在民间的普及。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定县实验区是北方影响较大的派别之一。1923年8月,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在北京成立。平教会根据前几年在城市开展平民教育和识字运动的实践,进一步认识到农村教育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中国以农立国,绝大多数人民生活在农村,而中国的农村经济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处于萎缩、停滞、落后的状况,不解决农村教育的问题,社会的改革就没有希望。所以,他们希望通过乡村教育来改善农村生活和稳定社会。从这一点出发,平民教育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乡村平民教育成为平教会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1926年10月在河北定县以翟城村为试点,开展以村为单位的平民教育实验。1930年成立定县实验区,推广乡村平民教育,从而进一步改进乡村。

数字乡村发展现状精选篇12

[关键词]农业资料室建设

随着经济的繁荣、广大群众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面对现实,积极响应党关于建设新农村的号召,发展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逐步开展农村数字化信息服务,让信息资源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图书馆应将现代化技术运用于农业科技资料室,不仅是将手工操作转为计算机操作,更主要的是它将信息服务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加速了网络化的进程,特别是顺应了读者对文献检索快、准、高、广的要求,资源共享对我国新农村的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乡、镇农业资料室现状

随着经济的繁荣、广大群众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面对现实,积极响应党关于建设新农村的号召,发展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逐步开展农村数字化信息服务,让信息资源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乡、镇农业资料室工作是公共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在图书馆业务指导下的农业资料进行管理利用体系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党和国家在建设新农村工作中对我们公共图书馆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而乡、镇农业资料室又有着与乡党政机关、中小学图书室不同的特点,把乡镇农业资料建设好,对普及乡镇文化,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有着重大意义,而乡镇农业资料室面临如资金严重缺泛,资料少,信息不快,不易被农民朋友认识等现状。造成这些现状主要原因有:

1.1资料室的房屋建设破旧,没有专用的读书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

1.2资料室仍然以印刷型文本形式收藏为主,造成慢、散、不全现象,而有的乡、镇资料室还只是形式,有名无实,甚至有些地方根本就无资料室。

1.3数字化信息资料的出现解决了上述问题,同时又出现诸如声像、音响、多媒体等新形式的分类、管理等问题。

1.4农业资料室目前仍处在或基本处在原始状态下的文本检索状态,对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和农业科研都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

1.5声像、音响、多媒体等信息资料的出现,对建设新农村有着独特的意义。

因此,乡镇农业资料室的建设发展就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机遇,特别是在网络条件下,数字化农业信息的大量涌现,给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检索和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对农业资料室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对我们建设新农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乡镇农业资料室建设的意义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网络信息,他们多以数据库超文本、多媒体的形式存在,电子型、数字型信息资源逐步占据网络时代的主导地位。随着网络信息数量的不断扩充,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组织与控制的要求日益迫切,将现代化技术手段应用于资料室,不仅是将手工操作转换为计算机操作,更主要的是它将服务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载体的多样性,数字化影像资料的大量利用,解决了长期以来依靠手工检索资料的难题,因而大大提高了资料的利用率,尤其是满足农村读者可在不出家门的情况下就能搜索到所需的文献信息。

3乡、镇农业资料室特点

3.1农业资料载体特点

农业资料一般包括农、林、牧、副、鱼等几大学科。特别是各种动植物标本,由于专业种类繁多,农业文献资料类型多样化,资料室收藏不但有印刷型的纸质文献,还有非印刷品的实物标本资料,以及磁、光、电介质的资料如VCD、LCD和磁盘、光盘等。这些丰富的文献资料构成了农业资料室的专业文献收藏。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迅技术将这些丰富的文献资源进行综合数字化处理,不但使广大农村读者更有效利用这些文献,还能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文献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可以彻底解决特殊文献难以实现的查检和存取难题,实现按需阅览和随机存取,同时还可提供多用户使用,不再受藏书量、时间、地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农业资料室网络化、数字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具有新的活力的。

3.2乡、镇农业资料室的特点

乡、镇农业资料室的服务对象不同于公共图书馆较集中于城区,而是主要面向广大农村,而农村读者居住较散,交通不便许多村社距乡、镇较远,且农村读者白天还要忙农活,他们主要是夜间学习。农业资料室还有一个特殊的收藏特点,即实物标本的收藏。这些标本不能像书刊一样借给读者,其定期展示的受益面也是有限的,所以网络化、数字化的农业资料室更为方便简捷读者学习。

4乡、镇农业资料室的困境

4.1资料室工作人员网络信息服务意识不强,计算机操作技术欠缺。

首先,由于受传统文献服务方式的影响,资料室工作人员目前仍然偏重于手工检索和局限于资料室收藏的印刷型文献的查找,对于网络信息的利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其次,计算机知识不够深入和全面,不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技术来进行网络信息的检索和利用,仍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分类、加工、著录。

4.2资料室文献收藏形式单一,现代化设备不够完善。

目前,乡、镇农业资料室仍然以印刷文献形式收藏为主,绝大多数没有自动化系统。

5农业资料室管理的组织设计

5.1负责制定农业资料室建设的发展、目标、方案、制度和运行机制,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为其争取更广泛和更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促进农业资源共享,有计划地协调和控制管理职能,宏观调控农业信息资源的建设。

5.2调控资源建设。根据各农业资料室所处的地理位置、特长、特点等因素,对信息建设进行合理的调配,解除资料室的后顾之忧,避免资源的重复浪费,切合实际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并发展具有自己优势的信息资源。

6对农业资料室建设发展的设想

6.1进行资料室网络信息组织设计

以现有资源为基础,以网络技术为依托,构筑一套农业网络信息技术系统模型。首先,建成单位农业信息网络数字资源库,向全乡、镇广大读者提供农业资料查询、信息资源开发,大众目录服务,开展网上读书、光盘数据库查询和提供文摘、索引、全文数据库及多媒体信息服务等。

6.2抓紧进行资料室资源库建设

抓紧进行资料室资源建设是实现农业网络信息组织优质服务的首要任务,资源建设要把重点放在建立本乡、镇农业文献资源库上,以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文献资源库。

6.3注重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

将社会上大量分散的农业信息资源,经采集、分类、整理、加工、建库,形成大型的农业数字资源库,向大众提供服务。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为建设新农村服好务。

6.4进行网上农业信息资源建设

随着因特网的广泛应用,给传统资料收藏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和难得的机遇。网络信息资源的建立提供了一个比传统资源大得多的空间,拓展了资源利用和服务的渠道。进行网上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可以使大部分读者不用走进资料室,就可通过网络得到大量宝贵的农业资源服务。

6.5资料室的知识更新

数字乡村发展现状精选篇13

论文摘要:阐述了安徽省城乡信息化水平差异的现状,并对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其所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为促进安徽省城乡信息化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2006一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信息资源的普遍应用、信息网络的广泛普及,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资源也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安徽省委、省政府一直对信息化工作高度重视,在信息基础设施、电子信息产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农业农村信息化和区域信息化方面积极采取有力措施支持信息化工作。2009年,安徽各县(市、区)政府也全面建设信息服务站。然而,安徽省的总体发展水平同国内其他省市相比还比较落后,加上安徽省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加快安徽省的信息化发展更是当务之急,也是促进安徽省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1安徽省城乡信息化水平差异的现状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信息化的差距也不断扩大。城乡居民在拥有和使用信息技术方面也存在差异即所谓的城乡数字鸿沟,而这种差异是多方面的,包括信息基础设施的差异、信息资源利用水平和信息交流的差异、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产品结构的差异以及信息消费水平的差异等。

1.1城乡信息基础设施方面的差异由于我国实行城乡二元体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一般是:在城乡之间优先保证城市。结果城市的信息基础设施能优先得到保证,而农村的却很难得到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中国统计年鉴2009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3月,安徽省城市人口2485万人,固定电话达到658. 5万户,城市电话普及率达到26. 5 %。但是安徽省农村通信发展却相对滞后,安徽省农村人口3650万人,固定电话为694. 7万户,农村固定电话的普及率为19. 0%,只是城市水平的71. 7%。

    根据表1可以看出,安徽省2005一2008年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台数农村居民拥有数相对较少,分别是城镇水平的3. 0% ,3. 4% ,4. 9% ,6. 4%。虽然城乡居民对家用电脑拥有比例的差距有所缩小,但总体来说城乡居民对家用电脑的拥有量还是相差悬殊。可知,城市居民相对于农村居民来说拥有更充足的信息基础设施,城乡在信息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1. 2城乡信息资源利用水平和信息产生与传播的差异由于城乡居民文化水平和信息素质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农村居民对网络信息资源、教育信息资源、科技信息资源等的利用远不如城市居民利用的充分和有效。根据安徽财经大学2009年暑期“三下乡”对农村家庭的抽样调查,农村的电视覆盖率为75. 96%,有线电视覆盖率仅为8. 31 %,农村居民通过广播获取信息资源也只有10. 79% , 可见农村的信息资源相对贫乏,而农村居民又不能充分有效的利用信息资源,更扩大了城乡信息化差距。城市是经济发展和信息交流的中心,能产生大量的信息,而且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都十分便捷。农村地区生活较为稳定,产生的信息较少,采集和传播信息也相对困难,使得多数媒体把注意力较多地集中在城市而不是农村。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的信息交流越来越便捷,而农村由于信息基础设施落后导致信息交流不方便,城乡之间的信息交流差异也日益显著。

1. 3城乡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信息产品结构的差异城市经济较为发展,把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于教育、医疗、交通运输以及能源利用等多个领域,而农村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不高,没有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潜能,各个方面多运用传统的方式而没能广泛的应用信息技术。城乡居民拥有信息产品的结构也存在差异。安徽财经大学2009年暑期“三下乡”对农村居民的调查显示,居民对普通彩电、vcd机和dvd机等信息产品拥有率较高,拥有率分别为92.1 % ,70. 7%和63.2%,而对照相机、录像机和电脑等信息产品的拥有率较低。相比而言,城市居民减少了对vcd,dvd等逐渐被市场淘汰产品的使用,他们更多的拥有和使用现代更先进、更时尚、科技含量更高的信息产品。

1. 4城乡的信息消费水平差异在信息消费方面,比如农村百户拥有的电视机数、移动电话数、计算机数以及书籍报刊和杂志的购买量都远比城市少。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在精神文化和教育方面的消费支出也远小于城市。国家统计局200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安徽省城镇人口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消费指数为1. 0733,而农村人口的消费指数为0. 9568,城镇与农村的消费指数之比为1. 1218,可见城乡己经形成深深的数字鸿沟。

2安徽省城乡信息化水平差异形成的原因

    当城市居民接触并拥有大量的信息不知如何选择的时候,农村居民却面对着信息h乏的状况。造成城乡信息化水平差异的原因有哪些呢?笔者就城乡居民在收人、文化以及信息产品的需求和供给方面来分析城乡信息化水平差异形成的原因。

2.1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差异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尽管各行各业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是城乡差异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仍在日益扩大(见表2)。

根据表2的数据可知,1980年、1990年、2000年以及2005 - 2008年,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年收人占城市居民人均年收人的百分比分别是53.7%,39.8%,36.5%,31.2% ,30.4% ,31.0% ,32.4% 0 1980年到2008年比例从53. 7%降到了32.4%,可见城乡居民的收人差距不仅很大而且日益显著。收人差距大,进而导致了城乡居民对信息产品消费的差异,最终导致了城乡信息化水平的差异。

2. 2城乡居民的文化水平差异安徽省居民受教育的程度较低。据统计,2004年安徽省在全国总人口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所占比重为12.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 8个百分点;文盲和半文盲率所占比重为11.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 6百分点。安徽省居民受教育普遍较低,而相对来说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更低。据调查,城市居民利用图书、报刊杂志、网络资源接受信息的比例远高于农村居民。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和信息素质要远低于城市居民,因此对于图书、报刊杂志、网络资源的利用率较城市居民低。在农村信息资源相对匾乏的情况下,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较低而使得信息资源的利用更少,久而久之,城乡居民的文化差异最终导致城乡的信息化水平的差异。

2. 3城乡信息产品的需求与供给方面的差异城市信息产品的供需相对充足,而农村信息产品的供需相对不足,是城乡信息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农村居民的收人水平较低,不论是电话的初装费、电话费与互联网上网费用,还是文化教育的费用,都占农村居民收入的比重过高。

    由表3数据计算可知,人均文教方面的消费额占人均年收人的比例,城镇为3. 3 %,而农村为9. 8%,相对来说农村居民的文教消费占收人的比重较高。因此,农村居民就会减少对信息产品的消费。另外,农村居民相对于城市居民对信息的需求和依赖程度较低,对信息产品的需求也较少。在信息产品的供给方面,相对于城市,农村地区地广人稀、人口密度较小,而且各小村镇离城市较远,电信和通讯网络的建设投资和运营成本都较高。在市场驱动下电信和网络公司会向利益最大化方向发展,会相应的减少对农村地区信息产品的供给量,最终加剧了城乡的信息化水平差异。

3促进城乡信息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城乡信息化水平差异已经渗透到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中,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水平差异现象将成为新的社会问题,它会对安徽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而缩小安徽省城乡信息化水平差异,实现城乡信息化协调发展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也是一项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工程。

3. 1缩小城乡贫富差距,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在当今信息经济社会下,信息被作为重要的经济要素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资源和财富,贫富的差距也将取决于对于信息的拥有和利用水平。城乡的信息化水平差异使城市居民接触并拥有大量的信息,成为信息富有者;而农村居民由于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少,而且运用信息的能力较弱,成为信息的匾乏者。这种信息的富有和匾乏,最终会导致资源和财富的富有和匾乏。如果不对农村的信息化工作进行改进、不加强农村的信息化建设,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城乡的数字鸿沟将加大,贫富差距也会扩大,很有可能导致城乡居民财富的两极分化现象。所以政府应统筹规划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缩小城乡居民的收人差距,从而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目的。

数字乡村发展现状精选篇14

论文摘要:阐述了安徽省城乡信息化水平差异的现状,并对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其所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为促进安徽省城乡信息化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2006一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信息资源的普遍应用、信息网络的广泛普及,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资源也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安徽省委、省政府一直对信息化工作高度重视,在信息基础设施、电子信息产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农业农村信息化和区域信息化方面积极采取有力措施支持信息化工作。2009年,安徽各县(市、区)政府也全面建设信息服务站。然而,安徽省的总体发展水平同国内其他省市相比还比较落后,加上安徽省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加快安徽省的信息化发展更是当务之急,也是促进安徽省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1安徽省城乡信息化水平差异的现状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信息化的差距也不断扩大。城乡居民在拥有和使用信息技术方面也存在差异即所谓的城乡数字鸿沟,而这种差异是多方面的,包括信息基础设施的差异、信息资源利用水平和信息交流的差异、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产品结构的差异以及信息消费水平的差异等。

1.1城乡信息基础设施方面的差异由于我国实行城乡二元体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一般是:在城乡之间优先保证城市。结果城市的信息基础设施能优先得到保证,而农村的却很难得到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中国统计年鉴2009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3月,安徽省城市人口2485万人,固定电话达到658. 5万户,城市电话普及率达到26. 5 %。但是安徽省农村通信发展却相对滞后,安徽省农村人口3650万人,固定电话为694. 7万户,农村固定电话的普及率为19. 0%,只是城市水平的71. 7%。

根据表1可以看出,安徽省2005一2008年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台数农村居民拥有数相对较少,分别是城镇水平的3. 0% ,3. 4% ,4. 9% ,6. 4%。虽然城乡居民对家用电脑拥有比例的差距有所缩小,但总体来说城乡居民对家用电脑的拥有量还是相差悬殊。可知,城市居民相对于农村居民来说拥有更充足的信息基础设施,城乡在信息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1. 2城乡信息资源利用水平和信息产生与传播的差异由于城乡居民文化水平和信息素质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农村居民对网络信息资源、教育信息资源、科技信息资源等的利用远不如城市居民利用的充分和有效。根据安徽财经大学2009年暑期“三下乡”对农村家庭的抽样调查,农村的电视覆盖率为75. 96%,有线电视覆盖率仅为8. 31 %,农村居民通过广播获取信息资源也只有10. 79% , 可见农村的信息资源相对贫乏,而农村居民又不能充分有效的利用信息资源,更扩大了城乡信息化差距。城市是经济发展和信息交流的中心,能产生大量的信息,而且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都十分便捷。农村地区生活较为稳定,产生的信息较少,采集和传播信息也相对困难,使得多数媒体把注意力较多地集中在城市而不是农村。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的信息交流越来越便捷,而农村由于信息基础设施落后导致信息交流不方便,城乡之间的信息交流差异也日益显著。

1. 3城乡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信息产品结构的差异城市经济较为发展,把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于教育、医疗、交通运输以及能源利用等多个领域,而农村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不高,没有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潜能,各个方面多运用传统的方式而没能广泛的应用信息技术。城乡居民拥有信息产品的结构也存在差异。安徽财经大学2009年暑期“三下乡”对农村居民的调查显示,居民对普通彩电、VCD机和DVD机等信息产品拥有率较高,拥有率分别为92.1 % ,70. 7%和63.2%,而对照相机、录像机和电脑等信息产品的拥有率较低。相比而言,城市居民减少了对VCD,DVD等逐渐被市场淘汰产品的使用,他们更多的拥有和使用现代更先进、更时尚、科技含量更高的信息产品。

1. 4城乡的信息消费水平差异在信息消费方面,比如农村百户拥有的电视机数、移动电话数、计算机数以及书籍报刊和杂志的购买量都远比城市少。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在精神文化和教育方面的消费支出也远小于城市。国家统计局200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安徽省城镇人口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消费指数为1. 0733,而农村人口的消费指数为0. 9568,城镇与农村的消费指数之比为1. 1218,可见城乡己经形成深深的数字鸿沟。

2安徽省城乡信息化水平差异形成的原因

当城市居民接触并拥有大量的信息不知如何选择的时候,农村居民却面对着信息h乏的状况。造成城乡信息化水平差异的原因有哪些呢?笔者就城乡居民在收人、文化以及信息产品的需求和供给方面来分析城乡信息化水平差异形成的原因。

2.1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差异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尽管各行各业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是城乡差异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仍在日益扩大(见表2)。

根据表2的数据可知,1980年、1990年、2000年以及2005 - 2008年,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年收人占城市居民人均年收人的百分比分别是53.7%,39.8%,36.5%,31.2% ,30.4% ,31.0% ,32.4% 0 1980年到2008年比例从53. 7%降到了32.4%,可见城乡居民的收人差距不仅很大而且日益显著。收人差距大,进而导致了城乡居民对信息产品消费的差异,最终导致了城乡信息化水平的差异。

2. 2城乡居民的文化水平差异安徽省居民受教育的程度较低。据统计,2004年安徽省在全国总人口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所占比重为12.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 8个百分点;文盲和半文盲率所占比重为11.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 6百分点。安徽省居民受教育普遍较低,而相对来说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更低。据调查,城市居民利用图书、报刊杂志、网络资源接受信息的比例远高于农村居民。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和信息素质要远低于城市居民,因此对于图书、报刊杂志、网络资源的利用率较城市居民低。在农村信息资源相对匾乏的情况下,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较低而使得信息资源的利用更少,久而久之,城乡居民的文化差异最终导致城乡的信息化水平的差异。

2. 3城乡信息产品的需求与供给方面的差异城市信息产品的供需相对充足,而农村信息产品的供需相对不足,是城乡信息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农村居民的收人水平较低,不论是电话的初装费、电话费与互联网上网费用,还是文化教育的费用,都占农村居民收入的比重过高。

由表3数据计算可知,人均文教方面的消费额占人均年收人的比例,城镇为3. 3 %,而农村为9. 8%,相对来说农村居民的文教消费占收人的比重较高。因此,农村居民就会减少对信息产品的消费。另外,农村居民相对于城市居民对信息的需求和依赖程度较低,对信息产品的需求也较少。在信息产品的供给方面,相对于城市,农村地区地广人稀、人口密度较小,而且各小村镇离城市较远,电信和通讯网络的建设投资和运营成本都较高。在市场驱动下电信和网络公司会向利益最大化方向发展,会相应的减少对农村地区信息产品的供给量,最终加剧了城乡的信息化水平差异。

3促进城乡信息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城乡信息化水平差异已经渗透到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中,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水平差异现象将成为新的社会问题,它会对安徽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而缩小安徽省城乡信息化水平差异,实现城乡信息化协调发展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也是一项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工程。

3. 1缩小城乡贫富差距,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在当今信息经济社会下,信息被作为重要的经济要素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资源和财富,贫富的差距也将取决于对于信息的拥有和利用水平。城乡的信息化水平差异使城市居民接触并拥有大量的信息,成为信息富有者;而农村居民由于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少,而且运用信息的能力较弱,成为信息的匾乏者。这种信息的富有和匾乏,最终会导致资源和财富的富有和匾乏。如果不对农村的信息化工作进行改进、不加强农村的信息化建设,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城乡的数字鸿沟将加大,贫富差距也会扩大,很有可能导致城乡居民财富的两极分化现象。所以政府应统筹规划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缩小城乡居民的收人差距,从而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