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9:28:1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心理学自我认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自卑心理 人际交往 贫困大学生
自卑心理,一般是个体对自己生理、能力、家庭、地位等方面轻视而引起的消极和反常心理状态,是由于不恰当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拒绝。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不利于正常的人际交往,会妨碍顺利完成学习,影响健康的人格形成和完善。主要表现在心理上轻视自己,缺乏自信。在交往中过于敏感,处处退缩。在学习上消极被动,不敢说话。在生活上行为懒散,碌碌无为。在个性上脾气暴躁,咄咄逼人。在行为上谨小慎微,瞻前顾后。适当的自卑会激励进取,增强意志。但从长远来看,自卑不利于学习的进步,生活的顺利,会摧毁身心,击垮勇气,影响到人际交往和正常的生活。
一、自卑心理会影响人际交往中的情绪
自卑心理,会使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紧张、焦虑、低落等不良情绪。他们一般不喜欢与人交往,认为人际关系太复杂,经常把自己隔离起来,整天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别人进不去,他也不出来,离群索处,不敢主动交往或接受友谊。久而久之,就形成人际交往障碍。
二、自卑心理会影响人际交往中的个性
自卑心理,会使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缺乏自信、灰心丧气、意志消沉、畏手畏脚的个性。使他们交往减少,热情降低,封闭保守,偏执孤僻,胆小懦弱甚至精神崩溃,走向极端。自卑的人消极退缩,不愿和社会、他人联系,生活在自己的空间,内心封闭,不了解新事物、新观念,缺乏合作精神,丧失很多机会。从而影响到个性发展和健全。
三、自卑心理会影响人际交往中的能力
自卑心理,会使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产生自我否定、自我拒绝的心态,会影响自己才华的发挥,不利于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一些贫困大学生看到别人穿着昂贵的衣服、品牌的用品,就会自惭形秽。因此,就是具有出众的才华能难以施展。在班级活动中,不敢表现自己,该说的不敢说,该做的不敢做。自卑者总表现出无能力的态度,叹曰:“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如那些自认为性格怯懦、抑郁低沉、反应迟绘者,多不敢主动结交朋友,常常“天马行空,独来独往”。
四、自卑心理会影响人际交往中的思维
自卑心理,会使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疑心重重、过于敏感的思维方式。他们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无端地庸人自扰,爱用显微镜看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越看越多,越看越大。当自己偶尔做错一件事,便耿耿于怀,认为这下自己完了。不仅自己看不起自己,认为别人也看不起自己。自我认识消极,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于是在交往中过于拘谨,放不开手脚,担心自己成为笑料或被人算计。
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因素是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外部原因。当前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上很多人把获得金钱作为人生唯一的目的而瞧不起穷人。这种认识反映到校园中,贫困大学生必然受到一些人的嘲笑、奚落和歧视。就是一些人处于善意资助贫困生,他们内心也会感到伤害。所以,很多贫困大学生不愿意接受个人的帮助。
第二,家庭因素是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根本原因。贫困大学生之所以产生自卑心理,根源就在于家庭条件不好,生活贫困。在高中的时候,大家忙于学习,关注成绩,同学之间攀比较少。然而到了大学以后,受到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同学之间在衣服、手机、电脑等相互攀比,贫困大学生在物质条件不如别人,由此导致心理失衡。总认为自己经济不富裕,穿戴不时髦,低人一等,被人看不起,因而产生自卑感。
第三,个人因素是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内部原因。在高中,很多贫困学生成绩优异,受到学校、老师的关注和夸奖,但到了大学以后,成绩不是唯一的标准。而一些贫困大学生在个人能力、组织管理、演讲口才等方面欠缺,与他人比较自愧不如。父母对贫困大学生的期望很高,压力很大,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自卑是人生成功之大敌。因此,贫困大学生要化自卑为自信,化消极为积极,化阻力为动力,努力提高自我调适能力。
首先,要正确认识。贫困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客观认识自己家庭条件、知识结构、生活经历等。贫困大学生要认识到贫困有两种:一种是物质上的,一种是精神上的。现在社会,真正的贫困是在于缺乏知识、缺乏自强不息的精神、缺乏进取和学习的能力。贫困大学生要懂得精神上的富足比物质上的贫困更重要。物质上的贫困是暂时的,是可以克服的。家庭贫困不应该成为自卑的理由。
其次,要自我暗示。自我暗示,就是通过语言、形象、想象等方式,对自身施加影响的心理过程。自我暗示分为消极的和积极的两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可以使个体被动消沉,自卑就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增加信心,促人进步。贫困大学生要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要知道任何一件事情都要从两个方面看。一方面,家庭条件不好使得物质水平不高,生活贫困;另一个方面,也锤炼了意志,增加了阅历。
再次,要适当比较。校园作为群体,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在一起学习、生活,相互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比较。贫困大学生要学会适当比较,和别人不要比吃比穿比用等物质方面,要比成绩比刻苦比勤奋。不要拿自己的劣势和别人优势相比,要拿自己优势和别人劣势比较,这样才能克服自卑。
在进入ICU前带教师向我讲解ICU内管理制度和消毒制度,并介绍ICU环境,使我对监护室有所了解,工作起来得心应手。特别安排专科疾病知识讲座,即对胸心外科常见病的介绍,使我对胸心外科疾病有一定的认识,有利于术后监护。此外,
还进行基础护理方面带教,如对病人术前教育、心理护理和生活护理。
首先使我了解中心静脉测压的意义和重要性,它是直接反应左心功能和衡量血容量的客观标准,指导补液速度和评估血容量。影响中心静脉测压值的因素:①零点的测定;②卧位腋中线的第四肋,半卧位腋前线的第四肋;③病人必须在安静下测压;④测压管必须保持通畅,确保导管在腔静脉或右心房;⑤应用呼吸机PEEP时,必须减去PEEP值,才是真正的中心静脉压。同一时间由老师和我分别测压,对比我测量的准确性。注意无菌,避免从测压管注入血管活性药物,并确保管道通畅在位。
在进入临床实习后,我往往把学习重心放在了操作上,而对理论学习和临床思维的训练有所放松,在胸心外科尤其如此。胸心外科病种多、手术多,我极易把注意力全部放在手术操作上。所以我把多上手术、多练手作为实习的主要目的,手术后的病理生理会发生很大改变,我必须全面准确的综合病史、体征、病情程度、手术方式等多方面考虑,方能准确掌握要害所在,看清本质,理解手术对患者的影响,制定正确的处理措施。使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方能逐步提高其临床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一个月的实习,使我对胸心外科术后监护有所了解,基本掌握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微量泵等的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并能独立完成中心静脉压的检测,气管插管内吸痰,护理记录单的书写,出入量的总结等监护技能。最后均能通过理论和操作技能考试。
[关键词]肯定性评价;青年少罪犯改造;价值;设想
[中图分类号]D916.7 [文献标识码] A
肯定性评价,一般是指对一个人的成绩或进步进行的一种认同性评价,包括表扬、赞赏、肯定和鼓励。在日常生活中,肯定性评价往往针对表现比较优秀的人进行,他们的优点和进步得到别人的肯定,会使他们的进取心受到更大鼓舞,从而做出更大的进步。而对于表现较差,尤其是违法犯罪的人则很少给予肯定。其实,在青少年罪犯改造过程中引入这种评价机制,对于塑造青少年罪犯健康心理、激发改造热情,从而避免或减少重新犯罪具有积极意义。
一、肯定性评价机制的理论根据
在青少年罪犯改造过程中引入肯定性评价机制,其理论根据源于心理学自我概念理论。根据心理学理论,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探索并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生理、心理及其与他人的差异,认识自己的形象,发展出具有个人独特性的自我观念、自我意识――自我概念。这种自我概念的形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自我概念形成后,它能使人保持内在一致性(即个人按照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的方式行动),一个人怎样理解自己,认为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就去做怎样的事情。如果一个人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即认为自己是有价值、被社会认同的,就会对自己满怀信心,并引导他按照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如果一个人形成了消极的自我概念,即认为自己没有价值、不为社会所接纳,就会对自己丧失信心,并引导他放松自我约束,实施不为社会所认同的行为。显然,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好人时,“好人”的自我概念也会使他倾向于做与其自我概念相一致的行为。因此,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引导个体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按照社会心理学“镜像自我”理论,自我概念主要是通过将别人对自己的态度_当作镜子来看到自己的“镜映过程”(Looking-glass process)获得的,别人的态度不仅影响着儿童折射性的“镜像自我”(Looking-glass self),而且会经由这一途径使实际的自我发展也受到影响。…也就是说,在青少年时期,由于心理发育不成熟,还不能对自己形成全面、准确的认识和评价,他们认识自己主要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来实现的。如果一个人经常受到别人的表扬、肯定和赞许,他就会认识到自己是有价值的、是被他人、社会接受的,随着这种认识的不断强化,就会对自己形成一种积极的自我概念,继而产生积极的行为动机和实际行为;而由积极的行为所产生的良好行为效果,又会使其获得更好的社会对待和评价,这样就使其沿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由此可见,积极的自我概念产生于人际交往中,是通过一点点成就、表扬和鼓励来实现的。由于受到肯定和赞赏,个体就会高频率地实施被肯定的行为,减少甚至杜绝实施被否定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肯定和赞赏能够形成一种有力的导向功能,它引导着个体形成积极的自我认识,并不断地去展示被肯定的行为。
与此相反,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消极的社会对待、评价和角色期望中,会直接导致消极的自我概念,形成角色偏常,就会降低自我期望的水平和行为动机的强度,并最终导致消极的行为与行为后果。多年以来,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都相信消极的自我概念和犯罪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即犯罪是试图对消极自我感受的补偿。成绩不好、与正常的同伴难以相处、似乎什么事都做不好的那些社会个体,会对自己形成消极的自我感受,受到低自尊的困扰。为了对自己感觉好一点,他们就可能会和行为出轨的人在一起,而后者可能会强化和赞扬他们的犯罪行为。这会形成恶性循环,低自尊的人会变成罪犯,但他们的自尊在特定环境中会得到提升。
心理学理论一般认为,人的自我概念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并按照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的方式行动。因此,改变人们已经形成的并正在发生作用的自我概念是一件极其困难的工作。但事物的发展并非绝对,人的自我概念一旦形成也并非一成不变。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对人的高级神经系统作了深入研究后指出,运用我们的方法研究高级神经系统所得到的最主要、强烈的永久保持不变的印象就是在于这一活动的极度可塑性及这一活动巨大的可能性: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动摇的、固执不变的,只要适当的条件具备,一切都是可以达到的,向好的方向转变。心理学研究也证实,帮助形成了消极自我认同的人找到一个成熟的、积极的自我映象是可行的,只要针对个体形成消极自我概念的原因,采取一些心理干预措施,不断从情感支持和社会赞许方面给予鼓励,这样经过反复的刺激和强化,消极的自我意识就会逐渐消退,积极的自我概念便会逐渐得到提升,从而实现自我概念由消极向积极的转变。由于自我概念在青少年期并没有完全巩固,并且会因为一些有影响力的事件而改变,因此,这种改善在青少年期比在成人期更容易做到。
二、肯定性评价机制在青少年罪犯改造中的价值
肯定性评价有利于塑造个体形成积极的自我认识,继而实施积极的社会行为。如果将这种评价机制引入到青少年罪犯改造过程中,必将对提高青少年罪犯改造质量具有重大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促使青少年罪犯重建自我概念。因违法犯罪而受到刑罚处罚的青少年罪犯,他们之所以犯罪,在相当程度上是因为其自我概念往往处于消极状态,使自己的自我认识偏离社会期望,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来。特别是被法院做出有罪判决、接受刑罚处罚后,犯罪分子进一步受到法律的否定评价,这更加强化了他们对自己的消极认识。在狱中,这种消极认识常常表现为:他们有的因自身缺陷,如身体残疾、家庭贫困、反应迟钝、技能不强等客观因素感到己不如人;有的因犯罪受罚而觉得无脸见人、受人歧视、无法承担家庭责任倍感自卑;有的因改造生活受挫,如违规受罚、奖励落空、关系紧张、求改造的行为受阻等而自惭形秽,如此等等。
然而,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青少年罪犯也不例外。尽管在他们身上有导致犯罪的消极因素,但仍存在着可以接受矫正的积极因素,即闪光点。青少年罪犯大都有着各自的正当的兴趣、爱好,如有的喜好体育,有的喜好文艺,有的喜好棋艺等;有的人在某方面有一定特长,如精通电脑;等等。这些“闪光点”是青少年罪犯自尊、自信、自强的重要基点。人性中的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欣赏,即使是青少年罪犯也是如此。通过肯定青少年罪犯的优点和成绩,帮助他们认识过去做过的以及在生活中经历的所有的好事情,能够增强其成就感,促使他们改变对自己消极的自我认识,从而建立起一个新的积极的自我。因此,只要善于察觉和发现青少年罪犯身上的闪光点,并创造条件使其不断扩大,让“闪光点”照亮其暗点,他们在黑暗中就
会看到光明,在消极中就能看到积极,在不利中就可以看到有利,就有可能使积极因素在青少年罪犯身上最终占据主导地位,完成由旧我到新我的转换。
2.激发青少年罪犯的改造热情。由于青少年罪犯在消极的自我认识支配下,易出现消极的情感情绪,例如,他们遇到问题,怕担责任;碰到困难,缺乏信心;遭遇挫折,颓废消沉;甚至自伤、自杀,或者破罐子破摔,继续犯罪。因此,如何帮助青少年罪犯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消除消极的情感情绪,唤起对未来的希望,激发他们积极改造和改过自新的热情,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青少年罪犯来说,虽然因犯罪而被投入监狱监禁,受到了刑罚惩罚,但其内心深处仍然渴望理解、沟通、关爱。如果在此时彻底地否定他们,就会使他们遭受进一步的打击,甚至会使他们永远地看不到光明而陷入绝望。此时,如果我们正确地看待他们,对其予以综合全面地评价,而非彻底地否定,向他们伸出温暖的手,对于他们自身积极的一面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和承认,就会使他们的内心受到莫大的鼓舞,进一步对生活充满希望。希望能使人们相信未来,它是基于在对现实选择基础上的个人自由信仰的培养。哲学家迈克(Marcel)认为,希望是对极端的拒绝来预测可能的限制。抱有希望的人更有可能与社会融合和结合。他们更能考虑不顾及眼前的利益和满足。他们相信美好的事情将发生在未来,包括就业、教育、结婚和家庭。因此,通过肯定评价,让青少年罪犯意识到,只要自己积极投身于改造,就能够实现自己的目的,未来仍然具有可能性。这样,在希望中接受改造的青少年罪犯,其内心深处就会迸发出积极向上的火花,燃起重新做人的信心和勇气。
3.有效预防重新犯罪。青少年因为犯罪而被投入监狱后,如果监管人员仍然以一种蔑视、卑下和偏见的眼光对待他们,“危险分子”的标签一直成为监狱对他们的评价方式,那么,青少年罪犯重建回归的自我认同是艰难和痛苦的。在监狱改造过程中,这种长期的被贬损的评价容易导致青少年罪犯对自己形成错误的自我概念,并得到进一步强化。一旦他们认同了自己被贬损的自我形象,就把自己推向了更危险的境地。“也就是说,得不到他人的承认或只是得到扭曲的承认能对人造成伤害,成为一种压迫形式,它能够把人囚禁在虚假、被扭曲和被贬损的存在方式之中。”
如果在改造过程中,全面客观地评价青少年罪犯,在惩罚、改造他们错误的思想和行为的同时,对于他们自身既有的优点和改造中的进步给予积极的肯定和承认,这会有助于青少年罪犯全面地认识自我,逐渐转变对自己消极的自我认同,建立正常公民的角色意识,就会不断提高改造的质量和效果。这样,青少年罪犯在刑满释放后,由于在内心已经消除了对自己的消极自我认识,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和周围的环境,并按照内外一致的方式实施自己的行为,按照社会期望的要求支配自己的行为,从而避免回归社会后重新坠入犯罪的泥潭。
三、肯定性评价机制在青少年罪犯改造中的实施设想
1.肯定性评价的内容。肯定性评价的内容,是指在改造过程中对青少年罪犯自身哪些方面的要素进行肯定和赞许。根据心理学关于个体自我概念的形成规律来看,凡是对个体将来发展具有积极影响的因素,都对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凡是青少年罪犯自身存在的各种积极因素,都可以成为肯定性评价的内容。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个性品质。是指性格、品性方面存在的优点,如性情温和、意志坚定,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重义气、爱打抱不平,等等;(2)兴趣爱好。是指具有健康、向上的爱好和追求,如喜爱运动、酷爱艺术,等等;(3)教育背景。是指具有良好的教育经历,曾经学习优秀,在某类知识竞赛中获奖等;(4)社会阅历。是指在社会中从事过多种工作,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等;(5)家庭环境。是指在家庭方面存在的有利于个人发展的积极条件,如家庭富裕,没有经济负担,家庭成员对自己非常关心,等等;(6)技能特长。是指自身具有的特殊才能和掌握一定的技术,如沟通能力强,会烹饪,懂管理等;(7)改造表现。是指在改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如积极遵守监规、认真悔罪,有立功表现,等等;(8)其他积极方面。
2.肯定性评价的方式。肯定性评价的方式,是指一定的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的积极方面做出肯定或赞赏的方法、途径。根据评价的主体不同,肯定性评价可以分为自我肯定评价和他人肯定评价,他人肯定评价又可以分为同犯肯定评价、狱警肯定评价和监狱肯定评价。
(1)自我肯定评价。自我肯定评价是指青少年罪犯对自己的知识、能力、道德品质、行为等方面进行肯定的评价。自我评价具有反思性,是对自我行为、过程和结果的反思,重视结果但更重视过程。因此,自我评价更有利于发挥青少年罪犯的自主性、积极性,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优点,进而促进自我意识的完善,从而坚定信心,锲而不舍,为实现其理想而拼搏。总之,自我认识是个体自我调整的必要环节,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的基本手段,是个体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对于青少年罪犯的自我肯定评价,可以通过自我思想汇报、问卷调查、个别谈话等方式进行,在监狱警察的引导下,让青少年罪犯反思自己具有的优点和进步。通过青少年罪犯对自身积极因素的反思,实现肯定性评价的目的。
(2)他人肯定评价。俗话说:“知人不易,知己更难”,过高或过低地评价自己是一般人都容易犯的错误。而青少年罪犯心理发育不成熟,自我认知能力较低,又由于他们一般处于消极的自我认识之中,更容易不适当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自我概念主要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个人的自我是因为体验到别人的存在而出现的。没有别人的体验和将自身与他人进行比较,就不可能有自我的诞生。因此,对于青少年罪犯,更多地应该依靠他人来实现客观的评价。
同犯肯定评价。同犯肯定评价,是由同在一个监舍或在一个小队(组)服刑的青少年罪犯相互间进行的肯定性评价。群体成员对自己的态度,往往决定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并影响个体的自我认识。因此,群体成员都很重视同伴对自己的态度。由于在一起改造的青少年罪犯,朝夕相处,彼此间都比较熟悉,能够了解到他人身上的优点。由青少年罪犯之间相互进行肯定评价,能够使他们从别人的态度里认清自己,看到自己值得别人称道的一面,增强自尊心;同时,同犯间相互欣赏,能够融洽同犯间的相互关系,增强回归社会的能力。同犯肯定评价,可由监狱警察通过召开会议的形式进行,既可以由同犯公开地、面对面地对对方给予肯定评价,也可以通过匿名的方式评价对方。
狱警肯定评价。狱警评价,是由承担管教职责的监狱人民警察对青少年罪犯进行的肯定性评价。管教警察直接改造青少年罪犯,因此,在监狱改造过程中,青少年罪犯都非常看重监狱警察对自己的态度,一旦受到监狱警察的表扬和鼓励,他们都感到莫大的鼓舞,甚至兴奋不已。在日常工作中,狱警与青少年罪犯接触较多,对于每个罪犯的个体情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既包括他们的缺点也有他们自身存在的优点。因此,监狱警察在改造青少年罪犯消极性的一面的同时,对于发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应该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赞赏,这会促使他们全面地认识自我,增强改造信心。同时,监狱警察可以对青少年罪犯生活史进行调查,以全面了解青少年罪犯自身存在的各种积极因素,从而更好地进行肯定评价。监狱警察的评价,既可以口头进行,也可以在评语中做出,或者在会议上当众宣布。
Abstract: The self-concept achievement affects an important non-intelligence factor which the student studies, has received the psychologists widely to take seriously.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conducted the deep research to the middle-school student studies self-concept and the academic record relations. This article elaborated self-concept, middle-school student studies self-concept and with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 relations, and have carried on the forecast to the studies self-concept's related research.
关键词:中学生 学业自我概念 学业成绩
key word: Middle-school student studies self-concept academic achievement
作者简介:罗琳(1987年―) 男 汉族 四川渠县人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学习与教学心理、青少年社会性发展
一、引言
自从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James在其《心理学原理》中首次提出系统的自我概念理论以来,便成为了许多心理学家研究的热点。Shavelson在James和Cooley等人的理论基础上将一般自我概念区分为学业自我概念和非学业自我概念,学业自我概念引起了教育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并从多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学业自我概念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有重要的定向和调节作用,而且与学习效果有密切的关系,是预测学生学业成就和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
中学时代是自我概念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最容易出现自我意识混乱的时期,中学生学业自我概念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业成就。研究中学生的自我概念,特别是学业自我概念及其与学习成绩的关系,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指导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 自我概念及学业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在人格结构系统中占核心地位,对其行为具有重要的定向和调节作用,与个体个性品质的完善和社会性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Byrne认为自我概念是关于自己的特长、能力、外表和社会接受性方面的态度、情感和知识的自我知觉即个体把自己当成象其他事物一样的客观对象所作出的知觉。[i]黄希庭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己所有方面的知觉,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有组织的结构,具有评价性且可以与他人分别开来。[ii]综上所述,自我概念就是个人对自己各方面觉知的总和,包括个人与他人和环境的关系,以及对生活的评价等。积极的自我概念是成为个体人格健全的重要表征,也是众多教育者追求的目标,甚至常常被看作是促进其他期待目标(如学业成就)实现的中介变量。[iii]
学业自我概念有别于一般自我概念,可以从认知、情感和评价三种不同的心理成分对学业自我概念进行界定,一是从认知的角度进行界定,如Byrne认为,是指个体在成就情境中对自己的知识的知觉。[iv]House认为,学业自我概念是指学生对其学业能力的自我知觉,[v]是学生对自己在学业任务中能否获得成功,能否掌握某一具体的、确定的学业任务的预期和判断。二是从评价角度来界定,认为学业自我概念是指学生对自己在学业任务中的表现或能力高低的评价。其实,这两个界定的角度是是共存且一致的,并互相影响,因为无论从那种角度都强调了认知加工的成分。因此,很多心理学家综合了上述两种观点,将学业自我概念定义为:学生对自己学业方面的知识、能力及特长形成的稳定的知觉和评价。林崇德等认为,学业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在学校情境中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能力的觉知和评价”。[vi]三是从情感的角度进行界定,Marsh认为学业自我概念除认知成分外,还应包括学业情感体验。Bong and Clark明确提出,学业自我概念由认知维度和情感维度组成。[vii]综上所述,学业自我概念就是指个体在学业情境中形成的对自己在学业发展方面的比较稳定的认知、体验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在不同学业领域中的学业能力、成就、情感以及方法等的认知、体验和评价。[viii]
学业自我概念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研究模型:Shavelson模型、Song―Hattie模型和Marsh/Shavelson模型。1976年,Shavelson等人研究证实,自我概念是一个多侧面的等级结构,主要包括学业自我概念和非学业自我概念。[ix]Song―Hattie模型把学业自我概念直接分为班级自我概念(个体在班级活动中的自信心)、能力自我概念(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自我知觉)以及成就自我概念(个体对实际成就的自我知觉)三个部分。[8]Marsh和Shavelson在1985年提出两种基本的学业自我概念:语言自我概念和数学自我概念。1988年,Marsh、Byrne和Shavelson对该模型进一步修订,他们用学业语言和学业数学自我概念来代替学业自我概念,包括各种具体学科领域的自我概念以及一个学校自我概念。[x]
三、 中学生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对于中学生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一直都是教育心理学家研究的重点。主要包括一般特点研究、相关研究以及因果研究。
3.1中学生学业自我概念的一般特点
徐富明等人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发展总体上是较好的,中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有较理想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xi]在不同学科、性别、年级和地域等方面表现出差异。
(1)在性别以及学科上,男中学生的数学自我概念高于女中学生,而女中学生的语文自我概念高于男中学生,这个结果与智力和认知研究领域的研究结果较为吻合。[11]认知能力的差异以及社会评价体系中的刻板印象都可能是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2)在地域及教学质量上,城市中学生在一般学业自我概念的总体水平上要高于农村中学生,较好学校中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高于较差学校中学生。[xii]城乡生活条件、文化水平以及办学质量上的差距可能是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加快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步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城乡教育的一体化。
3.2中学生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在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中,Byrne(1984)发现,学业成绩和能力与学业自我概念的相关高于非学业自我概念的相关,在特定领域中的成绩与相对应的学业自我概念有显著相关。[4]我国学者也对其关系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王中会、许燕研究认为,学业自我概念对学业成绩有预测作用。[xiii]欧阳丹研究发现,语文和数学自我概念分别与语文成绩和数学成绩之间存在高的正相关。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xiv]刘晓陵、张进辅研究发现,高一学生的物理学习成绩与其学业自我概念得分之间具有一致性。[xv]李叶、田学红在初中生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就的相关研究中发现,初中生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就之间存在这显著相关。[xvi]
徐富明等研究发现,中学生的一般学业自我概念和语文自我概念与其语文成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其中语文成绩与语文自我概念的相关程度要高于与一般学业自我概念的相关程度;中学生的一般学业自我概念和数学自我概念与其数学成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数学成绩与数学自我概念的相关程度要高于与一般学业自我概念的相关程度。而且中学生的语文自我概念与数学自我概念相关不显著,但其语文成绩与数学成绩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11]由此可见,学业自我概念的确是与学业成绩有着不同的心理概念。Marsh提出了内外参照模式[xvii],对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的相关进行了研究,认为通过外部比较,数学自我概念和语文自我概念分别与数学成绩和语文成绩存在着高相关;通过内部比较,数学自我概念和语文自我概念之间存在着负相关,语文成绩与数学自我概念以及数学成绩与语文自我概念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Jens moller等人提出对语言与数学能力之间负相关的信念决定了学业自我概念,如果认为语文与数学能力之间是负相关,而且这种信念越强,就会形成相应的学业自我概念。[xviii]
3.3中学生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的因果研究
关于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的因果关系,探讨得最多的也是最关键的问题之一即确立二者之间因果关系的顺序,因此,研究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形成了解释其关系的几种理论模型,即自我增强模型、技能发展模型、交互影响模型、发展观等。
(1)自我增强模型。持自我增强模型观点的学者认为学业自我概念是学业成绩的决定因素。因为学业自我概念具有动机性质,所以学业自我概念的改变将引起学业成绩的改变(Byrne B.M,1984)。[4](2)技能发展模型。该模型认为,学业成绩是因,而学业自我概念是果,先前的学业成绩影响随后的学业自我概念。[xix](3)交互影响模型。20世纪90年代以后,很多研究者认为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之间因果关系的解释并非自我增强模型或技能发展模型所解释的那样简单,他们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着一种符合现实的折中说法――交互影响模型,认为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即学业自我概念既影响学业成绩,又受学业成绩的影响。这种模型认为学业自我概念既作为一种有助于其他预想结果的手段,同时也作为一种重要的结果变量。(4)发展观。该观点认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二者的因果关系顺序也发生着变化。对于年幼的儿童来讲,二者的因果关系主要表现为技能发展模型,而对于青少年或中学生来讲,二者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自我增强模型和交互影响模型上。Shaalvik & Hagtvet(1990)、Chapman & Tunmer(1997)[xx]很多研究者证实了这种发展模型。中学生相对于年幼儿童来说有较高的认知能力、认知技能以及能内化他人的价值标准,使自我中心在自我价值中的成分逐渐减少,中学生改善后的自我知觉使他们的自我概念与外在他人的评价指标更趋一致,通过社会比较,能形成一种更为和谐的自我概念,这些发展使中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更加准确,也使预测学业成绩变为可能。
四、未来研究展望
4.1 研究的本土化。我国学者目前关于中学生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验证西方学者关于这方面的理论上,采用的主要手段也是西化量表施测以及统计分析等,这对于学业自我概念理论的本土化和我国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但学业自我概念本身的形成与学生的具体学习生活环境有密切联系,特别是当前我国城乡教育环境的差异以及重点与非重点学校的差异,都是不能直接用国外的量表来进行统一的测量,这些环境是西方背景下关于这方面理论所不能类比的。因此,研究的本土化首先应该要制定适合我国实际的量表,以便开展实证研究的工作。
4.2加强学业自我概念的认知机制研究。以往对中学生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主要是从评价的角度来考察的,较少从内在的认知机制角度来分析,特别是对学业自我概念水平不同学生的内在心理机制的研究更是缺乏。因此,今后研究中应该充分借鉴自我图式理论,运用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思想和方法,研究不同学业自我概念学生的内在认知图式、学业自我概念的发展水平与其他心理因素、人格因素之间的关系等。这些研究在一定意义上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的因果关系。
参考文献:
[i] Byrne B. Self-concept/anademic achievement relations:An investingation of dimensionality,stability,and causality. 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ural Science,1986,18.
[ii] 黄希庭. 人格心理学[M]. 台北:东华书局,1996.
[iii] 郭成,何晓燕,张大均. 学业自我概念及其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2006,29(1).
[iv] Byrne B. M. The general/academic self-concept nomological network: A review of construct validation research,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84, 54:427-456.
[v] House, J. 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ademic self-concept,achievement-related expectancies and college attrition. Journal of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1992, 33:5-10.
[vi] 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vii] Bong, M. and Clark, R.E. Comparison between self-concept andself- efficacy in academic motivation research. Educ. Psychol.1999,34: 139-154.
[viii] 郭成. 青少年学业自我概念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 博士论文开题报告,2004,4.
[ix] 12 Shavelson R J., Hubner J J., Stanton G C. Self-concept: Vali-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tation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76, 46:407-441.
[x] Song I S, Hattie J A. Home environment, self-concep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 causal modeling approach[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84.
[xi] 徐富明,施建农. 中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1).
[xii] 赵必华. 中学生自我概念的结构与发展特点[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6(1).
[xiii] 王中会,许燕. 学习风格、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2).
[xiv] 欧阳丹. 教师期望、学业自我概念、学生感知教师支持行为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D].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5.
[xv] 刘晓陵,张进辅. 高一学生物理成绩、学习归因以及学业自我概念关系的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版),2000(3).
[xvi] 李叶,田学红. 初中生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就的相关研究[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xvii] Marsh HW,Kong Chit-Kwong,Hau Kit-Tai. Extension of the Internal/External Frame of Reference Model of Self-Concept Formation:Importance of Native and Nonnative Languages for Chinese student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1,93(3):543-553.
[xviii] Jens Moller,Lilian Streblow and Britta Pohlmann The belief in a negative interdependence of math and verbal abilities as determinant of academic self-concept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Mar 2006.
关键词:和谐自主 教育环境 非智力因素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之外的参与学习活动并产生影响的个性心理的因素,普遍认为非智力因素的主要内容有:兴趣与爱好;愉快的情绪、对事业的热情;对挫折的忍受性与意志力;活泼的性格、宽阔的胸怀;自信心与好强心;远大的理想与目标;高抱负。现代心理学认为:人是环境的人,所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处的校园环境。上海市MX中学努力创设和谐自主的教育环境,探索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新渠道。
一、和谐自主的德育环境有利于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1、“班级创建”工作的第一阶段是立项申报,各班商定本班创建目标,目标涵盖“文明礼仪班级”、“勤俭节约班级”、“学习互助班级”、“自主管理班级”等多,并制定评定标准;第二阶段是监督评估,包括创建计划交流和中期反馈;第三阶段是全校范围的总结和表彰。班级创建工作充分尊重班级个性差异,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2、学生监督管理委员会是团委下属独立机构,采取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参与所有与学生有关的行政决策。这一举措将学生推上了自主教育、自主管理的舞台,在调查、讨论、表决各类学生事务的时候,学生运用了自己的智慧和能力,逐步实现自律,实现自我。
3、通过主题校会和班会培养学生的人格体验。例如,残奥会结束后,各班学生自主策划班会,在感悟和思考中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扶残助残的意识,同时把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转化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学军、学农、学工、国防教育、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都生动淡化了德育的痕迹,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学生的愉快情绪、对生活的热情、对挫折的忍受性与意志力等个性品质。此外,校会晨会中对学生开展的教育营造出民主、公正、和谐的德育环境,促进学生遵守规则的自我约束力,培养自觉践行规则的心理品质。
二、和谐自主的智育环境有利于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往往对学习缺乏兴趣,心理学认为:对学科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热情是取得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智育工作的重点。教师精心设计多维教学目标,运用科学教学方法,带领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同事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生成良好学习习惯。扩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的开展无疑尊重了学生的需求,开拓了学生的学习面,学生可以学自己想学、学自己能学,非智力因素在此得到刺激和开发。
和谐自主的智育环境还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引导学生进行顺畅的合作与交流。教师从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出发,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潜能,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
三、和谐自主的心育环境有利于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一生都有深远的影响,而高中阶段正是个体形成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以学生发展为本”核心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在学生、教师、家长、社区四个层面上展开了心理辅导工作。这四个层面经过有机整合,相互交错相互影响,共同构建成为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网。
1、着重学生心理辅导、创建主观育人环境。心理课是团体辅导的主要形式,课程围绕“自我认识”、“人际交往”和“学习心理”等专题开展互动式学习活动。心理咨询是个别辅导的主要形式,同时开展心语信箱、信件和QQ等个别辅导形式。心理周是学校传统活动之一,以各类主题心理周活动引导学生建立关于各类情感的正确认知,在活动中逐步走向——从关注开始,在关注中参与,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2、区分年级心理特征,重建良好素质品质。高一年级的重点是“信心与习惯的重建”,高二年级的重点是“恒心与态度的重建”,高三年级的重点是“决心与目标的确立”。学校根据各年级的不同重点,结合教育教学任务来开展相应活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3、强化教师心理辅导、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学校定期对班主任队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培训,涵盖“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青春期教育的意义和措施”等主题,帮助班主任习得心理辅导技术,引导学生各方面积极发展。
4、开展家长心理辅导,营造家庭育人环境。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单靠学校教育活动的滋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开发和整合家庭的教育力量。家是学生所处时间最长的环境,家长也是学生最亲近的人,鉴于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缺乏计划性和组织性的特点,学校通过家长会和家长委员会的形式引领家长树立现代教育观,号召家长们身体力行,创建民主和谐的家庭文化,为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提供家庭教育沃土。
师者,不仅“解惑”,更要“授道”。自主和谐的教育环境更加尊重了学生个性发展与社会适应相协调的需求,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开发其非智力因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识品质,提升兴趣能力,弘扬个性特长,促进人格健全。非智力因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潜能,让我们充分挖掘,并期待着每个学生都能实现最大程度的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版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