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心理学潜意识范文

心理学潜意识精选(十四篇)

时间:2023-10-02 17:21:56

心理学潜意识

心理学潜意识精选篇1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入推进,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健全,这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困境。文章探究潜意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家庭、学校和社会要采取措施来共同改善,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使学生健康地成长。

[

关键词 ]潜意识 大学生 心理健康影响机制预防对策

[作者简介]谢智娟(1970一),女,江苏常州人,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数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物理教育教学。(江苏 常州 21 3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9-0071-03

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逐步推进,高等教育初具规模,一些高校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本文以常州某高校为例进行调研,该校共有2.1万全日制大学生,其中约6000人为走读生,其余1.5万学生选择寄宿学校。相关调研显示,在寄宿的学生中,约82%只有寒暑假才能离校回家,与父母接触的机会较少,而有些学生的父母从他们年幼时就开始外出务工,这些学生童年期未能接受较好的家庭教育,长期以来会演变成负性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习惯化的反应模式。同时,在学校教育中,日常的教学风格也会耳濡目染地影响学生,形成隐性的心理映像,储存在潜意识中。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协调互动会营造成一种潜意识合理,影响大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完善,而社会宏观环境则为他们成长提供了一个磨砺的大舞台。潜意识潜伏在大学生的“本我”世界中,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这就是潜意识的内隐效应。

一、潜意识的内涵及其临床功能

潜意识是奥地利心理学家Freud在其精神分析学中首先提出的,是指潜藏在个体意识下的一股神秘的力量,其能通过内隐的方式影响个体对行为的体验,同时也会通过多元形式对人们看待问题的方式产生协同效应,其实质就是意识下阈的一种灵性心理活动,个体储存的信息在到达潜意识前都需经过意识的检验,同时在通往意识的渠道中,还要经过超我的道德检验,其将潜意识内容进行性质的规划,辨别真伪,摒弃良莠,使个体接受到真正意义上的心理疏通,而且潜意识能够促使信息接受者形成特定的接纳态度与反应方式,如果信息接纳源受损则会影响信息的及时传达的效度。人格心理学家荣格曾用小岛做比喻,位于岛屿最底层的海底即个体的潜意识。

潜意识作为意识的下阈,具有较强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能够较好地发挥其临床功能,潜意识的功能不同于传统的分析、计算、逻辑、分析等,其功能集中反映在基本控制水平上,如心跳、呼吸等无条件反射活动、直觉、记忆、情绪调节、习惯行为等。同时,潜意识的世界异常广阔,还存在一些尚未开发的功能。潜意识是通往无意识领域的重要渠道,主要包括习惯、本能、记忆、情绪、习惯、能耗、想象力。综合以往的相关研究,笔者认为潜意识的临床功能呈现一定的阶梯形,由最初的本能欲望到最高层次的情绪想象,同时在逐层递进中,能够产生较强的能量,促进个体人格完善与心灵的和谐。

二、潜意识影响心理健康的过程及互动机制

1.心理健康概述。根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学者一致认为心理健康的个体具备以下主要特征: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长期处于积极状态;能够合理调控消极情绪;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调控外界影响,保持身心愉悦。

2.常州市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却又相互独立的动态过程,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致其出现心理障碍、心理偏差与行为疾病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以往研究,主要包括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和内外协同作用三方面的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指个体自身的心理素质,如抗挫能力、调控能力等;外部因素则是指个体所接触的外界压力源,如学业竞争、人际交流、环境适应等;内外协同作用主要指个体与外界互动的模式,如单向互动、双向互动、环形互动等。笔者为了了解常州市大学生目前心理健康水平及心理问题的主要来源,研究潜意识是如何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问卷调查常州某高校300名本科学生,问卷涉及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6个方面的潜意识因素:学习压力、家庭关系、健康状况、恋爱与性、人际关系、自我实现,其中潜意识中的学习压力及自我实现因子是目前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针对具体问题有的放矢地指导学校、家庭、社会建立有效的支持系统,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3.潜意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过程及互动机制。根据张海洋的潜意识结构图,笔者认为潜意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最底层是灵性潜意识,第二层是潜意识世界,第三层是显意识。三个层次可以通过相互作用,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这种平衡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处在成年初期的大学生。其中,灵性潜意识是个体心灵的内容,通过在潜意识世界中运作,再通过思维、图像、情感等沟通平台,达到与外界显意识的接触、潜意识内容的自我实现。然而,潜意识在患者的身上较易观察,但在大部分心理健康大学生的身上却较难观察,潜意识在他们身上有着神奇的力量,通过他们的外显活动,让意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超个人心理学的先驱阿沙吉欧力心灵结构模型能够很好地说明潜意识的全部内容,他将心灵结构分为7个层次:低层潜意识,中层潜意识,高层潜意识,意识界,意识的中心;自我、高层自我、超个人自我、真我;集体潜意识。根据以往相关研究,灵性潜意识属于这7个层次中的低层潜意识,管理身体系统的运作,是储藏多类信息的记忆库,内部包含了很多逻辑与理性的观念,这些观念是动态的,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个体的潜意识世界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身体潜意识,是生理机制影响潜意识的外显形式。二是梦想潜意识,是指个体渴望自己身体潜意识得到实现,把这种潜意识的自我实现作为自己的梦想。三是情感潜意识,即身体潜意识驱动个体,使个体按照梦想潜意识的要求进行活动而产生的一种长久的情感体验。三种潜意识相互作用,按照身体潜意识驱动,梦想潜意识引导,情感潜意识调控的模式,产生超容量的能量,这些能量再通过思维、图像、情感等平台,与外界显意识进行沟通,从而实现潜意识内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6个潜意识因子都是个体潜意识世界中三种渠道的具体体现。身体潜意识主要指个体生理构造,尤其脑部神经系统对特定刺激的反应,而且这种反应可以跟意识下限的潜意识进行链接,然后在个体身体的驱使下,潜意识以各种形式得到唤醒,唤醒的潜意识以多元化的存储形式进行呈现,其主要包括思维、图像、情感等表征,思维表征主要指个体的高级潜意识,个体借助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图像表征主要指个体以具体形象的方式表达潜意识的深层内容,开掘个性潜能;情感表征则是潜意识内化的最突出的表现,其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表达内在意愿与冲动。总之,思维、图像、情感等三种形式通过灵活自由的组合促进潜意识的抒发,潜意识中负性内容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直接因素,潜意识通过合理渠道的宣泄,疏导或者缓解积郁在大学生内心的本能冲动,促使其内心平衡、和谐。潜意识通过思维、图像、情感三种渠道,调和个体内在能量,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三、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措施

1.引导大学生对童年经历的正确认识。对于大学生来说,童年的经历会成为他们一生中最深刻的记忆。那些美好或创伤或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化,但童年的刺激会形成一种“刻板印象”,以一种“隐性”的方式储存在人们的潜意识世界中。这些印象会与外部世界进行持续不断的互动,并慢慢地渗透到个体的性格中,最终成为其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应无条件积极关怀那些有童年创伤的学生,倾听他们内心的故事,正确调节其认知模式,帮助其合理宣泄潜意识世界中的负性情绪,正视过往经历并将其看成磨砺,引导其塑造阳光心态,用积极的态度应对生活。随着童年期的开始,部分学生的情感自控能力不强,遇到一些突发事件会产生较多心理不适,如果未能及时疏导,潜意识中的创伤就会再度触及其敏感的心灵。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深入关注其童年经历,挖掘表征背后的潜意识成分,选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其童年的创伤进行疗愈,如意象对话、绘画疗法与沙盘操作等,引导其消除心灵的阴影,促进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2.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家庭氛围主要是指家庭各个成员之间相互影响所营造的人际沟通方式,对家庭成员的心理状态会产生非常直观的影响,是家庭成员健康成长的重要外界因素,对于大学生来说,家庭氛围影响其成长的全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这种心理氛围甚至能够决定其人格品质的塑造与完善,是潜意识在家庭教育中的集中反映。在家庭氛围中,父母的情绪感染是整个家庭环境的核心,由家庭成员的感情、兴趣,爱好、态度、行为等综合而成的心理空间,表现为特定的家庭情调与氛同。调研中的高校学生有的来自市区,有的来自县城,有的来自边远的农村,他们的家庭环境不同,父母的文化水平不同,教育方式的差异会对家庭的心理氛围造成影响,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深入到家庭教育中,通过亲子户外体验,建立良好的互动平台,对孩子采取正面教育,对其缺陷进行合理的教导,克制情感冲动,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

3.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当前高校需要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融人潜意识的正性能量,如建设环境良好的个体心理咨询室、团体心理康复室或心灵港湾。同时,可以聘请资深的心理专家来校进行心理辅导,心理学专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目前在高校学生中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透过这些各种各样的心理个案,发掘隐藏其内部的潜意识因素,并将这些潜意识层面的原因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其真正认识到心理问题产生的实质原因,并能够针对具体的原因,对症下药地解决心理问题。要全方位、全覆盖、分年级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区别对待不同潜意识表征,通过拟定具体计划,将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深入到各个班级,最终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立体教育模式,同时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用于后续跟踪。高校教育工作还需要注重学生的自我实现,创办特色心理疗愈机制,充分发掘潜意识的驱动力量。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集思广益,归纳师生间较好的心理干预方法,进行宣传推广,让更多的大学生受益。

4.加强学校家庭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两者的协调作用。高校作为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要舞台,应该发挥积极作用,采用多种形式创造更多家庭与学校相互联系的机会与平台,同时发挥协调作用,增强双方的了解,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目标保持一定程度的吻合,在吻合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个体潜意识的表征方式。学校应积极、主动地把握与家长沟通的机会,有针对性、及时地向家长传达学生在学校生活与学习的情况,表扬孩子优点,在恰当的时机,选择合理的方式指出孩子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良的行为习惯,引导家长科学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学校也可以通过一些心理活动与亲子游戏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交流。通过学校与家庭的密切配合,共同找出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背后的实质原因,学校与家长共同商定解决方案,对孩子进行跟踪式的心理调节,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都能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当代高校应寻求合理的教育方式,促使学校与家庭进行紧密有效的联系,维持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

5.规范社会舆论引导,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社会舆论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言语与非言语的表达形式公开抒发其对特定对象的态度、意见与情绪,并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进行碰撞、交流、感染与整合,进而能够对大众群体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如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体潜意识的多元表征。社会舆论作为主流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开始就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他们,使他们逐渐形成需要、动机、兴趣、态度、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心理品质,而恰好这些心理品质影响着其个性与人格,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社会舆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实质是将社会化的信息以隐性的方式储存在大学生的“本我”中,满足本我的需求。而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的时代,大学生获取社会信息的途径是多元化的,如电视、报刊、书籍与电影等。社会舆论积聚的信息容量很大,所传递的信息也是良莠不齐,要通过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促进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信念、价值观与人生观,增强大学生面对挫折的力量,进而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一定要从其心理发展的具体特点出发,充分发挥潜意识的内在力量,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互动立体模式,同时进一步发挥青少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坚持其主体性地位,无条件地信任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发掘隐藏在其心理与行为背后的潜意识因素,从根源上促进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

[

参考文献]

[1]沈德立,马惠霞.论心理健康素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4).

[2]王滔,张大均,陈建文,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特点研究[J].心理科学,2003(5).

[3]郑希付,罗品超,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调查[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

[4]王玉莲,郭继林,医科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J].医学与哲学,2003(8).

[5]徐雄伟.艺术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个性特征的调查[J].中国校医,2002(6).

[6]石磊,马景芳,吴敏,郑州市1259名青少年性幻想及性梦发生情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3(5).

心理学潜意识精选篇2

关键词 潜意识 大学生 心理问题 形成因素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3.080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Freud and Jung's theory of the subconscious, and the College Counseling common cases, analysis of how to apply the theory to analyze the subconsciou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form factor, thereby expanding counseling skills,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colleg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Key words subconscious;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form factors

由于我国社会形势的发展,高等教育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变为现在的大众化教育。随着大学生基数的增加,大学生心理问题也愈发地突出。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了。现在我们就结合心理学的潜意识理论,透过现象看本质,去分析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的形成因素。

1 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①

1.1 潜意识的本质

潜意识是人们在内心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常见的例子:人们内心深处一直被压抑而没有被意识到的欲望。

1.2 意识的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由不同意识水平的三部分所组成,这就是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1)意识:是人格的表层部分,它是由人们清楚贯彻到的主观经验所组成,是人们可以直接在大脑当中按照个体的需要随时地提取出来的认知组成部分。(2)前意识: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就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所组成。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和前意识二者虽有区别,但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前意识的东西可以通过回忆进入意识中来,而意识中的东西当没有被注意时也可以转入前意识中。(3)潜意识:人格的深层部分,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这个部分主要是由人类原始的冲动与本能、童年时期经历、早期的创伤性经验、被个体压抑的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情感。

1.3 潜意识对个体的影响

潜意识是人格结构中最底层,但又是最有影响力的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并不意识到它的存在,但其对于人类的一切行为都产生深厚的影响。例如:它影响我们的思维、感知和行为的方式,影响我们的职业发展方向,影响我们婚姻对象的选择,甚至我们的爱好、兴趣和习惯等等,可以说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2 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

2.1 集体潜意识的本质

集体潜意识是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潜意识,但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的区别在于,荣格认为这种集体的潜意识是由人类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储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例如,人类都会对太阳感到温暖,对树林感到生机,这种人类种族的共同意识,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认知组成经验,但是不同的人类种族之间,也会存在不同的遗传痕迹。荣格曾用岛打了个比方,露出水面的那些小岛是人能感知到的意识;由于潮来潮去而显露出来的水面下的地面部分,就是个人无意识;而岛的底层是作为基底的海床,就是我们的集体潜意识。

2.2 荣格的意识结构

荣格的意识结构大胆地突出心理结构的整体性,提出“集体潜意识”等概念。他也认为人格结构由三个层次组成:意识(自我)、个人潜意识(情结)和集体潜意识(原型),其中个人潜意识(情结)能够有效地描述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

2.3 原型

原型是集体潜意识中一个创新性的论点,是集体潜意识形象的总汇。他是一种本原的模型,其他各种存在都根据这种原型而成形。原型深深地埋在心灵之中,因此当他们不能在意识中表现时,就会在梦、幻想、幻觉和神经症中以原型和象征的形式表现出来。

2.4 人格面具

人格面具是指个体为了让社会群体更好地接纳自己而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其目的在于表现对自己有利的良好形象以便得到社会认可。人格面具能够使人在社会中获益,但过分关注人格面具,必然会忽略了人格结构中的其他部分,从而对心理健康造成危害。

3 运用潜意识理论分析高校中常见的心理咨询案例

笔者从事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近五年,积累了一定的心理咨询实践经验,而且咨询对象以大学生群体为主,笔者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特点,现总结出以下常见类型:新生适应不良、考试焦虑、自卑心理、人际沟通障碍、恋爱问题等。②现结合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分析高校常见心理问题形成的因素。

3.1 家庭环境

前来咨询的高校学生,大部分都存在家庭问题,特别是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来访者,家庭问题更为突出。现把家庭情况分为以下几类:

3.1.1 家庭不完整

该类型学生的家庭从其幼年开始就长期处于不完整状态,或父母离异,或家庭长期处于争吵破裂的状态,还有就是长期寄养在别人家庭。

(1)父母离异:该类学生在大学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恋爱问题,表现为在恋爱中容易对异性产生不信任感,例如会偷偷翻阅对方的聊天信息,查探对方的行踪等,即使自己明知道不应该这样,仍然会不由自主地怀疑对方,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引起很强烈的反应。根据潜意识的理论分析,该类型学生由于从小父母就不在自己身边,所以童年时期渴望被关爱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缺乏安全感的意识深深地植入潜意识当中,以至于在长大后会表现出对别人的不信任感,在恋爱中要求对方为自己做很多事情才能满足自己的安全感需要。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是在大学期间开始谈恋爱,所以很多学生在高校首次暴露该心理问题。

(2)家庭长期处于争吵破裂状态:该类学生长期处于家庭的激烈争吵状态,在大学期间多数表现为脾气暴躁,遇到事情总不能平静思考解决,偏向用高亢的语气压倒别人顺从其意愿。根据潜意识的理论分析,该类学生在童年时期就经常目睹家人争吵的场景,潜移默化地把这种行为模式植入自己的潜意识中,同时情绪容易表现出不稳定,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

(3)长期寄养在别人家庭:该类学生以农村地区的女生尤为多见,由于农村地区重男轻女的思想严重,所以其父母都更希望生男丁,经常造成超生的现象,很多超生的女童会被寄养在亲戚家里。由于从小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而且感到自己是被父母所遗弃的,该类学生的问题往往最为严重,表现为内向、自卑、情绪容易波动,除了会有极度的不安全感外,还会表现出明显的行为,对舍友同学蛮不讲理,对老师、家长有不满、蔑视等行为,甚至还有毁坏公物、虐待动物等表现。根据潜意识理论的分析,该类学生由于从小父母就不在自己身边,所以童年期间严重缺乏正常的父母关爱,长大后会有内向、自卑、缺乏安全感等心理,再加上自己父母为了追生男丁而把自己抛弃,对父母以及兄弟姐妹充满着怨恨之意。同时该类学生因目睹父母把所有的关爱都投放在自己的弟弟身上,故产生严重的妒忌心理。若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没有给予及时的安抚与关怀,长大后往往会有的心理,总觉得世界对她不公平。这种被压抑在内心的情绪会随着年龄的长大,到了大学这个相对自由的环境里面就会被宣泄出来,该类学生认为幼年得不到满足的欲望,长大后就要向这个社会加倍索取。

3.1.2 家庭教养苛刻

该类型学生家庭完整,但是父母从小对其的教养极其苛刻,在学习上要求拿高分,在生活上要求严谨细致。若孩子做不到就严厉呵斥,甚至还动手打骂,并少有时间与孩子交流,也不允许孩子娱乐玩耍。该类型的学生内向、自卑,说话结巴,做事死板,缺乏灵活性,不善于交流,不懂得与他人协作。

3.1.3 家庭极度贫穷

该类学生家庭非常贫困,支付每天的吃穿费用都显得困难,甚至大学的学费都是东拼西凑的,此类学生具备强烈的内向、自卑性格,看似温顺,但是一旦触碰到其心理底线,就会一发不可收拾。根据潜意识理论的分析,该类学生从小生活在捉襟见肘的环境里面,感觉自己低人一等,也常常目睹自己父母为生计而尝尽心酸的情景,想通过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所以他们的求胜欲较强,但是为了得到同学的认可,往往给自己打造一副温文儒雅的人格面具,所以情绪不敢表现在外,久而久之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3.2 童年经历

每个人都会有着自己的童年经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自己的童年经历只会记得很少一部分,但是童年经历却塑造出我们一生的人格。早期的童年经历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当年的意识沉淀为潜意识,在日后无形地影响着我们一生的行为与思想。③如果在童年遇到一些负面的事件,而且事件对人的心灵造成了巨大影响,待成长后这种影响还会继续延伸。比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童年被蛇咬过,这种疼痛感即使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难以消除,只要见到类似于蛇的物体,被埋藏的潜意识又会被勾起来,而且是不受控制地勾起来,让我们再次回想起被蛇咬的疼痛感,即使知道是草绳,不会对自己有所伤害,但是还是不由自主地敬而远之,运用荣格潜意识的理论描述,这便是形成了情结。典型的案例:童年时期被过的女生,长大后会特别厌恶男人,形成了对男人具有排斥感的情结,该类学生往往容易发展为同性恋,选择女性为自己的恋爱对象。

3.3 地域风俗文化

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都会对个人的人格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此因素用荣格的集体潜意识更容易解释。由于每个地区有着各自的风俗习惯,根据荣格的理论,集体潜意识是人格结构中最底层的潜意识,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储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所以每个地区的每个人,其基因里就带有当地的特色。比如沿海的居民大多适应潮湿气候,以吃海鲜为生;内陆的居民大多适应干爽的气候,以畜牧业为主。具体案例:随着政府招生政策对西部内陆的学生的倾斜,每年会有越来越多的西部学生考入广东省内的高校。往往这类学生在大学中都会产生适应不良的问题。很多这类的学生一开始都愿意配合老师的指导,去努力适应南方沿海地区的生活,但是由于地域风俗文化的差异太大,集体潜意识对人的影响深远,故往往怎么努力都较难做出改变例如每年3至4月份,是广东地区最潮湿的时候,这时候来自西部地区的学生感觉最难受,容易产生水土不服的情况,出现关节疼痛或者拉肚子的现象。由于身体上的不适应,也让学生的情绪受到影响,表现为内向、自卑,时常后悔自己当时选择广东的高校,出现自责、怨恨的心态,同时也对自己在大学的学业与人际交往产生负面情绪。因此,如有外省的学生前来咨询的时候,都要了解其在学校的生活情况如何,应尽量安排同乡的同学在平时予以辅的安慰与陪同。

心理学潜意识精选篇3

冯特,是公认的第一个把心理学转变成一门正式独立学科的奠基者,也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心理学家。他的名著《生理心理学原理》是心理学史上第一本心理学专著。在这本书里,冯特提出,心理学是一门有明确研究对象、任务和实验方法的科学。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此举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就使得心理学如同其他学科一样被作为一门正式科学而进行研究。

至今,心理学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产生了很多心理学流派,如内容心理学派、行为主义学派、格式塔学派、精神分析学派、皮亚杰学派、神经生理学派、认知心理学派等等。心理学大师辈出,更是不在话下。其中,最受争议的当数弗洛伊德。他的精神分析学派一方面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另一方面却被有人认定为江湖骗术。而如今,他已经是公认的心理学大师。

弗洛依德认为,意识是由不同意识水平的三个部分所组成的,这三个层次是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意识是最表层的部分,它由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组成。潜意识则是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原始冲动和本能多数不容于风俗、道德和法律,因而受到压抑,成为不被意识到的潜意识。

人的潜意识就像一个大仓库,包含着许多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及各种欲望,在这其中,是最主要的。前意识则处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前意识由那些不能立即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可以意识到的主观经验组成。前意识还扮演“警察”的作用,它鉴别那些与社会道德不容的原始欲望和本能冲动,阻止这些进入意识,而把它们压入潜意识当中,把意识和潜意识隔开。

曾经有研究者对人的潜意识进行调查,他们发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存在着很多千奇百怪的潜意识。例如,有女人不喜欢干梅子,因为干梅子皱褶的外表会让她们想起老年人的皮肤,在她们的潜意识里面,她们害怕自己变老。很多男人之所以抽烟,这是他们在延续孩童时代吮吸手指的习惯,如果更往前追溯,甚至可以追溯到吮吸母亲的回忆。有些女人会非常细心地蒸煮鸡蛋羹,因为在她们的潜意识里,觉得这象征着生育行为,这些看似毫无道理的想象,虽然没有什么可靠的科学依据,但是其中有微妙的联系,对人的心理却产生很大的影响。

刚才所讲的,都是个体潜意识的例子。在心理学大师荣格看来,集体潜意识是一种更基本的潜意识。他认为,个体潜意识是人格的第二层,它是潜意识的表层部分,包括一切被遗忘的记忆,知觉和被压抑的经验,以及属于个体性质的梦幻等,集体潜意识是人格结构中最底层的部分,它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沉淀物,包括人类的活动方式和人脑结构中的遗传痕迹。集体潜意识的内容从来没在意识中出现过,是完全通过遗传而得来的。集体潜意识主要组成部分是原型,即一种本原的模型。荣格认为,原型是遗传的先天倾向,不需要任何帮助,就可使一个人的行动在一定的情况下与人类祖先的行动相似。

心理学潜意识精选篇4

关键词:弗洛伊德;潜意识;英语教学;

一、潜意识概述

弗洛依德将人的心之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即潜意识(无意识)、前意识、与意识,并且一改过去的偏见,认为心理的就是意识的,认为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理的分离部分和动作。这样由本能、冲动组成的潜意识,成了人类心理的主宰,而人的理性却退于“人的那个分离的部分”,这是彻底的反理性主义。弗洛伊德说:“精神分析以为心灵包含有感情、思想、欲望等等作用,而思想和欲望都可以是潜意识的。”为此,他提出了一个心理意识的模型构造:意识系统可分为前意识系统和潜意识系统。潜意识系统的兴奋要进入前意识系统,必须要经过考查、检验,得到允许后方可入内。而潜意识即使能够进入前意识系统,也只有在引起意识注意时,才能成为意识。显然在这个意识系统内,意识和前意识都是被动的,而潜意识才是其中唯一主动的。潜意识内的各种兴奋一旦冲动,就一发不休,随时随地都要进攻前意识系统。

二、潜意识培养与英语教学

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但需要学生掌握相关词汇、语音、语法等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使用英语沟通与交流的技能与技巧,实现英语学习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英语教学中,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其教学效果容易受到学生生理、思维等各方面的影响。因此英语教学中潜意识的培养与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1)树立目标、自我鼓励

期望对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人们只有在怀抱强烈的愿望、相信且能够充分想象到自己实现期望、抱着持续不断努力的决心将期望付诸行动时,潜意识才能发挥惊人的作用。英语教学需要正面激励学生,使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一任务,诱发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强大的内在动力,驱动学生正确掌握英语知识与技能。尤其是学生英语学习之初,对英语还很陌生,更需要教师不断地鼓励与引导。学生受到鼓励后会产生英语学习动力,进而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2)注重师生情感交流

学生的积极性有一部分是来自与对教师的崇拜和尊敬,这种情感在一定情况下课转化为动力。当学生通过长时间努力掌握了大量的词汇、语法知识,但是却羞于开口用英语进行表达。这时,教师应善于利用语言提示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比如“great””excellent”或在大型场合夸奖学生、分享学生在日常学习、交流中取得的成绩等。这种带有情感色彩的激励对学生起到心理暗示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产生进步的积极期望。

(3)生生沟通、分享经验

反复强调的事情一旦被潜意识所接受,便容易形成记忆,在人的心理上构成事实。英语教学中,教师可将复杂的长句子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小句子或短语,引导学生先分段掌握简单的句型,然后组合成完整的句子。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之间相互沟通与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精神,帮助学生将知识熟练地掌握。

(4)以身作则潜移默化

影响式鼓励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它需要教师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对学生起到榜样和模范的作用。英语教师不仅在语音、语调上尽量规范准确,还应要在英语教学态度上保持积极乐观冷静。教师的行为和处事方式对学生有着重要的感召力,学生具有向师性,很可能因为对老师的喜爱而愿意学习这门课程。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头脑冷静、条理清晰,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参与感是个人自我体现的一个重要表现。无论是参与讨论、参与组织、参与决策,均可以使人产生主人翁意识从而诱发积极主动的心理。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自我需求,积极接受学生建议,鼓励让学生大胆提出不同见解,鼓励学生与教师一起完成教学。如此有助于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内心潜在的责任感和自豪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6)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人在放松状态下潜意识最容易发挥作用。教师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应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气氛。可在课前播放安静幽雅的音乐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放松心情、排除一切干扰信息,准确的理解记忆。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时,教师不应该一味的批评教育,要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进行纠错。采取赞许多于鼓励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三、小结

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极其丰富,但是人们对其评价,历来褒贬不一,争论较大。且潜意识理论大多应用于心理学领域,但培养学生的潜意识对于英语教学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命题。教师应综合运用各种方式,不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暗示、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弗洛伊德,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 袁罗亚.论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的两面性:批判性与意识形态性[J].宜春学院学报,2007(5):31-34.

[3] 姚本先. 潜意识理论发生发展微探[J].东北师大学报,1999(1):78-83.

心理学潜意识精选篇5

关键词:体育教学训练;潜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7.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8-1117-02

1潜意识概述

1.1定义意识(Conscious)是指我们理的精神活动,包括逻辑、分析、计划、计算等。潜意识,顾名思义,是意识下的一种心理活动,即隐藏式的意识。它是“不能被人意识的较深的心理部分,包括那些不见容于社会风俗、习惯、道德、法律而被压抑或排斥到意识之外,仍积极活动着的个人的原始冲动和本能欲望” (沈德灿,2005年, 33)。本能论是弗洛伊德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能是人体与生俱来的一种身体状况的心理征象,它引起身体的兴奋即需要。本能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体的需要状态,从而解除由此而产生的兴奋和紧张过程。本能是人类精神现象的主要源泉与动力。

1.2作用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在19世纪末期就把人的心理比做一座“冰山", 冰山的顶尖部分为意识,最小,约占1/10;而其余部分,藏在水面以下,则为潜意识心理,约占9/10 (沈德灿,2005年, 60)。可见,潜意识对人的作用有多大。潜意识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 潜意识控制人的基本生理功能(如:心跳、呼吸)、记忆、情绪反应、习惯、创造梦境、直觉,临床催眠学将其概括为六大功能:本能、记忆、习惯、情绪、能量、想象力。

2) 潜意识是人们认知客观现实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形式。21世纪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特征的信息时代。不断更新和增加的信息量给我们接受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挑战。运用多种形式来认知世界就成为必由之路。除了意识之外,潜意识可对人的认知产生影响。在人的大脑中,存在着没有察觉到的信息储存、加工、整理、创造等过程。 潜意识可通过直觉和灵感的形式来提高人的认知过程。

3) 潜意识可提高学习效果。近年来,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运用提示法、暗示法等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就是充分挖掘潜意识的作用。

4) 利用潜意识,丰富、和谐社会和文化生活。

潜意识在处理感情方面有独特的作用。由潜意识负责的人的喜怒哀乐常常是艺术创作、文化和社会活动的源泉。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是社会形成的基础;而社会的发展是潜意识矛盾斗争的结果;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之本能与死之本能的冲突与斗争所构成的有节奏的戏剧。

尽管潜意识有上述的诸多功能,不少心理学家对弗洛伊德过分强调潜意识的作用提出了批评。因此,当我们探讨潜意识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的作用之时,也不应过分夸大其词。可以肯定的说,潜意识和意识合为一体,共同影响我们的想法和行动。

2体育教学训练中的潜意识培养

2.1正面鼓励人们只有在想象自己愿望、持续思考、相信愿望能够实现和付诸行动时,潜意识才会发现惊人的作用。正如皮格马利翁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所揭示的,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期望对于人的行为的巨大影响。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要让学生感动,就要与他的潜意识对话,因为潜意识是显意识的3万倍以上。

在体育教学训练中,要经常鼓励学生有能力去完成某一动作,切忌用指责口吻去批评学生,挫伤学生学习动作的积极性,进而形成恐惧和畏怯的潜意识。但对那种善于表露激情者,应调控意识,防止运动过渡造成伤害事故的发生,有利地培养抗挫折能力和情绪的调节意识能力,有利于正确的技、战术的掌握与形成。

2.2重视情感交流带感彩的信息最易迸发潜意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来自对老师的敬爱和尊敬,这种情感可转化为对学生的爱的反馈,有了师生之情,就可以如春风化雨般地化解练习中的消极情绪和畏惧心理,促进情感的交流,而情感是兴趣的调节器,是认识运动的能力。

当学生成绩提高或完成动作很好时,利用语言提示:很好!你爸妈以你为荣!为你骄傲!或当着最要好的朋友与同学面前表扬激励,特别是在重大比赛时,邀请最亲近的人一块分享比赛的快乐与成功,为其呐喊助威狂欢造成感觉超负荷激发潜能。

2.3复述动作和比赛感受潜意识不识真假直来直去,一旦被接受它会构成真实的事物,创造一种原动力。利用潜意识的者以特点,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口述或用文字来表达自己训练和比赛中的情感活动,或描绘其所希望达到成功的场景,要求记录感彩,将思维活动、肌肉神经感受都反复记录在脑海中,感受表象的刺激。

利用潜意识直来直去的原理,在体育教学中动作先分解,成绩分段调控,然后,完整去完成动作;整体成绩达到预定目标需及时巩固,达到动作的自动化程度,及时指出学生还有巨大的潜能有待挖掘,仍需要努力以达到预定目的。

2.4利用催眠技术,进行暗示和想象训练潜意识如同过眼烟云,难以长久。当人处在催眠状态时,人的知觉、情绪、记忆、时间、感觉、思维、自控和接受暗示等方面都会发生一些改变,潜意识记忆的东西会闪现出来。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尤其是在比赛前夕,学生或运动员常被要求反复地想象动作过程、比赛情感体验,让正确和积极的信息进入到潜意识之中。随着运动强度的加大、比赛次数的递增,运动员受伤的可能性会增加。而肉体痛苦的潜意识积累越多,动作的技术、灵活性、个性与创造性就会越来越差。因此,清除掉以往那些因受伤而导致的内心痛苦的潜意识,将有助于运动员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并提高其自信心。暗示训练法和想象训练法等,是常用的运动员心理训练。当运动员处在半睡眠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暗示,可以有效地帮助运动员形成正确的动作技术概念、克服比赛失败产生的挫折感以及受伤后产生的恐惧心理。

2.5采用强烈或重复的刺激在教学中,可利用强烈或重复的刺激来逐渐丰富、扩大和加深潜意识,就如同法国药剂师埃米丽的神奇公式;每天以一种单一的声调大声重复朗读:每一天不管用什么方式,我都会变得越来越好。持之以恒,潜移默化。潜意识和潜能会发生令人吃惊的积极变化。

下面是一些刺激潜意识的方法:

1) 高热法。进入高热室仓待一定的时间或者由按摩师用加压手法推拿肌肉产生热量。准备活动后穿棉衣盖棉被保热进入临赛状况。

2) 脱水法。进入高热仓干蒸桑拿脱水进入临赛状况。

3) 强力呼吸法。当进入临赛状况时,可采用深呼吸、大声呐喊等方法减少心理的压抑,调动体内能量的释放,提高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4) 短时感觉剥夺法:指大量减少外部刺激,又称为限制环境刺激法。让运动员进入一个限制的环境:黑暗无声的水中含有上百千克的盐水,水温适当的小隔室、隔仓,使人漂浮在温度与体温相同的浅水中,待一定的时间后,感觉警觉性会提高,即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变得更加敏感,可提高运动成绩。另外,短时期的感觉剥夺能使大多数人感到非常放松。值得注意的是时间不可太长。

2.6安排放松练习放松时,人最容易进入潜意识。为此,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应安排专门的放松练习时间。在神经支配下,放松肌肉、排斥杂念,在潜意识中自动、准确地完成动作。

3体育教学训练中潜意识培养的具体手段

3.1听觉刺激法当你完成动作或面临比赛缺乏自信心,感觉恐惶,害怕时,大声呐喊,放松高歌,听听幽雅的音乐,调动恢复力量,在最后发力或冲刺中借声发力。你的信念带来了积极的情感行为,最终化恐惶、害怕为振奋的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

3.2视觉刺激法反复观摩高水平运动员技、战术,比赛录像教学片,做到知己知彼,掌握成功的表象进行模仿、练习。临近比赛时利用闪烁的灯光狂欢节造成感觉超负荷,迅速进入一种兴奋状况。可以达到事倍功半的作用,从而更准确掌握技、战术和提高体育教学效果与成绩。

此外在学习、训练、生活场所建立模想模块,如我心中需战胜对手,离比赛还有多少天,我需达到的成绩,激励斗志的口号、标语;人生座右铭;心中的偶像等等,天天时时处处重复刺激你的潜意识。可在教学训练和比赛中随之调动潜意识。中国乒乓球队就是最好的成功经验的佐证。

3.3观想刺激法体育的一大特点是比赛,而竞赛具有过程瞬息万变、结果不可预知的戏剧性特性。而过去比赛成功或失败的经历都可能给运动员留下深刻的记忆。通过反复的观想、暗示,改变自我的意象。描绘你所希望达到的成功、胜利的喜悦、欢乐的场景。进行口、笔述。同时观察此时的表情是喜悦、欢乐、还是仍无法表露,进行有效调控。需注重时效,改变自我意象,树立成功信念。产生有效的积极心态,达到预定的目的任务和成绩。

总之,潜意识与实践能力是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体育教学中必须具有饱满的精神和乐观的情绪,充沛的体力,通过各种手段培养活跃思维,丰富的想象,促进心理与生理精神的提升。

潜意识培养在教学中要有明确的目的、任务,是一种自觉的心理调控活动,可以有效提高教学与练习效果和练习积极性,提高运动成绩。建立良好的心理过程,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潜意识和潜在能力。

参考文献:

[1] 车文博.意识与无意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2] 张传开,章忠民.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述评[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 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心理学潜意识精选篇6

摘要潜意识因素在艺术创作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通过探讨并质疑弗洛伊德关于艺术创造的动力来自于性的压抑以及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用于解释艺术创作现象的观点,认为艺术家的潜意识来自实践经验的积累,是长期思考后的意识积淀,潜意识自动溢出是灵感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潜意识因素 艺术创作 灵感现象 创造意识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一 辩析弗洛伊德和荣格有关潜意识与艺术之间关系的观点

20世纪以来,在对艺术创造过程中潜意识溢出现象的研究方面,西方现代哲学论著在谈到一些艺术现象时多有涉及,像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认为生命冲动、意志绵延、创造的进化等不能凭科学和理智,而只能通过直觉来认识,而直觉则是一种不可言喻的“内心体验”,即人的潜意识。此外,符号论美学、格式塔美学以及贝尔的形式主义美学等都论述到潜意识对艺术的影响。

在潜意识与艺术的关系方面研究领域里,真正有影响的是弗洛伊德和荣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包括精神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本能理论、释梦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奠定了潜意识研究的基础,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精神分析理论均有其深远的影响。荣格则偏重于分析心理学的研究,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虽然没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那样闻名,但就其对人类“心灵意识”的探讨方面来说,分析心理学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显然都超过了精神分析学。虽然两者都含有玄学的成份,但分析心理学似乎又多了一点神秘的色彩。

在潜意识作用于艺术创造方面的研究上,精神分析学派的贡献在于审美过程的动力因素,其观点是,一切心理活动都受潜意识的支配,而艺术是潜意识的象征表现。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是性受到压抑的本能冲动,是“情感的垃圾箱”,是自我要“征服的对象”,认为审美经验的源泉存在于潜意识之中,其理论着重研究审美心理的深层结构。弗洛伊德认为“性”深藏于意识之下,所以“性”是艺术创造的动力,“性”是潜意识的原始基础等等。将艺术作品创造的动机归结为由“性”所致的观点是偏颇的,不可否认潜意识里包含有“性”的因素,一些艺术作品里也有明显表现“性”的内容或画面隐含着“性”的指向,但是把复杂的潜意识单纯归结于一种因素,将人性贬低到与动物同性,弗洛伊德有关艺术创造动力的理论难免有一点牵强附会。

荣格在弗洛伊德意识、潜意识的基础上加上了集体无意识。他认为,在艺术创作的过程,艺术家常常会受到一种积淀在潜意识深处的集体心理经验即“集体无意识”的影响。“集体无意识”的观点是荣格在1922年《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一文中提出的。所谓集体无意识,他认为是一种世代相传的、无数相同的经验在某一社会成员心理上的意识沉淀。而其之所以能世代相传,正因为有着相应的社会结构作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支柱。荣格轻视弗洛伊德的论点,认为个体的无意识仅仅像一个婴儿一样浅薄,而他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却可以将婴儿出生前所有人类的经验囊括。集体无意识有着极其强大的能量,并且在艺术家创作时发挥着重要的干预作用。荣格指出,审美经验和艺术创造取决于人类的集体无意识,美感来源于艺术幻想,而幻想来源于集体无意识中的神话原型和意象,来自人类心灵深处的某些陌生的东西,它们像是来自人类史前时代和原始经验,通过遗传存在于个人的潜意识的最深层。当审美对象能够唤醒、触发或符合了审美主体中深藏的集体无意识的原始经验或意象时,即可得到持久的情感升华和审美感受。

艺术创造当然要吸取前人的经验,立足在全人类或某个地域文明发展的基础上来求得进步和发展,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淡化了艺术创作主体的后天因素,直接将它与人类共同的、由遗传保留下来的普遍性精神机能相联系,从而突出了艺术创造的“天才”概念,似乎将艺术创造能力的研究引向了神秘的玄学。荣格和弗洛伊德这两位前辈均忽视了作为创造主体的艺术家本人潜意识的积累过程,将潜意识神秘化也是他们学说的不尽完美之处。

二 艺术创造过程中的潜意识喷发源于经验的积淀

一般来说,艺术家在其作品创作过程中应保持一种思维清晰的状态,但也同时交织着理性与感性、有意识与无意识相互交融的状态,还会伴随出现一些超常态的心理状态,如模糊思维、神秘情绪、高峰体验等。而艺术家创造能力最高的时段则与潜意识喷发有关,艺术创作过程的潜意识被激发,往往会展现出超乎寻常的创造力,它使得平时创作中倍感棘手的问题霎时迎刃而解,往往能有效突破原有的思维框架,从而创造出新的境界。

中外美术史上艺术家在思维浑浊状态下而创作出优秀作品的例子不在少数,中国文人以酒助兴,借此开启潜意识来创作,产生了许许多多在大脑清醒状态下无法出现的世代流传的优秀佳作,特别体现在大写意绘画、狂草书法和诗词等艺术领域。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达利宣称:“我同疯子的唯一区别,在于我不是疯子”,他着意在创作时将自己变成与正常状态不一样的、失去理智的状态,将受情感激发而产生的灵感转变为创作过程。为从潜意识心灵中产生意象,达利用一种自称为偏执狂临界状态的方法,在自己的身上诱发幻觉境界。西班牙当代艺术大师塔皮埃斯则是这么描述他的创作过程的:“当时我自己也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么画,我只是身不由己随感觉而作画”。赫伯特・里德在研究毕加索时指出,画家晚年的绘画创作的某一特殊阶段,是凭借潜意识来构思形象的,画家在绘画时处于一种精神恍惚、如自我催眠般的状态,是被一种迷狂的情绪所控制。华裔法国画家赵无极在谈论自己的作品时,多次使用了“不知道”、“我什么也没想”、“自然而然”等带有神秘感的词汇,印证了在他绘画过程中大脑思维无法被主观意识控制的一面。美国抽象表现艺术家波洛克、德库宁、戈尔基的作品都表现出创作过程中潜意识流露的痕迹。波洛克表示:“一旦我进入绘画,我意识不到我在画什么。只有在完成以后,我才明白我做了什么。”他的绘画作品是艺术家由情感所支配的行为的直接记录。

创作的欲望产生于艺术家渴望表达某种情感的心理动力,这种心理动力的产生来自两个方面:1、外部因素激活内部因素,我们每天通过视觉、听觉等都要摄入大量的信息进入我们的表层意识,大脑将它认为的一些不重要的信息逐渐淘汰掉,而将一些重要的信息存入潜意识库,潜意识库的库存量的多少决定于它提取的次数和质量。用中国的一句成语“厚积薄发”可以做最好的解释,它也是“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某个环境和场景使你“触景生情”,这个“情”便是来自潜意识,如果没有长期积累,“情”就不易被调动。二、内部因素因积累过量而自动溢出,长期的知识(综合性的、包括对某一方面问题的长期思考)积累,导致大脑潜意识库信息存储过量而在某个时间突然喷发,它不需要由外部场景激发,是一种本能的、自发的喷发。它可以发生在与创作问题毫不相干的任何时间,可以在你吃饭时、睡觉时或是散步的时候。艺术家半夜睡觉时潜意识库突然迸发,灵感突现而迅速疯一样作画的例子不在少数,很多科学家的发明都是在经过成千上百次的努力后而“不经意”成功的。在对潜意识的研究上我们也可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灵感是主观意识长期而大量地积累在潜意识板块,并最终导致潜意识能量的迸发而形成的精神现象。灵感是一种突发性的精神现象,它来的突然,去的也突然。画家们都有着这样的感受,灵感来了,艺术创作便处在极好的状态,画面气韵生动、题材信手拈来,能无法而生法、能无道而生道。

陆机《文赋》云:“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朱光潜先生也总结了灵感现象的三个特征:其一是它突如其来,出于作者自己意料之外;其二是它是不由自主的,有时苦心思索而不能得到的,偶然在无意之中涌上心头,希望它来时它偏不来,不希望它来时却蓦然出现;其三是“它是突如其去的。”朱光潜先生说的有关灵感突发的这三个特点,说明它是主体意识无法预期和控制的,同时灵感对于艺术家来说,只是灵光一现,稍纵即逝。清・郎廷槐在《师友诗传录》中谈论灵感:“古之名篇,如出水芙蓉,天然丽艳,不假雕饰,皆偶然得之。”又说:“当其触物兴怀情来神会,机栝跃如,如兔起鹘落,稍纵则逝矣。”所谓“灵感”即是潜意识的喷发现象,是创作思维过程中认识飞跃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个人在对某一问题长期实践、思索探究之后,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力的精神现象。

中国科学家袁隆平指出:“灵感是知识、经验、追求、思索与智慧综合实践在一起而升华了的产物。”当灵感降临时,人的心情是紧张的、兴奋的,甚至可能陷入迷狂的境地。灵感爆发时,艺术家主体往往具有超常的创造力,这超常的创造力便是来自于积淀而成的潜意识。“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清・袁守定《占毕丛谈・谈文》),平日功夫下的越深,有关艺术创造的潜意识因素积淀的越多,隐含超常的创造力的灵感现象就会频繁地出现。王羲之的“临池子书,池水皆黑”,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经验之谈,无不在提醒后人,艺术的创造力来源于勤奋的实践,而艺术创造过程中的潜意识喷发也源于经验的积淀。

三 激发潜在的创造意识

科学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或演绎推理,而艺术创造需要形象思维与无中生有的想像力。我们的左脑通常被称为“语言脑”,它负责理性和逻辑的思考,可以用语言表达;右脑被称为“图像脑”,它的功能主要是形象思维,它通过图像进行思考。绘画创作往往强调进入状态,而状态与实践的时间有关,就创作的构思而言,酝酿的过程也就是意识调动潜意识的过程。佛教里有“面壁”一说,有问题搞不懂就面对墙壁想,想通了叫“顿悟”,而出自于禅宗的“妙悟”更被中国的传统美学理论所吸纳、融化和发展,“妙悟”其实就是一种艺术直觉或一种直觉的心理机制,是经过不屈不饶的努力之后潜意识进入意识层的象征。恰如弗洛伊德所强调的论点,无意识的板块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前意识可以轻松地进入意识,而潜意识若要进入意识层则必须付出极为艰辛的努力。艺术家在其艺术创作的生涯中莫不进行着实践与思考,当其经验积累到相当程度、潜意识库达到一定的饱和量的时候,“顿悟”、“妙悟”、“灵感”就会频繁出现,从而有利于艺术的创造。往往在这种状态下创作出的作品,灵气十足、气韵贯通,如天造之作。

潜意识在艺术创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除了彻底丧失意识的病人以外,人的控制意识一直存在,当潜意识迸发时,意识退之;当潜意识阀关闭时,意识占主导。因此,无论是中国画的泼墨大写意还是西方的抽象绘画这些依赖于调动潜意识的艺术,有经验艺术家的审美意念在整幅作品的控制上都不会丧失其主观意识。在艺术创造领域,潜意识是意识的深层积淀,是实践经验的累积;我们不能将希望寄托在荣格认为的“艺术创作原动力存在于集体无意识中”这样虚无缥缈的天才理论上。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连孔子都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可见世上极少有生而知之的天才,灵感和创造性潜意识主要源于自身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创造性潜意识的迸发往往是主体勤奋努力的结果。我们每个人的潜在意识内都存在着一股沉睡而蛰伏的活动力,相对于意识来说潜意识的能量极其巨大,在艺术创造活动中潜意识的重要作用不可低估。因此,对于艺术创造过程中潜意识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各种各样的艺术现象,特别是20世纪以后至当代的现代、后现代主义的绘画艺术样式,更有助于我们合理而节制地调动、激发和运用潜意识来进行艺术作品的创造。

参考文献:

[1] 弗洛伊德,孙恺仁译:《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版。

[2] 赵宗金:《艺术的背后:荣格论艺术》,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心理学潜意识精选篇7

今年,我已迈入古稀之年。躬逢盛世,又听许多老寿星说:“七十小弟弟,八十多来兮,九十不稀奇,然后百岁登期颐,百五左右上山去。再然后安静地休息,回归自然矣。”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寿限,说是120~150岁,谁尊重自然、顺应规律,谁就能享尽自己的“天年”。自知身体受过重创,但人力可以补天工,我对生命仍抱积极乐观态度。退休以来,即把养生当成志趣。我上下求索所得的养生之道,也不外乎合理饮食,少荤多素;戒烟限酒,防范毒物;适量运动,气功为主;心理平衡,视死为归而已乎。我另外又孤明独发了一套借助潜意识之力以益养生的所谓“潜意识养生法”,在此愿与有志养生的中老年朋友共相切磋,以享抛砖引玉之乐。

我深信人的潜意识具有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它蕴藏在每个人的大脑里,是世界上最神奇最可宝贵的东西。谁善于开发它,谁就得到它的巨大帮助,真的能“心想事成”、“梦想成真”,当然也包括健康长寿的愿望在内。

潜意识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东西?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心理世界存在着意识和潜意识。意识即人的日常所思所想,它是人对客观外界的反映,靠五官感知,依据概念进行分析、推理、判断和选择。它是人自觉的心理活动。潜意识又叫无意识或下意识,它没有分析、判断等能力,它不辨别正邪真假,它绝对服从意识的判断和选择,忠实执行意识的决定和指令。它靠直觉可以感知。它是人的本能、欲望的源泉,情感、习惯的仓库,记忆、灵感的银行。它决定人的全部生活,人们往往成也潜意识,败也潜意识。

意识好比海中冰山的水上部分,约占1/10;潜意识是冰山的水下部分,约占9/10。水上冰山,总要随着水下冰山底座的移动而漂流。意识又好比电脑的软件,潜意识则是电脑的硬件,你输入什么程序,它就会替你完成什么样的工作指令。如果把意识比作种子,潜意识则是土壤,你播下什么种子,潜意识就会帮助你收获什么样的果实。它们相互配合,密切而默契。

当一个人的意识与潜意识协调一致、融为一体的时候,人就会进入一种恬淡虚无的忘我境界。这个时候,意识完全融入潜意识,潜意识就自动发挥它的神奇威力,给人以巨大帮助。

怎样才能进入那“忘我境界”,让潜意识释放出它的强大功能,帮助人们实现养生长寿的美好愿望呢?换言之,怎样开发潜意识,实现长寿志呢?

开发潜意识的方法有种种,首选当推练气功。大凡气功,总是通过调身、调息、调意,达到放松、人静以至自然的目的,“自然”阶段,“识神”让位于“元神”,是气功的最高层级,即“天人合一”境界。这种境界也就是人的意识完全融入潜意识的“忘我境界”。古今多少真正练功的人,都进入过这种美妙的境界。我罹癌后练了郭林新气功,因为把它当作“救命功”,所以就全心全意、全神贯注地练,吸吸呼,一步步,每天功时不下6个小时。两三年间竟也每每在练功中恍惚步入那缥缈的忘我境界,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潜意识的巨大帮助,彻底制服了癌魔,至今感恩不已。我终归认为,练气功实际上就是练潜意识,训练潜意识释放出它的高效力。所以,练气功是开发潜意识、实现长寿志的一种可靠的方法。不言而喻,要选练好的功法,那最适合自己的功法,就是最好的功法。

其次有暗示法。暗示是运用语言激发出潜意识力量的一种好方法。《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最善激将法。当代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也最善于挖掘学生的潜意识力量:“有两个全校最差的学生进了我的班。我说,你们先做一件事,每人找到自己的优点。他们说自己没有优点,我说,不可能……有个学生说,老师,我学不好,只考了8分。我说,你一上课不听讲,二不写作业,三又不看书,还能得8分,这是天赋哪!他就来劲了……我总是说,坚信每位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你的助手,你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魏老师教学二十多年,无论怎样的班级,经过他的点化,学生快乐健康,综合素质高,班风积极向上,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成了中国教育界的一个奇迹,他靠的主要是挖掘每位学生心灵深处的潜意识力量。

深谙潜意识力量的医师也曾搞过实验:把淀粉制成的“药”片发给病人说:“今天我给大家发的药是美国最好的,吃下去后睡觉好,头不痛,血压下降。”病人吃后复查,反映说:“我吃了这个药还真好。头也不痛,睡觉也好了,血压还真正常了。”这就是暗示的作用。还有自我暗示也很能激发潜意识力量,增强自己的信心。比如奥运赛场上的运动员,时不时挥一下拳头,或发出一声叫喊,这正是自我激励:我能行,我能打败对手!常见中国乒乓球选手在连败两局的劣势下力扳三局而取胜的惊心例子。可见暗示确是一种开发潜意识的好方法,我们完全可以应用暗示于养生益寿的实践中。

再次有祈祷。祈祷本是宗教信众向神灵默告自己愿望的一种宗教仪式。这里是借旧瓶装新酒:不是向上天的神灵祈祷,而是向自己的心灵祈祷;不要焚香顶礼膜拜,只要在内心虔诚地向潜意识默告。这种默告是一种随时的提醒,提醒内心秉持的信念与追求。这便是祈祷的作用。所以,祈祷也是可以为开发潜意识、实现长寿志而服务的。

还有冥想法。因为潜意识不辨真假,所以我们认认真真冥想的一些美好的东西,潜意识就认为是真的,然后它就会帮助我们得到这些东西。你相信的东西就是你潜意识里的东西,这是一个永恒的真理。你信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这是生命的法则。我每天早上起床后,先静坐3~5分钟进行一翻冥想:哈哈,你看我的心、肺、肝胆、脾胃、左右肾、大小肠、血管气管等百官们,真的好像幼儿园的孩子们那样活泼快乐,那样蓬勃健康!所以今天我很快乐,我很健康!我很幸福!……如此循环往复冥想、冥想3~5分钟。晚上临睡前再来一番。如此冥想的同时,暗示、祈祷也都综合在其中了。长此以往,在潜意识的温馨帮助之下,我们所愿望的健康长寿,无疑必将不期然而然,莫致至而至。

心理学潜意识精选篇8

[论文摘要]研究潜在课程的本质及其特点对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推进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完善我国的课程理论体系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研究隐性课程的现实意义

1.扩大课程研究的视野,完善我国的课程体系

潜在课程是一个与显性课程有密切关系又相对独立的领域,其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在某些方面比显性课程更加具有影响力,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课程研究领域,尽管它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的效果在短期内尚无法精确测量和评估。对潜在课程的深入研究必将扩大我们的课程研究视野,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课程理论体系,更加全面地、深入地认识课程这一概念。

2.顺应时代的发展,丰富课程研究的内容

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以及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现代化的人才,不仅要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等能力,而隐性课程在这些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形势的发展促使我们必须重视潜在课程,加强对潜在课程的深入、全面的研究,这将进一步丰富我国课程研究的内容,同时还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3.利于重视学习过程,加强学校环境的建设

显性课程的实施较偏重于教科书,偏重于对知识的“灌输”,偏重于对学生的“训练”。仅仅靠这种单向的“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学生很难实现个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潜在课程的重要特点就是在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利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逐渐使学生受到环境的熏陶,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对隐性课程的本质和作用的深入研究必将使人们认识其重要性和作用,进而使我们更加重视环境以及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4.有助于人们课程观念的现代化

对潜在课程的认识、研究和宣传,能够促进人们对学校课程的科学理解以及对学校教育各种现象的深入理解,能够促进人们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和教育思维模式的科学化,有利于全面贯彻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二、隐性课程的含义及特点

1.隐性课程的含义

关于隐性课程的含义,有多种表述方式。尽管人们对隐性课程的看法不尽相同,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也并非易事,但其中的共同点还是非常明显的,即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精神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是学校课程表上看不到的课程。隐性课程是非正式的课程,具有隐含性,泛指在学校教育中没有被列入课程表,但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切学校文化要素的统称,是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2.隐性课程的特点

(1)广泛性。隐性课程泛指除显性课程之外的所有学校文化因素的总和。它涉及到学校建筑的样式及色调、各项规章制度、各种人际关系(包括领导与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团体及其亚团体、环境卫生甚至学校的一草一木等因素。

(2)潜在性。隐性课程主要是以间接的、潜在的等不明显的方式,通过学生无意识的心理反应机制来对学生产生影响。这些潜在的课程因素整天与学生相伴,在学生看来似乎是“熟视无睹”、“充耳不闻”。一般情况下,学生也很难意识到隐性课程对他们的实际影响,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感。

(3)持久性。隐性课程多是通过心理的无意识层面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正因为这些影响是在学生几乎处于无意识的状态下产生的,学生对这种影响就有一种“理所当然”的感觉,学生从情感上接受了这些影响,所以这些影响一旦产生就会持久地发挥作用,难以消除。

(3)难量化性。隐性课程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多是精神方面的,属于非理性的,例如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心理适应能力等,这些都是难以量化的,所以我们对隐性课程的影响结果往往采用定性分析。

三、隐性课程的分类及其关系

1.有意识安排的潜在课程

指学校有意识安排的具有一定隐蔽性的用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要素,这些教育要素体现着教育者或学校的意图。如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校园中某些特殊的布局、各种学生组织及其活动等均属于此类潜在课程。此类潜在课程的目的性是明显的,这在潜在课程的第一层次即意识形态层面上表现最为明显,可以从教材内容的选择、组织甚至教学法的选择上,说明学校是怎样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特定的社会观、哲学观、政治观、价值观等。另外,此类潜在课程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预见性。

2.自发形成的潜在课程

泛指除学校有意识地设置的潜在课程外的在学生生活中自发形成的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教育要素的总和。这类潜在课程并不一定体现学校或教育者的意志,它对学生影响的结果或许与学校的教育目标相一致,或许不一致,甚至相反。从这个角度讲,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此类潜在课程的明显例子就是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各种小团体。这类团体主要是以共同的爱好、兴趣等为基础产生的,成员之间的关系比正式团体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密切,所以具有更强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对于这类潜在课程,需要注意的就是尽量使其目标与学校的教育目标相一致。

3.以上二者之间的关系

以上两类潜在课程之间的关系并非对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转换的。前者具有明显的价值导向和国家意志,对后者具有导向作用,会影响后者。当自发的潜在课程的目标与有意识的潜在课程的目标一致的时候,二者实际上就成为一体。在一定条件下,自发的潜在课程会转化为有意识的潜在课程。

四、潜在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关系

1.并存关系。潜在课程与显性课程之间并非隶属关系,而是各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呈现方式、设计模式以及学习的机理等,是两种独立的课程形态,是两个不同的学术研究领域。

2.相互转换关系。潜在课程与显性课程之间是一种动态的辨证关系。也就是说,潜在课程并非永远是潜在的,而显性课程也并非总是明显的计划性,二者之间是可以互相转换的。为了新的社会需要,为了更新教育内容,可能把旧的教育内容下放到生活当中,使其成为潜在课程来影响学生。反过来,我们也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设计或组织,使潜在课程转换为显性课程。

3.互补关系。一个和谐、健康发展的学生既需要显性课程来使他们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还需要潜在课程对他们的滋润。如果只把学生局限于那些看得见的课程,仅学习有限的学科,那就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所以,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必须使潜在课程和显性课程紧密联系,相互支持,相互补充,从而使学校教育获得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2]冯海伦,李宏龙.隐性课程发挥作用的心理学方式[J].教育探索,2006,(12).

心理学潜意识精选篇9

我们要探讨的潜意识成功法则,并不是乞求天上掉下财富,掉下平和满足的心态,而是一种科学的心理改善方法,一定意义上的“心想事成”,利用你的天生资源――潜意识,给自己创造一条成功者的道路。

ALAX刚刚跳槽两个月,正遇上新公司内部人事调动,原来颇为赏识她的上司走了,ALAX总觉得有着留洋背景的新上司对非名牌大学学历的她印象不佳,而自己与同事之间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沟通……她开始在心里埋怨自己的“运气不佳”,在MSN上聊天时,她说:“我还是照老样子干活,但总是觉得不对劲。在和客户谈判时,也老犯错误。或许我真的配不上这个公司的职务?”一段时间以后,她的情况变得越来越槽糕,最后因为丢失了一个大客户而辞职又换了工作。

奇怪的是,换到一家相对较小公司的ALAX很快振作了精神,做出了业绩。一次和旧上司偶然相遇时,她从对方的言语中看到了真诚的赏识和对他状态不佳,离开公司的惋惜。

那么,是什么使得ALAX当初错误地选择辞职呢?尽管这其中可能存在着误会,但ALAX的潜意识起到了很大作用,她先是对环境做出了一个有误差的判断,然后在内心反复强调它,认定了一种不好的结果和不良的人际关系,最终影响了自己的行为。

在另一个案例中,女孩子VIVI则是积极潜意识的受益者,原先她总是被人说瘦得像白骨精,得了个“太平公主”的称号,而且牙齿微微有些向外突,怕被人说“丑人多作怪”的她因此从不敢注重打扮,总是觉得自己天生就是长得不好看的,连在PARTY上,她也总是躲在角落里。一次,在陪朋友去拍写真时,被化妆师说她的皮肤好,瘦瘦高高的和莫文蔚颇有几分相似,VIVI就开始经常照镜子,觉得自己绝食还不错。她想象自己也像莫文蔚那样因个性而变得美丽……一段时间后的同学聚会上,大家都说VIVI“女大十八变”了,连那些同班4年没说过几句话的男同学也纷纷主动前来问她现在的联络方式。现在,VIVI被人唤做“美女”,已经很心安理得,而且认识她的人也说她越来越漂亮了。

这两个例子说明了潜意识对个人生活的巨大影响。

潜意识是不休息的智囊团

奥地利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家佛洛伊德首先指出了潜意识的存在,之后,有很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个案和暗示实验等分析指出:左右我们的选择、判断以至于最后采取行动的,固然有理性思维(意识)的结果,但更重要的是潜意识的作用,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本能”和“习惯思维”。意识和潜意识的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了我们的想法和行为。当你使用意识进行思维,你的习惯性思维就会渗入到你更深的意识层面,形成潜意识。

为什么要开发潜意识的巨大能量?因为你的身体需要睡眠,大脑需要休息,但潜意识却从来不休息,它一天24小时地工作着,而且在人的意识休息时,潜意识的活动是最频繁的。打个“冰山”的比方,我们的理性思维,即意识,只是暴露在水面的部分,而潜意识就是藏在水下更巨大和重要的部分,被很多人忽视了她的存在。如果能够正确利用这部分能量,自然能让你拥有更多的力量和驾御命运的智慧。

我们听过很多科学家在睡梦中得到启示,最后解决了长期思考未果的难题的故事。这些听起来像是八卦传奇的故事,用潜意识来分析就非常简单。因为他们长期在思考这个问题,在他们睡眠时,潜意识就会从以往所有实践经验中,搜索那些有用的东西,包括平时会被意识忽略的细枝末节,而且潜意识会大胆想象,潜意识比我们能想象到达得更远。

如何把握潜意识的方向盘

潜意识的能量巨大,但它也有麻烦,像上述ALAX的例子中,潜意识就帮了她的倒忙。因为潜意识的形成是接受式的,它无法和你的思想争论,如果潜意识是个能量火药库的话,点燃它的还是意识这个导火索。另外,潜意识的工作原理是直来直去,不会拐弯。因此,重复一种错误的、消极的意识,就会在你的潜意识里留下深深的槽沟。你的潜意识会将这些消极思想照单全收,并且无时无刻对你产生影响。很多人说的“心态左右一切”,就是这个道理。

不过,潜意识的方向盘就在你自己的手中,掌握了潜意识的工作特性,采取一些办法,总能让它回到正确的轨道上。如果你想让事情总是朝积极的方面去发展,想出积极的办法来应付困境或者让自己找到更好的方向,那就多想一些“事情会越来越好”这样的念头,并且让自己的这种信念坚定,忠实的潜意识自然会跟随你的方向。

开发潜意识的4个步骤

潜意识人人都有,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利用潜意识创造出奇迹或者美好生活,有的却不能呢?可别把潜意识迷信化,正因为潜意识成功学的理论是科学的,所以它也遵循着一条客观规律,而不是凭借空想就能够得到一切。

正确利用潜意识,应该有4个步骤,那就是:“想象自己希望的东西”、“持续想象”、“坚信能够成功”和“付诸于行动”。就好像一个人不知道为什么自己总是丢三落四,工作效率也很低。他想象一种高效率的状态,想象有一天自己能够轻松麻利地把工作处理好,另外还能多出时间来娱乐休闲。他相信只要自己找到一种方法,就一定能做这些。久而久之,他果真找到了自己的方法:随时使用效率手册,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而且,到后来,他慢慢形成了一套工作规律,效率手册也派不上用场了。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一两天内完成的,但是,变化和改善确实来到了。

善用潜意识的3种方法

潜意识用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的理论来阐述,似乎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其实,落到实践,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好的方法可以归纳为善用潜意识的范畴。

1 “我很好”

思维方式:积极暗示法

目标:确立自信

JOJO是一家证券公司的副总经理,她的工作出色,人缘也很好,有一个5岁的女儿。只是她总在为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陪丈夫感到歉疚。平时看电视、杂志什么的,看到丈夫因为妻子不够体贴出轨的故事,就会越发感怀。起先,她只是有点疑神疑鬼。终于,有一天,她抓到丈夫和一个女人在用聊天工具聊天,对方还给丈夫发照片,看上去年轻漂亮。知识女性的理性让她并没有大吵大闹,但从此她就开始看自己不顺眼,照照镜子,觉得韶华已经失去,以前对待员工很有耐心,现在想想对他们这么负责有什么用呢?

幸好JOJO在这个时候她想到她有个当心理医生的同学,同学告诉JOJO:种种不自信、不如人,其实都是JOJO潜意识接受了负面暗示导致的,尤其是在她本来就对夫妻关系间的信任不够坚定的时候,特别容易受到电视、杂志中那些消极暗示的影响。而看到这个假想的“第三者”照片后,JOJO又对自己的形象、状态产生了一系列消极的自我暗示。这位同学建议JOJO排除这些消极的暗示,找出自己的优点,并每天对自己强调“我很好”、“我看上去还很年轻”、“我开始有成熟女性的美了”、“我很充实,因为我是一位独立的女性”、“我和丈夫的婚姻建立在相爱的基础上”等等。3个月后,丈夫忽然约JOJO到外面吃饭,而且还买了结婚8周年的礼物,看到着意打扮过的JOJO,他由衷地赞叹:还是老婆秀外慧中啊!

心理专家点评

受消极暗示的牵制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研究发现,女性的潜意识特别容易受暗示的影响。但是,意识是潜意识的“守门人”。我们对暗示敏感,也可以对暗示有所选择。你可以经常反思自己的消极心态是不是受到了什么不好的暗示导致的,然后选择不接受他们的影响。要经常表扬自己,并且真心诚意地赞赏自己的优点,相信自己有成功的能力。

2、“事情应该是那样的”

思维方法:展开想象的翅膀

目标:确定蓝图

TINA按部就班读完了本科又读完了MBA,顺利地进入了一家跨国公司的市场推广部,按公司规定每天和员工一样打卡上班,作为一个新人所做的工作不轻也不重,公司也没有像先前别人所说的那样重视她的MBA学历,其实关于这个学历,TINA自己也不怎么在意,当初纯粹是听说本科毕业找工作也难,才继续读书的。百忙之中,她还谈了两场恋爱,一次是因为自己临时任务晃点了别人,给人落下高傲的印象而不了了之。另一次经人介绍见了一次面,对方竟然嫌她学历太高……总之,TINA觉得一切都糟糕透了。“生活难道就应该是这样的?”

TINA坐下来反思自己,原来看起来一帆风顺的她其实一直没有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她的心里没有一张自己可以拥有的美好生活蓝图。一次因公出差的机会,TINA去了一趟马来西亚的邦恪岛,在短短2个白天和3个晚上,邦恪岛的蓝天和白云触动了她。回来之后,TINA把在邦恪岛的照片洗得大大的,摆在床头,每天睡觉前都要看一看。工作合约期满后,TINA婉言拒绝了公司的挽留辞职了。忙了半年多的时间,她在邦恪岛盘下一个咖啡馆,重新做了装修,当起了老板。徜徉在蓝天、白云、音乐和咖啡香气里,令TINA终于有了归属感。因为气氛营造得好,店里的生意也不错。虽然也有一些同学为她的选择感到可惜,认为她在职场应该有更大的发展,不过,TINA说,现在看来懵懂时学的MBA也不是没有用上,起码她以此为自己找到了合伙人。

心理专家点评

心理学潜意识精选篇10

关键词:显意识;潜意识;心理定势;偏见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044-02

一、早期经验对艺术家潜意识的影响

精神分析学是20世纪伟大的心理学,它是用一种独特的精神分析方法来分析人的无意识的状态。精神分析学影响广泛,和美学交叉后产生精神分析美学,该学派的创始人是由弗洛伊德以及后来的荣格、阿德勒等等。弗洛伊德通过梦的分析、口误和精神病症状的形成解释潜意识的存在。潜意识包罗万象内容丰富,本文从儿童生活经验为切入点,来阐述艺术家的儿童经验对他潜意识的影响重要性。海德格尔曾指出:“我们对世界的把握首先是一种简捷性感知,也就是首先存在着一种对物的简捷的把握,并且这种把握渗透到了最为日常的感知和所有经验之中。”也就是说,观念作为一种嵌入成分贯穿于一切具体的感知,这种把握行为是一种观念,也就是先给出理念、观念或神。所以人的头脑在接受外来刺激时总是在“毫无节制”地产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含意,也就是说,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你的头脑总是不断赋予外界事物以某种含意。这意味着,在逻辑上思想先于现实,在刺激发生之前我们已经做出了结论。这也就是为什么现象学直观理论认为,我们对世界的把握首先是一种简洁性感知,也就是首先存在着一种对于物的简捷的把握,同时心理学证据表明,头脑受外来刺激,其实早已与固有的形式相符,得到满意的分类,这意味着外来刺激,我们只愿看那些能符合固有成见的东西,而对那些不相协调的东西则置之不理,如此看来,视觉认知活动是以感觉信息为基础,依照过去的经验选择性排除甄别和归类,随之进入认知的最后环节,即命名。

这种过去的经验形成潜意识已经把人的行为认知暗暗的框住很难改变。虽说童年在一个人漫长的人生中是短暂的,但它在人的内心深处留下的情感痕迹极深。它往往不自觉的在艺术家的创作中发挥作用。例如达利的作品是受童年时期的影响,如作品中的蚂蚁、拐杖、表等等,跟他的童年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都是他童年虚假或真实记忆的反映。

二、艺术家心理惯性的特征

心理世界里普遍存在着心理惯性现象,心理惯性指人类本身具有无意识重复行为或者心理的一种倾向,它是人们形成习惯和个性化心理世界的基础。这一现象具有自然性、重复性、普遍性和个性差异性的特点。由于存在心理惯性,人们在无意识中倾向于重复曾经发生的思想和行为,对于画家来说,绘画作品最容易在自己无意识中表现自己的无意识。结合达利美术作品分析儿童时期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他在自传中这样说:“我凝视着一个的小孩,有人正在给他洗澡。我对这孩子的性别并不关心,可我在他一片屁股蛋上看到了一堆蚂蚁,它们在一处桔子般大小的坑里爬来爬去。这个孩子被翻过来调过去,因而有一阵子他是仰卧着的,我想那些蚂蚁会被压碎了。但是这个孩子重又站起来时,我再看不到蚂蚁。那个坑也消失了……。”而实际上,儿童时的达利从堂哥手中接管受伤的蝙蝠开始。对这只蝙蝠,达利倾注了所有的爱。但是有一天,噩梦降临在他的身上,他最爱的蝙蝠被一群蚂蚁包围着,已是奄奄一息。他跳起来拿起爬满蚂蚁的蝙蝠,并发疯似地咯吱咯吱咬蝙蝠的脑袋,最后扔进了水里。从此,蚂蚁就伴随着达利。在达利的作品中,忙碌的蚂蚁通常表现紧张、焦虑和衰老等,暗示着达利潜意识里的恐惧、无力、不安和焦虑。蚂蚁频繁地出现在达利的绘画和雕塑作品中他通过这些独特的潜意识符号无意识的诠释自己的潜意识。这些效应可以说是心理惯性现象的证据。其实,每一种物体的存在都不是它的本体,而被人为赋予其特殊含意。

三、思维定势的形成

人在绘画过程中主要受“暗示效应”的束缚或思想定势的影响。而艺术家幼儿阶段是以后发展的关键时期,儿童的经验可以影响其一生。儿童时期整个心理活动尚处于无意识阶段。一个刺激或一次地剧烈的变故,很容易在潜意识中留下深深的印迹,会不自觉地变成习惯性动作和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主体认知的结构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不自觉地参与到主体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从而显示出潜意识在认识中的作用。潜意识认识,是人脑未被意识的定势的功能状态。“定势”一词,起源于德国,后来由前苏联心理学家乌兹纳捷加以改造,形成系统的理论。所谓定势,是指主体状态的心理模式对以往认知活动趋向的制约性。乌兹纳捷认为,定势不是主体的什么具体“心理体验”,而是主体状态的心理模式,这种心理模式大多是原有的童年心理状态决定的。就是说,心理定势使得我们的心理活动长期处于一种准备状态,决定心理认识活动的趋势。影响着整个人类认识活动的过程。由于思想定势的形成,使人类的思维认识活动长期无意识的遵循着一个永恒不变的程序,因此逐渐地成为一种固有的思维认识模式,从而使以往的思维认识活动,会不由自主地遵循着这一种思维模式进行。经过分析,思维认识的定势对认识活动的影响,实际上就是潜意识在认识活动中的表现。因此一旦形成固有的思维定势,会在认识活动中,会不自觉地由显意识的层面转入到了潜意识的层面里。就会不由自主或不自觉地支配着每个人的思维认识活动。

三、艺术家眼中的世界

因此,我们意识的世界包含着种种潜意识,而种种潜意识就是种种思维定势。如此看来,罗斯金所谓的纯真之眼根本就不存在,而观看更多地是一种习惯、一种程式、一种对可见事物的部分选择或偏颇的概括。但人们往往把这些偏颇的成分当做世界的真实本质,而根本没有意识到它们只是潜意识而已。换句话说,每一个人都在运用自己的思维定势观看世界,都会无意识地将这些定势强加给这个世界。由此可见,我们眼睛看到的永远不是物体自身的样子,而是从我们的生物学立场和文化背景出发看到的样子。同样,一个社会的实在或真实,恰恰是人所认为的实在或真实。因此我赞同布列逊所作的如下论断:“真实不应该被理解为一种超越一切的一成不变的既成物,相反作为一种生产,它是由在一种特定社会制约下起作用的人类活动所带来的。”据此看来,每个人的现实认知都不一样,虽然每个时代的人只提供了一种对可见事物的部分选择和偏颇的概括,但作者往往会把这种偏颇的概括无意识地视为世界的理所当然,当成是世界的真实存在也就是把主观意义变成类似于“物”的客观实在,作为艺术家在作品中不自觉的流露自己的潜意识,这种特征在美术史中屡见不鲜。

参考文献:

[1]陈望衡.艺术创作美学.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李智甜.焦虑对绘画的影响.乌鲁木齐: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4 9月.

[3]王丽,刘磊.潜意识视角中的创作思维培养.哈尔滨:继续教育研究,2008 2月.

心理学潜意识精选篇11

关键词: 大学生 潜能 概念 属性 开发路径

人具有潜能,人成长成才的过程,就是不断开发潜能的过程。因此,开发大学生的潜能,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成为了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笔者在分析人的潜能的内涵与属性的基础上,对开发大学生的潜能,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力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人的潜能的概念

潜能的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哲学,但它绝不是一种古老而形而上学的理念,当代的教育家、心理学家、教师及家长都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潜能。人们进行实践和教育的目的就是不断发现人的潜能并实现其潜能。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把这种人类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的潜力概括为人的潜能。这种潜能就是人的体能和智能的总和。通俗地说,潜能是指有待于开发的处于挖掘状态的潜伏的一种能力。

潜能在《辞海》中的解释是:“与‘现实’相对。这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用语。潜能指‘可能性的存在’,现实指得到实现的潜能,潜能通过运动转化为现实。如大理石和雕像的关系就是潜能与现实的关系,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过程即质料加上形式成为具体事物的过程。”

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中,“潜能”与“现实”和“质料”与“形式”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两对哲学范畴。“质料和形式讲的是事物的构成,潜能和现实则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前者从静态的角度讲,后者则注重于动态的角度。质料要实现自己的形式,必须经历从潜能到现实的运动过程”。到了黑格尔以后,潜能变成了“自在”,潜能的实现变成了“自为”。“从潜能到现实,就是从‘自在’到‘自为’,把自在和自为的两个观念结合起来,我们就得到具体事物的运动”。

心理学家从潜意识的角度研究潜能,认为潜能是潜意识的一部分。弗洛伊德把心理结构分为三部分: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潜意识是主要的,并且潜意识的内容比意识丰富得多,也起着主要的作用。这可以用“海下冰山”来形容,隐藏在海平面之下的巨大的冰山是人们未发掘的尚待开发的潜意识,而那露在海平面上的冰山的一角是我们已经表现出来的能力,即显能,是极小的一部分。

由此可见,人的潜能是无限的。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学习的能力,就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学习者总是渴望发展和学习。在合适的条件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和经验的潜能都能释放出来。

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成果之一是自我意象的发现,其发现者马斯威尔・马尔兹在《心理控制论:让生命充满活力的新途径》中指出:“不管我们意识到与否,我们每个人的脑子里都有一副自我蓝图或自我画像,在我们有意识的凝视下,它也许是模糊不清,但它确实存在的,每一个细节都完整无缺。”这种自我意象就是想象自我,为自己树立一个形象。一旦这种自我形象确立后,就变成一种潜在的巨大的推动力,激励人们去实现想象中的自我。从这个角度来看,潜能就是自我意象的能力。

刘奎林认为,潜能是潜在着的机能、技能、智力和能力的意思,大脑的潜能就是与大脑有关的智能、技能、能力的系统整合。因而大脑的潜能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生物性。

由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潜能是一种现在还没有显露出来的,在合适条件下可以被激发的,并对人的其他能力、行为产生重要作用的隐形能力。

二、人的潜能的属性

通过对潜能内涵的分析,可以得出,潜能有以下属性:

1.人的潜能是不断变化的。任何事物都处在绝对的运动之中,人的潜能也不例外,都处在某种“可能状态”中,它随着人的生理、心理的发展,社会、生态环境的变化,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不同,以及文化传统的改变而变化。正因为潜能的变化性,一方面,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教师及家长应想尽一切办法深入分析各种“可能”的潜能,不仅要创造一定条件帮助学生实现已经拥有的潜能,还要帮助他们获取暂时还没有的潜能,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潜能的变化会造成连锁反应。潜能的实现不是孤立的、毫无关系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即一种潜能的实现影响另一种潜能的实现。原有的潜能实现了,就会激发新的潜能的实现,这样,人的思维变得活跃开阔,因而又诱发更新的潜能实现。

2.人的潜能是能动的。谢弗勒认为,潜能的重构还取决于行动者的能动性的那一方面。行动者的能动性因素,使行动的实施或其他既定结果处于行动者的能力或控制范围之内。假如背景中不存在相关方面确定的阻碍因素,那么在行动者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如果他决定实现某一结果,他就可能会实现。所以,行动者能动性的具备就使具体的条件性预测成为可能。在这种预测中,主动性或努力是分析的核心。行动者能动性的增强提高了其努力的有效性,使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

3.潜能具有社会性。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独立性表明人自由的一面,人的社会性则表明人不自由的一面,表明人受他人、社会制约的一面。人与人通过社会关系联结,构成人类社会。每个人都有多种社会关系:家庭关系、生产关系、政治关系,等等。在每个具体的社会关系中,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以责、权、利为内容相互协作、相互制约。每个人在多种社会关系中受到约束,承担多种社会责任。同理,人的潜能发挥即人的全面发展也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影响,比如,社会环境、组织气氛、生活条件、文化传统、个人经验,以及所接受的教育和培训等。

三、大学生潜能开发的路径

任何人都有成功的潜质,并且成功的种子就埋藏在人自己体内,等待着被唤醒。古今中外许多成功之士之所以能成功的奥秘不是他们具有超凡脱俗的本领,而是他们能够探求并开发自己的潜能。人的潜意识深处有着无限的智慧、力量,以及所需要的所有东西。因此,大学生应努力开发潜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力。

1.潜能的变化性要求把握学习的关键期。潜能是变化发展的,即每种潜能都处在“可能状态”之中,这就要求在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之前,学生、教师和家长都必须充分认识并具体分析各种“可能状态”的潜能。学习存在关键期。关键期这一概念是由奥地利习性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K・洛伦兹提出来的。他利用人工孵化灰色雁,并日夜观察它由蛋孵化成雁的过程,结果该灰色雁出生后不与伙伴一起行动,而是独自追赶洛伦兹。洛伦兹把这种行为称为“印刻现象”。这种“印刻现象”是一种快速的先天学习,发生在个体生命中一个短暂的关键期。客观刺激只有在这个时期内,印刻才能产生或者最为有效。如果错过了这一阶段,就不容易出现这样的好时机。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有效学习、潜能的实现都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资源,在学习的关键期内尽可能掌握最多的知识。学生本身在确定关键期时起着核心作用,教师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是正确认识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准确定位学生的学习关键期,从而适时为学生构建合理而有效的知识框架,起着“扶手架”的帮助作用,从而有利于导航学生的学习方向,增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2.潜能的能动性要求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潜能的能动性概念强调,行动者自己的主动性是保证某一结果实现的关键。大学生的学习尽管受外部条件的限制,但其自身的特点和价值观起主导作用。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增加学习的自主性成了大学教育的关键。首先,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独立性是相对于依赖性而言的。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学习是一个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大学教育较之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最明显的区别是大学教育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独立学习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因此,大学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其次,增强大学生的自控能力。潜能的能动性要求学生规划各阶段能否学习、学习什么、怎么学习等问题,它突出表现为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即在进行学习活动之前能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安排合理的学习步骤,以及树立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能按照预先的计划如期进行。自控性能规范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从而使学习者不断进取,持之以恒。最后,注重学习的内化。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反复练习所接受的信息。若要提高大学生的潜能,促进大学生的学习,就要想方设法促使其将环境中其他有效主体支持进一步内化,纳入自己的选择范围。这样,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就成了自身的一部分。

3.潜能的社会性要求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潜能具有社会性,即学生潜能的发挥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因此,正确认识自我,充分利用外部条件是促进学习的重要途径。在这个世界上,认识自己才是最难的事情,这是因为自我是多层次的,并且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受到各种外在条件的制约。所以,客观地、正确地认识自我,对学习是很有帮助的。要正确地认识自我,就要恰当利用各种社会关系,经常和朋友或他人交流,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了解别人对自己所作所为的评价,从而认识客观的自我。在学习中,如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就容易陷入迷惑之中。此外,通过与别人的比较,认清自己的优缺点,有利于明确自己的定位,保持现有的优势,集中弥补自己的不足和缺陷,从而提升自我,大学生尤其应重视这一点。由于以前的学习方法不再适用,也不能再依靠老师进行所有学习活动,因此大学生必须在自己感兴趣的基础上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此过程中,认清自我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们必须留心周围同学、朋友,用心审视生命的轨迹(因为追踪历史可以知道现在和未来)来认清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从而不失时机地促进学习。

人的潜能随着人自身的发展及其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学习专业特长、完善自我的重要阶段,因此,大学生应抓住机遇开发潜能,不断提高学习力。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179.

[2]谢庆绵.西方哲学范畴史[M].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103,106.

[3]伊斯雷尔.谢弗尔著.石中英,涂元玲译.人脑的潜能[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61.

心理学潜意识精选篇12

关键词:高年级学生;暗示教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0-0234-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0.153

潜意识好比一片富饶待耕的沃土,不播洒下成功思维的种子,就难以结出自信与成功。良好的潜意识能保持人们的活跃情绪,激发充沛的学习工作热情,应对困难棘手的问题;同时自信的心理也能增强人们的信念,产生对于前路障碍的挑战热忱。并且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面对挑战,人们可以有效减少自我的畏难情绪,避免退缩与逃避。每一个人都能通过不断的自我暗示,在心理上将成功自信之种灌输进潜意识的土壤。

一、心理暗示可以挖掘学生潜能

“心理暗示”一词来自欧美心理学理论,它指的是通过间接或引导的手段,对其心理以及相应做出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极的心理暗示常常会让当事人不由自主地遵循某种特定的逻辑思维行动,或是不自觉地接受某些观点或意见。人的心理活动通常包含意识和潜意识两大类。首先意识指的是人们从内心能感受和体会到的心理活动,如同海平面上升起的船帆。而某些心理活动是人们自身可能意识不了的,也就被称为潜意识,这一类心理就像海平面下的火山。虽然潜意识并不能让人们感知,但它总是能影响并决定着人们的情绪与行为。意识和潜意识虽彼此不同互为表里,但人们若能将二者有效结合调动,就能激发出积极的心理与行为影响。相应地也就产生了心理暗示这一方法,它就是使用某些能够影响、改变潜意识的言语或行为,来推动意识去实现目的或引发行动。积极的自我暗示也能相应激发出人们存在的潜力。运用到具体教学工作里,教师在面对学生整体的共性和不同的个性时,要能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性格用各自针对的教学方法和心理辅导,而心理暗示法要特别注意运用在性情内向不善交流的学生身上,来让师生之间产生心灵上的沟通理解,促进学生的内心逐渐开放并增强其自信热情,展现出自我的能力与潜力。

二、心理暗示能够培养学生信心

每个学生性格各异,才思不同。但他们都有一颗期望得到鼓励赞扬,被人赏识喝彩的心。教师通过语言上的心理暗示表扬学生,能提高其自我的信心与自尊,在以后面对各类困难挑战时也就保持有积极进取的自信和动力。具体实践到各个学生时可能情形迥异,但大体上可按学习能力分为优异、中等、后进三类。比如,在教师安排课业习题后,优秀的学生能及时完成作业而后进的学生往往还开不动笔或是被习题所困扰,教师这时可以追加几道高难度的问题给优秀生练习。但如果优秀的学生又在后进生之前做完了所有的习题,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做完追加题的同学,想想看自己给自己出题来做怎么样?学习不仅要会做题,还要会出题,才能算学得通彻啊。”这样优秀的学生就能自我出题来练习了。这些鼓励的方式也是为了照顾中等和后进的学生做题的现况。而在批改作业时,教师通过牢记哪些习题是学生自己想出的,在下次上课时,当面跟全班同学赞扬道:“某某同学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习题,自己又想出了问题来做,值得老师在作业上嘉奖小红花”,这样的榜样可以引导部分中等学生也想办法来给自我想题出题,提升班级的学习风气。通过这类表扬的心理暗示,来培养建立学生学习的自信与激情。

三、心理暗示帮助学生自我激励

如前文所述积极调动潜意识,能挖掘人们存在的各类潜力。工作学习中许多优秀的人都是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开发潜力获取成功的。例如,某位博士在读本科时学的日语专业,而研究生考试时需要考查英语。为能学好英语,他经常对自己做心理的暗示和鼓励:我已经掌握到了成年人该有的学习习惯与方法了,而英语对我来说不过是乳臭未干的婴孩,让成人去做婴孩的事那还不是手到擒来吗?他就是通过这类放松自信的心态钻研英语,虽然研究生考试时英语成绩还不是最优秀的,但也帮助他顺利地通过了考研。由此可见自我暗示的心理方法在人们学习工作上的助推性。具体到小学生运用此方法时,就需要他们能与自己对话,让意识给自我的潜意识传达想法与期望。

四、心理暗示让学生学会预演目标

心理学潜意识精选篇13

  《三国志通俗演义》以其通俗性承载了民间潜在意识,同时又以其成书过程“ 历史 积累性”完成了民间潜在意识的递嬗。由隋唐至元末明初,在民间三国故事的演变 发展 过程中,其所承载的民间潜在意识大致经历了隋唐 时代 的单纯心理娱乐性的需求,宋代的善恶意识,元代前中期的对自身生存状态的关注几个阶段,在民间潜在意识系统中“以继承为主体的递进关系”构架上通过扬弃的方式完成了以对“‘仁政’、‘德义’回归”为实质内容的元末明初民间潜在意识的建构。

 

【关键词】 《三国志通俗演义》 民间潜在意识 递嬗

The discussion about transmission of civil awareness vast potential in "Popular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Abstract :  The popularity of "Popular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bears awareness of vast potential. Meanwhile, the book also completes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awareness of vast potential with its "historical accumulation". The civil awareness of vast potential it bears , generally experiences  the demand of psychological happiness in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he consciousness of good and evil in Song Dynasty, the concerns about the state of popular live in  the early and mid of Yuan Dynasty, with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Kingdoms Story”. This awareness completes the construction of civil awareness of vast potential about the return to “Good Policy” and “Moral” by the framework of adopt-ting the previous in Civil awareness of vast potential System.   .

Key words : "Popular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civil awareness of vast

 potential   Transmission

《三国志通俗演义》是 中国 文学史上第一部在长期历史积累中形成的通俗长篇小说。就其通俗性来说,它与民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抑或说它是民间土壤的直接产物。其长期历史积累的形成过程又在另一层面指出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是在长期的民间三国故事的积累过程中逐步演变并最终于元末明初这一历史时期形成,而伴随这一成书过程的则是民间三国故事中所蕴涵的深刻的民间潜在意识。这一意识在《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过程中以演变中的三国故事为载体实现着其自身的递嬗。所以,本文旨在借助《三国志通俗演义》一书,通过对其成书过程中民间潜在意识的发展流变的探讨,来考查元末明初的民间潜在意识的形成过程。

(一)   概念的界定

这里所需要界定的概念是民间潜在意识。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在市井文化形成之后,为了在古代文学思想的 研究 视阈内更好地把握 影响 文学发展的潜在的 社会 因素,故我将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潜在社会因素分为民间潜在意识与文人士大夫意识两个系统。文人士大夫意识以其内容和形式的“雅”的特点成就了其“精英性”,这种“精英性”决定了此种意识只能存在于知识分子之间,不可能下落到民间。而民间潜在意识则是以“俗”为特点,它呈现出迥异于文人士大夫意识的状态。所谓“民间潜在意识”是指潜伏并广泛流行于民间的意识形态,是民间“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形式,它于主流意识形态是相对独立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其相对独立性使之在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视阈中自成一个系统。但由于中国古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文人士大夫化,促使民间潜在意识不得不与文人士大夫意识构成影响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社会因素的两个不可忽视的系统。

但无论是民间潜在意识还是文人士大夫意识都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在中国古代社会,文人士大夫意识多是以诗文辞赋这些形式表现出来的,故这些文本形式也就 自然 的成为中国文学的正宗;而民间潜在意识与文人士大夫意识的相对对立则使民间潜在意识失去了主流的文本表现形式,只能力辟蹊径。充当民间潜在意识载体的则是被文人士大夫们斥为小道的小说和民间其他 艺术 形式。民间潜在意识的需求使这些艺术表现形式具有了“适民性”,这一“适民性”在其后就发展为直接认同于市民的思想行为和审美趣味,满足听众的娱乐要求。①而另一方面,较之其他民间艺术形式,小说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及其“史余”的特点,又使小说在市民文化中具有了双重特点。这促使小说在创作过程中不得不将“适民性”与“史余”合而为一,并使史余的中心由历史的补充转向到对当下,现实的关注。而这种转向的动力则是“民间潜在意识”,也正是民间潜在意识才使小说在现实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下去。由于小说这种艺术形式在现实语境中特殊的状况,可以认为,民间潜在意识是更多的蕴涵在小说之中的,抑或说小说是以表现民间潜在意识为旨归的,故而通过小说也便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民间潜在意识,同时,小说的流变也伴随着民间潜在意识的流变。因此,可以认为小说是镜窥民间潜在意识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窗口。

(二)《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民间潜在意识的递嬗

小说兴于唐宋,而真正意义上的具有传达民间意识功用的小说则是形成于元末明初,具体的说则是《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②《三国志通俗演义》由于经历了历史积累而最终成书,所以,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它是最先以长篇文本成书过程表现民间潜在意识流变的小说,对于探讨元末明初民间潜在意识具有典型的意义。下面就以《三国志通俗演义》为个案来考查元末明初的民间潜在意识的递嬗过程。

三国故事在民间的流行,据文字记载,最早可以上溯到隋炀帝时代的杂戏表演,其后又发展到晚唐李商隐《骄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③以此可见,这一时期对于民间来说,三国故事多只是选取三国历史中惊险,滑稽的内容加以演绎以满足民间娱乐的要求,而大众所需求的则也只是感官上的愉快。三国故事对于他们来说则是一种对于感觉的补偿,一种纯娱乐目的的心理需求。这一时期民间潜在意识并没有特殊的指向,三国故事仅仅是这一仅仅是人们娱乐的材料而已。到了北宋,三国故事逐渐被赋予了一些明确的指向。苏轼《志林》载:“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④由此可以看出,三国故事在北宋的民间已经形成了“尊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也就是说,北宋的民间潜在意识在三国故事纯粹的心理娱乐需求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民间自觉的“善恶意识”,这种“善恶意识”是统摄在“善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的理念之下的。这也正是在宋代心性之学与 理学 合流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普遍的民间意识。而自六朝以来,儒释道三教的合流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主导趋势,到宋代这种文化发展已进入完全成熟的阶段。⑤这种思想上的状态则进一步加强了宋代民间潜在意识的道德倾向,并且将隋唐时代单纯的心里娱乐需求转化为内心的共鸣。在民间则表现为以心会心,以心体物的风尚,这也是北宋时代“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的原因。

而到了金元时代,三国故事则被搬上了戏剧舞台。这一时期出现的三国故事戏也更多的继承了宋代出现的“尊刘反曹”的民间潜在意识,以及唐宋以来一直有的娱乐性。但是,金元时代特别是元代社会的现状使民间潜在意识的载体呈现出浓厚的历史感和社会感,而对于三国故事来说,则更多地将民间潜在意识中的理想贯注其中。这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元代杂剧四大家之一的关汉卿的杂剧《单刀会》[第三折·庆东原]有意说孙刘,你休目下翻成吴越。

[第四折·新水令]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别,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第四折·驻马听]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传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带云)这也不是江水(唱)二十年来流不尽的英雄血!

从以上所引《单刀会》的片断来看,关汉卿所极力塑造的关羽形象是一个英勇无畏,关心 社会 稳定,人民生死的英雄形象。而元代中叶出现的《三国志平话》中的“关公单刀会”也表现了类似的 内容 关公:“单刀会上必有机见,吾岂惧哉!”至日,关公轻弓拈箭善马熟人携剑五十余人,南赴鲁肃寨,吴将见关公衣甲全无,腰悬单刀一口。关公视鲁肃从者三千,军有衣甲,众官皆挂护心镜。君侯自思:贼将何意?茶饭进酒,令军奏乐承应。其笛声不响三次。大夫高叫言:“宫商角徵羽!”又言羽不鸣,一连三次,关公大怒。捽住鲁肃。关公言曰:“贼将无事作宴,名曰单刀会,令军人奏乐不鸣,尔言羽不鸣,今日交镜先破。”鲁肃伏地言道“不敢”。关公免其性命,上马归荆州。⑥

以上二者都是元代三国故事的代表,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于关公的极力塑造和推崇。关汉卿的杂剧《单刀会》更多的是从社会意义入手来塑造关羽的形象;而《三国志平话》中的“关公单刀会”更多的从 历史 意义入手来塑造关羽的形象可以认为关羽的形象是元代社会民间潜在意识中“理想”的集合,同时,也由于这一“理想”集合形象的确定而使关羽在民间更具有深沉的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从关羽所代表的民间潜在意识中的理想来看,元代社会民间潜在意识除了宋代以来“善恶意识”及隋唐以来的心理娱乐的需求之外,这一时期又加入了对于自身生存状态的关注及由此而产生的对英雄的呼唤。这其中的意义就在于自觉要求改善生存境遇的意识的觉醒。造成元代这种民间潜在意识的原因,笔者认为,是元代社会的现实状况。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他们以强大的铁骑踏破了中原原有的文化形态,而带来的却是草原游牧民族粗糙而蒙昧的文化形态。在这种文化形态中, 中国 历史上儒家一元主体的文化形态随之解体,各种意识形态得以并存,形成了文化多元的局面。思想禁锢也较之前代有所放松。同时,元代统治者 政治 上的一系列的措施又加速了社会矛盾的激化,社会由此而发生了极大混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间因此而与上层形成了不可调和的对立。为了获取最后一块生存空间,民间不得不在这种现实处境中抗争,而这种抗争在民间潜在意识中则隐晦地以“对自身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对能够拯世救民的英雄的呼唤”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民间潜在意识已经与主流的文人士大夫意识形成了不可调和的对峙。另外一点,从元代当下的语境来看,文统与道统的分离态势也促使了元代社会民间潜在意识的形成。“元中期学者们探讨文章的本源,大多数人认为文章并不是源于人世的道,而是源于天地自‘气’。至元末,更有人强调文章就是文章,文章就是或仅仅是要表达作者的意思,文章是要‘明理’,但不是明圣人之‘理’,而是‘论实理’。”“这‘实理’无疑是关注当下的,现实的,实践的事理,物理,常理。”⑦在整个元代社会文道分离和注重现实当下的风气 影响 之下,元代民间潜在意识也进一步由宋代的“善恶意识”转向了“对自身生存境遇的关注”。

元代社会的“文道分离和注重现实当下”的风气自元初形成愈演愈烈,到了元末 发展 到了顶峰。而元末社会的动乱,同时也使民间对自身生存状态的关注程度达到了顶峰。“文道分离和注重现实当下”的社会风气与民间“对自身生存状态关注的程度”,这两个发展极端促使元末民间潜在意识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添加了更为深刻的内涵。而此时的三国故事也在经过隋唐时的说唱,宋代的说话,金元的戏剧和平话之后愈加丰满,并最终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同时,这一时期的民间潜在意识与《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结合也空前紧密,甚至可以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正是此时期民间潜在意识的图解。这里,仍然以“单刀会”这一材料为例来考查这一时期的民间潜在意识。《三国志通俗演义》(李卓吾先生批评本)第六十六回“关云长单刀赴会   伏皇后为国捐生”   辰时后,见江面上一只船来,梢公水手只数人,一面红旗风中招展,显出一个大“关”字来。船渐近岸,见云长青巾绿袍,坐于船上,傍边周仓捧着大刀,八九个关西大汉,各挎腰刀一口。鲁肃惊疑,接入庭内,叙礼毕,入席饮酒,举杯相劝,不敢仰视,云长谈笑自若。……肃云:“不然。君侯始与皇叔同败于长坂,计穷力竭,将欲远窜。吾主矜念皇叔身无处所,不爱土地,使有所托足,以图后功。而皇叔愆德隳好,已得西川,又占荆州,贪而背义,恐为天下所耻笑。唯君侯察之。”云长曰:“此吾兄之事,非某所宜也。”肃曰:“某闻君侯与皇叔桃园结义,誓同生死。皇叔即君侯也,何得推托乎?“云长未及回答,周仓在阶下厉声言曰:“天下土地唯有德者居之,岂独是汝东吴当有耶?”

以上这一段较前面元代关汉卿杂剧《单刀会》,元代中叶的《三国志平话》中“关公单刀会”来说,虽然所述内容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其所反映出的民间潜在意识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元末明初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单刀会”中关羽虽仍是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但却已不是作者所要极力突出的对象了,而真正叙述和张扬的对象却是关羽拒还荆州所表现出来的“义”,以及周仓之言“天下土地唯有德者居之”中的“德”。这里,元代前中期民间呼唤英雄的潜在意识已经被极大得消解了,并且逐渐由此转向一个更深层次的命题——“仁政”。在这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仁政意识”,“德义精神”是超越了一切而成为贯穿整部《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主导思想。而这也正是元末明初这段动荡社会的民间潜在意识的核心。这一民间潜在意识仍然是出于民间对自身生存境遇的关注,从而作出的无奈的反应。同时,这种民间潜在意识也是由元代前中期的“个体自我拯救”向元末明初的“群体自我拯救”转化的结果,这深刻地表明了社会环境和生存境遇的进一步的恶化。这一时期民间潜在意识中出现的崇德尚义以及“仁政”的思想就其在《三国志通俗演义》这一文本中的表现来但则是向着“文以明道”的方向回归。这里所言之“道”虽然与儒家所倡导之“道”相合,但是其实质却仍然是民间潜在意识。而这一时期的民间潜在意识与儒家传统之道的相互契合,则使民间潜在意识在社会层面成为主导意识。此时的民间潜在意识已超越了其上限,成为与主流意识并驾齐驱的的社会意识,也由此而缓解了与文人士大夫意识之间的对峙态势。但笔者认为,元末明初出现的这种以“仁政”,“德义”为核心的民间潜在意识是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它与主流意识的契合是在这种社会语境下对于儒家“君子人格“的呼唤和重构,这是社会混乱状态下,社会思想的常态,但就民间潜在意识自身的发展来说,元末明初的民间潜在意识虽是 自然 而成,但却脱离了民间潜在意识的正常状态。

(三)《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各时期民间潜在意识之间的关系

由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所蕴涵的民间潜在意识是经过了隋唐单纯心理娱乐需求,宋代“善恶意识”,元代前中期“对自身生存状态的关注”以及元末明初“崇德尚义和仁政”的发展历程。这些民间潜在意识是相对独立的。但就民间潜在意识这一系统来说,则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关系的。在民间潜在意识这一系统中各个时期的民间潜在意识是在以继承为主体的递进关系中发展流变的。这具体表现为前一时期民间潜在意识自然地成为后一时期民间的“集体无意识”,同时,后一时期的又以特殊的社会历史状况而形成的新的意识不断丰富和完善这来自前一时期的民间潜在意识。《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所蕴涵的民间潜在意识正是在民间潜在意识这一系统中的“以继承为主体的递进关系”架构内发展的。从隋唐到宋代,心理娱乐需求是一直贯穿始终的,是一直作为三国故事“适众性”的民间“集体无意识”存在下来的。宋代由于心性之学的流行与儒释道三家的通融,而使隋唐心理娱乐需求得以补充;同样,由宋代入元代也是在继承了隋唐,两宋的民间潜在意识之后,由于元代前中期社会历史状况的突变而补充进了民间对自身生存状态的的关注这一内容。是以,可以认为,元末明初民间潜在意识是历史上民间潜在意识的集合,并且,这一时期民间的潜在意识也同样地被置于民间潜在意识系统中“以继承为主体的递进关系”架构内运作,以成就后世的民间潜在意识。

(四)《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民间潜在意识递嬗的方式

《三国志通俗演义》所体现出的民间潜在意识系统中“以继承为主体的递进关系”架构,直接决定了民间潜在意识递嬗的方式应为“扬弃”,即在继承的基础上的补充。这一方式不仅是以继承为主体的递进关系的内涵,同时,也是民间潜在意识发展的唯一手段。这一方式与《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方式是基本一致的。但民间潜在意识递嬗的方式却于《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方式又有所不同。首先,民间潜在意识的递嬗方式并非人工的自觉去添,而是社会历史的自然选择。具体来说,由隋唐单纯的满足心理娱乐需求到宋代“善恶意识”,其方式是在一定程度上继承隋唐单纯满足心理娱乐需求基础上又根据宋代的 时代 需求加以补充;从宋代“善恶意识”到元代前中期“对自身生存状态的关注”以及从元代前中期“对自身生存状态的关注”到元末明初的“崇德尚义与仁政”,大率都是如此。而《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方式则是有意识的对历代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进行搜集和整合,是人工的创作选择。但这种人工的创作选择却又是为民间潜在意识的传达服务的。可以说《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方式也是随着民间潜在意识的扬弃而扬弃的。

(五)综述

以上通过对《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所蕴涵的民间潜在意识的探讨揭示了民间潜在意识的递嬗过程,民间潜在意识系统中“以继承为主体的递进关系”架构,以及民间潜在意识的递嬗方式。由以上论述,可以认定,在《三国志通俗演义》最终成书的元末明初,民间潜在意识是通过《三国志通俗演义》一书表现出来的。同时,这一时期的民间潜在意识也是在经历了隋唐单纯的心理娱乐需求,宋代“善恶意识”,及元代前中期“对自身生存状态的关注”并以扬弃的方式形成的。

参考 书目及 文献

张毅  《中国文学思想通史•宋代文学思想史》[M]第六章“南宋后期的文学思想”   中华书局   1995年4月第一版  , P304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第七编•第一章   高等 教育 出版社  1999年8月第一版   ,P25

张毅   《中国文学思想通史•宋代文学思想史》[M]结束语“宋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几个 理论 问题 ”   中华书局   1995年4月第一版   ,P334

心理学潜意识精选篇14

【关键词】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意识;潜意识;梦

【中图分类号】 R7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7-0416-02

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基本理论评述

弗氏认为,人的精神或心灵具有复杂的结构。在人的精神中,除了有意识的情感、思维和意志以外,还包括无意识的情感、思维和意志。“我们有两种无意识,一种是潜伏的,但能够变成意识;另一种是被压抑的,在实质上干脆说,是不能变成意识的。”前一种是以记忆的形式保存的过去的观念或经验,因与现实关系不大或根本没有关系,遂被逐出意识领域。但如有需要,这些被暂时忘却的记忆可以通过集中注意力或加以提醒而被召回意识层。所以,他称之为“潜伏”的“无意识“或“前意识”。后一种是指潜藏在精神结构深层的、为人所意识不到的心理过程,它是人的各种原始冲动的储藏库。

弗氏认为,完整的心灵由潜意思、前意识、意识三个系统构成。前意识位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它的角色就像一道屏障,阻隔了潜意思与意识的沟通交换,而且控制着和检查着潜意思的流动。意识效果不过是潜意思的一个遥远的、次要的精神产物。潜意思是心灵的真正精神实质。

在此理论架构基础上,弗氏又发展了自己的精神分析概念,他认为人格或人的精神主要分成三个基本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他把人的动机归纳为饿、渴、睡、性等,其中占主导地位(本我)。但本我往往受到道德、社会法规等现实条件的制约(超我),受到压抑得不到纾解的冲动而透过梦、失语等形式来寻求满足。

在精神分析学说中,弗氏对于梦的阐述里认为梦是完全有意义的精神现象,每个梦都不是无意义的,梦是通向我们认知潜意识工作的途径,梦既不是神谕,也不是毫无意义的生理现象。梦是愿望的达成。弗洛伊德认为,我们每个人在自己心灵内部均有两种心理系统,第一个在梦中表现为愿望的内容,第二个则扮演着检查者的角色,对前者的愿望加以检查、压抑、变形,这形成了梦的改装。有些梦中不愉快的内容只不过是愿望造成的变相和改装。一个愿望的达成往往隐蔽另一个愿望的达成,只有经过最后层次的分析才能找出最早时期某种愿望的达成。弗氏认为,梦所表达的是某些特定的潜意识幻想的产物,多为性本能冲动的变相满足,并认为这便是梦的本质所在。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缺陷

要分析弗氏精神分析学说的缺陷还都从另一位心理学家荣格说起,他在谈到弗洛伊德的学说时用了一个词“偏激”,并说弗氏的学说之所以显得偏激是因为他“大部分理论只是根据心理症的事实而推敲研究出来的,它的适用性当然也就仅限于那些情况而已”,荣格认为,弗氏心理学的病态症结在于,其学说只观察那未被人批评过的,或者甚至是属于潜意识的世界,这样一来,就将人的经验范围以及了解力加上了一个相当大的限制。荣格对于精神分析的理论分歧并不是凭空的,荣格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精神分析的向度。具体概括起来,弗氏精神分析学说的缺陷主要有以下两个大方面:

(1)以生物性为人类心灵的本质而欠缺对其他因素的考量

在弗氏著述中,他总在告诉我们这样一条信息:力比多是人类心灵的决策力。他认为人出生时就有,是人格发展的动力,梦也受支配,甚至文学艺术创作也是象征性地满足,这样的臆断多少显得让人乍舌。他的泛性论和他过度的对动物性的强调,使得他忽略了在构造人之心理和心灵过程中的其他因素的力量。人的心灵活动并不单一性的归结于“”的压抑,它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社会性对于人的影响,甚至还有神学的影响等。因为,人的心灵活动是负责的,它的运作机制不可能只取决于某一种去向。

按照精神分析学说,弗氏认为潜意识是本质和人类心灵的真相,意识只不过是潜意识的外在表现方式。但为何不能把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关系看成是意识对潜意识(或生命本质)的找寻?潜意识只是现世外部世界与意识的反导向运作机制,它是为了表现意识中的灰色地带的?或潜意识是被压抑的意识,是意识的沉积和压抑?

在关于神经病病因的分析中,弗氏指出,神经病病因有三种:(1)性的剥夺,这是最普遍的条件,代表体外的偶然因素;(2)力比多的执着,代表着内心的成因;(3)自我的发展既拒斥了力比多的特殊的激动,缘此产生了矛盾的易感性。由此看出弗氏把精神病的病因主要归咎于了力比多的未满足上,这样的定论欠缺实证主义的论证。

(2)弗洛伊德学说因其主观性而欠缺事实验证

对于意识,我们不能靠实证科学和实验在仪器下进行全知的窥探,只能依靠学理分析以及逻辑方法,因为研究主体是主观的人而不是没有思维认知的科学仪器,所以无论是方法抑或最后的结论,都显得不直观,不科学。而弗氏的精神分析学说就是建立在他自己的主观论述中的,即便他也举列了许多案例,但正如荣格所说的,弗氏的大部分理论只是根据心理症的事实而推敲研究出来的,它的适用性当然也仅限于那些情况而已。难怪爱因斯坦在见到弗氏时会说:“直到最近,我还只能理解您的思路中的思辩力量,以及这一思想给这个时代的世界观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据我判断,只有用压抑理论才能对它们作出解释。我很高兴自己遇到了这些例证。因为,当一个伟大而且美丽的构想与现实相吻合的时候,它总是令人愉快的……”。

弗氏的理论观点很多是出于主观的构思和纯粹的逻样演绎。所以对其结论往往难以进行客观性验证。虽然不能证实的理论并非不能成立,但这毕竟大大降低了他的学说的科学性和说服力。弗洛伊德主要通过对精神病人进行分析研究,对此,有人尖锐地指出:对残废的、发育不全的、不健康的样本的研究只能产生一种“残废的”心理学和哲学。这种评价不无道理。

参考文献

[1] (奥)弗洛伊德著,周艳红,胡惠君译.梦的解析[M].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2] (奥)弗洛伊德著,杨韵刚译.弗洛伊德心理哲学[M].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