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市信息化管理范文

城市信息化管理精选(十四篇)

时间:2023-10-10 15:33:59

城市信息化管理

城市信息化管理精选篇1

关键词:地下管线,探测,信息化,动态管理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importance of urban underground pipeline detection and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processes, and on this basis, efforts to explore the basic idea of the urban underground pipeline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the dynamic management of underground pipeline.Key words: underground pipeline; detection; information; dynamic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99.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地下管线数据既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城市设计规划、建设施工的重要基础资料。随着城市建设与功能调整的日新月异,要求对地下管线有一个精确、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以实现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动态管理,为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准确、真实、可靠的科学依据。城市地下管线的探测与信息化管理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做好城市地下管线探测和信息动态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优质服务。

1.城市地下管线探测研究

完整的城市地下管线测量资料和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和基本保障。

1.1城市地下管线探测的重要性

在城市规划设计和施工管理工作中,地下管线信息会直接影响工程的进度和质量,甚至造成重大事故和损失,因此,城市地下管线资料是城市规划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信息。城市地下管线包括供水、排水、电信、电视、电力、燃气及工业管道等几大类,是城市实现供给能量、传输信息等功能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1]。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地下管线测量和数据信息管理滞后于城市的发展,导致了城市规划管理操作上的盲目性,不仅给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障碍,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掌握城市地下管线的现状,维护城市地下管线的正常运转,保证人们正常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非常重要,地下管线探测以及信息化管理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1.2城市地下管线的探测方法及流程

城市地下管线探测工作需要围绕切实可行的技术工作方案开展,在现状调绘图的基础上,探测单位以仪器探测和开井调查相结合,探查管线点,建立控制测量网,管线点连测,带状图测绘,采用机助成图一体化作业获取地下管线数据成果和数字化地形图,对探测过程实行工程监理,按档案管理要求归档,并同步建立管线数据库和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做到管线数据信息共享,实现管线信息现代化管理[2]。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流程如图1所示。

(1)数据采集与探测

充分利用已有资料,协调各专业管线权属单位,对已埋设的地下管线进行资料搜集,分类整理,调绘编制现状调绘图。在现状调绘资料的基础上,以实地开井调查和仪器探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3]。探测前,选用不同仪器和工作方式,通过有代表性的开挖点验证校核,以确定仪器的精准性和方法的有效性,从而求得相应的探测最佳工作方式和修正方法。

(2)数据处理与成图

对野外采集的导线数据进行平差计算,进行控制测量以保证城市地下管线测量精度一致。控制测量精度达到《规范》要求的情况下,再对地下管线点、附属物、带状地形细部点等进行控测,利用坐标计算为地下管线数据库提供管线数据,地下管线图的编绘可用采集数据以数字化机助成图。

(3)检查验收

地下管线普查检查验收包括技术总结,精度统计,质量评定,成果资料组卷等。先由作业单位自检、互检和全面质量检查。再由上级主管部门实地以5%的比例抽样检查[4]。分别对明显管线点重复测量,对隐蔽点重复探测。并对各检查点进行精度统计,统计结果作为衡量城市地下管线普查质量优劣的依据。

(4)竣工测量

要解决好普查成果的应用,就得及时对新管线的资料数据进行规划管理和更新。管线工程复土前,由市规划局组织具有法定资格的测绘单位进行竣工测量。建设单位持测量成果资料向市规划局办理规划验收。竣工测量成果经市规划局审核并与规划审批图复核无误后将测量成果及时添加到城市地下管线数据库,及时的对地下管线资料进行修正,动态的跟踪城市管线的变化,实现城市地下管线现势性的动态管理。

2.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建设

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的建设对充分发挥地下管线资料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作用以及城市信息化和数字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的建设主要分三个阶段[5]来完成:

第一阶段:通过普查城市地下管线,完成地下管线数据采集建库,实现地下管线资料信息化管理,为建立地下管线信息系统提供数据库。

第二阶段:建立有法规约束的地下管线数据更新机制和档案归档制度,实现地下管线动态管理。

第三阶段:建立地下管线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为城市建设提供地下管线现状资料的管理、检索、查询和图形输出,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地下管线信息多元化的应用。

3.城市地下管线动态管理及维护

保持好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长久生命力,必须做好地下管线管理维护和数据的动态更新等工作,以确保管线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管线竣工测量和档案移交制度也是确保管线信息动态管理的重要环节。因此,建立建全地下管线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城市地下管线规范化管理,加强专业技术和人才的支持成为了地下管线信息动态管理的重点。

(1)建立建全地下管线管理规章制度

以城市的发展理念和城市建设规章制度为准则,制定城市管线普查技术规程和管线动态管理、权属单位材料程序报建等机制,以确保城市地下管线的动态管理。

(2)加强城市地下管线规范化管理

为加强城市地下管线规范化管理,需要成立专门的部门负责地下管线管理工作。可由地下管线审批部门将管线工程施工、批准情况进行公示;管线建设单位按要求委托具有测量测绘资质的单位进行管理工程竣工测量;管线建设单位将整理装订后的管线档案资料和管线工程档案验收申请表报送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由地下管线信息管理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数据更新入库。

(3)加强专业技术和人才的支持

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为地下管线的动态管理提供了专业技术基础。在城市地下管线动态管理中还需要积极作好技术支持工作,组织管线权属单位和竣工测绘单位学习相关技术规程,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加强计算机专业、GIS专业以及管线专业人员的配备以实现地下管线的数字化、规范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管理。

4.结语

城市地下管线探测和数据的采集以及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是城市开展地下管线普查工作的主要内容,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实现地下管线的信息化动态管理。只有保持城市地下管线数据库的实时更新,才能切实发挥其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建立建全地下管线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城市地下管线规范化管理,加强专业技术和人才的支持成为了地下管线信息动态管理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郝力.城市地下管线普查技术研究与应用[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2]庄一兵.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建设[J]西部探矿工程,2006(3):247-249.

[3]林广元.厦门市地下管线探测及信息化建设[J].地下管线管理,2006(5):62-66.

[4]黄炳强,杨君,陈明.南宁市地下管线普查实践与体会[J].城市勘测,2007(3):6-8.

城市信息化管理精选篇2

“信息化城市综合管理”要求将城市中各个元素,诸如市政井盖、电话亭、邮筒、果皮箱、路牌、路灯、灯箱等都纳入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化数据库中,并为每个城市元素设置一个身份编号。当城市中的果皮箱破损、灯箱破损或者井盖缺失等现象发生时,可通过大城管信息系统,运用网格化技术搜索、定位、跟踪问题元素,由大城管信息中心转至相关城市管理职能部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也就是说信息化城市综合管理是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及时发现、汇报、处理、分析和管理城市各个区域中所有城市元素及各个时段的事件和信息,通过运用信息化的技术促进城市各方面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通流的通畅与协调。

信息化城市综合管理模式采用单元网格化管理法,结合城市元素和事件责任管理方式,集合多项数据信息化和地理数字化的技术,运用移动多功能信息数据终端采集器,创新信息实时采集传输的手段,设立城市综合管理指挥中心和监督中心两个管理体制,梳理城市综合管理程序,以此实现迅速、精确、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信息化城市综合管理模式(如图1)。

二、信息化城市综合管理系统结构

(一)基础数据层

基础数据层采用多层分布式的平台,结合认证登陆环境和数据资源数据访问层,构成系统支撑部分。城市综合管理中的数据资源仓库包括基础资源数据库、管理对象数据库、职能部门数据库、法律法规数据库等,通过数据访问,将数据仓库中各类数据资源和信息资源综合起来,并提供共享服务。

(二)中间平台层

该层提供了访问门户情景,包括分布式数据交换引擎、流程控制引擎、信息检索引擎3个工作平台。集合应用项目中的内容和服务,统一联系各种网络资源和应用系统,沟通数据、协调服务、协同业务。这3个工作平台和统一身份管理构成了3+l的信息化城市综合管理系统基础。

(三)应用系统层

该层以模块化方式组织起来,由6个子系统构成,被整合在一起提供特色而具体的应用服务功能。

1.数据交换系统。依据面向用户原则和数据定义标准化原则构造数据交换平台,逐步将分布在不同部门如城管局、规划局、建设局、环保局、园林局、公安局、工商局、交通局等单位现有的、孤立的城市综合管理数据信息进行交流和共享,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形成统一的整体,并构建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

2.资源数据库。内容包括城管局、规划局、环保局、建设局、园林局、公安局、工商局、交通局等单位提供的有关信息;城市综合执法管理涉及的各类行政执法对象的相关信息;城市综合管理工作涉及到的相关法律法规信息等。

3.定位及跟踪系统。运用GPS技术对城市综合管理工作车辆和城管手机进行定位跟踪,直观显现工作车辆的动态变化,实时定位、跟踪和指挥调度,加强城市综合管理接警和出警的反应机动性,提高案件协调处理能力,为城市综合管理工作提供直观、准确的依据。

4.信息监控系统。充分利用各个辖区的网格化监控点信息资源,包括城市综合管理指挥中心、移动监控指挥系统、重点区域监控系统和重大事件专项预案系统,可快速获取城市各个部位、地段、社区的有关城市综合管理问题现场信息,准确、直观、快捷地反映和记录现场有关部位的动态情况。

5.“城管手机”系统。城市综合管理监督员和相关城市综合管理职能部门执法人员配备智能信息化移动终端设备(城管手机),通过无线网络链接到大城管信息系统服务器,进行数据交换操作,通过网络技术,城市综合管理监督员和相关城市综合管理职能部门执法人员还能够现场在城管手机终端设备上查询资源数据库有关信息,现场制作多种文书,完成简易案件全部和一般程序案件部分操作,进行各种案件处理和执法活动的记录(包括照相、视频、录音等信息)。

6.“文明卡”系统。文明卡最早应用在城市的施工工地管理中,后推广至相关大型责任单位的城市综合管理模式中。该卡针对大型的责任单位及城市综合管理行政相对人,要求各个单位独自建档并做出相关符合城市管理的文明承诺,如施工工地渣土运输,对工地开发商、施工承建单位及渣土运输单位都进行详细的信息采集、整理、更新,要求其承诺渣土运输无污染城市道路现象等。文明卡配合“城管手机”系统,可根据行政相对人的信息,对单位档案信用考核值进行扣分操作,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城市综合管理工作。

(四)展示层

展示层通过信息化设备终端浏览器和手机实现界面信息显示。依托基础底层、中间平台层等支撑,组成信息化城市综合管理模式系统一个统一、安全的电子政务标准和规范,形成一个统一的信息化城市综合管理系统(如图2)。

三、信息化城市综合管理系统工作流程

(一)信息收集阶段

一方面,城市综合管理监督中心接收来自城市市民关于相关城市综合管理问题的投诉和举报,通知网格化监督员或者城市综合管理执法人员到现场确认核实,上报核实结果;另一方面,城市综合管理监督员和城市综合管理执法人员日常在规定的若干城市单元格内巡视时,发现城管问题后,利用城管手机,及时采集问题信息,通过无线网络把现场定位、图片、表单、录音等信息传输上报到城市综合管理监督中心。

(二)立案派遣阶段

城市综合管理监督中心接收群众举报、市长热线、城市综合管理监督员和城市综合管理执法人员转来的城市问题后,负责问题的审核立案工作,立案后批转到城市综合管理指挥中心。根据案件内容进行分类筛选,根据城市管理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别派遣至相关部门进行第一时间处理。

(三)处理反馈阶段

相关职能部门接收来自城市综合管理指挥中心派遣的案件后,及时安排执法人员或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按照执法和工作程序处理问题,并通过城管手机进行回复;然后案件处理结果信息通过网络被及时反馈到城市综合管理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再将问题处理结果信息通过网络信息系统转到城市综合管理监督中心。

(四)核查结案阶段

城市综合管理监督中心通知相应网格化区域的监督员或执法人员到现场对问题的处理情况进行核查,通过移动多功能信息传输设备或城管手机把核查结果上报到指挥中心;报送的核查信息与指挥中心派遣的问题处理信息不一致时,由监督中心责成相关职能部门督办该问题并记入考核;信息一致时,监督中心进行结案。根据考核和结案的监督,加强对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的考核和监督。

四、信息化城市综合管理系统的深化应用

(一)街镇社区管理网格化

街镇社区网格化的系统在武汉市口区大城管信息系统的构建中,其内容主要有建立街镇社区网格化服务中心,受理社会管理与服务的相关问题;在信息化城管管理内容的范围内,扩展城市综合管理业务和服务内容,包括市政设施、社会治安、社会服务等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建立与信息化城市综合管理系统类似的闭环式的街镇城市管理工作流程;社区网格化管理与市级、区级网格化管理平台一体化应用。

(二)城市执法管理信息化

采用信息化的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后,解决了以往城管执法过程中缺乏监督、程序复杂、问题处置力量不足、缺乏长效手段、处置中信息化程度低的不足。自从武汉市口区应用信息化城市综合管理系统以来,城管执法人员通过移动信息终端城管手机完整对接信息化城管系统,及时发现城市管理问题,实现对执法目标的现场移动执法,使执法过程更加便捷,减少了以往行政相对人对行政处罚拖延不配合的情况。

(三)市政设施管理数字化

随着市政部门不断深入重视和采用网格化管理和数字化管理技术,数字化城市管理市政设施成为市政管理的重要手段和需求。城市管理监督员转化为信息化市政管理员,信息化城管手机转化为数字化市政手机。市政管理员运用市政手机将全市地下管线、道路桥梁、公共设备等公用设施采用数字编号进行数字化管理,并对所在区域划分为单元网格进行实时动态监管,初步实现全区市政设施管理全区域和全时段覆盖,提高城市综合管理的精确和高效。

五、信息化城市综合管理系统的社会意义

信息化城市综合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显著促进了城市综合管理的高效执法,实现了管理成本、执法成本、调度成本的大幅降低,形成了快速发现问题、快速处置问题、快速反馈结果的运行机制,有效地促进了城市综合管理工作向更高、更快和更精细方向发展。

(一)增强发现城市管理问题的能力

过去武汉市口区市民每天投诉问题不到30件,但采用大城管信息系统后7个多月来,全区广大市民通过“12345市长专线”、城管执法热线投诉问题、110联动接收转派问题,以及100余名信息化城管监督员通过城管手机等数据终端发现转回的城市管理问题,平均每天发现城管问题800余件。信息化城市综合管理系统让大量的城市管理问题暴露出来,城市综合管理问题的发现率大幅提升。

(二)强化对车辆和人员的动态监管

城市综合管理监督中心的GPS系统,可对城市各个网格化区域内正在开展城市综合管理的工作人员和车辆进行动态定位;通过启动附近视频监控设备监管,可对城市综合管理工作人员或者执法人员进行实时监督。采用信息化城市综合管理系统,促使城管工作更加细化,增强工作人员责任意识,降低了渎职行为的发生。

(三)提升城市管理问题处置效率

过去武汉市口区由于办案人员不足,每月可处置城市综合管理问题只有160件左右,且很多案件从立案到结案时间过长。现在一个月处置城市综合管理问题达500多件,是过去的3倍,平均处置时间从过去的一周缩短到目前的6小时。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城市管理顽疾得到了集中解决,城市面貌也大为改观。

(四)降低城市管理问题办案成本

应用信息化城市综合管理系统,节约城市管理案件的办理时间,简化了繁琐的行政处罚环节,大幅降低包括执法车辆油耗、案件调阅、案卷复印等各项执法管理成本。武汉市口区每年办理信息化城市综合管理一般程序类案件约2万件,简易案件共约28万件,处理回复每件投诉最少节约通讯费、车辆油耗等支出约10元和5元,每年可节省执法成本约160万元。

(五)科学考核和评价城管工作

以信息化城市综合管理软件平台自动生成的数据为依据,对城市综合管理各个职能部门和管理、执法人员的考核和评价更加公平、公正和客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信性、权威性、科学性。武汉市口区大城管信息系统自正式运行以来,这种考核评价和约束体系,在维系城市综合管理平台稳定和有效发挥监督职能上,有着过去传统考评监督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周里智.天津市政公路设施网格化管理的研究[D].硕士论文,天津大学,2008.6.1.

[2]杨俊宇.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监控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硕士论文,云南大学,2008.5.1.

城市信息化管理精选篇3

一、做好城市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

由于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大量的信息,使工作人员经常会被其中出现的很多的问题所困扰,为了更加准确地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从而提高城市建设档案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质量,就需要工作人员在信息处理过程中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城市建设档案属于国家的机密文件,一但这些信息被别人所窃取,将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因此,在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中,首就需要严密控制档案文件的每一个环节,确保所有程序和操作人员的可靠性,确保没有任何的漏洞,保证文件的安全性。在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很多文件和资料都需要按照特定的处理方式进行操作,且在操作过程中都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使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需要较强的技术能力。在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用于保存这些资料的软件是否具有较高的应用率、所保存的音频视频等数字化档案是否会被识别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保证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工作人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以及所需遵循的相关标准来进行操作。

二、我国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现状

由于我国近些年来刚开始重视对城市建设档案的管理,在档案管理过程中由于没有相应的经验,经常会出现许多的问题。当前我国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现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展不稳定,二是发展不平衡,三是发展方向不统一。由于当前社会科技发展迅速,计算机技术的使用愈加广泛,使在办公室中档案生成方式由以往的纸质变成了现在的机读,档案的生成逐渐自动化。这种机读档案的利用形式也与纸质载体档案具有很大的不同,对档案的严密性、真实性的管理也越来越高。为了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在建设机读档案形式的过程中就需要保证档案的系统性,但在当前建设机读档案形式中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对城市建设档案的管理中,由于管理软件都是由当地城市档案管理部门自行开发的,从而使各管理软件不统一,所输入的档案信息互相之间不能使用和参考,不仅对档案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阻碍,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城市建设档案的重要作用。二是在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过程中,为了推进信息化建设,首先就要对城建档案管理的基础工作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但由于地区差异使各地区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基础工作并没有统一规范。三是由于城市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所需技术性强,因此需要在信息化建设中具有统一的技术标准,统一化的技术标准能够更方便地对城市建设档案进行管理,但由于受到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限制,在对档案信息进行整理、分类时难以满足当前的有关规定。四是由于城市建设档案属于国家机密,这就需要提高各地区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时,由于信息化建设操作性复杂,所需技术性较强,为了实现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信息管理人员需要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知识层面。但当前我国许多地区的档案管理人员中缺少现代化技术性人才,使很多的现代化设备不能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难以更好地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开展。

三、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途径

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为了提高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水平,利用当前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城市建设档案管理中的信息进行接收、管理,从而使城市建设档案工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增加。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城市建设档案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途径。

(一)完善网络基础设施,为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

为了保证城市建设档案信息资源的原始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城建档案的管理水平,首选就要求提高内部网络的服务质量。建设齐备网络基础设施,发挥出内部网络的作用,可以为实现档案信息的共享创造条件,同时也是提高城市档案网络系统技术水平和应用水平的基础。

(二)加强信息化管理,做好城市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

由于电子文件载体的稳定性差,当大量的电子文件传输到网上时,为了能够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通用性,这就需要档案工作人员对电子文件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加强对电子文件的管理。同时,由于电子文件发展形成的时间较短、易损坏,为了防止城市建设档案信息的丢失,就要加强对电子文件的管理,定期对文件进行检查。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信息资源的开发,要做好城市建设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首先要对原有的数据库进行完善,并通过所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来实现信息的资源共享,其次是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城市建设档案信息进行现代化电子处理。

(三)强化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城市信息化管理精选篇4

1 做好城市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

城市档案管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信息,这些繁杂的信息为工作人员管理带来了较大困难,降低了档案管理效率,按照科学的规则进行档案管理可以提高档案管理质量。城市档案是城市建设详细信息的记录,是国家机密文件,这些信息对我国城市的地形地貌、城市规划、建筑详细参数等信息进行了详细记录,一旦这些信息被窃取,将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甚至给过国家安全带来威胁。在城市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需要遵守一定的标准,科学地进行档案信息管理,提高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技术能力。在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档案管理软件应用率、系统对音频视频档案的识别性能。为了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工作人员需要按照档案管理的工作规程进行操作。

2 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方向

2.1 无纸虚拟化发展方向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应用到档案管理中。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实现无纸化的办公方式,以往纸质档案管理的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要被摒弃。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将相关档案的信息资源实现共享,若是想要将这一目标实现,第一档案馆藏量应该特别充足,同时,虚拟化管理档案的模式就是利用全球网络架构体系的互联网来实现各个档案馆资源的共享,从而将档案资源极大的丰富起来。加入把整个人类所有的档案资源信息都输入互联网之中,那么从某方面来说,档案资源的数量应该是趋于无限大的,不管距离有多远都能够十分快速的获取到想要了解的资源信息,从而将传统档案管理中所出现的根本性问题进行了解决。

2.2 微缩数字化发展方向

通过将微缩摄影与数码影像等技术手段应用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可以更直接的推动档案管理工作向着数字化方向发展。档案信息数字化的本质就是利用扫描设备、计算机设备等现代化的一些电子技术手段来将各个档案馆的相关档案资源实现电子档案信息的直接转变,完成档案资源的微缩数字化处理之后,可以借助于计算机设备来实现智能化的搜索,并且具有极高的搜索效率,具有更广的覆盖范围。借助于计算机对文件信息进行登记存储,只需要输入一次信息就能实现无限次数、多种形式的输出,可极大程度的提升用户对文件信息进行查找的便捷性,并且还为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3 信息网络化发展方向

电子文件签署和平常的纸质文件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别,其签署的方式为在电子文件之中留下特有的“印记”标志。这代表着电子文件的签署人身份的认证,同时还有预防盗窃利用、修改等功能。接收文件的单位和部门还可以利用此来判断文件签署人和文件内容信息是否真实。网络传输的特点为成本低、真实准确、范围广、传输效率高等,同时随着网络建设和电子文件工作的不断推进,人们进一步深化了各类信息资源的分享和存储,进一步将范围扩大,逐步形成了资源的充分利用局面。

2.4 多元智能化发展

在计算机技术中,最先进的语音识别这项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可以推动档案管理工作朝着智能化的方向来发展,甚至在不久的将来还可以设想,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可以对每位用户的资源索引习惯进行记录、分析和学习,从而在进行档案管理工作时就能够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并与大数据系统相结合,可以跨越式的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使其可以更好的服务于相关的单位、企业,为其提供更为准确、详实的参考信息,推动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智能化。

3 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途径

3.1 完善网络基础设施,为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

为了提高城市建设档案信息资源的可靠性、安全性,需要通过提高内部网络服务质量来提高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水平。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可以为档案信息共享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从而提高城市档案网络系统技术水平。

3.2 加强信息化管理,做好城市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

把档案资料制作成电子信息资源,可以将文件传输到网上,可以提高信息的可靠性和通用性。信息化管理条件下,档案工作人员需要对电子文件有较深入的认识。电子文件稳定性差,容易遭受损坏,对城市建设档案信息进行管理,可以提高电子文件的使用效率。

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任务是信息资源的开发,档案管理者要重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不断完善数据库,利用网络设施进行信息资源共享,此外,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档案信息电子化处理。

3.3 强化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城市信息化管理精选篇5

关键词:城市规划;信息化管理

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市土地的使用,促使城市交通、城市工业和商业布局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传统的规划模式已经很难跟上新时代城市发展的步伐。城市规划的规范化与自动化程度亟需提高。为此,我国许多大城市逐渐将信息化管理技术应用到了城市规划之中。信息化管理是一个很宽广的范围,早年研究者将信息管理的方法应用到图书馆管理、情报管理和档案管理中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然而,由于城市规划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将信息化管理应用于城市规划问题仍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各规划部门之间信息不透明,信息管理成本过高等等,现有的城市规划信息管理机制并未给规划人员和广大群众带来切实的利益。国外对信息管理的研究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最早时将其应用于政府对社会的公共事物管理领域。随后政府各行政组织也都将信息管理理论应用于各自行业中。国内对信息管理理论的研究要晚于国外,而且多集中于对信息管理理论本身的讨论,譬如信息管理的内涵、信息管理的安全性等等。真正涉及到城市规划信息管理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

一、城市规划信息化管理建设面临的困难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主要大城市开始致力于3S(GIS、GPS、RS)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互联网技术在规划管理工作中的研究与应用。许多城市明确提出,要加快城市规划信息化管理网络建设工作,以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和规划系统政务网为信息化管理平台,逐步实行建设项目电子报件,建立规划许可证审批网上登录制度,形成信息化管理网络。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城市规划的管理水平。然而实际上,虽然经过了十多年的实践。城市规划信息化建设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信息采集率低。城市规划管理需要各个方面的信息资料。例如需要测绘局的地图资料、国土局的土地归属资料、房管局的房屋使用性质资料等。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规划部门并未能与其他各部门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各部门之间信息基本上处于独立状态。

(2)信息管理缺乏规划。信息管理缺乏规划主要体现在规划部门只注重对硬件投入。软件投入很少;目光短浅,缺少长期规划目标;没有有效利用网络技术等。

(3)统一标准组织机构缺乏。目前我国政府对信息管理尚未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各地区、各部门采用的标准五花八门,信息兼容性差;各部门各自为战,信息管理重复建设严重,资源浪费巨大。

(4)信息公开滞后。许多政府部门网站新闻更新滞后,市民访问量极低。政府与市民之间未能建立真正的信息互通共享渠道,严重阻碍了信息化管理的推进。

(5)信息技术水平较低。目前我国信息技术水平还远落后与先进国家,这主要表现在信息专业人才匮乏。信息服务器落后等等。

二、城市规划信息管理的有效策略

根据国外(主要是日本、美国和德国)信息化管理多年的实践经验.我们总结出以下三大策略来推动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2.1优化规划信息管理制度

(1)梳理信息化法律法规。实际上,我国已经加快脚步去完善信息化方面的法律制度。我国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以及各相关行政部门都陆续出台了有关信息化的法律、法规。2004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2006年国土资源部的《全国国土资源信息网络系统安全管理规定》;信息产业部的《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公用电信网间互联管理规定》等。然而,从以上法律可以看出,关于城市规划的信息化管理的法律还很缺乏。要建立完善的城市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与其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必不可少的。

(2)建立信息采集制度。建立良好的信息采集制度的前提便是法律、法规的完善。只有有法可依,各部门才能真正实现信息共享:城市规划部门的信息采集工作才能在各部门的支持下顺利进行。

(3)建立技术人员制度。由于信息化规划管理的专业性很强,必须要培养大量专业信息科学人员。国家应当加大各高校信息管理科学专业的扶植,加大专项科研基金的投入。另外.规划部门对在岗的员工也应建立培训与考核制度。

2.2充实规划信息管理的体制

(1)梳理信息管理职能体制。当前信息规划部门的职员主要有三种职能。一是数据采集;二是数据录入管理与维护:三是日常抽检。然而目前的职能划分比较模糊,缺乏当事人负责制度,办事效率极低。因此急需对信息管理职能体制进行统一划分。

(2)明确组织领导体制。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政府领导体制对于信息化管理建设是有利的。实际上我国在各部门之间建立信息一体化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有着体制上的优势。因此政府应当充分利用现有优势,明确组织领导体制,争取现实信息化管理的跨越式发展。

(3)完善机构设置体制。在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我们需要设立一个权威的信息化管理机构指导各县区规划部门的工作。这个部门必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是具有权威性.能直接管理各部门的信息化工作:二是具有法律性,能够保障信息的安全:三是具有广泛性,特别是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2.3夯实规划信息管理的机制

(1)充实信息资源机制。这主要是要通过开展资源整合来实现。规划部门管理工作所需要的信息主要包括基础信息主要包括基础地理信息、综合交通信息、城建档案信息、地名管理信息等内容;规划编制审批信息;主要包括五层次规划管理、五大类分类规划等编制、审批信息,规划实施管理信息主要包括规划控制线信息、建设项目审批管理信息。主要包括经批准的规划信息、法规规范信息、规划许可审批信息、规划工作宣传信息、规划展示信息、接受市民群众咨询信息等。

(2)建立信息平台机制。充分利用规划信息资源库中的信息。结合GIS强大的空间数据分析能力,实现城市规划从平面到三维的发展。

(3)加强政府网站机制。政府网站是公民与政府进行沟通与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它决不能只是一个有外壳而没有内核的摆设。规划部门主动公开城市规划信息,可以增进市民对城市规划的参与程度,也对规划部门起到了良好的监督作用。

(4)拓展信息公开机制。从专业上来讲,拓展信息公开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单向传递信息的主导性技术方法:二是双向交流信息的主导性技术方法。显而易见,双向交流信息技术方法可以实现政府与市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感。它有利于减少城市规划所遭受的阻碍,必定是以后的发展方向。

三、结束语

本文在对国内大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目前城市信息化管理所面临的一些困难,在充分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一些推进城市信息化管理的对策。然而我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各个城市的发展模式差别很大,单纯几条理论也不可能完全解决城市信息化管理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我国城市规划信息化管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城市信息化管理精选篇6

【关键词】城市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中图分类号: C913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的问题日益突显。为此,急需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我国的城市交通建设与运输管理的全过程中来,因此,必须加强城市交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为公众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以全面提升整个交通行业的管理水平。

一、加强城市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城市交通是人类所有活动的纽带,对城市及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不断推进的城市化进程,道路城市交通量急剧增长,全国范围内的大中城市及沿海地区公路网基本都出现了严重的城市交通阻塞现象。

通常来讲,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办法是降低道路城市交通负荷,使道路通行能力适应城市交通流的要求。降低城市交通负荷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一是城市交通建设,提高城市交通网络容量,以达到降低城市交通负荷的目的;二是控制城市交通需求的管理,通过控制、限制、禁止某些城市交通方式的出行,减少出行量,以达到降低道路城市交通负荷的目的。三是城市交通系统管理,通过一系列的城市交通组织、城市交通设施控制城市交通流量,使城市交通流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都趋于均匀,这可有效地避开城市交通阻塞时刻及阻塞地段,提高网络运输效率。

与建设道路相比,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管理手段充分发挥道路网络的潜在功能,全面提高运输效率,缓解道路城市交通紧张局面,投入少、见效快,更具有现实意义。现代化管理的技术核心是信息化建设,即道路城市交通综合信息的管理与应用。

二、我国城市交通信息化建设现状

目前,全国初步实现了公路基础数据资源的计算机管理,部分省份还初步建立了公路数据库,并实现了公路属性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的交互查询,建立了不同比例的电子地图,基本满足了日常道路管理与养护工作的数据需求,为可视化、现代化、科学化的道路管理工作提供了支持平台。

信息化成为现代公路管理的重要工具。这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公路管理信息化实现了以管理公路信息资源为工具,解决所管养公路基础数据的信息化管理问题。这样,公路管理部门能够准确、详细的掌握最基本的公路的信息。同时,这些信息应能同步在电子地图上进行显示,从而构建可视化的电子公路,使宏观决策、行业管理等工作更方便、快捷。

其次,公路管理信息化实现了及时向公众提供信息的服务。通过信息化建设,向社会公众提供人性化的出行信息,如公路基本情况、堵塞、断交、封闭、施工等信息。这项工作是新形势对公路管理部门的要求,更是体现全行业服务理念,树立行业社会形象的重要措施。

第三,公路管理信息化提高了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公路管理工作的许多决策都是以海量数据为基础。如公路养护计划管理、超限运输路线安排等,应结合公路技术状况、公路病害、城市交通量、公路基本情况等综合因素。以往都是根据经验和上报情况为主进行决策,加强公路管理信息化建设后,工作效率和决策科学化水平均有大幅提高的余地。因此,应开发与日常业务紧密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提高公路管理信息的现代化水平。

三、加快推进城市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1、信息化管理的规划必须立足高起点

高起点的规划,是实施城市交通管理信息化高质量建设的基础。城市交通息化建设必须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做好统筹规划。通过各个分系统联网,加强数据采集、交换和更新,建立公路基础信息库、运输企业库、船舶库、车辆库、从业人员库等大型基础信息资源库,形成信息集中再反馈的互联互通机制。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统筹、集约、便民等因素,以整合、升级为主,改造、新建为辅,并注重与国家和相关行业的规划相衔接,为各类资源的综合利用奠定基础。规划既要体现综合性、权威性和计划性,明确城市交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目标、基本原则和建设重点,实施统一的建设标准与规范,又要明确各阶段的建设目标,保证信息化建设的有序、持续发展。

2、统一规范标准,不断完善信息应用系统

首先,要以规范运管业务为基础推进软硬件建设。在机构调整的基础上整合业务需求,以优化组织机构为前提,优化业务设置,使各项工作流程适应计算机处理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数据采集、存储、传输等各方面的业务操作,并不断提高软硬件建设的针对性,加快软硬件更新升级,以不断适应运管行业发展的需要。其次,要提高整个系统的标准化建设水平。以完善的代码标准、数据标准、接口标准为基础,以严格的项目管理体制为保证,按照统一组织管理的原则,统一数据采集的口径,规范业务流程,实现数据一致、信息共享、综合利用的目的,提高数据信息共享度和有效使用率,实现数据及软件平台的标准化。

3、信息化建设中要注意保障信息、数据的安全

在建设信息网络系统时,应同步建立安全保密体系,坚持内网外网分离,利用数据备份与恢复、身份认证、实时检测与监控、访问控制、病毒防护等手段确保信息网络的安全,并通过定期培训、教育等方式强化工作人员的安全保密和安全防护意识,杜绝安全隐患,保证公路信息网络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

4、加强城市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的管理

城市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各级城市交通管理机构的积极参与,只有将部门的信息化纳入目标考核体系,才能调动积极性,增强紧迫感,信息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随着信息网络的普及,各级城市交通管理机构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管理、信息系统维护都需要专门人员负责,这就有必要建立信息主管制度。

5、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队伍

研究制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政策和措施,努力在信息化建设中培养和锻炼人才,逐步建立一支既熟悉城市交通业务、又掌握信息技术的,适应城市交通信息化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交流、奖励等机制,落实各项人才政策,创建良好的人才环境。在培养方式上,针对不同层次需求对城市交通行业工作人员进行信息化知识的培训,提高其使用和运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

结语

城市交通信息化建设以为社会提供“安全、便捷、舒适、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环境为宗旨。因此,必须进一步解决客观现实存在的问题,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规范、引导和推进城市交通信息化发展,全面提高城市交通持续综合竞争力,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林达铭《信息化是实现城市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J] 城市交通世界 2004(7);

2、范正金《论城市交通信息化建设》[J] 中国城市交通信息产业 2009(2);

城市信息化管理精选篇7

[关键词]地下管网;问题;对策;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3-0341-01

1、地下管网概述

城市地下管网包括给水、排水、燃气、热力、电信、电力等多种,他就像人体的血管一样,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城市的生命线,担负着城市能源输送、信息传递、排涝减灾、废物排弃等功能,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地下管网的管理却明显落后于城市建设。由于地下管网信息不明而造成的事故频繁发生,给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了隐患和危害。因此,查明地下管线,建立地下管线信息化管理,已成为地下管网管理的当务之急。

2、目前地下管网的主要问题

2.1 地下管网管理体制不完善

地下管网主要有给水、排水、燃气、电力、通信等几种类型。这些管网结构及使用功能差异较大,建设和管理分属于不同的权属单位。规划、建设与管理阶段没有分清各自责任,工作过程没有很好地衔接,也缺少综合管理制度和协调机构。管网的投资建设都是由各自产权单位自行完成,与城市道路建设、管理产生的矛盾较为突出,有的甚至没有规划就开工建设,建完投入使用也没有按规定备案,导致后续的工程审批时不知地下是否有管网,继而造成施工过程中通信中断、燃气泄漏、污水漫流等。

2.2 地下管网建设和施工阶段

地下管网的建设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①建设与规划不一致。有些项目没有规划就开工建设,也有些项目规划是批准了,但迟迟未能开工建设,或没有按照审批设计方案进行实施。②各专业部门往往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根据用户的需要,随着工程项目的开展而随意零星建设地下管网,然后各自与其就近的管网连接,时间久了,单凭人的记忆根本无法记住错综复杂的地下管网。③在地下管网竣工验收中,缺乏管线建设项目的过程监督和竣工测量,也没有进行管槽回填之前的验收。

2.3 档案馆管网资料与实际不符

根据建设部《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管网的档案资料应该及时报送城建档案馆,但实际上,部分建设单位未能按规定向城建档案馆报送工程档案资料。没有系统的基础性管线建设档案资料,或者没有规范的地下管网竣工测量资料,没有一个全面的管线综合图或数据库。更有甚者,施工中,遇到障碍任意变线,高程改变,管径的变化等未及时修改到竣工图中,竣工验收时,验收组只检查观感质量和工程资料编写情况,未对工程资料的符合性进行检查,造成后续施工中,施工单位对管网的走向产生偏差,从而引起事故的发生。

3、解决方案

3.1 地下管网信息库及信息动态更新体系的建立

城市地下管网的信息库,是保证管网系统生命力和管理有效性的唯一途径,然而我市统一的管网信息化建设还处于缺失状态。统一的综合地下管网信息平台系统缺失,建立地下管线的数据动态更新体系更是一句空话。所以每一次地下管网工程建设或局部管道更改、变线,都要从地形修测或管网探测和管网普查开始,修测收费都得按规定计取,一可以杜绝造成政府财力物力的浪费;二通过信息动态更新体系的建立,可以反映在地下管网信息库中,指导以后施工。在进行地下管网普查工作的同时,建立信息齐全的综合地下管网数据库,以数据的形式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查询、输出更新。通过地下管网信息系统,加强对城市地下管网的规划管理、信息更新和开发利用,以地下管网数据库和公共数据交换平台,建立一个确实可行的信息更新机制,实现地下管网有机制的信息化动态管理和数据更新。

3.2 理顺地下管网规划、建设、管理三者的关系

理顺城市地下管网管理体制,健全地下管网审批工作。地下管网的布局规划由规划部门负责审批,管网建设中涉及到的开挖道路等市政设施由市政管理部门负责,管网的档案管理由城建档案管理部门负责,同时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统一,明确各自的职责分工,共同参与建设单位讨论、制定管网建设计划,协调各项建设时序,促使地下管网综合一体化建设。

3.3 普查、收集完善地下管网技术资料并建立档案

要做好地下管网普查工作,建议由地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各专业管网单位对地下管网进行摸底调查,并将新增管网及校区、小区内管线纳入普查范围。各专业管网单位对各自地下管网的原始资料,基础数据不详细或不可靠的要重新进行探测,绘制新的竣工图纸并按规定进行归档。

3.4 加强城市地下管网信息资源的共享

加强地下管网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使分散存储的各权属管网单位能得到地下管网资料的共享。规划、建设、市政、城建档案馆以及相关测绘等单位共同来建立一个全市地下管线信息共享平台,最大程度地实现地下管网资源的共建共享,为社会提供多元化服务。

3.5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并加强执法监督

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地下管网建设和道路挖掘等管理办法,逐步制定城市道路挖掘和地下管网管理方面的法制法规,把城市道路挖掘和地下管网线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轨道,严格控制地下管线网工程建设程序,并使城市道路挖掘和地下管网管理执法检查监督工作常态化,对违法挖掘道路、随意敷设地下管线的应进行有力打击,并做到有法可依。

建立科学、完善、准确的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是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的基础,是充分合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的保障,也是公众应该共享的信息资源。但是城市地下管网的信息化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牵连千家万户,是城市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地下管网管理不仅有很强的技术性,还有很强的政策性、法制性。地下管网的安全管理工作,既是管网管理单位的职责,也是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加强城市地下管网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安全管理,对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维持城市正常运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江贻芳.我国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国测绘学会九届三次理事会暨2007年“信息化测绘论坛”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

[2] 建设部.(CJJ61-2003).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 地下管线管理的难题及探讨∥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汇编[C].济南: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2007.

城市信息化管理精选篇8

 

1 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的优越性

 

环境保护信息化工作中的信息化框架和发展理论还不完善,对环境保护信息化管理建设规划尚有不足之处,统筹和兼顾好各个核心环境管理数据的信息化建设,更高效开展我国现代化环境保护工作。

 

1.1 对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和加强作用

 

城市环境信息化是我国信息化的关键组成结构,影响着城市环境的改善情况。在当今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状况下,互相联系起来的工厂企业信息化,城市环境信息化通过共同发挥作用,补充结合,共同对我国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比如,在城市环境信息化项目中,其中有一项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信息化,该项目经过建立完善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体系,政府相应策略支持体系,整个过程的控制管理体系等以提高建设项目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这样一来,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水平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从而促进我国城市化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城市环境保护项目中,防控和治理污染是一个关键项目,因此成为了城市各级环保机构的重点研究项目,对污染进行高度管理,这就需要将信息化运用到城市污染防控治理工作,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相关系统的工作效率。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意识到,环境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一个需要使用高端技术的进程,同时需要的是一个社会化的历程,这就要紧跟时展步伐,将最新的信息技术运用到已经在实施的环境管理控制过程中,通过信息化的加入使得我国城市社会以及环境的进一步和谐发展。总之,作为国家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环境信息化管理不仅仅是国家以及各个省级环境系统发展的基石,而且还可以作为信息源头对环境管理系统进行监控和优化,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加强我国综合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1.2 对我国城市环境发展的推动作用

 

城市环境信息化城市环境保护以及优化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首先,通过城市环境信息化策略的逐步实施,不仅可以打破环境管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性,尽最大可能保障信息系统获取环境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使得相关管理人员在设计控制策略时,能够有效采用和处理信息系统所采集到的环境相关数据并对其进行有效处理,从而使得城市环境管理工作有科学性和可实施性。其次,环境信息化建设还可以布局高效的城市环境监测系统,以在环境发生不可预见的变化时,及时通过相应信息监测系统进行预报,以使得相关环境管理部门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在基础层面上保证城市环境的安全性。在城市环境建设进程中,普通公民是重要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以往的环境保护系统很难满足环保部门与城市民众的有效沟通与交流,采取民众的意见进行环境建设。而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通过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环保部门与城市公民的互动性,从而共同决议出对城市环境建设最有效的建设方案,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城市环境保护管理的合理性和高校性。

 

2 现阶段我国城市环境管理信息化的改进策略

 

城市环境的保护作为一个重大的建设项目被列入城市规划队列中,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生产力,若要使城市环境建设取得可观的成效,信息化的结合是不可或缺的,但环境保护信息化工作中的信息化框架和发展理论有待于完善,对环境保护信息化管理建设规划不足之处,更高效开展我国现代化环境保护工作。

 

2.1 强化环境保护信息化,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自动化监控

 

增强环境应急工作水平,对污染问题进行有效的预警工作,进行这项工作的系统是依靠计算机技术作为基础,围绕GIS为核心,把数据库技术作为技术支持,准确掌握环境监测数据,科学判断环境形势,客观评价环境质量和污染状况。在危险废物管理方面,通过建设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信息系统,为危险废物区域管理和宏观决策提供了信息化的技术支持。另外,还要运用监控系统全程在线的进行监测,观察环境治理设备的工作状况,核查和统计各项环境数据,为环境执法和环境管理提供有效凭据。要想使得城市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还需要实施过程监控,因为这样的全程监控,有效的保证了环境保护治理设备的正常工作,防范了污染企业的违规行为的出现。全程监控系统真正的的发挥了监管功能,维持和巩固了污染物减排的效果,对整个市区的环境水平改善意义巨大。这样一来,还有效地遏制了污染企业的违法行为,强迫企业自觉的控制和管理好环境治理设施,保证了这些设施的正常运行,提高了守法理念,增强了相关企业的环境管理能力。

 

2.2 建立城市环境保护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目前,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技术正在向超高性能、网络化方向发展,信息获取、处理、存储和传输能力持续增强,这就为城市环境保护信息管理综合系统的建立提供了有力前提条件。建立环境保护管理综合系统可以对现在各种环境管理数据和审批内容实施全面的整合,引入先进的信息化理念.还可以对城市环境相关企业进行征费管理,违规处罚管理和项目审批管理,以及信息数据统计,企业申报和应急指挥等内容实施全面具体的整合,这样一来,就会有效提高城市环境保护的信息化管理进程。

 

2.3 增强环境保护信息化水平,完善环境监测系统的功能

 

环境保护的信息化建设对于整个社会都是有很大的好处的,这样就可以对重点污染源进行实时的自动化的监控,一旦出现什么问题,可以很快的做出应急的处理,同时对于污染的源头可以进行更好的追踪,对于控制污染物的排放这些都是有极大的帮助的。为了达到环境数据的可视化的目标,对于环境数据的输入以及输出还有查看都是采用的数据库的技术,这样对于维护以及发展系统都有很大的好处。系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很好的监控了我市的污染源的情况,同时还可以对数据进行很好的分析和分类,通过有效的数据组织的模式来保证整个系统的有效工作。我市对于主要的污染源会有两个方面的监控:一个就是现场的监控和管理,在保证监控系统有效工作的同时还对于一些违规违纪的行为进行严肃的处理,及时杜绝不良现象的产生,另一个就是利用监控系统进行远程的监控,对于污染源的具体情况进行实时的掌握,统计各项的环境监测数据,在发现问题的时候以便进行及时的处理。

 

3 结束语

 

应当继续深化对环境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一是从重环境管理业务建设轻环境管理信息化建设,向环境管理业务建设与环境管理业务信息化建设并重转变,在建立先进的监测体系和完备的执法体系的同时,建立全面的信息化支撑体系。二是从环境管理业务与环境信息化脱节分离,向环境管理业务和环境信息化有机融合转变,加快实现环境管理业务信息化。三是从各业务板块自成系统,向整体推进和业务协同转变,在统一规划的原则下更好地兼顾和统筹环境管理核心业务信息化建设。四是从数据重复采集、不能共享向环境信息一数一源,一源多用,数据共享转变,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更好地为我市环境保护工作服务。

城市信息化管理精选篇9

【关键字】档案管理;管理问题;信息化

当今国家之间的竞争很大的程度上体现在于城市之间的竞争。不管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以城市作为发展核心,发展整个区域内的经济、文化。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城市的规模和数量都不断的增加,而城市的档案作为城市在建设过程中的产物,能够不断的丰富档案内容,更可以推动城市的发展。如何科学的整合城市档案。从而整体的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必须不断的在工作中总结经验,为如何更好的完成档案管理的工作拓展新的管理方向。因此在本中讲述了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发展与应用。

1、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

要加强城建档案的建设发展,首先必须明确其重要意义。城建档案信息资源不同于侧重于文书的综合档案,它是城市建设活动中专业技术和行业管理信息的积淀。对城市建设相关的各个环节和各种信息资源体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城建档案是包容城市建设信息最完整、最丰富,同时也是最真实可靠、最持久系统、最集中精炼的领域。

城建档案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轨迹的真实记载,是城市建设文明的积淀。我们常说建筑是一部石头的史诗,可谓千年沧桑、百年兴废尽在卷中。城市对其历史文化的珍视和彰显也是其城市品位的重要表现,而搞好城建档案工作是发掘和弘扬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重要手段。城建档案自古就已经存在,它与城市建设活动同根问源,既记录了城市的历史面貌,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建设的内容和走向。从古至今,很多著名建筑的建造过程都被详细地记载在城市建设档案中,这为后世对其修葺、管理提供了依据。

尽管城建档案的发展源远流长,但是从现实意义上讲,我国城建档案工作是应整个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也是城市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现在它的发展更多地依照城市建设的节奏,围绕着城市建设中心工作的服务展开。

2、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特征

(1)档案资料开发利用的高效性。在信息化的条件之下,档案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很大一部分将由电脑自动处理完成,代替了工作人员的大量的、简单的、重复性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这就使得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现有的城市建设档案的较深一层次的开发和利用上。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这一对档案材料的深层次开发利用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通过对有关资料文件的提炼和精简,来将档案进一步分门别类地整理。更加有效地满足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需要。

(2)档案管理系统具有共享性。在信息化社会中。网络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网络的主要特征就是具有资源共享性,那么在信息化环境中城市规划的档案管理系统也无疑具有非常强的共享性,使得其能够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建设服务,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城市规划档案管理系统正在向不同部门的业务协作和信息共享方向不断发展。

(3)档案资料管理具有虚拟性。在城市规划档案管理进行信息化之后。传统的以纸张为载体的文献资料将实现数字化。这种数字化的文件被存储在计算机设备中,通过计算机指令的方式来完成整理、归类、查询、打印等等一系列的操作。这一系列的工作环节都是在虚拟的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完成的,有效减少了相关珍贵文献资料的损毁.大幅提升了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3、城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

(1)建立完善的网络系统。建立数字化综合应用平台,健全内部服务网发挥网站的作用,使档案网站成为宣传城建档案工作、开展城建档案信息服务的窗口。促进现行文件信息化的标准建设,更新系统硬件设备。提高城建档案管理软件的技术和应用水平,为保证档案信息交流、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创造条件。同时应当制定相应的策略,以保障档案资源的原始性、安全性、可靠性。

(2)加强电子文件管理。由于办公自动化的推广,很多档案信息都以电子文件的形式存储。电子文件载体的稳定性差,易损坏,随着计算机信息管理网的建立与发展,越来越多的重要文件被传输上网。在传输之前,应当按照信息管理部门的统一要求进行文件格式的转换,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通用性。新型文件材料的归档势在必行,做好城建档案归档电子文件的技术处理工作,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能够对大量电子文件的接收、处置乃至存储工作有较深的了解和认识,能够了解文件信息重新组合的来龙去脉,保护电子文件的原始信息,从而识别和保护电子文件的原始结构,保证电子文件的叮靠性。

(3)加强电子文件的保存。电子文件是以化学磁性材料为载体,从理论上讲能够长期保存。但是,由于电子文件发展形成的时间比较短,缺乏实际贮存的验证,而且光盘、磁盘在读取过程易被磨损,所以,对于重要资料以及一些需要长久保存的电子文件,需要定期进行复制、检查,以防止信息损失。

(4)目前的城建档案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离工作的实际需要和事业飞速发展的形势尚存在相当大的距离,必须把岗位培训放到重要位置,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4、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现存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我国城建档案工作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着许多问题。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发展不平衡性。(2)发展的不稳定性。(3)发展的多样性。

由于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办公自动化、无纸化等的出现,使档案的生成方式和管理方式发生很大变化,许多档案以机读形式存在,这些档案的利用方式与纸质载体档案的利用方式有很大差异。这种变化预示着档案工作者将会面对更多的以磁盘或光盘为载体的机读形式档案。这也要求机读形式的档案信息必须具有系统性、真实性、价值性。用户才能获得更为完善的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城建档案管理基础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仍需改进。档案信息管理电子化的前提是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但由于地区差异以及历史原因,各地城建馆藏档案业务基础差。案卷质量不高,系统软件移植性差,加之档案自动化工作尚无统一标准,无法全面实施、推广,这也制约了档案信息工作的电子化。

(2)数字化文件具有丰富的种类,如有电子表格、幻灯片、文本文档、图片、视频文件以及数据库文件等等,数字化信息文件复杂多样的编码格式、读写方法和载体材料,都给电子文件的长久保存带来不少的困难。这些数字文件的复杂性加大了档案管理人员的操作难度,在没有对文件进行备份的情况下很有可能由于工作管理人员的误操作而导致相关文件的永久性灭失,进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3)档案管理的信息化需要大量的先进的信息设备的技术支持,这些设备往往价格高昂,给政府的财政造成很大压力,尤其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城市,一般没有足够的财政能力去购买这些信息设备,造成城市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硬件设施上的严重缺失。另外,档案管理人员对一般信息技术能力的掌握普遍不高,他们往往不能熟练操作电脑设备,而且对电脑设备的操作具有强烈的畏难和抵触情绪,因此即使配备了良好的信息化设备,但由于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不能有效地进行设备操作,最终也使得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效果难以显现。

城市信息化管理精选篇10

关键词:绿化管理信息系统;GIS技术;RS技术

中图分类号:S731.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随着城市市政建设的深入发展,城市管理者和市民逐步意识到,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美化城市景观、增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居民的身体素质[1]。绿化是衡量环境质量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又称为城市“有生命的基础建设”,对周围环境起着调节气温、湿度、滞尘、净化空气、降低噪音和风速,改善小气候等作用[2]。这就要求城市绿化管理者全面、准确地分析和评价本地的园林绿化信息、预测今后城市绿化发展方向、掌握名树古木的病虫害情况以及了解市民对城市绿化建设的建议等,对这些大量的信息进行储存和定期更新,便于使用者查询和统计绿化信息,为此,开发一套功能比较齐全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信息系统显得相当重要[3]。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信息系统应具有以下特点:1)实用性。能进行人机交流,用户界面清晰,方便系统管理者对数据和图片进行录入、查询与处理。2)准确性。要求系统管理者不断地更新数据库的内容,使得各种植物的相关信息是实时的、准确的。3)技术先进性。管理系统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等先进技术来实现其功能,扩大应用范围。4)开放性。方便使用者通过网络在不同的计算机上使用本系统。5)容错性。当数据和图片出错时,具有相应的提示信息及处理能力, 通过设置用户权限来区分管理者和使用者,从而防止数据和图片不被随意改动或删除。

1 总体设计原则

本系统分为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系统和名树古木管理系统两大部分,综合应用计算机学、地理学、测绘学、生态学、电力学等学科的专业知识,实现数据和图片采集与输入、信息查询与统计、信息输出与共享、系统帮助和维护

图1城市园林管理系统结构图

等功能,构建一个完整的信息数据库,方便管理者掌握城市主要道路的绿化带、公园园林的绿化信息和植树情况,为今后在绿化工程施工管理、古树名木管理、园林养护管理、远期绿化规划方面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2功能模块

2.1 数据和图形采集与输入

该模块的功能是对数据库进行数据和图形的录入、修改和删除等工作,以确保系统数据和图片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输入数据包括植物的名称、科、属、所在位置、各区域的数量、种植或迁移时间、病虫害情况、保养情况等。

输入图形文件包括最新照片、定位地图、效果图、施工竣工图。

设有供用户使用的留言板和论坛,主要用于收集市民对绿化工程的意见和建议。

2.2信息查询与统计

系统可提供在线服务、统计报表、条件查询系统、专题图查询等功能。查询的方式包括输入植物的名称、科、属、植物的地理位置(如道路名称、公园名称)、种植和迁移时间、保养情况、相关新闻等。

1)植物名称查询:通过输入植物的中文名、学名或别名的方式进行查询。

2)植物描述查询:输入所要查询的植物描述关键词进行查询。描述内容包括植物所属科属、形态特征、生长特征、分布情况、培植管理、景观用途、园林用途、经济用途等[4]。

3)道路和公园名称查询:如输入湛江市椹川大道为查询条件,则会输出椹川大道主要植物有细叶榕、鹅掌柴、狐尾椰、海枣、大红花、假花生、黄金榕、美人树、假连翘、尖叶木犀榄、凤凰木、龙船花、沿阶草、蒲葵、洋紫荆、国王苏铁、红草、变叶木[5]等,并附上相关的照片、图片、新闻网址,以及椹川大道绿化工程的管理单位及联系电话、施工单位、竣工日期、保养情况等。

若输入某公园为查询条件,则输出该公园的管理单位、公园内各种植物的栽植日期、保养情况、树木的病虫害情况、竣工图纸、效果图、照片、修建历史、远期规划、相关的新闻等。

4)竣工日期查询:当需要统计某一年内竣工的街道或公园的绿化面积和工程量,可通过查询竣工日期或植物栽植日期的方式来查询。

信息统计不仅可以针对系统数据库中的所有数据、图片信息进行统计,也可以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汇总,并形成专题报告图表。利用统计分析功能不仅可统计各种植物在不同街道、整个城市所占的比例、各街道的绿化面积、公园的绿地率和绿地指标、树势与树冠关系分析、树势与光照关系分析、树势与立地条件关系分析[6]、病虫害情况分析等,还可统计在某一区域内已出现病虫害的树木的数量,从而采取杀虫措施,预防其倾倒或折枝而伤害过往行人。

2.3 信息输出与共享

信息输出方式有文字、照片、图形等图文并茂的网页形式呈现。当输入要查询的内容后,首先会弹出一个主页,主页上对需查询的题目进行文字的描述,如植物的名称、形态特征、分布情况、生态习性、繁殖方法、园林用途、经济用途等基本内容,然后在下面建立一些联接网址,点击网址后会弹出一些照片、图形文件(如施工平面图、效果图)、相关新闻等。数据和图形可直接打印输出,也可以下载到指定的文件夹中。

绿化保养信息主要是介绍绿化管理单位、植物近年来的保养情况、病虫害情况,便于绿化保养单位在台风、暴雨、海啸等自然灾害来临前,对树木采取保护措施,防止出现树木倾倒、折断或者果实坠落而伤害行人或压倒房屋。

绿地指标统计和绿地率计算是根据《园林绿地的分类标准》所提出的计算方法,以柱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形式表达,主要是以道路、公园或整个城市为单位进行统计分析、数据汇总及报表输出。

古树名木管理数据库是为了加强城市现有的古树名木管理及保养而建立的。因此,该数据库应输出以下信息:1)介绍树木的名称、高度、直径、特性、生长环境、园林用途、药用价值等;2)古树名木的照片、分布图;3)介绍其在某城市的分布情况、数量、病虫害情况、种植和迁移日期等[7,8]。

2.4 系统帮助和维护

通过设置用户名和密码的方式,来设定管理人员的权限,防止普通用户由于操作不当,将数据库中的数据和图片删除或修改。

为了方便初次使用本系统的用户能了解基本的操作方法,对系统的主要功能和操作方法,在帮助文件中比较详细的描述。

3 空间信息技术

依靠先进的空间信息技术(如GIS、RS等)对城市园林绿地进行数字化管理,对于城市绿地的合理规划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3.1 GIS技术

GIS(地理信息系统)是多种学科交叉的产物,它以地理空间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实施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

植物管理者面对着收集到的各种数据,如城市绿化面积、林地使用状况、植被分布特征、栽植条件、病虫害情况、保养条件、园林用途、经济用途等许多数据,这些数据既有空间数据又有属性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并及时找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在园林规划中,GIS的数据表示植物的几何定位,以坐标数据的方式表示,通过影像图形,采集公园绿地、草地、林地等专业要素。

3.2 RS技术

从高空或外层空间接收来自地球表层植物的反射、辐射或散射的电磁波信息,并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扫描、摄影、传输和处理,从而对植物进行远距离控测和识别。在绿化管理中,可用于植被分布调查、绿化面积统计、作物产量估测、病虫害预测等方面。

3 小结

建立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信息系统,需要收集大量的信息,综合应用多学科的专业技术,如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GIS技术、RS技术等。目前部分城市已建立起自己的绿化管理信息系统,为城市园林绿化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但是这些系统的使用功能和应用范围还非常有限,需要更多的相关学科技术人员继续参与研发和提供更多的支持。随着相关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信息系统也会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潘萍,韩润生,常河.基于GIS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J].国土资源遥感,2009,4:105-108.

[2]张琼,姜波,高洪主.关于建立哈尔滨市树木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6,29(1):47-50.

[3]赵金梅.基于GIS的银川市园林管理系统[J].宁夏工程技术,2006,5(4):398-400.

[4]林孝松.城市古树名木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初步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7,34(2):210-214.

[5]孙余丹,刘爽,骆帅,刘发标.湛江市主要街道绿化调查研究[J].北方园艺,2008(5):176-177.

[6]甘长青,王元胜.计算机在古树管理中的初步应用[J].中国园林,1999,15 (1):56-60.

[7]刘繁艳.城市园林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7,3:604-605.

[8]张琼,姜波,高洪主.关于建立哈尔滨市树木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6,29(1):47-50.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Gardens Virescence Management System

TAN Qi-juan

(Landscape Institute of Zhanjiang, Zhanjiang 524013, China)

Abstract: The information collected of urban greening, ratio calculated of green area and plant disease prediction are studied in detail by urban gardens virescence management system which is researched based on web, multimedia techniques, database techniqu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Remote Sensing and so on. The system could provide a more reliable, real- time and accurate basis for maintenance of urban greening and the Greenland plan with manager of decision.

城市信息化管理精选篇11

1.1信息接收的速度慢

数字城市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以及设计是任何一个城市进入数字城市的先决条件和战略准备。一个城市的数字化水平,首先取决于它的信息获取能力,以及与该能力有充分联系的信息产生、信息传递和信息应用等各个环节。要想跟上现代化的步伐,就应该跟得上信息的脚步,现在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信息的更新速度决定着一个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进步速度并且决定着他们的成功与否。尤其是对于发展数字化城市,信息是这个城市的心脏,因此很重要。但是传统旧式的城市管理信息的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步伐,更新速度也会比较慢,消息滞后,因此需要对城市进行信息上的改革。还有就是我国的城市的发展水平也有所不同,信息的接收速度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也导致了数字化的差异性。

1.2人们满意的程度低

随着一些文化和社会的影响,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娱乐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对周围环境的要求也变得更高。但是旧式城市的管理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现在生活水平的高要求。比如一些垃圾的随便倾倒问题和常见,但是因为政府的不合理治理,导致环境质量大大降低,人们生活的让环境也不是很干净。还有就是一些城市居民对政府或者身边的食物会提出一些建议或者想法,但是他们对于提出意见的方式无从下手,也导致政府不能更好地改善,而人们对此的态度也会越来越差,最后导致对政府的信任降低,如果市民们对政府的信任降低的话,那么政府的各项政策又怎么能够更好地实行。

2对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思考与展望

2.1数字化人口的管理

数字化这个词只有在信息技术上才最常见,但是把数字化用在了城市发展的身上,也就意味着将城市的发展与计算机进行相互连接,从而产生了数字化城市的概念。数字城市是从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转换的基本标志之一。数字化城市是现代化城市所追寻的目标,因此,国家对数字化城市的建设及其关注,在管理上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有很多。城市尤其标志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它在与国外的经济、文化、政治……的交流上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更好地发展城市对我们国家的建设有着一定的好处。数字化城市的出现意味着城市的发展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但是人口的大大增已经成了不可避免的问题,管理也逐步艰难。因此,应用数字化的人口登记管理可以节省时间和精力还是工作效率更高。针对人口,要准确把握人口的结构、人口数量、人口流动变化情况……准备一个电子档案,随时掌握人口的一切动态,要度每一个人都应该了解他们的职位,身体情况,家庭情况等信息,将这些输入到电脑之中,实现从宏观到微观,从局部到全面的新格局。

2.2数字化土地的管理

土地在我们中国人的生命之中起着不可取代的地位,中国在以前是一个农业大国,也就意味着土地就是人们的生命。虽然现在工业化的生产占主导地位,但是土地的问题还是主要问题。不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土地都是核心问题。城市要想合理规划,就首先应该规划土地。首先要对城市的土地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城市的地理进行编码。在这里可以运用数字化进行了解,一般采用DOM等计算机技术对地理进行研究勘探,了解地形的基本秦光,还有空间布局,土地的优劣等级,和周围环境对土地的优势劣势等一系列情况。另外,对土地的使用情况也应该有具体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得进行规划和合理分配。还有要对居民的住所有所了解。要了解居民的居住地方,门牌号码,街道••••••还有就是对于从外地打工的人口要及时登记他们的住所,及时了解情况,租赁的变化,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他们或者及时发现不法分子的进入。这些都是运用计算机技术来进行档案的记录还有情况的调查。数字化城市的建设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2.3数字化监督的管理

对于一些落后城市,城市的监督体制不够完善,监督人员不足,不能够更好地照顾到全局,监察到所有情况,因此,在监督上城市存在着很大的漏洞。但是数字化的应用和数字化城市的建设就大大避免了这一问题。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使城市管理者对管理对象做到一清二楚,为维护城市公共安全提供了可靠保障。在维护治安上,只需要几个警察巡逻,然后通过监视器的视线就可以观测到城市的不同地区出现的不同问题,然后马上派遣工作人员予以解决。而对于城市的交通安全,应该在每个十字路口或者交通公路上安装摄像头,及时了解公共道路上出现的事故,还有驾驶人员违规的现象并予以相应的惩罚。这样大大减少了工作人员的负担,只需在监控器后观看就可以准确地掌握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的动态,不仅节省时间和人力,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结束语

城市信息化管理精选篇12

武汉市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是,到2015年,支撑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信息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一批重点领域的智慧应用基本建成,基本构建完成现代化智慧产业体系。到2020年,武汉市的智慧城市将基本建成,成为中部“智慧之都”,建立完成一个集应急指挥、行政管理、社会民生、公众服务等综合信息为一体的智能化协同信息系统,智慧基础设施达到全国领先水平,“信息通衢”成为城市新品牌,打造成智慧城市建设典范。

重点建设15个“智慧领域”

武汉“十二五”规划中确定将全面发展云计算、物联网产业,实施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安防设施、智能环境监测等十大类物联网示范工程,致力于将武汉打造成为中部“智慧之都”。

武汉市正在积极地进行智慧城市顶层规划设计,向世界一流水平的智慧城市整体规划靠近,高起点地建设智慧城市。武汉智慧城市建设包括感知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云计算中心等基础信息设施,构建应用、产业和运行3大核心体系。

其中应用体系选择在15个领域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包括智慧社会综合管理与服务、智慧国土规划、智慧市政设施、智慧公共安全、智慧医疗卫生、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文化、智慧教育、智慧环保、智慧水务、智慧食品药品安全、智慧社区、智慧物流。

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经过三到五年,武汉市将不断建设和完善感知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和云计算中心,形成覆盖全市范围的视频感知网、GPS感知网、无线感知网、数字集群专网等感知网络,建设国内首个位置源数据中心。

届时,武汉市光纤到户覆盖面达到100%,实现家庭接入速率100Mbps级别,企业接入速率1000Mbps级别,城区3G+WLAN为一体无线宽带覆盖率接近100%,接入宽带达到到每秒20Mbps以上。基本实现全民上网,全体市民享受无处不在的信息服务,人人拥有电子档案,全面普及电子商务,智慧生活进入普通家庭,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5%以上,85%以上的旅游星级饭店能提供在线预订服务。

武汉市全市道路和高速公路的综合监控比例达到90%以上,安全生产重点行业领域网络监管覆盖率达到100%,重点单位消防智能监控网络覆盖90%以上,环境智能在线检测率达90%以上。

城市管网将实现一体化、立体化、智能化管理。在智慧市政设施建设中集成物联网技术,利用三维、影像等技术对地下管网实现可视化和多维表达,并通过智能化分析模型,为城市地下管网智能化管理提供信息支撑环境。

武汉市在智慧市政设施建设中还将建设公益地图平台,提供专题地图、影像武汉、360度实景地图、三维虚拟城市、虚拟旅游、语音搜索、基于位置的服务、交互式地图服务等。并建设访问终端覆盖武汉主城区公交站、地铁站、旅游景点等人流密集点的街头电子地图,规划在武汉市区部署1000台街头电子地图终端。

在智慧服务上将实现全市“一卡通”服务,通过一张民生卡,实现公汽、轮渡、地铁、电影、电视、超市、药店及机场公路的通行支付,同时包括供电、供水、出租车、泊车、图书馆、社保等领域,提供医保、公积金、养老金等“五险一金”的办理、提取等多种服务。

同时通过该卡与个人信用关联,建立社会诚信体系,形成一套覆盖全市多行业、多领域的应用体系和应用模式,实现“一城一卡、一卡通用”。

加强智慧食品药品安全建设

智慧食品药品安全建设可以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食物链检验信息链、各部门全业务协同监管。全食物链检验监控与食品流通追溯相结合,做到正向跟踪和反向追溯,分段管理各个政府部门记录各自监控换届每次的抽检结果。

武汉市将建立无处不在的食品药品互动平台,武汉市农业、粮食、质监、工商、商务、食药监、卫生等部门进行协同办公,质监的抽检结果食药监可以查询,工商监管的问题产品可以追溯到质监监管的食品生产企业,全业务链检验监控平台记录的不合格抽检产品,达到预警级别的在预警系统中自动触发预警功能,在公共服务平台中自动不合格产品信息,再追溯管理中自动监控产品的流向信息,进行产品召回管理。

通过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只要市民身处市内任何有网络覆盖的地方,就可以实时地了解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以及从研发到手中的药品的信息。

开启智慧旅游

目前,已经建成的武汉市“无线城市”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对景区、酒店、旅游车、旅游团队、游客集散地等旅游点现场的全天候、全方位24小时监控,使武汉市的旅游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准确化、智能化、信息化。

武汉市将开发“智慧旅游”APP软件,游客只用下载相关软件,就能获得武汉旅游现代科技的贴身服务。

游客可在网上查明线路、在线预订景区门票或酒店房间,并通过网络景观虚拟体会游玩感受;可通过手机查看景点当天的入园人数和游玩现场;手机等移动终端也可以成为智能“导游”,随时提供导游讲解和咨询。

今年,武汉市将启动智慧旅游体验中心建设,选址在黄鹤楼,外地游客可通过虚拟显示、360虚拟实景、3D仿真模拟、实景三维等技术,集中感受江城美景。

实现智慧医疗

武汉市将打造无所不在的全生命周期自我健康医疗管理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选择16家二级以上医院和2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试点。

城市信息化管理精选篇13

【关键词】城市绿化;评价指标;信息管理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结构中的自然生产力主体,对城市系统和生态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改善城市生态质量,调节城市生态平衡的主要载体。我国城市绿地的破碎化程度很高,采取人工手段提前绿地信息的难度自然就变得非常大,运用信息系统对城市绿地进行规划管理能够推进城市绿地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提高绿地管理效率。城市绿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减轻城市绿化的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和养护管理等各项管理工作复杂程度的有效方式,同时能够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提高城市绿化管理质量,实现科学管理。城市绿化管理信息系统为园林绿化管理部门提供数据信息,以便于统计部门进行规划,实现内部管理标准化和城市绿化管理条理化。

一、城市绿化评价指标

城市绿化系统的概念仍在不断完善中,与此同时,关于城市绿化的指标体系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国际上关于城市绿化的评价指标有很多,例如,联合国在1996年提出市区公园绿地定额为60m2/人,而实际上,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很多城市都超过了这一指标。其他国家也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不同的城市绿化评价指标,我国基本建设委员会于1980年颁布了《城市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确定了城市绿地定额近期3-5m2/人,远期7-11m2/人,跟地区根据此指标也规定了本地区的绿地系统指标。

二、城市绿化信息管理技术

城市绿化信息涉及到大量的地理空间数据,因此对城市绿化管理与评价体系在技术方面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信息管理系统相关技术应用于城市绿化管理,较为明显的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使用,关键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数据库技术和.NET技术。

(一)GIS技术

GIS最早出现在60年度,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数据管理技术,与传统的分析方法相比,GIS将传统分析方法中单一、静态的数据进化为多数据源、多时相以及时空结合的综合分析方式,能够进行数据综合和模拟分析,并且能够得到传统方法难以得到的重要信息,因此,这一技术已经应用到绿地管理的各个领域,成为各城市进行规划的必要工具。目前,国际上大多数的GIS软件公司已经把开发组件式软件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因为组件式的GIS技术成为现在各城市进行城市绿化管理主要应用的信息管理技术软件。国际上主要的组件式GIS商用软件的分类包括MapObjects和ArcObjects。MapObjects 技术能够实现人性化和清晰化的数据分析,并实现地图操作相关功能,ArcObjects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件平台,也是目前功能最强、组件最全、结构最复杂的平台。GIS在国内一些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机构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例如中国地质大学和武汉大学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都对这一软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我国发展GIS组件技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技术能够将数据集合按照一定的结构、组织和描述性特点进行储存,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而且数据的独立性非常高,具有易扩展性,能够为多种用户进行共享,非常适合我国城市绿地管理中的信息系统管理与应用。在城市绿地管理过程中,数据库管理系统在确保数据安全可靠的同时,能够提高用户使用数据的方便性和简单性,用户对数据的操作能够通过数据库进行运行。数据库技术有很多,配合Windows服务器版操作系统进行使用能够提高其在城市绿地管理中的应用效率。

(三)系统开发平台(.NET技术平台)

NET开发平台是完全不同于传统应用开发的技术架构,包含很多组件,主要可简化且规范应用系统的开发与部署,进而可以提高城市绿化管理数据的可移植性,安全性和可再利用价值。.NET开发平台包含的各类组件、服务架构及技术层次都有共同的标准和规格,存在较好的兼容性,能够解决过去城市绿化管理中使用的信息管理软件无法使信息产品彼此实现兼容的问题。这一开发平台在我国各城市的绿地管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有大量的成功案例。

三、构建城市绿化管理数据库的建议

建设城市绿化数据库,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既包括信息管理软件的应用与管理,又包括数据的分析与维护。因此,在进行城市绿化管理数据库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基础地理空间数据的建设,绿化规划数据库的建设以及元数据库的建设,确保空间和非空间的数据能够通过信息管理软件实现一体化集成。第一,空间数据库,包括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绿化规划数据和绿化现状数据库;第二是属性数据库,主要包括植被规划目标、系统资源的属性数据和有关城市绿地规划和管理的元数据。

建设城市绿化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实现城市植被地理分别的信息管理,提高城市绿化管理效率,在城市绿化管理中,很多管理内容和管理任务都是与地理分布有关的,在各项管理中存在大量杂乱的、分散的资料和数据,因此建立城市绿化管理信息系统,并通过GIS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结合能够有效地分析如此庞大的数据,并为城市绿化管理提出建议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爱华,杨凤海.基于GIS的城市绿化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7,23(8).

[2]姜文峰,郑文刚,王彦文,赵春江.城市绿地自动化节水灌溉系统的研究[J].节水灌溉,2005,(1).

城市信息化管理精选篇14

关键词:营配一体化 城市电网 信息化管理 平台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b)-0118-02

营配一体化是在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建设而成的能够帮助供电企业进行配网建设规划,用电用户营配综合信息交流,及时更新数据以及确定合理抄表路线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在城市电网信息管理过程中实现营配一体化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对配电系统进行规划建设。配电是供电企业运营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营销环节,整个配电过程占到电网建设中投资的六成以上,因此,在城市配电运行过程中建立营配一体化新平台,对提高供电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运行效果,促进供电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很大帮助,同时,营配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应用还能够快速及时收集用电户的用电需求,为用电户提供针对性用电服务,最终提升供电企业的服务质量。

1 营配一体化的城市电网管理系统要实现的目标和功能

1.1 营配一体化城市电网信息管理需要达成的目标

首先,通过对相应的基础数据进行统一和规范,对营配一体化信息平台进行稳固,进一步巩固供电企业的各项业务工作流程和相关工作制度,最终达到规范供电企业电力营销服务和配电网生产的效果;其次,通过建设营配一体化电网信息化管理平台,能够切实提高供电企业针对用电户需求的反应能力,实现对用电户用电故障的及时、快速和准确处理,避免大规模停电现象的发生,从而更好地提升供电企业的客户服务质量;再次,通过建立和应用营配一体化电网信息化管理平台能够为供电企业建立一套能够帮助企业加强配电网设备管理的实时准确台账,实现对设备台账初始化、数据核对准确化、配电网设备高效管理的台账系统;最后,通过建设和应用营配一体化电网信息化管理平台能够实现供电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高效运行和快速联动,同时还能够为电力生产营销业务,如供电线路的线损分析、中低压系统供电可靠性在线分析、综合停电范围和停电频率分析、配电网规划等业务提供更加高效和科学的管理决策。

1.2 营配一体化电网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主要功能分析

首先,在较短时间内恢复供电。通过建立完善的营配一体化电网信息化管理平台,能够实现对配电网运行故障的实时预警,及时发现故障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并通过电力营销系统中的集成停电信息综合查询功能,及时将停电范围、故障类型和故障处理方式及时上报给客服,帮助客户对用电户的用电问题、用电故障进行及时有效的解答;其次,电子化移交。电子化移交是在GIS平台的基础上,按照相应的运行流程和工作规范,将配电网、营销基础数据的维护工作延伸到配电网工程建设、竣工验收的各个环节,实现对基础数据和基本图形的实时动态管理。再从供电企业营销系统、配电网工程系统得到的项目工单基础上,实现对配电网系统设备台账异常变化流程的规范管理。在配电网建设过程中,图纸的变动主要通过配网GIS来实现,在审核完成之后,营配一体化电网信息化管理平台可以将配电网中GIS和营销系统中异常设备台账信息进行更新;再次,数据质量平台。建立一致性对比流程和问题数据规则,在配网GIS系统营销系统以及计量自动化系统中的设备台账信息的基础上,能够实现对问题数据一致性对比研究,通过对问题数据进行科学处理,实现高效管理;最后,供电的可靠性管理。根据可靠性规程,将从供电系统中信息处理得到的预先安排好的停电信息、故障停电信息等可靠性标准进行计算处理,从而提高供电系统停电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 营配一体化电网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

2.1 营配一体化电网信息化管理平台总体框架分析

营配一体化电网信息化管理平台是以创新化、客户针对化、全局化和简单化为主要管理理念,并结合了先进业务流程整合观念和整合技术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横跨各个业务部门和系统的一体化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在该平台建设过程中,要依据供电企业信息化战略发展要求,要切实提高系统在信息化工作中的应用程度和应用范围,从而保证该系统能够为供电企业信息化发展提供更好的后续支撑。在营配一体化电网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过程中,从基础模型到各个模块的应用操作过程中,都应该使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确保信息采集平台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此外,在进行营配一体化电网信息化管理平台设计建设过程中,该平台主要以配网为基础和核心,整个系统主要是由基本应用、高级应用、运行管理、统计查询、系统管理5个模块构成,系统结合实际情况,逐渐构成配网规划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关键数据,实现客户用电信息采集的自动化、可靠性,确保供电方式的科学性、合理性,为实现供电系统的各项功能奠定坚实基础。

2.2 营配一体化电网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

营配一体化电网信息化管理平台是对配电网业务和营销业务集成应用,通过将用电户的信息综合集成分析,将原来需要采用任性统计分析的业务和工作内容逐渐转变为系统自动化计算,将原来枯燥的表格统计分析转变为图文并茂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通过信息集成和应用,促进供电企业在信息管理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变革。通过建设营配一体化电网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营销管理、配网生产管理和客户服务业务管理信息化、自动化和科学化,减少各个业务环节因为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差异性。

在营配一体化电网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几个应用系统包含了GIS系统、电力营销管理系统、配电网生产管理系统、供电企业客户服务系统和配网自动化系统。所谓的GIS系统是营配一体化电网信息化管理平台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其处于该平台建设的核心地位。在电力营销业务开展、配网业务开展过程中均依赖于以配电网为基础的网架信息和配网设备信息,从而更好发挥出GIS系统图形展示、图形化分析等方面的优势,进而能够完整、准确、直观地表达出配电网系统中各个电气设备之间的关系和空间信息分布情况,并且能够直观地描述出配电网基础模型。此外,在营配一体化电网信息化管理平台中,GIS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管理和维护电力营销管理、配网管理和自动化信息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利用多种分析模式,为供电企业的主要业务和营销业务开展支持。而营销管理系统可以为营配一体化电网信息化管理平台提供用电户基本数据信息和户表关系,然后结合GIS系统,可以更好地应用供电信息、停电信息、故障信息,进而通过分析这些信息开展业务包装辅助分析,为客户提供更好的力服务。

参考文献

[1] 袁广南.营配信息集成系统在电网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7):54-55.

[2] 谭勇桂,吴琳,何安宏.关于营配数据融合实现模式的分析与探讨[J].中国电业:技术版,2015(5).

[3] 金良峰,沈健,王长江.营配贯通在业扩报装勘查作业中的应用[J].浙江电力,2015(6):61-63.

[4] 龚国军.网省公司:营配调贯通的领头人[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5(6X):18-20.

[5] 王吉平.地(市)公司:营配贯通工程的中坚力量[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5(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