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09:0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疗,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性传播疾病; 心理治疗; 护理
Psychological care for patients with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ZHANG Liling
Jianli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Jianli 4333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s: To explore on the role of psychological care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STD). Methods: Doctor and patients should build up mutual trust and dependence. Proper psychological care should be provid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atients’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state, and should combine effectively with physical care. Results: Psychological care to STD patients showed good effects in clinical practice. Conclusion: Psychological state of STD patients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 providing proper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treatment for the patients’ early recovery.
【Key words】 Patients with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Psychological care; Nursing
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的增加,性传播疾病已成为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它不仅给患者造成躯体上的痛苦,而且来自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因素也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精神压力。我们性传播疾病诊疗人员若处理不当可能会使患者产生某些心理障碍,甚至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笔者在对性传播疾病患者的治疗及护理过程中注重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并进行心理疏导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性传播疾病患者主要的不良心理状态
1.1隐讳心理
性传播疾病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疾病,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多数中国人视为万恶之首,认为性传播疾病多与有关,性传播疾病患者往往羞于以病示人,不愿自己的隐私被别人发现。
1.2负罪心理
目前性传播疾病多数是由不洁所引起的,患者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深感对不起家人,一些人因此而产生负罪感。
1.3恐惧心理
许多性传播疾病患者对性传播疾病本身并不了解,社会上某些宣传过分夸大了性传播疾病的危害,使一些性传播疾病患者担心性传播疾病难以治愈或易复发,担心传染给家人,也担心熟人知道自己的病情后造成身败名裂的后果。
1.4悲观心理
有些性传播疾病病情较顽固,治疗时间较长,还有些患者由于各种原因而致病情复发,长期难以根治,这样会使一些患者产生悲观情绪。
1.5自卑心理
很多性传播疾病患者曾涉足婚外,而社会上也普遍存在对性传播疾病患者的歧视,认为性传播疾病患者道德败坏、下流,使患者觉得被社会遗弃,孤独无助,产生自卑心理。
1.6疑病心理
现在进行性传播疾病体检的人越来越多,其中有一部分人虽经多次检查排除性传播疾病后仍将信将疑,并整日担惊受怕,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心理专家表示,这类人群很可能是因性传播疾病疑病症所产生的心理作用。
1.7享乐心理
有些人性道德观念淡薄,或追求性享乐,或追求金钱,性生活不检点,过于放纵,与传统的性观念相背离,虽多次染上性传播疾病仍或不止。这些人对目前性传播疾病的流行蔓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心理状态对性传播疾病患者治疗的影响
性传播疾病患者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治疗和康复。据国内外多项研究证实,患者长期不良的心理状况会导致患者的免疫力下降,影响到疾病的痊愈,性传播疾病患者在治疗的时候一定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正确缓解心理压力,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
隐讳心理状态使性传播疾病患者不愿意自己的病情被别人知晓,往往心里都很压抑,也不让配偶同时接受治疗,这样会形成双方相互传染的局面。负罪和恐惧心理状态导致患者机体长期处于警觉紧张状态,机体抵抗力下降,不利于性传播疾病患者的康复。悲观和自卑心理状态会导致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下降,有些人对疾病绝望而放弃治疗,部分患者会因此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疑病心理状态是一种心理疾病,患者心灵敏感脆弱,如处理不当会使其心理状态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心理障碍。而享乐心理状态可使患者沉湎于危险的方式不能自拔,导致反复发生性传播疾病,并在社会上传播。
3对性传播疾病患者的心理治疗
3.1尊重患者的人格
要尊重患者的人格,理解患者的心理处境,不能挖苦和歧视,要持有同情和帮助的态度,帮助患者走出心理误区,消除或减轻患者的不良心理问题,以解除患者不必要的疑虑和恐惧,有利于患者对治疗的配合。
3.2认真倾听患者的倾诉
要认真倾听患者的倾诉,使其缓解压力,排除紧张情绪,增加患者的信任感,并强调要对患者的病情保密,使患者能放心地讲述病史、接受检查,以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
3.3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耐心详细地向患者客观正确地讲解其患性传播疾病的情况及注意事项,使患者了解所患疾病以及具体治疗的方法,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建立健康的行为方式。
3.4合理治疗
严格按正规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做到合理检查、合理诊断、合理治疗,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能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3.5做好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
使其掌握一定的自我防护知识,使他们认识到性传播疾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自觉抵制放纵思想,杜绝再次感染性传播疾病。
综上所述,我们应在诊疗性传播疾病患者时,要重视他们的心理表现,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给以适当的心理疏导,将躯体性治疗和心理治疗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在医患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和依赖的关系,保证各项治疗得到规范执行。事实证明,诊疗人员的暗示疗法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治疗方法,要使患者相信所患的性传播疾病通过正规治疗是完全可以获得痊愈的,这就要建立在医患关系相互信任和依赖的基础上。其实疾病本身并不可怕,怕的是思虑过多,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只有消除了患者不良的心理状况,才有益于患者的早日康复,也有益于患者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参考文献
1 赵生魁,吕恒毅.性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和治疗[J].基层医学论坛,2008,31(14):45.
2 徐美娜,王大光.性病患者的心理分析和心理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21(25):23-24.
【关键词】 抑郁;焦虑;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心理治疗
已有研究证明很多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合并心理疾病,而心理疾病对各型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会造成不良影响〔1~3〕。因此对该类病人进行心理评估,进而对存在心理障碍者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对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病人进行妥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心理评估,并对仍有焦虑或抑郁症状者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WHO关于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在2006至2008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干部病房以冠心病心律失常为主要疾病住院的患者中,排除功能性窦性心动过速、过缓及偶发早搏,排除合并其他严重躯体疾病、认知功能障碍及有精神障碍个人史及家族史患者,选择359例为观察对象。男311例,女48例,年龄 60~89〔平均(74.51±3.74)〕岁。
上述患者中无心脏频率及节律异常的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除外完全性三束支阻滞)确定为心律失常组57例;其余为对照组302例。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均先给予内科治疗,包括对冠心病进行基本治疗,对心律失常进行纠正、控制复发、防治合并症等一系列治疗,从而基本达到心律失常的治疗目的后,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抑郁量表(HAMD)进行心理评定〔4〕,HAMA (14项) 评分>14分,确定患者具有焦虑症状;HAMD(17项) 评分>17分确定患者具有抑郁症状。同时具有焦虑及抑郁症状者以相对严重症状为准。将有焦虑及抑郁症状患者确定为心理治疗组,进行心理治疗。治疗1 w后再次用HAMA和HAMD对患者进行心理评定。以心理治疗后HAMA、HAMD的减分率为指标,将疗效分为临床痊愈(减分率>75%)、进步(75%≥减分率>25%)、无效(减分率≤25%)3级。减分率=(治疗前HAMA或HAMD 分数-治疗后分数)/治疗前分数×100%。
1.3 心理治疗方法
1.3.1 认知疗法
多次与病人交谈,细致观察,向病人讲解疾病知识,纠正患者一些错误认识(如多数患者都认为出现心律不齐就会有生命危险,基于此向患者解释不是所有心律失常都有高危险性,既使危险性高的心律失常经过有效治疗,可明显降低危险性,并且焦虑、紧张可加重及诱发疾病发作及使病情加重)。使患者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能够达观地对待疾病。鼓励患者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老年人集体活动,把注意力从自身疾病上转移到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上。
1.3.2 松静疗法
主要做法为患者坐或躺在床上,休息10 min,播放松静语言音乐诱导磁带,每次30 min,每日1次,连续7 d为1个疗程。使患者出现松弛反应,做到肌肉放松,内脏放松,精神心理放松。
1.4 统计学方法
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1.5 结果
对照组302例老年患者中,有焦虑症状者104例,有抑郁症状者95例,二者总发病率为66%。心律失常组57例老年患者中,有焦虑症状者7例,抑郁症状者4例,二者总发病率为19%。两组焦虑及抑郁症状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心理治疗组210例病人进行治疗后,59例痊愈,100例进步,51例无效,总有效率76%。
2 讨 论
在对照组病人中焦虑及抑郁症状的总发病率为66%,说明在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中焦虑或抑郁症状较普遍。其原因考虑为对照组患者中,存在由心律失常引起的不同程度的心悸等自觉症状。尽管症状本身危害不大或已得到控制,但因由于病因及病理改变存在,临床上难以彻底治愈或完全控制不复发,病程呈慢性,有时反复,导致患者产生恐惧和担忧进而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状。但在无心脏频率及节律异常的心律失常组中,焦虑或抑郁症状的发病率为19%,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原因考虑为心律失常组患者因无心脏频率及节律异常,亦无明显自觉症状及体征,自我感觉病情轻微,心理负担轻,因而焦虑或抑郁症状发病率亦低。心理障碍往往造成躯体疾病的反复或加重〔5,6〕,因此对心律失常合并焦虑或抑郁症状患者进行心理治疗是极其重要的。因操作较为复杂,本研究未对心理评定后有焦虑或抑郁症状患者进行病因诊断。故这些患者中可能包括轻重程度不等的各种心理障碍如焦虑症、抑郁症、疑病症等,也可能存在初次发作心律失常导致的反应性心理障碍。但无论何种病因引起的焦虑或抑郁症状,对其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无疑是有益的,可以缩短反应性心理障碍患者不正常心理状态持续时间,防止其向心理疾病方向转化,对原有心理障碍患者也能起到初步的基础治疗作用。本研究有针对性地对心理治疗组患者进行了心理治疗。针对患者对自身疾病有过分担心,进行认知治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行为疗法,实施放松训练,该组患者经1 w心理治疗后,心理障碍患者明显好转,总有效率达到76%。说明经过一定程度的心理治疗,能够促使患者身心的全面恢复,更有效地提高患者的健康程度和生活质量。对于心理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可请心理专科医生进一步诊断和进行心理及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 Friedman M.Type A behavior:a frequently misdiagnosed and rarely treated medical disorder〔J〕.Am Heart J,1988;115(4):9306.
2 Penninx BW,Beekman AT,Honig A,et al.Depression and cardiac mortality:results from a communitybased longitudinal study〔J〕.Arch Gen Psychiatry,2001;58(3):2217.
3 Appels A,Mulder P.Type A behavior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A 9.5year followup of a small cohort〔J〕.Int J Cardiol,1985;8(4):46573.
4 王晓慧,孙家华.现代精神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71849.
关键词:小儿心血管疾病;综合治疗;临床分析
近几年发现,小儿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不断增加。在我国,心血管疾病是所有疾病中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一类疾病,也是威胁着人类生命健康的最常见的一种临床病症[1]。因此,本文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3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50例例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儿童,并对上述患者的综合治疗开展的情况进行回顾分析,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成果,现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2年10月~2013年3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患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患儿中选出50例作为观察对象。所选取的患者均符合下列条件:(1)上述患者的年龄均在5岁到10岁岁之间,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2)疾病类型:心力衰竭10例,心肌梗死21例,心律失常9例,冠心病10例;(3)所有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协议书。
1.2 方法
对本研究中所选取的50例心血管疾病患儿开展综合治疗,主要分为对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健康宣教三个方面内容[2]。
第一,对症药物治疗。对不同病症的患者采取对症药物治疗,同时应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情况。在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洋地黄等药物时,若发现病情变化应及时停药并进行相关处理。
第二,手术治疗。对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危急的患者,及时采取手术治疗方法,并根据患者的病情与耐受程度制定针对性的手术方案。
第三,健康宣教。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在治疗期间的相关注意事项以及与疾病的防治与预后相关的知识,同时做好饮食方面的宣教。嘱咐患者在用药期间的注意内容,如发现心律失常等现象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3]。告知患者饮食与心血管疾病的密切关系,嘱咐其进清淡不油腻的饮食,并戒烟戒酒,忌刺激性食物。另外,对出院患者也应进行相关指导工作,在发现病情变化时应及时就医。
1.3 判定指标
选择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作为判定指标,从患者体征减轻程度以及临床辅助检查结果的变化情况来分级,可分为有显著效果、一般有效和无效三种等级[4]。有显著效果:患者体征明显减轻且临床辅助检查结果提示有明显好转;一般有效:患者体征与临床辅助检查结果均提示有一定程度好转;无效:患者体征无明显变化或出现恶化,且临床辅助检查结果提示无好转。
1.4 统计学分析
根据所选取的50例患儿的治疗情况,对比上述患者治疗前后病情恢复情况,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X2和t值进行检验,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具有差异性,则统计学有意义(P
2. 结果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所选取的50例患儿病情变化情况与治疗前有着显著的区别,详细情况见表一。
根据上表所述,所选取的5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接受综合治疗之后,病情变化情况与治疗前有显著差异,统计学有意义(P
3. 讨论
小儿心血管疾病是循环系统疾病的别称,在临床上,通常是指发生在心脏及供血循环系统中的一类病变的总称,包括发生在心脏和血管(动脉血管、静脉血管及微细血管)中的任何机急性或慢性疾病。这类疾病的病因一般与动脉硬化有关,通常表现为局部缺血、缺氧而引起的疼痛或功能障碍,在针对这些疾病的治疗方面,大多拥有较为类似的治疗手段。
综合治疗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患病情况和病情的发展趋势,如具体情况、病理类型、病变范围以及病理分期等,而制定的合理、高效、安全可行的一系列现代化治疗手段[5]。在临床上应用综合治疗法对心血管疾病开展治疗,能够有效的提高这类疾病的治愈率和预后恢复率,同时,在延长患者的生命以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等方面也有着正面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心血管疾病的综合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了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健康宣教等三个层面的内容,通过对本研究中的50例小儿心血管疾病患者开展综合治疗法的治疗方法和疗效进行全面的分析探讨,发现这种方法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治疗与恢复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上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吕宗霞,徐文利. 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分析与对策[J]. 中国保健营养,2013,08:1856.
[2]黄帮华. 心血管内科临床药师工作的特点及切入点[A]. 中国医院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2010年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六届临床药师论坛论文集[C].中国医院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2010:5.
[3]薛华. 论心血管内科的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9:265-266.
【关键词】 康复期;精神病;认知心理治疗;护理干预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61-02
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往往会出现多种心理问题,会对患者的康复产生严重的影响,能够减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对于患者的认知疗法是临床康复期精神病常用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其主要原理是在认知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患者错误认知和观念进行改变,使不良情绪与行为得到纠正,能够使患者正常的进行各种心理活动,最终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笔者现将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认知心理治疗的护理观察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收治的康复期精神病患者90例进行分析讨论,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48例,年龄在23-59岁,平均年龄为35.18±2.39岁。此组患者的精神症状缓解或已经消失,自知力已经恢复或部分已经恢复,病情处于稳定状态,但还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这种心理问题不是精神病的疾病状态。其中:双向情感障碍患者2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47例,神经症患者18例,应激性精神障碍患者2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一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为对照组,另一组患者实施认知心理治疗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精神症状、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社会支持、家庭支持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对、工作能力、学习情况等进行收集总结。
1.2.1 治疗阶段 将进行治疗的康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认知心理治疗及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相关的药物进行治疗,在此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进行认知心理治疗方法。每周进行认知心理治疗1次,每次治疗时间为40-60min。对于此组患者进行护理观察3个月。
1.2.2 认知心理治疗方法 由我科有资历的心理咨询医师开展认知心理治疗。
1.2.2.1 准备治疗阶段 收集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各方面资料,其主要包括诱发精神病的社会心理因素、家庭社会背景、人际环境关系、婚姻恋爱史、性格复期精神病患者在安静的房间内并由咨询师与患者进行有关心理治疗的交谈与交流。注意对患者求诊的目的要耐心倾听,并鼓励患者对自己内心存在的问题进行倾述,在交流中一定取得患者的信任,对于患者所存在的心理问题要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解释,帮助患者能够找出问题所在,对患者的错误认识进行纠正,并对患者所提出的问题给予有效的解决的方法。
1.2.2.2 巩固治疗阶段 对于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进行反复的认知治疗训练。尤其是针对病情反复的精神病患者,应耐心细致的进行有效的心理分析,对错误认知及时进行纠正,鼓励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自我进行锻炼,以巩固认知心理治疗的疗效。
1.3 效果评定 对于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分别由心理医生用SGL-90[3]进行检测治疗结果,该评定表共有90个条目,其中主要分为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度、强迫、焦虑、抑郁、敌对、偏执、恐怖以及精神病性等症状因子,每一项主要按5级评分进行评定,得分越高证明心理症状越明显。问卷由心理医生监督发下并同意回收。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统计分析使用SPSS11.3软件包完成,P
2 结 果
两组患者在经过不同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SGL-90评分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各个项目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
3 讨 论
精神病患者在急性期发病时,由于受精神症状和自我缺乏认知力的影响,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是进入康复期后,患者的精神症状逐渐的消失或者缓解,自知能力能够恢复,因此,在对于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应适时认知心理治疗方法,并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干预这对临床康复治疗有重大的意义。从以上报道可以证明,对于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认知心理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可以提高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期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认知力,对日后生活质量以及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雅坤.认知行为疗法在疼痛治疗中的运用现状及展望[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0,91(3):120.
1 资料与方法
本文共收集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我院274例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其中男性205例,女性69例;年龄37-72岁,平均57.8岁。临床表现为不同类型或时段的心肌梗死或心绞痛,并参照《内科学》[4]冠心病介入治疗适应症的参考标准,排除不宜PCI治疗患者。此274例患者均以股静脉为入路,其中单纯行PTCA治疗者33例,单纯行IS治疗者14例,其余行PTCA联合IS治疗。经过精心护理,274例冠心病PCI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心肌缺血的临床表现得到不同程度改善,胸痛症状缓解,复查心电图较之术前明显改善。其中66例出现手术后并发症,21例出现低血压,20例出现腰部疼痛,13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12例发生尿潴留。因发现及时,积极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无1例因发生严重并发症导致死亡。术后住院8-15 天,随访1-3个月,均无血小板减少症、心力衰竭或猝死发生。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 根据患者不同病情、个性特点、文化背景等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予以个性化心理干预。让患者明白良好的心理状态在疾病治疗和恢复中占有重要地位,自我防御意识、积极配合治疗和自信心,可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
2.2 术前观察护理 与患者和家属沟通,签订介入治疗手术同意书及紧急抢救同意书;训练患者床上平卧排尿及有效咳嗽方法,以避免术后因不习惯导致尿潴留和不能及时排出废物引起感染,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完善术前相关生化、胸片、心电图等检查,常规术前备皮,进行碘过敏及青霉素试验,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口服;检查记录患者双侧股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以便术中术后对照;术前1天饮食清淡,术前4小时禁食,进入导管室前排空大小便;协助患者平躺于×线诊断床上(为确保各个角度均能清晰呈现冠状动脉造影图像,心电监护电极需避开心影部位),建立静脉通路。
2.3 术中观察护理 术中安慰鼓励患者,耐心倾听患者述说;观察记录心电监护及患者生命体征,对出现呼吸急促、面色苍白、血压急剧下降、心率减慢甚至室颤等异常表现,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完成相应处理;嘱患者适时有效咳嗽,促进造影剂排泄;详细记录术中所用药物、剂量、时间、PTCA压力及扩展时间,每次处理应提醒医生注意。
2.4 术后观察护理 术毕患者平卧24小时,检查生命体征,并根据患者术后情况酌情心电监护;穿刺部位沙袋压迫12小时,穿刺肢体制动呈伸直位,嘱患者尽量避免用力咳嗽、大小便或憋尿等增加腹压达到动作;拔除动脉鞘管时行心电监护,患者主诉不适或心电监护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紧急处理;鞘管拔出后行加压包扎止血,并注意足背动脉搏动及局部皮温情况;每30分钟触摸足背动脉搏动1次,防止血栓形成;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或血肿,以便及时对症处理;包扎解除是出现出血或渗血,用手指压迫穿刺点近心端,并通知医生对症处理;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防止穿刺部位感染;嘱患者多饮水,以促进造影剂排泄,少食多餐,以进食一些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宜消化的半流质,并辅以静脉营养。
2.5 并发症的观察护理 低血压是PCI术后极易发生的并发症之一,为避免其发生,患者无需术前常规禁食,一般术前禁食4小时即可;术后鼓励患者多饮水;进行严密的血压监测,早期可每半小时测血压1次,待连续4次测压均稳定后改为每2小时测压;拔除动脉鞘管时,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加强心理护理,拔出后行压迫止血。为避免穿刺部位出血,术前应常规检查凝血时间及血小板功能,肢体制动,正确压迫穿刺点部位;同时观察血压与神志,估计出血量,予以止血、保暖、扩容、升压等治疗。由于长时间卧床,患者可出现腰骶部疼痛,可在腰部铺垫柔软棉织品并进行按摩减轻疼痛。术前就进行床上排尿训练,以便患者适应术后床上排尿,安慰患者,消除其紧张情绪,达到预防排尿困难的目的。
总之,PCI治疗冠心病过程相对简单,避免了开胸手术造成的巨大损失,也缩短了康复时间。但其存在一些并发症,临床可通过个性化的护理干预床上减少PCI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术后延续治疗的依从性。
参考文献
[1] 梁青,黄凤仙.冠心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J].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4):1696-1697.
[2] 许晓云,刘丽敏.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9):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