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教材知识梳理范文

高中语文教材知识梳理精选(十四篇)

时间:2023-10-12 15:35:06

高中语文教材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教材知识梳理精选篇1

一、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和梳理

语言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语文学习很大程度上就是培养学生对于语言的应用与感知能力,因此,对语言进行积累是很有必要也很有价值的。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课本中文章的难度也在加大,很多文章都出自名家大师,这些文章中有大量的经典和值得推敲的语句,对这些语言的积累对于学生自身的语文知识水平的提升是很有帮助的,通过对优质语言进行模仿也能很好地提升写作水平。此外,对于语言材料的梳理也是很有必要的,对积累起来的素材如果没有有效的整理,在混乱中积累的内容很难真正发挥其价值。

积累语言应当首先从教材入手,教材中有大量优质的语言素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的语言十分优美,《沁园春·雪》()的语言磅礴大气,《我的思念是圆的》(艾青)的语言清新隽永……教材中有不胜枚举的优质文章,这些文章中的语言素材都值得学生反复推敲、积累。此外,学生也可以尝试接触课外读物,让自己的语言素材更充实。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水平及思辨能力,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推荐学生阅读好的课外书籍。选择的书籍应该易于学生接受并且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例如《鲁宾孙漂流记》就是不错的选择,小说充满奇幻色彩,正好符合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需求。书中也充满了精彩的描写,大量的语言素材可以被学生吸收利用。有了一定的积累后,学生需要对现有的语言材料进行有效的梳理,例如,自己所熟知的语言素材中哪些是古典诗词部分、哪些是白话文、哪些是现代文学作品,按年代分类是很有效的梳理方式。同时,学生也可以就语言材料的风格及类型进行分类,这也是一种很实用的方法。

二、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和梳理

语文知识看似一个大而笼统的概念,其实主要指和语文学科有关的知识,主要涵盖语音和文字、词语意义、词句篇章结构规律、根据情境组织语言恰当地表达的规律、作品的体裁格式等。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和梳理就像是建造一所语文知识的房子,首先搭建它的大体框架,再不断往其中填充物质。

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和梳理可以首先以时间为主线,梳理中国文学史上从古到今的优秀作品:从最初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年代遗留下来的大量文化产物,例如课本中出现的《孟子》二章中的《鱼我所欲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古代先贤留给后人的珍贵的文化遗产;之后的唐诗宋词,如《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登飞来峰》(王安石)、《相见欢》(李煜)、《浣溪沙》(晏殊等),有太多的优秀作品可以让学生欣赏积累;在近现代作品中也有很多佳作,多读多背并且用心去体会,可以很好地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在积累和梳理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领悟和运用能力必能得到提升。

三、对生活的积累和梳理

生活中蕴藏了最真实、最能够触动人心的素材,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应当逐渐培养他们对于生活的领悟与感知能力,这首先要从加深他们对于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开始。

高中语文教材知识梳理精选篇2

英语积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显形积累,是事实性的、知识性的。它包括词汇、句子、文章、习语等语言材料、知识、素材、典型的语言运用案例,包括用得精彩的巧妙的实例,有代表性的错误用例和语言修改范例,通过运用、积累成为自己的“语言库”。②隐性积累,包括思想的积累,方法的积累,情感的体验,生活的经验,方法的积累等。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梳理,指导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学生语言知识积累和梳理:

1.朗读、记诵是有效的积累方法

典范的语言材料,包括经典句型、篇章、习语、名言等,必须记诵。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记诵大量古今中外名篇美文,提高学生的语感、审美素养。诵读是语言输入与输出的桥梁,有助于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学生通过朗读向大脑输入大量的可理解的语言知识材料,有利于学生积累更多的词汇和句子,形成有规则的语言结构,进而促进其表达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叫学生记诵还要注重学生记诵方法的培养,提高其记诵效率。

2.学会整理记忆,烂笔头好于好记性

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老师帮助学生分类归纳,指导学生运用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的方法进行积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任何记忆过的东西在没有达到牢固记忆状态之下,如果不能够做到适时地复习,都会有被完全遗忘的可能。因此,语言输入之后还需进行巩固。因而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做好笔记、记录经典准备好复习时所需的语言材料。另外,语言材料的输入和巩固过程是一个反复刺激、不断加深印象的过程,是把所学知识转化为持久记忆的过程,也是语言能否自如输出的关键。

3.加强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知识面

通过课外阅读,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并在阅读过程中写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感受、体验、和思考。为了让学生在课外自主积累,笔者为扩大学生词汇量,丰富他们的语言知识,常鼓励他们自主积累课外读物的语言素材。不少学生喜欢读《新概念英语》、《英语世界》,这些中英对照的故事趣味性强,语言优美,能激起阅读的兴趣。基础好点的学生,还喜欢订阅《21st Century 》、《China Daily》等报刊,报刊内容丰富,语言地道,版面内容相对集中,如:有文化生活版、体育娱乐版、时事新闻版等,这更有助于话题词汇的积累。

4.合理安排检测、有计划的梳理学生所学

高中语文教材知识梳理精选篇3

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梳理探究”却处于一个很尴尬的状态:一方面是课程理念、教材编者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却是高考没有直接涉及或涉及甚少。所以很多教师认为既然高考都不考了,那也就可以不教了。于是“梳理探究”便形同虚设,俨然成为应试教育和高考指挥棒下的一个牺牲品。

那么,该怎样对待“梳理探究”这一部分,该用何种方式来教学“梳理探究”?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这里,笔者结合自己平时教学中积累的点滴体会,对“梳理探究”的教学方法作一浅探。

一、态度要重视

既然新教材中设置了“梳理探究”这个部分,那就自有其合理性和科学性。且不说高考考不考,考的比例有多少,就是五个模块中安排的15个专题,其内容精彩纷呈,意趣盎然,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本身也值得学生去了解去探究,这也是对学生课外知识的一种拓展,对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培养。且探究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笔者认为,切不可对“梳理探究”置之不理,首先应该从态度上高度重视它,把它提到与“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同等的地位。在这个思想认识的前提下,“梳理探究”才不至于被束之高阁,才不至于流于形式。

二、结构要了解

“梳理探究”共有15个专题,每个必修模块各安排3个专题,分别是:必修1: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必修2: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必修3: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必修4:逻辑与语文学习、走近文学大师、影视文化;必修5: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有趣的语言翻译。

这15个专题中,前7个专题侧重于梳理,侧重于对语言现象和语文知识进行梳理;后8个专题侧重于探究,侧重于对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进行探究。从纵向的模块来看,各模块间的3个专题内容有一定的关联性,且呈逐步提高、循序渐进的形式,编排的意图十分明显;从横向的内容来看,有的侧重于对以前所学的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以便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巩固和整合;有的则通过自主思考或合作研讨,培养探究能力。了解了“梳理探究”的内容结构形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才能统筹安排,循序渐进,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

三、教法要灵活

“梳理探究”毕竟不同于“阅读鉴赏”等,态度上固然要同等重视,但时间上却又无法与之平分秋色。所以在教材处理、教学设计、时间安排和活动形式等方面都要作灵活处理。

1.教材处理要有弹性

每个必修均设有3个“梳理探究”专题,按照教学计划,每学期要完成两个必修模块,也就是每学期有6个“梳理探究”专题,如果要求学生全部完成,显然是不现实的,其结果很可能是有量无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某一个专题,在一个专题内部也可以再进行分工,真正做到自主、合作、探究。

就某一专题本身的各个活动环节而言,也要作灵活处理,剪裁取舍,把握弹性。例如,在必修5“古代文化常识”的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先安排课外时间自行阅读这一专题内容,然后交给他们梳理探究的具体任务:在 5个必修模块中,我们已经接触到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如《滕王阁序》中“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的“弱冠”,《过秦论》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的“山东”,《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的“壬戌”“既望”,《张衡传》中“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的“公车”“郎中”等等,分别涉及年龄、地理、纪时、官职等古代文化常识,请4个小组的同学分别从“天文地理”“纪年纪时”“姓名字号”“礼仪制度”中选取一个角度,以小组为单位,对5个必修模块中涉及的相关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梳理。最后安排一节课进行成果展示。结果表明,学生梳理得很具体,这等于是对文言文的一次复习。考虑到学生的梳理只展示现象,而缺乏理论,我结合本人开发的校本课程《语文趣味知识集锦》中的一个单元――古代文化常识说略,分别梳理了“古人称谓简说”“古代年龄称谓小集”“古代地理常识知多少”“文言文中职官的辨识” “‘左’‘右’孰尊”等方面内容,提供给学生参考。这些内容,既有理论说明,又有例子佐证,而且都跟文言文有一定的关系,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学生探究的欲望就更强烈一些。

2.教学设计要有科学性

“梳理探究”教学设计要遵循语文学科的特性,要注重教学策略和教学思路的安排,要突显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一次观摩课中,我开设了必修2中“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这一专题。教材中这一专题的内容包括三大部分:成语的来源和结构,成语的运用,成语与文化。其中第一和第三部分侧重于文化的角度,知识性比较强;第二部分侧重于运用,趣味性比较浓。要想在这短短的一节课内完成这样丰厚的教学内容,显然是有很大难度的,我的教学思路是:本着知识性与趣味性兼顾的原则,采取删繁就简的方式,整个专题分两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侧重于运用方面,先在课堂上引进游戏活动和分组竞答的做法,以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第二部分再侧重于文化方面,分派课下的梳理探究任务。这样由感性到理性,由趣味性到知识性,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和过程。

具体的教学环节设计是:(1)激情诱趣,导入本课;(2)追本溯源,成语常识;(3)集思广益,成语游戏:①用十二属相填写成语;②成语猜谜;③成语对联;④成语接龙;(4)咬文嚼字,辨析误区;(5)牛刀小试,课堂训练;(6)学以致用,课外延伸:①梳理:误用频率较高的“不”字成语10条;②探究:成语中的谦敬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3.时间安排要有合理性

“梳理探究”的活动主要靠课外进行,而不是靠课堂上教师的讲授,课堂只是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和交流学习心得的舞台。而且也不能集中安排,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宽度。为此,每个必修模块教学开始之初,我就根据实际教学进度排出“梳理探究”的学习时间表,让学生选定自己感兴趣的专题,认真准备,并明确限定完成任务和展示成果的具体时间。

4.活动形式要有多样性

高中语文教材知识梳理精选篇4

一、积累与梳理的内容

一是语言材料。我们的学生至少要掌握能满足生活、学习和工作需要的足够的词语,如果要求再高一点,则希望能掌握尽可能丰富的词语。这些词语包含现代汉语的普通词语和一些必要的专门词语和“熟语”,还有文言文中一些常见的实词、虚词。要通过诵读积累一些精彩的篇章。另外,许多学生还喜欢积累一些名言警句,这样做是有道理的,不少名言警句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也常常有助于增强表达的力量。这些语言材料是供随时“提取”和组配运用的。要积累的语言材料应该是文化含金量高,具有语言典范性和强大的精神渗透力。对于日常学习中积累的语言材料进行梳理是十分必要的。平时在阅读、背诵和与人交流中,可以随机获得许多语言材料,而这些积累起来的材料往往是散乱的。通过适当途径的梳理,这些材料有可能形成某种联系和条理,从而增强在“储存器”中的“活性”。

二是语文知识。这里的“语文知识”是指语文学科的知识,涉及到语音和文字、词语意义、词句篇章结构规律和根据情境组织语言恰当地表达的规律,言语作品的体裁格式,等等。

三是学习方法。平日的学习中,逐步掌握了一个个具体的学习方法,例如,批注的方法,做笔记的方法,制作卡片的方法,等等,天长日久积累了一批学习方法。经过分析归类的梳理,对学习方法的认识可以有所提升,学习方法的运用水平可以有所提高,这样才可以实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

四是相关知识和素材。这里所谓的“相关知识”,是和语文的学习与运用密切相关的背景知识、附带的知识。这一些不属于本学科专门的知识,但是如果缺乏必要的相关知识,即便十分精通语文本学科的专门知识,可还是不能顺利完成听说读写的任务。

二、积累与梳理的方法

语文积累可以积累在头脑里,也可以积累在其他可供自己随时取用的地方。“记忆”(表示“记住、保持在脑子里”)是一种积累。然而,我们不可能把一切语言材料和相关的东西都保持在脑子里,事实上也没有必要不计成本地把所有这一切都用“记忆”的方式逐渐聚集起来。语文积累,有一些是必须保持在脑子里的,有一些可以暂时甚或长久地用别的方式加工存放,例如,用笔记本、卡片、电脑、剪报之类的方式存放。

读书是语文积累的重要环节。词语篇章就是在“读”书的过程中丰富起来的,良好的语感也是靠“读”书读出来的。无声的阅读会给我们带来语文的积累,出声的朗读、背诵(“抄写、默写”作为对朗读、背诵的补充和强化)更是语文积累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读”的过程中,不但积累了词句篇章,而且也积累了语文知识,增加了语言感受力、文学鉴赏力的蓄积。从前,人们写文章时往往要斟酌:有没有这样的说法?这样写通不通?写完了文章要从头至尾喃喃地念,念到不顺口的地方,就提笔修改,改了一遍再念,如果还有不顺口的,再改。从前的人写文章就这样边念边改,反复念反复改,直到完全“顺口”通畅为止。这样改出来的文章才可能读起来上口。而这里所谓“通不通”“顺口不顺口”,其实就是运用他们的语文知识来判别文章符合不符合语法规范的标准。

运用语言表达交流的实践也是语文积累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不仅有词语、表达方式的积累,还会有动态的、具有现场特征的语文知识的积累。这比起静态的单向接受的语文知识更有活力。

高中学生的语文积累工作,应该有不同于小学、初中阶段积累的特点。多数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还没有比较明确的发展方向,他们的语文积累有课程和教材所规定的,也有自己学习过程中随机获得的。学生进入高中,一般都会产生大致明确的学习需求,因此一些相关知识和素材的积累就要围绕自己选择的方向来展开。

高中语文教材知识梳理精选篇5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思考的过程就是一个梳理的过程。积累和梳理是初中生形成自身素养的一个极重要的途径。新课标明确指出: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通过对知识、能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累、融汇与整合,切实提高自身能力……积累和梳理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这个更大的学习目标里面的一部分。

养成积累和梳理的习惯,也是促进自身能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因为积累和梳理需要长期、不断、不停进行。不仅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积累梳理。积累是不断地丰富,不断地扩大,不断地加深,不断地提高。在这个不断地扩大和提高的过程中,需要靠梳理来解决问题,通过自己的归类、分析、整理,使它条理化、系统化,形成一种认识,形成一种智慧。因此,进行积累和梳理对学生极其重要。

事实上,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积累知识、积累方法、积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个过程是一个大的积累,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积累、增长的过程。这中间又经历了狭义上的积累,从积累到梳理。梳理的过程又是积累,而且是为下面的积累又抬高了一个台阶,知识能力各方面又高了一层,为下面的积累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到了一定的程度,再来梳理,台阶又高了一层。这个大的积累慢慢越积越多、越积越厚,整个学习就进入一个良性状态。因此,进行积累和梳理对学生极其必要。

在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梳理呢?我们应引导学生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积累。在这个过程中,注重依据自己的个人情况,扬长补短,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实际需要,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诸多问题。通过对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诸多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个人文化积淀和文学素养。

鼓励学生注意看似平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对未知世界怀有浓厚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方法,追求创新思维、创新表达。努力追求多角度、多层次地创造性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并能在文本之外寻找答案,获得独特体验和新的发现。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独到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二、注重积累梳理语言现象和语文知识,侧重探究发现文学和文化

1.注重实际运用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知识,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积累语言;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充分吸收这些文字的魅力;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因为生活才是语言的源泉。

2.突出过程和方法

中国汉语言知识博大精深,只有突出过程,讲究方法,才能达到积累的目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语文知识重在持之以恒的积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引导学生大量积累成语、名言警句、格言、谚语等,通过朗读、品悟,形成语文素养,提高文学欣赏水平。

3.联系现实生活

语文必须与生活联系,才会充满生机;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有之一切皆活,无之则一潭死水;语文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教师才愈教愈有意味,学生才越学越有兴趣。学生既有兴趣,密切联系现实,但又不取悦于学生。如网络热点词汇、社会热点词汇等,既是当前时代的热点,又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学生探究起来自然就兴致勃勃。即便如文言、成语、典故这样一些旧题目,我们也赋予它新含义。

4.强调文化内涵

语文知识的积累不仅是一种文化火种的传承,更是一种民族信念的潜移默化。凝炼的语言背后,潜藏着睿智的心灵。高尔基曾说过:“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灵魂接触了它,它就活起来了。”

三、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梳理

1.重视课内的积累和梳理

(1)生字新词,强化记忆

对易误读、误用的字词引导学生梳理归纳,辨明正误,加强识记,注意运用。对实词虚词和成语,加强理解辨析,采用课前讲解的形式进行梳理归纳。

(2)梳理归纳

对病句的辨析与修改、修辞、文言知识在积累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归纳,抓住类型,掌握规律。

(3)名句名篇,反复诵读

抓住早读时间,通过诵读涵咏,积累语言材料,积累生活经验、情感思想。指导学生在作文和交流中运用积累的课文材料。

(4)指导学生勤做课堂笔记

2.拓展课外阅读积累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通过课外阅读,开阔视野,丰富阅历。

(1)选择类似的文章

结合课文的学习,布置更多的、类似的、同样题材的、接近的或者说同样体裁的、同样样式的、同样风格的或不同的文章让学生阅读,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注意积累和梳理。

(3)引导学生在表达中运用积累的语言、材料、思想和方法

3.提倡学生在生活中积累

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处处留心皆学问,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和积累。

(1)要让学生勤做笔记

俗话说:“最淡的墨水胜过最强的记忆”。听到生动有趣的或者精辟深刻的语言,动动笔随时记下来,这是语言的积累。看电视,或与人交谈,听到一个好的想法,记录下来,这是思想的积累。

(2)引导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如搜集春联、纠正广告用语等。

(3)积累生活素材

坚持写日记,丰富自己的作文素材库,积累生活感悟,整理提高思想认识。

4.能围绕自己的目标和兴趣加强积累

高中语文教材知识梳理精选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语文知识;积累方法;梳理方法

积累和梳理是语文学习中必须养成的习惯和能力。语文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积累、梳理的过程。新课标明确指出:“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学生不重视积累,就会导致语文“营养不良”;学生不注重梳理,就会被收集来的东西压得喘不过气,甚至被活活压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地进行积累和梳理,指导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一、提供必要时间

现在的学生课程较多,作业较多,一天累到晚,也难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语文老师应考虑有利于学生积累梳理的因素,拿出一些教学时间,帮助学生去积累和梳理语文知识。

二、加强方法指导

1.积累方法

(1)诵读。

朗朗书生是语文的特质,语文教学离不开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是有效的积累方法,通过记诵大量古今中外名篇佳句,学生能提高语文素养。现在的语文课堂读书声少了,甚至连读都让学生快速默读,这实在是语文的悲哀。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诵读易引起学生强烈的有意注意,精神饱满,容易识记;默读则易让学生情绪低落,处于无意注意状态。

(2)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几千年的经典之谈。老师应帮助学生分类归纳,指导学生运用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等方法进行积累。比如学习人教版新课程必修2《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时可把姓氏源流、年节风俗、民族探源分别整理成卡片,帮助积累识记。再比如现在报刊上经常出现的“美轮美奂”“差强人意”“不以为然”等成语,错误频率很高,可整理相关资料。

(3)积累思想、积累生活经验。

俗语说:处处留心皆学问。语文知识在生活中随处都可以发现。这要求我们关注生活,处处留心,不断地从生活中汲取所需营养。在语文积累中,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思想文化等隐性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注重加强指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比如指导学生看电视、上网学习语文,并定期让他们在课堂上交流心得。

(4)积累要注意层次性。

老师应注意根据年级阶段特点,将高中阶段必须积累的知识分解到各学期,循序渐进地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化整为零,不断提高,庇千山之材,成一家之言。在这方面,教师最好是编辑校本教材,将各知识点整理成册,利用早读、晚自习督促学生积累。

2.梳理方法

(1)梳理要分门别类。

积累多了,头脑中的知识自然就多而杂,要让杂乱无章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一个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梳理是必不可少的。如,表达技巧知识梳理,古诗词常用意象指向,文言文常用实词、虚词归类等,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教学中经常出现你问表现手法,学生答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这些令人尴尬的事情,显然是学生不善积累梳理的结果。再比如学生对成语掌握困难,可指导学生分门别类进行简单的梳理,一个类建一个档案,考试或者做练习时,遇到一个填入一个,三年下来,各个类别的成语就很熟悉了。

(2)梳理要讨论探究。

梳理比积累更难,教师要善于组织专题,让学生讨论、归纳,帮助学生建立条分缕析的知识网络。如我在上古典诗歌鉴赏课时,要求学生讨论:“古典诗歌中诗人主要表达哪些情感?”学生举例、探讨,内容涉及相关诗人及处境,诗词及感情,表达及技巧等。通过学生的探讨,最后古典诗歌的情感分类不言自明。

(3)梳理要比较交流。

语文学习中有许多知识需要比较,在比较交流中明确知识体系。如文言文中学到的“以”字,有时相当于“而”字,这两字有何异同?为解决此问题,我要求学生把凡是已学过的文言文中出现的“以”字和“而”字相关的句子记录下来,排成一队,用法相同的归成一类,看可以归成几类。整理完毕,每组抽学生进行交流。“以”、“而”的用法就一目了然了。再比如教学《琵琶行》一诗,我特从比较艺术方面设置了三组比较:一是琵琶女与王熙凤、贾宝玉的出场比较;二是白居易音乐描写与李贺《李凭箜篌引》音乐描写之比较;三是作者与琵琶女身世比较。论题研讨完成,教学的深度和学生知识的广度充分彰显,学生素养有效提升。

三、督促措施得力

高中语文教材知识梳理精选篇7

新课程指出,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基本特征中的突出特征,体验性顺应了新课程改革转变学习方式的要求。研究性学习这一有效且适合当代学生特点的学习方式,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体验性理念。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省级重点中学,很早就开设校本课程,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因此,在必修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利用研究性学习的形式组织学生有选择地学习“梳理探究”中的部分内容,效果良好。从个人的教学实践看,要很好地将研究性学习运用到语文必修教材的教学中,需要把握好如下几个原则:

1.教师指导学生确定具体研究内容时要以每册必修教材的教学重点为依托,从学生实际的知识储备和学习程度出发。

教师可以在每册教材新开课时,用一至两节课的时间根据课本目录对教材阅读写作部分进行系统的介绍,并且对“梳理探究”的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梳理探究”部分的具体知识,并且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就其中的知识与本册教材学习重点、与应试、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做合理的点拨。教师可以利用讲解当周的周记让学生谈谈对整册教材知识的理解,讲讲“梳理探究”知识中感兴趣的内容,然后根据学生的周记进行合理的研究内容分类及人员分组。上述工作可以布置成寒暑假作业,从而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如对教材必修三中“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这一专题的指导,可以结合必修三教材的学习特点,鼓励学生专门针对小说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如教授《林黛玉进贾府》前,笔者先向学生推荐了一些优秀的研究课题,如“我眼中的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红楼梦》主题探讨”、“《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等。利用寒假先按座位组成课题小组,进行课题研究。学生利用假期时间钻研小说相关文本,通过书籍阅览、网上查阅等方式积极探究,形成以演示文稿为主要方式的研究成果。开学正式上课时,先由各小组学生在课堂上展示研究成果,进行资源共享,再开始教材文本部分的阅读学习。因为学生对教材相关内容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所以教学任务完成得很顺利,学生感到收获很大,对小说的学习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林黛玉进贾府》一课的学习结束之后,很多学生感到意犹未尽,又根据自己学习的情况提出一些更适合他们研究的内容,像“贾府环境和人物出场描写的鉴赏”、“我口说我心―《红楼梦》人物对话的艺术”、“《红楼梦》判词之我见”等,学生在进行这些内容的研究学习时,除了对《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有全面的认知外,也提出许多看法。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寻求知识的探索者,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主动性。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了解关于小说阅读的方方面面,不仅顺利完成课内知识的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从必须教材的学习开始就培养他们在小说阅读方面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2.学生研究内容的切入口力求小,角度当求新。

教师在组织学生根据“梳理探究”部分的专题确定研究内容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但自主并不等于学生可以随意确定内容,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自主研究的质量及学习的效果。

笔者就曾经在进行教材必须四的教学前,通过课堂讲解及听取学生的意见,最终全班选定“走近文学大师”这一专题作为该册教材“梳理探究”部分的学习重点。在教材必须四的学习任务中,宋词的学习是重难点,苏轼是宋词的标杆性人物,最终学生将“走近文学大师”这一专题进一步落实为“苏轼研究”这一主题,自选研究角度分组。

在落实每个学习小组的研究任务时,笔者发现了学生在选择具体的研究内容时的不足之处。如有一个小组的研究内容是“苏轼的性格与其词作品的关系”,虽然极有价值,但是由于学生能力、精力等方面的限制,肯定不易完成。在和该组的学生交流和沟通后,他们转变思路,将研究的目光锁定在更具可行性的研究内容,最终确定“苏轼的赤壁情怀探究”这一研究主题上,将研究学习的范围缩小,对苏轼一系列关于赤壁的作品(包括词作、诗作、散文)做系统的分析总结,受益匪浅。

3.明确师生双方在学习过程中的职责,建立完善有效的评价标准。

教师在安排指导学生根据“梳理探究”部分的专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应在研究内容的范围、难易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指导,组织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研究学习,同时也要关注研究内容的层次差异性。

一定程度上说,研究小组长直接关系小组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成败,因此小组长要选择有一定的责任心、组织力、协调能力强的学生。小组长在组织小组活动时,尽量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

高中语文教材知识梳理精选篇8

【关键词】解读 构建要素 建构策略

行走在不断创新与发展的教学阵地,凝思教育与素质的深刻涵义,反思教学的过程与目的,深刻了这样的道理:教育的本质是为成长服务,为幸福奠基。学生的能力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要为学生的能力成长和未来幸福提供最好的服务。每一位责任在位的教育工作者都有义务基于学生观,发展观,知识观,课程观构建充满生命力,创造力的,具生活化,社会化,体验式,探究式的高效课堂。敬重生命,以生为本,让学生因课程而灵动,而愉悦,而成长;让课堂因学生而生动,而精彩,而丰盈。

如何解读高效课堂?英语高效课堂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如何实现高效课堂完美构建,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交往的学习平台是每个教师不懈追求。

一、解读英语高效课堂立体建构模式

以教材的高效整合,高效梳理,高效设计建构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的结构框架;以教学资源辐射的思维量、信息量、训练量建构高效课堂的知识技能脉络;以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创造性,生成性引领身动、心动、神动的体验探究式活动途径;以学生的肯学、乐学、会学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建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的实践目标,实现知识的意义、能力的意义,生长的意义。

二、英语高效课堂构建要素。

为实现课堂教学智慧的绽放,能力的提升与生命的狂欢,我认为英语高效课堂应包括以下要素:

Informative materials 有信息量的学习资源

Creative design 有创意的教学设计

Effective learning methods 有效的学习策略

Adaptive or flexible teachers 灵活的施教者

Attractive Activities 有吸引力的课堂活动

Cooperative learners 有合作意愿的学习者

Innovative students 有创新的学生活动

Communicative participants 有语用交际的合作学习

Expressive language and performances

有表现力的语言及表演

Impressive group presentation 有体悟的小组语用展示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s 有综合评价体系

三、高效英语课堂的建构策略

高效课堂不是教材原生态的呈现与展示,而是对教材从微观到宏观解读后基于能力培养目标进行微观建构,发现与拓展深化知识内涵,创新应用,提升能力的过程。

(一)依托高效解读的能力目标,践行“高效整合”策略

作为思维表达和交流工具的英语学科,要求体现其语境化、语用化和跨文化交际的趋势和努力。依据知识表层下的能力目标,明确学习目标,提供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富有信息量的地道的语用资源,如具时代性,观点性,逻辑性,趣味性,多元性,多维度的教学资源,生活资源,网络资源。高效整合学习资源,培养英语思维能力,为语用提供资源平台,发现与拓展深化知识内涵,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信息整合应用能力,写作能力,为整体能力发展助力。

(二)依托“系统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目标,践行“高效梳理”策略

系统建构知识体系,高效梳理为奠基。教师以智启智,以高效创新梳理引跑。基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变换性选取适合的方式精心梳理。如口诀梳理,游戏梳理,图表梳理,思维导图梳理等。如口诀梳理,强化识记。图表梳理,简约概括,帮助学生获得系统化知识,提高比较,分析,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在比较中加深理解,加深鉴别。例如学习非谓语动词时,我们可以进行图表梳理,优化学习模式。以图文并茂、声像并行、动静结合的影音梳理形式,缩短人的思维领域中对抽象事物理解的距离。例如我们在进行话题作文句式学习时,可以选取影音梳理方式,优化学习效率。

(三)依托自主建构的能力目标,践行“高效引领”策略

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过程,每个人的主动加工活动是有效学习的内驱力。因此,要发挥自主学习,主动建构输出。预习环节以学生观设计学案,做到以能力目标导航,知识精简明晰,重难点突出,有探究有引导,以学案引领学法;教师讲授阶段,精准把握学情,捕捉灵动思维火花,创设高效设问,引领高效对话。课后阶段应用多元促学手段,以赛促学,以赛竞考。通过展示个人积累:我的优句库 ,我的美文集,我的英文宝典,我的错题库,激发自主积淀,自主梳理,体会学习策略,建构学科意识。

(四)依托“培养语用”能力目标,践行“高效应用”策略

高中语文教材知识梳理精选篇9

语文积累从宏观上分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显性积累,是事实性的、知识性的、是看得见的,它体现在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语法常识、素材调取和应用、典故的应用等。通过对优美文段的记忆、对素材的活用、对典故的升华和灵活运用形成自己的“素材包”“语言库”。这样在应用时就会有“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的酣畅淋漓和挥洒自如。二是隐性积累,包括思想的积累、方法的掌握、情感的体验、生活的经验、感情的升华等,这些元素外化于文章,内化为气质。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这些都离不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和梳理。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供同行商榷,以期有抛砖引玉之效。

方法一: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记诵是有效的积累方法。典范的语言材料,包括古今诗文名篇、名言警句等,必须记诵。通过大量的记诵,丰富学生的素材资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方法二: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老师帮助学生分类归纳,指导学生运用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的方法进行积累。如对岳飞的《满江红》和《小重山》通过记卡片,作对比的方法,分析作者在不同时期的心境和抱负,提升对不同时空、不同景物的描写抒发的能力。

高中语文教材知识梳理精选篇10

关键词:趣味;知识;交际中的语言运用

新教材在学制(学段)设置上由传统的结构模式分成了“必修”与“选修”两个模块,必修教材内容又改成了“阅读鉴赏”“表达交际”“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大部分,加强了指导学生拓展探究方面的内容,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的要求。

一、提前布置,重视交流

“梳理探究”课和常规课不太一样,它必须有充分的课前准备,学生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在课外搜集资料,展开调查,深入研究。“梳理探究”的专题学习主要是通过学生课外的收集、整理资料而获取知识与能力,课堂只是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和交流学习心得的舞台。在上课之前,就需要一些精力让学生分组,然后安排他们回去查不同的资料,收获不同的成果。以《交际中的语言运用》为例,十人一组,分为七组,每个小组一个问题。七个问题分别是:A.亲属称谓;B.社交称谓;C.职衔称谓;D.谦敬称谓(二组同学完成);E.特殊称谓(二组同学完成)。这样,每个小组目标明确,搜寻的资料更具目的性。

二、巧设导语,创设情境

巧设导语,激情引入。每一节课的导语都显得特别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浓厚的兴趣中学生会产生求知的渴望,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以《交际中的语言运用》为例,我的导语就是一段马志明和黄族民的相声《称谓》,这段相声十声搞笑,把学生的兴趣一下就提起来。那么接下来就可以问,大家听了相声,笑过之后,大脑中有什么想法呢?不掌握称谓语常识会闹笑话,有人一句话就把人说笑,而有人一句话却把人说跳。交际语言关系到一个人的事业、婚姻乃至前途、命运,对人的一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说话得体不仅是生活的需要,同时也是高考的需要,高考就专门在“语言运用”中设立了“得体”这一考点的。一方面是生活的需要,一方面是考试的需要,学生又如何能拒绝对它的兴趣呢?

三、提高趣味,积极参与

“梳理探究”课本来就是比较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师不再是主体,而只是一个引导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展示自己的成果。但需要一个能充分引起学生兴趣的引导方式。比如,讲亲属称谓时,让学生们结合《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图,来讲二个人之间的称谓问题。一方面,学生刚刚学过《红楼梦》;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碰到这个称谓问题。所以,对问题的回答十分积极。如幻灯片打出:贾敬是贾宝玉的________;刑夫人是贾宝玉的________。大家回答后,再请做这组问题的同学来为大家总结并展示他们的成果。学生自己便能总结出谦敬词当中的规律:“家大舍小令外人”。

另外,可以加上一些课外趣味的小知识,会让学生们的兴致再一次提高。如乾隆下江南时,在途中遇到一位141岁高龄的老人,当即赠一上联:“花甲重开又加三七岁月”;随行的纪昀立刻对一下联:“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花甲为六十岁,“重开”即过了两个六十岁了,上联是乘法与加法的混合算式:60*2+3*7=141;古稀为七十岁,“双庆”即过了两个七十岁了,也是乘法与加法的混合算式:70*2+1=141。此联文、理结合,包含着对这位老人的美好祝福。这样的小故事,会让同学们的兴致立即提高许多,不仅记住了今天学的小知识,也热爱上语文。

四、注重实践,发展探究

知识的接受总是愉悦,但良好的课堂气氛有时会迷惑我们的双眼。因为我们所学的知识,要会运用到生活和考题中去,那才是真正地接受。所以在梳理探究课中,要安排适当的习题来检测他们的接受程度。梳理探究部分的内容通常都出现在高考考题的语言运用当中,所以选择一些与此相关的运用题,可以让他们提前触摸到高考的脉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其中第五个方面就是“发现・创新”: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知识的接受并非只能枯燥进行,我们可以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完成知识的传输。在梳理探究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搜集并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尤其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意识,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杜秉庄.从一位考生答题引起的思考.语文学习,1991(3):7.

2.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

3.温立三.中学语文教材教法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

4.钱梦龙.导读的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

高中语文教材知识梳理精选篇11

作为一个长期耕耘在教学一线的语文老师,我深知提高语文素养非一日之寒,需要从细微处入手,从培养学生勤于积累的习惯开始。通过近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接触过形形因积累不够而导致在阅读理解时出现失误的案例,使我认识到:提高语文素养,必须从积累抓起。

语文素养的积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显形积累,是事实性的、知识性的。它包括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知识、素材、典型的语言运用案例,包括用得精彩的巧妙的实例,有代表性的错误用例和语言修改范例,通过运用、积累成为自己的“语言库”。二是隐性积累,包括思想的积累,方法的积累,情感的体验,生活的经验等。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累,指导学生积累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方法一:诵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成诵是有效的积累方法。典范的语言材料,包括古今诗文名篇,名言警句等,必须记诵。因此,我充分运用课前吟诵班训的机会,让学生吟诵名言警句。并通过诗文朗诵等方法促进学生积累。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记诵大量古今中外名篇美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方法二: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老师帮助学生分类归纳,指导学生运用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的方法进行积累。学生通过摘录美文句段,归类做成卡片;或搜集报纸上的美文整理成册,随时拿出诵读,久而久之,自然达到了积累的效果。

方法三:阅读。通过课外阅读,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并在阅读过程中写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感受、体验、思考。当然,指导学生有选择、有目的的进行课外阅读。如,在教学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小说《孔乙己》时,我引导学生课外阅读鲁迅先生的《故乡》、《少年闰土》、《祝福》、《社戏》等其他作品,去感悟特定环境下的人物特有的性格特征,更深层次地剖析小说的主旨。

高中语文教材知识梳理精选篇12

关键词: 仁爱英语 初中总复习 复习策略 渐进整合

仁爱英语教材的设计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具有一定的条理性,在总复习阶段,如何巧妙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与整合,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的理解运用能力,是摆在初中英语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针对初中阶段英语知识结构特点及中考英语试题特征,初三英语总复习可分为渐进的三个阶段:梳理基础知识、专项强化突破和模拟综合考试。在基于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采用渐进式的复习策略,达到知识整合的目的。

一、梳理基础知识

学生对学习过的基础知识,一定会有部分遗忘的情况。所以,总复习的第一步应当是依据中考考纲要求,由之前零散的知识点学习过渡到系统的知识体系构建。与此同时,针对薄弱的知识点强化练习,查漏补缺,使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而有条理。复习方法多样,可根据section,unit或跨册分类归纳,使知识网络相互联系,易于成形。掌握了知识体系能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那么,要如何以教材为主线,对所学知识重新进行梳理和拓展,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系统性的把握和认知呢?可由以下几方面着手落实:单词和重点短语句型的梳理;词汇辨析;知识点的整合及功能性项目的运用。

在单词梳理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按照词汇分类进行复习,如颜色、职业、时间、蔬菜、水果、球类、乐器、国家、天气、学科、场所、服饰等。当然,词汇分类复了可按照词意进行分类,也可按照词性(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义(同义词、反义词)、词形(原形、过去式、过去分词、现在分词)等归类。对相互有联系的单词进行有效整合,集中回顾复习,有助于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便于记忆。

在知识点的整合方面,如复习make的用法:

a. make sb. + n. make him captain

b. make sb. + adj. make me sad

c. make sb. + do sth. make Jim clean the room

d. be made of 用……制成(从成品中能看出原材料) The desk is made of stone.

be made from 用……制成(从成品中看不出原材料) The paper is made from wood.

be made into + 成品 制成……(成品) This piece of wood will be made into a desk.

be made in + 产地 在某地制造 The watch is made in China.

be made up of 由……组成 Our class is made up of 58 students.

课上将初中阶段出现的make的用法逐一梳理归纳,有利于学生对比并记忆。这样的复习课要求教师在授课前备课充分,对知识点进行再整合。授课时,可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在学生回答不完整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并补充。通过这种整合式的复习,让学生从新的角度回顾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使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深刻,从而强化复习效果。

二、专项强化突破

第一阶段复习后,在学生能准确系统地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开始过渡到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包括语法专项和题型专项训练。首先,按照语法项目进行分类复习,包括冠词、介词、数词、形容词、副词、动词、连词、句子种类等,这项复习工作是基于第一阶段围绕教材知识复习才得以提升的。在原有知识体系上,对英语语法进行更系统深入的复习。然后进行题型专项训练,对听力、单选、完形、阅读、词汇与写作等中考题型进行分类的专项强化训练,了解和掌握各种题型特点,并重点掌握解题技巧。教师要充分对各个题型进行研究,从中找出解题的思路和规律,推测命题动向。同时,通过讲练结合的方法,简明扼要地抓住重点知识点,做到有的放矢,把握住应考的主动权。第二阶段的复习,立足于知识和能力的横向联系,注重学生应用迁移能力和实战应考能力的提升。

三、模拟综合考试

第三阶段的综合模拟通过模拟考试的形式,提高心理素质和应试能力。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前提,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是保障,适量的综合模拟是考前演练的必要手段。在前两个阶段知识系统梳理、专题强化突破的基础上,以真题为依托进行综合模拟训练。通过科学安排、有目的性的综合训练,对前两个阶段的复习成果进行实战检验,再一次对各知识点和考点进行梳理和强化,进一步查找遗漏,构建知识体系。同时,营造真实的考试环境和氛围,为中考热身。作为中考前的大练兵,模拟考试能够通过实战模拟的方式,熟悉中考的考试节奏、考试要求、答题策略,训练学生的应试技巧和临场发挥能力。模拟训练还有一项作用,就是在此过程中尽早发现可能出现的考试紧张心理问题,及时给予积极的调节和疏导,以健康、乐观的心态迎接中考。

上述三轮复习,逐步递进而又环环相扣。在逐步递进的教学设计中整合了知识,在不断整合知识的过程中推进了教学进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反复复习和强化训练,知识趋于系统化,具有条理性,英语的理解运用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初三学年复习工作的方式多种多样、相信只要我们积极地研究探索出合乎英语学科特性和学生学习实际的复习策略,就一定能强化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提高英语综合能力,使其充满信心地迎接中考。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教材知识梳理精选篇13

关键词:作业系统 文言文教学 文言词语 语文教材

引言

作业系统是“按照一定目标有计划地设计出来的一套‘练’的方案或题目”。[1]它包括课后练习、思考、活动以及单元综合练习。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理念也在与时俱进,自然影响到作业系统的编制。即使为同一课文设计作业,不同版本教材也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追求和教学功能。本文以文言词语练习题为切入点,比较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旧两套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文言文作业系统,即2007年第二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必修)》(一套5册,简称“课标教材”)与2003年版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为依据编写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 语文》(一套6册,简称“大纲教材”),审视编者意图,以期帮助新课改下语文教师灵活使用课标教材、有效开展文言文教学。

一、比较研究两套教材作业系统中的文言词语练习题

人教版课标教材有文言文(文言韵文除外)17篇,大纲教材有文言文40篇。二者相同的课文有14篇,如《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兰亭集序》《赤壁赋》《师说》《劝学》《过秦论》《陈情表》等。首先我们对两套教材作业系统中的所有文言词语练习题进行统计与对比研究发现,两套教材文言词语练习题设计上有如下不同。

第一,课标教材侧重于文言实词的学习和积累,文言虚词的练《逍遥游》中有“之”等两三个词外其余基本不涉及。大纲教材兼顾文言实词与虚词的学习与积累,其作业系统中涉及文言常见虚词15个以上,超过了当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

第二,课标教材大幅度减少了“一词多义”辨析的练习量。就课标教材保留大纲教材的14篇文言文看,只有《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和《逍遥游》3篇各编排了一次“一词多义”的辨析练习,占文言词语练量的25%。而大纲教材则为《烛之武退秦师》《兰亭集序》等10篇课文编排了不同数量的“一词多义”辨析题,占文言词语练量的53.6%。

第三,课标教材中部分古汉语基础知识以作业提示的方式散点分布于题干中,如《烛之武退秦师》《赤壁赋》《过秦论》的课后习题,题干用简练、明确的语言分别提出了古今汉语的音节特点、赋体文章中词语的“对文”现象和古人写文为避免“同字重出”常用近义词代替的语言现象。而大纲教材中古汉语基础知识主要采取集中串联的方式,将编写的若干文言文知识短文(如《怎样学习文言文》和《文言实词的特点》),分别安排在文言文单元后面。

第四,课标教材在体现古汉语特点的同时,开始关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联系。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习题二(“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解释课文中下列单音词,体会这一特点。 朝、亡、厌、国、戍、夕、危、师、及、辞”[2]),其题干指出古今汉语在音节上的差异,但从列举的古汉语词语看,它们的词义与现代汉语有相同、相近或相似关系。古今汉语的对比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学生对文言文的陌生感。

二、思考与教学建议

(一)对文言词类学习取向的思考与教学建议

课标教材十分看重文言实词的学习,明显弱化文言虚词的学习。这可能是基于如下考虑:(1)课程标准是多数学生能达到的“最低标准”;(2)高中语文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基础性和均衡性。关于什么是“浅显文言文阅读能力”一直未有明晰的界定,导致文言词语教学长期以来全面撒网,缺少必要的取舍和主次。课标教材的这一变化,似乎希望在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上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承担的任务各有差异。

那么,课标教材的这种取向如何呢?笔者认为,它有一定理论依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句子的理解策略有语义策略和句法策略两种。读者一般首先按照语义策略加工句意,因为实词的意义和联系经常可以决定句意,只需从句法分析中得到少许帮助(只是在必须时起到证实与去歧义的作用);而且人们还可以理解句法不正确的句子。但遇到一个复杂的句子时,读者就会有意识地启动句法策略;不过若句法分析失败,人们又会用语义分析决定句意。中国人理解汉语语句的意义首先是根据语义,其次就是语序。[3]同时,根据汉语的特点,无论现代文还是文言文,实词占绝大多数,虚词相对较少。实词具有实在意义,常统治着句意的理解,语言一旦离开了实词,语言的基本表意作用就很难实现。因此语文教师应根据精要有用的原则,在必修课中把实词作为文言词语教学的重心。不过我们也知道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语法手段主要是语序和虚词,古今汉语中虚词数量虽少,无实在意义,作用却很大。因此课标教材在虚词习题编制上的过分弱化,可能会引起误解,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所防范,适当调整虚词量的学习比例。

(二)对文言词语练习量减少的思考与教学建议

课标教材文言词语练量减少,特别是大量减少“一词多义”的辨析练习,编者主要意图是希望改变传统文言文教学重“言”轻“文”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一味解词释义和题海战术的做法,希望今天的文言文教学还能关照文章、文学、文化方面的教学目标。这种变化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文言词语少学习或不学习的问题,语文教师必须注意“度”的把握,防止误解教材。学习迁移理论告诉我们,知识技能的迁移需要一定训练量保障,但并不是说量越多越好,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很多,所以在文言词语学习与训练中应合理调配量与质,处理好“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关系。阅读图式理论又告诉我们,阅读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知技能,阅读理解不仅是语言文字的加工,也是读者已有的对客观世界所了解的知识的运用过程。即阅读过程有两种信息处理方式在发挥作用,一种是自下而上方式,指读者运用语言图式,主要通过对字词句的分析来理解阅读材料;另一种是自上而下方式,指读者运用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主要凭借自己已有的背景知识阅读材料。前者是阅读的基础,不可缺少,但读懂了文章的字词句不等于就一定读懂了文章,它需要后者的介入。后者是一种高层图式,但仅从后者出发容易导致学习基础不牢、阅读技能下降。因此文言文教学中既需要文言基础知识在一定量与质上的保证,又需要文章之学、文学欣赏和文化常识的介入,二者缺一不可。

(三)对古汉语基础知识编排的思考与教学建议

两套教材除按惯例将部分古汉语基础知识安排在单元说明和课文注释中外,大纲教材主要采用集中串连的方式,在某些文言文单元之后编有专门的文言知识短文。课标教材采用了两种方式:一是在文言文单元中采取散点分布的方式,在文言词语习题的题干中编入一些知识性的作业提示,如《赤壁赋》课后习题二提及赋文中“对文”的语言现象;二是在“梳理探究”版块中采用集中串连的方式,设计了《文言词语与句式》和《古代文化常识》两个学习专题。

散点分布与集中串连的编排方式各有优劣。前者涉及的知识直接从课文学习中归纳出来,知识与课文、训练紧密融合,学生感到易懂、有用、精要;短处是知识零碎,缺少系统性、整体性,适用于学习不太讲求系统的知识;而后者的优劣正好相反。以此为评价标准,可以说课标教材在知识系统的编排上有了历史性的突破,它不仅力求使这两种编排方式达到尽可能的互补,而且力求在文言文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中实现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练习方式的转变。特别是“梳理探究”版块中相关专题的设计,不仅以一种全新的形式为我们较系统地编制了文言文基础知识,解决了学什么的问题,而且向我们提出了“谁梳理、谁探究”和“怎样梳理、怎样探究”的问题。因为“梳理探究”版块本身具有综合性学习的性质,其“梳理”是学生对自己多年学习、积累但又零散的知识进行提取、整理、分类的过程,使已有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掌握得更理性、更规范;“探究”是学生在梳理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自己概括整理出一定的观点、研究思路方法,显示出一定的规律和技巧的过程。它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教师主要在提升、拓展、学习方法等方面加以点拨和引领。这就提醒语文教师今天的文言文教学内容,不仅仅是接受式地、死记硬背文言知识,它也是文言文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更是学习主体意识的唤醒。

(四)对文言文语言教学策略的思考与建议

文言文阅读中主要存在语言文字、文化知识、社会背景等障碍,其中语言文字障碍是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文言文教材和文言文教学重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差异性,忽视了它们的根叶关系。从语言流变看,文言是“源”,白话是“流”,今天构成白话的基本语汇多来自于文言语汇,大部分双音节词由文言演绎、附缀而来,80%以上的成语都来自文言、典故,今天为了使语言典雅、庄重、厚重,人们也常常借用文言词句。因此现代学生在长期的学得和习得中建构起的现代文阅读图式,对文言文学习也有正迁移的作用,它以同化或顺应的方式与文言文的新信息相互作用,帮助学生构建起一套文言文阅读图式。刘廷芳(1921)用联想学习的观点对汉字进行的心理学实验也证明:汉字的学习可以借助对于已经认识的汉字的联想来解释新字,并且学习者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已识汉字,才能产生对新字的理想作用:而且,识字越多,这种联想能力就越大。[4]反思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更多的是放大了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忽视了它们的源流关系,只片面看到学生头脑中已有的阅读图式对文言文学习的负迁移作用。今天语文教师是否应该从现代汉语、现实生活中找到文言文学习的依托或关联点,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原有图式,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学生对文言文的陌生感和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呢?语

参考文献

[1]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高中语文教材知识梳理精选篇14

为此,笔者尝试着用另外一种方式来回归梳理教材。教材回归复习,除了把教材中的内容更加准确的落实以外,还可以通过教材本身的经典示范特点,作深层次的提炼,并且在提炼过程中,切实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效果,让复习不停留在简单地回顾过去方面,而能够切实运用教材,提升能力,实现小切口,深挖掘的目标。这种回归梳理安排中,学生是亲自动手将课文进行提炼,熟悉了课本内容,把握了基础,并形成对课文的自我新认识,这样,学生从以前的新学肯为那种得到更多的体验,而不囿于旧知。这样一来,书读薄了,内容也熟悉了,知识也变得灵活、精深了。

复习设计:熟读教材,深研课文,从自我深知的角度对文章进行概括,要求写成一组对偶句。

角度提示:内容、思想、精神、章法、技巧、细节、文章点评、延伸等。

要求:视角自由,观点正确,语言精炼。

评判标准:语言的准确与精炼;内容的准确,视角提倡创新,不求全责备。

学生提炼选录:

第一册

《沁园春・长沙》

看湘江秋景,思力主沉浮

忆峥嵘岁月,当指点江山

《雨巷》

彳亍雨巷,愿逢一个丁香般愁怨的姑娘

彷徨天地,愿书一份烟雨般朦胧的理想

《再别康桥》

①最难舍不带走一片云彩

总关情只寄意几丝离绪

②小桥、流水、人家,是一方故土的牵挂

金柳、青荇、榆阴,是异国他乡的梦想

第二册

《荷塘月色》

夜已静,云淡风轻,赏荷塘月色,淡淡喜悦

怅仍存,感时伤世,记往事如烟,丝丝哀伤

寻一方清雅荷塘,望荷叶田田

泻一池宁静月色,看流水脉脉

《故都的秋》

庭院煮茶,细数落蕊,聆听蝉嘶,细品香果,好不惬意――故土难留

四方漂泊,流浪东西,客居他乡,羁旅在外,真个凄惨――孤独满怀

静观落蕊铺地,叶落,佳日硕果累累

细听秋蝉残声,雨过,都市闲人悠悠

《囚绿记》

袅袅绿枝摇曳,永不屈服

蠢蠢私心牢囚,未能遂愿

《兰亭集序》

①少长群贤,聚兰亭修禊,一觞一咏,畅叙幽情,信可乐也

书圣羲之,悟人生真谛,一生一死,喻之于怀,真是智矣

②书圣作序,群贤兰亭集会畅叙幽情

右军有感,众生修短随化死生无常

第三册

《劝学》

学海无涯,岂可以止?应锲而不舍君子博学,善假于物!当思之不怠

《过秦论》

秦皇横扫天下暴戾恣睢失民心

贾谊警示君王广施仁义守江山

《师说》

从师无长无少无贵贱,师常在

学道有先有后有专攻,道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