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机遇范文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机遇精选(十四篇)

时间:2023-10-12 17:40:12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机遇精选篇1

波士顿咨询公司和瑞士再保险联合的最新报告揭示:在中国市场运营的保险公司应迅速行动并大胆出击,变“银发人群”为“金色机遇”。

人口老龄化正在为中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带来沉重的压力;保险公司应制定战略并采取行动来降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负面影响并把握机遇。

2012年4月24日,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和瑞士再保险(Swiss Re)联合的最新报告表明,保险公司应该就相关战略的时机和实施方式制定具体计划,以充分利用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和机遇。

这份题为《发掘银发市场的金色机遇:保险公司如何从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中获利》的报告全面审视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态势,重点关注中国人口老龄化为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所带来的巨大挑战。报告指出,要找到解决方案将需要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共同努力。报告还探讨了保险公司应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克服中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性现象,中国亦不例外。数十年来,“人口红利”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长期增长。然而,这一“人口红利”时代即将终结。中国的劳动力人口日益老化并逐渐步入退休年龄。15岁至59 岁的中国劳动年龄人口预计将在2015年之后开始减少。到2050年,被称为“银发人群”的60岁及以上人口将从2010年的约1.65亿人激增至近4.4亿人,届时将占中国人口总数的34%左右。瑞士再保险中国总裁魏希霆(Robert Wiest)先生表示:“到2050年,中国将成为金砖四国中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且老龄人口规模巨大。”

中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将难以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压力。在养老保险制度方面,强制性社会保险制度的保障可能将无法跟上生活成本的上涨步伐,而自愿性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尚不完善。此外,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以及“四二一”家庭结构(四位祖父母、两位父母以及一个孩子)弱化了传统的家庭支持网络。在医疗保险制度方面,治疗范围、服务和药品仍具有局限性,同时在长期护理方面存在较大的供给缺口。BCG北京办公室合伙人黄河先生表示:“中国能否应对这些挑战将极大地影响到其未来数十年的繁荣程度。”

瑞士再保险中国业务发展部负责人郏京炜先生表示:“包括中国政府、企业和保险公司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方需要共同努力,以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挑战。特别是保险公司将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具体而言,保险公司应重点关注以下五项措施:

一、积极推动和支持监管改革,以促进补充型养老保险和医疗/护理保险市场的发展;引导消费者以长远的眼光看待储蓄和投资。

二、与社会保障体系开展协作,帮助政府以较低的风险和成本来管理其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

三、深入洞察客户需求,对产品和渠道进行创新。

四、开发管理长期护理服务相关产业。

五、管理盈利率和风险水平,如利率风险和长寿风险等。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机遇精选篇2

【关键词】老龄化 商业健康保险 机遇 挑战

【中图分类号】F293.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社会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由此带来的医疗、养老等社会问题也日渐突出,成为当今社会的关注焦点。老龄化进程的加剧给社会各方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我们在直面问题的同时,也应该发掘潜藏的机遇。虽然我国的商业健康保险起步晚,至今仅有二、三十年的发展时间,从保费规模、保险密度、保险深度、保障水平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巨大差距。但我们应该看到,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老龄化进程加剧、疾病谱的变化,将使人们对健康保障的需求大量增加。

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现状和机遇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自2000年我国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11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1.85亿,占中国总人口的13.7%,约占亚洲老年人口总量的二分之一,约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数量最多和老年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预计到2030年,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达2.38亿(详见表1),占总人口的16.4%,人口老龄化必将催生出对养老、疾病、护理保险等的巨大需求。

表1:2005~2030年世界老龄化人口增加数量前10国(单位:百万)

社会老龄化的加剧会从社会整体层面加速疾病谱比例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慢性病已经成为当今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对人类的影响时限也随着期望寿命的增加而不断延长,成为疾病负担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在我国现有“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下,在医疗费用的支出上,个人自付比例还是比较高的。对慢性病人来说,长期检查、配药等造成的直接疾病负担以及由于慢性病而造成的失能等间接的疾病负担也居高不下,仅仅依靠社会医疗保障的支持还是难以逃脱“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态,这种情况在农村居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而在社会老龄化日趋严重的今天,慢性病患病人群的数量将越来越多。因此,我国商业保险公司若能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开发出适合这部分人群的健康保险产品特别是疾病相关险种,将会有一个很大的市场。

社会老龄化的加剧会增加社会医疗数量,刺激医疗、养老等相关险种需求。社会老龄化带来的老年人口大量增加,势必引起社会医疗需求递增,特别是一些慢性病的医疗需求将大幅提升。加上我国“未富先老”的特点,有大量老年人只能靠有限的社保来为自己的医疗费用买单。社保具有覆盖面广、保障低的特点,只能提供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保障。保而不包的社保远不能解决现代人面临的养老和医疗压力,需要机制更加灵活的商业保险来补充社保的不足。

年龄及社会条件决定老年人亟待解决的就是安全和健康两大问题。传统的险种设定往往因为老年人出险率高、赔付金额大等原因而被排除在可保人群之外,这在规避保险公司风险的同时也损失了大量的商机。如果保险公司特别是健康保险公司能转变经营思路,从提高精算能力等专业化经营手段入手,开发新的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养老和疾病等相关险种,紧紧抓住占总人口10%以上的老龄人口,在合理控制公司风险的基础上可以实现公司规模和利润的双提升以及企业的突破性发展,并有机会借此率先成为行业龙头。

老龄人口增加会加大对医疗护理的服务需求。随着老年人平均寿命的提高、卧床护理周期的延长、病程的增加,以及养老观念的逐步转变,由过去的“生命养老”(延长寿命)向“品质养老”(提高生活质量)转变,对医疗、护理等方面的健康保障需求将不断增加。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济状况的下降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随着丧失或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量的老年人口的大量增加,必将增加针对长期护理和失能方面的健康保障需求,这应该是今后商业保险公司在健康保险中的一个机遇。

老龄化导致的家庭结构变化也促进了医疗护理需求的增长。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住宅环境的改善以及异地就业人口大量增加,从而导致无法依赖子女而独立生活的老年人增加,“空巢”家庭(也称独居型老年家庭)大量产生,加之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老年人比以往更为长寿,需要护理的周期也逐渐延长。因此,由专业保险公司提供长期护理保险将成为未来养老的重要选择。

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催生对养老产业的巨大需求。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必将产生全球最多的老龄人口,养老产业将是未来中国的一大重要产业。根据国际经验及我国实际,养老产业的业态必将要有公立与私立的共同发展。基本养老产业的提供可以由国家和政府提供,但相对高端的养老服务应该由商业公司来补充。比如,对于经济条件较好,有高端养老服务需求的老年人,可以开发提供专业的长短期租赁公寓式养老服务,并可考虑配备住公寓的医疗护理专业人员,实现公寓内的健康医疗服务。而商业保险公司尤其是健康保险公司由于其具有健康保险及健康管理的相关经营和管理经验,在开发综合医疗、养老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养老产业上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如能在起初就能参与整个养老产业体系的建设,开发出适合不同老年人需求、设施完善、理念先进、功能健全的新型养老服务项目,必定能找到健康保险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协同提升。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机遇精选篇3

关键词:养老保险;人口老龄化;甘肃省

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对社会养老保险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甘肃省作为“一带一路”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门户,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但甘肃经济相对落后,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尤为突出,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加剧了养老保险基金和财政养老支出的负担,对现有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提出了挑战。

一、基本情况

1.甘肃省人口老龄化现状早在2005年,甘肃省常住人口为2591.72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87.38万人,占人口总数的7.23%,已经超过7%的国际认定标准,步入老龄化社会。从表1可以看出,截至2018年年底,甘肃省常住人口为2637.26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96.95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1.26%,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5.8%。2014—2018年,甘肃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显著增加,同时,占人口总数比也持续攀升,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抚养比是指65岁及以上老人数量对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口老龄化社会后果。甘肃老年人口抚养比不断上升,表明养老负担在不断加重。

2.甘肃省养老保险建设情况近年来,甘肃省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养老保险制度已基本完善。为进一步强化管理,确保所有参保人员实现老有所养,推进养老保障体系建设,2019年甘肃采取了多方面举措:第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比例提高至3.5%;第二,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从20%降至19%,机关事业单位的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仍为20%;第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降至16%,实现了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缴费比例的统一;第四,完善完全失地农民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截至2018年年底,甘肃全面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参保人数达2.3万户、参保人数108.7万人,参保率95.4%;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316.97万人,领取待遇人数为317.42万人。截至2019年11月,甘肃省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833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参保人数468.2万人,城乡居民参保人数1364.8万人,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保险从制度全覆盖到人群全覆盖的转变,为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甘肃省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1.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压力大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给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带来巨大压力。首先,虽然参保人数在逐年增加,但老年人口规模也在迅速扩大,领取养老保险的人数不断增加。因此,缴费人数起着重要作用,其与常住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有关。甘肃省近几年常住人口数量变化不大,但作为人才净流出省,很多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缴费人数,进一步影响到养老基金收入,使得养老保险基金发放紧张。其次,老年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使得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时长和对象增加,增加了养老保险支出。同时,我国退休年龄偏早,使得养老金的缴纳年限缩短,发放时间延长,也影响了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情况,更甚的是带来财政风险。

2.养老支出财政补贴不足财政补贴方面,一般由中央、省级、市级财政对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待遇人员进行补贴,并由中央全额承担基础养老金支出补贴,市级政府进行适当财政补助,但市级政府发挥作用不大。因而,养老保险财政补贴主要来源于中央和省级政府。而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势复杂,交通基础薄弱,开发难度大,缺少中心城市带动,人才人口流失严重,经济落后,已连续五年被认定为全国最落后的省;加之,人们的思想观念陈旧,导致人们在养确,要从省级层面进一步细化机关事业养老保险政策,只要符合参保条件的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及时参保,适当对高龄退休老人和艰苦边远地区退休人员给予一定政策照顾,提高其退休待遇。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信息系统还不完善,建议加强信息系统开发、维护力量,满足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经办需求。

3.加快实行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当前我国已建立养老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但从全国范围上来看,各省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基金保障能力弱的省份和地区无法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因此,需加快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发挥基金的共济作用,保证基金欠发达地区退休人员按时收到足额养老金。目前,甘肃省实行基于预算管理和责任分担机制的基金省级调剂养老保险制度,省级统筹制度尚未建立,基金共济能力弱,因此,甘肃提出在2020年7月起实行养老保险基金全省“六统一”的统收统支的省级统筹。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机遇精选篇4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河南省;人口经济;养老服务产业

人口老龄化又叫人口老化,指老年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随时间的推移不断上升的动态变化,它是出生率下降和平均预期寿命延长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出生率的不断下降,导致人口增长速度放慢,在总人口中儿童比例会逐步下降,老年人口比例则逐步上升。另一方面,在人口增长速度稳定的情况下,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增加,老年人口比例也会上升。目前国际上的衡量标准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以上,标志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了老年型。

一、河南省人口老龄化现状

根据河南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省常住人口为9402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9256万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46万人,增长1.58%。

由以上数据可知,河南省人口已经进入了老年型人口,人口老龄化主要有以下特征:

第一,人口老龄化绝对数大,老龄化程度高。根据河南省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全省9402万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为8.36%,与全国平均数相比低了0.51个百分点,老龄化程度排名全国第十九,但是65岁人口排名全国第四。另外,河南省80岁以上的老人有123万名,老龄化程度高。

第二,老龄化发展速度快。2015年,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57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5.7%,城乡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超过了1200万人,10个河南人中就有一个老人。

第三,人口老龄化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人口老龄化更严重。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河南省农村老龄人口占全部老龄人口的67.55%,远远超过了城镇比重。

二、河南省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对河南省劳动规模的影响。著名经济学家蔡P表示:中国的人口红利必然会逐渐消失,河南的人口红利的消失与全国相比会晚一些,这是河南省应对老龄化的一个优势。从短期来看,人口老龄化并不会影响河南省劳动力的供给,但从长期情况来看,少年儿童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力短缺现象的出现已成必然趋势。

(二)人口老龄化对河南省储蓄和投资的影响。当一个国家或地区老年人的数量不断增加时,一般情况下,整个社会的储蓄水平是在不断下降的。目前河南省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大,城乡老年保障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需要政府拿出财政基金去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这样就导致消费基金的数量不断提高,积累基金的数量下降,影响投资规模,从而影响我省经济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老年人一般很少有个人投资的倾向,如此也会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人口老龄化对河南省劳动生产率以及产业结构的影响。劳动生产率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劳动人口进入45岁或50岁以后,尽管经验丰富,但劳动动作的敏捷程度和大脑的反应速度都会相对下降,使他们的劳动生产效率、智能等都会逐步衰退,降低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新兴的高科技产业逐步占领市场,传统的产业和行业日渐衰退,老年人很难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变。

(四)人口老龄化对河南省消费的影响。从消费的角度来看,人口老龄化对我省经济的影响是把“双刃剑”,具体分析如下:第一,人口的老龄化致使老年消费品的需求增加,带动了“老年产业”的发展。河南省的老年人口规模大,养老市场的需求不断释放,但养老事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养老市场较大的需求,是推动我省经济发展的机遇,正确利用这次机遇,会对我省经济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第二,老年人口的增加会导致养老金、医疗护理费用、社会福利保障费用的增长,财政收入用于消费的部分会不断增加,致使积累部分日益减少。从家庭的角度来看,家庭成员年龄的逐渐增长会使家庭收入水平降低,影响家庭人均消费水平的挺高。

三、应对河南省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措施

(一)实施有弹性的退休年龄,充分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目前,我省老年人口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延迟退休已是大势所趋,但简单的全部延迟退休年龄也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会带来更多的问题,从各个方面的利益考虑,推行弹性退休制是更为灵活、合理、人性化的制度。推行有弹性的退休年龄要坚持自愿的原则,面对一些身体健康并且有工作意愿的老年人展开,尤其是从事脑力劳动的行业,如大学、科研单位等人力资本积累较高的领域,让更多有能力的老年人发挥余热。

(二)充分利用“人口机会窗口”效应,建立雄厚的经济基础。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出现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老龄化的发展超前于现代化。因此,我省必须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充分利用前期人口老化总抚养比较低的优势,解决人口老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为老龄化的到来奠定经济基础。

(三)大力发展养老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一,鼓励社会资本注入“养老机构”,重点发展新兴养老服务业。不仅要扶持民办养老机构,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养老服务,鼓励和引导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还应该针对高端人群,发展营利性的高端养老机构,实现养老需求和经济发展的双赢。第二,我省可以建立一个“养老产业集聚区”,形成养老产业链。老龄产业主要是由年龄为划分依据的产业,为老年人提供特殊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传统老年产业,包括服装、日常用品、特许商品、老人交通工具等;二是新型老年产业,包括旅游业、娱乐业、老年教育产业。

(四)强化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如今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以及照料问题成为老龄化问题的难点。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必须做到以下两点:第一,适度放开生育政策,强化家庭养老的功能。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传统的养老方式,更是农村传统思想文化的一部分。第二,建立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障体系。大力推行商业养老保险,既可以保障老年生活,同时也减轻了财政支出的压力。(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通屏等.人口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P104-P122.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机遇精选篇5

我国经济水平与社会发展水平快速增长,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与医疗水平显著提高,与此同时,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主要面临着人口基数大、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老龄化水平矛盾突出,人口问题面临着“未富先老”的局面。在此背景下,面对着人口老龄化问题,延迟退休年龄是时代的大势所趋,属于不得已而为之。诚然,延迟退休年龄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它虽然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减缓人口老龄化问题所带来的养老金的支付压力,但会在社会就业与社会经济增长效益方面带来一定的压力,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无法完成国家经济发展的宏观目标,更加重了社会经济的负担。与此同时也应了解到,不同的国家为了缓解人口老龄化危机,大多数都选择了延迟退休年龄这一策略。经过我国的经济学者的测算,延迟退休年龄可以有效地改善我国的养老支付危机,能够有效地减缓由于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延迟退休年龄虽然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从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来看,延迟退休年龄对于国家人口老龄化来讲,总体利大于弊。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与特征

(一)人口老龄化总数大

我国拥有世界总人口数量的四分之一,人口基数大,由于我国的社会经济条件显著提高,医疗科技水平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因此,我国人口平均寿命与生活质量自建国以来,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与改善,老龄人口数量明显增多,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突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我国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已超过其他国家,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老龄人口数量已过亿,成为了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解决好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仅仅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国际社会的需求。

(二)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快

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我国的少年儿童的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并且由于科技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平均人口寿命呈增长方式发展,因此,我国的老龄人口所占的人口数量比重逐渐增大,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逐渐加快。在一些发达国家,由于其人口数量基数较小,发展过程十分漫长,而我国受人口基数与人口生育政策的影响,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域向老年化结构转化,全世界的老龄人口的数量结构也因此发生了改变。

(三)人口老龄化发展地区分布不均

目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分布十分不均,东部沿海地区老龄化程度比中西部地区严重,发达的城市地区比欠发达地区的老龄化程度高,究其原因,这是由于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完善,并且由于东部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完善,交通比较便利与发达,人口倾向东部沿海地区生活与发展;而中西部地区较为落后,人员流动性较差,经济实力较为落后,并且由于一些地方地处偏远,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人员倾向于年轻化发展,因此人口老龄化发展分布极为不均。

(四)人口老龄化问题显著

我国的老龄化人口越来越多,呈增长的趋势,并且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医疗卫生水平的进步,人们对于自身健康生活水平越来越重视,因此,我国的平均寿命年龄逐渐增强,由于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各种问题接踵而至,比如老年人口丧偶的问题,由于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身体素质逐渐下降,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几率逐渐增加,由于年龄的增长,他们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这就不仅要考虑到高龄人口的经济问题,还要考虑到生活上的照料问题,因此老龄化人口增长给家庭、政府与社会造成的压力便越来越大。

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延迟退休年龄带来的问题

(一)延迟后的退休年龄与人口预期寿命的矛盾

目前,我国的人口预期寿命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我国的现行退休年龄规定为男性60周岁,女性5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性的平均人口预期年龄比男性至少要高三岁以上,男性平均退休年龄要往往高于女性平均退休年龄,而男性的人口预期寿命却要低于女性,因此男女性不同的退休年龄与人口预期寿命增长之间具有矛盾关系,延迟退休后,此矛盾关系有可能被进一步放大,这极易导致女性在退休之后的退休基金方面的领取上与男性不平等,造成男女养老待遇的不公平,从而产生性别歧视问题,不利于单位工作的持续开展,不利于平等和谐社会的发展。

(二)延迟退休年龄与社会就业的矛盾

目前,延迟退休年龄所产生的一个社会性的问题不容忽视,那便是延迟退休年龄对于社会就业的影响。在一个企业和部门中,所能提供的岗位是有限的,社会资源与生产力资源也是有限的,虽然我国有着计划生育的政策,但是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过大,因此我国的人口一直在缓慢地增长,在这样的条件下,延迟退休年龄,对于到了适龄的青年人来讲,为他们提供的工作岗位相对来讲也越来越少,这不免对社会的就业形势产生了更为不利的影响,从而不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与提高。

(三)退休年龄延迟与不同地区之间的矛盾

我国规定不同的地区退休年龄都是统一的,但退休年龄延迟这种做法同时也不利于各个地区的综合发展,由于不同地区之间实际情况,老龄化的程度不同,东部地区老龄化问题最为严重,中部地区的老龄化问题较东部地区老龄化程度较低,西部地区的老龄化程度最低,因此,从中可以看出,我国老龄化的发展是从西向东呈阶梯状分布。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老龄化发展,我国应当制定不同的计划与对策,从而减轻人口老龄化与退休年龄延迟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影响所带来的困境。

(四)延迟退休年龄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矛盾

目前我国的养老金缴纳除了国家负担一部分,企业和员工个人也要负担一部分,同时企业负担的比例较大,如果延迟员工的退休年龄,就会加重企业的经济负担,企业还要继续为没到退休年限的员工缴纳养老保险费用,企业内部员工越多,缴纳的保险金额越多,因此,这极易造成企业的经济负担,不利于企业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延迟退休理念与制度建设滞后的矛盾

我国有关退休政策的相关法律法规还在完善当中,延迟退休是最近提出来的有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决策,因此,在推广和实行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这是在所难免的,但从目前来看,我国的相关延迟退休操作并不规范,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容易被不法分子或企业借由机会侵占公共财政,将财务矛盾转化给国家与社会,长此以往,必会对我国的财政机关与养老保险部门造成不利的影响,不利于员工诉求合法的权益,影响延迟退休员工的待遇,从而对社会的长久和谐发展造成侵害。

四、延迟退休年龄对人口老龄化发展的有利影响

(一)减轻财政部门的支付压力,有助于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由于适龄退休的老龄人口越来越多,政府的财政压力也越来越大,随着我国衣、食、住、行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人口也有了更多的精神追求和心理需求,如果延迟人口的退休年龄,这便会使原先的消费人口转变为劳动人口,这既有利于老人的文化生活,又有助于老人继续在岗位上发光发热,参加集体生活,增加老人的个人收入,增加社会的养老保险金储存。

(二)增加延迟退休人员的经济收入,使其继续在岗位上发光发热

大多数的退休人员拥有熟练的技术和过硬的基本功底,通过延迟退休人员的退休年龄,可以使他们在原来的岗位继续发光发热,这样既可以增加退休人员的经济收入,使他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加强社会经济财政的稳定增长,使老龄化人群得到稳定的经济保证,提高老龄化人群的经济实力。

(三)提高延迟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提高其生活水平

通过对延迟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的提高,使老龄人群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保障、社会保障和经济保障,使他们退休后的待遇要优于延迟前的养老保障。这种来自经济、社会方面的激励,使延迟退休人员感受到来着社会和国家的支持和温暖,形成了积极正面的影响,有助于后续工作的开展。

五、总结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机遇精选篇6

近来,有关老龄化危机的说法不时见于报端和网络。倡导此论者大都想将文字变成警钟,提醒国人注意中国进入老龄化阶段的种种危机,暗示政府应该放松乃至取消计划生育政策。尽管我敬重他们深沉的忧患意识,但却不能不说:有关老龄化危机的预设很可能是伪命题。

首先,“老龄化挑战”与“老龄化危机”是两个概念。从上个世纪初开始,西方世界就开始面临老龄化的挑战,但迄今尚未遭遇我们所说的老龄化危机。

美国自上个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老龄人口增加了两倍,国民收入则翻了三番。日本2006年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为2660万,属于世界排名第一的老龄化国家,可是日本的经济仍然极为发达。基于这个事实,已经经历了老龄化考验的国家提出了“人口不是命运”的口号,普遍将老龄化当做应该庆贺的进步现象。

其次,中国所面临的“老龄化挑战”并非独特到难以解决的地步。渲染“老龄化危机”者都强调中国“未富先老”,会遇到诸多可怕的难题。

从表面上看,这个观点似乎言之有据:中国2011年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为9.1%(国际上公认的老龄化标准是7%),同年人均GDP仅为5449.71美元(发达国家为人均两万美元以上)。

不过,只要参考历史上的数据,我们就会发现这是个成问题的假设:1950年,世界超过60岁以上人口达到8%时,美国和欧洲大部分国家的人均GDP都不到1万美元(换算为今天的水平),也属于“未富先老”,但“老龄化”并未阻碍它们的发展。

事实上,由于劳动人口年龄上限的增加,中国未来几十年内并不存在劳动力短缺问题。以2011年为例,劳动力新增人数比老龄人口新增人数多1.1%。从人口预测看,中国劳动年龄人口2010年按15~59岁计,2020年按15~64岁计,2050年按15~69岁计(欧盟已列入计划),约从目前9亿略多先增长到10亿,然后逐步减少,到2050年仍维持在9亿。也就是说,所谓的人口红利远未终结。

相反,由于产业转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国目前仍有多达2亿的待业人口,许多中年以上人群存在严重的就业难问题。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将为这些人提供就业机会,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只要应对得当,“老龄化挑战”将带来巨大的机遇。国人非但不会老无所依,而且将接近各尽所能的境界。由此可见,强调“未富先老”者预先设定了老年人的非生产性角色,其偏颇的立场决定了他们难以作出合理的判断。

最后,渲染“老龄化危机”者忽略了人类面临的一个根本危险:巨大的人口压力正在使生态系统走向恶化。在许多担忧“老龄化危机”的人眼里,“白发苍苍,摇篮空空”是个可怕的征兆,但实际情况恐怕恰好相反。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机遇精选篇7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医疗保险;制度;挑战;对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2.166

[中图分类号]F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2-0-01

所谓的人口老龄化,其实就是总人口数量中的老年人口比例增长的一种动态过程。按照国际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60岁和65岁的老年人的人口比例超过总人口数量的10%和7%,这个国家或地区就步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而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象已然形成。因此,政府要及时分析人口老龄化问题给医疗保险制度带来的挑战,并制定相应的对策维持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人口老龄化给医疗保险制度带来的挑战

相较于年轻人,老年人显然更需要医疗保险。在人口老龄化现象越发严重的情况下,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遭到了巨大挑战。就目前来看,人口老龄化问题给医疗保险制度带来的挑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给保险基金供给带来的挑战,二是给保险基金支出带来的挑战。

1.1 人口老龄化问题给保险基金供给带来的挑战

我国现阶段的医疗保险制度主要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构成。其中,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费用缴纳由个人和政府共同完成。具体来说,就是在一定的缴费金额范围内,居民享受的待遇将由当年的缴费情况决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老年人的比例有所增加,对医保基金的收入也不会产生过大影响。但是,不同于其他两种缴费方式,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费用是由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的。而职工退休后,可在达到一定的年龄后享受医保待遇,不需要继续缴纳费用。随着老年人数量的增加,医保基金的缴费人员将远远少于享受医保待遇的人员。因此,人口老龄化就会给保险基金的供给带来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1.2 人口老龄化问题给保险基金支出带来的挑战

在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下,老年人的数量将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基金的支出将遭到一定的挑战。一方面,在医疗条件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人们的平均寿命将不断增长。这意味着,居民在退休之后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享受医疗保险的待遇。另一方面,近年来老年疾病的发生概率不断增加,医疗保险的支出费用也将逐渐增长。因此,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将会迅速增加。

2 医疗保险制度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

人口老龄化的现象已然发生,且在短期内也无法得到有效改善。为解决人口老龄化给医疗保险基金供给和支出带来的矛盾,相关单位应积极寻找对策解决医疗保险基金供给和支出存在的问题。

2.1 寻找更多保险基金的供给

要想缓解目前医疗保险费用紧张的问题,就要寻找更多保险基金供给。一方面,政府应扩大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面,使更多人参与到医疗保险的费用缴纳中,缓解目前医疗保险费用紧张的问题。例如,政府应将民营企业、民办企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纳入到医疗保险的参保群体中。另外,在经济运营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无论是事业单位还是民营单位,都应采取多元化的投资理财渠道。所以,相关单位应为医疗保险寻找更多的投资机会,使银行理财产品、股票等资源成为医保基金的投资对象。为降低医疗保险的投资风险,相关单位应构建多层次的投资模式,进一步拓宽医疗保险的投资渠道。最后,政府应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医疗保险的资金投入,解决医疗保险的资金供给问题。

2.2 做好保险基金支出的控制工作

一味增加医疗保险的基金供给,显然无法解决人口老龄化给医疗保险制度带来的挑战。所以,政府还应做好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控制工作,缓解医疗保险支出费用紧张的压力。一方面,政府应通过规范医疗机构来解决过高的医疗费用问题。具体来说,就是使医疗水平尽可能高的同时,减少医疗支出的费用。这不仅可解决老年人的看病问题,还能解决医疗成本控制问题。另一方面,政府要推广社区医疗服务,进一步降低医疗费用。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建立集医疗、预防和保健为一体的老年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增强老年人的保健意识,降低老年疾病的发生率。另外,政府还可推广体检制度,使国民养成定期体检的习惯,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有效减少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

3 结 语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发展趋势,政府和相关部门只有充分认识到人口老龄化问题给医疗保险制度带来的挑战,并处理好医疗保险基金的供给和支出问题,才能保证我国医疗保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康彩霞,王宏.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制度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9(1):108-109.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机遇精选篇8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保险产品;创新

中图分类号:F8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2月10日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特点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人口老龄化是指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根据国际通用的标准,60岁以上的人口占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的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便可以定义为老龄化社会。根据这一标准,我国在2000年就已经步入老龄化国家行列。根据联合国最新的人口数据预测,在2011年以后的30年里,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以年均16.55%的速度加速增长,204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达28%左右。在未来的30年里,我国开始全面步入老龄化社会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我国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大且增长迅速。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中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改善,人口预期寿命也随之增长。另外,我国施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的人口结构迅速变化,底部人口萎缩、总体人口增长数量下降、老年人口比例迅速上升。

2、“未富先老”。西方发达国家通常是步入工业化社会后才出现老龄化问题的,老龄化速度较慢,是经济现代化的一个产物,且这些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经济已经比较发达,社会保障体系也比较完善,具有一定的实力抵御老龄化带来的挑战。而我国是在工业化初始阶段、经济建设急需要资金集中的情况下就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这使得我国尚不具备相应的经济实力和社会保障能力,来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二、人口老龄化对寿险业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意味着有更多的人要面对医疗和养老的问题,由于我国“未富先老”的特点使得国家财政的压力越来越大,通过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可以有效地缓解政府压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增进人民福利。面对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寿险业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提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服务,充分发挥现代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给社会和政府带来的压力,共同构建起一个强有力的社会保障体系。

人口老龄化在给寿险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挑战。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是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生命表更新的滞后可能使基于旧生命表的寿险公司在养老年金、终身寿险等传统产品上需向被保险人进行更多给付,面临提取额外准备金的压力。虽然在未来的10~15年的保险市场面临强劲的养老保险需求,但在2020年以后的高水平老龄化阶段,保险公司可能进入养老给付的高峰期。因此,人口老龄化可能使保险公司面临流动性风险,这对保险公司的经营提出了挑战。

在人口老龄化的条件下,寿险业作为社会保障的有力补充,应加快产品创新,积极开发满足养老需求的创新产品,包括医疗保险、养老年金等产品,以有效应对老龄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三、借鉴国外寿险业经验,加强人寿保险产品创新,应对人口老龄化风险

人口老龄化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而且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从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老龄化浪潮席卷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和养老问题,西方发达国家的保险公司进行了一系列产品创新。

(一)通货膨胀指数年金。通货膨胀指数年金产品的年金给付额与消费者物价指数挂钩,随着消费者物价指数的上涨,年金领取人每年领取的年金金额随物价指数上涨而上升,使得年金领取人不用承担由于通货膨胀引起的购买力下降的风险。

近年来,为了消除通货膨胀对养老金购买力的影响,西方发达国家开始纷纷推出通货膨胀指数年金。在美国,出现较早的有两种通货膨胀指数相关的年金产品。一个是北美爱尔兰寿险公司推出的自由物价指数年金,该年金规定年金金额随着上年底通货膨胀指数的幅度相应提高,而且该产品还承诺每年的年金给付金额不降低,即使当通货膨胀率为负时,年金领取金额也不降低。另一种是在美国政府推出通货膨胀指数债券后,美国教师基金会推出的一项旨在满足投资者获得通货膨胀指数收益的年金计划。在英国,通货膨胀指数年金已经相当普遍,保险公司和养老金都会提供这种年金产品给客户选择。目前,通货膨胀指数年金约占英国年金市场的10%左右。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也都陆续推出了通货膨胀指数年金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各国的通货膨胀指数年金都是建立在通货膨胀指数债券基础之上的,保险公司只能通过通货膨胀指数债券来对冲通货膨胀指数年金产品的通货膨胀风险。目前,我国还没有通货膨胀指数债券,而其他的金融工具包括国债、股票、银行存款、基金等都无法抵御通货膨胀带来的风险。从国外经验来看,只有政府才有能力发行通货膨胀债券。而且,通过发行通货膨胀指数债券,政府既可以降低融资成本,也可以为金融机构提供抵御通货膨胀的产品创造条件。我国政府应尽快推出通货膨胀指数债券,以积极应对通货膨胀风险。

(二)反向抵押贷款。反向抵押贷款是指拥有房屋产权的老年人将房屋产权抵押给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相应的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年龄、预期寿命、房屋的现值、未来的增值、折损情况以及借款人去世时房产的价值进行综合评估后,按其房屋的评估价值减去预期折损和预支利息,并按人的平均寿命计算,将其房屋的残值分摊到预期寿命年限中去,按月或年支付现金给借款人;当借款人去世后,相应的金融机构获得房屋的产权,将其进行销售、出租或者拍卖,用来偿还贷款本息,相应的金融机构同时享有房产的升值部分,即“抵押房产、领取年(月)金”。

反向抵押贷款起源于荷兰,然而发展最完善的当属美国。美国的反向抵押贷款主要分为三种:(1)房屋价值转换抵押贷款(简称HECM)。该贷款把62岁以上的老人作为主要的提供对象,对借款人在收入和使用等方面都不设限制。贷款的额度由借款人的年龄、房屋的评估价值、房屋所处地段和市场利率决定,且不能超出规定的限额。贷款的发放和偿还都较为灵活,借款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2)房屋保管者。此项贷款主要针对不符合HECM条件的借款人,如共有房屋、融资租赁的房屋等情形。贷款上限一般都高于HECM的限额,支付方式采用按月支付或信用额度,且利率按月调整;(3)财务自由计划。此项贷款专门为净值超过40万美元的房屋提供反向抵押贷款,使得拥有较高价值房屋的借款人也可以申请到反向抵押贷款。支付方式采用一次性提取大部分或全部贷款。

近几年来,我国养老保险金的缺口越来越大,截至2010年7月我国的养老金缺口大约在1.3万亿元,如果不及时开辟新的养老途径,增加新的养老资金来源,将很难应对即将到来的人口老龄化危机。由于我国的一些特殊原因,很多老人可以被称作“房产富人,现金穷人”,因此反向抵押贷款不失为解决我国老龄化养老问题的一个很好的选择。这种模式不仅可以使老年人有一笔固定收入来改善晚年生活、提供生活质量,而且还可以弥补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的不足,减轻财政的负担。从保险公司的角度,反向抵押贷款不仅可以使保险公司的业务向多元化方向转变,为保险资金的运用开辟新的渠道,而且还使得保险公司将社会责任和盈利目标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三)长期护理保险。长期护理保险是指为那些因老年、疾病或者伤残导致丧失日常生活能力而需要被长期照顾的人提供护理费用或者护理服务的保险。老年人是长期护理服务的主要对象。长期护理保险于20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出现,发展初期并未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直到九十年代,随着美国政府医疗保障体系改革的推进以及相关法规政策的出台,才得以迅速发展。

美国的长期护理保险采用商业化模式,投保人通过购买长期护理保险合同自愿参加。其承保被保险人在任何场所因接受各种个人护理服务而发生的护理费用。保单可以独立签发,亦可以终身寿险保单的批单形式签发。通常从年龄、医疗状况和病史等方面对投保人进行风险选择。保费取决于被保险人年龄、选择的给付期和保险责任范围等因素。由于通货膨胀因素的存在,长期护理保险的给付金额会遭到侵蚀,因此在美国,长期护理保险都含有通货膨胀保护条款。

从中国的传统来讲,赡养老人、为老人送终是儿女应尽的义务。然而,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加剧,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施,我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老龄化的速度正在加速增长。另外,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四二一”家庭结构成为普遍想象,在照顾老人方面,很多子女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以亲情为主的家庭护理根本无法适应老龄化社会的要求,老年护理模式由家庭化向社会化转变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老龄化社会呼唤长期护理保险的出台。

从保险公司的角度,在设计长期护理保险时,应充分考虑老年护理需求的复杂性,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细分市场,确定目标客户,设计灵活、多样的保障责任,以满足客户不同层次的需要。同时,要加强长期护理保险的精算技术,充分考虑客户的购买力,使其保障责任和保险费率更具吸引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宇丹.商业长期护理保险迎来新的发展机遇[J].中国保险,2009.7.

[2]贾清显,朱铭来.发展老年长期护理服务和保险的分析[J].天津社会保险,2009.4.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机遇精选篇9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延迟退休;社会各阶层;退休待遇

一.延迟退休的相关概念

1.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不是指某个人年龄大、寿命长,而是人类整体偏向老龄化。人口老龄化又分为绝对老化和相对老化。绝对老化是指老年人口数量多,占总体人口的比重偏大且不断增加。相对老化是指当生育率降低总体人口不断减少时,老年人所占比重相对增大。

2.延迟退休

延迟退休,简称延退,是指根据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社会养老的承受能力状况以及劳动市场的就业环境,借鉴国外有关提高退休年龄的相关政策及实践成果,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综合考量我国应当采取的延迟退休政策。

二.我国退休现状及待遇

1.事业单位公务员的退休待遇

公务员的退休后的工资待遇取决于其在职时的职务,具体说是按照公务员的职务工资与级别工资之和乘以一定的比例计算得出,如表2-1所示:

2.事业单位机关技术人员与普通工人的退休待遇

事业单位机关技术人员的退休待遇是按照其在职时的岗位工资与技术等级工资之和发放,普通工人的退休待遇是按照其在职时岗位工作的一定比例发放,如表2-2所示:

3.企业单位员工的退休待遇

企业单位员工的退休待遇的发放方式与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员工有所不同,国家关于企业员工退休待遇规定:在国发[1997]26号文件①实施后参加工作的退休人员,当其缴费年限满15年退休后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基础养老金根据所在地上年度在职职工月平均工资及本人指数化平均工资的平均数确定,个人账户养老金根据员工在职时个人账户所积累金额来确定。

三.延迟退休的原因分析

1.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老龄化相比之前发展势头更加强劲,使得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拉伸。在退休年龄不变或者变动很小的情况下,职工的退休期限相比之前将会延长面。同时,在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财务机制下,在职一代难以承受退休一代的养老压力,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将会陷入困境。对于制度转轨前的职工来说,缴费年限不足15年或者没有缴费,养老负担会进一步加大。

2.减少人力资本的浪费

人力资本投资是当前教育、企业发展的重大投资,人力资本是一种能够在未来带来高收益的投入。在当前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条件下,劳动者退休时正值工作经验丰富、技能娴熟的时期,此时退休会降低人力资本利用效率,不管对企业还是劳动者个人而言,都是人力资本的浪费。因此,适当延迟退休年龄对提高人力资本利用率、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促进国民经济有利发展有重大现实意义。

3.应对养老金支付压力

按照当前制度规定,劳动者退休时其养老金由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支付。社会统筹部分实行现收现付的财务机制,由在职一代缴费退休一代享受待遇,但是老龄化的加剧和生育率的降低使得养老金支付面临巨大压力。个人账户部分由劳动者在职时的缴费积累负担,部分劳动者进入劳动市场迟,意味着个人账户积累少退休期长。因此,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难以承受老龄化背景下巨大的养老压力。

四.延迟退休对社会各阶层的影响

1.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

在老龄化的现行条件下,国内对于延迟退休年龄颇为关注。对与公务员队伍而言,延迟退休对该群体有重大影响:

第一,在我国公务员实行旧时规定一旦进入岗位就不会退出,当前我国公务员队伍很庞大,延迟退休会使公务员队伍进一步膨胀,国家财政负担加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第二,公务员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和场所,经常出差在外,这一职务对于公务员体力和精力要求极高,延迟退休会使部分工作人员难以胜任。第三,公务员队伍内部分为若干级别,延长公务员退休年龄会延长各级工作时间,不利于职业晋升。第四,在反腐倡廉的政治环境下,公务员的日常工作要公开透明,坚持政务公开,同时要健全完善的监督机制,延长退休年龄会使各层级工作年限延长,加大监管难度。第五,公务员队伍的管理体制坚持垂直管理,其工作创新动力在于上层,然而上层管理人员大部分年龄过大,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如年轻人,所以延长退休年龄不利于公务员队伍的创新。

2.企业单位人员

延迟退休年龄对企业单位人员的影响表现为:

第一,企业希望增加新鲜血液,特别是一些高新技术行业,引进年轻员工可以迅速适应社会变化,延长退休年龄不利于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第二,在企业里,年长员工的薪酬一般要高于年轻员工,企业为年长员工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也高于年轻员工,退休年龄的提高会使职工缴费比例增加,严重时是企业发展停滞。第三,在退休年龄不变时,职工退休后,企业在需要时可优先召回退休职工,不但可以迅速加入工作,还能够节省养老保险费的缴纳。(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注解:

①国发[1997] 26文件:《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1]李珍.社会保障理论(第二版).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08).

[2]汪泽英,曾湘泉.中国社会养老保险收益激励与企业职工退休年龄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6):74-78.

[3]雷晓康,左婷.改革退休年龄的时机和方案设计――基于陕西省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运行效果分析[J].社会保障研究,2013(3):29-38.

[4]邓大松主编.社会保障(第二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机遇精选篇10

刚刚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进行重要部署,强调要“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面向“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我们应深刻认识和把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内涵,从而有效防范和化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稳定风险和国家人口安全风险,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人口年龄结构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也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我国人口变动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速度快、程度深。2000年左右,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7%,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到老龄化社会。预计“十四五”时期这一比重将超过14%,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据相关研究预测,从现在到2035年乃至到2050年,都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持续快速推进的阶段。未来35年,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将持续增长,预计2035年和2050年时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分别达到4.12亿人和4.80亿人;老年人口比重在2035年时将达到30%左右,到2050年时则会在38%上下。作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样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亟需在国家层面积极采取全局性和综合性的应对措施和行动。

这些年来,中央一直高度重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2000年我国刚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时,我们就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老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十一五”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纲要、“十三五”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党的五中全会正式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此进行具体部署,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在新发展阶段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这一战略任务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总的来看,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包含以下几方面的重要内涵:一是全面加强党对老龄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在全社会树立起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观念。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牢固树立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的战略地位,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全过程和各项工作中。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问题导向。由于我国老年人口多、人口老龄化城乡和地区差异大、各地区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现象,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日益需要全局性、系统性、综合性的战略应对,才能保障亿万老年人享受老年幸福生活,不断增强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三是构建及时科学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行动框架。自“十四五”时期开始,我国老年人口总量会由相对缓慢的增长状态转至快速增长,将在短短10余年间相继冲上3亿人和4亿人大关,波浪式增长的特点需要针对每个时期的问题及时解决、综合应对。四是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实施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相结合。我们要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坚持党总揽全局,以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为重点,对人口老龄化及其应对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系统思考、系统梳理和系统施策,增强统筹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率,切实解决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老年人、家庭、社区、社会等面临的突出问题。

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这也为如何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提供了重要指引。新发展阶段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阶段。要看到的是,“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窗口期”,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是我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出的中国道路,是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十四五”时期和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这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广泛的、深刻的、长远的,挑战与机遇并存。进入新发展阶段之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老年人口规模持续增长,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对新发展阶段如何系统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作了全面部署。在经济更加发展、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背景下,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一个重点就是要关注庞大的老年人口的生活需要,以多种渠道满足人民群众的养老需求,让他们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这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应对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或阻碍都指向了治理问题,碎片化的治理体系难以有效解决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所面对的全局性、长期性、基础性问题。尤其我们要协调衔接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与其他国家发展战略,就更需要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统筹推进,及时抓住和有效利用战略机遇期,将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

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的情况下,中央提出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为我国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要明确的是,“银发浪潮”既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和冲击,也蕴藏着宝贵的发展机遇和希望。如果我们能充分把握其中的机遇,并将其转化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新动能,就能更好地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无论是加大人力资本投入、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还是发展银发经济、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等,都是立足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部署,有利于改善供给质量、扩大消费潜力,有利于将挑战变为发展的新机遇。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具体路径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基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所采取的重要战略行动。面向未来发展,中央从我国实现人口均衡发展最需要关注的“少子老龄化”等问题入手,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具体路径和任务。

第一,从国家战略高度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融入各项规划和政策。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格局和行动视野有了新的要求和标准。一方面,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立足新发展阶段,高效统筹各个领域、各个部门的具体行动,协调部署和规划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点任务和主攻方向。整体公共政策体系和各部门具体行动都应有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视角。另一方面,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实施需要与其他国家战略,以及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并统筹推进。要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基础性和战略性问题入手,在众多任务和问题中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破解实践难题,发挥综合优势,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机遇精选篇11

关键词:西部;人口老龄化;公共财政;云南省

中图分类号:F81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9-0149-02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绕不开的人口再生产过程。云南省从2010年开始全面走进老龄化社会,并随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显著。同时,云南作为我国典型的“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省份,经济实力和物质基础比较薄弱;作为典型的少数民族边疆大省,又具有很强的区域特殊性。超前到来的老龄化对云南省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深刻的复杂的影响,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经济难题。

一、云南省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现状

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云南全省实际登记的人口中,0—1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20.73%,为952.8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1.07%,为508.7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大约350.6万人,占总人口的7.63%。同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0—14岁所占人口比重下降了5.23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所占人口比重上升了1.90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上升了1.54个百分点。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老龄化趋势十分明显。

按国际标准,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0%,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7%,即可以视为进入老龄化。云南省2010年“六普”的这两项指标都已经远远超过该标准,已经全面走进人口老龄化社会。这既显示了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改善,同时也对银发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云南省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区域特点

(一)相比全国平均水平,老龄化较轻,相对滞后

从整体上看,云南省的老龄程度在全国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全国2010年老龄人口系数最高的是重庆市比云南省高出3.9个百分点。云南省的老龄人口系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3个百分点,位居全国倒数第9位,属于相对较低水平。其次,从时点上观察,云南省的区域特殊性造成了人口结构转变的特殊性,相对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云南省在是2005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在2010年才开始全面老龄化,整整滞后了全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6年时间。

(二)老龄化超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

云南省处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银潮超前于城镇化、工业化到来,是我国一个典型的“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省份。云南省2010年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时,老龄化系数位居第23位,是老龄化比较严峻的省份;然而GDP只占全国总量的1.8%,省人均GDP只为全国人均水平的52.9%。在2000年,全省养老基金赤字达6.33亿元,财政支出压力较大。截至2011年末,云南省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仅仅为8张,距离政府“十二五”规划的的目标——每千名老人30张床位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尤其是农村五保对象供养床位数严重不足,集中供养率要低全国19个百分点。

(三)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和民族差异

首先,云南省16个州市的老龄化程度差别很大。根据2010年“六普”数据,有11个达到老龄化标准,有5个未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系数超过全省平均值的只有玉溪、楚雄、大理、保山、丽江、昆明等6个州市,其余的曲靖市、红河州、普洱市等个州市都低于省平均水平。最高的是玉溪市,最低的是未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怒江州,极差值达到2.69%。从民族方面来看,民族之间的老龄化进程很不平衡。云南省是民族最多的省份,少数民族有25个。2010年,红河州、文山州、普洱市、西双版纳州、迪庆州、怒江州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分别达到57.20%、57.31%、61.01%、69.97%、81.66%、87.65%,都达到一半以上。然而,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分别为7.72%、7.41%、7.14%、7.26%、6.24%、6.57%、6.09%,远远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7.63%。

(四)对云南省打造全国养老基地带来的机遇

无论是我国,还是云南省的人口老龄化进程都在加快,老年人口不仅规模越来越大,而且对社会福利水平的要求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也越来越高。这些因素客观上从全国范围内给云南省养老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市场。再加上云南省气候宜人,有多姿多彩的多民族文化活动,极其适宜老年人的居住、疗养、旅游、精神娱乐等,发展特色养老产业具有巨大的优势。

三、探索云南省积极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公共财政政策

云南省目前实施的公共财政制度并不能给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充实的资金保障,在支出和政策扶持力度上与老龄化的需求具有严重的不对称供给。只有基于区域特殊性,积极调整当前的公共财政政策,探索出能促进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的公共财政体系,才能构建出一个老龄化视角下和谐的社会。

(一)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发展民生供给型财政

民生供给型财政是以民生支出为主的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其目的是通过整合财政资源、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为民众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政府应该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民生支出的比重,发展民生供给型的财政。特别是要利用好云南省近年来公共财政收入一直超预算完成的良好时机,更多地把公共财政收入中超预算的增量部分投入到民生供给领域,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压力。

(二)建立扶持“银发产业”健康发展的税收优惠体系

面对广大的老年消费市场,云南省应该抓住机遇,通过老年消费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因此,积极引导资源流向,扶持“银发产业”发展,应作为云南省税收政策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着力点。例如,专项针对老年产业发展提供信贷服务的企业经营收入,可以免征部分或全部的营业税;那些生产经营老年专用产品的企业,可以享受税收优惠;那些针对老年人开设的服务机构(文化场所、旅游公司、医院等)的经营收入,可以免征营业税。

(三) 灵活运用财税杠杆,发掘民间力量,大力发展老年慈善事业

我们应该看到,破解我国人口老龄化难题的路径可以有多种,但很难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来解决。要灵活运用公共财政政策,在财政资金、税收优惠政策两方面加大引导力度,大力发掘民间力量,扶持发展老年慈善事业的发展,并以此作为解决云南省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新突破口。老年慈善事业的发展不仅为减轻公共财政负担作出重大的贡献,而且老年慈善事业具备政府和民间的双重特性,具备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提出的解决公共问题的的新路径特点。

(四) 采取税收政策鼓励老年人提高自我养老能力

老年人口增强自我创收的能力,更有利于保障其生活质量。而且老年人口是一个社会的宝贵财富,具有其他年龄人口所没有的的优势。特别是在云南省,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老年人口,大都掌握着传统民族手工艺的技巧,熟知多个民族文化的精髓。为此,可以建立税收优惠体系,加强政策引导,利用地方性优势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以民族聚居地为中心,发展民族工艺文化中心,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老龄人口再就业,提高自我保障能力。

(五)加强财政支持力度,把云南省打造成特色的养老天堂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我国老年消费市场越来越大,这就给养老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云南省有着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和丰富多彩的生态环境,是世界上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而且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这些独特条件使得云南省极其适宜老年人口的居住、疗养、旅游、精神娱乐等各种活动,发展特色养老产业具有巨大的的优势。云南省要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加强财政支持力度,打造好“七彩云南,养老福地”这一品牌,发展云南省所特有的“养老经济”,给区域发展带来增添新的亮点。

参考文献:

[1] Okamoto,A.,Simulating fundamental tax reforms in an aging Japan[J].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Vol.17,No.2,2005.

[2] Hoff,A.(ed.),Population Ageing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Societal And Policy Implications.Ashgate Publishing,Ltd.,2011.

[3] Spies-Butcher,B.and Stebbing,A.,Population ageing and tax reform in a dual welfare state.Economic And Labour Relations Review,

Vol.22,No.3,2012.

[4] 付伯颖.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公共财政政策的选择[J].地方财政研究,2008,(10).

[5] 高淑红.人口老龄化的财政负担及对策建议[J].地方财政研究,2011,(1).

[6] 周清.促进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J].税务与经济,2011,(3).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机遇精选篇12

任远,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副处长,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人口研究所副所长,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担任复旦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 2006年获得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发的“中国十大青年人口学家”称号。是国际人口科学联盟(IUSSP)、中国人口学学会(CPA)等学术团体会员。

主要的研究方向为人口和城市发展。近年来,在中国人口问题和社会政策、城市化与移民、老龄化研究、人口•就业与劳动力市场、非正规就业研究、城市管理、区域发展、可持续发展等几个密切关联的研究领域深入开展研究。近5年来,主持完成省部级研究课题、政府决策咨询课题和国际合作课题30余项,获得包括国家人口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等多项省部级学术奖励。

换一种积极的态度

看待人口老龄化

新沪商: 当前我国正在经历迅速的老龄化。对于老龄化和经济增长普遍具有一种悲观和负面的看法。在您看来,这样的看法是否全面?

任远: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具有一些突出的特点,这些特点对国家宏观发展和家庭微观结构都将产生全面和深远的影响。例如持续的低生育率和独生子女一代人的成长、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很快将开始下降、快速的人口老龄化、加快的城乡人口迁移和城市化,以及人口空间结构的重新分布,等等。

人口老龄化无疑是值得重视的人口变动过程。其产生的原因在于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以及长期执行生育控制政策带来的低生育率。当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约为12%,老年人口总数约为1.6亿。和西方国家的老龄化过程不同,我国的老龄化速度很快。预计到2020年全国老年人口数将达到2.45亿,占总人口数的16.6%;到2030年预计将增长到3.55亿,占总人口比重增加到23.3%;2050年达到4.38亿人口,比重增加到28.8%,这也意味着在未来的20年中我国将增加约2亿老年人口,每年老年人口数量都将净增加约1000万。我国不仅是一个超大人口规模的国家,很快也将成为世界上的一个超大规模老龄社会国家。

老龄化对国家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会产生深刻的影响。目前对老龄化的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还相对比较“悲观”,甚至认为老龄化将会形成中国发展的危机。支持这样的看法的主要理由是,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的劳动力优势可能会相对弱化;对老年社会保障基金的压力会持续增加,例如上海养老金给付在1993年时是550亿人民币,而到2008年已经达到6500亿,上海从1992年开始每年的养老金账户的赤字超过40亿,而到2008年养老金账户的赤字已经达到100亿;现在国家的社会抚养水平是下降的,而人口机会窗口将很快关闭,社会抚养水平很快将调头向上,那么意味着需要加快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社会抚养水平的提高也意味着投资的减少,意味着劳动力更多地配置于老年服务而减少生产性投入,等等。

这些看法都有其合理性。但是,既然人口老龄化不可避免,我们也不能被人口老龄化这把悬挂着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吓住了。国家发展应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危机,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问题。我们也发现,老龄化一方面对经济增长有不利的方面,同时对相关市场和产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作用。当我们换一种眼光看待老龄化,老龄化其实也能够带来市场的新机遇。

包括养老、健康、老年社区开发等等老年产业将会形成巨大市场。这不仅仅是因为老年人口数量增加带来消费需求的增加,更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老年人口的收入和储蓄有了显著增加。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就业,使不少老年人口能够在退休以后获得养老金收入的支持,老年人口养老保障覆盖率日益提高也使老年消费倾向得到增强。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当前城市老年人口中有42.8%的人拥有储蓄存款,到2010年我国退休金将增加到8383亿元,届时老年人口消费规模将超过1.4万亿。例如在日本,个人金融资产的60%以上都是由老年人口拥有,我国老年人口所拥有的金融资产也会不断增加。这些都意味着老年消费和服务市场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同时,城市化下的老年人口生活方式也在现代化,老年人口对社会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老龄消费的质量也在不断提升,老龄社会随着现代化的过程而“同步现代化”,推动着相应市场需求和服务的提高。对这样的一个老龄社会所蕴藏的发展机遇可能超出我们当前对老年生活的现实观察,超出我们对老龄社会所构想出的“悲观想像”。

养老护理和服务的

社会化和市场化

新沪商:老年人口的身体健康水平不断下降,养老需求将会增加很快,同时家庭的养老功能正有所弱化,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老年护理和服务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

任远:确实如你所说,随着护理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老年护理服务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老年的过程,老人的疾病率和生活自理能力都会下降,对老年护理和服务的需求都有很大增加。我曾经在2003年时对上海的老龄化和老年护理服务进行的分析,一个60岁的老人平均预期可以继续存活22.09年, 而他健康存活的预期寿命是10.22年,也就是他将有约12年需要完全自理或者半自理。结合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假设完全不能自理的每天护理时间定义为15小时,处于半自理状态的每天护理时间为5小时。我们可以推算目前上海市老年护理服务每天需求总量为222万小时,而到2040年老年人口长期护理服务每天需求总量将增加到670万小时。如果我们做第一个假设,使老年人口长期护理完全实现社会化,当前在劳动力市场上能解决约30万全职的就业,到2040年将能解决85万全职的就业机会。我们还可以作第二个假设,假如每一个护理小时的费用为5元,假设老年人口长期护理完全实现市场化,目前长期护理服务的年经济产值将达到40.5亿元,到2040年将达到120亿元。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说老年护理服务市场规模年产值有40.5亿元,并不是说现实中市场中就有这么大的规模。因为多数的护理和服务都是看不见的服务产业,而主要是在家庭中由家庭成员承担着的。目前真正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养老护理服务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随着家庭功能在逐步减弱,空巢家庭数量增加,这使老年的护理和服务日益社会化和市场化,老年护理和服务产业将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并且客观来看,家庭护理服务虽然并未直接显示为GDP,但这并不能掩盖其客观对提高社会总福利的巨大价值。经济发展的目的是提高人的生活福利,即使是由家庭来承担着非市场化的老年护理服务,其影子的市场价值仍然是非常巨大的。

养老产业的广阔发展空间

新沪商:在养老护理和服务日益社会化和市场化的过程中,养老产业的发展具有多大的发展潜力呢?

任 远:养老产业的发展空间实际上远远超过对老年人口的护理服务本身。正是服务于老年人口日益增长的护理和服务需求,服务于老年人口对更高质量的护理和服务的需求,能通过密切联系的产业链体系带动经济发展,推动养老产业的发展。

在这个老年护理和服务产业链上,养老机构和设施建设的需求是重要的一块。以上海为例,上海提出“9073”的养老格局,即未来90%的老年人口由家庭自我照顾,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在2006年底,上海养老床位数一共有6万张,到2010年,即使我们不考虑外来人口,按照1400万户籍人口和25%的老龄化率,上海在机构养老的床位数也需要10.5万张,意味着有4.5万张的床位数缺口。从2010年到2020年,即使不考虑外来人口市民化的因素,机构养老床位数的需求将增加到12.6万,即继续要增加2万张床位数。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老年机构的设施建设将进入一个高峰时期。作为老龄化程度最高的上海,已经迫切地面临着这一问题,并且在其他城市和地区将逐步地展现出来。仅以养老院建设为例,根据介绍,如果经营中等规模的养老院,投资约在500万元左右;如果是小型养老院,约需50万元以上;如果是一般的社区托老中心,大约20万元即可。也就是每个养老床位大约要投资50万-80万元。那么对于上海这一个城市,即使不考虑土地的价值,只是养老院建设在未来10年多内可能就将达到500多亿的投资市场和巨大的消费市场。对于老年机构和设施,不仅包括养老院、护理院,同时也包括老年疾病的专业性医院、社区性的老年活动中心、托老所和社区性老年活动场地和器械、以及家庭内部设计的老年化改造,因此光养老产业的“硬件建设”就是非常巨大的市场。

老年护理服务人员的培训市场和劳务派遣是养老产业链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当前来说,对专业化的养老服务队伍非常短缺。养老护理(以及月嫂、医院护理)多数依靠外来人口和失业人口,提供的服务非专业化而且非技能化,很难满足老龄化社会中由于老年疾病和老年特殊需求所引发的专业护理需求。一方面社会上对专业养老护理服务的需求很高,而专业化的护理培训服务机构严重不足,这使对老年护理的培训市场、以及对培训机构的评估市场都带来很大发展空间。另外,对于养老护理服务培训的市场还不仅仅局限在本地,在整个中国迅速老龄化,以及亚洲国家快速进入老龄社会的背景下,老年护理服务的劳务输出也有巨大需求。菲佣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是菲律宾抓住了亚洲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过程中的市场机遇,那么以劳动力密集为特点的中国也可以应对我国快速老龄化和亚洲老龄化的背景,来适应和建立老年市场。在当前时期,发展专业护理的劳务出口也是应对我国就业困难的一种路径选择。

养老服务相关联的产业还包括护理服务下游配套的各种产品市场、技术创新市场和服务市场。对老年护理、治疗康复的产品需求会不断扩大。例如,对于居家养老来说,各种社区,如盒饭、家庭生活设施的改造修理,以及各种专业咨询服务等都将成为护理服务衍生出的巨大市场空间。同时,老年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也在深化养老服务,现在信息技术在养老机构、社区和家庭中开始得到应用,包括建立完善的信息监控和应急呼叫体系,包括专业化的护理咨询服务,心理咨询服务。养老产业链的展开和根据不同需求群体提供多样化的护理服务,能使老年护理服务模式具有多样性,这些能够极大地扩展市场潜力。

进一步地看养老产业的发展,还包括养老服务所衍生出的资本市场发展。养老金融产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将具有广阔市场机遇。除了对老年人口储蓄的基金产品,以及养老保险基金的资本化运作,针对老年护理服务也发展出各种金融市场产品。以老年护理服务为主体的长期护理保险在不少国家都得到发展,如日本和德国已经实施了社会化的长期护理保险,而美国等更多的国家则发展起广泛的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人口在年轻时购买护理保险,而在丧失自理能力时可以得到必要的护理服务。其他与养老有关的金融产品还包括老年房地产的倒按揭、寿险产品的证券化产权市场、通过会员制来进行老年事业发展融资,等等。养老产业和金融市场结合起来,是现代金融服务渗透到老龄化社会中的必然趋势。这些与养老相关的资本市场和金融产品,在我国才刚刚起步,或者说还没有起步,在西方国家已经有不少良好的实践,值得我们加以借鉴。

因此综合起来看,在老年人口护理和服务日益社会化和市场化的过程中,将给养老产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空间。我们有理由相信,养老产业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富矿”,当然这个富矿的“富”归根到底还是建立在老年人口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提高的基础上。

适应人口老龄化

调整城市的经济结构

新沪商:从养老产业的例子,我们看到即使在老龄社会中,经济发展仍然能够寻找到新的发展动力,可以将老龄化压力转变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而要实现这样的转变,存在什么困难,有什么特别需要重视的方面?

任 远:将老龄化压力转变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意味着我们的经济产业要适应人口老龄化进行调整。在应对老龄化的研究中,我们已经重视社会保障制度、退休制度等等经济制度要应对老龄化,社会组织的发育和社会养老体系等社会制度要适应老龄化。而对于经济发展来说,经济产业的发展也要适应人口结构的变动,适应人口老龄化的人口变动趋势,这个题目现在认识得还不够。同时,老龄社会的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目的,也就是要满足老年人口的需求,提高老龄人口的生活质量。

城市的经济结构要适应人口老龄化来进行调整,促进老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推动相关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产业组织形式创新等等。这些创新都需要有一定的研发投入,也需要培养老年产业发展的各类专业人才。例如专业性护理人才和社会工作者,是养老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老年健康产品的研发和推广,需要熟悉的专业人才;而老年地产的开发和规划,也需要在城市规划中增加对于老龄化和老年需求的专业知识培训,等等。因此我们的教育培训体系也应该适应老龄社会进行调整。不仅是要发展老年大学,而是教育培训体系的知识结构要适应老龄社会的需要。

老年产业是一种新兴发展性产业,甚至能够在未来成为城市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因此首先还应该对老年产业发展进行规划。老年产业是一个新的概念和领域,对此进行系统研究和完整规划,才能有利于推动产业的逐步发展。

产业发展的标准化建设是市场发展的前提。而目前老年市场还相当的混乱,迫切在老年产业发展过程中推动标准化,在加强标准化过程中推动老年产业发展。例如老年护理服务的标准的制定、包括机构建设的标准、各类物业服务、餐饮食品、健康保健服务等需要有行业公认的标准,以及科学化的管理方式。国际标准对于我国老年护理服务事业发展有借鉴作用,同时这些产品标准和服务标准也要适应我国的特点有所本土化。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机遇精选篇13

联合国定的标准是:一个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定义为老龄化社会。按此标准来看,我国在2000年时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人口普查结果:1953年为4.4%,1964年为3.6%,1982年为4.9%,1990年到5.6%,2000年达7.0%)。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来看,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

古代早有“人生70古来稀”,活到70岁就够本了的意思。但是,到了今天,北京人的寿命平均已经到达80岁。在医院里的病人中,90岁以上已经成为常事,100岁以上也能遇到了。在过去不敢想象的许多手术和治疗(如肝移植、心脏导管等)在80岁、90岁的身体上成功实施了。这就提示医生在对待疾病上要改变观念,同理,在对待保健上,也要开辟新思维,提出新路子。

通常人们的印象是:岁数越大疾病越多。其实不然。人体的生理变化是可以分出阶段的。80岁以后,机体进入了“衰老”阶段以后,就出现了一个相对平稳的没有大起大落的生理时期,许多中青年和老年前期的常见疾病反而减少了或者消失了。此时的一些慢性病其实是年轻时遗留下来的,而不是新得的。比如常见的慢性支气管炎、脑卒中、高血压病、冠心病、关节炎等。就连癌症这类新得的疾病来说,80岁以后也比60岁左右要少得多了。因此,对于80岁以后的高龄老人来说,保健的重点是在针对此年龄段新发生的影响健康的新问题上了。主要是4个方面:

倔强导致的意外

作为家人子女,都希望老人平平安安、幸福美满地度过晚年。但现实中总是遇到家人子女与高龄长寿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其中突出的表现在老人的“倔强”上。最多见的是老人性格刚烈、脾气倔强。平常生小病从来不去医院治病。病情加重时就自己买点药吃,按其自己多年的“经验”生活着。一旦遇到又一次生病,家人子女力劝其到医院去看病,可是老人始终不肯,还会进一步发生了争执,最后,走了“不治而终”的不归路。这就是家人子女的善意及美好愿望总是遇到老人的“不听劝”,一而再再而三的楣持下去,终于家人子女的耐心不能继续而妥协,结果导致老人在“倔强”下发生意外,直至死亡来临。

“折腾”引发的惨痛

80、90岁以上的老人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喜欢不断回忆自己年轻时“功绩”,尤其是在后辈下级的众人面前。但是,由于高龄之人机体各器官功能明显衰退,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等已经不是“当年勇”的岁月了。可是,常常遇到的是高龄阶段还去参加一些不合适的运动之类,甚至旅游、观光、会议等带有明显“折腾”的活动。什么“这辈子没去过的地方不去看看终身遗憾”,什么“这么重大的场合不出席不合适”等等很多理由。其结果是“力不从心”。突发严重健康事件已经屡见不鲜了,结局是老人走了,家人子女后悔莫及。“生命在于运动”是对的,但对于高龄老人来说,一定要在自己能力可以承受的限度内适度锻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能既延缓衰老,不使机体“用进废退”,又平安顺当地幸福生活着。

孤独带来的绝望

在我们的周围,常可以看到,高龄老人突然遇到丧偶事件,会在短时间里出现明显的衰老、崩溃,甚至导致不久也就亡故了。据统计,丧偶老人的死亡率,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率的7倍。人是群居动物,尤其是老年相伴的伴侣一旦丧失,其严重后果可想而知。人到了老年阶段,如果还能有一位相知相伴、不离不弃的至亲陪在左右,那该是无比幸福的一件事。如果家人子女能体会此点,有条件的及时寻到合适的相伴之人,那是一件大好事呢!

恐惧造成了未路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机遇精选篇14

人口老龄化的现象及其呈现的趋势、特点不仅仅在重庆地区突出,在我国其它省市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显现。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必定会为各个领域带来影响。从经济学视角来看,重庆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对劳动力供给、重庆地方储蓄、资本积累、金融市场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使得老龄人口的市场需求扩大,也会带来一部分潜在变化,主要是消费结构的转变以及由这种变化带来的在市场构成、投资结构等方面的调整。那么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如何扬长避短,选择何种产业政策,实现重庆经济平稳增长尤为重要。

 

一、重庆人口老龄化现状与趋势

 

老龄人口比重逐年加大,高龄化趋势愈发明显:据2010年全国人口第六次普查数据,重庆65岁及以上人口为333.41万人,比重为全市人口数的11.56%,当年老龄化程度居于全国之首;2011年,重庆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560.13万,老龄人口占全市总人口17.25%;到2013年底,全市60周岁及以上老龄人口为624.52万,占全市总人口18.61%;截至2015年年初,重庆60岁以上老龄人口已经突破650万达到 656.17万,占总人口19.45%。而在重庆老龄人口数量逐年增加的基础上,2010年底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69.3万人,占总人口 2.11%,其中100岁以上的老寿星达到932人;到2013年重庆80岁以上高龄老人数量已经达到88.90万人,占总人口2.65%,百岁寿星人数更是突破1000达1256位;截至2015年年初,80岁以上高龄人口为93.38万,占总人口2.77%。与此同时,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北上广深四大城市相比较,重庆人均GDP排名也处于相对靠后的位置,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基于这样的背景,确切地说重庆市老龄化程度将会逐年不断加快,高龄化趋势愈发明显,并且这种现状将会维持较长一段时间。

 

二、人口的老龄化对重庆经济的影响

 

重庆作为最年轻的直辖市,西南地区工业、商业重镇,国家“一带一路”经济战略枢纽以及长江流域经济区的中坚力量,有着国家政策的倾向扶持,可以说重庆具有得天独厚的经济发展条件,事实也证明近年重庆的GDP以及GDP增速都居于全国前列。但随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口结构变化将会给重庆经济带来巨大的挑战。

 

1.充足而廉价的劳动力供给缩减,人口红利将渐渐消失

 

经济的增长依靠资本、劳动力、科学技术等多个因素。我们单看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对重庆经济发展的作用。有研究指出目前重庆依旧处于人口红利期,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现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根据国家统计局采用的CPPS人口预测软件对重庆未来抚养比的预测结果,重庆的人口红利将延续到2028年。得益于人口红利,重庆经济发展良好也实属意料之中。但是,今后随着人口老龄化且高龄化的不断加快,使得死亡率和出生率持续降低,充足而廉价的适龄劳动人口将逐年减少,重庆人民的抚养负担会日益加重,由人口红利得到的经济边际收益也将逐年下降,最终将变成零甚至成为负值,那么到2028年重庆的劳动力优势不复存在,反而会随人口老龄化使得劳动产出率低下转变为遏制经济增长的负担。

 

2.储蓄率不断下降,不利资本积累

 

近年来重庆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撬动社会资本进行大规模投资以及还未完全消失的人口红利带来的劳动力优势。不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力优势弱化使得目前居于市场中的适龄劳动力变为稀缺资源而价值提升,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陷入瓶颈状态。同时“未富先老”的特点决定了老龄人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总收入的不高再加之由消费对资本产生的损耗,会使得随着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社会在金融系统进行存储的资金量减少,导致整个重庆的社会储蓄率下降,金融系统中的社会资本积累便会受到负面影响。由于资本的约束,资本密集型产业在金融系统中获取的资本将会减少而使得产出率下降;同时重庆市政府依靠社会资本的投资也将寸步难行,经济的增速也会随之被放缓。而目前,重庆资源再利用系统的不完善决定了现今的消费就是物质资源的消耗。试想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产生的人口结构改变,在资源配置中老龄人分得的资源将会增多,资源的消耗率上升,使得用于投入生产的资源变少,更不利于经济的产出。

 

3.老龄人市场需求增长,为“银色产业”发展带来机遇

 

“421”的家庭模式是我国目前的主流家庭形式,这种家庭模式要求夫妻两人赡养双方4位老人,抚养1个后代,“二孩政策”的放开夫妻双方又将多抚养一个后代。由于我国及重庆地方政府养老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等因素又决定了家庭养老是我国目前的主要模式。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这就意味着夫妻两人承担父母的养老保障时间将会更久,用于满足老人需求的费用支出会更大,这样并不利于一个家庭的劳动产出和资本积累。虽然目前重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已全面铺开,但老龄人口的增加会对医疗、保健的需求更多,必将导致医疗卫生消费支出大,给重庆政府财政造成一定压力。

 

重庆地区老龄人口的增加也并不只对医疗、保健、卫生的需求增加。进入新世纪,即使老龄人的收入不高,但也呈现增加的趋势,同时消费观念的转变,使得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精神、文化等的需求,对医疗、保健、家政、保险、教育、健身、旅游、金融等衣食住行相关领域的消费需求逐步扩大,而在这些需求中不乏一些投资少,回报快,收益大的市场,比如家政、保健和旅游。所以需要积极发展相关供给产业来平衡这块需求,为此,又给重庆“银色产业”带来了发展机遇。

 

三、重庆产业政策的应对措施

 

1.适时调整市场产业结构,加速产业升级

 

当前,重庆市场产业结构中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这是由于短时间内重庆的劳动力数量仍旧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日后老龄社会的到来,使得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提高,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供给将不复存在,这些主要依靠低劳动力成本为竞争优势的产业会由于劳动力成本的提升陷入危机。此时,要想重庆的产业经济平稳增长,就迫切需要调整市场产业结构。现代经济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资本贡献,所以调整产业结构方向就应积极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逐步稳当地减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市场产业的升级。我们知道,当资本与劳动力的替代率大于1时,说明只需要一个劳动力完成的一定量的经济产出时,却需要更多资本来完成,这样反而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所以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处理好调整的力度和时机使得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率小于1就显得极为关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有明显超过资本和劳动力作用的趋势,加速市场产业改革,加大新兴科学技术的研发,实现科技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也视为重要之举。

 

2.慎谈延迟退休,合理实行“老有所为”

 

我国目前法定的退休年龄是男60岁、女55岁。退休年龄要往后推迟的说法已经是传了好几年了,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人口老龄化促使一部分人提出要对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并且缓解沉重的养老金支付压力。但有研究表明提高退休年龄对经济增长的效益并不高,反而存在不利之处。延迟退休有可能加剧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对年轻人的职业生涯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同时那部分因延迟退休而处于工作岗位的劳动力其工作激情、生产效率远远不如青年劳动力;推迟退休年龄针对当前养老基金巨额空帐的问题也只是杯水车薪,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不过适当开发老龄人人力资源并合理利用转化为社会资本投入到社会生产中去也实为削弱老龄化社会对经济增长负作用的方式,特别是充分发挥社会群体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等特殊人群应有的积极作用,譬如德国反聘制度,有效的实现了老龄人的“老有所为”将其所学转为生产资源。

 

3.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实现人力资本提升

 

人口老龄化的加深导致重庆市劳动力数量下降。应对这一窘境,最直接的方式便是通过各种福利、优惠吸引外来劳动力以求在量上的增加,从而重新获得劳动力优势,但这并不是长久的办法,外来劳动力的增加更会加剧重庆在教育、交通、医疗等的压力,也有悖区域之间协调共同发展原则。马歇尔曾提出过“最有价值的投资是对人的投资”此话有力的阐明了人力资本的重要性。资本对于经济的作用不言而喻,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独特的资本形式存在,其具有的边际报酬递增趋势和“外部性”的特点在推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未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将会对高水平、高质量、高素质的劳动力产生巨大需求。通过对教育培训力度的加大,将有效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使得人力资本得到升值,达到未雨绸缪的效果。

 

4.大力发展“银色”产业,优化重庆产业结构

 

有效需求是市场出现的基础和前提,人口老龄化使得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为老龄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加之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老龄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使这块市场的膨胀等各方面原因,就迫切需要我们用市场化、产业化的新思路、新模式来缓解这块供需矛盾。“银色”产业应运而生,将危机化为机遇,这也是重庆市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产业对策。所谓“银色”产业,大多数观点认为是为老年人提供产品或劳务、满足老年人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需求的各种行业、部门的通称,是由老龄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的一种新兴的产业,它包括所有有关满足老龄人特殊需求的生产、经营、服务的经济活动和设施。该产业是由老年人口的强大刚性市场需求托起的新型产业,它能带动经济活力,使得经济可持续发展。并且该产业涉及的产业链条很长,涵盖了第一、二、三产业的全过程,这里面所涉及和包含的就业容量是非常巨大的。然而,在重庆市场产业格局中涉足老龄市场的供给方屈指可数,更不用说能够找到比较好的专门针对老龄人特殊生活用品、特殊服务的专营店。可见,重庆“银色”产业其实际发展并不乐观,依然处于一个初级阶段,着实大力发展重庆“银色产业”,有利于优化重庆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