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范文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精选(十四篇)

时间:2023-11-20 09:56:25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精选篇1

一、武术精神在武术教学中的积极意义

武术在整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深受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另外还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使其蕴涵了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哲理。武术精神正是在传统道德观和民族精神的滋润和培育下,带有鲜明的仁学色彩,成为我们这个仁义之国,礼仪之邦的民族特征。

在小学体育课中开设武术课程,教师在传授武术基本技击技术的同时应给学生讲解其文化内涵,使学生在学习武术技击技术的同时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艺无德而不立”,“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修德”,这种谦和、尊师、忍让的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可以培养学生不怕吃苦、勇敢顽强的精神作风及意志品质。另外通过无数中外的武林中人重义轻利、舍己为人、行侠仗义、保家卫国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振奋民族精神。总之,通过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其由一个自然的人成长为社会的人、有用的人。不仅为他们的学习奠定了理论文化知识基础,而且使其拥有了健全的人格,从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小学体育课堂武术教学如何渗透武术精神

1.在小学体育课堂武术教学中创设含有武术精神的情境

在现代小学武术教学中,我们应该改变教师的观念,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学文化。教师不能只是有意识的教授学生一些动作,一般的理论知识。而是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创设一个有武术精神的情境。武术精神教学能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一旦形成,便有很长的稳定性和传承性,成为民族文化传统的主干。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看一些爱国电影,譬如,《叶问》,甄子丹饰演叶问时说的一句话很有道理:“武术,虽然是一种武装的力量,但是我们中国武术是包含了儒家的哲理,武德,我就是仁,推己及人。这是你们日本人永远都不会明白的道理,因为你们滥用武力,将武力变成暴力,去欺压别人。你们不配学我们中国武术。”这是一种真正的武术精神,民族爱国精神。学生可以在电影中潜移默化,即增长了武术知识,又学会了武术精神。

2. 武术精神与武术教学中“竞技教学”相结合

随着西方竞技体育的发展,我国的传统武术受到威胁。现代的武术教学模式趋于竞技化,专业性的运动员必然得到社会、学校的大力支持,对其进行训练投资,这些社会影响也必然会影响学校武术的教学发展,对“基本功-基本动作-套路”这样的武术教学模式已习以为常。武术精神是“兼容并包”、“道德至上”,而武术竞技应该是“以武会友、以搏励志”。只有将“武术精神”的精髓融入到武术竞技之中,全面强调武术的文化价值功能,才能使现代小学武术教学良好发展。例如:在体育课堂中教授少年拳时,在复习课时,反复的练习,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练习效果必定很差,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几个武术小队,进行记分赛。由教师从每小队选一位裁判打分,每组学生分别展示少年拳,裁判一一打分,以得分最高的小队为胜。学生的练习非常认真,而且小组内互相纠错动作,观看同学学会了欣赏和评价。场上运动员努力将个人融入团队,积极拼搏、敢于负责、勇争第一,表现出了极强的集体凝聚力,体现出武术精神。体育教师要进一步总结这种经验,使这种良好的,有创意的教学比赛活动形式常态化,转化成以赛促练,以赛代考,以赛促教的新型教学模式,为小学武术教学的教学探索一条创新之路。

三、小学武术教学的发展方向

1.以武健体

武术是中华灿烂文明中的一颗明珠,其武学中的精、气、神更为许多仁人志士所推崇。教学中,积极践行以武健体的教学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武术两操”活动,即武术早操和武术课间操。活动中认真做好动作示范和动作指导,要求学生在操练中一举手一投足均体现武术韵味和力量,以充分达到以武健体的积极作用。

2.以武促学

在武术的教学活动中,以班上武术特长生为榜样,号召学生学习他们身上的意志与韧性。即“为中华之崛起”而勤奋练习武术的顽强意志和刻苦拼搏的韧性。并号召大家在学习上学习他们这种精神。目前,以武促学的良好作风正在班上蔚然风行,学习上比意志、比毅力的正气之风正在盛行。

3.以武怡德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精选篇2

但是,通过调查、访问发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陈旧,教学方法呆板,严重影响了小学武术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果。本文将体育游戏与小学武术教学相结合进行研究,旨在促进小学武术教学方法的丰富多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一、体育游戏的特点

通过体育游戏练习可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让学生获得快乐。学生不受性别、年龄、身体等条件的限制,每位学生都能从游戏中获得乐趣。有时游戏着重提高某方面素质、技能;有时则侧重调节情绪和休闲娱乐,这些都为武术教学提供了很好的铺垫。

体育游戏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较大的变通。它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进取精神,并能让参与的学生在游戏中得到快乐、获得优越感。

二、体育游戏的选择

武术教学的准备活动是为了充分活动身体,让学生进入良好的教学准备状态。准备活动可分为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项性准备活动。一般性准备活动要全面活动身体,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我们可以选择运动强度偏小、具有一定运动量的体育游戏,如“报数凑团”、“行进间抛接球”、“大小西瓜”、“推铁环直线跑”、“往返渡河”、“拉网捕鱼”等,这些游戏简单易行,好组织,效果好,可以使学生快速投入到武术课学习当中;专门性准备活动主要是为要完成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韧带、肌肉、关节等做的准备活动,如为了进一步活动下肢,在武术的跳跃教学前做“跳马”类游戏。通过体育游戏进行的身体素质练习、协调性练习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达到增强体质的效果。对于武术练习后引起的身体、心理疲劳,可用一些轻松活泼的小型游戏进行放松。

三、体育游戏与小学武术教学相结合

1.通过队列队形的变换调动学生对机械重复性练习内容的参与积极性。在课堂运用不同练习方式,可以作一些圆形队列、方形队列、分组前进等形式的变化,利用外界环境的变化刺激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新,增强学生对动作的理解。例如,在教给学生动作后,创设情境,让学生假设面前有一个怪兽,要求他们用刚才所学的动作进行编排打败怪兽。最后老师评选出最协调、最规范、最合理的动作,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四、小学武术教学在选择体育游戏时应注意的问题

1.选择体育游戏应不影响武术动作的完整性。武术讲究将动作的形和神有机结合,让人欣赏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动作变化,而是一种形神兼备的艺术表现。然而,一旦游戏运用不得当就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冲淡了学生在练习武术时对动作的感受。所以,在小学武术教学过程中选择体育游戏一定要考虑周全,使学生对动作形成正确理解。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精选篇3

关键词:武术教育 身体形态 内脏器官功能增强 身体素质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7-0063-03

1 绪论

武术又称为国术或武艺,是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2009年7月中国武术研究院在河南省登封市召开武术工作研讨会,对武术的定义是: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武术教育是指在中国当代社会背景下,以武术为教育内容,通过身体运动对人进行全面的教育,促使身体素质、思想品质、智力水平等全面的提升,从而达到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同,武术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小、初中,武校和高等院校的学生。随着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特别是中国的“功夫”,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中国人对其自身传统文化的新的认识,武术也逐渐成为了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内容。本文具体探讨的武术教育对中、小学生身体条件的影响。

2 武术教育对中、小学生身体形态的作用

身体形态是身体素质发展的基础,是身体素质提高的保证条件,并且对身体机能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人的健康程度与身体形态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身体快速发育的时期,这个时期他们的骨密质较少,骨松质较多,骨骼富有弹性。所以,这个时期进行适当的武术训练对于他们外部形态的塑造特别有好处。

2.1 对身高和体重的影响

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骨体细短,骨质柔软,软骨的成分比较多。通过武术训练,如跳跃,踢腿这些训练,可以加快身高和体重的增长速度。主要原因包括:(1)武术训练能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生长激素是一种由脑垂体分泌的促生长激素,能够促进骨骼的生长;(2)武术训练能加强骨细胞的血液供应。这有利于刺激长骨骨骺软骨细胞的增殖,还会增加骨钙的沉淀。

2.2 对肌肉的影响

武术项目的快速勇猛、刚劲有力的风格对肌肉有一定的要求,在中、小学体育教育中,适当的让他们进行各种变换方向、变换速度的跑或走跑交替的练习,可以发展肌肉的用力协调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各种跳跃动作发展中、小学生的弹跳力,通过“推车”等练习发展上肢肌肉,通过“二头起”练习发展腹背肌,通过“桩功”来发展下肢肌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练习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要有一定的量,要适可而止,不然就会影响到儿童的正常发育。对于发育中的中、小学生体育教育中应要求多做些动力性练习,少做长时间、大强度的静力性练习。

2.3 对腿部形态

但是,由于中、小学生特别是少儿的肌肉含水分较多,蛋白质和无机盐较少,所以富有弹性,但肌肉力量较弱,如果过早或过度的进行武术步行训练(主要指的是静力性的马步训练),将极有可能造成“膝内翻”,也就是平常大多数人所说“0”型腿。

3 武术教育对中、小学生内脏器官功能的作用

武术教育对中、小学生内脏器官的发育和功能的增强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

3.1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武术训练的过程中很讲究呼吸系统的高度配合,武术练习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对提气和呼气有要求的,训练的过程中要求进行有规律的提气和呼气,使呼吸与动作密切配合,如伸拳、踢腿需要同时进行呼气,而屈体回收需要伴随着呼气。经过长期的训练,肺活量会大大提升。同时,由于胸腔静脉压力降低,从而有利于静脉回流。沉气是一种腹腔式呼气的过程,沉气后再回复呼吸时,会刺激呼吸中枢使之产生兴奋,从而增强呼吸器官的活动强度,增加摄氧量,同时沉气时内脏器官也会相应地增加蠕动。所以,经常进行武术训练可以增强呼吸系统的功能。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时期,这时候进行武术教育,增加进行武术训练的机会,增强呼吸系统机能,会终生受益。

3.2 对心血管的影响

“运动心脏”是指由于运动负荷作用的心脏对这一负荷引起的反应。运动心脏作为运动员特有的高功能、高储备、大心脏,在竞技体育运动中的作用早已为人们所关注。武术运动心脏的形成与武术的运动方式有关。武术中要求招圆式正,动迅静定,在招式相承的剧烈运动中,式正就意味着要做很高的静力性工作,所以武术运动中的静式不是休息,仅仅是运动形式的转换。这样的静力性用力持续的时间有时是相当长的,这样就会对剧烈运动时候功能产生不利影响,要保证充分功能必须要保证充分的循环血量。但是突然的静式不利于静脉血流回心房,特别是保持躯干、四肢一定相对位置时,呼吸肌暂时起固定作用,而不能是胸廓充分扩张,不利于增大肺的通气量,并且要增加氧的利用必须要增加血液循环。为了弥补这些不利的因素,武术训练过程中会使心肌的收缩加强,长期进行武术训练心肌明显会变得肥厚。因此,中、小学生从小开始进行武术教育,其心血管的功能会得到很大的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强,心容量加大,心输出量增多,同时血管的弹性也会增强。

3.3 对新陈代谢的影响

武术训练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这是自然而然的。在有些武术套路中,运动强度较大,这是需要大量的能量供应,显然,只通过有氧氧化的途径远远不能满足对能量的需求,于是通过一系列的调节来加强糖酵解。因为在糖酵解的过程中会伴随着乳酸的产生,当乳酸的含量达到一定的量时,肌肉就会产生酸疼的感觉,从而迫使人体降低运动的强度。因此,在武术训练中为减缓这种现象,会自动地训练人们在运动的过程中吸入较多的氧气,但这仍然存在摄氧量和需氧量之间的不平衡,所以在武术套路的练习中,以无氧酵解供应的能量为最多。经常在这种“缺氧”的状态下运动,机体的无氧代谢能力就会得到加强。经过系统训练后,无论是大人还是中、小学生机体在无氧条件下运动的能力都会得到很大提高,运动后恢复的时间也大大缩短并且有氧代谢能力也得到了改善武术训练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3.4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人体的组织中,最神奇的莫过于神经。它遍布全身,从头到脚趾,从皮肤到内脏,上下内外综合交错,各部分传达指令、执行任务有序,不能有任何差乱。武术动作对人体各部分的协调性的要求是相当精细的,例如同时练武时要求身体各部分肌肉协调配合,同时武术运动要求“动迅静定”,这就锻炼了主动肌和对抗肌以及各肌群的相应中枢之间的协调性,还有运动中枢和植物中枢之间的协调性等。这就是说在武术训练的过程中各中枢之间的协调性会受到相应的训练。因此,武术训练可以达到改善大脑皮层各中枢之间以及皮质下中枢之间的协调性的目的。而且,在武术训练的过程中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即大脑的兴奋和抑制过程高度集中,这又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神经过程强度的均衡性和灵活性。最重要的是,武术动作较多,形式多变,很容易引起中、小学生的兴趣,从而使武术训练对神经系统的作用能够很好地在中、小学生身上发挥出来。

4 武术教育对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作用

武术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武术教育无疑能使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通过武术动作对中、小学生身体的训练,不仅能够利关节,强筋脉,壮体魄,而且能够理肺腑,通经脉,调精神,使身体得到全面的锻炼。有许多的研究都表明,武术专业的学生或经常进行武术训练的学生的身体肌肉的强壮程度和各部位的力量都比普通大学生要高。

4.1 对速度和身体力量的影响

武术教育还可训练中、小学生的速度素质,因为武术训练中的动作有的讲究快速有力,有的讲究慢而舒展。在武术的套路运动中,几乎所有的拳术都把快看成是出奇制胜的主要原因,从而从速度上体现出武术的鲜明特色。

中、小学时期,尤其是小学时期力量还比较小,这个时期所进行的力量训练应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不要过度,否则会影响到身体的发育。武术中的各种形式的踢腿、出拳和一些翻转等这些动作都能很好地发展下肢弹跳力、腰腹力量和快速力量,这正好符合中、小学生力量训练的要求。

4.2 对身体柔韧性的影响

武术动作对各关节韧带的柔韧性要求很高,对肩、腰、腿要求更高,在早期训练中,柔韧性的训练往往占有很大比重。由于中、小学阶段正处在身体的成长和发育的阶段,尤其是小学生,骨骼和韧带都很柔软,关节的活动范围也大,这个时期身体的柔韧性的可塑性很强。因此,应该抓住这个时期身体特有的优势,进行武术教育,通过武术训练提高身体的柔韧性,为以后进行其他的身体锻炼打下良好基础。

4.3 对耐力的影响

武术训练还可以从小训练学生的耐力素质。耐力素质指的是人体长时间地进行身体活动的能力。耐力素质的培养也相当有必要的,可为将来进行进一步的训练打下良好的能力基础。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精选篇4

关键词:武术健身操;小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5-0073-01

随着校园集体舞的淡出视线,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学生课间活动内容,教育部联同国家体育总局创编《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以下简称《武术健身操》),并于2010年教体艺厅下发关于推广《武术健身操》的通知,决定于2010年9月1日起在全国普通中小学校(含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全面推广实施。当前,认真贯彻和落实《武术健身操》精神,以广播体操、校园集体舞的推广经验为基础,以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为契机,进而推动小学校武术健身操的实践教学和科研活动,使之成为校园艺术教育和学生身体锻炼的重要内容。为能使《武术健身操》积极有效地推广和开展运用,增强学生的体质和其他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论文对武术健身操在小学体验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全国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概况

《全国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是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创编,是以中国武术为主要内容,以广播操为表现形式,以传承武术和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指导思想,进而达到丰富小学生大课间操内容、增强我国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健康为目的的体育锻炼形式。[1]全国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包括适宜小学生选练的《旭日东升》、《雏鹰展翅》,适宜中学生选练的《英雄少年》、《功夫青春》共四套武术健身操。

二、武术健身操在小学的运用

(一)武术健身操的教学内容

武术健身操的要素包括动作、队形和音乐。因此,在为小学生教学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1.动作。全国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共包括四套:《旭日东升》、《雏鹰展翅》、《英雄少年》、《功夫青春》从四套武术健身操的动作特点的因素来选择具体教材。比如适宜小学生选练《旭日东升》、《雏鹰展翅》,适宜中学生选练《英雄少年》、《功夫青春》。《旭日东升》以长拳基本动作为主,针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编入了“虎爪发声”等武术象形动作和象声发音,注重对小学生武术兴趣和自强不息精神的培养,形成了简洁、欢快、有趣的特点。《雏鹰展翅》以长拳基本动作为主,融入妙趣横生的武术象形动作,在突出武术精气神的同时,增加了动作的游戏性,使小学生有兴趣、乐于主动模仿和学习。

在武术动作教学过程中讲究动作规格,但小学生在变换队形的过程中既要随音乐合拍做动作又要注意自己的路线是否正确,小学生是较难掌握动作。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适当降低动作的难度。遵循武术教学基本原则,从单个动作到组合动作,再到整体来进行教学。

2.队形。集体武术健身操活动培养小学生时空推理能力的前提条件是整齐而有秩序的队形,这样才有利于小学生寻找其中的规律进行正确的推理。《全国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四套健身操队形的编排都是有秩序的,这样有利于小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整齐划一。

3.音乐。《旭日东升》音乐刚柔相济,寓意小学生像初升的太阳,冉冉升起,茁壮成长。《雏鹰展翅》音乐轻松欢快,寓意小学生像雏鹰一样,迎着朝阳,展翅翱翔,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武术健身操教学方法

1.兴趣引导。著名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武术教学任务的完成,要靠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两方面。学生对武术健身操学习的热爱和追求,来源于兴趣,而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取得较好效果。在以往的武术课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认为武术课枯燥,对柔韧素质要求较高,对韧带硬、协调性较差的学生来说学习兴趣有打折了。作为武术健身操学习和受益主体的学生,对武术健身操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是全国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有效推广的关键。如何引导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呢?首先,引导学生端正认识增强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武术的基础普遍较差,他们对武术的认识主要来源于民间、武打电影、录像、武侠小说等。认为武术就是学习一些格斗技能通过一段时间的亲自体验后,他们发觉要求得不到满足,习武的兴趣便逐渐减弱。这时,教师应针对这种情况,端正他们的认识,重新激发他们的学习武术健身操的兴趣。 接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兴趣引导:第一,通过武术本身来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武术文化的魅力,武术的博大精深,武术的技击性等。第二,通过教师来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教师的个人职业素质好,教师的专业强,利用合理、新颖的教学方法、练习手段,把教学内容教授给学生,让学生一看就喜欢,一学就上手。第三,通过外界来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利用影视媒体传播武术的感染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武术的氛围、组织表演比赛等。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精选篇5

【关键词】武术;体育课;课间操;业余队;文化

武术于1961年被纳入体育教材内容之中,1998年再次被当时国家教委规定为体育课项目。“学校武术”有着教师、学生、课时和练习场地相对稳定,有利于武术大面积传授的教学条件。中国武术的可持续性发展急需要这样一个年龄结构轻、文化层次高,人员集中固定的大领域。可见,学校开展武术教学课程具有健身、防身、教育功能正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还能弘扬民族精神,锤炼陶冶人的性格。武术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传统武术只有满足人们的需求才能得到生存,所以传统武术的发展也必须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为前提,按照社会的要求进行改革和创新。因此,以小学武术教学现状为切入点,如何以新的理念为指导,正确、科学、有效地普及教学。笔者作了一些尝试:

1构建“生活化”体育课堂,是孩子自身发展的需要

体育生活化教学是以体育生活为根基的体育教学,是体育技能和教学方式充分结合生活情节,体验等经验,并以此指导学生健康、娱乐、生活行为的教育课程。在武术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把武术教学视为一种生活,创设和谐、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创建积极丰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创设有挫折、有成功、有喜悦、有悲伤、有猜想、有思考、有交流、有争论等,多彩的教学生活。让学生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激发求知探索的潜能 。这样武术课堂才能更好的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内在需要 。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相渗透。

1.1体育场地布置生活化

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在体育场地的布置上下足功夫,场地的设置、装饰必须符合教学内容的需要,一眼看上去感觉非常的逼真、充满吸引力,学生有跃跃欲试的感觉,想立刻参与其中的欲望,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针对小学生心理的特点,设置情景,将学生身体辅助练习和武术教学内容同教学任务联系起来,使课堂教学得到最大化的发展。

1.2情景教学趣味化

情景教学生活化是给学生创设一个能够积极主动学习氛围,给学生应有的自,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并结合武术教学情景来渲染课堂的氛围。 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允许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让他们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实施他们的做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各种认知和实践活动中去。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创造性学习的真正主人,生动活泼地发展、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为今后更好的生活打下基础。所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从课的开始到结束的设计,都必须让学生一直在情景中学习。 如:教学《猴拳》。课的开始,教师要对学生提出要求,规范课堂管理,确保课堂教学有条不紊的展开。

准备活动部分。内容设计让的辅助练习,应将学生身体辅助练习和武术教学内容同教学任务充分联系起来。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窜出“水帘洞”“绕过小树林”“ 跳过溪”“走过独木桥”“过爬杆 “短距离疾跑”等活动,让他们把自己融入到情景中,把自己看做是一只真正的小猴子。教师就扮演“大王”的角色参与其中,但教师的每一个动作都必须形象逼真,语言生动有趣,引领学生完成整个准备活动。正是这种真实的情景再现,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拼搏精神,更能激发学生往下学习的热情。这种新的师生关系更加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这个环节。学生学习猴拳时,先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想想孙悟空在花果山和候孙们挠痒痒时的神态、出洞、窥探、赏桃、攀登、摘果、争斗、嬉戏、摘桃、蹬枝、拼抢、藏桃、蹲坐、吃桃、喜乐、惊窜、入洞的样子;然后再由老师将猴拳的动作展示出来,让学生进行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由浅入深,进行掌握猴子的形态的系列动作;接着再掌握猴拳的基本动作方法如:抓、甩、采、切、刁、拿、扣、顶、个“度”。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方位进行指导,耐心地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鼓励学生和尊重他们的意愿,包容他们的错误,并积极参考学生的建议与要求,优化武术课堂教学进程和方法。定能使每个学生都能投入到动作的想象和学习中去,达到在愉快中学习,在快乐中健康地成长。

2开发有价值的系例武术操,提升民族素养

国家体育总局指出要“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进校园活动”,《学生体育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中对“课间操”等活动形式规定出勤考核标准,以加强学生的锻炼,增强学生的体质。在新《九年义务教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相关政策实施下,紧随着新一轮改革的深入,学生每天锻炼不少于一小时,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武术操开始走进中小学校园,有力的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与阳光体育课间活动的开展。2010年9月,当全国小学生武术操《旭日东升》等以武术基本动作为元素,以广播操为基本形式,保留了武术的韵味和属性,吸收了部分韵律操动作,丰富了体操的表现内容和形式,在全国中小学大部分学校开展起来。然而,众多的因素的存在严重干扰了学校武术的教学指导思想,导致学校武术的开展现状不容乐观,开课率更不理想,武术操的开展没有在各学校普及开来。而有的学校只注重形式,停留表层,口号响亮,没有行动,事不追我,能过就过,人为地让学生停留在维持性的学习上。现代社会处于急速变换之中,是知识更新的时代,不能只对学生提出掌握知识的要求,而是要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不断的掌握新的技能。实际上校园是指传承文明和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育人场所,是培养人和造就人的实验基地,是让师生眷恋的地方,是人们取得和谐发展的一个空间。如果校园没能给学生施展武术锻炼的平台,那么就阻碍了教育保持民族传统性的需要。因此,学校体育课程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一种思想、一种意识、一种精神。中国武术才能在学校领域里和谐发展和。

2.1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小学生活泼好动、爱探索、好奇、模仿能力和表现欲特强,教学中教师应把握住学生这些心理特点进行教学。做到让学生“一看就精彩”。 首先让专职武术教师为全校师生来一次精彩的武术表演,从教师娴熟自如,舒展大方、准确到位、富有力量的优美示范,给学生一种健与美的感受;从学生理解到欣赏武术的神韵美到视觉上的冲击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激情; 从教师展示时发出的号子如“哈 、哈哈”等,积极调动和激发大课间的课堂氛围。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先分节教学,难度大的动作要分解来教,,教完第一节武术操后,让学生在课堂课外练习、互相展示、互相指点。待整套操教学完后再连起来练习,纠正、规范动作。教学时一定要注意配上教师灵活多样的口令和音乐伴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在教学时还要仔细观察,挖掘那些模仿能力强、身材协调性好、节奏感强、动作比较到位的学生,让这些学生在全校的大课间操时示范表演,以促进全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再次,对刚入学的新生年龄较小,抽象思维能力差,只凭单纯的简单的讲解是不够的,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模仿能力。首先,利用多媒体视频慢播功能,让学生跟着画面中的动作慢慢模仿;其次,利用课间操组织高年级武术操做得好的学生为一年级新生带操,既可以使学生对武术操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又可以树立学好武术操的信心。这样,每天的模仿练习,使学生能够较快地掌握武术操的基本动作。再步步深入,在众多爱好中形成一个中心爱好。由单纯从兴趣出发转到有目的的去发展特长的轨道上。

2.2构建武术操校本教材

武术操作为体育课程进入我校已有十多年的历史,是玉溪市唯一的一所,最早把中华武术课程引进校园的学校,武术课间操早已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为了更好的在校园传承和普及武术体育课程,打造学校体育特色,让武术操成为学校对外的宣传、展示的窗口,继承中华武术的优秀文化遗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兴趣。武术操作为我校的大课间活动,早已在1999年就开发了《中国功夫》的校本教材,以推动武术运动的开展。新生入学的新生第一学期都要学习武术操。在此基础上2009年我校又开发了具有观赏性和武术技术元素为一体的《精忠报国》武术操的校本教材,囊括了武术中的拳术、剑术、棍术和少林入门功夫等基本动作。“在武术操的创编过程中,力求做到三大突破”首先是主题突破。武术不仅贯穿了中国文化的主题,还渗透了文化内涵,突出“以武养德”,而不是单纯的武术动作的组合。第二是内容上的突破。打破了极少吸收韵律操的动作,丰富了本操的表现内容和形式,还原了武术的本性。第三是形式上的突破。将武术的本质属性通过操的形式体现出攻防内容,保留了武术的韵味和属性。使整套操贯穿着培养民族精神和因我是中国人而骄傲的主旋律,以及武术动作劲美结合的特点,激发和调动学生做好每一次、每一个动作的激情。培养了少年儿童活泼、向上、开朗的精神风貌。丰富了想象力与表现欲。同时,音乐铿锵有力,激发了学生爱国的热情和新时代中国少年儿童积极向上的风采。其次,动作变化和歌曲相融会贯通,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武术动作的表达。如最后一句歌词:“堂堂中国要让四方来贺”。达到整套操高潮阶段,学生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倍增,学生展示武术功夫的意境更强。再加上武术操中的基本手形、步形、腿法、跳跃、抱拳礼、起势、侧展、砸拳、剑指、划臂仆步等,一招一式打得更是有模有样。当表演到出拳、踹腿、横扫千军、少林的拳脚功夫时那一声声整齐的“哈、哈哈”,把“武术的形神兼备、内外合一”的特点体现的淋漓尽致,更显示出中国武术气吞山河的气势和中华武魂的魅力。展现了武术运动的体育性和艺术性的和谐发展,对中国武术能否在学校领域中发挥作用做了最好的诠释。所以,丰富中小学校“大课间”活动,开发不同系列的武术健身操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是带动群体推动学生锻炼的意识。

3提高学校武术队的水平,是带动群体锻炼需要

学校武术业余运动队主要指利用业余时间对部分体育基础较好的同学,通过运动队的形式集中进行较系统的训练,从而达到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成绩为目的的一种专门教育过程。它是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普及与提高武术知识和技能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不仅可以培养优秀武术运动员的后备力量,还可以推动和指导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带动更多的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融入到传统武术文化的氛围里。如我校的业余武术队,从建队到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是玉溪市唯一的一所,最早把中华武术引进校园的学校,学校把它作为特色项目来抓,引人学校规划和工作计划,进一步探讨,开展武术课程教学研究。为了使武术更加系统性、阶段性、融合性,学生天天坚持训练,从不间断,不断的培养了学生的技能、思维、创新的良好个性,成为自信、有创造力的人才。为体校输送了多名优秀运动员。今年我校的三名队员代表红塔区在省运会女子拳术比赛中又获得第七、第八名的理想成绩,双人对练获得铜牌。带动了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武术队伍中来,形成了办学特色,校园里的一道亮丽风景。为弘扬民族体育文化,使武术在小学体育课程中不断升华。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精选篇6

关键词 快乐体育 小学 武术教学

“快乐体育”的概念最初来自日本,毛振明先生第一个在国内提出了这个观念,它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简单来说,就是为了让体育课堂充满生机和乐趣,用快乐的气氛来引导孩子们进行体育锻炼。在快乐体育的课堂上,小学生们能够放得开,积极地参与老师组织的体育课堂教学活动,整个教学活动以兴趣和乐趣为引导,带领孩子们学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养成体育精神,从此引导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身心同时进步,这样,才能够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快乐体育在小学武术教学中的运用

表1 快乐体育教学在鳌头镇水西小学小学部实施效果评分情况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丰富教学内容 97 93 99 95 93 91 100

新颖教学模式 99 98 97 99 100 100 100

多样教学方法 96 96 97 99 100 99 98

(一)丰富的教学内容是实施快乐体育的基础

小学生们都容易被新鲜的内容所吸引,都会对刺激的游戏和竞赛感兴趣,用新鲜和过瘾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这样他们就很容易快乐地进入教学活动中来。按照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小学生的武术教学一般是一些最基础的训练,如武术操、青年拳等。鳌头镇水西小学小学部六个年级通过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孩子体育学习意愿更加强烈,而且孩子学习热情和积极主动性也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综合身体素质得到提升。

(二)新颖的教学形式是实施快乐体育的关键

新鲜的教学内容和新颖的教学方式都能够让孩子们产生兴趣,愿意参与教学活动。具体到武术教育,按过去的教学形式,就是在教室内讲理论知识,操场上讲实际操作,现在,还能够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以辅助,如借助播放设备进行形象的教学,更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直观形象的影视播放,一方面,孩子们直观的看到了武术教学的内容,另一方面,兴趣度会直线上升,有了兴趣,还怕不好好学吗?鳌头镇水西小学小学部六个年级通过新颖教学模式,孩子懂得了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学习效果更佳,注意力也通过新颖教学模式得到提升。

(三)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实施快乐体育的核心

任何一顶教学活动都必须注重选用合适的方法,体育教育也是如此。本文所讲的体育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们,他们大多在13岁以下,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注意力难以长时间聚集在某件事上,针对他们,可以用游戏或竞赛的方式吸引他们积极参与体育教学活动,孩子们愿意参与了,学习都会收到更好的成效。鳌头镇水西小学小学部六个年级通过多样教学方法,孩子更愿意参与体育锻炼中,综合学习成效也更高。

二、结束语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精选篇7

关键词:武术 中小学武术 教学现状 发展对策

前言

教育问题是一个关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情,体育教育也不例外,体育教育在中小学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中小学体育课中进行武术教学,对中华武术的普及和提高,从小深化“未来武术人口”的传统文化意识,乃至更好的传播中国武术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小学体育课教学的研究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中小学武术开展出现问题原因很多,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教师资源困乏,主管部门放任自流,轻视不管;学校资源不足,教材不能体现现代中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不愿意教授武术的原因是觉得教起来示范累、强度大、口令指挥嗓子都喊哑了,不如上田径、篮球课轻松自在;武术套路直接进入教学,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另一个直接原因。再有中小学科研能力薄弱,学校科研经费不能得到保证,甚至挪为他用;教师科研意识薄弱,未能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如计算机和网络等等。

1. 中小学武术教学教法的研究现状

现阶段对武术教学教法的研究已经进入了应用型研究的领域,广大学者大都采用实验对比研究的方法探索合理的中小学武术教学教法,成果比较显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武术教法研究大部分以经验的传授、动作的介绍为主,系统的、整体的研究较少。中小学武术教法在武术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学生是否愿意学习这个内容取决于教师如何教授,好的方法学生兴趣盎然,接受较快;教学方法不当,则会引起学生的厌烦,对体育课失去兴趣,甚至对中国的武术产生质疑。

戚欢欢在《我国中小学武术教材和教法研究现状分析》中依据体育教学论中教学方法的层次,将武术教法的研究分为“教学方略”层次的研究;“教学方法”层次的研究;“教学手段”层次的研究。并得出结论认为,把当时新的教学原理运用到武术的教法改革中,为武术教法的改革探索了新路,促进了武术教法的现代化。但是,对武术教学的特殊性考虑得还不够,把武术教法同一般体育项目的教法等同;另外以上的武术教法改革大部分还停留在以教师为主的教学理念阶段,还欠缺对武术本质特点和学理的研究。郭志禹的《迁移原理在武术教学中的运用》论述武术的基本技法、基本动作和已熟练掌握旧教材,可能对新教材的学习产生积极效应,从“潜伏学习”和多余动作的矫正两部分展开了论述。余水清论述了武术谚语和口诀在武术教学中的运用。温佐惠的《武术套路图示教学法的尝试与阐释》在武术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创新,研究了武术图示教学法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孔祥明在《中学体育武术课教学浅析》中提出,武术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要生动形象,气氛要浓厚,要活泼,要控制一定的运动量,防止运动负荷过大,过重。作者仅仅在教学的原则上对武术课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没有具体做出教学方法的研究。华中师大石振序、郑勤在《中学武术教学现状与措施》一文中提出:教学方法是整个教学的关键,武术不同于其他的项目,教学内容要体现出“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运动特点,武术的教学要循序渐进,从基本功开始,加强基本功、基本动作的练习,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简单组合,对以后学习套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该文章比较具体地对教学的具体内容和选择教材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时也提出教学时教师的示范位置要固定,这样便于学生记忆动作。胡利琼、邓国兵在《关于武术在中学开展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中指出,现在中学教学中教学方法枯燥无味,因循守旧,调查反映武术课100%都是采用的老师喊口令,做示范,学生跟着模仿的形式,学生的反映都是不满意,武术成了枯燥的代名词。研究认为在教法上应尝试把“流行音乐”带入武术的复习课,比如《中国功夫》、《霍元甲》主题曲等。再有就是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引导的因材施教原则。此文对武术的教学方法上的研究有一定指导作用。吴健俊在《论中学武术教学现状与对策》中认为,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武术教学已得到一定的普及,但是教学方法欠佳,教学形式单一,影响了教学质量。他也提出流行音乐进入课堂,同时提出以优美的体态语言和应用电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段全伟、胡玲等人认为中学武术教学在动作示范、讲解和纠正错误动作方面应该是武术教学的关键。周宇、边万忠在《武术学习评价方法的实验研究》一文中说到:在武术教学中采用过程评价、终结性评价、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等方法,建议改变单一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采用全面评价,可以改善武术课学习态度,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林越英、陈涵在《初中武术单元教学实验研究》一文中采用大单元和小单元的实验研究对照,结果显示大单元教学方法比较有利于中学武术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文在研究教学方法上较有实践指导意义,为大家研究武术教学方法提供了一个途径。

2. 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的研究现状

在《中国武术史》上记载这样一个事实:“1956年教育部编订并颁布的全国通用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就有关于武术方面的内容……”。①武术无论是在学校体育课中,还是在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中都有了前所未有的位置。然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武术教学,现在的武术教学内容在中小学发展的结果如何了呢?在西安体育学院教师翟少红的《试论中小学武术教材改革的出路――从课程、教材、教师、学生角度进行探讨》中对武术教材内容论述认为,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武术运动主要开展了套路运动。中、小学校武术也主要是顺延着套路运动形式进行教材编写。仅以套路形式为学校武术教学教材的内容,既没有反映武术整体的技术体系。也没有突出武术的本质特征,而且没有反映出学生对武术教学内容的兴趣。加之,武术套路动作难学易忘、形式单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只是在那里像背书一样去记去学。乃至不少武术教学套路并没有在武术教学中发挥好传播武术知识,培养学生武术锻炼兴趣和增强学生身心素质的作用。田芳兵在《中学武术教学现状与对策》一文中写到,体育教师教学过程缺乏必要的基本功和基本技能的练习,直接进入武术套路教学,是学生不能理解套路中的手、眼、身、步法的协调配合,教学内容也就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指出,中学武术课开课率仅为40%,即使开课也只能选择最简单的徒手内容,器械几乎没有。在陆根秀、倪进的《对小学、中学、大学开展武术课情况的调查》一文中介绍了武术可具体教学内容,理论部分开展武德教育,如礼仪、道德。尊师爱友等,技术部分学习武术段位制的内容,采用晋级新段位来提高学习武术内容的兴趣。论文中提到的教学方法操作性很强,如果在取得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将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将中小学的武术课考试与武术套路段位制结合起来,既可以让各校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有一定的机动余地,而且对各校武术课考核的标准与要求又能保持相对统一。石振序、郑勤在《中学武术教学现状与措施》指出,教材内容缺乏技击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提出武术的本质属性是他的技击性,现有教材不能体现这一特性,再有就是武术教学中缺乏武术基本功练习。金建栋在《初探杭州地区中学体育课武术教学发展的基本途径》一文中提出,问卷调查显示,学生最喜欢的教学内容顺序依次是散打、器械、拳术。而拳术是中学武术教学主要内容。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实际想要的内容。高楚兰、林建华在论文《论福建省中学体育课武术教学的现状与对策》一文中提到,对福建省中学武术教学内容的调查显示,90%的中学没开展散打和对抗项目,一些偏远山区中学甚至从不安排中学武术教学内容。韩林在《武术之乡徐州中学武术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一文中描述了中学不能很好开展武术教学的两个原因,一是教学内容陈旧、难度偏大、结构单一、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求,缺乏吸引力;二是武术教学内容不是体育中考项目,不能引起家长、学生、老师的重视和兴趣。

可见武术教学内容对于初学者来说,往往显得枯燥乏味、难学、难记、难做、难练,则是随学随忘,实际学习的效果不大,学校武术开展得并不尽如人意。

3. 中小学武术教学场地、器材的现状

徐才同志在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提到:“要通过武术教学和有组织的锻炼,逐步做到受过中等教育的大部分人,都能对武术运动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学会一套拳和一种器械。”①根据起精神就提出了中学教育要“学会一套拳和一种器械”的教学要求。然而后来并没有真正开展起来。究其原因不外乎,一套能让学生喜欢的拳教师不会,一套器械学校没有。在查阅中国期刊网(CNKI)全文数据库中,没有专门关于武术教学场地、器械研究的论文,所有关于武术教学场地、器械的论述都零星的作为武术教学论文相关研究的一部分出现。如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李成银、刘蓬翔等人的《山东省城镇中学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中提到36.3%的中学没有任何武术器械,建议武术项目应该加入体育中考之列,同时建议中学应该有一定的武术器械做保证。韩林在《武术之乡徐州中学武术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一文中提出硬件设施不足导致教师缺乏热情,场地器械经费不足,相应的对武术教学的建设与投入不足,使得在中学开展武术教学遇到严重阻碍。毛伟伟在《中学武术教学问题的研究》发现,大多数中学没有相应的武术场地,只是在室外随意找块地或者是在田径场上课,这样在天气不好时很难保证上课质量,且学生易受伤,另外大多数中学没有相应的武术器械,导致教学内容不全面。

除上述论文涉及到武术教学场地、器械外,再有的研究大多就只是一笔带过。从这一研究现状反应出,大家还没有把武术教学场地、器械作为研究重点来对待,对他们在武术教学过程当中的重要作用没有足够的认识。

4. 中小学一线体育教师武术教学意识

早在1982年的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徐才同志就说:“现行的学校体育课程,武术所占的比重甚小,加上体育教师会武术的不多,所以学校武术开展的很不够。我们要协同教育部门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培训师资提高武术教学水平。体育院系要加强武术的教学。”②这个讲话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但徐才同志所提出的状况并没有改观,学校武术的开展依然面临重重困难,在中小学体育课中,教师的武术教学能力差始终是学校武术教学的一个症结。

在西安体育学院教师翟少红的《试论中小学武术教材改革的出路――从课程、教材、教师、学生角度进行探讨》一文中对福建省186所中学体育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仅能掌握所用教材14项教学内容中的5项;对教材中器械和对抗项目内容的掌握情况几乎为零;有的体育教师毫不涉及武术教学内容;又对浙江生问卷调查42所中学173名体育教师武术教学情况,有104名教师上武术课,占总数的60%;有69名教师从不受国内武术课,占总数的40%,很多体育教师看不懂武术图解,自身难以学习提高。徐培兴在《中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一文中指出。“许多教师无法圣人中学武术教学”;高楚兰在《论福建省中学体育课武术教学的现状与对策》一文中指出,教师的技能专业也往往与安排教学内容有关,擅长某一项体育技能的教师在计划仲教学内容明显增多;段全伟等在《中学呜呼教学现状与对策》一文中指出,武术教学缺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没有提高学生练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教学内容属于累计灌输所得;缺乏适宜的武术教学方法;缺少基本动作、组合动作练习方式,直接进入套路教学;王维群等在《未来中学体育教师的只是结构》一文中认为,对在职中学体育教师的调查表明,又90.9%以上的教师认为,现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9门主干课程中的8门(除武术)是很重要的,翟少红等在《初探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武术内容的构建》一文中认为,中小学武术开展不好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的就是体育师资的武术素质亟待提高。

我们每年都有大批的不同专项教师进入学校从事体育教育这一职业,而武术专项教师占有的比例很小。在有限的体育教学课时分配中,很少一部分教师选择武术教学内容。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李成银、刘蓬翔等人的《山东省城镇中学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中提到61.2%的领导,45.1%的体育教师对武术教学持无所谓的态度。李科、李淑蕙等在《重庆市中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中调查显示,武术专项教师所占比例仅为1%,具备武术教学能力的教师仅占5%左右,55%的教师不能教授武术内容。

在学校武术开展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师资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不少体育教师在体育院系学习时,同样是由于武术难学、难记、难练、难做,而没有认真地将有关内容学好,在工作的过程中不能胜任武术教学也是必然的。

5. 结论

现如今,关于武术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而对中小学武术课的研究相对较少。大都停留在现存问题、困难上,深入研究中小学武术教学的各个阶段的很少,没有涉及中小学武术具体教学内容的具体教法的研究,都采用体育课教学方法移植到武术教学上去。对武术教学场地、器材的研究也属于刚刚起步阶段,而且深入研究几乎没有;对武术在中小学开展的价值的研究也是大家忽视的领域,应引起广大学者关注。

武术教材内容应进一步发展创新,凸显武术教材的技击本质。教材内容要适合中小学学生的身体体质状况。加强体育教师武术意识的培养,加强培训,使其尽快适应中小学武术教学的要求,在武术教学方面做出的努力给予奖励。在考察和评价一个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时,应该把武术教学场地作为评价标准之一。同时提倡学校自制一些武术器材,因地制宜,逐步满足教学要求。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进入中考,作为晋升高一级学校的参考成绩。在中等教育阶段实施武术段位制,激发学生习练武术的动机。争取教育部门支持,广泛开展学校武术比赛。

注释: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精选篇8

关键词:江苏省;中小学;武术教学;对策

2014年,江苏省教育厅颁布了《江苏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将武术课作为中小学体育必修课,由此确立了武术在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主要地位。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增强体质、磨练意志和发展智力的功能,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民族精神。武术作为体育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掌握武术运动和作为终身体育锻炼手段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因此,在中小学阶段推广武术,有利于学校体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兴趣,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江苏省86所中小学进行调查,主要包括:南京市、无锡市、徐州市、苏州市等13个地(市)。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武术在中小学开展的相关文件要求,对文献资料和相关政策进行分析和梳理,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在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内容,设计出《江苏省中小学武术课开设现状调查表》,经过反复修改,广泛征求专家和教授的建议,最终确立3种类型的调查问卷,即学校分管体育的领导问卷、体育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共发放问卷664份(领导100份,教师264份,学生300份),回收644份,回收率99.5%;剔除8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636份,有效率为98.8%。

1.2.3数据统计法

将调查中所获得的数据通过spss11.5和excel2007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归类和排序。

1.2.4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要,对江苏省教育部门的领导、专家和学校分管体育的校长等进行访谈,针对目前中小学武术课开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开设武术课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交流,并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

2 结果与分析

2.1江苏省中小学武术课开设现状

2.1.1江苏省中小学武术课外活动时间开设状况

表1显示,对江苏省86所中小学进行调查,有34所中小学在课外活动时间开设了武术课,占总数的40%;有52所中小学课外活动时间没有开设武术课,占总数的60%。这说明江苏省中小学课外活动时间开设武术项目的比例偏低,不利于提高学生练习武术的积极性,仅武术课上的学习是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目前,江苏省每个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是以传统的体育项目为主,武术运动在中小学的开展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表2显示,江苏省中小学武术课外活动形式主要是以学校组织活动为主,占总数的62.5%;班级间武术活动偏少,占总数的9.4%;但兴趣小组的占28.1%,这说明学校组织课外武术活动占主要地位,而班级间活动的比例偏低,这种形式不利于学生自主选择武术活动内容。另外,在武术课外活动时间上,30分钟以内的占40.6%;30~60分钟的占37.5%;60~90分钟的占21.9%,这说明中小学武术课外活动时间偏少,不能保证学生练习兴趣的持久性。

2.1.2 江苏省中小学武术教师对《实施方案》的理解程度分析

表3显示,尽管江苏省教育厅把武术列入中小学体育必修课,并把开展武术的目的和意义做了详细说明,但是中小学武术课开设情况并不乐观。通过对江苏省260名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有52名小学体育教师表示理解把武术作为中小学体育必修课,占总数的40.6%;在中学体育教师中有37.1%的教师表示理解;而不理解把武术作为中小学体育必修课的教师分别占21.9%、22.8%,通过与这些体育教师交流发现,在中小学推广武术项目,一是武术专业教师紧缺,二是没有专门活动场地等,不利于武术运动的开展。

2.1.3江苏省中小学武术课教学计划完成情况分析

表4显示,约25%的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教师能够较好地完成武术教学计划,约75%的体育教师一般能完成教学计划。由此,江苏省中小学武术课教学计划完成情况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和教师的教学意识等因素有关。

2.1.4江苏省中小学学生对武术课开设情况的调查分析

表5显示,通过对江苏省中小学学生参与武术课非常感兴趣占总数的12.2%,较感兴趣占总数的18.6%,另外有35.8%的学生对武术课不感兴趣,这说明中小学开展武术运动的氛围不浓,还须要加强开展。

表6显示,江苏省中小学武术课教学形式以单纯武术动作练习占总数的50.8%,教学效果较低;有37.3%的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将武术动作与游戏相结合,教学效果较高;有11.9%的体育教师在武术课教学内容设置上采用游戏化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2.1.5江苏省中小学武术教师专业情况调查分析

表7显示,在调查260名中小学武术教师中,有47名是武术专业毕业,仅占总数的18.1%,绝大多数教师都不是武术专业毕业。很多体育教师反映,自己不是武术专业出身,其所掌握的武术技术动作都是通过自学和短期培训获取,对武术理解不深。

2.1.6江苏省非武术专业教师对武术知识、技能学习和进修情况调查分析

表8显示,江苏省非武术专业教师的武术知识、技能学习和进修主要是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短期培训为主,占总数的95.3%;通过其他途径学习武术知识和技能的教师相对较少,这说明非武术专业教师的知识、技能学习和进修途径相对单一,影响中小学武术教学质量和课外武术运动的开展。

2.1.7江苏省中小学运动会开幕式进行武术表演情况调查分析

表9显示,在调查江苏省86所中小学运动会开幕式中,只有12所学校加入了武术团体表演,占总数的14.5%;有2所学校加入了武术个人表演,占总数的2.4%;另外,有69所中小学没有加入任何武术项目,占总数的83.1%。由此可,武术在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活动中的地位不高,这与执行上级文件的力度和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有关,说明武术运动在中小学的推广过于形式化。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第一,武术课外活动是武术课上教学的有效补充,目前,江苏省中小学武术课外活动时间较少,不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武术运动的积极性,仅武术课上的学习是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欲望。

第二,武术作为中小学体育必修课,有待于提高体育教师的理解程度。目前,江苏省中小学有一部分教师不理解为何将武术列入体育必修课,对学校开展武术活动存在疑惑。

第三,在江苏省中小学武术教学中,武术课教学计划完成情况还有待于提高。能够较好完成教学计划的体育教师数量较少,还有部分教师不能完成教学计划。

第四,江苏省中小学武术课还是以传统体育教学形式为主,这种形式单调、枯燥,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第五,江苏省中小学非武术专业教师较多,对武术知识、技能学习和进修途径单一,影响中小学武术教学质量和课外武术运动的开展。

第六,江苏省中小学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特别是大型学校运动会上很少有武术项目,这表明武术在中小学体育活动中的地位不高,这与执行上级文件的力度和学校的重视程度有关。

3.2建议

第一,转变学校传统组织体育活动的观念,鼓励班级之间的武术交流,建立武术兴趣小组。以发展武术运动为主导,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武术活动。

第二,提高体育教师对武术作为体育必修课的理解程度,武术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它还是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一是具有强身健体功能,二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三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具有修养身心的作用。

第三,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与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设立奖惩机制,江苏省中小学武术课和课外武术活动的开展等要与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最终评比成绩相挂钩。

第四,武术课以单纯的武术动作练习相对枯燥,很难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法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设置上要根据不同学龄段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第五,武术专业教师紧缺,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规范化、常态化的武术教师培训机制,加强与高等院校武术专业合作,接收优秀武术专业毕业生到中小学校任教。

第六,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为教师提供培训和进修机会,加强非武术专业教师的武术理论知识学习,提高武术技能。

第七,学校举办各种文体活动时要加入武术表演项目,有利于提高武术在中小学体育活动中的地位,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有利于武术运动的传播。

参考文献:

[1]江苏教育.江苏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EB/OL].

[2]王岗,邱丕相,包磊.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拳种意识”[J].体育学刊,2010,(4).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精选篇9

关键词:中小学;武术段位制;武术教学

一、中国武术段位制概述

《中国武术段位制》是国家体育总局(原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为进一步推动武术运动的发展,增强人民体质,建立规范的全民武术锻炼体系,全面评价习武者的武术水平而制定的等级制度。武术段位制分为3级9段。初级分为1、2、3段,中级分为4、5、6段,高级分为7、8、9段。武术段位制的确定依据是习武年限、技术和理论水平高低、武德修为以及对武术发展所作的贡献。

二、中小学武术段位制开展的必要性

中小学武术段位制开展的必要性:(1)加强系统化武术教育,培养武术后备人才,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2)推动武术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加强中小学生武德、武技及武理等综合素质的发展。(3)弥补了应试教育中的缺失,加快了素质教育在中小学的发展。

三、武术在中小学开展的现状

1.我国武术在中小学开展的情况

早在1915年,有识之士就提出要将中国旧有的武技推入新兴的近代学堂、学校。然而,时至今日,学校武术教育状况并不容乐观。2004年3月30日,、教育部联合声明要求从2004年9月开始,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内容。但由于种种因素,实施情况并不理想,《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一书表明:“在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华东、华中、华南七地区中小学中,各有65.6%、73.7%、77.3%、75%、73.4%、60.4%、70.4%没有开展武术内容”。这印证了人们对武术教育需求与现实的巨大差距。

2.武术在江苏省中小学开展的情况

为充分发挥武术的教育和健身作用,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创编了《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决定自2010年9月1日起在全国普通中小学校(含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中推广实施,这标志着武术迈入了进入中小学的步伐。武术操推广后,江苏省各市也相继开展了中小学武术操比赛,为了促进武术的发展,江苏省教育厅、体育局等部门为武术进课堂做出了重要努力。然而从总体来看,武术教育在江苏省的发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四、江苏省中小学武术段位制推广的改进措施

1.武术部门与教育部门加强协作配合

教育主管部门是学校的上司和领导,负责向下级教育部门和学校传达政策、发出任务、组织监管,如果没有对武术段位制内容教学进行统一安排或宣传,仅靠鼓励和学校自主参与是达不到最佳效果的。同样,武术主管部门对武术段位制和相关政策的宣传要深入到学校,作用在学生主体上。

2.加强武术师资建设

江苏是武术人口大省,针对武术师资力量的不足,应该从三方面着手解决,一是对现有体育教师进行相关培训,也是目前主要的解决方法,二是招聘专业武术教师,三是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聘用武校和武术俱乐部的教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等。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当前江苏省中小学武术教育比较普及,但是教学内容少、教学频率低满足不了学生需求;武术段位制进校园可以增加习武人数,有利于弘扬中华武术文化,有利于提高练武者的积极性;武术段位制在江苏省中小学的推广是可行的;武术主管部门的重视是促进江苏省武术段位制进校园实施的有利因素;对中小学生宣传不够,缺乏激励措施,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制定相应措施等,是影响学校开展武术段位制的主要影响因素。

2.建议

武术管理部门应继续与教育管理部门加强合作;教育部门制定措施,给予优惠政策;加强现有体育教师培训的同时,应对社会武术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将武术段位制教学纳入校本课程,或成立武术俱乐部,对部分有兴趣的学生进行教学,先解决武术段位制进校园的第一步;在解决段位考评,学校和武术协会进行联合,根据开展的程度、练习的人数统一组织考试、比赛。

参考文献:

[1]洪浩.武术段位制引入中小学教学必要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

[2]艾泽秀,姚孔运.中学武术段位制推广模式与策略研究[J].四川体育科技,2012(2).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精选篇10

关键词:建国以来 学校武术教育 发展历程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2-0053-03

前言

新中国成立印多年来,学校武术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面对全球化的竞争和西方体育的强势,学校武术教育也面临着很多棘手的问题。当下,对建国60多年来学校武术教育进行回顾,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

1 建国60多年学校武术教育发展历程的分期

事物的出场形态都依赖于一定的出场语境和出场路径,而人只能站在历史给予他的视野上,去进行人的自我理解。借鉴有关社会学家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阶段划分的探讨》一文中对改革开放新时期阶段划分的已有成果,本论文研究认为,学校武术教育与新中国60多年社会发展进程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见图1)

1.1 学校武术教育地位的确立与缓慢发展(1949-1966)

新中国刚成立时,国家政权刚刚稳定,经济发展速度较慢,教育事业也处于荒废阶段,国家领导人为确保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为了使学校武术教育能够顺利进展,将武术列为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和体育院校(系)的专、选课。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各军统占地为王,社会秩序混乱,教育事业的发展得不到保障,虽然学校体育教育中设有武术教学内容,但那时的武术课是根据学校聘任师资状况确定的,并没有保证。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使学校武术教育走向正轨,国家将武术立为学校体育事业的一部分。(见表1)

建国初期,学校武术教育发展虽然得到了国家相关政策的保证,但是由于国家的各项发展都处于起步阶段,学校武术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体系等都是初设部分,没有一定的借鉴内容,所以,学校武术教育发展处在缓慢发展时期。

1.2 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破坏与停滞(1966-1976)

1966-197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十年时期,也是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除了社会秩序、政治思想、经济建设领域遭到极其严重的破坏外,学校武术同样地受到冲击和摧残。很多武术老前辈在这次大革命中丧生,武术运动本身也被戴上了“传播封建迷信工具”的帽子,受到批判。学校武术教育发展遭到严重影响。1967年至1971年学校被迫停止招生,正常的武术教学受到破坏。直到1972年,各体育院校(系)开始陆续恢复招生工作,武术教学才逐渐展开。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使体育院校(系)的招生工作步入了正常化的轨道。因为很多教师遭到迫害,很多教学设施和教学工具也遭到了没收和销毁,这些情况都阻碍了学校武术教育发展,所以,在这一特殊时期,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不仅没有进步还出现了倒退现象。

1.3 学校武术教育的复苏与初步发展(1976-1982)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各项事业都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学校武术教育发展也在这一时期复苏。学校武术教育被提到了应有的、与实际相符合的地位,这一举措给学校武术教育发展带来了青春和活力。1978年3月国家颁布试行了全国统一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重新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确立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1978年3月教育部颁布《十年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十年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大纲中明确提出:“在注意科学性和增强体质的同时,要保留武术本身的风格和特点”,并简化了套路技术内容,还首次规定从高一开始,除了学习少年拳外,增加单人或双人攻防动作。这套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与1961年的大纲相比,简化了套路技术内容,体现了武术的风格特点,对学生体质和健康是有着积极作用,但是这套大纲对武术教育多方面功能,如心理和社会适应功能缺少开拓,学校武术教育在不断总结中前进。

1.4 学校武术教育的蓬勃发展(1982-至今)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工作也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1982年和1992年召开的第一次武术工作会议,和第二次武术工作会议,对新中国学校武术教育发展方向起到导向作用。会议认为现行学校武术在体育课程中占得比重过少,要求教育部门加强武术师资培训,提高武术教学水平。并且对受过中等教育的人提出了要求:大部分人都能对武术运动有一定的了解,并学会一套拳术和一种器械套路。另外,为了加强学校武术教育的实效性,国家在1987年颁布了《全日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大纲指出:“武术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传统形式和健身方法,是三至六年级的基本教材之一。”1988年修订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武术内容除教授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组合动作、套路和攻防动作之外,又增加了“五禽戏”和“八段锦”的教学内容,2000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大纲》,设有自编自套路、短棍和其他器械套路,自此,学校武术教育发展步入了蓬勃发展时期。

1.4.1 中小学武术教育的蓬勃发展

2001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为中小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时期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有关武术内容(见表2)。

通过表2我们可以看出,2001年体育教学大纲只提出了课程的学习目标和评价原则,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需的内容和方法仅规划了一个大体范围,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方法和习惯的培养,这一规定为广大的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提供出了更为广阔的选择和发挥的空间,同时也给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此后,为了落实2001年体育大纲的内容,很多地区也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根据地方特色,不拘一格的进行学校武术建设。在苏州市相城区的几所中小学中,学校根据自身特点,聘请苏州武术协会的老拳师教授传统武术项目,发动全校师生学习传统武术,建设特色体育项目学校。例如,黄埭中心小学全体师生学习太极拳;黄桥中心小学全体师生学习形意拳、形意棍等。这两所学校根据学生年龄从低到高的特点,还特别规划出不同的学习内容。在黄埭中心小学,1-3年级了解太极文化,讲解太极故事;4-5年级练初级太极,学太极文化哲理;6年级钻研太极内涵,刻苦练习太极,进行太极比赛;教师要负责组织、指导学生练习太极并书写太极心得,指导学生领悟太极内涵;在苏州市相城区珍珠湖小学,学校精选武术拳种中的南拳作为学校武术教学的特色,根据武术学习理论“内外兼修”的特点,从内外(这里的内是指学校武术发展的软件条件如:师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这里的外是指学校武术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外界大环境及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两个方面加强学校的武术发展。

这一时期,武术教育价值以及培育民族精神、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在中小学校得以凸显,并得到了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同学们的认可,从整体上看,武术在中小学蓬勃发展。

1.4.2 高校武术教育的蓬勃发展

为了武术运动发展的连续性、广泛性和深度,1985年3月,经国家劳动人事部批准,国家筹建武术研究院,作为武术高级学术研究机构,把资料整理和理论研究工作开展起来。1986年9月北京体育学院成立了武术系。此后,上海、武汉、成都、西安、沈阳等几所体育学院也相继成立了武术系,从而确定了武术在体育院校专业中的重要位置。1988年,国家教委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目录》,在传统体育学类专业中设置武术专业。随后,六所部属体院单独招收武术专业本科生。1993年7月,国家教育委员会(现为教育部)重新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武术(代码040306)被列为适当控制设点专业与其它7个专业共同构成教育学科体育学门类(代码0403)全部专业。1996年4月,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批准上海体育学院为首家武术博士学位授予点。1998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体育学上升为一级学科,下设5个专业,原有的武术专业拓展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高校武术学科建设上的完善,为武术在高校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另外,为了提高高校武术教学效果,很多教师都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例如“一、二、三”节拍教学法。此教学法主要是针对初学武术套路的学生,他们学习的最大难点是动作复杂,数量繁多,学习中往往是记前忘后,顾手顾不了脚,不易协调。节拍教学法是将每个完整动作分成三部分,并用简短的语言或口诀的形式按一、二、三的动作节拍予以表述,在教学中教师不断地用节拍去提示学生,强化他们正确动作的概念。如青年长拳的提膝亮掌,分解为“一举、二穿、三亮掌”,勾手侧踹“一搭、二勾、三侧踹”,马步格勾“一退、二格、三勾架”等。在这一时期,由于受到国家体育方针的影响,高校武术教育在竞技武术的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4.3 武术馆校的蓬勃发展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大门的打开,中国不仅在政治、经济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中国的电影文化事业也得到了巨大的提高。在媒体的帮助下,中国武术由李小龙搬上荧幕,开创电影界的奇葩“功夫片”。正是由于李小龙的巨大影响和当时国家的大力号召,一时间,兴起了“武术热”。武术馆校如雨后春笋,纷纷设立,报名习武人群数以万计。随后,国家在1982年的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发出关于“各地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建立各种武术社、辅导站、业余体校、训练班等”的通知,在该通知精神的指导下,各省市区相继组建了不同形式和规模的武术馆校。1992年在全国第2届武术工作会议上又提出了“力争到1997年使全国1/3的县有武馆、2/3的大中城市有常设性武术馆校和训练基地”的目标,各地根据这一目标,使得武术馆校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更大的发展。在1995年《关于开展全国名武术馆校评选的通知》又进一步促进了我国民办武术学校的快速发展,使得民办武术教育办学机构增加,规模扩大,水平不断提高。这一时期,武术馆校虽然在规模和数量上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由于武术馆校建立之初,国家各项管理制度不完善,在武术馆校的以后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精选篇11

摘 要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一个代表性项目,具有强身健体、弘扬民族精神的功效,习练武术能有效促进青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但是其在中小学的开展却不容乐观。笔者采用文献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武术进入学校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改革教学内容、提高中小学武术教师综合能力、转变教学模式尤为重要,使中小学生正确认识武术、习练武术,养成终身习武的习惯。

关键词 武术教育 学校武术 中小学教学

一、武术进入学校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少年强则中国强”。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测试成绩连年下降,这给我们教育部门敲响了警钟,提高中小学生身体素质,还原健康的体魄已经迫在眉睫。武术不仅具有一般体育项目健身的功能,还具有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功能。1915年,武术正式作为一种课程出现在学生的课表里。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十分注重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东邻日本就将“武道”列为体育课的“必修项目”。相比较于其他国家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呵护,不能不引起我们对中小学武术教育问题的思考与重视[1]。

二、制约当代中小学武术教育因素

武术教育,不仅仅指武术教学,它的研究范围更广,是指通过武术教学过程,使受教育者从身体上、技能上、品行上、人格上得到教育塑造[2]。

(一)武术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单调

现有教学内容,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进行教学,长久以来,内容的枯燥、单调使学生渐渐失去对武术课的兴趣,对向往的武术慢慢产生厌倦。导致学生们喜欢武术,却不喜欢上武术课。

(二)武术教师综合能力水平低

目前,中小学武术课程大部分由一般体育教师担任,只有小部分由专业武术教师担任,教师们也都普遍选择自己擅长的体育项目或相对较为熟练的套路去教授。在武术课程中只注重学生技术的练习,对学生武术礼仪、民族精神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三)教学模式陈旧、方法单一

传统教学模式中普遍存在教学方法陈旧、呆板。长期的(热身―基本功―基本方法、组合―套路练习)模式使得学生们只能被动、机械化的学习。教学中以老师为主,老师教什么,学生则学什么,丢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学生武术认知偏差

网络媒体的发达,使中小学生通过武侠小说及影视作品等多种渠道了解到武术。受武侠小说的夸大以及电影特效的渲染,误导他们认为武术就是能够“飞檐走壁、上天入地”,使他们无法正确的认识武术。因此,在现实的练习中发现武术与自己认为的“武术”有很大的差异,容易让学生产生失落感。

三、方法与对策

(一)改革教学内容迫在眉睫

武术教学内容是武术教育得以具体实施的根本,是构建武术教育体系的首要任务[3]。传统的上课模式在这里行不通,单纯的练习基本功,学习套路只会让学生越来越反感武术课。段位制教程进入到学校教育中恰恰就解决了现有的教育内容。其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单练,对打和拆招,这既增加了教学乐趣,也会让学生在体验武术乐趣的同时,了解武术的技击攻防作用。

“拳以德立”,武德是武术文化中重要的文化现象。爱国主义、厚德载物、尊师重道、见义勇为等文化基因在武术中都有深刻体现[4]。武术教师在上下课时应与学生互行抱拳礼,通过肢体运动,让学生们感受技术后面的文化。学会武术,不只是单纯的掌握一套拳术或者器械,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武术套路中的技击攻防、了解武术文化。

(二)提高中小学武术教师综合能力

现今的中小学武术教师,不管是对于套路水平还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上都有待提高。国培计划能够有效的改变这一状况,国培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实施的,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国家还应当大力鼓励武术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生进入到各地中小学,不仅能够让毕业生学以致用,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更能够把武术在各个中小学中很好的传承下去。

(三)转变教学模式不容忽视

武术难学易忘,技术性强,缺乏趣味性。泛竞技武术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惧怕一些难度动作。武术进入中小学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体质、传承武术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并不需要他们参加比赛取得金牌,当然,能够教育出拥有专业水平的学生也是大家希望看到的。充分发挥武术特长生在课堂上起到的作用,让他们在课堂上脱颖而出,他们的一个示范动作会削弱其它学生心理上对武术动作的恐惧,并使他们发挥特长,起到帮、带作用。

(四)正确认识武术,习练武术,养成终身习武的习惯

受各种武侠影视、书籍的影响,无形中也增强了中小学生对武术的神秘感。也正是因此,使学生对武术产生错误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武术也多抱有向往的心理,这种对武术向往的心理又移植到了对武术课的情感上来。因此,武术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武术形成正确的理解,正视武术的功能价值。使中小学生将学习武术看作是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使我国国粹真正的在他们身上起到强身健体,陶冶情操,传承武术的作用。

四、结语

武术“六进”,进学校也是其中之一。学校设置武术课程,就是在增进体质的同时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提高了我国中小学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能够保证武术今后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武术能够造福更多的人民。武术作为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和“符号”,我们应该把它更好的传承与传播下去。

参考文献:

[1] 《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组.我国中小学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09.29(3):82-89.

[2] 邱丕相,王国志.当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体育学刊.2006.13(2):76-78.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精选篇12

论文关键词:武术教育武术文化传播途径

1武术的文化性与教育

现在许多学者都认为武术是一种文化,认为武术的成熟与发展,是和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过程,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的融合,才成就了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郭玉成在《武术的属性:文化性、艺术性、体育性》中指出:“武术是中国文化的全息缩影,中国哲学、医学、伦理、兵学、文学、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剧均在武术文化中有所体现。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武术被称为中国传瑰更祀牵瓣颗明珠一点也不为过,也正是由于武术的文化价值、文化属性,武术才成为一种文化。”武术与哲学的结合,促进了武术理论的哲理化;武术与医学的结合,促进了武术健身理论的发展;武术与伦理的结合,则体现在“武德”社会化;武术与兵学的结合.使武术成为了一种技击艺术,促进了武术战术思想的发展;武术与文学的结合,才有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的诞生。武术与舞蹈、戏剧的结合,才有了京剧中武打动作,以及现代大型的武术表演活动。正因为“武术的文化属性,武术已经融人了中闰人的生活,成为了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诚如阮纪正先生所说,武术是中国人的存在方式。正因为武术文化性的存在,才使得武术得以发展、流传。

由于“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产生、发展,自然地融汇了中国传统哲学、伦理、美学、医学、兵法等传统文化的思想与内容,形成了武术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合二为一的武学体系—武术文化”。所以.武术具有了文化属性,它作为一个文化载体,也就使之具有了教育价值。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多彩,其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教育资源。武术的教育功能,古往今来皆有之,只是由于其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武术主要价值取向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代表,从二十世纪初就成为了教育国人奋发图强、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手段。可是,在以西方体育为主导的二十世纪中,武术教育没有得到很好地完善与发展,武术文化的教育功能没有得到较好地发挥。今天,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武术和武术教育功能,必须构建好中国武术教育的新体系,充分发掘武术的教育功能与途径,使武术教育在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弘扬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武术教育功能

2.1武术教育之武术技术与文化的传播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育是通过师者来完成的。武术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它能够将前人遗留下来的武术技术、武术文化较好地传承下去。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师父、教练、指导员,都起到了传承武术技术和武术文化的作用。无论是中小学武术教育、高校武术教育、体校或武校,还是各门派、拳种中的拳术授业,都能有效地将前人遗留下来的武术技术和武术文化方面的东西传授给下一代。武术技术与文化的传承,也只有通过武术教育才能得到较好的传播。如果武术教育不能较好地发挥它的功能.或者说不能较好地发展武术教育,武术的技术与文化就不能有效地传承下去。不仅要管理好各政府教育机构,还要鼓励和发展好私立教育,实际上各门派、拳种中的拳术授业都可称之为私立教育。只是以前没有重视对各门派、拳种中教育的有效引导,也没有较好地发展其教育功能,致使有些拳种、拳术理论、文化的流失。

2,2武术教育之修德塑人

“‘武以德立’、‘武以德先’,向来是武林中的优良传统”。武术之“德”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社会和个人道德理想之实现的影响。所以,千百年来“武德”教育着无数的习武者如何去遵循社会规范.并做一个深受社会尊重的人。只有习武之人做到“正心思、习品行;讲文明、有礼貌;表里如一、举止庄重;动则功夫到家,静则修养有素,行则彬彬有礼”,才会受到社会的尊重。而“真正的武者往往是道德高尚,是极度具有社会责任感,被高度社会化的人”。因此,每遇师傅收徒时,必先考察其品行、道德。“未曾习武先习德”也就成了社会风尚,习武者在习武之前必须使自己的品德行为达到、符合社会的一般道德规范、要求后,才开始习练武艺,并在习练的过程中不断地去提高和完善自我。王岗先生认为:“中国武术注重身教言传与练悟的结合,属于一种实践性的教化。它通过技艺的感性形象对习武者的情感和意志实施影响。”所以说,武术教育是一种修德塑人过程,是一个培育人们健康体魄和高尚灵魂的过程,它是中国武术的丰碑。

2.3武术教育之弘扬民族精神

2001年,在教育部颁发的《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武术再一次被列人中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2004年,为了深人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武术教育就肩负起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责任。近年来,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针对武术教育长期存在的问题,许多专家、学者呼吁武术教育必须大力改革。“武术教育改革,不仅关系到武术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弘扬,也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

武术是中华民族一项优秀的体育运动。由于武术的悠久历史.其发展过程中。汲取了许多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武术“附载着以爱国主义为主体的尊师重教、仁爱宽厚、习礼守法、自强不息、尚武崇文的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与灵魂。”武术教育不能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武术技术)的传承,而更应该是人的精神层面的文化传播,因为只有“体现在人的精神层面的文化才是最重要的。”民族精神自古以来就是武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岳飞之精忠报国,霍元甲之精武门的强国强种、民族自救等,都充分体现了武术是作为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教育国人爱因爱民族的重要手段。武术教育就应该培育道德高尚、并极具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精神的人

2.4武术教育之健体强身

“武术的健身价值,古已有之。只不过在冷兵器时代的古代教育体系中处于从属其军事格斗价值的地位。”在冷兵器退出历史舞台后,中国武术教育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发生了巨大的转型,其“转型标志之一:在价值取向上确立了以健身为主要目的”。一个多世纪以来.武术更多的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项目来发展,育体镶丽目的是为去增进人民健康服务,亦即“在古代武术教斌术固有的健身价值,取代了军事格斗价值作为武术主要价值地位”。从近现代武术的转型上看,武术更多的是发挥体育功能,特别是健体强身之功能。

在近代社会中,出现过“土洋体育”之争,在这场空前的运动中,国人尽巨大之力来发掘武术体育功能,‘.精武会”弘扬的是强国强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新中国体育运动的根本宗旨,武术作为社会和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得到飞速发展,其健身功能在社会上和学校里得到充分体现.通过武术健身的人非常之多。邓小平说的“太极拳好”,是对武术健身功能的最好评价,也是对武术教育的最好宣传,它使更多的人加人到武术健身中来。

3实现武术教育传播武术文化的有效途径

3.1学校武术教育是实现武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3.1.1武术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

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通过教育活动使之有良好的行为规范。武术教育同样必须从娃娃抓起,使习武之人从小就接受良好的传统文化、武术文化熏陶,并通过武术教育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弘扬。

可是.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都是以西方的体育教育模式进行,偏重于技术和.’体育”形态的中国武术价值,缺乏武术文化和文化精神的教育。而且,大部分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据调查得知“目前我国中小学武术教学只有22.4%的学校非常重视或重视.大部分学校重视程度一般或不重视.导致70.3%的中小学没有开设过武术课。”这么低的开课率已严重影响了中小学武术教育的发展。

中小学武术教育已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对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方面,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王岗教授认为:中小学武术教育应走2+1模式,即三节休育课中,两节为普通体育课,一节为武术课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将有利于民族文化在中小学的传播。邱王相教授在其(中国武术文化散论》中就武术教育改革提出了几点基本思路:(1)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2)权威性、指导性教材与地方性教材、校本教材相结合。(3)汲取传统武术营养。(4)遵循“一看就喜欢,一学就上手”的原则。(5)借鉴跄拳道、空手道的成功经验。

虽然学者们在理论上对学校武术教育改革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方面还是没有解决好“教什么、怎么教和谁来教,’的问题。当代的学校武术,已经成为民族文化传承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以青少年为对象、以中小学武术教育为课题进行深人研究,探索武术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镇。不仅把武术作为一种强身健体的体育项目.还把武术作为了解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一种可操作性强的身体感悟的手段。中小学武术教育是武术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武术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中小学武术教育开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武术教育发展的深度与广度,其意义是重大的,作用是深远的。

3.1.2体育院校的武术教育肩负着继承武术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

武术教育发展的后续力量就是大力培育武术教育人才,各高等体育院校是培养武术教育人才的重要场所。而武术教育的权威人士,几乎都在各高校中从事武术教育T作。他们在培育一代一代的武术人才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当前体育院校武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有两个方面,一是体育教育专业中的武术;一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中的武术。体育教育专业属师范类,其毕业可以获得教师资格,学生毕业后可以进人中小学从事武术的教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虽然属非师范类专业.但是除了部分学生也能进人学校从事武术教育活动外,还有许多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从事武术教育和武术文化的传播活动。因此,体育院校的武术教育要培育具有高质量的武术人才,他们不仅能传授武术,还能很好地传播武术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

3.2利用媒体的教育功能有效地传播武术文化

媒体是当今人类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手段和工具,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其功能是多方面的,教育功能是其中一个方面。如影视媒体“在教育层面上,主要有寓教于德的教化功能;寓教于美的审美功能;寓教于新的信息功能;寓教于变的调整功能;寓教于乐的娱乐功能”。不仅是影视媒体,图书、报刊、广播电视信息等都具有上述教育功能。武术文化的传播就是要充分利用媒体的教育功能,来传播武术在有关自强不息、尊师重道、爱国爱民、见义勇为、文明礼貌等精神。通过电影《黄飞鸿》人们懂了“男儿需刚自强”道理;《霍元甲》让人们知道在民族危难关头的爱国主义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武术影视明星成龙、李连杰、李小龙等都是青少年心中的偶像。不仅仅是他们武功高强,他们还有着高尚的人品和坚韧不屈的精神。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媒体的作用是巨大的。由于媒体强大的教育功能,在武术的教育化发展的过程中其作用不可或缺。武术利用媒体的教育功能在传播武术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3.3创立武术品牌,能更好地传播武术文化

中国武术之博大精深,其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教育资源。拳种、门派众多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渊源有序的拳种就有129种之多。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近年来武术的发展出现瓶颈,竞技武术未能进人奥运会大家庭.传统武术也一直被边缘化,许多民间武术拳种面临着消亡的危险,以及武术传播中文化的弱化等等,武术发展局面不容乐观。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文化市场、休闲体育的强劲需求,发展文化、建立品牌成为当前社会竞争的重要手段与措施。要抢占市场,就必须建立品牌,并发展其文化。西方体育在中国的发展是如此,就连“贻拳道”、“空手道”等亚洲武技也是如此。

要创立武术品牌,提升武术文化,就必须大力发展武术拳种。因为“拳种是中国武术价值的核心资源。是构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的基础和保障,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集中展示。·一拳种是代表民族感情气质、心理素质,民族精神和民族本源文化的活化石”。从中国武术发展的特点来看民间性极强,所谓传统武术的发展,即各拳种、门派的发展都是依赖民间自发性的,政府的干预性不强。虽然,政府在发掘、保护拳种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拳种、门派自身的发展仍然要依靠其自身和社会的力量,政府在这方面还没有制度性的发展措施。创立武术品牌,提升武术文化,将是各拳种、门派在其今后发展道路上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国武术发展必经之路。而“忽视拳种教育的中闰武术教育只能导致中国武术断代失传,只有重视传统拳种在中国武术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中闰武术教育才会更加丰盈饱满”。

武术文化及品牌的建立,将更加有利于武术文化及传播,有利于武术教育的开展,它是武术教育化发展的基础,是武术教育化发展的内容来源,只有创立武术品牌,提升武术文化,武术的教育化发展才能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精选篇13

论文摘要:武术不仅仅是中国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还是一种文化形态。武术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武术丈化。当中国崛起首先需求文化软势力崛起时,文化与教育的重要性即凸现出来。武术文化与武术教育如何在崛起的中国中发挥作用越来越受到武术界的关注,文章认为:武术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只有通过教育的形式才能使之更好地为人们所接受,武术教育是武术文化重要的传播途径。通过武术教育不仅可以使受教育者健体强身,武术教育还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

1武术的文化性与教育

现在许多学者都认为武术是一种文化,认为武术的成熟与发展,是和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过程,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的融合,才成就了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郭玉成在《武术的属性:文化性、艺术性、体育性》中指出:“武术是中国文化的全息缩影,中国哲学、医学、伦理、兵学、文学、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剧均在武术文化中有所体现。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武术被称为中国传瑰更祀牵瓣颗明珠一点也不为过,也正是由于武术的文化价值、文化属性,武术才成为一种文化。”武术与哲学的结合,促进了武术理论的哲理化;武术与医学的结合,促进了武术健身理论的发展;武术与伦理的结合,则体现在“武德”社会化;武术与兵学的结合.使武术成为了一种技击艺术,促进了武术战术思想的发展;武术与文学的结合,才有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的诞生。武术与舞蹈、戏剧的结合,才有了京剧中武打动作,以及现代大型的武术表演活动。正因为“武术的文化属性,武术已经融人了中闰人的生活,成为了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诚如阮纪正先生所说,武术是中国人的存在方式。正因为武术文化性的存在,才使得武术得以发展、流传。

由于“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产生、发展,自然地融汇了中国传统哲学、伦理、美学、医学、兵法等传统文化的思想与内容,形成了武术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合二为一的武学体系—武术文化”。所以.武术具有了文化属性,它作为一个文化载体,也就使之具有了教育价值。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多彩,其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教育资源。武术的教育功能,古往今来皆有之,只是由于其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武术主要价值取向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代表,从二十世纪初就成为了教育国人奋发图强、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手段。可是,在以西方体育为主导的二十世纪中,武术教育没有得到很好地完善与发展,武术文化的教育功能没有得到较好地发挥。今天,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武术和武术教育功能,必须构建好中国武术教育的新体系,充分发掘武术的教育功能与途径,使武术教育在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弘扬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武术教育功能

2.1武术教育之武术技术与文化的传播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育是通过师者来完成的。武术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它能够将前人遗留下来的武术技术、武术文化较好地传承下去。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师父、教练、指导员,都起到了传承武术技术和武术文化的作用。无论是中小学武术教育、高校武术教育、体校或武校,还是各门派、拳种中的拳术授业,都能有效地将前人遗留下来的武术技术和武术文化方面的东西传授给下一代。武术技术与文化的传承,也只有通过武术教育才能得到较好的传播。如果武术教育不能较好地发挥它的功能.或者说不能较好地发展武术教育,武术的技术与文化就不能有效地传承下去。不仅要管理好各政府教育机构,还要鼓励和发展好私立教育,实际上各门派、拳种中的拳术授业都可称之为私立教育。只是以前没有重视对各门派、拳种中教育的有效引导,也没有较好地发展其教育功能,致使有些拳种、拳术理论、文化的流失。

2,2武术教育之修德塑人

“‘武以德立’、‘武以德先’,向来是武林中的优良传统”。武术之“德”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社会和个人道德理想之实现的影响。所以,千百年来“武德”教育着无数的习武者如何去遵循社会规范.并做一个深受社会尊重的人。只有习武之人做到“正心思、习品行;讲文明、有礼貌;表里如一、举止庄重;动则功夫到家,静则修养有素,行则彬彬有礼”,才会受到社会的尊重。而“真正的武者往往是道德高尚,是极度具有社会责任感,被高度社会化的人”。因此,每遇师傅收徒时,必先考察其品行、道德。“未曾习武先习德”也就成了社会风尚,习武者在习武之前必须使自己的品德行为达到、符合社会的一般道德规范、要求后,才开始习练武艺,并在习练的过程中不断地去提高和完善自我。王岗先生认为:“中国武术注重身教言传与练悟的结合,属于一种实践性的教化。它通过技艺的感性形象对习武者的情感和意志实施影响。”所以说,武术教育是一种修德塑人过程,是一个培育人们健康体魄和高尚灵魂的过程,它是中国武术的丰碑。

2.3武术教育之弘扬民族精神

2001年,在教育部颁发的《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武术再一次被列人中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2004年,为了深人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武术教育就肩负起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责任。近年来,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针对武术教育长期存在的问题,许多专家、学者呼吁武术教育必须大力改革。“武术教育改革,不仅关系到武术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弘扬,也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

武术是中华民族一项优秀的体育运动。由于武术的悠久历史.其发展过程中。汲取了许多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武术“附载着以爱国主义为主体的尊师重教、仁爱宽厚、习礼守法、自强不息、尚武崇文的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与灵魂。”武术教育不能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武术技术)的传承,而更应该是人的精神层面的文化传播,因为只有“体现在人的精神层面的文化才是最重要的。”民族精神自古以来就是武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岳飞之精忠报国,霍元甲之精武门的强国强种、民族自救等,都充分体现了武术是作为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教育国人爱因爱民族的重要手段。武术教育就应该培育道德高尚、并极具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精神的人

2.4武术教育之健体强身

“武术的健身价值,古已有之。只不过在冷兵器时代的古代教育体系中处于从属其军事格斗价值的地位。”在冷兵器退出历史舞台后,中国武术教育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发生了巨大的转型,其“转型标志之一:在价值取向上确立了以健身为主要目的”。一个多世纪以来.武术更多的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项目来发展,育体镶丽目的是为去增进人民健康服务,亦即“在古代武术教斌术固有的健身价值,取代了军事格斗价值作为武术主要价值地位”。从近现代武术的转型上看,武术更多的是发挥体育功能,特别是健体强身之功能。

在近代社会中,出现过“土洋体育”之争,在这场空前的运动中,国人尽巨大之力来发掘武术体育功能,‘.精武会”弘扬的是强国强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新中国体育运动的根本宗旨,武术作为社会和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得到飞速发展,其健身功能在社会上和学校里得到充分体现.通过武术健身的人非常之多。邓小平说的“太极拳好”,是对武术健身功能的最好评价,也是对武术教育的最好宣传,它使更多的人加人到武术健身中来。

3实现武术教育传播武术文化的有效途径

3.1学校武术教育是实现武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3.1.1武术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

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通过教育活动使之有良好的行为规范。武术教育同样必须从娃娃抓起,使习武之人从小就接受良好的传统文化、武术文化熏陶,并通过武术教育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弘扬。

可是.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都是以西方的体育教育模式进行,偏重于技术和.’体育”形态的中国武术价值,缺乏武术文化和文化精神的教育。而且,大部分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据调查得知“目前我国中小学武术教学只有22.4%的学校非常重视或重视.大部分学校重视程度一般或不重视.导致70.3%的中小学没有开设过武术课。”这么低的开课率已严重影响了中小学武术教育的发展。

中小学武术教育已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对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方面,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王岗教授认为:中小学武术教育应走2+1模式,即三节休育课中,两节为普通体育课,一节为武术课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将有利于民族文化在中小学的传播。邱王相教授在其(中国武术文化散论》中就武术教育改革提出了几点基本思路:(1)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2)权威性、指导性教材与地方性教材、校本教材相结合。(3)汲取传统武术营养。(4)遵循“一看就喜欢,一学就上手”的原则。(5)借鉴跄拳道、空手道的成功经验。

虽然学者们在理论上对学校武术教育改革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方面还是没有解决好“教什么、怎么教和谁来教,’的问题。当代的学校武术,已经成为民族文化传承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以青少年为对象、以中小学武术教育为课题进行深人研究,探索武术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镇。不仅把武术作为一种强身健体的体育项目.还把武术作为了解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一种可操作性强的身体感悟的手段。中小学武术教育是武术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武术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中小学武术教育开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武术教育发展的深度与广度,其意义是重大的,作用是深远的。

3.1.2体育院校的武术教育肩负着继承武术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

武术教育发展的后续力量就是大力培育武术教育人才,各高等体育院校是培养武术教育人才的重要场所。而武术教育的权威人士,几乎都在各高校中从事武术教育t作。他们在培育一代一代的武术人才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当前体育院校武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有两个方面,一是体育教育专业中的武术;一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中的武术。体育教育专业属师范类,其毕业可以获得教师资格,学生毕业后可以进人中小学从事武术的教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虽然属非师范类专业.但是除了部分学生也能进人学校从事武术教育活动外,还有许多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从事武术教育和武术文化的传播活动。因此,体育院校的武术教育要培育具有高质量的武术人才,他们不仅能传授武术,还能很好地传播武术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

3.2利用媒体的教育功能有效地传播武术文化

媒体是当今人类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手段和工具,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其功能是多方面的,教育功能是其中一个方面。如影视媒体“在教育层面上,主要有寓教于德的教化功能;寓教于美的审美功能;寓教于新的信息功能;寓教于变的调整功能;寓教于乐的娱乐功能”。不仅是影视媒体,图书、报刊、广播电视信息等都具有上述教育功能。武术文化的传播就是要充分利用媒体的教育功能,来传播武术在有关自强不息、尊师重道、爱国爱民、见义勇为、文明礼貌等精神。通过电影《黄飞鸿》人们懂了“男儿需刚自强”道理;《霍元甲》让人们知道在民族危难关头的爱国主义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武术影视明星成龙、李连杰、李小龙等都是青少年心中的偶像。不仅仅是他们武功高强,他们还有着高尚的人品和坚韧不屈的精神。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媒体的作用是巨大的。由于媒体强大的教育功能,在武术的教育化发展的过程中其作用不可或缺。武术利用媒体的教育功能在传播武术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3.3创立武术品牌,能更好地传播武术文化

中国武术之博大精深,其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教育资源。拳种、门派众多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渊源有序的拳种就有129种之多。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近年来武术的发展出现瓶颈,竞技武术未能进人奥运会大家庭.传统武术也一直被边缘化,许多民间武术拳种面临着消亡的危险,以及武术传播中文化的弱化等等,武术发展局面不容乐观。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文化市场、休闲体育的强劲需求,发展文化、建立品牌成为当前社会竞争的重要手段与措施。要抢占市场,就必须建立品牌,并发展其文化。西方体育在中国的发展是如此,就连“贻拳道”、“空手道”等亚洲武技也是如此。

要创立武术品牌,提升武术文化,就必须大力发展武术拳种。因为“拳种是中国武术价值的核心资源。是构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的基础和保障,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集中展示。·一拳种是代表民族感情气质、心理素质,民族精神和民族本源文化的活化石”。从中国武术发展的特点来看民间性极强,所谓传统武术的发展,即各拳种、门派的发展都是依赖民间自发性的,政府的干预性不强。虽然,政府在发掘、保护拳种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拳种、门派自身的发展仍然要依靠其自身和社会的力量,政府在这方面还没有制度性的发展措施。创立武术品牌,提升武术文化,将是各拳种、门派在其今后发展道路上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国武术发展必经之路。而“忽视拳种教育的中闰武术教育只能导致中国武术断代失传,只有重视传统拳种在中国武术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中闰武术教育才会更加丰盈饱满”。

武术文化及品牌的建立,将更加有利于武术文化及传播,有利于武术教育的开展,它是武术教育化发展的基础,是武术教育化发展的内容来源,只有创立武术品牌,提升武术文化,武术的教育化发展才能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精选篇14

摘要: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学校武术教育在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依然不尽人意。文章主要通过以09年学校武术教育现状的调查为主要依据,对影响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完成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当前学校武术发展的当务之急就是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以便于进行全国,至少是省级或市级的系统化的推广。

关键词:学校武术教育体系;教育主管部门;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807.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1.022

当前学校武术教育方式的调查研究中,我们往往更多关注的是教师的组成,教材的组成,学生的爱好等教学因素对学校武术教学进行调查。我国地域辽阔,流派众多,这是我国传统武术发展的优点,但是相对于学校武术教学来说,在构建完善合理的教学体系时却变成了一个最大的障碍,同时由于受到学校升学压力,国外武术的冲击等因素的影响,由此产生了混乱局面,导致武术教学无法形成一个体系化的局面。最终导致学校武术经过百年的发展,依然无法在学校教育体系中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1当前学校武术教育调查分析的现状

我国曾在2009年9月份发表过关于《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状况调查研究》。通过统计表明,我国当前在体育教学中,武术的开课率是很低的。研究表明:“大部分学校重视程度一般或不重视,导致70.3%的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1]。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当前学校武术课程的开课率如此的低?影响开课率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我们应当进行分析和研究的课题。

2当前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模式分析

2.1作为体育教材的一个分支进入学校教育中

在我国学校体育教材中,是有专门的武术教学内容的,它是作为当前我国学校的主要教学内容出现的,但是我们从09年的调查中发现,我国70.3%的学校并没有开设武术课。而且学生通过体育课了解武术的仅占调查总数的26.9%[2]。因此可以说这种让武术依附于体育课的方式进入的教育体系地方式是不成功的。但是教材中有利于武术教学内容可以快速的传播到每一个使用教材的教师手中。

2.2体育教师的自发性教学行为

通过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武术专业教师在总体上只占体育教师总数的29.2%,那么我们可以分析得出,用只占体育教师29.2%的教师,很难完成所有学生的武术教学的全部内容,更难完成所有学生的武术的系统化教学。因此在教学上,大部分的武术教师所完成的只是其所教的学生的武术教学。再加上我国当前学校武术专业教材的混乱,必然导致大量的教师只会教授他们所熟悉的教学内容。使得武术教学成了武术教师个人发挥的场所,很难形成从小学到高中的系统化教学。

2.3地方政府的区域性武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拳术流派,地方政府会作为地方学校武术教学的重要内容

我国武术流派众多,在地区较有影响力的拳种也比较多,在提倡区域传统文化的今天,地方政府为了更好地发展地方文化,就会将在地方上较有影响力的拳种纳入到中学武术的体育课堂中。例如陈氏太极拳的故乡温县,据介绍,温县从2000年就开始在中小学开展太极拳教学工作。政府组织专家编制了适合儿童的实用太极拳套路,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中小学生习练太极拳,从小培养太极拳的传承人[3]。使得该武术拳种可以在相对的区域内得到迅猛的发展。

2.4使用国外武术教学项目,例如跆拳道,柔道,空手道等

在对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在填报想学的武术项目时,跆拳道名列前茅。虽然没有直观的数据显示跆拳道等国外武术项目在中小学大量存在。但是通过一些报道和论文我们都可以找到国外武术项目在中小学中体育教学中的身影,但是尤其这类教育是学校乃至于教师的个人教学行为,也很难形成系统化的教学体系,无法保证中小学国外武术教学系统化。

3解决当前学校武术教育问题的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国家主导的武术教育体系是作为体育教学的一个分支存在的,但是即便如此,如果无法跟得上教育和教学的需要,那么学校武术也将无法顺利在学校教育体系中顺利展开。同样,即使是好的教育体系,如果没有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主导,也无法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教育。因此武术要想系统地进入教育体系,首先需要改进的就是形成系统化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其次需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引入到教育体系中。

3.1构建独立的武术学科教学体系

武术要想融入学校教育体系中,就需要具备学校教学的基本三要素:教师,学生,教材。

在这三要素中,最难解决的反而是教材问题。尤其我国在建国初期,不提倡打,所以,我国武术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套路运动成了武术运动的主题,散手和功法也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回归传统,从传统武术中汲取营养,形成完善的训练体系,使武术达到真正的打与练,与育人结合的目的。教师的不足只是一个短时间的问题,只要完善学校学科体系构建,很快新的教师就可以培养出来。其次是武术的教材问题,武术的教材不仅仅指武术教学的内容,还应当将该项研究涵盖武术的考核内容以及竞赛内容等方面,形成对学校武术教育体系的全面研究。

3.1.1科学的学校武术教学内容骨架的构建和教学内容结构

学校武术教学内容的骨架是传统武术教学中的基本轴线,是通过长期的教学过程和研究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对武术内容在教学上的分类。保证传统武术在道德教育和技术教学上的完整性,为习武者最终形成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武技提供教学保障。

学校武术教学内容结构是学校武术教学内容构建的轴心。特别是对于有地方特色武术的区域,有了教学内容的基本结构,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减,有利于武术教学内容的快速形成。

学校武术教学内容的构建是学校武术执行的基础。构建合理的武术教学内容才能更方便一线教师进行直接的教学操作。对于没有地方武术特色的区域,可以有科学的,丰富的,直接的武术教学内容可以采用,有利于武术教学的快速执行。

3.1.2科学的合理的公平的武术考核体系的构建

完善的学校武术考核体系是保证武术教育体系执行力度的监督体系,是学生身体状况的监控体系,也是优秀武术人才的选材体系。

3.1.3学校武术竞赛体系的构建

公平的竞赛体系的构建是学校武术教育的最有力的促进。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竞赛中来,扩大武术的影响。

3.1.4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学校武术的教学内容,考核体系,竞赛体系不是独立存在的,是相互依存和发展的,武术的教学内容为武术考核和竞赛提供了基础,学校武术考核为学校武术教材的顺利执行提供了保障,武术竞赛为学校武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动力。

3.2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主导

全国学校武术教育或者是区域武术教育是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行为,因此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或区域性的教育主管部门是让武术教育体系纳入学校教育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领导机关。在整个武术教育实施阶段,教师的使用,教材的编写和发放;学生的考核;竞赛的组织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离不开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

3.3两者的辩证关系

学校武术教育体系的构建是基础,没有完善的适合学校使用的武术教育体系,那么全国性的,即使是省市级性质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都只是空中楼阁。反之,即使拥有完善的学校武术教学体系,如果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不愿意实施,那么让武术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也无法完成。然而当前我国的问题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是非常希望武术能够纳入到学校教育体系中去的,我们所欠缺的是一个适合学校使用的武术教学体系。因此当前武术研究者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构建完善的,适合学校使用的武术教育体系。

总之,学校武术教育系统的完成,主要关注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首先是学校武术教育体的构建问题,其次是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作用。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2]《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组.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09.29(03).

[3]国际在线专稿温县太极文化传承之路的思考[EB/OL]gb.cri.cn/27824/2011/10/14/5190s3402206.htm

2011—10—14.

[4]岳磊.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十二五”期间发展战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