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传统农业的特点范文

传统农业的特点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4-02 11:52:15

传统农业的特点

传统农业的特点精选篇1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汉代牛耕得到广泛推广。唐明曲辕犁之后,中国犁耕技术走向成熟;

2、经营方式: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己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土地制度:战国时期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阶级通过政治特权或经济实力,占有大量土地,而农民只有少量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

4、生产技术:精耕细作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的特色之一,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特点之一。

(来源:文章屋网 )

传统农业的特点精选篇2

关键词 传统农业技术;现代农业技术;转变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4-0059-02

1 中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历和特点

1.1 中国农业技术发展历程

几千年的中华传统农业,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业文明,她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农业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显示出了中国的传统农业文明的灿烂和辉煌。

谈到中国传统农业,就要追溯到先秦-明清传统的农业的历史阶段。中华民国以后为现代农业的时期,但真正的现代农业发展是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中国现代农业废除了封建统治的形式,它以科学技术为核心,在科学理论和科学实验基础上,通过不断地促进技术创新,使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和需求者也长期处于均衡状态。中国的传统农业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适应各个地区气候和地理条件,因地适宜,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生产能力和粮食生产,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民族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传统农业技术在过去几千年一直领先于世界,经过如此漫长的时间依然可以作为现代农业的借鉴和依据。

然而,传统农业技术也有种种弊端。传统农业使中国形成自给自足的经济社会,在明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时候,由于农业技术的滞后,抵抗不住工业浪潮的强烈冲击,制约了社会的发展,导致近300年来落后于西方世界。因此,传统的农业技术如何向现代的农业技术转变,是中国农业的一个迫切问题。

1.2 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特点

传统农业技术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集约型的土地利用方式;2)人工精作的技术特点;3)因地制宜,适应当地气候条件;4)以谷物种植为主;畜牧与种植相结合。

2 中国农业技术的创新

2.1 农业技术创新的涵义

2.1.1 微观涵义

农业技术创新是指农业技术和农业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过程。以新农业技术作为一种手段来促进农业生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它包含农业新技术的研究,获得和掌握,并包含新技术传播转让和渗透,还含有农业市场开发、售后服务和改进创新。

2.2.2 宏观涵义

从宏观的角度上讲,农业技术创新是指由一系列的公共机构和农业企业组成的系统或网络。这些机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影响,协调与整合决定全国农业技术创新与扩散的能力。

2.2 农业技术创新的特点

相比之下,工业技术由于受到大多数农业技术与不同层次的公共产品特性、农业技术秘密、农业技术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农业技术密切相关的农业技术推广的影响,使得农业技术创新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参与技术多和技术创新过程复杂、技术创新不确定性,技术创新子系统相互作用性强等特点。

2.3 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

1)农业企业:企业在市场机制的鼓励下去从事农业技术创新;在企业家通过领导和指挥技术人员实现创新;

2)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高等院校: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能够提供大量的专业科学知识,为农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支持;通过教育培训,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农业创新人才;教育和培训能农业人才,使知识和技术向社会的传播范围变大,速度提高。因此,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是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行为主体之一。

3 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的转变

3.1 传统农业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适应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农业技术是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而忽视了也是人类社会的产物。人们在选择的农业技术时候,通常社会应用考虑不够。

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几乎所有当地的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尤其是水果生产技术,从决定到看结果需要较长的周期。这个决定时间延迟的延迟,使得农民在政府行政命令下,反复遭受政策“错误”的伤害,更重要的是导致领导的政府权威衰减,农民们甚至会出现反对政府政策的现象。农民行为和政府行为之间的冲突出现日益增长的趋势。因此,传统的农业技术与社会经济反战不相适应。

3.2 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的转变策略

3.2.1 传承传统农业技术是基本

农业科技技术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人们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在世世代代继承中创造了出来的,它包含了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具有明显的地方特点和民族特点。因此,传承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技术转变的基本方法。根据实际走自己的农业技术现代化道路,而不是盲目模仿某一地区的模式。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农业现代化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模式。中国未来的农业技术发展的方向应该继续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要强调集约式的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融合。

3.2.2 改造传统农业技术是关键

由于长期的积累投入,传统农业生产要素并没有发生改变的。生产率很低,但只要技术状态不变,传统农业专项平衡态性质和恢复,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3.2.3 提升传统农业技术是根本

现代农业是中国传统农业改造的方向和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技术提升是最根本的。从世界农业发展的经验来看,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生产必须满足目标消费的追求数量转化为商业生产的利润最大化。

4 结论

在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农业技术进步必然伴随着一系列与农业技术应用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相关的制度和机制上的创新,而核心是确定技术人员在推动农业技术转变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农业技术由传统型向现代化转变。运用科技技术力量整合政府资源、市场资源和社会资源,使农业技术在促进农业产量增加的同时,以市场及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极大地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陈文华.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J].农业考古,2005(8).

传统农业的特点精选篇3

一、活动目的

(一)提高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参与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项目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营造有利于特色服务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

(二)扩大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业务的影响,引导农民工通过银行卡特色服务办理异地取款业务,提高农民工对特色服务的认知度,培养农民工的用卡习惯。

(三)增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农民工的服务意识,进一步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质量。

二、活动组织

本次宣传活动由江苏省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推广领导小组统一组织,省内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中国银联江苏分公司共同参与。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人民银行南京分行支付结算处,负责宣传活动的统筹安排和协调工作,监督和落实宣传活动进度。

省内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应根据统一安排,组织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宣传活动。

三、宣传方式

20__年江苏省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宣传活动统一宣传口径、统一宣传时间,突出“亲情银行卡服务农民工”的宣传主题,采用农民工容易接受的形式,形成以“春节”前后的集中宣传和贯穿全年的经常性宣传为联动的宣传攻势,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一)集中宣传

1.发卡机构的宣传活动。20__年1月底前,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组织辖内发卡机构到农民工用工较集中的工业园区、建筑工地、大型集贸市场、批发市场等地进行大规模集中宣传,重点宣传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的优越性和操作要求,向农民工普及银行卡使用和风险防范常识。宣传方式采取设置宣传咨询台、悬挂宣传横幅、张贴宣传海报、发放宣传资料、播放宣传节目等方式进行,发卡机构可在现场为农民工办理银行卡。各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要张贴海报、摆放折页,引导农民工办理银行卡,积极使用该特色服务。

2.受理机构的宣传活动。20__年2月底前,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组织辖内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到车站、码头开展宣传活动,宣传现场应悬挂宣传横幅、设专人现场咨询、发放宣传折页。各受理机构的营业网点应张贴海报、折页和条幅,并免费赠送一定数量的春联、福字和年历给农民工家庭。春节前后可采用流动宣传车等方式,到乡镇、集市进行宣传,将宣传资料发放到农民手中。

3.新闻媒体的宣传。20__年1月底前,由人民银行南京分行、中国银联江苏分公司选择一家省级报纸宣传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省内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在宣传活动期间,应主动联系当地电视、报纸等媒体,对集中宣传活动进行新闻报道。

(二)经常性宣传

各地、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具有特色的宣传活动,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宣传活动贯穿全年。发卡机构应主动与当地使用农民工较多、规模较大的用工单位联系,引导用工单位使用银行卡为农民工发放工资。农村信用社等受理机构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向农民进行通俗易懂的宣传,使“亲情银行卡服务农民工”的主题深入人心。

四、宣传材料

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宣传活动使用人民银行总行确定的统一文字材料和版式,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后印刷、分发。

五、其他事项

江苏省“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宣传活动所需费用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银联江苏分公司共同承担。

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可根据本方案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宣传活动实施方案。

中国人民银行分行

为扩大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业务的影响,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工作的通知》(银办发〔20__〕293号)要求,结合江苏省实际,制订本宣传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一)提高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参与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项目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营造有利于特色服务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

(二)扩大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业务的影响,引导农民工通过银行卡特色服务办理异地取款业务,提高农民工对特色服务的认知度,培养农民工的用卡习惯。

(三)增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农民工的服务意识,进一步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质量。

二、活动组织

本次宣传活动由江苏省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推广领导小组统一组织,省内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中国银联江苏分公司共同参与。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人民银行南京分行支付结算处,负责宣传活动的统筹安排和协调工作,监督和落实宣传活动进度。

省内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应根据统一安排,组织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宣传活动。

三、宣传方式

20__年江苏省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宣传活动统一宣传口径、统一宣传时间,突出“亲情银行卡服务农民工”的宣传主题,采用农民工容易接受的形式,形成以“春节”前后的集中宣传和贯穿全年的经常性宣传为联动的宣传攻势,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一)集中宣传

1.发卡机构的宣传活动。20__年1月底前,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组织辖内发卡机构到农民工用工较集中的工业园区、建筑工地、大型集贸市场、批发市场等地进行大规模集中宣传,重点宣传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的优越性和操作要求,向农民工普及银行卡使用和风险防范常识。宣传方式采取设置宣传咨询台、悬挂宣传横幅、张贴宣传海报、发放宣传资料、播放宣传节目等方式进行,发卡机构可在现场为农民工办理银行卡。各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要张贴海报、摆放折页,引导农民工办理银行卡,积极使用该特色服务。

2.受理机构的宣传活动。20__年2月底前,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组织辖内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到车站、码头开展宣传活动,宣传现场应悬挂宣传横幅、设专人现场咨询、发放宣传折页。各受理机构的营业网点应张贴海报、折页和条幅,并免费赠送一定数量的春联、福字和年历给农民工家庭。春节前后可采用流动宣传车等方式,到乡镇、集市进行宣传,将宣传资料发放到农民手中。

3.新闻媒体的宣传。20__年1月底前,由人民银行南京分行、中国银联江苏分公司选择一家省级报纸宣传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省内人民银行各分

支机构在宣传活动期间,应主动联系当地电视、报纸等媒体,对集中宣传活动进行新闻报道。

(二)经常性宣传

各地、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具有特色的宣传活动,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宣传活动贯穿全年。发卡机构应主动与当地使用农民工较多、规模较大的用工单位联系,引导用工单位使用银行卡为农民工发放工资。农村信用社等受理机构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向农民进行通俗易懂的宣传,使“亲情银行卡服务农民工”的主题深入人心。

四、宣传材料

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宣传活动使用人民银行总行确定的统一文字材料和版式,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后印刷、分发。

五、其他事项

江苏省“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宣传活动所需费用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银联江苏分公司共同承担。

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可根据本方案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宣传活动实施方案。

中国人民银行分行

为扩大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业务的影响,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工作的通知》(银办发〔20__〕293号)要求,结合江苏省实际,制订本宣传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一)提高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参与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项目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营造有利于特色服务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

(二)扩大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业务的影响,引导农民工通过银行卡特色服务办理异地取款业务,提高农民工对特色服务的认知度,培养农民工的用卡习惯。

(三)增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农民工的服务意识,进一步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质量。

二、活动组织

本次宣传活动由江苏省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推广领导小组统一组织,省内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中国银联江苏分公司共同参与。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人民银行南京分行支付结算处,负责宣传活动的统筹安排和协调工作,监督和落实宣传活动进度。

省内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应根据统一安排,组织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宣传活动。

三、宣传方式

20__年江苏省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宣传活动统一宣传口径、统一宣传时间,突出“亲情银行卡服务农民工”的宣传主题,采用农民工容易接受的形式,形成以“春节”前后的集中宣传和贯穿全年的经常性宣传为联动的宣传攻势,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一)集中宣传

1.发卡机构的宣传活动。20__年1月底前,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组织辖内发卡机构到农民工用工较集中的工业园区、建筑工地、大型集贸市场、批发市场等地进行大规模集中宣传,重点宣传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的优越性和操作要求,向农民工普及银行卡使用和风险防范常识。宣传方式采取设置宣传咨询台、悬挂宣传横幅、张贴宣传海报、发放宣传资料、播放宣传节目等方式进行,发卡机构可在现场为农民工办理银行卡。各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要张贴海报、摆放折页,引导农民工办理银行卡,积极使用该特色服务。

2.受理机构的宣传活动。20__年2月底前,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组织辖内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到车站、码头开展宣传活动,宣传现场应悬挂宣传横幅、设专人现场咨询、发放宣传折页。各受理机构的营业网点应张贴海报、折页和条幅,并免费赠送一定数量的春联、福字和年历给农民工家庭。春节前后可采用流动宣传车等方式,到乡镇、集市进行宣传,将宣传资料发放到农民手中。

3.新闻媒体的宣传。20__年1月底前,由人民银行南京分行、中国银联江苏分公司选择一家省级报纸宣传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省内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在宣传活动期间,应主动联系当地电视、报纸等媒体,对集中宣传活动进行新闻报道。

(二)经常性宣传

各地、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具有特色的宣传活动,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宣传活动贯穿全年。发卡机构应主动与当地使用农民工较多、规模较大的用工单位联系,引导用工单位使用银行卡为农民工发放工资。农村信用社等受理机构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向农民进行通俗易懂的宣传,使“亲情银行卡服务农民工”的主题深入人心。

四、宣传材料

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宣传活动使用人民银行总行确定的统一文字材料和版式,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后印刷、分发。

五、其他事项

江苏省“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宣传活动所需费用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银联江苏分公司共同承担。

传统农业的特点精选篇4

一.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

关于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有人归纳为两点,有人归纳为三点或五点,等等。[59a.29a.58.42a.64.50b]不管具体表述如何歧异,人们的分析一般是从生产技术和生产结构两方面着眼的;最近亦有人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业及其相互关系考察我国传统农业。对我国传统农业与水利的关系则有不同认识。

一生产技术的特点

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这是国内外学者所公认的,但对精耕细作内涵的认识有一个深化过程,对它形成的原因和作用,则存在较大分歧。

董恺忱考证了“精耕细作”一词的来源,指出古代文献中虽屡有“深耕疾耘”等证,但“精耕细作”一词始见于五十年代我党关于农业合作化文件和毛泽东同志的讲话中;它实际上是近人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体系的一种概括[59c]。这一观点已为人们所普遍接受。至于这一技术体系的内容,开始时人们偏重从耕作栽培技术上去理解它,并以南北不同的土壤耕作体系的形成作为农史分期的重要标志。外国人有称中国传统农业为“中耕农业”,而与西欧中世纪“休闲农业”相对称者,也是着重在土壤耕作体系的区别[69]。与此同时,人们又纷纷强调中国传统农业土地利用率高(较早由休闲制进入连和制和复种制)这一特点,而与精耕细作并列。随着人们对我国传统农业技术体系认识的深化,人们对精耕细作内涵的理解也大大拓宽了。1989年出版的《中国农业科技史稿》“结束语”在论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时,就把提高农业生物自身生产能力的技术措施(如育种.种子处理保藏.对农业生物之间互养或互抑关系的利用等)和改善农业生物环境条件的技术措施(如土壤耕作.施肥.灌溉等)提到同等重要地位。上述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一方面以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为基础,另一方面以“三才”理论为指导,这三方面结合而成的统一整体,也可以用“精耕细作”来概括。文中又指出,精耕细作首先是在种植业中形成,但在发展过程中,其基本原则也被应用于广义农业生产的其它领域中[49]。已有人试图用这种认识具体阐述中国传统的农学体系。[29b]

精耕细作属集约经营的范畴。我国传统农业基本上属劳动集约类型。精耕细作与多劳集约关系密切,以至有论者往往把二者等同或混淆起来。最近有人指出精耕细作不一定和多劳集约相联系,并以汉代的代田法和区田法为例,说明可以有产量和效率并重型精耕细作和多劳集约型精耕细作,只是由于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中,小农分散经营越来越占优势,精耕细作也就越来越被限制在多劳集约的轨道上运行了[29e]。

至于精耕细作传统形成的原因,或强调人口多耕地少格局的影响[8a.11],不过这种格局的形成相参对晚后,难以成为精耕细作形成的主因。更多学者从封建地主制下小农经济的特点予以解释,本综述下篇还将具体论及。席海鹰的思路与众不同,他强调自然条件形成的压力,认为精耕细作是在中国人民改造恶劣的自然环境.抵御频繁的自然灾害的过程中建立并得到发展的。他不是用封建地主制解释精耕细作的形成,相反,是用精耕细作来解释封建地主制的形成,把精耕细作视为联结中国自然条件和中国社会的中轴。[48]从某些精耕细作技术在封建地主制形成以前即已出现看,[29a]这种说法有其一定道理。农史界的学者则多倾向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即: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与不利的自然条件的斗争中所创造的巧妙的农艺,它的形成和发展既与封建制下农民有较多的人身自由和经营自主权有关,亦与逐步形成的由局部到全国性的人多地少的格局有关,同时,它又是各民族农业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结果。[49.29a]

二生产结构的特点 农业生产结构指农业生产中各个生产部门或生产项目之间的结合形式和比例关系。它的中心是农牧关系。中国古代农牧关系有着与西欧中世纪不同的特点。在广大的农区,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导,种植业中又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畜牧业只占次要地位。故古人有“辟土殖谷为农”(《汉书·食货志》)之说。对这种历史现象,论者鲜有不承认的,而认识则大相径庭。

国外学者有称中国传统农业为“无畜农业”或“跛足农业”的。五十年代末出版的《中国农学史》认为我国自春秋以来形成“重农轻牧”的“跛足农业”,影响颇大。[7a]。宁可基本上承袭了这一观点,认为“从汉代开始,除饲养军马及西北与游牧民族接壤的地带外,在农业地区中,与农业相结合的大规模畜牧业就没有得到发展”。其原因则是:个体生产,不宜大规模畜牧业,精耕细作,连种复种,无法普遍开辟牧场;农业生产率偏低,无法广种饲料。[11a]唐启宇分别以“主谷式”农业(先农后牧)和“谷草式”农业(农牧并重)来概括东亚和西欧的传统农业。[51]曹隆恭也认为中国古代农业偏重粮食,不是农牧结合,而是农牧分区。[58]有些研究世界史的同志也从中外比较的角度谈到中西农业生产结构的不同特点。例如吴于廑认为无论东方西方,封建社会的经济都是农本经济,以足衣足食为根本目的,耕织结合,但对牧养牲畜的需要各不相同。中国养畜主要为农耕提供动力,牛耕发展缓慢,纺织原料不靠畜产品。南欧中亚土质粘重,很早就使用重犁,要用二牛.四牛以至八牛拉犁,养牛较多;纺织原料主要是羊毛,养羊业比较普遍;加之很早就有食肉.饮乳酪的习惯,故畜牧业在农本经济中的比重较大。[28]马克思垚也有类似的论述,但他认为中国牧轻农重特点的形成有一个过程,而对西欧中世纪畜牧业比重也不宜高估。[1]

以上论断,如局限在农区个体农户经营的畜牧业的范  

围内,无疑是正确的或部分正确的。所以说是部分正确,是因为如“跛足农业”一类提法虽然形象,但欠全面,容易引起误解(台湾学者许倬云就曾指出,中国农业自成体系,但是中跛足的[64])。中国传统农业不是农牧结合的提法亦未必符合实际。有些同志更由此走向极端。陈平认为西欧一直是半农半牧,以牛为主,中国则自井田制崩溃以来,就形成以粮为主的“单一小农经济结构”,这是我国两千年来动乱.贫穷.闭关自守的病根[34a]。

这种观点引起一些同志的批评。他们指出:“单一小农经济结构”这一概念是不科学的。因为这里的“经济结构”实际上只是指生产结构,不应与小农经济混为一谈,小农经济一般同时经营多种生产项目,其生产结构不可能是“单一”的。我国春秋以后畜牧业并没有走向衰落,而是有一个较大的发展,至中唐以来才逐步产生农牧关系畸轻畸重的现象,但也不能笼统称之为“单一经济”。我国农区生产结构是以粮食生产为中心,耕桑并举,农牧结合的综合经济。就农牧关系而言,虽然畜牧业只是农区农业经济中的副业,但一方面利用农副产品牧养牲畜,另一方面利用畜粪肥田和畜力耕作,也是农牧结合.互养互促的一种形式。除农家小型养畜业外,地主和国家往往经营较大规模的畜牧业,而广大牧区又有比较发达的游牧经济。我国古代农牧关系可概括为“两个并存”,即:农耕民族占统治地位的,种植业为主的地区和游牧民族占统治地位的.以畜牧业为主的地区同时并存;在以农为主的地区内,则是以养马业为基干.主要用于军事目的.规模较大的国营牧业和以牧养猪.牛.羊和家禽为主,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的.规模较小的民营(农民和地主经营)牧业同时并存。[29b.c.d.2]

三关于“多元交汇”

我国是幅员辽阔的多民族统一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农业类型,不能归结为某种单一的模式。由于各种原因,以前的农史研究偏重于汉族和经济发达地区,有欠全面。在编纂《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时,曾提出要反映各民族对农业科技的历史贡献,不能写成单一的汉族农业科技发展史。这方面的工作已陆续取得一些成绩。在此基础上,近年来有人提出中国传统农业是“多元交汇”的体系的命题,指出中国农业不是从单一中心起源而向周围辐射,而是在广阔的地域内的若干地点同时或先后发生的,各地区各民族基于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传统,经过分化和重组,逐渐形成相对异质的农业文化,中国古代农业是由这些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融汇而成,并在他们的相互交流和相互碰撞中向前发展的。精耕细作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多元交汇”体系的产物。多元交汇和精耕细作构成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并成为其巨大生命力的源泉。论者谓这一观点能更全面.更真实地反映我国作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农业发展的面貌与机制。它与费孝通提出而为民族学.考古学界普遍接受的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命题相互衔接,而又有所区别。[29e]

四关于“水利农业”

十七.八世纪以来,西方流行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有完善的农田灌溉系统,是集约化农业的组成部分。近世言“亚细亚生产方式”者,或把水利灌溉.农村公社.土地国有.****主义作为其主要特征,而中国亦被归入其中。主要根据之一是马克思说过人工灌溉设施是东方农业的基础。这种观点颇有影响。最近的例子是孟庆琳.王朗玲的文章,认为“我国封建农业是主要的特征是水利农业”,水利灌溉在任何地方都是农业生产的支柱,黄土地区在适当灌溉条件下的“自行肥效”是中国农业具有持久性的主要奥秘。而中国封建官僚体制.宗法制度,以及封闭性都是水利农业的产物[43]。这种观点在农史界并没有获得响应。因为很明显,像我国最早的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反映的那种旱作农业技术体系,是很难划入“水利农业”范畴的。已故王毓瑚先生曾对这种观点提出了系统的批评。他指出十七.八世纪以来欧洲人传说的中国古代农田灌溉制度是出于想象和误解,马克思所说的“东方”,不包括中国在内。农田水利建设兴起的战国时代,也正是土地私有制实行之时。我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实现过类似灌溉网的广泛设施。农田水利建设和集权政治没有必然联系,分裂时期的某些割据政权,反而往往在农田水利建设上做出成绩。李根蟠认为中国古代农业既不象西欧那样完全依赖天然降雨,也不象马克思所说的古代东方完全依赖人工灌溉,各地区是在很不相同的条件下以不同方式解决水的问题,不存在遍及全国的灌溉网。他的观点基本上继承自王毓瑚,但并不否定井田沟洫体系的存在,只不过认为它的作用在排水洗碱。沟洫农业是垄作形成的旱作农业,而非灌溉农业。[29f]最近史学界批判魏特夫《东方****主义》中关于“治水社会”理论时,也指出它背离了中国历史实际。[12]

二.对中国传统农业评价中的肯定论和否定论

对中国传统农业的评价,是与中国农业现代化应走什么道路的问题紧密相连的。七十年代末,我国曾从美国引起成套的农业机械化设备,一时间在部分同志中引起近乎天真的乐观情绪,似乎只要照搬西方的技术和设备,就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我国农业现代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精耕细作的传统,被认为是小农经济手工操作的产物,甚至不再值得一提。在生产结构方面,有人也主张学西方,走“以牧为主”的道路,改变我国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传统食物结构。与此相联系的还有对解放后三十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评价问题。生产结构不大合理,生态环境恶化是三十年农业遗留的突出问题之一,有些同志对此估计较重,认为是执行“以粮为纲”方针所致;“以粮为纲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产物,与历史上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农业结构一脉相承。这样,他们就从对三十年的否定进而为对传统农业的否定。这股思潮最有代表性的是陈平的《单一小农经济结构是我国两千年动乱.贫困.闭关自守的病根》等一系列文章。在作者看来,单一经济.精耕细作.小农经营是三位一体的。它破坏自然生态,引起劳动生产率递减(如说“精耕细作,复种套种,加上灌溉,使地力不得休息,土壤沙化.盐碱化日益严重”等),造成人口问题和周期性土地危机;阻碍分工,抑制交流,使资本主义不能顺利产生(作者称之为“稳定性最高.进化度最小”的“超稳定结构”),等等,总之是坏到了极点。《病根》一文在《学习与探索》发表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分别全文或摘要转载,一时造成颇大影响。[34]”

这种观点在农史界引起了几乎一致的反对。较早提出不同意见的,如杨直民.董恺忱指出,从农业历史看,集约化是必然趋势。中国传统农业以劳动集约为特点,技术上表现为精耕细作;西方农业现代化,也是提高农业集约度的过程,技术上表现为机械化的精耕细作。因此,不应把机械化和精耕细作对立起来。在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应该吸收精耕细作传统中合理的.有用的因素[33]。郝盛琦等人批评了把我国封建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端归罪于“单一小农经济结构”的观点,反对全盘否定我国传统农业和传统农艺。指出“精耕细作的传统,虽然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它却是我国农民智慧和经验的结晶,不便许多技术经验足资今天借鉴,而且就通过精细管理提高单产这一发展方向而言,也仍然符合我国今天人口多耕地少的国情,决不能简单地贬之为‘老路’。我国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应当继承和发扬,但我国传统农业建立在手工劳动.部分使用畜力和直观经验基上,劳动生产率极低的状况也一定要改变”。“农业机械化必须有利于精耕细作和促进单产的提高,否则,就将在中国的土地上失去生命力”[46]。更多的同志是从正面对传统农业的历史成就和它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地位给予肯定的评价  

。尤其是原农业副部长刘瑞龙《正确对待我国农业历史遗产》和《论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化》等文,影响较大。作者指出:“在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不是放弃精耕细作的传统来实现现代化。相反,必须利用精耕细作的传统来实现现代化。把精耕细作和现代化结合起来,这将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特点和优点,是加快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最基本的依据。”由于这些文章曾广泛征求和汲取农史界的意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农史界的共识。[19]

肯定论者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论证的。

1.总结我国传统农业的历史成就,肯定它在世界农业史中的崇高地位。这方面文章发表得很多,尤其集中在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农史》(季刊).《农业考古》(半年刊)和《农史研究》(不定期论文集)上,这一时期出版的若干专着和小册子也以很大篇幅阐述这方面的问题。下面只举两例予以说明。董恺忱在《从世界看我国传统农业的历史成就》一文中,广泛吸收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和他们的评论,指出:一.中国是世界上栽培作物起源中心之一。二.中国框形犁是世界上最发达的传统犁之一。它的特点是具有曲面壁和摆动性。西方近代犁吸收了中国犁的特点,成为近代农业革命的契机。三.我国是世界上有较高土地利用率的国家之一。和南欧中世纪长期实行休闲制不同,中国很早就实行连种制和复种制。四.在世界农业发展较早的国家中,我国是没有出现地力衰竭的几个仅有国家之一,这主要得力于中国农民善于利用生产.生活上的废弃物给土地施肥。五.我国传统农业一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主要表现在精耕细作农艺和较高的单产上。西欧中世纪收获量只有播种量的三四倍,而中国达到十几倍.几十倍以至上百倍[59b]。原江西省博物馆陈文华等主办的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展览,则以具体事实说明我古代许多农业工具和农业技术,比西欧领先一两千年。

2.揭示我国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强大生命力,肯定它在我国农业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如方原反对脱离我国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完全按西方模式改造我国农业,他指出,我国解放后的三十年间,农业发展速度和粮食单产均居世界前列,并非什么都是落后的。这期间粮食总产增加近三倍,以不到世界总耕地7%的耕地,养活全世界1/4的十亿人口,主要依靠以现代科技初步强化了的精耕细作传统;这一事实集中表现了这一传统的强大生命力。他主要走强化和发展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路[8b]。为什以我国农业现代化必须与精耕细作的传统相结合?一些同志强调了农业科学技术的继承性,认为在农业生关系统中环境条件和生物特性变化较慢,不少传统技术是基于对这些条件的深切认识,故能长久适用,不会过时。还有人从系统论角度对此作了阐述[39.5]。这些论述解释了农业科技的一般性,但还没有揭示中国农业科技的特殊性。就特殊性而言,精耕细作是以增加单产.提高土地利用率为主攻方向的,正如许多同志指出,这可以用较少土地养活较多人口,非常符合我国人口众多.耕地紧缺的基本国情。同时,精耕细作是以“三才”理论为指导的,这种理论把农业生产中的环境条件(“天”“地”).农业生物(“稼”)和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人”,视为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能够比较正确地认识和利用农业生物与环境条件之间,各种农业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比较正确地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因而也就比较符合农业的本质,这也是这种农业技术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原因。[49.29]

传统农业的特点精选篇5

关键词:传统农艺;现代农业;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S3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023

1 传统农艺在现代农业技术中的重要性体现

现代农艺是一个更为广义的涉及农业生产、农业发展与技术应用的广阔领域,它是一个将农业材料通过加工或再制改变其形状、性质和用途转换的工作,目前,农艺技术除了在农业、种植业技术的生产与应用方面得到很广泛的应用,在整体大农业范畴里及工业领域中也得到很广范的应用。

2 传统农艺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误区

2.1 现代农业的出现

并不意味着传统农艺技术的消亡,现代农业发展必须要有可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做为基本条件。但基于我国小农经济导致农村发展落后的片面思想影响下,一些观点认为与小农经济相关的传统农艺必将被现代农业的高新技术所取代,但是,农业的发展与生产不同于规模化、集约化的偏工业管理模式,先进的规模化现代农业技术发展必须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具体的作用,但由于我国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不特性,导致现代农业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都受限于自然环境与各种气候条件的影响,在特殊环境下以及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存在前提下,能否将先进农业技术能否转化成为适用农业技术,这才是发展现代农业技术的基本要求和根本目的所在。缺乏实用价值和可操作性的农业技术无法转化实用的劳动力为生产力,也无法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2.2 高端农艺技术的盲目引进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技术发展多采用了高、精、尖复杂技术,以工业扶持农业的方式开创了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形成一套只适合于本国国情的技术体系和农业发展模式。

3 传统农艺与现代农业发展过程实践中的建议与措施

传统农艺是长期在农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发挥传统农艺在现代农业中的可持续发展性,要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和推广,坚持传统农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逐步地发挥适用技术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满足人们农业生产、农业生活的基本需要和规模化需求。

随着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人类经过漫长的人畜力生产历史到今天,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农艺技术不断按照农业生产需求日益完善,人类已实现由传统手工化生产向机械化生产的过渡。但在农业生产中技术的选择一定要充分考虑适用性能的发挥与相关时空条件的限制,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成熟的传统农艺技术,为创新高新农艺技术创造有利发展条件,同时摒弃难以实现的高新农艺技术要求,保持相对稳定的现代农业技术,在稳定中逐渐发展,形成传统农艺与现代农业技术的完美结合,使其创造力与适应力稳固发展,经久不衰。

传统农艺与现代农业技术随着农业生产的需要会逐步地由简单到综合、由低级到高级。例如:一些地区将农膜覆盖栽培技术与传统农艺结合,应用到各种农作物栽培中,在增温保墒、增产、增收的方面起到了明显的效果,增加了农民收入。

要把握住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除了在传统农艺与现代农业技术结合方面发挥历史的继承性,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方面也必须以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为主导方向,以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基础,使现代农业的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为农民带来的直观经济效益的目的。

世界上任何国家发展农业生产都有自己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环境条件,我国特殊的自然资源情况和严峻自然条件以及农户个体经营等特点,都充分说明,要想发展我国农业,就必须确立一条适合国情的发展农业生产和技术路线。因此,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应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建立具有中国农业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农业适用技术体系和农业发展模式。只有在充分了解本国国情的基础上,才能积极推广具有适用我国农村、农业发展的传统农艺和现代农业技术。

传统农业的特点精选篇6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设施农业;监测;低功耗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3008202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以大棚和温室为主体的设施农业正在迅速发展,但与国外相比,我国的设施农业普遍存在科技含量低、生产水平和效益低下等缺点,因此,迫切需要提高我国设施农业的整体水平。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是提高设施农业科技水平的重要环节。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分布呈“小而散”的特点,存在很多小型化的温室生产模式。因此,研制成本低廉、操作简单、可靠性高的设施农业环境监测控制系统是我国现代化设施农业的一个关键。

目前,传统的农业领域自动监测方法通常是通过有线方式将传感器采集的信号传到监测中心。由于农业生产环境分布范围广、地形复杂、环境温度变化大、空气潮湿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导致信号传输电缆的老化,从而降低监测系统的可靠性。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日趋多元化结合,ZigBee 作为一种近距离、低功耗、低传输速率、低成本、高可靠性的无线通信技术,特别适用于现代设施农业的无线环境数据采集与监测。

1 系统结构

结合设施农业环境监测应用需求,本文构建的基于Zigbee传感器网络的农业环境监测系统的结构如图1所示。

该系统整个监测网络由传感器节点、路由节点、协调器节点和监测平台四部分组成。监测平台是系统的管理中心和数据汇聚中心,协调器节点负责协调和管理网络通信,初始化和启动整个网络后控制路由节点的数据传输。传感器节点位于最前端,用于采集农业环境物理量信息,并通过网络把数据传输至路由节点;路由节点再将收到的各种数据传送给协调器节点。

2 监测传感器节点设计

2.1 节点硬件设计

传感器节点的主要功能是负责采集设施农业生产环境监测区温湿度、光照强度、土壤pH值等物理量信息,并将采集的数据传输给路由节点。整个传感器节点系由传感器模块、处理器模块、无线射频模块、电源管理模块等四部分组成。监测传感器节点结构框图如图2所示。

传感器节点各硬件模块功能简介如下:

(1)传感器模块。该模块主要集成了各种传感器,对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土壤PH值等物理量进行采集,由 AD 转换器将模拟电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其中温湿度传感器采用的是数字温湿度传感器DHT21,它是一款含有已校准数字信号输出的温湿度复合传感器;本方案中选择TSL2561作为光强度传感器,它具备高速、低功耗、宽量程、可编程且可以根据用户灵活配置等优势;CO2浓度传感器采用超低功耗红外二氧化碳传感器COZIR-A,其他传感器接口已经留出,方便以后进行扩展。

(2)处理器模块。该模块负责控制整个传感器节点的操作、数据的存储和处理,是传感器节点的核心。在农业环境监测系统中根据低功耗和处理能力的需要,本系统采用TI公司生产的16位超低功耗单片机MSP430F149。它具有RISC CPU内核,内部集成了12Bit模数转换器、内部温度传感器、16位定时器A和定时器B、串行异步通信端口UART0和UART1(软件可选择UART/SPI模式)、硬件乘法器,多达48位的通用IO端口、60kB的FLASH程序空间和2kB的数据空间等诸多外设,可直接用JTAG仿真调试。MSP430F149具有多种模式可选,在设施农业环境监测系统中,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切换模式以降低系统功耗。

(3)无线射频模块。无线射频模块主要是控制信息的无线收发。无线通信模块消耗了整个传感器节点的绝大部分能量,故选择低功耗、高性能的射频模块是整个系统的关键之一。基于现代设施农业环境监测的实际情况,本系统无线射频模块采用CC2430无线射频芯片。无线射频模块采用TICHIPCON公司的CC2430芯片。CC2430内部集成了RF收发模块,利用2.4GHz公共频率,应用于监视、控制网络时具有低成本、低耗电、网络节点多、传输距离远等优势;该芯片性能稳定,具有良好的无线接收灵敏度和强大的抗干扰能力;在休眠模式时仅0.9μA的流耗,外部的中断或RTC能唤醒系统;CC2430的休眠模式和转换到主动模式的超短时间的特性,正常工作时需要的外部元器件极少,与主控制器接口简单,特别适合低功耗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

(4)电源管理模块。电源管理模块为系统其它各模块提供持续、稳定的能量供应,由于此监测终端为户外不间断工作,为降低功耗,电源管理模块加入低功耗的管理和控制,通过软件机制实现多种工作模式(包含正常模式和休眠模式),当节点不工作时系统即进入休眠模式。考虑到系统将长期使用,可以通过外接电源或外接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板以保证系统的持续供电。

2.2 节点软件设计

基于环境监测系统长时间工作的需要,传感器节点软件系统设计的关键是在保证能有效实现必要功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小节点的能耗。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监测节点的能耗主要集中在通信能耗和传感器模块的能耗,而通信能耗要远大于传感器模块能耗。因此,节点电源打开后,完成ZigBee模块和传感器模块的初始化,建立通信链路后,设置唤醒时钟并进入休眠模式。节点软件设计程序流程如图3 所示。

3 网络拓扑结构

一般设施农业监测的规模和范围不大,因此本系统的网络拓扑选择简单的星型网络结构,通过对多个监测节点发送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判断环境监测区域的状态。系统启动后,根据网络协议组建网络,为节点分配地址。当监控平台查询数据时,系统根据地址分配执行数据采集。

4 结语

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于现代设施农业环境信息检测具有传统农业监测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本文提出了基于ZigBee传感器网络的设施农业环境信息实时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介绍了系统的总体结构和传感器节点的硬件及软件系统设计。本文提出的这一无线传感器监测系统,具有低成本、低功耗、可靠性强等特点,为现代设施农业生产环境信息监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蔡镔,毕庆生.基于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农业环境监测系统研究与设计\[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11).

\[2\] 郭文强,张玉杰,侯勇严.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环境监测系统中的设计与应用\[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

\[3\] 周秀辉.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及在环境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2006.

\[4\] 魏小龙.MSP430系列单片机接口技术及系统设计实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2.

\[5\] 徐志国.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噪声监测系统的设计\[J\].皖西学院学报,2009(6).

\[6\] 常超,鲜晓东,胡颖.基于WSN 的精准农业远程环境监测系统设计\[J\].传感技术学报,2011(6).

传统农业的特点精选篇7

[关键词]经济发展农村金融优先序

一、宁波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分析

1.宁波农村经济的特点

宁波经济一种外向型经济,有天然的深水港,贸易发达,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宁波的农村经济也是一种外向型经济。与传统的农村经济不一样,在宁波X县Y村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该村1000余户农民,仍然经营传统农业即农林牧渔业的不足40%,而这40%经营传统农业的农户中有87%主要经济收入为规模养殖水产所得,剩下的13%虽然也经营传统农业,但是规模小、数量少,农业收入平均只占总收入的10%左右。该村中另外60%的农户主要从事非农产业制造业的工作,其中80%的人靠办厂生活,不在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大多是生产汽车零部件或纽扣之类的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但销量好、订单多的产品。从以上数据我们看出,宁波贸易及物流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使得其实现了转型。尽管还是粗放式的增长方式,但是基本上农村经济已经不是我们传统的农村经济,实现了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转变。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即使是从事传统农业如水产养殖业的农户,其中一部分人也有自己的原产品初加工流程。宁波农村经济的这种特点对金融支持的要求和其他地区农村是不一样的,在有限的金融资源约束下,怎样更加有效的配置资金,让其发挥最大的价值,这就产生了金融产业发展的优先序问题。

2.宁波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

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形式有很多,从产业的角度可以分为: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再加上财政支农方面的金融支持,基本上包括了金融支持的各个方面,另外还有民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但是由于民间金融是农村内部自发性的是内生的经济活动我们暂且不考虑政策上对其的影响。宁波农村经济现在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即农户的生产活动基本上分为农业生产性经营和制造业生产性经营。这两种生产经营方式有其各自的特征,所以对金融支持的需求也是有差别的。

传统农业的特点是投资期限长、风险大,但是资金的回报率也高。在我们的调查中了解到,2009年受海洋气候影响,该村养殖虾的农户基本上都亏本,而2010年养殖的虾蟹产量和销路都很好,初步测算其资金回报率都在200%以上。在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户中,60%的人需要资金来扩大规模或需要资金引进新的养殖技术或设备,但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曾取得过银行或信用社贷款。由于农业的产业特性,现阶段商业银行基本上都撤出了乡级营业点甚至某些比较落后的县级营业点。农村现在最重要的正规金融机构只要农村信用合作社,但是相对于资金需求量庞大的农村经济体,有限的信用合作社显然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对资金的需求。其次农村房屋及土地产权的不完全、不清晰使得农户无法通过抵押或质押来取得贷款,在我们的调查中农户们反映很多时候的贷款要靠村里或镇里的干部或有经济实力的人的担保,这样无疑会加大农户的贷款成本,形成了一种新的租金,同时也无法保证资金配置到最需要的人的手中。最后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为事业单位后,其绩效考核和职工工资待遇都同营业利润有关,因此作为一个理性人,信用社更多的是将农户的储蓄存款拿到工商企业处发放贷款,尽量避开风险较大的传统农业领域,不仅没有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反而是从农村“抽血”供应其他产业。基于以上分析,农村传统农业产业的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很难从银行产业取得,也不具备发展证券业的条件。所以只能依靠财政在农业方面的投入,财政支农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可以直接通过项目投入到农业产业,比如养殖基地的建设投入或农户的免费技术培训等;也可以通过对商业银行的补贴来激励其加大对传统农业的金融支持。另外要大力发展保险业,鉴于农业风险大的特性,发展保险业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有保险的支撑会消除农户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激励农户自身对农业产业的投资。但是低的保费收入赔付比使得保险公司对此并不热衷,这也同时需要政策上对保险业进入农业领域给予支持,如税收减免等,也可以由财政出资设立专门的农业保险公司。财政支农和保险业的发展对于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但要有所侧重,前期已财政直接投入为主,以此来增加农户的抗风险能力和赢利能力;后期通过保险业的介入来激励农户的自发投资,同时减少财政直接投入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

农村的非农业经营生产领域对金融的支持需求又有所不同。调查数据显示从事非农产业经营即制造业的农户中,其中90%曾取得过信用社或农业银行的贷款,而大部分人认为金融机构无法满足自己的贷款需求,但是该村中的民间金融很发达,亲戚朋友甚至是钱会、合会等的资金拆借活动很频繁。宁波农村的制造业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分工程度特别高,多数家庭的工厂产品单一,只做一道工序,正是这种生产单一产品的模式使得他们的产品专业化程度高。但是资金的短缺使得他们无法扩大生产,形成规模经济。当产品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转变时,显然仅仅依靠农村经济自身的投资再生产无法满足对资金的需求,这就需要城市反哺农村。如果通过财政支农来解决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显然这样发展起来的制造企业不具备自生能力,迟早会被淘汰掉。只有通过政策上对银行业倾斜,诱导银行重返农村扎根,在现阶段农村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情况下其资金回报率必然高于城市里其他资金密集型产业,在激活农村经济后,将会有更多的资金从城市流向农村,直到城市与农村的资金回报率大致相同。另外也要发展证券业,规范民间资金流转。

三、简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需要对金融支持的形式有所侧重。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宁波农村的传统农业领域要优先发展财政支农和保险业;在非农产业要优先发展银行业和证券业。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

1.前期要加强财政支农力度,通过加大对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补助激励其对农业领域的金融支持,但是要做到补助或其他形式的投入要以其对农业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为考核标准,做到专款专用;同时免费或资助农户引进农业技术以及收集相关信息。

传统农业的特点精选篇8

1.1传统媒体的特点

传统媒体主要包括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在运行模式上拥有强大的人力及物力资源,但较之新媒体,传统媒体的一些不足之处也就随之突显。

1.1.1版面有限

在传统媒体中,以文字为主要传播形式的报纸,由于版面的容量有限,只能选取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进行刊登,导致报纸内容因缺乏个性化而无法满足不同读者需求的现象。

1.1.2不易保存

广播被称为是有声语言,然而对于稍纵即逝的声音,相对于其它媒体而言,不便于保存和记忆。另外,广播没有影音图像做支撑,在视觉效果上缺少即视觉感,不便于人们的理解。

1.1.3时间固定

与广播相同,电视传播的记忆性和存储性差。同时,电视节目的播出有固定的时间段,相对于更加自由的网络媒体而言,缺少时间上的可塑性,给受众接受信息的时间上造成了限制,影响传播效果。

1.2传统媒体在农业信息传播上的应用

一直以来,作为传统媒体的报刊、杂志、广播与电视在农业信息传播上保持着自己的特点。长期以来,农业期刊是人们了解农业相关知识、进行农业技术研究的主要途径之一。据统计,我国目前各类的农业期刊有近9000多种,如《中国农业信息》《中国农机化学报》等这类的部级农业期刊在研究深度上比较透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成为许多人学习与应用农业技术的首选对象。在广播和电视方面,也有相关农业类的节目播出,但数量较少,形式单一,受关注程度并没有杂志期刊高。

2新媒体与农业信息传播

2.1新媒体的特点

互联网的产生被视为是继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之后新兴媒体的开端,在这之后,手机电视、网络广播和数字报纸等种类的新媒体形式也相继产生。至此,新媒体相较传统媒体而言,显现出来的特点也尤为明显。

2.1.1即时性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可以实现信息的即时传播。受众可以将自己的所见、所感随时传播到网络上[1]。同时,受众可以掌握传播信息的时间、地点、主题、内容,并且,可以与网络后台进行反馈与交流。

2.1.2交互性

新媒体使受众从简单的单向接受者转向了多向的互动传播者,在新媒体中,受众不再只是信息的接受者,而是可以在网络中信息和言论,这为“无权发言”的受众提供了交互式的网络平台。

2.1.3分众性

在网络信息的传播平台中,受众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手机、电脑等各类形式选择不同的互动平台与不同的人群进行共同的话题讨论。这种分众化的特点抓住了特定群体的消费心理,以丰富的网络内容,满足受众不同的消费需求。

2.2新媒体在农业信息传播上的应用

新媒体的出现使广大受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在农业信息传播领域,因新媒体而发生的改变也受到更多人的关注。随着手机与互联网的大范围普及,一些偏远山区也可以接收到外界传来的信息,尤其在农业上,对他们产生的影响更加深远。QQ群、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帐号等新媒体形式为农民朋友提供了随时交流农业心得的平台,尤其是QQ群的建立,使更多农民用户参与其中,除了可以聊天交友外,还可以进行农业信息的交流与沟通,QQ的在线客服功能也为广大受众提供农业相关的帮助。官方微博与微信平台集合了博客、社交网络以及手机通讯等社交形式的多种特征,使受众能够采用文字、图片、视音频等形式进行信息交流。同时,可以通过此平台了解在农业方面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为用户提供最快速且直接的帮助。至此,新媒体的优势在农业信息传播上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融合与农业信息传播

3.1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融合

多年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都在进行着发展与改革。传统媒体较新媒体而言,其在实际发展中的优势已不及新媒体明显[2]。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已不再适合目前社会中各个领域的生产方式,网络的产生与快续发展已经改变了许多人的生产及生活方式,新媒体的迅猛发展致使了传统媒体的市场在逐渐萎缩,因此,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融合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

3.2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融合在农业信息传播上的应用

作为时展的必然产物,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融合在农业信息传播方面将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2.1新旧媒体相结合,做一体化网络杂志

在媒介融合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应保持自身优势,取长补短,相互结合,打造成合二为一的媒体形式。在农业信息传播上,传统的农业类期刊应继续刊登优秀的文章,做有深度、有水平的科学研究,广播、电视节目也应进行创新与改革,打造内容丰富、具有传播价值的农业类节目。同时,农业网站应更加注重信息的更新换代,第一时间将传统媒体中的先进技术与有建设性的观点在网络上,做到新旧媒体的信息实时互动一体化,打造一个农业期刊与网络平台相融一体化的网络杂志,为广大受众提供更加全面、及时的农业信息[3]。

3.2.2建立农业公益性网上服务平台

在以往的传播媒介中,与农业信息咨询相关的服务比较少见,仅有的栏目也因为版面、时间、资费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而不能很好地为受众服务。在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建立农业公益性的服务平台,具备一定的有利条件和可操作性。采用新旧媒体相融合,建立农业公益性的网上服务平台,为受众提供完全免费的知识普及和技术支持,采取政府扶持、市场运作、专业管理的运行办法,使广大用户受到最实惠、可靠的服务。

4结语

传统农业的特点精选篇9

关键词:中原;传统农具;功能特征;

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古代被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广义的中原是以中原六大古都群(洛阳,开封,商丘,安阳,郑州,南阳)为中心,辐射黄河中下游一带的广大平原地区,狭义的中原则是即指今天的河南省。

传统的精耕细作的农业最早是在中原地区发展起来的。中原农耕文化包含了诸多独具特色的耕作技术,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中原传统农具。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不少农业生产工具,为早期发达的农耕文化提供了实物证据,其中琢磨精制的石磨盘棒,是中国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粮食加工工具。“神农氏”,教人们播种收获,开创了农业时代。随着民族的融合特别是中原人的南迁,先进的农业技术与理念传播到南方,促进了中国古代整个农业水平的提高。可以说,中国农业的起源与发达、各种传统的农业工具的发明与改进,均与河南密切相关。

传统农具是指历史上农业生活中发明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的泛称。中原传统农具的发展也经历了不断丰富的过程:从原材料上讲,由木石发展为青铜,再发展为铁制;从使用上讲,由原始的掘挖、脱粒发展为翻耕播种、中耕除草、以及灌溉收获及加工等多种工具;总体上来说,中原传统农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在这个不断改进的过程中,传统农具呈现出就地取材,轻巧灵活,甚至一具多用的普遍适用性的特点。中原农业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农具丰富多彩。在历史上长期的农耕生活中,农具得到不断的创新,改进和完善,从而为整个中华农业文明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一、中原传统农具的种类

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的特点,决定了中原农具种类的繁多。根据农业生产的一系列环节,大致可以将传统农具分为以下六类:翻耕播种;中耕管理;收获工具;运输工具;粮食加工以及称量工具。

1. 翻耕播种。翻耕土地是为了更好的播种,所以翻耕农具和播种农具是经常紧密相连在一起使用的。翻耕是指通过使用犁等其他农具将土壤铲起、松碎翻转的一种耕作方法。通称耕地、耕田或犁地。在中国北方传统农业中历史悠久,应用范围广泛。约在2000多年前就已开始使用带犁壁的犁翻耕土地。从汉朝开始,畜力犁已成为最重要的耕作农具。魏晋时北方已经开始使用犁、耙进行旱地配套耕作。唐朝的农业之所以得以迅速发展,其中,重要原因的原因就是铁犁牛耕的进一步推广。铧式犁是传统农业中最常用的翻耕农具。通常系在一组牵引它的牲畜或机动车上,也有用人力来驱动的,用来破碎土块以及耕出槽沟从而为播种做好准备。铧式犁的犁壁固定,一般情况下只能向右侧翻土。中原的传统翻耕,根据不同的翻耕季节可以分为秋耕、冬耕、春耕和伏耕等。一般在农作物收获后及早翻耕及施肥,有利于提高土壤的质量。除铧犁外,铁锨也可以翻地,相对来说,铁锨的翻土能力较弱。

播种是指用手工或农具将种子播到一定深度的土层内的综合农事作业。播种适当与否,播种方式是否恰当,播种工具的选择,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耧车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播种工具,由耧架、耧斗、耧腿、耧铲等部分构成。一人在前面牵牛拉着耧车,一人在后面手扶耧车播种,两者结合,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西汉武帝时期开始使用,宋元时期北方普遍使用。辅的播种工具还有:料斗子,是播种时用来盛装种子的。粪箕子:也叫粪筐。用于田间打垅将土粪摅在垅沟,由梁和筐两部分构成。拉子,复土工具,种子播下后,人拖着绳,拉着拉子,用拉子带土,把种子盖上。

2.中耕管理。中耕,是指在农作物生长期中对其进行的表土耕作。中耕田间管理工具,主要是用于田间除草、间苗、培土作业。主要中耕农具有:锄、中耕犁、齿耙及其他各种耕耘农具。铁锄是中原地区最常用的除草工具,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锄头可以翻土,锄头也可以除草,每个季节基本上都要进行田间除草,尤其是春季,田间杂草会长的特别旺,所以要经常进行杂草的清理。所以,锄头是中耕中最常用的工具。

3.收获工具。中原农作物的种植,主要以小麦,玉米,大豆,及其他旱地茎秆作物。收获这些农作物时主要用到的传统农具有,铁镰,短镢等。鎌刀是收割谷物和割草时最主要的农具。自古以来,镰刀的形状几乎没有多大的变化。它用于收获不同的作物,一镰多用,构造简单,制造也容易,使用起来很方便,是农家必备的农具之一,基本上可以达到家里每人一把。镰刀由弧形的刀片和木柄构成。有的刀片上带小锯齿。收获之时,先用这些镰刀割下来,以进行下一步的运输和加工工作。

4.运输工具。农作物在收获之后,从田地到农家或市场需要运输载体,担子、筐、驮具、手推车是农村传统的运输工具。担子和筐主要用在山区或运输量较小的时候使用,手推车则主要使用在平原、丘陵地区。相对担,筐来说,手推车的运载量较大。手推车主要以人力推、拉,是一切车辆的始祖,具体分来,则有独轮、两轮、三轮和四轮之分。

5.粮食加工。农作物收获之后,要经过脱粒以及更细的加工方可成为食物的原料,这个环节的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主要会用到的农具有:脱粒工具和加工农具。最原始的脱粒方法是用手搓磨谷穗,后来演变用木棍敲打。再后来出现了专门用来脱粒的石制石磙,大大提高了脱粒的效率。在粗略的脱粒之后,专门用来清除杂质的农具则有木锨、簸箕等。把农作物加工成食物原料的农具,是由远古的杵臼、石磨盘发展而来的。杵与臼,舂捣粮食或药物的工具,民间也可以称之为舂米桶、捣药罐、或蒜臼子等。石磨是用于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的一种机械,通常是用人力或畜力,由两个圆石做成,磨盘上摞着磨的下扇(不动盘)和上扇(转动盘),有排列整齐的磨齿,用以磨碎粮食。粮食从上方的孔进入两层中间,沿着纹理向外运移,在滚动过两层面时被磨碎,形成粉末。人们通过借助这些硬质物体来舂磨粮食,节约了自己的力气,是农人在实际生活中智慧的体现。

6.称量工具。农作物在市场中进行交易,则又会用到这些称量工具。农村常用的称量工具有杆秤、升、斗。杆秤主要是用于衡定重量的,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唐代才逐渐开始流行于市。升、斗、主要是用于确定粮食的体积,十升为一斗。升和斗是古代粮食交易中比较常用的量具。

二、中原传统农具的特点

中国农业文明源远流长,中原的传统农业是中国农业文明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原地区的人民创造了丰富的农业科学技术,传统农具就是其中之一。这些传统的农具作为中原农业文明的载体,见证了中原农业文明的灿烂与辉煌。同时,也是中原地区人民智慧的结晶。

中原地区的传统农具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首先,就地取材,明显的地域特点。中原地区,幅员辽阔,植物种类比较丰富,为传统农具的制作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这也造成了该区域传统农具用材的不同。例如,同一类型锄的木柄,有的是竹制的,有的是木制的。这和不同区域农民生活的环境,以及周围植物类型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次,尺寸不一,没有统一标准。中原传统农具的制作,很多是民间手工制作而成,多采用相互交授的形式。大范围来说,不同地域文化、不同区域制作的农具的尺寸也是不一样的。就全国范围来讲,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一把镰刀,在豫南和豫北的尺寸也会呈现出很多不同之处。

再次,因地制宜,形状千差万别。由于中国传统农具的就地取材、尺寸不一的特点,使得中原传统农具的形状也呈现出千差万别的面貌。各地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制作不同的农具。同一种锄也会有宽刃、窄刃之分。同一种犁有直辕、曲辕,长犁床、短犁床、无犁床之分。

总的来说,中原这个区域的传统农具呈现出轻巧灵便、适应性广的特点。农业的现代化,使得这些昔日农人的好帮手,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视线。

如何将这些农具的面貌继续停留在人们的脑海,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对于传统农具的传承,我们一方面可以用保护古迹的办法,进行集中管理,另外,也可以通过发动民间的工匠,用制作模型农具的方式,将这些传统的农具制成微型工艺品,使其让更多的单位及个人来收藏,让民间古老的传统农具保留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中。同时,微型农具工艺品,既传承了几千年中原地区的民俗特色,也满足了当代年轻人尤其都市居民民念古怀旧的心理,他们没有下过田,没有种过地,这样的猎奇心理,自然会对这些微型农具工艺品感兴趣。

在对中原传统农具进行保护传承的过程中,也可以尝试已经有的一些成功农具文化节或农具展览的做法,为中原农具的传承做出尝试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宋兆麟《我国的原始农具》,《农业考古》1986年1期。

[2]江亚冰《考古资料所见汉代河洛地区的农具》,《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板,2010年第1期。

[3]胡泽学《中国传统农具陈列内容与形式设计解析》,《古今农业》,2009年第3期。

传统农业的特点精选篇10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农业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源开发和化石资源投入的增加,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等化学物品,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生物多样性减少或消失的问题、土壤板结造成的自然肥力退化问题、地下水资源污染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我国农业在世界上创造了用7%的土地养活22%的人口的奇迹,但同时,农业也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资源消耗源,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巨大资源的浪费源,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污染源。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一位副司长说:“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大量消耗物质资源,增长方式相当粗放。据调查,目前我国化肥年施用量占世界总量的30%,农药单位面积使用量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化肥、农药的利用率仅为30%和40%,比发达国家低一半。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大大低于国外先进水平,单位面积用种量大大高于国外水平。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国内第二产业的1/8和第三产业的1/4”。节能减排、降低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增长质量,农业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认为,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经济是解决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的唯一出路。 一、传统农业和石油农业的弊端 迄今为止,世界农业已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石油农业三种发展形态,目前正在向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形态发展。目前我国农业是一种介于传统农业与石油农业之间,并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形态。传统农业本身也是一种循环农业,也是最早的一种循环经济形态,它以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为基础,利用动植物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自然循环来保持产业内的生态平衡,很少从外部投入物质和能量。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需求的不断增长,传统循环农业经济因为效率低下,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越来越不相适应。特别是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十分有限,如何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高质量农产品需求,始终是我国农业肩负的一个重要使命。显然,低效率的传统农业是很难承担起这一重任的,因此,传统的循环农业经济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随着现代化学工业和机械技术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逐步用石油农业取代了传统农业,并在农业效率提升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以大量的石油资源和化学物品的投入为主要特征的石油农业,在大幅度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如农业污染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凸现;资源数量有限与质量下降,导致供需矛盾突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等原因造成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质量退化,又反过来更加剧了这种供需矛盾等等。显然,这也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因此,无论是纯粹的传统农业,还是现代石油农业,都不是理想的农业形态,均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是我国面临的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 二、现代循环农业经济 (一)现代循环农业经济的概念 现代循环农业经济有别于传统循环农业经济,是一种将传统农业中的循环经济特点和现代农业中高效率的特点有机融合在一起,既体现循环经济以资源减量化、循环利用为特点,以尽可能少的外界资源投入,实现既定的产出目标,同时,又体现现代农业以现代科技武装农业和以现代管理理念管理农业、实现高效农业的特点。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经济既可解决现代石油农业中化学物质高投入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同时,又克服了传统农业中的低效率缺陷,是一种可持续的现代农业经济。 (二)现代循环农业经济的特点 现代循环农业经济与传统循环农业经济相比,至少应该具备以下的一个特点:1、现代循环农业以现代科技为支撑,将现代最新的良种技术、生产技术、机械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等运用于农业生产经营,是一种用现代技术武装起来的农业。2、现代循环农业经济以市场化、规模化、国际化、产业化为特点,克服了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特点的传统农业小农经济的缺点。3、现代循环农业经济以产业间、区域间的大循环为特点,实现资源在产业、空间和时间上的优化配置。如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循环,实现产业间“产业A废弃物-产业B原料-产业B产品-产业A资源”、“产业B废弃物-产业C原料-产业C产品-产业B原料”等产业间的互相循环利用,这里的A、B、C均可以是无数个企业、无数个产品。4、现代循环农业经济是一种高效率的循环经济,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实现既定的产出目标,因而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的农业;并且,通过产业间或产业内部的资源循环利用,以尽可能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从而将环境污染减少到尽可能低的程度。5、现代循环农业经济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经济,其为子孙后代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生态环境,使资源得以永续利用。6、现代循环农业经济最终目标是实现整个社会物质资源的循环。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跨越了产前的各种农业生产资料和能源生产部门、产中的各种服务和生产部门、产后的加工、销售环节、最终到消费者,在消费环节实现其价值,同时也将在此领域产生各类废弃物和有机垃圾。 因此,现代循环农业经济绝对不仅仅是某个产业内、某个环节的循环,而是涉及到整个社会各环节、各部门、各产业、各个群体的一种社会大循环。农业服务的是整个社会,社会从农业内部不断索取的物质,最终将尽可能的返还到农业系统中,以实现真正的循环。我国在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经济方面已经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产生了一批循环农业经济的典范。例如湛江农垦将甘蔗做成六大产业,过去亏本的甘蔗种植行业,如今已经形成了糖、碎粒板、发电、酒精、有机肥、造纸等六大产业,该产业链主链条分别是甘蔗→制糖→蔗渣→造纸、碎粒板或燃烧发电;制糖产生的废糖蜜→酒精;滤泥→有机肥→甘蔗生产。这一产业链是纵向闭合的,由甘蔗发展出糖、纸、酒精等主要产品的生产,最后废物利用产生的有机生物肥又回到了蔗田,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与此类似的还有菠萝、剑麻等产业。如剑麻循环经济产业链主链条是剑麻叶片→纤维→剑麻制品(地毯、麻绳、抛光布等),此外将麻渣用来提炼剑麻皂素,残余物做有机肥回田,从而实现循环利用。菠萝循环经济产业链主链条是菠萝→加工成菠萝罐头或菠萝浓缩汁,菠萝皮可用于制作有机生物肥回田。#p#分页标题#e# 湛江农垦的有机肥的生产是通过引进国内外最先进的生物菌技术,通过工厂化生产,将以上各个农业产业的废弃物、以及畜牧业产生的畜粪肥等收集在一起进行发酵,年产五万吨的有机肥,对提高农作物单产和品质均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作用,同时也推动了绿色农业的发展,增强了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经济,使得湛江农垦5年扭亏,增盈过亿,大大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率,而用有机肥生产的其它有机或绿色农产品用于出口,市场前景可观。可见,现代循环农业不仅仅是某个产业内部的循环,而且是各个产业间的大循环。然而,我国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经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现代循环农业经济是解决我国农业发展困境的有效出路 1、现代循环农业经济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现代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发展生态经济,使人类农业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缓解资源供需矛盾,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确保子孙后代的生存生活资源得以延续。农业是一个多副产品的行业,现代循环农业经济将原有的副产品进行有效开发,使农业产出价值得到极大提升,也大大提高了农业的比较效益。2、现代循环农业经济模式可以减少各种农业污染。现代循环农业经济实施“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模式,因此没有或很少有废弃物,不仅可以减少农业污染,还可以实现我国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业向生态型转化,促进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新型农业的发展,实现现代农业功能的转型。3、实施现代循环农业经济模式,可以尽可能减少外界的资源投入,特别是减少化学物品的投入,促进我国农业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建立,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无公害的新工艺、新技术,生产出符合人们需要的绿色食品,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的竞争力。4、现代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实现产业之间、区域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现代农业循环经济通过产业间的循环,延伸农业产业链,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并增加农业附加值。 三、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经济的对策建议 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才是追求的最终目标。可持续农业就是要使资源得以持续利用,农业得到持续发展。以循环经济来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面临的种种矛盾和困境是使农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特别是海南,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作为全国生态省建设的试点,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更是一条必由之路。 (一)建立国家现代循环农业经济试点省 国家现代循环农业经济试点省的建立,一方面可以探索有效的循环农业经济模式,总结经验和教训,为其他省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示范点,促进我国现代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因为我国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农民所处的环境信息比较闭塞,加之农民的文化素质有限,对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还很模糊,甚至都没有听说过,因此,需要政府制定有效的措施加以示范引导。 (二)建立政策和体制保障 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对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和政策。2、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3、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保护生态平衡。 (三)转变人们的经济增长观念,建立可持续发展观 1、大力宣传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理念,转变人们的经济增长观念,建立可持续发展观。2、通过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绿色GDP政绩考核制度等,促进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快建立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体系 1、继续完善并推广实施沼气工程,保障农业的物质循环。2、开发生物肥料及有机农药等,尽可能减少农药、化肥等化学物品的投入,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3、发展节能型的现代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现代节水技术、节能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

传统农业的特点精选篇11

一、传统农业大县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1)债务清偿难。传统农业地区过去绝大多数农村在集资办教育、修路、兴修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社会公益事业以及其他方面的开支,欠了不少债。农业税取消和农民集资被彻底堵死后,这部分欠账无法归还,成为村级组织的隐痛。

(2)筹资融资难。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巨额的资金,虽然国家给以必要的投资,包括中央对农民的各种补贴,由于层层截留,往往到农村和农民手里已所剩无几,相当一部分费用须地方政府和农民自筹,而传统农业地区大部分县乡政府财力有限,除确保吃饭和必要的工业项目启动资金外,几乎不可能向农村投入;当前许多农村集体经济变成了徒有其名,多数农民收入很低,只能解决温饱问题,无力投入;在信贷方面,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地区的分支机构基本上只存不贷,抽走农村现金,把农民的资金都拿到城市搞建设。受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社会闲散资金一般不愿向农村投资。

(3)经济发展难。传统农业地区的农民大部分以农户为生产单位,市场化程度低,农民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产业结构调整和规模化生产面临许多困难。农民传统的小富即安的心理和市场风险的严酷现实,导致了许多农民在产业开发上谨小慎微,缺乏创业精神和风险意识。

(4)组织农民难。传统农业地区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在增加了农民收入的同时,导致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新农村靠谁建设的问题显现突出。在管理上,一些农民对基层党组织和政府号召的工作,适合自己口味的就干,不适合的不干,甚至发生抵触情绪,给地方稳定造成不安定因素。

在传统农业大县的新农村建设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那么我们如何正视这些问题,又如何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呢?正像许多传统农业大县的主要决策者所讲的那样,这困难那困难,缺少建设资金是新农村建设最大的困难,这问题那问题,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低是最大的问题。传统农业地区的干部和农民群众应按照中央制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的首要着力点,强力推进传统农业大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传统农业大县发展农村生产力的主要措施

(1)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的关键期,传统农业地区应积极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挑战,认真研究我国农业阶段性变化的新特点,逐步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抓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重大和关键问题,组织力量,联合攻关,不断突破,并加快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从而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进程中赢得先机。不断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区域优势的比较优势,发展现代畜牧业生产,发展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要大力发展加工转化,在农产品的深加工上下工夫,农产品只有加工转化,农业才能提高效率,农民才能增加收入。开发出各种新的食品和其他产品来满足市场的需求,提高农业的比较效应,来增加农民的收入,特别是要我们大力发展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业来推进乡镇企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进步,以此来不断地壮大中国的乡镇经济和县域经济。

(2)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传统农业地区大力发展工业关键在理清发展工业的思路。农业大县的优势在农业,大力发展工业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农产品品种多,质量优,数量大这一优势,大力发展与农相关产业的工业,如农产品、林产品、畜牧产品、水产品的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大力发展这些产品的深加工,大力发展为农村服务的生产资料、农药、农机、交通、运输、信息、金融、旅游服务业,大力发展与农相关的生物制药、中草药业、保健品业、家电业、房产业、建材业、煮饪业等。

传统农业地区农村工业化要以发展民营企业为主。民营经济是目前我国县域经济中的主要经济成分,要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条件下,创造一个宽松、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大社会、小政府”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把民营经济做大做强;要注重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园区是工业化的有效载体,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降低成本、共同发展。通过鼓励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壮大园区经济,发挥园区的产业集聚功能,以产业化推进工业化;积极招商引资,内引外联,以此弥补传统农区资源、技术、资金的不足,把农区土地、劳动力、资源及水电价低廉及环境条件好等优势,转化为招商引资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优势,承接大中城市或其它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资源综合利用型、配套协作型产业的梯度转移。

传统农业的特点精选篇12

【关键词】金融 支付结算 农村支付服务环境

一、当前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银行金融网点配置不合理,现代化支付系统覆盖率低

一是由于银行金融机构经营的本质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决定了银行机构在资源配置上,将人才、资金、技术设备等重点向人口密集、经济发展较好的城镇倾斜。因此现阶段农村地区银行营业网点主要设在乡镇政府所在地的集镇,偏远山村设置的主要是支付功能单一的助农取款服务网点。这一事实难以满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群众对支付结算服务的需求,二是由于当前涉农银行机构受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滞后以及人员素质等因素影响,导致大、小额支付系统,支票影像系统等现代化支付系统并没有全面推广到农村乡镇营业网点,相关业务的处理需要通过行(社)内系统到县级营业网点后进行转汇处理,影响了这些业务在农村的推广应用。

(二)非现金支付工具受理环境差,可供选择的支付结算方式相对有限

一是乡镇地区ATM、POS机具少,限制了农村地区对支付结算工具的需求。由于乡镇地区人口有限、经济发展落后、受理机具维护不方便等原因,银行机构对乡镇地区ATM、POS机具受理市场的拓展速度明显滞后于县城。导致乡镇地区ATM、POS机具等受理终端配置不足,影响了农村地区对支付结算工具的需求。二是农村地区POS机具缺乏费率优惠,商户使用机具意愿不强。目前收单机构对农村地区特约商户执行的扣率优惠幅度偏低,农村地区特约商户出于利润考虑,为了节省刷卡商户佣金,往往拒绝对持卡人使用POS机具刷卡要求。另外,电信部门对POS机具执行城乡无差别的通信费用政策也阻碍了商户使用POS机具积极性。三是农村地区POS机具未实现跨行联网通用,POS机具受理效果不好。由于目前对农村地区POS机具的安装基本上是净投入,为了各自的利益,几家涉农银行布放的POS机具均只能受理本行卡,因此非现金支付工具受理效果大打折扣。

(三)支付服务从业人员数量少,支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农村与城市相比,在基础设施、服务需求与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大多数银行从业人员不愿在基层农村支付网点工作,大量有业务素质和工作经验的人员从农村走向城市,造成当前从事基层农村支付结算工作的人员数量少,业务素质偏低。而新投入的支付服务人员由于忙于应付日常业务,对现代化支付系统知识、票据知识以及其他支付工具缺乏学习,对新业务系统操作不熟练,对票据和网上支付等电子支付知识不掌握,不但影响了现有业务系统作用与效率的发挥,而且制约了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宣传、推广和应用。

(四)农村人口金融意识淡薄等问题,影响了农村地区支付环境的优化

一是受传统习惯和文化素质的影响,农村地区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意识普遍较差。由于农村地区的居民长期习惯于使用现金结算的方式,较少接受非现金支付产品,而且大多数人文化水平较低,有时听不懂,弄不透非现金支付宣传业务的内容,担心使用后会有风险。因此短期内要被农村居民普遍接受和使用仍有一个过程。二是支付结算宣传力度不够广泛,农民支付结算知识欠缺。受人力、物力等资源限制,金融机构走上街头进行宣传的次数有限,而且主要宣传地多集中在各自的营业场所,在宣传形式上,多以宣传折页、宣传画的形式向客户宣传支付结算知识,宣传方式单调、宣传范围有限,影响了农村居民对支付结算知识的认知度。

二、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建议

(一)合理配置金融机构网点,拓宽网点现代支付服务功能

一是强化存量网点的服务功能,将只能办理简单的存取款业务的农村金融网点进行升级改造,通过网点升级,进一步完善农村支付结算服务功能,充分发挥这些农村金融网点的作用。同时要加快涉农机构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结合农村特点,扩大大小额支付系统、支票影像系统、账户管理系统和联网核查四大系统在农村金融网点的覆盖面。二是适当放宽准入条件,鼓励新型金融机构参与涉农网点的建设。银监会应适度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门槛,让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组、等新型金融机构走进农村,弥补农村地区金融网点不足的缺陷。

(二)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机构支付系统建设,实现农村支付结算工具多样化

一是积极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实现农村支付结算工具多样化。农村地区银行机构要根据农村实际推出易于掌握、易于操作的金融产品。大力发展农村电子支付,研究开发网上支付,手机支付、固定电话支付,等新型的电子支付服务方式。二是加大对涉农金融机构的政策优惠和扶持,有效推进农村地区金融支付环境建设。建议财政部门根据各省(市、区)经济发展程度、农村分布和农民消费特点等情况制定不同程度的补贴政策,对积极参与农村支付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机构给予补贴,激发金融机构布放ATM、POS等受理机具积极性,提高农村金融机构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建议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银监局适时出台农村支付服务优惠政策,降低或取消刷卡手续费率有效提高商户使用POS机具的积极性。建议通信管理部门采取包月或免费的方式降低农村地区POS机的通信费。三是涉农金融机构要提高认识,加大农村POS机具技术改造进程,早日实现转账POS机具联网通用,提高农村地区受理机具使用效率。

(三)加大基层网点人员投入,提高结算人员素质

农村金融机构要提高认识,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基层网点人员的配置,要在现代支付系统应用过程中,采取上岗培训、业务培训等多种措施,提升员工支付结算应用能力和业务操作水平。加强对农村金融网点支付结算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服务技能。要通过完善培训制度,建立培训长效机制,制定培训计划,定期不定期对支付系统参与者进行培训,使培训工作达到真正的效果。

传统农业的特点精选篇13

四个中国保护试点

在黔东南层峦叠嶂的大山里,有一片侗族人的集中聚居区――“侗乡”。每年谷雨前后,层层梯田上,侗乡人开始出坡、劳作。当温室里培育的秧苗高约3厘米的时候,他们将秧苗密密地移栽到稻田里,一个月之后,鱼苗也跟着放进去,等鱼苗长到两三寸,再放入雏鸭,于是形成了典型的传统生态农业系统――稻鱼鸭复合系统。

稻鱼鸭共生构成了一个效益极高的资源循环利用、自成体系的生态系统。稻田为鱼类提供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和有机食物,而鱼、鸭则为稻子清除虫害和杂草,促其良性生长。

在本届中华农耕文化展上,“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一个典型展出,它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中国命名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之一。

中国是最早响应“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项目的国家之一。截至目前,全球有16个古老的农业系统被列为保护试点,中国占了4个。除了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外,还有浙田县的

“稻鱼共生系统”、云南红河州的“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和江西万年县的“稻作文化系统”。

联合国的这一保护项目启动于2004年, 5个传统农业系统,被列为第一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浙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成为首批入选的5个试点之一。

在偏僻的小山村里,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村民稻田养鱼的习俗已经延续了1200年。这种耕作方式,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稻鱼双收。如今,贴上“世遗”标签的青田“田鱼”畅销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巴西、比利时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很多人一谈到传统农业,就认为它是落后的,总希望用现代农业取代传统农业。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闵庆文表示:“其实传统农业中有许多至今我们依然没有完全认识的功能,比如农业的文化功能,农业的生态功能等等。”

“袁隆平先生的很大贡献,是让全世界的人们吃‘饱’饭,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是让全人类吃‘好’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说。

农业文化遗产面临生存危机

在2012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言恭达呼吁,“农业文化遗产”亟待保护。

“现在,传统的桑树、楝树、槐树等树种已很难看见,原生态树林更难看见。土生土长的传统特色家禽日益减少,传统农业技艺也逐渐失传。”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人依赖和使用它。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现代农业技术的大规模推广,传统农业技术的使用正在萎缩。

以江西万年县的稻作文化系统为例。万年境内是当今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遗 址之一,稻作起源于1.2万年之前。而曾向皇家进贡的万年贡米则是一种原始的栽培稻,是迄今为止人类保留下来最早的栽培稻之一。

这一切都源自当地特殊的环境:每天日照比周边地区少3-4小时,气温、水温、土壤温度低3-5℃,稻子生长时间比外边长一个月,因而口感极好。但由于条件限制,它的亩产仅有300-500斤,老百姓觉得,种稻远不如出外打工合算。

优质贡米品种如今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不仅如此,面临生存危机的还有中国古代先民创造的间作套种、稻田养鱼、桑基鱼塘、梯田耕作、旱地农业、农林复合、砂石田、坎儿井、游牧、庭院经济等很多传统生态农业模式。

近年来,代表中国农耕文化的古村落消失速度加快,作家冯骥才把这种现象比喻成“文化悲剧”。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共有230万个村庄,具有文化保护价值的古村庄仅存不足3000,只占0.13%。

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在大规模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以及传统种植圈日渐缩小等。

在中国,被列为GIAHS候选地的一些地区,如云南“普洱茶文化系统”、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河北“宣化传统葡萄园”、浙江绍兴“传统香榧群落”、陕西“佳县传统枣园”等,同样身临保护和开发的两难境地。

随着旅游的发展,当地百姓不愿再下田种地,而宁愿从事来钱更快的旅游服务。

然而,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博士生孙业红坦言:“旅游是一把双刃剑,对于遗产旅游来讲,遗产地的价值越大,它破坏的可能也就更为严重。”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项目官员戴卫东建议,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发展,跟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开发农业遗产地具有特殊性、唯一性的产品,形成一种产业。

谁来担当传承重任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副书记高星认为:“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核心实际上就是农业文化。”

然而,谁来担负延续一种古老耕作方式的重任?谁又能远离文化变迁、技术进步、生态变化来独守传统?从而更好地服务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这是亟待研究的课题。

闵庆文的看法是:不刻意追求大而多,也没有必要对被列为农业文化遗产的某种耕作方式及农耕文化进行推广。

“但至少在那些地理偏僻、生态脆弱、耕作条件相对较差的地方,可以适当保留传统的耕作方式及农耕文化,并通过多功能价值的挖掘,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譬如,他说,在农业机械难以施展“才华”和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的山区,就可以让某些传统的耕作方式当家,像红河的稻作梯田、青田的稻田养鱼、从江的稻鱼鸭、万年的贡米生产基地等。这样的生产方式,既适合那里的自然条件,也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在谈到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时,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研究员李文华强调:“我们所进行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是保护整个的农耕系统。农耕系统保住了,与之相伴的农业文化、生物多样性及可持续发展等就全都保住了。如果一个农耕系统丢失了,那就会丢失一大片。一个系统的丢失,比一个生物物种的丢失更可怕。”

在2012年全国“两会”上,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郑重讨论的话题。

传统农业的特点精选篇14

关键词:农业机械;自动控制;方法;关键技术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不断变革,传统的小规模生产模式已逐渐向大规模承包经营转变,这促进了大型先进农机设备的应用。对于大面积连片耕地来说,大型农机具有高效、优质、经济性好的特点,受到了生产经营者的广泛认可。要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轻人力劳动的负担,就需要不断加强农业机械的自动化程度,使更多的先进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机械上来,农业机械的自动控制技术是高度自动化的必然要求。现阶段,很多农机产品都开始应用自动控制技术,使耕作、播种、收获等多种生产工序变得更加精确和便捷,也为农业生产的优化升级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1自动控制在农机生产的应用

近年来,自动化技术与传统机械技术的结合受到了各行各业的广泛认可,利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网络技术、定位技术等优化农业机械的控制过程,能够显著提高农机产品的性能,帮助农机产品向自动控制方向转变。在现阶段的农业生产当中、拖拉机、播种机、植保机等传统农机具广泛应用了多种自动化技术,例如对于播种过程的检测、对于拖拉机行驶位置的定位、对于植保无人机的远程控制和自动化施药等。尽管只是部分实现了自动控制功能,但是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也获得了农机使用者的肯定与好评。如今很多农机装备作业符和国家政策要求,能够获得一定的作业补贴,为保证相关补贴发放的合理性,相关的农机装备了卫星定位系统,结合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做到对农机具的精准定位和产量预估。同时还能实现对农业耕地土壤条件、地形地貌等信息的采集,有利于农业产业的整体部署与调整。

2农业机械自动控制技术

2.1农机的自动驾驶技术

对于传统农机的自动化控制首先要建立在自动驾驶技术的基础上,农机的自动驾驶技术比机动车的自动驾驶技术更为复杂。在目前的农机技术基础上,要实现农机的自动驾驶技术,主要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改变传统的驾驶系统机械结构,使机械结构能够实现自动控制需求;二是对行驶速度、转向幅度、行驶路线等重要参数进行精确的检测,以保证自动驾驶的精确性;三是具备完善的自动驾驶程序,保证机具的行驶特点附合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自动驾驶技术的实施可行流程如图1所示。自动驾驶技术需要人工进行方案设计与决策,并帮助农机驾驶到工作田间的指定位置,此时嵌入式控制器执行作业决策,农机开始自动化行驶,通过CAN总线控制方向比例阀和油门比例阀开启适当角度,并通过多种传感器检测机具的运行状态和行驶路线,将相关信息反馈给控制器,进而实现对速度、方向等系统的控制。随着功能的丰富,在控制自动驾驶的同时,还能实现对液压系统、机具转速的实时控制,并实现自动驾驶与人工驾驶的自由切换。

2.2机具功能的控制与监测

在实现自动驾驶的基础上,还要实现农业机械特定功能的控制与执行,例如机具或零部件位置的自动调节、传动机构转速的调节、功能开关的开启与关闭等。以精量播种机为例,要实现播种机的自动控制要求,首先要满足播种机动力的自动衔接与断开,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种传感器的应用,实现对播种机转速、播种量、施肥量、剩余种子量等信息的实施监测,并帮助系统判断播种机的运行状态是否正常。为实现信息传递的实时性,减少电路系统和信息传递的复杂性,控制系统与检测系统之间采取蓝牙数据连接的方式,利用无线传输技术提高传输效率。此外,为便捷的读取机具相关信息,还必须具备合理的人机交互界面,方便使用者能够实时获取播种量、株距、平均速度等相关信息,能够及时对作业方案进行调整。

2.3机具故障自我诊断技术

农业机械的故障自我诊断技术是保证自动化设备长期稳定运行的基础,现阶段应用比较广泛的农机自我诊断技术是对关键部位的振动状态检测技术。当农业机械的运转装置出现故障时,最直观表现出的异常就是振动状态的变化,例如齿轮损坏、润滑不良等都能直观的在振动状态上表现出来。除振动监测外还可通过监测关键部件的应力、应变、压力、温度、转速、流量以及农机的速度、位置等参数实现对农机故障问题的诊断与检测,参数数值超一定范围,则报警提示,并返回故障代码(如图2所示)。异常信号的检测与提取需要传感器技术与通信技术、信号处理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相配合,农机具的很多自我诊断项目可参照机动车相关技术(OBD)实施,但也应根据农机作业的自身特点增加适用于农业生产的诊断项目,以提高故障诊断的准确性。根据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常见故障问题特征,农业机械的故障诊断系统设计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实施(如表所示)。

3农机自动控制的设计与实现途径

3.1控制系统功能设计

不同的农业机械设备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工作条件要求,因此农业机械的自动控制实施要采用总体技术设计与模块化设计相配合的方式实施。控制系统的功能包括农机设备公共系统的自动控制和专用机械功能的自动化控制。公共系统包括自动驾驶、动力系统检测、路径导航、故障检测、远程通信等;专用机械功能的自动化控制应针对农机作业工序展开系统的设计,以播种机为例吸盘取种、种子输送、排种、覆土镇压等各个工序展开控制系统的功能设计,以满足全程自动化控制需求。

3.2控制系统的硬件选择与设计

(1)控制器的设计。对于现阶段的自动控制技术而言,多采用单片机作为控制器的核心,为保证自动控制系统对速度、温度、振动、故障等信号具有高效的处理判断能力,应采用具有高稳定性、抗干扰能力强、运算速度快的单片机作为主控制器,常用单片机品牌包括Atmel、ST、ARM以及国产宏晶STC单片机等。(2)电路设计与功能实现。为保证控制器功能的实现,电路设计要将脉冲输入口、数据交流口、复位电路、时钟信号的输入等位置进行合理的设计与连接,并同时完成程序功能设计,将初始参数、判定功能逐步实现,以保证对正常驾驶和工作的监控,以及对超速、故障、润滑油缺失、排种或植保功能失效等问题的判定。(3)通信技术及方式设计。农机自动化作业过程中,需要获取并实时传输大量的数据,单纯采用传统的有线传输,易导致排线复杂,错误率较高,而通过传统传输与蓝牙传输技术相配合的方式,不仅能便捷的实现数据共享,更能降低数据通讯的成本和资源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