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建议范文

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建议精选(十四篇)

时间:2023-09-18 16:09:31

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建议

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建议精选篇1

关键词:乡村旅游;传统模式;发展建议;转型模式1乡村旅游简介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的一项新事物,但它以极快的速度在世界各国发展起来。乡村旅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乡村旅游,即旅游者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以乡村的空间环境包括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为依托,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出的新兴旅游方式。广义的乡村旅游,还包括农村居民的外出旅游。本文探究的对象主要是狭义的乡村旅游。

如今,我国乡村旅游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一个良好发展的新态势。乡村旅游的发展将促进我国的农民增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涉及到的国计民生问题的解决,发展乡村旅游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2我国“十一五”期间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过去的五年是一个辉煌的五年,我国乡村旅游事业的快速稳定发展为农民增收,农村民生状况的改善以及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1“十一五”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①“农家乐”模式。“农家乐”模式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旅游方式。农家乐的业主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满足客人的需要,而且农家乐周围一般都是美丽的田园风光,可以舒缓现代人的精神。在汶川灾后重建中,这一模式得到了成功的运用。离重灾区映秀只有十公里的三江乡,“农家乐”的数目已发展到300多户,每年可创造上千万的收入,还会吸纳上千人就业,有力的促进了当地的灾后重建和经济发展。

②民族风情模式。民族风情模式是少数民族以当地特有的民族风情为依托,通过改善各项设施,引导少数民族的村民积极参与旅游开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这一发展模式,不仅为少数民族农村的农民带来了收入,同时也将当地的民族文化向世人展示了出来。2006年,湖北恩施市政府着力开发枫香坡的侗族文化特色,展示侗族风情,如今当地的农民收入年年递增,也更好的向外界展示了侗族文化。

③度假村模式。度假村模式是指在自然风景优美、气候舒适宜人、生态环境优良的景观地建成的,以满足旅游者度假、休闲为主要目的的场所,度假村内通常设有多项设施以应付客人的需要,如餐饮、住宿、体育活动、娱乐、购物等。在目前以及可预见的将来,团体和会议客人会在度假村的客源中占很大比例。

④休闲农庄模式。休闲农庄模式是以乡村农庄为主体,依托于乡村田园风景,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娱乐休闲等服务。休闲农庄给游客们提供了一种大自然的绿色享受,游客可以在那欣赏山村田园风景,还可在农庄内唱歌、跳舞或者打牌等一系列娱乐活动,可以使游客放松心情,领悟到田园风光之美。

⑤农园模式。农园模式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开放一些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采摘、欣赏;另一方面是将农田区划为服务区、景观区、农业生产区、农产品消费区、旅游休闲娱乐区等部分,开成一个公园式的农业庄园,促进城市人对乡村农业的了解。以上五种模式是我国“十一五”建设期间,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模式。过去五年乡村旅游的发展给我国新农村的建设带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未来,乡村旅游还会继续大力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2“十一五”建设期间乡村旅游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在过去五年,乡村旅游发展的传统模式虽取得了较大成功,但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发展不能只停留在过去,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继续走向成功。经调查,传统模式存在以下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关建议。

①管理混乱,缺乏经营理念。过去五年,我国乡村旅游在经营管理与开发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经营者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相关的管理知识与实践经验比较短缺,对管理人才的吸引力不够;第二,许多乡村旅游景点市场竞争意识不强,依然将饭菜质量、味道、价格作为吸引游客的主要手段,没有将一些重要的吸引游客的因素摆在重要的位置上;第三,经营者的宣传意识不强,忽视了广告效应,促销手段不多;第四,许多乡村旅游景点缺乏互相合作的意识,各自为政,效益不高;第五,存在重复开发和低层次开发,一些乡村旅游景点过于依赖农业资源,甚至浪费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吸引力不够。要使乡村旅游更有吸引力,乡村旅游经营者必须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并规范管理体系。政府可组织力量,对经营者进行职业道德、民俗文化、旅游接待、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以及专题讲座等活动,提高他们在乡村旅游中的技能。政府要能够为大学生投入到乡村旅游发展中创造出优惠条件,在旅游教育培训上也要下工夫。各级政府要坚持特色发展,避免重复开发、避免乡村建设与城市化建设趋同。在经营方面,针对不同的游客,做到开发差异化产品并打出旅游品牌。建立自己的乡村旅游网,公布旅游信息,扩大宣传范围。各个乡村旅游景点可建立联络机制,在合作中形成有序的竞争。坚持创新经营的理念,一些新的服务、新的景观都可以加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国外在乡村旅游方面的一些案例,我们可从网上、外出考察予以了解,并将成功经验整合后运用到我国乡村旅游事业上。

②环境的破坏性较大。乡村旅游要依托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随着游客的涌入,将会对旅游地的环境造成消极影响,一旦保护措施不完善,当地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将遭到破坏。在过去的五年中,一些旅游景点因环境遭到破坏而收到到较大打击,例如桂林山水,由于游客的增多以及环境保护措施不完善,其生态环境已出现恶化迹象。同时,资源的浪费和过度使用,也会破坏当地的环境。乡村旅游发展要提高生态文化水平,保持乡土气息、保持乡村的碧水蓝天。对于游客的涌入,各个景区一方面要从自身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也可通过一些温馨的提示,使游客也能够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在景点的建设中,可以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有利于绿色生态资源的保护。

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建议精选篇2

当代都市社会的人们,面临经济的、社会的、环境的和精神的压力,这些压力萌发了人们想逃离都市的念头。为了缓解人们的精神压力,获得愉悦的感受,乡村旅游应运而生。乡村旅游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而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何景明认为乡村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盲目建设、产品单一、季节性强、经营水平低。徐琪通过与国外经验的对比发现,我国乡村旅游存在认识不足、产品单一、设施落后、人员素质差等问题。黎洁,赵西萍提出了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理论的若干经济学质疑,他们认为社区参与不足是解决乡村旅游存在的一切问题的根源。

社区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意义重大,不仅有利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还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文选取婺源乡村旅游研究案例,从社区参与角度出发,分析婺源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以及社区参与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和社区参与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

“乡村旅游”的概念很早就出现在国外的研究学界,对应的英文主要有rural tourism,agro―tourism、farm tourism。 近年来,国内外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开始研究乡村旅游的问题,但至今为止乡村旅游尚未有统一的概念。如莱恩 (Lane,1994)认为乡村旅游是“发生在乡村地区的旅游”, 认为乡村旅游的概念远不仅是在乡村地区进行的旅游活动那么简单。相反,乡村旅游是一种复杂的、多侧面的旅游活动。弗洛切特(Frochot,2005)认为,乡村旅游定义难以取得一致,首先是源于界定乡村或乡村性的困难。乡村旅游是基于乡村的物质世界发生的小规模的,主要是体现乡村的环境,历史,经济,地域的旅游活动。国内的学者在引进国外的研究成果同时对乡村旅游的概念进行了诠释。何景明,李立华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和分析,认为乡村性是界定乡村旅游的重要标志,并对乡村旅游进行了全面的论述。王兵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活动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 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活动。虽然学者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众说纷纭,但大多数认为乡村性是吸引旅游者进入乡村旅游的基础,也是乡村旅游营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综上,本文认为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以乡村性为旅游吸引物,为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旅游活动。

(二)社区参与的内涵

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的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生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的系统综合体。 社区参与旅游开发一直是国外学者关注的重点。1985年墨菲(Murphy)在其著作《旅游:一种社区方法》中首次系统地从社区的角度研究旅游。墨菲认为社区旅游与社区的每个人息息相关。保继刚认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指把社区作为旅游发展的主体进入旅游规划、旅游开发等涉及旅游发展重大事宜的决策、执行体系中,强调社区居民的参与。同时他也在《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首次指出当地居民是桂林旅游发展的主体。郑群明等对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机制也做过一些探讨。

二、研究区概况

(一)婺源县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婺源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皖赣浙三省交界处,婺源是徽州府古六县之一,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婺源素有“书乡”、“茶乡”之称,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一颗镶嵌在赣、浙、皖三省交界处的绿色明珠。”2001年以来,婺源围绕“文化与生态”主题,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先后开发了江湾景区,大鄣山卧龙谷景区,文公山景区 ,鸳鸯湖景区,灵岩洞景区,思溪延村景区和李坑景区等20多个景区,其中江湾景区于2013年1月17日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经过十二年的发展,婺源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二)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现状

婺源县政府根据资源优势和市场导向作出“优先发展旅游、培育主导产业”的决策,倡导社区参与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调动了广大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实现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1.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决策

婺源县政府大力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转让景点的经营权,实行“公司+农户”的社区参与模式,即政府指导,旅游开发公司经营管理,社区参与旅游接待的方式。2000年江西金叶集团公司和政府,村民签订了李坑风景区30年经营年限的开发协议。并且协议中居民可以得到19%的门票毛收入,民居古建景点户还可以得到2.5%门票毛收入。公司在开发旅游过程中倾听居民对发展旅游的建议与看法,并将这些意见纳入旅游开发决策中。

2.社区参与旅游接待

旅游业是综合产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直接带动了交通运输业,饭店、旅行社的发展。婺源县至今已有宾馆、饭店145 家,通过开展了“万户农家乐”工程,引导和扶持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有“农家乐”馆店232 家, 旅行社13 家,吸纳从业人员近 3 万人,大大提高了社区居民的经济收入。

3.社区参与乡村自然和文化环境保护

良好的自然和文化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而环境的保护离不开居民的支持和参与。随着近年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在给婺源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婺源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在参与旅游开发中,婺源各个景区安排了村民对景区、景点实行严格的巡护、检查和清理,防止森林火灾发生。同时加强对景区内的自然环境保护,及时制止游客的不文明现象。婺源的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婺源社区居民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自发组织保护古建筑。宋代廊桥――彩虹桥曾被洪水冲塌一桥墩,当地群众自发捐资7万元及时将廊桥修复。

三、婺源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对社区参与认识不足

孙九霞认为社区参与即在旅游的决策、开发、规划、管理、监督等旅游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社区的意见和需要,并将其作为主要的开发主体和参与主体,以便在保证旅游可持续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实现社区的全面发展。婺源乡村旅游的参与者对社区参与认识不足,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区居民对社会参与缺乏正确的认识。虽然村民参与乡村旅游积极性非常高,有的景区甚至过度参与但是村民只注重自身的经济利益,忽视旅游的消极影响。二是政府没有意识到社区农民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重要地位。在婺源乡村旅游规划中没有对社区居民给予足够的重视。三是旅游企业仅仅是单纯地提供一些简单的毫无技术含量的工作给当地村民,没有对村民进行系统的职业培训,严重阻碍了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的深度。

(二)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

社区居民作为乡村旅游开发中共同利益主体之一,迫切希望通过参与乡村旅游给自身带来经济利益。由于利益主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给乡村旅游收入分配带来诸多困难,造成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引发利益主体间的矛盾。例如,2011年媒体报道了婺源江湾景区,李坑和汪口遭堵门一事,严重扰乱景区秩序的情况。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景区门票收入分成不均,有的村民一年可以拿到一千多元,有的村民一年只拿到几百元。对于村民质疑的利益分配问题,旅游开发公司没有给予重视,严重影响了婺源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婺源各景区经营权转让概况如表1所示。

(三)参与机制不完善

婺源乡村旅游开发主要是由政府主导,旅游开发商投资经营管理的旅游开发,社区居民力量薄弱,处于旅游参与中的弱势地位。这样,社区农民丧失了旅游开发中的主动权,在旅游参与过程中处于“被决定”的被动参与状态。其次,没有建立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的专门机构。这样社区居民没有获取信息的渠道,不能参与到旅游决策中来。

四、婺源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一)提高社区居民对乡村旅游的认识

居民对乡村旅游缺乏足够的理解,这也是影响其参与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一些居民之所以对参与不感兴趣,除了受到自身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外,对旅游发展的理解程度和态度,对自身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定位等的认识也是很重要的原因。首先,要正确理解乡村旅游开发的现实意义,认清乡村旅游和社区参与的关系。其次,要认识到环境对乡村旅游的重要性,保持“乡村性”和“乡村意象”。最后,要理性分析乡村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应对乡村旅游带来的各种问题。

(二)加强居民技能教育和培训

调查发现婺源景区村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大多数是初中文化。社区居民的自身素质和文化水平限制了自身参与乡村旅游开发,没有享受到乡村旅游开发的成果。因此,当地政府和开发公司应根据市场需求对社区农民进行教育培训,引导村民参与相关产业。通过教育培训,提高社区居民对乡村旅游的认识,激发他们参与乡村旅游的热情,使社区居民获得更多的自我发展机会。

(三)加强乡村社区基础建设

婺源县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内部交通比较落后,景点之间交通线比较少,可进入性差。因此婺源县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交通落后的情况。例如,开通连接各个景区的观光巴士,建立旅游目的地标识系统,完善自驾车旅游信息系统服务;加强景区的集散功能区建设,提高乡村旅游的可进入性。

(四)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建议精选篇3

今天的会议是市政府决定召开的,也是我市第一次乡村旅游专题工作会议。会议主要任务是,传达全国和省乡村旅游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全市旅游发展大会要求,安排部署我市乡村旅游工作。上午,大家考察了易县的乡村旅游点,刚才观看了乡村旅游专题片,4个单位做了典型发言,赵静局长传达了全国和省会议精神,并就我市乡村旅游工作开展进行了简要培训,相信大家对这项工作一定有了新的认识,受到了新的启发。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乡村旅游工作的重要意义

乡村旅游是近年来兴起的,以各类乡村为背景,以乡村风光、乡村文化和乡村生活为吸引物进行的观光、休闲、体验性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核心内容就是乡村风情,包括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等多个方面。乡村旅游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村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发展乡村旅游,是旅游业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部署的重要工作内容,对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乡村旅游,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创造了就业机会,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农民。乡村旅游让农民实现了“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挣钱”,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分流,增加了农民收入。满城县“乡村游”发展不到10年,目前已拥有农家饭馆70多家,床位200多个,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近百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在2000元以上。

其次,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带动周边经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现在我市旅游较发达的地区,很多当地群众已转变了原来的角色,由地地道道的农民变成了旅游行业的服务者,农民住房转化成农民旅馆,土特产品、石头、草根、棍棒转化为旅游商品,完成了价值的实现和升值。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拉动了餐饮、娱乐、交通、商业等行业飞速发展,改变了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的经济发展途径,促进了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不仅为周边地区剩余劳动力创造了就业岗位,而且为周边地区的农副产品销售提供了一个大市场,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涞水苟各庄村每年卖出烤羊1万只左右,按每只200元计算,仅此一项年收入就达200万元。在拒马河畔,每年烟花爆竹的销售额也达到了200万元。

第三,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面貌。许多适合发展旅游的乡村都处于山区,自然风光秀美,但交通、通讯、卫生等状况很差。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在给农民带来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加快旅游业发展,涞水县采取政府投入、乡村集体出资和个人投资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旅游村的道路、通讯、供电、供水、垃圾处理、电视接收等得到了明显改善。很多偏远、封闭的山村变成了旅游重点村,在拒马河景区和百里峡景区,许多农家盖起了两层小楼,家中空调、电视、电话等一应俱全,有的还购买了家庭轿车。

第四,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提高农民素质,促进观念更新。乡村旅游的游客80%以上来自北京、天津等大都市,随着大批旅游者的涌入,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还带来了先进文化和现代信息,从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经营理念,到生活习惯,使当地农民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改变,突出表现在“三个增强”:一是市场意识增强。许多农户在原有的经营规模上,不断拓宽经营领域和渠道,和城里人结对子,春季踏青,夏季避暑,秋季采摘,冬季过年,通过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吸引了大量回头客。二是信息意识增强。在野三坡景区,近百户农民家庭配置了电脑,接通了互联网,浏览旅游相关网站,了解最新的旅游致富信息,开展网上促销活动,取得很好成效。三是文明意识增强。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村民们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外出学习参观,整体素质得到提高。过去不少农民子弟没有条件上学,现在很多人都把孩子送到教学条件好的县城和其他发达地区去读书,过去三坡镇很少有人接受高等教育,现在村村都有了大学生。

总之,乡村旅游将生态与风情结合,旅游与休闲结合,凸现了自然、淳朴、宁静的主题,满足了人们走出城市、亲近自然的心理,同时也使广大农民从根本上找到了增收致富之路,减轻了社会就业压力,维护了社会稳定,优化了农村经济结构,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了城乡差距,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发挥优势,正视不足,坚定搞好乡村旅游工作的信心

市场经济的关键是竞争,而竞争的过程就是优胜劣汰,发展乡村旅游同样如此。我市地域广阔,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区域特色经济发达,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是旅游资源丰富。在全国乡村旅游现场会上,将目前的乡村旅游归纳总结十个典型类型,包括乡村度假休闲型(农家乐型)、依托景区发展型、旅游城镇建设型、原生态文化村寨型、民族风情依托型、特色产业带动型、现代农村展示型、农业观光开发型、生态环境示范型及红色旅游结合型等。纵观我市乡村旅游资源,基本涵盖了所有的乡村旅游类型,涞水度假休闲、安新水乡风情、易县满族风情、顺平农业观光、定兴高科技农业、涿州生态休闲、满城生态环境、安国特色药业、白沟特色产业、定州绿色食品等,都是我市发展乡村旅游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可说是得天独厚。

二是工作基础扎实。我市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涞水县。1987年,时任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的何光暐对野三坡评价为“是发展国内旅游业的先进试点,是发展农民旅游的先进典型。”近年来,随着我市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旅游也逐步走向成熟,并具备了一定规模。据不完全统计,到20*年底,全市乡村旅游点共计61个,带动参与村镇381个,开办农家旅馆3100余个,直接从业人员1.5万余人,间接从业人员7.5万余人,全年共接待游客330万人,旅游总收入近3亿元。涌现出了易县、涞水、安新、满城等一批乡村旅游重点县和顺平万顷桃园旅游区、安新王家寨、涿州润生农家院等一批重点乡村旅游点。尤其可贵的是,各地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上,积累了宝贵经验,探索出了适合本地发展的路子,使全市乡村旅游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三是面临难得机遇。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县(市)以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为契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通过采取重点扶持、典型引路和规范管理等措施,促进了乡村旅游的持续、稳步发展,实现了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几条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更为我市的乡村旅游提供了难得机遇。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的乡村旅游多是自发形成,依托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还面临许多制约性的瓶颈,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站位低,起步晚,历史短,还没有形成大的态势;二是重视程度不高,政府主导作用不强,宣传推介不够;三是开发水平和投资还有很大差距,发展慢、规模小的问题在各县普遍存在。具体体现在缺乏整体区域和乡村局部规划,缺乏特色文化、民俗文化、乡村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展示,整体环境和基础设施、卫生条件起点差、标准低,农民经营者对于法律知识、诚信、文明经营等缺乏认识,接待水平还较低等方面。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今年6月份,市政府组织部分县主管领导到成都市进行了参观考察,大家都感到收获很大。易县也参加了,回来以后工作又有了新的提高。其他县(市)也要重新审示我们的工作,要发挥优势,正视不足,坚定信心,强化举措,使全市乡村旅游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明确思路,突出重点,不断提高乡村旅游工作水平

20*年,是国家旅游局确定的“中国乡村旅游主题年”,“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主题成为国内旅游的最亮点。按照国家和省乡村旅游工作会议要求,根据全市旅游发展大会提出的目标,乡村旅游是我市今后一个时期旅游工作的重点,要持之以恒,抓出成效。

总体要求是: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政府推动、部门支持,坚持农民主体、市场运作,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乡村旅游工作要注重与文明生态村建设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着力优化旅游环境,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提高从业农民素质,推动全市乡村旅游工作快速健康发展。

发展目标是:以西部太行、东部水乡、南部特色产业、北部休闲度假和中部特色文化五大区域为重点,突出打造乡村度假休闲型、依托景区发展型、民族风情依托型、农业观光开发型、特色产业带动型等五大类型的乡村旅游景区,建立一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特色,具有观光、休闲、体验、度假、教育等多种功能的乡村旅游点,推出一批乡村旅游精品产品,形成种类丰富、特色鲜明、设施完备、服务规范的乡村旅游产业格局,全市乡村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更好地发挥旅游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政府主导,政策推动。经验表明,要发展好乡村旅游,政府主导必不可少。没有政府的组织领导,单纯靠市场自然发展、靠农民自发行动,乡村旅游很难有大的作为。政府主导主要体现在组织、推动和协调部门之间、区域之间乡村旅游合作等方面,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出台优惠政策,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各县(市)旅游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负起责任,要与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村创建等工作紧密结合,谋划好乡村旅游工作。

(二)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发展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是旅游部门的任务,也是相关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要像支持其他“三农”工作一样支持乡村旅游工作。农工委要像抓农业产业化一样抓乡村旅游工作,加强园区、基地和龙头企业建设;宣传部门要加强宣传推介,形成浓厚氛围;公安部门要加强治安管理,创造良好环境;发改、财政部门要加强项目谋划,不断增加投入;交通部门要结合“村村通工程”,优先安排乡村旅游点的道路建设;文化部门要深入发掘和展示文化内涵,策划特色节目。卫生、工商、农业、林业、水利、国土、建设、规划、环保等部门,也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共同促进乡村旅游工作健康发展。旅游部门要加强对乡村旅游工作的指导,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解决好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超前规划,科学开发。科学规划是整合旅游资源,开发精品景区的基础,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坚持规划先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村庄规划正式纳入各级政府工作范畴,明确要求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村庄规划的编制。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要抓住这一机遇,将乡村旅游规划纳入村庄整体规划,统一编制、统一实施。要突出乡村旅游产品的特色化,追求农味、野趣、乡韵,避免过度城市化倾向,注重同类和不同类旅游产品的组合包装,策划更多的游客喜闻乐见的旅游产品。

(四)突出特色,打造精品。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在产品,要克服乡村旅游中存在的趋同倾向,推动各种模式个性化发展,突出特色,打造精品。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明确自身资源优势,明确市场定位,深入发掘和策划特色旅游产品,体现“一村一品”、“一户一景”,百花齐放,实现与城市旅游错位发展、与传统景区差异开发、在同类景区中突出个性。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方面,要参照国家A级景区的标准,做好乡村旅游点的停车场、步游路、旅游厕所、标识标牌等设施的建设,为游客营造良好、安全的旅游环境。同时,要改善乡村旅游环境,结合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村建设要求,加强乡村旅游点及旅游沿线的环境治理工作,实现环境的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全面推进旅游型村镇的建设。

(五)强化宣传,积极引导。宣传是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没有宣传促销的大举措,就没有市场开拓的大突破,也就没有乡村旅游的大发展。旅游部门和宣传部门要密切配合,在宣传促销上加大投入,把乡村旅游宣传作为今后工作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在宣传中,要注重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搞好乡村旅游产品的策划和包装,形成强势吸引力;要与众多的旅游节庆活动相结合,制造轰动效应,提高宣传效果;要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报纸、网络等媒体,结合新农村建设内容,开设特色专栏和节目,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

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建议精选篇4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客的旅游消费观念也在不断的改变,单一大众化的旅游方式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更渴望追求生态游憩、修身养性、养生养老的旅游方式,而那些保留自然生态与传统文化的乡村地区,自然成了人们休闲度假的最佳选择。2014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其中强调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加强乡村旅游扶贫工作[1]。现阶段,国家已把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列为扶贫开发10项重点工作之一。

201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提到:到2020年,要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其中强调要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要制定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依托贫困地区特有的自然人文资源,深人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2]。

2015年12月4日,广西颁布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桂政发〔2015〕59号) ,其中强调要积极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围绕“美丽广西”乡村建设,依托各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挖掘文化内涵,发挥生态优势,突出乡村特点,着力发展乡村养生度假、生态休闲、异地旅居、农事体验、民俗节庆等旅游新业态[3]。

一、乡村旅游扶贫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乡村旅游扶贫的发展现状

我国“旅游扶贫”的发展战略是在1996年提出,在旅游扶贫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也有了一定的进展,使一些贫困地区通过旅游而脱贫致富。国家旅游局于2016年8月了《全国乡村旅游扶贫观测报告》,报告显示,从乡村旅游扶贫推进以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发展良好,已取得显著的成效,成为了我国产业扶贫的主要方式[4]。现如今,我国已把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列为扶贫开发10项重点工作之一。有统计数据表明,全国12.8万个贫困村中至少有50%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而发展乡村旅游的贫困村能够实现70%的贫困户脱贫。“十二五”以来,全国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10%以上贫困人口脱贫,旅游脱贫人数达1000万人以上[5]。我国扶贫事业现阶段已基本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二)合浦县乡村旅游扶贫的发展现状

2016年,北海市合浦县以“先易后难、增量提质、产旅融合”的总思路,成功打造了汉闾文化园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填补了合浦县高等级旅游景区的空白,不仅如此,还打造了客家往事、小村故事、梦唤滨海等3个4星级乡村旅游区,3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区,同时也创建了古海角、东坡亭、闸口观音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等3个国家3A级景区。截止到2016年底,合浦县已拥有1个国家4A级景区、4个国家3A级景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4个广西4星级乡村旅游区[6]。而2017年曲樟乡的工作重点就是要打造曲樟旅游扶贫示范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提升特色景观的改造和景区的接待水平。

二、璋嘉村发展旅游扶贫遇到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特色不鲜明

目前璋嘉村的旅游产品主要是以农家乐的食宿接待为主,产品较单一,而且逐渐被同化,缺乏鲜明的特色,不能满足当代游客多元化的旅游需求,需要根据社会经济和旅游方式的发展对旅游产品进行全面的更新,政府和规划人员要明确璋嘉村乡村旅游的定位和方式,根据其独有的资源优势来开发特色产品,因地制宜,多元化发展,依据地区不同的资源特色进行差异化开发。

(二)景点开发建设不足

璋嘉村被誉为南珠故乡“第一村”,其山水和人文资源都非常丰富,拥有北海市生态保护最佳的村落环境,以及千年古樟树、陈铭枢故居、璋嘉客家生态博物馆、客家土围屋等人文旅游资源。但是景区_发建设不足,缺乏系统完整的开发建设,旅游设施配套不足,缺乏停车场、公厕、游客服务中心、游船码头、观光休憩亭等设施,而且小规模地、短视性地旅游开发,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旅游资源的浪费,极可能会抑制村民对旅游开发的兴趣,阻碍了其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村民参与程度不高

目前璋嘉村的旅游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旅游资源开发不足,产业配套能力较弱。而且其旅游开发目前主要以政府为主,对于景区的开发与维护,村民大多抱着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绝大部分的青壮年村民都外出打工谋生,对于旅游的参与程度较低,这样可能会导致璋嘉村旅游开发的局限性。如果可以提高村民对旅游业的参与程度,实现全民参与旅游,不仅可以增加游客对于璋嘉村的感知价值,提升游客的满意度,还可以激发村民的热情去维护景区的旅游设施和生态环境。

(四)没有形成完整的乡村旅游产业链

目前璋嘉村的旅游资源还没有得到系统完整的开发,各个旅游景点之间相对独立,彼此没有交叉组合的相互带动,而且景区服务还依然处在不成熟阶段,并没有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一些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街巷和历史建筑被拆除,而新建的建筑偏现代化,缺乏特色,与传统建筑风貌不统一,整体景观不够协调。不仅如此,部分道路未被硬化,而且有些道路比较狭窄,天气不好时很容易发生危险事故。要想实现璋嘉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是极有必要的。

三、璋嘉村旅游扶贫模式的发展建议

(一)璋嘉村旅游扶贫模式选择

璋嘉村的旅游开发目前主要以政府为主,而且青壮年外出打工率比较高,因此要选择针对性的模式来发展璋嘉村的旅游扶贫,调动村民的积极性。结合璋嘉村的旅游资源以及目前发展旅游扶贫所面临的的问题,笔者认为适宜璋嘉村旅游l展的扶贫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1.公司+农户模式。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鼓励璋嘉村的村民参与土地经营权入股、宅基地入股、旅游众筹等新型投资机制,也鼓励社会资本采取独资、合资、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乡村旅游扶贫开发。不仅可以使璋嘉村得到更系统完整的开发建设,而且可以调动村民参与旅游的积极性。2.景区帮扶模式。充分利用璋嘉村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此来推动村民脱贫摘帽的发展历程。通过景区的帮扶,让村民学会经营管理,掌握经营技术,真正的实现由“输血式”向“造血式”扶贫的过渡。3.农旅结合模式。注重农业和旅游业的结合,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和体验性农业,例如可以采用“有机农业+旅游服务+特色文化”的方式打造乡村旅游区,形成农旅结合的发展新格局。还可以利用璋嘉村的水资源优势来打造休闲渔业度假区等等,推动璋嘉村旅游的多元化发展。

(二)璋嘉村乡村旅游的发展建议

为了推进璋嘉村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现提出以下建议:1.开发特色产品,塑造独有品牌。充分利用璋嘉村独特的民风民俗、客家特色建筑、客家文化等提升文化内涵,彰显资源特色,不断创新,塑造璋嘉村的旅游品牌。2.推进产业融合发展。要改变固有的单一产业形式,实现第一、二、三产业的联合发展,全面发挥旅游业的产业联动效应,形成集聚效应,丰富乡村产业体系。3.加强对景区的开发建设。璋嘉村目前的开发建设较简单,因此需要进行系统完整的开发,不断挖掘人文和历史文化的内涵与特色,完善旅游设施,推动璋嘉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4.增加旅游的体验性。随着旅游消费观念的逐渐成熟,大众化的旅游产品已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乡村旅游应增强旅游的体验性,增加参与性和亲历性,可以调动游客的旅游积极性,提高游客满意度。

四、结语

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建议精选篇5

关键词:全域旅游;乡村旅游;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2

海南省琼海市位于海南岛的东部,是海南传统滨海旅游热点地区,凭借着博鳌亚洲论坛在旅游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但在面临着与海口、三亚两地的滨海旅游同质化竞争压力。琼海市近年来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提出推进全域5A级景区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闯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城乡统筹发展的道路,其发展道路对各地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以及推动全域旅游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琼海全域5A景区化乡村旅游建设实践

琼海市地处万泉河中下游,旅游资源丰富,已成功打造两张著名的旅游品牌――“红色娘子军的故乡”、“博鳌亚洲论坛所在地”,被海南省列为全省重点旅游区之一对外开放。旅游业特别是滨海旅游一直是琼海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区位劣势以及滨海旅游资源与海口、三亚相比较的劣势,旅游一直未成为琼海支柱产业。近年来,琼海市转变旅游发展思路,明确了“打造田园城市、构建幸福琼海”的新思路,全力发展乡村旅游以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琼海市2012年提出打造“田园城市”的目标;2013年在“三不一就”(不砍树,不拆房,不占田,就地城镇化)的理念下推动了博鳌、潭门等风情小镇建,初步形成了“城在园中,村在景中,人在画中”景象,乡村旅游逐渐兴起;2014年提出建设“全域5A景区”――全域是景区、处处是景观、村村是景点、人人是导游。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琼海市全域乡村旅游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经济效益逐渐显现:2014年荣获“美丽中国十佳旅游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荣誉称号,2015年共接待各类游客860.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9.8亿,同比增长50%。

1.依托田园城市建设,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径

一是以区域整体推进的方式推进乡村旅游发展。近年来琼海市成功打造了北仍村、龙寿洋万亩田野公园等具备一定知名度的乡村旅游景区,其中龙寿洋万亩田野公园覆盖嘉积镇、塔洋镇2镇11个村委会,真正实现了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带动了当地村民的就业与增收。总之,琼海的旅游发展大胆地探索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思路,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二是就地城镇化,将游客引入千家万户。所谓“就地城镇化”,是指农村居民在不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实现就业和增收,让农村居民既可享受与城区水平相当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又可保留农村居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还是以龙寿洋万亩田野公园为例,公园是在原有村庄地形地貌的基础上规划、建设的,为了使公园具备一定的游客接待能力,这些村庄均铺设了与城区相同的供水、供电设施,同时建设了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这使得当地村民的生活方式得以极大转变,成为旅游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双重受益者。龙寿洋万亩田野公园的顺利建成和成功运营,堪称乡村旅游发展与城镇化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兼顾的典范。

三是整合各部门资源,合理打造示范项目。琼海把相关的政策、资金、人力、物力集中起来,用于扶持乡村旅游的发展;宣传、文明办、旅游、财政、交通、农业等部门联动,一个示范点一个示范点地推进。

2.三大抓手共同推进,以市场之手推动百姓主动参与

一是以强化风情小镇建设为抓手,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风情小镇是推动琼海乡村旅游发展的平台和纽带。琼海市以万泉河为主线,“一河两岸”的12个乡镇通过景区带动、风情小镇带动、国家农业公园带动、农业示范基地带动、中心村带动、庄园带动等六种方式,基本实现了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是以强化国家农业公园建设为抓手,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琼海市目前成功建成并运营了三大国家农业公园――热带滨海国家农业公园、龙寿洋国家农业公园以及万泉河国家农业公园,核心区域近15万亩,惠及30余万农村人口,同时也成功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就地城镇化、乡村休闲游、高新技术推广四大平台的搭建。这些国家农业公园覆盖的农村居民在单一生产性收入的基础上逐渐获得了经营性、财产性、工资性收入,这得益于农村居民在乡村旅游建设带动下专业合作经营、土地流转和房屋出租、就地就业等多方面增加收入,农村居民从原来的单纯种植生产中得以解放。

三是以强化旅游漫步绿道建设为抓手,推动全域旅游化建设。琼海市目前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漫步绿道约300公里,而这只是农村畅通工程、田园通道、景观通道、慢行车道等串联通道的一种。这些通道将城市、景点、公园与村庄,没事、民俗、历史文化、民居风情与生态景观编织成了一张全域旅游网,并形成对散落村庄、偏远村庄的辐射,推动了琼海旅游的连片开发、纵深开发。

3.推进全域5A建设,打造百姓幸福家园和游客度假天堂

一是硬件配合提升乡村旅游品味。一方面,建设覆盖全市的“田园城市”标识化系统、旅游漫步绿道的标线、标识系统以及了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一方面,将扶智作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工作,聘请专业旅游规划机构编制乡村旅游规划确保项目建设水平。同时,有计划有步骤推动旅游人才的培训,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经营服务水平。

二是借用新媒体、新方式推动旅游目的地营销。充分借助行业协会、媒体、旅行社等力量,邀请他们全程参与整个乡村旅游建设和营销过程中来。通过定期、不定期举办各类主题活动,不断掀起琼海乡村旅游新热点、新卖点。主动搭建现代营销宣传平台,推动打造“琼海农味”这一乡村旅游新品牌。

三是实施五大系统工程,全景化打造建设幸福家园度假天堂。琼海以5A景区理念规划整个市域,以景点要求建设每个镇村,打造“山水如画、人间仙境”的全域大景区;并通过加强和完善城乡一体基础设施系统、深化生态保护系统、强化产业支撑系统、构建乡村休闲旅游系统、创新社会管理系统等五大系统工程,全景化打造建设幸福家园度假天堂。

二、对全域乡村旅游建设的思考

发展全域旅游,琼海先行一步,正在进行的实践,为全域旅游带来生动启示。

1.立足资源实际和产业现状,制定全域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地方政府未能及时制定区域乡村旅游发展整体长远规划、未能及时引导乡村旅游进一步发挥整合农村产业结构的带动作用是我国当前的乡村旅游普遍缺乏全域理念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地方政府应积极响应并落实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的精神,科学调查、理性评估辖域的乡村旅游资源禀赋,细致调研现有乡村旅游产业的发育程度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在全域范围内广泛动员政府机关、社会团体、教育科研机构以及民众献言献策、群策群力,共同拟定全域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规划中应明确全域内各村镇发展乡村旅游的各自优势,并在各自优势的基础上本着产业协同的原则作出分工,避免“一窝蜂”和同质无效竞争。

2.坚持保护优先原则,展示全域乡村旅游环境特色

美丽的乡村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全域乡村旅游的基石,必须坚持环境的优先保护原则,要金山银山,更要青山绿水。也就是说,注重旅游开发中的生态保护,让游客体验原生态的自然与文化是全域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方向。各地应该全面把握、预测旅游市场需求,把已经具备的自身优势保护好、开发好,同时必须明确全域乡村旅游建设应恪守“环境影响最小化、经济产出最大化、社会效益最优化、游览体验最佳化”四位一体的理念,确保生态资源真实性和完整性不被破坏,实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立足全域乡村旅游需要,提升基础设施配套能力

当前乡村地区的水、电、交通等基础服务设施有了显著改善,但广大中西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依然面临基础服务设施落后的困扰,这将极大地限制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因为,发展乡村旅游既需要将优势的旅游资源转化成优质的旅游产品,也需要完善的当地的交通、电力、供水、排污、绿化等配套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这就要求地方政府继续发挥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的作用,从主导旅游招商引资到主导社会环境和公共设施的旅游化改造,全面加强旅游环境的综合整治,畅通各乡村旅游点与主要交通干道的连接,重点抓好旅游咨询、旅游标识、公共卫生、停车场等建设,确保乡村旅游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琼海市人民政府[EB/OL]. http:///.

[2]琼海全域镶美景 以“全域5A景区”理念推进建设[EB/OL]. http:///20160203/n436740256.shtml.

[3]黄华芝.基于全域旅游视角的兴义市乡村旅游发展探讨[J].兴义民族示范学院学报,2015,6(3):27-30.

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建议精选篇6

——关于XX县XX村实施

乡村振兴规划的调研报告

按照《xx省关于做好选调生到村任职有关工作的通知》和《xx关于做好选调生到村任职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围绕乡村振兴这一课题,带着XX村建设旅游乡村的实际问题,走访了xx市XX村,进行了专题调研,和XX村进行比较、分析、梳理,形成专题调研报告。

一、XX村建设旅游乡村面临的挑战

这几年,通过扶贫攻坚,XX村已整体脱贫。实施乡村振兴规划,建设xx旅游景区是全村的重点目标,且开局良好。业已建成了xx、xxx、xx、xxxx、xx等基础设施,但仍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概括起来叫做“四个不”。

一是景区规模不大,游客游览时间有限。从xx进入xx村,沿村内干道走,过荷花池、xx、xxx、植物园、观景台,进入xx峪,再走河滨路回返,步行约需2个小时,乘车游览约需1个小时,缺乏吸引力,难以留住游客;

二是配套措施不足,缺少人文景观和消费点。xx整体依托xx峪打造自然景观,但与市内的xx峪、xx寺、xx山、x林等相比特色并不突出,缺乏人文景观建设,以“山水、乡村、民情”作为主要吸引点,但民营建筑、民宿、饮食等消费点建设落后;

三是管理不严,景观毁坏现象时有发生。xx管理人员是村民xx,他对山水白羊景区整体的管理和维护有限,目前荷花池已经出现了池水污浊干涸、荷花坏死的现象;

四是景区建设带动力不足,盈利功能未释放出来。目前计划中的10户民宿建设尚未落实到位,也没有开设特产售卖市场。

二、xx市xx村旅游乡村建设经验可资借鉴

为学习调研外地在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旅游乡村的先进经验,我来到xx市XX村调研学习,通过实地参观、与当地干部交流、收集材料等方式,学习先进思路、运行模式和创新方法。xx村的经验值得借鉴,叫做“打好五张牌”。

(一)打好景区牌。XX村在建设旅游乡村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小景区难有吸引力的问题,以XX景区为主体,他们吸纳了周围村庄,囊括xx、xx、xx、xxx和xxxx等景观,打造13.13平方公里的泛XX景区,这样极大丰富了XX旅游村庄的吸引力;

(二)打好文旅牌。一方面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观览车、休息亭、公共厕所等;另一方面通过举办“樱桃节”、“慢走竞赛”、“写生比赛”等多样的活动,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健身爱好者和艺术家到村,还从省内和国家各类美术院校引进画家、艺术家驻村开展文艺创作,通过各类活动打造XX村绿色旅游文旅品牌。

(三)打好产业牌。XX村从村樱桃产业发展水平出发,推进“绿色天然无公害”樱桃采摘业;XX村有300亩樱桃地,过去也推进过高附加值樱桃加工产业,生产樱桃醋、樱桃酒等产品,但是市场反应不好,主要原因在于本地樱桃品种市场竞争力不强,同时在村工厂生产的产品在品控上无法和大型樱桃加工厂的产品竞争。XX村及时转变思维,借助旅游产业牌,大力打造“绿色天然无公害”樱桃采摘产业。解决了樱桃种植户的外销问题,为果农带来了每年10000元收入。

(四)打好民俗牌。XX村抓住了城市居民到村旅游观光的心理,大力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农家饭店、民宿、民俗展览馆、豫剧博物馆等等设施,为村民致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村民xx家经营的特色民宿,每年都能带来50W的纯收入,xx家的烩面馆每年也有20W的收入。

(五)打好管理牌。XX是一个综合性大景区,为了保障好景区整体的干净整洁,XX实行了集团管景观、环卫管道路、党员管保障、村民管区域的四级管理制度。整体景区的维护维修由XX文旅开发集团负责;道路交通包含栈道和水面的卫生整洁由xx市环城卫生公司负责;动员景区内6个村的党员组成党员志愿活动队,每日由30人在景区内进行巡查,解决遗留的卫生死角;村民以家为中心,每家负责一片区域的卫生工作。这样四级管理,保障了景区整体的干净卫生。

三、对XX村建设旅游乡村的建议

党的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农业农村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地位,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航向。通过学习xx市XX村主要做法,结合XX村发展生态旅游,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实际,我提几点意见和建议,叫做“五为”开路,推进旅游乡村建设。

(一)景观为基,扩大景区规模,推动建立以xx为主的泛xx景区建设,增强xx的旅游吸引力。将周围村庄和景点吸纳进来,组成一个泛xx景区。景观增加了xx、xxx、xx等,这样,可以极大的增强了景区的吸引力,延长旅客游览时间,促进旅游消费。

(二)文旅为实,大力推进xx文旅工程和文旅品牌建设。一方面,配强旅游设施,提高xxxx景区的接待能力。目前,在建的1处停车场、4处公厕和一处休憩亭,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景区观览车、公厕、凉亭等基础措施;另一方面,办好特色文化活动,如“xx”、“xx”等,“xx”,XX村的自然美术价值很有开发潜力,可以通过邀请国内、省内的美术院校驻村开展艺术创作,同时借助省市县多级宣传平台和新兴网络媒体宣传平台推广XX村。

(三)民俗为表,做好民俗产业,做强景区夜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景观带来的旅游收入主要来自于民俗产业和民宿民食夜经济。xx要做好民俗旅游建设工作,建设民俗展览馆等,推进特色民俗产业;同时政府以优惠政策鼓励引导村民,建设民宿民食,真正实惠到每一个农户。

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建议精选篇7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呈现出层次低,同质化严重,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状况,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因此,在特定的政策背景、特定历史时期,对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研究具有典型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收集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研究,以期在新型城镇化这一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进行深入研究。

1 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

1.1 国外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研究现状

在Elsevier-Science Direct 学术期刊上以“rural tourism”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检索到2004至2013年十年间相关论文39篇,主要来自于《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和《Tourism management》两本杂志。对文献进行分类汇总分析发现国外对乡村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的本质、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旅游者动机、偏好与满意度、乡村旅游产品以及乡村旅游的网络营销等方面,已形成了系统成熟的研究成果,总之,国外乡村旅游的研究在研究内容上更加广泛,在研究方法上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更加深入。但关于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研究,由于无转型升级的提法,因此,仅有少数接近的研究文献可供参详。

Kajanus M,Kangas J,Kurttilac M(2004)运用集中价值思考(value focused thinking)和A'WOT对芬兰和德国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及劣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传统和文化是他们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Albacete-Sáez C,Fuentes-Fuentes M,Lloréns-Montes F(2007)认为质量是行业竞争的一个有力优势,为了能够给乡村旅游经营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建议指导,为此开发了测量乡村旅游住宿服务质量的量表。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显示了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同时研究结果显示,这对以后乡村旅游的质量管理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Claire Haven Tang, Eleri Jones (2012)以Adbenta公司开发的蒙茅斯郡的领袖项目为个案进行分析,并最终认为领导力在创造乡村旅游企业竞争力和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方面有重要作用。Zahed Ghaderi,Joan C.Henderson(2012)采取定性的研究方法,在伊朗当地一个很受游人欢迎,并在政府旅游发展规划当中占据重要作用的村庄进行调查,发现当地居民认为利用自然和文化资源发展旅游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并最终认为社区参与是实现伊朗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Yasuo Ohe,Shinichi Kurihara(2013)认为日本本土资源的管理,必须要通过加强当地农产品品牌的经济效益和乡村旅游开发的互补关系。

总之,通过对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得出如下结论:(1)受欧美乡村旅游发展较为成熟因素的影响,国外对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方面的研究文献几乎没有;(2)国外对于乡村旅游品质提升方面的研究也属凤毛麟角,且凸显出“理论研究少,个案研究多”的特征;(3)一些专家的研究表明与其它形式的旅游相结合、综合协调发展是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也是实现进一步提升的主要路径;(4)个案研究普遍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实践性和针对性很强,因此,对乡村旅游品质提升的普遍指导性有限。

2 国内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研究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历经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国内针对于乡村旅游的研究也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不断深入与完善。在知网学术期刊上以“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经过深入的分析与筛选,本文选取了2007至2013年6年间相关论文13篇,文章集中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

2.1 理论研究

近年来有关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问题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吴必虎等(2007)从产品、营销和市场拓展三方面提出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升级的建议。胡敏(2009)指出转型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将推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产业升级。徐福英等(2010)从产业、产品、市场、合作组织和教育培训五个层面提出了转型升级的对策和建议。乌兰等(2010)从生态理念的视角出发探索了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途径、目标以及对策。

2.2 实证研究

一些学者还从不同的角度对乡村旅游转型与升级进行了案例研究,黄震方(2011)深入研究了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园和香格里拉雨崩社区的权能建设,认为社区权能建设对推动旅游社区转型升级和新农村建设具有借鉴作用。李月丽(2012)从加强科学规划、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加强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等方面探寻了湖州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可能路径。李玉新等(2012)以山东省寿光市、蓬莱市、长岛县为例,认为产业协同和城乡统筹发展,是促进了乡村旅游转型的典型路径。陈艳秋(2012)以武汉市石榴红村为典型,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提出了从主题形象、市场细分、项目策划、旅游目的地营销、辅助设施和服务等方面实现乡村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郑耀星等(2013)通过分析福建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并试图从开发经营理念、产业链、服务理念以及乡村旅游标准等方面着手,融人生态理念的元素,以期为福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指导。刘战慧(2012)将韶关市作为一个研究点,结合韶关市的实际,从实施体验式开发、构建价值链增值、催生产业新业态等方面归纳了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安传艳(2013)认为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可以通过培育特色、精品旅游目的地,政府引导和规范标准,培训从业人员,细分市场、加大营销力度等方式实现乡村旅游的产品、管理、服务、市场和功能的转型升级。刘孝蓉(2013)认为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既可以推动传统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也有利于推动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并提出了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的互动发展模式。

综上所述,通过国内专家学者的研究发现:(1)我国乡村旅游确已进入瓶颈期,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2)对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路径方面的研究集中变现为:①拓展乡村旅游产业链条,实现产业价值增值;②依托乡村旅游产业集聚,扩展产业多种功能;③促进多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协同共赢;(3)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基本都是立足于产业发展的视角,由单一关注乡村旅游的经济价值转向关注乡村旅游的社会、文化和生态价值。(4)对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的研究视角过于具体,宏观综合性研究较少。

3 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

3.1 国外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

在Elsevier-Science Direct 学术期刊上以“rural tourism?urbanization”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供参考的论文较少。S. Burak,E. Dogˇan, C. Gaziogˇlu(2004)通过全面评估沿海地区城镇化和旅游的影响,并针对爱琴海和地中海沿海这一特定地区进行研究,由于沿海含水层的过度开发和沿海岸线的多层建筑的密集建设,导致含水层盐渍化严重,农业用地减少,使得土耳其爱琴海和地中海沿岸环境保护不断恶化。

总之,通过对国外相关文章研究发现,国外发达国家基本已进入工业化社会后期,且早已实现城镇化,城乡二元制问题并不突出。因此,城镇化背景下或者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很少。但国外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城镇化进程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一方面乡村旅游地区的自然、文化资源对城市居民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城市地区成为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另一方面城镇化的发展对乡村旅游地的环境、文化等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

3.2 国内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

3.2.1 国内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相互关系研究

我国因长期以来的历史原因,呈现为城乡二元制,在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后,国内部分学者将城乡一体化与乡村旅游结合进行一定研究。李坚(2007)在城乡统筹新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战略的构想一文中,将城乡统筹与乡村旅游发展战略结合,提出了民营经济为主,联合开发,政府主导发展乡村旅游的三种战略模式。曾天雄(2007)通过论述乡村旅游与城镇化的相互影响,认为推进城镇化建设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刘树花(2008)对乡村旅游与城乡一体化的互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城乡一体化与乡村旅游相处推动发展。安慧、魏皓严(2008)对城乡统筹下成渝两地休闲旅游农业发展做了研究,对城乡统筹下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提出了对策。其余专门针对城乡一体化下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较少,对特定区域的城乡一体化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更少,同时在城乡一体化中取得诸多成果的地区,乡村旅游面临新的发展挑战,而这方面的研究也相对较少。

3.2.2 国内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

最近几年有关于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研究日益增多。孔德林,黄远水(2009)通过探讨城市化对城郊地区乡村旅游资源要素的影响,揭示城郊型乡村旅游发展的困境,并有针对性地从土地利用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建立景观生态隔离机制、保护生态环境、分层次开发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城郊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邱玉华、吴宜进(2012)从我国乡村旅游面临的困境为切入点,深入研究了城镇化进程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和文化维度影响,得出了我国乡村旅游发展道路的三条途径:生态路径、文化路径和景观路径。罗红宝(2013)认为在中国进入休闲时代与新型城镇化浪潮继续推进的背景下,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能够有效实现乡村区域经济的突破发展、综合发展、绿色发展,必将成为中国广大乡村实现经济升级的重要模式。崔剑生,赵承华,王峰(2012)把增长极理论应用于城镇化进程中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中。

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建议精选篇8

关键词:农业观光;生态旅游;泾县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4-131-02

泾县地处皖南山区,境内多为低山、丘陵,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生态环境保护得较好。茶产业是泾县的主导产业,在现代农业项目建设中,泾县茶区建有标准化茶园,加上良好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宜兴建农业观光园,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

1 泾县农业观光园及乡村旅游业现状

全县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46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126个,其中规模以上(年营业收入500万以上)26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企业遍及全县11个乡镇。泾县于2013年度被评为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水墨汀溪风景区、查济景区被评为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泾县至江南第一漂、汀溪乡、蔡村镇、赤滩古镇、宣城”的旅游线路入选2014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十大精品线路。蔡村镇月亮湾村被评为省级“一村一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专业示范村,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特色村4个,县级旅游特色村21个,全县有农业园区总数15家,其中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3家,农业观光采摘园垂钓园12家,休闲农庄18个。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产品系列化深度开发不够 目前泾县乡村各种资源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许多乡村旅游活动只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产品雷同,品位不高,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

2.2 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不够完善 泾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内的道路、停车场、标示牌等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于完善,导游解说、咨询和消息等服务系统不够健全,游客基本上是走马观花,对当地的民俗风情不甚了解。

2.3 资金短缺、投入不足 建设上规模、上档次的乡村旅游景区,既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又需要对外宣传促销,这就需有一定的资金作保障,而当前泾县这方面的资金投入还有所不足。

3 对策建议

3.1 制定规划,突出泾县特色 制定一个观光农业长远发展整体规划,以生态农业文化为主题,在特色农业和“宣城乡土味”上做文章,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可依据宣城的地域文化、生态资源和农业特色,规划和引导各地兴建不同风格的农业观光园,譬如,以宣纸(笔、墨)的原料生产与历史技艺为主题的传统文化观光园,以景观茶园与贡茶采制为主体的茶文化观光园,以果树花卉与森林氧吧为主题的园艺休闲观光园、采摘园,如城郊的蟠桃、葡萄、草莓等。在322省道和205国道沿线发展景观农业,连片种植如油菜、紫云英、荷花、向日癸、桃树等等,要让不同爱好的人都有各自喜欢的旅游目的地,并由此将泾县真正打造成为长三角经济圈内独具风采、人见人爱的“后花园”和修身养性、放松心情的度假胜地。观光园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点,提前做好规划工作,努力建成文明美观的新农村,并与之相配套,成为观光园的延续和补充接待场所。设计规划中,不仅要有农业专家,还应有园林、景观、建筑、美术行业的设计师,使美感体现在观光园的方方面面。具体到一个观光园,既可以设计为以某个产业为主题的特色农业观光园,也可以是综合农业观光园,但园内设计都要划分出各具特色和不同功能的景观园与活动区,如以设施农业为主的现代农技园,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古代农耕园,及其娱乐区和体验区等等。园区建设施工要认真规范,符合相应的技术、质量标准。

3.2 深度挖掘旅游项目,增强旅游的体验性 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中,应设计丰富、生动的体验项目,挖掘出丰富的乡村活动,开展有特色的田间劳作,以满足游客的体验经历和个性化的旅游需求;加大传统工艺品和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力度,为游客提高丰富的旅游纪念品,增加游客的消费支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国家和省财政的农业发展项目很多,建设资金相对充足,因此,可以在一个乡镇,甚至在全县,由政府出面,协调财政、农业和旅游等部门,集中相关的农业项目资金,重点扶持1~2家龙头企业,由其作为建设主体,通过土地流转、租赁、入股等方式,逐个打造具有一定规模和观赏性的农业示范观光园。

3.3 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农业观光园要尽量与现有的其他景点靠近或连接在一条旅游线路上,以充分整合和利用旅游资源,方便游客转场观光,进而扩大和留住更多的客源,尽快提高观光园的知名度与经济收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在人们向往“回归自然”、渴望“返璞归真”的需求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其强调的是乡土味、自然味和原始味,其实质是生态旅游,两者理应科学结合,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既要防止标准化、商业化和城市化对“乡村性”的侵蚀,又要防止乡土文化的丧失。

3.4 建立多元化投资融资体系 大力开展旅游招商,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资休闲农业景点、景区开发和经营;引导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景点、景区开发建设,激活一批非公有制经济实体和社会闲散资金的投入,逐步建立多元化投资融资体系,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农业观光园建设应与农业标准化相结合,园内的生产操作都要执行相关的国家标准,起码要符合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的环境要求、操作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因为农业观光园既有旅游功能,更有农业科技示范作用。况且,面对广大游客及周边农户,也绝对不能违规操作,必须禁止使用一切不符合有关标准的农业投入品和生产方式,将观光园打造成为绿色、有机农业的示范基地。

严格保护园区的生态环境,这是农业观光园赖以生存的基础与根本所在。在园区建设和生产中,尽量保留原有树木,保持生物多样性;建好排水沟、挡土墙、蓄水池,严防水土流失;搞好绿化,种植防风林、遮阴树和观赏花木;完善污水处理设施,修建农家肥及有机肥的堆沤发酵池、沼气池,做好肥料的无害化处理;实行大田间植、轮作,秸秆还田,种植绿肥;节能减排,杜绝烟尘,并安装风能和太阳能设施。在经营管理上,还必须考虑到观光园的生态承受能力。

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建议精选篇9

关键词:乡村景观、乡村旅游、开发条件、开发建议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 A

1、乡村景观与乡村旅游

乡村景观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内涵和过程的景观类型, 包括乡村聚落景观、乡村文化民俗景观和乡村自然环境,是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为特征、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田园特征的景观区域

随着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利用各类农村资源(农业资源、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其中,开发利用农村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景观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乡村旅游项目的设计与开发,成为农村地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渠道,并为第一与第三产业的结合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成为我国广大农村发展第三产业的一条重要途径,成为我国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2、乡村旅游的开发条件

2.1区域条件

乡村所在的区域位置对于其旅游业的开发有重大的影响。我国农村天地广阔,乡村景观一般为非稀缺性资源,以之为载体开发的旅游业,吸引力及辐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通常只能对乡村所在区域的周边城市产生吸引力。而那些能吸引远程旅游市场的乡村景观或是位于风景名胜区附近,依托景区为游客提供相应服务;或是本身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的人文景观、保留较多较好的历史建筑的著名古村落。因此,适合开发乡村旅游的农村,必须依托于周边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大中城市。分析乡村旅游的区域条件一般可从3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与周边城市的距离远近;二是与周边城市之间的交通条件;三是周边城市的消费水平及倾向。

2.2农业基础条件

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很重要的一点是旅游者对乡村宁静生活的向往,“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体验。因此,乡村的农业基础对乡村旅游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农业活动具有季节性变化,它的基础条件会影响农作物的种类,从而产生不同的季节性乡村景观视觉效果、不同的农作物产品以及不同的农事活动。开发乡村旅游,需对所在农村的农业基础条件进行考察选择,看其是否有利于开发为旅游者体验的农事活动、适合观赏的田园风光、适于携带的农作物产品等。(如赏花、采摘瓜果等适宜于开展为旅游活动项目;而犁地、洒农药等较危险的传统农事活动不宜开发为旅游项目)。

2.3乡村景观质量条件

同样,特别的乡村景观也是吸引游客欣然前往的重要因素,乡村景观的吸引力包括可以是自然景观资源(新鲜的空气、优美的自然风光、原汁原味的在城市中从来都看不到的各种动植物等),也可以是感官的无形信息(民俗风情、特殊文化、游客对乡村的特殊感情等)。因此,对乡村景观质量的评价,一要考察其自然景观的美感度、奇特性和生态价值;二要研究其文化内涵、风土民情、历史遗迹等。

2.4开发管理者及乡村社区条件

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迅猛发展,部分旅游项目的盲目开发,使得乡村旅游给乡村本身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环境、社会和文化的消极影响。这些,促使人们开始对旅游开发管理者、乡村社区与乡村旅游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希望寻求到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实现旅游发展中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开发管理者及社区是乡村旅游的直接执行者,具有造景、提供服务、保护自然景观的功能,层次越高的开发管理者及社区越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越利于旅游的发展。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应综合考察开发管理者及乡村社区的社会经济情况、商业意识、居民素质、政府政策要求等条件。

3、乡村旅游的开发

以温州泽雅叶同仁中医药文化休闲养生园为例,作一一具体分析。泽雅地处温州市瓯海区西部,环境优越、物产丰富、气候宜人,境内风景秀丽,主要有泽雅湖、纸山、五凤、崎云、西山、七瀑涧、金坑峡、高山角等八个主要风景区,全境200余处名胜景点。

3.1开发条件分析

3.1.1区位条件

泽雅位于温州市瓯海区西部,相距温州市区(鹿城区)42.9公里,不足1小时的路程。泽雅风景原汁原味、人工雕饰不多,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有为城里人所喜欢的山野田趣。同时,作为省级风景区的泽雅景区已拥有一定的基础服务设施,为旅游开发奠定了较好条件。

3.1.2农业基础

泽雅地处亚热带沿海丘陵山地地带,多种多样的地形、肥沃的土壤、适宜的气候、充足的水源,为其发展多种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形成了以经济竹林为主、山地梯田适当发展粮食作物、地域水网经营水产及农副业的农业经济结构。此类农业基础有利于开发组成适合旅游者观赏、体验、参与的旅游产品。

3.1.3景观质量

泽雅自然景观以雄秀葱郁、山水秀美而著称,境内苍山逶迤烟霞飘绕,银溪秀水蜿蜒如带;群峰挺拔气势参天,瀑布如注凝绿碧潭,山庄村落绰绰,青山溪水依依,天然原始韵味无穷,如一幅连绵不绝的典雅水墨山水画卷。叶同仁药文化休闲养生园就建立在泽雅这秀美的青山绿水及淳朴的民族风情之中,地处省级风景区泽雅湖畔,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地势顺坡而下,梯田层叠,竹林成荫,常年流水潺潺、阳光充足,可谓伴水而居,居而有竹,同时泽雅风景原汁原味、人工雕饰不多,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有为城里人所喜欢的山野田趣。

叶同仁中医药文化休闲养生园以自然景观为依托,利用“叶同仁”百年老品牌的魅力将浓厚中医药文化底蕴融入休闲园中,将其开发成区别于单纯旅游性质的农家乐的健康养生休闲基地,在泽雅这幅典雅水墨山水画中添上富有文化内涵的一笔。

3.1.4开发管理者

叶同仁药文化健康休闲园由温州百年老字号药业名店――温州市叶同仁医药连锁有限公司筹划建设,凭借其优秀的管理能力,百年老品牌的医药文化底蕴,结合泽雅的灵山秀水,为休闲园的开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2开发建议

3.2.1旅游开发定位

开发定位是乡村旅游开发与设计的基础,一个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需通过合理的定位来确定其在城市旅游格局中的特征,保证旅游产品的市场生命力。开发的定位包括区位选择、市场定位、产品选择和组合三方面内容:①区位选择:乡村旅游是依托周边城市消费群体的远郊旅游圈,其交通应便于到达,以1日和2日旅游为周期。温州市泽雅湖风景区与温州市区交通顺畅,具有1―2日旅游行为的时空特征,服务区域以温州城区为主,周边县城为辅。②市场选择:泽雅湖风景区展示的是梯田、竹海及湖面风光,结合叶同仁的中医药文化及养生休闲活动,其主要目标市场应定位为以休闲养生为主的大众市场,开展以草药采摘、中医养生等为主的参与性旅游活动,同时,利用叶同仁百年老店深厚的历史内涵,开展各种传统医药文化活动,建立温州中医文化、中医名人纪念馆,为在校学生及各类中医爱好者提供中医药文化的展示、教育场所。③产品选择和组合:泽雅湖畔天然的乡村自然景观是漫山的竹海及层叠的梯田,因而根据基地自然条件,在梯田栽植、采摘草药,山地竹海散种野生中药,以让游客参与辨别、采摘。同时,开发各类中医养生项目,对叶同仁中医药文化休闲养生园的旅游产品进行综合性的组合设置。

3.2.2景观意象塑造

景观意象是自然景观在人们感知过程中所形成的记忆性、分辨性的整体性特征,是开发乡村旅游的基础。叶同仁中医药文化休闲养生园在开发的过程中对景观意象的塑造应强调“自然”、“原真”、“文化”三大特色,具体包括:①保留自然景观背景:自然景观背景是乡村旅游区存在的依托,在区位选择时就强调具有相当的美感度、奇特性和生态价值,无须太多的设计和改造。叶同仁中医药文化休闲养生园位于温州市泽雅湖风景区内,应尽可能保留和强化其原赋自然景观的特色,保护山地竹海风光、恢复山地梯田景观。②重塑泽雅山地民居景观:泽雅的山地民居是是体现乡村景观意象最基本因素之一,也是体现场地“原真”特色的重要载体。发展泽雅的乡村旅游应重塑其山地民居景观意象,建筑物的外观设计应采用泽雅民居建筑风格,强调与自然景观背景相协调,内部应根据使用功能优化布置,同时结合生态工程技术建成生态建筑;另外,为维护原赋景观资源的特色,新建筑基本在原有建筑基地上设计建造,避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证园区的可持续发展。③塑造园区文化景观:结合自然景观与中医文化内涵,加强对园区景观的建设,通过景观小品、文化雕刻的设置,使游客既有自然美景的享受,又有中医文化的熏陶,同时,通过建立温州中医文化、中医名人纪念馆,为中医爱好者提供中医药文化的展示场所。

3.2.3加强社区参与

乡村社区参与开发及提供服务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措施。发展乡村旅游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高层次的开发管理者的管理、组织,加强社区参与,注重对社区村民的教育和培训投资,树立生态保护意识、加强旅游服务意识,促使广大农户积极参与维护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使社区农户真正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和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王云才: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中国园林》,2004.06

2、杨国良:观光农园旅游区开发与规划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6

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建议精选篇10

优化全域旅游空间布局

发展全域旅游,关键就是要深化旅游产业目标、战略及规模体系在全域空间上的落实,通过“造城、添景、兴镇、美村”4个抓手有效推进全域旅游,形成由一座休闲旅游城、二条旅游发展轴、三个旅游板块、十个魅力城镇和全县美丽乡村组成的全域旅游空间结构体系,实现旅游产业的全域覆盖。

造城:即打造一座休闲旅游县城。树立“旅游即城市,城市即旅游”的理念,把城市作为一个最好的旅游产品、最美的旅游目的地来打造,在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中渗透旅游的元素。坚持规划引领,积极开展城域旅游规划研究,优化桐君、城南、旧县、凤川4个街道旅游产业和城市空间布局,围绕“精致、精品、精细”,加快建设最美县城。推进东门区块、开元街区和江滨公园景观提升改造,合理布局陶吧、咖啡吧、演艺吧等休闲场点,打造精品商贸步行街区、滨江路休闲美食特色街。加快建成杭州潇洒运动公园、励骏酒店、君悦大厦等高端酒店和休闲娱乐设施。依托滨江亲水平台,以富春江、桐君山为背景,打造“春江花月夜”主题灯光秀,丰富夜游内涵。整合改造大奇山区块旅游资源,打造县城花园会客厅,建成省级旅游度假区。

添景:即提升二条旅游发展轴景观,改造三大旅游板块传统景区。一是富春江、分水江旅游发展轴。加快推进“三江两岸”绿道和景观林建设,推进桐庐旅游交通的景观化、立体化,美化沿线景观,打造风景优美的交通景观廊道。改造建设旅游综合性码头和主要节点游船码头,通过绿道和水路游线串联窄溪渔文化、梅蓉田园风光、桐君山中药祖庭、最美县城、严子陵钓台、芦茨区块乡村民宿等旅游产品;提升改造沿线的路域环境,修建码头和休闲设施,全面改善桐庐的旅游交通基础设施条件。二是富春旅游板块。要依托富春江—新安江部级风景名胜区资源,打造一个开放式的富春山居图实景地——富春江大景区。进一步完善沿富春江休闲旅游项目,包括运动休闲、养生度假、森林探险、乡村游乐等。以大奇山为核心,形成以山水休闲为特色的沿江板块。同时,推进芦茨风情小镇建设和深澳古村保护性开发利用。三是瑶琳板块。实施大瑶琳景区改造提升,整合瑶琳仙境、红灯笼乡村家园、天目溪漂流景区;结合森林氧吧、高山温泉资源,建设森林宾馆,建成瑶琳森林公园温泉度假区;推进浪石金滩、垂云通天河、琴溪香谷景区改造,完善接待设施,充实休闲内容;突出动漫休闲、养生保健主题,大力推进天之梦旅游度假区建设。四是分水板块。加快天溪湖旅游度假区建设,带动百江天子地、合村大溪峡闯滩等景区发展,推动分水乡村旅游向休闲养生型转变,构建以旅游度假、生态养生、运动休闲为特色的桐庐西部“休闲养生基地”。

兴镇:即培育10个魅力城镇。全面实施分水镇小城市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努力建成杭州西郊最靓丽的小城市;加强综合整治、优化布局,提升横村、富春江、江南中心镇品质;瑶琳镇要整合旅游产品资源,加强公共配套服务,着力打造成为“华夏旅游重镇”;百江镇要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主动融入千岛湖黄金旅游板块;钟山乡要加快石材行业整治、推进矿山复绿等环境综合改造工程,建成“产业特色鲜明、环境绿色生态”的生态钟山;合村乡要发挥绿色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农事民俗体验、运动休闲为主的乡村旅游;新合乡、莪山乡要发挥绿色生态、红色经典、民族特色优势,加大道路环境改造、完善接待功能,打造乡村旅游经典板块。

美村:即全面建设美丽乡村。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进一步优化村庄布局规划,积极推进中心村、精品村、培育村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村庄环境整治等工作。坚持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住房改造、风情带打造、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工程有机结合、整体互动,与观光采摘、运动休闲、养生养老等乡村旅游有机结合、互促发展。着力推进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农村生态经济体系和农村生态文化体系建设,重点推进32个中心村建设,建成50个杭州市美丽乡村精品村,对其它行政村按照“普惠制”原则培育建设,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

丰富特色旅游产品体系

桐庐发展全域旅游,要充分利用多样的生态性、厚重的人文资源禀赋,着力打造城市与乡村互动、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融合,既有景区观光,又有休闲度假;既有现代都市,又有古村古建风情,能满足不同人群旅游需求的立体的、特色的旅游产品。要结合风景桐庐的建设成果,启动旅游产业振兴计划,以“四个一工程”为引领(即建设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开发特色街区,将桐庐县城建设成为一座“休闲旅游城”;整合旅游资源,加强配套服务,推进国家5A级景区创建,将瑶琳镇打造成为一个“华夏旅游重镇”;实施慢生活体验区建设试点,将芦茨区块打造成我县第一个慢生活体验区;结合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推出一条“富春江水上旅游带”),培育形成以农家乐美食为特色的乡村体验游、以领略山水风光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游、以感受历史文化气息为主的历史文化游、以观摩农事节庆为主的节庆赛事游等内容为一体的全域旅游产品体系。一是围绕“村”字做文章。以实施“5525”统筹城乡精品工程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5条秀美乡村风情带(诗画山水带、古风民俗带、产业风情带、运动休闲带、生态养生带),提升5大乡村节庆活动(中国休闲乡村旅游节、浙江森林旅游节、“潇洒桐庐·烂漫山花”节、潇洒桐庐户外休闲运动节、富春江亲水避暑节),培育25个风情特色村(点),通过特色挖掘、示范带动,形成“一村一点一品”。二是围绕“慢”字做文章。通过保护生态资源、制定扶持政策、加强招商选资等途径,在芦茨积极打造全国首个乡村慢生活体验区,倡导慢饮食、慢读书、慢创作、慢运动、慢旅游等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和从容淡定的心理状态,让人们体验农家生活的怡然自得,感悟大自然的纯真美好。三是围绕“养”字做文章。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充分挖掘桐庐华夏中药鼻祖圣地文化底蕴,围绕“中医药与传统养生文化体验”和“国际医疗康复旅游”两大主题,举办华夏中医药养生旅游节,谋划中医养生医疗旅游区,重点建设3个中医药健康养生中心(基地),推出5条健康养生精品线路,形成全域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体系,努力打响“桐君故里·养生圣地”品牌。

推进立体旅游产业融合

顺应“大旅游”发展趋势,推进旅游与文化、餐饮、生态、健康、体育等相关产业融合互动,加快培育森林度假、温泉养生、养老养生、地方美食、农事体验等业态,促进“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协调发展,拉长旅游产业链,形成附加值和溢出效应很高的泛旅游产业。一是推出地方产品特色旅游。依托蜜梨、蜜桃、蓝莓等农业特色产业,积极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游、四季水果采摘游,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依托蜂产品加工、分水制笔、针织服装等块状经济优势,开发工业旅游和旅游商品,增加游客观光和体验购物功能。依托中药材、剪纸、越剧、绣花鞋、畲族服装等本土特色资源,积极促进旅游业与文创业的结合,鼓励开发特色旅游纪念品,发展特色商品购物市场。二是培育壮大特色潜力行业。大力推进美食、茶楼、保健疗养、运动休闲、工艺美术、演艺等六大特色潜力行业发展,开展最佳休闲去处评选,培育一批特色潜力行业精品休闲场所,促进特色潜力行业向旅游产品转化。三是积极培育旅游新型业态。立足全域景区的良好环境以及数量较多的高星级酒店宾馆,进一步提升接待服务水平,吸引各类大型会议、学术报告、活动庆典、企业年会等到我县举行,发展会议会展、商务旅游等新业态。依托杭州潇洒运动公园、天溪湖旅游度假区等旅游综合体,以及城市绿道系统,开发山地运动、自行车运动、体育健身等旅游产品,发展体育运动产业。

创新旅游品牌营销模式

全力打造“中国画城·潇洒桐庐”城市品牌形象,彰显桐庐诗画山水、名画实景以及幸福和谐生活画卷的城市特质。一是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加强与国际旅游组织和主流电视、报刊媒体的宣传合作,加大在央视媒体、省级主要客源城市的广告投放力度;积极寻求新媒体渠道,通过互联网、智能手机、智慧旅游等新媒介,利用微博、微电影等新方式开展宣传,扩大桐庐全域旅游宣传覆盖面。二是创新市场营销模式。深化传统市场,细分客源市场,形成以山水观光市场为基础,会议会展与乡村休闲两大市场为重点,自驾自助、运动拓展、康体养生等市场为补充的市场需求结构。结合《富春山居图》实景游、浪漫山花游等旅游产品线路的推广,积极采取多种营销手段,发展深度游市场,延长游客逗留时间。三是打造品牌节庆活动。丰富提升华夏中医药养生旅游节、中国休闲乡村旅游季等活动,打造一批主题内涵多元、节庆举办常态、产业延伸互动的旅游节庆,形成“季季有活动、镇镇有特色、县域有品牌”的节庆活动格局。

提升全域旅游服务体系

打造城区交通环线和交通外环线,利用慢行交通、微型公交等形式与交通末端实现“无缝对接”,构筑通达全域旅游腹地的交通网络。完善特色乡镇、美丽乡村多语种标识设置,配套覆盖全域的基础服务设施。推进桐庐“智慧旅游”建设,构建桐庐城市智能旅游平台,建成桐庐旅游服务中心,提升桐庐的旅游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进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加大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夯实全域旅游工作保障

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建议精选篇11

一、09年 平台构建,成效显著

清溪景区自10年9月开园以来,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山乡巨变第一村”引跑省内乡村旅游,为清溪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其作为核心景区的拉动辐射作用明显。我们在坚持“完善基础设施,形成产业特色,培育新型农民,建设和谐乡村”的基础上,按照年初工作会议的精神,以“着力景区提质,完善配套设施,扎实推进产业,促进平衡发展”为指导思想,工作成效显著:

(一)旅游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一是景区经济发展大提速。开园一年来(10年9月到09年9月),共接待游客70万人次,其中09年接待游客30.23万人,其中团队(含旅行社)接待103批次,政府考察团队120批次,门票收入23.3万元。形成旅游产值5300余万元,景区村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7600元。

(二)农业农村工作成绩喜人

一是土地流转效果显著。景区坚持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贯产业发展始终,积极引导农民围绕旅游活动和地方特色,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清溪村土地流转效果显著,形成了百亩荷塘、百亩果园、百味果蔬园“三园特色”。09年景区管理中心经营“百味果蔬园”种植果蔬30余种,增添景区生态旅游景观的同时丰富了游客采摘体验特色,景区成功申报为“湖南省农业旅游示范点”、“湖南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

二是生态建设再上新台阶。为营造村民宜居,游客舒适的休闲环境,就必须在自然生态建设上下功夫。景区按照居住特点,逐点逐片规划建设,把庭院建设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形成“在新农村建设中建景点,在景区开发中建新农村”的局面,引导村民对庭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造(围园栅栏、修园种菜、栽花种草),使得民居改造和庭院建设相得益彰;同时加强对景区环境的绿化、美化,开展“万棵茶树进清溪”植树活动,全面改善村容村貌,推动景区景观升格。现已获湖南省“省级生态村”的称号,并申报了国家环保专项资金,正在申报“全国生态文化村”。

三是农村建设、国土环保、景区管理等得到进一步夯实。景区管理中心协同上级相关部门完成了清溪景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认真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完成了对《山乡巨变第一村景区总体规划》的评审工作。制定景区设施维护管理制度,通过全民教育,进一步规范了农村房屋新建、改建行为,严格按照土地使用审批和房屋构建审批程序办理,从严控制景区建设。

四是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山乡巨变第一村二期项目建设开发按照湖南省旅游 “251”工程建设项目计划有序推进,09年完成投资490万元,新建旅游观光车专用游道800米、停车场3处,共3000平方、添置电瓶车3台、农耕文化体验园建设初具雏形,新增体验水车18台、民俗艺术广场乐器服装一套,均投入使用。清溪源头瀑布建设、售票处建设等正有序推进,为明年清溪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五是村民素质大幅提高。为加强对景区村民的教育培训,增强景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经营管理意识、文明意识,给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09年我们借助远程教育、乡村清洁工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活动,共组织党员干部、村民群众学习培训20余次,发放资料300多份,建立了设施维护管理制度,村民服务意识、经营水平明显提高。引导村民树立健康文明的休闲娱乐方式,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露天电影、百人舞会、清溪村腰鼓队搞得有声有色。景区的建设、开放发展,极大促进了村民素质的提高。

(三)乡村生态旅游构建发展平台

10年,山乡巨变第一村作为湖南省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一个靓点,“中国首届乡村文化旅游节”的成功举办,让山乡巨变第一村享誉省内外。09年来,清溪村乡村旅游的发展升温,接待省内外新农村建设考察团120余批次,各级领导在清溪视察,对清溪景区建设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6月2日,春贤书记在景区视察时高度评价景区“房子有特色、路标有文化,是一个真正的山乡巨变第一村”。随着景区建设、管理、经营的逐步完善,清溪景区也渐渐由省内向省外,由国内到国际的平台跨越。11月18日,阿根廷方案党国际关系处书记迭戈.格拉尔一行来景区参观;11月19日至21日,韩国南海郡政府郡守郑炫台、议长李在烈一行来山乡巨变第一村考察交流;12月1日,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政治局委员克沙夫•普拉萨德•巴达尔率尼泊尔政党干部考察团一行10人,考察山乡巨变第一村新农村建设、基层党建情况;12月10日,以色列驻华使馆政治与新闻官员柯楷仪、以色列国驻华使馆新闻处高级助理李燎原、中国友协亚非部副主任陆学志一行考察山乡巨变第一村,均对清溪景区的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这类集中性的外事交流活动极大的促进了山乡巨变第一村向高层次平台跨越。

二、09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回顾一年的工作,成绩可圈可点,但存在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

1、景区缺乏权威性管理条例,景区管理中心人员、编制、保障不稳定,缺少明确的运营保障和激励机制。机构稳定性亟需解决。

2、景区经济社会发展步子不大。与成熟旅游区相比差距较大,对照成熟旅游区“山有风景,水有灵气,食有佳肴,住有条件,购有特产,玩有体验”的要求,要真正实现 “山乡巨变第一村,乡村体验第一游”的完美结合,景区亟需解决游客体验游乐项目的供需矛盾,凸显“乡村体验第一游”主题形象。

3、景区服务功能、配套设施尚不完善。景区旅游住宿、旅游购物、景点停车场、旅游厕所等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还不完善,景区无法形成旅游产业链,严重影响了景区品牌建设。对旅游经济的增长没有形成有力支撑,游客住不下来、购不起来,制约了招商引资、市场营销工作的开展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2010年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精神,增强“大开发、大发展、大区域、大环境、大旅游、新形象”的意识,以“发展大旅游、开拓大市场、形成大产业”为要求,按照“交通围绕旅游先行,农业围绕旅游调整,商业围绕旅游搞活,景区围绕旅游建设,管理围绕旅游服务”这“六个围绕”的战略,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群众观,认真落实“五个统筹、五个坚持”,以全面建设小康景区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做到“六个结合”:把发展旅游与解决就业结合起来,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旅游资源保护结合起来,与招商引资结合起来,与促进区域旅游的协调发展结合起来,与和谐景区的构建结合起来。加快实施清溪景区发展战略,按照湖南省旅游建设“251”工程项目计划,加快山乡巨变第一村二期建设进度,进一步规范和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发展路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做到“六新”:“发展有新思路,项目有新突破,管理有新举措,旅游有新格局、形象有新提高”,不断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旅游产品开发、不断优化旅游经济发展、不断提升旅游文化档次,不断推进旅游业提质增效,推进清溪旅游经济高速发展。

(二)工作目标

2010年,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项目建设资金,努力实现区工委、管委会安排的招商引资任务,全力建设“乡村欢乐世界”项目,加强宣传促销,拓展市场客源,力争景区门票年收入突破50万元,游客突破50万人次,开展清溪景区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活动,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景区服务质量,做好“国家aaaa级景区、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部级生态村”的申报工作。

(三)工作举措

一是旅游工作要有“新突破”。开创旅游发展新局面,要切实做到“七个进一步突破”。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在改善旅游发展条件上实现新突破。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位置,抢抓机遇,加大投入,使交通、通讯、配套设施等基础设施有明显改善;更加突出清溪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在精品建设和多层次产品开发上实现新突破。发展旅游要在特色上下功夫。对旅游者最富有吸引力的是特色,真正有竞争力的也是特色,只有突出特色,旅游业才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才能获得最大发展。尽快建设“乡村欢乐世界”,满足游客需求,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看点和亮点;坚持不懈地抓旅游环境建设,进一步在推进依法治旅上实现新突破。坚持不懈地抓景区旅游环境的整治和改善,要制定权威性管理条例,加强规范化管理,加大旅游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搭建行为,切实保护广大游客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整体提升清溪景区旅游服务质量和对外形象;进一步理顺体制、加快机制创新,进一步在培育旅游市场主体上实现新突破。要进一步完善旅游行业管理体制,创新旅游开发经营机制,解决现在景区多头管理,体制不顺的局面,成立旅游行业协会,不断为清溪景区旅游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进一步为周边企业搞好服务;合作开发旅游商品,一心一意优化旅游经济结构,进一步在提升旅游经济效益上实现新突破。充分利用清溪村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面对市场需求,突出地方特色,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更好地发挥企业在旅游商品开发、生产、加工、流通中的带动作用;加强旅游区域合作,实现区域大整合,进一步在旅游对外开放上实现新突破。旅游区域合作是旅游产品的特性所决定的,加强景区和旅行社的合作,主动融入“长沙-张家界”旅游黄金线,全力构建“长沙-益阳(山乡巨变第一村)-桃江-安化”旅游线路;实实在在地处理好景区旅游利益主体的关系,找准衔接点,创造性地整合资源,在构建和谐景区上取得新突破。既要为周边企业服好务,共同构建合理的功能分区。清溪景区旅游开发必须要激发当地群众的创业热情和主体地位,通过发展旅游业来破除“三农”“瓶劲”,解决就业问题,促进当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景区、发展和谐旅游。

二是农民增收要有“新路子”。扎扎实实抓好农民增收,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大对村民的引导、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拓宽景区村民增收的门路,引导村民围绕旅游产业增收发展第三产业。2010年,重点引导村民发展档次较高、服务优质的乡村客栈和特色旅游接待点,增加收入。

三是发展环境要有“新改善”。树立开放兴旅意识,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度,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构建景区引进来、走出去的网络平台、“绿色通道”,做好招商引资项目的包装、策划、宣传。积极探索招商引资的工作新思路和新措施,以资源招商、政策引商、服务亲商、环境安商,感情留商,营造全社会招商引资的良好氛围,全力构建和谐景区,着力打造景区新农村。

四是社会事业要有“新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大景区群众文化活动,提高景区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和投资环境。2010年,重点整合全区文化资源,把民俗艺术广场打造成益阳最大的民俗文化地标,助推全区文化旅游社会事业的新发展。

五是综合管理工作要有“新格局”。景区环境、卫生、安全等工作要全面落实责任制,“严”字当头,常抓不懈,做到精细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重点抓好景区综合治理工作、咨询投诉工作;构建全景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六是学习实践活动要有“新探索”。创新载体,把景区第三批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打造成为景区最亮丽的党建风景线,把学习实践活动变成推动景区旅游大发展的“助推器”。

四、保障措施

现在景区管理中心尚处于筹备阶段,机构尚未形成人力、财力、物力的匹配,清溪景区管理体制也不统一,基础配套尚待完善,因此要实现上述计划,需要有以下几点保障措施:

1、请求旅游部门会同发改部门支持山乡巨变第一村申请国家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申报国家旅游发展基金补助地方项目经费以及财政贴息贷款。

2、请求上级部门积极支持清溪申报国家4a级景区,组织举办市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班等活动,切实提高市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在电视台播放旅游服务礼仪讲座等资料,增强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技能等,同时为创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增光添彩。

3、请求上级牵头协调公路部门对区内乡村道路建设资助项目予以倾斜。请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对市区6路、9路车公交站牌统一名称,在可能的情况下增设旅游专线,形成市民休闲旅游的氛围。

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建议精选篇12

【关键词】桂林;旅游农业;成效;建议

为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市委三届八次全会精神,立足桂林实际,走农业稳市、文化立市、旅游兴市、工业强市之路,全面实施科学发展三年计划,努力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促进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我市充分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大力配合抓好旅游农业工作,特别是在加快桂阳公路、机场路、桂黄公路沿线观光农业带建设,推进规划实施,落实项目,抓好技术指导、服务、检查和督促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一、桂林旅游农业概况

(一)基本情况

桂林是广西旅游农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近几年来,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依托旅游名城和历史文化名城得天独厚的优势,旅游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底止,桂林市创建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3个,自治区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9个,数量均占全区首位。园区总数125个,规模以上3个,现代农业科技园12个,休闲农庄50个,农业观光采摘园41个,农家乐251个,从业人员19437人,农民工15663人,资产总额98395万元,固定资产投资67510万元,年营业收入38330万元,实现利润8460万元,农民收入10425万元,上交税金609万元,年旅游收入55071万元,年农产品销售收入3417万元。休闲农业示范点数量逐渐增加,规模逐步扩大,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更为可喜的是,一批社会其他行业的经营者,也开始跨行业发展,进军旅游农业。

(二)基本模式

桂林旅游农业种类繁多,全市有旅游农业示范点、农业生态示范园和农家乐等共200多家,按内容可分为如下八类:

1、新农村+特色农业 如恭城红岩村

2、民俗文化+特色农业 如龙胜龙脊景区

3、农耕文化+特色农业 如临桂刘三姐茶园

4、农家乐+特色农业 如灵川大圩草莓岛

5、农家乐+自然景观 如荔浦荔江湾农业旅游区

6、农家乐 如七星区龙舟休闲山庄

7、民俗文化+自然景观 如临桂义江缘

8、现代农业示范园 如市农科所现代农业示范园

二、发展旅游农业主要工作

为了把旅游农业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局领导高度重视休闲农业,把休闲农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亮点来挖掘。一把手、分管领导主动与市旅游局、市林业局、市新农办的领导进行沟通、协商;2次主持召开市旅游局、市林业局、市新农办等4个单位的分管领导和相关科室负责人参加的旅游农业工作座谈会,5次召开局里相关科室负责人会议研究旅游农业问题:派出有关人员参加第四期全国休闲农业管理人员培训班的培训。经过开展一系列的工作,有效地推动了休闲农业工作的发展。

(一)与旅游局一起共同研究制定发展农业旅游措施。8月17日,市旅游局和市农业局共同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对引领休闲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抓好农业旅游示范点建设,把农业项目的安排布置与乡村旅游的景区景点建设结合起来。在阳朔县白沙镇古板村委建设万亩金桔“三避”栽培技术示范,分别在兴安县溶江镇、灵川县大圩镇建设万亩葡萄“三避”栽培技术示范;在阳朔县遇龙河景区、桂阳公路沿线、草坪乡等地种植冬油菜、红花草示范1500亩,在桂黄公路全州段建立油菜示范2000亩、建立柑桔、葡萄、食用菌等作物示范3100亩。

(三)农业旅游示范点培育3个,现在正在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

(四)8月至10月与市旅游局一道共同开展桂林市十佳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定。

(五)根据桂林旅游农业资源分布特征,市农业局、旅游局、林业局、市新农办筹划共同向社会推出“魅力桂林乡村农业四季游”为主题的春之花、夏之凉、秋之实、冬之雪四类二十条休闲农业旅游精品线路。

三、发展旅游农业成效

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市旅游农业基本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发展旅游农业实现农民增收。近年来,农民增收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特别是自去年11月以来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加剧,我国沿海加工出口中小型企业受到严重冲击,企业纷纷裁员,农民工就业岗位剧减,大量农民工返乡。为了给农民工再就业创造机会,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使农民工离土不离乡,就可以就业,增加收入。

2、旅游农业的发展,丰富了旅游产品,大大增加了旅游者的消费选择。桂林具有丰富的旅游和特色农业资源,推出了不少旅游农业景区景点,最近市农业局联合市旅游局、林业局正在谋划推出“魅力桂林乡村农业四季游”六类:春之花、夏之凉、秋之实、冬之雪、乡村民俗之旅、休闲度假游,二十多条线路,将对桂林市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作用。

3、旅游农业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餐饮、休闲等服务业,也带动了当地农村的种养业,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灵川县大圩镇借助周边地区的古东瀑布、毛洲岛、绿洲园、冠岩等景区,发展提子、草莓、无公害蔬菜、水果基地10000多亩,带动周边10多家农家饭庄。2009年实现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00多元。

4、旅游农业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旅游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恭城县的红岩村、大岭山村、北洞源村、横山村、社山村等五个乡村旅游点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业旅游相结合的典范,这些村投入大量资金,整修人户道路,修建高标准厕所、垃圾站、停车场,设立中英文指路牌等,极大推动了当地农家乐示范区发展;临桂县2009年投入3000万元加强景区交通建设,目前,几条通往景区景点的柏油路均已开工建设,部分已经竣工。二是发展旅游农业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村风文明和先进文化传播。

5、旅游农业推进了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休闲农业作为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既带动了旅游休闲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当地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阳朔县白沙镇古板村能围绕“绿色、安全、生态”这一主题,积极发展无公害和绿色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了金桔避雨栽培基地,提高了产品的经济效益,也带动了周边农民实施标准化生产。

四、发展旅游农业的主要措施

我们坚持科学发展,依托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和旅游业发展的优越条件与环境,把握泛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和中国一东盟永久落户广西的良好机遇,大力推进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工作,打造新亮点,增创新优 势。

(一)政府引导,部门扶持,市场运作,农民受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市委三届五次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大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休闲农业发展力度,相关部门也纷纷出台激励措施,金融部门从资金上给予贷款扶持、工商部门在营业执照办理上大开绿灯,旅游部门从经营上给予指导,在开发的方式上采取农户自愿,市场运作的原则,切实保护业主利益,

(二)统一规划,引导开发,强化管理,确保成功。在规划建设乡村生态景区上,在全市旅游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按照回归自然、突出山水田园、自然风貌的开发思路,打造“大桂林农家休闲和度假观光的旅游胜地”。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村民对“农家乐”景区的规范管理。成立景区旅游管理协会,由素质较高的村民负责协会的各项管理工作。在市场管理、旅游质量管理、投诉管理方面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制定旅游接待工作职责、安全管理制度及食、宿方面管理制度等,有力地促进了“农家乐”规范化运作,保证了旅游农业工作快速、健康的发展。

(三)深挖资源,创新模式开展休闲农业工作

1、特色农业与农业旅游相结合。恭城桃花节、月柿节、阳朔金桔节、灵川县大圩镇草莓提子基地、灌阳县米珠山果园、临桂县刘三姐茶园、资源县中峰乡提子基地、兴安县溶江葡萄生产基地等特色农业带动了旅游农业的发展。

如恭城“桃花节”从2003年开始,连续举办了七届。以“整合资源、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综合提升”的理念,与广大商家共享平台,共创商机,共度春天最美好的时光。桃花节期间,村民们载歌载舞,以歌舞会友,以花传情,“赏恭城桃花,住生态家园,吃绿色食品,做快活神仙”,是游客踏青观花,领略春天气息的绝佳去处。节问来自国内外各地的游客数逾100万人次,实现了经济社会效益的进一步提升,走出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之路。

同时,每年桂林市的主要春夏熟水果如南方优质梨、葡萄等的成熟上市期问,通过举办网上南方优质梨节,并利用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进行大量宣传,采取现场促销等方式,组织引导广大市民、游客前往果园游览观光,摘果、品果,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体验农业生态旅游的无限魅力。不仅为广大市民、市外游客提供更多的旅游产品选择,还扩大了桂林市优势水果的知名度,引来了客商,解决了春夏熟水果成熟上市期集中、量大的销路问题,达到了产品增产增收目的。

2、地方传统文化与特色农业相结合。恭城县举办中国瑶族盘王节暨恭城月柿节。该节以“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风情,挖掘恭城瑶文化和生态资源”为主旨,向中外游客展示瑶族的“南岭欢歌”、旅游观光与风味独特的恭城油茶,同时充分展示了瑶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53%的恭城,创造了闻名全国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该模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典范”。

永福县充分利用福寿文化品牌,通过举办“永福国际养生节和福寿节”,让嘉宾和游客体验了该县福寿旅游的乡土风情、农家习俗,为打造福寿文化品牌打下了基础,提升了永福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3、新农村建设与特色农业相结合。阳朔县推出以“观万亩桔海,赏百里风光,品山野美味,住农家别墅”为主题休闲游线路13条,如白沙镇凉水井生态旅游村、兴坪镇渔村总统之旅、漓江沿岸杨堤一兴坪、白沙龙潭门一葡萄乌龙景区;恭城县莲花镇红岩村凭借月柿产业的支撑,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万亩无公害生态月柿园,建成了集农家别墅、农业观光、生态民俗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农业旅游景区,从2003年至今接待中外游客近100万人次,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红岩村荣获了“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和“全国十大魅力乡村”称号,还有恭城县的红岩村、大岭山村、北洞源村、横山村、社山村等五个乡村旅游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特色农业相结合的典范。

(四)推出旅游农业精品线路,多渠道向外进行宣传推介。我市从2007年开始尝试农业生态旅游精品线路的建设,把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纳入现代(生态)农业总体规划,并给予立项和安排项目专项资金。同时,通过开展旅游农业资源发展现状调查,初步推出四类二十多条旅游农业精品旅游线路。这些精品线路以公路交通干道为线,把旅游农业的景点景区连接起来,景点时间季节性强,特色鲜明,分布在以桂林城区为中心的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结合开展“农业生态游,体验新农村”主题旅游活动,对旅游农业精品游线路上的重点景点景区进行重点宣传、推介,扩大影响力。

(五)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切实加强领导。市县两级政府为了加强对发展乡村旅游工作的领导,建议建立由政府牵头的联席会议制度:同时,由市旅游局和市农业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明确了旅游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发展目标,并提出了发展措施。

五、发展旅游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旅游农业虽然有了很快的发展,取得一些经验,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1、旅游农业发展不平衡。旅游业原来基础比较好的地方,农业生态旅游也搞得比较好,新区的发展有待加强。

2、资源整合不到位,各旅游点问的沟通与合作还比较松散。如农业生态旅游景点和农家乐的经营各行其事,各显神通。

3、旅游农业的资金投入不足,开发层次较低。如景点的开发包装档次较低,农业生态文化有待深挖提高。

4、旅游环境卫生、环保问题不容忽视,旅游农业经营行为有待规范。如景点周边饮食店的卫生、生活污水排放、生活垃圾的处理等问题。

六、加快旅游农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发展旅游农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我市“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和“实施一大战略,狠抓两大经济,做强五大产业,推进‘三化’进程”的总体思路以及“农业稳市、文化立市、旅游兴市、工业强市”的战略目标,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抓点带面、立足服务、打造品牌的发展路子,以国内外旅游市场为导向,以调整农业结构为主线,以农业、旅游资源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现代农业设施为手段,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建设集农业开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观光农业旅游景区,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提供一批高起点、高品位的农业旅游精品景点。使农业与旅游有机结合,形成相互促进、良性发展的产业格局,全面推动桂林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到2015年,旅游农业成为我市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建成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休闲度假地,建成一批规范化、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的乡村旅游区(点)。到2020年,在桂林市建成较为完善旅游农业的产业体系,旅游农业的经济效益明显增长,桂林旅游农业的建设水平和服务质量居全国地市一级前列。旅游农业的发展定位:桂林市城区(含灵川、临桂)成为桂北乡村旅游中心,兴安县成为桂北乡 村旅游北次中心,阳朔县成为桂林乡村旅游的南次中心。

(一)整合部门力量,重点建设好桂林旅游农业精品游线路,强力打造一批如龙脊风光、恭城生态家园、兴安溶江“南方吐鲁番”、阳朔古板金桔世界等展示传统农耕文化、生态循环农业,现代设施农业和“三5避”技术为代表的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品牌。

(二)做好旅游农业区域布局总体规划。桂林是农业大市也是旅游强市,发展旅游农业具有一定的优势。要编制桂林市旅游农业区域布局总体规划。以生态农业、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基础,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漓江、湘江流域生态优势为依托,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潜在的可供利用的农业景点、农耕文化资源,确定开发重点和发展项目。

(三)做好旅游农业市场开拓

通过加强旅游农业产品公益性宣传,推动分散的旅游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走向市场,提升产业影响力、社会认知度和产品知名度,引导休闲消费。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旅游农业和乡村旅游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其在行业自律、市场营销、协调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和完善行业自我服务和约束管理长效机制。积极倡导农民成立旅游农业和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或专业的旅游公司,通过“专业合作社+农户(旅游点)”、“公司+农户(旅游点)”等形式,整合分散的旅游点,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四)建设旅游农业示范点,辐射带动周边农业旅游产业开发。以农业主导产业为支撑,围绕特色农业区域布局。建设以新村生态农庄型、休闲农庄型、科普教育型、民俗观光型等模式的观光农业风景区。

(五)做好旅游农业项目的对外招商引资工作。包装一批休闲农业精品项目,向外进行宣传推介,吸纳社会力量打造旅游农业精品项目,拓宽旅游农业的增收空间。

(六)加强旅游农业和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重点加强从业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及专业人员的培训。通过开展农业技术知识、接待礼仪、游客服务等相关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引导旅游农业的经营者和县乡村各级管理者更新发展观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鼓励各级各类农业和旅游院校、职业院校加强旅游农业专门人才培养工作,有条件的应增设相关的专业。

七、加快旅游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的政策扶持建议

积极推进将旅游农业发展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涵。争取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旅游农业公益性社会事业发展,引导和扶持一批有一定发展基础、特色鲜明、对农民增收具有显著带动作用的“农家乐”、旅游农业园区、旅游观光旅游特色村。

(一)建议各级政府把旅游农业产业发展列入工作议事日程,纳入财政预算投入范畴;

(二)建议减免所得税、工商管理费等费用;

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建议精选篇13

一、引言

乡村旅游是建立在乡村区域范围内,利用当地乡村旅游资源,开展起来的旅游活动。而青川大坝乡民风淳朴、民俗较具特色,乡村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同时在灾后重建的之后,由于政府的有力支持,当地老百姓对于发展乡村旅游有一定的信心,且在南溪村、大屋村等处已经有本地住户零星的办起了农家乐,但总体来看,整个大坝乡乡村旅游还不成气候,有赖引导。本文在对青川大坝乡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坝乡的乡村旅游发展策略及建议。

二、青川大坝乡现状分析

位于四川省青川县的大坝乡,辖4村19个农业合作社,交通、区位具有一定的优势,境内有有空(桐树)大(坝)公路穿过,90%以上的社通公路,距县城23公里。境内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70.8%。

大坝乡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农作物的种植主要有玉米、小麦、茶叶、木耳等,当地也产乌药、天麻等中药材。在整个大坝乡的范围内,当地居民、政府广植银杏林,形成了大片的银杏林,在大屋村、南溪村更有年代较为久远的大银杏树,当地居民有些以卖银杏叶子来增收,但规模不大。大坝乡的民风民俗也有一定的特色,“薅草锣鼓”独特的山歌文化、川北民居建筑为大坝乡增添人文色彩,但开发力度欠缺。

同时位于青川大坝乡周边的有较为知名的景区如唐家河自然保护区、阴平村、青溪古城等,对于大坝乡发展乡村旅游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大坝乡可以与当地有名气的景区共享客流,但其较高的知名度对于大坝乡易形成遮蔽效应。

大坝乡是政府扶贫的重点乡,乡政府同时在不遗余力的引导大坝乡居民通过农旅结合来实现村民致富,但其产业较单一,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度不高,其规模化、立体化农业不成形,同时其农业产业的发展受到地貌地形的制约,小而散的山区丘陵分布使其难形成大规模的景观农业效果,总体来讲,大坝乡发展乡村旅游优势不明显。

三、大坝乡发展乡村旅游的策略探讨

就现状而言,大坝乡的乡村旅游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对大坝乡乡村旅游开发发展的策略探讨尤为必要。

(一)大坝乡乡村旅游与周边景区景点抱团发展

大坝乡乡村旅游发展要与青川以及广元等地知名旅游景点联动起来,如青溪古城、阴平古村等,形成旅游组团,通过各方旅游资源的整合,整体营销推广,形成合力,为大坝乡乡村旅游的发展分享名气、带来客源。同时当大坝乡乡村旅游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之后,应深入挖掘多种资源,深度发展,打造出青川地区具有有一定吸引力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二)大坝乡乡村旅游与本地产业联动发展

具有特色的农业产业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元素,目前大坝乡产业较为单一,立体的、综合性农业发展不足。应结合当地气候条件以及农业资源优势,将银杏、茶叶、中药材种植以及养蜂、养羊业等加以鼓励带动,加大投入,为现有的基础产业润色,提升整个大坝乡的综合吸引力。

(三)大坝乡乡村旅游与扶贫事业共同发展

大坝乡作为贫困乡是政府扶贫的重点乡,其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投入,更需要依赖当地的农村劳动力。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在政府的规划引导下,积极吸收当地劳动力,并且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提供经营管理、技术上的支持,带领当地居民通过旅游的发展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四)大坝乡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健康、生态之旅已经成为时下旅游业的发展潮流,大坝乡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高,空气质量较好,山青水秀,为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生态环境成为当地旅游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是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同时也了造福当地百姓,为当地居民创造了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

四、现阶段大坝乡乡村旅游开发的建议

大坝乡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开发规划、经营管理等,才能使当地的旅游资源发挥其吸引力,打造出一定的知名度,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性的发展过程,因此,从如下角度出发,对大坝乡乡村旅游发展的提出一些建议。

(一)进行大坝乡乡村风貌塑造

大坝乡在旅游资源方面虽然具备一定的优势,山清水秀,环境质量较好,但其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却并不集集中。而在现阶段中国的旅游业发展中,观光市场依旧占据较大的比重,因此,需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种植适宜的经济与美观兼有的作物来美化环境,营造乡村氛围的同时,打造景观亮点吸引游客,同时发展当地的经济。

(二)开发特色化大坝乡乡村旅游产品

大坝乡的乡村旅游的发展要依托其乡村特色旅游资源,比如大坝的田园风光、银杏林、蒿草锣鼓的山歌文化、传统川北民居、茶叶木耳等农产品,营造出具有大坝鲜明特色的乡村意境。在当地传统产业的基础上,以原汁原味的大坝乡土文化为依托,以生态休闲体验农业为亮点,打造具有大坝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在其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中,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产品,如依托银杏产业可以开发出爱情、长寿、家庭等特色文化产品,并可开展一些列的乡村银杏文化节等来吸引游客眼球。

(三)加强大坝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大坝乡目前基础设施体系不完善,虽然境内已通公路,但受到山地地形的限制,急转弯多、路况差,空大路仅为宽约4米的水泥路,因此应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宽或增设会车点,保障通行顺畅。此外,大坝乡境内环卫设施、标志系统、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缺乏,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规划建设。

五、小结

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建议精选篇14

[关键词]乡村旅游;美丽乡村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7 ― 0106 ― 02

齐齐哈尔市重点推进产业、县(市)区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项目工作会议上,将旅游业确定为我市今后一个时期倾全市之力、集聚全要素全面推进的重点产业之一。乡村旅游是旅游业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深入挖掘、利用乡村旅游资源,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对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带动我市农村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的关系

1.美丽乡村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坚实平台。要在激烈的旅游竞争中吸引住城镇游客,就必须以独具乡村风情的生态环境、文化景观、农耕生产活动及传统民族文化习俗等旅游资源为载体。美丽乡村建设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农村的山地、平原、河流、森林、湿地等多样性的自然生态资源,就成为了吸引游客的金山银山。美丽乡村建设还要求注重环境卫生整治,促进村容村貌的改变,村庄绿化、垃圾收集、污水治理、道路硬化等措施为现代旅游接待提供了基础。美丽乡村建设要依托乡土文化,不是千村一面,更不是按照城市模式改造乡村,而是要更加尊重和突出地域特色、注重特色风貌的保持和延续,以此来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2.乡村旅游发展能够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为了使乡村环境更加优美,其实质是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幸福指数的提升。乡村旅游事业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产业之一,深度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完善食、住、行、游、购、娱等功能,改善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延长了旅游产业链,增加地方财政税收,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促使农村居民安居乐业,共同致力于建设美丽乡村。乡村旅游的开展,还有助于促进农村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游客到乡村旅游,看重的除了当地的自然生态,还有独特的文化习俗。因旅游市场的需要,很多原先未受到重视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传统手工艺等都有了获得新生或发扬光大的机会,推动了美丽乡村的文化建设。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城市游客的到来扩大了乡村居民与城市居民接触的机会和范围,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增加,给农村带来新思想和新文化,有利于农民开阔眼界、抛弃陈旧观念、改变传统生活中的陋习,提高农民思想观念和文明程度。

二、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1.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齐齐哈尔市是中国绿色食品之都、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畜牧业基地,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自然条件。市区周边有扎龙温泉小镇、飞鹤乳业现代观光牧场以及多个采摘园、农家乐等旅游项目,下辖县区也各具特色,如拜泉县的生态农业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认定为“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甘南县被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命名为“中国向日葵之乡”、马铃薯之乡讷河市、白鹅之乡依安县等。经多年发展,我市乡村旅游从最初形式较为单一的“农家乐”,发展成观光游、民俗游、采摘、垂钓、漂流、登山、休闲娱乐等多种旅游项目。现有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四个:铁锋区铁农园艺园、梅里斯达斡尔族自治区哈拉新村、甘南县兴十四村、依安县新合村;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六个:铁峰区扎龙村满族风情园、达斡尔族哈拉新村乡村旅游区、泰来县江桥抗战纪念地乡村旅游区、甘南县兴十四村现代农业旅游区、泰来县辽金遗址塔子城乡村旅游区、昂昂溪区水师营乡村旅游区。据我市各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市接待游客人数及旅游收入逐年上升。乡村旅游业在解决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齐齐哈尔市经济发展中最具潜力和活力的支柱产业之一。

2.我市乡村旅游存在问题分析

总体看来,我市乡村旅游事业发展较快,但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一是乡村旅游产品较为粗糙、模式单一。目前,我市乡村旅游产品主要以农家乐形式吸引游客,项目多为用餐、打牌、采摘等,缺少人文景观,与当地的乡土文化、民俗风情联系不紧密,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体验类项目少、精品旅游项目少,难以留住游客。例如有“龙江第一村”之称的甘南兴十四村,田园景色优美,但游客入村多是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参观,项目的可参与性不高。多数乡村旅游代表产品还处在仅能提供餐饮服务的水平,一些景点规模小、卫生条件差、基础设施不齐全,缺乏能同时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消费需求的综合性乡村旅游产品,难以满足游客的多层次需要。

二是品牌不突出、市场影响力不足。与我市其他重点旅游项目相比,乡村旅游得到的财政投入相对较少,个人投资与经营规模小。地域分散,整合开发难度大,缺乏品牌效应,知名度低,辐射范围小,经济效益总体不高。各乡村旅游项目缺乏独特性、易被复制,目标市场雷同,旅游竞争力较弱。品牌营销观念落后、促销手段单一,农户自我销售意识不强,主要靠口碑效应和“回头客”来进行宣传,景点知名度不高,导致客流规模有限。

三是缺乏规划,相关人才储备不足。目前,我市乡村旅游多以家庭式经营为主,开发层次较低,许多乡村旅游景点建立时仅注重短期利益,缺乏近期或长远规划,存在较大的盲目性。乡村旅游专业管理人员匮乏,从业人员多为周边村民,对乡村旅游认识不足,未经过相关业务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其经营理念、管理方法、审美眼光、价值取向等都比较落后,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质量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影响当地乡村旅游的形象。

三、促进我市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要推动我市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以科学规划为引领,打造旅游精品项目,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全面提升我市乡村旅游的品质。

1.科学引导,打造鹤城乡村旅游品牌

我市乡村旅游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还存在着缺乏长远规划、行业标准不明确、经营秩序有待规范等问题,需要政府加强引导。要借我市重点推进产业、县(市)区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项目工作会议的东风,明确乡村旅游发展目标,做好发展规划,根据各地区的特点,准确定位,因地制宜,将乡村地区特色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纳入发展规划,利用好当地的旅游资源。深入挖掘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努力打造出独树一帜的旅游品牌。精心策划一批旅游项目,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实现景点之间资源共享、联动发展,扩大旅游网络规模,引导游客从浅层次的观光游变成体验式的深度游。

2.多方筹资,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作为一项综合性较强的产业,旅游业投入大、投资回报周期长,仅依靠政府财政支持难以真正将乡村旅游业做大做强,必须吸纳更多社会资金加入,拓宽旅游产业发展资金渠道。强化融资平台建设和金融服务,在贷款期限和贷款利率上适当放宽,加大对民营及中小旅游企业的融资支持。充分挖掘地方企业潜能,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跨行业、多领域投资,通过税费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地方企业参与乡村旅游投资,激发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拓多样化的招商渠道,吸引国内知名企业共同参与我市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与经营。

3.夯实基础,增强旅游接待能力

针对目前各旅游项目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的情况,要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在尊重自然生态规律、保护乡村地区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整治优化人居环境,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和旅游氛围。加强通信、互联网、供水、供电、排污、医院、银行、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条件的同时也提高旅游接待能力,提升游客满意度。项目设计上,要转变过去单一的就餐、游览、采摘形式,可增加乡村度假、认领地块耕种、民间手工艺品制作等内容,提升对游客的吸引力。对于交通条件不十分便利的个别县区,要加快县乡公路改造升级并开通旅游公交专线,解决游客“进不来、出不去、散不开”的问题。

4.大力宣传,提高我市旅游景点知名度

利用好电视台、电台、公交广告等市民经常接触的媒体,大力宣传我市乡村旅游特色项目,使市民能够第一时间了解我市乡村旅游项目信息。借助“东北旅游推广联盟”等平台,推动齐齐哈尔市旅游产业融入大东北旅游圈,宣传我市旅游品牌。除推介会、传统媒体宣传等方式,要积极探索新媒体宣传渠道。建立电子信息平台,开发智能手机应用,宣传我市乡村人文、景点、特产、美食等相关品牌,实现网上销售旅游商品、食宿预定、景区门票购买等交易功能。

5.加强管理,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要结合我市实际,应制定相关法规,完善行业标准,规范经营秩序,加大对各类乡村旅游产品的监管力度,促进乡村旅游法制化、规范化发展,逐步建立起健康有序的乡村旅游市场环境。注重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和引进专业旅游管理人才,破解目前景区管理制度相对落后、管理松散等难题。加强岗位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从业者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意识,以促进整体服务质量的提升。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进程中,为游客提供美的享受与服务,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 考 文 献〕

〔1〕卞螈,胡巍.基于体验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