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法制教育课的心得体会范文

法制教育课的心得体会精选(十四篇)

时间:2023-09-19 15:27:55

法制教育课的心得体会

法制教育课的心得体会精选篇1

关键词:体育教育;学科渗透;评析

中图分类号:G80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51X(2015)11-078-02

作者简介:樊宗山(1979~),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教学与训练

在体育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择适合学生的体育教学策略,进行学科渗透教育,让学生能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德育教育、法制教育、环境教育,让学生将民族精神融入学科教学,在法制教育的渗透教学中获得法制教育,懂得创设和谐的环境教育的重要性。教师要针对学生现有的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学科渗透途径,让学生获得学科渗透教育。

1在体育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

1.1抓住体育教育中的时机进行德育渗透

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要切实抓好课堂教学改革和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将民族精神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因此教师要在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获得德育渗透教育。现在的一代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缺乏良好的意志性格以及良好作风,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勇敢顽强、挑战自我的良好品质。例如,在初中体育1500m跑的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因为跑步的时间较长,一些学生的身体就会出现不适,导致出现一些学生不愿意继续跑的现象。此时,教师就需要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养成勇敢顽强、挑战自我的品格。教师在学生进行1500m跑之前指导学生在1500m跑当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并进行德育教育:“1500m跑训练不仅会让我们提升耐力和体育竞技能力,还能让我们锻炼身体。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希望同学们能够坚持下去。如果我们在体育训练中遇到了困难,坚持了下来,那么在我们今后的生活中,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我相信你也会有勇气坚持下来,永不放弃的。”教师在体育教育中的德育渗透,能让学生勇敢地接受体育训练中的挑战,教师由关心学生的本性发展,到增强学生的技能和思想教育,既发挥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育人成效,又发挥了学生的健身成效,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在每一堂体育课上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并获得心灵上的成长。因此,教师在体育教育中抓住时机进行德育渗透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1.2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德育渗透

在不同的体育课堂中,德育渗透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教师要抓住体育教学内容的不同,寻找德育渗透的切入点,让不同的学生在每一堂体育课上都能够获得德育教育。首先,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把握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以自身的行为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在教学中从教师的言谈举止、品德修养中汲取精神营养。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德育渗透教育,如在体操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勇敢果断、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在球类教学中结合球类集体性的特点,培养学生在球类运用中的集体荣誉感;而在体育各种游戏活动中,则让学生形成团结负责的良好心态。例如,在初中排球技术的教学中,根据八年级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实际情况,教师可以选择排球双手下手垫球技术的教学。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八年级学生不喜欢枯燥的教学形式的特点选择排球游戏教学:“在排球技术训练的过程中,我们要体验到参与到体育训练中的乐趣,养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在排球运动中我们需要和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因此一定要振作精神,将自己还没有掌握好的双手下手垫球技术继续熟练化,才能和同组的队员共同合作完成排球训练。”学生完成单独训练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排球游戏:“现在我们自由结组,小组内练习排球双手下手垫球技术,每个人都充当其他同学的医生,为同学诊断垫球技术的成败。同学之间要互相诊断同学垫球技术有没有问题,寻找病因,向完成的好的学生学习。”通过学生自由结组进行小组内传球,学生不但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集体力量的重要性以及同学之间密切配合的重要性,还能感受到在排球运动中集体主义思想的重要性。

2在体育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的途径

2.1在体育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融入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积极进取的优秀品质,而且可以让学生锻炼自制力,形成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针对学生心理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让学生逐步具备法制观念,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践行法制行为。在体育教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适当的教学环节渗透法制教育,可以结合课堂常规、体育游戏教学、体育课堂的偶发事件的处理以及各种体育竞赛进行法制教育。例如,在八年级体育《快乐往返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让学生通过往返跑练习学到快速奔跑的技能,在折返过程中体会重心下移和转体迅速起动的动作,进一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就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自我认知,培养学生果断的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快乐往返跑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法制渗透教育:“现在我们进行准备活动,我们绕圈跑200m×2后进行跳房子搬家游戏。需要同学们注意的是,在体育游戏的过程中我们要遵守游戏规则,不能超越规则进行体育游戏。就像我们在生活中要遵循法制法规一样。”学生分成2组,在规定的场地内单足接力跳,按照规定动作跑动有序、动作到位。学生完成准备活动后,教师组织快乐往返跑练习:“同学们按每组6人的形式按照同组异质的原则自由组合成合作小组,在往返跑的过程中第1个同学要从起跑线快速跑到规定终点线位置上,摸到线后转身迅速折回起点,摸到第2个同学的手心,第2个同学开始跑。在这个过程中,要讲礼貌、讲道德,加强组织纪律性,要明白违法乱纪会带来很多不良的后果。”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25m×4往返跑。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偶发事件时,教师也要运用法制观念来引领同学。教师在体育授课的过程中进行法制教育,不但提高了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优秀的思想品质,而且能够让学生在安全的前提下完成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

2.2教师要根据体育课的特点选择渗透法制教育的途径

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体育课的特点渗透法制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的体能、思想品德、学习态度等不同的方面进行法制渗透教育,让体育课堂既成为锻炼学生体育能力的课堂,又成为能培养学生遵章守纪优秀品质的课堂。在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中,教师既要根据学生的体育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选择适合学生的法制渗透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到法制建设的重要性,从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克服不良心理。例如,在九年级下学期《障碍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让学生能在跳动中用“踏上式”越过低高度的垂直障碍物、用“跨步式”跨过一定高度的水平障碍,就要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拼搏、顽强的意志品质,还要注意在积极认真练习的过程中遵守纪律、注意安全。学生成2列横队集合,教师组织教学,并宣布本课学习内容。在学生按口令由2列横队变为4列横队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练习,培养学生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注意力:“体育课的特点就是要不断地超越自己,克服自己在体育上的不足,争取在每一堂体育课堂中获得体育能力的提升。因此,作为同学,首先要培养自己克服障碍的能力,同时要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进行自我保护,注意安全,遵循体育运动规则。只有真正遵循了体育规则,我们才能真正获得体育能力的提升”。接下来,学生开始分小组自由练习“踏上式”越过垂直障碍与“跨步式”跨过宽度障碍,教师指导学生纠正错误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出现学生之间逗闹现象时,教师要及时制止,并渗透法制教育。教师遵循体育运动的特点进行法制渗透,能让学生在体育练习的过程中形成法制观念、模范守法。需要教师注意的是,不同的体育课堂有不同的特点,教师要结合体育课堂的不同内容和形式进行不同形式的法制教育,做到因势利导、因人施教。

3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

3.1在体育教学中寻找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

在人本化的体育教学课堂中,教师要针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还要结合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让学生懂得亲近、关爱自然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益处,还要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形成社会参与意识。真正的体育课堂是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课程性质以及课程价值的课堂。在体育课堂中,教师要紧紧抓住每一个教学生长点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2001—2005年全国环境教育工作纲要》中明确指出:青少年必须承担环境保护的义务和责任。因此教师要紧抓住体育户外活动多的特点进行环境教育,引导学生带着环保意识完成体育课堂教学任务。学生的心灵在体育教育中得到了净化,在教学的过程中环境保护意识在学生的心中扎下了根,学生的情感真正得到了熏陶,从而体育课堂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3.2教师要开启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让学生在生动的体育课堂中主动运用环境保护意识保护体育课堂中的环境

教师在体育课堂中要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在生动的体育课堂中时时处处形成良好的保护环境的习惯。中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但是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与周围环境形成良性互动的能动主体。在体育课堂中,湛蓝的天空中鸟儿飞翔,清新的空气让学生颇有自由自在的感觉。教师要寻找体育课堂中的环境教育的生长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渗透环境教育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不同的体育环节中养成保持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教师的指导能让学生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强化学生对生存环境保护的兴趣,从而养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习惯。

4结语

在体育教育的学科渗透的过程中,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以及心理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学科渗透教学策略,从不同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学科渗透。教师不但要将学生培养成体育能力强的学生,还要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

参考文献:

[1]郝家华.体育学科中的德育渗透[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校长,2008(5).

法制教育课的心得体会精选篇2

关键词:体育教育;学科渗透;评析

在体育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择适合学生的体育教学策略,进行学科渗透教育,让学生能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德育教育、法制教育、环境教育,让学生将民族精神融入学科教学,在法制教育的渗透教学中获得法制教育,懂得创设和谐的环境教育的重要性。教师要针对学生现有的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学科渗透途径,让学生获得学科渗透教育。

1在体育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

1.1抓住体育教育中的时机进行德育渗透

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要切实抓好课堂教学改革和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将民族精神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因此教师要在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获得德育渗透教育。现在的一代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缺乏良好的意志性格以及良好作风,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勇敢顽强、挑战自我的良好品质。例如,在初中体育1500m跑的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因为跑步的时间较长,一些学生的身体就会出现不适,导致出现一些学生不愿意继续跑的现象。此时,教师就需要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养成勇敢顽强、挑战自我的品格。教师在学生进行1500m跑之前指导学生在1500m跑当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并进行德育教育:“1500m跑训练不仅会让我们提升耐力和体育竞技能力,还能让我们锻炼身体。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希望同学们能够坚持下去。如果我们在体育训练中遇到了困难,坚持了下来,那么在我们今后的生活中,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我相信你也会有勇气坚持下来,永不放弃的。”教师在体育教育中的德育渗透,能让学生勇敢地接受体育训练中的挑战,教师由关心学生的本性发展,到增强学生的技能和思想教育,既发挥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育人成效,又发挥了学生的健身成效,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在每一堂体育课上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并获得心灵上的成长。因此,教师在体育教育中抓住时机进行德育渗透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1.2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体育教学

内容进行恰当的德育渗透在不同的体育课堂中,德育渗透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教师要抓住体育教学内容的不同,寻找德育渗透的切入点,让不同的学生在每一堂体育课上都能够获得德育教育。首先,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把握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以自身的行为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在教学中从教师的言谈举止、品德修养中汲取精神营养。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德育渗透教育,如在体操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勇敢果断、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在球类教学中结合球类集体性的特点,培养学生在球类运用中的集体荣誉感;而在体育各种游戏活动中,则让学生形成团结负责的良好心态。例如,在初中排球技术的教学中,根据八年级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实际情况,教师可以选择排球双手下手垫球技术的教学。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八年级学生不喜欢枯燥的教学形式的特点选择排球游戏教学:“在排球技术训练的过程中,我们要体验到参与到体育训练中的乐趣,养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在排球运动中我们需要和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因此一定要振作精神,将自己还没有掌握好的双手下手垫球技术继续熟练化,才能和同组的队员共同合作完成排球训练。”学生完成单独训练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排球游戏:“现在我们自由结组,小组内练习排球双手下手垫球技术,每个人都充当其他同学的医生,为同学诊断垫球技术的成败。同学之间要互相诊断同学垫球技术有没有问题,寻找病因,向完成的好的学生学习。”通过学生自由结组进行小组内传球,学生不但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集体力量的重要性以及同学之间密切配合的重要性,还能感受到在排球运动中集体主义思想的重要性。

2在体育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的途径

2.1在体育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中融入法制教育法制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积极进取的优秀品质,而且可以让学生锻炼自制力,形成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针对学生心理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让学生逐步具备法制观念,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践行法制行为。在体育教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适当的教学环节渗透法制教育,可以结合课堂常规、体育游戏教学、体育课堂的偶发事件的处理以及各种体育竞赛进行法制教育。例如,在八年级体育《快乐往返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让学生通过往返跑练习学到快速奔跑的技能,在折返过程中体会重心下移和转体迅速起动的动作,进一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就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自我认知,培养学生果断的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快乐往返跑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法制渗透教育:“现在我们进行准备活动,我们绕圈跑200m×2后进行跳房子搬家游戏。需要同学们注意的是,在体育游戏的过程中我们要遵守游戏规则,不能超越规则进行体育游戏。就像我们在生活中要遵循法制法规一样。”学生分成2组,在规定的场地内单足接力跳,按照规定动作跑动有序、动作到位。学生完成准备活动后,教师组织快乐往返跑练习:“同学们按每组6人的形式按照同组异质的原则自由组合成合作小组,在往返跑的过程中第1个同学要从起跑线快速跑到规定终点线位置上,摸到线后转身迅速折回起点,摸到第2个同学的手心,第2个同学开始跑。在这个过程中,要讲礼貌、讲道德,加强组织纪律性,要明白违法乱纪会带来很多不良的后果。”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25m×4往返跑。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偶发事件时,教师也要运用法制观念来引领同学。教师在体育授课的过程中进行法制教育,不但提高了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优秀的思想品质,而且能够让学生在安全的前提下完成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

2.2教师要根据体育课的特点选择渗透法制教育的途径

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体育课的特点渗透法制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的体能、思想品德、学习态度等不同的方面进行法制渗透教育,让体育课堂既成为锻炼学生体育能力的课堂,又成为能培养学生遵章守纪优秀品质的课堂。在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中,教师既要根据学生的体育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选择适合学生的法制渗透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到法制建设的重要性,从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克服不良心理。例如,在九年级下学期《障碍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让学生能在跳动中用“踏上式”越过低高度的垂直障碍物、用“跨步式”跨过一定高度的水平障碍,就要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拼搏、顽强的意志品质,还要注意在积极认真练习的过程中遵守纪律、注意安全。学生成2列横队集合,教师组织教学,并宣布本课学习内容。在学生按口令由2列横队变为4列横队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练习,培养学生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注意力:“体育课的特点就是要不断地超越自己,克服自己在体育上的不足,争取在每一堂体育课堂中获得体育能力的提升。因此,作为同学,首先要培养自己克服障碍的能力,同时要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进行自我保护,注意安全,遵循体育运动规则。只有真正遵循了体育规则,我们才能真正获得体育能力的提升”。接下来,学生开始分小组自由练习“踏上式”越过垂直障碍与“跨步式”跨过宽度障碍,教师指导学生纠正错误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出现学生之间逗闹现象时,教师要及时制止,并渗透法制教育。教师遵循体育运动的特点进行法制渗透,能让学生在体育练习的过程中形成法制观念、模范守法。需要教师注意的是,不同的体育课堂有不同的特点,教师要结合体育课堂的不同内容和形式进行不同形式的法制教育,做到因势利导、因人施教。

3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

3.1在体育教学中寻找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

在人本化的体育教学课堂中,教师要针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还要结合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让学生懂得亲近、关爱自然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益处,还要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形成社会参与意识。真正的体育课堂是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课程性质以及课程价值的课堂。在体育课堂中,教师要紧紧抓住每一个教学生长点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2001—2005年全国环境教育工作纲要》中明确指出:青少年必须承担环境保护的义务和责任。因此教师要紧抓住体育户外活动多的特点进行环境教育,引导学生带着环保意识完成体育课堂教学任务。学生的心灵在体育教育中得到了净化,在教学的过程中环境保护意识在学生的心中扎下了根,学生的情感真正得到了熏陶,从而体育课堂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3.2教师要开启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让学生在生动的体育课堂中

主动运用环境保护意识保护体育课堂中的环境教师在体育课堂中要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在生动的体育课堂中时时处处形成良好的保护环境的习惯。中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但是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与周围环境形成良性互动的能动主体。在体育课堂中,湛蓝的天空中鸟儿飞翔,清新的空气让学生颇有自由自在的感觉。教师要寻找体育课堂中的环境教育的生长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渗透环境教育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不同的体育环节中养成保持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教师的指导能让学生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强化学生对生存环境保护的兴趣,从而养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习惯。

4结语

在体育教育的学科渗透的过程中,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以及心理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学科渗透教学策略,从不同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学科渗透。教师不但要将学生培养成体育能力强的学生,还要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

参考文献:

[1]郝家华.体育学科中的德育渗透[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校长,2008(5).

法制教育课的心得体会精选篇3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外部因素;内部因素

Abstract: Whether the curriculum management system is proper or not directly restricts the design of curriculum goals and content, the operation of curriculum organization and evaluation. The external elements restricting curriculum management system are mainly in politics,economy and the cultural traditions of nationalities, while the internal elements being education goals, the quality of educators and the periodic features of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the basic education reform ,we should earnestly analyze every element affecting curriculum management system and scientifically and creatively organize and carry out the three-level curriculum management according to local realities.

Key words: basic education;curriculum management system;external element;internal element

课程管理是课程设计与实施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管理体制的适当与否,直接制约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及课程组织和课程评价的运行。本文从国内外的经验和现实分析入手,从教育外部和教育内部两个维度上,分析影响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确立的主要因素,为我国不同地区适当、合理地实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提供理论依据。

一、影响课程管理体制的外部因素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的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等教育外部因素,与教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课程管理体制涉及权力分配的问题,与教育以外的多种因素相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

“政治”是一种近乎“无处不在”的社会现象。在此,笔者只重点展示“政治体制”(政治制度的实体部分)对课程的影响。作为教育的一种社会背景,政治体制的作用就在于形成教育控制的一定模式。一般来说,政治体制可以划分为中央集权制和地方分权制两种,那么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也相应地可以划分为这样两种形式。下面以美国和法国这两个典型的地方分权制和中央集权制国家为例,阐述政治体制对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确立的影响。

美国是从最初各不相关的殖民地社会发展起来的“联合社会”。[1]这一历史传统使美国地方分权的程度甚于其他任何国家。在美国,各州虽然并非主权机构,但却履行着其他国家通常只能由中央权力机构承担的许多职能。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实行国家统一控制教育,无异于天方夜谭。所以,美国人选择的教育控制方式只能是分散、多样的。在美国,教育权属于州政府职权范围,课程决策的所有权力都属于地方,而地方又赋予学校在课程事务方面的自主权,由学校和教师决策、编制课程。因此,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学校课程,地方和学校课程占据美国的主导地位。

法国是典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中央政府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与地方是一种绝对领导与服从的关系。即使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执政的法国社会党进行了“权力下放”改革,也没有改变法国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而这一政治体制在教育上表现为全国集中统一与刻板划一的基本特征。法国自拿破仑统治时代开始,就由中央政府颁布指令性教育计划与课程目标。因此,法国国家教育部掌握着整个教育系统的资源与权力的组织、分配,控制着学校所有课程。学校课程由国家教育部组织专家决策和编制,实行全国统一课程,并采用自上而下的推广模式。所以,法国“学校每一分钟活动的内容都由国家教育部具体规定”[2],国家课程在法国占据着主导地位。

从以上对美、法两国政治体制的分析及其对课程管理体制的影响来看,有什么样的政治体制存在,就有什么样的课程管理体制与之相适应。虽然课程管理体制决定了国家、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决策上的权力分配,但根源却在于政治体制。因此,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形成和发展必然是政治体制的反映,也必然是为政治发展的需要服务的。

(二)经济

经济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引起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素。在此,笔者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资金投入、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两方面关系来考察经济对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确立的影响。

从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资金投入之间的关系来看,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资金投入一般呈正比。当前,社会发展的多元化要求给予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体现学生的个性特点,所以许多国家都鼓励学校开设符合本地区、本学校实际的课程。但问题在于国家下放权力的同时,也在下放负担与责任,要求地区与学校具备相当的财力。特别是教育技术的进步使得学校要为所开设的课程添置或者更新仪器设备,如电视机、录像机、计算机等,这些设备更新换代周期短(一般为五年),经常运转和维护费相当可观。同时还要购置大量的教科书、图书资料,以备教师和学生使用。此外,开设新课程,还要进行大量的师资培训,这笔人员培训费用也是相当可观的。所有这 些都需要教育资金给以保证,否则课程的开设就是一种奢望,更无法保证课程开设的质量。由此可见,教育资金投入的多少制约着课程管理权限下放的力度。

从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来看,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过程也就是这个国家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当国家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时,国民就业结构也相应地发生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技术革命给经济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一些传统的行业消失,应运而生了另一些新的行业和经济活动的新领域。据统计,美国1949—1965年间约有8 000种职业从劳动力市场消失,同时出现了3 000种以上的新职业。[3]而且,1970—1980年高度工业化国家开创了1 700万个就业机会,其中90%是用于信息、知识传播和一般性服务。[4]这些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结构中知识和技术含量的增加,使得产业结构类型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发展,劳动力的耗费也由以体力为主向以智力为主过渡。总之,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了新的就业结构的形成,也必然导致劳动者素质结构的变化。劳动者的素质结构是教育的综合产物,是对所学课程的综合表达。个体素质中存在着基础、稳定和类似的倾向,但更多涌动的是独特、差异的素质,正是这种独特、差异的素质构成才能适应多元化社会的经济发展。因此,课程设置应该考虑到人本身的素质结构,单一的课程设置不足以形成人的多方面素质,也就无法满足人对就业的不同需求。例如,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产业界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政策成为经济政策的一部分,在课程方面要求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具有弹性的课程。[5]这说明国家划一的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就业结构的多元化需求,结果必然带来课程权力的下放,由一级课程变为多级课程。

通过分析可以看到,经济发展制约着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但是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也一定要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水平,适应经济发展中的变化,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三)民族文化传统

所谓民族文化传统,就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对现实社会仍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化特质或文化模式。[6](6)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同民族在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下生存、繁衍和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传统。尽管历史绵延几千年、社会形态几经变化,但民族文化传统一旦形成就在一定范围内对人们具有普遍的内在约束力。因此,任何一种教育选择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制约,不同民族文化传统背景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也会采取不同的方式,当然体制形成的格局也就不同。不过,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经常被人忽略,因为其影响方式相当隐蔽,让人不易觉察。在此,仍以美、法两国的文化传统对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制约为例,来深入探讨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厚影响力。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17世纪初欧洲各国人民移居到北美大陆后,就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相互合作,逐渐形成了平等议事、共同参与解决问题的传统,即所谓美国人崇尚的“自由、平等、民主、参与”和共和文化雏形。后来,共和文化发展成为美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之一,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教育上最初则表现为在当地以小村镇为单位设立教育行政机关,主持本地的教育事业,即“学区制”移民们登上北美新大陆以后,在各地方集群而居,构筑房舍,拓疆开荒,由教会或私人团体设立学校,教育自己的子女,传播自己的宗教信仰,同时在当地设立教育行政机关,来主持本地的教育事业。这种以小村镇为单位的教育行政制度,是后来美国全国采用的“学区制”的由来。这种制度,发源于移民们最早登陆的新英格兰地区,后来随着向西部开发,而传至中部,再推广至西部。。不仅准许各学区自行征收教育税,学区不隶属于州或其他政府机关;而且各学区的教育委员会可以颁发教育证书,选用教科书和规定课程标准等,并将此写入1791年的《美国宪法》,即“本宪法未授予合众国或禁止州行使之权力皆由州或人民保留之”[6](162)。正是由于共和文化的影响,决定了联邦不能够集权领导,只能通过立法、拨款来影响教育的发展方向,实现联邦的战略意图。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联邦政府教育管理、课程管理的权力重心在上移,但也只是在地方分权的总体框架范围内的局部调整。

法国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十分凝重的国家,“民族主义”与“集权主义”的文化传统促使法兰西民族比其他民族具有更加强烈的民族观念、国家观念。而且,法国作为一个天主教国家,天主教文化,即它的意识形态(神学、伦理、观念)、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及其规约,都在法国文化传统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因此,这种影响潜移默化地深深扎根于法国人的文化价值观里,渗透于法国社会的行为准则中。而这样一种文化传统就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法国现代教育的总体设计上,并在课程管理体制上也深深烙上了民族文化传统的印迹。这样,法国就形成了极具个性的国家干预教育的方式,实行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设置全国统一的课程,实行统一的考试。

正是由于各国民族文化传统潜移默化地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意识形态中,所以,尽管美国与法国社会制度相同,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但由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

转贴于 二、影响课程管理体制的教育内部因素

回顾历史,考察不同国家课程管理体制的发展,分析教育内容各因素对课程管理体制的影响,对深入研究和实践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会有一定的启示。

(一)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和教育的总的要求,规定着人才培养规格,也决定着课程发展的方向。课程权力的分配实际上是对人的学习经验的选择、组织与实施方式的调整,它必然要以教育目标为先导。由于教育目标总是随着历史时期、社会发展水平、国际环境、以及教育观念等不同而不断地进行调整,这必然引起人的学习经验的重新组织和课程权力的重新分配。而且,教育目标要通过课程权力的重新分配与调整,重新组织并构建人的学习经验,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教育者素质

在地方教育部门中,校长和教师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导力量,他们的素质制约着课程管理体制实施的水平和质量。

校长是学校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宏观协调者,他在学校教育活动的运作和发展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一所学校要想在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下去,就必须有明确的办学宗旨和管理模式,这些都会直接影响三级课程在学校层面上的实施。校长的素质表现为要有明确的办学方向和办学思想;要对学校教师队伍的组建、培养与使用提出明确的主张;要建立适合课程与学校发展的学校文化。校长不仅要指导校本课程开发,更要参与校本课程开发。

教师应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以往一直把教师视为课程的“忠实”执行者。但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并不是完全“忠实地”传递文件所规定的课程内容,教师应当而且可能对课程内容进行调适,而课程的制定者也会从教师的反馈中对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进行调整。这一过程也被称为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互动调适观”。教师对课程的“调试”则是教师开发课程能力的一种体现。从这一点来看,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承担着课程开发的责任。而且教师只有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才能达到课程的预期功效。许多国家的课程改革都越来越强调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教师对自己角色的理解也发生很大变化。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积极的角色。正如马什所说:“校本课程开发试图打破教师作为‘消极接受者’的角色而将其定位为‘课程决策者’,除非教师能完成这个转变,否则校本课程开发就不能有效实施。”[7]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具有与课程开发的相关专业技能。校本课程开发包含设计、编制、实施与评价等方面的问题,以往课程设计、课程编制问题都与教师无关,但课程管理权限下放到学校后,部分的课程设计与编制工作就要由教师来承担。因此,教师仅具备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他不仅要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学校教育资源情况以及学生的个性特点,而且要懂得课程设计的原理、程序、技术等一些与课程开发相关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设计出符合本校特色的课程。同时,教师还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教学活动已经占去教师的大部分时间,而且开发课程较执行课程要困难、复杂得多,这不仅会给教师带来更多的压力与负担,而且还会耗费教师大量的业余时间与精力。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责任心与敬业精神。

总之,校长与教师的素质越高,承担开发课程的可能性越大,相应的学校一级课程所占比例也就会越大。但是,如果校长和教师素质不高,即使承担开发课程的任务,也将带来巨大压力,甚至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活动的进行,当然也就无法确保学校的教育质量。

(三)教育的阶段性

教育呈现的阶段性怎样制约着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呢?在此,先来看一下英、法、俄、日、韩五国基础教育各阶段各级课程的比例分配表。

英、法、俄、日、韩五国三级课程比例分配表(%)

表中的数字表明:教育阶段不同,各级(国家、地方、学校)教育部门课程管理权限的比例分配也不同。而且,随着教育阶段的升高,国家课程占整个课程比例呈递减趋势,而地方和学校课程则呈渐增趋势。这说明教育的阶段性与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确立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必然联系。

一方面,基础教育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影响着各级课程比例的分配。基础教育分为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学生身心发展都有独特的特点和特定的发展水平。小学生是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刚刚开始进入学校从事正规、系统的学习。这一时期学生身心发展虽然相对平稳,心理发展无尖锐的冲突,但意志力薄弱,鉴别事物的能力较弱,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较差,对成人的依赖感较强。正是小学生的这些特点决定了该阶段学校课程偏重于共性和统一性,因此国家课程在此阶段几乎占据全部课时。中学生是十二三岁到十五六岁,开始向成熟过度。这一时期学生身心发生急剧变化,思维能力、抽象概括和逻辑推理能力明显增强;男女生对事物的认识兴趣与方式的差异变得明显,学习上的个体倾向性开始显现出来;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明显增强,心理上的“成人感”日益显露出来,在任何活动中都不再完全是被动的适应者、服从者和摹仿者,而是力求成为主动的探索者、选择者和设计者。初中生表现出来的特点要求学校教育给他们一定的选择权,以适应其个性发展。因此,国家统一课程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个体倾向性的需要,于是要下放一部分课程管理权限。但出于对教育质量的考虑,以及这一时期学生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相对较差和被动性仍较明显的特点,国家下放的课程管理权限只能是少部分。高中生是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正准备走向独立生活。这一时期学生生理与心理都接近成熟,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增强,并表现出较高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达到较高水平,而且他们大多对世界、社会、自己和未来都开始有较清晰的认识和较深入的思考,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已开始形成。一切发展都表现得很稳定,目的性和方向性都较强,因而国家对高中课程的管理可适当放开,地方和学校的课程管理权限自然要比小学和初中大。但与此相应的是,地方和学校更应加强自己在课程改革实践中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另一方面,基础教育各阶段的培养目标不同,决定了各教育阶段承担的教育任务不同,安排的课程内容不同,当然也就影响各级课程比例的分配。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为人生打基础的教育。其培养目标的重要特征是为学生今后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打下“初步”基础。也就是说,学生在这一阶段无论是获得的知识技能、形成的能力,还是养成的道德品质,都是每一个国家公民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最基础的素质。因此,小学阶段承担的教育任务就更多地体现教育中共性和一致的方面,课程内容当然也就是最基础的读写算以及常识性知识。所以,国家课程居于主导地位,基本包揽小学教育的全部课程。初中教育不仅是小学教育的继续,同时又是为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成人高中打基础的教育。初中阶段是学生从儿童到少年又由少年走向青年的过渡时期,是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转折期,同时也是为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素质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因此,初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在小学阶段使学生“初步”得到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为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初中阶段所承担的教育任务相对来说就有复杂性,既要继续为学生发展“打基础”,又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服务。而且初中课程门类增多,难度加大,此时学生的发展不是齐头并进的,接受能力的差异性表现显著。这一阶段既要有保证共性和一致性的课程,即国家课程;又要有选择性、差异性和灵活性的课程,主要由地方和学校来承担。而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趋于成熟,他们在已有文化科学知识、生活经验和思想道德水平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这一时期学生面临着择业,为走向生活、走向独立作准备,培养目标就自然体现出这些特点。因此,高中阶段承担的教育任务就更强调、更倾向于为学生个性发展服务,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所占比例自然增多,但国家课程仍应居主导。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它受到来自教育外部与内部多种因素错综复杂的影响。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大国来说,更有复杂性。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是符合课程发展趋势和我国教育改革目标的重要改革措施。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应认真分析影响课程管理体制的各种因素,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创造性地组织和落实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为科学、合理地推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实施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卢瑟·S·利德基.美国特性探索.龙治芳,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16—125.

[2]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社会发展[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81.

[3]顾明远,薛理银.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56.

[4]S·拉塞克,G·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马胜利,高毅,丛莉,刘玉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42.

[5]汪霞.国外中小学课程演进[Z].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594.

法制教育课的心得体会精选篇4

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James Bryant Conant)提出,大学应提供三种教育:第一,公民教育(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第二,良好生活教育(education for the good life),第三,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1]第一种教育是使学生了解和认同国家政治理念和政治制度,成为负责任的好公民。第二种教育是使学生过一种积极、有品位、幸福的生活。第三种教育为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提供帮助,并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三种教育的具体内容可能很不相同,但科南特对大学三种教育的概括具有一定普遍意义。

在我国,1950年代“院系调整”以后,高等教育被当作专业教育,专业教育主要服务于学生毕业后的社会职业,所以,职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受到特别重视,教师、学生的主要时间和精力,学校的主要资源,集中投入职业教育。而科南特所谓的公民教育和良好生活教育,很长一段时间,重视不够,投入不足。198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高等教育仅重视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缺陷,提出在高等学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2],这两种教育主要与公民教育和良好生活教育有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要求高等学校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四条),而不限于开展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重要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与专业教育一起,构成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两根支柱。 二、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多数高校培养方案中都有通识教育部分,学校也多声称重视学生全面发展,重视通识教育。而在实践中,由于专业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学生就业压力大,学校、教师和学生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依然不能与专业教育相提并论。至今,我国高校尚未形成稳定和有影响力的通识教育模式,部分原因也应归结为通识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较短的历史。

我国各高校通识教育没有统一的做法。不过,在多数高校,通识教育被当作专业教育的补充,学生通过自由选修或按一定要求选修规定数量的学分和课程,完成通识教育。很少学校通过认真、广泛的调查研究,经过严格、规范的程序,制定适合本校特点、具有本校特色的通识教育目标。尽管一般都对通识课程进行分类,但对课程开设,学校和教师都比较随意,经常以教师兴趣和工作量需要为据,造成课程分散,没有结构,缺少标准,与通识教育目标脱节等问题。通识课程教学方法陈旧,对教育效果缺少必要的评估。这样的通识教育和通识课程,很难保证质量,很难完成通识教育培养优秀公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 三、通识教育目标

作为选修课程的通识教育课程,在不少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心目中,不过是让文科学生学点自然科学常识,让理工科学生学点人文知识,“通识”就是什么知识都知道一点。对通识教育目标的这种理解显然很肤浅。事实上,在信息化时代,单纯为学生提供知识的通识教育,其价值已经大打折扣,学生几乎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任何知识,在任何一个知识点上,他们甚至都可以与教师一较高下。通识教育不是风花雪月,不是为培养巧舌如簧的学生增加谈资,它有严肃的目标。

我们将通识教育理解为现代社会公民素质教育,为社会未来公民提供共同基础课程。我们强调“现代”,是说学生应具备适应现代生活的知识、价值、思维和能力。我们强调“社会”,是说学生不仅要成为国家政治事务的积极参与者,而且要成为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者,成为作为社会细胞的积极的个人。根据这个目标,我们将通识教育的主要任务确定为,促进学生一般发展,为他们未来的社会和个人生活做准备;在提升其个人价值的同时,促进社会进步和提升社会公共生活的品质。对于现代社会公民的具体素质,我们将其确定为:清晰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并能使用可靠知识和正确价值观认识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积极的价值观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是现代社会公民素质的两根支柱,而在正确价值观指导下综合使用不用领域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现代社会公民素质的核心。

基于以上目标,我们将通识教育课程划分为三个领域:(1)公民:使学生了解和理解现代社会,培养公民意识和公民责任感。(2)文化: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核心部分,培养文化素养和积极价值观。(3)科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以及使用科学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以分部选修方式,要求学生在每个领域选修一定学分的课程。在组织和设置三个领域的课程时,我们努力使各门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与通识教育目标相一致。 四、核心课程

在认真研究通识教育目标基础上,组织和建设高质量、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课程,是做好通识教育工作的关键。

首先确定通识教育课程的形式,课程形式需要适应通识教育目标的要求。主要的课程形式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核心课程、名著课程等。学科课程是教育实践中最为常见的课程形式,它以学科知识体系为线索组织课程内容,适合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这种课程具有简约性,效率高,课程编制相对容易,易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也易于评价学习结果。然而,由于我们确定的通识教育目标主要不是增加学生知识,所以学科课程并不十分合适。活动课程以学生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组织课程内容,这种课程密切联系学生的实践,但效率低,比较适合知识基础薄弱的低年级学生。名著课程具有综合性,也适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名著讨论的问题一般具有时代局限性和情景性,经常脱离当前社会实践,与我们确定的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标不一致。这些课程形式都不是很适合于通识教育目标。

有鉴于此,我们倾向于主要采用核心课程实施通识教育。对于核心课程,人们经常望文生义,理解成课程计划中最重要的课程。在教育学中,核心课程具有特定含义,是指以具体问题为核心组织的课程。核心课程的问题可能来自社会实践,比如“能源”、“转基因”、“环境”、“人口”等问题,也可能来自科学和理论领域,比如,“从牛顿到爱因斯坦的物理学”、“细胞”、“生态系统”、“科学史和科学方法”等。核心课程的内容通常是跨学科的,例如能源问题涉及科学、技术、经济和地缘政治等不同领域知识。核心课程很适合训练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学生需要使用不同领域的知识,需要考虑价值和伦理问题,需要采用科学、系统的思维方法。在学习和研究像“从牛顿到爱因斯坦的物理学”这样的课程过程中,可以通过考察物理学知识范式的变化,加深学生对科学思考方式的理解。

明确的通识教育理念、具体的核心课程标准、与任课教师的细致沟通,是建设核心课程体系的关键因素。

在对通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任务和目标认真研究、广泛深入讨论,并在校内达成基本共识基础上,我们组成一个小规模的核心课程专家组,专家组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对于通识教育的基本共识,研究和制定核心课程的具有标准;审核面向全校征集的核心课程,并与任课教师就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认真沟通,保证课程质量并符合通识教育目标;对通识教育和核心课程效果进行评价。

关于核心课程的具体标准,专家组提出要“顶天立地”。所谓“顶天”,是说核心课程要有思想、有原理、有方法,要能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仅仅提供肤浅、零碎、拾遗补缺的知识。所谓“立地”,是说核心课程内容要结合具体问题,要与社会实践和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不能空讲理论、原理、方法。比如,我们不赞成单纯讲科学方法论,而应该将科学方法论与科学史结合起来;离开科学史,科学方法论是空洞的;离开科学方法论,科学史是没有灵魂的。将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将知识、原理、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结合起来,是我们核心课程建设的主要特色。

根据核心课程标准,专家组严格审核老师们提交的备选课程。少数课程直接获得通过,一些课程需要修改,另一些课程未获通过。对于需要修改的课程,专家组会提出具体修改意见,并与任课老师认真讨论课程内容及其编排方式、教学方法、参考文献、作业、学生学习量、考核方式等具体问题。

我们已经开出60余门核心课程,基本可以满足学生选课需求。为了体现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视,“批判性思维”课程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我们也开设了全校学生必修的“公益课程”。这些课程成为学校通识教育的特色。按照我们的理解,对于实现通识教育目标,核心课程不在门数多,而在质量高,一些重要的、体现学校特色,又有质量保障的课程,可以作为必修课开设。 五、问题、经验与教训

在通识教育和核心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也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我国高校具有一定普遍性。突出问题有两个:

(1)高水平核心课程建设受到师资条件限制。“顶天立地”对于课程编制来说,是一个很高要求。要深入浅出,教师要对课程内容和相关问题有深入研究,梳理其中的逻辑联系,并结合对具体实际问题分析,展示给学生。学术水平不高的教师无法做到“深入”,而学术水平高的教师也未必能做到“浅出”,唯有既有深厚理论基础,又能熟练使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师,才可能做到深入浅出。就像“大手笔写小文章”,看似容易,实则需要很深的功底。而且,核心课程围绕具体问题跨学科组织知识,编制课程的教师要有广阔的知识背景,这对每一个教师都是一种挑战。顺便指出,不同学科领域教师合作开设核心课程,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但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共同讲授一门课程,容易把课程讲得七零八落。不同学科领域教师合作编制课程,在深入和充分交流基础上,由一两名教师完成一个教学班的教学工作,可能是更好的做法,但这需要学校的精心组织。不仅核心课程编制需要深厚学术功底,教学实践也需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像鼓励学生实质性参与教学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科学研究等等教学环节,都是很需要技巧的。

所以,开设高水平核心课程对青年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核心课程更适合由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高职称教师开设,并在课程编制和教学过程中,对青年教师进行悉心指导。但一所学校有多少教师能开出高水平核心课程,他们愿不愿意开设核心课程,都是很大疑问。我们在实践中遇到了高水平教师不足,且一些高水平教师不愿意或其所在院系不同意其开设作为公共课程的核心课程的困难。高水平、有经验的教师总是稀缺资源,而他们不愿意或其所在院系不同意其开设核心课程,则是认识问题,是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和资源分配问题。具体包括: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教师和管理人员对通识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学校内部管理和资源分配制度导致校内各院系不愿其资源在全校共享等。

为了解决核心课程的师资问题,我们从国内著名高校邀请著名学者为学生开设高水平核心课程,举办通识教育讲座,但这终究是杯水车薪,且可持续性也是问题。核心课程还得主要依靠校内教师。

(2)学生喜选“水课”,学习任务较重的核心课程不受学生欢迎。选课时,那些课程内容相对容易、学习任务轻、容易得高分的公共课程(即所谓“水课”),似乎更受学生青睐。而我们邀请著名学者开设的核心课程,由于课程有一定难度,学生得分不高,经常要面临学生选课不足的窘境,校内教师开设的示范性核心课也常遭遇同样尴尬。高质量的核心课程,学习过程都不会太轻松。我国高校学生学习任务总体上较世界著名高校轻松,这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自然不是迁就学生不恰当的喜好,若所有通识课程都不“水”,学生便无“水课”可选。在核心课程专家组审核老师们提交的核心课程时,课程要求的学生学习量,是一个重要观测点,若专家组认为学生学习量不足,会与任课教师沟通。我们也邀集核心课程任课教师召开主题为“核心课程不是‘水课’”的座谈会,与老师们讨论提高核心课程对学生的要求的问题。

相对于核心课程师资问题,学生喜选“水课”较为容易解决,但解决第二个问题,需要先解决第一个问题。高水平师资是通识教育和核心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开展通识教育改革过程中,我们的主要经验是:(1)要有清晰的理念;(2)要与全校师生尤其是任课教师分享改革理念;(3)在每一个环节上,工作要细致,细节决定成败。我们的主要教训是:(1)要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不能太过理想化;(2)教学改革需要校内管理制度尤其是人事制度和资源分配制度的配合。

参考文献:

[1] 黄坤锦. 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美国心灵的攀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9.

法制教育课的心得体会精选篇5

一学期来,我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依法治校、科研兴校”的办学思路,依据学期初制定的工作计划,坚持教务、教学、教研共抓齐举,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聪明才智,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在全体教职工的一致努力下,圆满地完成了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第一部分教育常规管理工作

一、治理环境

1、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治理好校园环境,维护好校园安全。既优化校园内部环境,又治理校园外部环境。既做好师生员工的安全教育,又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既制定和完善应急处理机制,又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既正面教育引导学生,又防止社会不法分子对青年学生的拉拢。

2、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主动到周边村居走访,争取周边群众支持我们的工作;同时加强了与派出所、交警中队的联系,让他们支持和指导我们搞好学校的安全防范工作。

二、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

1、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目标: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意识和管理手段的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重视对班主任的培养。班主任要讲“学习、敬业、公正、效率”,要有“爱心、耐心、信心”。每年召开一次班主任经验交流会,总结班主任工作经验。三年内形成一套具有县初级中学特色的班主任工作经验。

2、让每位教职工都成为德育工作者。坚持“以德治校”、要发扬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德育教育成为每一位教职工的意识。使德育工作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3、学生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团委、学生会的作用,培养一支优秀的学生干部队伍,在各方面为全校同学作出表率。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目标。

三、制定详细的计划

开展师德教育系列活动,提高了德育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并根据学校实际,对照《规程》要求,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计划,从而使学校德育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四、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确保各种计划的有序进行

五、做周详的总结,更好的发扬长处,避免不足之处。

六、正常开展班级、团队、学生会等各项工作

1、 本学期狠抓班集体组织和制度建设,开展了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全校各班都举办了质量较高的主题班会,特别是我校在开放日上主题班会课,取得较好的成效,得到了全县听课教师的好评。

2、指导并督促班主任做好家访工作。因为新成立一个学校,家长不了解学校的情况,因此我们要求班主任在本学期内对所有的学生进行了家访;通过这次家访,使学生家长了解了学校,进一步加强了家校联系,使我们的工作更加主动,更加易于开展。

3、抓好班主任工作不放松,本学期定期开展了班主任工作培训,定期检查班主任教育常规工作,召开班干部会议、学生座谈会,根据反馈情况做好新班主任的指导工作。

4、加强团队及班干部的培养,指导他们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

5、制订并完善班主任工作考核制度,坚持隔周1次的德育工作例会,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七、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制定行之有效的安全预案

1、 抓好法制教育和交通安全教育。全校上下十分重视法制、法规教育,多次组织学生观看关于交通等方面的安全教育录像和有关法制教育录像,引导学生学法、懂法、守法。

2、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月”活动,进一步强化学校安全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动员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学校安全工作,保证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教育是安全的前提,安全是教育的目的。

3、制定了各种安全应急预案,如:安全事故预案、抗震救灾工作预案、汛期防洪抢险预安等。三月份,成功的完成了“防火灾”演练。

4、我们将始终坚持把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落实人人参与的要求,警钟长鸣,常抓不懈,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八、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不公布学生分数名次,不以学生分数为依据进行各种形式的分班。

九、建立德育领导小组和德育工作队伍。建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健全德育工作制度

1、协调好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者间的关系,使三方教育“目标一致、功能互补、配合密切”,从广义的教育来说,儿童最先得到的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整体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之一。学校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所独具的优势,进行亲情教育、感恩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劳动教育等等。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关心他人的意识,自理、自立的生活能力。

2、指导家庭,帮助家庭建立起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召开家长会,建立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综合素质和教育水平,使家长积极有效地配合学校教育,将有利于提高教育效率。除了家庭、学校,影响学生的第三个地方是社会。社会是一个复杂场所,会对学生产生各种影响。学校有责任与社会各界密切联系,鼓励开展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活动,严厉打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违法团体;充分利用各种有意义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减少和避免思想腐蚀性东西对学生产生负面作用。

十、培养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自主管理能力较强,遵纪守法,心理健康的学生。

1、这学期来,我校的内宿生增多,学生年纪小,容易产生思想上的波动,因此政教处要求班主任多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疾苦,做好学生的良师益友,努力排除学生心理上的障碍,使学生能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本学期邀请专家给女生上生理健康教育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这学期成立了学校仪仗队,坚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组织学生参加学雷锋做好事等,使这些活动同样为我校德育工作增色。

3、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请专家培训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建立心理咨询室、心理教室,不断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第二部分教学常规工作

在教学管理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开学前做好初一新生的编班工作,制定课程表,确保教学秩序的正常开展。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制定学校教学计划,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和要求,并保持督查执行。

2、加强对教研组工作的指导、督促与检查。本学期各教研组都根据教务处计划制定了本组工作计划,做到有内容、有措施。具体体现在:定时、定地点开展教研组活动,包括集体备课、听课、评课、集体学习和讨论等教研活动。本学期各教研组每位教师均上了一节学科探讨课,其中包括一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探讨课。主管教学的领导经常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教学情况,并及时提出整改意见。

3、狠抓教学常规,积极推行集体备课。要求各教研组的备课组在开学初整合本组力量,根据教材特点展开集体备课。要求: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专题、定内容;四备:备大纲、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五统一:编一教学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单元练习。各备课组长还要组织好同学科老师听课、评课工作,及时做好备课组的活动记录;主管教学的领导经常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教学情况,并及时与老师们交流切磋,以明确整改的措施。

4、不定期抽查教师教案、测验、作业批改、听课情况,并记录反馈。通过此举督促教师备好课,批改好作业,做好测试反馈。另外,还不定时召开班干会,学生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对授课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老师授课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使其明确努力的方向。

5、不定时召开教师会、教研组长会,分析当前教育教学新动态;虚心听取有利于学校教学发展的良策,共商学校教学发展大计;了解教师在教育教学上的实际困难,并想方设法为他们排忧解难,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的工作环境。

6、重视考风考纪,加大考试监控力度。本学期组织了两次月考、期中、期末考试,根据学校实际制定了考生考试规则和监考制度,加强对学生考风考纪教育和对老师进行监考培训,把考试工作管理落实到细处、实处。

7、做好质量分析,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本学期,根据月考、段期考的实际召开了质量分析会,在会上,教务处根据学科的实际情况、班级的整体情况做了分析,并实事求是的提出了整改的办法,使老师们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办学目标:提高优秀率,消灭低分率。这对课堂教学的深化,尤其是对学生成绩的提高起到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8、加大教师业务培训的力度,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本学期,在教务处的指导下,各教研组结合本学科特点,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查阅新课程改革的有关资料,开展了学科探讨活动;组织老师参加课件制作培训;组织老师约146人次参加各级各类教研、观摩活动,并多次邀请了县教育局的领导、教研员到校听课、评课。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校老师的育人角色得到了进一步的转变,教学方式也得到重新建构。

9、成功举办了县第三届教育教学开放日活动。在活动中,对外共开放有: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历史、生物、地理、体育、美术、音乐、班会13个学科。共有22位骨干老师上了展示课,他(她)们基本功扎实、综合业务素质高,教学理念新,为我们搞好本次活动提供了一流的师资保证。听课教师多达到436人次。本次开放教学除了将新课标精神的体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作为研讨内容,我们在构建新型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时,遵循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一核心理念和基本要求。主题班会活动,主题思想健康,切合实际;设计新颖,寓意深刻;针对性强,反映了学生心灵深处的需要和热点,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动力。这次开放日活动,对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使我们的教师转变了教育、教学理念。也为城乡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和共同探索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提供了平台。调动了广大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进一步繁荣了我校教育教学科研事业,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进程。

10、协助教研室开展市教科所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在活动中,我校共有6位老师接受上课任务,同时还组织全校教师参加专题讲座。会上,各专家教师给我校老师教学教法给予肯定的同时,还指出了改进的意见,使大家对新课标有了新的认识,课改意识也大大增强了。

11、认真组织师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学科、业务竞赛。我处根据市教育局、教研室文件及通知精神,遵照校长室的批示和参赛要求,凡上级批准组织的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我们都认真的组织,并积极动员参加。在本学期,我处组织学生参加了全区中学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参加全区中学生英语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参加市科技作品赛;组织学生参加市声乐才艺大赛;组织学生参加县教学用具、手工制作大赛;组织学生参加县田径运动会;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书画比赛;学校化学知识竞赛等。我处还组织老师参加各级赛课、教案设计比赛、论文评比等活动。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本期各学科竞赛获得自治区级别奖励共有157人次;获得市级奖励共有 5 人次;获得县级奖励共有100人次;组织学生参加县田径运动会获得团体总分第五名。有 25 名老师获得自治区级竞赛指导奖,1名老师获得市级竞赛指导奖,6人获得县级竞赛指导奖。李建勋老师参加县体育优质课比赛获一等奖,参加市体育优质课比赛获得三等奖;韦 海老师参加柳州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获得鼓励奖;参加各级论文比赛有4位老师获奖。

12、抓早、抓实毕业班工作。

(1)成立毕业班领导小组,制定毕业班备考计划。确定培养对象,建立帮扶导师责任制;加强对临届生学习的指导力度,并及时做好成绩追踪;(2)要求毕业班老师加快上课进度,提高授课效率,做好复习计划,写出复习知识网络,做到通力协作,齐抓共管,努力提高毕业班整体成绩。(3)加强学生学习紧迫感,要求学生早晚两个七点到位,分管行政和班主任做好督促工作。还坚持对初三学生加强政治思想教育,邀请县医院的生理专家到校初三女生做专题讲座,以此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

13、制定并完善我校上班、请假、调课制度,教学奖励制度,学生奖励制度,教学评价表。并初步拟定教研组长工作职责,备课组长工作职责,任课老师工作职责,各学科教师工作职责,各功能室工作人员工作职责等。

14、开放图书室、阅览室,开设书画兴趣小组,成立文体兴趣小组,成立“晨曦”文学社,各个活动小组都安排有专人负责指导。本学期,举办了1次美术作品展,1次书法作品展,发表“晨曦”校刊1册。这样,使得学生课余生活丰富了,学习热情也提高了。

15、教务处加强对图书室、实验室等教辅人员的管理。要求教辅人员自觉坚守岗位,督促其做实、做细本职工作,增强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其对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同时,我处非常重视上级对各室的复查验收,还根据检查提出的整改意见,结合学校实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各室工作。

16、完善“普九”材料,并做好“普九”相关材料的归档工作。

法制教育课的心得体会精选篇6

1.1中国特殊教育法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颁布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义务教育实施细则》、《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等[3],批准加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为我国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维护残疾人特别是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提供了法制性保障。

1.2美国特殊教育法规背景

美国特殊教育高度发展得益于相关教育法规的制定。为了保障身心障碍者得到应有的教育,以及对身心障碍者人权的尊重,美国建立了相关司法干预。美国残障教育法案中明确规定,适应体育(adaptedphysicaleducation)是特殊教育的一部分。1967年,美国90-170公法正式实施,其第五款明确提出为特殊体育师资的培养和研究提供资金保障。此外,与适应体育有关的美国联邦立法还有:1973年联邦法令PL93-112(504)《复建法》、1975联邦法令PL94-142《残疾儿童教育法案》、1978年联邦法令PL95-606《业余运动法》、1990年联邦法令PL101-336《美国失能者法令》、1990年联邦法令PL101-476《失能者个别教育法》。健全的特殊教育法规,保障了美国特殊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2特殊体育师资培养模式比较

2.1培养目标

美国特殊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多方位特殊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职业素养的提高。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等课程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知识的视野,为后续的特殊体育教育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特殊体育教育专业知识,主要侧重于如何对残疾学生进行评估、诊断和评价,如何根据不同残疾的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和安排教学,如何灵活地解决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实际困难。从中国已开设特殊体育教育专业的体育院校来看,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一致,对所要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都提出了总体要求。具体目标主要是培养出具备残疾人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管理、康复、科研等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为我国的特殊学校、中小学、残疾人康复机构、社区、残疾人体育机构等部门输送应用型专门人才。

2.2培养形式和学制

美国的高等教育具有区域自治特点,各州根据自身的自治制度安排特殊体育师资的培养形式与学制。如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培养形式,是面向体育专业学生开设特殊体育教育课程,学生若要获得特殊体育教师资格证就必须先取得体育教育资格证书。而东俄勒冈大学则是以所有体育专业学生作为特殊体育师资的培养基础,在培养学制方面,主要是四年制专业培养和3+1模式,即三年体育教育专业加一年特殊体育教育的混合培养模式。这种灵活多变的培养形式与学制,能较好地适应实际需求;在中国,现阶段特殊体育师资的培养,主要由屈指可数的几所本科体育院校来承担,学制四年。主要培养形式有两种:一是设立特殊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师资;二是以体育教育专业为基础来培养特殊体育师资。相比之下,中国特殊体育师资的培养形式较单一,应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拓宽培养途径。

2.3课程设置

特殊体育课程标准是实施特殊体育教育和编制课程的重要依据。美国为加快特殊体育教育的发展,1991年由美国身心障碍与休闲联合会向美国教育部、特殊教育与复健服务部以及人事储备局提出了一项为期五年(1992—1997年)的国家适应体育课程标准和专业证照检定的建置方案,并于1992年颁布和推行了纲要文件———适应体育课程国家标准[4]。美国课程国家标准为特殊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提供了重要依据,其核心内容包括15项特殊体育课程专业标准及其主要目标所规定的知能要求。在课程的设置上,特殊体育教育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非常紧密,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三个核心部分。基础课程涉及知识范围很广,既有社会科学又有自然科学,但体育运动学占较大比重,如运动生理学、运动保健学、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等;专业课程包括残疾人通识理论和残疾人体育教育专业理论两大块,后者涉及的课程包括残疾人体育教育概论、特殊体育教学法、特殊儿童的运动评价、特殊体育的历史与法律等;实践课程也是美国特殊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用实践经验》(PracticumExpe-rienceProvided)这门课程就是专门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开设的。实践课程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掌握特殊体育教育的相关知识,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课程设置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特殊体育属于交叉学科,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需要高度整合。而目前中国各体育院校特殊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整合度不够,课程体系主要为教育学、体育学和康复医学类。笔者认为,特殊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性质要突显出“特殊”二字,应针对学生将来就业对象———残疾人多开设残疾人体育类课程,而不是以体育类课程为主、特殊体育为辅的本末倒置形式来设置课程。应突出“特殊体育”的核心课程地位,培养社会亟需的特殊体育人才。在课程的设置上应尽量克服主讲教师专业素养和特殊体育器材设备条件等弊病,加大残疾人体育类课程的比重,设计出更为合理的特殊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3特殊体育教育评估体系比较

1973年美国出版了特殊体育教师培养指南,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教育部要求制定特殊体育师资培训标准,以评定特殊体育师资的培养质量。为此,1984年美国Oak-ley推出了本科阶段特殊体育师资评估指南。此外,师资培养质量的鉴定还依赖于专业证书制度的执行。在美国,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在获得普通学校教师资格证书的同时还要取得特殊学校的教师资格证书。而要获得这种证书,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资格考试,并且证书具有时效性,有效期一般为五年,五年后重新认定资格。可见,美国特殊体育教育质量的评估体系已相对完善;在中国,特殊体育师资的培养缺乏权威的培养指南和质量评估标准,尚未建立起特殊体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对特殊体育教师所应具备的特殊专业技能也缺乏详细的规定,特殊体育教育评估体系尚待完善。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美国半个世纪以来对特殊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经验非常丰富;而中国特殊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培养体系仍需逐步地完善。

(2)健全的特殊教育法规保障了美国特殊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中国也颁布了相应的残疾人教育法规,但仍需进一步完善残疾人教育法律的保障体系。

(3)中美两国特殊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在定位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中国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培养以教学为主的复合型人才,目标辐射面较广;而美国特殊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相对要更加清晰,主要侧重于培养特殊体育教师,围绕着“如何教学”的问题来培养人才。

(4)在培养形式与学制方面,美国的培养形式体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特点;而中国特殊体育师资的培养形式较单一,应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拓宽培养途径。

(5)课程的设置上,特殊体育教育专业需将“体育”与“特殊教育”高度的整合。美国课程的设置相对来说整合度更高,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突出了特殊体育课程的重要性;而中国仍是以体育类课程为主,特殊体育为辅的本末倒置形式来设置课程。

(6)美国特殊体育教育质量的评估体系已相对完善;而中国缺乏权威的培养指南和质量评估标准,尚未建立特殊体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特殊体育教育评估体系尚待完善。

4.2建议

(1)增设特殊体育教育培养方向。中国特殊教育事业,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得到了迅速发展,据《2010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为盲、聋、智残少年儿童兴办的特殊教育学校发展到1705所,义务教育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有2775个,在校的盲、聋、智残学生51.9万人。形成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辅的办学模式。特殊教育的发展依赖于大量具有特殊教育技能、掌握特殊教育理论的教师。对于体育教育专业来讲,对特殊体育师资的培养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目前,社会需求与特殊体育师资培养之间供需矛盾突出。只有加大培养力度,才能得以缓解。根据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在体育教育专业中增设特殊体育教育培养方向,不失为一个合理的途径。特殊体育教育方向,使学生在掌握体育教育基本技能和知识的基础上,熟悉残疾人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知识,以便日后能真正胜任特殊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或普通学校跟班就读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工作。

(2)整合教育资源,培养形式多样化。①目前,中国特殊体育师资培养的主要渠道是高校开设的特殊体育教育专业,也就是由体育院校招收特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根据相应的培养目标对其进行专业的培养,但这种培养模式易受到教育资源的限制,如特殊专业的师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培养人才的质量;②开设特殊体育教育的高校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整合校本的教育资源,建立体育教育专业和特殊教育专业联合培养模式,最大程度上优化校本资源,以解决特殊体育师资培养的资源问题,切实提高特殊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质量;③在职培养。可通过进修等在职培养形式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甚至是幼儿园教师进行特殊专业知识的提升,以改善我国基础教育殊体育师资匮乏的现状。

(3)健全残疾人教育法规。中国的特殊教育法规与美国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法案不明细,指导性不强、理论指导与具体实践操作之间仍存在脱节现象。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加强特殊教育的相关立法,完善残疾人事业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使得实际操作有法可循,依法保障残疾人接受体育教育权利。

法制教育课的心得体会精选篇7

一、中小学课程一体化是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认为: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就具有阶段性;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每一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阶段的结构是构成后一阶段的基础,两个阶段之间不是截然划分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皮亚杰把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另外,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学习的最佳期”这一理论,即脱离了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都是不利的,它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由此可见,从小学到中学,学生的思维、动机、个性等各个心理过程既有各阶段的年龄特征,又有其发展的连续性和交叉性,无论在哪一个阶段出现问题,都会阻碍儿童心理的顺利发展。有计划、有组织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是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在九年一贯制教育过程中,实行中小学课程一体化,注重教育教学过程各个阶段的科学衔接,各个环节的合理安排,正是顺应了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要求,充分利用中小学的每一个“学习的最佳期。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编排教学计划,设置教学内容,选用教学方法,从而最有效地促进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二、中小学课程一体化是系统论的必然要求

系统论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的一门逻辑和数学领域的科学。

中小学九年一贯制的教育教学作为一个系统,教学目标、任务、内容、形式、方法、原则等构成教学过程的各个因素和维度以及小学、中学等构成九年一贯制教育这一过程的各个阶段都是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有序地组合在一起的。在中、小学九年一贯制教育这个系统中,从横向九度考虑,应该对各因素和维度的结构进行优化组合;从纵向角度考虑,应该实现整个过程的最优化,即对构成过程的各个阶段和环节进行优化组合,在各个阶段的衔接上,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教学和教学环节、内容、方法等的无序组织,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小学课程一体化正是力图通过对九年一贯制教育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使这一过程最有效地(最佳化地)发挥效能。

三、中小学课程一体化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1999年6月第三次全教会通过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其中明确规定,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秸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素质教育进入了一个全面开展的阶段。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进行,中小学课程一体化的课题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中小学课程一体化的进行本身就是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

素质教育一开始就提出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而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又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所以中小学课程一体化实验范围确定在“中小学”阶段,这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也是素质教育中重点要求发展基础教育的思想的客观要求;从另一个角度讲,素质教育是一个涉及教育性质、教育功能、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即课程、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多方位、综合性的改革,其核心为课程改革。而课程一体化不只是学制改革下的一项课程改革,还恰恰同素质教育探求如何通过课程改革来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实质相一致,所以中小学课程一体化的本身正是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和体现。

(二)中小学课程一体化从其内容和实质上来看,符合素质数育的基本特征与核心,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必然要克服应试教育的众多弊端和负而影响,课程一体化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的理论和实践探讨中应运而生的。它既能够解决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培养创造能力,获得全面发展的诸多问题,同时又与素质教育的任务扣一致,所以中小学课程一体化无疑是素质教育发展中的一个具有成功意义的尝试性实验。

(三)中小学课程一体化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实质要求,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宽松适宜的环境。

1.可以使

教育对象的范围扩大,即面向全体学生。实施了课程一体化,无形中减轻了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压力,这样,教师不必总将眼光盯在少数尖子学生的身上,实施“精英教育”。而是可以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中将目光放诸全体学生,做一个育才的园丁,勤勤恳恳地修整每一棵花草树木,从而实现素质数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功能。

2.课程一体化可以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五.四”学制将升学压力分开散布于较长的时间内.所以教学在课程内容上,可以不必仅仅局限在必考的科目上,也不必仅仅局限在识记和智育的范围内,可以将课程内容扩展到位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从而使学生的各个方面能力得到充分提高。

3.课程一体化能够使学生得到积极主动的发展。应试教育下学生必须把全部精力放在同考试相关的内容上,学生的特长得不到发探。而实施课程一体化,可以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优势和特长,积极主动地去发现自己,挖掘自身的潜能,真正意义上实现素质教育的“不拘一格降人才”。

4.课程一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招神。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造力的形成需要灵感、独特的思维和想象等来文撑,

但是,在未进行课程一体化之前,升学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即使学生有一些经常性的灵感、独特想象力的突发,也会因为教师只注意升学考试而遇到扼杀。课程一体化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5.课程一体化有助于素质教育的持续性开展。课程一体化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将中小学的课程内容、体系前后相互衔接,按照学生的认知和接受能力,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位中小学阶段的教育能从长远的、整体的、发展的角度培养学生。这样,就使得素质教育的各项精神实质----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主动积极的发展以及培养学生创造力等方面在学校的实施培养的实践过程中得以实现,即从一个整体的角度出发,制定出各阶段的不同教学任务,并且使各阶段的任务具体化,在各个阶段的教学任务的相互衔接当中.逐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的、积极主动的、创造性的、可持续的发展。

四、中小学课程一体化是中小学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总目标:“建立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而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是课程的现代化,因此,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就应该朝着课程的现代化这一目标进行。基础教育课程现代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1)课程改革应以学生为主体。(2)课程的个性化和多样化,使课程有利于因材施教,体现校际的特色。(3)由强调积累知识向发现、创造知识进行转变,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观念和态度。(4)课程的开放性。首先是课程体系的开放,建立学科课+综合课、活动课+研究课、必修课+选修课等多种模式;其次是指课程内容的开放,即在确定教育目标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教师一定的选择教学内容的权利。

要改革课程,就要对课程管理制度、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科书的认知策略、识时的比例分配等问题,重新进行设计。而实施中小学一体的九年一贯的学制无疑为中小学课程的改革提供了适宜的土壤,从而加快了课程改革的步伐。

(一)中小学课程一体化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目前,我国中小学各门学科的目标基本上是为升入高一级学校这一需要而确定的。而九年一贯制的教育过程,由于摆脱了小学升初中的压力,相对延长初中的教育年限,使教师能够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现现代课程目标。“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适应环境。”

(二)中小学课程一体化有利于调整课程结构。目前的中小学课程门类多,结构不合理,重文化性课程、轻劳动技术性课程,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中小学课程一体化使学校能从整体上协调课程设计,使综合课和分科课程合理地结合起来。

(三)中小学课程一体化有利于学校课程的开发。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必须改革我国长期以来教育管理体制统得过死的状况。近两年,我国实行课程的三级管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实行九年一贯制,中小学紧密衔接,使各校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系统的学校课程的开发,从而保证课程内在的逻辑性和科学性。

法制教育课的心得体会精选篇8

注意,是心理学中的一个名词,其一般释义为“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可以让人体敏锐地感受四周环境的变化与刺激,并及时地做出本能的反应。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往往是人们完成某项活动或任务的必备条件。延伸至体育教学与学习中,则是指学生对教师的理论讲解、动作示范、练习组织及个别辅导等内容的指向和集中。应该说,从实践的角度上讲,学生的注意状态在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注意状态是否良好,会直接影响整个教学过程是否顺利展开,也会决定学生本人的学习效果的好坏,还可能从根本上左右体育教学的成败。正如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所言,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抓住或控制好学生的注意状态,是体育教学的重中之重。

如果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能够集中注意力,保持良好的注意状态,教师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更好更快地进行动作示范和组织练习,可以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使教学过程在和谐的氛围中顺利展开。相反,如果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散漫、随意捣乱等,则会给教师的教学过程带来干扰,体育教学的过程自然进度缓慢,更严重者,会导致学生的意外受伤。而且,由于学生们平时其他学科的学习任务重,上体育课的时间有限,如果在上课过程中注意状态不佳,学习的效果不够好,到期末考试时便很难发挥得好,甚至可能影响学业。更进一步,体育课作为学生学习的一门必修课,其对学生的成绩考核也关注学生平时上课时的注意状态与实际表现。而教师从事体育教学的目的,除了是从知识上对学生进行教导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真正热爱体育,强身健体,培养健康合理的体育意识。学生上课时的注意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对体育课程的兴趣与投入程度,如果体育教学中学生注意状态不佳,这样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因此,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来仔细思考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注意力分散的表现与原因,并积极探寻能有效控制学生注意状态的适当方法,以真正提高体育教学的水平。

二、学生注意力分散的表现与原因

1.学生注意力分散的表现

学生注意力分散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呈不断变化的趋势。笔者在长期的体育教学中发现,学生注意力分散的现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1)有部分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对体育教师讲课的内容持无所谓的态度,甚至根本不看教师上课时的动作演示,也不参与组织练习,能混过去就混过去,属于典型的“不作为”;(2)有的学生则喜欢带着MP4、MP5、手机来上课,上课过程中听音乐、上网,他们不听课,也不听体育教师的忠告,没有认真的态度;(3)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些学生精神萎靡,完全没有活动的欲望,立正、稍息等口令动作都不利索,上课难以集中注意力,不能较好地参与到体育课程的学习与互动中;(4)还有一些学生在学习动作时,经常相互打闹,虽然气氛比较活跃,但是到真正演练时就不得要领,需要重新教授,可能严重影响教学进度;(5)有的同学身体素质不好,有时会出现吸长呼短的现象,而对教学内容的学习没有过多的兴趣,不懂得珍惜体育锻炼的机会,对体育课程的学习也不怎么重视;(6)有些学生往往对体育器械比较感兴趣,但是喜欢随便玩弄、扔掷,没有认真学习体育器械的使用方法,不能真正领会体育教师上课的内容,缺乏深入学习的心态;(7)一些学生表情懒散,他们不重视体育学习,有时甚至对体育学习带有逆反心理,对体育教师也常有所抱怨,上体育课的时候注意力根本无法集中;(8)有些学生自以为对某项体育运动有一定的基础,便在上课时对体育教师不够尊重,不屑于聆听和学习体育教师的上课内容,故意怠慢;(9)一些学生觉得上课内容“不过瘾”、教授的动作“不够帅”或“不实用”,常常为其他同时上课的班级所吸引,没有将注意力放到自己的学习任务中;(10)有部分学生怕苦怕累,做动作时能玩花样就玩花样,能来虚的就决不来实的,以为可以瞒骗老师,蒙混过关,也是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之一,等等。

2.学生注意力分散的原因

体育教学中,学生注意力分散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而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注意力分散的原因主要有:(1)一些学生对体育课没有足够的正确认识,认为体育课上不上无所谓,平时也不喜欢参加运动,来上体育课可能只是为了完成学校安排的学习任务,没有体育锻炼的意识;(2)有些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承受不了体育教学中尤其是动作演练中的痛苦和疲劳,意志不坚定,容易走神甚至放弃,也难以学到体育运动的精髓;(3)部分学生往往对身旁发生的事情比较好奇,教师上课时如果理论讲解时间比较长,就会给学生一种啰嗦的感觉,也容易让学生被其他事物所吸引;(4)有时上体育课的场地条件比较差,自然环境不好,教学过程中易受到风、沙等的干扰,导致学生上课时没有积极性,也就无法集中注意力;(5)女生可能会因为月经期到来,心里烦躁、情绪低落,上课时不能跟上教师的节奏,当然,较剧烈的运动也会加剧她们身体的不适感;(6)有些教师本身没有以身作则,教学态度比较散漫,对学生约束不够或者教学方式粗暴,也可能导致学生对其产生反感,使班级体育学风得不到良好培养;(7)有些同学因为课外的一些原因,如重要的考试失利、突然的家庭变故等,上课时带有不好的情绪,难以集中注意力;(8)有时候,体育用具质量差,在上课时出现坏损,使体育教学不能正常进行,也会助长学生的怠慢情绪;(9)有些学生比较内向,对身体幅度大的动作有害羞心态,不想做或者不敢做,怕被同学笑话,尤其个别女同学表现得比较突出;(10)在教学过程中,还可能有偶发的伤痛事件,学生看到后不仅上课的注意力被吸引走了,而且会产生对体育运动的畏难情绪,影响体育教学的继续展开,等等。

三、有效控制学生注意状态的方法

基于上文对体育教学中学生注意力分散的表现与原因之分析,下面从基本原则与具体方法两个方面分别阐述,如何实现对学生注意状态的有效控制。

1.基本原则

(1)控制学生注意状态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注意状态本身便是心理活动的一种,而体育教学与学习对注意状态的要求较高,故而应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以更好地寻找学生注意状态控制的有效方法。当然,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心理特点,须因材施教。如有的学生比较内向,在体育学习中手脚放不开,或者动作学习得慢且不标准。针对这种情况,就必须提前打消其顾虑,让其明白体育学习中大家都是平等的、一样的,使其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来学习。再如,有些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有畏难情绪,就应对其加强保护,使其慢慢适应现在的学习内容,逐渐走向开放乐观的一面。只有将学生的心理障碍消除了,才可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进而较好地开展教学。

(2)控制学生的注意状态应结合体育课程的特点

学生学习体育课程可能不是基于自己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将自己教授的课程的特点展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如大部分男生对篮球运动比较感兴趣,而女生则对篮球运动缺少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篮球运动的技巧做较好的展示,把上篮、投篮、过人的动作讲解清楚,鼓励女生来学习。也可以让男生与女生配对组合进行练习,使篮球运动得到学生的认可与赞赏。教师如果将体育课程的特点较好地展现给学生,自然对学生注意状态的控制有所帮助;反之,则难以达到很好的控制效果。

(3)控制学生的注意状态应贯通于整个教学过程

一门体育课程的教学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上课时的理论讲解、动作演示与组织练习等,也包括教学纪律的维护、学生情绪的注意以及对紧急事件的处理等。教师应当全面地把握教学过程中学生注意状态的变化倾向,调整教学节奏,以便自如地控制学生的注意状态。如在理论讲解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反复强调理论知识的重点、要点;在演示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对动作要领的掌握,尽量放慢演示动作,使学生更清晰明了地学习动作要领;在练习过程中,应把学生的自我学习与改进放在首位,对动作不正确的同学应当耐心地帮助其进行调整,纠正其不规范的动作;当学生纪律涣散、精神不振时,则应适当强调纪律的重要性或者开展趣味性的教学小活动,以使学生重新把注意力放到体育课程中来。如果体育教师能将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较好的把握,认识到各个环节的重点所在,便可以很容易地做到有效控制学生的注意状态了。

2.有效地控制学生注意状态的具体措施

在体育教学的实践中,要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状态应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努力,体育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活动灵活运用。

(1)准备良好的体育器材

良好的体育器材是展开较高水平体育教学的必备硬件基础,而准备良好的体育器材也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最简单的方法之一。如教授篮球运动的教师,可以穿一套标准的篮球运动装,带来弹跳性好的篮球,向学生进行展示,自然让学生耳目一新,学习篮球运动的积极性便被调动起来了;教授网球运动的教师,则可以把自己的网球拍给学生进行观赏,再讲解选择网球拍的标准、球拍换线的做法、球拍维护与保养的基础知识等。良好的体育器材加上选材的具体知识,一般会给学生以全新的印象,如此,学生的好奇心也就被很自然地调动起来了。

(2)精确演示体育动作

体育教师须能精确地演示体育运动的动作,因为这是体育教学中的关键部分。如果教师能将体育动作完美地展示给学生,不仅能让学生了解该项体育运动的精髓所在,控制学生的注意状态,而且可以提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融洽师生关系,使体育教学的进程开展的更为顺利,体育教学的目的也更容易达到。如教授长拳的老师可以先给学生演练一遍长拳的主要动作,进而再讲解扎马、握拳、挥拳等具体知识,让学生对长拳有基本的了解和学习的兴趣。再如,教授羽毛球运动的老师,要将羽毛球运动的发球、击球动作演示到位,并且对学生中不标准的动作进行解读和纠正。如此,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便可以较好地集中起来,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3)革新学生练习方法

体育教学最终的目的是教会学生体育知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和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自我练习方法的革新,以更好地控制学生的注意状态。如在排球运动中,教师可以将身高不同的学生进行组合,分配不同的位置,使学生各展所长,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再如,在足球运动的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别,三人组、四人组、五人组等均可,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基本脚法,再进行小型的比赛较量,这对调动学生的好胜心会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能促进教学过程的展开。革新学生练习方法,不但可以将体育课程本身的内容寓学于乐,而且可以加深学生的接受程度,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提高。

(4)加强对学生的帮助与保护

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帮助与保护。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集中,将具体动作做规范;另一方面也可以树立教师的责任形象,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如有时学生会因为怕痛、怕伤而不敢进行体育练习,教师应予以鼓励,教会其动作要领和自我保护的方法,让学生可以比较放松地进行学习。再如有时一些学生可能因为运动负荷太大而产生逆反心理,教师也应给予适当的照顾,以保证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参与热情。当然,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都应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开导,关注学生情绪的变化,及时处理突发问题,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对于有效控制学生注意状态之目的而言,加强对学生的帮助和保护也非常必要,且不可或缺。

(5)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使学生的优点和成就得到肯定,也使学生的不足与缺憾得到矫正和弥补。这是作为体育教师的基本责任,也是有效控制学生注意状态的不错选择。如在长跑运动的教学中,对学生的耐力和信心给予较高评价,以鼓励他们继续进步;对体能条件好、跑步速度快的同学,应对其予以表扬,在考核时也可适当关照;对体能条件比较差、跑步速度较慢的同学,不能采取批评与放弃的态度,应帮助其分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并寻找锻炼方法以促进其在长跑运动中有所提高。再如,在跳远运动中,教师应以教授跳远的方法和技巧为主,对跳远成绩好的同学和成绩有进步的同学进行适当奖励,并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帮助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取得进步。正确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成果,虽然看起来容易,但是也相当考验一名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个人素质与教学品格,须认真对待。

此外,还可以从合理安排教学队形、增强准备活动的新颖性、提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等方面多做工作,以真正对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注意状态进行有效控制。体育教学中学生注意状态的调控是保证学生学习效果、实现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的关键因素,每位体育教师都需要认真对待、认真总结,保证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有效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全身心投入。

参考文献

[1] 王龙.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注意状态的调控.宿州师专学报,2002(11).

[2] 陈伟津.在体育教学中如何保持学生的注意.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6).

法制教育课的心得体会精选篇9

一、师资队伍的培训是实施新课程的根本 师资队伍的培训,有两个途径:

1.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市教育局教研室在高一级开设“高中物理新大纲新教材培训”课程,共30学时。其主要内容有:

主要学习课程改革的相关文件,包括:教育部颁发的大纲,部领导、专家的讲话;省教育厅领导的讲话,省教育厅的文件,市教育局的文件和材料。

介绍教育部培训计划的内容,教育厅培训计划的内容,以及各地的经验。

组织教师交流实施新教程的体会、听课和观摩。

教师继续教育,着重解决几个问题:

(1)教育观念的转变。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基础教育要适应社会的需求。我们的社会从精英教育向义务教育转变,正在普及高中教育,我们的社会将要进入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传统的教育难以适应这个变化,教师必须建立新的教育理念,才会接受和自觉地投入这场教育的改革中去。

在培训中,我们强调一个全新的教育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介绍学习最优化的几种理念,即:动脑、动手、动口的“三动式”创新学习;全脑学习(即左脑与右脑协调、大脑与小脑协调);全面发展素质的学习;课内与课外学习的结合;校内与校外学习的结合;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我们着重指出,这些理念是分别站在不同的层面的专家的研究成果,他们分别适应不同对象。我们学习之后可以找到与自己相近的一点来尝试,体验现代教育理念与教学的关系。

(2)切实执行课程计划。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都有相应的计划,指导各地、各校执行新的课程。我们强调教学计划是行政机构对教育进行宏观控制的手段,各校、各科教师必须坚持执行。我们发现,凡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都会理解新的教学计划,忠实执行这个计划。这恰好说明为什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首要问题。

(3)对教师的支持。执行新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学校、教师都认为需要取得上级的支持,广州市除了介绍各地的经验,还邀请一些教师介绍他们的成果;分层召开教师座谈会,交流实施新课程的心得;组织教师到二中、七中、十六中参观和听课;要求每个教师都必须开展创意活动与外出交流。

2.教研活动。由物理教研会高一中心组牵头,制订高一级的教研活动计划,将开展新课程作为中心任务。主要活动包括:学习新课程的心得,教材分析,教学体会,怎样开展研究性学习,座谈交流,小组研究,青年教师与新教师培训,公开课、实验课介绍,研究性学习实施与成果汇报,到外地参观与听课。

教研活动与继续教育从不同的层面为教师理解新课程提供了支持。

通过师资培训,为支持新课程培养了一支骨干队伍。有了这支队伍,我们的教学就会不断取得成绩,不断进步。

二、教学控制是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教学控制,一是教学计划对教学的宏观控制,二是对教学过程的控制。

1.对市教育局的教学计划要坚决执行。在教师培训中,帮助教师的教育理念转变,使他们乐于接受新的教学计划,体现了宏观的控制。

2.有些教师教学的难度会超过教材的难度,不是因为他们对教材把握不好,而是他们担心教学的难度不够,会影响质量。在教师培训活动中,我们指出教材的要求适应多数学生,教学应从多数的学生出发,同时兼顾少数资优生、后进生,要求教师上课前先了解学生,“上课时面对多数、课外兼顾少数”,一定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受益,都得到各自的发展。难度控制不应片面的降低难度,也不应片面的加大难度,而是体现教学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进步,控制难度是一门教学的艺术。

邀请教师交流教学经验,互相取长补短,各校相互交换资料,探索教学控制的变量与学习方法,体现了教学过程的控制。例如:变量包括学生投入的时间;教学的难度;学习兴趣。方法包括自学法;研究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法;调查法。一些教师说:拿别人成功的经验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可以说是“投入少、收效快”。

法制教育课的心得体会精选篇10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法制教育的深远意义

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内容就包括对初中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初中生的法律素养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才质量。初中生的法制教育,无疑离不开国家的重视、社会的正确熏陶、家庭的科学培养及学校的思想教育。1.思想品德课对初中生法制的教育关乎其法律意识的培养。在面对利益诱惑时,如何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这得从初中生所受到的法律教育和熏陶说起。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充分发挥法制教育的功能,让初中生能从潜意识里认识到自己不良的行为所带来的社会危害,从而从内心深处自觉抵制违法犯罪的行为。知法、守法和护法意识的增强,必然有助于初中生自己日后走向社会的事业发展,起到良好的预防犯罪的作用。思想品德课中对初中生的法制教育关乎其法律意识的培养,这点是显而易见的。2.通过法制教育培养初中生正确的法制观念。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基本国策;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都是国家的重要战略。随着我国普法教育的宣传与深入以及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烈,促使法律成为百姓解决日常生活所遇问题的手段。有些初中生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主要就是没有养成基本的法制观念。对于事情是对是错、是否合法,初中生应具备起码的识别能力。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上不良的现象以及网络上不良信息的诱惑,都会考验初中生的法制观念。初中生遵纪守法,做法律所提倡的,拒法律所禁止的,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助于他们在正确的法制观念下享受学习和生活。3.法制教育有助于约束初中生的行为。初中学校应在初中生入学前,大力宣传校规校纪,对思想品德课程的法制教育予以充分重视,使即将长大成人的初中生明白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影响。初中生处于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渴望像大人一样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们叛逆心理很强,对家长和教师的话语往往持怀疑态度。思想品德课在乎对学生的法律和道德意识的科学培养上。触犯校规校纪是要受到学校处分的,从事违法犯罪活动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在校规校纪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既有助于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又能从思想的源头上约束初中生的行为,避免其在不经意间坠入违法犯罪的深渊。

二、扎扎实实开展好思想品德课上的法制教育

思想品德课的法制内容授课上,通过一些预定背景的设置,教师就能够更好地让初中生融入课堂中,同时多提供其融入社会活动中的机会,这样其就能够大胆开口,互相讨论,在愉快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学到一些必备的法律知识,有助于其把心灵美和行动美结合起来,学会真正意义上的做人[2]。1.明确初中生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其他相关的法律中,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及相关义务都做出了规定。未成年人未满十八周岁,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在遇到问题时,应首先想到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通过法律途径来保护自己。对法律所赋予的相关义务也要依法完成,比如,义务教育就是初中生的一项重要权利,但也是其必须尽的义务。只有具备一定的基础文化知识,才能在以后走向社会时发挥更大的人生价值。只有明确了自身所享有的权利及应承担的义务,才能在面对不良社会现象时,更好地利用法律保护自己;也才能更清楚自己所应承担的历史使命,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设置特定背景,拓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法制教育的课堂上,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善于设置特定情境,模拟现实社会中发生的事件,引导初中生在这样的课堂活动中亲身体会到法制教育带来的益处,更进一步明确自己如果通过法律保护自己,同时更能预见到自身如果走向违法犯罪有可能带来的危害。学校和教师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充实法制教育,如请见义勇为的英雄模范人物来课堂上现身说法;与当地法院建立长期联系,让初中生在法庭上亲身体验法官的审判过程,从而领会法律的威严和魅力,等等。这些措施在提高初中生法制素养上无疑是非常有效的。3.明确法制教育与德育的密切关系。法制教育可以达到普法的作用,让初中生从青少年时期起养成良好的知法、守法和护法意识。但这一作用的体现,离不开传统意义上所说的德育。只有思想道德水平提高了,法制教育的质量和成果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法制教育对初中生的德育水平提高无疑也是有利的。将德育的效果和法制的教育效果相结合,有助于促进初中生去自觉地守法。法制教育和德育都离不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付出和努力。初中阶段任教教师一起与思想品德课教师努力,通过教师们的熏陶,在知识的学习海洋中,初中生的法制教育效果就能得到更好的巩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两大基本治国战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的实际效果,就是使初中生能够自然地在内心和行动上均符合道德标准和法律标准。4.法制教育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的一起努力。初中生的法制教育,不是学校一个机构所能全部承担的。在对初中生的法制教育过程中,还需要国家和社会从正面多领导、多宣传初中生的行为,也更需要家庭付出实际行动,在孩子有不良思想苗头的时候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一同努力对其进行法制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法制教育的作用,使其明确法制知识的学习对自己成长的积极意义。国家的重视、社会大环境的正确引导、家庭对初中生的负责任教育,加上学校的科学教育,必然有助于初中生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对其人生来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三、结语

科技发展越来越迅猛,信息时代影响更为深入,青少年犯罪率有所上升,犯罪规模在扩大,不仅仅会影响到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对国家、社会的发展也是有害的,加强初中生的法制教育越来越重要[3]。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个道理谁都应该明白。初中思想品德课上的法制教育历程是个长期过程,不是一朝能成就的,需要长期不懈地为之奋斗。只有经过一代一代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的努力,才能使法制教育的种子在一代一代的初中生身上发芽,最终才能长成法制教育的参天大树,让每一个初中生生活在法制的阳光之下,这是一个长期的使命。

作者:程国建 单位:福建省长乐市漳新中学

参考文献:

[1]闫玉芳.浅议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法制教育的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11(33):110.

法制教育课的心得体会精选篇11

法制教育课程的设置,必须服务于法制教育的理念和法制教育课的本质。笔者走访多家职业院校发现,在进行法制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已经明显削弱了法制教育的重要地位。如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在人才培养上计划和课程设置上,涉及法律基础教学仅14~18个课时,无论是从课程设置、教材编著、教学方法、考核评价体系方面都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完备的可行性方案。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为满足其职业教育的社会要求,笔者建议,应该加强高职院校法制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结合职业教育的特色,适当增加职业道德、职业指导等方面的法制选修课,增添部分社会化的元素,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更好地适应将来的职业工作和社会生活。帮助学生在走上社会后懂得运用社会的法律资源,懂得寻求法律的保护,懂得法律上的是与非。因此,在对高职生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中,要明确主体课程的核心地位,做到重点突出,适当的以选修、主题讲座、专题活动、实战演练等形式作为补充,在教材编著及教学过程中彰显法律教育的主体地位,做到有目的、有质量地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做到知法、懂法、守法。

二、创新法制教育教学方式

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是指学校通过各种形式,教育学生掌握法律知识、形成正确的法律态度和法律意识,以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护法为主旨,展开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养成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根据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学的一般条件,笔者总结了一些比较好的教学方式,希望为广大法制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1)讨论、开放式教学。教师按照课程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活动,以拟定的项目为依据,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参与讨论,共同完成项目工作,从而完成教学目标。此法借鉴了目前高职院校中典型的项目教学法的主要表现形式,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进行项目活动的过程中,把法制教育的理念深入到内心。(2)案例式教学,使法制教育深入人心。如引导学生利用社会舆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用所学的理论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真正做到学以致用。(3)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如收听广播电视、观看影视视频、播放录像等有效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以改变单靠头脑汲取知识的做法。(4)积极发挥第三课堂的作用。充分开展多种多样的主题活动,比如组织大家到相关的法庭旁听一些大案、要案,参观监狱,组织下乡普法,在重大节日在校园内外展开法律咨询活动,组织法律社团和校园法律援助机构,开辟法制园地宣传栏等,师生共同携手丰富校园的法律与文化活动,都能使学生感受到良好的法制教育的氛围。(5)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法制教学和宣传。如利用微信、博客、网站进行法制教育宣传,设立法制课教学互动的论坛,允许大家共同探讨法律问题,时刻关注身边的法律事件,可以提高和优化学生的法律观念、彼此间相互合作的精神和知法、守法、用法的态度。

三、建立一支过硬的法制教育师资队伍

由于多数职业院校的辅导员体系不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形成系统性和完整性,将法制教育的重任自然落在了思想政治课专任教师及班主任身上,在当前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制教育课合并的情形下,法制教育课的师资队伍得不到保障,非法律专业学位的老师任课的比例居高不下,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途径单一,如果这些非专业的人员不能及时提高专业知识,更新教学理念,那么将远远不能满足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深化和创新的需求。因此,笔者认为,要建立一支过硬的法制教师队伍,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采用专业对口原则,选派专业知识过硬的法学学位毕业生和法律方面专业人士,组建法制教育师资队伍;二是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学习和深造,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做到与时俱进;三是积极发掘社会教学资源和专家,做好法制教育专兼职互补、互促的优化搭配,从而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四是解放思想,挖掘法制教育的教学资源,鼓励教师走向社会、企业参与法律咨询活动,促进专业知识和业务的提高。

四、小结

法制教育课的心得体会精选篇12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激励方法;手段探讨

激励教学是高校开展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高校通过应用激励教学法进行对学生的诱导,可以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学习动力。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同时激励教学法可以进行灵活的应用,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促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1 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激励方法与手段的应用重要性的探讨

高校在体育教学中采用激励手段提升学生的体育课堂学习效率。可以在体育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使得学生更好的完成体育科堂上的各项体育锻炼的内容[1]。开展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激励方法与手段应用的重要性的探讨,主要内容可以总结为以下的几个方面:

1.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激励方法与手段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们良好的参与到体育课堂活动中的关键性前提。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激励方法与手段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且促使学生在强烈的体育课堂内容的学习下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规划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计划,从而能够在高校体育教学课堂上获得更好的体育学习的效率。

2.高校体育教学中激励方法与手段的应用可以有效的完善高校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

在高校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激励方法的应用可以使得高校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加的完善,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体育方面的才能的不同以及个人的身体素质的不同,实现因材施教,采取多元化的激励方法去鼓励学生更好的参与到体育课堂当中,从而使得每一个学生的体育方面的才能都能得到有效的锻炼,每个人的身体素质都能够的到有效的提升。

3.高校体育教学中激励方法与手段的应用可以有效的增强师生关系的亲密性。

高校体育教学中激励方法和手段的应用可以有效的促使师生之间保持更好的师生关系。高校体育教师在利用激励方法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时,可以使得高校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感受到温暖,从而对于体育教师产生信任和依赖,在遇到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时也能更加积极主动的向老师求助。因此高校体育教学中激励方法和手段的应用可以促使学生在亲密的师生关系下,更加及时有效的获得教师的帮助,从而在高校体育课堂上获得更加理想的学习效果。

2 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激励方法与手段的应用方式的探讨

1.高校教学方法中的目标式激励机制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高教教学方法中的目标式激励机制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主要是为引导学生在学习体育课堂内容的过程中设定适合自身的目标,并且激励学生努力的达成这一目标。体育在高校体能测试中的“1000米长跑”这一栏目中,对于不同体能的学生应该制定不同的时间要求,这可以使得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有效的完成长跑测试,从而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完成体育长跑目标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和体育综合能力。

2.高校教学方法中的榜样式激励机制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高校教学方法中的榜样式激励机制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教师在开展高校体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定榜样,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榜样的影响下更加积极主动的完成课堂教学内容[2]。同时,被设为榜样的学生也可以在这种激励模式下更好的发挥出自身的专长,成为优秀的体育人才。

3.高校教学方法中的连续性激励机制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高校教学方法中的连续性激励机制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是高校应用激励方法中应当重点关注的。教师在开展高校体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保证激励的连续性和持久性,否则断断续续的激励机制的应用不仅不能够起到激励学生的效果,还会导致学生失去对于教师的依赖心理,从而使得师生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使得学生不能够在体育课堂上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果。

3 总结语

开展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激励方法与手段的探讨,首先应当开展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激励方法与手段的应用重要性的探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激励方法与手段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们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有效的完善高校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以及增强师生关系的亲密性。探究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激励方法与手段的应用方式:高校教学方法中的目标式激励机制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和榜样式激励机制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以及连续性激励机制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激励方法和手段的应用探讨,可以促使高校体育课堂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体育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燕杰. 高校体育教师职称晋升的政策导向研究[A].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China Sport Science Society).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三)[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China Sport Science Society):,2015:2.

[2]卢萍,武文强.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现状研究[A].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China Sport Science Society).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三)[C].中体育科学学会(China Sport Science Society):,2015:2.

法制教育课的心得体会精选篇13

摘 要:在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的同时,教师还应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积极进取的不服输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法制教育;体育教学;渗透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使学生从小就在心中种下社会主义法制文明的种子,从而为培养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合格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根据个人的教学经验,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几点策略。

一、根据常规的教学内容渗透不同的法制教育

在学校学生意外伤害事故中,体育教学占的比率最高,这是教师或学生的法制意识和守则意识淡薄造成的结果。例如,在中长跑教学中,很多学生畏惧困难,出现怕摔倒、不肯吃苦、没有毅力等现象,教师要激励学生克服困难、挑战自我、挑战极限,发扬顽强拼搏的精神。而在障碍跑足球训练、跳高等体育活动时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通过反复练习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吃苦耐劳、攻坚克难的精神。具备了这样的思想品质后,学生会潜移默化地认识到违法乱纪的害处,如此就潜在地实现了法制教育的目的。在掷铅球、足球训练、跳高等体育活动时,都可能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因此,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有较强的权利和义务感,认真学习《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形成良好的责任感。加强对学生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的教育与培养,对于减少或避免体育伤害事故及法律责任的承担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体育活动种类很多,所以在体育课上就要先给学生灌输自我保护的意识,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知识渗透,以及相关活动所会涉及的自身伤害和可能遇到的法律纠纷。体育课会引起很多相应的人身接触,而在人身接触的同时,可能就会有相应的人身事故发生,比如在篮球场、足球场上,因为在抢球或者追逐传球的过程中就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在学生打篮球之前就要先向学生普及篮球方面的安全知识以及相应的法律知识。教师要注意通过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行动和表现,及时处理有代表性的事

件,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表扬或批评,提高学生对是非的辨别能力,达到有效的法制教育的目的。

二、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

任何体育运动都有规则,如果没有了规则,比赛将无法进行,而比赛规则就是比赛的法律,遵守体育规则如同遵守法律法规。

然而,在比赛中,有很多学生的规则意识淡薄,无视规则的存在而导致不必要的伤害事故。法律和规则一样,我们享有权利,也有应尽的义务。如果在体育活动中,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法制观念得到培养和提高,对于减少或避免体育学生伤害事故有很大意义。在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使广大学生心悦诚服。

比赛必然有竞争,但何竞争都是有条件的,都必须在规则的范围内进行,否则将受到惩罚,以此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教师可以对课外活动中出现的偶然事件进行及时处理,对这些事件的产生进行合理的表扬和批评,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达到法制教育的目的。

三、在w育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我们还要关注社会与生活

体育这门课程不仅仅是一项活动,还有专业知识作为辅导,

比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体育所涉及的法律的相关知识。现在社会中有很多违法的现象出现,例如在2016年的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上,通过新闻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比赛中就有个别参赛队员服用兴奋剂,在赛场上想突破自己的极限,结果被组委会发现了。所以在体育课上,这些知识可以通过在课前的集合以及当天的训练目标中给学生介绍,让学生知道在体育中要保护自己但是不能违反法律知识。以这样的方式普及法律知识,在学生中会有相应的成效,学生也会自己去思考,这样就会牢固学生的法制意识。

在组织学生观看多媒体或现场比赛时,讲解容易出现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任何体育活动都离不开规则,如果没有规则,比赛场上是不可想象的,规则对体育的伤害事故亦有抑制作用。在日常的教学比赛中,我们可以利用课堂游戏,将众所周知和贴近生活的游戏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和比赛中认识到,无规矩不成方圆,事事都有规则,我们的行为要受到规则或法律的约束。

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将法制教育渗透得比其他科目更具体、更形象,这就要求我们要找准方法,掌握时机,灵活地把法制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从一个小小的游戏、小小的比赛做起,使学生懂得遵守规则是任何事情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参考文献:

法制教育课的心得体会精选篇14

通过抓准了这节课的法制教育的渗透点,一边结合法律条款,一边结合典型案例,对参与、屡教不改和吸食、注射的严重不良行为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学会拒绝。每节课都这样抓准教学的法制教育渗透点,这会使得思想品德课教学真正发挥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制素养水平。

教法学法独特,推动课堂教学中的法制教育的持续深入

思想品德课和法制教育课如果是水平性教学,这会使学生对学习思想品德课和法律知识毫无兴趣,这对法制教育将百害无一利。因而在教法学法上要有创新。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利用多媒体教学法,借用典型案例设置教学情景,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一般,身受其情的感染,从而驱动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如我把刚发生在学生们身边的“刘龙打架事件”用多媒体技术编成生动的案例,通过学生现实说法和探究讨论,学生们对学习思想品德课和法律知识的兴趣越来越浓,这有利于推动课堂教学的法制教育的持续深入,要保持这样,作为老师要不断变革自己的教学风格来适应未常年人成长发展的需要。

诱导学生自学,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能动性

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急剧变化动荡的时期,这段时期未成年学生的人品的形成需要有良好的外因的助推,如教师的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细心、耐心及精心的教育引导,加上国家社会为未成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这些外因会使得初中生沿着正确的人生轨道上前行。同时更要有积极的内因来夯实,这里积极的内因指的是未成年人自己的坚强意志、正确的辨别是非力、独立思考等能力。只有这些,外因才能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发掘一切积极因素来诱导学生自学和主动探究,从而改变过去那种“要我学”变为如今的“我要学”,反对“死读书和读死书”的错误做法。要让学生真正学会自主学习,教师必须轻松驾驭好现行思想品德教材,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做到了心中有教材和心中有学生的有机统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通过学生的自学能基本掌握教材知识。同时教师要注重开发多种教学资源来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达到巧妙把法制教育贯穿其中,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学习法律的乐趣。如在教学《我爱我家》的主题活动探究中,让学生在“赡养父母”等主题活动着去品味法律的内在魅力。

优化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将法制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统一起来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探索教学的双边活动,尤其要充分把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组合,发挥教学资源的最大效益。把教学环节以最美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在深化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要更好地发挥法制教育。如教学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第六课《网络交往新空间》时,梳理好作为一个网民在思想品德方面要严格按照《网络文明公约》进行,但更重要了解上网违法要受法律的制裁,从而懂得上网要遵守法律。通过典型案例和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实际来分析,如学校的帖吧中侮辱老师的帖子,这种行为侵犯了老师的名誉权,经公安机关的侦破,侵权人受到了法律的制裁。通过这样的教学让法制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得到有机的整合,使学生的法制素养和品德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学以致用,依法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