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新农村建设范文

新农村建设精选(十四篇)

时间:2023-09-20 17:50:09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精选篇1

河北:2007年年底,河北省《关于加强档案工作的意见》提出:“在农村,要结合完善第二轮土地延包合同工作,抓好土地流转合同档案的建立和移交、农民低保、农民小额贷款、乡村务公开、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等文件材料明确为归档内容,确保农民切身利益,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目前,全省乡镇档案工作规范化率达到100%,行政村建档率达90%,规范化率达60%,20多万户农村家庭建立了家庭档案。承德市和唐山市将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纳入当地党委、政府的干部年度目标考核之中;保定市制定了文明生态村档案室标准,全市已建成规范的文明生态村档案室323个;辛集市建立了覆盖全市所有农村家庭的“百姓档案”,随时将全市所有农户的动态情况记录在册;武强县对所辖238个行政村的2000余名致富能手的基本情况、特长、业绩等进行摸底登记造册,建立了农村“能人档案”;唐山市、秦皇岛市、沧州市等地以乡镇、村档案室为依托,建立健全乡镇、村“档案信息中心”,重点收集整理涉农、利农、益农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将民生档案与政务信息、农经信息整合,为农民提供集成化、全方位、一站式的档案信息服务。

黑龙江:2006年,黑龙江省档案局与省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意见》,意见要求要“加强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档案工作,要积极引导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村级服务站等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立档案。”按照这个要求,黑龙江省档案局以推进农民合作组织建档工作为突破口,探索档案工作融入农村经济社会生活的新途径。目前,全省已有893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并开展了档案工作,占6878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13%。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复杂情况,黑龙江省档案部门将建档工作的原则确定为“区分情况、分类指导,实事求是、逐步规范”。同时,黑龙江省各级档案部门在指导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工作中,始终把挖掘档案价值、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作为重中之重,切实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档案在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和为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

吉林:近年来,吉林省档案局与涉农部门先后制发了《吉林省农村专业户建档示范户认定标准》(试行)、《吉林省退耕还林工程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吉林省农村力资源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吉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办法》(试行)等。目前,全省60个县(市、区)、800多个乡(镇)基本实现了档案科学管理,98%以上的行政村建立档案档案室,2400多个农业科技单位全部建立了档案室,其中近百个单位档案管理达到省级先进水平。全省已有700多个专业户建档,其中80%以上是农业科技示范户、致富带头人,具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在当地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在全省范围内搭建“一网三站”建设平台,即建立农业农村科技档案信息网、建立农民建档用档服务指导站、农业科技信息传递站和已公开现行文件查阅咨询站,为“三农”提供准确、快捷服务。梨树县档案局与县涉农部门联合编印了《涉农文件汇编》,通过各乡镇的农业科技信息传递站和农村已公开现行文件查阅站传到农民手中,使农民及时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受到好评。

浙江:浙江省档案局先后与涉农部门联合印发了《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山林延包档案工作的意见》、《浙江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档案管理办法》、《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管理办法》,在《浙江省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示范单位考核办法》中明确规定村务档案管理要求,《关于加强“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档案工作的意见》也正在制定之中。目前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形成的山林档案归档工作已经完成,全省2900多万新农合参保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档案已基本建立,全省112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39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283个农民大户已开展建档和档案规范化管理。全省188个行政村档案室被命名为“浙江省行政村示范档案室”,2302个行政村通过了规范化档案室认定,1492个乡镇通过省级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认定,全省4693个行政村已安装使用省档案局免费提供的“浙江省行政村档案管理系统”,并在杭州市萧山区开展镇村数字档案室的试点工作。省档案局研发的“民情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在开化县开通运行,在县域政务网平台上民情档案信息的共建共享,实现了对农村乡情、村情、户情的动态管理。全省72个综合档案馆建立了23个门类的民生档案专题数据库390个,方便农村群众对民生档案的利用。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2008年4月,一座占地30余亩、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具有徽派建筑风格的小岗村档案馆竣工,分为村级档案保管场所、村史档案展览场所、信息公开场所、科技培训场所,文化娱乐场所和行政办公场所等六个部分,融村级档案、图书、科技信息与文化娱乐为一体,成为小岗村的标志性建筑。目前,村档案馆共保管档案470卷,照片520张,实物26件,资料208册。以档案馆为依托,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服务设施,构建和完善全村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新农村建设已成为全村共识。通过建设以开放服务为目的的档案信息检索系统,把小岗村档案馆建设成村务信息公开场所,促进信息公开向基层延伸。利用网络技术向村民已公开现行文件和信息,免费向村民提供档案、文件、政策、市场、农产品信息查询服务。村民对已公开村务信息如有疑问,可按照规定到档案馆查阅档案,充分保障村民的知情权。

湖北:省档案局与涉农部门联合开展新型合作医疗档案工作、农村土地二轮延包档案工作、村民委员会档案工作规范管理指导、特殊群体、养老保险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档案工作、长江三峡移民档案工作和林权制度改革档案工作。与组织、文化部门联合,依托村级阵地建设和文化建设,搭建档案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新平台。制定了《湖北省村级文件材料分类方案、归档范围、保管期限表》,指导、规范村级档案管理。2007年,省委、省政府将“建设和完善农村文化设施和档案图书资料等文化活动场所”等内容列入《湖北省“十一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纲要》,并将省档案局列入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主要目标任务职能分工的组成部分,负责组织实施。省档案局每年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列入向省委、省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的重要内容。2008年与扶贫开发部门联合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三农”档案工作。到目前为止,全省24184个行政村85%建档,30%达到规范建档要求。全省共建立“三农”档案试点示范608个,行政村1602个,科技示范户1070个,放大了全省“三农”档案工作的示范效应。

新疆:自治区档案局会同自治区民政厅、农业厅联合印发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相继制定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乡镇档案管理试行办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行政村档案工作试行办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集中整治档案管理办法》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行政村档案管理等级标准》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目前,全区已有137个乡镇档案工作达到自治区二级标准,1505个行政村档案管理达到规范化村标准,314个行政村档案管理达到示范村标准。结合新疆地区实际,自治区档案局与自治区民宗委联合制定印发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事务档案管理办法》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活动场所档案管理暂行办法》。截止到目前,全区共有4657个县(市)、乡(镇)宗教事务管理部门和137个宗教活动场所开展了宗教档案工作,收集和整理了各种门类档案近14万卷。全区宗教事务管理部门已初步建立起县、乡、村三级管理网络,宗教活动场所建档规模不断扩大,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新农村建设精选篇2

关键词:系统工程;饮水安全管理;探索

农村饮水工程是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建好管好用好这些工程,使其正常和长期发挥作用,是各级水行政管理部门面临的一项紧迫、长期的任务。我国农村集中供水的普及程度较低,而且规模普遍偏小,以单村供水为主。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数量大、分散、工程规模小,服务对象为弱势群体,群众承受能力有限,水费标准低且收取困难,给工程维护管理和经营带来了困难。

1完善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管理体系

完善建立强大有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制度,是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后续管理的基础。从当前已投入运行集中供水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制度管理方面来看,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制订的制度不规范,内容不完善;二是制度制订不平衡,;三是制订的制度套路多,执行难。因此,各集中供水工程都应从本地实际出发,完善制订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以推进工程后续管理落到实处。应重点加强以下主要制度建设:

(1)建立取水点卫生安全管理制度。

针对农村自来水取水点几乎均在村中或村边的实际,各供水工程应在取水点建立水源保护范围内的卫生安全管理制度,安设永久性的警示牌标识,警示与提醒周围居民做好生态保护,确保水源地的安全卫生。

(2)建立自来水工程维护管理制度。

应在管道通过的区域,特别在水源的道路入口处,安设警示维管牌标识,提醒农户要自觉协助维管人员共同担负维护管理自来水工程设施,并警示谁损坏谁承担恢复的责任等内容,用制度来规范村民自觉维护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设施行为,推进工程硬件设置的安全长效运行。

(3)建立有偿用水制度。、

水费收取制度,应充分体现“公开、透明、合规、合理”的原则和“以水养水,微利营运,市场运作”的方针,明确水价标准,定时抄表结算,按期付款,定时公布水费账务等内容,通过制度的建立与落实,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护与发展的资金到位,工程运行正常。

2建立长效运转管理体系

建立长效运转管理体系,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后续管理达效的根本。在建立农村饮水工程长效运转管理中,要坚持“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和市场运作的方式。无论是区域供水、乡镇集中供水、联村集中供水、还是单村集中供水、单村分点集中供水工程等方式,都应切合实际,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避免投资的浪费,力争达到投资的效益长久化。根据农村村庄、农户居住较为分散,供水管道入村、进户线路长,维护管理量大等实际情况,总体应从四个方面抓好正常运转管理工作:

(1)建立工程独立营运的经济服务实体。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应在县镇两级政府责任主体的监管下,由县水利主管部门主管和指导、乡镇水利(务)站协管,设立独立的供水营运经济服务实体,负责工程区域内供水的具体事项。并单独核算,专设账户,自负盈亏。

(2)落实工程日常巡查维管制度。

根据各供水工程维管工作量,确定工程日常巡视检查维护管理人数。巡管人员的录用应公开、公正,透明操作。

(3)落实定期消毒与清污制度。

确保水体卫生安全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今后管理的核心。各供水工程都应确定专人对饮水水体进行日常卫生巡查监测,定期对供水水池投放消毒药品和定期清理污杂物,确保供水水体清洁卫生安全。

(4)规范水价确定行为。

目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行有偿用水办法,但水价定价各自为政,无统一定价模式,致使价格混乱,而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价格普遍较低,规模大的水厂稍有盈利,规模小的水厂保本或负债运营,长久下去必将影响工程正常运行,也有引发个别区域社会不安定的可能。需要规范水价确定行为,由物价部门核定统一水价。

3建立资金保障体系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入运行后,维护管理材料、劳务、改造等支出都需要一定经费来保障,由此,建立较为稳定的资金保障体系是确保今后工程运行的基本保障条件。根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特点,资金保障体系建设应采取“依靠自主能力,争取政府扶持,用户自筹补充”的措施,达到“以水养水,经常运转,保障发展”的目标。

(1)落实有偿用水制度。

根据确定的水价,重在落实定期按实用量向用户收足水费,严格查处私接分管偷用水和拒交水费的违规行为。加大用水自愿、交费及时、违规受罚等方面的宣传,以形成广大用户及时交费的意识,推进资金保障的主渠道的畅通,依靠本工程的实力来壮大今后工程维管的经济实力。

(2)积极争取政府的扶持。

我们应认真探索从维护管理服务的角度包装建设项目, 研究和落实政府针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的相关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工程正常运转后续管理资金的扶持,把政府扶持的资金作为后续管理资金保障体系中的必要补充。

(3)用户分责筹资金。

采取工程供水硬件设施维管分摊责任、承担费用措施,供水水表外设施维管费用由供水业主负责,水表内维管费用由用户自筹解决。

4建立协调监督体系

建立协调到位、监督有力的体系,是今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运转的组织保障。

(1)建立协调组织。

为利于工程的衔接管理,可由县乡两级行政机构建立协调办公室,赋予区域内工程日常维管政策制订、工作协调、技术指导、财务监督、综合服务等工作职能,落实责任。

(2)列入年度工作考核内容。

对于本工程责任部门,应把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管维护工作纳入部门考核范畴之内,确定定量考核份额,推进维管工作责任落实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3)落实财务透明公开制度。

工程运营经济服务实体的财务情况,要定期向用户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推进国家扶持的民生工程长久稳定,发挥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新农村建设精选篇3

关键词:农村、公路、建设、养护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一、基本情况

2003年以来,沾化县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大规模建设农村公路的机遇,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投资4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580公里,是前30年修建农村公路总和的2.8倍,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2000公里,圆满实现了“村村通等级路”的目标。全县基本形成了一个以县城为中心,以高速公路和国省道为主干线,县乡路干支交叉,乡村路村村相连、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通环境。

二、主要做法

在近几年的农村公路改造工作中,我们加强领导,坚持和国家干线路建设正规化管理接轨,建立完善企业自检、社会监理和政府监督三级质保体系,努力实现管理规范化。

(一)领导重视,宣传到位

沾化县委、县政府把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列入政府重点工作,成立了以县长任总指挥的县农村公路改造指挥部,向全县人民公开承诺“奋战三年,率先实现全县村村通等级路、通客车”。 同时,要求各乡镇党委、政府和县交通部门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村村通油路”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为民修路的使命感、压力感和紧迫感,抢抓稍纵即逝的补助机遇,从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入手,把农村公路建设抓在手上,努力向“双通”目标迈进。

(二)强化措施,管理到位

一是结合实际抓计划。严循省、市有关文件和政策要求,既充分考虑我县实际,又结合县乡两级的公路发展规划,科学编制改造计划,并对每个改造项目现场认定,确保了计划的科学性、严肃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铁面无私抓质量。 百年大计,质量为本。我们在质量控制上严格作到“六统一,五不准,四制度”。

六统一,即①统一立项审批。由县农改办按照立项条件,严格审批;②统一建设标准。三十公分基层,三厘米油面,设透层沥青;③统一监理工序。县监理和乡镇监理相结合,重点检查和全过程旁站监理,灰剂量、压实度和油面厚度三项关键工序必须经县监理工程师现场验收。④统一油面施工。为保证质量,所有农改项目由滨州交通工程公司铺设油面;⑤统一时间要求。每年10月10日为封机日,结束油面铺设工作;⑥统一补助标准。省补7万元,县乡补助3万元。

“五不准”,即①准备不充分,配套措施不到位的项目,不准开工;②未经审批的施工队伍,不准入场;③工程施工未经监理批准,不准进入下一道工序;④未经检测的原材料,不准使用;⑤未经省市县三级验收合格的项目,不准补助。

“四制度”,即①以各乡镇政府为项目法人,全面负责辖区内改造项目,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②所有工程项目通过公开招标确定施工队伍,执行工程招投标制;③所有工程项目无条件接受县农村公路改造工程监理办公室管理,严格工程监理制;④县与乡镇,乡镇和施工队层层签定责任状,落实质量终生负责制。

三是科学调度抓进度。从保证质量、加快进度的角度出发,首先通过新闻媒体每周排序通报各乡镇农村公路进度、质量情况,努力在全县各乡镇营造一个农村公路建设比进度、比质量,竞先争优的良好氛围;其次召开现场调度会,表扬先进,鞭策不足,发挥典型引导作用;再就是严格施工时间,切实增强各乡镇党委政府时间紧迫感,争分夺秒,合理安排施工进度。

四是广开渠道抓筹资。坚持政府主导与依靠群众相结合,坚持民主议定原则。对省交通厅补助项目,县、乡财政每公里补助3万元,并结合实际,重点在“ 八个一块”上想办法、做文章,几年来累计筹措配套资金两亿余元,没出现一起因修路给群众增加负担的现象,保证了农村公路建设的顺利进行。即用好上级政策补助一块,鼓励群众“投”一块,开拓经营“筹”一块,动员社会“捐”一块,适当向银行“贷 ”一块,造价“减”一块,运用市场集一块,有实力的县直部门帮扶一块。

五是阳光操作抓廉政。推行阳光作业,公开招标,坚持合同化、规范化管理,县政府和乡镇、乡镇和施工单位、监理与施工单位层层签定廉政责任状。特别是在资金管理上,我们坚持专款、专户、专用,既保证了补助资金效用,又杜绝了挪用、透支、克扣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同时,邀请检察院对全年农改工作全过程监督,有效杜绝了各种腐败现象发生。

(三)建养并重,养护到位

建是基础,管是关键,用是目的。坚持建养并重,强化管养措施,努力提升农村公路服务功能,也是“双通工程”的一项主要内容。2005年3月,沾化县率先在全省成立了农村公路管理局,县交通局专门成立了农村公路养护科室,各乡镇统一成立了乡镇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所,以县政府文件正式出台了《沾化县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办法》和《沾化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实施细则》。按照分级管理原则,切实把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落到实处,确保农村公路有人管、有钱管。在公路使用上,启动了“村村通客车”工程,新增农村客运线路13条,新增通客车村329个,在284个村庄设立了候车亭和停车点,全县客车村庄通达率达到98%以上,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的客运网络,打造了“半小时交通圈”。把柏油路修到农民家门口,忠实地践行了“让农民兄弟走出泥泞”的誓言。

三、初步成效

农村公路改造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缩小了城乡差距,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基础;改变了农村面貌,提高了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改善了干群关系,强化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

(一)农村公路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实现了生活宽裕。冯家镇东西山后两个村地多人稀,是有名的产棉大村,卖棉花却是当地老百姓最头疼的一件事,原先唯一一条9公里长公路因年久失修,比土路还难走,棉贩很少光顾,老百姓卖棉花,赶着马车得走打半天。下洼镇于家村家家有冬枣林,因为没有柏油路,碰上阴雨天,枣商就强行压价。自从绣上柏油路,下洼镇庄科村搞棉花交易两年发展到34户,每户年收入2万元以上。黄升乡大辛村由原有2家养鸡专业户发展到22家。许多乡镇抓住“村村通”这个良好发展机遇,以路为主搞改造,搞好配套促开发,城镇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为招商引资工作带来了效果。“村村通油路”工程的实施,使广大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小康社会的进程。

公路通,百业兴。大交通格局为全县经济的跨越提供了平台。冬枣、畜牧、海产品等农产品源源不断地涌向市场,成为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据统计,几年来,沾化县先后引进工业项目463个,投资过亿元的项目40个,实际利用县外资金52.68亿元,规模以上项目企业达到135家,为沾化县的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

(二)农村公路建设促进了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一条条高标准的柏油路,打破了农村自然封闭状况。流口村位于沾化县的最东北角,距离县城近30公里的路程,以前进城得先跑8公里土路到下河乡驻地等客车,为赶时间,大清早就抓紧动身,不然当天回不了家。现在村里修了柏油路,同步开通了村村通客车。来回进城时间不超过一个小时,老百姓高兴形象地说:过去是“要进县城把事办,晚上还得住一店”,现在好了,“早上进城转一转,中午回家吃午饭”。

交通的畅通拉动了运输业的发展。目前,全县拥有各种营运车辆4342辆,客运量达到279.6万人,货运量达到987.3万吨。随着一条条农村公路的建成,一辆辆货车开进了村内,一辆辆农用车开到了田间地头,方便了群众,运出了资源,换回了钞票。

(三)农村公路建设促进了管理民主。在农村公路改造工作中,县委县政府把农村公路改造作为检验基层干部执政为民的体现来抓,基层干部想民所想,急民所急,为了帮助村里修上路,他们耐心细致讲政策,出谋划策筹资金,吃住工地抓质量,和老百姓融为一体,打成一片,真心实意办好事,凝聚了民心,改善了干群关系,树立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

结束语: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本论文能够顺利的完成,也归功于各位领导同时的认真负责,使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正是有了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才使我的论文工作顺利完成,在此向各位领导、同时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两年来的帮助。

参考文献:

新农村建设精选篇4

1、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农民素质,促进农业发展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4、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带动农村

5、莫为小事争,莫把闲言讲

6、抢抓机遇 振奋精神 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7、爱岗敬业勤劳富 精打细算聚财富 遵纪守法健康富

8、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构建环境友好型农村

9、坚持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走新型“三农”发展之路

1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11、改善农村环境 提升农民素质 促进农业发展

12、大家一条心 建设新农村

13、破除陈规陋习 倡导文明新风?

14、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构建环境友好型农村

15、统筹城乡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16、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17、坚持多予少取放活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8、大家一条心 建设新农村

19、破除陈规陋习 倡导文明新风

20、坚持科学发展 着力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和谐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创造新业绩

21、开展家园清洁行动 建设美好家园

22、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带动农村

23、统筹城乡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24、讲整洁 爱卫生 共建农村好环境

25、坚持多予少取放活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26、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带动农村

27、搞好村庄规划 改善农村面貌

28、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29、四季有花香,环境更优美

30、坚持多予少取放活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31、全党动员 全民参与 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32、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33、好心总有好报,帮人就是帮己

34、鼓励农民创业,扩大农民就业,拓宽增收渠道,富裕农民生活

35、着力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和谐

36、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 村传播

37、扶贫帮困,患难相助

38、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39、知荣辱 讲正气 树新风 促和谐

40、勤劳是幸福的右手,节俭是幸福的左手

41、弘扬“三创”精神,加快现代化新农村建设?

42、推进农村科技创新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43、实施沼气工程 改善农村环境

44、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5、搞好村庄规划 改善农村面貌

46、建设新农村 倡导新生活

47、搞好村庄规划 改善农村面貌

48、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9、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50、建设新农村 倡导新生活

51、推进农村科技创新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52、培育文明新风 构筑和谐农村?

53、坚持科学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

54、培育文明新风 构筑和谐农村

55、不断深化“三有工程”,巩固完善“五道保障”

56、建设新农村

倡导新生活

57、知荣辱 讲正气 树新风 促和谐

58、村有主导产业 户有致富门路

5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60、反对邪教,远离毒品

61、破除陈规陋习 倡导文明新风

62、爱岗敬业勤劳富 精打细算聚财富 遵纪守法健康富 家庭和睦同心富 邻里相亲互相富

63、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构建环境友好型农村

64、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65、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

66、大家一条心 建设新农村

67、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68、发展现代农业 增加农民收入

69、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化农村“文明福万家”主题教育活动

70、加快新农村建设,全面实现“两个率先”

71、突出产业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72、春耕不好害一春,育儿不严害一生

73、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74、全市动员,全民参与,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75、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76、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理顺基层管理体制

77、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78、诚实守信,勤劳致富

79、金乡邻,银亲眷;邻居好,赛金宝

80、牢记胡总书记嘱托 扎实推进新农村工作

新农村建设精选篇5

1、鼓励农民创业,扩大农民就业,拓宽增收渠道,富裕农民生活。

2、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3、不断深化“三有工程”,巩固完善“五道保障”。

4、建设中心村、改造空心村、合并弱小村、发展特色村。

5、搞好村庄规划,改善农村面貌。

6、推进农村科技创新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7、加快新农村建设,全面实现“两个率先”。

8、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9、坚持多予少取放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10、着力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11、破除陈规陋习,倡导文明新风。

12、爱整洁讲卫生,共建新农村。

13、建设新农村,倡导新生活。

14、不打架,不酗酒,不。

15、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

16、坚持多予少取放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7、全党动员全民参与,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18、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19、精心组织务求实效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活动。

20、实行城乡统筹,加快农村发展。

21、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

2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23、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理顺基层管理体制。

24、农村要环保青山绿水好。

2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6、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7、整治村庄环境,改善农民生活。

28、四季有花香,环境更优美。

29、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30、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31、培育文明新风构筑和谐农村?

32、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3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造就新型农民。

34、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障农民民主权利。

35、莫为小事争,莫把闲言讲。

36、全市动员,全民参与,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37、破除陈规陋习倡导文明新风?

38、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积极实施绿色证书活动。

39、勤劳是幸福的右手,节俭是幸福的左手。

40、大家一条心,建设新农村。

4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42、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纵深推进农业产业化。

43、“3+1”联手共建城乡统筹一体发展。

44、培育文明新风,构筑和谐农村。

45、工农联手,互惠共赢。

46、反对邪教,远离毒品。

47、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48、健全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大力推行四民主两公开。

49、城乡互动工农协调。

50、民风淳朴团结和睦,经济繁荣环境优美。

51、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52、金乡邻,银亲眷;邻居好,赛金宝。

53、积极投身“四清四化”为创建文明村庄做贡献。

54、改厕改灶改圈,植树栽花种草。

55、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

56、开发新能源,享受新生活。

57、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58、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59、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带领农民共同富裕。

60、坚持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走新型“三农”发展之路。

61、关心农民疾苦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

62、户户倡树新风,人人遵守公德。

63、改变农村面貌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

64、清除农村污染,营造秀美山川。

65、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66、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农民素质,促进农业发展。

67、弘扬“三创”精神,加快现代化新农村建设?

68、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

69、扶贫帮困,患难相助。()

70、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71、好心总有好报,帮人就是帮己。

72、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73、诚实守信,勤劳致富。

74、完善村民自治推进村务公开。

75、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新农村。

76、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化农村“文明福万家”主题教育活动。

77、春耕不好害一春,育儿不严害一生。

78、壮大县域经济,促进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精选篇6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物质条件。一是加快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大灌区改造力度,完善灌区灌排配套工程。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地下水,加快防渗渠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努力扩大高新节水面积,加快中低产田改造。二是加强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力度抓好农村节水灌溉、安全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草场围栏“六小工程”建设,抓好抗震安居、通信、广播电视等工程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小水电、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技术。三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继续组织实施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四期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农田林网化,加快启动准噶尔盆地南缘防沙治沙及艾比湖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湿地保护工程、天山与阿尔泰山前山带森林恢复再造工程,巩固和完善绿洲生态屏障。抓好天然草原恢复、草场围栏、退牧还草、牧区水利试点等草原生态工程建设,恢复和保护草原生态。加快发展循环农业,鼓励农业循环式生产,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率,努力使群众长远利益的实现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二、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发挥资源优势,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新农村建设提业支撑。一是调整农产品品种结构、产品质量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在突出棉花优势地位、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推进棉花、粮食、特色林果和畜产品四大基地建设,继续巩固和提升我区作为全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的优势地位,在**期间作强我区棉花产业。二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路子,把龙头企业建设纳入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全力扶持,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品牌支撑,推动“四大基地”和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拓宽农业发展领域和途径,逐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整体质量和效益。三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实行集中连片、整体式脱贫。用好以工代赈资金,积极引导其他扶贫资金,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着力改善和明显改变贫困乡村基础条件、生存环境和生产设施,创新扶贫开发机制,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贫困乡村优势特色资源开发,走企业、实体带动的扶贫路子,建立长效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四是积极抓好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乡镇企业,壮大小城镇经济基础,增强小城镇的辐射功能,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村城镇化发展,提高农民非农产业收入,努力开创新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局面。

三、推进体制改革,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努力在资源配置、产业发展、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构建起城乡平等统一、资源共享、人力互动、要素互配、产业互补的新机制。一要在投资方向上向“三农”倾斜,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二要进一步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业。稳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重视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强化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三要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建立多渠道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积极探索和建立与我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动农村医疗体制改革。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逐步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新农村建设精选篇7

桑株村是我乡一个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好的村,交通便利,农牧民的思想观念比较开放,人民勤劳等等。乡党委政府抓住这些有利特点,立足山区优势,彰显生态特色,积极探索实施“庭院经济”和“生态小康新农村建设”,努力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实践表明,只要尊重农牧民意愿,维护农牧民利益、增进农牧民福祉,在桑株村这样的山区贫困乡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样大有可为,前景光明。

在实践中,我们不断深化对新农村建设规律的认识,有了一些初步体会,主要是:

着眼长远,坚持规划先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全部工作。在推进生态小康新村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坚持规划先行,按照“以人为本、科学编制,突出重点、协同配套,合理布局、成片推进,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扎实推进、讲求实效”的发展思路,具体落实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以人为本、科学编制就是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改善为目标,以人民群众的满意不满意为检验标准,编制好发展规划。突出重点协同配套就是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全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突出产业发展这一重点,并与居住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等规划配套衔接。合理布局、成片推进就是在有条件的地版权所有!方,用规划和基础设施配套来引导农牧民相对集中建房、相对集中居住,解决建房分散、占地过多的问题,降低公共设施配套成本,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就是以不同自然村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加强分类指导,突出特色,作到和而不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就是既紧密结合当前实际,做好近期规划,使其能够及时见效,又以前瞻的眼光做好中远期规划,使其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扎实推进、注重实效就是区分轻重缓急,从农牧民最急最盼最能够做到的事情起步,做一件见效一件,不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不增加农牧民负担。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必须遵循统筹全乡的原则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特别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尊重农牧民意愿,维护农牧民利益,调动农牧民积极性,让农牧民参与建设过程,共享建设成果;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规划先行,加强分类指导,促进农村产业和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必须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农村资源,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把发展农村生产力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始终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第一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特别是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农牧民收入。发展农村生产力,重点是建设现代农业,这是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牧民可持续增收的根本保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也是广大农牧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必须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科技化能力;不断拓展农业功能,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村经济整体效益和农民收入;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尽快改变粗放型的经营方式。要把现代农业建设和新农村其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新农村建设精选篇8

关键词:新农村;新农村建设的任务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关于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收录日期:2016年8月3日

一、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及其必要性

(一)新农村建设的内涵。现阶段,我国拥有14亿人口,其中9亿多人口是农民。农民生活富足,生活水平的提高,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国家的富强。“新农村”建设体现在一个“新”字。包括“五新”:一是新房舍;二是新设施;三是新环境;四是新农民;五是新风尚。新农村建设是为了发展农村经济,从而为中国经济不断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良好的经济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途径是充分发展一切有利于农村发展的积极方面,不断调动一切能够推动农村各方面进步的积极因素,形成农村与城镇的各方面完全对接的局面,从而实现农村和城镇在各个方面相融相辅,共同发展。具体而言,是以农村经济发展为主要方向,以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更加宽裕为侧重点,并且全面提升农村的村民素质、生产、生活环境、民主法治水平。从而不断提升农村的综合水平,创造更加富有生机、活力的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是为了发展农村经济,从而为中国经济不断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良好的经济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途径是充分发展一切有利于农村发展的积极方面,不断调动一切能够推动农村各方面进步的积极因素。最终推动农村的快速发展,形成农村与城镇的各方面完全对接的局面,从而实现农村和城镇在各个方面相融相辅,共同发展。具体而言是以农村经济发展为主要方向,以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更加宽裕为侧重点,并且全面提升农村的村民素质、生产、生活环境、民主法治水平。从而不断提升农村的综合水平,创造更加富有生机、活力的新农村。

(二)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农村也存在着潜在的社会问题和经济矛盾,出现了严重的“二元式”的经济结构问题。使得城镇与农村的各方面对接存在错位。这会导致市场出现供求的混乱、基础条件差异,会导致运输环节成本的提高,导致CPI波动,也导致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滞后。因此,农村的发展与建设十分必要,可以扩大农村信息的来源渠道,加快信息的获取速度,了解市场,把握市场行情,有利于农村这个供给市场与需求市场的对接;可以缩小物流费用,降低运输成本。最终,实现我国农村经济效益显著,农民物质、精神生活极大提高,最终推动农村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提出,有助于我国经济更好地稳定发展,能够实现城乡经济与农村经济的对接。新农村建设重在解决农村的经济问题,实现农村的经济发展,实现农村产业的对接与过渡。

二、新农村建设现状及问题

(一)农村经济落后,资源使用不合理,在市场经济中处于最低环节,发展缓慢。新农村建设针对点是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重在缩小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差距。农村地区缺乏许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致使大多农村经济形式单一、渠道少、项目少,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在种植上盲目,缺乏科学的种植方法。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慢,大部分农村地区仍然沿袭传统的销售模式,先种植、后销售。不仅出现供给与需求的错位,导致卖难的境地,还会出现在销售价格方面难以有所保障。农村的很多资源得不到合理使用,只顾及眼前的经济利益,致使资源的利用率低,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都不高。例如,土地的合理利用不能实现,很多不适宜耕作的沙化、碱性土地被应用于农业生产,致使生产效益低、收入水平不高。很多农作物的秸秆不能实现物尽其用,在很多农村地区,因为缺乏有效的秸秆利用途径,秸秆被用作取暖、或被集中烧毁。不但增加了大气中的粉尘颗粒,也埋没了秸秆的实际效用与价值。农村的农业在市场格局中不具备竞争力、处于弱势地位。在市场的这个大的供给链条上,农村缺乏必要的竞争手段,很难实现在共同协商的基础上确定价格。价格往往由市场决定或者是买家决定,压制了各种农作物、蔬菜的价格,掩盖了农产品的真实价格,农民被动接受价格。农村地区招商引资的潜力有限,优势小,只能在各种政策上给予更多的让步。我国的农作物在国际市场上不具竞争力,农民的种植方式错误、种植方法不当、产品不具竞争力。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制约了农村发展的步伐,减缓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

(二)农村发展资金缺乏,基础设施条件差。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发展行业少、资金缺乏、资金来源渠道少,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从目前来看,据推算,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要增加15亿元至20亿元内的数额,资金数额庞大。资金划归多个部门使用,过于分散,难以统筹使用,致使资金的使用难以发挥规模效应。另外,资金由上级政府向下逐级划拨,资金的到位时间长,很难在较短时间应用于农村的发展建设。金融的覆盖面低、支持力度低。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少、基础设施落后、金融服务覆盖面窄,大多金融机构资金不断流向城市;农村地区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获得资金难,并且获得的资金少,致使很多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较差。农村道路条件差,垃圾收集处理的工具、场所缺少,卫生水平低,医护人员队伍的人数不足以及卫生硬件设施条件差。教育水平低,教师队伍人数少以及农村教育的硬件设施条件差。基础设施差,制约了农村与外界方方面面的联系。经济上,农作物、蔬菜等的运输条件差。信息上,缺少信息传播工具,延缓了信息传播的时间,降低了信息的有效性,均延缓了农村的发展步伐。

(三)农民文化水平偏低,农村缺乏高学历人才与农业人才。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地区之所以发展缓慢,也在于农村大多农民缺乏知识、不具备发展的眼光、探索的勇气以及创新的精神。农村人口大多文化水平低、缺乏系统的科学知识普及,缺乏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新想法,解读信息和新闻的效率低,阻碍了农村探索新道路、发展新经济的速度。

新农村的建设,还需要有更多的高学历人才为农村的发展贡献力量。但是,在农村地区,大学生的人数却很少,农业方面的研究人员相当缺乏,高学历专业人才缺乏,缺少推广科学种田的技术人员。农民多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行业,缺少优良的农作物品种,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70%左右,然而农村的经济产值水平却相当低。我国的农作物在国际市场上不具竞争力,这是不争的事实。究其根源,一方面是因为农民的种植方式错误,种植方法不当;而另一方面同时也是主要因素,农业人才有限。因此,我国缺少优良的农作物品种,缺少推广科学种田的技术人员,阻碍了农业发展。

(四)以村干部为管理层的农村管理制度。我国农村实行以村干部为管理层的管理制度,村干部大多数是农民,并且大多数人竞选村干部的初衷并不是为本村的发展出谋划策,为本村的发展做贡献。首先,这些村干部的知识贮备不足,对国家政策的解读能力有限,机遇的识别能力、把握能力不强,另外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具备发展的头脑与眼光,看不到本村发展的优势所在,契机所在;其次,缺乏集体效益与维护公平的观念,管理不科学,与村民存在隔阂,不具有威信。出现了带头人不能领导农民发家致富的局面。

三、推进新农村建设对策建议

(一)拓展筹资渠道,完善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经济。农村地区资金短缺,农村的资源不能物尽其用,很多利于农村的项目不能实现动工立项,制约了农村的发展。因此,农村需要千方百计、利用各种资金渠道,获得资金支持,推进新农村的建设。拓展金融机构在农村的覆盖面,增强金融机构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鼓励银行在濒临农村的城镇设立分支机构或者是设立特殊的农村贷款项目,以低利率贷给农民,促进农民的发展积极性。基础设施差,制约了农村与外界方方面面的联系。经济上,农作物、蔬菜等的运输条件差。信息上缺少信息传播工具,延缓了信息传播的时间,降低了信息的有效性。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可以提高农村综合水平的提高。完善基础设施,着重加强几个方面的建设: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具体规划,修建农村交通道路,在车辆较多、运输量大的地区,修建水泥路;在车辆较少、运力低的农村地区,改造道路,铺设砂石路。在村内,拓宽道路,修建水泥路;强化农村基层医生的专业水平,确保百姓疾病可以被及时、准确查出,尽可能提升农村医疗的硬件设施条件,以实现小病在家看好,大病在外看好;积极推广农业设施、农业浇灌项目,增加土地浇灌面积,提高粮食的产量。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规划,制定有效、有吸引力的项目方案,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实现资源的合理使用,获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二)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吸收。农村的发展,重在开拓新视野、形成新思路以及紧抓新机遇。在新农村建设自始至终的过程之中,农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应该发挥更大的智慧、付出更多的汗水。因此,应该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具体措施:一是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等多种信息传播工具,积极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推广科学种田、科学管理的既成经验;二是努力组织多场次的科普教育活动,例如组织科学知识讲座。以此途径,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并且与授课老师进行交流,提出问题,听取解答;三是组织宣传放映队,向农民发放知识宣传手册,并且组织多场次的科普片放映活动;四是争取资金,购买科学知识书籍,建立农村书站,鼓励农民利用书籍掌握知识。

由于广大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在农村地区所占比重很低,制约了农村地区对新事物的了解、新思维的扩展以及知识的掌握。高素质人才在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带领农民走出一条新的发展经济之路,强盛农村之路,因此农村地区应该提高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比重。

(三)实现城乡对接,提高农村话语权,增强对外交流。以农业为支柱的农村,农作物、蔬菜等经常由于对市场不了解,缺乏对市场的影响能力,从而导致价格低、销路不畅的局面。因此,应该逐步提高农村地区的权威性,增强话语权。农村应该立足周边城市,与当地的农贸市场以及与农产品有关的企业建立联系渠道甚至是合作、供给关系,建立销售渠道。另外,应充分了解市场的需求,市场需要什么、需求量以及价格情况(现价、价格走势和价格变化特点)。有计划地进行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发展。再者,要提升农作物、蔬菜等的相关规范,并且力图达到更高的标准,以符合市场要求。

(四)完善农村管理体制。作为农村的管理机构,农村村民委员会承担着农村事务的管理、村民矛盾的调节任务,同时政府与农民联系的纽带,所以应该完善农村的管理体制。一是杜绝拉选票的行为,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村干部不作为的行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真正体现民意;二是设立农村事务监督小组,监督村干部的领导行为和领导贡献,反映村民的心声,制约村干部,督促村干部真正为农村的发展做贡献;三是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村官的深度与广度,增强大学生的作用。以大学生作为村干部谋划经济发展的参谋,并且对村干部起到监督与制约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海英.浅析我国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理论与探索,2016.6.

新农村建设精选篇9

五社,是指在农村建立文明社、学习社、科技社、晚霞社、合作社等农民组织。全镇各村“五社”组织根据实际不同,以农民的需要为前提,采取多种灵活的形式组合而成。制定符合本村实际的活制度,并选出各社的主持人和自愿带头人。“

农民“五社”组织和农村各类专业协会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民培训,增强农民素质,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组织农民学习种养技术知识和市场营销知识。去年以来,各村“五社”共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集中学习130多场次,培训农民2万多人次。镇里还牵头成立了以“土专家”、“田秀才”和农业技术人员为主体的农民讲师团,进村巡回讲课,听众近万人次。用农民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群众,促进农民积极参加学习,掌握致富技能。如东阁村“科技社”针对本村家禽养殖多的情况,定期聘请农业技术人员到村讲授养殖技术,有效地做好禽流感等疫病防控,促进了村畜禽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各村“五社”组织从本村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动员村民以多种形式进行土地流转,发展合作农业,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各村“五社”组织积极参与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工作中来,成立农民就业培训服务中心、青年服务中心、农村信息服务站等,去年新转移帮助就业300多人。海口社区承包明发职业介绍中心,实现教育、培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社会效益与合作经营的经济效益的同步收获,真正让集体和农民都得实惠。

农民“五社”组织农村家庭藏书比赛,促购书、读书热潮的兴起;组织科技致富比赛,促学科学、用科技热潮的兴起;组织“文明村”、“文明户”等评比,促农村文明新风的兴起。由各村文明社、晚霞社发起组织的“真诚1+1”文艺演出队,在全镇巡回演出9场次,把计划生育政策、土地政策、禁毒工作等,用自编自导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娱节目表达出来,观众累计达到3万人次,很受群众欢迎。他们还先后组织开展了“则徐杯”影评系列活动和纪念林则徐诞辰220周年活动;成功举办了首届农民“村村通”杯篮球赛和首届“新年・新海口”农民乡村文化节,各村五社积极发动群众踊跃参与,极大地活跃了农村文体活动氛围。去年以来,全镇又新建群众健身场所8处,新建篮球场4个,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黄赌毒等社会丑恶得到有效遏制,促进了农村文明、和谐风气的形成。此外,各村晚霞社开展结对帮扶教育,在关心青少年成长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社”组织各项职能得到充分发挥,促进了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制度的落实,充分保障了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对村里的重大事务、要办的公益性事业都通过“五社”提出来,实行一事一议。钱由群众自筹,事由群众自己来办,政府不插手工程,负责做好各种服务工作,充分调动起群众的积极性,真正把好事办好。

新农村建设精选篇10

[论文摘要]本文从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理论和观点进行综合归纳,探讨新农村建设的路径。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标明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广大农民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二元经济差距的发展要求。

2006年,全国各地进入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潮,理论研究成果集中在:

一、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提出

1.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刘易斯模型假定发展中国家存在两个部门,一个是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的传统的人口众多的只能维持基本生存的农业部门;另一个是有较高劳动生产力的能够接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其认为,只有当城市吸收所有农村剩余劳动力后,农业的劳动边际生产力才能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收入才能拉高。

2.拉尼思-费景汉模型。该发展的模型认为只有在农业生产率提高,劳动力转移速度高于人口增长速度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拐点才会出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把隐蔽失业人口转移到工业部门中去,必须在工业部门发展的同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农业生产率与工业生产率同步增长,农业生产率提高是保证工业部门扩张和劳动力顺利转移的条件,只有当农业生产率提高,劳动力转移速度高于人口增长速度,经济发展才能顺利从农业转向工业。

3.托达罗模型。该模型假定一个现实或潜在的劳动力把他在一定时间内城市部门的预期收入(即迁移的收益和成本之间的差额)同当时农村普通的平均收入相比较,如果前者高于后者,那么他就会迁移。提出应当尽量减少因发展战略偏重城市而引起的城乡就业机会的不平衡,创造城市的就业机会不足以解决城市失业问题;不应盲目扩大中、高等教育,导致学历门槛。

二、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提出

1.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研究。韩俊提出:土地收益应更多的让农民来分享。新型的城乡关系,一是要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要使得农民能够享受到同城市居民基本均衡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二是建立城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四是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五是要按照农村的特点和农民的需求办好农村金融;六是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管理和户籍管理的制度,根本的目的是保障公民迁徙和居住的自由,关键是要消除附加在户口上的城乡居民权利不平等的各项制度。张晓山(2006)提出必须建立农村公共财政体系。第一,调整分税制结构,财政向地方让利,保证县及县以下机构有一定的税源。要着眼于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开发当地的资源优势,培养税源,逐步增加县及县以下机构的财政收入,形成县域经济的良性循环。第二,增大体制性、制度性的转移支付,将事权与财权一起下放,使转移支付做到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第三,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遏止地方政府以地生财,随意支配农民土地资源的权力。张强认为城乡之间的建设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存在制度,城市资源进入农村受到不合理因素的制约。制约的核心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如何参与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问题。调动农民积极性,重点是解决集体建设用地,社区合作组织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制度创新,核心是解决集体建设用地参与城市建设问题。

2.城乡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熊清华(2006)认为,目前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存在着如下问题:首先是农村基础设施薄弱,难以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困境;其次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从而制约着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大;三是农村社会事业硬件设施严重不足,困扰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外,我国农村新阶段还存在着公共事业落后和公共服务缺失等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因素。因此,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王再文(2005)认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进而提出通过非市场供给和市场供给相结合的方式,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来推动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允许多种资本进入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市场,在必要时还应积极鼓励外资参与经营。楚永生(2006)认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存在不足与过剩并存现象,不足主要体现在农业基础设施供给的不足和农业科技供给的匮乏以及农村义务教育供给的不足。同时,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过剩主要包括:与政府政绩、利益挂钩的非生产性公共物品供给的过剩;臃肿的地方政府机构本身就是一种过剩的公共物品;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结构不能反映农民需求的次序。郑新立、张晓山(2006)提出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是遏制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现在城乡差距主要体现在城乡居民在享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要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使农民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方面和城市一样,基础设施的投资重点应转向农村。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必须同步推进;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创造体制条件;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大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姜长云(2005)认为,统筹城乡发展,需要协调处理好城乡之间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创新的关系。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制中,更多地强化政府特别是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责任,在城市公共物品供给体制中,改变发展型乃至享受型公共物品供给主要由政府“买单”的制度,较多地引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三、从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出发提出

1.市场资源配置问题。夏耕认为应当研究价格信号如何更好地在农产品市场中传递从而更好配置农业生产资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型过程,实质上就是要素的积累和流动过程。实现城乡二元结构成功转型,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实现要素市场化,保证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在城乡、产业、地区之间自由流动。要素市场的建立是二元结构转型不可忽视的制度前提。温铁军(2006)则从市场失灵出发研究政府对于农产品市场的调控,突出政府的作用引导农业生产资源。通过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成立和发展农村合作社,形成相对规模的农村合作组织,发展农产品产业。2.城市化建设。谢扬(2006)认为:“城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式可以有这样那样的选择,但是唯一不能动摇的是中国城镇化战略的决心,因为过去对城镇化政策的摇摆曾经给我们的发展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新农村建设历史上有过这样那样的经验教训,但应该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国家城镇化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补充。人地关系高度紧张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不可能奢望重新将农民留在农村来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最终‘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继续实施和完善推进城市化的战略,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上的转移和调整,实现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的改革。唯有如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可能积累起发展资金,国家向贫困地区转移支付才有财力支持。郑海航、谢扬(2006)提出实施和完善推进城市化的战略,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上的转移和调整,实现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的改革。

3.农村发展问题。韩俊(2006)指出重点抓好“富农”问题,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环节,通过分税制改革,财政向地方让利;增大体制性、制度性的转移支付;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来保障农村的资金投入,扩大农民的土地增值收益。林毅夫(2006)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当前经济形势下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手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现有自然村的公共基础建设为切入点,资金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由农民参与决定、设计和监工实施,新农村建设完成时间以2020年为宜。张晓山(2006)提出生产发展,收入增长,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要扶持农业专业户促进农业发展,需要统一现代技术支持,统一全面,及时的现代市场信息支持;统一的市场销售渠道支持;统一的质量标准支持;统一的品牌支持。五个统一支持要由市场中介组织提供。

4.农村经济结构优化问题。柯炳生(2005)侧重于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改变农村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从而优化产业结构,即发展民营企业和农村服务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林毅夫(2002)认为新农村建设与中国整体经济发展周期联系在一起,事实上是将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当前中国经济紧缩的权宜之计,侧重在其投资拉动的方面。尤其发展符合我国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密集产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发挥其人力资本的优势,扩大就业,减少农村劳动人口。

参考文献:

[1]车:发展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3]许惠渊:产权理论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新农村建设精选篇11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文化建设创新传统文化

一改革与发展创新中一路走来

1.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绩显著

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正在形成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道德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以及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开展,使中国农村社会正向着文明的方向演进。比如我单位在农村设有农民画创作基地、舞蹈培训基地、农民摄影公社、农民艺术团培训基地、戏曲培训基地、农民画、农民版画、民间艺术展示基地等8个艺术培训场所,年培训人数、接待参观人数、参加各类活动人数达二万五千多。

2.开展各项文化活动,以持续性地维持新农村文化建设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2005年策划启动“百村文化长廊建设”系列活动。我单位在积极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也是不遗余力,开展了各项文化活动,推动了农村文化的课持续、健康发展。比如,2005年提出“农民文化素质三大提升工程”,从我区的特色文化着手,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计划3年内培育出百名农民画家、百名农民摄影家、十大农民艺术团。

20**年成立了全省第一个农民摄影公社,先后举办“欢乐过大年”、“我爹我娘”等农民摄影比赛5期。2008年,我区农民画组织、举办、参加各类活动27项,其中全国级9项、省级5项、市级8项,区级5项,掀起了农民画艺术节后的一个新高潮。

这些创新的文化建设活动,为本区的农民送上家门口的文化狂欢,享受文化带来的幸福、喜悦,从农耕体育、广场文艺、民间民俗等全面展示新农村、新农民的时代风貌。

3.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长期以来,文化成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前,出于政治需要,人们片面强调文化的精神属性和政治功能,忽视和否定其物质属性和经济功能。认为文化只是从属于政治的,单纯强调文化产品的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特性,忽视其商品属性。实际上,文化与经济是密切结合的,文化是生产力的重要要素,是生产力大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增多,文化日益经济化,经济日益文化化,文化经济一体化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没有文化,经济将寸步难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已成为大势所趋。全球化的文化资源配置已成为一种时代的潮流,传统的文化资源只要进行现代化的转化和开发,就能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农村文化活动日益丰富,民俗文化重现生机

随着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文化活动日趋活跃,传统的民间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民俗文化重现生机,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5.文化建设为新农村提供“软实力”

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表现出来的“软实力”。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表明,一个国家要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能没有文化“软实力”的聚合和支撑。毋庸讳言,新农村建设,确实需要改善农村的硬件,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二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然,在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时候,我们也遇到了各种困难。有些问题是长期遗留下来的,有些问题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出现的。只有认清问题存在的根源,并对其进行分析解读,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路子,才能更好地推进新农村文化的建设。

1.农村文化消费结构比较单一

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户对文化的需求是不同的,但由于文化供给比较单一,农民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目前,看电视己经成为广大农民的唯一消遣,而电视节目的针对性又差,难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虽然以健康、优秀的文化产品占文化市场的主导地位,但是庸俗、低级、迷信的内容很大程度上充斥着文化市场。特别是一些民间艺术团体,人员复杂、文化水平低、素质不高、专业水平差,大多是草台班子,无组织、无纪律,表演节目随心所欲,他们以经济效益为目的,以粗俗的表演来吸引观众的眼球和好奇,提高叫座率,掏观众的腰包,有的表演肆无忌惮、不堪入目。黑网吧、无证经营游戏厅接纳未成年人进入,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社会反映比较强烈;音像制品、书店盗版现象十分普遍,色情、暴力影像、图书充满大街小巷。

2.农村文化机制不够灵活

农村基层文化单位是一个公益性事业单位,其运转完全靠财政支持。然而,一些基层政府在经济优先发展战略的思维模式下,对文化事业单位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公共文化机构运转存在着较大困难。

3.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滞后

我国早在“七五”期间就提出“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但是至今没有实现。按照相关部门的要求,文化事业经费增长应不低于当年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少地方的党政领导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认为只要搞好经济建设就行,农村文化建设根本不重要,因而用于扶持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少之又少,群众文化活动基本处于自发状态,活动经费基本上靠自筹。

4.农村文化发展速度较缓慢

农村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改革和社会生活的改革。农村文化相对于城市文化而言,发展速度、发展水平明显滞后。农村文化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区域分布不平衡、性别分布不平衡、年龄层次分布不平衡等几个方面。掌握了经济自的农民,自主意识越来越强烈,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以往过去由党组织包办一切的文化活动已经无法满足农民的需求,他们谋求文化主体地位的活动越来越多;改革前中国农村实行高度集权的组织制度,当时的经济、政治、社会组织都受到政治权力的超强控制,受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驱动,很多自发的民间组织属非法的则被取缔。随着乡村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基层党和政府在乡村社会逐渐退出,生长于民间的自发群众组织越来越多,越来越具有影响力。

三新的工作思路设想

1.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文化人才

文化艺术寓教于乐、娱情益智,它在不知不觉间潜移默化,对提升人的素质、协调人际关系、激发创造潜能、增强党和政府的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长期以来,乡镇文化站一直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窗口,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农村、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纽带,也是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弘扬先进文化的前哨阵地。

2.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努力构筑新的发展格局

农村文化改革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结合当前农村小康目标的实现而进行。一是改革宏观管理体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文化事业的积极性,实现管理主体、管理手段由单一向多元的转变,坚持走“部门出谋、政府出面、社会出钱、共同出力”的路子,以创建社会主义文化工作先进县(市、区)、乡(镇、办)、村为抓手,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挂帅,文化部门主管,群团组织配合,社会各界努力,国家、集体、个人一齐参与的文化格局。二是改革内部管理机制,加快推进以“馆〔站)长负责制、专业干部聘任制、岗位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图书)馆、站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逐步使馆(站)长和业务干部的选聘、考核、奖惩及培训实现规范化、制度化。重点搞好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激发内部活力,调动文化干部职工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的积极性,形成科学高效的运作格局。

3.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疏通文化渠道

改革要思路清晰,措施明确。一是要加快县、乡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二是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要转企改制,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三是要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面向农村和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使农民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四是要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五是要加强政策调控,既拓宽又规范农村文化市场。

4.充分挖掘农村优秀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独特的优势资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因素可以作为中国现代化的积极因素而被整合到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中。但是必须注意,这一整合,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直接继承,也不是简单的摒弃,而应该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扬弃、改造、补充,使之转化为现代农村文化,成为现代农村文化的生长点。

在我区散落在农村各地中,也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如果利用得好将会起到传播文化,弘扬传统的作用。而我单位在开展诸如这类传统文化的时候,也非常注重对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保护。比如,新塍镇元宵民俗文化节、王江泾长虹碧波文化艺术节、洪合镇新居民“歌舞新家乡”才艺擂台赛;油车港镇“双溪之声”乡村文化体育节文艺演出;高照街道“艳阳高照”文化艺术节暨居民运动会;王店镇朱彝尊文化艺术节、新城街道文化艺术节等,让我区居民常年在家门口享受文化大餐的权益得到不断满足。

5.抓住特色,提高农村文化创新能力

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民对现有生活方式已经越来越不满足,他们渴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开始追求寓教育、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多样化的文化。农村文化建设必须适应这一要求,丰富文化生活,创新文化形式,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当前,全市各县、乡镇文化发展并不平衡,发挥各乡镇之间的互动作用,抓住文化产业发展这一新的增长点,提高文化创新能力,促进文化资源的共享,这是繁荣农村文化事业的有效途径之一。一要牢抓特色文化。要把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农村文化创新的最佳切入点。不断挖掘、利用优秀文化传统和民间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农村文化品牌,充分发挥民间特色文化的特殊效应。可以开展更多的诸如,在07年启动村级艺术团互动巡演的活动,让活动走进全区各镇(街道)的村落、社区,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强化“一镇一品”文化建设。我区目前五镇二街道都已经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以品牌效应推动文化建设。

结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其文化,用现代文化成果去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农村文化是一种社会公共产品,应由政府来提供。政府要发挥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把新农村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逐步加大资金投入,保证新农村文化建设基本支出,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解决农村文化发展落后面貌,关键是完善农村文化设施。要坚持管建并重、管用并举的方针,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不是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而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为农村群众提供文化享受,办实实在在的实事、好事。把农村文化阵地建成农村的标志性建筑、农村文艺作品创作成文艺精品、农村文化活动办成上规模的文艺盛会,可以带动农村文化的跨越式发展,提升农村文化品位。要积极推进如歌舞艺术等现代文化成果向农村转移,充实新农村文化建设内容,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

新农村建设精选篇12

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现结合我村实际,制定2006—2008年新农村建设规划。

一、发展思路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结合我村实际,确立今后五年发展思路为“三个牵动”,即:以特色农业资源牵动农业生产规模化;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牵动村民收入增长的快速化;以旅游业牵动我村特色农业资源产业化。

二、奋斗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08年末,全村建成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基础设施配套、人居环境优美、村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生产发展:主导产业干鲜果种植面积达到 亩,年销售收入实现 万元,种植干鲜果农户占全村农户总数的100%,户均 亩。全村工业总收入 万元,人均实现收入 万元,年均增长 %。村集体收入达到 万元。

2、生活宽裕: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 元以上,到2008年达到 元,外出务工人数 人,人均工资性收入超过 元。基本消灭特困人口。人均居住面积达到 平方米。

3、村风文明:计划生育率100%,义务教育普及率100%,参加合作医疗农户100%。村有活动中心、书报阅览室、文化广场、体育健身等公共设施。创建和谐家庭,培训新型农民。全村无偷盗行为、无犯罪案件,村民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100%。

4、村容整洁:全村主干道全部铺上油面,架设太阳能路灯。村路绿化率达到100%。建成垃圾处理中转站,保持全村清洁卫生。初步建成村民集中居住、住宅样式统一、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定居点。

5、管理民主:村两委班子团结,战斗力强。实行村务公开制、财务公开制、一事一议制、重大事项实行村民代表会议表决制,村民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满意率达到100%,对两委班子满意率达到98%以上。

(二)主要建设内容

1、发展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干鲜果种植产业,到2008年面积增加到 亩。引导农户发展“五味子”生产,使玉米等低效农作物逐步退出耕地,到2008年“五味子”生产面积达到200亩。

2、基础设施建设。新修柏油路6公里,实现组组通油路目标;新修自来水井3眼,自来水入户率100%;治理河道7.6公里;修建桥梁6座;建设蔬菜气调库1000平方米,调节干鲜果及蔬菜供应峰谷;老厂房翻建2000平方米,修渔池3个,增加村集体收入;完成爱河提水工程及蓄水池、管网建设,做到水系畅通。

3、亮化、美化人居环境。架设太阳能路灯,完善亮化工程;搞好村路及庭院的绿化美化;主干道旁设垃圾箱26个,购买垃圾清运车一辆,实现垃圾日产日清;完成居民定居点的选址,初步建成住宅样式统一、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新村落。

4、完善公共设施。建设一个党员(村民)活动中心,建设一个书报阅览室,建设一个文化活动广场、建设一个标准的卫生医疗室,增添一批体育健身器材。

通过三年努力,全村100%的农户都有一个5000元以上的增收骨干项目,都能用上清洁干净的自来水,全村实现“八个联”:交通道路联成网、公共汽车联村组、水利灌溉联到山、绿化美化联庭院、技术培训联市场、骨干产业联成片、文化医疗联农户、文化阵地联民心。

三、实施措施

(一)坚持村民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群众在新村建设中的积极性。村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新村的建设者、管理者和维护者,是建设活动的力量源泉。村两委要始终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自主权,发挥其主体作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把群众愿不愿意、满不满意作为检验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准;规划、建设的过程置于村民的监督中,让村民参与规划,参与建设,让他们真正把新农村建设当成家业来办、产业来兴、事业来管,把村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二)加强领导,形成建设新农村的整体氛围。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两委班子认真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引导和服务,明确建设目标、措施和远景规划,责任到人,确保工作循序、持续推进,按制定的规划一抓到底。用舆论发动、用典型带动、用服务触动、用政策激动全体村民自发参与新农村建设,形成全村参与的良好氛围。

新农村建设精选篇13

我国人口现居世界第一,约占世界人口的1/5,在我国约有50.32%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于2005年12月29日在北京闭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06年正式起航。会议指出: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用15到20年时间,使农民收入有大的提高,城乡收入差距明显缩小。首先,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必要的,但道路、水利、等建设只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的建设,卫生、教育、文化等软件建设。

【关键字】

新农村 建设 问题的解决及发展

Abstract :Our country population is now ranked first in the world, accounting for about1/5 of world population, in about 50.32% of China's population lives in the rural area. Central Rural Work Conference concluded in Beijing on December 29, 2005.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n06 years began. The conference points out: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s overall goal is to use 15to 20 years of time, make farmer income has greatly improved,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is apparently contractible. First of all,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s necessary, but the road, water conservancy, and other construction is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of a hand. More important is the rural social security system construction, health, education, culture and other software construction.

Keyword: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area problem and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外出务工者越来越多导致乡村人口下降

由于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城市化建设过热,农村外出务工现象越来越多。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现阶段农业是国之根本,并将持续很长时间。从我国的现状来看,农村的相对稳定必须长期保持。人是所有社会关系桥梁,人留不住一切都是空谈。因此,留住农村外出务工者至关重要。

特色产业意识不强,导致农民生存出路稀少,生活质量不高,一些待遇得不到保障。

保障机制的运用不够,导致农民日常活动无度,成了弱势群体,一些很好的利民措施得不到体现。

二、如何解决乡村存在的问题

1.有一句古话:"要想富,先修路",道路的畅通不仅仅对农村至关重要。首先,信息的畅通加上交通的便利,这样农村的产品才能及时的销出去,新技术也能很快进入到农民手中,化肥,农药,机械器械等才能及时的投入使用,提高农田的亩产量。国家还提出“村村通”工程,至今,已基本完成了任务,大雨天气已基本不能影响人们的出行、新的科学技术、设备能够及时的运用到植物上,我们已取得一定的成绩。

2. 因为现阶段,乡在工作中起到的作用已经非常弱化,可从以下几点把握:一是把乡党委化成若干个总支分布到各个核心村中,吸引人材的回归,减少中间环节 ,增强农村生存率。二是要创建人居环境,人居环境硬件东西固然非常重要,村村通、免收农业税、开展医保试点等国家已做了大量工作,但是软件也很需要,比如:农村人材的奖励、物流系统开发管理、人文艺术的传承就必须靠各阶层去培植、去抓。三要有大自然村感知,农村结构很有自然区域性,用以点带面,以村吸村阶段性工作办法,效果会更为好。

3. 要想方设法立特色、打产品。从现阶段情况要做到一下三个方面。(一)用地理优势选取特色产品。根据所在地理位置的帮助、引导农民种植适宜的农业产品,改造原有大众化、低产业产品,积极争创特色。(二)根据传统产业优取特色农业。从传统农业中选优、稀、特产品,扶植其发展。(三)根据人才状况选取特色人才。人才对农业产业结构起关键性作用,发现、培养、保留农业人材,运用人才优势寻求名优产品培植。特色产业的开发,会吸引更多农村劳动力和农村农业人材回归,这样才有利于农村可持续发展。有了特色农业产品,农民收入就有着落,生活水平自然会提高,农民享受国家优惠待遇就会更充足。

4. 农民利益能否得到保障,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关乎民生、民权、民心的综合指数,不容忽视。要做好这项工作也要强化以下力度。一要不断完善立法机能。中央为民立了不少法,但法与法之间重复现象存在,部门争夺法理利益矛盾是益加剧。这就要求各级立法机构要统筹权衡,突出重点为民立法、为民理法。切实把关系农民利益理清楚,上升为大法,尽可能避免钻“法空”现象发生。二要落实监督功能。当前各级选举只注意到乡以上人大代表产生,农村的主任选举县以上精力不够集中,把担子压到乡、镇上,殊不知农村主任选举是我国现行阶段最直接选举,把握不好就出现买票、卖票、打架斗殴现象,或群族说了算。选不出真正带头人,农民对选举失去信心。

三、乡村建设的发展

1.新农村建设的生态系统在农村,有限的资源,特别是土地和水、林地资源,几千年不断的开垦,使中国土地生态异常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城镇化对土地的侵占又将使这种人地关系矛盾更加突出。因此,生态系统的维持及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坚决杜绝私自占地,私自开垦等不良现象。共同建设完善的生态系统

2. 新农村推动经济发展现代的经济学家把新农村的建设作为扩大内需的策略,所以资金的投入和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都被视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过程;同时呢,社会学专家把新农村的建设作为缩小城乡差别的工具,因此鼓励乡村建设。达到共同享受其成果,城镇建设则以带动乡村城市化的建设,将城市设施及文化扩展到新农村

3. 文体教育的发展

现在农村有好多室外健身器材供老人与儿童使用,让儿童的童年生活更加丰富,同时也避免了老人因孤独而犹豫的状况,更多的老人可以在一起健身交谈,而且很多农村现在都有供老年人娱乐的场所,在那里老年人可以下棋,画画,写字等多种娱乐活动,既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又使他们找到了晚年的朋友,他们也不再感到孤独,而是更好的面对生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现在,早已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儿童上学也不再交学费,而且上学的环境也得到了根本的改善,住上了新房,有了体育场,有了升旗仪式,儿童们佩戴红领巾,学习更加方便、舒适

4.新农村乡村景观不仅具有朴素的自然美,而且它和人们平凡的生活保持着最为直接和紧密的联系。根据乡村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创造出优美的极具特色的乡村景观,无疑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为我国大地增添一道亮丽的色彩。其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内涵和过程的景观类型,田园风光别具一格。

【总结】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国现阶段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业促农业、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适应社会发展新阶段的需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政策。现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策略,才能切实优化经济,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的成果,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坚持党对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推崇“多予少取”,重点是要在“多予”上下功夫。经过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使农业的生产力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同时使农民的生活有比较明显提高,并且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更好的完善,使农村的生活有意义,有活力。总的来说就是要保障农民的权利,为农民谋福利,使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新农村的建设,不仅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须站在一定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使之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

参考文献:[1]《中国科技财富》2004年11期 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刘维新文《中小城市房地产发展破题》[2]《建筑时报》 张建华 陈火英 “探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建设”[3]《建筑学报》2006(10):39-43 俞孔坚 “生存的艺术:定位当代景观设计学”

[4]中国新农村建设创新理念与模式研究进展 刘彦随 - 地理研究, 2008

新农村建设精选篇14

在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定位上,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新农村建设是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系统工程,而发展现代农业是根本。近年来,大多数地方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但也有一些地方的干部在认识上存在偏差,错将建设新农村当作建设非农化新村,在工作中重村镇建设、轻产业发展。这种认识需要加以纠正。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问题上,要警惕急功近利的思想和行为,防止出现轻视粮食等种植业的现象。应根据各地农业的优势和特点,按照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要求,既确立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地位,切实保护和充分用好宜农耕地,又积极进行农业多功能开发,提升农业的整体效益。

在促进农业集约化经营上,统筹处理好转移富余劳动力与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的关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需要以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为基础。在良种技术、耕作技术、植保技术、收割技术、运输工具的支撑下,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可以使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离农离村,实现非农化转移。这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但这不是一个自然而然就可以实现的过程。应加强对离农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培训,使他们具备就业、创业的能力,更有效地转移到二、三产业。同时,采取多种措施,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留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农民具备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技术、管理和经营技能。

在工商企业进入农业上,注重引导企业厚待"三农",把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落到实处。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推动工商企业进入农业,出现了以企带村、村企结合的可喜现象。进一步提高工商企业支农扶农的实效,需要用城乡统筹的思路,全面加强引导、服务、监督和管理。应在推动工商企业进入农业的全过程中坚持完善市场环境、法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要以为把投资者引进来就算完事,而要继续完善环境和服务,做好后续工作。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推动和引导工商企业进入农业,必须严格依法办事,既调动工商企业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又重视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事前,要按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审核支农项目,严防离农圈地、以租行为;事后,要加强监督管理,防止有些工商企业以支农扶农为名行占用土地、无序发展非农产业之实,侵害农民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