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教师优势分析范文

教师优势分析精选(十四篇)

时间:2023-10-05 10:23:04

教师优势分析

教师优势分析精选篇1

关键词:体育教师 班主任 优势分析

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这是我们素质教育改革的时代主题和任务。体育教师能更好地使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等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能充分地发挥其潜在的优势。体育教师再也不是部分群众所说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教师,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和看法,我们要支持和鼓励体育教师的工作,从而更好的发展我们的教育事业。

一、现状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而一个班主任综合能力也关系着一个班集体的有序发展。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学校的班主任工作大多数由“主课”老师担任,语文、数学、英语这三门学科的老师班主任居多,体育教师当班主任很少见。这样的班主任队伍的结构导致诸多的弊端。“主课”老师当班主任,往往导致一些学生出现偏班主任这一学科,而忽视其他学科。随着素质教育深入开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一个班主任的人品和师德、事业心、责任心、奉献精神及他们的业务能力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体育教师担当班主任工作具有诸多方面的优势。

二、体育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的优势

(一)体育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多以活动的形式开展的,没有以活动为载体的思想教育是空洞无物、没有说服力的。而体育教师以其自身的专业性质,学科特点。成为创设活动、开展活动的能手。如班主任在班级建设中遇到班级的团队精神、凝聚力的培养;体育教师当班主任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他们可以发挥自身优势,有计划有目的的设计一些集体的活动和比赛,来体现和培养班级的团队精神,提高班级的凝聚力。身为体育教师的班主任,可以设计各种比赛和活动,引导培养学生发展这些优良的品质。

(二)体育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智力教育

体育和智育是互相依存的。人的大脑尚有90%的潜力未能得到开发利用,而这90%的潜力,很大部分存在于大脑右半球,适宜的体育活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积极性的休息,有助于消除学习神经中枢的疲劳,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体育作为一门科学所涉及的内容,隐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它对智力的开发有其他学科无可代替的作用。体育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好地让学生的智力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三)体育教师形象鲜明,利于形成表率作用

班主任是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班主任的一举一动都是学生模仿的榜样。体育教师健康的体魄,优雅的姿态,开朗的个性,幽默洒脱的风度以及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都会成为学生崇敬和效仿的对象。多数体育教师性格开朗,能和学生打成一片,会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在课堂,教师是传道授业的名师,课后则能很好地成为与学生一起交谈、活动的朋友。学生若觉得班主任是自己的知己容易接近,便喜欢将自己心中事情讲给老师听,教师广泛听取学生的心声,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没有压力,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习。

(四) 在转化后进生方面具有优势

后进生转化是班主任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并且也是一个具有一定难度的工作,但是体育教师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具备一些明显的优势条件。首先体育教师一般个头比较高大、形象比较威严,这个优势让再顽皮的学生也不愿意跟体育教师作对。平时那些相对顽皮喜欢“捣蛋”的学生,一般都是个性比较张扬的,活跃好动的,所以班主任可以先引导学生这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开展有益的活动,让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班主任可以利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能慢慢地往更好的方向发展。组织篮球队、足球队等丰富这些“调皮”学生的生活,进一步提高、巩固他们的正当兴趣爱好,同时积极引导这些孩子在学习上能有所进步。

三、总结

体育教师因自身的学科特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等教育的渗入。作为学校在选拔聘任班主任时更应考察的是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使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都来担当班主任工作。而作为每一位追求进步的体育教师也应主动积极的担当起班主任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重任,这对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是非常重要的。愿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都来加入到班主任的队伍之中,为构建和谐社会,积极全面的推进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而努力工作。

参考文献:

[1]邱金国.体育教师也能当好班主任.中国学校体育,2006,7.

教师优势分析精选篇2

一、有利于多声部立体感和整体感的培养

1.立体感

钢琴合奏课是对学生进行多声部音乐的训练课,培养学生多声部音乐的听觉和记忆能力,养成多声部的立体思维的意识。学生通常接触的音乐以单旋律线条为主,加之受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对主调音乐比较敏感,没有多声部音乐的概念。通过和声学和复调的理论学习,学生具备多声部的理论知识,没有形成多声部音乐的音响效果。加强他们的听觉能力训练尤为重要,深刻体会横向的旋律线条与和声的纵向关系,感受到和弦的色彩及其功能的作用。教师详细分析作品织体中各声部音色的融合与整体音响的实际效果,逐步训练学生的多声部音乐的听觉能力,在实践中锻炼形成立体感的能力。

2.整体感

钢琴合奏不仅要具有立体感,还要注重作品的整体感。合奏曲的声部很多,旋律线条错综复杂,音色变化多样,学生很难把握作品的整体感,这是中国学生传统的线条思维所致,忽视了主旋律之外的其他声部。教师在训练帮助学生分清合奏曲主、副旋律,对于旋律线条的对比处理要进行详细讲解,力求在音乐风格、音乐内容的理解与认识上要高度统一,培养学生理解作品声部的立体层次感,才能真正感受到音乐作品的整体感。

二、有利于音乐感觉的培养

音乐感觉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综合反映,它是决定合奏课成败的关键,教师在合奏课中自始至终要强调音乐感觉的训练。学生的音乐感觉不是与生俱来的,它也要通过学习才能获得。节奏律动感是学生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合奏课教学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用不同的节奏类型和节奏型变化组合进行训练。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在节奏及旋律上风格特点,利用数码钢琴的的节奏功能,选择如新疆舞曲、藏族舞曲的节奏音型强化音响效果、增强节奏意识。当然,教师要反复强调节奏的稳定性、重视节奏的骨架作用的同时,也要与音乐结合起来共同完成作品的表达。

三、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数码钢琴合奏课是体现学生多种能力的运用能力,它不仅要求学生读总谱的能力,还要全面掌握数码钢琴的各种音色特点,并能合理地运用音色编配合奏曲的能力,提高学生创造性的演奏能力。

1.视谱能力的培养

合奏课的乐谱与钢琴谱有所区别,它是众多声部的集合体,在某种程度相当于小型交响乐队。读谱的思维方式要进行调整,这也是合奏课的基本技能之一,它将直接影响合奏课的整体效果。合奏曲的总谱包括多种声部,而且各个声部的调号、调性、节拍节奏、速度等许多方面都要全面的认识。教师在训练时将总谱分成若干组别,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演奏不同的声部。训练时先以同种乐器组合训练,然后是将不同组统一起来,最后才是总谱的整体训练,这样层次分明声部清晰,学生就能从乐曲的整体上感受音乐发展的逻辑,增强学生阅读总谱的能力。

2.音色的编配能力

数码钢琴包括中外乐器的多种音色,各种音色都有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表现力。如何运用音色准确地表现音乐形象,需要学生的不断努力和细心体会才能获得。数码钢琴的音色丰富多样,不同音色的振动频率也不相同,在教学中教师要对音色的特性进行分析,不同的音色表现什么样的音乐形象,哪些音色融合在一起更能表现音乐内容等都要举例演示。如《卡门》这首合奏曲,主声部表现慷慨激昂富有战斗性的旋律,在选择音色以铜管乐器组为主,为了使音响丰富饱满,选择弦乐组的音色与之匹配相得益彰。当然,数码钢琴的特殊音色运用恰当也能增强旋律的美感,更好地刻画作品的音乐形象和体现地域色彩及其民族风格。因此,在合奏课上,教师对特殊音色要提出统一的要求,不能自由发挥。

四、有利于协作精神和集体观念的培养

数码钢琴合奏课是一种集体的演奏形式,它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才能完成的一项工程。学生既要具备专业知识技能,还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促进合奏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必须以集体利益为重,服从大局听从指挥,严格遵守合奏课的组织纪律,否则就会影响合奏课的正常教学。在合奏课中不能只顾个人演奏,还要受到相互之间个性与共性的制约,既能充分发挥个体的优势,又能在集体表现音乐内涵,在乐曲中确立个体的地位和作用,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形成一种定势的心理效应,增强他们的职业道德与责任感,为将来从事音乐实践和音乐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五、对数码钢琴合奏课教学的建议

数码钢琴合奏课教学还处在发展阶段,在教材编排、教学内容等方面都要进行全面的建设,尽可能地把数码钢琴合奏课的教学优势发挥到最大极限。

1.数码钢琴合奏课的执行者是教师,钢琴教师是合奏课教学成败的主因。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对合奏课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熟练掌握现代教学工具――数码钢琴的原理及各种功能的使用,在教学中运用现代科技的优势进行创造性教学,充分体现现代教学理念,注重内容的多元化和学科之间的协同性,避免数码钢琴合奏课变成全能课而没有主次和重点。

2.数码钢琴合奏课开设的时间短,在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上还不够成熟,目前处在明显的薄弱环节。加强教材编排和教学方法的总结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对于提高数码钢琴合奏课的教学效果改善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3.正确认识合奏课的目的。合奏课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不能把合奏课作为应付演出的工具,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和人员安排都要从教学的角度出发,以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素质为目标,避免频繁的演出而影响正常的教学。

总之,数码钢琴合奏课教学是高师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的教学价值和重要作用已作论述。钢琴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总结、研究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完善教材及理论体系的建设与开发,使数码钢琴合奏课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教师优势分析精选篇3

关键词:高校教师;兼职辅导员;心理学;职能优势

作者简介:张敏慧(1985-),女,江西吉安人,河南科技大学规划与建筑工程学院,助教;张芳芳(1981-),女,河南卫辉人,河南科技大学规划与建筑工程学院,助教。(河南洛阳471003)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8-0122-02

为了优化教育资源与教育结构,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力度,缓解目前辅导员队伍紧缺问题,各高校纷纷聘用兼职辅导员承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形成了一支规模不小的兼职辅导员队伍。这支队伍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高校的青年教师;二是与大学生经常接触的机关管理人员;三是高校高年级学生党员以及研究生。[1]兼职辅导员越来越成为高校学生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因此高校教师兼职辅导员开始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管理工作者的重视。[2-4]笔者作为青年教师,兼职了本专业2007级的辅导员工作,基于教育心理学理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对高校教师兼职辅导员的优势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相对于非兼职辅导员高校教师的优势;相对与其他非教师兼职辅导员的优势。

一、兼职辅导员教师与非兼职辅导员教师

1.心理学意义上的理论优势分析

兼职辅导员教师与非兼职辅导员教师的最本质区别在于:兼职辅导员的高校教师多了一个角色――辅导员。而辅导员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工作是教育功能、管理功能和服务功能的统一。其功能便也决定了辅导员的工作性质,要深入到学生内部,事无巨细,小到需要了解学生今天心情不好、情绪不高的原因,真真实实地去认识与了解学生、同情与理解学生、开导与引导学生,解决学生所面临的一切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大一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学生学习问题、恋爱与性的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应届毕业生求职问题等都是辅导员的工作范围。

主动了解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是师爱最直接的表现。学生往往将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尊重与信任等与教师对自己的评价联系在一起,同自己在集体的地位和人格联系在一起,从而成为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内部动力;教师以爱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的这种感化功能是其他任何教育手段都代替不了的;教师对学生的爱也会唤起学生对教师的爱,使师生之间感情融洽,关系密切,这样教师就能更清楚地了解学生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不断调节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教师的这种爱会进一步诱发学生学习和模仿教师的举止言行和人格品质,把教师作为榜样和楷模。这又是兼职辅导员教师另一个从心理学意义去分析的优势。

同时,在充分的交往当中,与学生建立起来的感情使教师威信得以形成。而有威信的教师对学生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知识的真实性和正确性确信无疑,从而表现出掌握知识的主动性;教师的要求可以比较容易转化为学生的需要;教师的表扬或者批评能够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表扬能够让其继续努力,批评能让其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学生会把有威信的教师作为自己的榜样,教师能够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这是非兼职辅导员教师所不具备的优势。

总的来说,相对于非兼职辅导员的高校教师,兼职辅导员的高校教师,由于其辅导员的工作性质,使得其可以更有效地向学生传递师爱,同时有助于其教师威信的形成,这是非兼职辅导员所不具有的优势。

2.实践意义上的优势分析

在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2007级和2008级学生的教学中发现,兼职辅导员教师的课,学生课堂上课出勤率普遍比较高,而且大多数学生都是坐在前排认真地听课与记录。学生课间还非常愿意与教师交流一些问题,如在学习、生活及找工作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与学生交流中得知学生中普遍存在一些想法:认为教师又是辅导员,没有距离感,不仅可以跟教师交流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还可以交流生活上的烦恼;感觉自己与教师是两个平等的主体在进行交流,所以交流时话题较多,内容广;有些学生还会说到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说到教师手中有评定奖学金的权力,所以想让教师更加了解自己的优势,给教师留下一个比较好的印象,为此教师可以适当利用学生争强好胜,勇于表现的心理来合理组织教学。善于因势利导也是教育机智的一个表现,同样是教师能力素质的体现。

而对于非兼职辅导员的教师,学生普遍的感觉存在距离,不是两个平等的交流主体,讨论的是学习的问题,学生会存在一定的顾虑,怕老师说自己做的不对,能力不高等,所以不愿意主动与其进行交流。这个时候,如果老师不主动就可能导致教与学之间产生一定的脱节。

当然,这只是学生的一些想法,认为只能与专业课教师谈学习,并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使得学生一般不太主动与任课教师交流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寻求一些关于自己所面临问题的建议。而这些问题,恰好就是学生愿意主动与辅导员教师交流的问题。兼职辅导员教师能够通过与学生交流一些比较轻松的生活化的话题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状态,能够通过学生的这些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整自己教学内容和方式,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高校教师兼职辅导员通过可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以管理和服务促进教学,利用教学的优势实现更好的管理,实现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完美结合。

二、高校教师兼职辅导员与其他非教师兼职辅导员

高校教师兼职辅导员与其他非教师岗位兼职辅导员的对比体现在:高校教师兼职辅导员与高校机关管理人员兼职辅导员的对比;高校教师兼职辅导员与学生党员、研究生兼职辅导员的对比。而高校教师兼职辅导员与其他非教师兼职辅导员的主要区别体现在教学工作上。高校教师以既作为教师又作为辅导员的多重身份与学生接触,接触面广,并且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当中,具有独特的专业知识背景性优势。

1.高校教师兼职辅导员的多重身份性

高校教师相对于其他非教师兼职人员,多了一重身份――教师。教师不仅作为辅导员在生活中与学生接触,而且作为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接触。高校青年教师作为兼职辅导员,可以通过一线教学工作,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深入了解并影响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道德情操等,有效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借助示范带头、人格魅力的影响,更全面及时地掌握学生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收到“寓思政教育于课堂”的良好效果。

而机关管理人员或者是学生党员、研究生兼职辅导员只是管理意义上的关系,能够通过在生活上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但是其教育的机会较之于高校教师来说,相对较少,从而更加突出了其管理育人的功能,而没有机会实现教书育人的功能。对于学生党员、研究生来说,由于其年龄与大学生年龄相当且社会经验不足,导致其亲和力有余而严肃性不足,也不足以形成教学威信。这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不利的。

2.高校教师兼职辅导员专业知识的背景性

大学的课程安排具有很强的专业特点,对于大学生来说,这是一种与高中完全不同的教学模式。所以有的大学生不适应,在教学当中经常会有学生问学习某一门课程有何意义、将来工作能否用到该门课程所学内容。学生尚且对此不了解,学生家长对专业的了解就更少了,而作为行政人员的兼职辅导员这时却不知道如何为家长排忧解难,如何提高家长在这方面对孩子的教育水平。而作为精通本专业的教师辅导员,其优势便在这时进一步得到了体现,他们了解课程设置特点,了解专业的发展动态和前沿,通过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在孩子面前不再因为一无所知而无所适从。在对学生进行指导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帮助学生了解所学所需,帮助学生稳定专业思想,将学科的学术风格潜移默化传递给学生,为学生工作带来新鲜活力与创新理念。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教师兼职辅导员相对于非兼职辅导员的高校教师来说,由于多出了辅导员这一角色,使得高校教师能够事无巨细,充分了解学生,形成了教育的优势――教师威信和师爱,为教师施教提供了感情基础,从而可以更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高校教师兼职辅导员与非教师兼职辅导员相比,其身份的多重性以及专业知识背景性为教师作为辅导员的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教师可以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帮助学生了解所学所需。

高教教师兼职辅导员是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是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最佳途径,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高校应当更加重视教师兼职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对兼职辅导员工作的领导,全面提高这支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形成教学与管理互助共长的良好态势。

参考文献:

[1]韩晓燕.新形势下高校兼职辅导员工作思路的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11,(7):35-36.

[2]陈兴桂.兼职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几点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02,(9):32-33.

教师优势分析精选篇4

关键词:医学专业 双师 临床护理 教学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c)-0117-01

职业院校主要是面向社会输送实用、技能型人才,护理专业更是直接为社区和医院等卫生服务业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护生毕业后不仅要有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还要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正确观察患者病情。同时还要具备操作新仪器,开展新技术的能力[1],才能很好地完成护理程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中指出: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学会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精神。医学专业毕业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临床经验丰富,人际沟通能力强,教学理念先进,教学形式灵活,课堂气氛活跃,能充分发挥先进的教学设施和实验实训场地的作用,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毕业后能积极观察病情变化,主动护理。

1 何为“双师型”教师

目前尚无统一界定,可以综合理解为:教师在获得教学职称或资格外还需要取得相应系列另一技术职称或资格证书,所谓的“双职称”或“双证型”。或是他们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素质和水平,又要具备熟练的实践技能教学能力,即“双素质型”。

2 我院临床护理教学团队的构成

2.1 高级职称双师

他们同时具备“双职称”和“双素质型”。医学专业转型而来,临床经验丰富。我校原为地方中等卫生学校,生源少,师资力量雄厚,所有临床教师均是本科院校医学专业毕业生,毕业后脱产到地方综合医院相应继续学习1~2年再任教,课时少的教师一直兼职去挂靠医院参加医疗实践工作,多年的临床工作使这一批老教师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一边上班,一边上课,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去医院见习典型案例,现场讲解教学知识点,安排病例讨论。课堂上将临床实例寓于教学中,学生如亲临其境,体会深,教学效果好。随着我国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学校规模的扩大,我校开设了自己的附属医院,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和教师兼职医院,临床教师继续坚持教学、实践两不误。这批教师大部分是1996年前大学本科毕业,年龄40岁以上,都具备高级讲师和副主任医师双职称。

2.2 中级职称双师

所谓的“双职称”或“双证型”。医学专业毕业,同时取得了教师和相应系列的资格证书,缺乏一定的临床经验。随着职业院校的发展,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学生数量激增,一批批新分配的医学本科毕业生来到了学校任教,由于教育资金紧张,教师名额有限,繁重的教学任务迫使新教师来到学校后直接上岗,小小的附属医院已无法容纳更多的教师进入临床实践,况且大部分教师一学期都要完成两到三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还要忙于写论文,评职称。教师精力有限,学校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在疲于奔命之余也很少把心事放在实践能力的提升上。

2.3 初级职称双师

基本是高校护理专业毕业后直接走向教师岗位,理论考试取得教师和护士资格证书,缺少护理工作经历和临床实践经验。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大部分中职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新升格的院校有中专、五年制高职和三年制高专护理等多层次学历,大批高校护理专业毕业生走进我院担任临床护理课程专职教师,成为学校青年教师的中坚力量。

3 医学专业“双师”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优势

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使原有的中专和高职医疗专业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于是学校面临专业设置的改变,护理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造成了临床护理专职教师严重不足,医学专业教师全部转型为临床护理专业教师,临床护理的教学任务落在了临床医学教师的肩上。由具备执业医师资格或(和)医学职称的双师型教师承担临床护理的教学,由于从事多年临床实践工作,责任心非常强,教学热情高涨,讲课生动活泼,教学手法灵活,实时地引入临床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课堂师生互动情况好,课堂气氛活跃,能充分发挥先进的教学设施和实验实训场地的作用,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毕业后能主动护理,积极观察病情变化,主动配合医生抢救,做到心中有数。如: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教学中,讲解重点是观察病情和抢救配合,如观察出血量的大小和出血是否停止,在病程中患者呕血和黑便次数多,颜色红,生命体征不平稳,红细胞压积减少,血尿素氮逐渐升高,说明出血量大,出血未停止,必须配合抢救。护理措施包括血容量下降甚至休克时补液原则,具体的止血措施包括静脉曲张的三腔管压迫止血的护理,胃镜直视下止血的配合和消化道溃疡出血的药物应用护理。学生弄懂了疾病的概念和临床表现以及发病过程,知道了具体的治疗情况,结合药理学基础,下一步如何护理就很简单了。教师讲完了病情变化和抢救措施,护理措施自然迎刃而解。

多年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突然转变为临床护理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未完全转变。教学中过分注重医学理论知识的讲解,护理措施融会贯通,反映护士职业特点的护理诊断和医护合作性内容不甚明了,一带而过。由护理专业毕业的教师承担临床护理,她们自身的医学基础知识较薄弱,毕业后直接从事临床护理的教学,有些不常见的疾病她们在实习时也从未遇见过,对临床新理论 和新技术缺乏了解,教学中不重视疾病的医学知识,甚至无法讲深讲透每一个疾病的概念,干脆就对着护理措施照本宣科。导致学生无法认识疾病的内涵,对临床广泛应用的技术一无所知,缺乏观察疾病的能力,成为被动的护理者。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临床后很难适应现代护理的需要。

4 发挥优势,摒弃不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

针对临床护理教师专业不同,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我院开展了一系列教学研究和交流活动。(1)组织两类教师共同备课,制定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2)举办公开课、观摩课、说课和相互听课等方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并让有经验的教师给青年教师定期开展专题讲座。(3)开展多种教学方法竞赛,如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实验教学法等,促进所有教师共同学习,改变各自的教学理念,把握每一个章节的讲解重点,共同提高。(4)除校本部附属医院外,我院还挂靠本市一家三级医院,利用每年的寒暑假安排青年教师进行临床实践,在医疗和护理岗位接受新知识,了解新技术。安排专业护理课教师到外地大型医院进行半年到一年的业务进修。以上措施可以让临床护理课教师完全转变教学理念,学模式,框定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针对临床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医学专业“双师”的优势,培养出合格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教师优势分析精选篇5

职业院校主要是面向社会输送实用、技能型人才,护理专业更是直接为社区和医院等卫生服务业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护生毕业后不仅要有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还要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正确观察患者病情。同时还要具备操作新仪器,开展新技术的能力[1],才能很好地完成护理程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中指出: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学会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精神。医学专业毕业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临床经验丰富,人际沟通能力强,教学理念先进,教学形式灵活,课堂气氛活跃,能充分发挥先进的教学设施和实验实训场地的作用,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毕业后能积极观察病情变化,主动护理。

1 何为“双师型”教师

目前尚无统一界定,可以综合理解为:教师在获得教学职称或资格外还需要取得相应系列另一技术职称或资格证书,所谓的“双职称”或“双证型”。或是他们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素质和水平,又要具备熟练的实践技能教学能力,即“双素质型”。

2 我院临床护理教学团队的构成

2.1 高级职称双师

他们同时具备“双职称”和“双素质型”。医学专业转型而来,临床经验丰富。我校原为地方中等卫生学校,生源少,师资力量雄厚,所有临床教师均是本科院校医学专业毕业生,毕业后脱产到地方综合医院相应继续学习1~2年再任教,课时少的教师一直兼职去挂靠医院参加医疗实践工作,多年的临床工作使这一批老教师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一边上班,一边上课,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去医院见习典型案例,现场讲解教学知识点,安排病例讨论。课堂上将临床实例寓于教学中,学生如亲临其境,体会深,教学效果好。随着我国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学校规模的扩大,我校开设了自己的附属医院,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和教师兼职医院,临床教师继续坚持教学、实践两不误。这批教师大部分是1996年前大学本科毕业,年龄40岁以上,都具备高级讲师和副主任医师双职称。

2.2 中级职称双师

所谓的“双职称”或“双证型”。医学专业毕业,同时取得了教师和相应系列的资格证书,缺乏一定的临床经验。随着职业院校的发展,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学生数量激增,一批批新分配的医学本科毕业生来到了学校任教,由于教育资金紧张,教师名额有限,繁重的教学任务迫使新教师来到学校后直接上岗,小小的附属医院已无法容纳更多的教师进入临床实践,况且大部分教师一学期都要完成两到三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还要忙于写论文,评职称。教师精力有限,学校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在疲于奔命之余也很少把心事放在实践能力的提升上。

2.3 初级职称双师

基本是高校护理专业毕业后直接走向教师岗位,理论考试取得教师和护士资格证书,缺少护理工作经历和临床实践经验。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大部分中职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新升格的院校有中专、五年制高职和三年制高专护理等多层次学历,大批高校护理专业毕业生走进我院担任临床护理课程专职教师,成为学校青年教师的中坚力量。

3 医学专业“双师”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优势

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使原有的中专和高职医疗专业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于是学校面临专业设置的改变,护理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造成了临床护理专职教师严重不足,医学专业教师全部转型为临床护理专业教师,临床护理的教学任务落在了临床医学教师的肩上。由具备执业医师资格或(和)医学职称的双师型教师承担临床护理的教学,由于从事多年临床实践工作,责任心非常强,教学热情高涨,讲课生动活泼,教学手法灵活,实时地引入临床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课堂师生互动情况好,课堂气氛活跃,能充分发挥先进的教学设施和实验实训场地的作用,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毕业后能主动护理,积极观察病情变化,主动配合医生抢救,做到心中有数。如: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教学中,讲解重点是观察病情和抢救配合,如观察出血量的大小和出血是否停止,在病程中患者呕血和黑便次数多,颜色红,生命体征不平稳,红细胞压积减少,血尿素氮逐渐升高,说明出血量大,出血未停止,必须配合抢救。护理措施包括血容量下降甚至休克时补液原则,具体的止血措施包括静脉曲张的三腔管压迫止血的护理,胃镜直视下止血的配合和消化道溃疡出血的药物应用护理。学生弄懂了疾病的概念和临床表现以及发病过程,知道了具体的治疗情况,结合药理学基础,下一步如何护理就很简单了。教师讲完了病情变化和抢救措施,护理措施自然迎刃而解。

多年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突然转变为临床护理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未完全转变。教学中过分注重医学理论知识的讲解,护理措施融会贯通,反映护士职业特点的护理诊断和医护合作性内容不甚明了,一带而过。由护理专业毕业的教师承担临床护理,她们自身的医学基础知识较薄弱,毕业后直接从事临床护理的教学,有些不常见的疾病她们在实习时也从未遇见过,对临床新理论 和新技术缺乏了解,教学中不重视疾病的医学知识,甚至无法讲深讲透每一个疾病的概念,干脆就对着护理措施照本宣科。导致学生无法认识疾病的内涵,对临床广泛应用的技术一无所知,缺乏观察疾病的能力,成为被动的护理者。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临床后很难适应现代护理的需要。

教师优势分析精选篇6

【关键词】师范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复合型人才;实践型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体现在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学生素质等方面。师范院校作为高等院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发展速度、发展规模以及发展质量都有很大的进步。然而,随着高校扩展的逐步实施,加之其他因素导致高校学生越来越难以获得更加优质的就业机会。这就要求我们思考高等学校尤其是师范院校如何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因此本文基于语文教育的视角,深入分析师范院校如何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1.师范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内涵与现状

1.1师范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内涵

分析师范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与现状是分析语文教育对学生就业竞争力影响的基础性步骤。因此,本文首先分析师范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

竞争力的概念首先由迈克尔?波特提出,用于经济理论或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然而,由于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断恶化,本文认为同样需要对师范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进行界定。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尤其是在对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分析中,更不能以偏概全,简单地将一种或几种学生的能力作为其竞争力。具体而言,师范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学生在学校、生活或社会的学习或实践过程中得到的知识、能力、品德、素质等,并且可以为将来寻找工作提供或多或少帮助的综合能力。因此,在搞清楚其具体内涵的基础上,提高师范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多维度、多方面进行考量。

1.2师范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现状

在分析师范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内涵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其具体的现状,即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入手。

首先,从需求的角度来说。我国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许多行业或产业的人才需求已经趋向饱和,尤其是对于大学生或本科生的需求已经不如从前,这就导致高等院校尤其是师范院校学生的需求不足,就业形势不佳。其次,从供给的角度来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以高校扩招为代表的高校招生政策的推行导致本科升学率逐年提高,本科生入学率和毕业率也同时提高,这就导致了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即在需求并未显著上升的情况下学生的供给却大幅增长,无疑加大了师范院校学生就业形势的困难程度。

2.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对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分析

2.1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对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优势与机遇

本文首先通过分析师范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内涵与现状,从总体和现实两个方面把握学生竞争力的状况,以此分析语文教育可以发挥的作用与挑战。因此,首先需要把握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对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优势与机遇。

具体来说可以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虽然高校改革一直在继续,但是师范院校在语文教育方面还是具有优势的。优势不仅来源于师范院校悠久且扎实的语文教育基础,即在历史上师范院校拥有深厚的语文教育基础,更来源于师范院校保留了其特色的教学优势,将发展语文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立足的重要举措。因此,在信息不对称的就业市场上这就给社会和企业提供了一个信息,即师范院校语文教育的历史、水平以及质量都是毋庸置疑的,企业为了降低人才搜寻的成本无疑会更加倾向于师范院校的学生。

第二,师范院校语文教育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间接提高竞争力。从对学生就业竞争力内涵的分析可知,学生就业竞争力并不是一个单一或简单的概念,必须从某一个学科或课程着手提高竞争力。因此,师范院校语文教育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具体能力,如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书面写作能力等等,更加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如逻辑思维能力、团队沟通能力等等。也就是说,通过师范院校的语文教育,可以进一步把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优势与机遇。

2.2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对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劣势与挑战

任何措施或方法都不是完美的,这就要求在分析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对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优势与机遇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其劣势与挑战,以规避其不良影响。

劣势与挑战同样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当前社会要求学生为复合型人才,不仅掌握某一领域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涉及其他领域。如语文教育不仅需要学生对本专业有深入的掌握和思考,在其他领域如英语语言、计算机领域甚至是自然科学领域都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师范院校单单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是远远不足的,这必须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具体的手段包括开设校选课程、举办社会实践活动等等。

第二,当前社会不仅要求求职者为复合型人才,还要求求职者为实践型人才。具体来说,实践型人才不仅要求毕业生充分掌握了专业知识,了解其他方面的知识,还要求毕业生拥有丰富的实践、实习甚至是工作经验。由于毕业生就业市场为买方市场,毕业生数量供大于求,这无疑对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因此,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对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另一个劣势与挑战为:学生实践经验不足,这就要求师范院校不仅对学生书本知识有一定的要求,同样需要对学生实践课程有一定的要求。具体举措包括:设计符合各专业的实践课程,将实践活动和语文教育相结合,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乃至就业竞争力。

3.结论和对策建议

本文在分析师范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内涵与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对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优势与劣势。对策建议为:首先,师范院校必须深度把握学生竞争力内涵,从多维度探求学生竞争力与语文教育的关系。其次,师范院校同样需要制定符合语文教育优势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制度,只有在明确语文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健全相应的教学制度,才能够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最后,将语文教学课程与应用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培养能力以及提高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南准,黎明.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对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分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教师优势分析精选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SWOT分析;发展战略

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在经过一个高速发展期之后,会进入一个“高原期”,专业发展的速度就会明显慢下来,这个阶段也被称为“瓶颈期”或者“职业倦怠期”。如果不及时“转型升级”,对专业成长是极为不利的。那么如何寻求突破?笔者以为,SWOT分析法是一个极为有用、实用、适用的工具,把这份作业做好了,信息技术教师在整个专业成长的过程都将会受益无穷。

SWOT分析法是哈佛大学安德鲁斯提出的一种战略分析法,又被称为“态势分析法”。S、W、O、T分别是四个英文单词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会)、Threat(威胁)的第一个字母。其中,S、W(优势与劣势)是对自身条件的分析,O、T(机会与威胁)是对外部环境的分析,如下图。

SWOT分析是将内、外部条件等各方面内容加以综合、概括、剖析,理性地确定资源优势和劣势,了解面临的机会和挑战,防范存在的危险与风险,从而在战略、战术两个层面进行调整,选择恰当的应对举措,实现成长目标。

通过SWOT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把资源和行动聚集在自己的强项和有最多机会的地方,帮助教师重新认识自己、定位自己,获得专业发展的能量,取得专业成长的动力,找到转型升级的路径。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SWOT分析

就内部因素来讲,信息技术教师所具有的优势(S)有:①受过专业教育,对信息技术学科认识比较深,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②教师队伍普遍年轻,年富力强,易于接受新信息、新方法、新理论。③有比较强烈的发展愿望,愿意参加继续教育,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准和修养。④动手实践操作水平强,综合能力高,适应面广。⑤信息的收集、搜索、查询能力更强,敏感性更高。劣势(W)有:①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偏低,专业成长难度高。②文字表达能力比较弱,科研意识、科研水平偏低。③不少非专业的教师也承担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教学的专业水准有待提高。④培训交流学习机会偏少,对信息技术课和教育技术的最新发展了解不多。⑤专业教学时间不长,缺乏名师引领。

就外部因素来讲:信息技术教师所具有的机会(O)有:①国家、社会、学校支持和关注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②没有考试、分数的压力,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更容易实施,上课气氛可以更活跃,上课形式可以更丰富,上课内容可以更多、更新、更广。③具有工具性的特点,更容易与其他科目整合。④学校设置了专门的信息技术教科研组,有利于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展开。⑤学生普遍比较喜欢信息技术课。威胁(T)有:①信息技术重要,但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地位不高。②任课教师数量少,上课任务较重,同时还要承担机房的管理、设备的维修、为学校及为其他教师制作课件等,工作量较大,占用较多的时间,但薪酬待遇偏低。③在学校不受重视,地位与主科教师相比,处于“边缘地带”,话语权少。④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也在提高,特别是网络时代对其有深刻的影响,反促进教师知识的拓展。⑤城乡学生信息素养差异较大,对教师的教学艺术提出了挑战。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战略选择

1.S—O战略:抓住机会以扬长

S—O战略是一个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的增长型战略。

信息技术已经全面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对教育的影响也是前所未有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外部发展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信息化成为共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起点越来越高,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日渐频繁,信息技术的装备日渐先进……面对这样飞速发展的态势,一部分触觉敏锐的信息技术教师已经率先嗅到了“春天的气息”,他们抓住契机,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先富起来”,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武装自己,用新型的教学技术提升自己,用努力的教学研究丰富自己,为专业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不竭动力。他们是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中的“高富帅”:高在技术,富在头脑,帅在水平。

总之,S—O战略既有外部发展优势,又有内部发展需求,对于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这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

2.W—T战略:绕开威胁以藏短

W—T战略是一个减少内部弱点,避免外部威胁的防御型战略。

一直以来,信息技术教师在专业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多阻力,往往导致教师产生“发展无力感”。负面的外部因素加上负面的自身原因,是不可能产生“负负得正”的结果的,此时教师的专业发展可谓到了“最危险的时候”。W—T战略要求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努力摆脱放弃放纵、自甘落后的心理,内隐自己的缺点,外显自己的特长,获取成长“正能量”。其次要寻找合理的发展目标,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走有自身特色的成长之路,须知,“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再次就是要积极行动起来,要与反思剖析为伍,与学习研究为伴,在失败中学会总结,在平淡中寻求突破,在积累中力求突破。

3.S—T战略:找准定位以避害

S—T战略是一个利用内部优势,应对外部威胁的经营型战略。

这个战略更加强调信息技术教师在专业成长中的主观能动性,无论是信息技术课,还是信息技术教师,其成长环境都不是最优的;无论在校长眼中,还是在家长眼中,甚至是学生眼中,信息技术课都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其生存状态不是最好的。

但这一切对于充满发展欲望、成长激情的教师来说,都不应是问题,困难和挑战反而会激发他们的斗志,刺激他们的雄心,他们会想办法、找点子,趋利避害,寻找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他们会变“危”为“机”,以专业的职业态度、高超的教学艺术赢得肯定和认可,以满腔的热情、无私奉献的精神树立信息技术教师良好的形象;他们甚至渴望“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好磨砺自己的双翅、翱翔于更高远的教育教学的天空。这部分人是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中的佼佼者,他们的专业成长也一定是有声有色、多姿多彩的。

4.W—O战略:改造自身以趋利

W—O战略是一个利用外部机会,克服内部弱点的扭转型战略。

与信息技术教师遭遇到的“不公待遇”相比,获得的巨大发展机遇是更为显著、更为振奋人心的。此时,W—O战略反而是最简单易行的了。只需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谦虚好学以提升职业道德素养;广泛交流以提高业务自身素质;立足课堂以提高教学水平。经过一段时间的锤炼,都能获得较大的提升。

最后,必须明确的是,上述的外部因素(机会与威胁)、内部因素(优势与劣势)的实际组合是复杂而时刻变化的,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不是一成不变的,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刻板,而要因势、因人、因时调整,找到最佳方案,这样才能真正助推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天祥.SWOT分析在职业规划及调整中的应用分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8(05).

教师优势分析精选篇8

【关键词】网络教育 研究生教育

Reflections on distance education of postgraduates

ABSTRACT:Using SWOT methods,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es、Threats of the graduate education feasible report, depend on?the experience of Tenth Anniversary of the distance education, seize the opportunity of continuing education's development, active in the distance education of postgraduates.

KEY WORDS:Distance Education Graduate Education

一、开展网络研究生教育工作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按照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的8项发展任务,其中明确提出发展继续教育,通过建立学分转换、完善自学考试、办好开放大学等制度措施,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开展网络研究生教育无疑是继续教育必然要求。

二、开展网络研究生教育工作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安德鲁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战略分析框架,在战略管理领域中被广泛运用。1971年,美国哈佛大学K.J.安德鲁斯教授在其《公司战略概念》一书中将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分为内部和外部两部分。其中,内部环境因素主要是指企业自身的相对优势(Strengths,S,代表内部优势因素)和相对劣势(Weaknesses,W,代表内部弱点因素);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是指企业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es,O,代表外部机会因素)与威胁(Threats,T,代表外部威胁因素)。他认为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得长足发展必须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而发展战略的制定是建立在对竞争环境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即SWOT战略分析方法。

通过对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加以综合评估与分析,将企业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以确定企业的优势和劣势,了解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从而在战略与战术两个层面加以调整方法,优化资源配置以保障企业目标的实现。

下面,我们通过SWOT模型对开展网络研究生教育工作进行分析。

(一)优势分析(Strength)

1. 技术力量优势

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生教育的条件已经成熟,如网络技术、教学管理、学习支持服务、导学助学、资源共享等。

2. 招生渠道优势

网络教育事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校外)学习中心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教学管理、导学助学、生源组织等方面可以为开展网络研究生教育提供渠道支持。

3. 招生生源优势

网络教育专升本科毕业生、全日制教育本科毕业生由于工作要求、个人发展的需要,有攻读研究生的现实需求,为开展网络研究生教育提供了生源。

4. 办学经验优势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网络教育试点高校在教学管理、学习支持服务、考试与学籍管理诸多方面积累了宝贵的办学经验,为开展网络研究生教育奠定了基础。

5. 师资力量优势

网络教育师资力量主要有课程主讲教师、辅导教师、管理教师构成。据《2010年全国电大教育基本情况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全国电大教职工总数为9.45万人,其中专任教师5.71万人,还有外聘教师3.7万人。

这只是从数量上而言,这些教师经过长期的教学经验积累,教学相长,能够较好地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工作,为人才培养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弱势分析(Weakness)

1. 国家政策的限制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在政策上给予网络研究生教育以支持,使得网络教育研究生在“资质”上享有同全日制研究生同等的待遇。

2. 行业的偏见

行业应鼓励从业人员通过网络教育的形式,利用业余时间,克服工学矛盾,接受网络研究生教育,在工资等方面同全日制研究生同等的待遇。

(三)机会分析(Opportunity)

1. 社会发展需求

科学发展观和“人才”“教育” 两个“发展规划纲要”都对人力资源提出了严格要求,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富强、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而网络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更大程度地发挥其优势,在人才培养、人力资源投入上作出更大的贡献。网络研究生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源水平的重要途径。

2. 行业发展需求

由于信息化、技术化、网络化的发展,相关行业在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方面具有相对一致性,教育诉求相对统一。网络研究生教育对这种相对一致的教育需求能够有效地组织教学资源,就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促进行业的发展。

3. 个人发展需求

教师优势分析精选篇9

一、“个性化教学”的模式分析与设计

1. 结合实际对教师、学生进行个性状态分析。首先,教师要进行个性优劣分析,设计个性教学方式。分析自身可以在教学中运用的优势,从业务水平、工作能力、专业知识、性格特点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对学生个分析,建立个性档案。结合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表,与学生一起研究自身的性格和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通过阶段的教学跟踪,研究学生的个性发展。

2. 合理的设计“个性化教学”模式。依据教师和学生的优劣状态分析,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师生的个性优势可以放大自身的教学优点,扬长避短,更好地为学生设计个性自主发展的教学模式。

学科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模式:

总体个性教学模式:课前知识预习——个人学习汇报——课堂分层分组——自由组合交流——师生共同研究——共性个性展现。

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课前阅读与预习——课堂汇报朗读——课堂分层分组——自由角色交流——师生共同讲读——个性观点阐述——知识汇总拓展。

数学课堂个性教学模式:课前知识预习——个人学习汇报——课堂分层分组——自由组合交流——师生共同研究——知识发散拓展。

英语课堂个性教学模式:单词背诵与阅读预习——个人学习汇报——课堂分层分组——自由组合交流——师生共同研究——个性对话练习——小阅读知识拓展。

科学课堂个性教学模式:实验准备——个人学习汇报——自由组合交流——师生共同演示——个性方案设计。

二、“个性优势教学”的实施策略

1. 课前知识预习:是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最近发展区和自身学习能力,独立地进行自学,并提交预习记录,可查阅资料,可求助他人。

2. 个人学习汇报:上课以后,学生根据自己表述能力和沟通能力,可以向教师或者同学汇报预习的知识,阐述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初级研究的想法。课中时间控制大约在5分钟左右。

3. 课堂分层分组:教师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分析学生可能组合的情况,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分层和分组,根据学生的差异的需要进行了三个分层:学生分层、施教分层、作业分层。按学生的学习和行为情况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这样在教和学中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让学生互补搭配,尽可能地让学生的个性优势在课堂中和教学延伸中最大限度地展现,课中时间控制大约在7分钟左右。

4. 自由组合交流: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个性的发展,可以根据对本节课知识内容的理解程度和预习的效果以及在分层分组中的表现,让学生重新自由组合,交流自己每个环节中理解的知识体系。在小组学习时,“自主学习组以“放”为主,“放”中有“扶”的方式进行教学。“扶”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自学提示”上,课堂上放手让他们自学、互学,通过自主学习、相互交流、讨论汇报等形式,获得知识,发展学习能力。课中时间大约控制在5分钟左右。

5. 师生共同研究:通过前4个环节的研究与交流沟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大大加深,浅表问题已经解决,这个环节需要教师对学生感到困难的知识进行引导与提示,对共性困惑的问题共同研究与解决。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优势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个性优势。课中时间大约需要10分钟左右。

教师优势分析精选篇10

[论文摘要]现阶段的苏北高等职业院校竞争力优势与劣势并存,机会与威胁同在。本文对苏北高等职业院校竞争力以SWOT的模式进行剖析,分别阐述了其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针对其竞争力的劣势和威胁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苏北 高等职业院校 竞争力 SWOT

提高竞争力是高等职业院校经营学校、提高办学实力的根本途径。进入21世纪以来,苏北高等职业院校以“富民强省”和“两个率先”为目标,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手段,大力推进苏北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并取得显著的效果。然而,近年来苏北高等职业院校在招生、就业等方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一些欠发达地区的高等职业院校甚至出现了“生存危机”。下面以苏北高等职业院校例,对其竞争力进行SWOT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苏北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一、苏北高等职业院校竞争力SWOT分析

(一)优势与劣势分析(SW)

1.优势分析

苏北地区的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分布着不少全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其竞争力独具优势。

首先,其优势表现在基础性竞争力上。基础性竞争力又细分为规模竞争力和效率竞争力。从规模竞争力来看,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几所学校,占地皆在一千亩以上,在校生在1万以上。这在目前仍以数量增长型为主导方向的办学理念下,苏北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规模在竞争中依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效率竞争力来看,优势反映在学校的经营水平和管理水平等基本指标上。苏北地区的高等职业院校相对来说,有着比较高的考试合格率、对口就业率,设施利用率、实训开出率、薪资水平以及最低的学生流失率等优势。

其次,其优势表现在品牌性竞争力上。高等职业院校的品牌竞争力是指学校的品牌具有区别于其他职业院校或在这个行中能够保持标榜立异并引领学校发展的非凡能力。例如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不仅是国家示范性品牌高职学院,而且是江苏省首批重点建设的高职学院,拥有教育部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等。值得一提的是,它与国外联合办学规模已达数百人之多。除此之外,像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也具有明显的品牌竞争力,如今已为社会输送了数万名优秀人才。

2.劣势分析

苏北地区的高等职业院校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和全国名列前茅的同类职业院校(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邢台职业技术学院等)比较起来,优势并不明显,而一些欠发达地区的高等职业院校甚至出现了“生存危机”。

首先,其劣势表现在“硬件”条件上。从苏北地区高等职业院校的“硬件”现状来看,存在师资、设备和课程设施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劣势。苏北高等职业院校的一部分教师是由普通高校转制而来的,这部分教师普遍缺乏高职学校的从教经验,有的甚至缺乏专业的操作实践知识。从教学实践设施看,数量和功能远远达不到学生对专业技能训练的需求。一些高等职业院校由于专业教师的匮乏,专业设置面狭窄,往往不能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专业课程。

其次,其劣势表现在“软件”条件上。一些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教学研究以及教师培训主要是在本校范围内进行,教师很少有“走出去”进行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其业务素质的提高得不到有力的保障。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在进行教学目标考核时(如教师评职称等),依然采用和普通高校一样的模式,忽视了职业学校的特殊性。 转贴于  (二)机会与挑战分析(0T)

1.机会分析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苏北高等职业院校在基础竞争力、品牌竞争力、职业技能训练、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优势就意味着机会,具体说苏北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面临着三大机会:一是经济的发展和行业的优势。2009年6月,为了缩短苏南与苏北之间的差距,江苏省委、省政府已决定全力推进苏北大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必将带动教育的创新,再加上苏北固有的人文气息,使苏北高等职业院校具有广阔的办学前景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二是品牌竞争效应的带动。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100所示范性职业技术品牌院校之一,这些年来逐渐探索出了独树一帜的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模式,将对苏北乃至全省、全国的高等职业院校起示范性作用。三是国家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这无疑为苏北高等职业院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和难觅的机遇。

2.威胁分析

苏北高等职业院校的竞争力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时刻受到各种矛盾的威胁。从培养目标的特性上来看,职业院校教学过程中因为教授知识的专业化和相对性,使得整个学校的知识体系难免出现较为严重的割裂甚至是异化现象,这直接造成了从高等职业院校走出来的学生在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竞争时处于弱势地位。

二、应采取的对策

(一)构建核心竞争力

首先,对所处的外部竞争环境和内部竞争条件进行客观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并认清学校竞争优势和劣势以及优势与劣势之间的转换条件,在此基础之上,制定一个适合发展本校核心竞争力的策略。其次,准确及时地把握机会。苏北地区每所高等职业院校的管理者应首当其冲地分析本校所面临的每一次市场机遇,并结合本校在环境、人脉、资源方面的强势,选择最适合自身的发展机会。第三,善于摆脱危及学校持续发展的内外威胁。每所高等职业院校的管理者都要确认,哪些威胁可以置之不理,哪些威胁需要审慎对待,哪些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来消解威胁所带来的不良结果。

(二)完善学校的“硬件”

要强化学校的师资队伍,增加基础设施,加强信息化教学仪器设备的使用力度,建立起较完善的、功能齐全的实验实习基地。只有具备完善、优良的教学仪器设备,才能更好地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才能培养出动手能力较强和质量较高的学生,才能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学生“走进”学校。

教师优势分析精选篇11

关键词:综合大学;教师教育;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G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13)03-0136-07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趋势不断增强,传统的师范教育在数量、质量和结构等方面都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有鉴于此,欧洲教师联合会的教育专家们,于1991年率先提出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理念,倡导综合大学应在教师培养和培训中扮演重要角色。进入21世纪之后,综合大学的教师教育更是备受关注,可以说,它是世界各国大学实施的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美国大学的教师教育基本上形成了学科背景“综合化”、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课程内容“实践化”的培养模式,如阿诺顿学院和斯坦福大学都强调“大学本位的教师教育”;密歇根州立大学基于课程整合的取向,提出了“一体化教师教育”;芝加哥大学不再设立教育学院,而是将教师培养基地拓展到更加广阔的空间,等等。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学者也开始研究如何在非师范大学开展教师教育的问题,王长乐的《综合大学教师教育》、郑东辉的《可持续发展与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构建》等都是较早研究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的文章。近年来,汪霞、刘艳侠等探讨了综合大学办好教师教育的优势、存在问题和对策,这标志着我国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迄今为止,国内学者普遍认为,综合大学拥有文化底蕴、学科设置、学术研究等多方面的优势,有利于专家型教师的培养。但是,综合大学与师范院校所遵循的是两条不同的培养路径,前者举办教师教育既不能完全依照自身的教育理念,也不能简单地移植后者的传统做法,而应当在新的环境下全面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培养能满足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构建符合综合大学发展逻辑的教师培养模式。为实现上述设想,管理学领域常用的SWOT分析法是一种可行的研究工具,采用这一工具,可以使我们能更全面地分析综合大学教师教育的发展态势,从而制定出科学的发展策略。

一、综合大学概念解读与SWOT态势分析法

(一)综合大学的理念

综合大学,又称综合性大学,此概念的内涵首先与大学理念有关。在“大学”一词前面加上“综合”二字,其实就是同义词重复。根据纽曼的经典表述,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就是因为它“是一切知识与科学、事实与原则、探究与发现、实践与思辨的至高保护力,它划出才智的领域,使任何一方既不侵犯也不投降”。既然大学是一切知识和科学的“至高保护力”,那么,从认知模式上来说,它必然要致力于知识的完整与人格的整全,雅斯贝尔斯对此也有类似的论述。在雅氏的观念中,大学是一个由学者与学生组成的、致力于寻求真理之事业的共同体,有三件事情是大学必须要做的:职业训练、整全的人的教化和科学研究;任何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学,都要包含三个相互之间密不可分的方面:学问传授、科学与学术研究,以及创造性的文化生活。按照上述观点,大学的综合性应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知识的整体性,即在“自然规律的永恒真实性”原则下,实现不同领域的知识之间的贯通,使得人们可以从整体把握知识的真谛,而不是仅从某一个侧面感受其“光芒和荫蔽”;其二,人的发展的整体性,即无论是人德能力的提升,还是人格的发展都需要全面开展。

综合大学除了理念上的综合和整全外,现代意义上的综合大学还包含另外一层意思,即知识分类体系的综合实践。无论是纽曼的经典表述还是雅斯贝尔斯的大学理念,都是建立在培养知识精英的基础上的,他们试图将一种“基本的、认知的理念”作为构建大学的根本。在现代社会中,大众教育的发展、多元文化的共生,以及新信息技术的涌现所导致的知识的传播不再是精英分子的专属,而是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范围内被公众所掌握。由此再进一步来看,由于知识分类体系的增多和细化,越来越多的“学术群落”开始在各自的轨道上齐头并进。托尼・比彻和保罗・特罗勒尔根据学术领域的认知特征,以及研究群体的社会特征,提出了包含四个领域的知识分类框架:纯硬科学、纯软科学、应用硬科学和应用软科学。这四个领域在研究方法、知识结构和价值导向上有着根本性的差异,而且在它们各自的领域内部也不是完全统一的,所以,我们可以根据研究问题的视域的不同分为不同的学科。从学科发展的历史来看,学科的设置经过了由粗到细的细化过程和由细化到细化与综合化相结合的过程。学科本身的发展和分化,反映了人类活动领域的扩大和科学研究的新成就,也反映了人类对世界本质认识的加深。今天的综合大学,是指学科门类齐全,办学规模宏大,科研实力强劲的多科系高等院校,这些大学一般设有哲学社会科学(文科)和自然科学(理科)的各种专业。此概念实质上有两层含义:一是拥有相对齐全的学科门类,体现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跨越;二是致力于学科的综合与学科的融合,进而在此基础上建设合理的学科群。在综合大学,学科的融合并非只是不同学科的简单拼凑或机械组合,更不是专业的简单叠加,而是合理地利用学科之间的共通性、交叉性和互补性的学科群的建设。

中国自大学产生之日起,对综合大学的建设始终有着清醒的认识。1912年,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生主持制定了《大学令》,标志着中国现代大学建设的肇始,这也是首次对“综合大学”概念作出的阐述:高等学校分文、理、法、商、医、农、工等七科,以文、理二科为主;必须文、理二科并设,或文科兼法、商二科者,或理科兼医、农、工诸科至少一科者方能称大学。1948年颁布的《大学法》规定:大学设文、理、法、医、农、工、商等学院,凡具备三个学院以上者称大学,否则称学院。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十年的调整与发展,国务院于1986年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规定:大学的设置须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审批,称大学者须符合:(1)主要培养本科及本科以上人才;(2)在文科(含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政法、财经、教育(含体育)、理科、工科、农林、医药等八个学科门类中,以三个以上不同学科为主要学科;(3)具有较强的教学、科学研究力量和较高的教学水平、科学研究水平;(4)全日制在校生计划规模在5000人以上;但边远地区或有特殊需要,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可以不受此限制。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以及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渴求,综合大学的数量和规模亦不断攀升。

综上所述,现实意义上的综合大学并非是一个固有的概念,它是大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才出现的一种社会产物。综合大学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多学科性,是指在综合性大学里,应当包括多个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学科或学院;(2)科学研究性,是指在综合性大学里,教学与科研并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科学研究工作走在教学的前面,为教学工作提供基础性的条件和支持,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和能力;(3)基础性,是指在综合性大学里,所从事的科学研究侧重于基础科学,教学内容侧重于普通教育,重在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

(二)SWOT战略分析模型的概念与应用

SWOT分析(SWOT

Analysis)是战略研究设计学派的著名战略系统模型,也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哈佛商学院的K.J.安德鲁斯教授于1971年在《公司战略概念》一书中首次提出。SWOT分析模型的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内部环境的优势(Strength)和劣势(Weakness),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该模型通过描述某一研究对象同时存在的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机遇与挑战,观察其整个系统环境,并将不同因素进行匹配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与策略,对它的分析依次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 系统环境因素的分析。运用各种调查研究方法,分析出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条件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包括机会和威胁,属于直接影响组织发展的客观因素;内部环境因素包括优势和弱点,属于组织发展过程中自身的主观因素。在调查分析这些因素时,要综合考虑组织的历史表现、现实状态和未来发展趋势。

2 SWOT矩阵的建构。基于内、外部因素的分析结果,SWOT分析法的第二个步骤便是根据轻重缓急或影响程度将各种因素进行排序,即建构SWOT矩阵。在矩阵的建构过程中,要将那些对组织发展有直接的、重要的、迫切的、久远的影响因素优先排列。

3 行动计划的制订。SWOT矩阵建构完成之后,便需要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制订计划的基本思路是:发挥优势,克服弱点;利用机会,化解威胁;考虑过去,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然后,再将各种因素相互联系并加以组合,得出一系列有利于组织发展的可选择对策。

与其他的分析方法相比,SWOT分析模型具有显著的结构化和系统性特征,在其诞生之前,也有不少理论能够考虑组织内部优势、弱点,外部机会、威胁等变化因素,但这些理论只是将各种因素孤立地加以分析。而SWOT分析方法的最大贡献,就是用系统的思想将这些似乎独立的因素相互匹配起来进行综合分析,使得战略计划的制订更加科学和全面。

二、SWOT分析法视野下的综合大学教师教育现状透析

(一)综合大学教师教育的内在优势

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的最大优势(Strength)二者在育人理念上的天然契合。现代综合大学既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古典大学贯通各领域之知识、培养完整之人的教育理念,又实现了从分科到综合的现代认知模式的构建,这与现代教师教育所倡导的教师素质的综合与整全的理念――包括通识知识、专业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在内的教师知识体系;以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的教师专业技能体系,以及以职业伦理、专业情意为主的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等,有着天然的亲和趋向。在实践层面上,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的优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综合大学的学科群优势与研究性特征有利于实现教师教育的一体化发展。1972年,英国约克大学名誉副校长詹姆斯・波特提出了教师教育的三阶段理论,他认为教师教育应包括职前、导入和职后三个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衔接的阶段,这一理论很快得到了许多国家的赞同,并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开展教师教育的理论依据。一直以来,传统教师教育将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相隔离,师范院校负责培养新教师,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则负责教师的在职培训。由于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的专业水准、教育学术水平都比综合大学逊色,因此,不仅造成了人、财、物和时间的浪费,还导致教师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在学校层次和教学水平上的顺序错位,这明显与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不相符合。综合大学能够通过学科群优势和研发性优势,把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统一起来,真正实现师范教育、岗前培训和职后教育的一体化。

其次,世界各国的综合大学因具有多学科和基础性特征而普遍开设通识教育,为学习者能够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进而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和“公民”提供了坚实的平台。通识教育作为普通文化教育,不仅对于扩大教师的视野,协同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通过文理渗透开阔知识视野,使他们增强洞察、选择、整合和迁移的能力,也使他们对世界有一个整体通达的认识。在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课程设置范围较狭窄,专业课程占据较重的分量,通识课程所占比例偏低。综合大学具有学科门类众多、基础学科力量强的特点,学科之间具有相互支撑与融合的优势,为开设通识教育提供了便利,能够实现教师知识的通识化和能力的综合化,最大限度地为未来教师的个性和心理发展提供知识支持。

再次,与传统的师范院校相比较,综合大学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浓厚的研究氛围,对于学习者研究能力的提高和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先天优势。更为重要的是,综合大学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学术精神和治学风格,为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教育智慧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为专家型教师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综合大学教师教育的潜在劣势

反者道之动,事物的优势与劣势往往相辅相成,因此,换一种眼光来看,综合大学发展教师教育的原发优势也可能是其劣势(Weakness)所在。

首先,从积极方面来看,综合大学的多学科性与研究型特征的确能够为实现教师教育的一体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知识平台;但与此同时,研究型大学又倾向于强调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将不同学科专业的师范生放置在不同的学院里并设置多种学科进行培养,这容易破坏“师范生”这一跨学科群体的身份一致性,不利于师范生群体的身份认同性的建构。由于教师工作是一种高度自我涉入的职业,教师的文化身份认同在确立教师人格特质的同时,还是制约教师教学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教育既要培养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又要建立教师群体对文化身份的高度认同意识。在综合大学中,师范生身份认同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当前的综合大学中,教师教育是在不同的学院设置不同的学科进行的身份认同,由于各学院与学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限,再加上学院、学科内部文化认同的强大,易造成师范生群体的疏离和隔阂,从而削弱了教师职业身份的统一性与整体性。另一方面,综合大学的特征决定了其必然重视科学研究,在科研方面的成功者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回报;对师范生群体的培养,由于受政策和专业特殊性的限制而注重基础素养的培育和教学技能的锻炼,这会使他们在学术发展的道路上受到一定的约束,因此,师范生易产生失落感,进而影响教师文化身份的认同。

其次,综合大学的教师教育还容易出现提升专业素养与掌握学科知识之间的冲突。无论是“师范教育”还是“教师教育”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希望通过教育学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教育实践的开展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从外在形式来看,专业化必然要求教师教育与学科教育相分离;从教师内在专业能力来看,专业化又要求两者的密切融合。综合大学普遍注重分科教学和专业教育,其教师教育容易出现学科知识教育和教育学专业教育的矛盾,从而导致师范生在专业归属上徘徊不定。事实上,究竟是需要从知识的角度理解教育,还是从教育的角度理解知识,这一直是一个无法简单回答的问题。有学者认为,学科知识是在大学中一次性生成的,需要着重强调;也有学者深信,师范性才是教师教育的基本特点,因此需要重点加强。对此笔者认为,二者均不可偏废,学科知识是专业基础,师范教育则是职业特点。就综合大学而言,普遍存在强调学科知识、忽视专业知识,强调学术性、缺乏师范性的问题。

再次,不同的综合大学对教师教育的重视程度与培养模式也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在发展措施方面存在着临时性和随意性的做法。目前,我国开展教师教育的综合大学,都面临着从单纯的师范教育到综合型的教师教育改制所带来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各校在摸索中前进,并形成了不同的培养模式,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的学校采取了较为保守的做法,沿用了传统的师范教育模式,将教师教育办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实体;有的学校则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彻底打破了师范教育体系,与其他学科进行了深度的整合;还有的学校则采用了折中的模式。这些措施都在一定时期产生了积极意义,但其临时性和随意性较强,既缺乏对中小学教师市场的成熟观察,也少有长远的配套政策,这不利于教师教育的全面规划和良性发展。

(三)综合大学教师教育的历史机遇

国家的政策支持是当前综合大学发展教师教育的最大机遇。2010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不仅提出了加强教师教育战略规划,而且还提出了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这为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机遇(Opportunity)。2011年,教育部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师教育工作,专门印发了《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用于指导全国的教师教育工作,为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不仅如此,旺盛的社会需求与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也是综合大学发展教师教育的又一个重大契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和教育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教育事业,尤其是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对教师教育必将提出新的要求,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迫切需要一大批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高水平师资,这都为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支持。教育部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要求,“实力较强的高等学校要在新型师资培养以及教师培训中做出贡献”,这必然有利于推进综合大学的教师教育的开展。

(四)综合大学教师教育的现实挑战

综合大学发展教师教育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长期存在的体制障碍;另一方面则是师范类学校向综合大学转变所产生的外部压力。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师教育存在着一些体制性的障碍,譬如,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各地教师的培训封闭、割据,教师不能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培训机构因缺乏竞争力,难以产生自我发展与完善的动力等,导致不少教师教育机构缺乏质量保障,教育质量低下。此外,国家的教师教育政策也向师范类院校倾斜,如国家实行的免费师范生政策,是倾斜于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类高校;各省市的师范生政策也在当地的师范类学校实施。这些体制性政策都是综合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必须克服的困难。从当前的社会现实来看,近年来,不少高师院校开始向综合大学转变,这些院校开展教师教育不仅在重视程度、传统经验、师资力量、基地建设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原发性优势,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综合大学多学科、学术性、一体化等方面的特点。因此,高师院校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变,明显使它们参与教师教育的竞争性加剧、压力增大。

三、SWOT矩阵模型下综合大学教师教育的发展策略

基于对综合大学发展教师教育内外部环境的系统扫描,可以通过采用SWOT矩阵对综合大学发展教师教育进行四个方面的策略分析(见表1)。首先,结合优势(Strength)和机会(Opportunity),提出S~O(开拓型)发展策略;其次,对比劣势(Weak-ness)和机会(Opportunity),提出W-O(争取型)发展策略;再次,分析优势和威胁(Threat),提出S-T(竞争型)发展策略;最后,针对劣势和威胁,提出W-T(合作型)发展策略。

(一)结合优势与机会,制定S-O开拓型发展策略

1 教师教育运行机制的一体化。一体化的教师教育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教育机构的一体化,二是课程设计和教育实施活动的一体化。在综合大学,实施教师教育的机构常常包括教育学院、师范生办公室、培训学院等多个独立的实体,共同承担职前、导入和职后不同阶段的教师教育。为了实现资源的整合,同时,为了避免功能重复而带来的内部竞争和人员冗余,综合大学可以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推动实体机构的一体化。但是,由于实体机构的整合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因此,应当循序渐进。首先,可以通过统筹整合,集中力量进行统一的整体设计,实现培养目标、课程设计和教育实施活动的功能一体化;然后,渐次实现实体机构的一体化。在此过程中,应研究总结教师教育的发展规律,夯实理论基础,思而后动;同时,着重加强政策督导,对培训目标和课程进行分段设计,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以期建立开放的、多层次的、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

2 完善教师教育的管理体制。综合大学完善教师教育管理体制,主要体现在明确相关部门的功能和定位等方面。一方面,作为职能部门的教务处应主要负责发展规划的制定、教学水平的监督,以及指导意见的公布;同时,致力于促进各类教师教育专业之间及与其他专业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促进不同学科的教师教育的多元化、特色化发展。另一方面,作为教学部门的教育学院、师范学院和培训学院应共同协作,贯彻落实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政策,协助制定学校教师教育的发展规划,并指导相关学院制定各学院的培养计划;协助审定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配合其他教学管理部门对师范类专业的教学质量进行检查评估;负责全校师范生公共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组织师范类专业学生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负责全校教育学科研究生的教学和学位点的建设工作,并组织开展教育科学理论的研究。

(二)对比劣势和机会,制定W-O争取型发展策略

在综合考虑内在劣势和外在机遇的情况下,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应当从培养模式和课程设计方面着手,力争抓住社会需求和国家优惠政策的大好形势,扭转缺乏身份认同和缺乏“师范性”的不利局面。

1 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个性化。综合大学的教师教育大多数是在本科阶段推行,采取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相对分离的培养模式,目前,最常见的是“3+1”模式,即学生经过3年的专业学习后,第4年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职业培养分流。其他本科阶段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还有:前5学期不定身份,第6学期开始选择教师教育专业的“2.5+1.5”模式;两年通识教育平台课程的学习,加上一年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的学习,再加上一年职业技能训练的“2十1+1”模式等。除此之外,有的学校还尝试了通过教育学双学位辅修项目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主辅修”模式、双学位层次的“4+1”模式。

总的来说,我国综合大学已初步形成多元化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不同模式各有特色,但却无法简单判定孰优孰劣。目前,我们要开展教师教育应努力做到以下几方面:首先,主要是结合实际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打造个性化、多层次、弹性化的培养模式。无论采取哪种模式,都应结合学校的实际办学水平,切不可简单地复制或模仿,盲目发展。其次,还应密切关注市场的教师供求情况,努力建构综合大学、政府部门和基地学校三方联合培养教师教育人才的模式和机制。办学条件一般的地方性综合大学可以直接面对地方政府和中小学校,采取“订单式”的培养模式;有条件的综合大学应积极探索教育硕士、教育博士的创新培养模式,致力专家型教师的培育。再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还应充满弹性,不可将“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人为地加以割裂、分段训练,而应注重这两种教育的贯通。

2 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综合化。首先,应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课程的综合性和均衡性,增加实践课程,与中小学合作建设师范生实践基地,使师范生的实践课程常态化,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交互进行,充分体现“在做中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其次,注重学科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均衡发展,既强调学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又凸显师范专业的“师范性”特征。专业知识的学习也不能简单地传授,应和实践课程密切结合在一起,增加师范生的观摩课程。再次,坚决打破以学科为中心来划分专业的界限,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整体性教育原则。现行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分类教学的框架应当打破,在课程属性上改为以教育研究为主线,基础课与专业课并行的平台课程;前者旨在形成知识广度、职业修养和科学素养,后者意在提升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

(三)分析优势和威胁,构建S-T竞争型发展策略

1 搭建开放式的教师教育等高的竞争平台。综合大学的教师教育,已是我国教师教育宏观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教育在综合大学应朝着一个开放的体系发展,那么,在管理上就要理顺体制,搭建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把举办教师教育的综合性大学、独立的高等师范院校和由师范院校转制而形成的综合大学的教师教育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指导和统一评估,这将有利于形成公平竞争机制,建立和完善师资人才市场,为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提供更为良好的外部环境。

2 创新教师教育的内部教育制度。创新内部教育制度的关键是:首先,要加大教师教育建设经费的投入,高度重视教师教育的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以吸引和保留该领域的优秀人才。其次,还要深化教师教育和教学的改革,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教学资源,推进教师教育及相关课程的研究性教学。再次,建立教育实践基地,引入“导师制”培养制度。如梅贻琦先生所言“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因此,导师制在大学育人方面的功用至关重要,尤其是教师教育,学生更需要在导师的濡染教化之下学习和成长。教师教育是最典型的“学徒制”教育,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新教师的培养最需要榜样的力量和“从游”的方式。综合大学拥有学术研究的优势,在教育研究方面具有原发优势,在实践观摩方面则应大力加强,应注重加强与中小学的合作,聘任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担任师范生导师,建立校内校外“双导师”的培养制度。

(四)针对劣势和威胁,规划W-T合作型发展战略

1 加强综合大学与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一体化发展。综合大学与普通师范院校的合作可以看作是两种教师教育模式的交融。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独立举办教师教育的体制正在被逐步打破,但综合大学独立开展师范教育的条件尚未完全成熟,还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因此,在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可以分工合作,共同发展。合作的目的主要在于发挥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各自的优势,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一方面,综合大学可以增强师范生的研究能力和增大知识储备量;另一方面,高等师范院校则主要负责师范生的职业素养的提升。

教师优势分析精选篇12

【关键词】形势政策课;课堂互动;路径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还存在教师课堂话语霸权惯性[1],教师课堂独白,学生课堂失语问题;还存在学生对形势政策课的认识缺位,课堂互动氛围不浓,课堂互动被制约等问题。与此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的铸魂工程[2]优势,宏观问题优势与最新动态信息优势,也为课堂互动提供了实现的可能。

11教师话语霸权惯性,冷却了学生课堂互动热情。由于传统讲授法灌输的惯性,教师习惯了课堂独白。教师课堂独白冷却了学生的课堂话语表达热情,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阻滞了师生的课堂互动。对此问题,高校在教学改革中已经醒觉。但是,要克服传统的灌输教育形成了的教师话语霸权的弊病,改革还不能一步到位。究其原因:

111受传统讲授法的惯性力推动,教师话语霸权自控力不足。传统讲授法的优势,体现在信息不发达的社会。在信息阻塞的农耕社会,知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多数人期望改变知识贫乏状况,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知识贫乏的多数人对知识拥有的少数人顶礼膜拜,使知识拥有者雄踞知识垄断的优势地位,以居高临下的心态对受众灌输。垄断知识者的赠予和居高临下心态,滋润了教师的话语霸权。尽管当今社会话语霸权受到媒体众多,话语分权,信息三维空间覆盖,信息高频率冲击的挑战,失却了绝对的优势;但教师受传统话语霸权的惯性力牵制,自制力还不足以与惯性力抗衡,还残留课堂话语霸权。

112教师对大学生水平低估,助长了自己的话语霸权。由于媒体的多样化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知识信息充盈,为学生自学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资源和摄取知识的捷径,学生掌握的某方面的知识未必不如教师。一些教师没有清醒认识学生的特点和优势,妄自尊大,助长了自己的课堂话语霸权。教师课堂话语霸权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思维和个性表达,张扬了人的工具属性,扼杀了人的精神属性,把学生误导到只当知识存贮器的歧途,冻结了学生的课堂自主创新思维和精神构建力,阻滞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113教师创新力不足,沿袭守旧教学,不经意维持了课堂话语霸权。教师在缺乏创新思维的场景下,无法在一堂课中将教材系统准确、生动地转化为教学系统,无法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信息,无法将社会实践与教材理论紧密联系,只好沿袭传统的教法,做课本的复印机;而课堂话语霸权,正是维持课本复印机的软件。

12大学生认识缺位,自我冷却课堂热情。大学生普遍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功能认识不足,以即时生效的工具理性来理解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功能。形势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内在规律的客观反映,是对社会状况、人的生存状况和发展态势的研究;政策是对社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科学判断前提下的战略安排。故此,形势政策课是教会学生站在社会的高端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做战略决策,是一门气势恢宏的、培养统揽全局能力的重要课程。对于这一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往往忽视了课程的重要性。学生得不到对该课程的正确认识,认为该课程没有即时生效的功能,不能马上教会我做什么,做好什么,产生对该课程是额外负担的想法,影响了课程学习和课堂思考与互动。

13高校课堂互动氛围不足,压抑了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互动。高校课堂互动氛围不足的原因:

131部分校领导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课堂教学互动对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校风、教风、学风的营造有实实在在的好处;思想守旧,固守传统的教学方法,停滞在教师课堂独白的现状。

132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课堂互动教学所产生的积极效应,不理解课堂互动给给学生带来的学习激情、头脑风暴、快乐学习;给教师带来的成就感、幸福感和教师职业荣誉感。

133学生还缺乏强烈的参与意识,存在等待教师灌输的思想。学生课前无准备,课中无思索,课后无反思,没有将被动的“上学”提升到主动的“求学”。

134课堂互动教学方法的超前与教学效果考核制度滞后的不相匹配,课堂互动教学效果未能在传统考试模式中客观体现,造成课堂互动教学成绩在传统考试中判断失真。

135还没有寻找到课堂互动的有效方式,并形成示范意义的优质课程。凡此种种,使课堂互动难以形成共识,使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互动独木难支。

2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互动的优势

21形势与政策课具有铸魂工程的主阵地优势。首先,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德育课程地位优势。该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了高等学校培养人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以德为先,以德为魂。

其次,形势与政策课具有铸魂工程的内容优势。形势与政策课研究的是国际国内形势、国内政策等宏观问题,内容涉及社会生产力发展观、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观、社会制度更替观、人民群众利益观、实事求是观、政策生命观、与时俱进观等[3]。形势与政策课丰富的内容为造就具有科学马克思主义灵魂的建设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次,从中央到各高等学校都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工作,教育部规定了形势与政策课为必修课程,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意识;各高等学校都把形势与政策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由校级领导直接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工作。

22形势与政策课的宏观问题研究的资源优势。形势与政策课研究的是大空间、大地域和大事件,涉及到全球、国家、地区的历史、当下和未来。其涉及的资源有三维空间优势,时间轴优势,人类智慧成果优势,人类失败经验优势。教师在与学生讲授世界格局的时候,就涉及到全球的主要国家,涉及到国家的能源战略,进而涉及到地下资源开发战略、海洋战略和太空战略。这些问题涉及到以地球为圆心的三维大空间的信息。教师在讲授党的代表大会精神,解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精神的时候,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党的发展史乃至国家民族的发展史,在中华民族有记载的五千年发展时间轴上,有无数的信息资源可供教师挖掘。形势与政策课研究的是大课题,是民族乃至人类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在无边界的三维空间和无始无终的时间轴上,有无尽的信息资源供教师挖掘。故此,形势与政策课宏观问题的研究,为课堂互动打下信息资源优势。

23形势与政策课具有信息快捷优势,为课堂互动打下鲜活信息共鸣优势。

形势与政策课研究的是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大事,并且从已经发生的大事研究中,得出基本的判断,指出全局管理和社会运行中的问题和教训,提出防止问题和教训发生或者消解问题的对策,为社会管理层在建章立制过程中做参考。对最新问题的剖析和研究,为青年学生提供了鲜活的信息,契合了青年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容易在学生知识体系中产生共振,容易入脑入心,因新的共鸣产生认同感和表达欲,为形势与政策课互动打下与教师共鸣的优势。

3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互动的路径

要在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中实现良好的互动,课任教师就要努力做到宏大叙事与日常小事分析结合,寻找课堂教学蝴蝶效应的切入点,以感性生命叙事来诠释理性逻辑,以通俗解析为着力点嵌入重点深奥问题。同时,教师还要以激情释放激发学生的学习潜意识,以影像资料迎合读图时代的青年人特点,以实现课堂互动。

31授课过程要注意将宏大叙事与日常小事分析相结合。我们知道,形势与政策课讨论的是当下已经发生的大事。大到地区、国家乃至世界。世界级的大事,可谓宏大,但宏大叙事,容易拉开了与小事的距离。人们最关心的,还是日常的小事,身边的小事,更加看重的是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小事。如何把世界级的大事化解成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小事,要凭借教师的解读能力、延伸和链接能力。在我校最近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题材的形势与政策课中,引导学生把国家的科学发展与个人的成长成才结合起来思考,把国家发展的宏大叙事与学生当前的求学修身结合起来,把为祖国富强做贡献与脚踏实地充实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取得较好的互动效果。

要做到宏大的叙事与日常小事分析相结合,还要讲明大事与小事的逻辑关系,任何大事都是由无数个小事组成,只有每个人都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小事,才能完成国家部署的大事。还要告诉青年学生,任何小事的作为,都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到都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修身养性。

32寻找课堂教学蝴蝶效应的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期望的蝴蝶效应,是通过一条信息的传达或者一个议题的切入,将在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参与课程知识吸收、思考消化、语言表达而形成课堂互动。

教师在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的过程中,要善于寻找能够引起蝴蝶效应的切入点,让学生在课堂上引起共鸣,促进课堂教学互动。首先,教师要有寻找发现“蝴蝶”的能力。教师必须学会在丰富的课程信息中,找准一条能够引起学生关注,进入课堂互动的信息。其次要善于将“蝴蝶”引入。教师即使找到那条可以引起蝴蝶效应的信息,如果引入的方式方法不妥,也不能引起互动效应。通常的引入方式有:悬念、设问、设错纠错等方法。再次是要求教师对可以产生蝴蝶效应的事件有较强的叙事力,做到事件描述逻辑性强,语言有张力,语言有魅力。学生一旦全部身心投入到课堂互动中之后,就会忘记时间、忘记烦恼,收获的是知识吸收的快乐。

33以感性的生命叙事来诠释理性逻辑。课程理论采取生命叙事[4]来诠释,具有理论通俗、事件真实、入脑如心的特点。生命叙事的内容可以选择:古名人的成长叙事;今英模人物的成长叙事;教师的成长历程叙事;学生成长叙事。我国古今的名人及英雄人物,其成长过程对当今学生有样板效应、激励效应和参照系效应。学生通过对古今英雄成长历程的认识,激励自己成长的愿望,以愿望驱使行动;把古今英雄做自己的楷模,作为成长目标的参照系以设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对本校教师、学生的成长历程的诠释,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现实的成功样板,一个具有实现可能的参照目标,一件课堂讨论最为直接的素材。课堂互动在生命叙事的牵引下拓展,扩大了教学资源,增加了学生吸纳的信息量和综合知识。

34以通俗解析为着力点嵌入重点深奥问题。形势与政策课的大课题、广覆盖、深探讨的特性,经常涉及到深奥问题。如涉及世界能源战略,必然要接触到太空能源、生物能源和地球蕴藏能源,必然接触到较深奥的理论,如宇宙、黑洞、反物质等。教师的职责,就是在自己刻苦学习充实知识的前提下,把深奥问题浅显化,引导学生用简单的道理来理解深奥问题;用通俗的叙事来解释冷僻的问题,用形象思维来诠释理论思维问题。通过以通俗嵌入深奥问题的诠释,可以从知识生长点,知识转换点,知识耦合点进行多维度多方位的知识延伸,实现课堂教学知识创新,进而取得知识交流与互动的效果。

35教师以激情释放激发学生学习潜意识。激情是情绪的激烈反映。情绪有工具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和手段功能。教师的情绪通过组织功能和手段功能唤起或者暗示学生的学习潜意识。教师的激动情绪具有强烈传染性和鼓动性,形成教师的魅力。没有教师的激情,互动不可能产生。故此,教师上课,必须充分酝酿和表达激情,方能引领学生对课程学习理解的互动。要做到课堂有激情,首先要对形势与政策课怀着崇高使命感,充分认识到教师从事的是崇高的育人灵魂工程。具有崇高使命感,授课激情便油然而生;其次是对课程的潜心研究,课程信息烂熟于心并内化为意识流,可以随机抽取,迅速涌流;再次是要对学生有爱心和充分关注。

36以影像资料迎合读图时代的青年人特点,提高课堂互动效果。我们知道。现在的大学生都是80年后出生的。80后青年人的成长历程,与读图密切相关。学生从幼儿园始,就以图像为主要信息接受的方式进行学习。到了小学、中学,也离不开电子游戏机、卡通和电脑、电视。故此,图像成为80后的知识蛋糕,成为80后吸收文化科技原料的原始奶汁。这种初始形成的学习方式,与母语一样的根深蒂固。所以,教师必须迎合青年学生的学习方式惯性,充分发挥图像的视觉冲击力、形象思维力、图像信息大载体的优势,来充实课堂教学。通过多媒体和其他平面、立体媒体为教学载体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入课堂的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发挥读图的优势,引领学生进行图像或影视资料观赏,组织学生对图像或影视资料传达信息的组合、排列,与学生共同进行图像寓意分析,图像社会背景分析等。

4结语

一方面,由于大学的形势与政策课中存在教师课堂话语霸权惯性,大学生对形势政策课重要性认识缺位,学校没有普遍形成课堂互动的氛围,使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互动还存在困难。另一方面,这门课程有地位高、课程覆盖面广、课程资源丰富、课程信息新,对学生有吸引力的等优势,为课程互动提供了可创新的条件。教师在政治责任感驱动,在扎实的理论功底的铺垫,在掌握充分信息支持下,注意在课堂中教学中采取宏大叙事与日常小事分析相结合,寻找课堂蝴蝶效应的切入点,以感性生命叙事来诠释理性逻辑,以通俗解析为着力点嵌入重点深奥问题,以教师的激情释放牵引学生的学习潜意识,以影像资料迎合读图时代的青年人特点等措施,就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

同时在课堂互动中,也要防止教师心中无数盲目互动,以互动替代讲授,互动背离教学大纲,互动无中心议题,不负责任地放任学生互动等问题。参考文献

[1]罗生全,靳玉乐.《课堂文化扩散与交流:形式、原则与路径》

[J].天津市教育科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 P23-26

[2]刘云杉.《人类灵魂工程师考辨》

[J].京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6年第一期 P19-32

[3]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郑永廷教授审定,教育部重点课题组编著的《形势与政策概论》

[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8月

教师优势分析精选篇13

Lei Qing

(商洛学院,商洛 726000)

(Shangluo University,Shangluo 726000,China)

摘要:本文以商洛学院为例,运用SWOT法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Abstract: Taking Shangluo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using SWOT method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y.

关键词:经济欠发达地区 高校 SWOT 策略

Key words:economically underdeveloped areas;university;SWOT;strategies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0-0231-02

0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有了跨越式的发展。随着各大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大学规模的发展已经逐渐进入到了大众化教育阶段。但由于多数高校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没有做好充分准备,造成了社会竞争力不断下降。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对当地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办好此类高校不但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还关系到当地经济的发展进程。

欠发达地区高校要在激烈竞争的教育市场有一席之地,就要立足于市场、开拓市场,就要调动和发挥自身的办学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能为办学带来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和能力,即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使此类高校不断壮大发展,为地方经济做贡献。“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在激烈地竞争中发挥自身优势,充分体现自身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认清形势,通过SWOT分析法可以比较准备地得出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自身的优劣势,从而较为准确定位发展策略。

1商洛学院简介

商洛学院位于著名作家贾平凹故乡、陕东南生态园林城市――商洛市,是陕西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成立于1976年,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学院现有教职工542人,其中专任教师395人。学院设有10个系2个教学部,共58个本专科专业。现有本、专科学生7000余人。建校30多年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16000多名本专科人才,为地方基础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SWOT分析

SWOT分析方法起初是运用于企业内部的一种分析方法,即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其中,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en (劣势),0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0、T是外部因素。基于这种分析方法的理论,正好为如何进行欠发达地区高校建设工作提出了―个理性的出发点。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地市高校发展态势,可以发挥长处,形成办学优势。

2.1 优势分析

2.1.1 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商洛学院地处商洛市商州区,因此“依靠地方、服务地方”成为了学院的办学理念,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地方和社会力量的办学积极性,使“合力建校”成为其办学优势,有助于学校克服发展中的不利因素,增强自我调适能力。

2.1.2区位优势商洛学院创建之初是根据商洛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建设起来的,专业设置也以适应区域需要为主要目的,对当地社会人才需求及相关政策的把握相对其他同类学院比较准确,能根据市场需要设置专业,对区域内人才需求调整的能力较强,培养的人才更能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有一定的就业资源占有率,服务面广,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得到了地方政府的一定程度上的支持。

2.2劣势分析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的劣势是相对于其他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而言的,指对地市高校生存和发展不利的因素。

2.2.1发展空间有限,办学资源稀缺与重点院校相比较,重点院校具有更广泛的办学自,而地市高校则受到诸多限制,办学自相对较小。而且,商洛学院地理位置偏远,处于秦岭群中。学院从地理因素上将就存在着空间有限、办学信息不对称等劣势。另外,办学资源是高校在运行过程中所拥有或支配的能够实现其战略目标的各种要素组合,包括财力资源、人力资源、品牌资源、物力和信息资源等。由于商洛学院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财力资源得不到保障,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经济不发达也不能得到优质人力资源,因而还未能形成品牌。

2.2.2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师资队伍不强商洛学院生源绝大部分来自于商洛市的一区六县,加之在招生中的录取批次不占优势,因此,生源质量较为一般。无论从办学层次还是学校名气上,都落后于重点大学。在师资方面,缺乏高层次人才,知名教授少,师资总体质量有待提高。由此造成学术研究低效,有所创新的成果较少,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成果转化能力不强。

2.2.3学院正处于转型磨合期商洛学院是2006年新进本科院校,前身是师范类院校,现在定位为综合性学院,新增了一些本科专业和一批新的非师范类专业,正处于转型磨合期,各方面都要在探索中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专任教师中高职称、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比例偏少,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办学特色不明显,学校管理水平相对滞后等。

2.3 机会分析

2.3.1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趋势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高校自正日趋加大,各高校办学面临的选择和机遇更多,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发展道路。各级政府对高等教育日益重视,高等教育发展的软、硬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资不断加大,这为商洛学院创造了有利的发展环境。

教师优势分析精选篇14

关键词:数学游戏;态势分析;数学教学

Abstract:This paper is concerned with teaching math game modes mathematics classroom.Try trend SWOT analysis,Analysis of internal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his model and external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related. Propose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enrich the game in domestic research teaching mode.

Key words:Math Games;SWOT;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一、数学游戏教学的发展

数学游戏,《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定义为:“一种运用数学知识的大众化的娱乐活动”。数学游戏的特性包括数学性、智力性和游戏性。数学游戏按教学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几何类数学游戏、代数类数学游戏、图论类数学游戏、概率类数学游戏、算术类数学游戏、函数类数学游戏等。数学游戏据表现形式来分类,可分为竞技型数学游戏、游戏道具制作型数学游戏、故事型数学游戏、拓宽延伸型数学游戏等。数学游戏据参与形式来分类,可分为多人娱乐数学游戏、两人博弈数学游戏、个人研究数学游戏等。

自1957年马丁・加德纳在《科学美国人》上开辟的“数学游戏”专栏对数学游戏进行过系统的归纳,数学游戏逐渐被大众熟知。在国外的课堂教学方面,俄罗斯的课堂应用数学游戏模式教学的经验比较多,在莫洛主编的小学(一至四年级)的教材中,数学游戏资料和练习题会出现在数学课本理论材料的展开部分和课内外习题部分。“数学游戏”通过杂志的传播,促进大众更加了解数学的趣味所在,“数学游戏”通过学校的课堂教学,更提高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对于国外在基础教育中做的数学游戏融入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应用而言,我国的数学游戏融入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实践应用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关于游戏化学习模式的研究中,主要研究教育游戏软件的开发。2002年12月由先得教育联盟、奥卓尔软件有限公司、华南师大未来教育研究中心组织成立了国内第一个游戏化研究中心奥先游戏化研究中心,丰富了数学游戏教学软件的研究开发。目前,国内对于游戏教学模式的讨论与研究较多,但是实践应用相对谨慎,对数学游戏及其软件融入课堂的风险分析少。

二、态势分析法

美国海因茨・韦里克提出的态势分析法中,先分析研究对象内部的优势因素、劣势因素,再分析研究对象外部相关的机会因素、威胁因素,然后按次序进行矩形阵势排列,最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剖析研究各因素,从而寻求相应的结论。本文采用态势法分析,对数学游戏教学在我国教学改革发展中拥有的内部优势因素与劣势因素、外部相关的机会因素与威胁因素加以分析并尝试提出一些建议与对策。

三、数学游戏教学应用的态势分析

(一)数学游戏教学应用的优势因素

一般的数学课堂教学是学生预习,教师讲课和指导课堂练习,

学生做作业。相比于上述的教学模式,数学游戏融入教学的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兴趣。”马丁・加德纳说:“唤醒学生的最好办法是向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数学游戏、智力题、魔术、笑话、悖论、打油诗或那些呆板的教师认为无意义而避开的其他东西。”数学游戏让学生在宽松环境下进行游戏,获得学习,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例如,华罗庚先生在《数学归纳法》中引入智辨帽色问题,就使用了数学游戏来说明深刻的数学道理,启迪智慧。

2.增强学习的互动性

数学游戏教学全面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多表现在两人博弈型数学游戏,多人娱乐型数学游戏中。特别是在游戏化学习社区中,学生可以和同学或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并实现互动,实现自主学习以及合作学习和小组互动,随着学生在游戏中级别的提高,其

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会有所提高。

3.拓展学生的思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可以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双基”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而数学游戏,它能够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进行活动体验,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有效拓展学生思维。

(二)数学游戏教学应用的劣势因素

数学游戏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在教育改革应用过程中虽然存在上述优势,但其自身的劣势也不容回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数学游戏内容与数学教学内容相偏离

数学游戏教学的应用初衷是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但某些数学游戏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规则,构思不太成熟,设计环节单一,过于凸显娱乐性,不能有效解决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问题。

2.数学游戏的设计缺乏创新

某些数学游戏教学内容过强,画面表现力不强,缺乏吸引力,缺乏时代感,缺乏创新,难以平衡数学游戏的教育性和娱乐性,不能持续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数学游戏教学应用的机会因素

数学游戏教学模式的应用,在推进我国教育改革、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方面有一定的优劣势,且同时也抓住了一定的机遇。

1.有利的政策法规环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应用数学游戏进行教学是新课标提倡的教学改革方式。

2.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近年来,随着全国信息网络建设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游戏课堂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数学游戏软件的设计与开发依托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前景而有所保障。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游戏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课堂讲解,教师更多的任务是去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和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数学游戏教学应用所面临的威胁因素

1.教师角色转变的挑战

数学游戏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为知识传播者和游戏的指导者,也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在游戏过程中需要指导时,教师给予学生必要的游戏指导和学习支持,教师给学生提供资源、信

息、游戏技巧。面对角色的转变,教师需要发展新的教学技能,需要能运用新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做游戏的同时完成知识构建;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灵活应用数学游戏及其软件,学习其操作原理,开发游戏的学习价值;教师要能适及时掌握学生做游戏的困难和学习情况,并给予及时的反馈,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2.学生角色转变的挑战

数学游戏教学模式中,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成为主动获取知识者,通过数学游戏软件的学习,可以查缺补漏,进行自我知识的完善和更新,发展个性化学习,这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性。同时,由于数学游戏或其软件的设计缺陷,学生可能注重游戏的娱乐性,不能控制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效率,这对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提出新的要求。

四、数学游戏教学实施应用对策

通过态势分析,数学游戏教学面临着优势和机会,又面临劣势和威胁,教育实践工作者应充分发挥其优势,采取相应的对策,变劣势为优势,教学模式的应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加强课程管理,把数学游戏活动课程纳入常规课程计划

数学游戏活动课程纳入课程计划为数学游戏教学提供了实践机会,平衡发展数学游戏的娱乐功能和教学功能,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化,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同时,促进教师的教学创新,提高教师的数学游戏教学的意识,促进教师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通过做游戏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

(二)加强数学游戏的研究,探索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

在数学游戏教学中,教师需要加强理论学习,加强知识构建,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灵活应用数学游戏及其软件,学习其操作原理,及时探索与数学游戏及其软件相似形式的教学实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探究性。

(三)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数学游戏教学模式中,学生需要了解游戏规则,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能调动记忆板块中的相关信息,完成游戏,总结问题,然后在课堂中与教师、同学讨论交流。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有沉浸体验的动力,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疑问,并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当然,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广大教育工作者还需要将软件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理念进行有效融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

学生。

参考文献:

[1]鞠丹.数学游戏融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2]曹素玲.数学游戏引入数学课堂的教学设计[D].上海师范大学,2005.

[3]肖斌.初中数学游戏课的教学设计与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4]刘艳丽.小学数学游戏型课件的设计与开发[D].山东师范大学,2006.

[5]李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的态势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03).

[6]李毓佩.中学数学科技活动[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