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范文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精选(十四篇)

时间:2023-09-20 17:50:49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精选篇1

农村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制度不健全。现实中不少村庄的财务收支大多是村支书或村主任一个人审批,往往一个人说了算,“独揽大权”。由于缺乏对村干部有效约束的机制,容易直接致使村干部,牟取私利。

会计账务处理欠规范,主要表现在:

(1)会计账账簿、科目设置不规范。如财产物资等有账无物,有物无账,有总账没有明细账;对同一经济业务前后年度会计账目处理不一致;总账、明细账不一致;现金与存款不分。

(2)一些工程、项目开支另行建账,甚至不记账,未能纳入总账之中。

(3)会计、出纳自行记账,对账不及时,凭证传递方法不规范,出了问题互相推诿。

(4)会计档案管理不完善。一些村办公条件差,实行村账制前的会计凭证自行保管,因保管不善难免遗失;有的财务人员调整以后,移交档案不全,甚至拒不移交账册凭证,村干部束手无策。

账务公开欠规范。有关部门对深化农村财务公开工作不可谓不重视,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出台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制度,在公开的内容、时间、程序、形式和监督等多方面做了严格规范,应该说卓有成效。但是在个别地方由于思想认识欠到位,仍然暴露出不少问题。

(1)乡镇记账的审核问题。乡镇农经站是最后也是最有效的一道审核关口,但由于农经人员不熟悉村务、业务素质较弱、原则性和责任心不强等原因,存在着重记账轻监管,只审凭证,不申开支合理与否现象,使违反财务制度的票据凭证得以入账。

(2)实行会计电算化以后,对电脑打印账目校核不细,产生失误,引起群众误解。

(3)在公开的内容方面存在着欠细欠具体的问题,对于基本建设等重大支出项目没有专项公布;无关紧要的公开,实质性内容公开不细,如干部误工往往同村民误工在一起公布。

财务人员尤其是村会计、村出纳人员经常调整,移交手续不规范,钱款未结清。有的村原任干部在办理移交手续时甚至连公章也不交,使新任干部无法开展工作。

(1)违反规定乱开支,尽管农村税费改革中规定村级不允许有招待费、自行设立的奖金之类的费用报账,但有的村还是我行我素。

(2)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漏洞多,集体资产流失严重。

(3)会计核算不规范,影响会计记录真实性。在村级财务管理中,普遍存在着“未达账项”、会计收支无依据、记账不及时、账务记录差错的现象。

二、村级财务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管理意识淡薄。有的乡镇政府没有把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有的村干部认为行政村一级没有必要搞预、决算,只要自己不贪污,只要钱用在集体事业上,怎么用都没关系。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无法完整反映村级财务整体面貌。目前各地存在着会计账目不规范,凭证混乱,审批不严,记账方法简单,结账不及时等情况。这就给有不良动机人员借机伪造,变造凭证,甚至篡改账目,贪污挪用公款开启了方便之门。

账务公开不到位,管理不民主,监督乏力。许多地方没有透明度,民主理财小组监督乏力,导致村级财务管理乱上加乱。

会计人员素质不高,而且许多农村基层会计人员都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也没有取得会计从业人员资格。

三、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措施

1.加强法制宣传,提高认识,做到依法治村。

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办法,加强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制度的宣传教育,使干部群众思想认识大大提高。首先,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把村级财务管理列入基层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专人分工负责,解决实际问题。其次,对村干部和财务人员开展财务管理、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切实做到按章办事,为群众谋利益。最后,要对广大村民开展民主教育,把政策、法律、法规、有关制度交给群众,使他们真正懂得村民的权利,增强村民的参政意识,使其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以堵塞财务工作中的漏洞。

2.积极探索新财务管理形式,理顺管理体制。

推行村(社)会计委托制,是适应村(社)集体资产存量较小、经济业务往来较少的一种新财务管理形式,是在保障村集体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监督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托乡镇农民部门,建立村(社)会计记账中心(办公室)按照自愿的原则,与村(社)集体经济组织签订记账的协议,进行记账。这种财务管理形式能有效加强会计监督,堵塞农村财务管理漏洞,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农村腐败现象。

3.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使村级财务管理有章可循。

要在现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费用开支管理、票据管理、义务工和积累工管理、财务人员及财会账目管理、财务审计与民主理财等方面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特别是要严格制定“收入收缴制度”“支出管理制度”“集体资产管理制度”。与此同时,全面推行村账乡管的规范化建设,提升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工作水平,使村级财务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4.群众参与监督要充分、业务监督要及时。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精选篇2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问题:对策

我市新农村建设从2009年开始至今,已经两年时间。那么,到目前为止,全市新农村建设中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全市新农村建设下一步该怎么走?这里试对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以期提出对策。

一、我市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市新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等、靠、要”思想严重。一些地方基层干部,尤其是个别乡村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对新农村建设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虽然对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很清楚,但是说起如何结合实际推进工作,却要等上面布置对新农村建设仅仅寄希望于上面有资金下来,硬化几条路,粉刷几栋房等简单的村庄环境整治。一些地方对新农村建设宣传不够深入,对农民的思想发动不够深入,没有将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转化为农民建设新农村的自觉行动,导致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认知程度比较肤浅,主动性、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片面认为建设新农村是政府的事,市政府建设,农民享受,“等、靠、要”思想严重,农民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二)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展不平衡。全市的示范村,有的地方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坚决,行动迅速,措施得力,进展较快,形象初步显现。如孙店镇连片得十几个村从清洁家园人手的整村改造成绩显著。但是,由于个别领导思想上不够重视,采取的措施不力,一些职能部门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资金投入力度较小,从而导致有的地方推出的亮点工程还是以前新农村建设的“老底子”,有的地方虽然示范村规划出来了,制定了方案,但是行动较慢,抓落实不够,措施不力,没有大的动作,个别地方新农村建设还停留在规划上,停留在会议和文件上,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部署推进。另外,个别驻村工作队也存在缺乏责任心和纪律性的问题,没有全身心投入到帮扶工作中去。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全市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

(三)新农村建设筹集资金比较难。我市农民人均收入普遍较低,大部分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基本没有,乡镇农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市财力较为有限,各项涉农资金不少,但是整合较难,而新村规划需要规划设计费用,新农村建设诸如社区的道路、给排水、绿化、电力、通讯、学校、超市、卫生室等公共基础设施这一块需要投入资金较多,新农村建设工作需要大量资金作支撑,这都将极大地制约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四)新农村建设用地问题受制约。各位党委、政府必须坚持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同时,新村社区建设要占用土地,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新农村建设预留的土地空间不足,势必造成新农村建设用地使用难题,造成新村社区建设土地手续批复难度较大,费用较高,且不规范,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基层政府为难,给新农村建设带来很大难题。

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项城是农业大市、人口大市、财政弱市,村庄建设基础差、底子薄;同时,也有领导重视不够、认识不足、投入力度较小、工作措施不力、部门作用发挥不够等主观原因。

二、我市新农村建设应对的措施

针对项城农村实际,我市在今后的新农村建设中应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一)狠抓生产,攒足后劲建设新农村。只有农民富裕了,才有真正意义的新农村;只有发展富民产业,农民致富有保障,才能支撑真正意义的新农村。因此,一要挖掘潜力促增收。积极发展品种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大力发展产品加工业,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实现增值增效。二要健全组织促发展。按照“扶持而不干预,参与而不包办”的方针,鼓励龙头企业、经济技术部门领办、能人牵头兴办、农户联办等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建立专业合作社或协会,强化资金、技术、场地、人才管理等服务,实现农户与龙头企业有效对接。

(二)加大投入,集成政策建设新农村。大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适度倾斜的原则,调整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入比重,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加快建立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财政投入机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今后,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安排要落实“三个高于”:即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同时,积极引导金融资金投向,支持新农村建设。

(三)强化宣传,动员社会各界建设新农村。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加大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广泛参与、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l生和主动性,激发广大群众建设新农村的自觉性和创造性,汇集民智,集中民力,引导和发动农民采取“一事一议”办法筹资投劳建设新农村。要鼓励和引导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开展结对帮扶,支持新农村建设,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全社会高度重视、广泛参与的共同行动。

(四)用足用活,探索土地政策建设新农村。各级土管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用足用活土地政策,按照我省林州会议上省国土资源部门的部署,大力推进土地综合整治,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途径,努力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加强监督,促进节约集约和依法依规用地,切实保证新农村建设用地需要。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精选篇3

一、我县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和全国、全省、全市其他地方一样,我县的新农村建设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受历史条件和环境因素制约,村庄规划改造难度大。主要表现在:一是村庄规划晚。截止到20__年,全县333个行政村只有173个村有规划。我县的大多数村存在的房屋建设标准高矮、宽窄、方向不一,宅基地乱占,街道不整齐,甚至没有一条象样的街道等等,都是因为缺少规划或者不按规划建设造成的。二是村庄建设不按规划执行。即使有了村庄规划,但规划型同虚设、不按规划建设的村庄非常普遍,任意占宅基,想在那里盖就在那里盖,想盖多大就盖多大,想盖多高就盖多高,还有多占宅基地的问题等,严重影响了村庄的面貌。三是人口流动造成村内闲置房。有些家庭,人员长期在外居住,或打工、或经商、或种地,房屋及院子长期无人管理,杂草丛生,房屋、院墙破旧。四是一些传统的不良生活方式造成了房前屋后、房内房外脏、乱、差。五是房台村人均住房面积小。我县沿黄河大堤的房台村,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为治理黄河而由国家投资集中搬迁建设的,已经有三十年左右的历史,房屋破旧、面积窄小,已经非常不适合现在的生活需求。据了解,这些房台村每户院落的面积是160平米,正房面积只有51个平方。这样的村在我县所占的比例很大,全市共有5万左右的人口,我县就占了56个村、8421户的3.5万人,房台村人口数占了我县农村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左右。六是村庄小而分散。全县333个行政村中,100户以下的村有125个,其中最小的村仅有49口人。现代黄河三角洲是以垦利镇的渔洼村为顶点,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入海口在垦利境内不断改道,农民种地跟着黄河走,许多种地的生产屋子慢慢地演变成村落。这些村落都没有规划,随意建设,房屋基本是低矮的泥土房,特点是散、乱、小、差、偏、远。总之村庄规划建设滞后、村庄小而分散,加之我县历史比较短,群众来自全国11个省,109个县,居民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文化背景差异很大,进行新村建设、旧村改造难度很大。

(二)经济收入差距大。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我县20__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10700元,而同期全县农村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为4477元,差距比为2.4:1。二是乡村集体经济收入差距大。据调查,目前我县集体经济在100万元以上的村仅有14个,10万元以上的村72个,而集体经济空壳村却有133个。三是村民收入差距大。虽然我县20__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77元,但仍然还有一部分刚解决温饱甚至连温饱还没有解决好的困难户。四是境内城中村、油区村、纯农业村之间以及乡镇之间区位、资源、条件、基础差异较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三)环境卫生整治不够彻底。通过近两年小康文明村的创建和集中整治,我县农村环境卫生得到了加强,村容村貌明显改观,但保持村庄整洁还没有成为广大村民的自觉习惯,卫生保洁的长效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乱堆乱放现象仍不同程度的存在,整治并不彻底。

(四)公共设施档次较低。许多村的医疗卫生服务站、幼儿园、道路、饮水等公共基础设施还不配套完善,村庄文化大院设施不配套且档次低,文化阵地作用发挥不明显,还有不少村庄没有文化大院等。

(五)建设机制和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社会工程,涉及三农工作的方方面面,工作量大、面广、任务重,必须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工作机制和完善的制度,才能更好地推动建设工作。目前,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刚进入起步阶段,工作的运行机制和制度需进一步探索与健全。

二、推动我县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对策

(一)从发展经济、强化基础入手,切实增加群众和集体收入。非农收入是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怎样才能增加群众和集体收入,结合我县实际,首先要把资源开发作为农民增收的重头戏。我县可开发利用的土地多,要继续实施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要继续积极争取上级农业开发项目和土地整理项目,改善生产条件,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畜牧、水产、棉花是我县农业上最大的优势,并且潜力巨大,是农民增收的抓手,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畜牧、水产大县强县建设,而且要精、要快、要好。二是要毫不放松地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产高效农业。重点培植冬枣、蜜桃、桑蚕、蔬菜、食用菌等新兴产业,努力实现一乡一业或多业、一村一品或多品。三是要实施好能人带动战略,重点培植几个块头大、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走企业加农户、企业带产业、吸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自然人入股等多种模式的发展路子。四是要抓好对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加快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把增强农民劳动技能和提高劳动力素质作为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换的手段,培育技能型、高工资型劳动力队伍,如黄河口镇的栾家村输出的主要是农业机械手和农业技术员,年收入每人都在2——3万元以上。五是想方设法增加集体收入。没有集体收入和公共积累的村,新农村建设就是空架子,要鼓励有积累的村进行投资上项目,让死钱变活钱;无积累的村想尽千方百计寻求资金来源渠道,可以采取成立协会、公司、合作组织等方式,为村民搞好服务来增加收入。六是积极启动民间资本,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有公共积累的村集体和能人积极发展二、三产业,掀起一场发展

民营经济的革命。先当小老板,再当大老板,由农业经济、打工经济向工业经济、创业经济发展,使新农村建设有一个强大的经济支撑。(二)从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建设做起,抓好村庄规划改造。要想搞好村庄改造,一是规划必须先行。在村庄规划方面我县相对滞后,从现在开始要对各乡镇、各村庄的规划重新进行审核修编,并加快详细规划编制力度,同时搞好乡镇驻地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等各项专业规划的编制,提升规划层次。除100人以下的小村和偏远村,都应该在年内完成规划编制,越晚越被动。二是采取整体搬迁、撤并、老村改造三种模式想结合的方法,加快村庄规划改造步伐。对有经济实力和条件成熟的村,可采取整体搬迁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注意两个问题,一要高起点、大众化,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在一定时间内不落后,可以采用不同的标准,分区域建设,不搞一刀切;二要掌握建设时间,对于不能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集中搬迁的村,可分步实施,但不能再在老村内建设新房。对于小、偏、远的村,可在搞好试点的基础上,进行村庄的撤并。对于老村的改造,要坚决按规划进行。宅基大小、房台高低、房子高矮宽窄都要有统一的标准,不能随意建设。要坚决杜绝乱占宅基地,对村内的空宅基地要统一收回,搞好合理规划。三是对村庄改造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新农村建设不是建新村,要由群众按规划自主行动。条件好的一类村,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村改居,有条件的建设楼房,实现公寓化;二类村坚持转化升级,提高村庄道路标准,逐步消除土坯房;三类村进行整理提高,全部建有柏油路,争取在两年内全部消除危房。

(三)从群众最容易干、见效最快的方面切入,抓好环境卫生整治。一类村,特别是已经创建为小康文明村的村,要建立起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和保持,提升卫生环境水平;二类村要建章立制,对骨干道路、村庄道路、村内卫生集中进行治理;三类村的工作重点就是环境卫生的治理,对“三堆”进行集中清理,使全县每个村在20__年都要达到“四个一”标准:即有一条环境卫生示范街,有一批垃圾收集处理设施,有一支环卫队伍,形成一套卫生管理制度。在集中治理的基础上,抓好“一池三改”,从根本上改善卫生状况。环境建设不仅是刷刷墙,挡挡草,要多在绿化上下功夫。目前,文化大院也好,休闲广场也好,大多是全部硬化一个模式,刚一建完,已明显落后。真正的新农村应该是“人在绿中,房在树中,村在林中”,在我县尽管有难度,但这是一个努力的方向,要注重绿化和硬化相结合,宜草则草,宜树则树,提升层次,增添灵气。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精选篇4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存在偏差。一是少数乡(镇)、村干部对于新农村建设存在模糊认识,思想上希望立竿见影、早见实效,期望两三年功夫就能建成新农村。二是一些乡村建设新农村对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得不够好,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工程,缺乏自觉参与意识,存在过分等待政府投入的依赖思想。三是一些地方在工作中只重硬件建设轻生产发展,以为修了几条路、盖了几栋房、建了几幢楼就是新农村建设,缺乏引导和激发农民加快生产发展、建设文明家园的有效措施。

(二)宣传发动有待加强。一是重城郊、轻边远。个别地方在宣传发动上存在一些“死角”。二是重形式、轻效果。一些地方宣传发动形式较为单一,效果不是很明显,部分农民甚至错误地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扩大扶贫范围。

(三)投入力度尚需加大。尽管各级财政在资金安排上逐步向农业农村倾斜,但与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相比,仍存在着很大差距。特别是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上历史欠账较多,部分农村道路、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四)管护维护需求迫切。通过新农村建设,建成了一批村屯道路、小型农田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但我们在下乡工作时也常看到竣工不久的村屯硬化道路出现了破损、坑洼等现象。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迫切需要制定维护管理措施,不然就会出现新村没新貌、建成养不起的状况。

(五)公益事业发展滞后。一是农村医疗条件差、治疗水平低,农民因病返贫、因灾致贫现象比较突出;二是农村教学条件差、师资力量弱,导致择校问题加剧,无法实现教育公平;三是农村文化设施欠缺,群众文化生活比较匮乏。

二、几点建议和思考

一是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干部群众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正确处理国家扶持和农民自强的关系,把目前新农村建设中的“为我建设”、“要我建设”变为“我要建设”,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二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新农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讲求实效,不能一哄而上、搞“一刀切”。要采取典型引路,扶持推荐一批村级班子战斗力强、生产发展水平高、集体经济实力强、公益事业发展好的典型,以供其他行政村学习借鉴。同时,要结合本地实际,整体有序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是逐步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把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公共财政的职责,统筹兼顾。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逐步向“三农”倾斜。应在以县域范围内,全面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让财政资金投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是大力支持发展农村经济。新农村建设的中心就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壮大农村经济实力,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前提。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要优先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做大农村经济的“蛋糕”。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高标准农田标准化生产,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完善各项涉农补贴政策,提高补贴效益,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支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建立优势产品产业带,发展主导产业。合理开发和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逐步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五是搞好规划、重点投资。建设新农村,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进行指导,必须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以中心村为重点,以农业现代化为标准,对道路、学校、卫生、文化等进行全面规划,统一布局,将农民最需要、最迫切以及影响大、见效快的项目作为重点,积极争取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投入。

六是积极探索财政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途径。农业经营规模较小,组织化、专业化生产程度不高,是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原因所在。制定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引导农民把分散经营的承包土地,向种田大户和符合条件的农业生产企业集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田水利统筹规划,提高规模经营效益,提升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创新机制,探索财政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有效途径,实现农业现代化。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精选篇5

1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1村庄规划不够全面科学,不能有效发挥引领指导作用有些镇村没有把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摆上应有的位Z,对规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规划编制不全面、不科学。

1.1.1重局部规划,轻整体规划。有的镇只重视某个村某个点的规划,而对全村甚至全镇新农村规划缺少通盘考虑。同时,有的村规划起点低、水平低、层次低,质量不高,缺乏科学性、指导性。据调查,有的村规划生搬硬套其他村,不能体现自身特色;有的村规划与全县及所在镇的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土地使用规划等不相衔接,存在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的隐患;有的村即使有了规划,但由于镇领导的更换和干预,随意变动,不严格执行规划,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还有不少村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没有考虑,存在“跟着感觉走”的情况,不利于面上实施,导致不少村居只见新楼房、不见新村庄。

1.1.2重中长期规划,轻短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虽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但新农村分阶段建设的规划还不够明晰具体,对村容村貌建设要达到什么要求、生产发展要达到什么程度、生活宽裕要达到什么水平等,都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

1.2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强,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的现象在基层,有的农民由于在思想认识上对新农村建设存在偏差,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内容和措施认识不够,对新农村建设仅仅是寄希望于上面有资金下来,村民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在许多新农村建设点上普遍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现象,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1.3 要素制约突出,影响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和试点工作开展新农村建设面广、量大、任务重,必须先行试点,再全面稳步推进。通过对示范村建设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当前存在政策、资金、土地等瓶颈制约要素。

1.3.1政策不够完善。从中央到地方,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有的政策存在不确定、不连续、不合理等因素,如以工补农怎么补,城市带农村怎么带,政府增加的支农资金如何补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影响了镇、村和农民的积极性。

1.3.2是资金筹集难。不少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富裕程度较低,建设主体投资乏力。同时,县、镇两级由于财力所限,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不足。

2改进对策

2.1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发展农村经济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整合品牌资源,打造一批拥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知名品牌。

2.2发展农业产业化,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扶优扶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加农民的收入。

2.3以优质稻米、生猪、家禽等主导产业为依托,发展特色农业,以绿色无公害大米、蔬菜等为带动,发展高效规模农业。

2.4培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以合作经济组织搞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2.5切实落实各项支农政策,让公共财政受益于农国家将通过各类项目逐步加大扶持新农村建设的力度,各相关部门和基层组织应将各项目如期保质地在农村落实。对帮助农村发展科教、文卫事业的项目,应保证全面落实;对农业各种直接经济、物质补贴和奖励,应及时发给相关受益人;对各种保障利,应及时搞好申报审批,使农民享有公共财政福利。

2.6积极创新投资机制,改变投资方式建设新农村,投入是关键,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建设新农村从根本上说是亿万农民的伟大事业,农民应当在建设自己的家园中成为现代建设的优秀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

3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保障水平

3.1加强农村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加强村镇文化活动中心和村民健身休闲中心建设,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

3.2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一池四改”(沼气池、改厨、改水、改圈、改厕),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

3.3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重点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抓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强师资 队伍建设。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精选篇6

1、立法存在空白

(1)新农村法治建设需要法制先行,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开展法治事业的前提。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法治建设,是关乎完成十三五规划中再次重申全面依法治国和第一个百年目标的重要一环。当下农村环境特别复杂,地域差别和时期的不同造成衍生出的问题各不相同,立法空白在所难免,随着法治事业的不断推进,尤其是《农业法》修改后,以法律、法规、规章为三位一体的涉农法律体系初见端倪,但是跟日益复杂的农村新情况、新问题相比仍然存在很多空白的地方。

(2)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历史背景下,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持续的变化在各地都在呈现。中国涉农法律的立法存在缺陷,例如纷繁复杂的新情况和现有的不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法律条文可操作性不强,都导致了农村的法治化困难重重。

2、农村中执法水平低下等问题突出

比如某些执法者素质低下、基层干部违规执法、基层群众监督缺失等。调查报告显示,仅25% 的基层干部熟悉常用的法律规定,比如刑事、民事、婚姻法等法律,45% 的基层干部只是一般了解,甚至还有 30% 的基层干部完全不了解。“执法缺位、执法艰难”是新农村法治中的突出问题,违规执法、随意执法、机械执法、腐败执法现象存在,导致法律权威性的丧失,面对这种现象,只有15% 基层群众会选择提出抗议或向上反映,而这15%的基层群众中只有5%的知晓如何依法维权。

3、法律知识获知渠道很少且成效不明显

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导致农村的法治教育环境很有限,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法律知识一般情况下也不会跟家里或者村里的人交流,调查问卷显示,仅 35% 的人会通过电视、印刷资料等来获取相关法律知识。在调查中,知晓具体的法律部门的仅占25%,占10%的人大致知道有涉农具体法律,在被问及是否知道法律规定的具体内容时,80% 的村民表示不知道。普法宣传活动目前已开展到了农村,诸如各类墙体标语,村委会张贴着涉农涉生育政策的标语,但调查显示,此类活动效果一般。尽管有90% 的人知道普法宣传活动,但是只有35% 的人认为,通过普法宣传了解了法律,人们的认真参与度不高。

二、新农村法治化困难重重的影响因素

1、农村的经济落后

农村经济发展落后,诸多原因造成了东中西部的农村发展天差地别。总而言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较为薄弱的经济基础就形成了不利于法治化推进的客观环境。在消息相对闭塞的落后农村,农民忙于农作物以及挣钱养家,无暇顾及这些在他们看来不能带来利益的法律知识。由于经济拮据,再加上教育资源的匮乏,农村的孩子在九年义务教育之后便不再继续求学,进一步形成了更严重的恶性循环。农村经济的落后同时造成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使得村里只有老人和小孩在留守,而受了一定教育的年轻人向往机会多的大城市,这就更加加剧了新农村法治化工作难以开展。

2、传统观念的捆绑

在农村,农民大多只认这些如“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等最朴素的“法律”。中国几千年的农耕史,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农民更加奉承前者。充满乡土性的农村,是人情世故的社会,在靠天吃饭的农民眼里法律是难以用上的。农村中长者的权威就可以对很多纠纷进行调解,人们熟知的解决办法往往是最不容易改变的,相反觉得利用正当的方式行使诉讼权力则被认为是丢脸的事情,“民永远不要斗官”以及屈服于“村霸”的观念是根深蒂固,此外,对于基层政府的行为无暇顾及,被违规侵权也是忍受着。调查数据显示,倾向于传统文化中的人群大多是 45 岁以上的农民,在青年的观念中,法治思维已经初步体现,信赖法律,他们有执法、说法、用法的迫切愿望。

三、推进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对策

1、完善相关立法,使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完善新农村法制体系是重中之重。面对新农村新形势新问题,要结合实际,秉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农民权益、改善民生、促进发展的理念,科学高效的完成立法。全国人大、国务院、地方人大、各政府机关组织齐心协力建立健全富有科学性、适用性、层次性的涉农法制体系,为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夯实基础。

2、发展农村经济,提高主体参与意识

新农村法治建设的未来牢牢的把握在农民自己手里,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同时,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法律意识,充分发挥好农民在法治建设道路上的主体推动作用。农民限于表达能力劣势,在“三农”普惠政策面前常常处于不利的境地,从维护农民的利益为主要诉求来激发农民对自由和权力的主动追求;把权力还给农民,让农民从“无奈抵抗”合法的演变为“以法抗争”;进一步完善地方民主,由行政模式转变为司法模式;随着国家屡次扩招大学生,并出台一些奖助学金优惠政策,农村里的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多,整体素质和文化知识显著提高的高学历人才是法制建设中的高校、农村和政府的有效“粘合剂”。真正做到“经济上还利”和“政治上还权”才能有效提高农民在法制建设中的主动性参与,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农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农村事业全面推进。

3、高校应助力农村法治化,大学生参与农村法治化

高校在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广阔天地里理应大有作为,可以在农村进行行之有效的普法活动、利用司法思维解决农民的实际纠纷、帮助大学生村官和基层政府解决涉法??题。高校服务农村已有先例,但是绝大多数是农业种植技术指导,鲜有从法律角度思考高校服务农村的例子。应该进一步由高校主导在新农村开设“法律诊所”来为农民提供实实在在的法律帮助的同时也为大学生实践教学提供土壤。

4、高校与农民互动耦合,推动农村法制建设

新农村法治建设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也需要高等院校提供专业的法律信息支持和人才保障;高等院校可以借用新农村的广阔基地培养出更多适应于新农村建设的优秀人才。两者密切相连才能更好地促进新农村法治化的发展和实现高校培养社会人才的目标。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精选篇7

一、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上存在三大误区

针对新农村建设,各级领导和干部群众在思想认识上都能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都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凝聚工程、生产力工程。但对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施,认识上还存在三大误区:

一是将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等同于“目的”。“重大举措”是采用更多的手段和方法,是过程,是实实在在的项目,“目的”则是方向和最终结果。二者混为一体,就必然带来两种错误倾向。特别是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期望过高,与眼前国家、社会各个方面提供的有限财力支持不一致。

二是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等同于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施项目。新农村建设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村镇建设、产业发展、新型农民的培训等等,必须突出重点、做好近、中、远期的有序安排;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施项目是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的部分实现。二者是“点”和“面”的关系,混为一谈,就会必然导致:一是重项目、轻规划,重建设、轻管理,重眼前、轻长远;二是按申报审批的项目办事,搞“一刀切”;三是忽视农业生产发展条件的改善;四是抓新农村建设变成了抓项目、抓资金。

三是将新农村建设工作队一年的建设工作等同于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工作队一年的建设工作只是拉开了新农村建设的序幕,而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农村的现代化则需要50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关键在于如何建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如何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如何发展集体经济,以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性。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既包括解决民生问题,又包括扶贫开发的有具体项目支撑的综合性概念,而绝不仅仅是眼前实施的具体项目,无论是生态村、文明村、小康村、和谐村的四村建设,还是典型示范村、重点突破村、扶贫攻坚村的项目村建设都是有重点、分步骤、全方位推进的一个长期过程。

(二)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在新农村建设中,部分农民“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很容易形成对人的依赖和对物的依赖,自主、自强的“主体意识”不强,也就没有很强的“外援意识”,也就不会珍惜“外援”,对新农村建设造成不利影响。从而导致对农民主体地位的认识不清,不相信依靠农民能够建设新农村。在行为上,一方面,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即使事关农民自己的切身利益,农民往往不会主动参与,基层组织协调难度加大;另一方面,不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注意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主要表现在:新农村规划、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施项目不是由农民民主协商、反复讨论,最后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规划和项目,而是由乡(镇)、县一级甚至市一级帮助村一级制定规划,往往把上级部门主观设想的模式强加给农民,其结果是好心办了坏事,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农民并不买账。

(三)基层组织和基层党员干部的领导核心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无论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还是生态文明、政治文明建设,都需要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不可能是农民群众的自发行为,而直接组织领导的责任,必然是由基层组织和基层党员干部来承担。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最终还是要靠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通过艰苦奋斗的努力来完成。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必须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引领农民脱贫致富方面的积极作用。

然而近年来,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落后于农村改革发展客观形势的需要,面临着年龄结构老化,整体素质不高,党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较弱等诸多问题。同时,由于农村村级经济薄弱,集体经济发展严重失调,“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名存实亡,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和农业税全部取消以后,原有的农村收费项目被取消,村干部与村民打交道的环境消失,与村民的关系趋于淡薄;再加上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维持村级正常运转和村干部误工补贴都不够,农村基层组织经费保障措施不到位,农村工作难度加大,导致村干部工作动力不足,有些地方甚至出现村干部无人担任的状况。村级根本就拿不出钱来兴办村级公益事业,一些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缺失,甚至破坏严重,新农村建设及后期管理、良好的民风习俗等方面的培养等都难有保障。

(四)各个涉农部门之间缺乏资源整合、齐抓共管、协调统一的工作机制,没有发挥整体效益

关于“三农”和“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准备非常充分,道路和方向非常明确,真情实意和真金白银的优惠政策很多。而现行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不完善,涉农部门多,条块分割严重,导致资金使用分散,效益不佳。财政支农资金按行业分,有农业、林业、水利、水产、畜牧、农垦、气象等7大类;按部门分有近20 个部门之多。各部门之间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基本上是各自为政,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同部门从各自的角度进行新农村规划和建设,资金使用分散和投入交叉重复现象比较多,资源浪费严重。同时,财政支农资金往往是通过中央、省、市、县、乡、村六个层级,财政资金拨付不及时,再惠及到农民,中间的“跑、冒、滴、漏”问题严重。因此,部门利益、“条块”管理、各自为战、交叉重复,必然导致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整体效益不好。

(五)重视生活性建设,轻视生产性建设,新农村建设后劲不足

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长期目标是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增长,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而解决农民生活中的困难是近期目标。两者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前者是根本的,是长远的;后者是直接的,是暂时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既要解决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更要立足长远,抓住主要矛盾。而新农村建设,总投入力度较小,其中,用于生活性建设支出比重过高,用于农业生产性支出比重过低。都突出了“三位一体”、村庄道路建设、村庄房屋改造等生活问题的解决,而对于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生产发展”,特别是农业发展机耕路、农业灌溉用水、基本农田改造等扶持资金的投资力度都较小,缺乏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和长远的发展规划,造成新农村建设中重点错位的现象,导致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比较缓慢,规模难以壮大,新农村建设后劲不足。

(六)新农村科技文化活动室的功能未能得到利用

新农村建设科技文化活动室(农村科普和信息化的推广室、村民的会议室和文艺活动室、农家书屋、综合培训室、体育健身室、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等等),是具有综合功能的村民集体活动空间,是农民获取精神食粮的“充电器”,是农民建设新农村,致富奔小康的“加油站”。是用先进科技文化武装农民群众,引导群众、提高群众,帮助群众培养新的文化、道德标准,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社会生活的状况、方式和观念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所看到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村寨,一方面,科技文化活动室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都是由政府出资建设;另一方面,科技文化活动室虽然都已建好,电脑、电视机、影碟机、桌椅等都已配齐,但科技文化活动室都只是作为仓库和展览室使用,其功能远远未能发挥,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村科技文化工作没有引起地方党政一把手的足够重视,管理机构综合能力不强,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统一协调的工作机制及一套长效的“建、管、学、用” 科学运行机制。

二、对策和建议

在有关“三农”和新农村建设的现行政策体系下,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前期调研和规划

我国“三农”问题是长期积累形成的,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突出。建设新农村,缩小城乡差别,彻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这是一个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长期过程,不是朝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道远,头绪繁多,既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生活环境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又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均衡的城乡福利政策和基层民主制度,加强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设,还需要考虑各地的差异和具体情况以区别对待。

因此,需要广泛开展调研,抓住新农村建设短、中、长期的核心问题,统筹规划,有序安排,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牢固树立“打基础、谋长远”的思想。必须把总体规划与阶段性目标结合起来,做到既要有中、长远的规划目标,又要有近期工作安排。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注重实效,逐步完善。我们既要坚持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从农民最积极、条件最成熟的村子抓起,一步一个脚印,见到实效,既让农民充满信心,又要让农民得到实惠,树立农民立足家乡、建设家乡的信心,进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自治管理和文化建设,使新农村建设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为充分做好前期的调研和规划工作,建议成立“乡村建设规划研究所”,从体制上提供保证。

(二)充分发挥和实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一是注重宣传政策。通过对新农村建设政策全面准确的宣传,将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转化为农民建设新农村的自觉行动,有效地保证政策执行;二是注重办实事。要立足本地实际,找准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激发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三是注重典型带动。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农民看到新农村建设的美景,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四是完善民主管理机制,保证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知情权、商议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尊重和实现农民的合理意愿;五是基层干部必须起表率作用。基层干部必须讲原则、讲章法、讲程序,起模范带头作用,来引导群众和带动群众,避免过去那种行政推动的强制式、命令式工作作风;六是强化“主体意识”和“外援意识”的教育;七是注重树立新风。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树立农村良好民风,营造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浓厚氛围;八是加大对新型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

(三)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培育发展新组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就是要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一是加大对基层党组织教育培训力度,并形成长期的教育培训机制;二是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培育各类协会和专业合作社,不断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要打破过去以自然村建立党组织的传统做法,围绕产业发展和新型经济组织发展建立党组织;通过组建党群共富产业链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经纪人与中介组织作用;三是积极扶持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在资金、税收等政策方面给予优惠,完善运行机制,加强规范管理。

(四)强化领导,建立统一协调的工作机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需要各级部门、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但是,多方参与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协调机构,来协调、整合各部门的力量和资源,共建共享、齐抓共管、协同工作,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合力,集中使用新农村建设的资金、资源,形成规模效应,避免新农村建设的各自为政、“多龙治水”的局面。因此,很有必要加强领导,积极探索统一协调的工作机制。

(五)加大农业产业化发展投入和扶持力度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根本,它不仅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带动力量,也是引导千家万户农民走向大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必须加大农业产业化发展投入和扶持力度。一是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和省财政配套投入,有重点、连续地投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发展中,做大做强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二是积极发展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鼓励和引导农村各类主体创办专业合作组织和建立行业协会,提高带动农户的能力;三是重点扶持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大的特色优势产业中的龙头企业,推动其在技术、质量、经营等方面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四是支持具备条件的地方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将提升水平与精深加工相结合,提高附加值;五是大力扶植和培育农产品品牌,培育国家名牌农产品,增强产品竞争力;六是将延长产业链条与基地建设和市场开拓结合起来,提高整体效益;七是加大科技扶持力度,运用科学技术支持和引导农业产业发展,增强农民的农业生产能力,提高了农业效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八是积极给予贷款信用担保,不断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扶持力度。

(六)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收入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非农收入已成为重要增长源。要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就必须建立促进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一是加大引导扶持力度,促进全民创业;二是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力度,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三是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促进传统产业的发展。要积极整合土地资源,发展规模经济,以规模增效;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农业和特色农业,以比较优势增效;要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以科技创新增效;推进农业产业化,以经营机制增效;要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着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以管理增效;四是积极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五是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让农民分享更多的社会福利。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精选篇8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8-0041-0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举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1],这五句话蕴涵着深刻的含义。

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致富困难。发展经济是建设新农村活动的关键,归根结底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态。但当前农民增收中却遇到一些问题:一是人多地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仅靠现有土地和种养方式很难实现农民收入的突破。与此同时,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收入较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三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

2.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农民群众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的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3.一些地方政府与基层官员过于搞政绩工程。近几年,形形色色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让人目不暇接。厕所贴瓷砖、门前建喷泉、贷款建洋房、扛着锄头进电梯……这些看似夸张的现象,却成为一些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样板,成为当地政府大力宣传的“小康村”,但地方百姓却因此背上沉重的负担和挥之不去的心病。为何一些地方官员热衷于“政绩工程”?这体现了他们的思维定式和习惯作风,因为他们凡事眼睛向上看,只对上不对下,只要你能搞出政绩,让领导看到,上级对于下级就有好感,最后就会把搞“政绩工程”的干部提拔到更高的职位上去。地方某些政府官员为了“政绩工程”,不问农民愿意不愿意,答应不答应,就逼着农民建楼房、盖别墅,让农民“旧债没还又添新债,旧愁没消又增新愁”,与其说是让农民享受“新农村”的“新生活”,倒不如说是在逼着农民苦着肠胃活遭罪。

4.缺乏科学有效的引导措施。一些干部没能正确地摆正政府引导与农民群众为主体的关系,缺乏引导和激发农民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的有效措施,进而把农民群众排斥在外,完全忽视了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很多县乡的新农村规划,是规划部门做出来的,农民没有说话的机会,这一切都严重挫伤了一部分农民的积极性,在由政府主导的强势作用下,一些农民也忽略了自身的存在,没有把自己摆进去,表示“上面要干啥就干啥”。部分村干部认为提不提新农村建设,要不要农民支持和拥护,对抓建设促发展没有区别。

5.新农村建设缺少体制保障。导致城乡发展差距扩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是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开放后虽然进行了一些调整,但是向城市倾斜的局面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政府对城乡的投入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1.确保农民持续增收。当前,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非农收入已成为重要增长源。要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建立促进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一要加大引导扶持力度,推动全民创业快速发展。广泛宣传鼓励扶持创业的政策,大力推广农民创业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努力营造政府支持创业、社会鼓励创业、农民勇于创业的良好氛围。二要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力度,推动劳务经济持续发展。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有效途径。各地要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三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要积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农业和特色农业,以比较优势增效;要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以科技创新增效;推进农业产业化,以经营机制增效;四要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着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继续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贯彻落实,以辅导培训和政策扶持为抓手,加快培育一批,努力规范一批,积极改造一批,着力提升一批,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四要积极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增加农民的就业岗位,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只要我们始终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就一定能够逐步建立起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让农民的“腰包”不断鼓起来。

2.培养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一是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二是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等的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办好农民图书馆、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3.基层领导干部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与政绩观。要杜绝新农村建设中的“政绩工程”,除了要让基层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抛弃急功近利思想之外,要深入到社会的最底层“望、闻、问”,了解到一些原汁原味的真实情况,千万不要被“政绩工程”迷惑了眼睛,麻醉了大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急功近利。尤其当前的乡村建设规划,一要树立以农为本的原则,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新农村建设,则应坚持以农村为本,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农村有农村的特点,村庄建设要注意和城市建设相区别,体现农村的特色,适应农民生产生活要求。要突出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不能把典型的地域特征搞没了,把鲜明的民族特色改掉了,把优秀的文化传统弄丢了。二要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由于乡镇财力状况差别,村与村之间基础各异,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做到“三个符合”,即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增加乡村债务,不增加农民负担;符合群众愿望,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形象工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不搞无效益的产业。三要实行分类指导,动态管理,决不能搞一刀切。要严格遵循“先规划后建房,未规划不批建”,使每一分钱的投入都能进入积累的轨道,不再浪费。建设新农村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好事需要办实,切不要重“唱功”轻“做功”,更不能搞大干快上式的“政绩工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增产增收,多予少取,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而不是砸一笔钱、速成一批典型。

4.科学引导民力。建设新农村,对于农民的积极性问题,要通过政策鼓励、示范引导等方式,激发广大农民的参与热情,真正把人财物力投向新农村建设。一是要出台政策激励。按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各级关于加快三农发展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投资引导,鼓励农民加大农业投入,扩大农业生产规模;鼓励和引导农民参与农村营利性设施与社会事业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结构。二是要加强示范引导。重点抓好省、市、县、镇各级示范村的建设,捆绑有关项目资金,使示范村的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路、电、供水等基础设施都有一个明显的改观。示范面要确保30%,争取达到50%以上。通过示范村的现身说法,使广大农民看到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进一步坚定信心。三是要优化村级班子。注重把致富能力强和带富能力强的农村能人选进村级班子,注重培养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村干部队伍和务实型、开拓型、发展型的村级领导班子,使村级组织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领头雁”,形成在基层组织和村组党员干部带领下万千农民齐心协力建设新农村的局面。

5.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体制保障。一是深化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要在切实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不受侵犯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解决当前农村部分外出务工家庭“土地抛荒”、“胡种胡收”的现象,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是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投入新机制,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民间投入,金融投入,工商投入为主体的农业投入新格局。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连保贷款范围。各镇争取项目资金的同时,还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各类资本投向农业和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精选篇9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内涵、问题、对策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十五"发展期间以来,我区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1、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2、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3、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4、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 

(三)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四)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影响社会和谐发展 

(五)村镇建设杂乱无章,人居环境条件恶劣 

(六)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七)农村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

五、如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2、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3、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实现全国农产品信息联网 

4、保护环境,协调发展。 

5、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 

6、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7、加强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8、加强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发挥农村党员的先进性,根据“三个代表”的内涵和现实要求,结合农村工作的实际,我认为农村党员的先进性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发挥: 

1、搞好生产经营,努力成为农民致富的典范。当前,广大农民群众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就是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目标,而对于怎样才能致富,却显得很茫然。广大农村党员作为农民中的先进分子,就要敢为天下先,通过了解市场,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有前景的设施农业、林果及畜牧养殖业,或外出务工经商,搞好生产经营,努力成为农民致富的典范,真正使党员成为农民群众致富的一面旗帜。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精选篇10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农机化建设;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0-0352-01

1 农机化建设的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把生产发展放在第一位,而农村生产快速发展的前提是实行农业机械化。这是由于先进的农业机械可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解放劳动力,也是农业推行新生产技术的保证,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标志。

(2)我国现行农业结构比较散乱,急需进行农业结构整合,农业机械化的推进为此奠定物质基础,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尽早摆脱贫困。实现农业现代化,前提是要实现农村的结构整合,帮助农民加快富裕的步伐。而进行结构整合必须要有农机化作为物质基础才能实现。一方面,农产品的精加工能使农民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而这种农产品的精加工一定要依靠机械完成。另一方面,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农业领域普遍得以应用,也要依靠农机化的大批运用,把多种多样的生产技术转变为生产力,以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3)农机化技术是农业飞速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技术保证。只有高效应用农业各种资源,完善农业生产的基本设备,充分利用农业生产中的基础条件,才能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这些都必须有农业机械化作为保障。现在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依靠大型机械来施工,使工程质量得以保障,有效降低了资金的投入;农田中的土地深耕、改造土壤,还有水利设施的修建等,均由大型机械来完成,农民的生产条件得以提高,防止了水土流失;农业生产中,如何有效利用水资源,提高粮食产量,实现增产增收,也是当前重要的话题,以新型喷灌技术为代表的节水灌溉等机械化技术解决了这一难题;利用机械化浇水,节水节能,确保农业的丰收,给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1]。

2 我国农机化的发展特点

一是农机化发展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提升单位面积产量和劳动生产效率,以解决我国人口众多、土地短缺、粮食匮乏的问题。二是耕作地块较小不利于大型机械展开作业。三是我国地大物博,各地经济发展情况不同,进行农机化推广要根据当地状况。四是我国对农机化的资金投入较少,缺口很大,在农业生产中要厉行节约。五是要加快大中型农机具推陈出新的步伐。

3 我国农机化发展的现状

(1)农机化全面配备水平低,现在的农机分配情况不均衡,农机配套设施不完善,不能满足全面建设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距实现农业现代化还有一定的差距。

(2)我国农机制造技术整体水平不高,生产的农机产品存在很多不足,种类单一,性能不完善,这些都制约了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速度。

(3)农机服务比较落后,仍停留在过去的一家一户自行生产的水平,农机化服务没有打开市场,大型农机具的分布较散乱,不利于统一管理。

(4)近几年,国家实行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刺激农民的购买能力,有力推动大型农机具的推广与普遍应用,农村农机化配备有所改善,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步伐加快[2]。

4 农机化建设发展方向

(1)农机化的普及推进了农业生产前进的脚步,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一方面,农村农机化要想取得蓬勃发展,必须首先解决农机服务问题,为购置大型农机具的农民解决后顾之忧,政府应在统一农机管理、农机手知识培训、农机具维护维修、新型农机具鉴定、农机新技术应用、市场化服务等方面全力发展,为农机化的大力普及给予全方位的保证。另一方面,农机三大市场(农机修配、农机维修、农机作业)的发展和完善能够有力地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3]。

(2)实现农业机械化,必须依靠农机化的迅猛发展,采用多种方法,改变当前的农村产业结构和农民的劳动方式,在用机械化代替人力的同时,鼓励农民多方创收,增加经济收入。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发展的首要目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一定要有农机化的鼎力支持,农机化是农业发展的有力保障和物质基础。农业生产方面涌现了许多新技术,如科学播种、深翻深耕、节能播种、节水喷灌等以节能为主要目标的农机化新型科技得到全面普及,还有现代化农机具必须取代陈旧型农机具。全面发展农机服务行业,可以解决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4]。

5 结语

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应紧紧抓住党中央近期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利时机,加快农村农机化发展的进程。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代表着当前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农业机械化的实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保障。

6 参考文献

[1] 宋红霞.贫困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1(5):146.

[2] 王东青.从2009汉诺威国际农机展看国外拖拉机技术的发展(下)[J].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11,38(3):8-10.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精选篇11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问题;解决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current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common factors influencing village planning in new rural construction, scientific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the methods of solving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urrent. Analysis and examples of related cases and prove this point of view, the reference for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ersonnel.

Key words: new rural construction; village planning; problems; Solutions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发展过程

城市由于现有的各项功能已经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及城市功能的需求,在原有的行政区域基础上将周边的郊区划入城市区域。但由于新划入的区域往往离城市中心较远,各项配套设施及管理政策、措施暂时还没有到位,从而形成了暂时的城市不是城市、郊区不是郊区的地区。新农村规划并不是一蹴而就,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分析而言,其产生过程及发展趋势为五个阶段 :

图1 新农村规划发展历程

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村庄规划管理与土地规划管理脱节

土地是农民生成的基础,关系农村的切身利益,国家将对村民的土地进行征用,会产生一系列问题。由于土地征用的费用比较高,通常在征用前,新农村大量的违法建筑顺势而生。此类违法建筑和特殊性的土地产权大量存在,新农村的社区建设带来困难。获得土地补偿费,也就是村的集体资产变成了货币资产,土地补偿费的分配问题成为社区建设过程中的一大难点。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量外来人员涌入,导致结合部人员构成相对混杂,因此带来众多的社会问题,管理起来难度大。

(二)村庄规划缺乏前瞻性和科学性、规划编制整体上滞后

村庄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层次不清。一是缺乏系统科学的村域整体发展规划。发展布局缺乏宏观调控,各村各自为政随意性较强。二是大部分村都有村庄建设总体规划,但是很多地方缺乏村庄建设详细规划。且村庄总体规划滞后,许多已超出规划年限而没有进行修编,对村庄建设的指导作用不大且缺乏专业规划。三是规划基础资料薄弱,地形图等规划资料严重缺乏。四是相当一部分村庄规划为无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现已不适应建设需要;有的近几年虽然编制了规划。但未经法律程序审批,没有法律依据,再加上由于技术、资金、时间等方面原因,村庄规划编制的深度不够,操作性不强,难以实施。因为规划滞后,村庄建设中没有统一的规划和安排,影响和制约着整个农村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由于没有规划指导,导致目前整个农村建设在一种无章可循的无序状态中发展,更谈不上布局的科学、合理和有特色。

(三)乡镇规划管理较弱,

违法建设工程屡见不鲜各村镇城建办,主要职能为负责村镇规划审查报批,建设工程项目及农民建房的规划、选址、审批及发证,监督村镇规划实施,查处违法、违章建设等管理工作。由于近几年国家先后取消了规划管理费等收费项目,而村镇规划管理工作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逐步增加,使村镇规划管理机构运转艰难,导致了管理力量配备不足,管理力量薄弱。乡镇没有规划建设的执法权,对于出现的违法工程,申请上级部门或法院执行的周期一般较长,对于建设周期较短的违法工程在管理上常常感到无能为力。未批先建、少批多建等现象较为严重。许多村庄规划实施和管理力度不大,不少村干部对村庄规划建设认识不够,不按规划的要求建设,随意性太大,再加上许多村干部更换频繁,规划实施缺乏连续性。村民建房。按规定应先有规划建设部门办理选址意见书和村民建房许可证,但大部分建设是在办理土地手续时补发该证,村庄建设管理无序。

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主要任务与因素分析

村庄整治规划以现有的主要任务是整治、改造、维护为主,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农村清洁工程、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项目建设,尊重农民意愿,从“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清庭院”,“改房、改厕、改圈、改水”,“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等“四清四改四化”入手,分期分批整治改造农民最急需、最基本的设施和相关项目,防止大拆大建、破坏历史风貌和资源。利用政府有限的资金投入,更有效地改善农民的生活和居住条件.发挥聚集效益,降低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成本.提高生活质量。

举例说明怎样解决目前的问题做好新农村规划

为实现“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总体目标,目前乡村规划的总体思路是:总体建设模式为旧村整治,新建幼儿园、公交停靠站等公共设施,完善村级配套设施,空闲地新建联体别墅式农房等。

规划措施:一、加快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继续推进“三区”建设,加快发展中小企业,设立农村公共服务岗位,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平台。加强农民创就业培训,鼓励企业吸纳本地农民就业,五年内争取转移农村劳动力40万人。二、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增加经营性收入。实施设施农业提升工程、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提升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实施“放心农产品”进社区直销工程,促进农产品产销衔接;扶持发展农家院、渔家院旅游,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培养10万职业农民,提升农业从业者和经营者的素质。三、深化农村改革,增加财产性收入。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社,鼓励农民采取多种形式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推进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四权”确权发证、抵押融资。四、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增加转移性收入。提高涉农补贴标准和范围,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品种和区域覆盖范围。加大养老、医疗、社会救助城乡统筹力度,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幅度提高农民保障待遇水平。建立财政“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推动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向农村倾斜。五、是扶持农村低收入群体增收,实现共同富裕。实施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帮助低收入农户建立稳定的收入来源,实现增收致富。强化对口帮扶制度,发动市级各部门、各区县和社会各界对低收入村、低收入户进行对口帮扶。加强社会救助力度,使生活困难农户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结语

新农村的规划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运用本土的民族风情与历史文化,创建有特色的文化新城。宽松的投资环境,全面周到的服务,便捷的交通路网,加快当地的经济发展。这样才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规划进村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人民网,2006,2,15.

[2] 蒋国河.社会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需求、角色与功能[J].中国农村经济.2010.(05).

[3] 蔡丽风.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城建档案,2009(8)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精选篇12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问题;对策;甘肃榆中;冯湾村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350-0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明确指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自此全国各地掀起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在此背景下,榆中县冯湾村积极响应政府政策,大力推行新农村建设,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现针对榆中县冯湾村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如下。

1 榆中县冯湾村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经济发展问题

1.1.1 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冯湾村的农业生产以蔬菜种植为主,品种主要是菜花和韭菜,种类单一且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缺乏产后深加工,没有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农业经济效益比较低。蔬菜种植以自产自销为主,没有形成专业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规模化程度很低。

1.1.2 集体经济尚未形成规模。冯湾村现有的村办经济实体有宏立工贸有限公司、宏立宾馆、冯湾砂场、建筑工程队等,目前都处于发展初期,规模小且实力弱,加之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各公司经济效益的提高,尚无法为冯湾村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1.1.3 农民科技水平较低。调查显示,冯湾村现有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8年,由此可见,已有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加之政府部门对劳动力的培训资金投入不足,农民对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运用较少,接受现代科学技术和知识的欲望相对较低。农业新技术在群众中得不到广泛地应用和推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1]。

1.1.4 信息不对称。信息的极度缺失是目前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的普遍现象。信息经济学理论表明,农村信息不对称主要是因为分散的信息是难以传输且不规范的[2]。农民对市场信息的掌握具有滞后性,对农产品的种植具有盲目性,导致“供过于求、供不应求”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由于农民获得农业信息的渠道和技能都极为有限,农民不易了解到一些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相关的措施,很难将农业风险性降到最低,农民的经济收入得不到应有的保证。

1.2 生态环境问题

1.2.1 企业造成的污染。近10余年来,随着冯湾村酒钢企业发展进程的加快,冯湾村的经济发展水平、生活质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与此同时酒钢企业超标排放的“三废”已成为影响冯湾村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酒钢企业离该村的农田、居民点较近,其产生的大量废弃物严重污染了该村的农田和居住环境,给人们的生活及健康造成了较大的威胁。

1.2.2 农村生活造成的污染。由于财力所限,该村环保设施建设长期未得到有效解决,污水集中处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更是空白;加之农民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薄弱和相关部门对环境管理的滞后,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该现象不仅使冯湾村的环境质量日益变差,而且给邻村的环境质量也带来了负面的外部效应。

1.2.3 农业生产造成的污染。该村的土地面积较广,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以种地为主,从而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大量的化学肥料、农药、农膜等,长此以往会使一部分农地中的污染物在土壤中大量残留,久而久之会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影响耕地质量,致使土壤的生产力下降,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农作物减产和农产品质量下降,对该村今后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农产品进入超市或出口以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2 促进榆中县冯湾村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2.1 经济建设方面

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走生态经济发展道路。新农村的经济增长方式应逐步地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把自然生态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放在经济发展的第1位[3]。要推进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应用,鼓励农民大面积使用沼气资源,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应处处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要求[4]。

2.1.1 加快产业发展。一是蔬菜产业。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的“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建设受到高度重视。目前,在冯湾村以种植蔬菜和发展日光温室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农民应树立绿色农产品品牌意识,改变传统的自产自销模式,发展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模式,努力提高该村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蔬菜附加值,从而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和改善村民整体的生活水平。二是劳务产业。根据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状况,有针对性地对全村的剩余劳动力进行专业技能和创业技能的培训,使之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各种需求,有力地达到供需对接。最大限度地发挥该村现有的宏立劳务公司和酒钢企业的作用,进行大规模的劳务输转,尽可能地解决该村青壮年的就业,在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同时也不断地提高该村的年劳务收入,达到个人和集体的双赢。三是养殖业。以该村现有的奶牛养殖场为基础,继续推广“集中管理、分散养殖”模式,走“支部+协会”的发展路子,建立规范的养殖业协会,扩大养殖规模,同时应建立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有力地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1.2 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以科技进步为主要增长动力,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集约化经营的持续发展农业。该村应重视农业科研和技术的推广,走农业机械化的道路,节省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健全社会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尽可能地降低各种农业灾害;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改善该村整体的生产和生活环境;适时地增加对该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资金投入,全面提高劳动者的身心素质,为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储备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同时该村应大力发展壮大蔬菜产业,利用已有的“万眼泉”旅游景点,发展“农家乐”旅游,扩大村民的收入渠道,努力推动该村经济的多样化发展。

2.1.3 培育新型农民。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5]。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偏低已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尝试从村民中挑选一批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具备领导全体村民致富奔小康能力的人发展为农村的干部和党员,或者也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且有意愿进村进社服务的大学生担当村委会的相关事务,他们的思想观念比较新,文化素质比较高,为人处事的能力和职业技能相对都比较强,对农村社会的发展都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5]。

2.1.4 加快信息化建设。信息不对称问题要通过信息的手段得以解决,因此发展电子农务是一项很重要的技术创新。电子农务项目是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一种创新性尝试,也是政府与企业合作,服务于农民的一种有效手段[2]。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农民如果对市场行情不了解,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就无法提高商品的市场占有率,不易提高经济收入。因此,加快该村的信息化建设极为重要,政府应为村民搭建一个先进的信息交流平台,让农民及时获得准确的市场供需信息及农业防灾减灾、疫情、病虫害防治的相关信息,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有效规避市场风险,从而尽可能地获得最大的经济回报。

2.2 生态保护方面

2.2.1 加强农村生态经济的宣传教育。生态经济,尤其是农村生态经济,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学说。它的中心思想是:经济的发展要与环境生态协调统一。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必须坚持按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办事的原则。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向农民大力宣传生态保护的知识,把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作为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应该协同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是生态环境更美的农村,而不是污染与破坏并重的农村。

2.2.2 加大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力度,推进农村环保法制化。目前,驻地该村的酒钢企业大量排放的“三废”对该村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面对这种情况,该村应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将农村的环保落到实处;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酒钢企业的排污收费力度,扩大收费范围,适当提高收费标准,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酒钢企业的超标排污现象进行全面的监督和治理。同时尽可能地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保证在农村和城市有同样严格的环境保护的法律约束体系和监督机制[6]。农村生态环境的管理,应该实施专人专职负责制,同时将环保的总目标细分为若干个子目标,责任到人,对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进行严格的考核,做到奖罚分明[7-8]。

2.2.3 引进农业新技术,减轻农业生产污染。在新农村建设之初,该村尝试推广沼气技术,但由于种种原因沼气技术未能得到广泛持久地使用。因此,各部门应解决阻碍沼气技术推广使用的限制条件,大力推广沼气技术。该技术既可以减少人畜粪便对环境的污染,也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沼气供能,既可以减少对森林的滥砍乱伐和柴草的燃烧,又可以防止大气污染,减少农民的生活开支。同时,沼液和沼渣也是很好的有机肥料,可以代替部分的化肥和农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土壤和地下水及农产品的污染,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保护作用[9-12]。

3 参考文献

[1] 中共甘肃省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政府推动社会联动齐抓共管榆中县冯湾村新农村建设成效喜人[J].甘肃农业,2007(9):7-8.

[2] 周明海.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发展电子农务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1):116-120.

[3] 张国明,谢胜波.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与生态问题[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4):4255-4256.

[4] 李静.“低碳经济”理念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以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为例[J].时代金融,2010(2):65-67.

[5] 韩丽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46-47.

[6] 吴海燕.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探析[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3):50-51.

[7] 李启宇,张文秀.内蒙牧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乌审旗和鄂托克前旗的调查[J].农业经济,2009(10):14-16.

[8] 官修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社会工作介入探索[J].中国城市经济,2011(2):329-330.

[9] 郁太维,田园.人力资本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学分析[J].新西部,2007(1):86-87.

[10] 张燕妹.福建省农村智力支持中的政府管理创新问题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2):100-101.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精选篇1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问题;发展思路;青海湟源;阳坡湾村

1基本概况

阳坡湾村位于寺寨乡政府以东3 km处,平均海拔3 100 m。平均气温-1~3 ℃,最热月(7月)均温5~11℃,最冷月(1月)均温-10.5~10.0 ℃,年平均日照时数2 564 h,年总辐射量597.9 kj,光热资源可满足一季农作物生长需求。年均降水量408.9 mm,雨热同期,春旱频率较高。阳坡湾村水源分2类,一是地表水,水系为三道河,流量0.26 m3/s;二是自来水,主要用于人畜饮用。当地矿产资源贫乏,交通比较偏僻,距县城近25 km;全村通电率100%。全村有172户,总人口708人,人均耕地面积0.15 hm2。村民中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总人口的75%。有劳动力430人,占总人口的52%,其中长期务农、半农半工、长期在外务工人员比例分别为28%、42%、30%。全村共有草场900 hm2,耕地面积97.19 hm2,水浇地面积20 hm2,林地3.33 hm2,以柳树为主。2009年粮油综合产量221 t,其中粮食产量199 t,油籽产量22 t。

2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产业发展滞后,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缓慢,未形成适合该村发展的优势产业。二是畜牧业发展存在牛羊品种不良、育肥周期长、饲料短缺、粪便对环境的污染大等问题,畜产品没有初、深加工企业和行业协会。三是居住环境差,人畜混住现象突出,圈、厕、厨卫生有待改进;宅前乱堆粪土,违法乱建畜棚、车房、猪圈等现象普遍;住宅条件差,主要以土坯房为主;居民区没有垃圾收集点[1]。四是能源单一,缺乏清洁卫生能源。目前燃料主要以秸秆、柴草为主,对环境污染较大。五是农业生产规模投资大,近年来种子、农药、化肥、水费、油价上涨,造成农民生产性投资过大。六是技术、人才、信息短缺,农民急需科技指导、急需引进适应本村发展的农、畜品种,急需冷冻胚胎移植、市场信息等方面的专业人员[4]。七是缺少活动场所,业余文化单一,农民没有学习、活动、娱乐的场所,缺少报刊、书籍阅览点。

3规划思路与总体目标

3.1指导思想与发展思路

3.1.1指导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目标,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立足阳坡湾村自身优势,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现代农业,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家园,培育新型农民,加强民主管理,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将阳坡湾村建设为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1.2发展思路。以发展畜牧业和特色农业为主导产业,通过培育农民协会和农村合作组织,发展产业化经营,引进技术和优良品种,挖掘产业增收潜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解决住宅改建、村容整治等问题,改进基础设施;发展以沼气为主的清洁能源,建设生态家园;通过阳光工程、农民科技示范入户工程等,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加强民主管理和农村基层组织,发展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

3.2总体目标

按照西宁市新农村建设达到“家富、村美、民乐、人和”的目标,2009—2019年阳坡湾村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如下。

一是按照“布局优化、建筑美化、道路硬化、环境绿化、卫生洁化、路灯亮化"的要求,安排好生活与产业的发展。发展高效、特色、绿色的现代农业,初步形成产业化格局,力求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达2万元以上。2019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 560元,比2009年递增10%,实现农民生活宽裕,2019年主导产业畜牧业收入占纯收入的55%以上。二是新增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达到12年以上;家庭主要劳动力掌握1~2门以上实用技术。每户至少有1人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户数占全村总户数的60%以上。三是初步组建种植业、养殖业营销协会和农畜产品营销协会,培育发展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紧紧联系农户与市场。四是砖木、砖混结构的住房占总户数的80%以上,人均20 m2以上,农户住宅统一规划,新宅比例占60%以上,农村住房设施基本配套,庭院绿化、美化、净化。五是全村建卫生厕所172所,占100%。六是全村100%农户使用以沼气和太阳能为主的清洁能源,建“一池三改”沼气池207座,太阳灶和太阳能热水器各172个。七是2011年垃圾处理率达100%,绿化覆盖率达到15%。

4参考文献

[1] 徐建宏,许百发,严启辉.当前新农村建设要在五个方面下功夫[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2):19,86.

[2] 李欣,王长海.浅析乡风文明建设中文化的双重性质[j].商情,2010(13):8.

[3] 郑进达.推进江北新农村建设的“五突破”[j].宁波通讯,2010(6):50-51.

[4] 陈铿,郑宝华.对新农村建设的再认识[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3):90-91,96.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精选篇14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问题;发展思路;青海湟源;阳坡湾村

1基本概况

阳坡湾村位于寺寨乡政府以东3 km处,平均海拔3 100 m。平均气温-1~3 ℃,最热月(7月)均温5~11℃,最冷月(1月)均温-10.5~10.0 ℃,年平均日照时数2 564 h,年总辐射量597.9 kj,光热资源可满足一季农作物生长需求。年均降水量408.9 mm,雨热同期,春旱频率较高。阳坡湾村水源分2类,一是地表水,水系为三道河,流量0.26 m3/s;二是自来水,主要用于人畜饮用。当地矿产资源贫乏,交通比较偏僻,距县城近25 km;全村通电率100%。全村有172户,总人口708人,人均耕地面积0.15 hm2。村民中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总人口的75%。有劳动力430人,占总人口的52%,其中长期务农、半农半工、长期在外务工人员比例分别为28%、42%、30%。全村共有草场900 hm2,耕地面积97.19 hm2,水浇地面积20 hm2,林地3.33 hm2,以柳树为主。2009年粮油综合产量221 t,其中粮食产量199 t,油籽产量22 t。

2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产业发展滞后,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缓慢,未形成适合该村发展的优势产业。wWW.133229.cOm二是畜牧业发展存在牛羊品种不良、育肥周期长、饲料短缺、粪便对环境的污染大等问题,畜产品没有初、深加工企业和行业协会。三是居住环境差,人畜混住现象突出,圈、厕、厨卫生有待改进;宅前乱堆粪土,违法乱建畜棚、车房、猪圈等现象普遍;住宅条件差,主要以土坯房为主;居民区没有垃圾收集点[1]。四是能源单一,缺乏清洁卫生能源。目前燃料主要以秸秆、柴草为主,对环境污染较大。五是农业生产规模投资大,近年来种子、农药、化肥、水费、油价上涨,造成农民生产性投资过大。六是技术、人才、信息短缺,农民急需科技指导、急需引进适应本村发展的农、畜品种,急需冷冻胚胎移植、市场信息等方面的专业人员[4]。七是缺少活动场所,业余文化单一,农民没有学习、活动、娱乐的场所,缺少报刊、书籍阅览点。

3规划思路与总体目标

3.1指导思想与发展思路

3.1.1指导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目标,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立足阳坡湾村自身优势,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现代农业,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家园,培育新型农民,加强民主管理,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将阳坡湾村建设为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1.2发展思路。以发展畜牧业和特色农业为主导产业,通过培育农民协会和农村合作组织,发展产业化经营,引进技术和优良品种,挖掘产业增收潜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解决住宅改建、村容整治等问题,改进基础设施;发展以沼气为主的清洁能源,建设生态家园;通过阳光工程、农民科技示范入户工程等,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加强民主管理和农村基层组织,发展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

3.2总体目标

按照西宁市新农村建设达到“家富、村美、民乐、人和”的目标,2009—2019年阳坡湾村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如下。

一是按照“布局优化、建筑美化、道路硬化、环境绿化、卫生洁化、路灯亮化"的要求,安排好生活与产业的发展。发展高效、特色、绿色的现代农业,初步形成产业化格局,力求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达2万元以上。2019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 560元,比2009年递增10%,实现农民生活宽裕,2019年主导产业畜牧业收入占纯收入的55%以上。二是新增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达到12年以上;家庭主要劳动力掌握1~2门以上实用技术。每户至少有1人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户数占全村总户数的60%以上。三是初步组建种植业、养殖业营销协会和农畜产品营销协会,培育发展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紧紧联系农户与市场。四是砖木、砖混结构的住房占总户数的80%以上,人均20 m2以上,农户住宅统一规划,新宅比例占60%以上,农村住房设施基本配套,庭院绿化、美化、净化。五是全村建卫生厕所172所,占100%。六是全村100%农户使用以沼气和太阳能为主的清洁能源,建“一池三改”沼气池207座,太阳灶和太阳能热水器各172个。七是2011年垃圾处理率达100%,绿化覆盖率达到15%。

4参考文献

[1] 徐建宏,许百发,严启辉.当前新农村建设要在五个方面下功夫[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2):19,86.

[2] 李欣,王长海.浅析乡风文明建设中文化的双重性质[j].商情,2010(13):8.

[3] 郑进达.推进江北新农村建设的“五突破”[j].宁波通讯,2010(6):50-51.

[4] 陈铿,郑宝华.对新农村建设的再认识[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3):90-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