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范文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精选(十四篇)

时间:2023-09-20 17:50:57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精选篇1

关键词:原因;雷电;措施

中图分类号: S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6-10-1

1 农村防雷现状及特点

雷电灾害作为联合国被公布为“最严重的十种灾害”之一,在我国雷电灾害也是破坏生产资料的重要灾害之一。我国是雷电频发地区,在每年收到雷电灾害损失的财产也不计其数。在我国重大、特大雷电灾害几乎都在农村,雷电不但对农业造成较大的损失,还威胁到了人身安全。数据表明,我国农村依然为雷电灾害防御薄弱地区,给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不少的压力和不利影响。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农村防雷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1 农村不完善的防雷措施

农村防雷建设工作有许多因素阻碍其发展。在人员居住上,广阔的地域以及分散的居住方式,使得防雷建设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而在资金、意识上,经济基础的相对薄弱,对雷电防御的认识不足,甚至对有些建筑尚未考虑过防雷问题,这些情况都是防雷工作开展的困难之处。

1.2 空旷的原野地带

农村一般都分布在山区原野地区,农民在广阔的土地中劳作,一旦雷雨天气将至,人们经常来不及回家或躲避,就会就近寻找、躲在大树下或在原野中孤立的建筑物中,这些地方往往是雷电灾害高发区。对于农村民居建在空旷高处的建筑物也是村民最喜欢也是最乐衷居住的地方,但这样的地区往往却都是十分不安全的。

1.3 思想意识落后

在农村,教育文化程度不同,不到位的思想教育和封建迷信思想的巩固,使得农村普通居民对雷电灾害认识仍处于非常模糊的状态。农村防雷认识的模糊和缺乏,甚至有许多人认为,雷电就是上天对人的惩罚,是雷神的发威,“凡人”无法同上天直接对抗,所以往往对雷电采取不予理会的态度。

2 应采取的措施

2.1 合理选址

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农村住宅应尽可能的避开“雷电高发区”;尽量避免建在地形较高、突出于其他地貌的地方;要尽量避免靠近潮湿有水的地方;也要避免有金属矿藏的地方建设民居。建立民居要选较低的地方,而在较高空旷地方的建筑物要设有防雷的措施。

2.2 在室外装避雷针以及避雷带

利用建筑物各柱内钢筋作为引下线导体,将雷电通过这个引下线和建筑地梁这个自然接地装置,将雷电导入地下。可将架在室外的避雷针和避雷带还有房屋外的金属支架(室外天线、太阳能热水器、空调机箱)等可靠连接到这个接地装置上,这样的做法就使得雷电如果打在这个房屋上时,各部位的电位一致,没有电位差,其电量也可快速导入地下。

2.3 在室内安装措施

在农村民宅的室内也要安装防雷措施,室内的电源网以及网络通信线路,要在其入户终端安装电涌保护装置,可以保证电源、网络的稳定。在电线、电力、通讯等方面要及时维修,做好定期检查。在各种线缆架空入户前,线杆应做好接地,以避免闪电电涌被各种线缆引入室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4 房屋设计方案

房屋设计问题一直是农村多处隐患之源,而对于建设新农村的现有房屋规范化是十分必要的。要制定一套按照国家相关的技术规范的标准建设方案,在房屋建设中也要遵循经济、实用为标准,设计出具有雷电防护措施的房屋。设计时应着重考虑将相近的建筑物地梁相互相接,扩大接地面积,防止雷电反击。在铺设相关管线的同时,要注意都要在入户端与接地装置做好等电位联接。在众多方案中综合利用,以雷电防护为主要措施和技术攻关,在根据不同建筑的同时,来选用合理的防雷设计。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2.5 科普宣传

在村庄内建设相应的雷电宣传基地,推进农村内的雷电防御知识的培训工作,间断性模拟强烈雷电来临前、发生时村民的自我保护以及雷电灾害发生后的伤员救助工作和财产抢救工作,以此展开雷电知识教育。要把受教育的培训人口量控制在90%以上,是大多数人或更多人掌握有效的防御救助方法,建立一定数量的 “防雷示范户”,在受灾演练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在宣传栏、村民广播和预警电子屏中显示和宣传,分发防雷宣传手册。

3 结论

保障和解决我国农村地区所面临的问题是我国新农村发展的首要前提,雷电防御工作的开展也是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敢于和自然灾害“挑战”的第一声号角。在改善农村生存条件方面,防雷减灾工作也给村民一个行之有效的参考,这样不仅能保障自身的财产及生命安全,更是使人们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大方向下带来的新成果。

参考文献

[1]GB/T 21714.2-2008.雷电防护第2部分:风险管理[S].

[2]肖稳安.雷电与防雷技术基础[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精选篇2

关键词新农村;体育;农民;建设;问题;措施

1新农村体育建设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有近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这对农村各项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包括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我国,“三农”问题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基于其重要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囊括了农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理所当然包括了农村体育在内的公共文体事业建设。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城乡体育文化的冲突以及大众体育文化传播的“城市中心主义”等因素的影响,致使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陷入了困境[1-2]。

体育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体育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新农村体育建设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农村体育可以增强广大农民的体质,提高生产力,服务于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可以促进、形成和谐的村民关系,增强基层凝聚力,服务于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可以培育先进的思想观念,繁荣农村先进文化,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引导农民移风易俗,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与文明素养,使服务于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坚实的人力保障[3]。因此,新农村体育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基本任务和发展目标,而且对新农村的整体建设具有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没有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就没有全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同样,没有新农村体育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新农村体育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村体育是制约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瓶颈”所在。目前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广大农村居民的体育意识和体育健身意识不强;二是体育场地设施、体育组织建设严重滞后,体育健身项目单一且缺乏特色性、普及性,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时冷时热、时有时无;三是体育健身指导远远不够,农民体质状况堪忧,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四是农村体育在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不明显,农村体育工作任重道远。体育建设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进度,缺少体育建设这一环节,就缺乏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和谐。

3新农村体育建设的发展措施

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如何大力开展群众体育是未来中国体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加速“三化”进程,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革大众体育文化传播体制,引导农村体育文化发展,以及加强城乡关联,促进体育文化整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农村体育文化发展走出困境的道路选择[4]。

3.1新农村体育建设应增强广大农民的体育意识

我国大部分农村属于经济落后地区,与外部的联系较少,形成了固步自封的思想意识。因重视农业生产,轻视体育锻炼,大部分农民认为自己已经在劳动生产中锻炼了身体,根本没有必要参加体育活动。很多农民认为无病即健康,没有必要参加体育锻炼。努力增强体育意识,基于农民的心理感受,从传统文化对农民的影响出发,加强对农民内在体育意识的培养,加大对“全民健身工程”的宣传,从根本上提升农民的健康意识,树立“花钱买健康”、“少吃药、多流汗”的新型体育观[5]。积极纠正农民的错误认识。加大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如通过广播、电视等积极引导农民参加与之相适应的体育锻炼,从根本上发掘农村体育建设的源动力。

3.2新农村体育建设方法要科学,形式要多元,要符合农情

农村体育要本着“立足农情、以人为本、差异兼顾、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灵活多变”的工作原则。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要采取国家引导、政府支持、社会协同、农民参与的模式;在布局上必须贴近村民生活,便于村民参加体育锻炼、开展体育活动;在形式上必须一场多用、小型实用;在投入上必须经济、耐用、长久,不超出农民的支付能力;在运行上必须易于开放,便于管理和维护。农村体育的组织建设要注重单项性、自发性、民间性[6]。农村体育项目的研制开发要突出方便易行性、特色性、民族性、民风性、民俗性。农村体育竞赛活动的组织开展要富有趣味性、娱乐性和节日性。组织小型多样、农民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如摘柑橘比赛、抛秧苗比赛、背化肥往返跑比赛等与农村生产劳动相结合、趣味性强、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农村体育活动,让农民感受体育运动的快乐,增强体育意识,激发强身健体的热情。

3.3新农村体育建设要注重整合

当前,纵横联合、部门联合、行业联合已成为整合资源、拓展新领域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和重要举措。发展农村体育,服务新农村建设,要进一步突破地区封锁、行业界限和部门垄断,找准切入点,大力推进农村体育与农村科普、教育、文化卫生、旅游的结合,把农村体育的场地、组织、活动、指导、科普、培训部分转移接到农村科教文卫旅中[7]。将农村健身科普与农技科普相结合;将农民健身技能培训、农业技术培训和农民工进城培训相结合;将农村日常健身活动与农村日常文化活动的组织、管理、场地等相结合,不断拓展“文”中有“体”、“体”中有“文”的广度和深度;将农村国民体质检测、监测站建设与农村乡(镇)村卫生院、卫生室的建设相结合,予以共投、实现共享,做到看病、体检、体质检测、监测一条龙,医疗处方、健身处方一体化;将健身设施与农村其他公共设施如文化、计生、小公园等相结合,尽最大限度实施资源共享等。

4小结

搞好新农村体育建设是一项重大工程,要不断研究、分析乡情,研制、推广更多富有浓郁本土文化气息,集区域性、民族性、传统性于一体,根植于百姓、易于开展、易于推广的新型特色健身项目,促进农村体育健身的普及和农村体育人口的提升,从而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

5参考文献

[1] 马先英,杨磊,沙磊.农村体育:制约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瓶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0):1310-1312.

[2] 裴立新.当前农村体育发展中若干重大问题的理性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3(3):5-9.

[3] 李海鹏,张恺.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民体育的发展[J].河北体育学院报,2006,20(4):24-26.

[4] 黄爱峰.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体育发展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6):14-19.

[5] 刘勰.对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建设的理性思考[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0,25(5):74-76.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精选篇3

关键词:新农村;体育;农民;建设;问题;措施

新农村体育建设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有近%的人口生活在农村,这对农村各项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包括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我国,“三农”问题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基于其重要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囊括了农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理所当然包括了农村体育在内的公共文体事业建设。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城乡体育文化的冲突以及大众体育文化传播的“城市中心主义”等因素的影响,致使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陷入了困境[-]。

体育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体育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新农村体育建设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农村体育可以增强广大农民的体质,提高生产力,服务于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可以促进、形成和谐的村民关系,增强基层凝聚力,服务于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可以培育先进的思想观念,繁荣农村先进文化,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引导农民移风易俗,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与文明素养,使服务于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坚实的人力保障。因此,新农村体育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基本任务和发展目标,而且对新农村的整体建设具有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没有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就没有全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同样,没有新农村体育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新农村体育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村体育是制约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瓶颈”所在。目前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广大农村居民的体育意识和体育健身意识不强;二是体育场地设施、体育组织建设严重滞后,体育健身项目单一且缺乏特色性、普及性,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时冷时热、时有时无;三是体育健身指导远远不够,农民体质状况堪忧,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四是农村体育在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不明显,农村体育工作任重道远。体育建设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进度,缺少体育建设这一环节,就缺乏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和谐。

新农村体育建设的发展措施

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如何大力开展群众体育是未来中国体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加速“三化”进程,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革大众体育文化传播体制,引导农村体育文化发展,以及加强城乡关联,促进体育文化整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农村体育文化发展走出困境的道路选择。

.新农村体育建设应增强广大农民的体育意识

我国大部分农村属于经济落后地区,与外部的联系较少,形成了固步自封的思想意识。因重视农业生产,轻视体育锻炼,大部分农民认为自己已经在劳动生产中锻炼了身体,根本没有必要参加体育活动。很多农民认为无病即健康,没有必要参加体育锻炼。努力增强体育意识,基于农民的心理感受,从传统文化对农民的影响出发,加强对农民内在体育意识的培养,加大对“全民健身工程”的宣传,从根本上提升农民的健康意识,树立“花钱买健康”、“少吃药、多流汗”的新型体育观。积极纠正农民的错误认识。加大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如通过广播、电视等积极引导农民参加与之相适应的体育锻炼,从根本上发掘农村体育建设的源动力。

.新农村体育建设方法要科学,形式要多元,要符合农情

农村体育要本着“立足农情、以人为本、差异兼顾、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灵活多变”的工作原则。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要采取国家引导、政府支持、社会协同、农民参与的模式;在布局上必须贴近村民生活,便于村民参加体育锻炼、开展体育活动;在形式上必须一场多用、小型实用;在投入上必须经济、耐用、长久,不超出农民的支付能力;在运行上必须易于开放,便于管理和维护。农村体育的组织建设要注重单项性、自发性、民间性。农村体育项目的研制开发要突出方便易行性、特色性、民族性、民风性、民俗性。农村体育竞赛活动的组织开展要富有趣味性、娱乐性和节日性。组织小型多样、农民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如摘柑橘比赛、抛秧苗比赛、背化肥往返跑比赛等与农村生产劳动相结合、趣味性强、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农村体育活动,让农民感受体育运动的快乐,增强体育意识,激发强身健体的热情。

.新农村体育建设要注重整合

当前,纵横联合、部门联合、行业联合已成为整合资源、拓展新领域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和重要举措。发展农村体育,服务新农村建设,要进一步突破地区封锁、行业界限和部门垄断,找准切入点,大力推进农村体育与农村科普、教育、文化卫生、旅游的

  

结合,把农村体育的场地、组织、活动、指导、科普、培训部分转移接到农村科教文卫旅中。将农村健身科普与农技科普相结合;将农民健身技能培训、农业技术培训和农民工进城培训相结合;将农村日常健身活动与农村日常文化活动的组织、管理、场地等相结合,不断拓展“文”中有“体”、“体”中有“文”的广度和深度;将农村国民体质检测、监测站建设与农村乡(镇)村卫生院、卫生室的建设相结合,予以共投、实现共享,做到看病、体检、体质检测、监测一条龙,医疗处方、健身处方一体化;将健身设施与农村其他公共设施如文化、计生、小公园等相结合,尽最大限度实施资源共享等。

小结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精选篇4

关键词 农村基层 党组织建设 存在问题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Pasang Dolma

(CPC Lhasa Municipal Party School, Lhasa, Tibet 850000)

Abstract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 is the base for our Party to carry out my rural work, is the leadership organization for the rural march to new countrysid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roblems of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in the new situation and proposed way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measures, aimed at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in the new situation.

Key words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0 前言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起着重大的作用,它是农村各项事业的管理者和政治思想、文化传播的主要负责人。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政治、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由原来的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以后,我国农村的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经济、文化、政治方面的影响日益衰弱,存在问题也越来越多。当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时期,农村新的变革正在进行,这个时候农村的发展特别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本文就是通过分析新形势下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旨在推动我国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发展。

1 新形势下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要要求

1.1 新农村建设中的执政能力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建设和发展的领导核心,它管理着农村日常生活的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在我国经济转型的新时期,农村基层的党组织面临着新的考验,特别是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方面面临着新的考验。随着我国农村政治和经济的改革不断深入,迫切需求农村基层党组织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抓住机遇,勇于挑战,敢拼敢闯,带领村民全面进入新农村建设的新时期。具体来说,就是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在村委会发挥好领导作用,积极主动联系群众,做好带头模范作用。同时,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做好国家政策解释和宣传,让村民及时把握国家政策信息,方便农村的生产。

1.2 引领新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

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经济结构单一,收入渠道少,生产工具落后,农民市场意识弱,这是阻碍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基层党组织作为农村发展的领导核心,要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多渠道发展农村农业,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加快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农村经济更加多样化,农村管理更加文明化。总之,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引导、带领农民革新过去小农经济的发展思想,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告诉农民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当然,农村基层党组织也要向先进农村地区看齐,借鉴他们的发展经验,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地区的新农村发展规划。

1.3 引导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能力

当前,我国农村文化整体水平较低,一些地区迷信封建、,严重影响新农村的和谐发展。农村的文化活动也十分落后,大多地区农民的日常文化活动就是打牌、,这严重败坏了农村的社会风气,影响了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具有引导新农村的文化建设的能力,带领村民发展正确的文化爱好。要做好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村民精神文明的建设,用先进的文化来武装农民的头脑。

1.4 统筹新农村社会发展的能力

党的十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做好新农村的发展和管理是保障民生的头等大事。新形势下的农村发展,需要有较强统筹农村发展能力的基层管理者。基层党组织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带头作用,能全面协调和管理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做到农村经济、政治、精神文明三者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同时,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不断加强自身先进性建设,把努力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当作首要任务。从各个方面逐步加强基层党组织的队伍建设,妥善处理好农村各个方面的矛盾,促进整个农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的和谐健康发展。

2 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问题

2.1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党内民主建设相对滞后

当前,农村党的干部选拔制度不民主,大多数村的村干部的选拔任用往往由村书记或少数几个村干部把持,绝大多数村民没有被选举权。虽然,农村有一套监督管理制度,但很难发挥作用,难以有效遏制基层干部的腐败。特别是对村党支部书记的监督非常困难,监督软弱无力。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缺乏民主集中制的意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独断,不听取他人意见,在实施重大项目和重大决策时不调查研究,不听取民意,对党的人事安排,工作安排,财务状况和其他重大事项不公开,使现有的民主措施流于形式,无法执行。

2.2 农村基层党组织影响力明显不强

新形势下的农村,正面临着新一轮的深刻变革,农村经济、政治、文化急需变革,急速适应新农村发展的需要。新农村的发展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做好带头作用,迎难而上,勇于拼搏。但是,当前大多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较弱,一些农村党组织软弱涣散,人浮于事,使农民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信任度降低,失去信心。特别是市场经济发展下的农村,如何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如何提高村民的收入,给基层党组织带来了新的挑战。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农民之间的经济交流逐渐减少,党的组织化程度对农民的影响也逐渐衰弱。另一方面,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广大农民迫切希望参政议政,享有广泛的民主政治的权利。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村级各种组织和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听取他们的声音,改善自己的服务态度,使村民始终团结在党的周围,为新农村的建设一起奋斗。村委会是村民自治的主要形式,对村内各项事务有管理决定权。然而有时候两个或多个权力主体,在一些事物上为了私利,互不相让、争吵,这大大降低了党组织的权力影响力。

2.3 农村党员干部自身素质亟待提高

目前,农村党员干部的素质普遍不高。特别是一些地区的农村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淡薄,对村的事物麻木不仁、冷漠或处处优越化自己。许多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水平很低,思想保守,缺乏发展和控制新农村的能力。他们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下的农村要求,也不具有促进新农村发展生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能力。总之,他们落后于时展的步伐,不具备驾驭新农村发展的能力和紧急处理突发事件和重大社会矛盾的能力。同时,农村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不高,整体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作为农村的领导者,他们的文化水平直接影响党的原则理解和政策的实施,直接影响其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能力。

2.4 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执政能力有待加强

基层党组织在执政能力方面急需提高。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意识不强,不能很好地理解上级的意图,以及把上级的指示精神与本村的实际情况紧密联系。大多数农村基层党组织,人浮于事,消极落后,胆小怕事,举足不前,敷衍了事。同时,执行上级指示打折扣,不注意方式和效果,敷衍了事,出了问题也是漠不关心,推卸责任,不主动与群众联系和协调,导致执行的质量状况有所下降。党的十报告中,特别强调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水平,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要求。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执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是新形势下新农村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3 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应对措施

3.1 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激发整体活力

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离不开优秀人才的加入。要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把那些会致富、有头脑、会服务、态度好、讲民主的人加入到基层党组织,委以重任。要拓宽用人渠道,将本村的人才资源纳入到村委班子,特别是那些文化水平高的青年、外出经商致富的企业家,以及退伍军人等优秀村民,聘请加入村委,带领村民共同富裕。同时,村基层党组织要欢迎大学生村官,带领大家创业,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活力。

3.2 加强党支部建设,提高党支部的组织影响力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转型时期,农村的经济、政治都急切需要调整。基层党组织也要与时俱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加强党支部建设,提高党支部的组织影响力。将党支部深入到农村的各个角落,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关心人民的困苦,提高党的服务水平,扩大党组织的影响力。党员要落实“三个代表”思想,做好领导模范作用,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优化党和党员在农民心目中的形象。另一方面,基层党组织要不断发展和完善党支部选举制度,做到选举民主,让被选出来的党支部书记能更好地带领大家建设和发展新农村。

3.3 提高素质,优化形象,提升党员个体的影响力

农村基层党组织中的党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做好带头模范作用,紧密联系群众,倾听群众的心声,解决好群众日常生活困难。同时,基层党组织要不断加强党员的管理和组织纪律建设,严格按照党规,依法管理党员,逐步建立一支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素质高、能力强的党员队伍,不断提高党员在农村的个人影响力。另一方面,基层党组织要不断保持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就需要不断学习、培训。基层党组织要多次派党员进市、县、乡镇党校学习,提升理论水平,更好地指导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同时,基层党员要抓住学习机会,多层次、多方面地学习优秀乡镇发展的经验,不断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本领。总之,基层党员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掌握新知识,提高服务经济、依法办事、做好群众工作、带领群众致富,以及应对复杂局面、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潘维,贺雪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5.

[2] 张殿兴.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J].湖湘论坛,2008.9.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精选篇5

关键词:新时期;农村;水利建设;问题;对策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发展由过去只注重粮食产量向重视农产品多样化转变;由过去纯农业向农村工业化、产业化、商品化转变。农村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农村集镇的城市化及农民住宅的小区化,使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和保障能力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相适应。特别是农村水利工程的防洪除涝能力不高,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数较低,不少城镇在排涝动力的配备上还是接照农业的排涝标准进行设计建设,农村居民饮用水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生活和生产污染严重,农村水利科技含量仍然较低,农田水利工程经营机制没有达到良性运行目标等等。这一切,都对农村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1、当前农村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1.1河道调蓄、抗灾能力严重不足

尽管近几年国家投入巨资,建设了不少高标准防洪工程,但大部分工程主要是针对城市和主要河道防洪,而农村中量大面广的乡镇级河道,防洪标准整体上不足10年一遇。特别是随着农村各类工程建设、生产活动的频繁,水土流失的加剧,以及农民生活方式和耕作方式的改变,造成了河道淤积问题尤为突出,形成“旱时引不进,涝时排不出”的尴尬局面,引排调蓄能力明显下降,抗御水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不高。

1.2农村生态环境令人担忧,饮水安全形势严峻

农村水生态环境恶化,对水资源无节制的开发利用,导致不少地区江河断流、湖泊萎缩、湿地消失、地下水枯竭等一系列问题,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同时,因工业废水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河道成了垃圾场、纳污池,造成河道、湖泊水环境不断恶化,不仅影响农业灌溉,更为严重的是影响到农村饮水安全与此同时,当前农村已建成的大部分供水工程供水保证率不高,高氟、高砷、苦咸等水质问题严重影响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全国4万多个乡镇中有1/3缺乏符合标准的供水设施。

1.3水利工程管理主体不明确

原则上跨村的水利工程由乡镇管理,跨乡镇的由县(市)管理,跨县(市)的由省管理,跨省或大江大河的治理由国家管理。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管理主体缺位。村里的水利没有专门的水利人员管理,一般都是村委会管理。乡镇只管理跨村的泵站和涵闸,县也是只管跨乡镇的泵站和涵闸。渠道的维护却无人问津。水利作为一个整体结构,任何一环的缺位都会引起整体的运行不畅。由于管理主体不明确,导致水利行政机构的不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水利的投入越来越少,而地方政府由于资金有限和认识不足,对水利建设疏于管理。由于长期的农田水利管理缺位,导致农村水利工程损坏严重,甚至一些地方已不能再进一步使用。同时,在农村水利建设规划及设计上缺少农民的参与,不能形成农村水利建设的保障机制,无法适应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因此,改善农村水利建设的组织与管理方式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2、农村水利建设解决措施

2.1科学制定农村水利建设规划

农村水利建设规划成为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水资源的重要基础工作。科学制定农村水利建设规划的前提就是掌握农村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科学制定和完善农村水利规划,按照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实施方案。农村水利建设规划制定以后,要严格组织实施,解决地表水利用不足、地下水过度开采、水流失量大及水污染等问题,实现农村生产生活与水资源的协调。

2.2增加对农村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

当前,农村水利建设范围扩大了,涵盖的内容增多了,因此,有必要增加对农村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其投入的资金主要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国家财政的资金投入,保持现有农村水利建设项目资金渠道,扩大项目资金投资范围,把农村小中型水利工程项目也纳入项目预算;当地政府的资金投入。要充分调动当地政府的积极性,加大财政扶持的力度,列出专门经费用于水利建设,确保区域水利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投资农村水利建设,为当地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2.3强化政府行为,不断加大农村水利建设的政策引导力度

农村水利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群众性和政策性都比较强的系统工程。在农村取消“两工”以后,实行一事一议制度,更要强化政府行为,加大引导的力度,正确处理好抓农村水利建设与减轻农民负担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抓农村水利建设与其它公益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抓农村水利建设与抓农村其它各项工作的关系。通过各级政府和水利、财政、计划等有关部门的统筹协调,综合调度和科学安排,将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想周到、想周全,使他们的愿望变为现实,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扎实有效地开展农村水利建设,促进农村水利建设的发展。

3、结束语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广大地区积极开展农村水利建设项目。为此,要加强对农村水利建设和设施的民主管理,为农村水利建设顺利实施提供舆论保障。积极实施农村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确保农村水利建设顺利进行,水利设施良性运行,为农村的农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区晶莹,陈晶,俞守华.广东农村水利建设绩效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2056-12059.

[2]何俊仕,孙博,温福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沈阳市农村水利建设[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3):477-479.

[3]胡艳生.对武汉市新洲区水利建设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3):4039.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精选篇6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问题:对策

我市新农村建设从2009年开始至今,已经两年时间。那么,到目前为止,全市新农村建设中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全市新农村建设下一步该怎么走?这里试对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以期提出对策。

一、我市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市新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等、靠、要”思想严重。一些地方基层干部,尤其是个别乡村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对新农村建设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虽然对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很清楚,但是说起如何结合实际推进工作,却要等上面布置对新农村建设仅仅寄希望于上面有资金下来,硬化几条路,粉刷几栋房等简单的村庄环境整治。一些地方对新农村建设宣传不够深入,对农民的思想发动不够深入,没有将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转化为农民建设新农村的自觉行动,导致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认知程度比较肤浅,主动性、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片面认为建设新农村是政府的事,市政府建设,农民享受,“等、靠、要”思想严重,农民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二)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展不平衡。全市的示范村,有的地方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坚决,行动迅速,措施得力,进展较快,形象初步显现。如孙店镇连片得十几个村从清洁家园人手的整村改造成绩显著。但是,由于个别领导思想上不够重视,采取的措施不力,一些职能部门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资金投入力度较小,从而导致有的地方推出的亮点工程还是以前新农村建设的“老底子”,有的地方虽然示范村规划出来了,制定了方案,但是行动较慢,抓落实不够,措施不力,没有大的动作,个别地方新农村建设还停留在规划上,停留在会议和文件上,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部署推进。另外,个别驻村工作队也存在缺乏责任心和纪律性的问题,没有全身心投入到帮扶工作中去。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全市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

(三)新农村建设筹集资金比较难。我市农民人均收入普遍较低,大部分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基本没有,乡镇农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市财力较为有限,各项涉农资金不少,但是整合较难,而新村规划需要规划设计费用,新农村建设诸如社区的道路、给排水、绿化、电力、通讯、学校、超市、卫生室等公共基础设施这一块需要投入资金较多,新农村建设工作需要大量资金作支撑,这都将极大地制约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四)新农村建设用地问题受制约。各位党委、政府必须坚持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同时,新村社区建设要占用土地,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新农村建设预留的土地空间不足,势必造成新农村建设用地使用难题,造成新村社区建设土地手续批复难度较大,费用较高,且不规范,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基层政府为难,给新农村建设带来很大难题。

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项城是农业大市、人口大市、财政弱市,村庄建设基础差、底子薄;同时,也有领导重视不够、认识不足、投入力度较小、工作措施不力、部门作用发挥不够等主观原因。

二、我市新农村建设应对的措施

针对项城农村实际,我市在今后的新农村建设中应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一)狠抓生产,攒足后劲建设新农村。只有农民富裕了,才有真正意义的新农村;只有发展富民产业,农民致富有保障,才能支撑真正意义的新农村。因此,一要挖掘潜力促增收。积极发展品种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大力发展产品加工业,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实现增值增效。二要健全组织促发展。按照“扶持而不干预,参与而不包办”的方针,鼓励龙头企业、经济技术部门领办、能人牵头兴办、农户联办等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建立专业合作社或协会,强化资金、技术、场地、人才管理等服务,实现农户与龙头企业有效对接。

(二)加大投入,集成政策建设新农村。大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适度倾斜的原则,调整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入比重,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加快建立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财政投入机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今后,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安排要落实“三个高于”:即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同时,积极引导金融资金投向,支持新农村建设。

(三)强化宣传,动员社会各界建设新农村。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加大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广泛参与、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l生和主动性,激发广大群众建设新农村的自觉性和创造性,汇集民智,集中民力,引导和发动农民采取“一事一议”办法筹资投劳建设新农村。要鼓励和引导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开展结对帮扶,支持新农村建设,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全社会高度重视、广泛参与的共同行动。

(四)用足用活,探索土地政策建设新农村。各级土管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用足用活土地政策,按照我省林州会议上省国土资源部门的部署,大力推进土地综合整治,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途径,努力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加强监督,促进节约集约和依法依规用地,切实保证新农村建设用地需要。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精选篇7

1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境

1.1 对乡村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乡村文化建设没有引起许多农村社区的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费投入不足。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乡村文化的发展,与基础设施相比,经费投入远远不够。(2)流于形式。乡村文化建设过于形式,虽然进行了乡村文化建设,但是却很少起到实际作用。

1.2 乡村发展主体单一

当前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乡村文化发展模式仍然过于单一,而且面临许多的困难,目前乡村文化发展主要由基层政府负责,缺乏社会力量未参与进来,这样就阻碍乡村文化的发展。而乡村发展主体单一,造成供需机制不协调。

2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发展乡村文化的策略探讨

2.1 将发展乡村文化思想落实到实处

想要实现乡村发展的全面,落实发展乡村文化发展非常重要。所以首先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对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视,明确乡村文化的作用,同时还要起到带头领导的作用,对乡村文化建设在人、财、物三个方面给与一定的支持,为乡村文化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经济条件,同时还应向各农村地区宣传发展乡村文化的重要性,使各农村地区不断发展乡村文化。

2.2 重构乡村文化管理体系

制度是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就应建立规范乡村文化管理体系,使得乡村文化的发展更加的有序。但是当前乡村文化管理体系,仍然存在队伍结构不足、投入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对乡村文化的发展造成了阻碍。所以对此应采取合理的措施,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所以首先对于当前乡村文化的管理,应进行全面的改革,目前对于乡村文化发展,乡镇的文化站主要的操作部门,并拥有对辖区文化管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乡村文化管理不尽如意,在办事过程中,存在机械性以及被动性,使得乡村文化发展面临许多的困难。所以重构乡村文化管理体系,转变只由乡镇管理乡村文化的局面,可以使上级文化部门参与进来,同时也可以由上级文化部门,对各地区的农村地区的乡村文化发展进行完全管理,同时对于乡村文化发展,应及时的进行明确。其次应建立健全村庄社会文化管理队伍。选出一名合适的人选,负责乡村文化事业,同时还可以组建一支农民队伍,发展乡村文化,并与上级的文化管理工作协调配合,充分队伍中每个人的才能,为发展好本村的乡村文化不断的努力。同时作为发展乡村文化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还应积极的进行融资,争取到更多的资金,为乡村文化发展提供保障。

2.3 完善乡村文化的发展基础

发展乡村文化需要长期进行,而完善乡村文化发展基础是促进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要措施。但是目前许多农村乡村文化的发展基础不够完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基础设施不完备,另一方面缺少文化人才极端,对当地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对此首先应健全基础设施,由于农村文化的建设需要依靠于乡镇文化站以及村文化室,所以必须加强对乡镇文化站以及村文化室的建设,同时还可以建设“农家书屋”、“运动场所”等,这些与农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普遍的推广,并且应加强服务质量。其次还应充分调动农民自身的积极性,组织乡村文化发展队伍,充分利用民间资源,可以吸引有才能的人参与到组织中,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培训,给与其精神上的肯定,以此不断丰富农民精神世界,对于外文化的冲击,能够提高抵御能力。最后还要进行乡村文化人才的建设,应培养具有才能的人,使得农村文化工作队伍更加的壮大。另外还建立乡村文化协调发展起来,充分发挥文人、艺人的作用,并加强文艺团体建设,以带动其他人,结合当地乡村文化,开展文化活动。

2.4 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

积极培养“乡土艺术家”。近年来,文化下乡如送戏下乡、送书下乡、科技下乡、健身器材下乡等在各地热火朝天地开展着,支持农村文化精英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支农民化、乡土化和本土化的新农村文化精英队伍,使他们成为农村文化的传承者,这是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最迫切的任?铡?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精选篇8

【关键词】集体经济 农村发展 集体经济管理

一、引言

作为中国共产党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的一个主要方针,积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的主体,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在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实践表明,积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作用,忽视农村集体经济的建设,必将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发生较为深刻的变革,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态势,诸如集体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够平衡、集体经济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的社会问题过多以及发展后劲明显不足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文章从经济管理的角度,探讨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以期在农村集体经济建设过程中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二、当前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从经济管理的角度来看,当前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这样五个方面:

1.农村集体经济呈现出区域发展不均匀的现象,部分村的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缺少一个相对有效的、稳定的资金来源及保障,部分村的集体经济甚至难以做到正常的运转。

2.对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益处的认识不足,没有形成发展集体经济的动力。尤其是部分干部群众对村级集体经济的存在及发展还存在疑虑,导致部分地方在集体经济管理方面出现了放松的现象。

3.集体经济的收入来源过于单一,导致资金来源枯竭,而且集体资产流失的现象较为严重。尤其是在实施税费改革之后,政府部门将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了国有经济和私营经济方面,这在客观上导致农村集体经济的一些资金来源逐步消失,集体经济的地位被弱化。

4.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及运营缺乏一个相对有效的激励与监督机制。这一点在绝大多数的农村普遍存在,在资金的管理及利用方面还相当的欠缺。

5.实施集体经济管理主体的素质和集体经济发展的水平不相适应。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得到进一步的深入,科学知识在现代经营管理中所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建设及集体资产管理者的文化及管理水平却偏低,村级集体资产管理者中大专以上学历者几乎没有,大多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虽然这些人在经过一点的培训之后能处理一些管理实务,但是对于科学的管理还是不够适应,使得集体资产没有被合理的利用起来。

三、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相关措施

从上面对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分析来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对集体资产的管理以及对集体经济发展的一个科学规划问题。下面将主要从经济管理的角度探讨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建设的措施。

1.适时的进行行政单位的合并

对于人口相对较少,规模小的村级行政单位进行合并。由于农村村级单位无论其大小,都具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特征,使得村干部的配备数量较多,但是一些人口规模较小的村,由于资金收入较少,支出大于收入,导致村级行政单位经常出现债台高筑的现象,严重影响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2.切实加大对村级财务审计、监督的力度

对于村级的财务审计与监督,不仅需要对入账之前的每一张单据进行审计,同时还应该对财务的每一项收入、支出等行为进行账外审计,可以开展走访核对的措施,对其真实性、合理性进行核实。对于村级账目,不但需要进行账前的审计,同时还应该进行账后的复审,尽量避免重复报账与错账现象。再者,还需要进行适当的宣传活动,通过宣传增收节支思想而减少开支,将结余下来的资金用于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上来,实现集体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

3.采取措施减少村级债务

限制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农村的村级债务一直不能得到有效的减少。由于村级债务一直较多,导致村里的各项支出都必须采用贷款的形式来进行,贷款的同时需要支付高额的利息,这样就导致欠债更多,形成恶性循环,使得集体经济的规模越来越小,甚至消耗殆尽。因此,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过程中,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来化解债务链。

其一,要倡导农民耕种集体土地,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还需要积极的尽自己的义务,然后制定一个逐步的清欠计划,及时的将村级欠款还清;其二,要将集体土地实施公开发包,将发包所得收入注入村级贷款当中,减少带来的贷款利息。

4.减少村级新债务的发生

在实施新的农村税费改革措施之后,农民的负担的确得到了有效的缓解,但是如何将新税费改革的成果加以巩固,就需要各级经济管理部门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一些管理办法,减少新债务的产生,诸如对相关费用实行包干,即将支出的费用按照收入的多少来进行包干,然后将从收入所得的一部分作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资金。同时,还应该对于产生新债务的村主管部门领导追究相应的责任。

5.对现有的集体资产进行盘活

在对农村集体经济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农村大部分都有一些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的资产,例如“四荒地”及闲置的农机具、房屋林木资产等。这些资产都可以加以合理的应用,但是当前由于管理不善,这些资产一部分被闲置,一部分被领导干部无偿的占用,没有形成合理的收入,有的甚至被乱花掉,导致集体资产损失。因此,为了能有效的利用这些资产产生效益,应该对这些集体资产进行重新的清理和登记入账,然后在公开、公平和公正的情况下采用竞价承包的方式来利用集体资产,将收入纳入到集体发展基金当中,坚决杜绝私设账外账、小金库等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克诚等. 现阶段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思考[J]. 农业科技管理. 2010,29(5).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精选篇9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水利建设;保障措施

一、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水利建设的要求

作为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涉及生产、生活、乡风、村容、管理等5个方面,每个方面都与农村水利密切相关,因而每一项目标的实现,都对农村水利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

二、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水资源不断减少,农业用水捉襟见肘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国家,不仅水资源总量明显不足,而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区域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严重。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

(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很难满足新农村“生产发展”的要求目前,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脆弱,全国还有近2/3的耕地没有灌溉设施。农村水利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管理粗放的状况还未能得到根本的扭转。

(三)节水灌溉工程和节水措施不多,水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较低由于受投资不足的制约,渠道建设和维护严重滞后,沟渠渗漏严重,影响了水利投资效益的发挥。同时,在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和制定节水政策措施方面做得也不够多,农村普遍存在节水意识淡薄、浪费水较为严重的现象,水资源的利用率较低。水的利用率低也导致部分地区水费偏高,出现了农民浇不起地的情况。

当前,农村水利建设主要还是由政府决策和组织、农民被动服从和参与;农村水利建设规划及设计、政策制度安排等都是由政府直接完成,缺少农民的参与。因此,从多层面采取措施,加快建立农村水利建设新的保障机制,是适应形势变化的客观要求,是当前各级政府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中农村水利建设的保障措施体系

(一)规划保障

水利规划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基础。要在进一步查清区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制定和完善农村水利规划,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及实施方案。规划一旦形成,要严格组织实施,通过落实规划,逐步解决当前地表水利用不足、地下水过度开采、客水流失量大及水污染等问题,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资金保障

农村水利建设朝着新农村建设方向发展,涉及的范围扩大了,囊括的内容增多了,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资金的来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保障:

1.国家财政保障。保持现有农村水利建设项目资金渠道,扩大项目资金投资范围,把农村小中型水利工程项目也纳入项目预算。农村水利建设项目还要实行严格的项目审查、立项、规划预算和规范的项目实施管理制度。

2.当地政府适当投入保障。要充分调动当地政府的积极性,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3.当地经济能人适当投资(社会资金)保障。随着全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各地农村已涌现出无数个致富带头人。富裕的先驱者都愿意把自己的力量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中,带动家乡经济整体向前迈进。

(三)组织保障

农村水利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加强项目的组织领导,协调好各部门的工作,是项目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在农村水利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实施过程中,需要提供以下几个方面的组织保障:

1.加强政府职能部门作用,依法管理农村水利建设项目。在农村水利建设项目建设中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协调各参建单位的管理工作,为项目建设提供领导与组织保障,并尽能力提供适当配套资金。

2.创新新农村水利建设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加快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深化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广泛吸纳各类社会资金进入水利领域。

3.项目建设中成立现场指挥领导小组。由当地农村水利建设中心技术精湛、工作责任心强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

(四)科技保障

1.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技术。根据区域实际情况,相关部门应把推广农田节水技术作为搞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生态农业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通过大力宣传,搞好技术培训和搞好试验示范促进面上推广,使节水技术为广大农民所认识,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受欢迎的一项主要农业技术。

2.大力进行泵站更新改造研究和实践。更新改造泵站主要目的是提高泵站的装置效率力争达到使现有泵站达到部颁标准。全国各地小型泵站数量众多,更新改造任务十分繁重。积极开展泵站更新改造研究和实践为提高农村水利设施利用效率奠定基础。

四、结论

农村水利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切入点,在分析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水利建设的要求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只有从规划、资金、组织、管理等方面对新农村背景下农村水利建设的保障措施着手,建立新农村水利建设的理论新体系,才能切实保障农村水利建设政策的顺利实施,并确保农村水利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李远华,严家适.新农村建设需要坚实的农村水利基础[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6

[2]钱正英,张光斗.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精选篇10

关键词:新时期;农村配电网工程;施工;管理要点

中图分类号:TM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5-0152-01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农村用电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农网规模也不断的扩大,对农村配网供电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我国农网整体供电水平低,为了进一步巩固农网改造的成果,需要加强农村配网工程建设,加强建设管理,确保农网运行的安全与稳定。我国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加强对农网工程建设管理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1 农村配网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国农网当前的实际情况,将现阶段我国农村配网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农网结构、布局的合理性有待提升。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农村配电网负荷快速增长,给农网带了很大的压力。由此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负荷过大造成设备故障,对电力用户用电电压造成影响;农网运行线损过大,故障频繁;线路分布不合理,超半径供电、迂回供电现象严重。

②配网工程改造项目中,具体的规划与前期工程规划负荷存在差异;用户接线改造过程中,没有重视三相负荷平衡问题,导致电压降低、线损增加,变压器过热等问题出现,严重影响农网供电质量。

③农网配电变压器存在不合理的配置。一些地区的配电变压器容量与实际的电力负荷不匹配,从而配变电压器负荷运行超出了经济运行区间,同时给农网运行的安全性造成很大的影响,造成空载时间加长,线损严重。

④农网经过几次改造工程,运用了大量的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但是运行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升,没有与改造后的农网相匹配的专业管理技能,导致配网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得不到保障。

⑤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一些中小型企业落户农村,成为农村电力耗电大户。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村电网中无功运行功率上升,出现高次谐波,对供电质量造成了很大影响。

2 农村配网工程规划管理措施

配网工程管理流程一般依次为:工程立项、工程设计、物资管理、施工招标、施工管理工程监理、竣工验收、工程结算。以下重点分析工程设计,即工程规划这一流程。具体流程为:工程设计单位根据审定后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图纸的设计,整个设计过程应该结合配网结构优化具体需求,实现科学化、标准化的设计,尽可能减少设计变更,保证工程的进度。在负荷密度较小的农村地区,在确保电压质量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延长供电半径。为了能够提升农网改造项目的质量,一定要对相关改造技术、标准等进行明确,同时考虑到工程的经济效益性。我国相关部门近几年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技术标准或文件,为农村配电网改造项目提供了有力的依据。针对农网建设中现存的问题,需要加强规划管理,具体的措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农网线路电压、配电变压器容量进行合理的调整

为了能够满足农网经济运行的要求,需要强化农网工程规划,具体表现为:

①根据农村实际的电力负荷情况,对线路电压进行适当的调整,具体调整需要通过对变电所主变接头的调整来实现,是农网线路电压始终处于经济运行的状态。在农村用电负荷低谷期,适当的降低电压,采用接近下限的电压运行;在用电负荷高峰,适当的提升电压,降低线损。

②现阶段,农网配电变压器的安装位置以及容量存在不合理现象,造成电压器运行的不合理性。并且农村用电存在峰谷差异性强、季节性强等特点,造成空载时间过长。这就需要选择适当的电压器容量,提高配电变压器的负荷率。

2.2 加强对农网谐波的治理

为了保证农网供电质量以及供电的经济性,需要加强农网的无功补偿工作以及谐波治理,提升电力设备运行的稳定性,降低电网系统的能量损耗。若为了防止由于幅值变化较大且伴有多次谐波的大功率冲击型负荷的情况,而出现电网电压、电流波形畸变较大的现象,应选用兼有谐波治理功能的动态无功补偿装置。通常来说,抑制谐波可以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在电网中设置谐波补偿装置;二是在农网改造工程施工中,尽可能使用不产生谐波的电力设备。

2.3 科学的设计农网线路

农村配电网改造工程中,为了能够保证农网实现分区、分层、就地平衡运行,降低线损,增强农网运行的经济性,可以对农网实行全网无功优化技术以及控制技术,对电网无功电源进行优化。农网配电系统分布地域广阔,在工程设计阶段,可以采用多种灵活的设计方法,线路也不仅仅局限于架设这一种方式,还可以通过敷设入地、入墙,还可以通过线路通道等方式进行设计,提高农网线路的合理性,节约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3 农村配网工程安全管理措施

农村配网工程建设阶段,安全管理工作是管理的重点,也是保证工程能够顺利实施的前提。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不仅需要安排专职的现场安全管理员,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实行双票制度,完善工程合同管理相关事项。另外,在施工前,需要对施工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以及安全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

同时,为了提高农村配网运行的安全性,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建立施工安全管理机构,现场施工安全责任要落实到个人。

②建筑工程施工安全负责人要定期的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

③安排工程安全员,全天候的在施工现场进行巡视,一旦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安排人员进行整改。

④加大安全宣传力度,在施工现场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地方,挂上安全提示。

⑤建立奖罚制度,对于违反安全制度的施工人员进行处罚,对于没有违反安全措施的施工人员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

⑥在配网系统中设置避雷装置,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避雷装置的类型,并做好接地安全防护工作,尽可能的节约投资。在周围高层建筑物屏蔽雷电的情况下可以不用考虑避雷装置的安装。

4 结 语

总之,配网工程管理是一项相对繁杂的工程,对农村电网供电质量以及经济性具有直接的联系。在具体的建设管理过程中,不仅要求相关施工人员、管理人员各司其职,具备较高的素质,还需要加大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应用,提高农网建设的科技性、环保性、经济性,为我国农村电力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宏远.农配网工程管理系统应用[J].农电技术,2012,(1).

[2] 农定军.10 kV配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措施[J].经营与管理,2012,(8).

[3] 陶承志.配网工程管理[J].技术与市场,2013,(14).

[4] 夏冰.探讨电力建设中配电网工程管理[J].电源技术应用,2012,(12).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精选篇11

【关键词】农村;电力电网;建设与管理

1 前言

对于农村的发展和建设而言,电力是重要的发展动力,对农村发展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果没有电力的强力支持,农村建设将很难得到有效开展。为了保障农村的整体发展质量,国家电网在农村进行了全面的电力电网建设,旨在提高农村电网覆盖率,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要。

2 农村电力电网建设与管理的现状

从目前农村电力电网的建设与管理来看,其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农村电力电网建设的规模正在逐渐扩大

随着国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国家为农村经济发展制定了具体的扶持政策,其中加强电力电网建设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鉴于目前农村电力电网建设相对薄弱的特点,目前农村电力电网建设的规模正在逐渐扩大,建设质量也在逐渐提高。

2.2 农村电力电网的管理尚存在一定的不足

由于农村电力电网地点分散点多面广,在管理上存在许多困难,这也导致了农村电力电网的管理存在一定的不足。要想消除农村电力电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就要建立有效的农村电力电网管理机制,解决农村电力电网管理中的问题。但是受到农村电力电网点多面广,分布分散,布局结构复杂等因素的限制,农村电力电网在建设和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要想满足农村电力电网建设与管理的有效性,就要认真研究农村电力电网的特点,结合农村电力电网的实际情况,采取具体措施切实加强农村电力电网建设与管理质量,满足农村电力电网建设与管理的实际需求。

2.3 农村电力电网的建设与管理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

虽然目前农村电力电网已经认识到了建设与管理过程中的劣势,也在进行积极的改革,但是从总体发展趋势来看,农村电力电网的建设与管理同农村经济发展相比还存在滞后现象,要想实现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持,必须加强农村电力电网建设。

3 农村电力电网建设与管理的问题和不足

3.1 低压电网设备状况较差,安全隐患较多

由于农村电力电网在运行过程中受到自然条件和资金问题的困扰,农村电力电网在建设和管理中还存在明显的问题和不足,为此,要想取得农村电力电网建设与管理的有效性,就要认真研究农村电力电网建设与管理的现状,针对问题和不足制定具体的措施,切实加强农村电力电网建设与管理质量。同时,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及设备维护不及时,设备运行环境恶劣,配电盘简易、陈旧,配电室门窗封闭不严,电杆腐蚀、倾斜,制约计量设备锈蚀,线路、设施状况差,绝缘老化。农村规划的不统一造成“三线”搭挂,线下建房、植树现象还广泛存在。

正式受到资金问题的制约,农村电力电网在建设中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在硬件设施和管理水平上都比较薄弱。特别是日常维护方面电力基础设施出现了明显的缺点,制约了农村电力电网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3.2 农村低压排灌台区管理较差

由于农灌台区产权归集体所有,村委指定的管电人员安全意识差、业务技能低下造成管理混乱,剩余电流保护器安装、维护不到位;因资金匮乏,设备缺乏必要的维护,设备超负荷、超周期运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老化现象,缺陷不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致使设备带病运行,埋下了安全隐患。

这些薄弱环节导致了农村电力电网管理一定程度上存在混乱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村电力电网管理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农村电力电网的发展。因此,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认识,要从政策层面和管理角度提高管理的实效性。

3.3 农村居民的安全用电意识不强

当前农村安全用电中面临的突出安全不足是:农民对安全用电知识知之甚少、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为图方便在家中私拉乱接用电设备,安装工艺不规范;加之在农网改造期间,农户住宅内用电设施未进行改造,安全状况很差,极易造成短路、漏电等电气故障,这也是诱发农村安全用电事故的重要因素。

所以,对于农村电力电网建设和管理而言,问题与不足是比较明显的,也是困扰电力电网取得建设和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必须对这些问题和不足引起足够的重视,要采取多种措施努力解决这些问题,满足农村电力电网建设需要。

4 加强农村电力电网建设与管理的具体措施

4.1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

打造坚强低压电网安全供用电的前提条件就是电网坚强,建设和谐的农村供用电关系就必须建设坚强的低压电网。为此,要以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为契机,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找准影响低压电网安全的薄弱点,集中有限资金,打“歼灭战”、“攻坚战”,达到“电网坚强、客户满意、供用和谐”的目标。

4.2 制定农村低压排灌台区管理措施,加强农村电力电网的管理质量

鉴于目前农村低压排灌台区管理水平较低的特点,在农村电网建设和管理中,我们必须根据农村低压用电实际,制定具体的用电管理措施,使农村电网的用电能够做到正确使用和规范使用,提高使用质量和电力使用效率,在满足农村农业用电的前提下,节省电力资源,提高电力资源的利用率。目前来看,由于农村低压排灌台区的耗电量成为了农业用电的主要部分,制定具体的农村低压排灌台区管理措施,对于加强农村电力电网的管理质量,缓解农村电力电网压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从加强农村电力电网建设与管理质量的角度出发,制定农村低压排灌台区管理措施,是重要的解决办法。

4.3 提高农村居民的用电安全意识,满足电力电网建设和管理需要

由于农村居民在用电方面不注意用电安全,缺乏必要的用电安全意识,给电力电网的建设和管理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影响。所以,出于提高农村电力电网建设质量,满足电力电网建设和管理的需要,应根据农村居民的用电实际和农村居民的安全意识状况,采取必要的教育措施和管理措施,保证农村居民能够认识到电力资源的重要性,能够在生产生活中安全用电,节约用电,促进农村电力电网建设和管理取得积极效果。

5 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电力电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质量,提高农村经济水平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满足这一要求,需要切实加强农村电力电网建设和管理质量,认真解决农村电力电网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高农村电力电网建设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农村电力电网建设与管理品质,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

参考文献:

[1]李煜,张震.配网规划常见问题[J].农村电气化,2012(04).

[2]周培华.对县城电网规划的建议[J].农村电工,2012(01).

[3]张敬伟.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项目社会效益后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13.

[4]王建斌.我国农村电网变电站项目综合效益分析评价[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2.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精选篇12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环境法制;环境立法;环境政策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相比较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步。昔日的山青水秀土肥村美的秀丽乡村,出现了水体大面积污染、土壤肥力下降、垃圾随意堆放、工业污染加剧的情况。长期以来由于国家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力度不够,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落后于城市速度,对农村居民卫生和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尽管近期国家加大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力度,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由于农村的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使农村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并危及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切实解决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是否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的有效政策、法规与制度体系。

一、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

(一)水体污染严重,水生态系统破坏

农村水体污染主要表现是工业污水、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三污合流”,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污染饮用水源,无法满足农田灌溉;同时近几年农村旱涝灾害频发,河流断流,湖泊萎缩,鱼虾绝迹,天然绿洲消失,水库蓄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严重。

(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固体垃圾污染严重

长期以来,村庄建设规划差,基础设施少,道路无硬化、无公厕、人畜居住混杂、不可降解农膜使用量急剧增加却无法回收,固体垃圾随意堆放。

(三)农业生产不当,环境资源破坏严重

农民环保意识比较薄弱,滥施农药、化肥,恳荒围湖造田,乱挖乱采,不仅农业产品受到严重污染,也逐渐污染了土壤、空气、水源,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极大威胁。另一方面由于人多地少,再加上自然灾害多发,土地退化、沙化、碱化严重,进—步加剧了人地矛盾。

(四)集体林权改革滞后,林业生态系统破坏

集体林权改革滞后,经营主体不明确、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其次地方政府决策不当,盲目开发山区,发展果业,加剧了森林植被破坏。再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农民伐木为柴,乱砍滥伐现象屡禁不止,结果是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使生物多样性环境遭受了破坏,并造成了大量水土流失,土地蓄水量下降。

(五)工业向农村的转移,加剧了农村的工业污染

乡镇企业大多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布局不合理、无集聚效应、粗放经营为特征的工业化。由于其生存环境、基础条件及管理水平的相对薄弱,造成污染后缺乏治理技术与资金,治理困难,使农村生态环境产生工业化污染问题。同时大量污染严重的城市工业企业搬迁到城郊或农村地区,或者直接将城市垃圾运往农村,造成城市工业污染“上山下乡”。

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法制成因与对策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有着自然、历史、经济与社会等诸多方面原因,这里只对其法制成因与对策进行分析。现行法制状况对环境的保护力度不够,立法是从过去的经济发展为重,环境保护为轻出发,“环境立法缺位,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所以,要健全和完善我国农村环境法制建设,以新的角度和新的观念完善环境法治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下面对影响农村生态环境法制建设成因逐一进行分析。

(一)环境政策原因环境政策原因主要表现是环境政策失灵。环境政策失灵是指国家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宏观政策失灵和微观政策失灵。宏观政策失灵集中表现为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忽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缺乏必要的环境问题保护对策,只到07年国务院专门召开的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才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才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到了新的高度。与城市相比,城市早已在这些方面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环境噪声和烟尘控治、工业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循环经济与节能及减排、综合利用等方面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与措施。同时还有“创建环境模范城市”的鼓励政策以及有“飞行监测、限期治理、关停企业”等强制措施,而农村在这些方面几乎是空白。微观政策失灵是指具体的环境保护政策的缺陷而导致的环境问题。一方面是政策不够健全,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缺乏实效性强的政策,即使有政策但因原则性太强缺乏可操作性而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已有的环境保护政策存在着不一致和不协调之处,尚需完善。无论是政策体系,还是工作力度,农村环保工作都还在起步阶段,其中农村生活污染治理、规模化畜禽及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土壤污染防治技术、农药和化肥面源污染防治等政策几乎是空白。因此,要根据农村环境问题量多面广、监督对象复杂的内在特点和工作基础薄弱的实际现状,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政策支持工作,在政策上倾斜,在经济上扶持,在技术上支持。要多出台农村环保财政补助、污染减排财政奖励等政策手段,推动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尽管中国农村环境与经济的矛盾有别于城市,但城市环境保护积累的经验和各项管理制度足以供农村环境管理借鉴。”环境问题的出现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资源、环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生态环境支撑。所以加大政策保障措施,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二)立法原因

立法原因主要是指农村生态环境立法缺位,已有立法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够。《环境保护法》立法时间较早,受时代影响侧重于工业污染控制和城市环境保护,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关注不够,仅有几个条文很简单。我国目前的诸多其他有关的生态环境法规,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措施与制度规定不足。二是农业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缺乏统一规范,并且未能将农村环境、农村自然资源和农村生态的保护统一起来,农民的环境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三是行政法规不到位,本应弥补农村生态环境的上位立法的过于原则性和不足这种情形,却未能出台一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性行政法规。“一些重要环境领域还存在立法空白,如土壤污染防治、农用塑料薄膜污染、农村噪声污染、农村生活污水污染、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立法基本是空白”。各地方即使有相关地方法规,在规定上也不尽相同,比较混乱,并且是条块分割,形不成完整统一制度体系。如农业部负责农业环境保护工作,主要是保护和管理农业环境,控制农药、化肥、农膜对环境的污染,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国家环保总局负责农村村镇环境保护工作,各个地方政府所颁布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涉及到渔业、水利、林业多个部门,内容和规定都存在差异。因此,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农村环保的地方性法规体系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将来的《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应强调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并制定农村生态环境单行法;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也要关注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尽快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办法》等专项法规,逐步把农村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管理体系之中,修订原有涉及农村环境保护而不适宜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责权清晰,有效防止农村地区种植业、养殖业、工业、生活以及外来污水和废弃物的污染,防止农村生态遭到破坏。

(三)法律制度原因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方面,考察现有的有关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法律制度,会发现现有的制度比较零散、不全面,缺乏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法律制度系统而明确的规定,无法满足生态环境建设的实际需要,从而导致制度缺位、制度执行和监督不力的情况。目前相关法律法规虽已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限期治理污染制度等一系列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但这些制度主要应用于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方面。同时在农村生态保护方面仍存在制度缺位现象,至今仍没有一套治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制度具体安排。在这种制度缺位的情况下,诸如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水资源浪费与污染严重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难以得到有效治理。再次,尽管在有些方面建立了制度,但由于制度执行不力,致使制度功能不能有效发挥。从环境污染的治理制度来看,如排污收费制度,资源收费制度虽然对控制环境污染有积极的作用,但在实施中存在着一定问题。此外,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计划、农业、林业、畜牧、水利和科技等多个部门,管理体制与环节多、各项治理措施相互脱节,造成制度执行和监督不力。因此要尽快建立起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制度。“农村环境保护制度和考核体系建设要尽快建立,将城市环保和农村环保置于平等位置,从法律、法规体系上,对农村环境保护制度的建立提供依据”,它是构成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法律的基本内容,对于实现生态环境建设法律的目的与任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些制度应当包括:除继续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征收排污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制度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切实可行外,还应建立如下制度: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制度、农村清洁生产促进实施制度,生态环境建设问责制度、农村环保责任制度和农村生态环境考核制度,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制度、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农村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农村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生态环境破坏事故防范与预警制度、农村环境纠纷法律援助和公益诉讼制度等。

(四)政府管理原因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环境管理不当。主观上来看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是有政策但政策在部门之间协调不足或冲突,无手段和措施来达到政策目标;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有效行政管理工作体系和管理措施。客观上是农村生产与生活中不科学的行为,长期形成的一些生活陋习和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的缺失,企业地处偏远、点多面广,排污主体具有不确定性,监管主体很难界定,难以用城市的监管的手段与用行政执法的手段来治理。因此要克服以上不足,农村环境治理要走与城市环境治理不同的工作思路,要创新工作方法,增强服务意识,变监督管理为预防管理,变单纯的依法行政为服务与执法相结合。具体工作中要将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纳入年度考核范围,实行行政问责制的工作体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落实工作人员与经费,探索多元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农村环保治理社会化管理模式和机制。其次,制订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及年度实施意见,根据年度工作重点,将各项整治和建设任务分别落实到相关部门,并建立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制,设立环境指标作为对乡镇考核的重要指标,专门出台年度生态任务和环保专项行动考核办法。再次,要强化农村环境服务与执法力度。在服务上,要象创建国家环保城市一样大力开展生态乡村示范创建,重点开展农村工业点源污染防治、生活污水与垃圾治理、农村畜禽养殖业的管理、土壤污染防治、流域河道整治、生态产业实施等关键工程。加大农村农业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的推广运用力度,落实好“以奖促治”和“以奖代补”的政策措施,做好农村环保项目申报,积极争取中央和省里的专项资金,加快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在执法上各执法单位要切实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监管和对违法排污企业的打击力度,加大农村环境执法力度。

(五)生态环境技术规范制定与推广原因现阶段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还不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尚不足,对环境保护的知识很欠缺。滥用化肥与农药、秸杆随意焚烧、家禽粪便污染水源等问题日益突出,农民却对破坏环境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后果浑然不知。长期以来,农民缺乏环保理念,而政府在农村环境保护中主导作用不足,农民缺少科学规范来保护环境,也缺乏科技与资金,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过去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随着各乡镇精简与压缩,基本处于瘫痪与失灵状态。既是尚存的农技推广系统由于缺少财政支持,也无法开展农业技术推广,从而切断了农民获取环保措施的最重要渠道。农村的环境污染治理正是由于存在着政策、技术、经济等方面问题,从而使农村污染治理体系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基本没有形成有效防控与治理机制。因此要组织农业科技服务专家队伍,在农村中大力普及环保法律法规和科技知识,提高农村干部群众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和维护生态平衡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要大力推广绿色植保和环保防治技术,引导农民发展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畜牧业、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地表水环境等环境问题;要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农药、化肥、农膜等对农田和水源的污染。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的监测工作,加强农村环境质量监测。要针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现状和农民群众的特点,采取符合农村实际、贴近农民群众的形式,制订简单易懂的安全控害技术规程,把农产品安全生产安全与监控、农村生活污染防治、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秸秆综合利用、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农药化肥面源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技术编发成切合实际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手册,把生活与生产活动的科学规范以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送到农民身边、农户家中,使环保科技知识与法律法规深入人心。

三、结论

环境法制建设是事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因此针对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

【注释】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精选篇13

主题词:新型农村社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建筑工程质量及管理既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重点,也是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由于缺乏监控机制,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的过程中,许多地方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不到位,个别地方甚至出现贪污、偷工减料等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成败。因此,在深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 必须防微杜渐,采取切实可行措施,扎实稳定地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工程管理工作,确保建设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面临的问题

1.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由于社区管理还处于改革调整发展阶段,相关管理措施尚未跟上,再加上有知识、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年大多流向城市务工经商,驻留在村的大部分为文化程度低、生活技能差的中老年人,建筑工程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难以适应工作要求。特别是因建设管理者宣传引导还不到位,部分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意义、重要政策等了解不多,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处于“要我建”的被动局面,致使一些地方存在着“上热下冷”的情况。此外,少数地方有搞“形象工程”和包办代替的倾向,没有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村民出钱后既无“参议”权也无“管理”权,有的连建设合同都没有一份,广大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没有得到尊重和保障,致使部分农民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各项工作不理解、不配合、不支持,缺乏参与热情,存在“等、靠、要”的现象,缺乏积极主动性,从而使惠民工程出现了好事难办的被动局面。

2.建设工程项目规划的科学性和执行力有待加强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一些地方在规划执行中的随意性和不到位等现象依然存在,甚至出现规划与实施脱钩的情况,规划只是桌上摆摆,墙上挂挂,用来应付检查和装点门面,而实际操作中还是凭着想当然,跟着感觉走。其突出表现在农村建设秩序混乱,缺乏有效的监管,没有章法可言。目前,大多数新型农村建设项目的前期分析论证不足,对社区建设前期决策阶段的项目决策不够重视,大多数没有进行可行性分析,只能依据专家、乡村干部等决策者们的相关经验或相似工程情况进行决策。尤其是在实际工作中,因时间紧迫,在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分析情况下,匆忙地委托设计单位编制项目设计。

3.建设工程项目设计文件编制质量不高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红火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各地的广泛展开,全国各地建筑设计工作量成倍增加,设计单位、设计人员超能力进行设计。特别是由于工期和费用的限制,设计单位往往不能及时深入现场了解实际情况,有的设计人员因没有充足的时间考查调研而“闭门造车”,项目设计负责人又无暇对设计文件进行认真统览和审查,常常造成建设工程项目设计文件编制质量不高的问题。

4.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工作存在问题

目前许多社区建设采用所谓的“议标”,即在投标人报完价后,采取讨价还价的方式与对方议价。这种方式的缺点是十分明显,如投标人在报价时故意虚高,水分大,会留出足够的谈判空间来周旋。另外,讨价还价容易造成一些施工单位偏向于低工程造价,选材以次充好,达不到安全、耐久的使用规范,轻者造成资源的浪费,重者埋下建筑质量隐患。甚至一些地方采用指定方式选择开发商,不能从根本上保证社区建设项目招标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

5.建设工程施工阶段存在许多问题

(1)违反工程建设中的相关程序。目前农村社区建设,有的地方搞面子工程、政绩工程,许多项目匆匆上马。为了赶时间、赶进度,对设计深度的审查,招标文件和承包合同的管理与完善没有严格把关,忽视了质量管理的程序,造成了监管的难度增大,对造成的损失也没有相应的责任制约,致使质量管理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2)施工人员质量意识淡薄。一些施工人员由于质量意识淡薄,法制观念弱化,在施工活动中违反相关规范和操作规程,不按图施工,不按顺序施工,技术措施不当,甚至出现偷工减料的问题。

(3)一些施工单位在建筑施工时,没有有效的质量管理办法,多凭以前的经验施工。特别是那些无资质的施工单位,在一无施工技术,二无必要的管理措施的情况下,凭关系进行不规范的工程施工,从而给建设项目质量留下了许多隐患。

二、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和控制的路径选择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精选篇14

[关键词] 农村;饮水安全;解决措施

农村安全饮水是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也是农民生活状况改善的重要标志。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及管网入户工程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解决农村饮水问题工作部署的一项重大举措。管网入户工程,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是人民群众的愿望,确保农村饮水工程施工质量,是水利工作者责任。

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村安全饮水建设工程管理要求在建设人畜饮水项目前,要按经批准的实施方案进行建设,按当地水文资料和实际勘测资料在实施方案中确定打井位置。而实际在实施人畜饮水井建设时部分项目管理部门和施工方随意变换建设地点,并且在确定人畜饮水井选址时不经卫生监督管理部门参加确认,不按卫生标准选址,将人畜饮水井建在厕所、羊牛猪圈、垃圾堆和公路旁,使垃圾污水渗人饮水井中,造成水质污染无法使用。

二、施工单位资质不规范,人畜饮水井施工存在质量问题

农村人畜饮水井项目建设要求必须由具备资质的单位实施凿井施工。但实践中,无资质施工、借资质施工问题普遍存在,造成工程质量不合格,打井深度不够、擅自改变管径、建设完成后不检验水质,水质不合格,水中含沙量大。不按规定程序验收,不经卫生监督部门验收就投入使用的问题屡见不鲜。

三、多头建设,造成后续管理缺位饮水设施闲置

现行体制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存在水利、扶贫、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等部门多头管理建设资金,多头进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情况。由于多头申报,极易形成套取国家补助资金,同时由于非专业部门参与建设,造成资金分散,建设质量不能保证等问题。由于供水责任制不落实,造成供水设施长期闲置,农民不能享用安全饮水的局面。同时调查发现,有部分人畜饮水井建设完成后不按规定建设井房,而是露天放置,无法保障饮水安全。

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措施

上述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直接制约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直接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使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在实施中打了折扣。因此,必须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五、规范建设审批程序,加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选址要统筹规划,归口管理。无论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资金的来源渠道如何,各地要组织统一的由水务、计划、卫生等部门组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审批机构,统一组织审批,统一组织招标和建设,统一验收程序。要注意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水量水质并重,防治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严格人畜饮水井建设的选址,加强对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制定保护办法,特别是要加强对水源地周边设置排污口的管理,限制和禁止有害化肥的使用,杜绝垃圾和有害物品的堆放,防止供水水源受到污染。切实保障党的惠民政策的落实。

六、强化对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施工队伍资质的管理,建立人畜饮水井建设终身责任制

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方面立法,明确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责任制,明确管理责任,并且落实到人,对施工单位建立终身责任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联合验收机制,由水务部门、卫生部门、计划部门、水资源管理部门等组成联合验收组,对建设完成的农村饮水安全丁程进行验收,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惠民政策真正得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