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华医学教育范文

中华医学教育精选(十四篇)

时间:2023-09-21 17:36:10

中华医学教育

中华医学教育精选篇1

2.发挥综合性大学办学优势加快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顾晓松,程纯,何凤昇

3.地方性医学院校学生学业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石云霞

4.实践教学量化管理体系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陈红,张元珍,章小莉,周春,黄凤华,李庆桂,张颖,熊英,陈志芬,王建平

5.构建成人高等医学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唐圣松,李波平,高治平,唐志晗

6.地方医学院校在基层卫生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景汇泉,李君

7.学习档案包在乡村医生专科学员培养与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赵玉虹,张相苏,孙宝志

8.44所院校四年制本科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分析时永超,许乐,谢丽玉

9.我国护理学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模式改革20年回顾与展望丁自海,汪华侨,黄文华,张进,文民刚

10.儿科护理学病案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周建林,杜翠琼,苏成安

11.综合性大学体制下医学生创新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夏丹,吴忠道,肖海鹏,陈省平,黎孟枫,陈琼珠,龚庆,赵月桂

12.我国五年制口腔医学专业教育模式探析王新文,刘桂才,乌小琳,刘源

13."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与卫生检验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吴源,丁锐

14.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框架下药学服务型人才培养的探讨殷红,陈小林,黄越燕,宋国杰

15.发挥综合性大学特色与优势加强制药工程专业建设张泰松,邵伟,臧恒昌,帅翔

16.医学遗传与胚胎发育整合课程建设的探索顾鸣敏,黄雷,丁之德,徐洪,倪萦音,王铸钢

17.中国高校教学名师姜洪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池教授

18.医学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薛庆节,李秀真,吕厚东,山长武

19.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探析王晓冬,徐邦生,姚健,林巍巍,陈雪,夏平,李奕

20.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对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指导作用石如玲,张煜,张艳芳,赵春澎,王天云,杨保胜,谷兆侠

21.探究医学生学习心态改革生物化学教学模式刘红林,程牛亮,王晓霞

22.医学影像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熊中奎,夏国园,孙建刚,余忠强,夏瑞明

23.牙体牙髓病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凌均棨,霍丽珺

24.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初探唐光健,刘文亚,秦乃姗

25.按照岗位需求构建护理专业学生人文课程及其评价体系范真

26.信息动态

27.实施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史继荣,高嵩,赵建勋,杨尹默,刘玉村

28.研究生实用型医学英语教学方法探讨邹丽敏,刘潇,郜慧芳,张寒,贾荟,朱琳,金颖康,丁瑛雪,李乐,常贺生,罗珍,沈磊,徐俊梅,徐子刚,郑胡镛

29.口腔医学专业本科学生专业英语教学的思考赵玮,曹越辉,高承志

30.八年制医学生外科学临床见习双语教学的实施效果张国伟,靳瑾,周杰

31.医学双语教学教材优化探讨张凌凌

32.构建高等医学院校师资队伍心理契约的探讨周玲,何雯

33.医学院校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内涵与发展蔡郁,李洪伟,庞炜,薛艳

34.高校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意义与措施胡洁,李连宏,王丽娜,王洪海,高广猷

35.关于医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考与实践沈继英,祖勤,黄琴,徐迪,王锦帆

36.有机化学教学中学生立体结构意识的培养邓萍,蒋启华,胡湘南

37.组织学与胚胎学大班理论课教学多种教学方法联合施教的尝试金晓梅,李玉磊,钟树志

38.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以问题为基础学习与以授课为基础学习教学法的比较研究杜耀武,王予东,黄红莹,马远方

39.以问题为基础学习和标准化病人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在传染病学教学中的应用廖慧钰,孙国平,黄云丽,梁连春,郭彩萍,刘燕敏,黄朝阳,李雪梅,韩葵,姜太一,范丽娟,谢玉兰,霍红蕾,,鲁俊峰

40.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方法在外科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王德盛,窦科峰,宋振顺,何勇

41.行为回放式教学方法在外科学基本操作教学中的应用黄磊,黄晓波,朱继业,王福顺,周庆环

42.法医学案例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索王海鹏,于晓军,赖小平

43.多媒体技术在村医大学生农村卫生管理与法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郑毅,方芳,高晨光,安祥林,相悦丽

44.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网络教学在肿瘤学教学中的应用陈衍,韩晟,刘文超

45.利用互联网资源提高卫生统计学教学质量叶小飞,易兰,曹阳

46.加强临床技能训练提高医学生实践能力黄正接,张亚强,罗琪

47.诊断学教学中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索周汉建,田虹,温景芸,郭云蔚,熊肇军,林文晖

48.八年制医学生心内科学临床见习带教中的辩证法吴鸿谊,钱菊英,葛均波

49.血液内科学教学中注重学生临床综合能力培养的探讨尹俊,陈晓勤,林萍,廖敬源,余文俊,罗信国,张泽文

50.标准化病人问诊培训对儿科实习医生病历书写质量的影响分析余慕雪,蒋小云,岳智慧,李晓瑜,李易娟,马华梅,古玉芬

51.构建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研究性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董榕,寻庆英,石丽娟,王莉,贺广远,王立新

52.建构主义理论在病理生理学设计性实验中的应用桑慧,商战平,高琳琳

53.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谢惠波,史小权,陈丽,刘杰,叶运莉,杨艳,甘仲林,陈润,李丽

54.探究性教学模式在毒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蒋建军,魏雪涛,尚茔琴,杨晓华,雷志明,阮明,姚碧云,赵鹏,郝卫东

55.医科和理工科联合培养医学研究生的优势段志军,张春乐,李晓宁,贺高红,王爱红,鞠佳,张文君

56.实施双导师制培养医学研究生的实践探索杨子荣,周清泉,董卫国,张玉,张辉

57.多元智力理论在传染病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郭新会,徐斌

58.应用教育测量学提高医学教育管理水平韩春红,季晓辉

59.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班与传统教学班学生基础医学综合考试成绩分析苑立军,杨琳丽,朱慧全,肖海,赵霁阳

60.中国和美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比较与启示曹霞

61.中国与北美麻醉学住院医师培训制度的比较鞠辉,姚振海,冯艺

2.高校内部学术生态平衡与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探讨李昱,LIYu

3.护理核心能力的内涵和测评及其发展途径袁爽秋,李立明,YUANShuang-qiu,LILi-ming

4.基础医学教学的思考冯友梅,厉岩,FENGYou-mei,LIYan

5.医学院校公共选修课程管理的实践与思考王世泽,林雷,石云霞,杜友爱,WANGShi-ze,LINLei,SHIYun-xia,DUYou-ai

6.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组团式临床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魏东海,吴少巧,李建华,尹梅,WEIDong-hai,WUShao-qiao,LIJian-hua,YINMei

7.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模式的探索吕俊峰,姜巧玲,孙小娅,LUJun-feng,JIANGQiao-ling,SUNXiao-ya

8.全国97所医学院校高职高专专业设置现状的分析与思考向维聂,涂明华,何迪,XIANGWei-nie,TUMing-hua,HEDi

9.信息动态

10.地方性高职高专院校应当跳出"怪圈"实现科学发展崔明辰,CUIMing-chen

11.医学生基层意识培养与基层就业指导的探讨唐焕韶,阳小红,TANGHuan-shao,YANGXiao-hong

12.泰山医学院医学影像学专业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孙强,李真,SUNQiang,LIZhen

13.建立乡村医生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江红,兰文恒,JIANGHong,LANWen-heng

14."赤脚医生"培养模式对当前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启示孟庆书,杨佳,王晓燕,吕兆丰,MENGQing-shu,YANGJia,WANGXiao-yan,LUZhao-feng

15.福建中医学院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探索许克祥,黄国辉,XUKe-xiang,HUANGGuo-hui

16.临床医学专业"专升本"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研究任云青,陈振文,温继军,范军军,常明亮,陈利荣,寇国锋,申涛,雷亚旭,RENYun-qing,CHENZhen-wen,WENJi-jun,FANJun-jun,CHANGMing-Liang,CHENLi-rong,KOUGuo-feng,SHENTao,LEIYa-xu

17.构建灾害医学教育课程模式的思考与建议杨学东,郑伟,李红玉,YANGXue-dong,ZHENGWei,LIHong-yu

18.医学遗传学创新性教学模式的探索周万军,杨海英,徐湘民,ZHOUWan-jun,YANGHai-ying,XUXiang-min

19.整合与优化病原生物学教学的探索李能,LINeng

20.组织学与病理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柳洁,马晓健,舒筱灿,陈良富,LIUjie,MAXiao-jian,SHUXiao-can,CHENLiang-fu

21.妇产科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王颖菊,徐向荣,黄丽丽,WANGYing-ju,XUXiang-rong,HUANGLi-li

22.实验诊断学教学应对现代医学技术发展的探讨周立平,董西华,吉阳涛,郭晓临,尚红,ZHOULi-ping,DONGXi-hua,JIYang-tao,GUOXiao-lin,SHANGHong

23.临床医学专业临床营养学教学改革的探讨桑仲娜,张万起,吴蕴棠,SANGZhong-na,ZHANGWan-qi,WUYun-tang

24.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高专药剂学教学改革探析刘芳,罗跃娥,邸利芝,刘斌,LIUFang,LUOYue-e,DILi-zhi,LIUBin

25.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医疗保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赵红梅,杨爱荣,金英子,史梅霞,ZHAOHong-mei,YANGAi-rong,JINYing-zi,SHIMei-xua

26.发掘"三助"德育功能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周琼,ZHOUQiong

27.医学本科生廉洁教育的探讨范春梅,李红,刘江平,FANChun-mei,LIHong,LIUJiang-ping

28.以发展性评价为导向的高校教学竞赛体系与高校愿景文化的关系陈勤,赵琼,宋平,CHENQin,ZHAOQiong,SONGPing

29.现代医学模式下口腔正畸学教学中人文思想的渗透谭理军,赵志河,赖文莉,白丁,TANLi-jun,ZHAOZhi-he,LAIWen-li,BAIDing

30.医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综合培养模式的构建高磊,王立群,王志晨,GAOLei,WANGLi-qun,WANGZhi-chen

31.开展实用性护理英语教学培养技能型国际护理人才张淑玲,丁坤敏,王丽群,ZHANGShu-ling,DINGKun-min,WANGLi-qun

32.提高儿科学双语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探索李易娟,黄越芳,庄思齐,马华梅,杜敏联,古玉芬,蒋小云,王庭槐,LIYi-juan,HUANGYue-Fang,ZHUANGSi-qi,MAHua-mei,DUMin-lian,GUYu-fen,JIANGXiao-yun,WANGTing-Huai

33.医学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的探索景学安,宗传龙,方永奇,魏萍,于广福,JINGXue-an,ZONGChuan-long,FANGYong-qi,WEIPing,YUGuang-fu

中华医学教育精选篇2

基础医学专业发展现状及人才培养的思考

访问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疗中心见闻与启示

全科医师实践技能培训短期效果评价

医学研究生导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关于论文题名的规定

协同创新,构建校校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

关于论文中统计结果的解释和表达

EPOS在耳鼻咽喉科研究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园区化管理在某高校的实践与探索

医药卫生类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制定的思考

留学生妇产科学全英语教学的问题与思考

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实践

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关于汉字数字用法的规定

医学生沟通能力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试论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开设领导力课程的必要性

医学微生物学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在中医教育中的应用

医学研究生科研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

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医学院校实习权利的研究与对策分析

全球背景下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

药物分析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

重庆市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现状调查分析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构建研究

医学研究生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状况实证研究

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缘由、实践与比较

博士学位论文双盲评审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如何提高青年教师生物化学教学质量

医科独立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参加农村卫生适宜技术项目培训有感

英语专业(医学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将科研创新引入本科人才培养的模式探索

博洛尼亚进程中的俄罗斯高等医学教育

知识产权制度对科技奖励制度影响的初步探讨

中美医学教育差异对八年制教学的启示

生物医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探索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循证素质培养

KPI考核在附属医院教学管理部门的实践

基于GMER理念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

临床技能培训课程与医学生培养的关系研究

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关于中医本科教育的几点思考

我国民办高等医学院校发展前景研究

独立设置医科大学学科融合的重要意义

对免疫学理论模块教学目标的思考

PBL教学法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中华医学教育精选篇3

    论文摘要:当前,作为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重要内容之一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正逢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国加入wto、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掀起的中医热等,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应对挑战,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加强对外宣传,深化留学生教育教学改革,创立品牌,促使高等中医药留学生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希望更多、更深人地了解中医药而来到传统医学的发源地中国留学。目前约有3500名外国留学生在华学习中医药,已居我国自然科学教育界招收留学生人数之首。中医药已成为来华留学生中最热门的专业,高等中医药教育正向全球化的方向发展,走在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沿。

1高等教育国际化与留学生教育

1. 1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涵义

    指高等教育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增加留学生的派遣与接受,开展合作研究与联合办学的趋势。

1.2留学生教育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出版的《学会生存》中以“团结之路”为题,专门论述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其中包括学生和教师的国际流动性,并认为“学生的流动也和教师的流动一样,可以扩大他们在智力方面和文化方面的眼界,也可以使他们能够找到通向最好的或最专门化的机构的道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5年发表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是通过加强跨国科研的联系,稳步发展信息和交流技术进行国际合作,包括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而其中,让学生在国际环境中从事学习和生活则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重要内容之一的学生的国际流动,不仅受到学术界而且更受到各国政府的极大关注。因为学生的国际流动所具有的各种因素会产生各种政治经济的影响,而这又往往关系到一国政府如何制定其留学生教育的政策,所以留学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主要实现形式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发展留学生教育以促进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主要包括派出和招收留学生两个方面,这里仅从招收来华留学生角度予以论述。

2发展高等中医药留学生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 1面临的机遇

2.1.1我国加入wto

    我国加人wto,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提供了机遇和发展空间,中医药将被wto所有成员接受,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扩大中医药在世界上的影响,有利于开拓中医药国际市场。一方面,我国加人wto后,大批国外人员的流人使得他们有机会直接了解或接受中医药治疗。据统计,长期在华的外国人员90%以上接受过中医药治疗或有过中医药方面的咨询活动;另一方面,我国加人wto后,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更趋频繁,中医药学的独特文化与神奇疗效,使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大大增强。

2. 1.2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上升形成了吸引各国留学生的良好外部环境。经济实力的强大和市场经济带来的繁荣为我国招收外国留学生提供了基础。作为一个经济增长迅速、社会变革急剧且又极具发展潜力的发展中国家,了解中国的需求已经日益明显和增强,伴随着这种需求,学习中文、中国文化、中国传统医学的人不断增加。我国的几所著名高等中医药院校都具有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综合优势,拥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拥有较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等,且留学费用相对发达国家低廉,具有价格上的优势。

2. 1.3全球中医热

    在人类“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潮流推动下,全球中医热方兴未艾,中医药正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科学价值,成为与西医药并驾齐驱、优势互补而不能相互取代的人类又一医疗保健体系。在这样的潮流推动下,中医药学备受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外国留学生的青睐,在国际教育市场上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

2. 2面临的挑战

2. 2. 1观念的挑战

    90年代以来,高等中医药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我们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适应这一形势的变化,因而在现行的留学生工作模式中,很大程度上还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在观念上没有树立把来华留学生教育看作是中医药国际教育市场的开拓与份额占有的一种竞争以及留学生教育创汇产业的思想。在工作中往往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没有以教育服务的意识来研究中医药国际教育市场的需求,缺乏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教育观念,从而制约了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 2. 2不断上升的来华学习中医药需求对传统宣传与招生方式的挑战

    长期以来,我们在宣传与招生上缺乏主动出击的姿态,常常是采取“坐等”的方式,对一些咨询信件有时不及时回复,咨询接待不到位,宣传手段单一。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各高等中医药院校虽建立了留学生招生网站,但网上宣传力度不够,有的内容更新不及时,信息不完善,未建立市场化、专业化的招生宣传网络体系。

   2. 2. 3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挑战

      教育质量始终是留学生教育的生命线,但在高等中医药留学生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教学计划长时期未作修订,师资长年不流动,师资队伍的年龄、学历与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等等。有的教师一本教案用了几十年不更新,现代教学技术又不会应用。在教学管理中尚未建立留学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2. 2. 4国际上中医药的立法状况对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的挑战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掀起了中医立法热,新加坡、泰国、加拿大卑诗省、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等国家和地区已成功将中医立法,针灸已在大多数国家取得了合法地位。但不可否认,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态度是制约来华留学生规模进一步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外在因素之一。

3对策与建议

3. 1转变观念

    我国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在观念上积极向一些发达国家靠拢,将招收留学生作为服务贸易的一项内容给予特别的重视。不仅把招收来华留学生与国家关系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还应形成并确立高等中医药教育创汇产业和教育国际市场的观念,而后一种观念的形成在世界各国普遍将留学生教育视为创汇产业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要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留学生教育给高等中医药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益处。在理念上强化招收留学生的市场化意识,变管理为服务,全面改进留学生工作。

3. 2加强宣传,扩大生源

    高等中医药教育在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中,面临的巫待解决的问题是扩大生源,扩大留学生的规模,所以做好国际宣传工作尤为重要。我们必须摈弃守株待兔的工作方式,主动出击,充分利用国外广播、电视、报刊、国际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和驻外使领馆,向国外宣传中医药的文化特色及独特优势,开辟网上留学申请通道。在主要国家设立招生点,与留学中介机构合作,建立海外机构,参加国外留学说明会等等二利用一切对外交流的机会,以各种方式渠道全方位地宣传展示中医药教育的现状与前景,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增强吸引力,提高竞争力。一方面应在保持原有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增加新专业和拓宽现有专业方向;另一方面要开拓思路,按市场的需求招生办班。同时,要利用国际合作关系,开辟各种渠道,建立和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生源输人点,以保证充足的留学生生源。

3. 3保证质量,创立品牌

    高等中医药教育质量的优劣是我们能否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抢占国际教育市场制高点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提高教学质量是留学生教育的核心。要在教学质量上强调品牌意识,切忌为扩大生源而降低留学生的培养质量,因为教育市场的竞争最终还是要靠品牌来吸引生源的。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现代教学技术应用为切人点,深化留学生教育教学改革,对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建立与完善留学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既强调留学生在教学原则上纳人中国学生的教育体制,又要结合留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帮助,加强辅导,安排好教学,使留学生能比较快地适应专业学习。

中华医学教育精选篇4

一、中华古典诗词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内涵

医乃仁术、贵在“仁心”,渐已成为一种共识。大家都不会怀疑对于医学生的人文道德教育而言,“仁”是最核心的内涵和命题。何为“仁”?中国文化具体到汉字都博大精深,从解字上看二人一体乃为“仁”,“仁”就是他者与我合为一体的一体观,他痛亦我痛、他乐亦我乐,彼此时时体谅、处处尊重,因此而生发一种慈悲的大爱。在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中,教师往往会关注到这种情怀的重要性,也常会去思考如何培养医学生的这份“仁心”。

教师当然可以借助案例、文本的阐述,启发学生的大爱情怀,但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仁”这种高尚的爱,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养成是有次第的,它的根基便是我们往往因为太过日常而不会特别关注的“孝心”。“仁”这一博大爱的情怀,正是从家庭最天然、最基本的“父子亲爱”开始的,试想一个对父母都不能真正做到爱心、爱行的人,如何能对其他相关或不相关的人生出真正的爱。正如古训所言“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1]

因此,生发医学生的“仁心”,如果绕开了对“孝心”的培养和关注,那便是一种没有根的嫁接,背离了自然规律,也就很难达到理想的预期。可能我们用了很多的事实和方法在某一刻打动了学生,却不能很成功有效地使之内化为本心的自觉。古典诗词赏析对医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也要特别注意这点。古诗词当中确实有很多启发“爱”的名篇,但是我们要在这种种美好的“爱”中――爱亲与友、爱家与国、爱自然及万物,找到关乎“爱”的原点――“孝爱”的篇章,着重深化和升华,如此才能更好地纵横延伸,培育“仁”的大爱境界。

古典诗词里启发“孝爱”之心的诗,有的是医学生在大学以前学习过的,比如唐代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对于这种自小了熟于心的亲情诗,大学里再赏析虽重复,也未必不可,但必须另辟新径,更多地引向实践的新层面。比如考虑到大学生大都开始尝到别亲离乡的滋味,教师可以引领他们回忆分别、关注每一次的分别,甚至亲自体验穿针引线、密密缝的感觉等,以实践来生发新意、升华情感。

更重要的是在古典诗词的丰富矿藏中,从来就不缺乏启发医学生“孝爱”之心的经典作品,教师完全可以从更高的层次、更新的角度去遴选佳作,给医学生带来崭新的体验和深刻的启示。

关乎孝亲之爱的古诗词,最早可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诗经》,如《诗经・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3]便细腻展现了父母对子女恩重如山的抚育,字里行间淌满作者深切的忆念和不能终养的沉痛。

到了诗词最繁荣的唐宋时期,更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孝亲”诗,许多名家都从不同角度,妙笔诠释着人间的“孝爱”。比如白居易的《慈乌夜啼》,“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4]

这首诗通过对慈乌鸟丧母后种种行为的细腻描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慈乌对母恩的深切感念,最后笔锋一转指向现实中的某些人,对比之下其心尚不如禽,禽中的慈乌则堪与孔门中以孝行著称的曾参作比。这首诗对慈乌之孝刻画得精妙而传情,完全可代入读者的情感细细体会,所有的描绘最后铺垫出“人或不如鸟、而鸟胜人”的慨叹,题旨引人深思。

如果说《慈乌夜啼》是从正面引领学生“孝爱”情感的佳作,那么白居易的另一首诗《燕诗示刘叟》则以汲取教训为旨,负面展现了不孝的苦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细腻呈现父母对儿女泣血之爱付诸东流之后,戏剧性地指出此乃人生的复制,引出对“不孝”的警示。全诗如下:“叟有爱子,背叟逃去,叟甚悲念之。叟少年时,亦尝如是。故作《燕诗》以谕之矣。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5]

这是白居易擅长的讽喻诗,因受现实中真实人事的触发而创作,不直写人事,而是以燕子的故事来启示当事者、警示读者。诗人用大量细致的笔墨描写了梁上双燕艰辛的育儿过程、浓浓的爱子之情以及子羽翼丰满后不再归来的思子之伤,却在末尾说道:“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看似对悲痛的燕子而说,实是点醒当事人,即诗序中的“叟”――儿子现在所做的不正是你当年所为?而你正在遭受的一切,不正是当年也让父母遭受过的吗?整首诗无论是对双燕育子之劳和育子之情的细绘,还是对思子之悲的刻画,亦或是最后点醒当事人的一番言语,都有很多演绎的空间引导医学生去品味和思索。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正如前面分析过的,如果说“爱”是人间的大道,医者的大道,那么孝爱恰恰就是这个大道的根本,而中国的古典诗词从来就不缺乏“孝爱”主题的作品。对于医学生的古典诗词赏析教育,教师要有意识地用心发现和关注以“孝爱”为内涵的经典,从一切“爱”的原点――孝亲之爱,去培养医学生的爱心,在“孝爱”情感的坚实基础上,提升其他爱的情感、孕育“仁爱”的高尚境界。

回观实践,在以古典诗词赏析来提高学生的情操方面,我们已经习惯并熟稔于用它来启发学生爱国、爱集体、爱人民等情感,但对于最重要的一切爱的基点――孝亲之爱,却有所忽视,而这恰恰是培养医学生仁爱之心最重要的基石。

二、中华古典诗词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施路径

古典诗词有着丰厚的人文内涵,但对于医学生的人文教育而言,它却是一个无尽的富矿需要去开掘。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有一个共通的问题是:在古典诗词鉴赏时,我们往往不能回避一些已经被反复学习过的“大家”,因为如果刻意避开他们,就等于避开了文学中的经典,避开了古典诗词中最深刻的一些内涵。可是这些“大家”对于医学生而言往往会因为过于熟稔,而失去了鉴赏的兴味,尤其在从小学到高中以升学为主旨的教育中,对这些名家的解读常常会被概念化、类型化,冲击了学生的审美兴致。对于课程紧、学习压力较大的医学生而言,如果古典诗词赏析失却了独具的美感,不能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舒缓,对作家作品第一眼便相看生倦,又何谈进一步引入深层次的内涵。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常常不仅有深刻性,更具有丰富性。我们在引导医学生赏析一些熟悉的名家时,如果用心、全面、立体地去观照赏析对象,则完全可以发现一些新的角度、新的话题,打破约定俗成,避开“烂熟”,激发起学生崭新的解读热忱。

(一)在中国历史上,医学与古典诗词的名家名作常常联袂。从小的方面来说,有些诗词名家因为个体的疾病经历或孝侍亲人的目的,对医学有特别的钻研,并常表于诗词。从大的方面来说,中国的诗词名家都根植于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他们的学养源泉或儒或道或释,或兼而有之。而儒道释三家向来有兼修医学、行医救人的传统,道医、佛医、儒医古已有之、源远流长,因此很多诗词名家同时也是医学和养生方面的达人。

比如上文提到的白居易,诗歌创作中就有大量与医药学相关的诗篇,受到不少研究者的关注。他呈现在诗歌中的医学体悟,很多都来自于自身疾病的治疗经验,从养生到医理到治病,都有论及,其中很多方法和观点在今天看来仍然值得关注和借鉴。《试论白居易的医药学思想》[6]这篇文章对此做过较为详尽的分析。

又如,以爱国、豪壮的特质为我们所熟悉的大家――陆游,他不仅是一位有很多养生心得、并在实践中获益、特别长寿的诗人,更时常行医出诊,救治过大量百姓的医生,所到之处颇受欢迎和拥戴。他的养生经验和行医事迹,也在诗歌中有较多的体现。比如颇为著名的扫地诗――《冬日斋中即事》,“一帚常在旁,有暇即扫地。既省课童奴,亦以平血气。按摩与导引,虽善亦多事。不如扫地去,延年直差易。”[7]即着力推荐了实用易行的扫地养生方法,清晰介绍了这一养生法的多重好处和功用。又比如在《山村经行因施药》这首诗里,陆游又生动地描述了自己时常为乡间百姓治病、妙手仁心颇得百姓爱戴的情形。“驴肩每带药囊行,村巷欢欣夹道迎。共说向来曾活我,生儿多以陆为名。”[8]乡亲们看到陆游,都特别欣喜、夹道欢迎,都说“先生啊,您曾经救过我啊!”这个村的百姓甚至为了感念诗人的救治,为孩子取“陆”为姓,这在特别重视子嗣传承的中国传统社会,是多么隆重的感念!

除了较为突出的白居易、陆游外,把诗歌当成为医学养生等内涵表达载体的,还有很多我们熟悉的古典诗词名家,比如苏轼、刘禹锡、杜甫等,他们在医学养生方面都有不少出人意料的事迹甚至贡献。

古典诗词赏析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结合医学生专业学习的内涵和兴趣,将这些诗词名家兼医学养生达人介绍给学生,并选择相关的优秀诗词进行赏析,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诗词名家的医学风采,体味古诗词中蕴含的医学理念,打开医学生古诗词鉴赏的新视野,更多地激发出他们赏鉴的热情。

(二)除了结合医学生特点,从他们备感亲切的专业内涵入手,引入对古典诗词的赏析,还有很多其他的角度也可以尝试,让医学生在耳目一新的感受中,走近诗词大家。

综上所述,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其高度和广度往往是成正比的,温婉大气的李清照,也有过闺中的娇俏,以及不让须眉的气度;豪情万丈的苏轼、陆游等,也曾柔情似水。而这些灿若星辰的诗词大家,除了上文提到的,很多与医学有不解之缘外,还往往涉猎天文、地理、历史、军事等众多领域,并成就突出。只要我们有足够的用心和耐心去发掘,就一定可以在看似过于熟悉、概念化了的大家及其作品背后,找到新突破口,给身处学业压力下的医学生带来崭新愉悦的审美感受,进而有可能在焕然一新的审美感受中,让深刻的内涵随“细雨春风”潜入学生的心灵,更有效地被他们接纳吸收。

比如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在大家的印象中他有两个熟悉的标签――豪放派和爱国,简单重复这种标签式赏析,无疑是兴味索然的。但是如果细心观照和发掘,就会发现这位宋朝词坛的代表人物,在这两个特熟的标签之外,其实还有许多丰富的立面,足以让我们找到激发医学生兴味的新视点。

仅就辛弃疾的创作来说,不仅有田园风十足的乡间诗词,可多重解读的经典情诗,还有在诗词名家中颇为罕见、喜感十足、打破一贯正统形象、以“戒酒”为主题的小品式词作――《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读者不妨一看:“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浑如此,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更凭歌舞为媒。算合作人间鸩毒猜。况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之即来’。”[9]

整篇词以拟人化的手法,把酒杯的狡黠、词人的无奈描写地情态淋漓。即使词人以摔碎而威胁,酒杯仍因为熟稔好酒之人的特点而胜券在握,退下时不仅毫无恐惧还大胆埋下撩逗词人的伏笔,让人忍俊不禁。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与词人一贯英雄形象的巨大反差,堂堂丈夫竟被大胆的小酒杯弄得颇是无奈,占不得上风,一番对话神情毕现、充满诙谐。英雄词人褪去了熟悉的高大上,变得特别接地气。如果我们能从这首颇为优秀却很别致的词切入对辛弃疾的赏析,让医学生们意外地看到英雄词人下里巴人式近于平常、又十分谐趣的另一面,让学生产生亲切而陌生的审美感,再逐渐升华到那些富有深刻内涵的经典作品,稍加提点,便可以充分调动医学生的兴致,在充满新意的宽松情境中让一些必需的情操春风化雨、润入心田。

总之,对于医学生而言,在古典诗词赏析中,教师不仅应当把“仁爱”之心的培养作为重点,更要特别注意具体地将“仁爱”落地生根在“孝爱”的基础上,从古典诗词种种爱的内蕴中,精选与“孝爱”相关的内涵,用心考量、设计和引导赏鉴,从这一切爱的原点出发培养学生的爱心,才能“本立而道生”。在具体的实施中,我们可以在古典诗词的丰富矿藏中,用心遴选有新意的“孝爱”作品。即使是学生已经熟稔的作品,也可以进入教育的视线,可以更多地引向实践层面生发新意。此外,教师一方面可以充分结合医学生专业学习内涵和兴趣,把这些诗词名家中的医学养生达人引荐给学生了解,把这些达人与医学相关的优秀诗词推荐给学生赏析,让学生因亲近而喜爱、因喜爱而热忱;另一方面,还可以从其他多个角度,以新奇为准则,以兴趣为导向,陌生化地引入对名家的欣赏,并将这种欣赏引向更深刻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唐)李隆基注,[宋]刑爵梳.孝经注疏・圣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3]王云五著,马乘风(持盈)注译.诗经今注今译[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

[4]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5]谢思炜.白居易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

[6]张英强.试论白居易的医药学思想[J].中医文献杂志,2001,(4).

[7](宋)陆游.陆游集(第4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

[8](宋)陆游.陆游集(第4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

中华医学教育精选篇5

关键词:医学教育研究;文献分析;合作度;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是医学教育专业研究领域最重要的交流平台和信息来源[1]。在1994年,作者曾对该刊(当时为《医学教育》)1986~1992年83期发表的全部论文的论文作者合作度、论文作者单位合作度进行了统计与分析[2]。时隔25年(1986~2010),《医学教育》杂志已经更名为《中华医学教育杂志》,近年更是进入到中文核心期刊范畴[3]。为了反映期刊论文作者合作度在新形势下出现了哪些变化,本文对《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010年3卷18期杂志的论文作者合作度再次进行统计分析,并与25年前资料进行对比。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为《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009,2010共3卷18期杂志全部论文。

1.2统计方法 对统计对象以篇为单位分别逐条统计,包括各期杂志论文篇数、每篇论文的作者数以及涉及的作者单位,最后求出论文作者合作度以及论文作者单位合作度。再与既往资料对比分析。

2结果

参见表1、表2、表3。另统计了《中华医学教育杂志》论文作者涉猎的学科以及分类,按照来源期刊可分为7个类别:医学教育、医学专业期刊、普通教育学、医学院校学报、普通大专院校学报、科学技术类和社会科学经济文学类等。

3讨论

3.1论文作者署名人数构成以及论文作者单位数量构成均较25年前发生了明显变化:2008~2010年度《中华医学教育杂志》论文作者署名人数主要集中在2~5位,单一作者发表的论文由61.46%改变为11.29%;而论文作者单位数量构成也由单一单位占94.94%降低为61.09%,而由2~3个单位间合作的论文数量由4.83%大幅增加到34.16%。

3.2论文作者合作度与论文作者单位合作度明显提高,论文作者合作度由1.69改变为3.81;论文作者单位合作度也由1.06增加到1.61。

3.3《中华医学教育杂志》论文作者合作度增加的意义 根据论文作者署名人数构成的变化(单一作者数量比例的大幅下降),论文作者单位数量构成发生的变化(多单位合作的论文数量大幅增加),结合论文作者合作度与论文作者单位合作度均较25年前明显提高的结果,反映了近年医学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广度在明显增加。医学教育工作者研究广度的增加,必然会有深度的体现。医学教育是教育学与医学两大体系的综合体,医学专业的特殊性与教育学的普遍性如何结合,是需要医学教育工作者不断去体会与努力地。

3.4医学教育工作者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需要不断地扩大知识面、涉猎面要广 在提供参考文献的773种中文杂志中,共提供中文参考文献3596条,其中19种医学教育专业期刊共提供引文条数1476条,即2.46 9%(19/773)的医学教育专业期刊提供了41.05%(1476/3596)的中文参考文献。其次为医学专业期刊与普通教育学期刊,分别提供26.06%与16.18^%的中文参考文献,但两者涉及到的期刊种类分别达到270种与132种。由此可见,医学教育工作者除了专业知识以外,尚需掌握医学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同时也需要熟悉普通教育学知识,了解社会科学知识、科普知识。

参考文献:

[1]李晓霞,耿民建,甘业华,等.《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2年至2006年载文被引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4):126-128.

[2]张东海,田华.医学教育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亟待增强--《医学教育》杂志论文作者合作度分析[J].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30-432.

[3]《中华医学教育杂志》编辑部.中华医学教育杂志》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6):853.

[4]李晓霞,耿民建,甘业华.《中华医学教育杂志》不同时期状况的比较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29(5):59-62.

中华医学教育精选篇6

转变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彰显引领示范作用

实验教学改革理念先行,在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中,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从转变教育理念入手,把学校实验教学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

(1)更加重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实践能力的教育理念。过去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除主观因素外,更重要的是缺乏教学条件和手段。通过示范中心的建设,中心领导和教师深刻体会到,全面素质的培养和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非常重要,素质与能力比知识更稳定、更持久,也符合华西“树人”的育人观,即把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

(2)促进了系统性规划和整合的理念。教学资源由学科分散管理转变为学院统一规划和管理,软硬件建设更加系统,应用更加有效。

(3)促进了开放性教育理念。如,服务对象更加开放,由单一服务本科教学,转变为面向本科教学、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全面服务;教育资源的获得与使用也更加开放,由相对封闭的校内自我发展,转变为开放的、与社会共建共享,从而使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更加明显。

(4)中心资源既源于社会,也服务社会,除面向兄弟院校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和培训,还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健康教育和一些基本的急救培训,更开放地服务于社会。

高端仪器设备:高投入,高回报

以急救危重症技能训练平台为例,中心近年来购置了半身复苏安妮、仿真模拟人(sim-MAN)、超级综合模拟人(HPS)等价值数百万元的高端仪器设备。在此平台上,他们开展了基本生命支持到高级生命支持的全程训练以及从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训练到社会公众的科普服务,课程内容丰富、教学层次分明、受益人群广泛,深受专业同行与社会各界的认可。由此,他们体会到高端仪器设备虽然投资较大,但在实验教学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他们非常强调普通教具的应用,通过软件建设提升其教学价值。相反,如果不重视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学生评估、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提升等环节,一味追求高端设备,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也是另外一种战略性错误。

开放共享:提高设备使用效率

在努力增加设备总量,提高设备质量的同时,中心通过开放共享,充分发挥现有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师生科研活动提供服务。

(1)中心实行仪器设备集中管理,做到设备“购置有规划、使用有计划、养护有规律、维修有保障”。

(2)中心采用教学平台网络预约及排程,保障教学设备开放、有序、高效运行。中心规范使用流程,只要科室和教师需要,提出使用申请,中心工作人员便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让教学和科研人员满怀信心而来,满意而归。

(3)广泛宣传,让更多科室和一线教师知晓。例如利用全院干部会、电视晨会、院报、网页等多种途径宣传中心的各类教学资源,吸引更多教师积极参与。

(4)中心全面开放教学平台,引导学科交叉协作,促进学科共同发展。例如消化内科与普通外科共同建设和使用内镜中心,有力促进学科交叉与学科发展。

鲜明建设特色:共建共享,育人济世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将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密切结合,形成了鲜明的医学类示范中心特色。

(1)共建共享。学院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引进各类办学资金共6 500万元,建设了华西-强生微创外科培训中心、华西-爱尔康眼科手术技能培训中心、华西-奥林巴斯内镜腔镜培训中心等一系列高端专科技能培训中心。

(2)开放运行。中心为校内16个专业、全院36个临床学科以及区域内同行单位提供全面开放的实验教学平台,努力做到保障教学,服务学科,共享多赢,协同发展。2011年中心完成本科教学工作量共计156 483人学时,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共计153期5 137人。

(3)引领区域。为推动区域内同行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临床医学实验教学事业的整体发展,中心先后举办了如“第二届医学组部级临床技能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作与学术交流会”“华西临床技能教学工作坊”等多个学术交流活动,并邀请多位国内外知名教育专家到校进行学术交流。仅2011年,中心接待国内外学术来访和学习观摩人员1 641人,充分发挥了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引领、示范和辐射的作用。

(4)服务社会。坚持“掌握技能,服务社会”的理念,中心致力于向公众传播必要的基本医学知识与技能。自2008年以来为公安干警、消防官兵、科技人员、中小学教师与学生、银行职员以及共青团青年志愿者、社区居民等进行专项技能培训,累计受益人数达3 250人。2011年,华西临床技能中心成为首批“成都市科普教育基地”,并获评“四川省科普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丰硕成果:记录师生成长

2008年至今,中心在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下,教学平台得以跨越式发展。在此基础上,学院师生共同努力,取得丰硕成果:

(1)2008年,中心获评为首批部级临床技能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并成为临床技能类实验教学中心协作网的副组长单位。

(2)2008年,中心成为美国心脏协会(AHA)在中国大陆第一家授权认证的培训基地。

(3)2009年,中心被评为国家卫生部内镜专业技术消化科培训基地、呼吸科培训基地与普通外科培训基地。

(4)2010年,中心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医学院合作举办“华西-CSTAR产业圆桌会”,促进产学研的合作与发展。

(5)2010年,华西学子在第一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荣获二等奖。

(6)2011年,中心成为美国外科医师协会(ACS)在亚洲首家认证的教育机构。

(7)2011年,中心与加拿大外科先进技术发展中(CSTAR)合作成立联合办公室,加拿大驻华大使等前来参加挂牌仪式。

(8)2011年,中心成为首批“成都市科普教育基地”。

(9)2011年,华西学子在第二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荣获特等奖。

中华医学教育精选篇7

关键词: 临床医学 专业认证 医学教育改革

教育部、卫生部颁布教高[2008]9号文件“关于印发《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通知,标志我国医学专业认证的开始。汕头大学医学院成为首家接受认证的学校。[1]专业认证工作是医学院校目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背景与现状

1.1背景

1998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建立了“医学教育国际标准”项目。2001年6月,WFME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2001年7月,WHO西太区办事处制订了《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指南》,CMB的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随后制订了“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

1.2现状

2002年,教育部召开医学教育标准国际研讨会,部署国际标准“本土化”的研究工作。会后,教育部、卫生部设立专门项目,委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组建了“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2006年,哈尔滨医科大学成为国内首家以WFME《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进行试点性认证的学校。2008年2月,在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公布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试行)。2008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颁布教高厅函[2008]7号文件“关于成立教育部医学教育认证专家委员会和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的通知”。2008年3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专家首次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试行)为依据,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学专业(包括五年制、六年制、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医学专业)进行了试点认证。[2]2008年9月,教育部、卫生部颁布教高厅函[2008]9号文件“关于印发《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通知”。2009年11月,汕头大学医学院成为首家以《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为标准接受认证的学校。

2.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程序。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程序主要包括申请学校自评、专家组进校考察、提出认证意见、完成认证报告等实施步骤。

3.临床医学专业认证重点考核内容

3.1硬件建设:大学办学的必备条件。

3.2内涵建设:办学宗旨、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等。

3.3办学过程中每一项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培养、教学改革、教学质量保证等实际工作。

3.4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5注重社区或农村医疗卫生实践。

3.6推进课程纵向和横向的整合。

3.7拓展学生的国际交流经历。

3.8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3.9教学工作的亮点与优势、不足与对策、计划与目标。

4.汕头大学医学院的教学改革

2009年11月9日至12日,汕头大学医学院成为首家以《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为标准接受认证的学校。

围绕医学教育国际标准,以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为目标,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将以往的“以学科为主”教学模式,转变为基础课、临床课和临床实践“系统整合”和“以问题为中心”的新教学模式。[3]

4.1以系统整合为基础,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新课程体系由核心课程(公共基础、人文社科、系统整合、技能、临床核心课程)、选修课程(早期、后期)及临床实习(通科实习,选择实习)三部分组成。

4.2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以学科为中心向系统整合转变;从以授课为主向自主学习转变;从单一理论考核向多元化考核转变。广泛开展互动式教学,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驾齐驱,建立多元化考核体系。[3]

5.通过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促进医学教育改革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是在“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和“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本土化的基础上,提出了本科临床医学专业都必须达到的各项教育要求,是一所学校能否承担医学教育的基本标准;是医学教育检验自我和创新发展的新途径,对促进医学教育国际化、完善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学与创新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推进课程纵向和横向的整合将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杨棉华,罗添荣,谢雯霓,边军辉.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及其对我国医学教育的影响[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3):321-323.

[2]马建辉,许晓东,冯友梅.医学专业认证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5):1-4.

中华医学教育精选篇8

中国正日益成为接受海外留学的大国。这是中国和世界各国共同的需要。

吸引来华留学原因

外国学生正在申请中国高校,目的是接受国际化的高等教育、体验中国文化、提升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杜歌蕊森,美国人,45岁,卖掉了在美国的房子,放弃了在戴尔公司的事业,来到中国攻读MBA。她说,“这里有真正的机会。”李雅婷三,芬兰人,27岁,是一家大型零售公司的管理人员,她利用休假的机会来中国攻读一年期的商务学位。她说,“中国发生的事情比欧洲多。”齐乔纳森,25岁,美籍华人,父母是中国人,他说回到“祖国”在光华管理学院攻读MBA,使他不同于美国研究生院的同行。

吸引外国学生来华留学是我国政府的长期策略,主要目的是通过提供奖学金和教学设施,促进外国留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语言,强化中国的软实力。所谓软实力,就是不以金钱和物资相胁迫,而产生的吸引力。教育和文化是软实力的主要产生领域。与此同时,美国以及亚洲和欧洲各国也在引导本国学生赴中国留学。香港大学教育学教授薄吉拉德说:“学生交流与外交相关联。”

香港大学教授杨瑞说:“就任国家主席后明确表示,我们需要软实力,而且我们愿意对国际教育项目增加支出。许多国家已经将教育作为助推本国软实力的一种方法,美国、法国和日本很久之前就开始这样做了。中国现在才刚刚开始。”

2013年11月25日,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张秀琴在“部委微博开放日”活动中提到,未来我国将采取措施吸引留学生来华,推动我国教育国际化。张秀琴表示,过去5年来华留学人数平均年增长率都是两位数,目前在华留学生接近33万人。对此,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已制定了《留学中国计划》,将采取措施,开设新课程、增加外语授课、增设奖学金等,努力使2020年在华留学人员达到50万。为此,中国高校将提供更多的英文课程,来吸引更多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现有34所中国大学提供英语教学课程,而且政府表示计划到2015年为海外学生提供5万份奖学金。

彼此需要,不约而同

中国为了提升软实力大力吸引外国留学生的同时,西方国家也迫切需要增加对中国的了解。为此,美国和欧洲政府也在增加投资,鼓励更多学生到中国留学。

教育部数据显示,2011年在华外国留学生大约是29万人,而在2001年仅为6万人。在2011年外国留学生中,韩国人(62442人)最多,其次是美国人(23292人);日本(17961人)、俄罗斯(13340人)、印度尼西亚(10957人)和印度(9370人)在华留学生人数也很多;2011年欧洲留学生也在中国接受某种形式的高等教育,排名前两位的是法国(7592人)和德国(5451人)。

2010年,美国推出了“10万人留学中国基金会”,计划到2014年将赴华留学的美国学生增加至10万人。到2013年底,已有6.8万名美国学生到中国留学。中欧高级人才对话(HPPD),被欧盟称为“欧中关系第三支柱”,在2013年4月份举办了首次欧中高等教育对话。这次对话后,中国政府宣布未来5年将为欧盟学生提供3万个奖学金名额。之后不久,英国政府马上宣布了在3年内派遣1.5万名英国学生到中国留学的计划。2013年9月26日,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在北京举行欢迎招待会,邀请目前在京学习的英国学生及获得英国文化协会奖学金资助来华就读的“Generation UK”项目学生。到2016年的3年时间里,该项目计划协助至少1.5万名英国学生来中国学习或工作实习。该项目为前往中国大陆各学府学习的英国学生颁发奖学金。

美国的“十万强”留学中国计划是2009年奥巴马访华时提出的,教育部对此非常重视。如今,全国620所来华留学接收院校均可接收“十万强”计划学生。目前已有6.8万美国学生通过该计划来华留学,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成都、武汉等城市。

中国高校魅力何在

有教育学者研究认为,就外国留学生个人来说,其在选择来中国学习时,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

一是政治与外交关系。和平的外交关系是国家间教育交流的前提条件。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重点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关系,主要接受这些国家留学生,对资本主义国家留学生进行限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加强了与第一、二世界国家的联系,来自这些国家留学生开始快速增长。

二是留学教育政策。相对开放的留学政策能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包括收费政策、就业政策、打工政策等。尤其是收费政策影响更甚。在改革开放前,我国主要接受来自社会主义国家和友好国家的政府奖学金留学生,数量很小。其后,国家允许高校接受自费留学生,这样发达国家的留学生才有机会涌入中国。

三是经济关系。留学生倾向到那些经济比较发达或者两国经贸关系比较密切的国家学习。中国经济的崛起以及与周边国家日益频繁的经贸往来,是吸引留学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是文化与地缘关系。留学生倾向到那些地缘相近、文化同源、有历史联系的国家学习。华夏文化作为东方文化代表,对整个亚太地区等周边国家留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另外,在华留学生表示在中国学习的费用比西方更便宜。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中国高校的平均学费为每学期约1000美元,而房租、食物和其它杂费也很低。据美国国家教育中心数据显示,美国大学仅学费每年就约为1.2万美元到3.7万美元。另外,住宿、食物和学术费用平均为每年1.5万美元。

教学质量受到认可

外国人来华学医,尤其是学西医,可以看作是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受到认可的标志。在上海学医近5年的加拿大男孩张森已经在医院实习了几个月了。他能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与病房里的病人做“聊天式查房”。2014年夏天,他将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张森选择到中国学医,是因为中国的医学文凭能得到加拿大政府的认可,这样,他回到加拿大后就可以考取执业医师执照,成为一名医生。

和张森一样,近年来一大批外国学生来华学医,其中包括不少欧美发达国家。统计显示,医学留学生已成为语言类留学生之外的最大留学群体。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下,“到中国学医去”的热情背后,是中国医疗水平与医学教育质量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可。

2012年来华学医的留学生已突破4万,其中1.18万人学中医学,其余学西医。“来华医学留学生增多,反映出我国医学在国际上学术地位的攀升。”在不少教育专家看来,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一步。由于中国的医学学历受到世界卫生组织(WHO)以及欧美等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广泛认可,这群学生毕业后除一部分公费生回国“效力”,还有不少人去欧美国家考取执业医师资格,留在当地执业。

“中国医学教育正在为不少欧美国家的综合医院与基础医疗机构培养人才,成为不少国家中产者学习医学的新圣地。”中国医学教育已引发国际社会的关注,有外媒称中国已成为继日本、古巴后,留学生学医的最新“圣地”。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30多所医学院有资格招收外国留学生。外国学生来中国学医有几大原因:学费相对便宜、教育质量有保证、学历受到世界广泛认可。

“医学教育质量是以中国的医疗技术水平为前提。此外,医学是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丰富的病例与病种资源。”在上海交大医学院留学生教育中心章程康的印象中,上世纪70年代,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道路几乎同步,我国个别医学院开始招收海外学历生,但以政府公费生为主,而在2000年左右,自费生报名开始逐年增多。

与逐年上升的海外学生申请相对,国内医学院的录取率在下降。这是因为医学院对招生人数始终有所控制,没有盲目扩招。“医学行业绝不能生产伪劣产品。”瑞金医院临床医学院副院长邵洁表示。留学生虽然在扩招,其淘汰率依然保持很高。在这所三甲教学医院,每年留学生淘汰率超过15%,有人留级,也有人退学。

清华校园的“小联合国”

在中国学医能在加拿大考医师执照,在中国学法学也能在美国考律师资格。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悄然间正在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年轻人向往的留学之地,从最初的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来华学语言、学功夫,到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青年来华学习自然科学,再发展到今天外国人成规模的来华学医、学法律。在清华大学法学院,有一群来自外国的法学留学生,他们中大多数人来自北美、欧洲等发达国家,许多人已拥有了名牌大学的法律博士资格,他们完全自费来学习中国法,不是短训班式的研讨,而是完整的一年硕士课程学习。

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王晨光表示,30年前,外国法律学者来华交流,最常问的一个问题是:“中国有法律吗?”如今,仍有一些外国法律学者会问,但他们最常问的问题变成了:“中国有法治吗?”细微的一字之差,体现了时代的巨大进步,也指出了今天依然存在的现实问题。如今,中国的法治虽仍在完善,但成就有目共睹。正是在这一历史的大背景下,中国法学教育中,成规模的外国留学生中国法硕士课程项目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外国法律职业人认识到一个放之各国而皆准的朴素道理:“法律存在管辖权问题。你要同一个国家打交道,你要到那个国家去发展,就必须遵守那个国家的法律。所以,你首先要去了解、学习该国的法律。”

在首届招生时,清华大学法学院还只能依靠校际交流、登广告等途径把招生的信息散播到国外一些著名的法学院,期望能招到高水准的候选学生。没想到,第一次招生就招到了14名学生。历届学生的素质都非常整齐,许多是来自像哈佛大学法学院等名校的法学博士在读生。学生们不同的文化背景、别样的思维方式,也会促使教师们主动思索和改进中国传统法学教育中的一些教学方法,推动中国法学教育自身的改革。如今,清华大学的外国人法律硕士项目课程已走过3年。3年来,学生在数量上翻了一番还多,而且在生源的地域性方面也不断拓宽,现在的学生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格鲁吉亚、巴西等国,俨然已成为清华校园内的一个“小联合国”。

留学强校吸引更多留学生

中国的大学众多,哪些是最好、最吸引来华留学生的?除了大学的名气和学术水平之外,学费的高低以及是否有奖学金,是留学生们考虑较多的两个问题。目前,中国政府经过审核,对上百所大学里的外国留学生颁发中国政府奖学金。这其中,有名气、教学质量高、能申请奖学金的大学,最令外国留学生感兴趣。

在这方面,教育部颁布的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名单具有指导意义。

2013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清华大学等22所部委直属院校和16所地方院校入选。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留学中国计划》,教育部根据全国高校近3年来国际学生规模、结构、发展速度等指标,经过严格选拔,决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大学等22所部属高校,上海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16所地方院校作为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建设高校。

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教育部及其它部委直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由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按一定标准直接选定。第二类为地方院校,由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确定,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共同建设。

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入选院校在国际学生规模、结构、发展速度等指标以及国际学生管理服务体系等方面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名单上的这些大学可以说各具特色。本次评选在全国690所高等院校范围内进行,根据各校近3年国际学生规模、结构、发展速度等指标进行考核。

南开大学自1954年开始招收留学生,迄今已为世界近百个国家培养了上万名留学生。南开高度重视留学生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学校主要领导亲自指导下,南开大学的留学生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南开大学多次获得教育部和天津市教委及天津市公安局的表彰,并荣获“来华留学生眼中的十大名校”称号。自2003年至2012年,留学生长短期人数从1382人增至2689人,增长近一倍。其中,一年以上的长期生人数由2003年的1304人增加到2012年的1951人,学历生人数也逐年递增,特别是高层次的硕士、博士研究生,10年内增长了4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有关负责人介绍,成为示范基地说明这些院校在留学教育某些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得到了教育部的认可。而西安交大留学生教育始于上世纪50年代。目前,西安交大有来自77个国家的1668名留学生。西安交大还是全国首家开设全英文授课项目的院校。

清华大学是留学生重点关注的院校。目前,就读该校的长期留学生(学习一学期及以上)超过3500人,来自108个国家,学位生和研究生规模均居国内高校首位,研究生中具有国外名校学历的超过30%。

中华医学教育精选篇9

杭州市第二医院儿科副主任医生。医学硕士。

刘国昌

副主任医师,外科学博士。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市儿童医院。中华小儿外科学会泌尿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委员、广州市医学会外科分会微创及腔内泌尿外科学组委员。

谭美珍

主任医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广东省医学会儿科分会儿童保健学组常委,广东省健康促进委员会委员。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市儿童医院副主任医师。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营养学会(CNS)是学术性法人社团。“改善全民营养,促进人民健康”是中国营养学会的宗旨。

周伟

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NICU主任。

晏红

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特邀专家。现于清华大学从事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研究,合著和专著多部著作,代表作《培养幼儿好习惯》、《宝宝入园完全手册》、《宝宝入学完全手册》。

吴明远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医师。

欧婉杏

广州儿童医院保健科主治医师,对儿童常见疾病和儿童的心理发育有丰富的经验和较深的研究。

李元宁

国际著名的婴幼儿教育权威和保育专家,华盛顿大学研究院教育学硕士学位。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韩国委员长。

刘湘云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原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

林怡

幼儿早期教育专家,著有《林怡说早教》系列四册、《林怡教你玩游戏》等书籍。

李璞

原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从医40余年。现任北京市新世纪儿童医院资深健康管理顾问。曾任北京市卫生局三级甲等医院等级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某区卫生局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全国妇联“心系新生命”讲师团成员,由国儿童发展研究中心“种子工程”讲师团成员。

李春青

主管护师,神经心理测量师。对儿童生长发育和各种心理测量烈介有较丰富的经验。

周念丽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心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张峥程

117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

周荣向

广州市第421医院妇产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郎景和

中国医院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第一副主任委员。

孙美艳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助理研究员。

方素华

浙江邵逸夫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

胡一君(台湾)

上海美华妇产科主治医师,台湾妇产科医学会会员、美容医学会会员。

中华医学教育精选篇10

天津医科大学国际医学院成立于1997年,成立之初就确立以“全英文授课,培养具有国际化疾病防治能力的临床医师”为教育目标,是我国最早开设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全英文授课的大学之一。天津医科大学始终把来华留学生教育作为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重点工作。19年来,学院坚持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在扩大留学生规模的同时,提高留学生授课师资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深化留学生教育的改革和内涵建设,优化留学生结构层次,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生源质量,创新管理机制和加强留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加快学校国际化进程。学院现有留学生1470人,其中全日制学历生1251人,占学校全日制学生总数的12.7%;研究生102人,占学历留学生总数的8.2%,国籍遍布64个国家,共累计培养1478名全日制学历毕业生。

天津医科大学紧密围绕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和学校研究型、高水平医科大学建设目标,大力推进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开展以医学科学为核心,医、理、工、人文科学相互支撑,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培养符合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具有国际竞争力,知华、友华的复合型卓越医学人才。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7年-2009年),建立和创新发展;第二阶段(2010年-2015年),在创新中深化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及优化专业结构和层次;第三阶段(2016年-2020年),按照“天津医科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

一、创建来华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

全英文教学体系

(一)制定完整的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

2006年,学校承担了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来华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建设”课题。按照《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和《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以我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为基础,参照留学生来源国家对医学教育的要求,制定了完整的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

(二)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学校积极将PBL、CBL、讨论式、情景式、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纳入课堂教学,采用以案例为引导的互动式教学、CBL、“三明治”教学和床旁教学等,注重跨学科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记忆型、解释型、操作型考核内容比例合理,增加病例分析等综合能力考核。2010年,学校引进国外先进的模拟教学理念,购进先进的医疗教学设施和诊疗设备,创立贯穿本科医学教育始终(从入学至临床实习前)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留学生专用模拟医院,填补了国内来华留学生全英文临床实践领域的空白。学校先后制作并完善16门来华留学生英文授课品牌课程的中英双语教学网站,录制内科学、外科学、肿瘤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5门部级来华留学生英文授课品牌课程的全程教学视频,并全部上网免费对学校留学生开放,以丰富留学生自主学习的网上教学资源。

(三)编写和出版系统化英文教材

学校依据国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大纲的要求,参考国外教学大纲和英文原版教材,编写完成一整套既与国际接轨又具有自身特色的英文教科书。在此基础上,各学科还根据医学知识的更新不断修订教材,目前,编写的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教材有69部。出版《临床技能操作》(Clinical Skills and Operations)DVD,配有英文解说和操作演示,为留学生学习内科诊断、外科操作、妇科检查、小儿查体等临床技能提供生动的立体化教材,以上教材被国内30余所兄弟院校借鉴和使用。2013年2月,清华大学出版社和学校签订协议,出版发行全套留学生全英文教材,截至2016年12月,清华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18个专业的教材。

(四)注重留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加强实习管理,出台实习管理规定,严格考勤制度、每周小讲座及英文查房制度、出科考试制度、病例书写规定,进行英文病例书写大赛等。临床医院组织留学生自主举办临床病例讨论会、研讨会,聘请专家指导、讲评,大大提高了留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

(五)与国际接轨深化留学生教学改革

设立“天津医科大学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新课程体系改革专项课题”。率先在留学生全英文教学中实行系统化授课,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将医科留学生的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整合,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与国际接轨的医学课程体系。

加强“实践能力强和汉语应用能力强”的两强特色,使留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基本熟练掌握临床各科的专业诊疗技能和仪器使用规范。通过HSK4级汉语考试和医学汉语考试使留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能较熟练地使用汉语交流和实践。

从2012年开始天津医科大学在国内率先实施留学生科技创新立项机制,出台《天津医科大学留学生科技创新立项实施办法》,每年资助十余项课题,鼓励中外学生及教师参与科技创新立项活动。在名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留学生发明创新积极性,使优秀人才和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在教育部国际司和全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学会的指导下,2013年8月我校发起并成立了“来华留学生(医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为深化医科留学生教育内涵建设,教学、教材和管理尽快与国际接轨作出积极的贡献。现有会员单位66个,近年来的主要工作包括:重新制定“砘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教学)质量控制标准”;编写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编写留学生入学考试题库;配合来华处承担医科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评估。

二、创建来华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

全英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领导机制保障

天津医科大学始终把来华留学生教育作为学校重点发展战略,学校领导十分重视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规划与实施,亲自指导、规划留学生教育的发展与实施。1997年成立中西医结合国际学院(2008年改称国际医学院),1998年时任天津医科大学校长郝希山院士兼任国际医学院院长,吴咸中院士兼任学院名誉院长,国际交流处郭凤林处长兼任学院常务副院长。

学校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留学中国计划》等相关发展规划,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制订《天津医科大学“十二五”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以及《天津医科大学“十三五”来华留学生教育规划(2016-2020年)》,学校每年都制定切实可行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年度发展计划,并不断完善各项教学及管理制度,使学校在师资队伍、生源质量、质量督导、精品课程、基础设施、政策资金等各个方面具有保障。

(二)师资队伍保障

建立国外教师培训基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英国邓迪大学),先后选派162名教师到国外名校研修培训。 北京外国语大学为国内师资培训基地,分四批共160多名教师参加了北外培训。近5年来,国外、国内、校内三级培训教师560余人次,形成一支业务能力强、英语水平高的国际化师资队伍。

2007年,学校在国内率先实施留学生英语授课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制定《天津医科大学留学生英语授课教师任职资格、选拔程序》,并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实施留学生英语授课教师资格认证。认证工作经过教师自愿申报、各科室和院系逐级审查、国际学院组织专家进行英语面试、校评审委员会进行最终投票表决,通过认证者被授予天津医科大学英语授课教师资格证书。目前,已有301名教师获得学校留学生英语授课教师资格认证,生师比为3.8:1。其中正高职称90人,副高职称124人,副高职称以上合计占留学生英文授课教师总人数的71%。

(三)生源质量保障

学校紧紧遵循教育部“扩大规模、优化结构、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工作方针,采取“立足周边,延伸欧美,巩固非洲,兼顾拉美”的招生策略,以东南亚国家为生源轴心,向非洲、欧美国家拓展和辐射。自2015年起,学校开始实施本科招生入学考试制度,根据成绩择优录取;研究生招生新增寄送学习或工作能力的自我介绍视频资料的要求,并进行面试。这些举措将入学质量控制又向前推进一步。针对留学生招生工作,以留学生综合事务管理系统为基础平台,制作招生宣传网页,开发留学生网上报名信息系统,提供在线招生和管理的一体化服务。

(四)质量督导保障

学校建立校、院、督导专家、辅导员四级教学督导,多层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外国专家顾问委员会”和“留学生教育教学专家督导委员会”作为专设的留学生教学督导机构。“外国专家顾问委员会”由来自美国、荷兰、意大利、葡萄牙四个国家的7名欧美知名医学教育专家组成,他们定期来校指导留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留学生教育教学专家督导委员会”由校内12名资深教授和专家组成,全程督导留学生教学工作。

(五)精品课程保障

学校率先将精品课程机制引入留学生课程建设,制定留学生精品课程评选标准及奖励办法,申报和评审实行动态管理,共评选出“天津医科大学留学生英语授课精品课程” 17门。截至2015年12月,学校共获得部级“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5门、天津市级“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16门。

(六)基础设施保障

为支持留学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给留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2006年学校利用国家“211”工程基建资金1.1亿元,建成一座集办公、教学、住宿、生活于一体的现代化留学生综合楼。2008年,留学生综合楼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分为地上15层和地下1层。楼内分布有留学生宿舍503间、教室4间、会议室2间、报告厅1间、教师办公室4间、餐厅3间。

(七)政策资金保障

学校高度重视留学生教育的长期规划与建设,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促进了留学生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2001年至2015年,通过学校争取到财政部、中央与地方共建、天津市政府及学校各项建设与设备投资,总计1.24亿元。

三、创建四位一体的

留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

(一)“课堂教学、情境教育、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四位一体

学校在充分尊重留学生来源国文化和习俗的基础上,将“知行和一,德高医粹”育人理念纳入留学生教育,以部级人文素质教育基地为载体,创建“四位一体”模式,对留学生开展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在学校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开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作为选修课或自修课,并纳入学校整体课程建设范畴,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扩大学生受益面。组织留学生参观“生命意义展室”,以朱宪彝老校长捐献的器官和遗体捐献者的遗嘱感染留学生;以希波克拉底誓言激励留学生,使留学生“理解生命意义,感悟崇高精神”。通过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的“医学生誓言”宣誓、邀请医学专家讲解“医学前沿发展与医学生素质”等活动,引导留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定期召开留学生文化素质建设工作会议,了解师生对文化素质建设的认识和需求,系统总结学校开展留学生文化素质建设的经验,确立留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特色化、项目化、精品化、品牌化”工作思路。进一步建立加强留学生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留学生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促进留学生文化素质建设健康发展。

(二)成立天津市首留学生志愿者协会

2011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成立了天津市首个全部由外籍学生组成的国际医学院志愿者协会。96位来自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印度等国家的外国留学生成为首批成员。校领导为国际医学院志愿者分队授旗,志愿者集体宣誓志愿为社会作奉献。他们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到社区义诊、慰问孤寡老人、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他们积极帮助生病学生及时就医,为突发事件做应急处理等;为汶川地震、尼泊尔大地震举行祈福募捐活动,组织悼念玉树地震死难者活动。多年来,学校来华留学生还多次参加献血和捐献骨髓干细胞等公益活动。

四、创建贯穿教学始终的

临床技能培训体系

(一)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的临床教学模拟医院

2009年,学校投资1700万元,在国内首创留学生专用的模拟医院,创立贯穿本科医学教育始终(自入学至临床实习前)的实践教学体系,使留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基本熟练掌握各专业诊疗技能和仪器的使用,为进入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2014年,学校又投资300余万元提升模拟教学设施和软件。

(二)创建贯穿教学始终的“以临床能力为目标的模拟教学”模式

模拟医院的总面积为1780平方米,包括门诊室、病房、ICU、手术室、妇产科检查室、产房、儿科抢救室、基本技能训练室、自主学习室等设施。全方位模拟医院内医疗行为,完成从基础到综合训练的课程。模拟医学教学建立一种新的课程体系和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为“以临床能力为目标的模拟教学”(Clinical Competency Aimed Simulation Curricula,CCASC),建立贯穿本科教学始终的模拟临床技能培训体系,有助于我国来华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全面提高来华医学留学生能力,培B有能力、会看病的合格毕业生。

五、创建以留学生为中心的

多维度管理与优质化服务

(一)完善留学生管理制度

总结过去17年留学生教育和管理经验,历时半年时间整理并完成了学院2014年版《国际留学生综合手册》《留学生生活指南》《留学生心理疾病预防与治疗》和《留学生管理人员手册》,旨在为每位留学生提供温馨的生活提示,使他们尽快适应在新国家和城市里的生活。明确学校的校风校纪,使留学生知法、懂法,保障他们在守法的同时充分维护自身权益。

(二)实施留学生精准化管理

学校设留学生专职辅导员,对学历留学生以班为单位直接进行管理。进入临床实习阶段,留学生与七年制学生结成“一对一”互助。每周对校内住宿留学生进行巡查,每月对校外住宿留学生进行家访。除公派奖学金,还设立多种校级留学生奖学金,吸引优秀学生来学校求学。为全体留学生购买医疗保险,是全国高校开展全员保险最早的高校之一。

六、创建留学生教学和管理一体化信息平台

学校打造具有留学生管理特色的全英文信息化网络平台,建立了独立的教育网一级域名()。通过多年的努力,已打造出一整套信息化管理软件和平台,主要包括留学生综合管理系统、留学生网上报名信息系统、模拟医院教学管理系统、电子资源及微信公众平台等社交软件的应用,集对外宣传、招生、教务管理、综合管理、自主学习和资源共享等功能为一体。

七、为全国培养来华留学

英语教学管理师资队伍

2010年,教育部在学校建立首个来华留学英语师资培训中心(医学)。自成立以来,中心已成功举办10期培训班,来自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52所高校的417名教师先后参加培训。天津医科大学调动了全校英语授课师资力量,同时聘请了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英国莱斯特大学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形成强大的培训师资队伍,为学员们提供全方位的培训。在培训中,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效,不断探索新的培训模式,使培训形式更加新颖,培训内容更加丰富,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培训体系。通过培训,教师们提高了英语授课的水平和信心,对加强来华留学生全英文授课师资队伍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培训工作受到了教育部领导及各高校教师的一致好评。中心还先后为宁夏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华北理工大学、广西医科大学、福建医科大学、南华大学、赣南医学院等院校独立办班,培训全英文授课教师182人,为培养和提高全国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师资队伍素质。

八、重要成果

2009年,学校《来华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全英文教学与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实践》获第六届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同年,国际医学院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13年,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2014年,学校荣获“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称号;2016年,学校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质量认证” 。

中华医学教育精选篇11

一、医学院校留学生教学管理的突出问题分析

1.入学门槛低,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由于一些学校和中介在招生过程中盲目追求更多的学生数量和眼前的经济效益,对录取要求定得比较低,有的仅要求高中毕业即可,也没有对申请学生的成绩和录取资格进行严格的审查,致使很多学习成绩不达标甚至有学习障碍的学生被录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基础差别较大,给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带了很大的困难。学校为了让学生完成学业,拿到学位,不得不降低质量控制标准和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毕业,这种“宽进宽出”的培养模式严重影响了医学教育的培养质量⑤,这些不合格的毕业生进入医院成为医生,也会大大降低中国医学教育的国际声誉。

2.培养模式单一,多数高校采取与中国学生的“趋同管理”模式。来华留学生来自于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教育模式,世界各国对于基础教育的要求各有侧重,如果像国内很多高校那样采取与中国学生的“趋同管理”模式,势必会忽略留学生的特殊性,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水土不服”。我国高校多选用本校教师用英语或汉语教授留学生医学相关课程,老师们多沿用给中国学生上课“满堂灌”的模式,通过制作精美、知识含量丰富的电子课件,照本宣科地把知识传达给留学生,丝毫不顾及留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课堂反应。很多老师由于英语表达能力差和担心出错,害怕与留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和交流,严重挫伤了留学生踊跃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

3.教学管理模式滞后,与国际医学培养标准脱节。来华医学留学生毕业后往往选择回国从事医生工作,需要通过当地或其他国家执业医师考试,考取医师资格执照,但国内许多高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模式多沿用国内标准和特色,与国际医学标准严重脱节,老师们在上课过程中也很少特意教授国外考试的重点内容,国内高校考试形式也较为单一,只有笔试一项,未将平时测验、实验、见习以及操作技能考试纳入正常考试范围,导致学生毕业后短时间内无法适应本国执业医师考试的模式,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重新准备考试。

二、医学院校来华医学留学生教学管理对策及分析

医学是一门要求精湛技艺和丰富经验的学科,医生的职业关系到人的健康利益和生命,作为一名医生,必须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完备的医学知识技能。国外对医学生的培养有着近乎苛刻的培养标准和要求,而国内的医学教育与国际推崇的“精英”医学教育有着较大的差距。尤其面对留学生年龄偏小、独自出国学习自律自控能力较差、缺乏时间观念、迟到旷课情况严重等问题,学校制定实施严格有效的教学管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国内诸多医学高校在招收和培养医学留学生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这个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这些都直接影响到留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医学留学生教学质量与我国医学教育的国际认可度,以及我国留学生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为规范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的管理工作,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健康发展,2007年教育部颁布了《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质量控制标准暂行规定》;2013年教育部委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成立专家组,对全国开展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高校进行专项检查。教育部的一系列举措都是为了保证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规范,使留学生培养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对于招收医学留学生的高校来说,如何根据自身特色和本校的实际情况,探索和形成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方法,才是迫切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十多年来,笔者所在的泰山医学院结合山东地区医学留学生的实际情况、地方医学高校的办学特点以及留学生生源国的教育模式,在规范和改进教学管理模式与方法上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和探索,形成了一套具备自身特色又符合国际标准的教学管理模式———“医学留学生学业晋级屏障体系”。为保证医学生所有课程成绩合格,达到学位授予要求,确保医学生培养质量,我校在多年留学生培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并推行了“医学留学生学业晋级屏障体系”,该体系由“阶段晋级补考制度”和“内部评估”两部分组成。阶段晋级补考制度是指临床医学生在基础课、临床基础课程、临床专业课程学习结束时,对学生在前一学习阶段中所有考试(含补考)未通过的科目进行统一考核,学生考核全部过关者方可进入下一阶段继续学习,不合格者留级重新学习。晋级阶段的划分标准是根据美国、巴基斯坦等国外执业医师考试中要求学生分阶段完成执业医师考试的标准来划分,便于学生在完成各阶段学习后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参加相关阶段的执业医师考试。内部评估是指根据学生的平时测验成绩、课堂表现和日常行为进行综合评估的评价方式,每学期对学生做出评价,并记录在留学生个人评估手册中。在学生毕业、求职需出具各种证明或学生家长问询时,学校将会如实地反馈学生的各门课程成绩和内部评估结果。

1.阶段晋级补考考试制度具体实施细则。

(1)学留学生阶段晋级补考共设3个时间段,分别是在第4、8、10学期结束时。留学生缓考、期末考试成绩不及格者,学院在下学期初安排一次正常补考,不参加者视为自动放弃;因旷考和禁考无成绩者,不允许参加正常补考;第4、8、10学期的课程成绩不及格者,不单独安排补考,直接参加晋级补考。

(2)第4、8学期晋级补考后,所有成绩全部及格者方可正常晋级到下一阶段学习;如果仍有不及格科目,将留级到相近低年级的班级进行学习,不得再跟随原班级晋级。留学生临床实习前的晋级补考,所有科目必须全部及格,方可参加实习;如有任何不及格科目,将留级继续学习,直到考试全部及格方可开始实习。

(3)补考或晋级补考考试通过者,记档成绩均为60分。留级两次,并且在内部评估中表现较差者,学校可以选择将其劝退或开除。

2.内部评估具体实施细则。

(1)内部评估包括学期内的平时测验成绩、课堂表现、课外活动表现、学生日常行为评价等。平时测验成绩占期末考试成绩10%,由任课老师记录在学生个人评估手册中,期末考试结束后统一计入期末成绩;课堂表现由任课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在学生个人评估手册中填写;课外活动表现和日常行为评价由辅导员根据学生每学期实际表现和各种活动获奖情况记录在手册中。

(2)课堂秩序、课堂考勤、考场秩序都是内部评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秩序按时上下课,不允许迟到、早退,迟到早退5分钟以上,算作旷课处理。尊重教师和学院管理人员,任何不尊重老师和管理人员的不礼貌行为都是不允许的,按其情节严重者,给予警告直至开除学籍处理。上课期间,学生应关闭手机或静音。不得打闹喧哗,影响课堂秩序,否则给予警告直至开除学籍处理。为了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和最优化,要求学生所有科目出勤率达到100%。学生每门课出勤率低于80%者不允许参加该门课程的期末考试,学生考勤情况由任课老师严格进行监督,期末考试前根据考勤表张贴禁考学生名单,不允许其参加禁考科目的考试。留学生因故请假,须本人提前提出书面申请,到留学生管理科办理请假批准手续,填写请假四联单,两联分别留在留学生管理科和教学办公室备案,一联作为考勤登记的依据,交给任课教师;一联由本人留存。请病假者必须附校医院或有关医院证明,请事假者要附有关证明。

(3)考场秩序。考生需提前10分钟到达考场,持准考证和学生证进入考场,迟到15分钟,将不再允许进入考场。考生须按张贴考号对号入座参加考试,未经监考老师允许,任何人不得更换考试座位,一经发现,取消本场考试资格。考生进入考场后,要维护考场秩序,保持考场安静,不允许交头接耳。任何问题,都需举手向监考老师提问。考场内讲话经制止不改者取消本场考试资格。考生进入考场,需将手机关机上交,将携带的与考试无关的资料和物品一律上交。考试开始后,一旦发现考生携带与考试无关的物品,一律取消本场考试资格。考试过程中,严禁任何学生作弊,一旦发现,取消本场考试资格,成绩记作零分;作弊不服从监考老师管理者,取消本学期补考资格。

中华医学教育精选篇12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职;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拥有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历史发展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的道德传承,为中华民族世代继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因此,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医德医风有着重要的作用。

1高职医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和背景

高职医学教育学生大多来源理工类考生,基础较为薄弱,人文知识缺乏,加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多元文化并进,各种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及教育体制的不健全,目前高职高专学生的人文素养不尽人意。表现在思想浮躁、理想信念模糊,缺乏诚信及责任担当;缺乏进取、奉献意识;缺乏审美情趣;注重享有,追求急功近利,这些都制约了大学生全面发展。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积极推动高职医学生人文素质全面提升成为当务之急[1]。

2中华传统文化对高职医学生素质教育的意义

2.1有利于医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社会义核心价值的精神资源。鲁迅先生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真进步。”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谈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都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同角度的阐述,亦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教育有着同质基因。通过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升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2有利于医学生

“医乃仁术”的塑造“医乃仁术”意指医者要有仁爱之心,对病患者要关怀、要有高尚的医德,是古人对医德医风的精辟概述。医学不同于其他的自然科学,它的工作和研究的对象是人。它强调人文关怀,要求医务工作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希波克拉底誓言”也提出“医学不分男女,不分贵贱,要为病人幸福着想”,这些都要求医学工作者不仅要具有高超的医术,而且还必须拥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精神。纵观中华几千年的医学史,华佗、孙思邈及张仲景等不计其数的名医用自己一生诠释着“医乃仁术”的伟大思想,他们是医学生专业思想引领的典范,是医学生一生职业学习的楷模。因此,要注重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通过优秀作品的学习,让学生更深刻地去关注自身,关注生命,铸造健全的人格品质,培育医者的大爱之心。

2.3有利于医学生

“高尚人格”的形成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为悠久灿烂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传承五千多年,根源在于拥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价值观,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文化品格。《大学》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是启迪人心的一种正能量,不断完善自我,以美善目标为终身追求。老子的《道德经》则深刻地阐释了古人对高尚人格的指向。高尚人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对培养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升综合素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肩负文化传承和医学人才培养的校园,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人。因此,医学院校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高尚人格的熏陶,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品质内化,进而达到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2]。

3高职医学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

3.1认识统一、高度重视

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是个重大的系统工程,要学校从领导到教师思想上高度重视,要充分认识文化素质教育对医学生培养的重要性。要站在人才培养着眼于中国的未来,着眼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高度。切实以关于加强传统文化建设的系列讲话为主线,从人才培养目标,制度建设,保障措施等加以规范,切忌形式化。

3.2加强教育教学改革

优化课程体系和加强人文等通识课程的建设工作,特别是医学高职专科学校,在重视学生专业课程和专业应用能力培养的同时,要将传统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同时充分发挥医学专业课程里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中华文化的精髓融入专业的讲授之中。例如,组织胚胎学中,讲到人的起源从受精到胚胎发育到分娩到成长,可将生命的来之不易,到母亲的伟大,将生命观,感恩教育等融入课堂,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氛围的打造,是育人的重要环节,从校歌、校训到校园雕塑、人文景观的打造,要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浓密气息。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建设,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和主题教育活动,如:诵读经典诗词、读书月、主题讲座、文化展演等等。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投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深入养老院、社区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

3.4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提升师资队伍的人文素质至关重要,要重视师资队伍人文知识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师德师风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垂范、引导作用,要充分调动和保护教师的积极性。特别对于专业性较高的医学类院校,非人文社科类教师的身教言传以及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和体现人文精神更易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

3.5重视网络媒体平台建设

随着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校园网站、微博、微信、QQ等信息传播媒介越来越多,且为广大青年学子喜爱。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些社交和传播平台,通过微课、Mooc、精品资源共享课等多种形式,占据主阵地,传播正能量,让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有深厚的人生哲理,也蕴含了丰富的医学人文精神。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将为高职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提供更为有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19.

中华医学教育精选篇13

关键词:美以美会中国社会影响

美以美会(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是1844-1939年基督教新教在美国北方的卫理公会所使用的宗派名称。1784年12月24日,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创设了耶稣圣诞议会,即美国卫理公会(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1]在该会历史发展中曾有过两次分裂,一是1828年由于部分会友坚持一般教友应有更大的影响力,要求扩大会友代表权,因此另组一非主教制的复原循道派,即美普会(the methodist protestant church)。另一次是1844年因对蓄奴问题意见不合而再次分裂,南方教会于1845年5月成立监理会(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 south),北方为循道监督会(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即中文的美以美会(methodist episcopal misson)。之所以在中国叫美以美会,是由于19世纪循道监督会成立了名为methodist episcopal misson的宣教差会,简称m.e.m.,而该会在中国传教始于福建,名称用福州话翻译即为“美以美”。美以美会、监理会和美普会(the methodist protestant church)三者于1939年5月10日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召开的联合大会中,达成共识,重新联合组成卫理公会(the united methodist church),教友人数达到770万人,传教范围包括墨西哥、古巴、朝鲜、日本、中国、印度以及非洲。通常,将英国系统的卫理宗称为“循道公会”,美国系统的卫理宗称为“卫理公会”,在中国卫理公会的影响远较循道公会大。美国美以美会在中国的宣教工作,一方面开拓教会组织进行布道,另一方面还在文化教育、医疗、慈善等方面有不少建树,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一、美以美会在中国的组织结构

美国卫理公会是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来到中国设教的差会之一。卫理公会中的美以美会首先进入中国福州传教,1847年1月成立了第一个新教团。美以美会在中国的发展便以福州教区为基础,逐步建立福建、华中、华北和华西四大布道区,并成立年议会。而卫理公会的华东布道区最初并不是美以美会的布道区,主要是所属监理会传教范围。美以美会于1897年在上海成立中国中央议会,每4年开一次会,1923年开始可以自选会督,1934年女宣教部与纽约的宣教部合并,统一人事,各年议会的男女传教士和传道共同接受调派。1939年美以美会、监理会和美普会于美国合组为卫理公会,1941年中国教区美以美会、监理会和美普会也合并为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the methodist church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相对而言,美国美以美会是清末和民国这段时期基督教当中在中国传教较为广泛的教会组织,在中国社会中影响最大。

二、美以美会在中国的传教状况

早在1835年,美以美会内已有人动议来华传教,1846年正式决议来华。美国美以美会在1847年9月派遣传教士柯林(judon dwight collins)和怀德(moses clark white)夫妇从波士顿动身来福州传教,揭开了该会中国传教序幕。[2]其背景是由于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失败,中国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五个沿海城市,允许欧美商人和传教士进驻经商与传教。传教士虽然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不平等条约的庇护,但传教的处境仍十分艰困。尽管如此,一些美以美会的传教士还是想着在中国扩大其传教事业,并进而将基督教传播至日本、朝鲜。教会为建教堂和传教等,出现依势强买强占土地、房屋,制造教民与非教民之间的矛盾,甚至干涉中国内政的情况,引起中国民众普遍反感。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使基督教受到严重打击,但也引发教会和传教士的反省和检讨,开始正视基督教在中国社会中因负面形象所造成的问题与伤害,力图消除中国人民的不满,不再为教徒干涉官府办案,并重新塑造社会形象。此外,传教士也渐渐意识到在中国社会直接布道效果有限,开始确立以设立礼拜堂、学校、医院等改变人心和办教育医疗机构以提高民

对基督教认知度等方式传教。基督教也因其对人民社会的帮助,不仅宣教的阻力大为减少,也成功的吸收了不少教徒。1912年民国成立后,基督教被承认为合法宗教,促进了其在中国的发展。

美以美会在中国的传教经历了较为曲折的过程,总的来说在清末和民国期间影响越来越大,经过近百年的经营,成为中国最 大 的 新 教 宗 派。到1947年,全国有传教士205名,约50000名教友,33400名试用会员,766个堂会,华传道494名,女传道426名,教区遍及东南沿海、华中、华北和西南。[3]

三、美以美会的教育事业

美以美会在中国宣教非常重要的手段是致力于教育事业。为配合当时中国对西方教育的渴求,美以美会在各布道区广设学校,施以基督教教育,将西方教育连同基督教一并传播。

在早期的五口通商时代,美以美会传教士大多开办过一些简陋的学校,学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教友的资助。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由于工商业的发展,教会所教授的英语和西方近代科学知识能帮助学生毕业后顺利进入洋行、海关、邮政等高薪行业工作,因此成为官绅和富豪子弟的首选,教会学校数量急遽增加。学校也开始建立正规教育体系,确定修业年限,采取分班教学,课程循序渐进,但仍以宗教教育、儒家经典和西方科学知识为主,涉及的科目包括阅读、语法、算术、地理等。学校也要求学生每天花一点时间做系统的体育锻炼。此外,学生一般都要学习中国经典,由本土教师主管。

高等教育是美以美会教育事业非常重要的方面。从20世纪初至20年代末,基督教各传教差会在中国先后建立了十余所教会大学,在当时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其中美以美会创建和参与建设了七所,分别是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南京金陵大学、福州华南女子文理学院、金陵女子大学、燕京大学、山东齐鲁大学、福建协和大学。这些教会大学在中国教育落后的时期,为国家培养了许多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人才。这些教会大学大部分都同时在美国注册登记,因此学校颁发的是美国学位,优点是便于学生毕业后赴美留学深造,但这也是一种治外法权的延伸,又有文化侵略之嫌。

中华医学教育精选篇14

一 以我校医学留学生教育为范本,透析全国医学教育改革的现状

我校大规模招生始于2004年,经过八年的艰苦创业,我校留学生规模已实现较大突破,长期学历学位留学生数量位居医学高等院校前列。截止到2011年底,我校在校长期学历学位留学生已接近1400人,国别数达到82个,博士生、硕士生比例逐年上升,留学生规模、层次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生源国实现多元化,打破了印、巴、尼等南亚国家为主的格局,开始向非洲、欧洲等其他大洲辐射;教育层次中高层次学历留学生比例明显增加;实现了本科教育专业的拓展,为实现我校医学留学生教育的有规模、高水平、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多年来,我校医学留学生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医学留学生教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校积极响应医学教育改革的号召,通过不断创新,着重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各方面大胆尝试、不断改革,以适应国际医学留学生的需求。近十年来,全国医学留学生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多所院校都在留学生教育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部分院校积极尝试改进现有的英文授课模式,逐步实现单一授课模式向多种授课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改革已见雏形。

二 按照国际化办学要求,我国医学留学生教育目前存在的不足

随着我国医学来华留学生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医学来华留学生教育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与手段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未能达到国际化办学的要求。

1.教学理念相对落后,大多数学生缺乏国际化视野

教学理念直接影响着留学生教育质量的高低。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仍不能摆脱因循守旧的思想,按照中国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培养留学生。培养出的学生大多缺乏国际化视野,有悖于培养国际化医学人才的目标。因此,我们有必要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以全新的国际化教学理念,培养更多的国际化医学人才。

2.医学教育培养模式单一,仍需进一步创新

教学模式是医学来华留学生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仍以单一的英文授课或汉语授课模式为主,仅能满足部分医学留学生的需求。留学生培养模式仍沿用我国传统的本科、硕士、博士的培养方式,不能与国际接轨,采用弹性培养方式。因此,我们有必要改革现有的医学留学生教育培养模式,逐步与国际接轨,培养国际化医学人才。

3.课程设置陈旧,有待进一步实现国际化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在留学生的课程设置上,一直沿用与中国学生相同的三段式课程模式。即基础课程、临床课程、临床实习三个阶段。各阶段缺乏紧密的联系,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之间不能更好地融会贯通。课堂教学仍以授课教师讲授为主的形式,缺乏小组讨论式启发性教学,无法与国际接轨。因此,我们有必要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引入国际化课程,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医学人才。

4.培养目标和教学手段相对落后,未达到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要求

医学留学生的培养应以国际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仍沿用培养中国学生的教学目标与手段,不能满足留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培养出的学生很难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留学生的教育质量更未达到相应的标准。因此,我们有必要改革现有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手段,以国际化的标准,重新设置留学生的培养目标,更新教学手段,不断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为国际市场培育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

三 提升我国医学留学生教育质量的对策

为培养国际化、高质量的医学人才,必须以国际化的医学教育理念,全面改革现有的教学培养模式,深刻认识教育质量的保证是留学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纳入与国际接轨的教学、管理理念和方式,使留学生的教学管理走向国际化。

现就我国医学留学生教育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下提升我国医学留学生教育质量的对策。

1.以国际化医学教育理念为核心,全面推进医学来华留学生教育改革

以国际化医学教育理念和医学精英教育的理念为核心,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应用到医学来华留学生教育中,全面提升医学留学生教育质量,为推进我国医学来华留学生教育改革奠定基础,也为全面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医学人才提供保障。

2.实施多元医学教育培养模式,促进国际化教学模式的形成

为推进医学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改革,我们应改变以往单

一的授课模式,形成以英文授课为主,汉语、双语授课为辅的多元教学模式,以满足不同语言层次留学生的求学需要。同时,应深入改革和创新医学留学生教育培养模式,实施留学生预科教育、双学位(双专业学位、双校学位)、本硕连读(临床硕士、住院医师)、硕博连读(针对优秀硕士生)等多元化教育培养模式,促进国际化教学模式的形成,推动我国医学来华留学生教育改革的发展。

3.实施与国际接轨的留学生课程设置体系,促进课程的国际化

在深入研究医学留学生课程设置体系的基础上,积极吸纳国外医学的教育优势,通过建立网络平台等各种方式寻找真正适合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新思路。同时应积极引入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参照生源国医学教育培养要求,修订留学生培养方案,制订适合于留学中国学生的教学计划,全面修订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使来华留学教育更加符合国际医学生培养要求,推进医学教育体制改革,为培养国际化、高质量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