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新农村市场发展前景范文

新农村市场发展前景精选(十四篇)

时间:2023-09-27 10:22:38

新农村市场发展前景

新农村市场发展前景精选篇1

[关键词]新农村;农业合作组织;社会学研究;现状;对策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业合作组织确实能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农业合作组织能够将疏散的力量形成合力,能够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与优势,有效规避小农主义的诸多弊端,同时还能够在支农惠农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市场化路线是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保障,市场化手段是农村真正面向现代化的基本保障。农业合作组织在推动农业经济市场化的过程中作用突出。但当前农业合作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扮演的力量并没有较大地体现出来,农业合作组织比较涣散,难以形成合力,组织体系不健全,数量上虽然取得了比较大的突破,但农业合作组织的质量与水平却并不高,严重影响新农村的建设。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深入研究农业合作组织,不断完善和提升农业合作组织的水平,使农业合作组织发挥应有的力量。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合作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业合作组织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农业合作组织能够将农村松散的力量组织起来形成合力,并最终推动农业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但在当前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问题和弊端,这些急需引起我们的重视。1.1农业合作组织体系整体薄弱。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合作组织理应发挥自身应有的效力,全面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在当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合作组织体系整体比较薄弱,难以发挥应有的效力。一方面,在农业合作组织内部,缺乏科学完善的组织制度与管理条例,使得农业合作组织像一股松散的游击队伍,农闲时则人员齐整,农忙时则形同虚设。农业合作组织应该是一股集体的力量,并结合当前新农村的建设环境,以及党和政府对新农村的建设支持等进行合理的本地化,确保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但由于缺乏完善的组织体系,使得农业合作组织力量涣散,难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难以赢得农民的信任。另一方面,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快速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智慧农民,更需要专业素养比较强的人来引领农民朋友快速走向致富。但在当前农业合作组织建设过程中,组织内部的整体素养偏低,使得他们难以准确把握农村经济的发展脉络及发展方向,难以结合市场变化与需求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这种不规范、不健全、整体偏薄弱的组织体系下,农业合作组织对于市场环境的把控能力并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1.2农业合作组织发育不良受外界因素影响大。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农业合作组织应该是独立性的发挥作用,以快速有效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在当前情况下,农业合作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先天缺陷,后天不足”。一方面,农业合作组织在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与规范,缺乏经验性的习得和借鉴,使得农业合作组织发育不良。部分农村地区在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盲目跟风的情况,存在着“邯郸学步”的尴尬。在这种现状的影响下,农业合作组织虽然建设速度比较快,建设的规模比较大,建设的数量比较多,但其自身的质量与水平却并不高。农业合作组织难以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实践中往往形同虚设,可有可无。另一方面,在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设过程中,村委自治委员会对于农业合作组织的支持并不够,农业合作组织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难以独立地发挥作用。1.3农业合作组织的覆盖面小。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与力量,需要农业合作组织不断扩大覆盖面。在农业合作组织作用发挥的过程中,既需要对经济作物进行规范化的指导,也需要对粮食作物进行科学的梳理与规范。但当前农业合作组织在建设和与完善的过程中,农业合作组织将关注的重点停留在经济作物上,盲目跟风号召农民积极种植经济作物。但在经济作物成熟后,因市场因素造成大量滞销时,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农业合作组织的覆盖面小,往往作用的发挥仅仅局限于经济作物或者粮食作物的种植生产等初始阶段,对于经济作物或者粮食作物后期的营销、销售等往往缺乏后力。此外,在农业合作组织中,其核心元素是农民的合作与共享。农民通过技术共享、风险共担、劳动力合成等多种方式来实现合作与共赢。但在当前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实践中,农民之间的合作意识比较薄弱,农民对于农业合作组织的认知并不高,往往仍在农业的发展以及其他方面存在比较深的“小农意识”。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合作组织建设需求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合作组织理应发挥关键与核心的力量。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在农村与农业快速发展的当前情况下,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设既是发展的需求,也是市场的需求。那么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合作组织作用是什么呢?2.1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土地制度是与家庭承包制相关联的农业经营制度的核心问题,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地区的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产业化经营,需要合作与共享。但在当前新农村建(下转30页)设过程中,受小农意识的限制与制约,在农业种植的过程中,仍停留在“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现象,农村土地仍然是小块经营。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发展的过程中,单独依靠农民的力量来实现“化整为零”显然是不现实的,单独依靠农民的意识来实现规模化经营更是不可能的。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快速推动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不断提升产业化经营的规模与力量,需要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从而有效地实现土地规模经营。2.2节约市场交易费用。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户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密切,农户种植粮食作物,农户种植经济作物,通过市场交易来将粮食转换为钱,这是农村市场化的必然途径。但由于农户在出售粮食作物或者经济作物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生产经营模式比较小,这势必会造成比较大的市场交易成本。以出售经济作物为例,单一农户在自家数十亩的土地上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由于缺乏市场交易信息,使得他们难以直接对接商家,通过中间商环节,则会造成交易成本的增加,售卖费用的降低,严重影响农户的切身利益。可见,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前,农户因分散化比较强,在市场交易的过程中,交易成本必然会增加。通过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可以将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可以将农户自己种植的各类作物,以集团化的销售为主,从而占据市场的主动性,不断提升农户的切身利益。2.3转变农户弱势地位的需求。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特别是在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当前形势下,在市场交易环节中,农户因力量分散,农户因市场需求信息的获悉渠道单一等,往往处于市场交易的弱势地位,难以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甚至在农户与市场、政府的博弈中常常败下阵来。通过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可以帮助农民实现提高自身与政府和公司的谈判地位这一愿望。转变农户在市场环节中的弱势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更是农业合作组织建设的主要诉求。通过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组织,能够将松散的单一农户组织起来,做到信息的共享与沟通,做到互通有无,实现集约化、集成化发展。

3新农村背景下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对策

在新农村背景下,农业合作组织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严重影响农业合作组织力量的发挥,严重影响新农村的建设进度,严重影响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农村地区的农业合作组织形式比较多样化,但同时也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农业合作组织体系整体上发展比较薄弱,尽管农业专业组织数量庞大,但是发育不健全,特别是受外部环境制约,真正发挥的作用有限,最终导致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产业覆盖面小,农民的合作意识较弱。结合当前农业合作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如下对策。3.1完善内部组织体系的建设。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合作组织的形式比较多样,但无论是专业合作社、还是技术协作社等,他们自身内部的组织体系都不完善。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组织的力量,需要不断完善他们组织内部体系的建设。在组织体系的完善与建设过程中,需要结合农合组织自身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构建完善的领导组织体系及作用发挥机制,使得农业合作组织真正形成合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3.2优化农业合作组织的质量。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合作组织的数量非常多,但农业合作组织的水平与质量并不高。在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帮扶作用,充分发挥法律的援助力量。在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设过程中,要设置完善的法人体系,确保其经济活动应与其他企业法人具有同样的权利与义务。作为农业合作组织的支撑力量,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引导功能,多措并举,快速推动农业合作组织的深入发展,不断提升农业合作组织的水平与质量。3.3提升农业的合作意识。在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设过程中,农民的参与意识与合作意识是基础与关键。当前农民的市场意识并不高,合作意识比较薄弱,为推动农业合作组织的快速发展,需要不断提升农民的合作意识,需要强化对农民的培训,使得农民认知到合作社的重要力量和作用,使得广大农民认识到合作的集成化力量。

4总结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合作组织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能够将松散的力量形成合力,推动农村地区的市场化程度。但农业合作组织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问题,组织体系不完善,数量庞大但质量不高等。为推动农业合作组织持续发挥作用,应该加强政府的指导与帮扶,不断提升农民的意识等。

作者:赵建平 单位:丽水学院

[参考文献]

新农村市场发展前景精选篇2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背景;农业经济;管理措施;管理内涵;现状

农业是农村得以发展的根本,提高对农业经济的重视程度,有利于农业的合理发展。农业经济既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对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内涵

农业经济管理,就是在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市场经济、劳动力资源等多种条件,对市场资源进行再分配,使农业经济发展逐步步入正轨,积极健康发展的管理活动。农业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相联,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持续性与科学性,农业经济管理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调节手段之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要求农业经济向现代化、信息化与持续化发展。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2.1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认识不足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要求农业经济向现代化发展,实现农业经济产业化,将目光放长远,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央政府对此十分重视,为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中央相继出台了多部文件,然而,由于部分农民素质不高,对新农村背景下管理农业经济的意义认识不足,不能很好的响应和配合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很多中央文件得不到很好的贯彻与落实,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素质不高,执行力较差,部分农业经济发展仍处于家庭作坊模式,相互竞争激烈,不懂得合作共赢,无法团结在一起共同发展进步,无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贡献最大的一份力量,一定意义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2.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的农村经济管理尚未形成与我国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管理体制。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不能最大化的发挥农业经济的优势,不能很好地将农业经济管理与市场经济有效结合,不能完全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与发展方向,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新农村的更好建设。为此,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亟待完善与健全。

2.3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执行力较差

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较低,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意义认识不足,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更新与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这就必然导致了他们执行力较差。农业经济得不到有效管理,单纯依靠农民自己薄弱的力量难以形成较强的凝聚力,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发展,对建设新农村贡献的力量也是微乎其微。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3.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农业经济也逐渐转型,农业经济管理已经渗入到新农村农业经济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开始注重食品生产是否安全、是否健康。对此,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是不能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农业经济的发展更是商家良心的体现。转变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基本要求。

3.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

随着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信息的现代化也应用到农业经济管理之中。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即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农业经济实行科学管理,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农业经济的生产与管理中运用现代化技术,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现代化、产业化与可持续性发展。

3.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提高农民农业经济管理素质

农民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体,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性。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农业经济也已不是闭门造车,需要与时代同步,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农民素质,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可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基本问题,减少走弯路,减少资源的浪费,有利于新农村建设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4总结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仍存在许多问题,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利用现代化科技水平,都有利于弥补与完善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中的缺陷。

作者:张晶 单位: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区石人镇政府农经站

参考文献

新农村市场发展前景精选篇3

关键词:农业旅游;广州;对策

1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旅游业不但是一项经济事业,也是一项社会事业,利用农村资源发展旅游业,既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手段。为此,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乡村旅游年”,要求各地加强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农业旅游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旅游的快速、持续发展为各方人士所关注。而在我国,特大城市边缘地区的农业旅游最为发达。本文以华南大都市——广州为例,研究农业发展的特点、动力、原则和对策措施。

2.农业旅游的特点与发展动力

2.1农业旅游的特点

(1)休闲性:农业旅游景点以乡村风情为背景,集观赏、娱乐、科普教育、餐饮、住宿、参与性活动于一体,动静结合、老少皆宜,因而有着很强的休闲性。其消费群体也主要以本地市民为主,市场辐射范围不大,但总体市场规模却很大,非常适合市民的近程、短期出游。

(2)季节性:由于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因此,农业旅游也有较明显的季节性,淡季、旺季的区分较为显著。

(3)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农村民俗风情、地域文化常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农业旅游的吸引物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农业旅游产品类型也因此有着强烈的地域差异。

(4)依托性:农业旅游景点主要依托城市和旅游景区。农业旅游景点多分布在城市的近郊、远郊地区以及大型旅游景区附近。这是因为一方面本地城市市民是农业旅游景点的主要市场;另一方面因为在大型旅游景区附近发展农业旅游景点,可以充分利用前者所带来的“溢出”影响。

2.2农业旅游的动力

近年来农业旅游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其根本动力在于:一是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旅游市场规模急剧扩大,急需要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旅游产品,而广大农村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农业旅游开发成本较低,“门槛”较低,回报率较高,从而促使农民、农业企业以及旅游投资商纷纷投资开发农业旅游。二是近年来农村环境正在迅速改善,交通日渐便利,从而为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三是农业旅游特色鲜明。在全球化冲击之下,城市的文化特色已经越来越淡,而相对来说,农村的文化特色保护得越好,农业旅游对城市人来说就越有吸引力。

3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3.1发展概况

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市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投资规模的扩大,广州旅游业快速成长起来,旅游产品类型日益丰富多样。农业旅游是广州1990年中后期开始出现的一种旅游产品,但其时规模尚小,进入新世纪后,农业旅游景点数量迅速增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农业旅游已成为广州份量越来越重的一个旅游产品。最早的广州农业旅游景点可能是1990年中期兴起的化龙农业大观园。此后,番禺的横沥度假农庄、亲亲农庄等相继开业。2000年后,广州的农业旅游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水果世界、宝桑园、金颖园等集农业科研基地与旅游景点于一体的大型农业旅游景点也纷纷出现,一改前一阶段农业旅游小打小闹发展的局面。

3.2市场特点

广州农业旅游景点的市场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中小学生春游、秋游、科普教育市场。广州是一个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中小学生数量上百万,一般来说,每到春、秋季节,各个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周边的乡村进行观光游览、学习农业知识,进行科学教育。因此,这一旅游市场规模巨大,且非常稳定,是农业旅游景点很重要的客源市场;二是节假日、周末的家庭出游。近年来广州市民热衷于在节假日、周末到城市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玩,既可以在清新的大自然中放松自我、品尝到新鲜的蔬果,还可以参与农作,体验农村生活,教育子女,联络家庭感情,而且花费不多,出行方便

广州农业旅游市场存在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市场规模增长较快。近年来农业旅游市场以较快速度增长,市场规模日益扩大,而且潜力巨大;二是散客所占比例较大。团队客主要是中小学组织学生进行春、秋游,而由旅行社组织的其他团队客较少;三是农业旅游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广州农业旅游的旺季是每年的4~10月份。因为这一时间段是农作物长势最好的时期,新鲜蔬菜、瓜果较多;四是家庭游客较多。许多家庭到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览、玩乐时,一般都是全家出动;五是自驾车游客增长较快。近年来由于私人小汽车增多,农业旅游景点接待的自驾车游客越来越多,六是农业旅游景点的游客主要为广州本地市民,来自市外的游客所占比例不大。

33发展意义

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第一,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随着广州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和市民机动化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走出城市、走向农村,体验农村生活、学习农村知识,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第二,促进了一些大型农业科研基地从单一的生产科研功能向生产科研与综合旅游服务等多功能的转型,使丰富的人力资源、产品资源得到了更为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了经济收益。第三,促进了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第四,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许多农业旅游景点的生产服务人员主要是当地的农民,一些农业旅游景点的成功发展,还有着明显的“示范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如从化大丘农业庄园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兴起了多个以火龙果为主要水果种植品种的农业庄园。第五,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目前,广州的旅游产品以商务、会议、展览、美食等城市旅游为主,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则明显处于相对弱势的状况,因此,农业旅游的迅速崛起,有助于丰富、完善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使得广州的旅游吸引物更为多样化。第六,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为农业旅游的发展,一是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以及社会对农业的关注和支持,达到繁荣农村、“旅游扶贫”的目的,二是有利于改善农村社区环境、道路设施等,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相对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三是保护农村中的古老文物、建筑、风俗、传统工艺文化等,并促进农村文化的提升和新农村文化的建立。

3.4问题与挑战

(1)农业旅游景点大多缺乏特色。广州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良好品牌形象的农业景点不多,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农业旅游景点缺乏特色,多数景点是对农业资源的简单利用,如采摘、品尝、餐饮等,而缺乏对农业活动、农产品的深度开发,缺乏品牌塑造意识,缺乏较高的项目组织、设计、创新能力。这样就使得农业旅游景点的项目大同小异,缺乏特色,从而也就缺乏持续的吸引力。

(2)农业旅游景点的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广州农业旅游景点主要有三种:一是农民或农村集体自发开发的农庄、农业果园等旅游景点,如瀛洲生态公园;二是由科研基地、农业基地发展而来的旅游景点,如广州水果世界、金颖园、从玉菜业有限公司等;三是旅游投资商投资开发的农业旅游景点,如百万葵园、祈福农庄等。前

一、二类,旅游人才都很缺乏,即便是象金颖园这样的大型农业科研基地,虽然有着非常好的农业旅游资源,在农业生产、科研方面经验丰富、技术力量雄厚,但是旅游专业人才却十分缺乏,因而使得景点的项目设置、市场促销、景点管理都没有充分发掘潜力,旅游接待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导游解说人员达不到专业要求。从而导致宝贵的旅游资源被浪费,旅游经济效益也不是很好。

(3)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不是很合理。主要是农业旅游景点的分布较为零散,既不方便旅行社组织旅游线路,也不方便游客出游,还不利于形成集聚效益。而在我国农业旅游最发达的成都市,最为知名的几个农业旅游景点都具有较大规模,如“郫县友爱乡农科村”。

(4)对农业旅游管理较为滞后。农业旅游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存在着点多、规模小、经营不稳定等情况,而相关的管理没有跟上。但是,农业旅游的管理却不容再忽视下去。因为,它一方面关系到农业旅游产品的长远发展,只有形成规范的管理,这一行业才能够真正吸引有资金、技术、市场实力的商家进入其中,也才能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促进优胜劣汰,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也关系到广大游客的身心安全。农业旅游涉及到品尝、采摘、耕作、住宿、娱乐等活动,都有可能影响游客的身心安全。在过去,由于农业旅游接待的游客规模不大,这些问题尚不突出,现在随着农业旅游接待的规模日渐扩大,一些游客与农业旅游企业、从业者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就会应用而生,一些安全事故也会出现,而用一般的法规政策无法对它们进行规范,因此,急需要有关管理部门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也急需要有关部门承担起管理职责。

4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的主要原则

4.1原则

(1)特色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注意突出特色,特色即吸引力,特色即竞争力。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一定要注意充分利用特色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项目,打造特色旅游企业。依靠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发展不同特色的农业旅游景点,是发展农业旅游的关键。而名胜古迹和名优特产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是无形资产,与之结合,可提高农业旅游的吸引力和社会知名度。

(2)文化原则。旅游与文化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具有较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才会有持续吸引力。农业旅游结合地方文化资源才有丰富的内涵,这样才能提升知名度,而且做到经久不衰。农村地区是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地区。因此,应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民俗艺术,如风俗传统、手工艺品、地方舞蹈、戏剧、音乐和古迹史话、传说,提升农业旅游的品位。

(3)环境原则。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农业旅游,顾名思义离不开农业。但仅有农业而无美好的自然环境和景观也就无法成为农业旅游。因此环境是首要的条件。在发展农业旅游时,应以不得妨碍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为前提;同时,旅游景点的项目设计、解说服务、配套设施等都应体现出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使游客在休闲旅游的同时,还获得环境保护的教育。

(4)市场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该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满足市场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另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例如,可以借重要的旅游景点,统一品牌,促进农产品外销。各个农业景点还应注意瞄准特定的细分市场,确定好自己的发展定位,做好产品设计,形成竞争优势。

(5)乡村性原则。农业旅游是一种乡村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活动,就要明显区别于城市旅游活动,因此,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注意突出乡村的特点,也就是自然、生态、农业活动应是项目设计的主题,要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持乡村的特色,在建筑的体量、用材、造型、采用的服务设施、绿化、道路等等方面都应有乡村风格。

(6)体验性、参与性原则。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一定要注意突出游玩过程中的体验性、参与性。现代人的消费,特别人是旅游,有着强烈的体验意识、参与意识。人们不再愿意被动地接受企业提供的旅游服务,而是更期望自己能自始至终参与其中。农业旅游企业在设计旅游产品时就可以创造条件让游客得到各种体验,得到稳定的、明确的、独特的并有价值的体验。而景点的吸引力、品牌形象在游客独特的体验过程中,将深刻地印在消费者的脑海里。农业旅游景点有着很好的条件为游客提供体验服务,如菜场让游客自己采摘蔬菜,在果园可以让游客自己采摘水果,在茶园可以让游客摘茶叶、做茶叶、学习茶艺,在奶牛场可以让游客挤牛奶,等等。农业旅游景点让游客参与到农事活动当中,不但可以提高游客的吸引力,而且还可以创造出更佳的经济效益。

4.2对策措施

(1)建立健全法规制度

对农业旅游景点的管理,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我国台湾地区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制定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发展观光农业规划书”等政策规章规范,促进农业旅游的发展,四川省成都市也曾制定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等地方标准,效果都非常不错。广州也应该制定农业旅游管理办法,对农业旅游景点提供旅游服务,提出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强制性要求,是指景点在某一方面,如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一定要达到的标准;指引性方向,是建议农业旅游景点发展的方向。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的重点是建筑、道路、绿化、餐饮设施、娱乐设施、住宿设施、环境保护、食品卫生、安全保险、争议投诉处理等方面。其次是可以建立起“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制度。先期确定几个“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对它们给予一定的资金、政策、促销扶持,以它们的良好发展、示范影响,带动其它农业旅游景点的规范化和快速发展,也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社会知名度的提高和市场吸引力的增强。再次是探索建立起农业旅游协会、农业旅游基金会等民间社团组织,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的互利合作。

(2)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完善旅游项目结构

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精心设计各种旅游项目,不断注重项目的创新,注重项目的特色和品味,例如可以请旅游专家、农业专家策划设计一些特色项目;二是充分发掘地方文化,将地方民俗、戏曲等作为农业旅游景点的吸引物融入到景区发展当中;三是注意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适量开发一些游乐项目,但不能喧宾夺主;四是项目的发展要注意细节、要有一定的深度;五是重点发展一些体验性、参与性强的项目。

(3)优化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

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布局于城市边缘交通便利的地方。另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集中分布,或者依托重要的旅游景点分布,形成几个农业旅游景点较多、占地规模较大的农业旅游片区。如促进白云山、帽峰山地区的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这两个大型景区之间相隔不远,周边地区主要是农田、果园、菜园等,目前,这一地区已有不少的农业旅游景点。近期,广州应进一步推动这一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在这一地区的适度集中。

(4)搞好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开展农业旅游市场促销

农业旅游景点大多规模较小、经济实力有限,因而,自身开展较大规模的农业旅游市场促销较为困难,在市场促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可以通过采取举办农业旅游景点展销会,在有关媒体上农业旅游景点信息等方法促销广州的农业旅游景点、补贴企业或无偿帮助企业在道路上设立旅游景点标志牌等。还可通过电视、电台、报刊、互联网加强对城市农业旅游景区景点的介绍,在广州旅游网上设立农业旅游专题,介绍全市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详细情况,并注意及时更新资料、增添新的农业旅游景点资料,以反映农业旅游景点发展变化的最新动态、以及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联系方式、交通方式等;精心组织制作编写、绘制广州农业旅游指南、导游词、农业旅游景点分布及交通图等书籍、地图,并在市内各酒店、旅行社、旅游咨询问讯中心和有关的旅游展销会等场所免费向游客和旅游从业者发放。此外,还要进一步促进农业旅游景点与旅行社合作。旅行社在收客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各农业旅游景点应利用好这一渠道,通过双方收益的合理分成,提高旅行社开发农业线路、开拓农业旅游市场的积极性。新晨

(5)鼓励乡(镇)村积极开发农业旅游

农业旅游不是一个高利润的产业,因此,很难吸引到大规模的社会资本,很少有大型工商企业会投资开发农业旅游。因此,农业旅游景点的规模一般较小、实力较弱。农业旅游的发展主要还是需要依靠农业企业的投入和农民的投入。而农业企业和农民的组织、协调能力、影响力、可利用的资源都是很有限的。因此,这就需要乡(镇)村政府(村民自治组织)组织农业企业、农民开发农业旅游。可以在五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引导、帮助农业企业、农民树立起旅游发展意识、积极开发旅游项目;二是配合有关方面,加强本地区的旅游官传促销:三县编制建设发展规划,改善村容村貌,改善道路环卫等基础设施;四是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经营结构,形成旅游景点或旅游项目的较大规模的集聚,如“荔枝村”、“杨梅村”、“香蕉村”等,使之对游客有较大的吸引力;五是通过村规民约规范农业旅游市场,促进有序竞争。

新农村市场发展前景精选篇4

关键词:农业旅游;广州;对策

1 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旅游业不但是一项经济事业,也是一项社会事业,利用农村资源发展旅游业,既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手段。为此,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乡村旅游年”,要求各地加强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农业旅游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旅游的快速、持续发展为各方人士所关注。而在我国,特大城市边缘地区的农业旅游最为发达。本文以华南大都市——广州为例,研究农业发展的特点、动力、原则和对策措施。

2.农业旅游的特点与发展动力

2.1农业旅游的特点

(1)休闲性:农业旅游景点以乡村风情为背景,集观赏、娱乐、科普教育、餐饮、住宿、参与性活动于一体,动静结合、老少皆宜,因而有着很强的休闲性。其消费群体也主要以本地市民为主,市场辐射范围不大,但总体市场规模却很大,非常适合市民的近程、短期出游。wwW.133229.cOm

(2)季节性:由于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因此,农业旅游也有较明显的季节性,淡季、旺季的区分较为显著。

(3)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农村民俗风情、地域文化常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农业旅游的吸引物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农业旅游产品类型也因此有着强烈的地域差异。

(4)依托性:农业旅游景点主要依托城市和旅游景区。农业旅游景点多分布在城市的近郊、远郊地区以及大型旅游景区附近。这是因为一方面本地城市市民是农业旅游景点的主要市场;另一方面因为在大型旅游景区附近发展农业旅游景点,可以充分利用前者所带来的“溢出”影响。

2.2农业旅游的动力

近年来农业旅游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其根本动力在于:一是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旅游市场规模急剧扩大,急需要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旅游产品,而广大农村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农业旅游开发成本较低,“门槛”较低,回报率较高,从而促使农民、农业企业以及旅游投资商纷纷投资开发农业旅游。二是近年来农村环境正在迅速改善,交通日渐便利,从而为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三是农业旅游特色鲜明。在全球化冲击之下,城市的文化特色已经越来越淡,而相对来说,农村的文化特色保护得越好,农业旅游对城市人来说就越有吸引力。

3 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3.1发展概况

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市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投资规模的扩大,广州旅游业快速成长起来,旅游产品类型日益丰富多样。农业旅游是广州1990年中后期开始出现的一种旅游产品,但其时规模尚小,进入新世纪后,农业旅游景点数量迅速增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农业旅游已成为广州份量越来越重的一个旅游产品。最早的广州农业旅游景点可能是1990年中期兴起的化龙农业大观园。此后,番禺的横沥度假农庄、亲亲农庄等相继开业。2000年后,广州的农业旅游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水果世界、宝桑园、金颖园等集农业科研基地与旅游景点于一体的大型农业旅游景点也纷纷出现,一改前一阶段农业旅游小打小闹发展的局面。

3.2市场特点

广州农业旅游景点的市场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中小学生春游、秋游、科普教育市场。广州是一个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中小学生数量上百万,一般来说,每到春、秋季节,各个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周边的乡村进行观光游览、学习农业知识,进行科学教育。因此,这一旅游市场规模巨大,且非常稳定,是农业旅游景点很重要的客源市场;二是节假日、周末的家庭出游。近年来广州市民热衷于在节假日、周末到城市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玩,既可以在清新的大自然中放松自我、品尝到新鲜的蔬果,还可以参与农作,体验农村生活,教育子女,联络家庭感情,而且花费不多,出行方便。

广州农业旅游市场存在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市场规模增长较快。近年来农业旅游市场以较快速度增长,市场规模日益扩大,而且潜力巨大;二是散客所占比例较大。团队客主要是中小学组织学生进行春、秋游,而由旅行社组织的其他团队客较少;三是农业旅游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广州农业旅游的旺季是每年的4~10月份。因为这一时间段是农作物长势最好的时期,新鲜蔬菜、瓜果较多;四是家庭游客较多。许多家庭到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览、玩乐时,一般都是全家出动;五是自驾车游客增长较快。近年来由于私人小汽车增多,农业旅游景点接待的自驾车游客越来越多,六是农业旅游景点的游客主要为广州本地市民,来自市外的游客所占比例不大。

3 3发展意义

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第一,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随着广州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和市民机动化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走出城市、走向农村,体验农村生活、学习农村知识,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第二,促进了一些大型农业科研基地从单一的生产科研功能向生产科研与综合旅游服务等多功能的转型,使丰富的人力资源、产品资源得到了更为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了经济收益。第三,促进了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第四,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许多农业旅游景点的生产服务人员主要是当地的农民,一些农业旅游景点的成功发展,还有着明显的“示范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如从化大丘农业庄园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兴起了多个以火龙果为主要水果种植品种的农业庄园。第五,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目前,广州的旅游产品以商务、会议、展览、美食等城市旅游为主,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则明显处于相对弱势的状况,因此,农业旅游的迅速崛起,有助于丰富、完善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使得广州的旅游吸引物更为多样化。第六,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为农业旅游的发展,一是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以及社会对农业的关注和支持,达到繁荣农村、“旅游扶贫”的目的,二是有利于改善农村社区环境、道路设施等,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相对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三是保护农村中的古老文物、建筑、风俗、传统工艺文化等,并促进农村文化的提升和新农村文化的建立。

3.4 问题与挑战

(1)农业旅游景点大多缺乏特色。广州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良好品牌形象的农业景点不多,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农业旅游景点缺乏特色,多数景点是对农业资源的简单利用,如采摘、品尝、餐饮等,而缺乏对农业活动、农产品的深度开发,缺乏品牌塑造意识,缺乏较高的项目组织、设计、创新能力。这样就使得农业旅游景点的项目大同小异,缺乏特色,从而也就缺乏持续的吸引力。

(2)农业旅游景点的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广州农业旅游景点主要有三种:一是农民或农村集体自发开发的农庄、农业果园等旅游景点,如瀛洲生态公园;二是由科研基地、农业基地发展而来的旅游景点,如广州水果世界、金颖园、从玉菜业有限公司等;三是旅游投资商投资开发的农业旅游景点,如百万葵园、祈福农庄等。前一、二类,旅游人才都很缺乏,即便是象金颖园这样的大型农业科研基地,虽然有着非常好的农业旅游资源,在农业生产、科研方面经验丰富、技术力量雄厚,但是旅游专业人才却十分缺乏,因而使得景点的项目设置、市场促销、景点管理都没有充分发掘潜力,旅游接待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导游解说人员达不到专业要求。从而导致宝贵的旅游资源被浪费,旅游经济效益也不是很好。

(3)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不是很合理。主要是农业旅游景点的分布较为零散,既不方便旅行社组织旅游线路,也不方便游客出游,还不利于形成集聚效益。而在我国农业旅游最发达的成都市,最为知名的几个农业旅游景点都具有较大规模,如“郫县友爱乡农科村”。

(4)对农业旅游管理较为滞后。农业旅游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存在着点多、规模小、经营不稳定等情况,而相关的管理没有跟上。但是,农业旅游的管理却不容再忽视下去。因为,它一方面关系到农业旅游产品的长远发展,只有形成规范的管理,这一行业才能够真正吸引有资金、技术、市场实力的商家进入其中,也才能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促进优胜劣汰,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也关系到广大游客的身心安全。农业旅游涉及到品尝、采摘、耕作、住宿、娱乐等活动,都有可能影响游客的身心安全。在过去,由于农业旅游接待的游客规模不大,这些问题尚不突出,现在随着农业旅游接待的规模日渐扩大,一些游客与农业旅游企业、从业者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就会应用而生,一些安全事故也会出现,而用一般的法规政策无法对它们进行规范,因此,急需要有关管理部门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也急需要有关部门承担起管理职责。

4 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的主要原则

4.1原则

(1)特色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注意突出特色,特色即吸引力,特色即竞争力。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一定要注意充分利用特色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项目,打造特色旅游企业。依靠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发展不同特色的农业旅游景点,是发展农业旅游的关键。而名胜古迹和名优特产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是无形资产,与之结合,可提高农业旅游的吸引力和社会知名度。

(2)文化原则。旅游与文化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具有较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才会有持续吸引力。农业旅游结合地方文化资源才有丰富的内涵,这样才能提升知名度,而且做到经久不衰。农村地区是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地区。因此,应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民俗艺术,如风俗传统、手工艺品、地方舞蹈、戏剧、音乐和古迹史话、传说,提升农业旅游的品位。

(3)环境原则。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农业旅游,顾名思义离不开农业。但仅有农业而无美好的自然环境和景观也就无法成为农业旅游。因此环境是首要的条件。在发展农业旅游时,应以不得妨碍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为前提;同时,旅游景点的项目设计、解说服务、配套设施等都应体现出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使游客在休闲旅游的同时,还获得环境保护的教育。

(4)市场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该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满足市场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另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例如,可以借重要的旅游景点,统一品牌,促进农产品外销。各个农业景点还应注意瞄准特定的细分市场,确定好自己的发展定位,做好产品设计,形成竞争优势。

(5)乡村性原则。农业旅游是一种乡村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活动,就要明显区别于城市旅游活动,因此,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注意突出乡村的特点,也就是自然、生态、农业活动应是项目设计的主题,要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持乡村的特色,在建筑的体量、用材、造型、采用的服务设施、绿化、道路等等方面都应有乡村风格。

(6)体验性、参与性原则。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一定要注意突出游玩过程中的体验性、参与性。现代人的消费,特别人是旅游,有着强烈的体验意识、参与意识。人们不再愿意被动地接受企业提供的旅游服务,而是更期望自己能自始至终参与其中。农业旅游企业在设计旅游产品时就可以创造条件让游客得到各种体验,得到稳定的、明确的、独特的并有价值的体验。而景点的吸引力、品牌形象在游客独特的体验过程中,将深刻地印在消费者的脑海里。农业旅游景点有着很好的条件为游客提供体验服务,如菜场让游客自己采摘蔬菜,在果园可以让游客自己采摘水果,在茶园可以让游客摘茶叶、做茶叶、学习茶艺,在奶牛场可以让游客挤牛奶,等等。农业旅游景点让游客参与到农事活动当中,不但可以提高游客的吸引力,而且还可以创造出更佳的经济效益。

4.2对策措施

(1)建立健全法规制度

对农业旅游景点的管理,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我国台湾地区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制定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发展观光农业规划书”等政策规章规范,促进农业旅游的发展,四川省成都市也曾制定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等地方标准,效果都非常不错。广州也应该制定农业旅游管理办法,对农业旅游景点提供旅游服务,提出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强制性要求,是指景点在某一方面,如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一定要达到的标准;指引性方向,是建议农业旅游景点发展的方向。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的重点是建筑、道路、绿化、餐饮设施、娱乐设施、住宿设施、环境保护、食品卫生、安全保险、争议投诉处理等方面。其次是可以建立起“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制度。先期确定几个“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对它们给予一定的资金、政策、促销扶持,以它们的良好发展、示范影响,带动其它农业旅游景点的规范化和快速发展,也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社会知名度的提高和市场吸引力的增强。再次是探索建立起农业旅游协会、农业旅游基金会等民间社团组织,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的互利合作。

(2)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完善旅游项目结构

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精心设计各种旅游项目,不断注重项目的创新,注重项目的特色和品味,例如可以请旅游专家、农业专家策划设计一些特色项目;二是充分发掘地方文化,将地方民俗、戏曲等作为农业旅游景点的吸引物融入到景区发展当中;三是注意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适量开发一些游乐项目,但不能喧宾夺主;四是项目的发展要注意细节、要有一定的深度;五是重点发展一些体验性、参与性强的项目。

(3)优化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

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布局于城市边缘交通便利的地方。另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集中分布,或者依托重要的旅游景点分布,形成几个农业旅游景点较多、占地规模较大的农业旅游片区。如促进白云山、帽峰山地区的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这两个大型景区之间相隔不远,周边地区主要是农田、果园、菜园等,目前,这一地区已有不少的农业旅游景点。近期,广州应进一步推动这一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在这一地区的适度集中。

(4)搞好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开展农业旅游市场促销

农业旅游景点大多规模较小、经济实力有限,因而,自身开展较大规模的农业旅游市场促销较为困难,在市场促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可以通过采取举办农业旅游景点展销会,在有关媒体上农业旅游景点信息等方法促销广州的农业旅游景点、补贴企业或无偿帮助企业在道路上设立旅游景点标志牌等。还可通过电视、电台、报刊、互联网加强对城市农业旅游景区景点的介绍,在广州旅游网上设立农业旅游专题,介绍全市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详细情况,并注意及时更新资料、增添新的农业旅游景点资料,以反映农业旅游景点发展变化的最新动态、以及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联系方式、交通方式等;精心组织制作编写、绘制广州农业旅游指南、导游词、农业旅游景点分布及交通图等书籍、地图,并在市内各酒店、旅行社、旅游咨询问讯中心和有关的旅游展销会等场所免费向游客和旅游从业者发放。此外,还要进一步促进农业旅游景点与旅行社合作。旅行社在收客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各农业旅游景点应利用好这一渠道,通过双方收益的合理分成,提高旅行社开发农业线路、开拓农业旅游市场的积极性。

(5)鼓励乡(镇)村积极开发农业旅游

农业旅游不是一个高利润的产业,因此,很难吸引到大规模的社会资本,很少有大型工商企业会投资开发农业旅游。因此,农业旅游景点的规模一般较小、实力较弱。农业旅游的发展主要还是需要依靠农业企业的投入和农民的投入。而农业企业和农民的组织、协调能力、影响力、可利用的资源都是很有限的。因此,这就需要乡(镇)村政府(村民自治组织)组织农业企业、农民开发农业旅游。可以在五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引导、帮助农业企业、农民树立起旅游发展意识、积极开发旅游项目;二是配合有关方面,加强本地区的旅游官传促销:三县编制建设发展规划,改善村容村貌,改善道路环卫等基础设施;四是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经营结构,形成旅游景点或旅游项目的较大规模的集聚,如“荔枝村”、“杨梅村”、“香蕉村”等,使之对游客有较大的吸引力;五是通过村规民约规范农业旅游市场,促进有序竞争。

新农村市场发展前景精选篇5

关键词:农业旅游;广州;对策

1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旅游业不但是一项经济事业,也是一项社会事业,利用农村资源发展旅游业,既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手段。为此,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乡村旅游年”,要求各地加强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农业旅游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旅游的快速、持续发展为各方人士所关注。而在我国,特大城市边缘地区的农业旅游最为发达。本文以华南大都市——广州为例,研究农业发展的特点、动力、原则和对策措施。

2.农业旅游的特点与发展动力

2.1农业旅游的特点

(1)休闲性:农业旅游景点以乡村风情为背景,集观赏、娱乐、科普教育、餐饮、住宿、参与性活动于一体,动静结合、老少皆宜,因而有着很强的休闲性。其消费群体也主要以本地市民为主,市场辐射范围不大,但总体市场规模却很大,非常适合市民的近程、短期出游。

(2)季节性:由于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因此,农业旅游也有较明显的季节性,淡季、旺季的区分较为显著。

(3)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农村民俗风情、地域文化常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农业旅游的吸引物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农业旅游产品类型也因此有着强烈的地域差异。

(4)依托性:农业旅游景点主要依托城市和旅游景区。农业旅游景点多分布在城市的近郊、远郊地区以及大型旅游景区附近。这是因为一方面本地城市市民是农业旅游景点的主要市场;另一方面因为在大型旅游景区附近发展农业旅游景点,可以充分利用前者所带来的“溢出”影响。

2.2农业旅游的动力

近年来农业旅游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其根本动力在于:一是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旅游市场规模急剧扩大,急需要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旅游产品,而广大农村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农业旅游开发成本较低,“门槛”较低,回报率较高,从而促使农民、农业企业以及旅游投资商纷纷投资开发农业旅游。二是近年来农村环境正在迅速改善,交通日渐便利,从而为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三是农业旅游特色鲜明。在全球化冲击之下,城市的文化特色已经越来越淡,而相对来说,农村的文化特色保护得越好,农业旅游对城市人来说就越有吸引力。

3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3.1发展概况

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市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投资规模的扩大,广州旅游业快速成长起来,旅游产品类型日益丰富多样。农业旅游是广州1990年中后期开始出现的一种旅游产品,但其时规模尚小,进入新世纪后,农业旅游景点数量迅速增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农业旅游已成为广州份量越来越重的一个旅游产品。最早的广州农业旅游景点可能是1990年中期兴起的化龙农业大观园。此后,番禺的横沥度假农庄、亲亲农庄等相继开业。2000年后,广州的农业旅游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水果世界、宝桑园、金颖园等集农业科研基地与旅游景点于一体的大型农业旅游景点也纷纷出现,一改前一阶段农业旅游小打小闹发展的局面。

3.2市场特点

广州农业旅游景点的市场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中小学生春游、秋游、科普教育市场。广州是一个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中小学生数量上百万,一般来说,每到春、秋季节,各个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周边的乡村进行观光游览、学习农业知识,进行科学教育。因此,这一旅游市场规模巨大,且非常稳定,是农业旅游景点很重要的客源市场;二是节假日、周末的家庭出游。近年来广州市民热衷于在节假日、周末到城市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玩,既可以在清新的大自然中放松自我、品尝到新鲜的蔬果,还可以参与农作,体验农村生活,教育子女,联络家庭感情,而且花费不多,出行方便。

广州农业旅游市场存在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市场规模增长较快。近年来农业旅游市场以较快速度增长,市场规模日益扩大,而且潜力巨大;二是散客所占比例较大。团队客主要是中小学组织学生进行春、秋游,而由旅行社组织的其他团队客较少;三是农业旅游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广州农业旅游的旺季是每年的4~10月份。因为这一时间段是农作物长势最好的时期,新鲜蔬菜、瓜果较多;四是家庭游客较多。许多家庭到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览、玩乐时,一般都是全家出动;五是自驾车游客增长较快。近年来由于私人小汽车增多,农业旅游景点接待的自驾车游客越来越多,六是农业旅游景点的游客主要为广州本地市民,来自市外的游客所占比例不大。

33发展意义

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第一,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随着广州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和市民机动化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走出城市、走向农村,体验农村生活、学习农村知识,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第二,促进了一些大型农业科研基地从单一的生产科研功能向生产科研与综合旅游服务等多功能的转型,使丰富的人力资源、产品资源得到了更为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了经济收益。第三,促进了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第四,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许多农业旅游景点的生产服务人员主要是当地的农民,一些农业旅游景点的成功发展,还有着明显的“示范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如从化大丘农业庄园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兴起了多个以火龙果为主要水果种植品种的农业庄园。第五,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目前,广州的旅游产品以商务、会议、展览、美食等城市旅游为主,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则明显处于相对弱势的状况,因此,农业旅游的迅速崛起,有助于丰富、完善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使得广州的旅游吸引物更为多样化。第六,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为农业旅游的发展,一是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以及社会对农业的关注和支持,达到繁荣农村、“旅游扶贫”的目的,二是有利于改善农村社区环境、道路设施等,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相对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三是保护农村中的古老文物、建筑、风俗、传统工艺文化等,并促进农村文化的提升和新农村文化的建立。

3.4问题与挑战

(1)农业旅游景点大多缺乏特色。广州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良好品牌形象的农业景点不多,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农业旅游景点缺乏特色,多数景点是对农业资源的简单利用,如采摘、品尝、餐饮等,而缺乏对农业活动、农产品的深度开发,缺乏品牌塑造意识,缺乏较高的项目组织、设计、创新能力。这样就使得农业旅游景点的项目大同小异,缺乏特色,从而也就缺乏持续的吸引力。

(2)农业旅游景点的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广州农业旅游景点主要有三种:一是农民或农村集体自发开发的农庄、农业果园等旅游景点,如瀛洲生态公园;二是由科研基地、农业基地发展而来的旅游景点,如广州水果世界、金颖园、从玉菜业有限公司等;三是旅游投资商投资开发的农业旅游景点,如百万葵园、祈福农庄等。前一、二类,旅游人才都很缺乏,即便是象金颖园这样的大型农业科研基地,虽然有着非常好的农业旅游资源,在农业生产、科研方面经验丰富、技术力量雄厚,但是旅游专业人才却十分缺乏,因而使得景点的项目设置、市场促销、景点管理都没有充分发掘潜力,旅游接待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导游解说人员达不到专业要求。从而导致宝贵的旅游资源被浪费,旅游经济效益也不是很好。

(3)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不是很合理。主要是农业旅游景点的分布较为零散,既不方便旅行社组织旅游线路,也不方便游客出游,还不利于形成集聚效益。而在我国农业旅游最发达的成都市,最为知名的几个农业旅游景点都具有较大规模,如“郫县友爱乡农科村”。

(4)对农业旅游管理较为滞后。农业旅游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存在着点多、规模小、经营不稳定等情况,而相关的管理没有跟上。但是,农业旅游的管理却不容再忽视下去。因为,它一方面关系到农业旅游产品的长远发展,只有形成规范的管理,这一行业才能够真正吸引有资金、技术、市场实力的商家进入其中,也才能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促进优胜劣汰,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也关系到广大游客的身心安全。农业旅游涉及到品尝、采摘、耕作、住宿、娱乐等活动,都有可能影响游客的身心安全。在过去,由于农业旅游接待的游客规模不大,这些问题尚不突出,现在随着农业旅游接待的规模日渐扩大,一些游客与农业旅游企业、从业者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就会应用而生,一些安全事故也会出现,而用一般的法规政策无法对它们进行规范,因此,急需要有关管理部门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也急需要有关部门承担起管理职责。

4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的主要原则

4.1原则

(1)特色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注意突出特色,特色即吸引力,特色即竞争力。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一定要注意充分利用特色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项目,打造特色旅游企业。依靠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发展不同特色的农业旅游景点,是发展农业旅游的关键。而名胜古迹和名优特产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是无形资产,与之结合,可提高农业旅游的吸引力和社会知名度。

(2)文化原则。旅游与文化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具有较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才会有持续吸引力。农业旅游结合地方文化资源才有丰富的内涵,这样才能提升知名度,而且做到经久不衰。农村地区是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地区。因此,应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民俗艺术,如风俗传统、手工艺品、地方舞蹈、戏剧、音乐和古迹史话、传说,提升农业旅游的品位。

(3)环境原则。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农业旅游,顾名思义离不开农业。但仅有农业而无美好的自然环境和景观也就无法成为农业旅游。因此环境是首要的条件。在发展农业旅游时,应以不得妨碍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为前提;同时,旅游景点的项目设计、解说服务、配套设施等都应体现出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使游客在休闲旅游的同时,还获得环境保护的教育。

(4)市场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该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满足市场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另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例如,可以借重要的旅游景点,统一品牌,促进农产品外销。各个农业景点还应注意瞄准特定的细分市场,确定好自己的发展定位,做好产品设计,形成竞争优势。

(5)乡村性原则。农业旅游是一种乡村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活动,就要明显区别于城市旅游活动,因此,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注意突出乡村的特点,也就是自然、生态、农业活动应是项目设计的主题,要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持乡村的特色,在建筑的体量、用材、造型、采用的服务设施、绿化、道路等等方面都应有乡村风格。

(6)体验性、参与性原则。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一定要注意突出游玩过程中的体验性、参与性。现代人的消费,特别人是旅游,有着强烈的体验意识、参与意识。人们不再愿意被动地接受企业提供的旅游服务,而是更期望自己能自始至终参与其中。农业旅游企业在设计旅游产品时就可以创造条件让游客得到各种体验,得到稳定的、明确的、独特的并有价值的体验。而景点的吸引力、品牌形象在游客独特的体验过程中,将深刻地印在消费者的脑海里。农业旅游景点有着很好的条件为游客提供体验服务,如菜场让游客自己采摘蔬菜,在果园可以让游客自己采摘水果,在茶园可以让游客摘茶叶、做茶叶、学习茶艺,在奶牛场可以让游客挤牛奶,等等。农业旅游景点让游客参与到农事活动当中,不但可以提高游客的吸引力,而且还可以创造出更佳的经济效益。

4.2对策措施

(1)建立健全法规制度

对农业旅游景点的管理,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我国台湾地区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制定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发展观光农业规划书”等政策规章规范,促进农业旅游的发展,四川省成都市也曾制定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等地方标准,效果都非常不错。广州也应该制定农业旅游管理办法,对农业旅游景点提供旅游服务,提出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强制性要求,是指景点在某一方面,如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一定要达到的标准;指引性方向,是建议农业旅游景点发展的方向。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的重点是建筑、道路、绿化、餐饮设施、娱乐设施、住宿设施、环境保护、食品卫生、安全保险、争议投诉处理等方面。其次是可以建立起“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制度。先期确定几个“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对它们给予一定的资金、政策、促销扶持,以它们的良好发展、示范影响,带动其它农业旅游景点的规范化和快速发展,也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社会知名度的提高和市场吸引力的增强。再次是探索建立起农业旅游协会、农业旅游基金会等民间社团组织,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的互利合作。

(2)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完善旅游项目结构

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精心设计各种旅游项目,不断注重项目的创新,注重项目的特色和品味,例如可以请旅游专家、农业专家策划设计一些特色项目;二是充分发掘地方文化,将地方民俗、戏曲等作为农业旅游景点的吸引物融入到景区发展当中;三是注意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适量开发一些游乐项目,但不能喧宾夺主;四是项目的发展要注意细节、要有一定的深度;五是重点发展一些体验性、参与性强的项目。

(3)优化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

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布局于城市边缘交通便利的地方。另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集中分布,或者依托重要的旅游景点分布,形成几个农业旅游景点较多、占地规模较大的农业旅游片区。如促进白云山、帽峰山地区的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这两个大型景区之间相隔不远,周边地区主要是农田、果园、菜园等,目前,这一地区已有不少的农业旅游景点。近期,广州应进一步推动这一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在这一地区的适度集中。

(4)搞好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开展农业旅游市场促销

农业旅游景点大多规模较小、经济实力有限,因而,自身开展较大规模的农业旅游市场促销较为困难,在市场促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可以通过采取举办农业旅游景点展销会,在有关媒体上农业旅游景点信息等方法促销广州的农业旅游景点、补贴企业或无偿帮助企业在道路上设立旅游景点标志牌等。还可通过电视、电台、报刊、互联网加强对城市农业旅游景区景点的介绍,在广州旅游网上设立农业旅游专题,介绍全市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详细情况,并注意及时更新资料、增添新的农业旅游景点资料,以反映农业旅游景点发展变化的最新动态、以及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联系方式、交通方式等;精心组织制作编写、绘制广州农业旅游指南、导游词、农业旅游景点分布及交通图等书籍、地图,并在市内各酒店、旅行社、旅游咨询问讯中心和有关的旅游展销会等场所免费向游客和旅游从业者发放。此外,还要进一步促进农业旅游景点与旅行社合作。旅行社在收客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各农业旅游景点应利用好这一渠道,通过双方收益的合理分成,提高旅行社开发农业线路、开拓农业旅游市场的积极性。

(5)鼓励乡(镇)村积极开发农业旅游

农业旅游不是一个高利润的产业,因此,很难吸引到大规模的社会资本,很少有大型工商企业会投资开发农业旅游。因此,农业旅游景点的规模一般较小、实力较弱。农业旅游的发展主要还是需要依靠农业企业的投入和农民的投入。而农业企业和农民的组织、协调能力、影响力、可利用的资源都是很有限的。因此,这就需要乡(镇)村政府(村民自治组织)组织农业企业、农民开发农业旅游。可以在五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引导、帮助农业企业、农民树立起旅游发展意识、积极开发旅游项目;二是配合有关方面,加强本地区的旅游官传促销:三县编制建设发展规划,改善村容村貌,改善道路环卫等基础设施;四是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经营结构,形成旅游景点或旅游项目的较大规模的集聚,如“荔枝村”、“杨梅村”、“香蕉村”等,使之对游客有较大的吸引力;五是通过村规民约规范农业旅游市场,促进有序竞争。

新农村市场发展前景精选篇6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社区;规划探究

中图分类号: G812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区人群自治问题亟待解决,社区建设理论随之诞生。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农村社区逐渐开始采取城镇化社区的模式建设农村。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是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重点问题,农村社区规划与农村生活方式转变息息相关。

1.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和目标

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很多人一起组成一个生活体,这个生活体就叫做社区。一般认为需六大要素才可以构成一个社区,这六大因素分别是固定区域、服务设备、管理机构、一定数量的居民、特定社区意识和文化。我国现阶段推进新农村建设主要是为了推进农村发展,减小城乡差距。农村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包括农村现代化、城镇化和市民化。农村现代化要求集中社区区域的生产要素形成中介,为社会经济合作组织的产品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农村城镇化要求联合运用城镇管理手段管理农村社区。农村市民化要求先进优秀的农村社区人民带动培养市民精神。

2.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我国农村社区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依然普遍存有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社区建设推进的进程。

2.1社区规划工作滞后

我国很晚才发展规划专业,导致群众规划意识薄弱,对社区进行建设前,没有社区规划的想法,很多地区进行新型农村建设时,没有考虑当地社区的实际情况,仅仅根据领导者的意愿建设,忽略了建设后实际运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在进行新农村建设前,对建设作出合理的规划,是农村社区建设中尤为重要的问题。没有好的规划,可能给实际建设带来很多隐患,影响社区的生产和生活水平,从而使社区建设无法长久、壮大的发展,最终走向衰落。另外,社区规划工作滞后,在建设过程中,还可能造成严重浪费资源的现象。

2.2社区建设资金缺乏

新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关系到全农村人口的大事,我国农村人口比例大,在进行新农村社区建设时,对资金的需求大,但是资金来源窄,导致资金匮乏,解决资金问题。是建设好农村社区的前提。

2.3农民积极性低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很多地方都开始根据自身的特点寻找对当地社区有利的发展方式,由于发展过程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很少村庄可以坚持实行新农村建设。这些制约因素包括农民积极性低,基层领导不重视等等。社区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任务,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土地,很多基层领导认为集体出资会阻碍当地的经济发展,所以不愿组织建设,因为很多居民都不愿意为远期社区建设投入大量的资金,村民自己很难实行自筹资金。大多数的农民都任务社区建设是政府的工作,与自身无关,他们希望政府可以帮自己将社区建设好,但是建设过程中,牵扯到了自身利益,又会苛求政府。大多数农民安于现状又无法预见社区发展的前景,是阻碍社区建设的重要原因,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对新农村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3.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现代社会发育成熟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逐渐发育成熟,市场经济属于一种自主经济,市场经济用于配置资源要求社会可以根据市场规则,运用市场机制对自我进行有效的发展和调节。市场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比较独立的社会发展空间,并为国家和社会进行了合理分界。现代社会的发育成熟为社区建设实践提供了合适的土壤。

3.2中国式移民社会的形成

在市场经济以及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社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大量农民涌入城镇,很多城市资源引入农村,导致了中国式移民社会的形成,这种社会建构,有利于农村社区的发展建设。

3.3自然村落解体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自然村落逐渐走向解体,衰落的村庄释放了很多自主空间给村庄自治,使人性的个人意识逐渐复苏,为农村社区的重新发展和农村社会的重新构造起了推动作用。

4.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社区发展规划

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发展农村社区建设至关重要。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需要调动农民的发展积极性,另外,还要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完善基础设施,为农村社区发展起推动作用。

4.1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在建设农村社区的过程中,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调动农民的热情和积极性,让每个农民都热情积极的参与到农村社区建设当中。农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在农村社区发展中,只有充分农民的意愿,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才能有效促进农村社区的发展。

4.2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制度

建立可以引导、促进农民发展的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并建立有利于组织发展的相关制度,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并完善、公开民主意识制度,让农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管理权。可以使农村社区建设拥有强大的组织和政治保障。

4.3完善基础设施

农村发展速度缓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这也是目前农村最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完善基础设施,是农民迫切的希望。投资完善农村各方面基础设施,不仅可以改善农村社区的环境,还可以减小农民的就业压力,为现代农村发展培养优秀人才。只有完善基础设施,才能从各方面协调社区建设,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

结束语:

新农村时代背景下,规划农村社区建设成了我国重要的一项任务,我国农村社区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农村社区发展现阶段还存在了许多不足急需改善。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基础设施,将社区发展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结合在一起,有利于推动农村社区发展。

参考文献:

[1]史本林;张竟竟.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社区规划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

[2]孟曰;彭光芒.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社区意见领袖的特点和作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9

新农村市场发展前景精选篇7

[关键词] 工业化;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对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05. 106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05- 0222- 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迎来了更多的契机与挑战。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党的各项政策是否得以落实,关系到社会发展是否稳定,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快速发展。工业化背景下要想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就必须探寻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对策,从而促使农村经济更有力地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1 工业化背景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新型工业化的实质是经济结构的的调整,在此背景下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通过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来改造传统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是我国市场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及国家的经济政策方针等宏观的晴雨表。农村经济发展通常是以国家经济的战略方针为指导,同时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及市场环境等,以此为依据来确定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的。工业化背景下,我们要想保证中国经济的稳步快速发展,就需要不断实现农业生产的转型,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2 工业化背景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当前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并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如果不能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必然会影响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稳步的发展。

2.1 基层领导没有对发展农村经济引起足够的重视

部分基层领导的文化素质比较低,对上级的规章制度没有很好地执行,更没有从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村领导往往不能建立起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不能通过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来改造传统农业。农业项目需要较长时间的投资,但农业项目收益率相对较低,很多银行不愿意提供贷款,而政府又不能提供有效的政策服务,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滞后。

2.2 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目前在我国还存在相当大一部分的集体经济,如何发展集体经济,对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当前作为农村经济管理的基层人员,由于其自身素质不高,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受其思维和思想的限制,这些基层人员往往不能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对农村经济管理的要求。此外农村集体经济管理的体制也不健全,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这就导致了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3 农产品质量不能保证

在中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农村经济也呈现出了较快的发展趋势,农产品的产量也在逐年上升,但受农业技术的限制,当前我国的农产品质量仍然很低,有时由于种植不合理,还会出现农产品大量积压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工业化背景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新型工业化将推动传统农业的发展,将通过信息化带来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契机,针对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本文提出了适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以期能够及时地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从而推动农村经济高水平地发展。

3.1 使基层领导重视发展农村经济

要想发展农村经济就必须从基层领导抓起,让他们从思想和行动上都引起足够的重视。市、镇两级政府应当对农村的经济发展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实行规范化管理。同时还要定期地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让村干部进行调研并撰写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宏观上把握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与此同时还应该充分地发挥村民的民主监督作用,使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能够落到实处。

3.2 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投入

加快新农村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是当务之急,资金是农村建设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因此我们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投入力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当对发展农村经济给予优惠的政策,对农业项目或农产品加工减免税率,同时也要采取强制措施使农村信贷投入有保障;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商贸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投入,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农产品价格,最大可能地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从而促使农村经济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

3.3 完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

新农村的经济发展必须有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一个完善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可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为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必须转变农业发展的理念,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优势资源,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利用农业科技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科学带领农民致富。

3.4 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目前很多农村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已经开始转变个体经营为规模性经营,通过农业产品的深加工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特别是打造“农产品的龙头企业”对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都起带头作用。目前实现农村的产业化经营有多种方式,包括加工业、手工业及农产品的等。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增多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发展小型手工业提供了优势,农村的手工业顺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而在农村得到了迅速规模化发展。除此之外,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加快了龙头企业的经济发展,也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途径。

3.5 加大农业科技的应用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科技成果可以转化为农业生产力,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研发了一些新的农业技术、农业产品,一些学术成果也实现了转化。

4 结 语

在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的背景下,农村经济的发展形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众所周知,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基础地位,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工业化背景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发展农村经济应当加大投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强经济管理等对策,从而为实现农村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周长.新形势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东方企业

文化,2012(11).

新农村市场发展前景精选篇8

当前,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顺应市场的需求,搞好农业和旅游业的结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第一、三产业的相互渗透与共同发展,既能够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又能满足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们进行乡村旅游,体验农家生活。回归和感悟大自然的需要。

浙江乡村旅游萌芽于20世纪90年代初,近年来,随着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商业主投资农业势头日益旺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乡村旅游活动内容不断丰富,经营模式不断得到创新。发展速度明显加快。1995年前浙江省乡村旅游景区只有22个,2002-2004年发展达到高潮,每年新建个数达70个以上。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乡村旅游在浙江各地已呈星火燎原之势。到2008年底,全省各类乡村旅游景区点1138个,从业人员5.18万人,年总产值达63.92亿元,总面积达131.50万亩,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20强。

尽管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势头不错,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发展中也存在着各种问题。由于缺少科学统一的总体发展规划和专业设计,目前,乡村旅游出现了简单模仿,低水平重复开发的现象。许多地方的农业旅游只限于单纯的自然田园风景的观光,无法满足城市游客对具有文化品位的专门化活动的需求。此外,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由于农村消费方式、生活方式受到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外来文化的强大冲击,出现农村尤其是都市郊区的农村被都市同化的趋势。原有的特色与魅力大为削弱。

近几年来。人们旅游消费的观念、消费方式正逐渐发生变化,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更加注重亲身的体验、参与,更加注重特色的要求。所以要吸引旅游者,就必须进行旅游产品的创新,不仅发现、认识其特色,而且将其特色挖掘出来、突出出来,形成产品鲜明的风格,从而才会有一定的垄断性,有强劲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目前国内学者从乡村旅游者需求角度对产品创新进行分析与研究的成果还较少,本文拟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研究,并对浙江省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新提出若干构想。

二、旅游者需求分析

(一)需求意愿

79%的旅游者对乡村旅游具有较高的兴趣,不感兴趣的人仅占8.4%,说明乡村旅游具有较大吸引力和发展前景。在旅游者中。较高收入人群也占了一定比重。可见,随着社会发展和消费观念的改变,不少需要释放工作压力的人们也逐渐把乡村旅游作为休闲的一种重要方式。从职业细分来看,学生和离退休人员的出游意愿最为强烈。

(二)需求动机

旅游者参加农业旅游的主导动机是依托于其优美环境及特色生活情境体验的休闲度假。占了48%。其余主要有回归自然(21%)、情感归属(14%)、学习交流(10%)等。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游客的出游动机主要是体验农业旅游带来的身心放松。其次是回归自然。体验区别于城市的生产生活方式、感受农村的乡土气息,寻求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

(三)出游方式

游客对不同出游方式的选择,反映了其内心深处的心理需要指向。分析显示,多数人偏爱与亲友结伴出游(74%),其中夫妻、情侣及三口之家的比例最高,因此家庭与亲友市场是浙江乡村旅游的重点。另外,市民对自驾车这一交通方式表现出明显的偏爱,有超过一半的旅游者通过自驾的方式出游,其他主要为公交车和包车的形式。

(四)活动内容

目前,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包含三大类:一是观光类项目――观赏田园风光、新农村建设成就、参观高科技农业园区;二是参与类项目――品尝农家食物,住农家屋,购买土特产品、参加农事活动:三是综合类项目――体验民俗文化及风情,体验农家生活。统计显示,旅游者对乡村旅游活动项目存在明显的偏好,体验农家生活最受欢迎(62%),其次是品尝农家食物(55%)、观赏田园风光(46%)和体验民俗文化及风情(42%);排名靠后的三项为:住农家屋(22%)、参观高科技农业园区(19%)和观赏新农村建设成就(15%)。反映出旅游者对文化类及参与体验性的活动内容最感兴趣。

(五)满意度情况

通过采用五级利李克特量表分析,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总体满意度尚可,均值为3.14。综合满意度与再次旅游愿望的方差为.000,说明不同满意度的旅游者在再次旅游愿望的选择上有显著的差异性。旅游者在乡村旅游中的满意度极大地影响了其对乡村旅游的需求和忠诚度,进而影响乡村旅游的整体发展。

从所得的数据分析,所有的产品满意度变量都与综合满意度存在线性相关,均对旅游者的综合满意度有显著性影响,但其重要性程度存在不同。根据效用与重要性整合模型分析,可以得出,文化内涵、活动参与、情感体验和特色项目处于重要性较高,而满意度水平较低的关键区域,这是一个“行动区”,需要立即进行干预,将边际资源尽可能多地分配到这些方面去,提高旅游者对其的满意度,最终提高旅游者的综合满意度。

三、产品创新的总体思路

(一)资源条件是产品创新的基础

产品的创新需要建立在现有资源基础之上,从调研情况看,浙江有着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史,广大农村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耕文化、民风习俗,加之浙江省经济发达、物产丰富,为开展各种形式的乡村旅游活动奠定了深厚的资源基础,

在进行乡村旅游产品创新时要充分运用和体现其自身资源的优势,挖掘其对游客存在的各项吸引因素。不能在乡村旅游中进行低质量的产品开发,破坏资源本身的价值,这样才能真正把乡村旅游产品的优势体现出来。

(二)旅游者需求是产品创新的导向

近几年来。人们旅游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正逐渐发生变化,在旅游活动中更加注重亲身的体验、参与,更加注重环境的要求,这种需求为广大农村蓬勃兴起的乡村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在乡村旅游产品创新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住乡村旅游者需求的特点,顺应旅游需求的变化,不断升级换代、推陈出新。只有针对旅游者需求特点开发出的旅游产品才会受到旅游者的喜爱,才能吸引旅游者前来消费,否则就会丧失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旅游者未满足的部分是产品创新的关键

旅游产品的最终消费者是旅游者,其最终的目的是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旅游产品的质量应由旅游者来评价。其对旅游产品的评价决定了旅游产品在市场上的需求大小。要使旅游产品得到有效的开发,提高在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就应该了解旅游者对产品尚不满意的部分和原因。只有针对关键部分进行改造和提高,才能最有效地提高产品的质量。达到旅游者对产品的满意。通过我们的研究可以发现,文化内涵、活动参与、情感体验和特色项目处于重要性较高,而满意度水平较低的关键区域,需要在产品创新中重点加以关注。

(四)特色是产品创新的核心

“有特色的才是有生命力的”,特色是产品固有的差异特征,是与其他产品比较而形成的“特殊本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科技的发展,一般性的观光游览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他们更注重旅游内容的参与性、娱乐性、生态性。目前单一的市场已被各种细分市场所代替,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有自身的需求特点,这样就要求乡村旅游发展中应根据每一细分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对产品进行深度开发,设计出内涵丰富,能反映时代潮流和本地区特色的旅游产品。

四、浙江特色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新构想

特色是旅游之“灵魂”、是产品竞争力之“核心”。在各类旅游产品遍布大江南北,而旅游产品又具有同质化的情况下,要使乡村旅游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结合旅游者需求的特征及浙江乡村旅游资源自身的特点,开发出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结合目前市场的情况,本文提出了以下一些特色乡村旅游产品。

(一)文化休闲游

在调研分析中可以看出,农村中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吸引旅游者的一个重要因素,休闲度假是其最主要的旅游动机,而文化内涵是游客最不满意的关键因素。因此,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应大力开发文化休闲游产品,让游客纵览农家风情,漫观萤光树影。脚踏乡间小路,听那“路边的老牛在歌唱”,追寻梦牵魂绕的乡情乡音,使游客能尽情地感受乡村的异地风光。

在产品开发中要把农耕生活形态的一些典型景象提纯集粹,将牛羊慢踱、鸡鸣狗吠、村口老树、门前小溪、戏台等农耕生活形态,及插秧、割稻、灌园、牧牛羊、饲鸡兔等农事活动再现于景区的乡野大地中。同时要大力地挖掘各层面的民俗文化内容,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物质层面的文化主要有各种民俗工艺品,民俗工艺品是民俗风情的一种表现,在开发中应结合农村农耕文化特点进行设计:体制层面的文化主要体现为农村各种传统节庆活动,要将这些节庆活动进行挖掘,原汁原味地展现给旅游者:心理层面的文化主要体现在农村的纯朴民风上,在农业旅游中所有的服务人员都应该体现淳朴和亲情,尽量弱化商业气息。在景区中应营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抛开钟表,没有号令。任凭自己意愿行止起坐。如炊烟轻袅、闲云舒卷,营造舒缓闲淡的氛围,满足旅游者放松都市工作和生活中紧张情绪的需要。

(二)学生修学游

学生群体的比重在浙江人口中占有相当的份额,随着我省经济能力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学生旅游人数逐年增长,而青少年的修学旅游也已成为旅游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家长都非常重视。而且学生拥有较充足而稳定的闲暇时间,因此,青少年旅游市场已成为旅游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调研中也发现,学生在乡村旅游中占了相当的比例,如果开发得当,发展前景乐观。

在产品开发中应结合本地及周边地区的大、中、小学校,围绕学习、科技、环保等相关主题,选择相关的项目,突出农业科普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根据学生闲暇时间的特点。可依托乡村旅游景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多样的农业项目,组合相关的内容,开发各类学校学生的春、秋郊游及夏令营旅游产品。同时针对学生偏向于参与性旅游项目的特点,应化静为动,将纯粹观光性的旅游向参与性转化。如让他们参与农作物的耕种、进行果园的采摘、鱼塘的垂钓、饲养各种动物等,以增加学生的旅游兴趣。在景区开发经营中,要多设置标牌及多媒体等各种设施进行相关知识介绍,同时加强景区讲解员的配备和培训,强化产品的知识性。

(三)乡村旅游俱乐部

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们的市场意识和消费观念比较前卫。同时鉴于在调查中各类旅游者对乡村旅游认识的共识较多,而近几年高收入人群参与乡村旅游的比重也在增加,因此,可以借鉴国外旅游业及国内高尔夫球旅游的产品模式,结合乡村旅游自身的特点,开发乡村旅游俱乐部的特色产品,将有乡村旅游共同兴趣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和旅游者的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

乡村旅游俱乐部不是纯粹的景点,也不是纯粹的休闲中心,在其产品当中应该主要包含几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情”,要把对农业、对乡村的一种“情”融合其中,这种情可以是怀念之情、敬仰之情、好奇之情、渴望之情,把“情”贯穿于整个旅游活动之中,同时也贯穿于整个俱乐部的理念当中。用情把各乡村旅游者联结在一起。其次是“景”,俱乐部形成的基础就是对农业旅游景观的共同爱好和欣赏基础上,所以必须要有那种让人一见倾心、一见钟情的景观开发效果,这样才能有良好的平台来开展俱乐部的活动,这是俱乐部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再次是“玩”,俱乐部应该有各种能满足乡村旅游者需求方式的活动,能通过各种活动,让旅游者共同感受农村的气息,感受民风的纯朴,分享对农村的回忆和体验。乡村旅游俱乐部在开发时应建立会员制,根据俱乐部的游客情况,可以在游客中推行星级会员制,根据不同的等级享受各种优惠政策,培养游客的忠诚度,稳定一批长期的游客。另外。要保护自己的无形资产,形成自己的独有品牌,然后利用自己的品牌优势和经营模式走连锁经营的道路。

(四)百年好合婚庆游

目前浙江省新婚市场的各种消费潜力巨大。针对新婚市场开发的各种产品也层出不穷。仅新婚摄像及新婚典礼等项目的消费额就十分巨大,像杭州市太子湾、植物园、黄龙洞等景区每天前来拍摄新婚录像的人络绎不绝,而各大酒店的婚宴更是需要提前几个月预订,由此可见其消费市场潜力之大。农业旅游景区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有极具民俗特色的婚庆方式,有新鲜环保的绿色果蔬,如此良好的资源条件在开发婚庆旅游市场中应极具优势。在调查中也发现,青年男女对乡村旅游景区有着较大的兴趣,极具市场开发潜力。

百年好合婚庆游的主要目标市场定位于新婚的情侣。也可以适当扩展到感兴趣的未婚和已婚的情侣。新婚的新人在结婚的当天,可以在农业旅游景区参加别具特色的民俗婚礼,同时利用其优美的自然景观环境,拍摄出极具收藏意义的录像资料。在景区中还可以种植一些相思树、情侣松、百合花等有良好寓意的植物,养殖一些鸽子、鸳鸯等与情侣有关的动物,从而增加对新人的吸引力。此外。还可以增加对新人有纪念意义的活动,如让情侣种下一颗相思树,栽下一枝百合花等,并可以中树下立一个石碑弦上情侣的姓名和种树的日期。这不但比挂同心锁等传统节目更有意义,并且也为景区的绿化做了贡献,更重要的是,成为吸引情侣们再次前来游览的一个重要因素,会吸引相当多的回头客。另外,如果有兴趣的新人。还可以把婚宴摆在农家,让宾客们品尝到原汁原味的新鲜菜肴。实可一举多得。

(五)体验参与游

新农村市场发展前景精选篇9

一、我市农村文化市场发展特色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下辖乐平市、浮梁县、昌江区和珠山区,现有39个乡镇。2011年末,全市人口159.9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7.58万人。我市近年来突出村域特色,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文化市场。

(一)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引导和推动农村文化市场发展

自2005年以来,县乡政府统筹安排,分步实施,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主要措施有: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快改革步伐,努力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已基本形成与景德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一个以政府为先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落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

(二)挖掘整理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村

调查显示,在所调查的市(县、区)中,昌江区地处城市结合部,在城镇化进程中多呈现“城中村”的面貌,宗法关系松散,在传统文化发展上不如乐平市和浮梁县底蕴深厚。乐平“古戏台演尽千古风流”。目前现有乡土戏台412座,人称“中国古戏台博物馆”。古戏台多为砖木建筑,分为宅院台、庙宇台、会馆台、祠堂台和万年台五大类。建筑时间从明清至当代,跨越500余年。乐平素称“赣剧之乡”,著名的“乐平腔”又称“高腔”是当代赣剧的主要支派。乐平人民酷爱赣剧,逢年过节,或子弟升学,接风剪彩,新屋落成等等,都要请戏班演出,代代沿袭。浮梁县致力于发展特色文化村,重点挖掘有价值的优秀传统文化:瑶里镇瑶里村农民自编自演的原生态歌曲《茶籽》在江西农民文艺汇演中荣获一等奖,浮梁的功夫红茶、浮梁碱水粑的独特制作技术登上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兴田乡潭口村年年元宵节群众自发组织的民间舞蹈《珍珠灯》灯彩活动,列入《中国民间舞蹈大全》,列为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申报国家、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三)力求创新,农村乡土文化创作绽放奇葩

昌江区重视乡土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立足实际,大胆创新,走出了一条符合区情的文化改革发展新路子。全国首家农民影视剧制作中心即“景德镇市竟成影视剧制作中心”自2007年4月成立以来,自拍了反映党的好政策、农民身边事、英雄好人物等题材的56部影视剧作品。其中电视剧《妈妈您在哪》、《快乐乡村》先后荣获第一届、第二届中国西安国际影像节二等奖,《知青岁月》获国际三等奖。竟成镇文化站多次被评为全国和省市区镇的先进集体,站长、“农民导演”周元强被评为全省“十大井冈之子”。

(四)山水生态、陶瓷文化大放异彩

景德镇不仅以陶瓷文化知名世界,还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城市,素有“一城诗画山水,千年魅力瓷都”之美誉。我市农村具有建设生态文化市场的丰富资源和巨大潜力:瑶里古镇,古窑村文化和红色画卷;高岭,陶瓷朝圣之地;红十军众埠镇南界村建军旧址,红色教育的基地;汪湖原始森林、金竹山寨、众埠石林、玉田湖等风景区,休闲假日的好去处;三宝国际陶艺村,陶瓷文化交流平台和乡野度假胜地;昌江区丽阳乡活跃着一大批书画、诗词爱好者……。未来的发展,有着优质的农村山水生态文化资源的景德镇,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我市农村文化市场新时期面临的新问题

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步伐已然在加快,成绩也很显著,但是在社会大环境大变革的背景下,新的问题新的矛盾日益凸显:

(一)新生代农民工文化市场匮乏

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约为28岁,“80后”新生代农民工比例达到44.84%。新生代农民工虽长期在城市打工,但大多数最后还得返乡。因收入有限,88%的新生代农民工每月用于文化支出为200元以内,仅够支付上网和手机费用,文化消费结构单一,大多数人期待拥有更多文化生活的选择,但农村文化设施和投入远远达不到城市的标准。城市的生活方式终将会让他们与“家”格格不入。同时,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漂移中形成“文化孤岛”,在“文化夹缝”求生存。

(二)文化下乡,还应该包括优质师资下乡,农村孩子的素质教育才有希望

在义务教育中,优秀师资已经严重向城市倾斜,对农村孩子来说素质教育的路还很远。目前,景德镇市已经开始大力推进“城乡学校对口帮扶、城区学校结对共建”工程,组织了28所城区中小学对口帮扶28所农村中小学,选定了城区12所优质中学和薄弱中学结对共建,大力改善城区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但是,从实践操作层面来说,硬件能在短期内得到改善,但软件方面阻碍重重,收效不大。

(三)农民信仰缺失问题尤其要引起重视

宗教自由是我们党一贯的政策,但我们应看到,在我市当下农民当中宗教、封建迷信大有市场,甚至存在活动的空间。一些农村基层“只讲信仰自由,不讲信仰什么”,在疏于引导和管理的情况下,共产主义的主流信仰受到冲击。作为一个优秀的政党,既是群众的代表,又是群众的向导。我们党之所以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其中重要的法宝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谋利益。因此团结农民,宣传农民,服务农民,做好农村文化基层工作,有利于发展先进文化,有利于从思想上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四)我市农村文化市场与城市文化市场反差仍然较大

总体而言,目前我市农村文化市场与城市文化市场反差较大。城市文化市场比较集中,门类多,设施全,现代化程度高;而农村文化市场松散格局,门类比较单一,设施比较简陋,发育不完善。在管理方面,城市文化市场的管理积累了多年经验,趋于规范;而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尚在摸索之中。

(五)市场主体发育不完善,政府为主体,民间投资少,层次不高

农村文化市场的主体,主要包括政府、文化管理组织者和农民等。按照市场的要求,农民是文化市场中最活跃的主体,政府更多的是扮演好监督者和参与者。但是由于长期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市长期存在农村公共投入少、基础设施薄弱、市场体系不成熟、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村信息闭塞、文化教育比较落后、农民融资难,农村文化市场不活跃等问题。

(六)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率偏低、不能完全满足农民要求

从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审计资料来看,2005年至2007年5月31日,农村文化专项资金使用率为55.63%,资金使用率仅为38.82%,没有完全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调查显示,农村三项活动中最受农民欢迎的要算地方戏的演出、乡村文体活动,对于送电影下乡兴趣不是很大。按照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的26%用于文体演出、44%用于电影放映、30%由乡镇自行组织文体活动的规定,与农村、农民的实际需求不很相符,使用率偏低、资金效益未完全发挥、使用比例不尽合理,农村文化活动品种单一,不能完全满足农民要求。因此应增加文体活动的资金比重,多开展农民自己参与的文体活动。

(七)农村文化市场管理相对比较薄弱

目前,景德镇市地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17人,昌江大队12人,珠山大队8人,浮梁大队6人,乐平大队23人,承担着522家文化市场经营点的管理任务。一方面,从城市文化经营单位的固定资产原值与农村的巨大差距来看,我市文化市场的重点仍在城市。另一方面,农村文化经营单位的总体数量及发展速度上也在逐年上升。再加上农村地域广,经营点分散,管理手段也比较单一。这使得非法出版物、音像制品及其他假冒伪劣文化产品、黑网吧、机等很容易从城市转向农村,极大地危害着广大农民群众,特别是农村青少年。

三、发展我市农村文化市场的几点建议

(一)增强对农业文化建设是我市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继续加大对农村文化市场培育的力度

发展我市农村文化市场,应增强农业文化建设是我市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培育和发展农村文化市场是统筹我市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的认识,满足农民文化需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识;应注意要与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相适应,要与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相适应,要与农村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要与当地农村特点相适应;切实按照中央省市等系列相关文件精神将规划、制度、人员队伍、经费保障、市场培育等落实到位。

(二)形成长效的农村文化市场发展机制

农村文化落后,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建立长效运行机制。首先要强化政府的主导地位,将文化市场培育当作利国利民的大事来抓,建立政府文化建设考核制度,强化相关部门监管制度;其次,建立多渠道的农村文化投资体系,确保现有专项资金合理使用,同时还要加大投入,确保农村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第三,积极推进制度改革和创新,为农村文化市场的发育创造良好环境,由“送文化”逐步向“种文化”转变;第四,推动农村文化队伍建设,规范相关人员人事制度,加强专兼职文化队伍的培训和交流,丰富农村文化市场要素。

(三)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

针对农村市场散、线长、层次低的特点,尤其要加强市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打击开设“黑网吧”、“地下”等不法行为。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我们不能只限于文化市场专管队伍日常检查和相关部门集中整治的范围内,应注重开拓创新,因势利导,多形式、多层面、全方位地建立农村文化市场的长效管理机制,因地制宜创新市场监管方法,形成驻点管理、联动管理、综合管理、委托管理四种模式,构建市、县(市)、镇、村四级监管网络体系。

(四)鼓励民间投资合法进入农村文化市场,鼓励和引导农民成为本地区农村特色产业文化的创业者

长期以来,投入不足是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严重滞后的主要原因。受本地财政实力的影响,我市每年对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也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发生变化,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进入农村文化建设。对此,应采取政策引导、形式创新、舆论关注等形式,广泛接纳民间资本,能较好地弥补了财政投入的不足。首先,政策引导,“以奖代补、费税减免”;其次,形式创新。结合本地实际,采取接受捐赠、引导投资、民办公助、自愿集资等形式吸纳民间资本;再次,舆论关注,加强新闻宣传树立典型,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舆情监测,定期举办基层文化建设现场会;第四,简政放权,简化对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登记审核程序,在土地使用、信贷、税收等方面,降低门槛,积极扶持农户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农村业余剧团等,使农民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

(五)充分认识农村文化市场需求的差异性,尤其要注重满足农村孩子素质教育需求和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精神文化消费不再停留在原来的“天天守台电视机”的单一、低水平的层次上,而是追求科技、教育、文化、娱乐、健身为一体的多层次、多样性的文化。调查显示,当前农民最迫切的精神文化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素质提升,致富技能,文化场所、设施完善,资金投入,文化自办,文化下乡,孩子素质教育优质资源向农村倾斜等等。充分认识到农村文化市场需求的差异性和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是发展农村文化市场的前提和基础。

(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切实加强农民信仰教育

新农村市场发展前景精选篇10

关键词:休闲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融合发展

1加强引导,完善体制

为促进休闲农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实地考察调研,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和指导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强化引导发展。构建了政府主导、职能部门协作、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多元融合发展的机制。相关职能部门实行资源共享,功能互补、有序推进、各负其责,为加快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1]。

2合理规划,梯次发展

为了确保休闲农业的合理有效开发,将“农家乐”“休闲度假农庄”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协调发展。结合农村沼气、乡村道路、人畜饮水、乡村清洁工程等支农项目,把休闲农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与休闲农业相衔接,先后规划建设了《大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田园综合体凤园花海项目》《黄河石林大景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景泰县戈壁农业精准扶贫寺滩甘草产业园项目》《景泰县草窝滩镇休闲乡村旅游示范区》《平川区宝积镇响泉美丽“泉村”建设项目》等重点景区景点,为我市休闲农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

3多措并举,加大投入

为加快休闲农业项目开发建设,我市通过多元投入、多渠道筹措,有效破解资金瓶颈制约,全力保障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据统计,近年来累计投放资金10亿多元。1)政府资金引导。白银区对“农家乐”示范户,按照“帮扶单位+农户”模式,每户由3个单位对口帮扶,每个单位帮扶2万元,提升农民的信心,确保农民从农家乐发展中切实得到效益。2)整合项目资金。对特色优势旅游资源实行政策倾斜,把农业、水利、土地、开发、旅游等各部门专项资金集中使用,定向投放,共整合近6亿元投入项目区[3]。3)市场化运作。加强招商引资,充分利用市场化运作平台,科学包装策划项目,对上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对外大力招商引资。目前全市有6个大型休闲农业项目建成投入使用。

4突出重点,打造亮点

围绕“做全功能、做好景区、做响品牌、做优服务、做旺人气”的工作思路,着力打造休闲农业体系,对重点项目进行重点建设。打造了以“六朵金花”为代表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以黄河石林特色小镇等为代表的新业态休闲农业示范片区,逐步形成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山水田园风光。龙湾村、顾家善村、西和村、大水闸村被农业农村部推介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顾家善村入选首届中国100个农民丰收特色村庄。1)大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田园综合体凤园花海项目。大坪田园综合体占地333.33hm2,已建成新型半地下式自动化日光温室115座、智能化农艺园3200m2、休闲温室1500m2、果园66.67hm2、快乐骑乘环道3km。建成田园式农家乐5家。将生态农业与休闲农业相结合,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融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不断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黄河石林大景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着力打造“七彩石林”摄影风情区、四季采摘体验区、龙湾民俗度假区、地质遗址观光区、坝滩休闲生态区五大旅游板块,景区建设项目共计35个,其中完成花映盛世景观带、二十二道湾改造、红岘台至景区彩色道路、黄河水车改造等21个项目,其他项目目前正在建设。3)景泰县草窝滩镇休闲乡村旅游示范区。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要求,草窝滩镇以西和村为中心,辐射周边8个村,全力打造“丝路杞园特色小镇”。积极打造“一线两环三区多节点”的全域乡村旅游新景区。目前建成党建红色主题广场1处、党群服务中心和村史馆1处、七彩廊道园林墙600m,3D画面1000m2、七彩路面2.6km等,通过“公司+村集体经济+农户”的“三变”发展模式,不仅培育休闲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4)平川区宝积镇响泉美丽“泉村”建设项目。正在分期实施响泉“泉村”建设项目,全力打造舒适宜居、休闲农业和创意农业为一体的“陇上宝积,灵秀响泉”。从特色上做文章、下功夫,逐步形成“田园生活体验游”“生态农业观光游”“宗教探寻访古游”等特色项目,以创建全国和休闲农业示范县、示范点为抓手,目前白银区四龙民乐村、景泰县条山农庄、景泰县红砂岘生态农业园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靖远县香源农庄等7家经营主体被评为全省休闲农业示范点[4]。

新农村市场发展前景精选篇11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措施

我国是农业大国,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建设需求,必须对农业发展进行有效的经济管理,随着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展开农业经济管理,对于推动我国整体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性意义。实际上农业经济管理是农业发展的核心内容,这与我国农村发展趋势以及国家经济政策紧密相关,因此要想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做好将会困难重重。

一、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1.农民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不足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要求尽快实现农业经济产业化,推动农业经济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必须将农业发展的目光放长远,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了健全和完善农业经济管理,政府出台了很多文件,然而由于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多数农民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不够,因此不能积极配合政府提出的政策与方针,这种情况下很多政策都得不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加上地方政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水平不高,使得农业经济发展停留在家庭式作坊的层面上,不能实现共同发展进步,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未建立新农村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虽然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得到了长远发展,但是始终缺乏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因此农业发展远远比不上工业发展,尚未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相符合的管理体制,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也不能与农业整体社会结构相适应,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严重滞后,从整体上来看农业经济管理活动缺乏执行力。这对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来说极为不利。3.农业经济管理中管理队伍不专业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首先应建立起一支专业的、高水平的管理队伍,然而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根本不具备该条件,所以要想更好的展开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急需解决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缺失的问题。我国农村不管是从经济条件、地理条件还是从管理水平上来看,都不能和城市相提并论,所以对经济管理方面人才极度缺乏,对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来说这绝对是一个硬伤。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如何展开农业经济管理工作

通过上文的描述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上问题很多,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要想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我们必须针对上述问题拿出有效的解决对策,这样才能使农业经济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1.积极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模式

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进步,我国农业经济也在逐步转型,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已经与新农村建设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相结合,农民的整体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高,人们开始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食品的安全性和健康性上。所以,农业经济发展不能再继续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商家们良心的一种体现。从整体上来看要想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目标、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积极转变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进而与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要求相符合。

2.完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体系

要想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降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做好,首先需要在现有经济管理制度基础上进行完善和优化,顺应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建立管理体系,这样才能使社会经济变化要求得到满足。与此同时,农业经济管理思想的转变也非常重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只有及时更新农业发展观念,完成新型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工作,这样才能不断推动农业经济增长方试的转变。此外,还要充分重视对农产品的深加工,促进农产品多元化发展目标的实现,切实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保障。

3.重视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责

农业经济发展与经济管理工作直接相关,管理人员应充分重视农业经济发展,充分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明确管理人员自身应具备的管理职责与任务,并利用规范的方式管理各项工作。现阶段国家正在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这种情况下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地方政府应充分重视农村经济发展,明确农业经济管理的价值,定期举办农业管理培训及教育活动,只有通过培训合格才能正式上岗,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和教育使管理人员清楚农业经济的重要性,了解农业经济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4.积极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产业化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经济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为其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并积极从外地引进现代化设备,吸引高素质、高水平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同时,还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合作社,充分重视对原料的生产与深加工,切实将原料加工基地规划工作与特色产业园建设工作做好,进而满足当前我国建设新农村的需求。农业龙头产业要重点扶持,加强市场、企业与农民之间的联系,此外,相关部门应该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为其提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化,利用政策指引促进其发展,将专业化合作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最终不断推动当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还有很多问题存在,广大农民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不足,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也未得到建立,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也不高,这种情况下必须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广大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程度。总之,经济管理必须与现在的社会经济发展结合在一起,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进行创新与改革,最终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稳步向前发展。

作者:袁三军 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海滨.在新农村建设的宏观背景下重新审视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趋势[J].经济问题探索,2007,05:23-28.

新农村市场发展前景精选篇12

关键词:亚旅游目的地;乡村旅游;旅游功能区;成都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6-0107-04

一、引言

长期处于“形象遮蔽”状态的亚旅游目的地将面临市场份额不足、旅游吸引力下降等生存问题,而旅游形象强大的主流旅游目的地因为在旅游市场上成功占领了先机,将吸引区域内的主要客源市场,为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但由于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主流旅游目的地长期处于游客满载状态,这类旅游景区也将面对环境容量超负荷带来的破坏性经营问题。因此,忽视亚旅游目的地的转型与升级将有可能导致特定区域内的“马太效应”,即“强者越强,弱者更弱”的局面。

从我国各大城市的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可知,其客源市场和发展规模都在迅速扩大,但无论是以乡村风情游览为主的乡村旅游地,还是以休闲度假为主的乡村度假区,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城市其他知名旅游地的形象遮蔽,使其处于较为弱势的亚旅游目的地,较难摆脱城市边缘旅游地形象。

二、基于乡村旅游角度的亚旅游目的地内涵鉴定

(一)边缘效应与乡村旅游

井晓鹏(2011)认为,在旅游规划中,边缘效应是指“在异质地域”(含地质、地貌、水文等自然属性与用地性质、权属、活动方式等社会属性的区别)间的公共交接地带,由于社会、经济、生态等各类因子的互补性集聚,或地域属性的非线性相互协同作用,产生超越各个地域单元功能叠加之和的增值效应,赋予并实现边缘区、相邻腹地、乃至整个区域综合效益的现象。此定义主要是从旅游规划层面,从正边缘效应的角度出发,强调边缘效应对旅游地的资源整合与效应叠加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然而,近郊乡村旅游地作为典型的边缘旅游区,如将其简单归纳为城市旅游的延伸地或乡村旅游的拓展地,其旅游功能区划分的不合理性将有可能产生负边缘效应。因此,不科学的旅游功能区划分和定位将会降低近郊乡村旅游不同功能区之间的相互影响力,导致旅游地不能成功地进行资源重组和效应叠加。

(二)亚旅游目的地视觉下的成都乡村旅游

从地理学角度看,近郊乡村旅游地是城市人工生态系统和乡村自然生态系统的交界地。从旅游目的地类型看,近郊乡村旅游地介于城市旅游地与乡村旅游地之间,是二者在一定程度上的交集区域或过渡区域。近郊乡村旅游的边缘区现状决定了其很容易受到边缘效应的影响,成为城市旅游中的亚旅游目的地。

在我国,乡村旅游已进入快速发展期,但是无论其发展规模、市场知名度还是品牌形象,都很难与自然资源品级较高、人文资源独特的风景名胜区相提并论。乡村旅游在得到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的前提下,由于其发展历程较短及地理位置较偏,客源市场具有一定局限性,所以,乡村旅游往往受到城市中心或城市周边大型知名旅游目的地(景区)的形象遮蔽,其客源市场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分流。与其他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知名景区(点)相比,乡村旅游景区(点)也较难整合到标志性的城市旅游线路中。对于我国大部分城市,乡村旅游地被列为典型的亚旅游目的地代表。

以乡村旅游发展相对成熟的成都市为例,从旅游接待量、市场知名度、市场形象等方面与成都各大旅行社推出的成都市著名旅游线路上的旅游景点(主流旅游目的地)进行对比分析。

由表1和表2得知,与成都常规旅游地相比,成都发展较为成熟的乡村旅游地无论在景点特色还是旅游资源级别上并不逊色于前者。但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及知名度等方面却滞后于成都常规旅游地的发展。可见,成都乡村旅游虽然发展态势良好,但仍然位于同类资源级别的旅游景区“形象遮蔽”中,尚未建立自己的“形象遮蔽”空间。

三、亚旅游目的地背景下成都乡村旅游未来发展瓶颈分析

成都,一座具有浓厚休闲氛围的城市,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基础。无论是郫县农科村、龙泉桃花山等在全国具有示范性和代表性的农家乐旅游地,还是温江花博园、书房村、邛崃平乐花楸村等后起之秀,在面临旅游产业升级和转型时,都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条,从而扩大市场占有率,延长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然而,在旅游资源种类丰富、品级较高的成都市,乡村旅游正处于发展成熟期向转型升级期过度的阶段,因此,想要延长成都乡村旅游生命周期,必须为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市场形象注入新鲜活力,不断推陈出新,才能避免走向衰退期。但是处于亚旅游目的地的环境中乡村旅游,在转型升级期将面临产品升级、形象突破等难题,具体表现为:

(一)旅游形象难以创新

早在2006年,据不完全统计,成都市农家乐已达到592家,比2003年净增1313家,增长了25%,星级农家乐达到300余家(杨小英,2006)。截止2011年底,已超过6000家。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升值及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目前,成都乡村旅游地的旅游形象的塑造主要围绕田园风光、旅游景区、特色产业及民俗节庆四个方面展开(如表2)。

自表3得知,成都发展相对成熟的乡村旅游景区在定位旅游形象上具有依托特色产业、知名景区或民俗节庆的特点,其淡旺季非常明显。随着旅游市场的变化和更替,处于亚旅游目的地的乡村旅游景区面临通过创新旅游形象扩大客源市场的困境。

(二)产业链条深度仍需挖掘

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园”到近几年的乡村度假可知,成都乡村旅游产业链条长度得以延伸,但深度仍有待进一步挖掘。成都乡村旅游产品的丰富度在全国各大乡村旅游地都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从生态美食、农事活动、田野采摘到各类会议、宴会、节庆活动,乡村旅游产品的类型迅速扩大,但其产品文化元素尚未得到足够重视,特别是加大与文化及相关产业融合的行动方针和规划尚未成体系。成都乡村旅游的发展要如何突破其他资源等级高、知名度大的旅游胜地的“形象遮蔽”,提高文化附加值,是其摆脱亚旅游目的地地位的重要途径。

(三)知名度较大,但市场份额难以拓展

以成都精品乡村旅游景区三圣花乡的“五朵金花”为例,“五朵金花”由成都市政府统一规划,包括江家菜地、幸福梅林、东篱菊园、花香农居、荷塘月色五个主题农家园,占地约12平方公里,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年均接待量超过900万人次,年产值1.8亿元,是成都著名的近郊休闲度假地,是全国乡村旅游地的楷模。

客源市场的构成中散客比例大小及本地客源多少是判定该旅游地是否具有亚旅游目的地性质的重要标准。由图1和图2得知,以“五朵金花”为代表的成都乡村旅游80%以上为本地客源,散客比例很重,占到85%以上,团队客人极少。可见,成都乡村旅游并不是外地客源的主要旅游地,在亚旅游目的地的环境中,如何分流成都其他知名主流旅游地的客源,扩大市场份额,是成都乡村旅游华丽升级的一大瓶颈。

四、构建乡村旅游区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乡村旅游的升级规划

我国近郊乡村旅游的发展在经历了“农家乐”自主经营阶段和乡村休闲规模化经营阶段后,逐步迈入乡村度假产业化经营阶段。这是由游客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不断提升的城市生活压力及土地集约化发展等因素共同决定的。近郊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除了得益于国家现有政策的大力支持外,还取决于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与策划。其中,对其旅游功能区的合理构建则是保证乡村度假差异化发展及乡村产业升级的关键。如果说国家政策扶持是近郊乡村旅游摆脱亚旅游目的地的历史机遇,那么旅游功能区的构建则是近郊乡村旅游成功升级和转型的关键。

(二)有利于提升乡村旅游市场形象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无论在旅游市场形象、游客构成比例还是旅游产品设计等方面仍停留在亚旅游目的地阶段。我国大部分乡村旅游地呈现出“散、小”的分布特点,大部分旅游者仍将乡村旅游定位在“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走农家路”的初级阶段。旅游开发商和经营商很难突破乡村旅游在客源市场上的传统形象,导致乡村旅游转型升级遭遇瓶颈。

成都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采取了集中化、规模化的片区开发,如“五朵金花”模式成为全国乡村旅游开发的典范。“五朵金花”实质上可看成当地发展乡村旅游的五个不同功能区,能满足客源市场对乡村旅游产品的主要需求,借助功能区的划分,巧妙地勾勒出五个主题形象,向外界成功营销了乡村旅游度假产品,这是作为亚旅游目的地的乡村旅游地比较成功的旅游功能区构建案例。

(三)有利于延生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一直是困扰旅游规划界的一大难题。有学者提出,乡村旅游重在乡土气息和原生态,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不应过度包装,应保持原汁原味。但从旅游者角度看,单一原味的旅游产品很难吸引回头客;从旅游规划者角度看,如何通过丰富产品种类,吸引游客消费是其对乡村旅游规划必须考虑的问题;从当地居民角度看,他们势必迫切盼望乡村旅游的发展为生活和环境带来的良好转变。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乡村旅游产品体系的延生上。旅游功能区的构建可将乡村旅游地明确地划分为“环境保护区”、“居民生活区”、“游客游览区”、“产品加工区”等区域。在“产品加工区”,允许现代高科技企业入驻,整合当地可利用资源,将当地的经济作物、特色产品、生态美食等经过再加工,形成多样、丰富的产品加工体系,提升产品加工技术,提升乡村旅游新引力和档次。’

五、乡村旅游功能区的构建

近郊乡村旅游的发展在资金、技术、地理位置和人才资源等方面相对滞后于城市旅游。因此,处于相对弱势的近郊乡村旅游要实现从“农家乐”时代到“乡村度假”时代的跨越,首先必须注重打造科学合理的旅游功能区,才能吸引外来资金和现代技术的投入,才能引进相关领域专业人才,才能通过整合旅游资源,形成“乡村风貌+城市特色+新型产业”为一体的现代近郊乡村旅游格局。

笔者认为,近郊乡村旅游功能区的构建应注重对其内部边界区的划分,同时又要重视各区域之间的关联和差异。基于边缘效应的性质和特点,结合“前台、后台、帷幕”理论,近郊乡村旅游功能区可大致划分为:乡村风情体验区、近郊风貌过渡区及新兴产业培育区。

(一)“前台区”一新兴产业培育区

新兴产业培育区将乡村新风貌和城市新技术融为一体,与前两个区域有着本质区别。本区域应以培养新型产业,引进科学技术,开辟创收途径,拓展旅游空间为主要功能,重在吸引有实力的投资商,通过土地集约化,为农村土地转化成资本提供平台。随着现代企业的入住及管理模式的更新,传统生产方式将得到彻底改变和迅速提升,土地资源的规模化经营将使生产效率迅速提高,农民将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逐渐过渡到“与科技相伴”的现代工作模式,当地人均收入和受教育水平也将随着本功能区的发展得以提升。

本区域是近郊乡村旅游的“窗口形象区”,主要以现代科技发展和农民生活转变为切入点,向外界展示当地居民生活环境、生活质量及工作方式的变化与升级。通过资源整合,本区域可以开展现代农作物培育、有机蔬菜观光、新型农产品展示、生态乡村农场、无土栽培蔬果等与新兴技术相关的旅游活动,是依托旅游具有教育意义的示范性展示区。

(二)“帷幕区”一近郊风貌过渡区

“帷幕”,顾名思义,是乡村旅游地“前台区”过渡到“后台区”的桥梁。近郊风貌过渡区是乡村特色与城市文明的结合带,负责对游客情绪的培养,重在引导游客了解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当地居民和环境产生的良性作用。本区域主要展现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生活新风貌,具备餐饮、住宿、游览、购物等功能。本区域可开展季节果品采摘、新农村观光、乡村节庆表演、乡村休闲度假等旅游活动。本区域是三个区域中游客量较大,停留时间相对较长的区域,起到了旅游集散的作用。同时,本区域还是增加农民额外收入的重要功能区,也是外界了解乡村文化的符号标识区。

(三)“后台区”一乡村风情体验区

近郊乡村旅游发展的三个阶段,不是完全更替的过程,而是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法,保留前一发展阶段的精髓,同时融入新的发展理念,以延续和升华近郊乡村旅游的内涵,达到不断涌现新亮点,扩大客源市场,提升市场形象的目的。

相对于“前台区”和“帷幕区”,“后台区”更注重对当地居民生活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强调“保护为主、适度开发”。在本区域,重点营造和维护当地居民原生态的生活模式,保护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乡村风情体验区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主要以展示原生态的乡村风貌为主,注重保留“农家乐”时代的精华与特色,以满足游客对大自然的期待和向往。本区域应以乡村观光和农家体验为主线,在开发过程中,尽量保持田园景色和乡村生活的原真性。建议在本区域开展田园观光、生态养殖、农家美食、水车踩踏、土特产经营等旅游活动。在开展乡村风情游的同时,还可通过休闲观光活动提高游客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结语

新农村市场发展前景精选篇13

论文摘要: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促进农村发展的社会活动,所以构建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模式是提高乡村旅游竞争力,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目前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还没有统一的体系和标准,其营销模式也没有系统的规划,因此本文通过探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了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发展趋势,提出了营销模式构建策略。

一、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目前对乡村旅游的概念并没有达成共识,各国学者对其的界定也各有差异。1997年世界旅游组织将乡村旅游的概念定义为:乡村旅游是指旅游者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方式的活动。我国旅游学者对其界定为: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的一种旅游类型。因此可以看出,乡村旅游是依托农业这个大环境,将农村生活、农业生产融为一体并进行旅游开发的。乡村旅游一般以城市周边的农村自然景观和田园特色风光为主体,以城市居民为客体,以为城市居民提供古老乡村劳作体验、了解当地风土人情为目的。因此乡村旅游被称为人类回归自然的最佳方式之一。

在我国,乡村旅游是在满足了市场多元化及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亟需调整的要求下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能够改变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单一的情况,而且能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当地经济收入,从而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赢,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

1、乡村旅游以农家乐和农村观光的形式为主

乡村旅游主要为旅游者提供一种回归自然的体验,其通过提供特色农家旅馆、农家菜肴、农家生产劳作等一系列能够享受农村的旅游活动,使得旅游者能够体验当地的民俗风情并采购特色农产品。这种农务采摘旅游能够推进乡村旅游的健康长久发展。

2、在开发层次上处于低水平的开发阶段

在我国,近几年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经历的时间较短,对其的开发仍处于较低的水平,还没有转变传统粗放的开发模式,切没有明确的主导方向。

3、主要分在景区边缘地区、老少边穷地区、都是郊区

在这些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生态景观及原始的乡情习俗,构成一个个特色浓郁,且带有极强的文化与生态色彩的乡村旅游地,这些能够为乡村旅游所提供丰富的旅游资源,是的乡村旅游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

三、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1、产品开发项目缺乏弹性,开发项目单一,粗放式经营管理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以观光旅游和农村自然景观为主,其农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虽然现阶段对其开发的旅游产品和内容名目众多,但是都没能充分的开发利用这些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没有充分挖掘其价值。开发项目单一,切没有深度和特色支撑。一些开发者局限于眼前的利益,对产品进行不合理和过度开发,造成环境破坏、影响当地文化等问题。存在对产品开发并运作期间管理混乱的问题,部分管理人员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够,不能及时的解决突发问题,更有部分开发管理人员过分的追求效益,忽视旅游者的差异需求和满意度,产品缺乏创新,形象设计意识不强。造成乡村旅游产品种类单一,管理形式粗放。

2、价格水平不高

乡村旅游由于其本身的特点要求,一般对其的开发都处于城市郊区或者景点附近,依靠城市辐射或者景点辐射得到客源,所以在价格方面大多较低,以吸引游客。乡村旅游以农村景观为主,其资金投入势力和政府支持强度相对于风景名胜区较弱,其主要吸引周边城市周末、节假日休闲度假的出游的居民,这些居民出游的弹性较大,对价格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因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较少,因此在“薄利多销”意识的促使下,对乡村旅游的营销采用低价策略。合理的低价策略能够增加经济效益,但是过度的地价营销会导致乡村旅游经营的恶性循环。

3、营销意识不强,营销手段落后

我国乡村旅游的销售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体系,个体农民营销意识薄弱,地方政府依然采取先发展当地旅游再营销促销旅游的策略,严重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在产品促销方面,轻促销或者无促销是乡村旅游的普遍现象,缺乏市场经营理念和市场开拓意识,只局限于简单的“住农家、吃农菜、干农活”的层次,对产品的研发、包装、市场销售等方面没有创新意识。在营销手段方面,旅行社是基本的销售方式,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提高和网民用户的增加,网络销售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在乡村旅游营销方面,仍然选择单一的旅行社销售,忽视网络销售。 转贴于

4、旅游基础设施过于简单

乡村旅游以农村旅游为主体,绝大部分旅游的选址在农村,并且很多旅游活动是在农村居民的家中进行,因此对旅游设施的建设还不完善,对设施的日常的修建和维护没有标准化、规范化。农村居民因不能提供旅游设施建设所需要的强大资金,使得旅游场地设备的简陋和不完备,从而不能使用先进或者统一的旅游设备,满足旅游者对旅游活动所依托旅游设备的需要,从而减少游客量。

四、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1、乡村旅游市场营销观念的创新

观念创新是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先导。然而营销意识的淡薄和营销理念的落后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在传统营销模式的创新中转变观念、更新策略,才能顺利地完成市场升级。乡村旅游的市场营销观念必须与时俱进,必须与现阶段的旅游市场需求相适应,必须满足目前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需求,必须首先在市场环境的大背景下进行营销观念的改革。传统的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未能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尤其是青少年和儿童求知、求真、求趣的需要,学习别人的先进管理经验的要求不强烈。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营销意识,必须将体验经济理念融入旅游市场营销观念中。乡村旅游不仅要通过让游客感受“亲情”从而建立感情,还要具有旅游的知识观,能够拓宽游客的视野和增加知识积累,还要在经营乡村旅游的同时保护环境,将绿色营销观念深入到乡村旅游市场,从而协调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2、加强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宣传促销

旅游宣传是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促进旅游产品销售的主要形式和手段。乡村旅游要保持不断扩大的客源市场,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全方位,多形式的乡村旅游宣传促销活动。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渠道多种多样,如积极如积极参与全国性或区域性的旅游促销会议,通过展览宣传促销;编印旅游手册、乡村旅游公园简介,导游图等刊物宣传;制作旅游纪念品,如风光明信片、T恤衫等;与各大旅行社及宾馆联营,让利依靠他们帮助促销;制作旅游标示牌,门票宣传等。提高乡村旅游地整体旅游形象质量和知名度,除对旅游产品整体成功的宣传促销外,还应维护旅游产品的整套形象,保护旅游产品的质量,要以实见闻,而不能让旅客扫兴而归。

3、开发特色浓郁、高品位的乡村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产品由核心部分、外形部分和延伸部分三个部分构成。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融合为一体组成旅游产品。优秀的旅游产品能够极大的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特色的旅游产品是吸引国内外游客高档次的旅游项目,因此必须全面的打造富有特色的优秀乡村旅游产品。加大对旅游产品研发、包装等的创新,使得旅游产品差异化,并根据当地的特地因地制宜打造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应该极力的增加具有地域风土人情、感人故事、农事农活等能展现本地区魅力的旅游活动,在实施产品策略时,必须采用新思路、新方法,以提升产品的质量。另外,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应尽量保持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具体表现在不仅保持大自然的原生韵味,而且保护当地特有的传统文化,避免因开发造成文化污染,避免把城市现代化建筑、设施移置到乡村景区。旅游接待设施也应该与当地自然及文化协调,保证当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供原汁原味的“真品”和“精品”给游客。但这并不是说阻止乡村进步,阻止当地发展经济,而是实现旅游与经济发展二者的最佳结合。

4、乡村旅游市场的细分,准确定位目标市场

乡村旅游市场的具体场所主要是在城市郊区或者景点附近,这些地区必须具有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自然资源,城市或者景点附近的居民会利用节假日体验乡村旅游产品。但是由于各个乡村旅游产品所处于的地理位置、区位环境、资源条件、产品种类及知名度都不同,因此在选择具体的目标市场也是不同的,所能应用的组合战略和营销策略也不尽相同。因此各产品在确定目标市场时,必须根据自己的特点来确定客源市场。所选细分的市场必须符合市场营销主体的经营目标、产品形象等。否则,便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5、加强乡村旅游的管理,明确管理模式

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专业的管理知识。乡村旅游具有旅游业的所有特性,从属于服务行业,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不能进行量化和标准化,因此地方政府必须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协调,并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地方政府可以组织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增加其对乡村旅游的认识,提高其自身的业务知识、服务意识和管理理念,在充分认识旅游产品整体性的基础上,协调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价值。为了促进乡村旅游更健康的发展,政府还必须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严惩一切恶意或坏旅游环境或者旅游活动的行为,规范当地旅游市场的秩序,从而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并使得其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新农村市场发展前景精选篇14

(福建农林大学 经济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2)

[摘要]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如何实现转型发展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在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从正负两个方面分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希望能为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改革;农村商业银行;影响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利率市场化的定义

利率市场化是指一国央行行将利率决定权让渡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根据市场变动自主调节利率水平,并形成以央行基准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供求为标杆的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决定机制[1]。

1.2 农村商业银行的定义

农村商业银行是以其辖区内居民、工商企业家和其他经济组织共同入股组成的股份制区域性中小型金融机构。农商银行是以营利为经营目标、以多种金融负债筹措资金、以不同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且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机构[1]。和商业银行一样,农商银行的主要业务类别也包括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中间业务等[1]。

2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影响

2.1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正面影响

2.1.1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提高农村商业银行议价能力

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让农村商业银行根据自身主营业务成本、净利润以及估算同业拆借成本等方式来确定有利的存贷款价格[1]。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农村商业银行同业间价格竞争机制将会得到强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恰好可以赋予农村商业银行足够的议价自主权,有利于农村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特点来决定具体利率水平,提高同业竞争力。

2.1.2 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增强农村商业银行创新动力

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往往会主动通过金融创新来满足不同类别客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并提高自身盈利能力、强化自身竞争优势和强化对自身面临金融风险的管控。因此,可以说利率市场化是农村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强大推动力[2]。农村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大环境下,唯有发挥更高的积极性和投入更多的精力参与到金融创新中,才能赢得客户青睐、提高市场占有,避免在同业竞争中陷于劣势。

2.1.3 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规范农村商业银行日常经营

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促进金融资源有效配置,企业与农村商业银行间的交易效率将不断提高,贷款利率将更加市场化;而农村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时也将依据自身管理水平和资本实力来为储户提供一个更加合理的利率,有利于客户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3]。此外,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可以促使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进行公平的市场竞争,并带动农村商业银行规范日常经营管理,最终促使其经营管理水平提高。

2.2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负面影响

2.2.1 利率市场化改革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利差水平下降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农村商业银行出于市场占有的需要将会通过提高存款利率来稳定和吸引存款客户群体[4],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增加农村商业银行的成本压力,减少其在利差方面的收入。此外,利率市场化也会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存贷需求产生变化,迫使农村商业银行转变当前以存贷差为主要盈利来源的经营模式,探求新的盈利模式。

2.2.2 利率市场化改革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加大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市场竞争压力、信贷需求不稳定性、政策不确定性、外部冲击增加等诸多因素将会导致利率波动水平变得更加频繁且剧烈[5],而这将会导致农村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利率风险。此外,在市场供求关系逐渐引导农村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的同时,农村商业银行受到来自利率不确定性和多变性的影响将显著增加,具体而言这包括了重新定价风险、期权性风险、基准风险和收益曲线风险等,这些风险无疑增加了农村商业银行日常经营困难。

2.2.3 利率市场化改革导致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增加

信用风险是农村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具破坏性风险之一。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行,我国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将会愈加明显和突出,究其原因就是由于利率市场化进程可能导致利率水平由于市场无序而被无形推高,加之传统金融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资讯传递滞后[5],农村商业银行如果无法做到主动、及时和准确地对信用风险进行预测和甄别,将不得不被动面对信用风险增加的威胁。

3 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对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对策建议

3.1 农村商业银行积极转变自身经营模式

从历史发展实践中可以看出,中间业务能否得到发展是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关键。因此,在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应当着眼未来并立足当下,积极转变自身经营模式,将中间业务的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其作为自身长期发展的战略核心。具体而言,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凭借当前所拥有的客户群体和业务网点为依托,及时转变经营发展理念,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往中间业务倾斜、树立自身品牌,以提高中间业务在营收中所占的比重,并让其成为银行的稳定收入来源,最终逐步推动发展模式的转变。

3.2 农村商业银行增强金融产品定价能力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应当依据自身实力并结合市场定位,构建出一套科学、高效、合理的定价体系,通过该定价体系来合理分配自身资源、制定经营目标,最终增强对金融产品的定价能力,提高银行盈利能力并抵御市场风险。此外,农村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该定价体系将金融产品定价权适度下放,让不同地区的分支机构根据当地情况自主定价,这不仅可以带动分支机构的创收积极性,也能够增强全行的营收能力。

3.3 农村商业银行提高市场风险管控能力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构建科学的市场风险管理制度和专业的市场风险管理部门来及时监察市场风险。这一方面可以帮助其准确预判市场利率走势和市场风险大小,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其对自身资产和负债展开有效管理并及时调整金融产品定价。此外,在提高市场风险管控能力中,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不可忽视,这将有力增强农村商业银行信息获取能力、缩减信息获取时间差、提高信息获取效率,最终有利于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控能力,为其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黄达.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Paul A. Samuelson.经济学(第18版)[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3]易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J].金融研究,2009(01):68-69.

[4]金玲玲,朱元倩,巴曙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农村金融研究,2012(1):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