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课堂提升策略范文

课堂提升策略精选(十四篇)

时间:2023-10-11 15:53:57

课堂提升策略

课堂提升策略精选篇1

一、理论丰富,内容全面

该书研究理论基础丰富,叙述内容完整,通过从大学的由来及发展、大学的改革方向等角度提出了大学教育的变革之路,从新时代授课对象的特征、授课大环境的变化、授课工具的变化等视角分析了新时代大学课堂教学的特征,为读者了解大学教学环境变化提供了科学指引。另外,该书从大学课堂智能手机的应用、学生课堂上玩手机的原因、课堂手机治理的困境等视角分析了大学课堂手机现象研究,实现了大学教育体系变革的完整论述。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途径,也是学生能力培养、品格塑造和价值生成的重要载体。良好的课堂教学质量,不仅关系和影响学生的知识学习状况,更关系到学风、校风建设。在传统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由于缺乏智慧技术的辅助与支持,偏重学生成长的评估与考核,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缺乏充分了解,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成效。此外,在大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评价课程质量的指标及维度相对单一,未能将学生的学习过程、成长变化进行综合管理,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完整度。

二、视角独特,解读深刻

该书研究视角独特,通过从大学课堂的沉默现象、大学课堂学生沉默的原因、大学课堂沉默现象的治理困境等角度进行论述,实现了大学课堂沉默现象研究的完整解读。另外,该书解读深刻,通过从大学课堂后排现象概述、大学课堂后排现象的原因分析和大学课堂后排现象的治理困境等多元视角,详细分析了大学课堂的后排现象,为当前做好大学课堂治理提供了有效支持。大数据技术的成熟应用,为当前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了智慧指引。大数据既是智慧技术,也是引发思维方式变革的原始动力。在当前开展大学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发挥大数据技术优势,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目标规划、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实时、智慧化管理,形成了精细化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在大数据时代,开展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管理时,通过引入实时互动、在线交流等反馈环节,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的课堂教学形态,改善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实现了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智慧升级。

三、关注应用,符合未来

课堂提升策略精选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B-0060-01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好的提问方式,准确的提问时间和精彩的提问内容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大有裨益,教师需要在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特点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提问,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初中数学知识。

与日常生活中的提问不同,课堂教学提问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它首先应当与课堂教学的目标相结合,使得学生能够在问题中进行思考,从而获取知识,提高学习的技能,提高数学的思维能力。因此数学课堂中的提问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师提出的问题反映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计划和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对于学生而言,则是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共同找出问题的答案。课堂中的提问,不仅可以进行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还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

一、数学教学课堂中提问的分类

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的提问,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和系统性的活动。它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目标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最终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学课堂的提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依据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例如,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将问题分为引导型问题、掌握型问题、探究问题和创新型问题等。其中引导型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此类问题的设计是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复习来导入新的内容的教学,难度通常不大;掌握型问题要求学生较好地掌握,因为此时的学习是后续知识学习的基石;而探究型的问题则在难度上有所增加,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创新型问题考虑到对学生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

按照问题思考难度的高低,则可以分为纯粹记忆性问题、思考性问题、探究性问题。记忆性问题主要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通常都是对基本知识点的记忆,如概念、基本定理的记忆等;思考性问题主要通过对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加工,引导学生综合考虑新学的知识,做到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完善;探究性问题主要是从已有的结论出发,推出新的结论的过程,其主要作用在于提高学生的推理和判断能力。无论是哪一种划分提问问题的方式,都是对有效提问方法的概括和总结,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甚至是不同的教学时间和教学阶段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的内容。

二、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效果的策略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采用以下几种策略来提升课堂提问的效果。

第一,提问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导向性。这是提问首先需要遵循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前,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包括难易程度,学生接受和理解本课程知识水平的能力等。此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重现以往的知识,以及理清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做到知识的迁移,对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挖掘和疏通,然后用一些简单的综合性题目来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检测,最后通过发现的问题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如学习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就可以通过对公式进行变形,再用更为复杂的问题来强化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此外,还可以从公式形式上的特点,比如和a2+b2进行结构比较。总而言之就是引导学生对知识活学活用。

第二,提问过程中要注意问题设置的难易程度,以及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通过层层深入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逐步深入的思考,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如在旋转变换的课堂教学中,等腰直角三角形OAB和OCD(如图所示),连接AD和BC,M是BC的中点,连接OM,OM和AD之间是什么关系,将OCD进行旋转,又会得到什么结论,继续旋转呢?让学生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思考,引导学生思维的发散。

第三,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机。根据不同课程内容的设置来安排提问的时间。例如在学生新知识时候,首先要针对书中的基本概念进行提问,包括概念中的关键词,概念中的限定词,此概念与此前所学习的知识之间的关联性等。在课程逐步深入时,要将提问的重点放在知识之间的对比研究上,如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后,就要将其与一元一次方程进行比较,让学生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然后教师再进行适当的引导,最终提高学生知识迁移和融会贯通的能力。

课堂提升策略精选篇3

关I词:课堂教学;集体备课;教学成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76-02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与内而言,很多教师会被新理念、新课型等"新常态"下的课堂教学现象搞得不知所措;与外而言,语文教学成了中国教学存在的最突出、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很多初中语文教师也在各种教育理念下"雾里看花",难辨真伪。一方面,初中语文不仅面临着升学压力,还肩负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重任。随着课改深度推进,"新常态"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课堂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为提升教学成效,本文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升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1.提倡教师集体备课,提升教师的备课成效

高效课堂其核心理念与原则为"以学定教",有效教学的关键环节在于有效的备课。为了提升备课成效,初中语文教学推行集体备课制。集体备课是指在教师独立备课的基础上,以学科教研室教师共同备课为形式,而进行的集体性教研备课活动,其形式分为校内集体备课与校际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能集思广益,其与轮流备课、分块备课、组长备课等备课形式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从形式上而言,它不追求老师们统一的教案,它目的在于为教师个人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提供相关的服务与帮助。

根据备课任务,我们大多将同一年级的语文教师集中起来,进行集体备课。如在集中备朱自清的《背影》时,老师们围绕学情分析、教材处理、教法选择、媒体选用、练习处理、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双边活动等进行了充分讨论。备课组实行了导学案制,每一课学案在制定前都通过集体备课集思广益确定整体思路,然后由老师们分工完成。因此每课学案的设计既有相关的知识梳理,又有课堂学习环节,还有配套的精选练习,学案力求做到实用好用,教师又可根据自身优势和班级学生实际充分发挥,提升了课堂效果。

2.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对话来提升教学成效

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是一种提升教学成效的有效形式,语文课堂与其他课堂相比,具有灵活、开放性等特征。学校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可以这样入手:丰富课堂教学对话的类型。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较多,学生间的对话少。单调的对话不利于师生之间达成相互理解,因此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有必要对语文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改革。在班级授课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教师要着重研究班级授课制下师生、生生之间对话互动策略。教师可适当地引入小组学习、对组学习、大组讨论的合作交流,以及师生之间的个别指导。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能够从时间上和空间上,保证学生对话的自主性,打破集体教学的单一性,扩大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增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的多维性。从启发学生思维、完成教学任务等角度来思考问题,使交往围绕语文课文内容来展开,这样更容易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羚羊木雕》是初中语文教材的经典课文,其通过平凡的家庭琐事,赞美了孩子间的真诚的友谊,提出了如何尊重孩子情感的社会大问题,内容发人深省。在讲授《羚羊木雕》时,笔者就设计了相关讨论,组织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对话。有学生认为应该归还,毕竟是很贵重的东西;有学生认为不应该归还,毕竟同学之间的友谊是无价的。在组织师生的交流过程中,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弘扬学生的阅读个性,促使学生"愿答"、"乐答",在"答"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理利用多媒体,创新课程教学模式

随着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多媒体,顾名思义,就是多种传媒手段的综合运用。通过图像、画面、声音、动作的综合运用,展示一幅立体的全方位的视听形象,把语言文字转化为视听形象,这是电子传媒文化时代的一个主要特征。同时因为它具有的可视性、可听性、直观性的优点,而被引进课堂,这无疑使语文教学――尤其是古诗文教学――走进了一个新时代,语文学习也步入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当前,在多媒体运用上,存在两个极端。一方面,很多语文教师认为语文教学中没有必要使用多媒体,一些老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培训上并不是很到位,如今还是一片散乱且非正规的局面,这就使得初中语文老师的技术能力跟不上多媒体发展速度,很多时候初中语文老师不能及时解决在课堂上出现的有关多媒体故障的各种问题,导致课堂宝贵的时间被浪费,耽误了老师授课的有效时间,从而教学质量就提不上去。另一方面,一些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一些问题,如"电子课件使用过多"、"花样繁多、肆意翻新"等。电子课件使用的泛滥、课堂表演活动的频繁,以及课型的不断翻新等,以"新常态"冠名,就让人不敢非难和质疑。许多语文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就拿"新常态"喋喋不休,也容易给人以误导。

在讲授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笔者先采用多媒体播放一段高山流水之曲,再展示陶渊明的形象,在清新优美的旋律中,再展示田园自然风光,展示的画面是描写农村生活的田园风光:方宅、林园、远村、茅屋、鸡鸣、狗吠。这些声画无疑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一种美好的境界,体会到山水的魅力。但这还很不够,要想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旨,作者的情感。于此同时,联系陶渊明的个性、人生道路,才可以更深地明白:此诗表现的是陶渊明的情怀,归隐田园、悠然自得的心态以及诗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人格。

4.科学地布置好课外作业,在课堂上对学生作业进行合理评价

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成效,课后的语文作业也应被合理设计与合理评价。在影响学生作业对语文知识和能力发展质量的诸多要素中,科学的作业设计是前提,扎实的作业实践是基础的话,那么,有效的作业评价是关键。传统的语文作业评价,无论是评价目标还是评价方式,无论是评价主体还是评价因素,都存在着不少误区,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一些科学有效的理念、方式和方法,为更好地保证语文教学有效性提供依据与参考。

在讲授《孔乙己》一课时,让学生感受当时社会的残酷与自私,民众的麻木与冷漠,学生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我借此设计了两个开放性问题"众人为什么而笑,用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孔乙己是时代的落伍者,造成他人生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这和他的性格有什么关系?"学生兴趣盎然,充分发挥想象,谈得真切感人,对社会、生命有了深沉的思考。

参考文献:

课堂提升策略精选篇4

关键词:数学教学;有效教学;提升策略

课堂,是教师讲授知识的场所,是学生得到知识的渠道。每位教师都一直想要找到一种方法,使课堂的每一分钟都得到充分地利用,并且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为此,如何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便提上了议程。

一、有效性的概念

有效性是指完成策划的活动和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相对于课堂来说,有效性则是教师在讲授知识的时候是否能达到预定的课程目标,且课程完毕后能够达到怎样的效果。随着近几年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课堂上的变化不言而喻。其中,小学数学教学又是一大问题,围绕着这一问题我们将展开讨论。

二、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此观点很清晰地强调了教师在讲授知识的时候,创设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的,并且能够获得想要知识的教学情境是多么的重要。有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2.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否有效,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为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地引导。兴趣,是学好一切知识的关键。适当进行引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3.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伴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引用,小学数学教学变得生动起来。多彩的画面、形象的例证使学生愿意且更容易接受老师所要讲解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运用现代的教学技术,过多地引用现代教学技术也比较容易产生不良效果。为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更好地确定什么时间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比较好。

总之,为了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应该科学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最终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课堂提升策略精选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 提升 策略 有效性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6-077

信息技术已经成了人们所要掌握的基本技术之一,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差,使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秩序差,导致教学的整体有效性受到影响。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应积极展开分析与研究,寻找更科学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将从自己的实际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一、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中很难正确把握教学难点,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欠佳,导致学生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同时,由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并不是教学教育中的主要科目,教师或多或少存在不用心的问题。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大部分教师只是简单的对当堂课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操作演示,然后让学生根据演示的步骤进行操作。整个过程中,教师并不重视对教学内容的讲解,导致学生虽然学会跟着操作,效果似乎不错,但是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其中的原理,以至于在下次遇到相同的问题时,难以进行解决。在教学中,教师用在课堂演示中的时间往往较长,学生自作和研习的时间却很短。很多信息技术教师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根本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只是一股脑的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操作时间短,不能真正得到练习。有些学生也只记得教师所讲的几个简单的步骤,很多知识在教师讲过之后很快就遗忘,使得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知所措,无法完成教师所布置的教学任务,教学的效果自然也就难以得到提高。

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的策略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是今后学生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础。为了应对信息技术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应重视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策略。教师应从课前准备、教学观念及学生的能力等方面入手制订相关策略。

1.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课前的准备工作是促使教学有效性提高的关键所在,也是教学实施中最为基础的内容。因此,在正式开展教学前,教师需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全面考虑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正确把握和认识教材,明确教材的重点及关键内容,从而根据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保证教学质量。此外,教师在课堂准备过程中还需要对教学设备进行检查,计算机是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主要工具,一旦计算机出现问题,那么教学活动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教师在课堂正式开始前,应做好学情分析,应当重视教学软件及教学设备的检查,保证能为学生提供较好的教学条件。

2.积极更新教学观念

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作为人们必须掌握的常识性知识,如果不打好稳定的基础,将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已经成了现代人才所必备的能力。因此,教师一定要积极更新教学思想,发挥教学引导者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学习知识的基础保障。教师要加以重视信息技术,积极研究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3.因材施教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布置不同的教学任务,使他们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如在进行幻灯片相关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打字速度,对于打字较快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在完成基础的幻灯片制作的基础上,再进行一些操作设计。对于打字速度较慢的学生,教师则要求他们完成基础的任务即可。同时,教师也应当重视教学目标的制定,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一方面能让所有学生都有所提升,另一方面也能强化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心,促进课堂学习效率不断提高。除此之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自我学习、相互讨论,让学生能在交流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得到他人的意见,促进创新性人格的生成,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课堂提升策略精选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质量;备课;素质提升;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420;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3-0033-01

时代在发展,语文课堂也要适应当代教育发展的步伐。当前语文教育也应逐渐由知识传授向素质培养转变,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就需要建构有效的“优教”教育体系。也就意味着不仅要在备课上多下功夫,还要研究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多实践新的教学模式,善于借鉴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语文是一门传授知识,培养精神价值的学科。对于教学者来说,这是一门与艺术有关的技术活,必须经过认真的备课,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该如何备课,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呢?

一、课前准备策略

语文是一门注重知识传授,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学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个性特点精心备课,以便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两点。

(1)认识自己,高效备课。并非别人认为好的备课内容,在自己手里就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知识层面,不同的教书习惯,不同的行事方式,不同的表达能力。因此,每一个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清楚地认识自己,结合自己的特点来备自己能驾驭的内容,能掌握的教学方式。同时,教师要明白自己的地位。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也不是新课改下部分人认为的无所作为者,而是从“主角”退居“次主角”,注重适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指引,发挥引导者的重要作用。

(2)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也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每个学生的特点或特长,针对不同的学生,精心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比如,采取分类提问法时,因为不同的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性格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兴趣与爱好进行巧妙的提问,如此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自然而然地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只有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才能抓住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才能备出学生爱听的课,学生也会更加感兴趣。这样的师生相互合作交流,才能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课中教学要点

(1)让学生学会倾听。倾听是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要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教师就要教会学生如何听讲,让学生拥有一双聪慧的耳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实践证明,可以采用如下方法训练学生倾听的能力。一是以读促听。让“听”落实在实际教学中,要做到听与读相伴。二是听后思考。要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有独自的思考能力。这样训练不但养成了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也培养了学生互相尊重的品质,能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问题,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因此,既懂得了感受他人的情感,也收获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友谊。

(2)教学注意事项。首先,注重精彩的导入。有些学生上课前注意力不集中,因此,要营造一个和谐活泼的教学氛围,极大地捕获学生注意力,为教学提供保障。其次,教学过程要扎实。阅读教学最重要的就是注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就是应该让学生在充分熟悉文章后再开始实施教学任务。相反,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才读一二遍,字音还没读准,句子也读不通顺,教师就急忙地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有的甚至直奔课文的重点、写中心思想,让学生泛泛地谈感想。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扎实的语文课堂,应该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进而由一般到特殊。再次,课堂提问要有有效性。教师要有目的地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发挥自己的能力。一是注意提问的针对性与涵盖面。教师提问题前要考虑学生知识面、兴趣爱好,对不同的学生提问不同层次的问题。不能只关注优秀的学生,更要注意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二是给学生“留时间空白”。即使是在安排小组讨论的时候,也要事先留有充足的时间让个人独立思考,不能只顾提升课堂的活跃氛围而忽视学生自我独立思考能力的锻炼以及个性思维空间的生成。

三、课后总结反思

对于教师来说,一堂课的结束,不意味着教学过程的完成,而课后总结反思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堂课的好与坏,优点与缺陷,教师作为设计者是深有体会的。这就意味着,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教师,课后必须总结反思,优点继续保留,缺陷继续改进,认真反思。也可以与同行分享教学心得,交流教学经验,进而一步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结束语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一个教师,不仅要自身对这门艺术有着深刻的理解,还要把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传授给学生。因此,教师就需要有充足的准备、精心的策划、合理的安排、适当的教学方式及明确的角色意识,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提高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达到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春岩.谈语文审美教育的作用[J].教育探索,2004(01).

课堂提升策略精选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升策略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1.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

每个学生的智力、身心发展都不同,对知识的需求程度也不同,关键要在“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结合上下工夫。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知识需求,无论是课堂上提问,还是巡堂辅导,都要在培“优”辅“差”下工夫,要充分引导学生,力求使每名学生的素质在课堂上都得到应有的提高。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自由提出问题,变教师单方面讲为师生双边活动。

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得到不同理解,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及时肯定。

2.良好的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对自身严格要求,充分备课,合理安排课堂时间,思路清晰,逻辑严谨,能娴熟地驾驭课堂,并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在教学能力上得到学生的认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工作认真投入,学生才会信服教师。

其次,教师要进行角色转换。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教师要转换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等,从多个方面与学生进行互动,和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方会信其道,和蔼可亲的态度方能消除学生的畏惧感,幽默风趣的教学才能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由此产生一种学习数学的驱动力,打下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的坚实基础。

二、创设应用数学知识的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已经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中,初中数学知识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基本知识技能,了解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以及掌握数学知识必要性,学生才会刻苦努力学习并保持持久的动力。

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感觉到我们不是在学习数学,而是在探讨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在几分钟内快速集中思想,增强他们的自信,并活跃课堂氛围。

三、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1.教学方法要多样

教师应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方能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课件,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形式丰富,课堂信息量大、趣味性强、效率高,通过课件的动画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心理处于兴奋状态,思维变得活跃,参与意识增强,激发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激情。

2.集体备课,资源共享

笔者所在的学校一直保持集体备课的传统习惯。集体备课绝不是走过场,而是在这一过程中交流教学心得,分享教学感悟,探讨教学创新,可以取长补短,在课堂教学时少走弯路。

四、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1.自主探究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提问,缺少情景创设,导致学生缺乏问题意识,不能发现问题中所包含的正确规律,而无法用已具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长此以往,会扼杀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创造能力。

首先,课前预习是提升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一个培养自学能力的平台。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新课的重、难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教师也能有的放矢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节省不必要的讲授时间。

其次,培养学生课后自我反思的能力也是非常必要的。当学生在练习中出现错误时,通过自我检查或互改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错误,有利于学生反思和牢记易错点。

另外,审题能力不容忽视。审题能力其实是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体现。课堂上应把“问题”作为教学的突破口。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

2.合作交流

教师可以将整个班级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包括成绩好的和差的学生在内,让小组成员相互帮助,各小组之间竞争。每个学生都有争强好胜之心,教师只要调控适当,就可以让学生的这种心理应用在数学教学之中,从而引导学生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探讨,形成一种良性竞争。

总之,要使数学教学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教学内容,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创设应用数学知识的情境、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这四个方面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

参考文献:

[1]别亚玲.数学课堂,运用电教,轻松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3).

[2]陈奎.新课程四种策略学好数学[J].青年与社会,2012(02).

课堂提升策略精选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互动;策略

一、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小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嫉妒心理、自卑心理以及逆反心理都会使教师与学生在沟通和交流上具有很大的障碍,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会有很大的心理距离,这就会使数学教师很难真正做到依据学生自身的兴趣进行数学教学,同时学生也很难对教师的教学做出配合,那么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课堂也就很难建立,教师应当为学生努力创造出良好的、融洽的、宽松的教学气氛,教师首先要明确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平等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当是互相帮助、互相合作以及互相交流的关系,双方之间应当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并做到互相理解。所以说,如果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就应当营造出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这样才会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融洽、冲突较少、关系协调。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过程其实也是人际情感交流、交往互动、信息沟通以及思维碰撞的过程,学生进行自主活动以及人际合作都需要彼此间的支持,平时应当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这样有利于教师建立起平等、民主而又宽容的教学环境和课堂气氛,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会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大胆的探索与猜想,教师才会引导学生逐渐培养起创新精神。学生与学生以及师生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需要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只有这样才会真正消除小学生自身的嫉妒心理以及逆反心理。

二、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充满着猜想、实验、观察以及推断等创造性的活动,教师要改变以往以讲解、示范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逐步引导学生进入交流与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去,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性增强。

对于数学学习来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因为一个问题的提出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提升也就标志着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为了培育学生学习数学的问题意识,教师应当不断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质疑、发问,教师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示范以及点拨,对学生提问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行指导。

要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结合数学教材的相应内容,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激发起学生的发现欲和好奇心,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意识。

三、开展多种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小学数学课更多的是活动课,数学教学应当通过活动来展开,以便丰富数学教学的多样性,调动起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数学教师应当意识到,为学生创设合作与交流的机会是多么重要。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学习的交流与沟通中来。在小组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所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同时还有学习的乐趣以及学习的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是否敢放手,关系到数学教学课堂的成与败。教师应当敢于放开手,一开始学生可能会手足无措,但是教师应当敢于放开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讨论和猜想,同时还应当将活动的目

的以及目标告诉学生,防止学生在活动中漫无目的,甚至是做无

用功。

四、完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

数学教师在教学课堂上可以采用给每个学生计分的方式,每周评选一名学习积极分子,要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同时还应当对表现差的学生给予鼓励,不仅仅要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作及时的了解,同时还应当对学生的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做到掌握和了解,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在课堂教学上应当积极运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会建立起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信任,从而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互动性对于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性精神,所以说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不断总结自身的教学经验,积极探索提升小学数学课堂互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课堂提升策略精选篇9

【关键词】初中物理 提升 有效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183-02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要求“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有效的课堂教学体现在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教学。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当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又关注老师怎样引导、怎样帮助学生学习,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形成对知识的探究和发现能力、整理和重组能力。在实践中,笔者尝试用以下策略来提升物理课堂的有效教学。

一、创设有效的导入情境,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

皮亚杰说过:“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教学要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个耐人寻味的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导入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

1.“魔术”展示,兴趣昂然。魔术导入实际是布设疑阵,在学生心理上引起悬念,使他们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兴趣。“魔术”的表演常常借助物理原理来实现,一些小“魔术”我们物理教师还是可以表演一番的。例如,八年级的学生刚学物理的时候,笔者给他们表演了几个小魔术:(1)普通纸片能盖住一大杯水;(2)水的火焰;(3)跳舞的纸人;(4)天女散花。这几个魔术表演下来,学生的好奇心被激起,以下的课就顺理成章地进行下去。

2.“典故”开端,情境入题。故事导入时,结合故事情节,设置悬念,多加入自身或身边大家知道的人或事,在课堂教学中联系所学逐渐剖析故事中的物理本质。例如:“凸透镜成像”的引入,笔者就用一个冰生火的故事,让学生感觉非常神奇,那么为什么那个博士能救大家于冰天雪地之中?这样的故事还很多很多,比如密度中所说的阿基米德如何判断皇冠的成份问题……

3.实验导入,发现规律。教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导入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手段。在开讲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或让学生自身动手做实验,使学生观察现象,发现规律,进行归纳总结,推导结纶,丰富她们的感性认识,从而导入新课。例如,教学“声音的传播”时,笔者让音叉振动发声,学生看不出音叉的振动,把音叉放出水中,水花四溅,效果明显。

4.实例引进,亲近生活。从生活、生产中抽取一些生动形象的实例进行引入和佐证,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具体生动地理解知识。应用此法要注意选材要典型生动浅近具体,并紧扣教材,引证正确。

现代初中物理是生活化的物理,许许多多的东西都从生活中来,要求学生把物理知识也应用于生活中去。例如:为什么我们用高压锅煮饭快?为什么青藏高原上煮饭为什么都要用高压锅?

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培养独立性和自主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从而使学生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关键,而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因此,物理课堂教学应该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和活动的余地,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只需要适当引导和点拨。

例如,笔者在“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教学的片断――

课前导学:教师在课前提前两天准备好上课需要的“学教篇”,并将“学教篇”发给学生,要求各个小组的学生按照不同任务进行预习。教师在课前提前一天检查了学生的“学教篇”,初步了解学生关于滑动摩擦力已有经验及知识水平。有5名同学知道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有7名同学设计了通过改变压力来改变摩擦力的实验,但设计的实验方法不够科学、严密。

教师活动:(1)设置生活情境――请几个同学到前面分别用缠了皮筋和没缠皮筋的筷子夹弹子看谁夹的快。(2)设置问题情境――利用课件出示问题,汽车关闭发动机后为什么还能前进?最后为什么又会停下来?学生活动:运用已有经验信息去分析问题,做出解释,引出摩擦现象。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关于滑动摩擦力大家知道哪些知识,还想知道什么?学生活动:踊跃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应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在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师生互动:全班同学对黑板上的实验数据和结论进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在学生完成实验探究后引导同学们一起总结,得到初步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运动速度和接触面大小无关)。学生活动:上网查阅、或应用已有书籍查阅滑动摩擦力在现实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显然,这样的教学使得同学们在课堂上有更充分的思考空间,教师给学生提供充足实验探究的体验时间,利用师生共同分析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做出推论争取了时间,切实提高课堂实效。

三、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提问可以引起学生听课的有意注意和独立思考。学生往往在回答问题时精力集中,而听课时则常常散漫,教师如能用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提问是最好的反馈方式,通过提问所接收的语言反馈信息,比其它形式的反馈信息具有准确性、具体性、即时性和简洁性。它可以使教师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及时调控教学程序,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下问题值得注意。

1.课堂提问要把握好频度和坡度。一讲到底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是不足取的,而低级的、重复的、漫无边际的、迷迷糊糊的提问却往往借着“讨论式”“启发式”的幌子而被人们容忍。满堂都是“对不对”“是不是”“懂不懂”等,学生几乎不假思索便能回答,既无法回味、联想、思考又缺少刺激而提不起兴趣,这样的问题,无疑是在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对提高学生的能力毫无裨益。因此课堂提问要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根据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原理,尽可能选择一个“最佳的智能高度”进行提问,使大多数学生能够“跳一跳,够得着”。问题是思维的“外衣”,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发展思维的最佳途径。

例如:把一冰块放在0℃的水中,外界的温度也为0℃,问:冰和水的质量哪个发生了变化?

笔者设置以下的问题:

(1)水和冰的温度各为多少?

(2)水凝固和冰溶化的条件是什么?

(3)热传递的条件是什么?

如此设计问题的前提,要求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诊断,了解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以使问题能和学生独特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在把一个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各小问题的坡度,要让学生感受到这样分解的理由,并能自然地把各个阶段的解决策略串联起来而得到原问题的解决,否则就是教师把知识“嚼碎”“喂”给学生,对提高学生的认知是没有帮助的。

2.课堂提问要增强时机意识。课堂提问要把握好适当时机,应结合教学的不同环节,分清主次提出各种问题。设计提问的着眼点应该是:内容的关键处、矛盾处、题眼处、知识的规律处、知识点联系处、学生的不在意处、学生易错处等,主要是内容的关键处,即指教学的重点、难点,明晰考纲要求。

抓住这些内容设问,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向纵深发展的关键。如“欧姆定律”一课,应紧扣重点、难点,就如何控制变量提问,提问要有的放矢。怎样发问,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都必须服从探究内容和教学活动的需要。

3.课堂提问应注意点面结合。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应有较大的辐射面。既要照顾到点又要照顾到面,以点带面,培养优生,带动中等生,转化后进生,以促进全体学生共同提高。不能只顾及举手积极的同学,也要兼顾相对“安静”的同学。由于被提问的次数和频率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频频惠顾”的学生很有可能因此而对物理兴趣倍增,学习进步明显;而被“冷落”了的学生,其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很容易被挫伤,从而导致班内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这就要求教师坚持面向全体,坚持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训练的机会。

四、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有许多摸不着、看不到的现象,学生对那些抽象的概念和现象缺少丰富的感性认识,很难理解和掌握,更谈不上什么创新。而物理教学中大量的内容又是实验无法直接向学生提供的。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有效教学,以学生的探究为主,以学生得益多少为评价标准,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没有现成的教法和学法,需要我们广大物理老师共同探讨和研究。让学生“动”起来,让物理课“活”起来,让物理知识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成为解决生活难题的武器,应是每个物理老师追求的永恒目标。

参考文献:

课堂提升策略精选篇10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对策

数学作为高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应付升学考试都至关重要。而在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中,课堂教学最为重要,可以说课堂教学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数学课程教学的效果。受长期应试教学的影响,目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一直处于低效率的状态。在实施新课标后,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获得数学学习兴趣和信心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接下来将分析目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效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

1.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的原因探讨

根据笔者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的原因主要总结如下:

1.1学生方面

鉴于数学学科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教学计划对数学学科的课时有所倾斜,使得数学课的课时比其他学科更长一些。由于学生对同一门学科有意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越长,越容易感到疲劳和紧张,学习效率就越低。其次,由于高中阶段各门学科总课时的增加,学生参加体育等课外活动的时间很少,使得学生个性特长得不到发展,身心疲惫状态得不到调节,整天应付上课、作业和考试,过着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高中学生承受着沉重的升学压力,学习负担过重,尤其是老师布置的、家长布置的、家教布置的作业异常多,学生的睡眠时间严重不足,精神状态不好,进一步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1.2教师方面

首先,高中数学教师做的教学准备不充分。一方面,有一部分教师没有正确地定位教学目标,使得教学行为失去了教学准则,教学效果缺乏教学依据,教学效率也大打折扣。另外一方面,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复杂而繁重,教学难度很大,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准备不充分,课堂教学的环节设计不合理,无法有效地引导和组织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关注和理解,难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其次,高中数学教师运用的教学方式不合理。尽管数学教学方式经过很多次的变革已经越来越合理,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不合理的教学方式。概括而言,主要有:注入式,即目前教学实践中最常见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状态;教条式,即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反对质疑;单向纵横式,即只重视教材中的大纲考点,不会联想、变化、列举和发散;理性泛化式,即重逻辑、轻直觉,重理性、轻感受,不论什么性质的学习内容,都“标准化”处理;苛严管束式,即只讲严格、不讲宽容,乐于训导却不善鼓励,乐于指正却吝惜赞赏。这些教学方式,虽然各有一些优势,但是也存在很大的不足,学生未能通过亲身的体验或探究去学习;未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不能因材施教,从而影响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2.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

在探讨上述原因的基础上,笔者认为高中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以下对策来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2.1明确高中数学教学目标

高中数学教师必须首先明确教学目标,然后围绕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最后根据教学目标检验教学效果。具体而言,高中数学教师应该灵活运用教材,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和心理等方面达标,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2必须进行有效备课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高中数学教师要想把讲台站好,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进行有效备课。在备课时要钻研教材,深入了解教材的编写体系和内容特点,明确每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并针对重点和难点创设问题情境和选择适当的教学组织方法。

2.3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的教学过程,激发其数学学习的兴趣

学生对同一门学科有意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越长,越容易感到疲劳和紧张,学习效率就越低,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主导课堂教学的时候,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的教学过程,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2.4引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高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疑难问题,存在认识上和理解上的误区。在这种情况下,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对该问题的印象更深,对该问题的理解更透彻,并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5采用班内分层教学

所谓“班内分层教学”就是在不打乱原班级的情况下,承认各个学生的学习差异,通过对学生分层、教学内容分层和指导方法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进行分层递进教学。

首先,对学生分层。对学生分层是进行因材施教的前提,应该提前让学生了解到分层教学,让学生做好思想准备,并综合学生各次考试成绩、平时表现、智力因素、学科基础把学生分成几个层次。

其次,对教学内容分层。将班内学生分成几个层次之后,就必须根据各个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将教学内容分层。具体而言,高中数学教师一方面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将知识点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地分成若干层次;另一方面,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围绕各个层次的知识点设计不同的问题,并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样使得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和学生的学习规律有机结合在一起,有专门针对后进生的教学内容,有专门针对尖子生的难点疑点,使课堂教学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能得到进步。

最后,指导学习方法分层。在班内分层教学方法下,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内容存在差别,使用的练习题也存在差异。相应地,高中数学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针对相同层次学生具体的课堂学习情况,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

总之,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率的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高中数学教师应该首先明确高中数学教学目标,进行有效备课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其次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激发其数学学习的兴趣;最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班内分层教学,从而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志军.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广东教育,2007(10).

课堂提升策略精选篇11

关键词:高中地理;有效对话;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1-0021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其实质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可以说,谁改变“对话”谁就改变课堂。高中地理课堂对话是指在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中,通过师生与教材对话、教师与学生对话以及学生与学生对话等对话方式,分享各自观点与见解,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过程。对话的有效性是高中地理课堂成功的标志。反思当前的课堂对话,有的形式单一,以师问生答为主,极少看到生问师或生问生答的现象;有的预设味浓生成性差,纵使学生有自己独特见解提出,教师也是倾向演“教案剧”,削弱了课堂对话生成性;有的追求“讲深讲透”,学生常陷入“广种薄收”困境,削弱教学有效性;有的以启发式居多,思维深度不够等。因而,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倡导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探讨如何提升高中地理课堂对话就显得十分迫切。为此,笔者通过自身教学实践与研究后归纳出自己的粗浅看法,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营造平等氛围是提升对话的实现基础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总会存在着差异,要达成双方思想上相互回应,避免课堂对话就成为“传话”,就必须营造平等氛围,这是有效对话的实现基础。

首先,教师要有平等对话的意识,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体验,保护学生发表见解的权利,以实现课堂对话的真实性。其次,教师要善于倾听,站在学生角度换位思考,鼓励学生的创见、异见,促使师生、生生间的对话。再三,通过教点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元评价,指出其可取之处或不足,以利于学生逐步形成自我评价体系,同时引导学会倾听、分享他人的观点,以便反思自己的不足并从中获得多种角度思考问题的契机。

以试卷讲评课的课堂对话为例,课前先把试卷发下来由学生自行去改,回归教材、澄清认识是自我学习的过程。课堂上要求以2-3人为一组负责一道题,轮流推荐学生评讲题目,放手让学生解决较容易的题目,鼓励学生大胆说出难题的困惑之处,增加个体学习的体验,促进生生对话,必要时教师补充引导。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原命题“图”的基础上大胆尝试自己命题,有利于发挥试题知识和能力的辐射性。

课堂乃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生命时空,在平等氛围的课堂对话中,师生、生生才能各自向对方敞开胸怀,改变对话单一化,促进对话主体的多样性,实现有效对话。

二、准备弹性预设是高中地理对话的实施前提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中利用已有知识经验主动建构的,其中“一定情境”是指教学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精心准备预设是必要的,然而单一的预设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于是,预设不应该像“火车行驶的固定路线”而应该是“能给出多种体验方案的旅行指南”,即弹性预设。

所谓的弹性预设,常见的做法有:预设教学流程时,教师可“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主体”确立基本的流程,适时提一些“大问题”,把课上得“粗”一点,实际流程可在动态的课堂中加以变化,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构建的空间;预设问题解决方案时,要求教师要充分设想提出话题后学生多种可能性的回答,预设多种弹性解决的对话渠道,多多思考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应该如何引导他们自主解决,从而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选择和发展空间。

以湘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课堂对话为例,教师预设“有无外星人”“探讨探寻外星人方法”“外星人在探寻中”三大对话板块,在课堂对话实施中更多是让学生广开言路,互相启发,自行解决问题。这就是弹性预设准备。

此外,教师还可根据学生学的情况随时大胆地调整预设的方案,当出现阻碍或低效时,便可勇敢选择更有效的方案,抓住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使课堂对话峰回路转。

三、抓准知识结点是高中地理课堂对话的开展关键

建构主义主张提供必要的“脚手架”,促使学生不断地建构所学知识。每堂课的知识点之间实际上都存在某种关联,其关联处就是知识结点,即“脚手架”。由于知识结点往往蕴含着较多的思维触发点,有了知识结点,知识之间环环相扣、难易结合,点与点之间就如线串珠多而不乱,学生接受时自然连贯、推导顺利,课堂对话就能清晰有效地开展。

抓准知识结点,一方面,教师需要准确解读文本,弄清知识块间的联系,把握宏观上的整体构成和微观上的相互联系,然后通过分析和理解、消化,勾勒出知识链及网络,从而抓准知识结点。另一方面,尽可能通过与学生交流或提前让学生完成的学案中获得反馈信息等方式,挖掘并获悉学生的学情,知识结点或落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或扎根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这样学生想说就能说,促成师生、生生课堂对话形成发展。

可见,抓准知识结点能吸引学生主动介入教学,并沿着结点延伸到各条脉络,以利于学生在课堂对话中经历想学地理――会学地理――学会地理,体现课堂对话的真谛。

四、合理运用追问是高中地理课堂对话的思维提升

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对话的价值存在于思维含量。在教学中,教师针对某一话题,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从不同条件、侧面、角度追问,使学生从无疑中生疑,提升对话的思维价值。

追问的应用策略表现在:针对简单的话题,教师立足于地理事物相互影响的关系,恰当地改变问题的条件、情境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把所学知识迁移到不同的对话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等思维活动学会寻找知识点背后内在联系;针对复杂深奥话题,可以遵循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由简单的对话打开一个突破口,然后再铺路搭桥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事物发展变化,最终解决问题;针对可探究的话题,不追求标准性结论,通过假设想象、角色扮演、预测后果等,打破学生原有思维的内部平衡,在企图恢复这种平衡时拓展学生思维,实现课堂对话向纵深发展;针对意外生成的话题,教师要把它作为教学起点和资源,运用追问给予积极的回应,把学生从“脱轨”的思维引导到“正轨”上,将课堂对话引向高潮。

以《区域地理》“中国地势特征”课堂对话的应用为例:

教师先让学生读《中国地形图》说出中国地势的特征,要求沿北纬32°画出地形剖面示意图,并在此基础上用线段画出三级阶梯的界线。学生画图(如图1)。

教师追问:这样的图能反映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特征吗?(板画:添加虚线如图2)此时,学生个个才流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最后,要求学生修改(如图3)。

通过以上合理运用追问,促使学生将已有地理知识进行重新组织、调用,提升对话的思维价值,提升课堂对话。

五、捕捉课堂生成是高中地理对话的创新动力

课堂对话过程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即便弹性预设也难免有“意外”的生成。生成的课堂对话是有效对话的创新动力。面对学生“抛来的球”,教师要迅速做出教学决策,或合理选择,或委婉拒绝,随机调整教路。同时,还要留出充裕的交流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大胆地参与表达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联系已有的认知对生成的话题做深入的探索,而不是揣度教师期望的标准答案。这样生成性对话,触及学生的心灵,学生所获得的感悟丰盈,散发出真正课堂对话的味道。

如在高二《区域地理》“北方地区”课堂对话中,当讲到东北的大米质量优与光照有关时,学生提出“泰国光照条件不比东北好,为何泰国米香满全球?此时,如果教师避之不理,学生的好奇心就不会马上回归课堂,就抓住这一契机问:“有谁能根据所学的农业自然区位分析说明这个问题?”这就点燃课堂对话的火花。

这样,课堂对话的话题是学生自己生成的,唤起学生主体学习意识,在教师点拨和同伴激发下,突有所感,忽有所悟,为课堂对话的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课堂提升策略精选篇12

关键词:高职 广告学 课堂教学 质量 策略

广告学是一门应用型社会学科,是典型的“市场的知识装置”,具有很强的市场指向和实践性。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广告学已成为不少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高素质广告传媒实用型人才。然而,高职院校的广告学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学校还需从课堂教学质量上下功夫,夯实基础,为社会培养更优秀的专业人才。

一、目前高职广告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随意性强

教师在理论上缺乏坚实的专业基础,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对每节课时的教学目标把握不准确,制定的目标与学生的学习水平不相适宜,重点不凸显,导致教师在课堂上对教学内容的主观随意性大。另外,课堂教学缺少互动性,不能和学生进行相互互动讨论,对教学内容没有深入的讲解和解析,严重影响广告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2.教学方法缺乏创新,观念陈旧

在教学方法上,缺乏广告学课堂教学的职业教育特色。没有针对广告学课堂教学的实践性特点,采用情境式的教学方法或者采用现实案例讲解,仍然以学科知识的逻辑性来组织教学,这样导致学生不注重广告学的学习重要性和兴趣性,难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此外,在高职广告学教学过程中,教学观念陈旧,课堂缺少生机与互动活力,难以激发高职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欲,使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3.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型”教师缺乏

目前高职学院的广告教师虽然在理论上有一定的水平,但是大多在实践动手方面存在缺陷,技能水平不高,实践能力不强。而往往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都与现实社会中的企业公司有着项目的合作,也不会将企业项目的实施和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到高职院校进行教学, 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

4.课堂教程内容与实际运用脱节

目前高职院校的广告学课堂教学,由于要完成教学计划,学生在课堂中没有更多的时间与老师探讨实际的广告学运用效果,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导致学生对广告学知识教条理论机械化,不能灵活的运用,使课堂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另外,学生实践的机会少,不能将学到的知识和现实生活结合,使教学质量的效率低下。

二、提高高职广告学课堂教学的合理化建议

1.树立新的职业教育教学观念

首先教师要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观念,才能有效地把新的知识传播给学生。这些观念包括:学习的认识与作用,怎么在学校与社会进行广告相结合的方法认识,广告中的创新观念、广告的职业观等。教师教导学生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上,更重要的是开导学生对广告学的深入认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学习中引起注意。

2.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

教师除了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外,还应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业务素质。教师有义务和责任对学生实行教学规范化、程序化,为学生的市场指向和实践性打下坚实的基础。采取“外引内培、专兼结合”方式,打造专业过硬、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担当学生中能力和业务的榜样。

3.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教师对学生实行课堂教学目标化。教师在熟练把握教学知识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突出重点,融会贯通地进行教学,使教学的内容紧紧围绕目标进行解说和阐述,从而克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4.合理安排课程内容,注重案例与课堂内容相接

在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教师要灵活采用案例进行讲解。因此,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合理安排教学计划,选取与课程相关的案例作为教学案例,使学生加深理解。

5.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可以把视觉、听觉等感官系统统一起来,产生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检测课堂教学效果,不断调整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这一切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广告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6.创造有寓意有激情的课堂

广告是一门会说话的艺术,教师要教导学生将生活与艺术相结合起来,创造出更具特色,广为流传的艺术。教师在课堂中富有激情的讲解,才能感染学生的学习激情,带给学生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引发学生的想象和求知的欲望。因此,富有创造寓意的激情课堂是提高广告学教学质量的方法之一。

7.加强高职生的引导与课堂互动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不理想。在大力提倡和推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是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很难将教学知识很好的传授给学生。因此,教师了解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后,要选择一些与学生专业知识相一致的广告案例,引导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另外,在课堂上尽量与学生开展教学互动,讨论、情景对话多种手段来进行教学,使教学效果和质量提高。

三、结束语

高职广告学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中心工作。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要求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及时转变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正确把握教学目标,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熟悉广告职业岗位的具体技能与业务素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高端传播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许晓惠,张俊.提高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实效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4).

[2]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杨丽红.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实证[J].天津成人高校联合学报,2005,(1).

[4]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课堂提升策略精选篇13

一、优化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

从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角度分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笔者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一定的优化才能更有效.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我们知道数学的教学更多是倾向于系统性的按部就班以及循序渐进的学习. 可是,仅仅有这样一种学习方式已不能够适应快速的教学变化. 我们教师必须要将学生从机械地重复练习中加以解放出来,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在动手、动口及动脑中创造性地学习. 所以,在优化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人(掌控教学进度),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材为核心的教学思想,优化与整合教材内容.优化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还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理念上,如对学生个体性格的尊重与发掘上,打破原有的课堂统一性,能够为每一名学生所具有的个性发展搭建平台. 我们对教学模式的优化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因此,我们的优化是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 而不是人云亦云,跟风式的优化.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优化的前提是充分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充分把握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熟练运用教学手段与策略.

二、挖掘生活资源,提升实践运用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这是掌握一切知识的最终目的. 数学的学习也同样如此,所以挖掘生活资源将其在课堂中加以运用与解决,对于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非常有利. 有学者认为“生活是最好的教学场景,也是所有学科进步的原始动力和最终归属. ”原因在于,通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实现,将有利于打破课堂教学中的呆板、冰冷、机械等不良现象.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实现生活化教学,如教师将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作为例题的背景资料或者教学情景,让学生在生活的实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平均分”教学内容授课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这样的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八月十五是我们国家的什么传统节日吗?对,中秋节. 那么,你们又知道在这一个家人团圆的节日里要吃什么有特殊意义的食品吗?对,是月饼!下面,我们的好朋友小明一家4口人在分月饼中需要我们来帮助!要求是将4块月饼均匀分给4个人,每个人一样多!”

在完成上述过程后,教师最后引出了“人分物品”,分的一样多,这就叫平均分. 由于学生对分月饼相对比较熟悉,于是就会很快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当然类似上述这样的生活化数学知识还有很多,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教师要善于挖掘,善于运用.

三、传授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提升策略精选篇14

【关键词】提升 高中化学 教学质量 学习兴趣

新课改下,很多的教育教学理念颠覆了传统的常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开始回归学生。教学实践已经证明,要想实现有效教学,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情出发,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之中,由原来的被动者转变化主动者,这样才能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为此,高中化学教师应该革新思维,创新教学模式,做到及时反思,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

一、与时俱进,巧用信息技术授课

化学课程中需要学生理解并掌握的知识往往比较抽象和陌生。如果我们仍然完全依靠传统的板书教学,对于一些抽象、生僻的理论,学生掌握起来难免会觉得较为困难,教学效果自然不会理想。而多媒体的运用则可以有效的攻克这一难题。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大多数学校也已具备了使用多媒体的条件。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教学所需的文字、数据、图像以及声音等有机的融为一体。制作成直观的教学课件,并根据课堂教学过程适时的调整内容,从多个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和掌握度。对于这一点,市场上的许多软件也是可以为我们所用的,如CAI课件,Authorware、Flash、 Powerpoint及“课件大师”等软件我们都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软件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而且还可以节约时间,将这些软件进行整合优化,再通过多媒体平台展示给学生,我们所需要的教学效果也就得以实现了。当然,利用多媒体虽然有诸多益处,但是作为一项辅助工具而言,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时也不能完全依赖它,而应该恰当、适时的使用。总的来说在高中化学课堂利用多媒体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无论是在提高教学效率还是提高学生的认知宽度,甚至是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方面都是有益的。

二、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化学课堂,教师一定要革新教学思维,创新教学模式,探究有效的课堂导入方法,为学生呈现一个精彩的课堂,让学生萌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和向心力,这样自然有益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任何学科的学习,前后之间必然有着一定的联系,在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中,每一单元、每一框题之间都有着前后之间的联系,所以教师可以采取知识迁移的方法,从学生固有的知识出发,慢慢的导入到新授课的内容,这样课堂即连贯又顺畅,让学生在具有熟知感的基础上,产生探究意识。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中,采用知识迁移的方法进行导入就是利用学生固有的知识,将其发展、深化,引导出新的教学内容,这样做一方面有效的复习了往日学习的知识,另一方面流畅的导入新授课内容,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做到所谓的“温故而知新”。这种方法又称为复习导入法,在课堂导入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能总结前后知识的联系,通过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来引入新知识,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衔接性就非常的顺畅,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过渡到了新授课。例如在学习高中化学《化学平衡》的相关内容时,老师就可以激发学生的知识迁移功能,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进入新授课的学习。首先教师问学生:在化学中,可逆反应的概念是什么?这样的化学反应具有哪些明显的特征,并且要求学生举例说明情况?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就会主动思考以往学习的有关可逆反应的相关知识点,然后给出对应的答案。教师就可以巧妙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来导入新课:“在化学可逆反应中不能完全进行,则参与化学反应的反应物与生成物是共存的。试想下,可逆反应在进行一定时间的作用后可以停止吗?那么生成物与反应物又会呈现什么样的关联性呢?如果在可逆反应中,改变一定的环境条件,又会呈现出什么样的变化?那么就认真的来跟老师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化学平衡。这些问题由浅入深,层层相扣,学生迫不及待的想知道答案,这样的导入不但复习了旧知识,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开展化学探究实验关键是要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思维,革新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学要循序渐进,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其中。所以在讲授新课的时候,采用问题设疑的方法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对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着积极的作用。正如古人说的那样:“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对于化学课来说,很多的学习内容教师要巧妙设置悬念,引起学生思考,吸引学生注意力,拨动他们求知的心弦,从而导入新课。比如在学习《从铝土矿中提取铝》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采取故事导入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19世纪中期,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统拿破仑三世,珍藏着一套铝制的餐具,平时舍不得用,直到国宴时才拿出来炫耀一翻,而元素周期表的创始人门捷列夫在受到英国皇家学会的表彰时,得到的却是一只铝杯,为什么拿破仑没有珍藏金制的餐具,而门捷列夫没有给奖励一只金杯呢?其实在当时铝的冶炼相当的困难,从而导致了铝的价格相当的昂贵,甚至都超过了黄金,直到1886年电解法制铝工艺的发明,才使得铝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得以迅速普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从铝土矿中提取铝。

在高中阶段,化学课程的设置对于普及化学知识,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的高中生对化学课并不感兴趣,有的学生总感觉到化学课的学习内容较为复杂,变得有些抽象,在学习上非常的吃力,难度系数较高,所以导致课堂学习效果不佳,那么对于教师来说,学生的学习效果就直接决定了教学的质量。要想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就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归还给学生,实现以生为本的教学过程。在化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学是主体,所以教师一定要了解学情、研究学情和利用学情,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资源的优势,让课堂教学呈现互动教学,教学相长的局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