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新农村建设成果范文

新农村建设成果精选(十四篇)

时间:2023-09-20 17:51:15

新农村建设成果

新农村建设成果精选篇1

大力发展生产,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支撑。发展生产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农村党员保持先进性,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着眼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引导和带领农民走向市场、共同致富。在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宜昌市夷陵区针对有产品少赚头、有商品少拳头、有产业少龙头的问题,组建村党支部领导下的各类产业或行业协会,由协会指导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和产品销售,实现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对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促进农民增收,不断改善农民生活。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目的在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给农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努力实现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才能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把先进性体现到新农村建设中,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关心农民疾苦、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想方设法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真心实意带领农民群众共同富裕,不断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开展学习教育,培育文明新风。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乡风文明。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开展学习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此,夷陵区研究制定了开展学习教育的目标、内容和途径,并注意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引导带动作用,为农民群众提供服务和帮助。在教育目标上,着眼于培育新型农民,引导农民树立崇尚科学的新风尚,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在教育内容上,主要是学习掌握经济、文化、科技、法律知识以及村规民约等。在教育方式上,主要是通过乡村农民学校向农民群众传授新知识、新技能;通过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和专项活动,帮助农民群众提高素质和能力。同时,建立区、乡、村三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调解各种民事纠纷。

新农村建设成果精选篇2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成果;问题治理

一、引言

新农村建设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其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一脉相承的。最早是1956年提出来的,当时全国人大审议通过《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这个章程是为了引导农民举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60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中国农业发展纲要》,这个纲要是一个群众性纲领,它能够调动最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来发展我国的农业,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从那以后党的很多重要文件多次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2005年10月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自从我国1956年开始新农村建设以来,尤其是在2005年在更为深远和更加全面全面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二、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以及出现的问题

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斐然成绩的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大部分县市、乡村搞一些面子和形象工程,不节制地开发耕地,引进一些污染严重、资源消耗大的化工企业,村委会选举形同虚设,村长或者村书记连选连任,形成家族利益导致资源分配不均甚至贪污腐化等一系列问题。

(一)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村村通”工程。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大力发展了农村基础工程的建设,实行危房改造,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修建了连接各个自然村的水泥路,“村村通”工程基本实现。在江苏、浙江和广东等沿海发达省份,各个自然村基本都建立了相应的儿童娱乐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娱乐场所,既提高了农民的身体素质,也愉悦了农民的身心。

(二)取消农业税,以直补的方式发放种田补助。农业税作为我国重要的一种税收,从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后逐步取消,这意味着,在我国沿袭两千年之久的这项传统税收的终结。同时国家以田亩数为基准发放种田补助,把补助款直接打到农民专用的存折上,这减少了中间各级环节的抠扣,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超过95% 的被访人对政府的这项政策感到非常满意。对于这项利民措施,村民们都直言叫好!

(三)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和展开农村儿童营养餐工程。2007年起国家对全国范围内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这一重大举措,使农村的毛入学率和初中毕业率大大提高,国家实行多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得以实质性的实现。同时,2011年秋季学期起,国家又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改善农村学生的生活。这两大措施,使师资和硬件设施也不断完善,整体提高了农村的教育水平。

(四)实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看病贵,看病难”一直是广大农民的难题。由于药费贵,造成很多农民有病也不能去看。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国家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到2010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这样一来,减轻了农民看病的负担。与此同时,2009年开始在全国10%的县试点建立以保障农村居民年老时的基本生活为目的,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模式,并由政府组织实施的一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这一重大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子女的经济负担,使农民养老无后顾之忧,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为其老年生活提供了保障,使“老有所养”的目标得以进一步实现。

三、新农村建设下法制建设的具体措施

针对上述一系列问题,应结合当地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民族特征等方面综合考量,制定相应的措施。但本文提出的三条建议具有一定的宏观指导性意义。

(一)乡镇机关加快职能、思想转变,起指导、支持和帮助的作用。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村行政机关不是国家一级政权机关,而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具有基层性、群众性、自治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乡镇一级政权在进行新农村建设和对农村进行管理的时候,不能违背村民意愿强行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各项活动,也不能干预村民委员会的选举工作。然而,在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治理的过程中,上述情况屡见不鲜。这就需要乡镇的人民政府加快职能和思想转变,从命令型政府转向服务型的转变,从思想上加以转变,尊重宪法赋予村民委员会地法律地位,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进行指导、支持和帮助,不得干预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各项事务。

(二)加强村民法律和选举意识,以主人公的姿态参与新农村建设。通过多年的实践,农村自治虽然取得了不小成绩,但优越性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问题主要集中在村民委员会的自治职能错位,部分人员素质较低,多数村民委员会的民主建设停留在抓换届选举上,忽视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绝大部分村民选举意愿不强,法律知识淡薄,抱着对谁当选无所谓的态度去投票选举,从而形成大姓“家族”长期任“村书记”或“村长”的局面,形成强大的利益集团,导致资源分配不均,引发各种矛盾。村民委员会是农村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础群众性自治组织,其各组成人员由村民选举产生。因此,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进一步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扩宽法律知识,提高农民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觉悟和能力,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建设。同时,加强村民选举意识的教育,进行村民选举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增强其主人翁意思,使其以主人翁的姿态全面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新农村建设成果精选篇3

一、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和促进现有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的重要性

在科技创新水平既定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地提升现有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效率就显得尤其重要,因为这不仅有利于节约大量的科研资源,而且有助于提升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和促进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可见,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科技,特别是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有关各方应在进一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同时,充分地认识到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的重要性及其现存的不足之处,并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应对,以提升农业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而有效地推进各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业科技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支撑作用,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然低下,农业科技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水平相对低下;二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效率较低,已有的农业研发成果难以及时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本文将主要针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问题加以探讨,并据以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至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将另文加以探讨。

二、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效率低下的原因

第一,有关各方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近年来,随着各地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科技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性,但仍有不少人还存在着“重研究,轻转化”的错误认识,即只重视科学技术初始阶段的研究和探索,却不注重于已有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

第二,经济发展对农业科技的实际需求与农业科研活动之间难以实现有效的衔接,致使新农村建设所需的技术难以得到有效的满足。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而致使科研活动与实际的农业生产需求之间形成了“两张皮”,并最终有碍于农业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第三,农业科技推广与转化体系不完善,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究其缘由,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业科技支撑不力,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导致农业科技贡献率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业科技推广与转化体系不完善,导致大量的农业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

第四,政府宏观调控措施不完善,影响了农业科技推广与转化的效率。当前,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市场机制应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但市场调节并非万能的,也有失灵的时候,特别是对于农业科技成果这一具有鲜明特点的对象,更不能纯粹地依靠市场机制,各级政府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加以引导,以提升其推广与转化的效率,从而满足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科技的需求。

三、新农村建设中促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的建议

一是增强转化意识,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正如前面所述,目前,导致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相关主体对其重视不够,不少人在思想上仍然存在着“重研究,轻转化”的倾向。首先,应通过大众媒介的宣传和引导,增强相关主体的科技兴农意识,应特别注意增强各方主体的科技转化意识,让他们真正地认识到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对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作用,以增强其促进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转化的自觉性和紧迫性。其次,要通过深化改革,解决农业科研单位存在的“只重研究,不重转化”的思想认识问题,要促使科研单位按照“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在深入研究和充分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的系统开发,并注重这些研发成果的推广与转化,关注运用这些研究成果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的销售情况和售后科技服务情况。

二是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改革和完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机制。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其中既有作为科技需求方的农业企业、广大农民和其他主体,又有作为成果提供方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相关主体,还有那些专门从事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服务的机构及人员,以及政府的相关部门。

三是强化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众所周知,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在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科技应先行。而科技的研发、推广与转化,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因此,为充分地发挥农业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作用,就必须尽快地形成一支由科研项目的研发、研究成果的推广与转化,以及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等相关人员组成的庞大的科技队伍,并最大限度地发挥相关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农业科技的研发、推广及转化等相关工作中,从而促使农业科技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以真正地发挥其“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四是应促使农业企业成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转化的主体。农业企业成为经营性农业科技项目研发和推广转化的主体,这既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在过去的旧体制下,农业企业所需要的科技成果主要由其主管部门提供,企业普遍存在着依赖思想,缺乏自主研发和推广转化的动力和压力,这种情况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痕迹,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科技多样化的需求和农业经济增长的实际需要。

新农村建设成果精选篇4

关键词:马路乡;新农村;建设成果

在党的十六届五全会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战略被正式提出,会上确定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根据该方针,贵州省金沙县马路乡结合实际进行各种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2012年以来,笔者多次深入各村进行实地调研,更加了解了马路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果,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1.基本概况

马路彝族苗族乡位于贵州省金沙县西北部,是金沙的西大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80.00km,东与太平乡相依,南与大方县果瓦乡毗邻,西与毕节市七星关区龙场营镇隔河相望,北以水边河的遇仙桥与清池镇相连。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马路乡辖7个行政村69个村民组4480户16885人,国土总面积84.07km2,耕地面积982.26hm2,森林面积2619.07hm2,森林覆盖率45%;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439元。

2.马路乡新农村建设成果

2.1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千方百计促农增收,实现农民生活富裕

2.1.1集中资源优势,强化农业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作为全乡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1)充分发挥优势,扩大生产规模。马路乡在组建星河核桃专业合作社发展核桃基地0.20万hm2,建立核桃苗圃基地33.33hm2的基础上,引进核桃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核桃产业发展模式。目前引资3000.0万元建设核桃加工厂已全面动工,主要生产核桃油及对核桃进行初加工。2)联合种植,企业与农户签订承包合同。以木落村为中心,辐射周边新田、金联、龙山等村,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引资3000.0万元建立133.33hm2以上的茶叶基地,流转土地13.33hm2打造标准化茶叶基地,目前已与贵州锦尚贸易公司达成投资协议。3)创新思维,谋求发展。马路乡在清坪村,建立占地1.00hm2的500头生态猪养殖场一个,实现酿酒、养猪、沼气池建设“三位一体”养殖模式。目前,养殖场建设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5%,沼气池建设已完工。

2.1.2通过农业链条的延伸,实现产业多元化的发展 1)将继续巩固马路0.20万hm2核桃基地,建设核桃产品交易市场和核桃深加工厂,建设马路核桃育苗基地;2)进一步扩大茶叶基地建设,引资建设茶叶加工厂;3)规划发展中药材基地,尤其是抓好林下种植中药材,弥补种植核桃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实现以短补长,实现农民收入稳步增长;4)发展蔬菜种植,目前已投入资金5.0万元发展大棚香菇种植,投入资金5.0万元发展的大棚蔬菜种植已初见成效。

2.1.3加大扶贫攻坚开发,促使农民增收致富 投资250.0万元,组织实施本地能繁母牛养殖150头,生猪养殖2500头,肉鸡养殖25000羽,项目完成后能使项目区人民人均纯收入增加400元。

2.2进一步发展公共事业,挖掘民族文化,促进乡风文明,实现村容整洁 1)有效实施“三农”政策,高度重视惠农补贴资金的管理,认真执行好新农合、新农保、社会救助等支农惠农政策。2)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投入资金70.0万元,建设文化广场、三岔路景观广场和契默民族文化广场,使村民活动有场所,健身有场地。挖掘民族文化,组建一支上百人唢呐队,建立唢呐之乡,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充分发挥乡科技教育文化信息服务中心和犀牛村文艺宣传队的作用,为村民提供科普服务,形成文化团体。3)科学规划,统筹兼顾,逐步推进新农村建设,2012年,把金龙村确定为实施项目重点村。投入115.0万元,改造具彝族风格农户房屋50栋,安装太阳能路灯30盏,修建民族文化广场1800m2。4)着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把打造特色小集镇作为首要任务,实施“沙沟桥”建设,完善1.00km的街道建设,配套完善各种设施,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核桃交易市场等。投入资金402.4万元对503栋农户房屋按照“黔西北民居”风格进行改造。立项实施通村油路。规划好全乡7个行政村的通村油路建设,其中投资560.0万元,总长7.90km的路河一桶井通村油路目前已经开工建设;在完成2011年财政奖补项目的同时,投入资金150.0万元,总长4.85km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40%。大力实施安全饮水工程,解决群众吃水难的问题。继续配合电力部门实施金龙和金联两个村的农电网改造,切实解决两村人民群众用电难的问题。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投入资金1100.0多万元的官寨地灾治理项目即将完工,投入资金70.0多万元的木落湾子地灾搬迁治理项目正在进行,预计年底完工。

2.3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实现民主管理 1)根据新农村建设发展需要,配齐配强村级班子及村级后备力量:利用村支两委班子的作用,把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传达到千家万户;把村里有一定威望、有责任心的人吸纳到党组织中来。2012年来,共发展党员12名;抓组织建设为重点,着力推进规范化管理。对马路乡13个党支部进行分类定级,建立台账强化管理,通过考试、考察、公示、会议研究共计选拔村级后备干部18名,提高村级后备力量。2)以抓人才队伍为重点,提高党员群众整体素质:党员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乡党委开展各种技能培训400人,开展党员学习25场次,开展入党积极分子在乡培训100余人次。3)结合新农村建设实际,加强民主管理及时向群众传达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对村的财务、惠农政策的落卖情况及时给予公开、公示。

3.新农村建设成功经验和举措

1)领导重视。自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抓,各部门形成上下连动的工作格局扎实有效地开展新农村建设。2)工作思路清晰。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以思路决定出路,千方百计引资引项目。3)强化基层基础建设。配齐配强班子,强化村级自身建设。4)社会事业上促和谐。要建设和谐文明新村,就要按照公共服务公益化的目标,加快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4.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4.1存在的问题1)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制约农业产业进一步发展。2)农民基础薄弱,无力筹措自付资金,导致村容村貌的改变极为缓慢。3)农民的思想素质还较为低下,首先是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等、靠、要的思想普遍存在;其次是对乡党委、政府的发展不支持,征地难,导致发展滞后。4)干部职工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工作中缺乏创新精神。5)新农村建设范围广、对象复杂、难度大。6)乡级无财政收入,各类项目建设配套资金无法落实,影响项目争取和落地。

新农村建设成果精选篇5

一、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取得明显成绩

2008年,国家档案局、民政部、农业部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我市对此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学习和贯彻落实。市档案局、市民政局、市农委联合转发了《意见》,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了工作要求;并联合印发了《北京市村级档案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我市村级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国家档案局、民政部、农业部在2010年又印发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实施办法》。我市进行了认真学习,并按照要求,确定了昌平区、平谷区作为我市示范县活动的试点单位,同时以示范县验收标准为工作标准,全面指导全市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开展。经过努力,昌平区已于2011年通过了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区领导小组的验收,成为全国第一批、我市第一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区;平谷区目前正在积极开展示范区创建的各项准备工作;其他涉农区县也以创建工作为契机,以示范县验收标准为目标,努力提高档案工作的整体水平。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全市档案工作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农村档案工作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近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农村档案工作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在组织、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了更多的保障。市和区县档案局被列入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工作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为农村档案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档案工作被列入市和部分区县的农业发展专项规划、新农村建设折子工程等文件,昌平、平谷、门头沟区委和延庆县委将档案工作列入对乡镇村的检查、考核内容,为农村档案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政策和制度保障;昌平、海淀、大兴、延庆、密云等区县政府为农村档案工作拨付资金或配备设施设备,为农村档案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尤其是昌平,在2010-2011年度,区委、区政府投资415万元为全区17个镇街、304个村配备了数码相机、计算机、空调等设施设备,极大地改善了镇、村档案室的办公条件。这些措施有力地保障了农村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认真履职,农村档案工作指导服务力度不断加大

市和区县档案局采取多种方式推动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开展。通过制定村级档案管理办法、农村档案工作考核标准等文件,统一指导、检查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建立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村,通过组织观摩学习、召开经验交流会等方式,以点带面、典型引领,推进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全面开展;通过开通网络语音、视频指导,将档案培训课件、业务标准规范上传网络共享等方式创新农村档案工作指导方式;通过组织农村档案员集中培训、到各乡镇村进行按需培训、开展专项工作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有效提高村级档案员业务水平,2008年以来全市涉农区县培训档案员共计约1.5万人次。

针对农村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主动开展档案服务工作。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大兴、通州、顺义、昌平、房山等区县档案局加强对50个市级挂账村档案工作的指导并对拆迁情况进行拍摄,其他区县档案局也开展了对拆迁村的主动记录工作,完整留存城乡一体化建设历史记忆;房山、平谷、通州、怀柔、密云等区县档案局开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档工作的指导;平谷区档案局指导乡镇开展“一乡一品”试点,建立乡镇特色档案;朝阳区档案局加强对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储备等工作档案管理的指导。

大力丰富馆藏资源,更好地为农民服务。确定涉农专业档案接收范围,全面接收各类涉农档案。至2011年底,各涉农区县档案馆已接收宅基地、个人建房、农业普查、农业区划、土地承包等十余类共计75万余卷件涉农档案进馆,为农民利用档案提供了资源保障;昌平、海淀区档案局建立了“三农信息”专栏,上传涉农的政策文件、技术信息、开放档案目录等内容,平谷区档案局开发了“平谷区农村档案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在线提供开放档案目录及全文检索、预约查档等内容,为农民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

(三)涉农部门协调配合,农村档案工作呈现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市、区县农委、民政局等涉农部门与档案部门积极配合,在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村务公开、农村“两委”换届、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工作中,都对文件材料收集、保管、移交等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共同制定相关工作档案管理办法;对土地承包档案清查、集体产权林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经营权登记、农村换届选举等工作中形成的专项档案进行联合指导和检查。房山区农委、经管站在制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评分细则与标准》中明确了档案管理的要求;昌平区经管站以档案为依据开发工作系统,既发挥了档案的作用,又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四)三级联动抓规范,村级档案工作水平明显提升

在全市所有行政村全部完成建档工作的基础上,市档案局提出行政村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的目标要求;各区县档案局认真贯彻市档案局要求,结合本区县实际,制定实施办法,落实目标要求。各区县的乡镇档案部门加强对土地承包、产改、林改、宅基地等涉农档案的收集、管理,采取集中培训、实地指导、网络指导、组织观摩、检查评比等方式对村级档案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加大对村档案员的培训力度,把目标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在全市农村形成了市、区县、乡镇三级联动,共同推进村级档案工作规范化的良好局面。

村级档案工作是农村档案工作的基础,必须下力气抓实抓好。在三级联动的推动下,村级档案工作有了明显变化。各行政村档案室加强了对村民、流动人口、新农村建设、社保、换届选举等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部分行政村还留存了房地契、户籍、村账等上世纪60年代的档案。至2011年底,全市各行政村共保存了246万卷件档案;50%以上的行政村实现了使用计算机管理、利用档案,利用互联网查阅政府公开信息和档案信息;一些行政村编写了大事记、组织沿革、村志等材料,并举办了展览。村级档案在产权制度改革、解决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村级档案工作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我们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各区县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发展水平不平衡。部分涉农部门、乡镇对农村档案工作的认识还不够高;乡镇档案员兼职过多(平均兼职5项),对村级档案工作监督指导还不够到位;村级档案室建设存在一定差异,有10%的村还使用木柜、塑料盒保管档案,约50%的村档案室没有安装防盗门,缺少灭火器等设施设备,不具备安全的档案保管条件;村级档案人员存在兼职多、不稳定的情况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主要任务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积极宣传和推广我市创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区的好做法、好经验,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

(一)进一步提高对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争取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档案资料,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真实记录,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基础,是服务民生工作的重要依据,在提高农村基层政权和村民自治组织管理水平、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民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繁荣农村文化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各级档案部门要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高度认识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克服畏难情绪,加强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宣传,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涉农部门对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支持和配合,着力解决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持之以恒地做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不断提高农村档案工作水平。

(二)进一步巩固农村档案工作规范化建设的成果,推动农村档案工作科学发展

各级档案部门不能满足于现有的农村档案工作规范化建设的成果,要再接再厉,继续加强监督指导,推动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科学发展。第一,坚持三级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市、区县、乡镇三级档案部门要统筹协调,进一步明确职责,建立联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各级档案部门要继续加强与农业、民政、林业、水务、社保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建立良好的协作机制,保证档案工作与业务工作的同步开展,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第二,加强档案管理制度的完善和落实。要指导涉农部门、乡镇、村随着工作的发展,健全、完善档案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尤其是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村“两委”换届档案交接制度等。要加强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和考核,保证各项档案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得到有效的执行。

第三,加强涉农档案的收集工作。要指导涉农部门、乡镇、村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业生产、农民生活、资产管理、村民自治、新农村建设等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材料收集齐全,集中管理。要按时接收乡镇和涉农部门重要涉农档案进馆,丰富馆藏档案资源。

第四,加强村级档案的安全管理。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和乡镇,大力加强村级档案室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备符合档案保护要求的、数量充足的柜架和装具,完善保管条件,确保档案安全。

第五,加强新农村建设档案服务工作。要进一步增强档案服务意识,通过网络服务、送档上门等方式,为农民提供更便捷的服务。要指导乡镇、村做好档案利用工作,充分发挥档案在行使政府职能和维护农民权益方面的作用。

第六,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新领域、新方式。要结合本地区新农村建设工作和档案工作的实际,深入研究乡镇、村、各类经济组织档案的收集、管理、利用等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新方式、新方法,推动农村档案工作与时俱进、科学发展。

(三)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检查指导力度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农业农村档案管理,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整体水平,使档案工作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局与市农委、市民政局研究决定,将以创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区为契机, 根据国家档案局、民政部、农业部联合制发的有关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办法和标准,联合印发《北京市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测评办法》(以下简称《测评办法》)。这个《测评办法》借鉴了国家档案局创建工作的测评标准,采取了市档案局主要牵头,区县互评互验的方式,目的是使各区县之间形成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检查、相互促进的良好氛围,齐心协力,共同促进全市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新农村建设成果精选篇6

同志们:

今天县委、县政府召开这次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全面总结20__年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安排部署今年的新农村建设任务。现在,结合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我就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讲三点意见。[找文章到文秘站 ()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一、认清形势,寻找差距,切实增强抓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0__年,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重大突破的一年,也是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一年来,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坚持"二十字"方针要求,按照"产业先行、基础突破、典型带动、稳步推进"的思路,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切实改善基础条件,全面推进新村建设,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迈出了可喜的步伐,拉动了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预计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8.04亿元,比上年增长25,农民人均纯收入20__元,比上年增长9.1。

一是良好的工作机制初步形成。年初,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县委副书记等领导为副组长,20多个县级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规划建设和督促检查三个小组,从组织领导、规划建设、检查验收等环节明确了职责。同时,建立了"党委挂帅、领导包抓、部门帮扶、乡镇负责、群众自主、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对乡镇和相关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评的重要内容,实行单项考核,调动了乡镇、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包抓乡镇的县级领导深入一线,现场指导,帮助乡镇解决实际问题。各包扶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从技术、项目、资金方面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各乡镇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挂帅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本乡镇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并广泛发动群众,争取项目,落实资金,确保了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

二是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加大。按照"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要求,全年投入财政支农资金20__多万元,争取省、市各项专项资金2640万元,县上包抓部门捐赠资金130万元,全县用于新农村建设投资累计达到了5000万元。

三是产业培育迈出新的步伐。各乡镇紧紧抓住发展经济这一中心,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壮大支柱产业,完成果树建园7万亩,超额2万亩完成了年度计划任务,全县水果面积达到27万亩,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四是通村公路建设成绩显著。抢抓通村公路建设历史机遇,全县累计完成投资4300万元,建成通村公路75条225公里,是全县原有村级油路里程的23倍;通达147个行政村,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59,成为全市农村油路通达里程最长的县区之一。通村油路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出行条件,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是村庄建设工作起步良好。全县共建设新农村居民点53个,建成新居2269户13555间27.11万平方米。车家庄乡百户新村、龙高镇甘池、南武、新民镇东坡等一批新村庄初具规模。探索出了"移民新村、联合集约、旧村改造、小城镇、小社区"五种村庄建设模式,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县新农村建设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工作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乡镇、部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认识不足,存在着被动应付的思想倾向,缺乏抓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规划设计普遍滞后。从全县来看,没有统一、完备的村庄布局规划和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从村级建设来看,80个布点村普遍只有一张新村建设平面图或效果图,没有详细的施工设计图;从规划门类来看,有村庄建设、公路建设规划,而产业发展、农民教育规划至今仍停留在调研编制阶段,新农村建设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三是建设内容不够全面。一些乡镇对新农村建设科学内涵理解不透,把握不准,工作中重视村庄建设,忽视产业发展;重视经济建设,忽视农民培训;重视公共设施建设,忽视村级民主建设,存在着以偏代全的问题,不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是建设资金严重匮乏。对一些涉农项目没有做到统筹安排,资金不能集中使用,资金浪费和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存在;农民信贷门槛过高,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

解决,新农村建设存在着"缺血症"。五是包抓责任落得不实。一些部门和单位缺乏全局意识,认为建设新农村是乡镇的事,与已无关,不闻不问,对包扶工作重视不够,支持不力,对所包乡镇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漠不关心,无所作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此,全县各级、各部门都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抓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的工作,努力开创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努力开创全县新农村建设新局面今年,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及全县20__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适度超前,科学设计,稳步推进"的原则,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实现农业稳步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的目标。

奋斗目标是:突出抓好80个布点村,50个重点村,26个示范村,1个示范镇建设工作,集中打好"产业培育、基础突破、村庄建设、农民培训、组织建设"五个战役,力争年内建成农民新居3240户1.9万间38万平方米,实现农村经济有新发展、农村生产条件有新改善、社会事业有新进步、农民文明素质有新提高、农村面貌有新变化、基层组织战斗力有新增强。

围绕上述目标,我县新农村建设必须突出抓好五方面工作。

(一)不断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农村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按照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结合"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大力发展农村主导产业。一要坚持大上水果不动摇。继续实行县财政每株苗木补助1元的政策不变,年内扶持群众高质量完成苹果建园任务5万亩,力争全县水果面积达到32万亩";要加强对现有果园的管理,全面落实"四项关键技术",加大示范园建设力度,完成果树强拉枝16万亩、巧施肥16万亩、果实套袋16亿只,新建省级示范园2个、市级示范园5个、县级示范园10个;要全面落实果园除草、喷药、施肥等措施,努力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作务水平,力争水果总产达到26万吨,果品商品率达到90%,水果产值突破3.5亿元,努力实现水果生产"发展、管理、提质"的三级连跳。二要坚持大力发展干杂果生产不动摇。要依托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技术优势,大力实施以抚育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干杂果"优果工程",把干杂果培育成我县农村又一特色产业。林业部门要尽快制定干杂果优果工程实施方案,为干杂果优果工程的启动实施创造条件。要加大干杂果生产科技投入,推广干杂果修剪、施肥的新技术,提高以柿子为主的干杂果生产水平,力争年内干杂果挂果面积达到7万亩,实现产值5000万元,使干杂果、水果成为拉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两驾马车"。三要坚持大力发展畜草业生产不动摇。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走科技兴畜之路,大力推广家庭适度规模养殖,积极建设一批专业户、专业村,加强疫病防治工作,确保畜牧业生产健康发展,力争年内发展养殖小区16个、专业户100个,全县畜禽饲养总量达到131万头(只),出栏90.9万头(只),实现产值9837万元,比上年增长6.5;要加大10万亩优质饲草管理力度,全面落实除草、防病、灭鼠等措施,巩固饲草基地建设成果,年内生产优质饲草8万吨,实现产值4000万元。四要坚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不动摇。要围绕"彬县技工"这一劳务品牌的开发,建立以职教中心、劳务中心为主体的劳务培训、输出、安置工作体系,强化劳工技能培训,完善劳务输出网络,加强劳务信息服务,年内输出劳务人员1万名,使我县在外务工人员累计达到8.2万人,创收4.9亿元。

(二)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新农村建设的环境条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按照"基础突破"的要求,以示范村为重点,全面加强农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要继续加强通村油路建设。要动员全县干部群众大打通村公路建设攻坚战,年内完成投资4500万元,建设油路(水泥路)225公里。交通部门要积极争取省、市专项补助资金,切实搞好技术指导,确保通村公路建设顺利推进。各乡镇要继续按照"群众打底子"的办法,要抓早动快,发动群众,精心施工,务必于本月15日全面启动通村公路建设工作,5月底前全面完成路基建设任务,为通村公路建设任务完成奠定基础。要继续加强农村其它配套设施建设。电力、水利、农发、扶贫、广电等部门要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工作力度,加快实施农村改电、改水、改土等工作,力争年内建成小型水利工程11处,新修"四田"1.5万亩,改良土壤7000亩,建设移民新村13个,搬迁贫困群众150户750人,安装"村村通"设备40套,解决10个示范村通广播电视问题。要全力以赴抓好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各乡镇要大力实施以"四清"(清理粪堆、清理土堆、清理柴堆、清理垃圾堆)、"五改"(改水、改路、改灶、改厕、改圈)为重点的村容村貌整治活动,解决农村脏、乱、差的问题。要合理设置农村垃圾堆放点,实行垃圾集中处理,切实解决农村垃圾乱堆乱放的问题。要积极开展"美在农家、绿在农家"活动,动员群众刷新房屋墙壁,栽花种草,植树造林,美化家园,全面提高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真正让我们的新农村绿起来、美起来、靓起来。

(三)强力推进示范村庄建设,努力打造新农村建设载体。新村庄既是新农村经济实力、群众素质的综合体现,也是群众发展生产的重要前提。要坚持就地建设与移民搬迁相结合,新村建设与旧村改造相结合,政府抓配套与农民建房屋相结合,强力推进新村庄建设。新村庄建设要本着"集中、集约"的原则,尽可能建设一批规模较大、居住集中、条件较好的大村,减少自然村庄,节约建设用地,降低建设成本,提高建设效能,推动村庄建设向规模化、社区化、现代化发展。民政部门要按照这一要

求,年内完成全县村庄布点调整方案,避免新村庄建设中出现重复和浪费问题,确保新村庄建设不走弯路。在新村庄建设中,要按照水、电、路相配套,功能、绿化、造型三统一,生态、景观、风格三协调的要求,合理设计新村庄布局,优化农民新居户型结构,确保每个示范村实现道路柏油化、设施配套化、村庄绿色化、功能齐全化。要进一步完善新居功能,由县财政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支助农民建设新居"沼气池、洗澡间、卫生间"三大硬件,促进农民生活方式转变。要严格按照规划建设,不得随意变更建设规划设计。各乡镇党委、政府,县级有关部门(单位)要按照"统一标准、统一红线、统一施工、统一验收"的要求,抓好村庄建设工作。属新建村庄的,主街道宽度必须达到14米以上,预留人行道、绿化带、排水渠;硬化主、副街道(柏油铺筑或水泥),铺设压花砖,建设绿化带,加盖排水渠,有条件的村要铺设地下排水管网;要建设村委会办公场所、广场、文化室、医疗室等公益事业设施。属旧村改造的,要拆除临、危建筑、土围墙、门楼,修建标准统一、式样新颖的围墙和门楼;硬化主、副街道,改造衬砌水渠;铺设人行道,条件许可的村要铺设水泥压花砖,建设绿化带,建设文化墙,改造村委会、学校、文化室等公益事业设施,完善配套功能。龙高镇要把龙马、梁家的村庄建设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与旅游产业开发结合起来,与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结合起来,综合推进示范村建设各项工作,使每一个村都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精品,努力把龙高镇建成全市新农村建设第一镇。(四)积极抓好农民教育培训,培育新农村建设的新型主体。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能否实现,最终取决于能否培育新型农民。各乡镇、各部门都要把农民教育培训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长期工作来抓。一要依托县委党校和远程教育等资源,采取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专题讲座与排忧解难相结合的办法,重点围绕党建知识、法律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加强对农村支部书记、村主任的教育培训,培养一批懂经济、会经营、能管理的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二要依托县职教中心、乡镇农民夜校,围绕我县农村主导产业发展,重点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就业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发展生产和外出务工的能力,努力培育"双向"增收的新型农民。三要围绕"八荣八耻"和"五好家庭"、"文明家庭"、"百名孝子"评选,在农村广泛开展文化科技、法律法规、传统美德教育,引导农民讲文明、讲诚信、讲和谐,倡导新的生活风尚,展示新的精神风貌。县新农村办要会同县教育局、农业局抓紧制订全县农民培训方案,确保全县农民培训工作稳步推进。

(五)全面加强农村组织建设,切实加快新农村民主化进程。基层组织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力量。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使农村基层组织真正成为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的战斗堡垒。一要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要按照有活动室、有电教设备、有学习资料、有宣传专栏、有活动器材、有统一标识的"六有"标准,全力抓好80个布点村、50重点村、26个示范村的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为农村基层组织开展活动创建良好条件。二要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要按照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新农村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的"五好"要求,采取调整、培养、储备等方式,把政治过硬、作风正派、德高望重、能带领群众致富的能人调整充实到农村"两委"班子中来。要加强村级干部教育培训和作风建设,积极开展农村"两委"优秀班子创建活动,引导乡村"两委"班子成员不断增强民本意识、奉献意识、团结意识和廉政意识,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和衷共济,同谋发展,做新农村建设的开路先锋,带领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齐心协力建好自己的家园。三要大力推行民主管理。要不断创新农村民主管理形式,搞好村务公开,切实解决好计划生育、退耕还林、土地承包等农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焦点问题,保护好农民的利益。要严格落实"一事一议"制度,充分尊重并切实保护农民群众的合法利益,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调动农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农村民主管理水平。要进一步畅通群众渠道,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矛盾,积极开展平安乡镇、平安村组创建活动,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农村社会大局稳定,增强农民群众的安全感,让全县农民生活在安全和谐幸福的社会里!

三、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任务全面完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各乡镇、各部门一定要强化工作措施,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一要强化宣传。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为此,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通过刷写标语、悬挂横幅、巡回宣讲等形式,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政策措施,真正使党的这一惠农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县委宣传部要研究制定新农村建设宣传提纲,指导各乡镇、各有关部门扎实搞好政策宣传工作。县广电局要开辟新农村建设专栏、制作新农村建设专题片,宣传报道先进典型,努力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县文体局要组建文艺小分队,编排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跟集赶会,巡回演出,提高广大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各乡镇要采取召开会议、印发资料、举办讲座等方式,认真搞好新农村建设有关方针政策的宣传工作,使广大群众明白自己是新农村的建设主体、投资主体和受益主体,真正变"要我建"为"我要建",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拥护、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局面,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县人民的共同行动。

二要整合资金。资金短缺是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的瓶颈制约。为此,今年,各部门争取到的涉农资金都要向新农村建设倾斜,做到资金统一管理,统筹安排,捆绑使用。具体地讲,计划、财政、农果、林业、水利、草畜、扶贫、教育、卫生、土地、交通、农发、电力、电信、广电、网络中心等部门、单位争取的项目资金,都要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围绕新村转"的原则,扶持新农村建设。项

目资金必须由县财政专户管理,县社会主义新农村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到所确定的示范村建设上。要在用好"以奖代补"资金的同时,鼓励引导农民筹资投劳,切实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一是各乡镇要想方设法,盘活各类资产、资金,最大限度地支持新农村建设。二是要鼓励群众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动员本村在外名人、企业家捐资助学、修路、引水、通电,努力改善家乡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包抓重点村建设的部门、企事业单位要全力以赴为村上跑项目、争资金;年内任何部门、单位对包建工作不能出现"零支持";年产5万吨的煤炭企业包建投资不得少于100万元。四是各金融单位要降低贷款门槛,尽可能地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信贷资金,年内各金融单位不得出现信贷"零支持"。

新农村建设成果精选篇7

[关键词] 新农村 特色产业 新型农民

延安市是陕北的一个农业市,农村人口多达156万,占总人口的74%以上。近年来,延安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大幅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本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可靠的物质支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后,延安市共确定200多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涉及农户3.5万户,农民11万人,任家塬村就是其中之一。近年来,该村大力发展以苹果为主的特色产业和沼气养猪的后续产业,加快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走出了一条陕北干旱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子。2005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镇”称号。任家塬新农村建设的路子,在陕北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所以,笔者几次到本村进行实地调研,试图以本村为个案,发掘陕北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潜力和探究存在的制约因素,从而提出自己的政策建议。

一、延安市任家塬村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

任家塬村位于延安市临镇镇以北9.7公里处,全村93户,306人。2005年以来,该村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同心协力,实现了2007年人均纯收入10000元的奋斗目标,正在向2008的11000万元迈进。

1.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

2005年以来,任家塬村先后完成引水工程一处,三级柏油路9.7公里,生产道路5公里,巷道硬化0.6公里,实现了户户通程控电话和闭路电视。新建村级文化大院一个,休闲广场一个,完成新型民居建设68户,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2007年春季,重点完成了农户宅院周边及公路沿线的绿化、美化工程,使用云杉、中槐、侧柏等绿化树种24000余株。进一步添加了公厕和多个垃圾台,村容村貌得到了彻底改善,实现了绿化、美化和净化的目标。

2.进行绿色苹果出口基地建设

加大对苹果产业的科技投入,在全面推广果树管理五项关键技术的同时,完成果实套袋800万个,搭建防雹网1326亩,修建高标准果库70座,果园种草1000亩,果业生产的科技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2007年该村苹果总产量达197万公斤,产值突破296万元。

3.积极推广沼气养猪、沼液还田的生态农业模式

沼气是人畜粪便等有机废物在厌氧和一定温度、浓度、酸碱度等条件下,经微生物发酵而产生的一种可燃性混合气体,其主要成份是甲烷。农村大力发展沼气,有利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改善生态环境,而且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改善农村公共卫生环境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任家塬村累计建成四位一体沼气68户,农户用沼液作为饲料喂猪,降低了养猪成本,去年猪出栏368头,产值42万元。产业发展后经十足、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二、延安市任家塬村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新农村建设,任家塬村的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改变,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但不可否认,在这一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的瓶颈因素,制约着任家塬村新农村建设规模的提升和质量的飞跃。

1.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改善投资主体单一

从全国情形来看,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改善是大多数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举措,任家塬村也不例外,引水工程、三级柏油路、生产道路、巷道硬化、程控电话、闭路电视等都大大改善了村民的人居环境。但是,这些建设主要是由政府来推动,政府成为主要的投资主体,民间投资薄弱,从而使得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后续投入缺乏,没有从根本上调动村民的参与热情。

2.主导产业的发展规模受限

苹果产业是任家塬村的主导产业。任家塬村总耕地面积2400亩,苹果面积1400亩,是一个苹果专业村。遗憾的是这样一个苹果专业村并没有带动周边邻村发展起来,从而使得发展苹果深加工受到限制。就是说,如果开办一些乡镇企业发展苹果深加工,仅靠任家塬村的苹果产量是无法满足生产需求的。这样,任家塬村的苹果基本上没有鲜榨苹果汁、苹果浆、苹果酒、苹果醋、苹果脆片等这些深加工产品,苹果都是直接销往全国市场,没有从苹果产业的附加值上取得更多的效益。

3.后续产业缺乏

任家塬村以苹果作为主导产业,几年来,村民们从苹果的种植和销售中得到了巨大实惠,村民没有一人外流,全部留在村里致力于苹果产业的发展。但是,从中我们也不得不引发一种担忧。苹果产业的发展受到气候、病虫、产品的更新换代等因素的影响,一旦产业遭受破坏,后续产业又不能发挥很好替代作用,那么任家塬村就要遭受毁灭性打击。尽管任家塬村也有沼气养猪、沼液还田以及庭院经济等后续产业,但无论从规模还是质量上来看都是不够的。

4.富裕村民的精神消费成为空白

2007年任家塬村人均纯收入10000元,完全达到了小康水平的标准。但是,富裕起来的村民对于财富的支配主要用于购买手机、大兴土木搞修建、大操大办婚丧婚娶等。据调查,任家塬村娶一个媳妇基本上要花去5-6万元左右的费用。尽管也有文化大院、休闲广场,但基本上是村民劳动之余休憩的地方,没有实质性的精神消费,尤其是青年农民,他们渴望新的生活方式,追求时尚的生活节奏,富裕的物质生活和贫乏的精神消费在他们身上形成很大的反差。

三、对延安市任家塬村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

在陕北这块广阔贫瘠的土地上,任家塬村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已经成为一种示范和典型。但是,诸多问题的存在也困扰着任家塬村的进一步发展和再上新台阶。这些问题在陕北新农村建设中也具有普遍性和共识性,由此,如何针对问题,提出对策成为主要问题。

1.继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以特色优势产业为龙头,不断为陕北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

推动任家塬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首要因素是该村具有优势特色产业――苹果产业。一个村子要尽快发展起来,产业的带动是必不可少。所以,每一个村子必须努力探索适合本村特点的产业优势,以此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当然,各地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科学技术的推广和运用,也要注重对后续产业的开发和培植,从而形成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互补的产业格局,为农村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这里要强调的是,尽管陕北地域广阔,各村的实际情况会有很大差异,但在相对集中的地域情况还是会有一些大同小异,所以,一定要注意规模经济的发展,这样才能形成气候,集聚资源,为各种产品的深加工创造条件,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如陕北洛川地区处于苹果生产的最佳种植适生区,苹果业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导支柱产业,已获得苹果生产的原产地保护标志,产品远销国内及东南亚、欧美市场,对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榆林地区沿黄河府谷、神木、佳县等6县的68个乡镇,目前,挂枣面积达3.33万平方公里,年产鲜枣8万吨,产值3.2亿元。可见,把经济林果业的发展定位在特色优势产业上是发展区域经济的战略选择,也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造福一方百姓的的切入点。

2.提高农民自身素质,造就陕北新农村建设新型主体

在农民工问题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的时候,任家塬村306位村民无一人外流,全部留在农村务农,这种逆城市化的反向社会流动,再次证明了新农村建设的最主要主体是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最重要主体。所以,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为此,必须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

首先要抓好对农民的教育培训,这包括政策的宣传教育、农民对政策的理解领会等。必须把对农民的教育培训贯穿于新农村建设始终,依靠农民素质的提高和农民的积极创造,促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健康发展,这是保证新农村建设任务顺利实现的根本。

抓好农民的基础文化素质教育。农民的落后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主要表现在文化素质方面。陕北农民的总体文化素质偏低,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较差,有不少农民缺乏基本的文化教育,甚至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首先要从普及基本的文化知识入手,采取举办夜校、补习班、电化教育、知识讲座等多种方式,进行文化课、市场基本常识等知识的教育,提高他们认知世界、认识事物、明辨是非的能力。

抓好农村实用技能培训。主要是围绕产业建设进行实用技能的培训,比如,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实用技能,力争达到村村都有实用技术能手,户户都有一名掌握实用技术的劳动力。同时,要围绕城市发展需要,对外出务工农民进行岗前培训,提高农民进城务工的能力。

在注重农民素质提高的同时,一定要有相应的载体满足他们的精神层面的需求。以产业带动发展起来的新农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封闭落后的农村,农民也不是传统意义上老实巴交的“老农民”。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也更加迫切。所以,要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努力构建具有内聚力和向心力的社区文化,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引导村民的正确消费,和谐党群、干群和村民关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用之不竭的内生力量。

3.注重知识型人才的引用,完善农村基层组织,从而为新农村建设集聚必须的人力资源和搭建积极向上的组织基础

新农村建设成果精选篇8

[论文摘要]延安市任家塬村是延安市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我们看到,该村在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故此必须要从继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以特色优势产业为龙头,不断为陕北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农民自身素质,造就陕北新农村建设新型主体;注重知识型人才的引用,完善农村基层组织,从而为新农村建设集聚必须的人力资源和搭建积极向上的组织基础等方面采取进一步的应对政策。

延安市是陕北的一个农业市,农村人口多达156万,占总人口的74%以上。近年来,延安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大幅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本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可靠的物质支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后,延安市共确定200多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涉及农户3.5万户,农民11万人,任家塬村就是其中之一。近年来,该村大力发展以苹果为主的特色产业和沼气养猪的后续产业,加快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走出了一条陕北干旱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子。2005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镇”称号。任家塬新农村建设的路子,在陕北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所以,笔者几次到本村进行实地调研,试图以本村为个案,发掘陕北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潜力和探究存在的制约因素,从而提出自己的政策建议。

一、延安市任家塬村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

任家塬村位于延安市临镇镇以北9.7公里处,全村93户,306人。2005年以来,该村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同心协力,实现了2007年人均纯收入10000元的奋斗目标,正在向2008的11000万元迈进。

1.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

2005年以来,任家塬村先后完成引水工程一处,三级柏油路9.7公里,生产道路5公里,巷道硬化0.6公里,实现了户户通程控电话和闭路电视。新建村级文化大院一个,休闲广场一个,完成新型民居建设68户,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2007年春季,重点完成了农户宅院周边及公路沿线的绿化、美化工程,使用云杉、中槐、侧柏等绿化树种24000余株。进一步添加了公厕和多个垃圾台,村容村貌得到了彻底改善,实现了绿化、美化和净化的目标。

2.进行绿色苹果出口基地建设

加大对苹果产业的科技投入,在全面推广果树管理五项关键技术的同时,完成果实套袋800万个,搭建防雹网1326亩,修建高标准果库70座,果园种草1000亩,果业生产的科技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2007年该村苹果总产量达197万公斤,产值突破296万元。

3.积极推广沼气养猪、沼液还田的生态农业模式

沼气是人畜粪便等有机废物在厌氧和一定温度、浓度、酸碱度等条件下,经微生物发酵而产生的一种可燃性混合气体,其主要成份是甲烷。农村大力发展沼气,有利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改善生态环境,而且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改善农村公共卫生环境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任家塬村累计建成四位一体沼气68户,农户用沼液作为饲料喂猪,降低了养猪成本,去年猪出栏368头,产值42万元。产业发展后经十足、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二、延安市任家塬村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新农村建设,任家塬村的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改变,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但不可否认,在这一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的瓶颈因素,制约着任家塬村新农村建设规模的提升和质量的飞跃。

1.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改善投资主体单一

从全国情形来看,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改善是大多数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举措,任家塬村也不例外,引水工程、三级柏油路、生产道路、巷道硬化、程控电话、闭路电视等都大大改善了村民的人居环境。但是,这些建设主要是由政府来推动,政府成为主要的投资主体,民间投资薄弱,从而使得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后续投入缺乏,没有从根本上调动村民的参与热情。

2.主导产业的发展规模受限

苹果产业是任家塬村的主导产业。任家塬村总耕地面积2400亩,苹果面积1400亩,是一个苹果专业村。遗憾的是这样一个苹果专业村并没有带动周边邻村发展起来,从而使得发展苹果深加工受到限制。就是说,如果开办一些乡镇企业发展苹果深加工,仅靠任家塬村的苹果产量是无法满足生产需求的。这样,任家塬村的苹果基本上没有鲜榨苹果汁、苹果浆、苹果酒、苹果醋、苹果脆片等这些深加工产品,苹果都是直接销往全国市场,没有从苹果产业的附加值上取得更多的效益。

3.后续产业缺乏

任家塬村以苹果作为主导产业,几年来,村民们从苹果的种植和销售中得到了巨大实惠,村民没有一人外流,全部留在村里致力于苹果产业的发展。但是,从中我们也不得不引发一种担忧。苹果产业的发展受到气候、病虫、产品的更新换代等因素的影响,一旦产业遭受破坏,后续产业又不能发挥很好替代作用,那么任家塬村就要遭受毁灭性打击。尽管任家塬村也有沼气养猪、沼液还田以及庭院经济等后续产业,但无论从规模还是质量上来看都是不够的。

4.富裕村民的精神消费成为空白

2007年任家塬村人均纯收入10000元,完全达到了小康水平的标准。但是,富裕起来的村民对于财富的支配主要用于购买手机、大兴土木搞修建、大操大办婚丧婚娶等。据调查,任家塬村娶一个媳妇基本上要花去5-6万元左右的费用。尽管也有文化大院、休闲广场,但基本上是村民劳动之余休憩的地方,没有实质性的精神消费,尤其是青年农民,他们渴望新的生活方式,追求时尚的生活节奏,富裕的物质生活和贫乏的精神消费在他们身上形成很大的反差。

三、对延安市任家塬村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

在陕北这块广阔贫瘠的土地上,任家塬村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已经成为一种示范和典型。但是,诸多问题的存在也困扰着任家塬村的进一步发展和再上新台阶。这些问题在陕北新农村建设中也具有普遍性和共识性,由此,如何针对问题,提出对策成为主要问题。

1.继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以特色优势产业为龙头,不断为陕北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任家塬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首要因素是该村具有优势特色产业——苹果产业。一个村子要尽快发展起来,产业的带动是必不可少。所以,每一个村子必须努力探索适合本村特点的产业优势,以此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当然,各地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科学技术的推广和运用,也要注重对后续产业的开发和培植,从而形成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互补的产业格局,为农村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这里要强调的是,尽管陕北地域广阔,各村的实际情况会有很大差异,但在相对集中的地域情况还是会有一些大同小异,所以,一定要注意规模经济的发展,这样才能形成气候,集聚资源,为各种产品的深加工创造条件,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如陕北洛川地区处于苹果生产的最佳种植适生区,苹果业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导支柱产业,已获得苹果生产的原产地保护标志,产品远销国内及东南亚、欧美市场,对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榆林地区沿黄河府谷、神木、佳县等6县的68个乡镇,目前,挂枣面积达3.33万平方公里,年产鲜枣8万吨,产值3.2亿元。可见,把经济林果业的发展定位在特色优势产业上是发展区域经济的战略选择,也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造福一方百姓的的切入点。

2.提高农民自身素质,造就陕北新农村建设新型主体

在农民工问题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的时候,任家塬村306位村民无一人外流,全部留在农村务农,这种逆城市化的反向社会流动,再次证明了新农村建设的最主要主体是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最重要主体。所以,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为此,必须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

首先要抓好对农民的教育培训,这包括政策的宣传教育、农民对政策的理解领会等。必须把对农民的教育培训贯穿于新农村建设始终,依靠农民素质的提高和农民的积极创造,促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健康发展,这是保证新农村建设任务顺利实现的根本。

抓好农民的基础文化素质教育。农民的落后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主要表现在文化素质方面。陕北农民的总体文化素质偏低,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较差,有不少农民缺乏基本的文化教育,甚至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首先要从普及基本的文化知识入手,采取举办夜校、补习班、电化教育、知识讲座等多种方式,进行文化课、市场基本常识等知识的教育,提高他们认知世界、认识事物、明辨是非的能力。

抓好农村实用技能培训。主要是围绕产业建设进行实用技能的培训,比如,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实用技能,力争达到村村都有实用技术能手,户户都有一名掌握实用技术的劳动力。同时,要围绕城市发展需要,对外出务工农民进行岗前培训,提高农民进城务工的能力。

在注重农民素质提高的同时,一定要有相应的载体满足他们的精神层面的需求。以产业带动发展起来的新农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封闭落后的农村,农民也不是传统意义上老实巴交的“老农民”。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也更加迫切。所以,要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努力构建具有内聚力和向心力的社区文化,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引导村民的正确消费,和谐党群、干群和村民关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用之不竭的内生力量。

3.注重知识型人才的引用,完善农村基层组织,从而为新农村建设集聚必须的人力资源和搭建积极向上的组织基础

新农村建设成果精选篇9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文化建设是重要内容。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是要培养农民主人翁精神,目的是在农村建立先进的文化体系,使农民能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获得有益的熏陶,达到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从目前新农村建设来看,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考虑到农村文化发展现状及农村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特征,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问题,要想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就要立足农村文化建设实际,深入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制定具体的解决对策,使农村文化建设能够取得积极效果。

二、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目前来看,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新农村建设质量,促进农村文化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其作用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文化建设对提高农民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农村发展过程中,农民的文化素质是决定农村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为此,我们应做好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将农民素质的提高当作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积极效果,满足新农村建设需要。

2、农村文化建设是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要手段。从新农村建设来看,农村文化建设是重要内容。为了保证新农村建设取得积极效果,农村文化建设应立足自身实际,努力提高发展水平,使农村文化建设成为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要手段,保证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效果。

3、农村文化建设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村文化建设不但在提高农民素质和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还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应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应从实际出发,认真做好农村文化建设工作。

三、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出现的突出问题

从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情况来看,虽然农村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考虑到农村发展现状,农村文化建设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以下问题,其中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存在问题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相对经济、精神相对物质一直处于次发展地位。一些基层干部思想上文化意识弱化,存在“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的模糊观念,对文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工作摆不上位置,农村文化发展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文化生活贫乏,难足群众之需。

2、农村文化活动太单一。多数农村的文化生活仍以看电视、打麻将、走庙子为主,不仅贫乏单调,还造成、迷信等不良风气漫延,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受到农村文化发展落后的现实因素制约,农村文化建设在文化活动的开展上难以在形式上有所突破。农村文化活动方式始终绕不开农村现有的文化氛围,有时候还会被不良活动所影响。为此,要想取得农村文化建设的成功,就要改变农村文化活动单一的局面。

3、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资金、人力投入太少。各个乡镇均没有独立的文化站舍,大部份镇文化站配置是“一块牌子一间房、一枚章子一张床”,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缺乏必要的设施、设备、场地,加之乡镇财政状况都不乐观,群众文化活动开展难度大。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主要以乡镇为主,而乡镇宥于捉襟见肘的财力和抓经济的压力,一是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处于“随意”状态。二是人力不足,没有专人负责。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农村文化在发展中难以取得积极效果,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亟待解决。所以,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必须夯实基础,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

四、当前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的应对策略及建议

从以上分析我们了解到,农村文化建设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重视程度、文化活动形式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这几个方面。为了保证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积极效果,我们应立足农村文化建设实际,从这三方面出发制定具体的应对策略:

1、改变传统的农村文化建设理念。从目前农村文化建设实际来看,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足的现象确实存在,为了保证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积极效果,我们应积极改变传统的农村文化建设理念,将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对新农村文化建设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应从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农村文化建设,将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提高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效果和质量,满足新农村建设需要。由此可见,农村文化建设,应从观念转变做起。

2、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形式。目前农村文化活动单一已经成为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在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应立足农村文化发展实际,采取多种手段积极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形式。首先,我们应在农村加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并结合农村实际,推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例如乐器演出和戏曲演出等,活跃农村文化气氛。其次,应充分发掘农民文艺,鼓励农民利用农闲季节开展交流活动。再次,充分发掘地方特色,大力发展地方农村文艺,提高农村文化建设质量。

3、增加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投入。考虑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应积极寻求政策支持,应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和资金人力投入上有所倾斜,使农村文化建设能够在基础设施、资金和人力上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满足,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积极效果,提升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和质量。基于这一认识,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可以采取政府投资和村民自筹的方式增加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使农村文化建设具备基本的物质条件,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取得实效。

新农村建设成果精选篇10

1、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为了充分发挥高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必须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高校特别是农业高等学校,应根据新农村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要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目的,坚持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有机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敬业精神、吃苦精神、奉献精神和实践精神。注重学科交叉,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充分吸收最新的农村适用的科技成果,切实加强课题建设,为农村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努力增强人才的适应性,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科技、教育、管理、文化人才的多种需求。

2、培养优秀的基层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校具有人才及教育资源优势,应主动与地方共同承担培养任务,打造能适应现代农业管理的农村优秀党政领导人才和农村企业管理人才队伍。在实现载体上,高校要以强化主体班培训质量为主,同时兼顾其他培训班次,改进课程设置,让学员增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在实现形式上,增加专题设置,注重案例教学,注重教学相长。“三农”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一个纷繁复杂的问题,牵扯面广、执行难度大、社会舆论对此又十分敏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进行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宣传,还必须引入大量案例教学,以带动学员学习的热情,促进学员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

3、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农村建设必须着力加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一是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开展“短、平、快”的实用技术培训,主要是针对农村脱贫、解决温饱问题的初级培训,开设一些如水产养殖、观赏园艺、畜牧草业、林业资源等短期培训班,以丰富农村业余科技活动,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二是要面向城乡劳动力市场需求,围绕农民转岗就业的需求,对广大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通过建立各种培训基地,多层次、多形式、灵活多样地开展培训,使农民能够掌握一技之长,增强其竞争力和转移就业的能力,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整体素质。

二、科技兴农的途径

1、参与新农村建设战略规划的的编制。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涉及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编制出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是确保新农村建设稳步发展的前提。规划涉及到水、电、道路等多方面生活设施,同时包括科、教、文卫等多项社会公共事业规划及农业生产规划。唯有多方面的专业人才通力合作,才能制定和谐的科学规划。高等学校学科门类齐全,专家学者云集,完全有能力编制出新农村建设战略规划。

2、为农村提供创新科研成果并加以转化。为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相适应,高校应主动调整科研方向和结构,把在服务“三农”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作为研究课题,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克难攻坚,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拓宽农业发展领域、提高农产品竞争能力源泉,不断地提供成果支持,使农业生产建立在循环农业、生态农业、节约农业、绿色农业的理念和模式之上。

探索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加快科技成果在农村的转化应用,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目前科技成果转化是我国的一大难点,我国每年有6000项农业科研成果,其转化率却不足三分之一。高校支持新农村建设正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契机,地方高校应当在科研部门中下设“现代农村实用技术转化推广中心”,更加注重成果的推广应用,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和产业化的有效机制,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解决农村和农民急需的技术。要以技术成果转化为纽带,促进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推动新农村建设和高校科研的健康发展。

3、鼓励专家、教授深入基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组织选派科技能力和组织能力强、思想素质过硬的专家、学者深入到农业、农村和农民中间,面对面地解决一些实际的科技难题。以农林学科的院校牵头联合有关院校开展多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对口合作,实施“教授带一村、村村有教授”计划。通过设立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农业科技顾问等途径,引导高校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科技人员,深入农村生产第一线,根据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在实践中寻找切入点,广泛开展合作攻关,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对科技问题需求。

4、建立农村科技示范基地。按照实现农业区域布局合理化的要求,高校应联合政府和社会力量,建立一批功能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科技兴农的示范效应。其中包括农业技术区域性实验;重大农业科技成果的试验;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农业技术培训、教学实习、科普教育、旅游观光等。协调好教学、科研和推广的关系,促进教学、科研和推广的有机结合,发挥高校信息密集优势和技术优势,转化最新技术成果和市场经济信息,服务农户,发展农户经济,带动产业发展。同时还可以安排研究生到农村进行实验,进行科研数据的收集,新产品的研发等,通过研究生把科学技术传授给当地村民,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样,既可以解决农村缺乏知识的实际问题,又能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农村实际经验相结合,共同创造“双赢”的局面。

5、发动学生深入基层,积极开展义务支教活动。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城乡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然而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低下以及人才的缺乏,使农村发展困难重重、进展缓慢,迫切需要一批高素质人才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加入到新农村建设的行列中,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共同繁荣。而我国农业的逐步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将为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提供广阔的职业空间。要制定有效政策,引导和鼓励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发挥自己的专长、贡献自己的才智。通过大学生村官、假期支教等形式,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下基层,扎根农村,用自己所学的技术和知识帮助农民群众移风易俗,掌握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以推进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工程,高校有良好的科技优势及物质保障,应担负起农村教育的文化使命,通过社会、政府及高校的通力合作,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

参考文献:

[1]高明国.高校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与途径研究[J].全国商情,2008(3)

[2]傅强.高校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新农村,2008(1)

新农村建设成果精选篇11

一、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第一要务,关键要发展现代农业,为新农村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产业是农民增收的载体与源泉,没有富裕的农民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因此,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要打造现代农业主平台。xxx是果业大县,拥有柑橘出口基地4个,无公害生产示范区5个,标准化绿色精品示范园30多个。目前,全县果业面积40万亩,果品年产量达到35万吨,产值近10亿元,农民收入的80%来自于果业。为了提升果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按照“天上点灯、树间挂虫、地下铺管、树下种草、果园养鸡”模式,大力推进以“现代设施、现代科技、现代标准、现代组织、现代农民”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建设,普及和推广黑光灯诱捕灭虫、果园滴灌节水配方施肥、肥水一体化、“以螨治螨”生物防治病虫害等先进技术,改善农业技术装备,提升产业科技含量,把果业打造成现代农业的主平台。二是要合理优化产业布局。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总体思路,有针对性地制定好乡镇特色高效产业发展规划,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改变单一产业结构现状,化解产业风险,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种养规模和经济效益。重点打造好xx茶叶、xx甜玉米、xx毛竹、xxx兰花、xx生猪、xx山羊等有特色、有潜力的六大特色板块基地,力争用三年的时间,形成“一乡一业”、“一乡多业”的特色板块经济发展新格局,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农村经济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三是要提高产业综合效益。大力发展果品精深加工业,在扶持做强xx有限公司、xx果业有限公司、xx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基础上,以建设“百里果品加工长廊”为契机,继续引进一批集果品分级打蜡、储藏包装、精深加工、销售运输为一体的果品加工龙头企业,特别是要重点引进若干个残次果品榨汁厂和大型仓储气调库,延长果品上市期和产业链,提升果品附加值。发挥经济合作组织“上联政府、下连果农、外接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形成具有鲜明特点的利益共同体,增强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升产业综合经济效益。

二、坚持把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作为内生动力,关键要培育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增添新的活力

农民是农村社会的主人,建设系农村农民群众最有发言权。因此,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积极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一是要提高农民的技能本领。以农民培训学院、农民创业服务中心为龙头,结合乡、村、社区三级培育网络,以农村乡土人才和县、乡果技员为主体,制定《新型农民教育培训规划》,把农民技能培训与“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和省定贫困村“一村一名中专生计划”有机结合起来,为新农村建设培育一批现代新型农民。二是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农民群众“开窍”了,就有主动性和创造力。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好、调动好、保护好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农民主体作用具体化,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参与进来,让群众去做群众的工作,让群众去办群众的事情,避免政府“包办包揽”、群众“袖手旁观”的问题。三是要催生农民的文明意识。新农村建设是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机统一体,在狠抓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应当注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积极组织开展农村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和科普宣传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广大农民远离、远离封建迷信、远离愚昧无知,努力形成健康、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

三、坚持把村庄规划摆在龙头位置,关键要彰显地方特色,为新农村建设打造精品示范点

长期以来,农民建房长期受封建宗族、宗法势力的约束和农村堪舆文化的影响,致使农村建筑杂乱无章,缺乏整体的规划性和观赏性。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立足长远、统筹规划,把村庄规划摆在龙头位置。一是要制定好新农村建设详细规划。在继续完善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要按照“方便农民、提升农村、发展产业”的要求,把村庄规划与产业规划、公共设施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对每个自然村庄进行详细的规划,充分体现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前瞻性。二是要严格执行好规划。牢固树立规划也是法规的意识,规划按程序一经批准,就不能任意更改、随意调整,必须严格规划来实施,坚决杜绝“领导就是规划”现象。三是要注重规划的递次性。坚持“分步实施、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在设计户型上要结合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多征求群众意见,多设计新颖、实用的户型供群众选择,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避免出现新的“空心屋、空心房”。四是要注重规划特色性的彰显。有特色才会有魅力、有品位。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根据当地的地质地貌、资源优势、文化习俗等进行科学规划,形成独具特色的自然村落、田园农庄、农村社区,防止千村一面。如在果业规模大丰富的xxx等村,着力打造一批“橙园新村”示范点;在商贸较繁荣的xx村,着力打造聚集效应强的、具有现代气息的社区型新村镇;在客家围屋和古宅保存完好的xx村,努力打造客家纯朴民情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客家民居。

四、坚持把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作为惠民工程来抓,关键要增加财政投入,为新农村建设搭建承接平台

农村公共事业滞后是制约农村发展的最大障碍,必须通过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使更加的资金向农村倾斜,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健康发展。一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巩固“两基”教育成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完善农村受灾群众救助制度,做好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促进农村残疾人事业发展。二是要发挥金融机构支农作用。以“十大体系”建设为契机,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加大地方金融机构对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重点发挥好县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为农服务的功能,进一步推广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建房贴息贷款的做法,建立健全林权、果园贷款抵押制度,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向农村注入更多的金融血液。三是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扩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覆盖面,切实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构建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推进农村能源建设,扩大和推广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形成清洁、经济的农村能源体系;健全农村卫生保洁长效机制,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积极发挥信息化为农服务作用。

新农村建设成果精选篇12

2005年7月,永安镇白果村被国家建设部列为全国首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新农村建设之初,农民担心搞成“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积极性不高,甚至还有抵触情绪……有的人扬言,除非国家全部出钱,否则决不参与。在镇上的指导帮助下,白果村先后召开村民大会、村组干部会、村民代表会、户主会,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工作。同时,组织村民代表到成都红砂村等地参观学习,让农民开眼界、变观念,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小康目标的有效途径。

农民观念变了,这就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配套建设机制,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永安镇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建立新农村建设农户自主投入机制。农民住房及庭院整治资金由农户自筹65%,县、镇补助35%,较好地解决了建设主体问题。农民从“要”转变成“我要干”。同时,永安镇把村庄整治规划和今后发展的设想提交给村民反复讨论,由群众自主决策;建立了村民自治监督小组、新农村建设议事组,对新农村建设的实施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在新农村的管理上,成立了由村民组成的新农村管理小组,对新村环境卫生、公益设施、村民衣着举止等作出了具体规定。这些措施,使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意识得到有效提高。

建设新农村,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确定发展思路。永安镇结合当地农民实际情况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确定了“规模适度的村庄布局,川西民居的建筑风格,功能完善的配套设施,生态良好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目标,以城乡统筹的理念,将农户向村民聚居点、中心村以及场镇集中。

白果村人多地少,资源紧缺,但是区位条件较好,具有打造生态休闲旅游的有利条件。在白果村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永安镇充分利用白果村地处双黄路文化休闲走廊和生态环境优、产业基础好的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积极开发文化休闲、农业观光、生态旅游产业,把村庄整治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把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培植新兴产业,确保了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同时,根据白果村的经济基础、区位优势、地形特点,镇上制订了“村庄发展治‘散’、基础设施治‘缺’、村内建设治‘空’、村容环境治‘脏’、农户住房治‘大’”的建设方案。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原则,全村规划建设5个聚居点。在聚居点建设中,实施道路硬化,完善供水、电力、通讯、光纤以及污水处理管网;配套公益设施,建设活动阵地,村口标志、公共厕所、垃圾堆放点;实行“三清三包”和“五改两建”;实施景观整治,并成功举办两届“红提文化节”,吸引30多万市民前来参加活动。

新农村建设成果精选篇13

1.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初见成效,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人参产业优势进一步提升,全县人参、西洋参栽培面积384万平方米,总产量340万公斤;以北五味子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发展迅速,北五味子栽培面积达到1.9万亩,各种中药材面积达到5200亩。红松果林、食用菌、山野菜、蓝莓等绿色山珍食品产业规模初步形成,发展红松果林7.5万亩、食用菌500万棒、蓝莓1100亩,发展“一村一品”项目44个,建设牧业小区42个;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健康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56户,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0个。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3061元提高到2009年的5133元,增长了67.7%。

2.民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农民生活质量稳步提升 农村泥草房取得突破性进展,累计改造农村泥草房30多万平方米,受益农户5026户,有6个村进行了整村改造;农村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实现了乡镇有卫生院、村有卫生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6.7%;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实现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全覆盖;文化、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98%,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6%,农村信息网络实现全覆盖。

3.不断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脏乱差状况得到有效治理 大力开展清理围墙院落、清理垃圾粪便、清理边沟污泥、清理乱堆乱建和实施改水、改厕、改灶、改路的“四清四改”活动。共绿化植树11.6万株,绿化、美化面积15万平方米;建垃圾站点458个;安装路灯1256盏;修砌围墙和景观墙3.9万米;改厨282户,推广标准化卫生厕所400个,建室内卫生间813户,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状况得到了有效治理。

4.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日趋完善 共完成“村村通”水泥路200公里,农村道路硬化率达到92%;完成饮水改造工程43项,解决了1.9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安全饮水率达到87%;建设乡镇文化站4个、村图书室49个、农村文化活动广场28个;安装太阳能及电热水器813户,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454个,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几年来,长白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在省市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关怀和帮助,从加强领导入手,不断强化五项保障措施,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扎实有效推进。

1.不断强化领导措施 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新农村建设领导机构,各乡镇及有关部门也都成立了相应机构,由编委核定6个编制,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保证了对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定期调度工作进展情况,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乡镇、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

2.不断强化政策措施 为保证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进行,先后制定了《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意见》、《部门责任分工意见》、《新农村建设扶持资金以奖代补暂行办法》、《新农村建设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部门包村帮扶新农村建设工作考评办法》等政策措施;县政府每年都与各乡镇、各相关部门签订新农村建设工作责任状,把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到乡镇和部门整体工作中进行考核,保证了各项工作都能落到实处。

3.不断强化帮扶措施 全县共安排91个部门包77行政村、31名副县级以上领导包保重点村,制定了《新农村建设部门帮扶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责任目标。同时,把包村工作纳入到部门目标管理绩效考核责任制,做到责任、目标落实到部门、到人头,帮扶部门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帮扶资金(物资)达1500多万元。

4.不断强化监督措施 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深入乡镇村屯开展调研,及时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和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定期开展工作督导,利用《新农村建设简报》、广播电视等媒体,及时通报情况、信息;通过召开设流动现场会、座谈会等形式交流工作经验,激发和调动了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5.不断强化资金保障措施 从2007年起,县财政建立新农村建设专项基金,并制定《新农村建设扶持资金以奖代补暂行办法》,对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进行以奖代补,累计发放新农村建设专项基金1000万元;县林业局每年拿出5000立方米集体林采伐指标,专项用于农村泥草房改造,累计拨付泥草房改造用材采伐指标15000立方米。

2010年,是全省启动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第一年,长白县按照省市的安排部署,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强村示范、村村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在省市试点村的基础上,选择基础相对较好、人口相对集中、辐射带动作用大的37个强村作为示范村,全面实施“强村示范、村村提升”工程。

1.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以参、菌、药、林、牧、绿六大产业为基础,加快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有机人参和野山参,积极开展北五味子GAP认证工作,稳定种植面积;新增红松果林11000亩、大果榛子1000亩、蓝莓500亩、文冠果20000亩,发展食用菌200万棒,新建牧业小区15个;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18个;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年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户。

2.进一步加快农村基础实施建设抓好江河堤防工程建设,加快小流域综合治理,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成10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解决5000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建设48公里农村公路,全面完成“村村通”工程;加快农村民生工程建设,完成农村泥草房改造1050户,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200个。

3.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进一步加大“四清、四改、三化”工作力度,利用春秋各一个月的时间为环境整治月,集中进行整治,建设标准化卫生厕所2400座;为鸭绿江沿线的37个村每个村安排一名公益性岗位卫生保洁员,建立长效监督管理机制。

新农村建设成果精选篇14

一、阳朔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

1、种植产业型新农村建设模式

所谓种植产业型新农村建设模式,是指农民立足于种植生产,依赖所在区域独特的资源或产业优势,围绕特色种植产业,实行专门化经营管理,通过一村一模式的发展壮大来带动全县乡村综合发展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

阳朔县葡萄镇福旺村委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走的这条道路。该村地处县城西北,距县城20余公里,距葡萄市场近。交通、水利设施方便,主要农作物种植为水稻、花生、玉米、萝卜等。自20*年以来,统战部门和政府通过调研,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大力推广特色种植产业——萝卜、早玉米,发展迅速,带动强劲。该村的订单种植产业采取“老板+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福旺村委种植萝卜500余亩,总产量达1700多吨,远销区内外。

葡萄镇下岩村地处桂阳公里沿线“绿色生态旅游通道”示范带,以绿化、果化为重点,利用该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建起了一个个科技含量很高的水果科技示范基地。村民生活富裕,家家住上新楼房,多数有彩电、冰箱,电话入户率80﹪。村容面貌新,示范明显。政府和统战部门建议该村规划为绿化苗种植区,水果种植区,水稻种植区。全村铺就水泥路,大路两旁绿树成荫。葡萄镇这样的村有福旺、马岚、仁和、葡萄、杨梅岭等村委。

葡萄镇多数村乡风文明,邻里关系和谐。

2、工业企业型新农村建设模式

工业企业产业型新农村建设模式,是指以发展乡镇工业企业为导向,推进农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企业主导型转变,增强工业企业对农业的拉力,以工业企业经济实力为基础,整合农村的土地资源,剩余劳动力等资源,实现工业、企业、农业共同发展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

同志指出:“发展乡镇企业,对农村的建设是一项带有革命性的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只有把乡镇企业搞起来,才能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解决农民富裕的问题;才能以工补农,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促进农业的现代化;也才能更好地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巩固农村基层的党政组织,拓宽农村共同致富的道路。”

阳朔县葡萄镇自2002年以来,确立了以工业强镇为工作目标,建成了交通、水电、通信、绿化完善的葡萄工业集中区。园区内建有标准化厂房10000多平方米,拥有竹木和大理石加工、陶瓷制作、茶酒类生产、矿业生产、旅游品销售等企业40多家。葡萄镇走的是一条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镇化发展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的乡村发展之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示范和表率。

工业的发展思路将改变以往的守候、等待企业上门投资的方式,采用以商招商,外出招商等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党委、政府和统战等部门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到外地考察和宣传,让外面的企业了解葡萄镇发展工业的软、硬投资环境,多引进一些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和项目,抓好项目建设,尽快投产、产生效益。加大对本镇农民和返乡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为工业、企业提供了充沛的人力资源,增加了本镇农民的非农项目收入。葡萄镇的做法,把一个工业园区的发展带动了十一个村委的新农村建设,实现了共同发展。这样的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是值得推广的。

3、商贸产业型新农村建设模式

商贸产业型新农村建设模式,是指通过发展农村商贸服务产业和市场流通,进而形成规模化的农产品销售和批发农产品市场,以市场促服务产业,以服务产业带动农村。最终形成商贸发达,村镇市场繁荣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

近年来,阳朔县委、政府坚持以“商贸领先,拉动农工”的战略决策,先后改建、扩建了白沙市场、葡萄市场、高田市场,发挥了乡镇商贸市场强大的引擎作用,走出了一条工业、农业、商贸产业结合的新农村建设路子。特别是季节性农产品市场异常繁荣,涵盖了全县6镇3乡的每一个市场,农产品交易额逐年上升。仅白沙水果市场金橘产销量每年都以26﹪的幅度增长。还有葡萄市场的花生、西红柿、生姜、辣椒等都形成了市场规模。目前,全县水果种植面积达22万多亩,在商贸产业的拉动下,产销两旺。阳朔还实施“城市反哺农村”和“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战略。例如建立数字电视站,扩建农贸市场,加大力度新建、改建农村公路,实施通村委水泥路面硬化项目。还计划投资7000多万元扩建县道葡(萄)至高(田)三级公路45公里。这些项目相继开工,融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

4、生态旅游型新农村建设模式

生态旅游型新农村建设模式,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和旅游支柱产业应用于农业、农民、农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既考虑节约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又要考虑具有农产品的明显特色。实现农业经济增长增收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

阳朔县建设百里新村示范带就是典型的生态旅游型新农村建设模式。为了统筹城乡发展,壮大农村经济,打造世界级旅游胜地,县委、政府筹建百里新农村文明发展的示范带,全面实施由葡萄镇乌龙村途径兴坪镇大坪村、白沙镇古板村到阳朔镇北门厄社区共四个乡镇七十三个自然村的“百里新农村示范带”建设。统战部门配合政府引导沿线农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金橘为主的优势水果产业,形成规模最大的万亩生态金橘示范园。沿线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超过万元,80﹪以上的村民将建乡间别墅。示范带建成后,阳朔生态旅游产业将成为世界级特色明显的农业产业。这是全国典型的独有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是实现共同发展的文明、和谐、富裕的创新,必将成为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典范。

二、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发展不平衡

通过调查显示,各乡镇的部分村民思想观念落后,安守现状,不思进取,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

2、在乡镇规划建设过程中,缺乏统一的部署。例如,水果市场过于集中在某一个乡镇市场,造成水果旺季,果农卖果难。是否考虑开设北遍---葡萄水果市场,中遍----白沙水果市场,南遍---福利水果市场。还有乱占用耕地建房,不考虑生态资源、环境保护问题等。

3、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少部分干部素质低,没有根据农村的自然人文环境,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来发展旅游、商贸、娱乐等产业。全县乡镇在小乡镇建设过程中没有考虑休闲、娱乐场所的设点。如乡镇休闲公园建设,体育场馆设点等。

三、建设模式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议

1、因地制宜,科学发展

阳朔县各乡镇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乡镇的生产、生活和生态条件不尽一致,地理环境、经济基础不一样,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也应当有所不同。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宜强调同一个建设模式,同一个标准,应当从各村实际出发,量力而行,科学发展,注重实效,避免搞形象工程,避免新农村建设走过场,避免搞超前过度建设、增加农民负担。例如经济较好的一些乡镇新农村建设主要向城镇看齐,建设过程中,尽可能地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经济条件差的贫困村,则要考虑大力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注重农村生态条件的保护。还要投资兴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立贫困户扶助机制等。

2、要量力而行,实事求是

新农村建设要保证在建设过程中,保持阳朔自然风光,山清水秀和淳朴的壮乡风情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人文旅游资源优势,启动百里新农村画廊景区的管理,实现农民富裕、农村优美、农业发达。但乡镇与乡镇之间不同,要量力而行,实事求是。不要相互模仿,不能相互攀比。各村镇经济发展水平,投入建设实力是不平衡的,新农村建设发展速度也是不一致的。各村各户的优势不同,特色各异,新农村建设模式应当丰富多彩。比如新建房屋中的农村新居,作为建设的一部分,并非家家户户都要统一模式,坡屋面、小青瓦、花格窗。建设应当量力而行,只要能够充分体现出对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对农村、农民生活方式的尊重就可行了。在选择模式方面,也不要要求大家都一个标准,一个模式,而应当结合各村各户的经济水平和老百姓的经济承受能力。阳朔民居的形成有着悠久的自然、历史的渊源,蕴含着传统的文化、民俗等人文信息,新农村建设中应当保留这种风格,既要凸现旅游名县特色,又要建成彰显传统文化的新民居。

3、尊重百姓,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