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设计范文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设计精选(十四篇)

时间:2023-12-04 10:00:10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设计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设计精选篇1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运动简便、行效显著、老少皆宜,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本节课是(水平二)的教材,主要以民族传统体育武术组合动作(二)为主,游戏练习为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教学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情境讨论学习,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并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2.运动技能目标:通过练习使90%的学生能模仿老师做出武术的连贯动作。

3.身体健康目标:通过游戏发展学生跑的能力,提高学生灵巧、协调等素质,促进健康。

4.心理健康目标: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运动中的心理感受,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根据本课教学内容枯燥的特点,结合体育与健康的教学新理念,大胆运用创新教学,一改以往先示范后讲解再练习的常规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武术组合动作为主线。首先采用情绪激励法和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还采用镜面示范法,以正确优美的示范动作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我很想学”的情感,为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组合动作要领而打下基础。

2.学法:学生主要采用尝试学习法、对比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首先让学生在尝试练习中发现自身动作的问题。而后在练习中,通过学生间相互对比、交流、评价和小组探讨中悟出动作要领,理解含义。最后通过集体表演、个人展示相结合,解决所发现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学会组合动作(二)通过搂手、弹踢理解攻防意义。2.掌握游戏方法。

难点:1.组掌要坚、出掌要快。2.负重跑的动作。

五、设计意图

(一)诱导兴趣 活跃情绪

1.师语言提示,以学做小武警引出课题:小朋友,你们长大了想当什么?老师童年的愿望是长大了当一名武警战士。你看,电视中的武警威风凛凛,出手不凡,多神气啊,今天老师就带小朋友来做一回小武警!

【利用情境教学方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应学生崇拜武警战士这一心理特征,创设具体的情境,促使学生尽力去模仿武警战士,为顺利完成任务(教学目标)奠定了基础。】

2.在节奏强烈的音乐中和老师一起做搏击操。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本课以激兴搏击操把学生引入到教学情境中,提高了学生的兴奋点,活动了身体的各个关节。】

(二)培养兴趣 合作探究

1.游戏:剪刀、石头、布。【以游戏的形式复习武术的基本步伐,不仅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让学生愉快地动了起来,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为下面的教学创造积极、愉悦的氛围。】

2.小武警学本领。①分组看挂图自学动作,熟悉动作路线。【课堂上应给学生一个较大的自由学习空间,因此在学组合动作二前,教师不急于教,而是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看图解学习动作、琢磨动作、体会动作,通过与同伴互相学习、与教师商讨动作,初步掌握动作的路线。】

②教师示范讲解动作。【教师以自身刚劲有力的示范动作来感染学生,教学由易到难,从上肢和下肢的分解动作到上下肢的协调配合,通过模仿练习,强化学生的动作,激发学生“我很想学”这些武术动作的欲望,使学生的求学兴趣到达最高点。】

③学生自主练习动作。【本环节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重点辅导一般学生,鼓励他们建立自信心,使全班学生均衡发展。从练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④集体练习,纠正错误的动作。【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学生自主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在集体练习时重点纠正错误动作,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动作要领。】

⑤分组练习,相互交流、切磋,体验攻防的含义。【这个环节充分发挥了小组长的作用,从练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保持兴趣 发展能力

游戏:抗洪抢险

1.教师讲解游戏的方法规则。2.分四个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尝试练习。3.创编游戏,小组讨论进行。4.以本队讨论出的方案进行游戏。5.师生评价,评出最佳小分队。

【通过教师语言提示,使学生很快进入“小武警抗洪抢险显身手”的情境角色,在搬运沙袋的练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聪明才智,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得出用什么方法搬运最快,使学生尽快地进入角色,忘却疲劳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并通过游戏竞赛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腿部力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英勇顽强的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四)延续兴趣 放松鼓励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设计精选篇2

摘要:2005年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把学校武术教育提到了重点位置,并对武术教育体系、模式和内容进行了改革,使武术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更广泛开展,而武术体育的发展离不开武术教师,商丘市中小学武术老师情况又如何呢?

关键词:武术师资 武术教育 学校武术

1.前言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可以说,师资的优良与否是推动或制约学校体育教育的关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因此,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高素质的教师。而武术项目的体育教师与一般体育项目的体育教师相比又有所不同,因为武术动作结构复杂,又要求形神兼备,这就对武术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一个学校的武术教学能否开展得好,其主要关键取决于武术课教师的武术教学水平。所以,中、小学武术教育问题的解决首先要解决武术师资问题。

2.商丘市武术师资情况

2.1武术师资情况比例

商丘市 30 所市区中、小学共有体育教师526名,其中武术教师(教过武术课的体育教师)有17人。武术教师仅仅占体育教师的3.23%,非武术体育教师却占了体育教师的96.77%,非武术体育教师是武术教师的29倍还要多一点。而在武术教师中的武术专业(项)教师有6名,占体育教师的0.54%;非武术专业(项)教师有11名,占体育教师的2.70%。

2.2武术教师的最终学历结构分析

武术教师的学历是反映武术教师接受教育程度的主要依据,可反映出其教学能力的前提条件。依据教师问卷“您的基本情况”中学历一栏(表1)的统计结果显示,商丘市 30 所市区中、小学17名武术教师中本科学历的武术教师有9名,占武术教师的52.94%;大专学历的武术教师有6名,占武术教师的35.29%;中专学历的武术教师有2名,占武术教师的11.77%。

表1商丘市30所市区中、小学是否有武术教师的学校数量统计表(n=30)

武术教师 有 没有

学校记数 17 13

比例(%) 56.67 43.33

2.3武术教师五年内的数量分析

依据教师问卷第18题(表2)的统计结果显示,商丘市 30 所市区中、小学17名武术教师有5名武术教师五年内在1-3篇,占武术教师总数的29.41%;有3名武术教师五年内在4-5篇,占武术教师总数的17.65%;有9名武术教师五年内没,占武术教师总数的52.94%;五年内5篇以上的武术教师没有

表2 武术教师五年内数量的调查统计表(n=17)

1-3篇 4-5篇

教师记数 5 3

比例(%) 29.41 17.65

2.4武术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情况

依据教师问卷第21题(表3)的统计结果显示,商丘市 30 所市区中、小学17名武术教师参加过武术技术和专业理论的进修培训的有7人,占武术教师总数的41.18%;从未参加培训的有10名,占武术教师总数的58.82%。依据体育教研室负责人问卷第8题(表35)的统计结果显示,影响商丘市 30 所市区中、小学17名武术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因素中学校领导不支持占76.47%;学校教学任务重占64.71%;信息不灵,从未接到通知的占47.06%;经费紧张占94.12%

表3 武术教师参加武术技术和专业理论的进修培训统计表(n=17)

参加过 从未参加

教师记数 7 10

比例(%) 41.18 58.82

2.5武术教师科研信息获取主渠道分析

依据教师问卷第20题(表4)的统计结果显示,商丘市 30 所市区中、小学17名武术教师获取科研信息的主要渠道的比例分别为:通过网络中获取科研信息的占武术教师的11.76%;通过期刊中获取科研信息的占武术教师的17.65%;通过上级文件中获取信息的占武术教师的52.94%;通过其它途径获取科研信息的占武术教师的17.65%。

表4武术教师科研信息获取主渠道统计表(n=17)

网络 期刊

人数 2 3

比例(%) 11.76 17.65

3.结论

1.由上可知,商丘市市区中、小学武术师资比较匮乏,并且学历结构较低,因此,要加强商丘市中、小学武术教师人材的引进工作。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2.提高商丘市教育主管领导的认识,对武术教师的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武术教育能力进行培训。

3.建立武术老师综合性的评价、督查和评估制度,以促进武术老师自身的业务水平的提高。

4.武术教师的科研水平有待提高,相关部门对中小学武术教师的科研水平应引起重视。

5.加强科研信息方法和途径获取途经,加强科研信息的掌握量,引导教师运用科技手段收集科研信息。

参考文献:

[1]张艳萍.甘肃省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的现状与建设[J].固原师专学报(自然科学)2006,(6):92-94.

[2]孙 健.关于广东省中小学武术散打教育开展现状的思考.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2):88-90.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设计精选篇3

关键词:武术 课程设置 体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10 0063―03

前言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近年来国家政府对其之重视日益增加,武术进校园政策大力开展,特别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更加引起人们关注,这将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武术专业技能及教学能力要求更高。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的设置。

1.2 研究方法

1.2.1 访谈法

对高校武术教师进行咨询访谈、电话交流,实地了解课程培养方向、内容设置、学习状况和教学状况等。

1.2.2 数据统计法

通过对回收问卷获取相关的数据进行统计,并对数据进行处理。

1.2.3 问卷调查法

分别抽取贵州省不同地区的6所高校――贵阳市贵州师范大学、贵阳市贵州大学、遵义市遵义师范学院、铜仁市铜仁学院、凯里市凯里学院、安顺市安顺学院的在校学生和老师发放问卷240份,收回问卷231份,有效率为96.25%。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设置的概述

提倡素质教育是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武术将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项传统体育教材。从宏观上看,武术进校园是使武术得到继承和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这对培养武术教师的高等院校加大了要求。就贵州省6所院校的问卷调查分析及访谈可得,各院校体育教育专业都设有武术课,其培养方向是中小学武术教师。调查研究的6所院校武术教学大纲都是依据国家规定的武术课程指导纲要再与本校实际情况结合对课程评价、课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等部分进行修订和完善,但在实际课程开设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又并不完全依据制定的大纲来实施。

2.2 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

经过网络查询资料和访谈得知贵州省各高校武术教学大纲中的内容主要是国际规定的套路,如: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长拳、器械(刀、剑)等。在攻防格斗技术和理论中学习较少。在这样的学习过程当中,学习动作数量多,不易记忆,在课程设置的课时中很难掌握教学内容。

2.2.1 武术课程的类型

武术类课程是体育教育专业的6类主干课程之一。课程开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类型;选修课又分为限制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其中必修课是国家规定的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所必须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选修课程作为专业提高课程,在限制选修课程和任选选修课程中均设置有武术课程Ⅲ。

2.2.2 各学期与时数的安排

由表1数据可得:贵州省六所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大纲开设武术必修课程的学期与课时不同,说明各高校对武术专业课程的重视程度以及课程开设要求和条件都是有区别的。

2.2.3 教学内容设置

贵州省6所高校武术课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都有开设,武术课教学内容集中在套路的传授上,这样使得院校学习到的相关知识与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后学校武术内容不能很好的衔接。近几年有几所学校对武术进行了调整开设了散打、跆拳道项目,但调整地还不全面,还不能达到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目的。

从表2分析发现,必修课中所设置的武术理论教材教法和功防动作理论内容仅一半院校设有,武术健身与养生开设仅占17%,套路创编则没有院校开设,表明有超过一半的院校不重视其内容,这将影响武术必修课的教学的效果。

在表3中可见专修武术课程设置中(包括理论和技术部分)课程内容是各院校的武术教师自己或共同制定。

2.2.4 武术课教材选择

通过访谈得知,各高校必修课教材基本选用“邱丕相主编的体育学院通用《武术》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内容主要包括:“武术概述、武术教学、武术竞赛的组织与裁判、武术图解知识、常用动作术语及动作要求、基本功和基本动作、套路运动、功放实用动作等”和唐波主编《武术》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内容主要包括:“武术运动概述、武术的产生与发展、武术技法分析、武术图解知识与套路创编、学校武术与教学、武术徒手基本动作与方法、太极拳、武术主要器械方法、武术运动常见损伤分析与防治、武术运动的评判与鉴赏”等内容。专修教材基本都用“邱丕相主编的《中国武术教程》教材,内容包括:“武术运动概述、武术的形成与发展、拳术、器械、对练与集体项目、武术套路教学、套路运动训练、武术套路竞赛的组织与裁判、武术套路创编与图解知识、散打运动概述、散打教学、散打训练、散打竞赛的组织与裁判、太极推手、其他格斗技术介绍”等内容。总体上看,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教材都比较单一,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改革,教材却没有多大的变化,只是每年选择不同版本而已。

3 存在的问题

“课程体系设置是影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最重要的因素,也是高等体育教育专业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关键”。经过调查研究,各高校都开设有武术课,武术课程设置能与新课改相适应,课程结构较为合理,但在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学生毕业走到工作岗位不能适应教学岗位。研究发现主要发出现以下不足:

从表4所示可以得出,武术课程内容开设存在的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1)武术课程能否满足学生的需要;(2)武术普修课内容学生掌握情况;(3)中学体育教师武术理论、技术对教学的影响程度统计。

3.1 内容设置单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贵州省各高校武术课程内容主要分为理论部分和技术部分。通过访谈得知,在实际教学中理论教学得不到重视,绝大多数学校理论教授是在受天气影响无法进行技能学习时才进行,理论学习时间与计划规定不相符,学生学习武术理论知识的课时严重不足,很难完成对理论的学习计划,以致学生对理论和文化认识不充分,建立不了完系统的知识体系。

武术技能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习主要以套路为主,必修课中主要是一些简单的初级拳术,器械(刀、剑)。选修课主要是国际规定的竞赛套路,内容固定,练习时枯燥乏味,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很多学生考试完很快就忘了所学套路动作。从表4我们得知,大部分学生认为在武术课中并没有学习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学生的知识需求得不到满足。

3.2 课程结构不完整,限制了课程发展

据调查可得,贵州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中武术课开设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必修,一种是选修。在此基础上又将选修课中又分为任选课和限选课。表4显示,在普修课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不是很理想,而专修课则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这样大部分同学就丧失了继续学习武术专修课程的动力,导致必修课设置直接影响选修课的开设效果。由此可见,贵州省各高校武术课程结构不够完整,限制了武术课程的开展,其教学成绩也将受到影响,得不到发展。

3.3 课程结构不完整,难以适从课程发展

从表4数据显示和课程开设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对普修课程内容掌握的不是很理想,而专修课则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这样大部分同学就丧失了继续学习武术专修课程的动力,导致必修课设置直接影响选修课的开设效果。由此不难看出,贵州省各高校武术课程结构不够完整,难以适从课程的全面发展。

3.4 培养方向在课堂中得不到贯彻落实,忽视了学生自身能力发展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是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到达工作岗位之前掌握相关知识,拥有教育教学的能力。所以说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术科技能,还要建立完备的理论体系。然而问卷结果显示(见表4)只有10%的学生认为的武术理论和技术对教学的影响重要和5%同学认为非常重要。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大部分院校武术课程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教学都侧重于单一的整套套路的练习,而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了套路记忆,忽视了我们为什么学习这些内容,大部分同学虽然能够达到武术考评标准,但并没有教学工作的能力,不能适应岗位要求。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贵州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依据规定开设,各学校并根据自身条件作了适当调整。

(2)教学内容以套路为主的课堂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3)相关理论知识学习的课时不足,以致学生对武术的认识不够清晰。

(4)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需进一步加强改善教学内容、方法。

(5)课程结构设置不够合理,导致学生放弃继续学习武术的机会,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

4.2 建议

(1)了解学生的心理,提高其学习武术的兴趣。

(2)从教学内容的改革着手,改变单一的武术套路教学,增加一部分学生感兴趣的散打和跆拳道技术。

(3)明确培养方向是中小学体育教师根据工作需要合理的安排教学,让学生达到岗位工作的要求。

(4)增加武术理论及相关知识学习的课时,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5)调整武术课程设置机构,保障武术教学工作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瑚哲纯.安徽省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开设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邱丕相.武术[M].第3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2.

[3]唐波.武术[M].第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5.

[4]邱丕相.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14.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设计精选篇4

关键词:学校武术,教学资源,开发,利用

 

1 开发武术教学资源的意义:

1.1开发利用武术课程资源是武术课程实施的必要前提:

武术课程资源与武术教学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没有武术课程资源,武术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武术课程资源决定了武术课程的外延范围,因为武术课程资源经过教育学加工后并付诸实施才成为武术课程,所以武术课程的实施水平和范围取决于武术课程资源的开发程度。

1.2开发利用武术课程资源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和老师的全面发展。

武术师资和学生都是武术课程资源,同时也都是开发武术课程资源的主体之一。在开发武术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可以开拓教师的视野,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使其教育观念、方法适应社会发展和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陶冶其情操,培养高尚的人格。

1.3开发利用武术课程资源是弘扬民族精神,传播传统文化的需要: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在其发生发展中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滋养,武术就是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的载体,开发利用武术课程资源,也就是拓宽弘扬民族精神的手段和渠道。

2 现有武术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状况分析

2.1人力资源:

教师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教学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利用程度和效益发挥的水平。现在中小学中武术专业教师在体育教师中的比例非常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蔡宝忠《学校武术教育的现状_有米难为无巧妇之炊》中提到根据云南的调查资料:在调查的441 名中学体育教师中不能掌握中学武术教学内容的有268 人,占60.8%;江苏的调查资料表明:对86 所大中小学的575名教师进行调查,60% 以上的人对武术不通或不感兴趣,只有10% 的有武术专长;山东的调查资料显示:对133 个市县、区所有的第一中学调查,有124 所学校没有武术专长教师,高达93.2%。这种师资现状,是很难承担起学校武术教育任务的。在翟少红的《试论中小学武术教材改革的出路―――从课程、教材、教师、学生角度进行探讨》中浙江省问卷调查42 所中学173名体育教师武术教学情况, 有104 名教师上武术课, 占总数的60%; 有69 名教师从不上武术课, 占总数的40%。很多体育教师看不懂武术图解, 自身难以学习提高。徐培兴在“中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一文中指出,“许多教师无法胜任中学武术教学”。面对武术教学中存在的“三多”问题(1)动作多;(2)方向路线变化多;(3)每一个动作包含的因素多,大部分体育教师由于自身武术技能的局限性,都不能很好的解决,因此而放弃了武术的教学工作,转向自己所擅长的项目,导致了武术项目被边缘化。由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没有教师资格证,进入学校教学的并不多,大多数进入别的行业或是从事运动训练,所以形成了现有的师资无法满足武术的教学,专业的武术师资却不能进入学校工作。

2.2物力资源:

大部分中小学都有体育运动场,少数学校有体育馆,但是其中针对武术而设置的体育场馆却非常少。武术的器材由于产品质量差,档次不高,而且损耗快,所以大多数学校都没有购置。练习武术本应该穿着我们的民族服装,但是由于过去长时间意识形态对武术项目的认识和穿着民族服装的传统的影响,今天的武术服装始终局限于老年人健身服,服装款式设计观念陈旧,不受年轻人喜好。武建伟在《我国中小学武术教学的普及现状及对策研究》中提到在体育场馆、器材建设方面,大部分中小学都有田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项目和数量不等的场地和器材, 很少有武术专用场地和器材, 完全说是资金的问题恐怕很难说得过去, 应该说在人们的心目中, 西方体育项目的位置高过了传统体育项目, 掩盖了传统体育项目。李成银、刘蓬翔等人的《山东省城镇中学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中提到36.3%的中学没有任何武术器械, 建议武术项目应该加入体育中考之列, 同时建议中学应该有一定的武术器械做保证。韩林在《武术之乡徐州中学武术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一文中提出硬件设施不足导致教师缺乏热情, 场地器械经费不足, 相应的对武术教学的建设与投入不足, 使得在中学开展武术教学遇到严重阻碍。毛伟伟在《中学武术教学问题的再研究》发现, 大多数中学没有相应的武术场地, 只是在室外随意找块地或者是在田径场上课。论文参考网。由于对武术项目的不重视,学校在进行体育设施建设时往往忽略武术的硬件设施和相关器材的购置,以致于中小学武术教学没有与之配套的服装、器材、场地。

2.3内容资源:现行中、小学武术教材内容进行整理、统计分析表明,翟少红的《试论中小学武术教材改革的出路―――从课程、教材、教师、学生角度进行探讨》中提到近半个世纪以来, 我国武术运动主要开展了套路运动。论文参考网。中、小学校武术也主要是顺延着套路运动形式进行教材编写。随着时代的发展,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内容入门难,提高更难,同时动作中所包含的攻防含义不明显,甚至根本就没有,以单调枯燥的套路重复练习记忆为主要形式,强调对技术的掌握,缺乏对其内容使用的拓展,不符合现代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需要。(2)教学执行技术传授的单一模式,缺乏深层次的文化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培养。长时间计划经济下对人的惰性的培养,导致武术教学内容既没有继承传统武术的技击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又严重与时代脱节,缺乏符合现代快节奏生活的休闲性和文化需求的多元化,因此出现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好上武术课的这一奇怪现象。(3)在教学组织实施时,延续着竞技武术的训练模式,以“基本动作-基本功-套路”为主要教学技术路线。或者别出心裁的去掉基本动作基本功,直接进入套路教学,这样教学即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又严重打击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

3 结论和建议

3.1人力资源:

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教学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利用程度和效益发挥的水平,因此加强对武术师资力量的培养是武术教学资源开发的重点。建议:(1)首先设立师资培训短期发展目标,教育、教研部门要加大对体育教师武术技能和理论的培训,使其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技能上得到切实的提高。(2)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对体育教师的武术素质(包括武术理论、武术技术和教学效果) 进行考核,在中、小学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武术学科带头人, 造就一支符合时代要求、能发挥示范作用的骨干教师队伍。(3)加强督导评估,建立表彰奖励机制。论文参考网。对教学和科研工作实绩突出的学校和体育教师要定期进行表彰奖励。要注意把在武术教学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工作作为表彰奖励的一项重要内容, 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经验和事迹, 推动武术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地发展。

3.2物力资源:

建议:(1)建议教育管理部门重视和正视武术的地位和作用,在学校建设中为武术场地器材留出一席之地。或者在已有场地上进行进对性的改进,比如体育场可以开辟一块草地作为武术课教学用地。体育馆也可以布置一些武术方面的古训,设置沙袋挂架作为学生练习使用等等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武术的环境和氛围。(2)必须明文规定武术课师生必须穿着武术服装。武术服装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统一制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以人为本”。

3.3内容资源:

建议:(1)改造现有武术内容,强调内容生活化、实用化,要多元化教学,不光教给学生武术技术动作,也要对动作的防身、健身方法传授给学生,同时在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更要强调武术中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要用武术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不畏困难的精神,同时也要培养尊师重道的高尚人格。(2)改变教学的方式,在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的培养运动员的训练模式,不能只走套路的单一路线,不能只让学生重复枯燥乏味的动作练习,要适当加入实战对抗以及配合对练的内容。同时也要结合生理学和解剖学进行武术养身,健身的讲解。

参考文献:

[1] 周登嵩. 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 邱丕相. 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3] 武建伟. 我国中小学武术教学的普及现状及对策研究[J]. 搏击?武术科学,2007( 5 ) .

[4] 翟少红. 试论中小学武术教材改革的出路―――从课程、教材、教师、学生角度进行探讨[J]. 中国体育科技,2005( 6 ) .

[5] 郭庆平,张月会,刘蓬翔,等. 山东省城镇中学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 山东体育科技,2002( 2 )

[6] 蔡宝忠. 学校武术教育的现状_有米难为无巧妇之炊[J].中国学校体育,2007( 5 )

[7] 毛伟伟. 中学武术教学问题的再研究[J]. 内江科技,2007(7)

[8] 韩林. 武术之乡徐州中学武术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设计精选篇5

[关键词]改革;发展;中小学;武术教学;关键因素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233-02

前言

2004年3月30日,、教育部联合颁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规定:“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为此,2005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组建了“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研究”课题组(以下简称“总课题组”)。针对我国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的改革、发展等问题,总课题组的专家和很多其他非课题组的仁人志士从各个层面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方案,对改变今天我国中小学武术教学举步维艰的局面及今后如何开展武术教学提出了很多合理化的建议。但是,直到目前为止,只要我们深入到中小学去调查一下就会发现,今天的改革可谓是杯水车薪,收效甚微。那么,造成这样局面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笔者以华中地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在掌握华中地区中小学武术课现状的基础上,对影响中小学武术教学的几个重要因素进行研究,试图提出华中地区中小学武术课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同时为中小学校武术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合理化建议,并为教育和体育主管部门制作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华中地区普通中小学武术课教学的现实状况,从多个城市中随机抽取10个地市30所中小学为本次调研的样本,包括省会城市,样本设计比例是:城、乡按1:2,小学、初中、高中按3:2:1的比例。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查阅了1961-2004年我国中小学武术教学大纲、教材和中小学武术教学方面的书籍并通过CNKI搜索相关文献多篇,了解本领域最新研究现状及前沿动态,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佳思路。

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和社会学有关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学生和教师调查问卷。问卷初稿征询了专家的意见,修改整理以后,对问卷进行了问卷效度评定。

3.访谈法

本课题研究实地走访了武汉、荆门、长沙、怀化、郑州、商丘、周口、信阳、洛阳等地区的部分中小学,真实地了解学校武术教学的一些实际状况,并与广大一线武术教师深入探讨武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4.统计法

对调查获得的各项数据进行归类整理,并用SPSSll.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影响华中地区中小学武术教学开展的因素分析

影响中小学武术教学开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对这些因素中的几个重要因素做了统计与分析。表1的调查结果表明,影响华中地区中小学武术课教学开展的关键因素主要集中在教师(占67.42%)、教学内容(占50.56%)、学校重视程度(占42.69%),而在这三个关键因素中教师是重中之重。由此可见,武术师资缺乏以及教学水平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了武术教学在中小学的发展。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他们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构成教学系统的一个重要要素。事实表明,教育改革的主题是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因此,重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大学期间的专项分析

表2的调查结果显示,所调查的教师中在大学期间专修过武术的仅占12.35%,绝大多教师的专修是田径(35.96%)和球类(37.08%)项目,虽然这些教师在大学期间学过一些武术,试问当他们毕业时又有多少人敢在人前说:“我能练武术技术,懂武术理论呢”?著名武术家蔡仲林先生在讲武术时曾有过精辟的论断,他说:“在中国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没人敢说他(她)不知道莎士比亚,中文专业的学生没人敢说他(她)不懂四大名著,惟独学体育的中国学生敢说他(她)不会武术”。其实,很多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不是因为没有学过武术而“不会”,而是因为学过忘记了,不敢说会,怕在人前出丑。这是多数中小学体育教师毕业前的情况。这反应出当前高校武术教学存在较大问题,培养出来的中小学教师,从专业素质考虑,很难适应当前教改的需要,从教师的天职传道授业解惑的角度来讲,一个不太懂道的人处于无奈向别人去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会对他(她)传的道感兴趣吗?答案是可想而知的。其实,不仅是华中地区,根据大量资料来看我国大部分中小学武术教学的现状就是这样的。试想大量不懂武术的人充斥着武术课堂,让这些老师来发扬我们的武术文化,对我国武术的发展来说不能不说是个灾难。

(三)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的分析

从现用武术教学内容来看,小学阶段的武术教学内主要以基本功、基本动作和简单的动作组合为主。初中阶段主要突出武术套路教学,而在高中阶段则增加对抗内容和器械套路,而且男女生的教学内容有所区别。从教学内容的整体来看,突出了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运用的总体指导思想。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多数教师不理解,不知道武术不教套路,该教什么?怎么去教?

(四)中小学校领导武术教学的认识分析

在被调查的校领导中,多数人认为武术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并且可以弘扬传统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但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多数校长们认为:专修田径球类等项目,教师能教好武术,专修武术的教师教不了田径球类等项目。也就是说,毕业前说“不会武术”的学生们,在中小学的校领导们看来能教好武术。《课程标准》实施后,对武术教师的武术教学又提出了更高要求,多数体育教师不愿选择难教、受累的武术课。于是教师们消减了武术课,选择了其他体育项目来教学,以达到学生锻炼的效果。这和《纲要》明确规定的:“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背道而驰。如果这种局面继续下去,不用西方竞技体育和韩国跆拳道等域外武技的强势入侵,我们自己就会把这块弘扬民族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丢掉。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影响华中地区中小学武术课教学的关键因素是在教师、教学内容、学校重视程度,而教师所占的比例最大。

2.武术专业的教师在中小学教学中占的比例最少,影响了武术教学的开展。

3.每年就业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比例不少与我们中小学缺少这种专业的老师相矛盾,究竟流向何方。

(二)建议

1.希望教育主管部门重视中小学武术课教学。让武术课真正成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设计精选篇6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我校紧扣教育主题,牢牢抓住武术最根本的文化意蕴价值,将武术文化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始终,使这些打工子弟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美德教育中感受中华民族精神。

按照“校园建设营造整体美、绿色植物营造环境美、武术文化营造特色美、人际和谐营造文明美”的思路,学校建设了教学楼楼梯间的三条武术特色文化走廊。

我们通过开设武术节,组织学生观看武术教育录像、武术队表演、武术情景剧演出,组织武术故事演讲、绘画比赛等活动,营造浓郁的武术教育氛围,推动以武术教育活动为特色的校园文化,以武德促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二、明确一项课题,以课题研究促特色形成

我们依托课题研究,扎实推进武术特色教育。在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陈雁飞和周志勇两位院长的指导下,于07年4月开始进行县级重点课题《小学武术教育教学内容的实践研究》的研究。研究目的:一是激发学生习武术兴趣和爱国热情,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二是加强武术专业技能学习,提高体育教师武术教育教学水平;三是编写出适合本校实际的武术校本教材,初步构建起与国家课程相协调的武术校本课程体系;四是形成武术特色,创建武术教育品牌。

三、抓好一个关键,借系列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知识型、现代型、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建武术特色学校的根本保障。由于学校规模连年扩大,体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六年间我校前后共有赵建军、刘莉莉等10位老师任体育课,他们中仅有两位是习武出身,有7位老师属于在我校学习交流、支教一年或三年,这样一支流动性非常大的教师队伍,对学校的武术特色建设是个巨大的考验。为保证武术教育的有效实施,我们从能力培养、师德建设、生活关心等方面致力于塑造一支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

包括重点做好校内教研组的专业研修交流;多次邀请教科研专家对体育老师进行武术理论、武术教学的专题培训。聘请县武术协会主席、秘书长对体育教师进行武术基本功指导。

在请进来的同时,我们也积极把老师送出去,到兄弟学校取经学习,同时主动承担教师培训等实践任务。五年间我校的体育教师先后8次承担全县小学体育教师武术技能培训、密云县休闲养生活动的培训、指导任务。

四、实现一个目标,全面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计划

1.创编课间操 凸显特色

为了更地的落实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学校每天上午半小时大课间操,下午半小时集体跑步。我们创编出《中国功夫》《八式太极》两套武术操。武术操一经推出,备受学生喜爱,有效地激发了广大学生的习武热情。

每天下午的半小时全校集体跑步,我们本着“跑出健康,跑出审美,跑出特色”的宗旨,按照年龄特点合理安排跑步距离、运动量,精心设计跑步队形和路线。每天下午两节课后,全校师生在喜闻乐见的音乐曲目调控下,随着音乐节奏和旋律的变化调整跑步速度和跑步节奏,跑出了气势宏伟的太极图。

2.自制器械 灵活实践

为了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武术实战的魅力,又避免武术实战容易受伤的难题,我们经过研究和实践,利用废纸、旧布、海绵、皮条和木棍制作了精灵球、软棍、拂尘等辅助器械,很好地弥补了武术教学中的不足,增强了学生习武兴趣。在2007年北京奥体中心的大型展示表演中,我校自制的拂尘和精灵球备受推崇,精灵球也被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编的《小学体育教学教师用书》采用。

3.自编教材 全面施教

我们从“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出发,从提高学生良好的运动兴趣入手,本着让学生“一看就喜欢,一学就上手”的原则,依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及不同形式的武术技击原理,创编了《密云县南菜园小学武术校本教材》。

在全校一至六年级每周开设一节武术校本课,以课堂教学为手段,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一是通过对武术发展的历史学习,认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二是通过武术基本功的训练,培养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意志;三是通过武术技能的训练和“武德”培育,促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健全学生人格;四是通过武术学习,强身健体的同时,让孩子掌握一种技能养成锻炼习惯。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设计精选篇7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公共选修课;教学实践;反思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职业学校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越来越不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一种能针对当前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就是项目化教学。

项目教学法是德国双元制职教体制和职教理论当前极为普及的课程组织与表现方案。它是以科研生产项目为载体,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实际科研生产项目进行开发、制作的一种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由于其先进的教学理念、显著的教学成果正在被我国许多职业学校专业学科教学所借鉴。目前,广东省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正大力推进项目化教学改革,并初步取得了一定成效,根据本人担任武术公共选修课的情况,对武术公共选修课的项目化教学与大家进行探讨研究。

一、对项目化教学的理解

项目化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教师已经不再是教学中的主宰者,不再把现有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而是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知识的获得不再是被动,而是主动获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锻炼了各种能力。而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非常适用于以实践技能培养为主的职业学校的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小组协作和团队精神,在应用中学习,在实践需要时学习,将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紧密地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程度,从而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武术公共选修课教学与项目教学的关系

在武术公共选修课教学中,利用项目教学法中的分组教学法,培养他们合作精神和勇于战胜困难的勇气,培养他们获得成功的经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通过项目化教学的学习,使其掌握武术运动的一般套路动作,增强学生体质,培养独立从事锻炼身体以及进行武术指导和组织比赛的能力,并能为休闲和健身目的自觉运用,提高工作能力和增进健康,以适应单位、企业的保卫部门保安武术指导员、工会体育组织人员、居委会、街道办等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岗位需求。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武术选修课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是一个理想的选择。它符合我们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规律,它是产学研一体化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项目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能有效地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通过“任务驱动”,实现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通过实际项目的开发和制作,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的能力与项目开发的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水平。

三、项目教学法在武术选修课中的实际应用

武术公共选修课其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武术的基本功、一般套路技术和组织与教学能力,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既能学到理论知识,提高动作技术,又能培养组织与教学能力。武术公共选修课主要是把就业岗位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就业岗位需求的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结合起来,提高武术的技术技能和个人组织与试教能力。

1、岗位设置与课程目标设计

服务岗位:单位、企业保卫部门、工会部门工作人员等其他岗位;

专业晋升岗位:保卫干事,工会干部;

专业迁移岗位:居委会、街道办、社区体育指导员、武术教练。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武术基本功、太极拳、初级长拳的套路动作技术,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协调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等得到提高。

(2)能懂得基本的健身保健知识和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并掌握一定防身自卫的方法和能力。

(3)能掌握武术比赛活动及一般体育活动的方法和组织能力,同时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探究学习能力与及与人协调相处、适应社会的能力等得到提高。

知识目标:

(1)了解武术人文社会知识,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体育知识,掌握武术基本功、太极拳、初级长拳的技术技能和方法等。

(2)在知识的掌握上,要求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准备活动、放松运动、健身防身自卫的基本知识以及开展一般体育活动比赛的方法。

(3)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武术运动技术内容,使同学们更加喜爱武术运动,为进一步学习武术运动和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2)培养学生的自尊自爱,尊重他人,相互学习,平和相处,互助友爱等良好品质。

(3)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果断、吃苦耐劳、积极上进的精神。

2、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根据学校专业设置和武术公共选修课的特点,项目设计为:A线项目:

(1)武术表演与试教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武术基本功、太极拳、初级长拳的动作技术进行表演和试教,并贯穿理论讲解学习。

a、进行小组表演比赛,

b、进行个人表演比赛,

c、一对一和个人对小组进行试教,对讲解、示范、纠正动作等组织和指导方法学习。

(2)武术比赛裁判工作

贯穿武术比赛裁判知识的理论学习,对比赛要求、考核方法、评分等级标准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培训。

B线项目:体育活动、教学比赛:

a、集体(小组)进行集队、排队、做准备活动、放松运动的方法与技能练习,

b、个人轮流组织进行集队、排队、做准备活动、放松运动的方法与技能练习,

c、进行教学比赛过程,对个人、小组比赛的组织方法练习。

3、教师和学生的准备

教师应提前准备好整个教学的进程设计,项目化教学的情景设计、考核评分标准、教师项目评价表、学生自评表、学生互评表、准备项目实施方案和项目考核方案、该项目教学进程图等工作。第一次课教师将项目的目标、任务、要求提供给每个学生或小组,根据项目的目标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每位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初步确定各自的项目实施方案(包括项目工作计划,项目实施步骤和程序等),目的是使学生熟悉相关项目,让学生独立思考,对知识点进行理解,探索项目任务的解决要点,为项目实施奠定基础。

4、考核方案设计

本课程采取学习态度、项目质量、考勤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学生的课程成绩主要由教师评分70%、小组评分20%、考勤评分(10%)构成。学习态度包括项目化中的表现与平时作业。

5、分组讨论和计划实施

把全班36人分成4组,每个小组都有一名组长,负责该组的管理,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互动学习,组织小组成员每节课轮流带做准备活动和放松运动,相互督促,按时按质完成项目训练作业和组织项目演示与考核评分,并及时向老师反馈任务完成情况。组织小组成员讨论,把讨论结果归纳成加工方案,并制定小组实施项目计划,并说明技术如何并行交叉学习的过程。

计划实施阶段是关键,在这个阶段中,各小组必须严格按照制定的计划执行,小组每位成员都应该积极参与,一方面教师要保证各小组按照小组计划实施项目,另一方面,还要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够独立完成带领小组成员做准备活动和放松运动,对小组活动的组织认识得到理性上的升华。还有,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应该不断地对照自己拟定的项目实施进度计划,检查工作进度,纠正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偏差,做到及时反馈。

四、效果与反思

在尝试项目教学法近半年的过程中,深切地体会到项目教学法的优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既提高了学生的基础理论、职业素养、武术套路演练能力,又提高了交流能力、管理能力、协作能力等的认知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自我学习能力的养成,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一些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尤其是中等以及中等偏下的学生,有利于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评价系统更加注重了过程性的评价。

但是,在项目化教学改革初期,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和探讨。

1、在传统教学背景下成长的学生,长期习惯被动接受知识,现在给他们更多的发展空间,他们一开始很不适应。比如在开始的几节课里,老师要求小组成员轮流带做准备活动和放松运动,不少学生就连叫口令都叫不好,组织小组成员练习不够大胆等。

2、项目的提出也颇费周折,其它专业课的项目一般来源于生产一线,但对于公共选修课来说,设置的项目局限于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只能是培养与企业需求岗位相联系的人才。所以最后提出的项目往往是局限于课本和所开设的课程,对于选修武术的学生来说,主要是培养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掌握一些防身健身的方法,因此项目只能针对于与体育活动、武术方面有相关联系的保卫部门、工会部门、社区体育指导员等岗位来设计。

3、项目化教学是从德国借鉴来的,它的产生和发展一定有它的文化背景,搞项目化教学的教师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难在观念上发生改变。比如我们的文化一般是重结果,轻过程,这就和项目化教学的教育理念很不相符。

项目教学法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我们要善于根据自己的优势开发出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案例,提高职业学校武术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艳杰.构建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管理模式

的初探[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4).

[2]王增辉.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山西大学体育学

院,2007.

[3]刘文静.浅谈项目教学法的应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

报,2006.8.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设计精选篇8

【关键词】武术运动 高中体育 发展 基本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207-01

21世纪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新时期,我国教育应当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武术作为民族体育运动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现代化建设人才,不仅需要具有深厚的知识积累、现代化的思维和素质、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开拓进取精神,更需要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人才努力学习和工作基础。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加强武术运动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发展,有益于他们打牢身体基础,从而更好的投入到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去。

武术运动作为我国传统体育项目中的佼佼者,正随着全面健身运动的大力推广和武侠电影的广泛影响,逐渐被广大人民所喜爱。但就我国目前武术教学的现状而言,武术教学与竞技武术相比,明显发展相对较慢,且教学目标与总体目标存在较大出入。本文以河南省高中武术教学为例,探讨制约武术发展缓慢的因素,并通过有效的研究方法,寻找问题的根源,有针对性的提出促进武术发展的对策,以期为我国高中武术教学的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一、调查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通过选取河南省20所具有代表性的高中的600名师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调查及访问。在整个调查访问的600名样本中,体育教师人数为60名,学生人数为540名。研究主要应用了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及访问法。其中在问卷调查法中,共计发放了600份调查问卷,从回收情况来看,去除无效的问卷,回收了582份,回收率达到96%。

二、调查研究结果及反应的问题

通过对研究结果的整理,本次调查结果见统计表1和表2。

通过上述整理的统计结果不难分析河南省高中体育课中制约武术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及问题,本文将就其中影响较大的四个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1)学生较薄弱的武术基础

从表1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学生武术基础较差,教学跨度和难度较大是高中体育课中武术教学最大的困难。武术是一项系统性较强、延伸性要求较高的体育项目,对学生的基础要求较高,这一点尤其是在武术套路的教学过程中更为重要。但据本次调查获知,大多数高中生在中学甚至小学阶段都未接受过正规的武术教育,且仅有的极个别的学生,其武术知识的获得都来自于民间。诸如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为高中体育课武术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2)陈旧单一的教学内容

陈旧单一的教学内容,容易使学生丧失对武术的热爱,难以为继他们学习武术的兴趣。根据表2的统计显示,高中武术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脱离了学校实际的期望。高中时期的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喜欢对抗激烈,富于青春活力的项目,比如篮球、足球、健美操、跆拳道等运动项目。对拳术、器械套路等课程明显表现出较为消极的态度。

(3)学校领导薄弱的支持

高中体育课中武术教学是否能够获得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离不开学校领导的支持。但由于以下三个原因,导致高中学校领导对武术教学的支持力度不足。首先,现阶段武术体育项目在我国现行的高中教学体育大纲中并不占有重要地位。其次,学校领导对武术的认识和了解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最后,现行的升学考核制度使得学校领导不得不牺牲武术教学的投入转而换取较高的升学率。

(4)硬件配套设备的不足

学校体育课武术教学配套设施是否充足与学校领导对武术教学的重视程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学校领导对武术教学支持力度的不足,河南省高中普遍存在武术教学硬件设施不完整的状况。

三、发展高中武术教学可用的有效途径

(1)重视武术教学宣传,提高学校领导对武术的认识程度

近年来, 人们已逐渐对武术运动有了一定的认识与理解, 特别是学校中的一些领导以及广大体育工作者, 他们已不再把武术看作成一项陌生甚至是神秘的运动, 而且有意识的去接触和重新认识武术。因此, 我们应加大各级宣传机构、人员(如新闻媒体、报刊、武术院校、武术专业人员等)对武术运动的宣传力度, 不断地提高教育行政机构、学校校长、体育教师、学生本身以及研究人员, 对武术运动和开展武术教学的意义、作用的认识和理解。

(2)组建武术兴趣小组,重视武术学习氛围的建设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教师,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建立并参加武术兴趣小组,通过把对武术学习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集中起来,形成武术学习的氛围,才能进一步扩大武术教学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兴趣小组的建立是短期内促进武术教学深入开展,并迅速收获教学成效的可靠途径。

(3)增强师资力量,重视教学水平提高

师资是武术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基础,注重体育课中武术教学水平的提高,首先应从师资力量的提升做起。教师武术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武术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以武术教学目标为指导,注重引进业务水平较高,示范性较好的教师人才十分重要。同时,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是促进教学内容多样性的重要条件。因此,推广高中武术教学的关键在于师资力量的引进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小军,罗亚凤.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内江科技.2008(07).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设计精选篇9

摘 要 本文对鞍山市中小学武术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在应试教育的局限下武术教育教学受到了影响,武术教育制度不完善;武术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武术师资匮乏,武术教师业务水平不高,直接影响学校武术教学的开展。调查分析旨在提出中小学武术教学改革设想,为促进鞍山市中小学武术教育蓬勃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 中小学 武术教育 教学现状 对策

一、前言

学校是最重要、最广泛的武术传承阵地,将武术置于学校能更好的履行武术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学习武术能使身心修养得到调节,可促进青少年德、智、体和谐发展;而且能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培育崇礼尚德、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推动“阳光体育”、《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本文旨在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通过对鞍山市中小学武术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中小学武术教学改革设想,为促进鞍山市中小学武术教育蓬勃发展提供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鞍山市铁东区、铁西区、立山区、千山区(每区抽取初中、小学各一)8所中小学学生和体育教师。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据研究需要,查阅国内外体育期刊、著作、文献、资料,为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思路。

2.问卷调查法

对抽取的鞍山市8所中小学的师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的抽样方法为每所学校抽取20名学生和3名负责体育工作的教师,共184份问卷,其中学生问卷160份,发放160份,回收160份,有效问卷160份。教师问卷24份,发放24份,回收24份,有效问卷24份。问卷有效率均为100%。

3.访谈法

走访多位体育专家及教育、体育管理部门官员、校长和学生家长,了解他们对武术教学的意见和希望。

4.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 11.0统计软件,处理调查资料和数据,分析反映的现象及问题,为研究提供实证。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中小学开设武术课的情况

1.中小学是否开设武术课

鞍山市中小学开设武术课的较少,如下表所示。

据表1知,鞍山市中小学按照《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开设武术课的学校占0%,偶尔上武术课但不系统的学校占12.5%,从未上武术课的学校占87.5%。开课情况初中略好于小学,主要原因是初中师资力量和场馆器械优于小学,开课情况相对较好的学校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铁东区学校。调查表明,鞍山市中小学武术教育整体形式不容乐观,武术被设为中小学体育课的必修内容,但鞍山市中小学武术的总开课率却只有12.5%,制约了武术的普及与发展。

2.中小学武术课授课形式

通过调查,鞍山市初中的武术课教学以复合型授课(一节课安排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学内容)为主。由图 1 知,开课学校中,采用复合型授课的占 96%,采用单一型授课(一节课只上一个教学内容)的占4%。通过走访又了解到,复合型授课中武术内容也因种种原因得不到保证,武术课在中小学的授课时数太少,学生对武术课教学内容不能熟练掌握,必然会影响学生对武术课的兴趣。

(二)中小学武术器材场馆情况

对鞍山市中小学武术器材供应和场馆的建设的调查中,得到了以下结果。

武术器械和训练场所是实施教学大纲和完成武术教学内容的重要保证。表2 显示,没有一所学校有完整的武术器械和训练场馆。无训练场馆但有部分武术器材的学校占12.5%,但这些武术器械几乎没有在体育课中出现过,极少数学校只是在体育课中偶尔教授一些武术基本功、少年拳等。87.5%的学校没有任何武术器械,更不用说武术训练场馆。

(三)中小学武术师资情况

体育教师的素质也影响武术教学,让非专业教师承担武术教学任务,可知对武术教学的忽视。

由表3知,抽样调查的24名中小学体育教师中, 专业武术教师很少, 只占 4.2%,大部分学校都没有专业武术教师。这给鞍山市中小学的武术教学增加了难度。教师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何在 45 分钟的课堂上调动学生兴趣让学生上好课, 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鞍山市中小学, 武术师资的不足和水平不高影响着武术教学, 影响着新课程改革下体育教学效果。

(四)中小学生对武术的认识调查

1.中小学生了解武术的途径

由图 2知:中小学生了解武术的途径主要是影视网络(58%)和武侠小说(30%),而通过学校体育教师认识武术的只占6%。可知学生了解武术的主要途径是影视传媒、武侠小说而非学校体育,侧面反映了中小学武术教育的不足。受影视作品中武打特技的影响,学生对武术产生错误认识,过于幻想化,一旦发现现实情况,易导致情绪低落、厌学,直至逃避、放弃学习的情况出现。因此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当前影视作品对中小学生的错误诱导,将武术作为一种文化资源、教育资源来认识和研究,并利用现代手段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武术。

2.中小学生学习武术的动机

不同阶段的学生学习武术的动机有所区别。小学生学习武术的目的最多的是娱乐玩耍,其次是防身自卫、强身健体,选择了解传统文化较少,这与小学生年龄层次、文化背景相符。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化层次的提高,心理日趋成熟,中学生学习武术以娱乐为目的的虽较小学生有所下降但依然是主要目的,选择强身健体的逐渐增多,选择防身自卫的有所下降,选择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为目的的逐步增多。这说明学生学习武术的目的还是正确的,但值得注意的是,选择以“了解传统文化”为目的的学生人数相对较低,说明将学习武术看作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认识仍然不足。

3.中小学生对武术的兴趣

30%的小学生和28%初中生分别选择武术为最喜爱的运动,这符合中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中小学生耳濡目染也会对武术有所偏爱。另外,社会上各种武侠影视、书籍等的影响,使学生的好奇心增强。所以学生对武术多抱有向往的心理,这种心理又移植到武术课上。因此总体来看学生对武术的喜爱程度还较高。

4.中小学生喜爱的武术内容

通过对16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图 5),小学生最喜爱的武术项目是散打,其次是段位制套路和搏击操;初中生最喜爱的武术项目是搏击操,其次是散打和段位制套路。两者有明显差异,这说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于同一教材的喜爱程度有所区别,在编排和选用教材时须考虑学生的年龄因素;由于搏击操攻防特点鲜明,配合动感现代的音乐,符合中小学生喜爱娱乐、追求时尚的特性。相比之下学生对武术操和武术器械则没有多大兴趣,原因可能是武术操过于体操化,动作枯燥,缺乏韵味。

5.中小学武术教学方法的调查与分析

由图 6 知,学生对武术课教学方法表示满意的占 29%,基本满意的占 42%,不满意的占 29%,调查结果并不乐观。调查发现,武术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学方法陈旧单一问题,不少教师停留在“讲解示范、练习、纠正错误、再练习”的传统教学方法上。教师过分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服从命令、听从指挥;过分要求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统一目标、统一要求、统一行动。而武术的攻防本质往往被忽略,教师未讲清动作内涵及运用,学生也没有领会动作的精妙。教学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上武术课的尴尬局面。

四、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1.鞍山市没有一所学校具有完整的武术器械和训练场馆。无训练场馆但是有部分武术器材的学校占12.5%,87.5%的学校没有任何武术器械。

2.鞍山市中小学体育教师中武术专项毕业的体育教师很少, 只占 4.2%。95.8%的武术课由一般体育教师担任,武术师资不足、武术教学水平不高。

3.鞍山市中小学生对武术的喜爱程度较田径高,但不如趣味性、对抗性强的球类项目。我市小学生与初中学生对武术项目的喜爱有明显差异,小学生最喜爱的武术项目是散打,其次是段位制套路和搏击操;初中生最喜爱的武术项目是搏击操,其次是散打和段位制套路。

4.中小学生了解武术的主要途径是影视传媒和武侠小说而并非学校体育;小学生学习武术的目的主要是娱乐玩耍,其次是防身自卫,选择了解传统文化较少;中学生学习武术以娱乐为目的的虽然比小学生有所下降但依然是主要目的,选择强身健体的逐渐增多,选择防身自卫的有下降的趋势,选择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为目的的逐步增多。

(二)建议

1.建立和完善鞍山市升学体育考试制度,努力将武术中最容易普及和评分的一个项目列入我市升学体育考试内容,这对鞍山市武术运动的发展将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2.教学方法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终身体育观出发,把现代教育技术引进中小学武术课堂,让游戏贯穿中小学武术课堂。

3.加强中小学武术师资建设,通过各类体育学院和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大量符合中小学武术教育需要的武术教师。

4.教师进修学校应注重对体育教师武术技能和知识的培训,使教师能掌握武术的教学技巧和要点,从而真正的完成教学大纲内容。

参考文献:

[1]王慧丽.高校学生的健康教育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体育学刊.2OO3(1):95~97.

[2]曾世华.论武术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与贯彻途径[J].湖北体育科技.2003 .6(第 22 卷 2 期).

[3]龚良新,易子斌.学校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设想[J].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3).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设计精选篇10

(四川省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阿坝州623002)

摘要:武术健身操主要是通过广播操的形式教授武术技击性动作,传承武术文化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增强学生身心素质的一种体育锻炼形式。文章以平顶山地区中小学武术健身操的推广现状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方法,为武术健身操的推广提出可行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今后武术健身操在中小学校的推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平顶山地区中小学武术健身操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7-0092-03

1 前言

中国武术历史悠久,属于传统民族体育项目,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随着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国家日益重视武术在全民体育项目中的发展。“习武从娃娃抓起”,应在中小学阶段就开展以广播操为主要形式的学生健身方式。然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使得单一的体育运动形式并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体育运动形式多样化的需求。2010年,《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的问世,就打开了这种僵局,为中小学武术教育课程的开展指明了方向,为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平顶山地区的30所中小学武术健身操推广现状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CNKI、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等搜集大量关于中小学武术健身操的文献资料。

2.2.2田野调查法

通过实地走访30所中小学,观察、研究这些学校的体育课及课间操的开展情况。

2.2.3问卷调查法

根据平顶山地区中小学推广武术健身操状况分别设计针对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学生的调查问卷。

2.2.4统计分析法

利用Excel等数据统计软件进行整理比较,做出系统的分析研究,论证有关结论。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武术健身操在中小学推广的意义

3 .1.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汇聚民族精神

在我国历史上,武术的发展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传承着一个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武术健身操作为武术的一种体育锻炼形式,在传承武术文化、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增强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在中小学生推广武术健身操,培养学生乐于进取、不怕困难、敢于吃苦、勇于承担的精神品质,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汇聚民族精神,并且使将来的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国时继承这种精神并加以发扬光大。

3.1.2有利于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栋梁,关系着民族的未来。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却出现了逐渐下滑的趋势,这基于多方面的原因,首先,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忽视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其次,由于学业压力,很少甚至不能抽出单独的整块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最后,体育锻炼与人的惰性也有很大关系,它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冲动,而是长久的坚持。武术健身操在中小学生中的开展、推广能很好的缓解这个问题,并能给学生带来实质性的改变。武术健身操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创编出一整套简单易学、刺激兴奋、运动四肢、促进身体发育的动作来提高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1.3有利于促进我国武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武术是我国的精华,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代名词。同时,武术也是构成我国学校课程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武术健身操作为武术教育的一个新载体,既传承了武术的精神内核,也丰富了中小学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同时又具有健身效果,能够激发学生对武术学习的热情,满足学生对体质锻炼等多方面诉求。武术健身操若在我国中小学得以推广,必将是推动我国武术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大助力。

3.2平顶山地区中小学教师及家长对武术健身操的认知态度

领导的眼界影响着学校发展的高度,武术健身操的作用若能得到中小学校领导的肯定,必将会得到推广与普及。通过对平顶山地区16位校领导的交流,大部分校领导都很支持,也认为很有必要在中小学推广武术健身操。家庭是孩子成长最为密切的社会关系组织,可以说家长对事物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对平顶山地区40位家长的访谈了解到,家长对学生通过习练武术健身操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是极为认可和赞同的。

3.3平顶山地区中小学武术健身操开设情况

河南省平顶山市政府、教育局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方针。现对平地山地区30所中小学校开设武术健身操教学的情况做如下调查统计:

通过对平地山地区30所中小学校的走访调查,得出其开设武术健身操教学情况如表l所示,其中有16所学校已经开设武术健身操课程,占总比例的53.3%,超过一半数量。此外,有14所学校尚未开展武术健身操课程,占总比例的46.6%。总体来说,平地山地区中小学校开设武术健身操课程的程度相对较低。

3.4平顶山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武术健身操培训情况

武术健身操培训班的开设,可以培养出一批专业传播武术健身操的教师。这些教师回到工作岗位之后将武术健身操推广到所在的中小学,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通过调查得知,平顶山地区所研究的30所中小学有近1/3的体育教师参加过专门武术健身操培训,其中部分是非专业的武术教师,剩余大部分体育教师没有参加过专业培训。

3.5学生对武术健身操的喜欢程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从事一切活动的源动力。学生对武术健身操的热爱程度决定着武术健身操的推广效果。

通过表2可以看出,有23%的学生非常喜欢武术健身操,愿意深入学习;有30%的学生喜欢武术健身操,26%学生对武术健身操的态度一般;20%的人不喜欢武术健身操,认为武术健身操的锻炼没有意义且会占用大量的学习时间。总体而言,小学生对武术健身操的喜欢程度高于中学生。

3.6通过练习武术健身操学生对武术的了解情况

当今时代,人们对武术的认知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武侠小说和电影、体育赛事、新闻传播等。事实上这些对武术的宣传,在某种程度上对人们是一种误导。真正的武术是通过刻苦训练达到身心合一、形神兼备的一种技术。通过表3调查看出,仅有15%的学生不了解武术健身操,总体上中小学生对武术健身操是比较了解的,这就有利于中华武术更好的传承下去。

3.7学生学习武术健身操能否起到防身自卫作用情况调查

武术健身操是武术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具有攻防兼备的特点。看似平淡无奇的一招一式,其实蕴含着实战意义。通过表4看出,大部分的中小学生认为练习武术健身操能够起到很好的防身自卫作用,增强自卫保护能力,而只有21.7%的学生认为练习武术健身操没有防身自卫的作用。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体育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没有很好的讲解武术健身操的攻防含义。

3.8学校课间锻炼方式情况

学生通过课间操锻炼,脑力得到休息,体力得到锻炼。一个学校课间操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学生的精神面貌。通过表5可以看出,有16所学校课间操的组织形式是武术健身操,充分说明武术健身操很受学生的欢迎,其它14所学校课间锻炼方式分别为自由活动、跑步、广播体操等。

4结论与建议

4.1平顶山地区武术健身操在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没有引起领导的足够重视

一个好的方案、政策的实施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和参与。领导重视武术健身操的推广,加强体、教部门的协调配合,必将使武术健身操的推广得到较快的执行落实,在使更多中小学生受益的同时,也传承着民族武术文化。

4.1.2缺乏专业武术教师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瑰宝,它的练习与其它众多体育项目有着独特的方式,对教育主体有着较高的素质和技能要求。一节课要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至关重要。通过对平顶山地区中小学武术教师的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学校的专业武术教师相对匮乏,且有部分教师并非专业从事武术教学,这就影响到武术体育教学的质量,直接降低了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武术健身操在中小学的推广。

4.1.3缺乏武德教育

习武讲究武德,武德教育是学生练习武术的必要环节。一个习武之人,必须具有良好的武德。习武先习德。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在进行武术健身操教学时,多重视技能的教学,并不注重对学生的武德教育,更不用说一些非专业的武术教师了。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都应注重向学生灌输武术道德规范教育,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尊重师长、谦逊有礼、乐观向上的品格。

4.2武术健身操在中小学推广的建议

4.2.1加大政府扶植力度,学校领导高度重视

武术健身操的推广离不开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引起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结合平顶山地区中小学的现状,政府及学校领导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建立一支武术健身操的推广队伍,来推广和监督中小学武术健身操的开展情况,使武术健身操得到更好、更快的普及。

4.2.2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力度

武术健身操的教授主要依靠体育教师来完成,体育教师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一个学校武术健身操的开展情况。我们要加强对武术教师的培训力度,引进师资,以此来提高中小学武术健身操的推广质量。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设计精选篇11

关键词 武术 校本课程 开发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Middl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of Martial Art

――Peony District Experimental Middle School of Heze City as an example

NI Jingqin

(Peony District Experimental Middle School of Heze City, Heze, Shandong 274000)

Abstract This article uses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expert interviews, case analysis, in the analysis of conditions and high school of Heze City Wushu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peony martial arts based curriculum experimental middle school guiding ideology,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curriculum evaluation content, in order to form school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ject, to explore a way to implement for operation.

Key words martial art;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具体体现。开发利用武术课程资源,是拓宽弘扬民族精神的手段和渠道,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我校以武术为校本课程进行了开发与有效应用研究,以期为发展学校体育特色项目,打造学校品牌,为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 武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的价值

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武术是一种文化资源,汇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彰显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武术也是一种教育资源,作为独有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学校,可以让青少年在身体运动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厚重,接受这种文化的熏陶,去体悟“技术后面的文化”。2004年3月,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其中就提到中小学体育课要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的内容,而且要增加武术课的比重。

初中阶段是学生兴趣养成与个性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脑力劳动强度逐步提高的阶段。增设武术课程和武术活动,能够协调身体的全面发展,消除大脑疲劳,有助于文化课学习成绩的提高;通过武术教学与训练进行武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使学生远离黄、毒、赌的侵袭;通过武术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特长,树立自信心;①武术校本课程研究实施,利于达成《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完成初中学生运动参入、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目标。

2 中学武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和基础

2.1 国家政策的支持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这就是说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政策保障。②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给予了学校教学改革与提高的发挥空间,它的开发也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是学校彰显特色的切实可行性的路径。学校应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在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基础上,开发校本课程。③

2.2 区域武术教育资源优势

山东省菏泽市的区域优势为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菏泽古称曹州,是全国首批地级市“武术之乡”,菏泽人民历来崇文尚武,自古人才辈出,清朝科举中,荣获武状元2人,武进士30多人。流传至今的武术拳种如梅花拳、洪拳、猴拳、少林拳等达39种之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菏泽市的武术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武术组织、武术社团和武术学校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以国家、集体办、民办公助、集体与个人联办、个人自办等形式,组建有各类武术社团1828个,武术学校近百所,其中,学员在百人以上的武术馆校有36处,较有影响的郓城宋江武术院、曹州武术馆、东明县东方武术学校等,在校学生都在千人以上。单县、郓城、巨野、牡丹区、鄄城等五县区被国家体委命名为“武术之乡”。

2.3 学校重视武术课程建设

牡丹区实验中学自建校以来,体育教学就采用“教师专项分组轮换教学”的模式,武术教学始终贯穿于整个初中三年体育教学之中。为了促进武术课程建设,学校拨出专项资金,购买了大量的武术训练器材和武术训练服装。为了创设特色学校,让武术成为学校对外宣传、展示的平台与窗口,学校立武术教学为特色项目,并在2011年成功通过山东省验收,被评为“山东省武术特色学校”。目前,我校有体育教师8名,其中一名教师曾经是武术专业运动员,其他教师也都从事过业余武术训练。这些都为我校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基础保障。

3 菏泽市牡丹区实验中学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

3.1 武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的指导思想

首先,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校本课程开发应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全面健康水平的提高为主要目标,通过克服运动中的障碍和战胜挫折的经历,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与积极进取的精神;通过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其次,坚持以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指导思想。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第三,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武术校本课程建设、开发到评价的各个环节,都应始终把学生全面发展放在中心位置,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学习能力。

3.2 中学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设计

3.2.1 中学武术校本课程教学目标

表1 中学武术校本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的准则,也是指导教学的重要准则。在制定武术校本课程目标时,既要注重从实际出发,做到切实可行,又要便于营造民族传统武术文化氛围和武术课程可持续发展。从学生的主体需要出发,将武术课程目标分为三个方面(见表 1)。

表2 中学武术校本课程教学内容

3.2.2 中学武术校本课程教学内容

武术校本课程内容的确定是以国家和菏泽市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为指导,以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为依据,依照学校的办学思路和育人目标,在充分发挥学校和地方的师资力量、器材设施、场馆(地)等优势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将武术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如下(见表2):

3.2.3 中学武术校本课程的实施

校本课程的实施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阶段,要按照校本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需求,合理安排各水平段的教学内容。④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就是每周安排一节武术校本课程,进行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技术训练和理论教学。并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如分层教学、情景教学、教学比赛以及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每周一至周五上午大课间活动,实施武术健身操《旭日东升》、《英雄少年》演练;成立武术兴趣小组,通过第二课堂开展武术选项课教学与训练,使他们成为推广和实施武术校本课程的骨干和体育教师的得力助手;成立武术活动俱乐部,在教师的引导下,到社区和学校组织的大型文艺活动中进行汇报演出等,以扩大武术校本课程建设的影响力。同时,教师将武德教育融到课堂中,将武德教育以小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引发学生对学习武术目的的思考,开展小讨论会,使学生在欢笑中接受“崇德尚武”的思想观念。

3.2.4 中学武术校本课程考核的评价

武术校本课程评价是检验校本课程开发能否成功进行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要树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通过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以及课程建设评价包括课程管理制度、教材建设、校本课程实施保障、校本课程目标的达成等形式,对武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效果进行评估。一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表现,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二是了解和掌握课程开发与执行的具体情况,及时总结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本课程倡导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不仅强调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4 中学武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的建议

4.1 注重武术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加强武术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武术师资的整体专业水平,是进行武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前提。学校要重视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制定周密的武术校本课程培训计划,建立健全校本课程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保证武术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发和实施。此外,对具有武术特长的校内领导、课任教师、学生家长以及校外武术社团教练、社会武术爱好者,要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和武术技能,创设平台,引导他们参与学校校本课程建设。

4.2 编写适和本校特点的武术校本教材

现阶段的初中武术教学内容相对较为陈旧,且缺乏地方特色,很难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造成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上武术课、丧失学习武术文化热情等被动局面。因此,应该组织相关人员创编一些简单易学,既具有攻防特点,又具有连贯性、系统性的符合地方特色的教材供教学使用,既保证武术教学内容能够满足初中生的实际需求,又能将初中生学习武术的热情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同时为了更好地推动武术运动的开展,发挥学校传统武术在全民健身计划中的作用,可以把传统武术的考试列入“体育达标”的标准中去,也可与教育有关部门商定定期举办全市中、小学传统武术比赛等。⑤

4.3 加强武术文化传承与民族精神教育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已经由一门简单的实用技击术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民族瑰宝,它所蕴含的崇武尚德、刚健有为和自强不息的文化内涵已成为中学体育重要的教育资源,成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载体。在武术教学中,不能只把武术作为一项简单的体育项目,而是要融入文化的教育和道德的教育,通过肢体的运动,让学生感受“技术后面的文化”。只有发挥武术文化的教育资源,才能让广大学生在武术的身体动中体悟中国的传统文化,体悟爱国、正义、进取、宽容,起到培养人格的作用。⑥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学研究课题(编号:pt20130332)

注释

① 刘正海.关于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与实施[EB/OL].[2012-05-20].http:///show.aspx?id=536&cid=43.

② 董翠香.我国基础教育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及措施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3):221-231.

③ 孙宏茹,马占武,袁源.沧州武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9:122-124.

④ 华方红.长春市小学武术教学现状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17-18.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设计精选篇12

【关键词】传统武术;文化传承;小学体育;教学模式

【Abstract】Under the impact of the modern sports and the foreign culture, the survival situ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of is grim. Wushu inheritance requires from the children and based on primary school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 of difficulty of opening martial arts course in primary schools using the method of logic, and it seeks the basis of martial arts entry the campus, proposing to design “happy wushu” mode based on successful experience. Modifying the rank and innovating the school rank to make the pupils get feeling of success and happiness in learning martial arts and get interested in th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thus learning actively.

【Key words】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culture heritage; primary school sports; teaching mode

引言

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软实力”的代表。武术在当代已经逐渐被划分为“现代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两类,在其各自的发展中,受资金、制度等因素影响,形成了竞技武术“一枝独秀”与传统武术夹缝生存的现状。学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小学又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因此如何立足小学体育的发展,让传统武术走进校园,并立足小学体育的特点去设计和优化传承的路径,已经成为一种现实诉求,故提出了“快乐武术”的概念,并对其传承模式进行设计。

1传统武术立足校园进行传播是时代的诉求

1.1传统武术发展的尴尬境地

文化全球化的形势下,西方体育、奥运项目的强势冲击使传统武术的发展举步维艰。1958年,我国开始遵照西方现代竞技体育的原则,将传统武术进行改造,创编出采用西方标准化竞技体制的“现代武术”。武术被划分为“现代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两大类。现代竞技武术追求运动技术的“高、难、美”,竞技规则向奥运模式靠拢,其本质已偏离传统武术,成为西方体育形态。而受奥运文化和“金牌”意识的冲击,现代竞技武术被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发展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传统武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生存压力的增大,人们在选择锻炼方式时,也更倾向于“快速”、“高效”、有刺激性的锻炼项目,此时自西方传入的各种体育项目正迎合了大众的心理。反观之下,传统武术则正被摈弃。学校作为开展武术推广的重要阵地,也因异域文化的传入、武术师资不足、武术教学模式单一等多种原因不被青少年所喜爱。

1.2在小学开展传统武术是时代的诉求

“中国有3亿多青少年,学校是最重要、最广泛的传承武术的阵地,也只有将武术置于学校通过青少年来传承,才能更好地履行武术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1〕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文明的继承人和发扬者。小学生接受怎样的教育、成长于何种文化之下,不仅影响小学生的个体成长,更关乎几千年中华文明的传承。

外来体育文化的涌入,占据了相当大的文化空间。以奥运会为代表的西方体育项目、跆拳道、动漫等已经普遍在小学生群体中流传开来,传统文化却少人问津,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在本土受到挑战。站在保护我国文化安全的立场,我们必须从“小”抓起,从小学教育抓起,从小学生抓起。

1.3保护传统文化政策落实的时代诉求

1979年,我国武术工作者进行了全国范围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摸清了“家底”,将散落于民间的传统武术进行了资料整理和保存,挽救了一批濒临失传的拳种,这对中国传统武术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然而在后续工作中,我们却未将这些资料用于实际的传承和推广之中,而仅仅是整理出来将其“束之高阁”和“放任自流”,〔2〕仅仅停留于理论和书面的形式上。同样,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众多武术项目,尽管它们的文字乃至影像资料都得到了完备的整理和保存,却可能因没有传承人而成为历史河流中的一种“纸上功夫”。

立足校园,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外武术活动参与,营造传统武术习练氛围,使小学生既掌握武术动作技能,又形成传统文化意识,切实将传统武术的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2传统武术进校园的制约因素

2.1青少年难以理解传统武术的文化性

传统武术作为中华古老文明的一部分,与中国古典哲学、宗教、中医学等都有千丝万缕的关联。中国古典哲学以《易经》阴阳八卦学说、道家思想和儒家学说为核心,传统武术的各家拳术将哲学思想融会贯通,形成“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拳术理论;在技法上运用“五行”哲理,以示之相生相克;讲求动作刚柔相济、动静相宜,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传统哲学中“一”的观念;传统武术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追求自身的完善,而非炫耀武力,“载于武艺,归于武德”。太极拳及健身气功八段锦、五禽戏中的“导引”、“吐纳”之法,是由道教养生术上发展而来,少林武术更是与佛教有着不解的渊源。“自古医武不分家”,传统武术和中医学存在于共同的哲学体系,皆以阴阳辨证观为指导,掌握中医学的经络学说、穴位学说对武术的技击功法也大有裨益。因此,青少年在传统武术的学习中,真正理解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非朝夕之功。不能理解传统武术的文化魅力,则难以对它产生兴趣,亦不会主动地去学习,更勿言热爱。

2.2校园课堂内外多种多样的现代体育项目

与传统武术的厚重相比,现代体育项目则更为轻松、自由,更具刺激性。对于一般学习者而言,现代体育项目掌握基本技能便可开展,且规则标准化,不需经过专门的培训就可以执行,其中篮球、足球等项目的激烈对抗更符合青少年好动、争强的心理特性;健美操、体育舞蹈等因在塑造形体、提升气质方面的作用而广受学生欢迎;网球、羽毛球等在传入中国时被定义为“时尚”运动,成为青少年追逐的体育项目。跆拳道、柔道以及泰拳也已逐渐走进校园,进入课堂。目前,一些学校为吸引学生,增加入学率,树立“高端”、“西式教育”的形象,在设置课程时,较倾向于选择为社会、家长和学生所认同的现代体育项目。然而,课堂的容量是有限的,现代体育项目的大行其道,必然使传统武术受到挤压。

2.3缺乏专业传统体育师资、基础设施

当代的小学体育教师来自各类师范、体育院校,所接受的是现代的、受西方体育教学模式影响的培训,形成的教学理念也具有现代特点、西方特点。而传统武术的教学,不仅注重动作掌握,还讲究“悟”,这在教学方法和专业水平上都对教师有不同于现代体育项目的要求。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教学方法只适用于现代竞技武术的教学。教授传统武术,体育教师必须有全面的知识结构,了解传统武术的深层内涵,能够解析各个武术动作的攻防技巧、虚实相交、阴阳转换之理。而具备此类知识的人才,且能植根小学,为传统武术培养传承人的寥寥无几。学校开设现代体育项目,就必须为之提供配套的体育场地和器材,因此,传统武术的可用资源便相形见绌,匮乏之至。

2.4传统武术发展的桎梏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武术逐渐显现出不适应性,这与传统武术自身的特征有关。传统武术生存的土壤是中国农业社会,而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带领全球进入工业化的社会。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传统武术失去其生存和发展的养分,变得步履维艰。当代社会,一切求新、求快、求速度,虽然近几年开始有学者提出“慢生活”、“慢节奏”,但也只是在工作、生活的空隙中偶尔为之的调剂,大的趋势仍是“快”。传统武术显然不适应如此社会形势,“太极十年不出门”,于是这种看上去“不见成效”的运动项目其受众越来越少。

3“快乐武术”教学模式设计的依据

3.1传统武术传承人的重要作用

武术是以身体艺术为特征的文化形态,只有通过口传身授才能保障技术与文化的传承,“即必须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仅依靠文字、影像的整理和保存不能保证传统武术的“活态”传播,“任何‘非活态’的传播都不能阻止武术文化的流失。”〔3〕传统武术的灵魂还需要人的体悟,单纯的文字和影像资料无法将其体现。没有传承人,而一味依赖数字资料,传统武术就会成为流于表层的皮囊。

传承人是传统武术传播和发展的“活载体”和桥梁。上一代的技艺需要当代传承人学习、继承,并传授到下一代传承人。传承人断层,引发的是文化的断层,自身文化链断裂必然造成文化缺失,此时异域文化进入,势必占据和同化本土文化,进一步加大文化断层的裂痕。“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4〕当“社会共同经验”变成他人的“经验”,我们的文化将不复存在。故而,从文化传承角度看来,传承人的作用举足轻重。

3.2传统武术的传承具有长期性

传统武术作为非物质的、无形的文化,其传承方式必须是口传心授,而且,这种传承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保障技艺的整体传承。〔5〕传统武术的传承具有长期性,从认识到了解再到接受,需要一个长时期的过程。为保证文化链的连续性,我们需要从青少年抓起。小学生虽然不一定完全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但经过长年累月对传统武术的接触和练习,以及周围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会在脑海中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朦胧意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初具轮廓。

3.3与现代体育课相结合

取现代体育课之长,补传统武术之短。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提高社会适应力为目标,在保留传统武术精髓的基础上,有机结合现代体育课的教法。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与现代体育课程实行了有机结合,但传统武术的本质并未改变,要与学校武术相区分。这是因为学校武术受竞技武术的影响,没有“真正发挥武术的教育功能”〔6〕。

3.4有成功体验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建立在成功体验基础上的快乐

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快乐,从未体验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所谓成功体验,是指通过克服困难,达到一定目标的感受。在“快乐武术”教学模式中,学生完成挑战,达到某一目标,实现成功,从中感受到快乐。另外,成功还使他获得外界的肯定,产生自我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刺激学生学习传统武术的内因需求,使之能积极地主动地去接触和探究传统武术,故将小学“快乐武术”这种模式命名为“快乐体验式”。

4基于“快乐体验式武术”教学模式的校内段位制设计

段位制是现代普遍采用的武术进阶方式,是一种标准化的考核方法。传统武术的传播可以借鉴其中适用的部分。校内段位制,是指选择传统武术中的特定动作或套路,划分为不同的段位级别,根据本校学生动作、套路的掌握程度进行评定的方法。

4.1参与主体――传承人、体育教师

教学模式的参与主体,是指教学模式的实施者,包括体育教师和传承人(即学生)两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是主动参与者,作用是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练习,指导学生动作,进行公平考核。学生作为参与主体是教学模式得以实行的必要条件,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把教学模式变成现实,通过考核可以验证教学模式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4.2内容选择――传统武术的基本动作、套路

“快乐武术”的中心是使参与主体感受到“快乐”,在选择实施内容时要秉持“快乐”的原则,内容选择要能体现“成功体验”。所选动作符合小学生的生理特点,不宜选择难度较高的动作,否则学生在完成或达到某个阶段后难以进阶,无法产生“成功体验”;也不宜选择难度过低的动作,难度低的动作无法使学生产生挑战后的成就感,并且人人都能做到,也就没有了达标的自豪感。

4.3校内段位制设计

校内段位制的内容可以是武术的基本功动作,也可以选取一套套路演练或截取套路演练中的一部分动作。基本功动作设置三段,分别为一段、二段和三段。以踢腿动作为例,当踢腿到某一高度时达到一段;能连续做踢腿动作多少次即可达到二段。使一个动作贯穿几个段位级别,既有具体的量化标准,也有抽象的感官标准,如动作熟练程度,这与传统武术中对“精、气、神”的要求呼应。在基本功动作掌握熟练的基础上,设置套路段位,分别为四段、五段和六段。具体的实施,由小学体育教师与传承人沟通制定。

各段以不同标志物来区分,如以不同颜色的缎带来表示不同的段位。缎带即每个人段位的象征,也是其武术水平的象征。在同一个校园范围内,缎带被普遍认同并用以识别个体。

4.4评价

校内段位制按照“趣味武术”“技能武术”“文化武术”的教学内容层次划分。〔7〕既能通过小学生的成功体验和快乐感受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普及传统文化知识,为教育留下理论储备。

5总结

通过“快乐武术”教学模式的实行,小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学习传统武术的积极性。自小培养小学生群体的传统文化传承观念,并伴随其成长,在其成长中不断汲取传统文化知识。有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外来文化的生存空间自然相对变得狭小,这对保护和传承传统武术、中国传统文化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邱丕相.全球文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思考〔J〕.体育科学,2006,26(8):63-79.

〔2〕王岗,邱丕相.中国武术:尴尬的境遇与发展的新策略〔J〕.体育与科学,2006,27(4):26-29.

〔3〕郭玉成.武术传播的文化自觉:从走出传统到发现传统〔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1):25-28.

〔4〕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中华书局,2013:67-69.

〔5〕郭玉成.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2):51-57.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设计精选篇13

关键词:中学;武术教学;现状;对策

1 前言

武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民间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同时也为中小学生所喜爱。同时,武术又是一种重要的健身手段,对提高青少年体质和运动能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武术传授讲究武德的培养,也是在体育课上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作为体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引入体育课堂,在体育中开展德育,在增强体质时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广东省河源市中学武术教学现状为研究对象,以8所中学(其中高中5所,初中3所)的35名在职体育教师和12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探讨解决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2 主要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中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总体把握。通过互联网、中国期刊网等信息化途径,查找前人研究成果,为研究提供借鉴。

2.2.2 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根据预调查设计问卷,并将问卷发送给长期从事学校体育工作的专家、教授,检验其效度。通过重测法问卷的信度,经检验发现其相关系数R>0.75,问卷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同时,还对受访学校进行现场考察,了解武术教学的器材配备状况,向体育教师了解体育课武术教学内容,向学生了解其对武术课教学内容的态度。

2.2.3数理统计法

所有调查结果均在电脑上进行统计,并应用EXCEL表格进行处理。

2.3问卷的发放情况

对上武术课的兴趣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学生发放120份问卷调查表,回收116份,回收率达96.7%。回收的问卷全部有效,有效率100%。

3 现状分析与存在问题

3.1 武术开课情况

被调查的8所中学的学生中(见表1),21.7%的人表示学校每个学期都会上武术课,44.2%表示只会“偶尔开设武术课”,而选择“从未开设武术课”的占34.2%,可见中学武术课的开课率较低,武术在河源市中学体育教学中开展得并不理想。在走访时发现,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除了缺乏师资外,器材和场地的不足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一些学校只有少量的剑、棍、刀、枪等武术器械,而这些有限的器械甚至还没有充分应用到武术教学中去,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荒废状态。

3.2 武术教学内容的选择

从调查走访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武术教学缺乏兴趣,对武术课有深厚兴趣的52人,占35.6%,兴趣一般的学生42人,占28.77%,还有17.8%的学生表示兴趣较低。在被问及缺乏兴趣的原因时,大部分学生指出,教师上课时的内容与自己的愿望仍有差距。

调查中发现,如表2,学生最喜欢的项目依次是:防身术,占被调查人数的40%;散打,选择率为30%;拳术(占19.2%),器械练习和养生气功的选择率较低。可见,学生最喜欢的武术项目是防身术和散打这类较实用的武术技能,而表演性的项目和柔和类的项目中学生不太感兴趣。但是学生反映,教师在平常教学中更多地会选择五步拳、武术操等简单易学但缺乏趣味性的内容,教师认为,这类项目既安全又好学,同时便于考核,而散打等教学内容风险大,难度高,考核时又需双方对打,竞技性太强,不适合于中学体育教学。

3.3 教学形式的选择

目前河源市中学的武术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基本上都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方法,教师分解性地传授动作,学生机械性地模仿动作,在教与学的双边关系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够。此外,在教学手段的选用上,也较少使用娱乐性强的多媒体教学,基本不用对抗性强的竞赛法,造成学生对武术课的兴趣逐渐消退甚至丧失,更谈不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武术课教学效果的调查中发现,结果如表3。

3.4  体育教师的专项结构

调查显示,在调查对象的35名体育教师中,在大学选择武术专项的有6人,比例并不高,仅占17.%,大部分体育教师在大学期间选择的是球类,有13人,占37%,其次是选游泳的有8人,占25%。这样,他们在教学时自然较少选择武术内容,即使选择了武术内容,在动作的讲解与示范、纠正错误动作等方面也难以非常准确到位,这又反过来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4 改善方法与途径

4.1 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中学武术课教学的开展

武术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民族风格的体育活动,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学校开展武术教学具有多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功能。武术的普及和教育、改革和振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1]由于丰厚的文化底蕴,武术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并不亚于球类运动,只是因为一些主客观原因,造成了武术课开展的滞后,给武术运动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出台政策,鼓励中小学开展武术教学,支持中小学开设武术课,或是在体育课中适当增加武术内容,提倡中小学建立课外武术学习小组,创造浓厚的武术学习氛围。在校内和校际运动会上,保证武术项目的正常设立和有序开展,形成良好的展示效应。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设计精选篇14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河南省中小学武术师资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络检索《万方数据库》和《中国期刊网》等。查阅了近年以来发表在相关学术期刊中,关于中小学体育武术师资研究的文章及相关的硕博论文;查阅了国家教育部和河南省有关文件;阅读了相关的中小学体育学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等专著。

2.问卷调查法

从河南省具有教育招生资格并开展武术教学活动的中小学中抽查21所作为调查范围学校,其中:豫东小学1所,初中1所,高中2所,合计4所;豫南小学1所,初中1所,高中2所,合计4所;豫西小学1所,初中1所,高中2所,合计4所;豫北小学1所,初中1所,高中2所,合计4所;豫中小学1所,初中2所,高中2所,合计5所。在21所作为调查范围学校中抽查105名武术教师(近两年曾在或目前正在武术教学岗位)为调查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其中:每所小学3名,共计15名;每所中学5名,共计30名;每所高中6名,共计60名。调查问卷经过效度和信度的检验,对相关中小学进行咨询和调查问卷发放、问卷回收。发出问卷105份,回收问卷105份,回收率100%;作废问卷3份,有效问卷102份,有效率97.1%。

3.专家访谈法

为了使本研究更富价值性和可行性,通过拜访或电话连线向相关专家进行访谈,访谈了15位专家,其中:高级职称9名,比率为60%,中级职称4名,比率为26.7%,初级职称2名,比率为13.3%。向有关专家请教明确教育的有关概念,了解河南省中小学武术师资基本现状,了解河南省中小学体育和武术教学改革情况等。

4.数理统计法

通过调查获得的第一手数据,采用计算机对资料进行分类统计,运用SPSS17.0 软件包进行处理并且对部分统计结果进行重复核算,验证了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5.逻辑分析法

对经过处理的数据结果,并结合专家的意见进行综合逻辑分析,从而得出研究结论。

二、结果与分析

(一)武术教师性别、年龄结构现状

通过调查,从性别看:男教师74人,比率为74.7%,女教师25人,比率为25.3%;从年龄看:35岁以下59人,比率为59.6%,36--45岁25人,比率为25.3%,46--55岁11人,比率为11.1%,56岁以上4人,比率为4%。河南省中小学的中青年武术教师所占比例较大,且呈现出随教师年龄增大而人数逐渐减少的趋势。出现中青年教师居多,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近几年高校升格及扩招,也促使武术教师资源增加,一批新毕业的大学生充实到武术教师队伍中来。河南省中小学武术教师呈年轻化,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这为以后中小学武术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青年武术教师具有较高的工作热情,具有锐意进取和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思想活跃、精力旺盛,善于汲取先进事物、先进知识,敢于推陈出新,这是当今中小学素质教育环境中教师不可缺少的有利优势。

(二)武术教师学历结构的现状

武术教师学历在很大程度能反映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准和专业发展潜力,一般而言,学历越高,专业水平起点就相对较高,适应能力也相对较强,随之也带来更大发展潜力。通过调查可以看出:职前学历结构硕士8人,比率8%,本科55人,比率55.6%,专科26人,比率26.3%,其他10人,比率10.1%;职后学历结构硕士26人,比率26.3%,本科71人,比率71.7%,专科2人,比率2%,其他0人,博士目前还没有在中小学执教。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事业的发展,对高学历的追求在武术教师队伍中已形成共识。从调查结果的比较中发现,现阶段河南省中小学武术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在这种大趋势下,已有了较大的改善。

(三)武术教师职称结构的现状

在调查的99名武术教师中,正高级1人,只占调查人数的1%;副高级18人,占调查人数的18.2%;中级26人,占调查人数的26.3%;初级53人,占调查人数的53.5%。从职称结构的情况来看具有高级职称的武术教师只19.2%左右,而具有中级及以下职称的武术教师约占80.8%,青年武术教师还有相当一部分只具有初级职称,这就造成职称结构分布情况不甚合理。

(四)武术教师继续教育现状

2001年-2011年继续教育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共有8名教师参加了脱产进修,比率8.1%;有12名教师参加了在岗进修,比率12.1%;有36名教师参加了短期培训,比率36.4%;有10名教师参加了其他形式培训,比率10.1%;参加过各种培训的教师总数为66人,占到调查教师总数的66.7%,仍有33名教师10年间未接受过任何形式的继续教育。

在影响武术教师进修的主要因素中调查结果表明:缺编教学任务重共有30人,比率30.3%;经费紧张共有43人,比率43.4%;教师自身积极性共有14人,比率14.1%;领导不重视共有7人,比率7.1%;其他5人,比率5.1%,经费紧张是制约教师进修的主要因素。

(五)武术教师工作量现状

武术教师的工作量应包括武术教学课时数、课间操、课外武术活动、课余训练和运动竞赛等劳动量。本研究仅指武术教师每周所承担的教学课时的总数。调查结果表明:8学时以下3人,比率3%;8--12学时6人,比率6.1%;13--16学时40人,比率40.4%;17--20学时39人,比率39.4%;20学时以上11人,比率11.1%,目前大部分教师工作量较大。工作量是衡量教师工作强度的指标之一。过高的工作量,会损害武术教师身心健康,影响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

(六)武术教师科研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武术教师2001年-2011年共369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中只有56篇,比率15.2%;而发表在一般期刊中的有298篇,比率84.2%。在对武术教师科研课题情况的调查中发现:2001年-2011年期间共完成99个研究课题,其中部级课题空白,省部级课题只有10项,比率10.1%;地厅级课题38项,比率28.3%;校级课题有51项,比率51.6%。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目前,大部分河南省中小学对各个职称级别的武术教师无具体的科研要求,也未建立奖惩制度,武术教师仅仅为了职称评定的需要而搞科研。武术教师已经意识到科研能力的不足,普遍认为自己最需要提高的基本能力是科研能力,影响武术教师科研主要因素:缺少专家指导9人,比率9.1%;缺少学习资料20人,比率20.2%;工作繁忙缺少学习时间50人,比率50.5%;缺少学习动力20人,比率20.2%;。调查了解到大部分中小学图书馆尚未开通中国期刊网等数字化期刊及电子图书馆,工作繁忙缺少学习时间是影响武术教师科研的主要因素,导致武术科研水平低下。

(七)武术教师工作福利待遇现状

武术教师的工作环境涉及到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福利待遇,人际关系等,对武术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武术教师对工作环境满意情况:非常满意4人,比率4%;满意9人,比率9.1%;基本满意66人,比率66.7%;不满意20人,比率20.2%。武术教师对工作环境不满意因素:不能同工同酬6人,比率30%,排序第一;收入少待遇差4人,比率20%,排序第二;工作量大太辛苦3人,比率15%,排序第三;学生素质不高难教 2人,比率10%,排序第四;工作环境恶劣教学条件差 2人,比率10%,排序第四;职称评定难2人,比率10%,排序第四;其他1人,比率5%,排序第五。武术教师福利待遇:福利待遇与其他学科教师一致39人,比率39.4%;福利待遇与其他学科教师不一致60人,比率60.6%。服装配备:能配备50人,比率50.5%;不能配备49人,比率49.5%。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其工作是否有积极性是影响教学工作效果的前提条件。通过调查发现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调查显示:领导不重视25人,比率25.3%,排序第一;学习进修机会少24人,比率24.2%,排序第二;部门内部关系不协调20人,比率20.2%,排序第三;场地器材状况差19人,比率19.2%,排序第四;课外兼职11人,比率11.1%,排序第五。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河南省中小学武术教师队伍年轻化特征明显。男女比例差异较大,其中男教师所占的比例偏高。高级职称所占比例较小。武术科研水平偏低。教师教学和学习环境较差。工作量相对较大,超课时现状突出。福利待遇低,不能同工同酬,工作积极性不高。

(二)建议

河南省应加大引进专业人才和培训在岗武术教师的力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通过多渠道完善武术教师编制。成立师资建设委员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继续教育,加大经费倾斜,进行短期和长期武术师资建设规划。加强中小学自身建设,稳定师资队伍,改善武术教师的教学环境。提高福利待遇,做到同工同酬,运用政策留人,福利留人,感情留人。

【参考文献】

[1]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智慧、蔡宝忠.对我国近现代中小学武术内容及活动变迁过程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0)

[3]田洪霞,李淑青.河南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及改革设想[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科版);2006(01)